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心组学习会议上的发言
在省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议上的发言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项战略性、根本性、全局性的工作。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结合邯郸近年来调结构、转方式的一些思考、实践与体会,我们要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整体推进的要求,做到“六个必须”:
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于邯郸来讲,关键在钢铁、成败在钢铁。必须控死总量,彻底改变“一钢独大”的局面
河北是钢铁大省,邯郸是钢铁大市。2010年,我市钢铁产业增加值完成53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2%;钢铁及关联行业增加值总计886亿元,占全市GDP的37.8%。钢铁产业如何发展、如何转型,是邯郸调结构、转方式的重头戏。我们必须坚决甩掉“产能第一”的帽子。总的思路是“控死总量、淘汰落后、企业重组、品种质量、钢后延伸、资本转移”二十四个字。
控死总量,就是一斤产能也不再增加,坚决堵死规模扩张的路子。全国的炼钢产能已达到7.68亿吨左右,明显大于国内市场需求,总体产能已经过剩;我市铁、钢、材的产能分别为5231、5367、5268万吨。我们要坚决执行中央政策,严格控制全市钢铁产能,实现产量不增、产值倍增。
淘汰落后,就是凡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上所列的淘汰项目,不管是高炉、转炉还是电炉,都要坚决淘汰。2008年以来,通过连续开展“雷霆行动”,邯郸已累计淘汰落后钢铁产能1050万吨。年底前将230万吨400立方米以下与炼钢配套的高炉、30吨以下转(电)炉及落后的轧钢装备全部淘汰。同时,变过去的“被动淘汰”为“主动淘汰”,对那些服役年限较长、装备水平较低、经济效益较差的400立方米以上、1000立方米以下的高炉及其装备,也要积极主动、大力度地有序淘汰。
企业重组,就是按照市场优胜劣汰原则,鼓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以资产和资源为纽带,实施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联合重组,促进钢铁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企业重组,目的是形成规模效应、发挥集团优势,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赢得生存空间。我市虽然联合组建了新武安钢铁集团、紫山特钢集团,注册成立了河北宝信钢铁集团,但仍然结构松散、体制不畅、水平不高。下一步,我们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制衡机制、经营机制,实现规划、采购、备品备件、上报数据“四统一”,力争经过3—5年努力,把邯钢、天铁、新武安钢铁打造成为三大千万吨级钢铁集团,不断提高我市钢铁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话语权。
品种质量,就是大力实施精钢战略,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推进钢铁产品结构调整,生产出更多竞争力强,有市场、有效益的产品。钢铁是一种国际性的竞争行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品种和质量上。我们的发展方向,就是构建特种板带材、优质铸件、优质特钢、专用钢材、高档建筑用钢材及钢材深加工6大产品系列,把我市建成全国重要的精钢生产和铸造基地。
钢后延伸,就是延伸钢铁产业深加工链条,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2010年,我市粗钢实际产量3684万吨,钢铁大市名副其实。不发展钢后延伸产业,钢铁就会逐步走进“死胡同”。特别是6月下旬以来,邯郸钢铁基本上是零利润。对此,既要拓展钢材下游深加工链条,加快实现钢铁产品终端化,提高核心竞争力;又要控制上游铁矿及煤炭资源,整合下游装备制造业,发展钢铁大循环,比如我们提出把邯钢建设成为循环经济示范区;更要积极发展物流配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推动多元发展,实现由钢铁向非钢领域的转变。邯郸围绕培育发展装备制造、家电制造两大千亿元产业,重点建设了美的邯郸工业园、新兴铸管特种管材基地等重大战略支撑项目,努力打造千亿元企业和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
资本转移,就是引导钢铁产业的富余资本合理转移。一方面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作用,从产业准入、环境、土地、资金等方面入手,研究制定扶持钢铁企业转型、资本转移的一系列政策,引导资金加快向高新技术、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和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转移。邯郸通过强化政府引导、政策引导和典型示范,钢铁、煤炭等资金正在寻求新的战略项目,像武安的京娘湖、朝阳沟旅游项目,永年的亿隆风力发电、节能变压器等项目就是很好的转型例子。
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于资源型重工业城市来讲,实现产业升级、产品提升是方向。必须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衡量一个地方经济结构是否优化,不能简单地看三次产业的比例;谋划和推进我省结构调整,也不能把关注点放在产业的孰轻孰重、数量的孰多孰少上。邯郸传统产业比重大、工业比重大,在较长的时期内还是邯郸的饭碗和当家产业,现在还不能丢。关键在于能不能把这些传统优势产业做到高端,同时加快建设近期和中长期都有明显效益的新兴产业,逐步实现产业产品结构的通体转换。为此,我们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提出并实施了“3+3+3”主导产业倍增计划,即发展壮大精品钢材、装备制造、现代物流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高新技术、纺织服装、文化旅游三大后备产业,巩固提升煤炭、电力、煤化工三大传统产业。近年来,为加快构建更加合理、更加优化的产业格局,我们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把持续有效的高强度投资,放在了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上,使得产业产品结构发生了标志性突破,从上半年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来看,变化是明显的。像邯郸这样的城市,依靠投资拉动仍然是一个较长时期的主要途径,但是投向哪里,这是调结构的关键。
