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管控(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4 00:07: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管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管控》。

第一篇: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管控

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管控

【摘要】自从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商业银行引进了很多西方银行的先进银行业务,其中包括银行信用卡业务。自从我国银行在1985年6月在国内发行第一张信用卡以来,近三十年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消费观念的日益转变以及网络的不断完善发展,信用卡的使用逐渐普及且广泛使用,然而信用卡业务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本文即从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管控视角出发,从风险管控的角度对于信用卡持卡人的信用风险、欺诈风险及发卡银行内部人员作案风险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控

1.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用卡业务的现状

1985年6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了中国首张银行卡-中银卡,可在珠海当地用于直接购物及提取现金等,从此揭开了我国银行卡使用的帷幕。次年10月,中国银行发行了国内第一张全国性的银行卡-长城卡,打破了银行卡使用的地域限制。从此我国商业银行的银行卡业务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尤其是信用卡业务,截至2012年底,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达到了3.3亿张,相当于每四人就有一人拥有信用卡。1.1 信用卡的使用现状

根据中国银行协会于5月7日发布的《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12)》统计,2012年全年交易金额达10万亿元,同比增长了31.6%。互联网支付、无卡支付和手机支付等支付平台的兴起,促进了信用卡支付的快速发展。截止2012年底,信用卡消费金额已经占到了我国总消费的两成以上,成为十分重要的一种支付方式。1.2 信用卡的偿还现状

《蓝皮书(2012)》统计显示,由于信用卡使用规模的大幅增长,2012年未偿信贷余额、延滞账户透支余额和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有较快增长,2012年全年新增信用卡未偿余额3257.1亿元,累计达11386.7亿元,同比增长40.1%。偿还现状非常不容乐观。2.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存在的风险

银行信用卡业务,其实就是一种消费贷款,而且是一种无担保的消费贷款。即银行给持卡人提供一个有明确信用额度的循环信贷账户,借款人可支取全部或部分额度,并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免于支付利息。在银行信用卡贷款中,由于债务是无抵押的,如果客户违约,银行将没有对任何特定抵押物的追索权。在实际操作中,信用卡业务作为一项货币信用活动,持卡人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清偿债务的情况常有发生。这种情况可能由以下的三种风险引起。2.1持卡人的信用风险

持卡人的信用风险指持卡人违反约定,不能按照约定按时足额的归还所欠银行的贷款本息,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持卡人信用风险的产生,有信用卡业务的特定规律,又与银行对于信用卡申请人的审核制度和外部环境对于持卡人的影响密切相关。前几年,由于各家商业银行盲目的追求发卡量,对于信用卡申请人的资信审查不严,甚至降低申请人的办卡标准,导致了持卡人的信用风险逐年攀升。

近年来,随着银行对于持卡人信用风险的重视,并逐渐加强了对申请人的审核。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银行对于申请人的审核目前仍然停留在根据自己的业务规章制度和内部征信系统的基础上来进行。这就会导致一些有优良信用记录的客户被拒之门外,如个体户和私营业主;反之,一些表面上符合审查制度,其实个人信用极差的却能得到银行的授信。因此信用卡在最关键的第一风险犯法关口上就陷入了困境。此外持卡人的信用风险还表现在银行之间的征信体系不共享以及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个人征信系统。2.2欺诈风险

由于我国发卡银行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水平比较落后,一些不法分子常常利用银行的制度漏洞和经营缺陷来进行信用卡的申请和伪造信用卡等手段进行信用卡诈骗。目前,我国信用卡的欺诈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形式:①使用虚假资料骗取信用卡,并进行恶意透支。不法分子根据银行审查资格时的漏洞,伪造身份证或填写虚假申请资料进行申请,获得信用卡后,利用信用卡在一定额度内先消费后还款的模式大肆进行贷款消费,随后便销声匿迹,不归还贷款本息;②冒用信用卡。不法分子通过偷窃等途径获得其他持卡人的信用卡,冒用持卡人进行刷卡消费,给持卡人和银行带来损失;③伪造信用卡。不法分子主要通过非法制造假卡,对真实信用卡的磁条内容进行非法修改或重新写磁,对其他人信用卡的签名进行非法涂改、擦除再签名,非法获取空白卡后进行写磁等方式伪造信用卡并进行透支消费;④与特约商户勾结诈骗,少数特约商户收银员不及时与发卡银行进行清算对账、采用重复压卡或伪造签购单等手段,诈骗发卡银行资金。2.3发卡银行内部员工作案风险

发卡银行内部员工的作案风险主要表现在:①银行内部员工为了业绩的达成,协同信用卡申请人伪造申请资料进行信用卡申请,给不法份子创造了机会;②内部工作人员由于利益的驱使,利用信用卡制度上的漏洞进行犯罪。如使用有卡无账户空头信用卡、滥用收回的过期卡、违法操作POS机盗取资金和盗用睡眠卡资金等。③由于信用卡多依赖于信息科技技术,其业务操作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系统完成,部分内部人员会利用工作便利,利用电脑作案或内外勾结作案,给发卡银行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2.4信用卡风险的特点

信用卡既具有一般银行业务的风险,又具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①预见性差。尤其发卡银行与持卡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无法准确的预见可能的风险;②事后性。信用卡的风险是事后才能发现,一经发现或将对发卡银行的利益造成损失,且无法进行事前的控制;③受科技影响大,信用卡的相关业务基本是依靠信息化来完成,信息化的发展再给信用卡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信用卡造成了新的问题,比如钓鱼支付网站等。3.信用卡风险管控体系的完善 3.1信用卡风险管控体系的重要性

