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中职学生发挥“双创”能力服务企业的研究

时间:2019-05-14 00:02: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引导中职学生发挥“双创”能力服务企业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引导中职学生发挥“双创”能力服务企业的研究》。

第一篇:引导中职学生发挥“双创”能力服务企业的研究

引导中职学生发挥“双创”能力服务企业的研究

摘 要 中职学校所开展的学科教育,是让中职学生可以掌握更好的专业技能,以此在学业结束之后能在岗位上开展更高水平的工作。目前,创业创新为一项教育重点,也是增加学生综合技能的方法,对中职教育有着较大的帮助。通过对中职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该项教育,让学生树立创新的意识,掌握一定的创业技能,强化中职教育的成效。这样能让中职学生更好地服务企业,促使企业得到更有效的行业发展,本文对如何引导中职学生的双创能力的发挥进行分析。

关键词 中职学校;创新创业;中职学生;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2-0215-01

中职学生在毕业之后,会投入到社会发展中,从事相关的岗位工作。创新创业该项能力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课程知识的同时,具有开拓认知以及实践的意识,带动学生实现展更好的就业。中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创新这一领域研究和教育过程中,不仅仅是需要对其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讲解,还需要利用平台开展合理实践,让学生进行创业具体平台实践。让中职学生可以掌握该项能力,以此更好的服务企业生产的工作,推动企业的发展更加具有创新性。

一、对中职学生实施双创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不足

1.理论教育缺失深度

当前一些中职院校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训过程中,主要是利用西方的一些理论模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并借鉴西方一些领域知识进行讲解。未能将创新创业和我国发展进行科学化的结合,导致学生不能通过这种模式,以科学、本土角度对创新实现全面科学认知。这样就致使整体的创新领域研究和思维引导,出现意识指导不够强现象。

2.专业师资薄弱

中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双创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存在专业师资薄弱这一发展问题。创新创业要想实现更好的教育和意识引导,必须要通过高效的师资队伍对学生进行该领域知识的传授和讲解。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对创业和创新内涵实现有效的意识增长。但是院校在进行这一领域研究中,师资队伍建设不够完善,很多教师对创新创业未能从正确角度进行科学理解。导致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这一领域教育时,存在一些思想认知错误,整体教学成果不够理想,也就不能形成较高层面的服务意识与能力。

3.实践教学初级化

实践教学初级化就是指中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双创能力实践教学过程中,整体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未能够进行深入的研究。当前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实践过程中,主要是以调查报告或者是岗位实践的形式开展,且调查报告还主要在实验室内进行。所以就导致整体实践教学未能呈现科学建设,整体实践活动未能对当前创新创业所呈现的实现需求进行有效的满足。

二、强化对中职学生实施双创能力训练,提升其服务企业的能力的途径

1.完善理论教育

创新创业不仅需要进行思想认知方面的解决,还需要通过理论教育来进行有效的完善。为此,中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创业思想引导和创新意识行为指引过程中,需要完善现有的理论教育。通过理论教育,能够增加意识培养的程度,实现更好教学,增加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此外,院校开展教学工作应该将理论和本土实际进行有效结合。以会计专业为例,通过将理论知识与本土发展实施合理的整合,让学生更好地认知会计专业知识,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进行理论概念掌握过程中,通过具体实际进行有效的细化认知,能够提升其双创能力带动其就业,以此更好的服务企业。

2.提升专业师资能力

师资队伍是学生实现双创能力培养的主要作用者,如果师资质量不能实现高度建设,就会制约整体创业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的有效性。为此,中职学校应该提升当前师资能力,让其建设更加具有创新的专业化和创业的指导。通过专业化的途径,让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引导和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中职学校可以开展外出学习和交流的活动,让教师在此方面实现素养的提升,增加教师实施双创教育的综合实力。或者是在日常教学中,中职学校可以利用一些课余时间对教师进行专业讲座的培训,以此能够让教师对这一意识进行科学理解,进而能够对学生进行更加科学化的素养指导。

3.创建实践平台

中职学校所开展的学科教育,是让中职学生可以掌握更好的专业技能,以此在学业结束之后能在岗位上开展更高水平的工作。通过对学生开展双创能力的培养,则可以提升学生服务企业发展的整体实力,利于企业实现更有效的行业发展。