聚集区建设,集约化程度高、资源能源消耗低、规模效益好,是推动经济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可持续增长转变的重要抓手。我们重点谋划打造了“1+4”产业聚集平台,“1”就是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的冀南新区,省政府常务会已经给我们批了;“4”就是以发展钢铁循环产业为重点的邯钢工业区,以发展新材料为重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打造5A级旅游景区、世界太极文化中心的广府生态文化园区和以构建中原地区独具特色的生态城、文化城、科技城和都市休闲港的漳河生态科技园区。去年这几大聚集区主营业务收入已达到880亿元。目前,我们正在按照“大视野谋划、大区域规划、大城市带动、大集团发展、大项目支撑”的思路,对邯郸进行重新审视和规划,力争把冀南新区建成四省交界的国家级区域协作发展示范区、循环经济示范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生态城市。
从调结构、转方式的角度看,大企业大集团生产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竞争能力强,有很强的产业关联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我们重点抓了“6+6”大企业大集团,分别是精品钢材、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现代物流、煤电煤化、家电制造六大超1000亿元产业;邯钢、新兴铸管、峰峰集团、天铁、新武安钢铁、美的家电六大超1000亿元企业集团。目前,邯郸百亿元以上企业已达12个,下一步重点就是引导多元发展、加快转型、规避风险,不断做大做强做优,下大力提升产业和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是推进产业升级的内生动力,是加快产业走向技术高端的重要推手。推进技术升级应牢固树立技术为王的理念,开发新兴产品、提升现有产品,研发更多的邯郸制造、邯郸创造。占领市场最核心的是产品。邯郸在产品打造上,一是数量少,国家级才4个;二是知名度不高;三是技术转化率太低。这几年我们狠抓工业技改,市财政在连续两年安排5000万元技改贴息资金的基础上,从今年开始每年拿出1个亿来支持工业技改,县、区(市)按1:2配套,全市用于工业技改的资金每年达到3个亿,力争五年累计带动技改投资2500亿元以上,增加税收300亿元以上,加快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跨越。我们之所以把重点放在工业技改上,源于它的四大特点:一是抢先机,具有“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集约利用土地”等特点,能够迅速占领市场。二是促升级,淘汰落后工艺、装备和产能,催生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三是促创新,特别是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理念创新。四是促融合,以信息技术推进产业升级,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比如,邯郸光导重工公司,通过对国外先进工艺的引进、消化和再创新,在国内首次实现了有机光导鼓产业化、低成本生产,一举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作为一种“倒逼机制”,节能减排不仅极大地促使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业淘汰落后产能,遏制“两高一资”产业的泛滥,而且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使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从这个角度来讲,推进节能减排,本身就是技术创新、就是转变发展方式,对于邯郸这样的产业结构尤其如此。我们重点抓了省定的新老“双三十”单位,一是严格实施“双百+否决”责任制,引导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步伐;二是连续多年开展“雷霆行动”,坚决有序淘汰落后产能,腾出更多的发展容量;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能脱离“三农”这个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新成果
邯郸是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解决好全市近1000万人口的吃饭问题,为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这是政治责任、群众所盼和发展所需。2010年8月,我们在全省率先提出用三年时间建成“吨粮市”,全市小麦、玉米播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亩产达到1000公斤,总产达到500万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小麦平均亩产达到433公斤,比上年增加49公斤,增幅达到12.8%,是近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建设“吨粮市”,其实质就是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重中之重不动摇,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不动摇,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不动摇,让改革发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农民。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块“短板”,如果“短板”变不成“挡板”,转方式最终只能如洪水般“决堤”。补“短板”的关键,是推动生产要素向短缺处聚集和流动。邯郸东部10县地处黑龙港流域,人口和面积占到全市的一半,但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仅占全市的1/4和1/15,东部十县加起来也抵不了一个武安的二分之一。这个短板补不齐,就会影响全市的发展,影响全省的协调发展。为此,市委、市政府提出东部振兴之日就是邯郸复兴之时,强力实施“东部振兴”战略,坚持政策、资金、项目、人才和基础设施倾斜多管齐下,取得了很好效果。从2009年开始,东部十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今年以来全部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高于全市46.4和30.2个百分点,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邯郸有214个乡镇5328个自然村,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近70%,让农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这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的最直接效果,就是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带动了农村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实现了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初衷。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来邯郸调研,对此非常肯定。近年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既不搞一刀切,也防止农民“被上楼”,明确了政府推动、农民自愿、企业参与、因地制宜、示范引导、就业为本、民生优先的原则,总投资93.2亿元推进新民居建设工程,全市430个省级示范村累计建成新民居7.1万套(户)。2010年9月,中纪委原常务副书记侯宗宾根据我市情况起草的调研报告,得到了胡锦涛、温家宝、李克强等六位中央领导的批示肯定,邯郸的新民居建设经验推向了全国,我们也借机正在全力争取全国新农村建设综合改革实验区。