对于银行业务来说,安全性非常重要,没有安全性,就谈不上盈利性,也就无法保证流动性。信用卡业务做为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性自然十分重要,因为信用卡消费相当于没有担保的贷款,因此安全性可以说是信用卡业务的基本原则。要确保安全性,就必须在信用卡的整个使用环节进行有效的风险管控。这就意味着风险管控能力其实就是信用卡业务的核心竞争能力,是否拥有完善的风险管控能力将决定着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程度及是否盈利。因此,建立完善的风险管控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但要注意的是,完善的风险管控体系不仅是简单的降低损失或者是“零风险”,而是在承担一定风险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风险管控体系,实现利益最大化。3.2信用卡风险管控体系的完善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的三个主要的信用卡风险来看,完善信用卡风险管控体系需要做到如下四个方面:①加强对信用卡申请人的征信审核,健康的个人征信系统可以使个人的信用状况透明化,减少银行的风险。在目前的现状下,首先各商业银行间要实现征信系统的共享,其次是需要政府推动建立个人信用的第三方评价体系,根据各部门提供的信息,将每个人的信用状况进行量化并进行登记划分。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这些征信信息,而不是客户填写的简单资料和自身对于客户的评价来进行审核,降低风险;②提高卡片的防伪技术,加大卡片伪造难度,并加强对于信用卡犯罪的处罚力度,加大犯罪成本;③改变信用卡申请的途径。不再采取目前由信用卡促销人员上门推销信用卡产品,而是采用类似借记卡申请的方式,由信用卡申请人持有效身份证件去柜台亲办,并采用设置激活密码的方式来防止因邮寄过程中被截获而产生的欺诈风险; ④加强信用卡业务人员的甄选,加强职业道德素养和培训的,改变信用卡业务人员的薪酬管理方法,不再单纯的考核发卡量,还要考核其所销售信用卡的还贷率。4.结语

总之,任何风险管控体系都不是天衣无缝的。信用卡风险不能仅仅卡发卡行一家的努力来规避,还需要各发卡银行、金融监管部门以及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建立广泛的联动机制,从而为我国的信用卡业务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使我国的信用卡业务能够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拓展及创新趋势研究/贺强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 银行信用卡/(美)布泽尔(David H.Buzzell)著;夏玉和译.—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9 [3] 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模式研究/虞月君著.—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8

第二篇: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论文

摘要:伴随着近年来中国信用卡发卡量的“井喷式”增长,信用卡风险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导致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因此,认真地研究风险的成因及控制对策是各商业银行在追求多发卡的同时应该着重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信用卡业务风险 成因 控制

一、引言

从2003年我国信用卡业务起步至今,每年的发卡量均增长80%以上,截至2008年5月底,全国累计发卡量更是飙升到1.1亿余张。然而,庞大的发卡数字背后是“泡沫”,像一主多卡、睡眠卡的现象屡见不鲜,恶意取现、欠贷不还的客户普遍存在,办卡黑中介、信用卡套现公司层出不穷。近年来,国际信用卡犯罪集团的触角也延伸到了中国。当这些风险积聚到一定程度爆发时,受影响的将不止一两家发卡机构,可能是整个国家的金融体制,甚至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稳定。

二、信用卡业务的特点

1.功能丰富,涉及业务领域多。具有存取现金、消费结算、透支等功能,跨越了资产、负债和中间银行三大支柱业务。

2.参与者多。包括卡组织,发卡机构,持卡人,特约商户,收单机构。

3.自动化程度高,技术因素多。信用卡功能的实现、特点的发挥依赖于ATM、pOS、电话银行、互联网等设备和技术。

4.服务前台外延化。打破了传统银行的柜面服务模式,触角延伸到银行以外,并涉及到各个消费领域。

5.申请手续简便,风险较大。申请信用卡是一种“免担保”的方式,其安全性几乎完全依赖于申请人本人的信用。

三、信用卡业务风险的类别

目前,对信用卡业务风险的分类大体上可以分为信用风险、欺诈风险和操作风险三种。

1.信用风险(Credit Risk)是指持卡人由于发生经济问题或主观故意而没有及时、足额偿还欠款的可能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恶意透支。恶意透支是最常见的、最隐蔽和最难防范的信用卡犯罪手段。

(2)谎称未收到货物而拒绝还款。即在收到货物后提出异议,慌称从未进行交易或者有交易但没有收到货物为由拒绝还款。

(3)虚假挂失。假装信用卡丢失,利用办理挂失手续到商业银行止付这一很短时间差,大量透支使用。

(4)利用信用卡透支金额发放高利贷,从而长期无成本占用银行资金谋取暴利的目的。

2.欺诈风险(Fraud Risk)是指由于遭人冒申请、伪造、盗领、失窃等原因而发生损失的可能性。欺诈类型主要有:

(1)冒名申请。以虚假的身份证明及资信材料申请信用卡,获批后,即刻进行欺诈消费或套取现金。

(2)伪造卡。先利用高科技手段窃取真实的信用卡客户资料,然后再根据非法获取的信息伪造信用卡进行诈骗。

(3)遗失卡或被盗卡。信用卡在邮寄或使用过程中不慎丢失或被他人盗取,从而被他人盗刷。

(4)特约商户欺诈。主要是特约商户的不法雇员通过伪造交易资料骗取收单机构交易款。

3.操作风险(Operation Risk)是指发卡机构因管理和作业流程上的操作不当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

(1)发卡机构内部员工疏忽大意,有章不循、违规操作,对流程执行的力度不够,也会造成不应有的风险。

(2)审批政策及后续流程漏洞造成的损失。

(3)相关配套的软硬件设备安全性低也有可能造成损失。

四、信用卡业务风险的控制

对于风险的控制,我们认为从一张信用卡的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发卡前

(1)营销人员把好第一道关。营销人员应注意防范是否有不合规的情况,比如申请表是否是本人填写和签名的,申请人的资信证明是否有伪造涂改的痕迹。对于营销对象的把握,应尽量以大公司,大企业的员工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为目标,争夺优质客户。

(2)建立严格的办卡程序。对于零散客户,要求申请人提供房产证明、购房(贷款)合同、身份证件、大额存单等,在核实原件后一定保留其复印件。对单位办卡,手续可以适当简化,但一定要与单位签订明确双方的责任的协议书。必要时,可以通过电话调查和实地调查等手段进一步核实。

2.发卡中

制好的卡片寄出后通过短信提醒客户卡片已经获批,请注意查收或通过电话询问客户是否收到,最大限度地避免卡片因在邮寄过程中丢失或被盗,而被他人冒用。

3.发卡后

(1)加强对特约商户的管理。对特约商户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服务水平。对违反协议的行为给予纠正,必要时可中止或取消特约商户受理信用卡的资格。