中职学校要想对学生开展更高层面的双创能力的教育,需要?ρ?生开展实践教学。所以中职学校应该创建实践平台,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创业素养。以会计专业为例,中职学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校企平台等模式对学生开展专业实践的指导。此外,中职学校也可以建立模拟点钞实验室等多项类型实验室,让学生开展会计岗位的模拟实践,让他们双创能力实现有效增长,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

三、结论

通过对中职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该项教育,可以强化中职教育的成效,引导中职学生更好地服务企业。但就目前中职学校所开展的双创能力的教育情况看,存在理论教育缺失深度等问题,需对此实施针对性的解决。本文认为可通过完善理论教育,提升专业师资能力以及创建实践平台的方式提升双创教育的效果,促使中职学生可以掌握更高层面的专业技能,以此服务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卉,张从礼.植入基因:从就业教育走向创新创业教育――县域中职校供给侧改革之补短板[J].职业教育研究,2017(08):56-59.[2]朱梅娟.“双创”之下的中职创客教育课程建设实践探索[J/OL].中国培训:1-2.[3]佘瑞龙.基于中职校双创教育的实证研究与分析[J/OL].中国培训:1-4.

第二篇:企业发挥共产党员典型示范引导作用的研究

企业发挥共产党员典型示范引导作用的研究

杨佳华

内容摘要

先进共产党员典型,既是企业发展的共产党员骨干力量,又是共产党员群体成长发展的榜样。本文以共产党员典型为研究对象,分析新时期继续做好共产党员典型培育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思考进一步开展共产党员典型培养、树立、宣传等方面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以期不断提高共产党员典型示范引导作用,以点带面,更好地发挥党组织育人功能,提升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凝聚力。关键词

共产党员典型 示范引导 党组织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剑川移动分公司作为国有控股企业,近几年来抓住网络建设、客户发展、集团客户维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集团公司提出 “创世界一流通信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一战略任务,关键是要凝聚、开发、培养一批结构合理、素质全面、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人才团队,而人才转变队的核心是共产党员人才。剑川移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采取多种渠道培养人才。许多优秀共产党员在重点工作中的历练中涌现出来,并获得了“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这些先进共产党员典型,既是企业发展的共产党员骨干力量,又是共产党员群体发展的榜样。

在企业新一轮发展的形势下,继续加大培养和树立共产党员典型的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典型的模范带头、示范引导作用,对于引导广大共产党员职工了解集团发展、坚持岗位奉献、继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剑川分公司共产党员总数为8人。以在2013为代表研究对象。获得县级“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人,“州级优秀共产党”1 人“优秀党务工作者”1人,在获得荣誉称号时,共产党员典型学历多为本科及以上,涉及岗位广泛,从公司经理到办公室普通员工等岗位。共产党员典型一般具有5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和重点工作的锻炼经历,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融合能力,能凝聚周围的共产党员,获得群众的认可。

(二)共产党员典型对于荣誉表彰的基本态度

共产党员典型对荣誉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他们大多认为,荣誉的取得归功于组织和企业的培养,归功于企业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锻炼机会,归功于领导支持和同事帮助,归功于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他们对企业、组织充满感激,表示将抓住机遇,提升能力,不断进步。共产党员典型非常重视和珍惜组织授予的荣誉。他们普遍认为,荣誉让自己感到工作得到认可,也给予自己巨大的激励,应把荣誉作为自身继续发展的新起点。特别是近几年来,一些荣誉评选增加了公示环节,扩大了民主推荐范围,提高了共产党员典型的群众认可度,这也时刻提醒共产党员典型有更多的目光在关注自己,促使他们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而给自身发展带来更大的动力。

(三)共产党员典型后续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宣传前热后冷。在表彰之初,公司利用内部、座谈会等载体,对共产党员典型进行宣传。在广大的员工中,使共产党员典型在成为“明星”的同时,也感受到动力。但是一段时间后,关注程度可能迅速下降,使得外在动力不能有效转化为持久的内在动力。

