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格县医改责任书2010
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0年度主要工作任务
责 任 书
为确保全面完成省州医改办与我县医改领导小组签订的《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0年度主要工作任务责任书》各项任务目标,德格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与德格县相关成员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签订本责任书:
一、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1.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职工医保)参保人数达到 人(按覆盖率90%计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到 人。(县人社局负责)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 人以上,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各乡镇负责)。
3.城镇地区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即 元以上,且不低于5万。(人社局负责)
4、确保所有统筹地区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报销比例达到市级50%、县级60%、乡级75%、市外40%以上。城镇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有所提高。(县人社局、卫生局负责)5、2010年新农合医保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 110 元和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 345 元,新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到60%以上,政策范围内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达到全国农牧民人均收入的6倍以上即 元。实现医疗费用即时结算(结报)。(县卫生局负责)
6、对低保对象、五保户经医保报销后仍难以负担的医疗费用给予补助。逐步开展门诊救助,取消住院救助病种限制。开展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试点。(县民政局、卫生局负责)
7、探索城镇职工医保门诊统筹。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费用报销比例明显高于医院。(县卫生局我负责)
二、继续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一)、在政府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拟在2011年1月1日后实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药品和增补的非目录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落实基本药物招标与配送的各项规定,确保基本药物及增加的品种不高于省中标价格。(卫生局负责)
(二)、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医保报销政策,确保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卫生局负责)
(三)、落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基本药物零
差率销售后的政府投入政策,积极探索多渠道补偿,确保补偿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保障其正常运行。确保已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政府举办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同步实施绩效工资政策。(财政局、卫生局负责)
(四)、落实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实行能进能出的人员聘用制,建立以服务质量、服务数量和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机制,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人社局、卫生局负责)
(五)、切实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开展巡回医疗,明显 提高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占医疗机构门诊总量的比例。(县卫生局负责)
(六)、密切跟踪监测基本药物市场价格和供应变化,以及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药品流通行业的影响,积极研究解决办法。(县医改办、卫生局负责)
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一)、启动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至少为每乡镇卫生院招收1名专科以上临床医学专业人员。(人社局、卫生局负责)
(二)、鼓励和引导医疗卫生人才到基层服务。在岗培训乡镇卫生人员10人次;培训村卫生室卫生人员109人次。(财政局、卫生局负责)
(三)、重点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和村医技术支持,制定乡村医生的考核办法,按照考核业绩落实乡村医生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的补助政策,保障村医的合理收入。(发改局、卫生局负责)
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一)、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完善充实居民健康档案,确保建档率90%以上,全面落实健康教育、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将所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成情况录入城乡居民个人健康档案,落实配套资金,补助标准为15元/人(其中中央补助9元/人,省补助3元/人、州补助1元/人,县(市区)补助2元/人);城市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到90%以上,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5%,并提高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水平。(财政局、卫生局负责)
(二)、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实施细则,提高服务的效率和效益。确保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在2010年底前基本兑现到位。(财政局、卫生局负责)
(三)、对15岁以下的人群补种乙肝疫苗,2010年再补种 人。(县卫生局负责)
(四)、对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进行补助;继续开展农村生育妇女免费补服叶酸项目。(县卫生局负责)
(五)、12月底前完成2010年度2332户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任务, 并按照省、市2010年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农村改厕项目要求,做好区100元/户、乡200元/户配套资金的落实。(县财政局、牧民办负责)
(六)、实施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项目。(县卫局负责)
五、责任书实施时间为2010年4月到2011年3月,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小组办公室将依据责任书完成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单位予以奖励;对未按要求完成任务和不能履行相应职责的,将向县人政府报告并通过适当形式作出处理。
六、本责任书一式两份,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签定单位存一份。
深化医药卫生体 德格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
制改革领导小组 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签字 签字
(单位或乡人民政府代章)(县医改办盖章)
二〇一〇年四月二日
第二篇:内黄县医改责任书1
内黄县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
主要工作任务责任目标完成情况
根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国发„2009‟12号)和•安阳市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实施方案‣(安政办„2011‟59号)各项任务目标,市政府与内黄县政府签订的责任书目标完成情况如下:。
