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大会讲话稿

时间:2019-05-14 00:39: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市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大会讲话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市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大会讲话稿》。

第一篇:全市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大会讲话稿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市政府决定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加快推进全市中医药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一会儿,王市长还要做重要讲话,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中医药工作回顾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中医药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是对中医药事业发展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市政府主要领导十分关心中医药事业发展,专题听取市卫计委工作汇报,提出具体要求,对中医药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中医药工作,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振兴中医药事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实施意见》和《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5-2017年)》,为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二是中医药服务体系日趋健全。全市拥有公立中医医院16所,民营中医医院11所,中医门诊部5所,中医诊所169所。中医医院编制床位3342张,中医类别医师(含助理)3682人。三是中医药特色优势日益突出。全市拥有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1所,省级示范中医医院4所,二甲中医医院9所;拥有国家级重点中医专(学)科6个、省市级重点中医专科41个;培养了省级名中医1名,市级名中医30名。我市是全国26个膏方培训基地之一。四是基层中医药工作取得新进展。目前,全市95.2%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0.6%的乡镇卫生院、98%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5.6%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建成“国医堂”65个。献县和运河区被评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五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果显著。xx中西医结合医院成为天津市肿瘤医院xx分院,建立了石学敏院士工作站,成立了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xx分中心。献县政府和北京中医医院成立“北京中医医院献县医联体”,其他各中医机构与京津名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认识到我们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部分中医院基础设施设备落后、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匮乏、中医医疗机构之间发展不平衡、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依然薄弱等,这些问题务必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加快推进全市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

(一)健全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一是强化中医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xx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病房楼建设步伐,尽快启动市中医院建设项目,加大对泊头、任丘、青县、沧县、孟村和肃宁县等6所县级中医医院改扩建工程和设备配套资金投入,继续开展标准化县级中医医院创建工作。二是抓好基层医疗机构国医堂建设。利用三年时间,在乡镇卫生院建成100所标准化的“国医堂”,建成1000所标准化的中医药特色示范性村卫生室,培养不少于1000名能掌握基本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的乡村医生,切实解决“有堂无医”的问题。为所有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配备必要的中医药设备。三是开展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整理、推广、传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二)加强中医医院内涵建设。一是培树中医药特色专科品牌。继续加强重点中医专科建设,每个县级中医医院建设省、市重点中医专科不少于2个。依托“中医药服务联合体”,加强业务交流,不断提高专科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二是加强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建设。逐步完善功能分区,配置必要设备,初步构建区域“治未病”服务体系。三是创新中医诊疗服务模式。探索实施医疗、预防、养生、保健、康复服务相结合的综合服务模式,实现各临床科室中医医师全覆盖,确保每名病人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中医药服务。四是做好中医药对口支援工作。市级中医机构要重点做好帮扶县级中医医院的专科建设、人才培养、新技术引进等工作,县级中医机构要重点支援乡镇卫生院“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建设。同时,将xx市中医联合体引向深入,由松散型逐步向紧密型转变,探索集团化经营模式,实现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诊疗机制。

(四)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大力培育健康服务业,鼓励各中医医疗机构兴建康复机构和养老托老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因地制宜,创建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加快中药材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宣传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推广科学有效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鼓励有资质的中医师在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服务。

(五)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一是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二是深入推进健康素养提升工程。开展中医专家健康巡讲、“健康大讲堂”、健康促进医院创建等活动。三是开展河北省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医院创建工作,打造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主阵地。大力培育和倡导“医乃仁术”、“大医精诚”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并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加以发扬光大。

同志们,加快推进全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第二篇:全市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大会讲话稿