(2)建立实时监控系统。对授权及收单操作进行监督,发现异常时必要时应及时止付。

(3)正确指导对持卡人的用卡。应正确宣传善意透支,不能过分强调信用卡的透支功能。要大力宣传信用卡方便购物、消费及存取现金的特点,普及信用卡基本知识,逐步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对持卡人还应宣传和讲解信用卡的使用方法,以改变部分持卡人的不良习惯。

(4)建立有效的催收制度。对免息期即将到期的客户进行善意的提醒。对到期未还款的客户进行电话催收,或寄发催款单,并指导其正确还款。对于多次电催无效的客户,要进行上门催收,必要时通过法律途径追讨欠款,并将其列入“黑名单”对其以后的任何申请都予以拒绝。

参考文献:

[1]袁笑冬:信用卡风险的主要特性与成因分析[J].中国信用卡 2006,(06):43~46

[2]叶莹:论我国信用卡的风险管理[J].金融经济, 2006,(04):39~40

[3]李伟:信用卡业务井喷式发展下的风险防范[J].辽宁经济, 2008,(01):51

第三篇:论我国粮食安全风险及其管控

论我国粮食安全风险及其管控

一、引 论

为什么提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下文简称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社会有人怀疑我国是否发生了粮食危机?在一些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地方,大量耕地被占用,粮田变成了工业园区和房地产项目,更加确信我国粮食供应将进入到紧张时代。国际上更是经常提出我国粮食安全危机的预警,甚至提出中国威胁论——预言中国将发生的粮食危机将威胁全球粮食安全,特别是与世界上低收入缺粮国家在国际市场上争粮,威胁低收入缺粮国家的粮食安全。这些言论正确吗?

实际上,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已经突破6亿吨,粮食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粮食库存充裕,粮食供给宽松。从2012年开始,我国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农民卖粮难问题。农民实际销售粮食的价格涨幅明显的低于国家公布的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价提高幅度。我国粮食供给充裕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短期内不会发生粮食危机。未来中国也几乎不可能发生粮食危机。

至于说中国是否到国际市场上抢粮?看看国际粮食市场的基本行情就一清二楚了。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2013/2014,全球谷物大幅度增产,总产量估计达到约25亿吨,比上年增加约2亿吨,增长8.4%。尽管不同谷物增产幅度存在着明显差异,但是都普遍增产。全球大米产量估计达到4.9亿吨,比上年增长1.0%;小麦产量估计达到7.1亿吨,比上年增长7.8%;以玉米为主的粗粮产量估计达到近13亿吨,比上年增产12.0%。虽然全球谷物消费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是在谷物大获丰收后,谷物产量增长快于消费增长,谷物库存增加,全球谷物库存消费比明显上升。2013/2014全球谷物消费比将升至23.5%,比2012/2013增加2.6个百分点。据美国农业部预测,2013/2014全球油籽①产量超过5亿吨,比上增产

6.7%,生产量明显地大于需求量,期末库存将超过8 500万吨,比上末增长26.3%;2013/2014全球大豆产量超过2.8亿吨,比上增产7.2%,生产量同样明显地超过需求量,期末库存将超过7 000万吨,比上末增长近25%。可见,尽管2013年中国进口粮食(包括谷物和大豆)规模接近8 000万吨,但是全球粮油棉大宗农产品库存有增无减,积压越来越严重,中国粮食大规模进口并没有引起国际市场上粮油价格大幅度上涨。相反地,自2013年以来,国际粮油市场价格持续低迷。

在我国粮食连续多年增产,国际市场上对我国粮食进口也十分有利,国内粮食供给普遍充裕情形下,为什么我国仍然更加强调国家粮食安全?特别突出强调要把中国人饭碗端在中国人手里,中国人的饭碗要盛中国人自己生产的粮食?用通俗的语言来回答这个问题,就是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或者说有备无患。用管理学上的术语来回答这个问题,就是风险管理。只有从粮食安全风险,或者更准确地说,只有从粮食不安全风险,才能深刻地理解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我国粮食是否存在不安全风险?不同风险可能带来哪些影响、应对粮食不安全风险有哪些对策思路?本文着重从这三个方面谈点认识。

二、各级政府重视粮食安全方面的风险

经验表明,我国粮食生产明显滑坡往往都出现在粮食连续多年增产后各地放松粮食生产。改革后,我国农业生产经历了明显的几轮周期,粮食生产形势时好时坏。一般说来,每当粮食形势不好的时候,各级政府才真抓粮食生产,出台的政策“含金量”高,政策实施力度大,而当粮食形势好的时候,往往是“口号农业”,重视粮食生产形式上讲得多。粮食形势好的时候极容易滋生放松粮食生产的风险,进一步可能带来粮食生产的周期性波动,需要加以防范和管制。

1998年,我国粮食生产曾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5.1亿吨,农民出现了普遍的卖粮难,虽然国家实施了粮食保护价政策,但是由于政策执行不到位,粮价持续多年低迷,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伤害,粮食生产不断滑坡。直到2003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明显减产,当年粮食总产量只有4.3亿吨,粮价在当年第四季度不断上涨,而且上涨幅度比较大,才促使2004年国家出台一系列促进粮食生产的惠农强农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策,包括逐步取消农业税,建立对粮农的各项补贴制度,并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在主产区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这些政策措施为我国粮食十连增发挥了重要积极作用。

面对国际国内粮食供给形势,中央提出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安全新战略,对于各地继续抓

好保障粮食安全工作的指导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不管国际粮食市场形势如何,不管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落后地区,不管是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高的粮食主销区还是以农业为主的粮食主产区,都要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国家粮食安全,不仅仅中央必须重视,各级地方政府也必须重视。不能以经济发达地区应主要为国家作税收贡献而忽视国家粮食安全,也不能以粮食主产区需要经济发展而厌弃粮食安全。

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必须让各级政府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从世界来看,保障粮食安全应主要是中央政府的责任。在粮食市场一体化的经济环境中,发达地方经济能力强,居民收入水平高,粮食安全状况总体上会好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只有中央政府才会真正地想方设法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中央政府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承担首要任务,在调控粮食市场、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和保护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督促检查地方政府切实履行粮食安全责任。