一、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1.截止2011年8月底,我县职工医保参保人数为29900人,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为23772人,参加医保总人数为53672人,占市下达目标任务53672人的95%,全县参保率达到94%。今年我县的扩面重点就是积极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及困难企业人员参加职工医保。由于我县整体经济效益欠佳,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管理人员参保意识差,并且大部分用工都是农民工等原因,目前,我县只有少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参保。我县没有大中专院校,招录的大学生村官400人已全员参保,根据国家政策,积极促进失业人员参保,目前有134失业人员参保。
2.2011年,城镇居民医保各级政府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200元。
3.根据安人社[2011]53号文件精神,我县人社局首先召 开了定点医疗机构座谈会,传达学习市会议精神,并贯彻落实居民门诊统筹前的准备工作。其次是做好居民门诊统筹的宣传发动工作,利用电视飞播,并深入社区、职工参保单位及在我县人流集中的地方发放宣传资料,由于我县社区建设不健全、居民居住分散,加上定点医疗机构态度不积极,居民门诊统筹进展缓慢,目前我县居民门诊统筹工作正在积极推动。下一步我县人社局将积极与定点医疗机构和市软件公司协调,争取早日实现我县居民门诊统筹工作。
4.2011年我县在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乡镇卫生院为90%,县级医院为70%,平均报销比例达到70%以上;而省市两级报销比例为省卫生厅统一规定。
城镇居民医保实行的是全市统筹管理,市级统一政策,根据安政办【2011】80号文,于8月份已调整了新的居民住院统筹基金支付比例。在一个自然内,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为5万元,城镇居民医保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10万元。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均达到了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当地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以上,且不低于5万元。
5.从今年3月份开始,我县对符合条件的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两类6个病种的病例,实施政策救助,报销比例达到全部费用的90%,其中70%为新 农合补偿,20%为民政局补偿,现在对于上述6个病种已全部实行该项补偿政策。6.我县民政局继续坚持资助3237名农村五保对象参加新农合,人均资助标准30元/年,支出专项资金97110元。资助1924 名优抚对象分别参加新农合参加城镇医疗保险,支出专项资金 3187592 元。其中1-6级残疾军人参合补助140人,补助参合费用266379.2元,7-10级残疾军人、三属、复员军人、病退军人、参战参试人员参保补助1784人,补助参保费用52380元。
对1784名优抚对象门诊医疗费进行打卡补助,补助门诊医疗费281280元。县荣康医院常年坚持每月定期到各乡镇开展城乡困难对象下乡巡诊救助。帮助患有慢性病和门诊常见病得各类救助对象解决需要长期药物治疗诊疗费用,免费发放各类药品,年均发放药品价值达到200000元以上。
民政局自2006年启动城乡医疗救助就未设起付线,救助对象类别为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光荣院孤老优抚对象、1--10级残疾军人、红军、参战退伍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在乡复员军人、三属等民政局核实发证的优抚对象。住院救助标准分为四类:一是农村低保对象及城镇低保对象的诊疗费用先由新农合或医保(含其它医疗保险)报销后,剩余诊疗目录内部分按40%比例给予救助,全年个人累计救助最高限额3000元。二是农村五保户和县光荣院孤老优抚对象在定点医院及转诊医院住院,医疗终结后先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规定报销后,剩余诊疗目录内费用予以全额救助。三是1—6级残疾军人、红军的诊疗费用先由医保报销后,剩余诊疗目录内费 用全额补助。7—10级残疾军人、在乡复员军人、三属等优抚对象的诊疗费用先由新农合报销后,剩余诊疗目录内部分按75%比例予以补助,全年个人累计补助最高限额4000元。四是参战退伍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的诊疗费用先由新农合报销后,剩余诊疗目录内部分按65%%比例予以补助,全年个人累计补助最高限额3000元。
2011年按照县政府的工作要求,对全县大病患者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并通过新农合平台进行核查,救助方案初步形成,目前正在等待上级领导审批。同时积极倡导社会各界向向县慈善部门捐助善款,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
7.为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为市级统筹做好准备,我县于2010年把实现与职工、居民医保市级软件统一,实现医疗费用即时结算作为“为民办实事”重要任务来抓,我们积极主动与市医保中心及贝瑞恩软件公司联络接洽,今年5月份,终于实现医保报销网络化,实现了县内职工、居民、生育医保即时结算。由过去报销周期半个月缩短到一分钟,甚至几十秒,减轻了参保人员“跑断腿”、“垫支负担大”等难题,使审核管理工作由事后核查变为网上实时监控,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方便了居民参保,促进了医疗保险持续健康发展。省里今年拟定实现市级统筹工作,建立省级异地就医结算中心,出台省范围内异地就医实时结算管理办法。通过全省联网和省级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异地就医结算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实时结算,逐步实现“一卡通”。目前我县积极配合做好市级统筹工作,以尽早实现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工作。
8.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试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意见‣,采取切实措施逐步统一基金预算和决算编制流程,建立预算执行情况定期报告制度和住处公开制度,有效缩小预算与实际执行结果的差距,实现预算、决算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建立基金运行分析和风险预警制度,控制基金结余,提高使用效率,确保基金安全和平衡运行。9.为发挥医疗保障对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引导和对医药费用的制药作用,我县职工和居民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在医保支付比例上给予倾斜,比县级高一级医疗机构支付比例的基础上提高10个百分点。目前我县实行的付费方式类型主要是按项目付费及按病种付费,目前我县正在积极探索多种付费方式,以控制基金的不合理支出。进一步探索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
10.为完善定点服务机构协议管理,充实协议内容,细化考核指标,我县实行完善的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动态管理,探索将定点管理由对机构监管延伸到医务人员行为的监管。加大对用量大、费用高的药品和诊疗项目的监管力度。对公立医疗机构与非公立医疗机构采取一视同仁的定点管理政策,不以医疗机构投资主体性质作为定点审核条件。贯彻落实定点医疗机构分级管理,促进定点医疗机构和 定点药店诚信服务。我县严格执行“三个目录”的相关要求,严格落实费用审核管理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大稽核工作力度,稽核对防止基金“跑、冒、滴、漏”,加强了医疗保险基金反欺诈工作,落实社会保障法的相关规定,加大了对诈骗、套取医保基金等行为的处罚力度。今年我县没有发生一例诈骗、套取医保基金违规行为。
11.为市级统筹做好准备,我县首先与市实现了软件统一,其次是根据市拟出台的市级统筹的实施办法,认真学习,结合本县实际,做好市级统筹前的充公准备,为下一步实现市级统筹打下良好基础。积极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
12.积极支持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我县的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在其保险内发生的超出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的医疗费用,由商业保险公司负责赔付。
二、建立基本药物制度
13.我县基层卫生院从2011年7月1日零时起按照河南省2011中标目录网上采购药品全部执行零差价。
14.根据•河南省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实施办法(试行)‣及•关于做好2011河南省基本药物中标目录结果网上采购工作的通知‣(豫药联办[2011]21号文件)文件要求,我县基层卫生院建立健全了药 事管理组织,设立了药品采购专管员,按照用药规律,科学、合理制定药品采购计划,通过省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平台采购药品。
15.三个月来,通过多次督导检查17个乡镇卫生院的基本药物制度运行良好。
16.按照•安阳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安阳市卫生局、安阳市财政局关于转发†河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河南省卫生厅、河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乡镇卫生院机构编制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的通知‣(安编办„2010‟2号)文件要求,内黄县编委及时调查研究,于2010年9月下发内编„2010‟28号文件,重新核定17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743名,与省下达编制753名,留余10名,为加强全县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供了动态基数,较好地完成了市政府关于“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方式,以县为单位实行人员编制总量控制、统筹安排、动态调整”的责任目标。