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镇化是综合性载体。转型中的城市必须把加快城镇化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大手笔、大气魄推进三年上水平工作 从2008年到2010年,邯郸的城镇化率由43.1%提高到46.5%,增长3.4个百分点;而全国城镇化率由45.7%提高到47.5%,增长1.8个百分点。另有研究表明,在改革开放30年平均10%的经济增长中,城镇化贡献了30%;而三年大变样对邯郸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实践充分证明,省委、省政府实施“大变样、上水平、出品位”工作,核心就是做产业、做民生、做城乡统筹。对此,不仅要看到城镇化对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巨大作用,更要看到城镇化对调整经济结构所具有的决定性影响,看到这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是转方式最大、最综合、最具有全局性的战略举措。
我们把荣获全省三年大变样突出贡献奖作为鞭策和动力,提出了“158”工作思路:“1”即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北方江南水城目标;“5”即三年城建投资4000亿元以上,主城区拆迁1200万平方米以上,城镇化率52%以上,中心城区建成面积15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160万以上;“8”即构筑新格局、彰显新魅力、完善新功能、聚集新产业、过上新生活、管理新水平、建设新农村、培育新风尚等八项举措。
城市是二三产业的载体。一个城市成长发展的过程,就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的过程。有了城市,才有了人的聚集,才会产生优质产业、先进生产要素、优秀人才的聚集和激荡,转方式才会有强大的支撑。为增强中心城市聚集要素、统筹发展的辐射带动力,我们谋划推进了“1+6”中心城市战略,把邯郸县、永年县、成安县、肥乡县、磁县和峰峰矿区六个县区纳入中心城区管理范围。工作中,我们坚持城乡规划一张图、产业布局一盘棋、基础设施一张网、社会事业一本帐,从交通设施、公共服务入手,先行打通中华大街、人民路“两路四延”,这两条路作为城市道路的骨架,中华大街向南可以延伸到安阳,向北可以延伸到邢台,同时主动对接公交、供暖、供水等要素,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聚集力和带动力。
城市环境决定城市形象。生态文明是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要求,生态环境是体现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提品位、聚产业、增人气、生财富的前提保证。邯郸既是个资源性缺水的城市,人均水资源191.6立方米,只有全省人均水平的62%、全国人均水平的8%;但又具有北方城市无可比拟的独特水系优势,主城区内滏阳河、沁河、支漳河、渚河、输元河五河绕城,还有广府的永年洼湿地,面积4.6万亩、湿地3万亩,是白洋淀、衡水湖之后的华北第三大洼淀。对此,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打造“北方江南水城”,加快建设“四湖”,整治“五河”,提升“一淀”,形成都市区4.5万亩,中心城区2.25万亩的循环水系。特别是去年引黄入邯顺利通水,惠及东部7县180万人;南水北调建成后每年可向邯郸市供水3.52亿立方,这些工程全部建好后,人均供水量就会超过苏州,彻底甩掉邯郸缺水的帽子。围绕“水”,我们又在“绿”上做文章,提出“古城+水城”、“绿化+文化”的思路,致力于畅通血脉、打造绿脉、突出文脉、汇集商脉、聚集人脉,使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既有利于强化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位,也有利于克服城镇发展中带来的交通拥挤、环境恶化、成本增加等“城市病”,为调结构、转方式提供要素承载。我们提出“11465”工程,重点改造提升10大区片、打造10大节点、建设“四大新区”、“六大新城”等。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将全面提升城市的承载功能。比如石武高铁过境建站,将使邯郸到北京的车程缩短为90分钟。邯郸机场扩建动工将提升空港的通航能力,邯长邯济扩能改造,特别是邯黄铁路年底建成通车后,将形成邯郸直通黄骅港的运输“大动脉”,为我市开辟了一条最近的出海通道:比天津港近148公里,较青岛港近280公里。据测算,该铁路建成后,我市每年仅钢铁行业的运费就可节省5亿元。
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文化产业具有逆势上扬的独特优势。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的城市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跨越
实践表明,文化产业具有高附加值、高回报率的特性,具有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发展文化产业,是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战略支点和新的重大引擎。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不能只停留在故事上、符号上,必须让可听的变成可看的、让静止的历史遗存变成流动的现实效益。邯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8000多年文明史、3100年建城史,孕育了赵文化、建安文化、太极文化、成语典故文化等十大文化脉系,分布有不可移动文物点53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2处,有2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但现在是可听的多、可看的少,埋在地下的多、露在地上的少。为此,我们贯彻省委、省政府实现“两个跨越”的号召,响亮地提出了“率先建成文化强市、率先建成全国文明城市”的“两个率先”目标,全力加快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跨越。
