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90建设生态文明 打造美丽中国(上)课程的考试
90建设生态文明 打造美丽中国(上)课程的考试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联合国通过《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要求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
A.1985年 B.1992年 C.1995年 D.2000年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区别的是()。
A.用生态危机理论代替经济危机理论 B.用异化消费来补充劳动异化
C.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代替经济危机理论
D.用期望破灭理论和稳定经济理论作为解决危机和异化的出路
3.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A.1980年 B.1983年 C.1987年 D.1992年
4.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国家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以()通过的环境保护法,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志。
A.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 B.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 C.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 D.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我们要组织实施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积极发展()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A.石油 B.水电 C.地质能 D.风能
2.本讲提到,联合国《21世纪议程》,(),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A.提出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与政策 B.倡议工业提高效能 C.开展清洁技术研发应用
D.更新替代对环境有害的产品和原料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迪克尔认为外在的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如果不是在我这个人的认识范围内,就没有任何意义。
正确 错误
2.1972年联合国通过了《21世纪议程》。
正确 错误
3.“顺自然生态规律者兴,逆自然生态规律者亡”——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规律。
正确 错误
4.我国草原退化面积约49亿亩,占比50%。
正确 错误
第二篇:建设生态文明 打造美丽中国(上) 课程的考试
建设生态文明 打造美丽中国(上)课程的考试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区别的是()。
A.用生态危机理论代替经济危机理论 B.用异化消费来补充劳动异化 C.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代替经济危机理论 D.用期望破灭理论和稳定经济理论作为解决危机和异化的出路
2.()年,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A.1972 B.1983 C.1987 D.1992
3.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国家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以()通过的环境保护法,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志。
A.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
B.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 C.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 D.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
4.十八大报告里面专章论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是第几部分()。
A.六 B.七 C.八 D.九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
5.根据十八大的有关论述和“十二五”规划,我们要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向()方向发展,逐步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A.规模化 B.集约化 C.标准化 D.现代化
6.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实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提了三条红线,叫()。
A.18亿亩农田红线 B.水资源储备红线 C.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 D.用水效率控制红线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7.迪克尔认为外在的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如果不是在我这个人的认识范围内,就没有任何意义。
正确 错误
8.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
正确 错误
9.1992年,联合国发表了一篇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正确 错误
10.迪克尔认为外在的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如果不是在我这个人的认识范围内,就没有任何意义。
正确 错误
第三篇:建设生态文明 打造美丽中国
建设生态文明 打造美丽中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治
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
杨伟民
《 人民日报 》(2016年10月14日
07 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科学论断,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总结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基础地位。
人类文明进步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这两个最基本的关系。如果人与人的关系处理不好,就会导致社会动荡、国家衰败;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不好,同样会导致社会崩溃、文明衰退。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很多。
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共识,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执政党的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个。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就是说,我们要建设的生态文明,是同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两者内在统一、相互促进,既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新的文明境界,更是中 1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涵,是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正是从这样的历史纵深思考,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习近平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
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述有力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分别确立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和绿色发展的任务,中央还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近年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加快了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逐步优化;全面落实资源节约战略,能源、水、土地等资源消耗强度大幅度下降;加大环境治理力度,重点治理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环境恶化趋势初步扭转;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重点生态功能区得到保护,重要自然生态系统有所恢复。特别是各地区、各部门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有了极大提升,思想和行动正在统一到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上来。应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认识最深、推进最快、成效最大的时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同志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辩证地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实践中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三个阶段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从生产和消费、供给和需求两端丰富了发展理念、拓宽了发展内涵,对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生产即供给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高度一致。把绿水青山即生态环境内化为生产力的要素之一,对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具有开创意义。生产力既取决于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取决于科学技术,也取决于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直接提供生态产品,而且影响和决定着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哪个地方珍视生态环境,就能获得更大的生产力;哪个地方忽视生态环境,就会破坏生产力。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发达的生产力,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从消费或需求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论。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群众对农产品、工业品等物质产品虽然仍有巨大需求,但强度相对减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而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需求强度不断增强。目前我国物质产品生产能力强大,有的生产领域还出现了产能过剩,但生 态产品是短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做到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发展什么。现在,人民群众需要生态产品,就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把提供生态产品作为发展应有的内涵,为人民提供更多蓝天净水等生态产品。