17.2010年11月份,我县卫生局根据市、县的统一部署,按照平稳过度的要求,将现在正式人员纳入岗位管理建立了岗位设置基本制度,于年初完成制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8月底完成了乡镇卫生院首次聘任工作
18.2010年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财政局、县卫生局共同制订了•内黄县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办法‣(内人社[2010]78号)。2011年初,我县制定了根据工作数量、质量和服务对象满意度、居民健 康状况改善等指标进行考核的《内黄县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办法》,7月份已正式实施绩效考核。19.我县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根据考核办法,结合各单位岗位设置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了•绩效考核细则‣。绩效考核办法和单位制定的绩效考核细则,体现了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充分调动了职工积极性,职工工资较实施绩效工资前有明显提高。
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0.县人民医院建设情况:门诊楼正在吊顶、粘地板砖、贴墙砖;病房楼正在砌六层的墙体,主体已经完工。村卫生室建设情况:2011年上级下达我县村卫生室建设任务197所,目前60%的村完成了规划选址,30%的村完成了备料。
21.在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方面,我县采购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县级公共卫生平台‣、•村卫生室综合业务平台‣、•乡镇卫生院信息管理系统‣,各系统与原有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系统‣和医保信息系统进行无缝对接。目前,系统正在安装调试中。
22.我县制定了全科医师转岗培训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培训规划,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共26名,分批次赴省内进行培训。为村卫生室培训卫生人员531人次。23.根据市卫生局安卫人[2011]42号文件精神,截止2011年7月底我县卫生局为乡镇卫生院免费定向培养,临床专业本科生7名,分别订单到我县7个乡镇卫生院。
24.我县大力推行院长责任制,落实管理责任,提高管理效率。利用建立和规范基本药物采购机制为契机,引导和规范基层医务人员用药行为,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群众转变用药习惯,促进临床首先和合理使用基本药物。
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25.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县加大了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力度,严格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提高到25元的要求,足额安排资金,目前已经拨付868万元。
26.我县9类(已增到10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目前运行良好,各项服务严格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规定的项目和工作要求开展工作,截止目前,新建纸质居民健康档案59560人,2009—2011年累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341908人,建档率49.7%,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档案信息系统软件正在招标,各村卫生室电脑已分发到位,系统安装调试后既可正式输机,预计年底前可以完成电子档案的建档任务。孕妇产前检查、产后访视规范开展,建立围保手册8228人,开展产前检查36410人次,完 成产后访视5771人,共12792人次,孕产妇管理率达85%以上。建立儿童保健手册6943人,完成儿童体检55068人次,儿童系统管理率达80%以上。为65岁以上老年人累计体检和危险因素调查32269人,体检率56.7%,管理高血压患者33546人、糖尿病患者6485人,管理率分别达33%和30%。发现重性精神病患者735人,建立档案718人,建档率97.7%。27.我县完善了健康教育网络,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1-8月份累计印发宣传单(册)127.9万份,制作宣传板面(宣传栏)2159个,举办健康教育讲座1400余次,开展健康咨询86次,并启动了健康生活方式一二一活动,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了全民健康素质。
28.截止7月底我县完成农村妇女乳腺癌普查2002人,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8%以上,完成农村生育妇女免费补服叶酸4685人。9月1日起,全县实施了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阻断项目,目前工作进展顺利。
29.依托县级医院已基本建立了县域内农村院前急救体系。
五、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30.引导有资质的29名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构开展执业活动,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服务模式。31.积极开展临床路径管理。每个月实行网络报送的信息化手段,加强医疗行为管理。32.按照•强力推进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医护质量活动方案‣文件要求,成立督查组,定期和不定期对各医疗单位进行明察暗访,对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差、医疗质量存在隐患、就医环境差、患者权益受到损害的违章行为,提出整改意见并限期整改;对严重违反规定,如:索要患者钱物以及在社会上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其他行为,卫生局将直接严肃处理,并对责任人、责任科室及单位实行一票否决。33.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2011年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56人。
六、保障措施
34.严格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的要求,及时足额拨付资金,建立健全政府投入长效机制,投入资金450万元用于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政策和绩效工资,确保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综合改革顺利实施。
第三篇:医改
浅析新医改
摘要:自新医改制定实施以来,不觉已过三年。在这三年里,医患关系持续紧张,医疗费用继续水涨船高。然而,改革之事非一早一夕,不可否认我们的政府在医疗改革事业过程中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一、新医改的内容与目标
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向社会公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
《意见》全文13000余字,共分六个部分,包括:
一、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三、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四、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
五、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力争近期取得明显成效;
六、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二、医疗改革的社会根源
(1)医药卫生改革发展滞后,不能有效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2)医药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基层卫生卫生服务体系薄弱;(3)医疗保障体制不完善,还不能消除“因病致贫”现象;(4)公立医院公益性质淡化,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尚未形成;(5)药品和医用器械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虚高,影响了基本药物的可及性;(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存在较大的城乡、地区和人群差异,影响了疾病预防控制的效果。
三、新医改开展的具体工作