做文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宣传、推介、造势,通过文化提升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对外影响力,为文化产业发展拓展广阔的市场。这两年来,我们创作了《黄粱梦》、《广府太极传奇》和《山生》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作品,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下一步,除积极推动《女娲补天》、《刘邓和他的战友们》等精品影视剧的创作和拍摄外,我们谋划了两件大事:一是邀请著名演员李连杰扮演“太极宗师”,组织10万至15万人在广府古城墙及周围集中表演太极拳,并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二是举办纪念邯郸建城3100年文化周活动,组织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市长联谊、文化创意产业招商等七项活动,恢复塑立一座毛主席雕像等五大工程。通过上述系列活动,进一步展示成就、交流合作、扩大宣传、汇集人脉、聚拢商气、引才引智,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
抓文化不能空对空,要像抓经济、抓项目一样抓文化,搭建好平台和载体,并落实到一个个项目上,才能真正地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这方面,我们谋划推进了“三园五城六基地”。总投资12亿元,集大剧院、博物馆、图书馆和城市规划展览馆于一体的市文化艺术中心,目前主体已经竣工。即将开工的中国梦城文化休闲中心,包括梦城大剧院、梦城文化娱乐大世界、梦城会馆,将建设国内领先的剧场、4D电影厅、音乐厅等,打造邯郸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建成国际一流的文化设施。广府古城文化旅游开发作为全市文化旅游产业的“一号工程”,按照“古城、水城、太极城”和世界太极文化中心的定位,努力打造世界旅游重要目的地。上半年,旅游收入达5000万元。近年来,全市文化产业保持了15%以上的增速。
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老工业基地、内陆型地区来讲,是一场涉及诸多领域的重大变革。必须从转变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抓起,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思想决定行动,观念决定出路。转变领导干部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是转方式取得实效的决定性因素。改革开放已历经三十余年,一些领导干部尤其是像邯郸这样老工业基地、内陆型地区的许多领导干部,思维依然固守某种定势。特别是有的习惯于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思考问题,挖煤的只会挖煤,炼钢的只会炼钢;有的习惯于以发达地区的模板去思考发展,却不思考自身的历史和基础。这将会极大地阻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领导干部解放思想、转变思维方式至关重要。在转方式上解放思想,就是要始终坚持“两个并重、四个协调”的理念和思路,自觉做到投资与消费、国有与民营并重,传统与新兴、二产与三产、城市与农村、发达与欠发达协调,真正在指导思想上方向明确、态度坚决、行为自觉。
打赢转方式这场攻坚战,关键是要用好干部考评这根“指挥棒”。一是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以“考什么”引领“干什么”。既注重规模指标,更注重效益指标;既注重总量指标,更注重人均指标;既注重显绩指标,更注重潜绩指标;既注重经济指标,更注重民生指标,从唯GDP考核转向全面发展考核。二是完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从“官本位”转向“民本位”。按照考准、考实、考公平和考出积极性的总体要求,加大民意考核分量,使转方式的成果更加得民心、顺民意。三是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以“怎么用”引领“努力干”。增加考核结果运用的刚性,把考核结果与干部的使用、奖惩相联系,使转方式成为各级干部的自觉行动。
对于像邯郸这样的老工业基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必须建立倒逼转方式的落实机制,以超常规的举措来推进。为此,我们专门赴广州、增城学习考察倒逼落实机制,并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制定了实行倒逼机制推动重点工作落实的实施意见,以目标倒逼进度、时间倒逼程序、社会倒逼部门、下级倒逼上级、督查倒逼落实。在倒逼内容上,对“吨粮市”、新农村、重点项目、东部振兴、三年上水平、节能减排、招商引资、财政增收、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等重点工作,明确了倒逼目标和牵头部门,实行战役式组织、工程化推进、项目化管理、一站式跟踪。同时,把工作落实情况作为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完成好的进行表彰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严格问责,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快速有序推进。
环境承载力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规模和发展空间的主要制约因素。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发展道路问题,离开环境保护谈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因此,必须把握好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节能与减排的平衡点,着力消除高增长与高能耗、高污染伴生的现象,把生态补偿、环境保护作为“硬约束”,传导到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上来。特别是我市的武安、峰峰等县、区(市),节能减排、恢复生态的任务十分繁重。在这方面,我们探索实行了总量控制、“环评能评”首批、污染监控、生态补偿、节能促进等“五大机制”,从审批的前置条件、严把环境能耗第一关、一票否决环保不达标、征收生态补偿金、限电限批等方面进行约束,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第二篇:理论中心组学习会议发言
十八大报告是十八大精神的综合体现,集中阐述了党中央在新时期的众多新思想、新观点、新部署、新目标。学习贯彻好十八大精神,是我们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从设计院角度来说,也是把握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发展方向的重要途径。因此,设计院的学习更要紧密联系实际、联系本职去学,努力掌握十八大报告为企业发展
创造的背景条件、确定的发展目标,从而及时修正企业经营策略,调整主攻方向,建立长效运营机制,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同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根据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会议安排,我结合本职工作就学习贯彻会议精神谈些体会,并就明年设计院工作设想作如下发言:
一、围绕设计院工作深刻领会十八大会议精神