全市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大会讲话稿

全市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大会讲话稿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市政府决定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加快推进全市中医药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一会儿,王市长还要做重要讲话,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中医药工作回顾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中医药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是对中医药事业发展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市政府主要领导十分关心中医药事业发展,专题听取市卫计委工作汇报,提出具体要求,对中医药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中医药工作,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振兴中医药事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实施意见》和《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5-2017年)》,为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二是中医药服务体系日趋健全。全市拥有公立中医医院16所,民营中医医院11所,中医门诊部5所,中医诊所169所。中医医院编制床位3342张,中医类别医师(含助理)3682人。三是中医药特色优势日益突出。全市拥有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1所,省级示范中医医院4所,二甲中医医院9所;拥有国家级重点中医专(学)科6个、省市级重点中医专科41个;培养了省级名中医1名,市级名中医30名。我市是全国26个膏方培训基地之一。四是基层中医药工作取得新进展。目前,全市95.2%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0.6%的乡镇卫生院、98%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5.6%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建成“国医堂”65个。献县和运河区被评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五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果显著。xx中西医结合医院成为天津市肿瘤医院xx分院,建立了石学敏院士工作站,成立了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xx分中心。献县政府和北京中医医院成立“北京中医医院献县医联体”,其他各中医机构与京津名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认识到我们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部分中医院基础设施设备落后、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匮乏、中医医疗机构之间发展不平衡、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依然薄弱等,这些问题务必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加快推进全市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

(一)健全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一是强化中医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xx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病房楼建设步伐,尽快启动市中医院建设项目,加大对泊头、任丘、青县、沧县、孟村和肃宁县等6所县级中医医院改扩建工程和设备配套资金投入,继续开展标准化县级中医医院创建工作。二是抓好基层医疗机构国医堂建设。利用三年时间,在乡镇卫生院建成100所标准化的“国医堂”,建成1000所标准化的中医药特色示范性村卫生室,培养不少于1000名能掌握基本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的乡村医生,切实解决“有堂无医”的问题。为所有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配备必要的中医药设备。三是开展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整理、推广、传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二)加强中医医院内涵建设。一是培树中医药特色专科品牌。继续加强重点中医专科建设,每个县级中医医院建设省、市重点中医专科不少于2个。依托“中医药服务联合体”,加强业务交流,不断提高专科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二是加强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建设。逐步完善功能分区,配置必要设备,初步构建区域“治未病”服务体系。三是创新中医诊疗服务模式。探索实施医疗、预防、养生、保健、康复服务相结合的综合服务模式,实现各临床科室中医医师全覆盖,确保每名病人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中医药服务。四是做好中医药对口支援工作。市级中医机构要重点做好帮扶县级中医医院的专科建设、人才培养、新技术引进等工作,县级中医机构要重点支援乡镇卫生院“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建设。同时,将xx市中医联合体引向深入,由松散型逐步向紧密型转变,探索集团化经营模式,实现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诊疗机制。

(三)培养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一是将中医药引智工作做实。集中招聘一批中医药人员,充实到全市各医疗机构。探索采取咨询、讲学、兼职、技术合作等灵活方式引进高层次中医药人才。二是将中医药培训工作做精。抓好省级以上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和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继续开展xx市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传承跟师学习、中医住院医师及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层医务人员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和乡村医生中医专业学历教育等工作,逐步健全中医药人员的定期培训、城乡对口支援和中医药服务激励机制。三是将名中医培养工作做强。今年,我们将分别评选xx市名中医30名、基层名中医50名,并按有关规定落实相关待遇,切实发挥好名中医传、帮、带的作用。四是将中医执业医师多地点执业工作做细。将优质中医医疗资源下沉,服务基层群众,实行中医医师多点执业。市级医疗机构具有副主任中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要有县以下2个执业地点,县级医疗机构主治中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要有乡以下2个执业地点。

(四)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大力培育健康服务业,鼓励各中医医疗机构兴建康复机构和养老托老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因地制宜,创建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加快中药材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宣传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推广科学有效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鼓励有资质的中医师在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服务。

(五)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一是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二是深入推进健康素养提升工程。开展中医专家健康巡讲、“健康大讲堂”、健康促进医院创建等活动。三是开展河北省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医院创建工作,打造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主阵地。大力培育和倡导“医乃仁术”、“大医精诚”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并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加以发扬光大。