2、后续关心不够。

有些时候随着共产党员典型岗位、职务的变化以及党组织负责人的更替,党组织对他们的关心力度逐渐下降。而他们的后续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受新工程项目的重要性、自身持续努力的程度、各方面提供的机会等因素影响,从而产生分化。

3、压力处理方式不一。对共产党员典型而言,荣誉既是对以往工作的认可,也是对今后工作的鞭策,同时也带来了不少压力。多数共产党员典型能正确对待压力,不断将其转化为自身成长的动力,把各级组织的认可和期望作为继续努力的前进方向,从而变压力为促进成长的积极因素;但也有个别获得表彰的共产党员,不能正确对待荣誉,自满情绪不时流露在工作和学习之中。这反映出他们心智上的不成熟,同时也与组织后续关心和指导不足有关。

(四)新形势下加强共产党员典型培养的意义

以共产党员典型进行示范引导一直是党的重要工作方法之一,育先进、树典型、抓样板,已广泛运用在党的各项工作中。要树立一大批“学习创新、甘于奉献、勇争第一”的共产党员突击队群体,引领广大共产党员职工扎实奋斗、岗位建功,在全公司的发展中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1、共产党员典型示范引导是保持党组织先进性的重要方式。共产党作为先进共产党员的群众组织,其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带领共产党员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贡献,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反映出的较高的群体素质。以共产党员典型进行示范引导就是要把先进的生产力、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通过一个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具体行动表现出来,并借助一定的活动方式使其在更大范围的共产党员中普遍化,从而变个体行为为群体行为。各级党组织要抓住这些先进事物、先进典型,做其积极的“传播者”,带动全社会,从而充分具体地体现出党组织的先进性。

2、共产党员典型示范引导是新形势下党组织带领共产党员发挥生力军作用的重要保障。随着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当代共产党员在价值取向上更加强调物质利益和个人利益,特别是80后群体思想更加活跃、务实,更加注重个人发展,由此带来了价值评价上的差异化及实现手段的多元化。针对这种变化,党组织要根据共产党员群体的新特点,在容易激发共产党员热情的新生事物上做文章,引导共产党员,进而影响社会,更好地发挥出共产党员一代的生力军作用。

3、共产党员典型示范引导是展示党组织自身能力和特点的平台。当前,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新的思想。同时,基层党组织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包打天下,这就需要我们联系实际,发挥优势,打造出一批党政支持、社会认可、共产党员欢迎的品牌,通过品牌辐射作用,提高引导共产党员、服务共产党员的能力,以相对有限的力量完成相对艰巨的任务。树立共产党员典型、强化示范引导是展示党组织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有效载体,应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予以重视和加强。共产党员有理想,有抱负,敢于创新,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就成为新生事物的倡导者、实践者。这恰恰正是党组织树立共产党员典型、发挥示范引导作用的基础所在。党组织如果能适时推出一些具有感召力的共产党员典型,辅以适当的宣传,就很容易在整个共产党员群体乃至整个社会中产生积极的辐射效应。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发掘典型是基础

1、培育共产党员典型必须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竞争激烈和市场化运作的新形势下,党组织要注重发掘和选树那些能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反映社会前进和企业发展方向的共产党员典型,要注重发掘和选树那些既具有特殊的个体意义、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共产党员典型,寻找他们身上对共产党员员工有影响力、对企业发展有推动力的闪光点。越是身边的人,就越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2、培育共产党员典型必须体现企业文化,服务企业发展。选树的共产党员典型除了应具备优秀的个人素质外,还应该体现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等企业所倡导的价值取向,这也是典型示范的根本目的和意义所在。党组织在选树共产党员典型时,必须考虑到企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工作重点在哪里、需要什么力量推动,做到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这样,典型才能找得准,发挥得出企业需要的作用。

(二)推广典型是重点

要大力宣传共产党员典型,深化学习典型的活动,引导广大共产党员职工“比、学、赶、超”。

1、注重宣传立足点,讲求宣传实效。首先,要立足于可信、可敬、可学,提炼好典型事迹。对于当代共产党员来说,“高、大、全”式的人物刻意塑造的成分太重,不太能接受。要侧重宣传共产党员典型来自平凡的岗位,实事求是地开展宣传,从而贴近普通共产党员,让共产党员确实感到典型事迹他们能学得上、做得到。其次,要讲求宣传的效果,能通过典型的引导,激励共产党员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使个别的积极因素转化为群体效应。因此,在典型宣传过程中,要让共产党员“听有兴趣、学有热情”,才能提高示范引导的效果。