1、十八大的核心精神就是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我们必须建成小康社会,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实现美丽中国目标。从“建设”到“建成”,这一字之变,是个质的飞跃;这一字之改的“含金量”很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阶段性目标。
“美丽中国”展现了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物质方面,城乡居民收入的翻番,意味着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人民安居乐业,老百姓生活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幸福感将普遍增强;精神方面,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也要求人民的文化素质、精神面貌全面提升,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建设者要立足本职与十八大精神对号入座,围绕省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甘肃和全国同步实现小康,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目标,以及市委培育宜居宜游这个区域首位产业,实现XX转型跨越发展的要求,学习领会十八大精神,做好本职工作。设计院做为国有科技型企业,必须与社会同步发展,一方面要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追求企业合理的经济效益,提高职工收入,另一方面也要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培养全体员工的公民意识、文明素养、大局观念、社会责任感,在以专业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以企业文化和职工素质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这也是对美丽中国建设的一个贡献。
2、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纳入总体布局,拓展为“五位一体”,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顺应自然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宜居宜游金XX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强力的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应着全国老百姓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权益。特别是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党和国家将在实现当代人利益的同时,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我对于这个“美好家园”的定义也有两个方面的理解,首先,做为设计师要为“留下”美好家园付出现实的努力,从现在开始就要全面更新设计理念,大胆吸纳先进技术,主导打造会呼吸、有生命的百年绿色建筑,消除污染建筑、消除落后建筑、消除功能缺失建筑、消除短命烂尾建筑,这也是建筑人、建筑师的使命所在。其次,“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才是设计工作者继续发挥聪明才智的空间,是实现建筑与区域同在、与时代长新、与自然共处、与文化融合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人民安居宜居的期望。
二、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力抓好本职工作
1、工作思路:生态城市建设是城市化的最高阶段。坚持以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化发展,就要求我们规划设计师和工程监理师应充分利用XX一山一水一古城的独特优势,深入推进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心的“1+5”生态城市圈,甘、临、高黑河沿岸水天一色生态城市带,山、民、肃高原特色生态城市片建设,以XX市及周边各县区新城区扩建、发展生态经济、繁荣文化产业为契机,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在2013年的工作思路上:一是内部抓管理,进一步完善细化各项管理制度;抓学习,政治学习、专业技术培训学习常抓不懈;抓质量,强化质量意识,继续执行设计监理每月例会制度,有针对性的查找问题、解决问题。设计方面,要有意识培育精品工程,参与优秀设计评选;继续开展与省内外高等级有名望设计单位的业务学习合作,搭建互利共赢平台;开阔眼界,更新观念,邀请省内外专家来我院举办学术交流活动。监理方面,逐步探索向项目管理企业发展,同时实施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形成一套程序化、制度化监理模式;努力通过工程实践及单位培训,逐步培养一批专业熟练、素质好的专业监理人员,来支撑和壮大企业发展。二是对外扩市场、抓项目、树品牌。要继续积极扩展市场,承接更多业务。在立足现有市场的基础上,不仅要紧抓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及开发商投资的房地产项目的阵地,更要深入到曾经被我们放弃的农村建设项目的巨大阵营中,实现设计、监理业务的突破和延伸。
2、工作重点和核心指标:设计方面,继续完成2012年目标管理责任书中未完成的亮点工作,2013年一定要拿到施工图审查资质;强力准备建筑设计资
质晋升甲级工作中未完成的两项内容,争取在本完成资料申报。监理方面,规范监理中心业务管理,杜绝三级及以上质量安全事故发生;继续拓展企业资质业务范围,尽快取得代建业务资质;力争我监理中心监理的工程取得二项以上金XX奖或一项以上省飞天奖工程。
3、保障措施:一是建立健全企业运营管理机制,大胆借鉴和汲取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实现设计院管理运营体制的跨越性升级,形成长期可持续性的发展机制;二是吸纳高层次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后劲,继续实施人才战略,招揽英才,并为他们提供最佳的发展空间,以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实现企业的振兴;三是强化学习并支持在岗培训、资格考试、职称晋升,坚持并完善设计院内部奖励和激励机制,引导职工形成终身学习意识,营造内部积极的比、学、赶、帮、超的氛围;四是创造条件请进来、走出去,拓展职工知识面和视野,加强与先进、高等级设计监理单位的合作,有针对性地邀请高端专家来院讲学,同时也要继续开展外出考察学习活动,引导员工跳出地域思维,创新XX建筑设计风格;五是以企业文化为载体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蓬勃向上的企业文化凝聚力量、鼓舞士气、打造品牌、树立形象,巩固我院在本地科技型龙头企业的地位;六是积极取得主管部门的支持指导,希望建设局及相关职能单位在今后一如既往地支持设计院事业的发展,给予政策措施上的扶持,给予管理运营上的指导。
谢谢!