(一)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我国的新农合是世界上覆盖人数最多的一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目前已覆盖8.35亿人,参合率持续稳定在90%以上,筹资水平达到人均155.3元。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政府不断加大卫生投入以及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健全,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已经从2001年的40%提高到61.8%,个人支出比例从60%降到了38.2%。
(二)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截至2010年底,基本药物制度已经在57.2%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零差率销售后的基本药物价格平均下降30%左右。同时推进定编定岗、绩效考核、多渠道补偿、人事分配等体制机制改革。
(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09年以来,中央累计安排资金400亿元,支持1877所县级医院、5169所中心乡镇卫生院、2382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万所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建设,财政部还安排130多亿元用于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设备购置。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三年内通过转岗培训、定向培养等方式为基层培养6万名全科医生。
(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政府从2009年开始面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包括健康档案管理在内的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例如儿童免费注射乙肝疫苗,农村适龄妇女免费增补叶酸和乳腺癌检查,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贴等。
(五)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一方面,加强公立医院的规划和调控,推动公立医院结构布局的优化调整,优先发展县医院,建立城市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采取全科医生培养等政策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另一方面,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采取一系列精细化、专业化、科学化的管理措施,提高服务能力,完善医院内部控制费用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公立医院外部的监督制约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四、对医改的评价与见解
医改事业关系到十几亿人民的健康福祉,也是事关经济社会全局的系统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医改启动实施的前三年,也就是2009-2011年,是医改的起步阶段,着眼于保基本,从基层入手推进改革。尤其是在基层成效更加明显,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公平性、可及性、便利性得到较大改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推动了民生保障和改善,也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但医改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改革的难点进一步聚焦,只有持续深入推进,才能不断扩大改革成效。因此,制定医改规划,进一步凝聚共识、找准突破口,推动医改持续有效深入是必须的。
(一)公立医院改革的思路
落实政府责任,改革补偿机制。坚持公立医院面向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主导地位,进一步明确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目的和应履行的职责,扭转公立医院逐利行为。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医保经办机构和卫生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强化医保对医疗服务的监控作用。加强卫生部门对医疗费用的监管控制。
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创新医院管理服务。推进公立医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探索建立理事会等多种形式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理事会与院长职责。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持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
(二)鼓励和促进社会办医
1、放宽社会资本办医准入。要落实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社会资本优先的原则,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4张的,原则上不再扩大公立医院规模。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社会力量以及境外投资者举办医疗机构。鼓励具有资质的人员(包括港、澳、台地区)依法开办私人诊所。
2、进一步改善执业环境。要全面落实非公立医疗机构在税收、价格、医保定点、土地、重点学科建设、大型设备配置、职称评定等方面的鼓励和优惠政策,为非公立医疗机构创造公平发展环境。
3、坚持扶优扶强。要优先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这契合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也是国际上通行的。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和发展具有一定规模、有特色的医疗机构,发展高水平、高技术含量的大型医疗集团。
(三)健全全民医保体系
1、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重点做好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以及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保工作。完善基本医保管理体制,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
2、提高医保服务水平,完善医保支付制度。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和医疗救助即时结算,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加大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力度,结合疾病临床路径实施,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行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等,增强医保对医疗行为的激励约束作用。完善医疗救助制度,探索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要加大救助资金投入,筑牢医疗保障底线,全面推进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加大对重特大疾病的救助力度,充分发挥基本医保、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公益慈善的协同互补作用,切实解决重特大疾病患者的因病致贫问题。
六、最后结束语 我们说医改是世界性难题,固然没大错,但决不能知难而退,不敢触及体制性矛盾,仅仅在医疗卫生体制的外围打转。当然,期望在极短时间内实现改革目标,并不现实。但是,改革的大方向、改革的路径设计,必须要明确,不容回避。
对改革者而言,务实的态度是,首先要明确改革的方向和主旨;其次,应当不惧失败,不讳指责,在反思中调整,在调整中前行。如能以平常心评估新医改三年的成效,坦然接受批评,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加快制度性改革,庶几近之。
第四篇:医改
未知的医疗界
医改相信大家都听过,据我所知并不是改不了,而是会触动很多官员们的口袋,高价医药费用这个黑锅医生已经背的够久了,是时候放下了!
就单说药,我国同一类消炎药单注射用的就有几百种之多,但价格却是天壤之别例如头炮曲松钠规格是1.0g一支的只要2元不到,但是有的厂家出了0.5g一支竟要50元同样的是一种成分为何在同一家医院竟有如此大的差别呢。还有某感冒要成分都是一样的,但为什么换了下包装就成新药了啊??国药准字是怎么上的,难怪中国每年都有几千种新药,原来是换汤不换药啊!
近些年来不知到是谁那么有才,要医改说医院的药品都要政府采购,本来是好事可不曾想老百姓又白高兴了一回,多了一个政府机关,只能说是多了一双手拿钱!便宜的药根本就进不了医院,就说一盒消炎药,本身就10元,政府采购加价15元(这还算少的)就是当地政府拿二十五元发票给国家要钱,结果只用了十元,这是何等的暴利啊!现在公立医院都是把钱上交国库了,(这也不知道是那个人才想的捞钱的点子)自己没点私房钱。药到医院了又要加点价,这个钱是加着为国家赚的。因为钱都上交国库了啊!
医生苦苦的守住那1000元不到的基本生活保障,背后还要被人指着脊梁骨骂。有时候人家家属真的是为感谢送点吃的,你们又看到了,眼红红的心里不爽,又给医生安个收红包的罪名。医生真的很受伤。
本人认为要医改就要先改药。要把那些拿钱的手都剁掉!那就算是干净了!