2、针对共产党员特征,创新推广方法。以开展事迹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宣传典型,是历来行之有效的手段,但同时也受到事迹提炼的精彩程度、会议过程的策划、共产党员典型的表达能力等因素影响。当代共产党员更容易接受“即食化”的学习方式,“学了就能用”对他们来说更为直接。因此在宣传工作中,要注重提炼典型身上较为精炼和可学性较强的特质,以短信、论坛等形式对共产党员进行引导,以QQ群、网络交流等方式让典型与共产党员进行互动,以取得更直接的效果。

(三)持续关心是关键

党组织在成功推出一个共产党员典型后,要认真思考后续工作,及时跟进。

第一,共产党在组织、教育、带动共产党员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党员干部要发挥自身的政治敏锐性,在政治理论、思想觉悟、道德观念等方面加强对共产党员典型的引导,使共产党员典型的思想政治水平始终站在时代和企业发展的前沿,保持先进性,经得起时间和重大事件的考验。

第二,党组织要发挥党联系共产党员的桥梁纽带作用,及时将一些共产党员典型推荐给党组织,使党政领导认识、熟悉、继而信任共产党员典型,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要在党政支持下,不断给共产党员典型压担子、提要求,搭建舞台,促进成长;要组织一批共产党员凝聚在典型周围,以榜样的力量来感召共产党员,发挥“火车头”效应,达到“树一个典型,带一支队伍”的效果。第三,党组织要为共产党员典型提供更多的丰富理论知识、提升技能等级、提高业务水平等方面的学习、培训机会,使他们朝“学习型、创新型、知识型”共产党员的方向不断成长,始终站在改革和发展的前列。要整合好各方资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共产党员典型更多的生活关心和人文关怀,使他们能够无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第三篇:企业共青团发挥青年典型示范引导作用的研究

企业共青团发挥青年典型示范引导作用的研究

内容摘要

先进青年典型,既是企业发展的青年骨干力量,又是青年群体成长发展的榜样。本文以青年典型为研究对象,总结长期以来团组织在培育青年典型方面的经验与不足,分析新时期继续做好青年典型培育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思考进一步开展青年典型培养、树立、宣传等方面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以期不断提高青年典型示范引导作用,以点带面,更好地发挥团组织育人功能,提升团组织在青年中的凝聚力。

关键词

青年典型 示范引导 共青团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上海建工集团作为知名大型建筑企业,近几年抓住上海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启动“世博”工程等重大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集团“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将集团建设成为产权多元、资金雄厚、智力密集、技术领先、管理先进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建设集团,到2010年进入全球225家最大建筑承包商前25名。要实现这一战略任务,关键是要凝聚、开发、培养一批结构合理、素质全面、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人才团队,而人才团队的核心是青年人才。

上海建工集团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采取多种渠道培养出一批外向型、科技创新型紧缺人才。许多优秀青年在大型项目、重点工程的历练中涌现出来,在技术管理、现场管理、经营管理等方面崭露头角,并获得了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上海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优秀青年项目经理、上海市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这些先进青年典型,既是企业发展的青年骨干力量,又是青年群体发展的榜样。在企业新一轮发展的形势下,继续加大培养和树立青年典型的工作力度,充分发挥青年典型的模范带头、示范引导作用,对于引导广大青年职工了解集团发展、坚持岗位奉献、继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青年典型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将青年典型设定为近五年集团中获得上海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上海市青年岗位能手、集团十大杰出青年和集团青年岗位能手等五类荣誉称号的青年,因为上述荣誉称号在青年中的知名度和认可度较高。

经统计,集团青年典型总数为136人。在获得荣誉称号时,青年典型的年龄集中在27-31岁,占62.2%;学历多为本科及以上,占72.1%;涉及岗位广泛,从集团副总到钢筋翻样等一线岗位。青年典型一般具有5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和重点工程的锻炼经历,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融合能力,能凝聚周围的青年,获得群众的认可。