第三篇:县委理论中心组学习首次会议上的发言提纲
文章标题:县委理论中心组学习首次会议上的发言提纲
——十届县委理论中心组学习第一次会议上的发言提纲
领导班子的团结协作,是班子成员在共同理想信念、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顾全大局、互相配合的良好的精神和工作状态,也是班子和谐一致的人际关系。班子团结是维系一个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领导班子生命力、战斗力的根本所在,也是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取向。作为一名班子成员,要充分认识和理解班子团结的极端重要性,要努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苦练内功,自觉维护班子团结[好范文-www.xiexiebang.com,找范文请到xiexiebang.com]
增强领导班子团结,作为班子成员必须苦练内功。首先要加强自身修养,搞好领导班子团结,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素质:一要加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为自觉维护领导班子的团结打牢思想基础;二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认真遵守党内政治生活准则,自觉维护领导班子的团结;三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做到对同志一视同仁,不搞小圈子;考虑问题,待人处事,站在党性的立场上,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团结大多数人一道工作;心胸宽阔,不计较小事,有容人之量;经得起批评、经得起误会,并善于从中吸取有益的教训。
二、坚持原则,自觉增强班子整体功能
领导班子团结,是各成员个体之间能够配合与互补,有较大的相容性和互补性,同时又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和约束性,能够共同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领导班子富有亲和力、向心力,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较好的发挥整体功能。
一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作为一名班子成员,要坚持集体决策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按照分工,抓好工作落实。二是认真过好民主生活会。民主生活会是加强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搞好领导班子团结,增强班子整体功能的有效措施。三是开展好谈心交心活动。要善于同班子成员之间经常开展谈心交心活动,进行个别的、随时的思想交流和沟通。
三、以诚相待,共同维护班子团结统一
彼此信任是合作共事的基础,肝胆相照是团结干事的条件。一个领导班子,只有在人格上相互尊重、工作上相互支持,个性上相互理解,言行上相互包容,才能团结一心,才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才能把整个班子成员凝聚在一起,集中一班人的智慧和力量,朝着同一目标共同奋斗,达到工作共赢的目的。作为一名班子成员,一是要坚持尊重为先;二是要坚持支持为要;三是要坚持理解为重;四是要坚持容人为上。要团结好不同观点、不同意见,不同想法的同事,团结跟自己有过别扭,甚至闹过纷争,起过争执的同志,做到容言、容事、容人,共同营造和谐向上的积极气氛,达到增进团结、推动工作的目的。
总之,作为一名班子成员,要自觉做到“四个人人”,即:人人都有长处,要相互学习;人人都有难处,要相互关心;人人都有短处,要相互提醒;人人都有错处,要相互理解。坚持做到互相尊重,互相谦让,互相研究。只要班子成员都有讲大局的思想觉悟、有讲团结的良好愿望、有兼听纳谏的宽阔胸怀、有善于同不同意见的人合作共事的协调能力、有团结干事的良好氛围,通过团结出智慧,出力量,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生产力、出干部。
《县委理论中心组学习首次会议上的发言提纲》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县委理论中心组学习首次会议上的发言提纲。
第四篇:在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上的发言(2)
文章标题:在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上的发言(2)
一、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大意义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重视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使文化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中做出积极的贡献,从而真正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最终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党的十六大提出,“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建设和发展文化产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强县,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战略需要。
文化产业是国际经济学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化产业也正在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兴支柱产业,并将日益显示出它在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生活走向小康阶段时,社会对文化的需求会急速增长。目前,**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一方面,国家非常重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出台了很多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云南省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红河州则力图建设民族文化大州;另一方面,随着我县及周边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在文化方面的消费支出比例越来越大,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一个非常广阔的文化消费市场正在形成。这是我县面临的一次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如果能够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及时认识和充分把握这个历史机遇,就能够抢占发展先机,分享文化消费这个跨世纪的新型超级市场。县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强县,县委十届二次全会强调要大力发展有**特色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最近县委、县人民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繁荣文化艺术的实施意见》。充分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抢抓机遇的战略眼光。
经济的繁荣为文化发展提供物质支持,而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高度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良性互动,是一个具有拉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意义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经济与文化加速融合的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放开手脚,加快发展**的文化产业,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二、推进文化创新,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创意产业”,“创新性”、“创意性”是其最主要的动态特征。产业的整合与发展必须拥有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而且文化产业的本质是文化的产业化,文化产业必须时刻运用已拥有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去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去实现经济效益。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创新来谋求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1、大力推进观念创新,强化产业意识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首要条件和重要前提。首先,要把对文化的理解从狭隘和片面的观念中解放出来。长期以来,由于行政体系的分割,对文化的理解局限于“文学艺术”,或者由文化部门主管的“戏曲歌舞”。这种理解显然是片面的。它不仅肢解了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也损害了文化对经济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要充分认识和发现文化在物质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中所产生的能动作用,认识文化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还是整个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对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确立,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水平对人的素质的提高以及对生产力的推动,文化自身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和发挥的意识形态作用等等。其次,要充分认识文化除了具有“事业”的意义外,还具有“产业”的性质。据相关资料统计,400家最富有的美国产业中有72家是文化产业,美国的视听产品已成为仅次于航空航天的主要换汇产品(其音像也居于出口贸易的第二位),日本的娱乐业产值仅次于汽车工业。也有许多西方学者认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不再是制造业,而是文化产业。长期以来,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指导下,文化与经济、文化与商品、文化与消费、文化与市场严重分离,人们更多注重的是文化的意识形态作用,而忽视了文化的经济功能;重视文化的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忽视或不讲其经济效益,“叫好不叫座”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旧的文化发展观念和模式,随着国际大文化发展的趋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已越来越显示出不适应。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文化的“产业属性”,强化产业意识,将文化与现实经济紧密联系在一