同志们,加快推进全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全面推进xx“五城建设”,打造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升级版”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三篇: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实施方案

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实施方案

为了认真贯彻党的中医药工作方针政策,充分发挥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特色和优势,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廉价的中医医疗服务,根据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结合我市、区卫生局制定《宝鸡市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实施意见》文件的具体要求和措施,我院制定了关于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卫生工作方针,以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药科研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为主题,以迅速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简、便、廉、验”的中医药服务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立太白山中草药综合开发产业体系,加快中医药人才培养,提高中医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我市中医药事业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

坚持中西并重,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健全和完善乡镇卫生院及其双白杨分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机构网络体系,实现“中医药进农

村、社区、进家庭”。

开展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培养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专业技术骨干;加大继续教育力度,提高基层中医药人员专业素质。

构建中医药科技创新技术平台,名老中医验方开发利用和常见慢性病中医药防治为科研重点,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

积极创建中医药文化示范基地,全面开展“治未病”健康工程,争创“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单位”。

三、主要任务

1、健全中医药服务机构网络体系

提升我院中医药服务指导作用。我院大力扶持中医药重点学科、特色专科(专病)建设;要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提升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提高中医药治疗参与率;要建成全区中医药临床、教学、宣传和预防保健枢纽,充分发挥对农村、社区中医药服务机构的业务指导与技术支持作用。充分发挥医院的龙头作用。医院要坚持填平补齐、统一标准、规范建设、突出中医特色的原则,以业务用房的改扩建和基本诊疗设备的配置为重点,及时完成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院有特色、科有重点、人有专长”的发展思路,加大专科建设人力、资金、设备的投入力度,积极创建市、区中医药重点、特色专科(专病);要完成标准化制剂室、中

药房建设任务;加强对各村卫生室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加强乡镇卫生院对农村中医药服务枢纽作用。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独立设置中医科(或中医门诊),建成相对独立的标准化中药房,配备相应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推广和应用适宜中医药技术。

夯实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基础地位。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要有至少1名中医或能运用中西医两法防病治病的医师,能为患者提供100种以上常见中草药和50种以上中成药服务;要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知识宣传和上门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家庭卫生、老年保健、疾病预防等服务工作中的作用。

2、加快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加大中青年业务骨干培养力度,以中医师承教育为主,为名老中医配备学术经验继承人,通过随师出诊、研读经典、学术交流、进修学习和高层次学历教育等多种途径进行重点培养,积极培养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

提高我院中医药人员业务素质。我院要积极引进高层次中医药人才,推广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鼓励在职人员参加学历、学位教育;我院每年要选送中医药人员外出进修学习,组织中医药学术讲座或培训班不少于4期;

3、营造传统中医药文化氛围

我院为了加强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推广,在环境、建筑、服务和管理等方面体现中医药文化特征;要全面开展“治未病”健康工程试点工作,开办中医预防保健和康复理疗专科,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慢性非感染性疾病的预防保健和康复治疗方面的优势;要充分利用宣传栏、标幅等形式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每年至少开展一次针对社会群众的传统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向广大群众宣传介绍中医药历史和文化知识。

四、保障措施

1、成立中医药行政管理机构

为了使此项工作顺利开展进行,我院成立了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监督、落实。

2、加强中医药事业联络协作

我院要积极做好区卫生局、区中医医院与农村中医药工作沟通、联系,加强对社区、村卫生室中医药工作的协调和指导,推动我区中医药事业发展;要坚持中医药例会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加快中医药发展的有关问题。

3、发挥中医药知识培训作用

我院要加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中医药人员的管理,做好与其他学术组织间的联络沟通,积极组织开展专业学术讲座、知识技能培训、外出参观学习、指导科研课题、推荐学科专家、下乡义诊宣传等工作。

4、加大中医药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对中医药事业各项专题活动进行宣传报道;设立中医药专栏,向社会群众介绍国家中医药事业政策和传统中医药文化、疾病防治常识。

