第一篇:强卫:以小财政托起大民生 以大民生促进大发展
强卫:以小财政托起大民生 以大民生促进大发展
【编者按】
3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2011年第5期发表了省委书记强卫的文章《以小财政托起大民生 以大民生促进大发展》。文章深刻论述了近年来青海省从实际出发,积极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把改善民生作为当务之急,形成的以“小财政办大民生”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现将强卫书记这篇文章全文转载。
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青海省从实际出发,积极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把改善民生作为当务之急,形成了以“小财政办大民生”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在改善民生上取得了明显成效,推动了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青海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欠发达地区的所有特点和困难,不仅经济发展落后,社会建设更为滞后,民生水平尤低。2010年,青海城乡居民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4%和65%。青海农村牧区还有138.36万贫困人口,占全省农牧民总人口的37.6%。同时,青海经济总量小、基础差、底子薄。面对现实,青海省委更加明确地认识到,在青海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落到实处,实现科学发展,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民生问题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投向最为关键、最为需要、最为紧迫的民生领域,用小财政支撑大民生,以大民生促进大发展。只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克服见“物”不见“人”的片面思想,青海科学发展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阔。
坚持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民生。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近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增强经济实力,地区生产总值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财政收入以年均22.6%的速度增长。“十一五”时期全省经济年均增长12%以上,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个百分点。经济的发展,为民生改善创造了条件。按照“小财政办大民生”的思路和工作方法,我们不断加大公共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力度,每年财政支出的70%都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在于人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人年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全国2年多。我们牢固树立优先投资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思想,注重持续加大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的投入。集中力量实施“两基”攻坚,大力实施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积极稳妥发展高等教育。目前,青海适龄儿童入学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青壮年非文盲率分别达到99.5%、67.1%、26.2%和95%,与全国一起同步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我们注重持续加大对提高人的健康素质、提升生活质量的投入,加强城乡特别是农牧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体系建设,加快州、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增加重大医疗专项投入,有效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全省人均预期寿命由2000年的68.48岁提高到目前的72岁。我们注重持续加大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投入,大力实施农村牧区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少生快富”工程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三项制度”,引导农牧民群众转变生育观念、少生优生。2010年,我省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惠及21.1万户农牧民家庭,占全省农牧民总户数的26%。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7年控制在10‰以内,进入全国低生育水平行列。
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青海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地区发展差距大更多地集中反映在社会发育程度、公共设施和服务水平上。这些年,我们以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要着力点,统筹兼顾,重点突破,促进和带动民生水平整体提高。我们加快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在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农牧区富裕人口向二、三产业转移和向城镇聚集的同时,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向农牧区延伸。“十一五”期间解决了128万人、415万头(只)牲畜饮水安全问题,行政村通电话率达83.9%,实现了乡村道路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大电网覆盖下的农牧区基本实现了“户户通电”。我们集中财力向重点人群和困难群体倾斜,把保障城乡低收入群众生活作为重中之重,全面建立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青海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口占全省城镇人口的10.01%,农牧区占11.46%。对城乡困难群众实行了城乡医疗救助、大病统筹、城市低保对象冬季取暖救助、低保对象分类救助等专项救助制度,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通过省财政自筹资金和争取中央财政补助的办法,累计将5万多名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在全国率先较好地解决了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职工的医疗保险问题。我们分阶段实施重大民生工程,“十一五”前期,把重点放在城镇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两个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农合”建设上。近两年,又加大力度统筹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城乡保障性住房建设等,确保重点民生工程不断取得新进展。