起。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改变过去单一的发展模式,在保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其经济效益,通过经济效益的不断实现和不断扩大,增强文化的发展实力。而且,我县文化资源原生态分散存在的现实,也迫切需要我们强化产业意识,用产业链将其串连起来、推向市场,发挥对经济社会的强大推动作用。第三,要充分认识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文化与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在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文化就是一种经济、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文化产业是以精神产品为基础的产业,对自然资源、环境不构成威胁甚至不造成消耗,并且,文化产品价值还具有增值效应,如果开发得当,往往可以产生很大的投入产出比,文化产业是具有极大可持续性发展潜力的产业。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增强发展文化产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大力弘扬和实践“埋头苦干、创新实干、率先垂范”的**精神,努力培植适应县情、符合市场需要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文化产业,不断开创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2、大力推进体制创新,消除体制障碍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目前文化体制上的弊端,核心是文化产品生产游离于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突出问题是文化产品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要解决和消除这些影响和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机制性问题,就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首先,要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政府要切实转变管理职能,改进管理方式,做到“三大转变”,即从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从主要管理国办文化事业单位向管理整个文化事业转变,从以行政手段为主管理向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管理转变。也就是从管微观转向管宏观,一管宏观规划,二管制定政策,三管执法监督。同时,要积极引导组建各种文化行业协会,发挥其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内引外联促进交流的功能和作用。其次,要实行分类管理。按照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划分为公益型、公益经营型和经营型三类来进行分类管理,把其中的经营型文化项目,诸如文艺演出、图书发行、文物管理、电影行业等剥离出来,推行企业化管理,实行企业化运作,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分期分批改造和组建为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主发展的文化企业。把人员招聘、资金筹集、市场开拓和生产经营权全部交给企业。属于党委、政府交予的特殊职能和专项任务,由财政安排专项经费,政府拨款由“养人头、养单位”变为“养项目、养事业”。第三,要对投入进行大胆改革。要大胆地让个体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等非国有企业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除国家明令禁止社会力量进入的领域外,其他的演出市场、图书发行、音像连锁、文化设施建设等领域都要打破所有制限制,全面向社会资本开放,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格局。政府要积极引导和开发各种社会资本把文化产业作为新的投资热点,在继续鼓励民办教育、民办科技等的同时,大力兴起民办文化的热潮,支持各种社会资本以股份制、民营等形式,兴办影视制作放映、演艺、娱乐、印刷、发行、会展、中介服务等文化企业。第四,要实施整体联动。积极促进文化产业与教育、科技、体育、旅游、信息等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发展大格局。在我县,要特别注重抓好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借旅游,文化能开拓市场,搞得更活走得更远传承得更广泛;借文化,旅游能增添内涵提升档次涵养商机。民族民间传统艺人要进入旅游业,文化单位和文化企业要进入旅游业,围绕旅游业开发更加丰富、更有品位的文化产品,旅游企业也要研究文化开发文化,实现文化与旅游的互补双赢。
3、大力推进品牌创新,打造文化精品
实践证明,社会化运作、项目化管理、品牌化推进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有效途径。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必须增强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努力推出一批能够代表**文化形象、体现**文化特色,具有较高品位和水准的文化品牌,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实现**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首先,要大力发掘本土文化,促进本土文化与现代化的有机结合。我县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态文化丰富深厚、多姿多彩,但远未得到有效的发掘,未能实现与现代化的有机结合,未能发挥出对经济社会的强大推动作用。我们要组织力量对本土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充分揭示出本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独特魅力,发掘出本土文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质和优势,找到本土文化与现代化水乳交融、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的结合点、突破口和渗透层。在此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让本土文化得到充分体现,营造本土文化浓郁的氛围。通过城市建设、旅游发展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努力把本土文化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使本土文化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灵魂,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巨大的推动力,不断促进人的素质提高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塑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崭新形象。其次,要注重培育强势文化活动和强势文化品牌。今年初,省委、省政府组织了云南赴京文化宣传系列活动,成功宣传了云南近年来包括文化产业发展在内的各方面建设成果,引起了上至国家领导人、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外国友人,下至普通群众,以及众多新闻媒体的密切关注,在京城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云南文化旋风,打了一场漂亮的宣传文化战役,成为了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思的活动。为我们组织开展文化宣传活动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鉴,我们要充分认识培育强势文化活动对于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创新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的思路和方式方法,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既要做大本地舞台,也要敢登上外面的大舞台,做到内外结合、内外兼修。通过组织开展诸如“阿庐生态文化旅游节”等强势文化活动,集中宣传展示我们发展文化产业的成果、优势及资源,努力追求宣传文化活动的轰动效应。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云南印象》是这次云南赴京文化宣传系列活动的触点、看点、买点、焦点和兴奋点,由此生发出了其他的很多活动和效果。这也再次深刻启示我们,发展文化产业中实施品牌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要高度重视打造文化精品,带动全局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充分汲取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对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进行加工提升,使文化产品既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实际出发,应把“小白彝羊头鼓舞”作为我县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龙头项目,或者说是领军项目来进行制作和炒作,做成**的一张民族文化名片。在具体工作中,要注意借鉴丽江的大型民族歌舞晚会《丽水金沙》和弥勒《阿细跳月》的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既要努力提升其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做成舞台艺术精品,同时也要注意把握和体现群众性、参与性和娱乐性,努力营造传承民族文化的氛围。第三,要着力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运用科技成果对传统文化进行包装,借助科技手段提升文化产品形象,打造文化精品,是许多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探索和实践得出的成功经验,也是我们必须认真借鉴和积极尝试的成熟做法。就民族歌舞而言,就是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声响、灯光、舞美设计来进行创作,来进行精良的制作,实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高度统一,营造出极具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震撼力的效果,不断开创民族歌舞新的表现形式。