5、加强医院及其分院、村卫生室中医药的监管

我院要根据中医药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加强对中医医疗机构、专业人员、设备技术的准入管理,加强对中药采购和使用的监督管理, 依法整治我院所管辖中医药市场秩序,认真查处行业不正之风,净化中医医疗环境。

陈仓区县功中心卫生院

二0一0年 十 月 6 日

第四篇:加快气象文化建设 推进气象事业发展

加快气象文化建设 推进气象事业发展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反映着一个群体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为群体行为提供导向和约束。先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广义上的气象文化,是指气象部门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群体意识,并在这种意识驱动下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狭义上的气象文化,是指气象部门在长期的业务、服务、科研、管理等活动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群体意识、行为规范、行为方式、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以及规章制度等的总和。其基本内容包括思想观念、部门环境、部门目标、部门精神、部门制度、部门形象、行业特色标识、部门美育以及部门的先进典型等等。大力加强新世纪、新时期的气象文化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建设“四个一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推动创建文明行业活动深入发展、加强气象部门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丹江口市气象局按照 “价值为引领、精神为凝聚、教育为基础、创新为推动、文化为支撑、人才为保障、环境为载体”的理念,结合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气象文化建设,增强了单位的 “软实力”,构建和谐、共进的文化氛围,有利的推动了事业的发展。

一、弘扬丹江气象人精神,大力加强职工思想道德建设 长期以来,丹江气象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团结务实,2008年丹江局党组将“热爱气象事业,真诚奉献社会,服务优质高效,团结求实创新,文明诚实守信,共创一流水平”提练为丹江气象人精神,并在职工中广泛宣讲;同时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讲究诚信,讲究责任,讲究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强化业务工作行为规范,杜绝伪造、涂改资料数据等现象。通过学习教育活动,在干部职工中自觉形成热爱气象事业、遵守社会道德、牢记服务宗旨、无私奉献敬业的良好氛围。

二、以实施精神文明创建为抓手,提高部门形象,提升气象服务水平

多年来,丹江局历届局领导班子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为创建原则,按照“以服务当地建设为中心,以建立长效机制为重点,以打造特色文化为基础,以提高素质和服务水平为根本,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创建思路,突出“行业、品牌、特色”,深入持久地开展具有现代气象品位的特色创建,凸现建设效果“四个明显”:职工素质明显提高,行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单位面貌明显改观,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树立良好的气象人形象,坚持“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宗旨,以开展规范化服务为切入点,规范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和服务用语,优化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水平,深化服务内涵。定期进行科普宣传,使社会各界了解气象、关心气象、支持气象、应用气象。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外单位干部和社会人士作为行风监督员,定期进行行风评议,搞好行业形象和行业特色标志建设,总结和树立先进典型,向全社会展示新世纪气象人的精神风貌。

自2001年起,丹江口市气象局连续五届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文明单位”称号,多次荣获“全省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十堰市目标考核先进单位”和丹江口市“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并在2010年丹江口市有58家单位参加的行风政风评议工作中名列第8名。

三、建设统一醒目的行业标识与良好气象文化阵地,积极开展群众文体活动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丹江口市气象局在局办公楼外安装了统一字体的“中国气象”和统一规格的气象行业徽标,按照统一要求制作行业规范(业务技术规范、气象服务规范、职业道德规范等)并镶嵌或印制在规定的位置。建成了“三室一场”,即职工文体活动室、老干部娱乐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职工体育运动场,为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每年开展一次职工乒乓比赛、象棋比赛,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

四、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虽然我局在气象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创建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气象文化建设尚待进一下完善,精神文明创建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议省、市局对基层台站的气象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创建上加强指导,同时加大投入力度。

丹江口市气象局 二〇一一年九月十四日

第五篇:天津市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

天津市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

(2007-2015年)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发挥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特色和优势,不断提升中医药综合实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国务院令第374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决定》(津政发〔2007〕103号)精神,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所指中医药含中医、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药)。