坚持制度先行,加快改善民生。制度对于解决民生问题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和决定性,这在欠发达地区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建设绝不能落后的思想,在重大民生工程和涉及各族群众长远利益的项目上,坚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结合青海实际,从设计和搭建基本制度框架入手,低水平起步,尽可能覆盖,逐步建立起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2003年,国家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后,我省在取得试点经验、建立基本制度框架的基础上,分三批扩大试点、加快推进,到2005年比国家要求提前3年实现了全覆盖。目前,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到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从城镇低保到农村低保,从“新农合”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我们逐步建立起了广覆盖、多层次、保基本、可持续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省“新农合”参合率、报付率、受益率等均居全国前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率先实现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在全国居第5位。
坚持积极作为与争取国家支持相结合。青海作为欠发达省份,社会物质基础薄弱,在每年的财政支出中,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占80%。一方面,我们把财政支出的大部分、财政增收的大部分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建设上,尽力而为,分好蛋糕;另一方面,在积极作为的基础上,争取国家支持,形成合力。2008年,国家出台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意见后,我们抓住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国家每户补助2.5万元,共计12.71亿元,加上省、州、县配套,将在5年内使11.2万户、53万牧民彻底告别逐水草而居的历史,过上新生活。当前正在全面展开的玉树灾后重建,资金总规模是316.5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拨款就达196.5亿元。我们有信心实现“大干三年,跨越二十年”建设社会主义新玉树的目标。
(作者:中共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强卫)
第二篇:以大招商促进大发展
以大招商促进大发展
中共阳新县委 阳新县人民政府
2008年第6期 ——经济建设
近年来,阳新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经济发展靠工业、工业发展靠项目、项目建设靠引资”的观念,突出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近几年来,全县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52.35亿元,引进项目413个。其中,2007年引进项目152个,完成投资15.6亿元,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17个。目前,全县已建成投产的投资过千万元项目有鸿骏铝业、华新水泥、富驰化工、晨天化工等30个;正在建设的投资过千万元项目有鑫安汇达汽车零部件、新源化工二甲醚、韦源口深水码头等19个;正在筹建的投资过千万元项目有甲醇汽柴油、新朗欧医药、活性白土、劲牌基酒等13个,项目建设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是支柱产业初步形成。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电解铝、建材、金铜、化工、轻纺、能源等六大工业支柱产业,全县年产电解铝10万吨,水泥310万吨,铜1万吨,黄金400公斤,麻、棉纺9万锭。
二是规模企业不断增多。全县有规模以上企业79家,其中产值过10亿元的1家、过5亿元的1家、过亿元的10家,全县规模以上工业2007年实现产值50.4亿元,同比增长22.9%。
三是工业税收大幅增长。全县税收过千万元的企业有7家、过500万元的企业有12家。2007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提供税收2.72亿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53.4%。
四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5、2006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由“九五”期末的全省第46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17位,成为全省发展速度较快的县(市、区)之一。2007年,完成地方生产总值79亿元,同比增长14.9%;财政收入5.09亿元,同比增长34%,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实现了新突破。
(二)近几年,我们在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中,主要打好“六张牌”。
一是打好“责任牌”。每年年初,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与有关科局党政“一把手”签订责任状,突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新税增收三项硬指标,年终结硬账、兑硬现。各部门将招商引资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做到人人有任务、有目标,个个有责任、有压力。
二是打好“政策牌”。阳新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从多方面激励招商引资。如,2007奖励招商引资中介人近100万元。在优惠政策的吸引下,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在年产水泥250万吨的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后,又投资4亿元,建设年产水泥250万吨的二期工程。