我国粮食安全的风险另一个表现是中央重视,而地方不重视或者地方假重视。强调中央政府对保障粮食安全承担主要责任,并不意味着地方政府对保障当地粮食安全没有责任。只有改善和强化粮食省长负责制,才能确保中央推行的保障粮食安全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比较而言,粮食主销区不重视或者假重视粮食安全的风险更高。过去,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主要由中央政府和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承担。未来粮食主销区也应负起责任,要在划定粮食功能区确保一定的粮食自给率、到主产区建设粮食生产基地、增加粮食库存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长期以来,“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在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和促进我国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积极作用。“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要求粮食主销区库存粮食可满足当地6个月以上和粮食主产区库存粮食可满足当地消费3个月以上。粮食库存消费比是衡量粮食安全状况的极其重要指标。如果每个省份严格执行国家要求的地方政府粮食库存水平,我国的粮食安全状况自然会落到实处。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除了中储粮收储政策性粮食外,地方粮库普遍地生存困难,甚至地方粮食局都不存在了。虽然无法掌握各地是否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储足粮食,但是地方粮库没有存粮,或者代理加工企业开展商业储备,大致可以判断要求地方储备足够粮食满足当地消费需要可能会落空。尽管受到资料限制,但根据了解和推测,我国各地的口粮储备不足风险普遍存在。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政府将储备粮食交由当地某个(些)加工经营企业完成,由政府给予承担储备粮食企业的利息和损耗等补贴。这样,哪个企业拿到了储备指标,意味着这个企业经营粮食成本费用的减少。粮食储备指标成了滋生腐败、破坏公平竞争的干预手段。在实际中了解到,通过关系获取粮食储备指标、买卖粮食储备指标,成了没有获得粮食储备指标或者通过付费获得粮食储备指标企业抱怨的重要问题。地方口粮储备不足加上储备分配不合理所带来的隐患使粮食安全风险进一步加剧。因此,未来需要完善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应更多地让地方政府承担和保护当地粮食生产能力的责任。即使地方政府承包粮食储备,也要考虑让更多企业参与政府储备粮食指标的公开竞争。企业储备政府指定的粮食数量必须是超过企业经营常规商业储备之外的才能够获得补贴。地方政府对当地居民口粮安全负责,应尽可能以不破坏市场公平竞争为基本原则。

三、国内粮食生产领域的一些风险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每年受灾面积都要占到农作物种植面积的1/3左右,旱灾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首要灾害。尽管我国农业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但是粮食生产靠天吃饭的总体格局没有改变。

气候变暖,极端灾害天气频繁发生,加剧了国内粮食生产的风险。农业基础设施是提高抗灾能力的重要途径。农业基础设施是提高农业抗灾能力的重要途径。多年来,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严重影响到农业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制约着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投入庞大,关键要完善投入机制,改进配套投资政策。针对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环节,要重点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中低产田改造。要以财政投入为主,并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大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提高土地生产率和水资源利用率。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外地或者非农产业。2013年全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69亿人,其中近2亿农村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在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后,农村中老年人

成为农业劳动力主体。如果这些中老年劳动力不能再从事农业生产了,谁来种粮?根据调查,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上没有种过地,也不愿回到农村种地。未来谁来种粮的风险可能进一步上升。

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需要解决谁来种粮和怎么种粮这类具有长远影响的难题。加快农业发展方式,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创新我国种粮微观主体的根本方向,这就需要培育出一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涉农企业等新型主体。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必须有序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是一种经济行为,政府不能盲目地强制农村土地流转,更不能将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大小作为政绩考核,而应着重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促进农村土地配置效率的提高,尊重农民有偿流转土地意愿,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解决流转土地农民后顾之忧,长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和流转关系。

我国约有2亿农户,每个农户经营的耕地规模过小而地块过多,加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劳动力机会成本上升过快,耕地流转租金居高不下,这些因素困扰着我国粮食比较效益偏低状况的改变,始终影响着农民种粮积极性。

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同样地必须要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核心是要让粮食生产有利可图。我国已经建立起来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措施效果明显,需要坚持。针对我国一些地方向农民种粮计发补贴与农民生产粮食实际还不够紧密的问题,未来在稳定农业补贴存量的同时,新增农业补贴需要向粮食主产区农民、种粮大户等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倾斜。我国实施的粮食托市收购政策,对于防止粮价过度下跌和稳定粮食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带来了严重扭曲粮食市场价格的弊端。未来我国必须要探索建立起既不会扭曲粮食市场价格,又能够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政策,其中目标价格和差价补贴或者目标价格保险是重要的调整方向。

无疑地,化解粮食生产领域的风险离不开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保障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支撑。农业技术集成化、作业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对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潜力仍然很大,未来仍然需要选择示范种粮农户进行扶持,集成配套推广使用适用技术,包括优良品种、高效栽培、疫病防控、农业节水、机械化耕作、农机农艺结合等方面的适用技术,实现优质高产。

四、粮食生产资源保护与永续利用方面的风险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建设不可避免地要占用耕地。一些地方,受到土地财政的激励,长期低价征用农民土地,滥占耕地。一些地方,工业化相对发达,土地紧缺,由于耕地用于农业生产效益相对较低,于是总想方设法挤占耕地,或者占用良田补劣质农田以实现耕地总量平衡,直接威胁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耕地减少、质量下降,是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突出风险。节约土地,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是我国地少水缺基本国情下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在中国农业发展中,各地普遍出现农业资源利用不当,以及工业化给农业资源带来污染等突出问题,已经给全社会带来了严重后果,不仅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破坏了生态环境,加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长期以来,中国社会上经常将保障粮食安全理解为粮食增产。为了实现粮食增产,甚至在一些生态敏感地区和脆弱地区开垦种粮。特别地,中国一些地方甚至在水源地、沙化地和陡坡地上耕作,虽然实现了粮食增产,但是给社会带来的巨大损害是显而易见的。在水源地上耕作,会污染水源,损害广大用水者的身体健康。在严重沙化土地上耕作,雨水冲刷会造成水土流失,刮风季节会形成沙尘暴。在陡坡地上耕作,雨水冲刷也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不仅会淤塞河道,也可能带来水体污染。