一、中医药事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我市共有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23所,其中市级6所,区县级17所,中医药服务网络基本建立。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共有病床4633张。全市副高级职称以上中医药人员1154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政府授衔专家14人,享受政府特贴73人。中医药研发体系初步形成,全市拥有1所中医药研究院,1所中西医结合研究院,1所针灸研究所,11个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室),22个一、二级中医药科研实验室,6个三级(国家级)中医药科研实验室。天津中医药大学承担我市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重任,教育教学质量位居全国领先水平,目前开设4个学科门类、16个本科专业,拥有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13个博士学位授予点,24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中药产业发展居全国前列,拥有一批有影响力的中药企业集团。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取得了一定进展。

当前,制约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中医医疗机构长期投入不足,部分中医机构西化现象严重,中医特色与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中医药服务的影响力弱化,中西医结合学科优势弱化,中医药在基层尚不如部分兄弟省市普及;二是,中医药高级复合型人才缺乏,中西医结合人才梯队断档,基层医疗机构尤其是农村,中医药人员学历层次偏低,技术水平不高;三是,中医药科研工作整体水平还不高,中医药关键技术研发能力较弱,医疗、教学、科研、产业尚不能紧密结合,中药的知名企业、知名品牌、知名品种在全国的影响力还不够大。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继承创新,发挥特色优势,中西医并重,中医中药紧密结合,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推进我市中医药事业科学、健康、率先发展。

(二)主要目标。优化整合中医药卫生资源,科技兴医,实施中医名院、名科、名医战略,推进中医药进入社区、农村和家庭,开发中药名药、名厂、名店,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不断完善中医药医疗服务、教育支撑、科技研发、产业物流及对外交流合作五大体系

建设。到“十一五”期末,建立起城乡统筹、均衡发展、功能完善、特色突出、适应群众需求的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中医药教育体系基本健全,人才队伍壮大、结构优化;中医药科技研发体系基本建立,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中药产业物流体系初具规模,中医药产业产值居全国前列;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初见成效,使天津成为全国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产业和对外交流的基地。到“十二五”期末,将我市建成中医药综合实力全国领先的中医药强市。

三、主要任务

(一)整合中医药资源,加快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天津市南开医院为基础,建设集医疗、教学、科研、产业、对外交流为一体的龙头性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建设8所骨干性的区域中医、中西医结合区域医疗中心。以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为龙头,以中医、中西医结合区域医疗中心为骨干,以区县中医医院和各级医疗机构中医科为基础,以民营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形成城乡一体化、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适应群众医疗需求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二)突出中医药特色,大力推进中医名院建设。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市南开医院建成特色明显、疗效突出、管理规范、服务一流、科研实力雄厚的重大疾病临床研究基地。加强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武清区中医医院、北辰区中医医院等中医医疗机构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使其成为布局合理、有特色、有优势、能够为老百姓提供良好中医药服务的精品中医医院,使区县中医医疗机构成为各区县的中医医疗、科研、教学的中心。

(三)夯实中医药服务网络基础,加强基层中医药工作。

实施中医科、中药房标准化建设。三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必须设立中医科和中药房。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设中医诊室,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药服务的覆盖率达到100%。在农村和社区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简单、方便、有效、廉价的优势,提高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能力。组织城市大中型中医医院支援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鼓励中医药卫生人员进入城乡基层卫生机构工作,提高城乡基层中医药工作整体水平。

(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探索适应当代需求的中医传统诊疗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中医药事业,鼓励开办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和个体中医诊所,探索适应当代需求的中医坐堂医诊疗模式,逐步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层中医医疗格局。

(五)发挥学科专科优势,全面开展中医名科建设。保持针灸、中医内科、中西医结合外科等优势学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培育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疗效显著的中医名科。

各级中医医院要坚持中医药为主的办院方向,建立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激励机制,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推进中医药特色建设,在全市形成中医药优势的专科群。