三是打好“资源牌”。阳新充分发挥山水资源优势,做活山水文章。引进湖南岳阳造纸厂,投资500万元建起了6万亩480万株意杨的湾子林工程。充分发挥矿藏资源优势,做活矿产文章。如大冶劲牌公司投资1.7亿元开发我县金铜资源,盘活了白云山、李家湾、大林山等铜矿。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做活旅游文章。先后引进上海顺怡、深圳怡瑞达、北京华盛世纪、台商吴德胜等20多家公司投资开发仙岛湖,建成旅游景点20多处。
四是打好“老板牌”。人缘关系是无形的财富。县委、县政府主动与已落户的客商交朋友,充分发挥企业老板的作用,引导激发他们利用关系,介绍更多的外商来阳新投资兴业,形成了“一带十、十带百”的以商招商效应。
五是打好“亲情牌”。县委、县政府积极发掘乡情、亲情资源,每年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发一封慰问信,到北京、深圳、上海、浙江等地开一次老乡联谊会。一方面,向他们宣传政策,传达信息,请他们为阳新招商引资牵线搭桥;另一方面,鼓励他们回乡创业,为家乡发展作贡献。近几年,先后有张绪刚、尹谦、邓光梅等一批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如张绪刚买断濒临倒闭的阳新麻纺厂,创建远东麻业公司,投资1.2亿元进行技改扩建,新上棉麻混纺项目,目前该公司年产值达3.5亿元,年可消化原麻2.5万吨,带动10万亩苎麻生产,成为了省级农业龙头企业。
六是打好“环境牌”。一方面,着力打造硬环境。重点抓好“两园两带”(富池工业园、城北工业园、沿江工业经济带、沿路工业经济带)建设,不断完善园区道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和排污、绿化等配套设施,打造平台,筑巢引凤。目前,全县80%以上的项目已落户园区,初步形成了集约化、园区化的工业发展新格局。另一方面,着力改善软环境。加强制度建设,推行重点企业保护制度、服务承诺制度、企业服务代办制度、审批事项限时办结制度、企业“宁静日”制度、软环境建设保证金制度等六项制度;加强“三乱”整治,设立了企业环境监督员,推行财政五项制度改革,堵塞部门创收“漏洞”,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三乱”行为;提供优质服务,对重点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名县领导、一套专班、一套政策,实行包引资开发、包矛盾化解、包“三乱”治理、包建成投产等“四包”服务。
(三)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解放思想是前提。我们深深感到,作为全国全省扶贫开发重点县的阳新,既无东部地区的先天区位优势,又无西部地区的后发政策优势,要想吸引外商,吸引投资,首要一条就是要大胆解放思想,敢于放权让利,舍得成本投入,实行“放水养鱼”,努力营造一个投资成本低、投资回报率高的“小气候”。只有这样,才能在新一轮外商投资热潮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为此,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不断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确保老板“进得来、留得住、富得了”。
第二,领导带头是关键。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来抓,舍得精力投入,舍得感情投入。县“四大家”领导和一些科局“一把手”投入很大精力抓招商引资,带头招项目、挂项目、抓项目,全县形成了“比着招老板、比着建项目”的良好氛围。
第三,创新方法是重点。招商引资工作存在很大的偶然性、机遇性,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拓宽思路,创新方法。近几年来,我们坚持围绕资源进行招商;围绕产业进行招商;围绕已经引进的老板开展以商招商;围绕集合民间资本引导阳新各界人士自主创业进行招商;围绕重点地区进行招商。实践证明,这些方法比较贴近实际,也收到了明显成效。
第四,改善环境是保证。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没有好环境,招不到大客商。我们坚持把环境建设作为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来抓,要求全县上下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阳新形象”的理念,级级抓环境、层层抓环境、人人抓环境,坚持用硬措施整治软环境,以诚信待人,以服务感人,以效率服人,以感情留人,使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第三篇:小财政撬动大民生
小财政撬动大民生
2013年04月30日05:29山西新闻网 我有话说拥有44万人口、年财政收入只有6亿多元的永济市,民生领域各项投资总额却多达30多亿元——永济市栲栳镇吕封村居民李宏昌因腰椎病住院手术,总共花了16.5万元,高额的医疗费使家庭生活陷入困境。不承想,在市新农合管理中心的努力下,一下子为他报销了6.5万多元的医疗费,不仅解决了家庭生活的燃眉之急,也为后续治疗提供了保证。李宏昌激动地告诉记者:‚是好政策救了我全家!‛
李宏昌只是享受民生‚阳光‛普照的其中一例。这背后,是永济市充分运用有限财力服务改善民生的全新思路。
阳春三月,记者来到暖风习习、花团锦簇的永济,在这个拥有44万人口、年财政收入只有6亿多元、民生领域各项投资总额却多达30多亿元的县级市,寻找着以小财政撬动大民生的答案。
开源节流,把每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不懈追求。
然而,民生是个花钱的事。入学就业、看病养老、住房环境、公共设施建设……这些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政府考虑。那么,钱从何来?‚民生工程资金投入高,‘开源’和‘节流’是夯实民生工程经济基础的两条有效途径。‛永济市市长朱晓东给出‚药方‛。
永济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多年来,‚农业腿长、工业腿短‛一直束缚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竭尽所能增加财政收入,努力实现财力‚开源‛,该市挖潜力、强服务、保运行,力争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劳动来创造。
去年12月25日,标志着阳煤集团与永济市政府战略合作的 ‚阳煤千军汽车部件有限责任公司‛在永济揭牌,投资5.8亿元的汽车发动机铝缸体生产线项目开工建设。这一项目建成后,可实现产值10亿元、利税2亿元。
这是永济市帮扶企业做大做强、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的一个镜头。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铝深加工、机电加工、化工装备制造等五大产业集群,并以此为依托,吸引了一大批工业企业落户永济。
‚开源‛为永济市带来了效益。2012年,该市生产总值一举达到了119亿元,同比增长1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05亿元,同比增长20.6%;财政收入完成6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以十个以上百分点增加。