4、大力推进人才创新,优化队伍结构
坚持以人为本,文化产业才能赢得消费市场和消费群体。同样,坚持以人才为本,大力推进人才创新,优化从业队伍结构,文化产业的发展才能实现有效的组织、管理、经营和创造。调查表明,缺乏民族文化创作研究人才和现代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是我们发展文化产业一个很大的制肘,特别是缺少领军人物,使得我们的文化建设始终徘徊在较低的层次和水平上,必须下决心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文化从业人员队伍的建设。要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围绕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律保护人才。其次,要制定和实施文化人才资源开发规划,加大人才尤其是本土化人才的培养工作。着力建设“三支队伍”,即建设一支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较强的民族文化建设管理队伍,建设一支事业心强、具有真才实学的民族文化创作和研究队伍,建设一支善经营、懂管理、遵纪守法的文化企业家队伍。同时要注意做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人的发现、命名和扶持发展工作,把他们在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和促进旅游业发展方面的独特力量和作用集合并发散出来。第三,要制定和实施引进和激励人才的优惠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吸引外来的文艺家、文化经纪人前来我州共谋发展。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办法,重奖贡献突出的文化工作者和文化企业家。要探索和实践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文化人才资源。
《在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上的发言(2)》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在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上的发言(2)。
第五篇:在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上的发言(2)
文章标题:在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上的发言(2)
一、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大意义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重视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使文化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中做出积极的贡献,从而真正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最终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党的十六大提出,“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建设和发展文化产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强县,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战略需要。
文化产业是国际经济学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化产业也正在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兴支柱产业,并将日益显示出它在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生活走向小康阶段时,社会对文化的需求会急速增长。目前,**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一方面,国家非常重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出台了很多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云南省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红河州则力图建设民族文化大州;另一方面,随着我县及周边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在文化方面的消费支出比例越来越大,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一个非常广阔的文化消费市场正在形成。这是我县面临的一次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如果能够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及时认识和充分把握这个历史机遇,就能够抢占发展先机,分享文化消费这个跨世纪的新型超级市场。县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强县,县委十届二次全会强调要大力发展有**特色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最近县委、县人民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繁荣文化艺术的实施意见》。充分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抢抓机遇的战略眼光。
经济的繁荣为文化发展提供物质支持,而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高度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良性互动,是一个具有拉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意义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经济与文化加速融合的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放开手脚,加快发展**的文化产业,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二、推进文化创新,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创意产业”,“创新性”、“创意性”是其最主要的动态特征。产业的整合与发展必须拥有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而且文化产业的本质是文化的产业化,文化产业必须时刻运用已拥有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去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去实现经济效益。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创新来谋求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1、大力推进观念创新,强化产业意识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首要条件和重要前提。首先,要把对文化的理解从狭隘和片面的观念中解放出来。长期以来,由于行政体系的分割,对文化的理解局限于“文学艺术”,或者由文化部门主管的“戏曲歌舞”。这种理解显然是片面的。它不仅肢解了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也损害了文化对经济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要充分认识和发现文化在物质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中所产生的能动作用,认识文化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还是整个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对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确立,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水平对人的素质的提高以及对生产力的推动,文化自身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和发挥的意识形态作用等等。其次,要充分认识文化除了具有“事业”的意义外,还具有“产业”的性质。据相关资料统计,400家最富有的美国产业中有72家是文化产业,美国的视听产品已成为仅次于航空航天的主要换汇产品(其音像也居于出口贸易的第二位),日本的娱乐业产值仅次于汽车工业。也有许多西方学者认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不再是制造业,而是文化产业。长期以来,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指导下,文化与经济、文化与商品、文化与消费、文化与市场严重分离,人们更多注重的是文化的意识形态作用,而忽视了文化的经济功能;重视文化的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忽视或不讲其经济效益,“叫好不叫座”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旧的文化发展观念和模式,随着国际大文化发展的趋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已越来越显示出不适应。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文化的“产业属性”,强化产业意识,将文化与现实经济紧密联系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