为了追求农产品高产,农民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等现代化学投入物。我国是世界上化肥施用量最多的国家,目前每年化肥施用量近6 000万吨,占世界总施用量的35%左右。我国也是单位耕地面积上使用化肥最多的国家,年均每公顷耕地面积上施用的化肥量大约是400公斤,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长期过度施用化肥,会造成土壤板结,破坏良好的土壤理化性状,后果是农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养分比例失调,化肥利用率低下,对粮食增产效果不断下降。我国化肥平均利用率大约只有30%,明显低于西方发达国家40%以上的水平。20世纪60年代,我国施用1公斤化肥可以生产70多公斤的粮食,而目前施用1公斤化肥生产的粮食不足20公斤,化肥的边际效率递减十分明显。

中国农业生产上还使用了大量的薄膜和农药等其他现代投入物,虽然促进了农产品增产,有助于农民

增收,但是,总体上这些现代农业投入要素的边际效率呈现出递减趋势,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用持续下降。更为重要的是,化肥、农膜和农药等现代农业投入要素所带来的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农产品质量下降和不安全隐患等问题也十分突出。

在农业生产对资源利用不当带来污染的同时,我国一些地方在快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由于没有有效地处理废弃物,排放不达标,也对农业资源造成极其不利影响。我国已经约有1.5亿亩耕地受到污染,中重度污染耕地约有5 000万亩。一些地方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有害重金属严重超标。

在充分肯定新时期粮食十连增成效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为此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和农业生产资源利用不可持续性等突出问题。为了增产粮食,各地普遍过多地施用了化肥,还有一些地方开垦了山坡地。特别地,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方工业化水平上去了,粮食自给率却下来了,这些地方的粮食等农产品消费越来越依靠北粮南运。遗憾的是,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缺乏。为了增产粮食,很多北方地区过度使用了地下水,这种利用农业资源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不仅威胁到我们的子孙后代的粮食安全,而且削弱了农业生态功能,加剧了环境恶化。保障粮食安全,不能长期单纯地依靠北方通过掠夺农业资源实现粮食增产。为长久计议,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也必须承担起粮食安全责任,加上适度进口等途径,缓解粮食主产区农业资源过度利用压力。

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必须更加严格地保护耕地资源和淡水资源。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核心是稀缺土地和淡水资源的保护和改善。坚守18亿耕地红线,不仅要守住18亿亩耕地数量不能减少,而且还要保证耕地质量能够不断地提高。无论什么地方,城镇建设和工业发展都不能以任何借口在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上打主意,坚决杜绝在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土地整治中以劣质耕地替代良田的继续发生。

用最严格手段保护耕地资源,守住耕地红线,未必是要让所有耕地在任何时候都要高产粮食。显然,盲目地不计代价地追求粮食产量,这样的后果也未必理想。一方面,我国粮食多年增产后,国家库容已满,在一些粮食主产区已经不得不动用社会的库容力量才能化解农民卖粮难问题。另一方面,农业资源不能很好地休养生息,我们当代人与后代人在争饭吃,这是不应该的。所以,粮食安全不安全,不能仅仅看当年的粮食产量,更需要看国家的粮食生产能力。某年某地粮食减产了,可以动用库存储备,在不明显冲击国际粮食市场情况下也可以多增加进口,实现国内粮食供求平衡。当今世界,尽管科技很发达,但是人类生产粮食仍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格局。我们既要藏粮于库,也要藏粮于田。国内一旦遭遇连续多年不利天气,粮食库存水平降到很低水平时,如果又碰到国际粮食市场紧张的情况,这时国内必须有足够的粮食生产能力可供利用。确保国内粮食生产能力,不因粮食形势好和进口规模扩大而受到冲击,这是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的重大任务。特别地,确保有足够的稻谷和小麦生产能力保障任何情况下人们口粮万无一失,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的根本前提。

五、粮食进口方面的风险

过去,我国始终强调“立足国内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显然,这种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观是静态的、片面的、封闭的。仅仅立足国内生产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面临粮食安全挑战的长期性和农业耕地和淡水资源的有限性,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发而农业生产仍然主要靠天吃饭的基本格局,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农业既需要发挥保障农产品供给功能也要发挥改善生态环境功能,也没有考虑到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后农业也要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外国内两种资源。传统的国家粮食安全观已经很难再很好地指导我国粮食工作和经济工作,甚至有时是有害的。

不放松国内粮食生产,确保城乡居民消费的谷物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这是我们合理利用国内农业资源能够做得到的,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所必须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所有粮食和食物都应该基本自给。实际上,仅仅局限于国内农业资源来满足我国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粮食和其他食物消费需求,则使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既做不到,也极其有害。我国现有耕地按照现有方式生产粮食,每年仍然存在着国内粮食产需很大的缺口。如果不参与国际分工,合理地利用国际粮食市场和国外农业资源,仅仅局限于利用国内农业资源满足国内粮食和食物需要,我国至少尚缺有水资源匹配的7亿亩耕地。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进出口国,外汇储备充足。在这种情况下,适度进口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既不会损害当期的国家粮食安全,还会实现多赢。适度进口粮食,优化粮食和农产品进口结构,集中国内有限资源,依靠科技支撑,保障最重要的粮食品种生产,特别是口粮和其他谷物生产,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国内粮食消费需求,而且可以缓解国内资源环境压力,更有条件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也不会威胁全球粮食安全。即使是口粮来源的稻米和小麦,虽然在生产能力上足以满足城乡居民口粮消费的需要,但是未来也可能存在一定数量的进口。

从长期来看,我国是一个粮食供求关系偏紧的国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资源越来越不能满足国内农产品的需要,国内农产品产需缺口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扩大的态势。特别地,一些高度依赖土地资源(包括淡水资源)的农产品国内产需缺口扩大态势会在未来若干年内持续,直到我国成为发达经济体和居民食物消费进入饱和状态。

考虑到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需缺口将不断扩大,需要从战略高度探索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来谋划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将稻谷和小麦口粮等核心粮食品种布局在国内生产基础上,通过主要农产品进口风险管制,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将国内外粮食生产和进口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避免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对国内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的冲击。