(六)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中医药队伍整体素质。天津中医药大学要坚持基础理论与临床并重的发展方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培育全国领先的重点学科和专业,积极承担优秀传承人才培养和在职临床工作人员的进修和深造工作,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级中医药临床人才,成为全国知名的中医药大学。充分发挥天津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的优势,提高科研水平,加大中医、中西医结合在职临床硕士、博士及高水平中西医结合临床人才的培养力度。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丰富中医药专业设置,不断提高中医药学科师资水平和能力,培养农村、社区基层技术骨干,充实中医药学科师资队伍,为我市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中医药实用型人才。

(七)创新师承机制,培养新一代名医。建立我市名中医评选制度,每5年评选一次。建立名中医工作室和名医馆,在研究、总结名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同时,每年选拔一批优秀传承人才进入名中医工作室进行研修。依托天津中医药大学,建立师承教育与临床专业学位挂钩制度,对师承结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要求水平者,按照同等学力申请学位的有关规定授予医学硕士(博士)和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加强老药工药物鉴别、炮制技术的传承。

(八)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引进培养优秀中医药人才。

健全中医药继续教育制度和岗位培训制度,建立一批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培养、引进学术造诣高、国内知名的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培养数十名全市中医药学科带头人、若干名具有较高诊疗水平和研发创新能力的中医药专业骨干;选拔中青年西医临床骨干进行系统的中医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配备名师指导,培养新一代中西医结合骨干人才,充实壮大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培养一批中医药技术全面的基层中医药技术专业人员;培养一批懂专业、掌握中医药知识产权和国际化等相关知识的管理人才。

(九)尊重中医药发展规律,推进中医药创新和现代化建设。加快中医药理论与技术的创新和中医药新产品的开发。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加强中医药基础研究。重点开展中医证候、辨证方法、针灸效应原理、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和机理等方面研究。开展常见病、多发病、重大疾病的研究,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中医防治研究。开展中医临床研究方法学和相关技术标准研究。开展民间中医独特诊疗技术和单方、验方的筛选、评价、开发、保护、利用的研究。

(十)加强科技平台建设,提高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和企业建立中医药研究机构,促进医疗、教学、科研、产业结合。力争全国中医临床研究

基地落户天津,建设全国重点中医药研究室3所、市级重点中医药研究室10所,建设一批中医药科研实验室,构建资源共享、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中医药科技创新技术平台,提高中医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十一)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药工作。发挥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龙头作用,带动全市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进一步拓宽临床和基础研究领域,针对临床重大、难治疾病防治的关键问题,深入研究中西医结合防治规律和作用机理。继续做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和重点学科(专科)的建设,发挥天津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的优势,培养中西医结合复合型临床人才,不断壮大中西医结合队伍,整体推进我市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积极支持、扶植民族医药发展。

(十二)构建中医药产业链,促进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中药农业,提升中药工业,改造中药商业,培育中药知识产业,促进中药产业链的形成与健康发展,全力推进名厂、名店、名药战略,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药”品牌。以技术现代化、质量标准化、工艺程序化、操作规范化为方向,加强药材种植、饮片生产、中成药医院制剂的管理。加强企业、医院、科研机构的联合攻关,开发现代中药,进行传统中成药的二次开发,促进中药制剂的深入研究和转化。开展以中药为基础的药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和农用、兽用等高附加值新产品的研发。

(十三)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

鼓励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开展人员、学术国际交流合作。

拓展中医药国际教育领域与专业,努力提高教育水平。加强境外办医和办学的指导,促进与国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间的科技合作。为中医药企业做好通关服务,支持培育出口产品,提高国际竞争力,开拓国际市场。鼓励有条件的中药企业到国外投资建厂,建立营销网络,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经济合作。

(十四)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中医药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的宣传培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重点做好中医药科研、生产、经营、国际合作等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鼓励申请中医药专利、商标、地理标志、植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妥善保护不宜申请专利的中医药工艺、方法。

(十五)总结津沽学派特点,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充分挖掘天津近代中医药传统文化资源,全面整理现存的中医药文献资料,积极搜集整理民间中医药资料,总结津沽学派学术特点,挖掘津沽学派内涵,拍摄《中华国医国药·天津卷》电视专题片,做好中药文化的宣传。支持天津中医药大学建设中医药文化博览馆。加强中医药文化遗址、文物、文献等优秀