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就要促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实现这种空间均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增长速度不能超出当地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我们既要促进地区间经济和人口的均衡、缩小地区间人均GDP的差距,更要促进各地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不能以缩小人均GDP差距为由而盲目开发、破坏生态环境。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而言,发展的主要内涵就是保护自然和修复生态,只要是提供了生态产品就是坚持了发展是第一要务,就应该得到合理的绩效评价。要把生态补偿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让重点生态功能区自觉转变工作重心。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习近平同志关于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形象地阐明了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内在规律。他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这就告诉我们,保护修复自然生态,必须遵循生态系统自身的规律,否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坚持源头保护。一个区域内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可能是多方面的,但追根溯源,总能找到根本症结即“源头”所在。要改变就事论事的思维惯性,找到自然生 4 态链条中的本源性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修复措施。比如,一个地区水资源短缺,一个重要原因是涵养水源的生态空间大面积减少,盛水的“盆”越来越小了,降水存不下、留不住。因此,解决水短缺的问题要从水源地找,而要保护好水源地就要保护好涵养水源的山地、林地、湖泊、湿地等水生态空间,并防止水源涵养空间被污染。
坚持自然恢复为主。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与其他工程不同,应更多顺应自然,少一些建设,多一些保护;少一些工程干预,多借用一些自然力。历史经验证明,过度的大规模工程措施对遏制生态退化的作用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有时甚至适得其反。而一些依靠自然本身的修复能力、辅以少量人工措施的做法,往往能取得更好效果。要通过划定生态圈保护区域、通过减少人类活动促进自然修复,使被割裂的生态系统逐渐连接起来,使原有的自然生态廊道恢复起来。对自然恢复要有耐心,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坚持系统治理。自然生态各要素是一个有机系统,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保护修复生态不能单打一,不能单纯按照土地、森林、河湖、湿地等资源种类由各部门分别实行用途管制、制定政策、安排项目和资金,必须按照自然生态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坚持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等联动,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习近平同志关于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举措。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 5 重,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尽快出台相关改革方案,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
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已经充分体现在中央审议通过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该总体方案搭建起生态文明体制的“八大制度”: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着力解决自然资源所有者不到位、所有权边界模糊等问题;构建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着力解决无序开发、过度开发、分散开发导致优质耕地和生态空间占用过多、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构建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着力解决空间性规划重叠冲突、部门职责交叉重复、地方规划朝令夕改等问题;构建覆盖全面、科学规范、管理严格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着力解决资源使用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构建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自然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着力解决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偏低、生产开发成本低于社会成本、保护生态得不到合理回报等问题;构建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监管统一、执法严明、多方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着力解决污染防治能力弱、监管职能交叉、权责不一致、违法成本过低等问题;构建更多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市场体系,着力解决市场主体和市场体系发育滞后、社会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构建充分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和生态效益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着力解决发展绩效评价不全面、责任落实不到位、损害责任追究缺失等问题。
(作者为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第四篇:建设生态文明 打造美丽中国 上 90分
建设生态文明 打造美丽中国(上)课程的考试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A.1980年 B.1983年 C.1987年 D.1992年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区别的是()。
A.用生态危机理论代替经济危机理论 B.用异化消费来补充劳动异化
C.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代替经济危机理论
D.用期望破灭理论和稳定经济理论作为解决危机和异化的出路 3.“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是()上说的。
A.《诗经》 B.《淮南子》 C.《礼记》 D.《仪礼》
4.《京都议定书》确定,2008-2012年,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的排放量至少降低()。
A.2% B.5% C.8% D.10%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马克思主义认为把()对立起来是反自然的、荒谬的,强调要尊重顺应客观规律。
A.人类和自然 B.人和环境 C.精神和物质 D.精神和肉体
2.本讲关于“不尊重自然生态的反例”,涉及到()。
A.过度伐木 B.海洋过度开发 C.过度放牧 D.过度垦荒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迪克尔认为外在的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如果不是在我这个人的认识范围内,就没有任何意义。
正确 错误
2.迪克尔认为外在的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如果不是在我这个人的认识范围内,就没有任何意义。
正确 错误
3.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正确 错误
4.1972年联合国通过了《21世纪议程》。
正确 错误
第五篇:建设生态文明 打造美丽中国(上)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A.1980年 B.1983年 C.1987年 D.1992年
2.()年,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A.1972 B.1983 C.1987 D.1992 3.十八大报告里面专章论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是第几部分()。
A.六 B.七 C.八 D.九
4.生态文明建设和其他建设的关系有三个特征,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的是()。
A.独立性 B.融贯性 C.革命性 D.统一性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西北草原荒漠化防治区,主要包括()。
A.内蒙古 B.甘肃 C.宁夏 D.青海
2.根据十八大的有关论述和“十二五”规划,我们要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向()方向发展,逐步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A.规模化 B.集约化 C.标准化 D.现代化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
正确 错误
2.我国草原退化面积约49亿亩,占比50%。
正确 错误
3.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
正确 错误
4.“顺自然生态规律者兴,逆自然生态规律者亡”——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规律。
正确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