‚节流‛同样是该市夯实民生经济基础的措施之一。为了将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该市进一步加强了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预算和决算管理,在制定出台 《财政投资评审管理暂行办法》的基础上,严把政策、核实、市价‚三关‛。2012年,市财政部门共核审政府性投资工程170项,送审金额5.7亿元,审定金额4.75亿元,审减金额9446万元。同时,市纪检部门在全市开展公车治理、公务接待及外出考察等 ‚三公‛治理,2012年以来已为财政节约开支200多万元。
一增一减,节约的是资金,赢得的是民心,更多的资金充实到了民生工程。去年以来,永济市财政涉及民生的支出达到8.7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63%,民生投入连创新高。
撬动民资,为民生工程广招‚赞助商‛
一支竹篙难过海,众人划桨开大船。
1988年投入运行的永济市城区集中供热系统,供热面积仅为1.3万平方米,随着城区面积的不断扩大,远远不能满足市民采暖需求。去年8月,由盾安(天津)节能系统有限公司投资承建的永济市城区集中供热管网改造工程正式启动。目前,投资1.8亿元的一期工程已完工投入使用,新增供热面积达170万平方米。为了解决好与市民息息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该市巧用财政资金做种子,以钱生钱,引导社会资金、信贷资金投入民生。
创业孵化基地,是永济市创新政策、投资建立的就业平台。对入住基地的商户,采取商铺租金由政府扶持一半、开发商减免一半的办法,通过认真审批和创业前培训考核,为就业困难大学生和下岗职工提供创业平台。
‚我这两间商铺一年的租金本应该在3万元以上,现在免房租开店让我轻装上阵,不但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还为社会提供几个就业岗位。‛3月26日,在‚创业孵化基地‛,受益者丁妮告诉记者。
数据显示:
2012年至今,永济市交通建设总投资达2.9亿元,其中,市财政支出2420万元,争取上级资金1.28亿元,引导民间资本投入1.4亿元;
医疗卫生行业总投资达2.11亿元,其中,市财政支出5100万元,争取上级资金1.1亿元,引导民间资本投入5000余万元;
社会保障和就业总投资3.9亿元,其中,市财政支出1.3亿元,争取上级资金1.1亿元,引导民间资本投入1.5亿元……
据统计,去年以来,永济市民生领域各项投资总额达30多亿元,其中本级财政投入仅占24.8%。正是靠着这不到四分之一的财政投入,‚撬动‛了四分之三的民间资金投入民生。
瞄准热点,把每一件实事都办到群众‚心窝里‛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条山盛开一枝花,河水淌出一幅画……你要问我这是哪?美丽永济我的家……‛3月27日傍晚,在永济市南的舜帝山森林公园,哼着歌儿的市民吕生泉迎面走来。记者问他唱的啥,他说‚这是我们永济的市歌!‛
吕生泉,原来是一位在河南开饭店的永济人,过去只是春节才回家走一趟,是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吸引了他,如今在家乡做起了生意。他说:‚每年的感觉都不一样。不仅城市更美了,文化气息浓了,市民身上的精气神也越来越足。‛一座小城,5座公园,每个市民5到10分钟就能走到离家最近的公园……优越的生活环境,实实在在的变化,得益于永济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2010年开始,他们每年都以实现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新突破为目标,精心筛选出十件民生实事,向全市人民年初承诺年底交账。
一张‚民生保障网‛如今在永济越织越密:
为让‚住者有所居‛,该市连年把保障性安居工程列入当年要办的 ‚十件民生实事‛,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600余套,其中2000余套已交付住户使用;
为让‚病者有所医‛,在先后投资兴建了市人民医院综合住院大楼,建立了城北、铝电等四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新建、改建农村卫生室182个,实现了农村卫生室全覆盖;贫困对象一般大病救助标准从2007年的农村封顶线1200元、城市封顶线3000元增加到现在的2万多元;新农合参合人数34.2万
人,参合率达到99.98%;
为让‚学者有所教‛,连续两年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为全市农村小学输送‚新鲜血液‛,并在中小学校舍安全全覆盖基础上,为全市78所小学和22所幼儿园配备专业保安人员,新建了职业中专学校;
为让‚劳者有所得‛,不断加大就业指导、就业培训、劳务输出力度,2012年,城镇新增就业9820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652人,转移农村劳动力
1.8万人,发放低保金等各项救助资金5014万元;
为让‚困者有所帮‛,深入开展‚党建民生年‛活动,唱响‚用干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全市2260名党员干部走进特困户,当起了‚代理父母‛和‚代理儿女‛,体民情、办实事,使大量的民生事项在一线得到解决……
‚民生大如天。花钱的地方再多,民生永远是第一位。开源节流、撬动民资、瞄准热点是开启民生之锁的三把金钥匙。‛永济市委书记陈杰直截了当地道出了答案。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永济,以‚穷‛财政支撑起了惠及万民的‚富‛民生,使全市上下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内生动力。
幸福永济,正以昂扬的姿态快步走来。
本报记者焦玉强本报通讯员卫明珠 李辉
(原标题:小财政撬动大民生)
第四篇:以法治促民生
以法治促民生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角度看,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无所不包,甚至还可以包括历史观方面的问题。由于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太大,所包括的内容过于庞大,所涉及的面过于宽泛,同具体政策层面上的民生问题难以吻合和把握,所以在具体政策和实际生活领域,人们一般不使用广义上的民生概念。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目前,人们普遍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五大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要切实保障民生,实现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社会生产力的较大发展,物质比较充足,社会服务产品比较丰富;二是法律保障体系比较完善,形成公平公正的价值取向和良好的社会秩序。两者缺一不可。然而,当今社会,人们物质生活条件普遍得到较大改善并处于稳定提高的状态,我国民生问题却越发凸现,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百姓对自身权利的维护愈来愈强。因此,只有加大涉及民生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才能使民生保障问题得到根本地、有效地解决。