第五篇:医改
医改
基层卫生机构就应该转变观念,把公共卫生服务做好,把百姓的小病治好,这样也就缓解了大医院的就诊压力,让更多的好医生有更多的精力来医治大病。
10月6日,在北京市房山区韩村河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本该回老家享受国庆假期的史松涛,此时却正在自己的科室里忙着为患者进行诊断治疗。而在服务中心管辖范围内的西营社区卫生服务站,70多岁的郑阿姨连过节也没放下去卫生服务站测量血压的习惯„„
作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最前端,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农村基层医疗改革的深入,这些坐落在田间地头、社区街道的卫生服务机构在逐渐走向规范化的同时,还要承担起社区卫生服务的职能,将日常工作从医疗、卫生,扩展到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健康教育等领域。
农民的家庭医生
韩村河镇中心卫生院暨韩村河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1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涉及27个行政村、4万余村民的看病问题。在把乡镇卫生院转制为卫生服务中心的同时,对于“卫生服务”的认识也同样需要转变。
徐俊杰院长介绍,在转制之初,从中心院长到站上的卫生技术人员对于“社区”、“社区服务”、“公共卫生”等理念并不是很了解。转制之前,村卫生室只做好看病拿药的工作就可以了(主要以基本医疗服务为主,是一种坐等病人上门的服务模式);转制之后,由于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重点向强化公共卫生职能倾斜,卫生服务中心就要强化自己的服务意识,让医生走出医院,走进农民家庭。
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已与17个生活社区,1650户、4237人签订了《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书》,开展了家庭式医生服务,社区医生服务团队覆盖率达到100%。
除了做好农民的家庭医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将疾病预防、理疗康复等知识的普及,作为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2010年,服务中心开展了脑中风的筛查和防控工作,每月需对299名高危人群进行随访,截止目前已经随访6次,随访人次达到1782。目前,服务中心已完成对辖区内心脑血管等四种常见慢性病的人口普查工作,并建立电子档案,为慢性病患者免费发放防治药物。
徐院长说:“给因病致残的患者进行康复是一件十分漫长的工作,需要我们基层医务人员具有足够的耐心。我们不仅亲自给患者做康复,还把康复知识教给患者及家属,让他们乐于接受,从而也建立患者的康复信心。”
然而在最初组织医务人员“下乡”时,徐院长也认识到提高医务人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俗话说你要给人家一桶水,自己要有十桶水才行。我们下去讲的课程和内容是不是符合老百姓的要求,是不是能让老百姓接受,这都是问题。在04年参加中残联培训之前,我自己对康复的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回来给院里的医生讲课,他们都问‘这什么跟什么啊’。你想想,如果连我们的医务人员都不明白的问题,老百姓就更听不懂了。”
针对这个问题,从2009年开始,服务中心便从每个社区抽调一个医生送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康复培训,“之后大家对康复有了最基础的认识,也知道该怎么去做了。”
“下乡”活动开展得好了,可新的问题又摆在了徐院长面前。“从医疗卫生到健康教育,这些工作全都是需要人的。但是由于基层卫生院人员比较少,在合编的时候只是考虑了服务人口,没有考虑到原来我们这里是乡镇卫生院,承担着全镇的医疗卫生责任和床位的问题,所以人员就相对紧张。”
小医院严标准
为保证自身医务人员的从业资格和医护水平,服务中心经常组织人员到大学和对口支援单位进行培训。据徐院长介绍,服务中心本科一学历医务人员(第一学历为本科)占全体人员总数的5%;通过组织进修及后期培训,本科医生所占比例提高到20%。而在全科医生资质的培养方面,只有取得助理医师、临床医师等资格的医务人员才有资格参加全科医生的培训及考试。
为了吸引更多的高学历医务人员到农村基层就业,北京市制定了外地大学生引进政策。通过统一的招聘考试,一经所在的基层医院聘用,其他省市户籍的大学生就可落户北京,同时拥有更多的机会获得岗位编制和与之相应的工资待遇。
老家在河北廊坊的口腔科医生史松涛在韩村河社区中心工作已将近两年。这两年的时间里,史松涛的内心有过从学生转为医生的自豪,也有过户口落入北京的兴奋,但同样也有对目前收入偏低和未来生活的苦恼。
“去年刚开始工作时还是比较艰难的。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实习医院环境和带教医师,独自一人单独处理病人,有好几次通过查资料或咨询别人才顺利治愈了一些以前没见过的病例,这让我兴奋不已。当遇到棘手的病例时,我也焦急得彻夜难眠。就这样一步步走来,我才有了现在的成熟。”
从最开始独自处理病人的艰难,到现今的日趋成熟,史松涛也在与病人的磨合中总结出社区医院的一些规律。“在社区工作,病人都有他的地域特点,由于面对的农村患者缺乏医疗知识,有时就要耐心地为患者进行讲解。实践的过程肯定会充满各种坎坷,但我相信成功的快乐也会有的。”尽管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还要面对各种大大小小的考验,史松涛却依然把社区工作作为承载自己医生梦想的平台。
而让整个医院进入标准化管理轨道上来的,莫过于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据徐院长介绍,目前纳入基层医疗机构的零差价药物已从过去的300余种增加到500多种。
2006年底到2007年,零差率药物制度开始在基层医疗机构执行,这也是基本药物制度的一个前身。药物不再加价,便逐步斩断了导致“看病贵”的“以药养医”的利益脉络。不让医药企业再从中做利、提成,直接把利润让利给老百姓,才能让老百姓享受到低廉、全效的药物。
2006年以来,北京市政府为各基层医疗机构统一配备了医疗设备,且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全部实行零差率药品销售,处方值由原来的50元降到30元,降幅为40%。同时,针对山区患者还配备了巡回医疗车,每周选派党员业务骨干义务进山,为群众送医送药,免费接送就诊病人。
然而旧的“以药养医”体制被逐渐废除后,医院的“口粮”就断了。为了避免基本药物制度的半途而废,同时也为了根除旧有医疗体制痼疾,北京市房山区政府从2006年12月25日开始,就实行了药品的零差率销售,同时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财政施行“收支两条线”。一方面是医院收入的全部上缴;另一方面则是由政府财政统一拨款,保证医院的所有正常支出。