按照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适度进口也构成了保障我国粮食供给的重要途径之一。未来我国不会不计代价来缩小国内粮食产需缺口,而是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实现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等多重目标。未来可能不需要再讨论该不该进口粮食,而是如何加强粮食等农产品进口风险管理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从国际市场上进口粮食作为国内粮食供给的一条途径,但是必须对粮食进口规模必须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否则粮食进口风险就可能失控。对于世界人口最多、幅员辽阔的国家来说,把饭碗端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如果我国盲目地过度依赖进口,别说国际市场上是否有足够的粮食稳定地供给我国消费,就运输能力在技术上往往都不可行,更何况中国粮食在短期内突然大规模进口所可能引起的国际粮价波动和全球粮食安全的恐慌,都是难以想象的。不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靠不住的,对我国不利,对世界也不利。

我国粮食进口风险还必须对各种极端的情形有足够的认识。2008年,东南亚大米市场供应紧张,国际市场上大米价格曾最高上涨到大约每吨1 000美元水平,世界上出现大米恐慌,很多国家都把大米出口的大门关起来,出现相关国家到国际市场抢粮而买不到粮食的情形。幸亏当时中国不缺粮。如果我国缺粮的话,试想各国都把禁止或者限制粮食出口,后果会是什么?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粮食出口国对粮食禁运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但是,如果中国粮食消费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过高,在特殊情况下短期内进口不到国内必需的粮食,谁都不能说这种状况绝对不会发生。特定时期内在国际市场上进口不到粮食的风险也是存在的。

我国粮食进口除了一些例外风险外,经常遭遇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国际粮食市场剧烈波动对国内的传导及其对国内粮食安全的冲击。从近几年国际粮食市场运行情况来看,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剧烈,有时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上涨幅度比较大,给中国可能带来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有时国际粮食市场价格过度下跌,可能会冲击国内粮食生产。如果现有的粮食生产与消费消耗格局不改变,国际上也缺乏改善全球粮食安全状况的协调措施,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加剧的状况不会根本改变。

粮食和其他一些主要农产品产需缺口的扩大,而生产资源的约束,必然要求从战略的高度探索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大视野,谋划中国农业的发展,确保国内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有效供应,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将国外粮食生产和进口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不同粮食品种在国内国外进行有效布局,可能对国内粮食安全保障更加有利。

如何避免国际粮食市场过度波动和国内国际粮食价格的传导?无疑地,这个难题需要通过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理布局国内粮食生产,增加粮食库存、调整粮食进口节奏,实施粮食进口多元化,以及学会掌握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形成话语权,有效地管控粮食进口的风险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实施粮食进口多元化策略,是降低我国粮食进口风险的有效措施。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风险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中国入世10多年来,已经从利用国际市场和农业走出去中获益,但也遭遇过多次国

际粮食市场波动对国内的不利冲击。2007年和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当时由于过度依赖单一国家进口粮食,结果出现了外商操纵的情形。过去我国进口大豆70%到80%曾来自美国。后来通过开拓国际市场上新的来源,除美国外,还从巴西、阿根廷等国家进口来源,把从美国进口的大豆降到30%到40%的水平。2012年美国干旱,大豆价格上涨,由于我国大豆进口多元化,并积极调整进口节奏,国际市场大豆和国内豆油价格渐渐地趋于稳定。作为消费大国、进口大国,中国发挥了影响国际市场的作用。

除了通过增加储备、调整进口节奏和实施进口来源多元化等措施影响国际市场上粮食价格的形成,我国还可以通过提高国际粮食市场监测能力,健全全球粮食供求关系动态变化的信息发布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维护全球粮食安全制度的制定,以及通过双边或者多边关系签订相关粮食国际贸易的合约,这些都可能会影响国际市场上粮食价格的形成,从而起到我国粮食进口风险管理的作用。

第四篇: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原因

摘要:由于历史的缘故,商业银行的成长期都不太长,防范各种风险的能力和经验较薄弱。商业银行风险生成的深层根源,主要是由产权安排决定的治理结构、模糊的委托代理关系等;生成的外部成因,即行政化“大银行”式的组织制度。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突出表现进行总结,并给出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治理结构,风险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原因分析

1、制度不健全

商业银行的制度不健全易造成法律风险。一方面在法规条例上存在不健全。随着《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担保法和“贷款通则等“四法„则”的颁布,金融业已步入了依法管理和经营的良性轨道。然而很多规范性文件仍有相当多的内容没有与国际标准接轨,也没有符合现实情况下的风险处理要求,无章可循使商业银行内部风险防范失去健全性。此外,缺乏赏罚有度的奖惩制度规定,对违规违纪人员没有明确的处罚条款。如多年以来对信贷人员放款造成风险损失怎样处理就无制度规定,致使责、权、利脱节。另一方面,制度执行人的自主性行为低下及对违章违纪行为的查处乏力,使问题不断蔓延,违章不究与有章难循使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失去严肃性和可操作性。例如,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和资产风险管理制度是“商业银行法》反复强调和要求的,但由于制度在理论上过于超前,脱离了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不高的基本现状,导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无法操作。此外,对员工,尤其是对领导行为约束软化。少数走样的行长负责制实际上是有权无责,既助长了一把手权力,也使制约领导行为的制度成为其工具。

2、产权制度不科学

我国商业银行大多由国家投资,产权的主体是国家,但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产权虚置、内部人控制严重,几乎没有国家的地位。由于在现行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下,我国商业银行并没有有效地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仍有很多政策性业务和行政干预,使银行的最高管理层(董事会)没有、也不能承担

起风险的责任,最后只能由国家取代银行承担起金融风险的责任。例如,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就是因为严重的资不抵债146亿元,不能支付到期巨额外债而关闭、破产,这不仅带给企业巨大的损失,甚至也给国家带来沉重负担。

3、人力资源管理不善

在我国,大多数银行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利益相关者,将银行信用同国家信用混淆,认为银行是国家的,国家银行有国家担保,不可能有任何风险。这解释了为什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对外披露了资本金严重不足、不良资产大量存在的情况下,储蓄额仍不断增长。此外,商业银行内部员工是一定意义上的“经济人”,他们利用工作之便和制度执行中的薄弱环节,不顾国家法纪,窃取银行资金来满足私欲,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银行管理人员对此种现象没有及时的发现处理,也没有进行有效的对策加以防范,致使商业银行人员的管理上出现严重与业务脱节的现象,不利于发展。

二、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对策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基础,是营造良好、和谐金融生态环境的基本保障,是商业银行赢得更好发展空间的关键。