法制建设对保障民生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因此他的一切行为将与社会相关联。而生存和发展是每个人的第一选择,这些社会活动,都必须依据法律来规范,否则将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而每个人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一切社会关系,也都必须依靠法律来调整。因此,推进法制建设对保障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保障民生的根本。如前所述,法律与每个人的社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一切活动都要依靠法律要规范、调整和约束,离开了法律,则使民生陷入不稳定、不安全的状态。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则使民生保障陷入不充分、不确定、不规则的境地。法律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强制性、规范性和稳定性,不可能朝令夕改。法律规范的这些基本特点,为确保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稳定有序提供了有力保障。法律通过规定社会人在各项活动中的权利、义务、责任,调整人们的行为,保障人们的合法权益。而法律的强制性的特点,则使法律借助通过国家强制力得到全面遵守和执行,达到维持正常秩序的目的。由此可见,制定法律是保障民生的根本所在,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势在必行。
依法行政是保障民生的关键。政府是社会公共权力的行使者,通过发挥其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来改善、保障民生。而公共权力具有连续性、主动性、及时性、灵活性等特点,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公民合法权益的影响最大。政府只有依法行政,才能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问题,协调好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顺应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利。譬如最近频发的违规征地拆迁、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暴露出政府在行政管理中的制度缺陷。由此可见,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保障民生的关键。
公正司法是保障民生的基石。司法最根本的功能就是对受到侵害的权利进行救济,对受到破坏的秩序进行修复,从而维护全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序。司法活动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司法活动通过解决各类纠纷案件,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稳定;调节经济关系,保障经济发展;化解各种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制裁违法行为,保护合法权益,为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果司法不公,影响的不仅是当事人的权益,更大的危害在于人民对法律丧失信任,正如哲学家培根所言:“一个不公的判决比一次不公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一次不公的举动好比破坏了水流,而一个不公的判决则把水源破坏了”。因此,公正司法是保障民生的基石。
守法用法是保障民生的基本要求和条件。法律的制定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保障民生民权。因此,法律与每个公民的生活密切联系,每个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当中受到法律的保护。同时,法律明确规定了人民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当权利受到侵犯时,法律将依职权或公民的诉请作出判断,责令侵权人承担责任,从而使公民的各项权益得到保护。因此,遵守法律,是保证公民自身安全的主要条件,运用法律,是实现公民自身权益的基本途径。
当前民生存在的突出问题与法制的关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涉及民生保障的各种问题也集中表现出来,主要是:劳动力大量剩余,就业不充分,失业人员较多;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差别大,分配不公的问题突出;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农村仍然存在,医疗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受教育机会不平等、高等教育收费标准较高的问题普遍存在;住房价格大幅上升,享受住房福利政策的机会不公平,配套的措施没有跟进;社会福利、社会保险覆盖面窄,孤、寡、鳏、独及残疾人、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水平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行政执法部门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执法过程中侵害相对人利益的问题经常发生;一部分群众的合法权益收到侵害后,不能及时得到司法救济和保护;一些群众自身或群体利益受到侵害后不依法寻求司法保护,而是采取过激甚至违法行为进行对抗,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有经济的、历史的、文化的等方面的因素,但主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法制建设的进程还不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依法管理国家各项事务的意识不强,相当一部分行政机关仍然固守行政管理模式,不重视也不善于依法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社会事务。二是涉及民生保障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一些涉及民生保障的政策没有及时上升为法律加以规范、固定,造成了执法的随意性、不稳定性、不连续性。三是依法行政的总体水平还不高,运用行政权管制的倾向比较严重,向法治政府转变的步伐缓慢。四是司法不公、效率不高、执行不力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使一些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救济和保护。五是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不高,法治观念淡薄,相当一部分群众不能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进一步推进法治建设,促进民生保障的建议