(二)青年典型对于荣誉表彰的基本态度

青年典型对荣誉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他们大多认为,荣誉的取得归功于组织和企业的培养,归功于企业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锻炼机会,归功于领导支持和同事帮助,归功于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他们对企业、组织充满感激,表示将抓住机遇,提升能力,不断进步。

青年典型非常重视和珍惜组织授予的荣誉。他们普遍认为,荣誉让自己感到工作得到认可,也给予自己巨大的激励,应把荣誉作为自身继续发展的新起点。特别是近几年来,一些荣誉评选增加了公示环节,扩大了民主推荐范围,提高了青年典型的群众认可度,这也时刻提醒青年典型有更多的目光在关注自己,促使他们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而给自身发展带来更大的动力。

(三)青年典型后续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宣传前热后冷。在表彰之初,集团各级组织积极利用内部宣传刊物、座谈会等载体,对青年典型进行宣传。特别是近三年来,对于集团十大杰出青年获得者,集团团委都制作了宣传海报或者书签,发到各项目和办公区域,进行广泛宣传。青年典型在成为“明星”的同时,也感受到动力。但是一段时间后,关注程度可能迅速下降,使得外在动力不能有效转化为持久的内在动力。

2、后续关心不够。青年典型在受到表彰后的一段时间里,大都作为各部门、各公司的重点培养对象而给予诸多关心,特别是团组织会经常有意识地邀请他们参加各类活动,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并向党组织推荐。然而随着青年典型岗位、职务的变化以及团组织负责人的更替,团组织对他们的关心力度逐渐下降。而他们的后续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受新工程项目的重要性、自身持续努力的程度、各方面提供的机会等因素影响,从而产生分化。

3、压力处理方式不一。对青年典型而言,荣誉既是对以往工作的认可,也是对今后工作的鞭策,同时也带来了不少压力。多数青年典型能正确对待压力,不断将其转化为自身成长的动力,把各级组织的认可和期望作为继续努力的前进方向,从而变压力为促进成长的积极因素;但也有个别获得表彰的青年,不能正确对待荣誉,自满情绪不时流露在工作和学习之中。这反映出他们心智上的不成熟,同时也与组织后续关心和指导不足有关。

(四)新形势下加强青年典型培养的意义

以青年典型进行示范引导一直是共青团的重要工作方法之一,育先进、树典型、抓样板,已广泛运用在团的各项工作中。如开展了20多年的“三青”立功竞赛活动,即在重大工程建设中以“管理、效益、科技、育人”为主题,树立一大批“学习创新、甘于奉献、勇争第一”的青年突击队群体,引领广大青年职工扎实奋斗、岗位建功,在全集团乃至上海建设系统中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1、青年典型示范引导是保持团组织先进性的重要方式。共青团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其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带领青年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贡献,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反映出的较高的群体素质。以青年典型进行示范引导就是要把先进的生产力、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通过一个个优秀青年的具体行动表现出来,并借助一定的活动方式使其在更大范围的青年中普遍化,从而变个体行为为群体行为。各级团组织要抓住这些先进事物、先进典型,做其积极的“传播者”,带动全社会,从而充分具体地体现出团组织的先进性。例如上海建工集团在新一轮发展中将进一步拓展外地市场,这就需要有一大批舍小家、顾大家的青年奔赴外地。集团团委根据这一情况,及时收集已在外地工作一段时间的青年典型的事迹,加大推荐力度和宣传范围,达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果。目前在广州、南京、大连、沈阳的当地标志性建筑工程上,到处可见建工青年积极进取的身影。“建工青年、志在四方”已逐渐成为整个集团青年的自觉意识。

2、青年典型示范引导是新形势下团组织带领青年发挥生力军作用的重要保障。随着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当代青年在价值取向上更加强调物质利益和个人利益,特别是80后群体思想更加活跃、务实,更加注重个人发展,由此带来了价值评价上的差异化及实现手段的多元化。针对这种变化,团组织要根据青年群体的新特点,在容易激发青年热情的新生事物上做文章,引导青年,进而影响社会,更好地发挥出青年一代的生力军作用。近年来,在青年示范群体建设中,上海建工集团团委树立了“架桥先锋”秦宝华、“科技启明星”崔晓强、“蓝领工程师”陆凯忠等一批在不同岗位上涌现出的青年典型。他们既展示了以往艰苦奋斗、扎实工作的特点,又体现了勇于创新、追求实效的新特征,在平凡的岗位上切实体现着生力军的作用。