“政府对于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年收入拨款每年都在增加。收支两条线实施后,我们就不用每天盯着收入,即使这个月收入不多,但也能保证人员正常运转和工资的发放,医院就没有这么大的压力了。”徐院长说。
甩掉业务压力后,为了防止“吃大锅饭”,在保障员工基本工资发放的基础上,韩村河镇社区服务中心又将“绩效工资”制度落实了下去,以此来激励医务人员多做工作。据徐院长介绍,即使是绩效工资,也不是和业务额挂钩,而是按照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多少的标准来考核。
平凡中出真情
作为基层医务工作者,其收益不能和大医院的医务人员相提并论。然而正如徐院长所说,基层医务工作者虽然平凡,但他们对于患者的情谊却不输给任何人,因为他们所面对的正是那些最需要帮助的基层百姓。
2009年冬天,一个患有精神疾患并伴有全身水肿、尿蛋白3个加号的高危孕妇的到来,惊动了整个韩村河社区服务中心。为了保证孕妇及胎儿的安全,必须转诊到友谊医院待产,而孕妇家人却因担心费用太高悄悄地从医院走了。
徐院长接到电话后,立即向镇政府主要领导进行了汇报,并亲自带领医务人员到孕妇家中做工作,最终征得了孕妇家属的同意。为防止出现意外,卫生院立即派出救护车及医务人员将孕妇安全转入友谊医院,同时免除了孕妇500元的转院费。12月28日,这位特殊的产妇安全地产下了一名女婴,病情也稳定了下来。
中心护士贾婷在社区工作已有三年,说起社区工作,令她感受最深的就是患者的朴实,有的时候和病人相处就像和自己亲人一样。“他们对我们就像是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照顾,有的时候问我们吃得怎样、工作辛不辛苦。过节值班的时候还会给我们送来吃的东西,让我们很感动。”
然而最令贾婷感到伤心的,就是病人说出类似于“这里连检查都没有”、“连病都看不了”这样的话。由于基层医院没有血库,因此按照规定,一级医院及村卫生室并不具备大型手术资质,除了计划生育及外伤包扎处理等小手术外,产妇分娩及阑尾炎等转制之前能做的手术也要分流到二级医院去。
有的医生不愿意放弃手术,而徐院长却能完全看得开,“医院没有血库,一旦手术出现大出血情况,就会出现严重医疗事故,上边这样做也是为了百姓的安全着想。而且基层卫生机构就应该转变观念,把公共卫生服务做好,把百姓的小病治好,这样也就缓解了大医院的就诊压力,让更多的好医生有更多的精力来医治大病。能够做到这些,我们的意义也就实现了。”
“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模式已逐渐为东莞市虎门镇社区居民所接受,特别是基本药物的广泛应用深入人心。
社区医疗的实惠
9月29日上午,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2岁的刘莲光正在接受治疗,患有颈椎疼痛的她,正在中医科等待医生的按摩。
在虎门镇打工的刘莲光,几年来一直从事空调马达的装配工作,为了多挣些钱时常加班加点,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如今落下颈椎受损的毛病,最近还不时地咽喉发疼。“来卫生服务中心看病便宜多了,有医保真好。上次看病加上拿药只花了8元钱。”一向节俭的刘莲光谈及花费很是满意。
刘莲光并不富裕,每月算上加班收入,工资也仅2000多元。刘莲光的丈夫也在虎门打工,开货车,两人每月加起来收入近5000元,除去每月180元的房租,她对现在的生活感到知足:“现在情况好多了,公司给上了医保,有病就可以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过去不一样,特别是全部自费时,最怕生病,感冒一次,吃药和挂吊瓶,几百块就没有了。几百块钱对于在老家四川的7岁儿子来说,一两个月生活费就够了。”刘莲光深有感触地说。
给刘莲光治疗的医生潘才幸,是虎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他在今年的从医实践中体会到:“药费报销的比例增大后,特别是推行基本药物零差价后,好多患者向保健型方向转移。”出身中医世家的潘才幸,在虎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按摩和针灸,每天接受治疗的患者大约在30人左右。潘医生分析,零差价的基本药物制度是患者增多的主要原因。
“现在社区门诊人均处方在44元左右,采用“零差价”后,会便宜3—4元。现在我们这里推行了双转诊服务:小病不出社区就解决了,大病到镇医院或市医院,等病情容易控制后,再回到社区服务中心。这样给患者省下不少费用。”
鉴于刘莲光咽喉发痛,潘医生给她开的处方中有“众生丸”。该药每盒10.7元,比在私立医院的13.5元一盒省了2.5元,而社保报销70%后,刘莲光只需支付3.21元。
“以药养医”被终结
基本药物零差价(医疗机构在购买药物时的价格与用于患者的价格相同)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广东走在了前列,东莞市又是广东省最先落实的市区。
据东莞市虎门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李斌龙介绍:从今年开始,东莞已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实施了基本药物零差价。目前国家规定的基本药物有307种,广东又增加了244种,基本可覆盖所有常见病,同时取消原先的15%药品加价,同步落实基本药物医保支付政策。
东莞市政府副秘书长金行中向记者介绍,目前,东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统一实行广东省阳光采购,2011年将不会自行采购基本药物或者制定基本药物目录,而将全程参与广东省药品统一阳光采购,“到时将以镇街政府为结算单位,和药商进行结算,降幅可能达到50%以上。”
为什么价格降幅这么大?广东省发改委副主任张力军曾表示,以往的采购模式下,因没有将药品的采购量和价格挂钩,企业招标成功后卖多少药物没底,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药价降不下来。而在今年的阳光采购环节中,涉及到基本药物的采购项目将实施一种药品由一个厂家中标的模式。厂家一旦招标成功,能匡算出全省市场带来的销售量,企业自主让利的空间就大多了。“此举还同时将企业用于回扣、公关环节的利润挤压出来了。并主动选择更为优质的配送企业,压缩配送环节的费用。”
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医疗资源配置渐趋合理,“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模式已逐渐为东莞市虎门镇社区居民所接受,特别是基本药物的广泛应用深入人心。这样既能缓解大医院的就诊压力,又能减轻市民的经济负担,还能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
虎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7个诊室、23个服务站。现在已经形成患者步行15分钟就可到达卫生服务中心的局面。服务站主要治疗常见病、慢性病等,其用药也大部分属于551种常见的基本药物。
零差价的药物制度,不难看出最终受益的是社区居民中的患者。那么医生和社区服务中心的积极性是否受到影响呢?基本药物零差价给社区医护人员带来了什么?