——以关注民生为出发点,建立完善法律体系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大量凸显,各种新事物、新情况不断出现,许多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和制度亟待完善,待上升为国家法律;一些已经出台的法律还出现空白和缺位,亟待修改、补充、完善。缺失了法律规范,就缺失了法律的保护,就将对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因此,立法机关应当把人的生存权、发展权放在首要位置,始终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把事关民生、加强权益保护的项目优先列入立法计划,如:农民社会保障法、残疾人社会保障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药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价格监督法等,应尽快制订出台;对一些已经惠及群众的政策和制度进行研究、补充、完善,并以法律的形势固定下来,如:合作医疗制度、住房公积金制度等,逐步建立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以服务民生为立足点,建设法治政府
建设法治政府,其核心是依法行政,宗旨就是执政为民。要强调以人为本,把服务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着眼点,以实现人的基本权利作为行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政府行政权力的行使受制于法律,政府的一切活动都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依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利益矛盾。法律不再是政府手中舞动的权柄,而是制约政府的强权。各级政府要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逐步建立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凡是关系国计民生、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决策,均应通过媒体民意调查或举行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等方式广泛听取意见;凡是重大决策、重要建设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的使用,都必须经过集体讨论做出决策,使政府的各项决策顺应民心,符合法律,惠及群众。要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职能从官本位、管理本位到公民本位、服务本位转变,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转变到主要依靠法律手段管理各项事务。要加强对行政权力运行过程的监督,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的程序,逐步缩小行政审批范围,减少行政审批环节,使行政执法活动公开透明、快捷高效。要特别警惕因利益驱动有法不依,执法不公的问题,坚决克服行政执法中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杜绝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以保障民生为落脚点,坚持公正司法
司法为民是司法工作的方针,坚持司法为民,就要始终把司法活动的着眼点放在保障民生上。首先,要平等保护各种主体的合法权益,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始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原则,始终保持中立平等,公正司法,使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其次,要畅通诉求渠道,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诉求,加大司法救助力度,保护弱势群体利益,使经济困难的群众能打得起、打得赢官司。再次,采取各种便民利民措施,体现司法人文关怀,简化办案程序、坚持就地办案,加大执行力度,做好涉诉信访工作,构建多元化解决矛盾纠纷机制,维护好、保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以保护民生权益为切入点,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要实现守法用法,首先要知法懂法。事实上,很多老百姓就是对法律的无知,遇到问题就走极端,造成巨大的不必要的损失和无可挽回的后果,譬如在征地拆迁中自焚现象,民工讨债跳楼事件等等。其实,这些事件完全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去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对公民进行普法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是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就应当把着眼点放在保证公民的生产生活和合法权益上,大力普及与民生密切、问题较多、群众最需要了解的法律知识;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学校、单位、新闻媒体、司法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的作用,提高普法的覆盖面;要适时开展以案说法、公开审判、就地办案、法进社区、送法下乡、法制宣传等活动,增强普法的效果。要制定普法的远期规划和近期计划,深入持久地开展普法活动,逐步提高全民族的守法意识和法律素质,使学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第五篇:以民生工程为抓手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以民生工程为抓手 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XX县以民生工程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调查
根据县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组的统一部署,县委宣传部紧扣自身工作实际,自4月中旬起,围绕涉及文化事业项目的民生工程推进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通过召开专题座谈会,走访了解,发放征求意见表和现场察看等多种方式,对涉及文化事业项目的民生工程的基本进展,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客观的分析,并提出了下一步的意见和建议。现报告如下:
一. 涉及文化事业项目的民生工程推进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逐年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并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部分纳入到民生工程中来,以民生工程为抓手,推动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自2006年以来,每年均安排一定数量的涉及文化事业项目的民生工程,其中仅2009年县政府实施的32项民生工程中就有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民体育健身4项涉及文化事业的民生工程,占12.5%。县政府也将文化事业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每年按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县文化建设的意见》,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和人员编制等均提出来了明确要求。为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提供了经费保障和人力支持。
(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有序推进。
我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自2007年开始被纳入县民生工程,整个工程按照“以有线电视联网为主,无线覆盖为辅”的建设方案,有线联网和无线覆盖同步进行。2007年省市下达我县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为6个自然村,2008年为15个自然村,到去年12月底,我县实际完成55个自然村。2007年实际投资174.6万元,当年发展农村用户308户,2008年实际投资128万元,当年发展农村用户407户,除省市补助器材折合资金21万元外,其余281.6万元则全部由安广网络繁昌分公司承担.今年计划完成20个自然村通有线的目标,其中省市任务数为9个,整个投资约为120万元,其中省补9万元,其余111万元仍由安广网络繁昌分公司承担。
(二)“农家书屋”工程为广大农民朋友构建了精神家园。
2007年建设了8个农家书屋,2008年新建了20个农家书屋。今年计划建设17个农家书屋,每个2万元,计34万元,中央补助17万元,省补11.9万元,县承担5.1万元。目前我县已建的农家书屋全都实行村文化室与农家书屋合并,面积都能达到30平方的标准。每个书屋的图书大约有一千多册,大部分的书都是由省、市配备。方便了群众借阅,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扎实开展。
我县现有6个镇综合文化站,其中繁阳、荻港、孙村三个镇文化站为省级“杜鹃花工程”示范点。为充分发挥综合文化站的作用,2008年我县将繁阳、平铺和峨山三个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以及50%的村建有文化活动室纳入民生工程体系,其中峨山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列入国家63个基层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库。对综合文化站建设,县财政将采取以奖代补。目前,完成了繁阳镇文化站改造,新建了峨山镇文化站。2009年计划投入60万建设平铺镇综合文化站,中央补助17万元(设施配置5万元),省补16.5万元(设施配置3.5万元),县承担6.5万元(设施配置1.5万元),镇配套20万元。
(四)文化惠民工程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
2006年,我县被批准为全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西部地区100个试点为县之一,2007年此工程被纳入到文化民生工程中,现已完成了县级支中心的中心机房、电子阅览室和视频文献播放厅等工程建设,电子阅览室拥有20台计算机;建成了文化共享工程繁昌县级支中心及6个镇级基层点和24个村级服务点。2008年,加强了文化共享工程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合作共建力度,建成了101个村(社区)级服务点,实现了村(社区)级服务点的全覆盖,全县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已全部形成。利用这些服务网络工程,我们加大了“三下乡”活动力度,举办了多场群众文化活动,丰富活跃了我县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五)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取得明显成效。
2006年,在10个村建起了标准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2008年又新建了10个村公共体育场地。此外,还先后投资30余万元为城镇、社区、机关、学校、敬老院等公共场所配套了体育器材。目前,全县有7条全民健身路径。今年计划在3个村实施农民健身工程,每个项目3万元计9万元,所需资金由中央、省、市按5:3:2比例承担,即中央4.5万元,省2.7万元,县1.8万元。
涉及文化事业项目的民生工程的推进,加快了县镇两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完善了基层基础工作,不断满足了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丰富了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使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文化活动所具有的娱乐身心、移风易俗、沟通人际关系、提高人的文明素养的特殊功能,使它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涉及文化事业项目的民生工程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投入明显不足。2009年全县4个涉及文化项目的民生工程总投资仅为223万元,占全县32项民生工程总投资21670.52万元的1.03%。其中县财政投资13.4万元,占全部32项民生工程县财政总投资5942.66万元的0.23%。文化事业项目民生工程投资规模不大,县级财政投资比例过低。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项目建设资金,除每完成一个省市定的建设任务村,省市补1万元外,其余全部由安广网络繁昌分公司支付。自2007年起,安广网络繁昌分公司已为此项工程支付302.6万元,预计今年还将要投入111万元,2007年发展农户为308户,2008年发展农户为407户,两年累计发展农户为715户,按用户每月12元租金计算,两年合计收入为10.4万元。投入产出严重倒持,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农家书屋因日常维护和图书采购资金不足,图书得不到更新,经过一段时期的运行后,就形成了农民群众无书看的尴尬局面。社会资金对公益文化事业投入缺乏积极性,致使文化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活动开展受到局限或无法正常开展活动。
(二)文化工作不能专人专事,文化工作者素质有待提高。