1、商业银行应明晰产权关系

商业银行应明晰产权关系,完善股权结构,使单一的产权制度发展为多元化的股权结构。解决产权主体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行股份制,而股份制的主要任务是解决股份制改造而临的“一股独大”问题,理清产权关系,培育多种形式的持股主体,实现银行股权的多元化。此外,还要扩大和提升监事会的成员构成,扩充监事会的权利,明确监事会监督的重点,制定有关规章制度确保监事会的知情权,推行监事任职资格制度,从根本上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

2、商业银行需要加大信息披露的力度,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制度是国际商业银行监管的惯例,可以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降低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但实施有效的信息披露,必须以实施审慎的会计原则为前提,确保统计资料和统计口径的合规性、准确性、及时性、一致性。因此,商业银行要加强透明度建设,及时披露有可能对利益相关者决策产生实质性影响的信息,确保披露的及时、准确、全面,并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3、商业银行开发和培育人力资源,塑造企业文化

构建科学的任免机制,改变我国的经理人员聘用、考核与激励和约束手段的行政化现状,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建立多元化的、独立的、客观公正的经理阶层的评价体系。此外,加快外部支持环境建设,包括:加强金融法律建设,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如《商业银行法》,准许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和一定限度内的综合经营,规范中央银行监管行为和监管重点,转变行政领导管理方式为以市场为基础的董事会聘任制,真正发挥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监督,引进和加强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评级机构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保证商业银行财务状况的真实性。

4、商业银行应建立对经营者有效和完善的激励约束与制衡机制

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是公司治理的基本特征,是激发人才资源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客观需要。首先,针对行政化的选聘和考核制度,商业银行要建立市场化的选聘和考核机制及业绩评价体系,真正把薪酬与业绩挂钩。其次,要有一个多元化的激励安排机制。具体包括:经济利益的激励,用资本的回报激励,即薪酬制度(岗位工资十年终奖十期权激励十职务消费十福利补贴);权利与地位激励;企业文化激励,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员工持股、经理人股权、期权等多项金融工具组合将管理者和经营者的长远利益统一起来,对其进行客观的绩效评价。再次,构建完善的权力制衡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要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之间建立分权制衡、互协合作的机制,强化董事会对经理层的制约,对各级管理层和普通员工实行问责制,明确其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责任。

第五篇:如何管控外包业务风险

修改后的《劳动合同法》以及与之配套的《劳务派遣暂行规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2号)对劳务派遣作出了严格的规范,大大压缩了劳务派遣的适用空间。作为替代措施,业务外包也得到广泛运用。邮政企业在运用业务外包过程中,应当加强法律政策研究,做好顶层设计,最大限度地管控法律风险。

业务外包的法律性质

业务外包是指企业利用专业化分工优势,将日常经营中的部分业务委托给本企业以外的专业服务机构或其他经济组织完成的经营行为。从法律上来说,业务外包的发包方与承包方是基于平等合作产生的合同法律关系。业务外包涉及的合同类型比较广泛,其中承揽合同是典型的提供劳务的合同,确立了所有提供劳务合同的一般规则。讨论业务外包的法律关系,可以承揽合同作为基准。按照《合同法》关于承揽合同权利义务的规定,业务外包是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目的,承包方应按照与发包方约定的标准和要求完成工作,并交付工作成果;发包方的主要目的是取得承包方完成的工作成果,并依据工作成果给付承包方报酬。

业务外包不可异化为劳务派遣

2012年修改的《劳动合同法》颁布后,一些用人单位以业务外包、劳务承揽等方式加以应对,但与业务外包提供商签订的合同却充满了劳务派遣的色彩,将业务外包异化为劳务派遣关系。《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第27条规定:“用人单位以承揽、外包等名义,按劳务派遣用工形式使用劳动者的,按照本规定处理。”因此,必须理清业务外包与劳务派遣的关系,让业务外包名副其实,避免形成“假外包、真派遣”的困境。

根据有关法律规定,业务外包与劳务派遣存在以下不同点。一是标的物不同。业务外包不仅要求承包方提供一定的劳务,更为重要的是提供相应的工作成果。劳务派遣则是劳务派遣单位向用工单位派遣劳动者,即劳动力是劳务派遣关系的标的物。这直接导致二者的计酬方式存在明显不同,业务外包按量计酬,而劳动派遣则按人头计酬。

二是员工人身依附性不同。业务外包中发包方对承包方的员工没有直接的指挥、管理权,发包方仅可以对承包方完成业务外包的工作进行必要的监督检查。而劳务派遣中,被派遣的劳动者则要服从用工单位指挥、命令,遵守用工单位的规章制度。这就意味着,业务外包合同中不宜存在对承包方员工进行直接管理的条款。

三是对外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不同。在业务外包中,承包方对第三人造成损害或造成自身损害的,发包方一般不承担赔偿责任。而在劳务派遣中,被派遣的劳动者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工单位承担赔偿责任;劳务派遣单位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还要明确的是,尽管委代办可以纳入业务外包的射程之内,但考虑到委代办与劳动关系极易混淆,实践中也多次出现法院将委代办确认为劳动关系的案例,因而,委代办模式应审慎使用。

业务外包风险管控应注意

根据《合同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结合财政部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业务外包风险管控方面应注意以下问题。

选择好业务外包服务提供商。业务外包的承包方应当满足以下条件:一是承包方是依法成立和合法经营的专业服务机构或其他经济组织,具有相应的经营范围和固定的办公场所。二是承包方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资质,其从业人员符合岗位要求和任职条件,并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三是承包方的技术及经验水平符合本企业业务外包的要求。邮政业务外包的承包方一般应具有物流服务、信息服务、物业服务等经营范围。选择承包方应当引入竞争机制,采用招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且不宜将劳务派遣企业作为外包服务提供商。

准确界定业务外包的具体范围。应避免将企业的核心业务外包。考虑到邮政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承担着邮政普遍服务的义务,邮政营业窗口服务外包应审慎对待,并要遵守国家以及地方关于邮政营业场所自办转为代办的监督管理规定。签订规范的业务外包合同。业务外包合同内容主要包括:外包业务的内容和范围,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服务和质量标准,保密事项,费用结算标准和违约责任等事项。外包业务需要保密的,应当明确规定承包方的保密义务和责任,要求承包方向其从业人员提示保密要求和应承担的责任。签订业务外包合同要与劳务派遣协议的条款相区分,其中费用结算、承包方从业人员管理、民事责任承担等尤其要注意。