“零差价的药物制度推行后,医护人员工资不但没下降,反而大幅度增加。副高职称的医师过去月工资是4000元,实行阳光网药物采购,并推行零差价后,现在却能拿到近8000元的收入。‘以药养医’将一去不复返,有这样的收入水准,医护人员的生活幸福指数很高。比如大家最关心的房价问题,在虎门,现在平均房价在6000元一平米,相比较“北上广”等大城市,其实际有效收入高了不少。”虎门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李斌龙主任介绍。
没有了基本药物的盈利,工资为什么还会增长呢?原来医护人员高工资的增加部分,绝大部分来自东莞市和虎门镇地方财政补贴,其中虎门镇补贴是重中之重。这样,通过广东省阳光网统一采购药物,过去从药品中盈利的模式被彻底打翻。
政府主导是关键
在今年的前9个月中,虎门镇前来就诊的社区居民平均每月增加15%。上半年,23个服务站接诊量达5万多人次。虎门是个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其中本地人口12.4万,固定外来人员64万,灵动性特别强的人口有20万。前两者绝大部分都享有医保,并且免费建立起了健康档案,整个虎门镇已有33万人建立了档案。
记者了解到,东莞市在2008年和2010年初,分别完成了“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基金调剂使用”的城乡一体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两个体系的建设。在住院方面,近年来东莞市不断调整住院报销待遇,实现了低起付线,高住院报销比例及高封顶线。以2010年为例,最低起付线为300元,最高报销比例可达95%,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了15万元/人。其中,城乡一体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住院基本医疗费报销比例95%以上属全国最高。
“只要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义为公益性,而非盈利性,在政府的主导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无论是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还是在其他相对落后的省市,同样可以大力推广。”李斌龙主任坦言。
提高全科医生的水平,充分发挥社区医疗预防、分诊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更能为化解紧张的医患矛盾、重建医患信任搭建良好的平台。
到今年十月,王刚工作就满两年了。2009年,从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王刚进入家乡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了一名社区医生。两年全科门诊的工作经验,让王刚对于全科医生这份职业有了深刻的认识。
“发展全科医生制度是未来社区医疗的方向。做好这方面的服务,不但有利于普通百姓的健康,更能有效地缓解医患矛盾,也让医疗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王刚说道。
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从早晨八点到下午五点,都不得闲。”王刚所在的全科诊室在一层大厅左手边,十余平米的屋子有包括王刚在内的三名医生,这里每天都挤满了患者。
65岁的赵大爷走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八点了,“小王,国庆节还值夜班呢?给我量量血压吧,最近总感觉头晕。”
“您看您走得气喘吁吁的,先坐一会儿喘喘气吧,要不然血压量不准。”赵大爷坐近了,王刚听到他呼吸得很急促,便让他先歇一歇。他开始问起赵大爷最近是不是停了降压药,有没有感冒、上火。“就国庆节那天,我孙女发烧了,我熬了两夜没合眼„„”赵大爷打开了话匣子,还向王刚咨询起孙女吃的退烧药。
“您看,高血压就怕上火。来,您撩起袖子,我给您量血压。”王刚一边给血压计充气,一边嘱咐道:“现在换季,心脑血管病人都要注意。通俗点讲就是血管也会热胀冷缩,天气凉了,您血管也就窄了。这时,本来心脑血管压力就增大了,您还上火,要注意自己调节!”
刚送走赵大爷,一位阿姨走了进来,说自己低压不太正常。王刚笑着说道:“阿姨,您前几天来过是吗?咱们都查了,没别的问题,只要减减肥就能调节低压。”“我平时干活也挺多的呀!”“阿姨,我说的减肥、锻炼是说要跑跑步、游游泳、跳跳健身操。只要减掉四斤,您的血压就能降下来。”“好,小伙子,我听你的再试试!”
“医生您给看看,我家闺女总是流鼻涕。”看着眼前这个小女孩只穿着一件衬衫,王刚拉着她的小手问道:“感冒了吧,还穿这么少!”