2004年的乡镇机构改革撤销了乡镇文化站,原有的专业文化工作者大部分转行或提前离岗,现有人员专职的少,有的一人兼多职,精力过于分散,往往将文化工作作为副业。文化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文化层次普遍较低,专业院校毕业生和科班出身的人较少。没有专业的人员组织,使得文化活动内容单一,形式单调,局限于举办一台文艺演出或看一场电影的较单一的文化服务;文艺创作精品力作少,文艺创作水平不高,真正反映现实生活,有艺术价值的精品少;真正贴近群众、受群众欢迎的活动不多,离群众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难以产生吸引力,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亟待改进。农家书屋现有管理人员大多为村干部兼职,而书屋的开放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没有额外的报酬,致使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能正常开放的书屋也仅有孙村、横山等少数书屋。另各书屋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业务培训,“管理”只是简单的“看管”。
(三)文化文化市场管理和行政执法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现在全县农村地面接收设施即“小锅子”较多,总数已达4万多个,去年国家取消了收视年审费,加上为确保收看十七大,全县又免费为农村 “小锅子”户转星,使农户更加感觉到用“小锅子”收看电视合法,家有“小锅子”的就再也不会安装有线电视。
(四)民生工程的推进力度亟待提高。全民健身运动覆盖面还不够广。我县共有6个镇81个村20个居委会,现只有20个村实施了“农民健身工程”,加上今年将建成的3个点,仅有23个村,远远达不上实际需求,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差、较偏远的农村,村民们想运动却难以找到一个像样的活动场地和基本的运动器材,影响到了农民参与文体健身的积极性。
(五)建成后的民生工程项目管理亟待加强。对文化基础设施的使用和管理缺乏有效组织与指导。我县已建的文化站和文化室因多种原因,不能全天候开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都能符合国家硬件标准要求,即一个混凝土篮球场地,配备1副标准篮球架和乒乓球台2张。另外,在混凝土篮球场的四周,各向外开辟不少于5平方米的平整空地,用于群众观看比赛和开展健身操(舞)类文体活动。但是我们对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宣传引导工作不到位,缺乏相应的运行机制,没有专门人员对农民体育健身锻炼的进行有效组织与指导,场地设施的管理与维护不完善,相关配套工作滞后。
三、下一步的意见和建议
(一)要提高对新农村文化事业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提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这两大战略思想后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十七大提出的重大决策,这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大多数农村摆脱了贫困,走向了小康,但农村文化建设普遍呈现出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相适应的局面。因文化建设落后所带来的精神上的贫困已日趋明显,即使过年过节,农村的文化娱乐活动单调贫乏。在我县农村不少地方,赌博盛行,封建迷信活动也沉渣泛起,破坏了淳朴的乡风。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不仅制约着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制约着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分不利。
(二)建立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基金,扶持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
县、镇财政每年要结合财政增收的幅度,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入,特别是要结合省、市民生工程,着力解决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的经费保障问题。在确保现有的民生工程能取得应有的成效基础上,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把文化建设的重点逐步转向农村,实现“农家书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我县的全覆盖,逐步缩小公共文化设施的城乡差别、区域差别。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民群众为直接服务对象,积极发展文化、娱乐、健身设施和活动场所,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确保农民在劳动之余有所学有所玩有所乐。
(三)完善人才引进培育机制,为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组织保障。
在增加投入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育机制,通过公开招聘、业务考核、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选拔优秀文化人才,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重视培养既熟悉文化、又懂管理和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为推动我县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四)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事业。
要千方百计地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形成共识,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仅仅靠政府和农民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逐步建立国家、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多渠道投入体系,实现农村文化事业投入的良性循环。要把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对口支援活动搞得更好,形成长效机制,使人们充分认识到,文化投入才是长久的投入,文化收入才是长久的收入,文化品位才是真正的品味。同时我们要确保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角,我们要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变“输血”为“造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发展农村特色文化,鼓励文艺工作者和各界热心公益文化事业的人士,积极开展文化创新,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题材文化产品。在作好这些的同时,还要处理好传播先进文化与发掘和保护农村传统文化资源的关系,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还要发动和引导农民,用好设施,盘活资源,使之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