强化业务外包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严格执行业务外包制度、工作流程和相关要求,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承包方严格履行合同。对承包方的履约能力进行持续评估,特别是对于重大业务外包,应当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避免业务外包失败造成企业经营活动中断。

修改后的《劳动合同法》以及与之配套的《劳务派遣暂行规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2号)对劳务派遣作出了严格的规范,大大压缩了劳务派遣的适用空间。作为替代措施,业务外包也得到广泛运用。邮政企业在运用业务外包过程中,应当加强法律政策研究,做好顶层设计,最大限度地管控法律风险。

业务外包的法律性质

业务外包是指企业利用专业化分工优势,将日常经营中的部分业务委托给本企业以外的专业服务机构或其他经济组织完成的经营行为。从法律上来说,业务外包的发包方与承包方是基于平等合作产生的合同法律关系。业务外包涉及的合同类型比较广泛,其中承揽合同是典型的提供劳务的合同,确立了所有提供劳务合同的一般规则。讨论业务外包的法律关系,可以承揽合同作为基准。按照《合同法》关于承揽合同权利义务的规定,业务外包是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目的,承包方应按照与发包方约定的标准和要求完成工作,并交付工作成果;发包方的主要目的是取得承包方完成的工作成果,并依据工作成果给付承包方报酬。

业务外包不可异化为劳务派遣

2012年修改的《劳动合同法》颁布后,一些用人单位以业务外包、劳务承揽等方式加以应对,但与业务外包提供商签订的合同却充满了劳务派遣的色彩,将业务外包异化为劳务派遣关系。《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第27条规定:“用人单位以承揽、外包等名义,按劳务派遣用工形式使用劳动者的,按照本规定处理。”因此,必须理清业务外包与劳务派遣的关系,让业务外包名副其实,避免形成“假外包、真派遣”的困境。

根据有关法律规定,业务外包与劳务派遣存在以下不同点。一是标的物不同。业务外包不仅要求承包方提供一定的劳务,更为重要的是提供相应的工作成果。劳务派遣则是劳务派遣单位向用工单位派遣劳动者,即劳动力是劳务派遣关系的标的物。这直接导致二者的计酬方式存在明显不同,业务外包按量计酬,而劳动派遣则按人头计酬。

二是员工人身依附性不同。业务外包中发包方对承包方的员工没有直接的指挥、管理权,发包方仅可以对承包方完成业务外包的工作进行必要的监督检查。而劳务派遣中,被派遣的劳动者则要服从用工单位指挥、命令,遵守用工单位的规章制度。这就意味着,业务外包合同中不宜存在对承包方员工进行直接管理的条款。

三是对外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不同。在业务外包中,承包方对第三人造成损害或造成自身损害的,发包方一般不承担赔偿责任。而在劳务派遣中,被派遣的劳动者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工单位承担赔偿责任;劳务派遣单位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还要明确的是,尽管委代办可以纳入业务外包的射程之内,但考虑到委代办与劳动关系极易混淆,实践中也多次出现法院将委代办确认为劳动关系的案例,因而,委代办模式应审慎使用。

业务外包风险管控应注意

根据《合同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结合财政部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业务外包风险管控方面应注意以下问题。

选择好业务外包服务提供商。业务外包的承包方应当满足以下条件:一是承包方是依法成立和合法经营的专业服务机构或其他经济组织,具有相应的经营范围和固定的办公场所。二是承包方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资质,其从业人员符合岗位要求和任职条件,并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三是承包方的技术及经验水平符合本企业业务外包的要求。邮政业务外包的承包方一般应具有物流服务、信息服务、物业服务等经营范围。选择承包方应当引入竞争机制,采用招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且不宜将劳务派遣企业作为外包服务提供商。

准确界定业务外包的具体范围。应避免将企业的核心业务外包。考虑到邮政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承担着邮政普遍服务的义务,邮政营业窗口服务外包应审慎对待,并要遵守国家以及地方关于邮政营业场所自办转为代办的监督管理规定。

签订规范的业务外包合同。业务外包合同内容主要包括:外包业务的内容和范围,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服务和质量标准,保密事项,费用结算标准和违约责任等事项。外包业务需要保密的,应当明确规定承包方的保密义务和责任,要求承包方向其从业人员提示保密要求和应承担的责任。签订业务外包合同要与劳务派遣协议的条款相区分,其中费用结算、承包方从业人员管理、民事责任承担等尤其要注意。

强化业务外包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严格执行业务外包制度、工作流程和相关要求,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承包方严格履行合同。对承包方的履约能力进行持续评估,特别是对于重大业务外包,应当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避免业务外包失败造成企业经营活动中断。

下载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管控(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管控(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问题的研究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问题的研究 ——以建设银行为例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摘要 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迅速,每年发卡规模都成倍增长,从事信用卡业务的商业银行也越来越多,可以说,......

    论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论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金融市场的不确定因素急速增加,国内外银行同业竞争日益增加,使得商业银行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防范(精选多篇)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防范河南省财经学校 王世珍 信用卡的诞生在我国金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我国经济的腾飞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信用卡是一种以个人信用为......

    浅析信用卡业务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学期论文 浅析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 摘要近年来,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迅速。随着信用卡业务的长足发展和信用卡发卡数量的不断增长,信用卡业务中暴露......

    浅谈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

    浅谈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信用卡,基本上做到“一卡在手,畅通无阻”了。但与此同时,银行信用卡业务中的风险也随之增长,对发卡行造成的损失日......

    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研究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居民消费水平不断增强,对外交流也日渐加剧。随着金融自由化、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市场......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营销计划

    课程名称:商业银行信贷作业名称: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营销计划姓名:徐晨霄班级:投资1104任课教师:谢晓燕完成日期: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分院 2012-2013学年第1学期一、作业目标通过......

    商业银行个人业务风险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风险管理及其对策 内容摘要 个人金融业务是20 世纪80 年代兴起的一项新兴银行业务,最早出现在美国,之后在欧洲及亚洲的日本、香港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