每天,总有许多居民,晚饭过后出来遛弯,路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时候顺便进去量量血压,和社区医生聊聊,看看头疼脑热的小毛病。而这里的24小时全科门诊,还为赵大爷、李大妈们亮着一盏灯。
从前,提起全科医生,浮现在人们眼前的还是美国电影中的家庭医生。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我国一些省市便开始试行培养全科医生。
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今年6月22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全科医生制度。自此,在中国存在了20多年的全科医生,正式走进了百姓生活。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再次明确全科医生的职责,并计划在2020年,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
没病讲知识、小病及时治、大病不耽误,这也是王刚在全科门诊两年给自己的职业下的定义。作为居民健康“守门人”,社区里的全科医生不但要承担预防、诊治的责任,还是首诊、分诊的把关人。诊治常见病、慢性病,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慢性病预防系统工作,指导社区护理、康复、健康教育,配合专科医生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全科医生是社区医疗的多面手。
温暖的社区门诊
“百姓非常需要身边的全科医生,我能感受到居民对我们的信任和依赖。”两年的工作让王刚看好社区全科医生的未来。
无论多忙,对每一位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患者,王刚总会多问几句、多嘱咐几句。有些慢性病患者一周来几次,王刚和他们见面就像朋友一样。“毕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大医院不一样,我们和居民交流的时间多一些。沟通、交流多了,关系自然就融洽了。”
按照国际经验,以全科医生为主的基层医疗体系可以解决95%以上的疾病。提高全科医生的水平,充分发挥社区医疗预防、分诊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更能为化解紧张的医患矛盾、重建医患信任搭建良好的平台。
社区承担的服务是“六位一体”的,即综合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而社区全科医生的服务又具有综合性、持续性、人性化的特点并且提供以预防为导向的照顾,这些都是未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方向。
全科医生在与社区、家庭建立紧密的卫生服务关系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建立家庭健康档案、跟踪健康状况,全科医生制度不但能有效预防疾病,更有助于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改变居民的生活、就医方式。
因为在全科门诊工作,内、外、妇、儿全负责,王刚几乎给社区里的所有居民看过病、开过药。“小王不错,工作认真,对我们还耐心、周到。”提起王刚,赵大爷竖起了大拇指。
王刚就住在服务的社区,每天上下班,总有许多居民和他打招呼。“小王,下班买菜啊。”“王医生,办公室冷,别净顾着忙,多喝点热水!”
“人家都说中国医患关系紧张,我在社区却没这种感觉,我和患者的关系都特好,他们也总是让我觉得特别温暖。” 王刚笑得很满足。
制度尚待完善
成为全科医生以来,王刚的生活便格外充实。每周工作五天,不算无需问诊直接开药的,平均每天要为50位患者看病。每隔七天,王刚还要值一次夜班,前半夜来量血压、看感冒等急症的患者持续不断。
“我们人手太少了!”王刚的状态是社区全科医生真实的写照。卫生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仅有7.8万名注册的全科医生。如果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中,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的目标来计算,全科医生的人才缺口高达30余万。
为让城乡居民拥有自己的全科医生,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印发《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规划》提出,到2012年,安排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5万名。然而,培训也遭冷遇。以上海为例,2010年上海计划招收、培训300名全科医师,结果仅有144人报名。
薪资水平低是最直接的原因。王刚认为,长久以来,全科医生的收入属于财政拨款,收支两条线。在社区工作繁琐而辛苦,薪酬却不是很高。虽然现在增加了绩效方案,但仍然和工作量不成正比。
为解决全科医生薪资水平低的问题,《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鼓励引导全科医生以多种方式执业。《意见》明确,全科医生不仅可以多点注册,也可以独立或者与他人联合开办合伙制诊所,增加收入渠道。然而,在王刚看来,每天高负荷的劳动让他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做一份工作,而这种压力又源于社区卫生服务人才的紧缺。
有数据显示,2007年至2009年,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引进2000人,但三年里流失率非常高。另一份基于全国的研究数据也表明,2003—2007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流失的正高、副高和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分别占在岗相应职称人员总数的35.7%、10.1%、9.5%。
事实上,与薪酬相比,个人职业发展的隐忧才是王刚这样的年轻人最大的顾虑。“虽然我工作得很快乐,但真正从临床经验、医疗水平上,还和大医院的医生有很大差距。常来社区看病的还是常见病、慢性病患者,有些人久病成医,直接来拿药就行了。”王刚说道:“我们也希望大家都不生病,健健康康的。但做医生的,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地接触一些疑难问题,我们的许多能力也会退化。”
王刚说,他最拿手的还是内科诊治。处理一些比较严重的外伤时,他也会害怕,生怕自己不够熟练。而同一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胡医生,做了五六年的全科医生,但她觉得“考了全科医生的证和以前也没什么不同。”现在,胡医生仍然做着为居民打预防针的工作,其他科室很少接触。
与此同时,大医院的晋升空间比较大,职称评定的名额较多也是让社区全科医生羡慕却无奈的事实。“服务基层、讲奉献固然值得提倡,可现有的条件无法吸引更多有学历又有能力的医生到社区服务。”王刚说道。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曾益新也曾指出,目前我国全科医生不仅是数量不足,具有医学本科学历并经过严格全科训练的全科医生更是少之又少。
这样的服务团队会直接影响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也会强化百姓已有的顾虑“社区医院的医生不如大医院的医生有本事”,“没出息、没水平的医生才来社区呢”。
“物质上的还好提高,但要改变百姓的观念就难了。如果社会对于社区全科医生的认识不能改变,我们感觉工作没有‘尊严’,得不到认可,那谁还愿意当全科医生呢?”从这一层面来看,王刚认为,全科医生制度还有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