传统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支持有条件的中医药生产经营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中医药机构要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在环境、建筑、服务和管理等方面体现中医药文化特征,切实加强中医药科学普及与文化传播,努力营造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文化氛围。

四、具体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全市各级人民政府在发展卫生事业工作中,要坚持中西医并重,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中医药工作政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的规定,切实履行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职责。要把发展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规划,促进中医药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把中医药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考核指标。天津市中医药工作协调小组要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我市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建立、完善中医药行政管理体系,完善中医药行政管理队伍。各区县人民政府应依据本规划制定本辖区的中医药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督导机制和分级监测评估制度,积极推进各项中医药任务的全面落实,确保按期实现规划目标。

(二)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经费投入。全市各级人民政府要明确责任,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发〔1997〕3号)和财政部、原国家计委、卫生部《关于印发〈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的通知》

(财社〔2000〕17号)中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投入。实施中医药事业政府投入项目管理,重点支持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建设,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重大疾病防治能力建设,农村和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中医药继承及创新体系建设,中医药科研和人才培养、成果推广和学科专科建设。多渠道筹措中医药经费,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兴办中医药事业的积极性,鼓励、支持、引导境内外组织与个人捐助、投资发展中医药事业。

(三)落实相关政策,完善保障措施。有关部门要制定完善保护、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财政部门要会同卫生部门研究对提供简单、方便、有效、廉价的中医药服务医疗机构的鼓励办法。市发展改革委要会同卫生部门积极制定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的基本建设和基本设施配置标准和计划。价格主管部门要研究制定中医传统诊疗项目的服务价格,鼓励医疗机构提供中医传统诊疗技术服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中,将有利于中医药临床发展、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的中医药诊疗项目和中药品种(包括饮片、中成药、医院制剂)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和监督,根据中医药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支持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自制临床需要的中药制剂(如:丸、散、膏、丹),合理调配中药医院制剂资源。卫生部门要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建立中医药师承人员和民间确有专长中医药人员的资格认定标准及技术职务评审制度。有关部门对中医医疗、教育、科研机构的评估和中医药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中医药科研课题评审与成果鉴定、中医药相关产品的评审鉴定及中医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等要实行同行评议。

(四)实现中医中药标准化,推进中医药法制化建设。建立完善我市地方性中医药标准体系和信息平台。研究制定中医规范化诊断治疗标准,重点是中医药质量、安全、环保等技术标准,创建中医药技术标准示范园区,积极参与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实施,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制度化、规范化。加强中医药法制化建设,严格执行中医药相关法律法规,依法执业,依法管理,规范行政审批,严格中医医疗机构、人员和技术准入。各级卫生执法监督机构要在编制内配备中医药执法人员,承担相应的执法任务,加强中医药监督执法,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重点打击非法行医、商业贿赂、假药劣药,取缔虚假中医药广告。

下载全市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大会讲话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市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大会讲话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大全

    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0年—2012年)》 沪府办发〔2010〕27号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卫生局、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制订的......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决定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决定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对人类健康和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是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是神农故里、李时珍......

    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我县围绕“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思路,大力改善中医药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认真做好中医药基础性工作等措施,切实加强了中医药工......

    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 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扶持、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方针政策。 1949年,毛泽东同志在接见出席全国卫生......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

    成都高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中医药事业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贯彻落实深化医药体制改革......

    关于乡镇卫生院如何发展中医药事业

    关于乡镇卫生院如何发展中医药事业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认为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并为中医药事业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正是发展及管理中医事业的......

    弘扬传统文化,发展中医药事业[精选合集]

    弘扬传统文化,发展中医药事业 —关于大力发展我区中医药事业的建议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其有效的实践和丰富的知识中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

    县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大田县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汇报近年来,大田县中医药事业在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下,医疗服务能力、中医特色专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发展概况 ㈠中医基础设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