3、青年典型示范引导是展示团组织自身能力和特点的平台。当前,基层团组织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新的思想。同时,基层团组织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包打天下,这就需要我们联系实际,发挥优势,打造出一批党政支持、社会认可、青年欢迎的品牌,通过品牌辐射作用,提高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的能力,以相对有限的力量完成相对艰巨的任务。树立青年典型、强化示范引导是展示团组织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有效载体,应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予以重视和加强。青年有理想,有抱负,敢于创新,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就成为新生事物的倡导者、实践者。这恰恰正是团组织树立青年典型、发挥示范引导作用的基础所在。团组织如果能适时推出一些具有感召力的青年典型,辅以适当的宣传,就很容易在整个青年群体乃至整个社会中产生积极的辐射效应。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发掘典型是基础

1、培育青年典型必须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竞争激烈和市场化运作的新形势下,团组织要注重发掘和选树那些能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反映社会前进和企业发展方向的青年典型,要注重发掘和选树那些既具有特殊的个体意义、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青年典型,寻找他们身上对青年员工有影响力、对企业发展有推动力的闪光点。越是身边的人,就越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2、培育青年典型必须体现企业文化,服务企业发展。选树的青年典型除了应具备优秀的个人素质外,还应该体现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等企业所倡导的价值取向,这也是典型示范的根本目的和意义所在。团组织在选树青年典型时,必须考虑到企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工作重点在哪里、需要什么力量推动,做到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这样,典型才能找得准,发挥得出企业需要的作用。

(二)推广典型是重点

要大力宣传青年典型,深化学习典型的活动,引导广大青年职工“比、学、赶、超”。

1、注重宣传立足点,讲求宣传实效。首先,要立足于可信、可敬、可学,提炼好典型事迹。对于当代青年来说,“高、大、全”式的人物刻意塑造的成分太重,不太能接受。要侧重宣传青年典型来自平凡的岗位,实事求是地开展宣传,从而贴近普通青年,让青年确实感到典型事迹他们能学得上、做得到。其次,要讲求宣传的效果,能通过典型的引导,激励青年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使个别的积极因素转化为群体效应。因此,在典型宣传过程中,要让青年“听有兴趣、学有热情”,才能提高示范引导的效果。

2、针对青年特征,创新推广方法。以开展事迹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宣传典型,是历来行之有效的手段,但同时也受到事迹提炼的精彩程度、会议过程的策划、青年典型的表达能力等因素影响。当代青年更容易接受“即食化”的学习方式,“学了就能用”对他们来说更为直接。因此在宣传工作中,要注重提炼典型身上较为精炼和可学性较强的特质,以短信、论坛等形式对青年进行引导,以QQ群、网络交流等方式让典型与青年进行互动,以取得更直接的效果。

(三)持续关心是关键

团组织在成功推出一个青年典型后,要认真思考后续工作,及时跟进。

第一,共青团在组织、教育、带动青年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团干部要发挥自身的政治敏锐性,在政治理论、思想觉悟、道德观念等方面加强对青年典型的引导,使青年典型的思想政治水平始终站在时代和企业发展的前沿,保持先进性,经得起时间和重大事件的考验。

第二,团组织要发挥党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及时将一些青年典型推荐给党组织,使党政领导认识、熟悉、继而信任青年典型,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要在党政支持下,不断给青年典型压担子、提要求,搭建舞台,促进成长;要组织一批青年凝聚在典型周围,以榜样的力量来感召青年,发挥“火车头”效应,达到“树一个典型,带一支队伍”的效果。

第三,团组织要为青年典型提供更多的丰富理论知识、提升技能等级、提高业务水平等方面的学习、培训机会,使他们朝“学习型、创新型、知识型”青年的方向不断成长,始终站在改革和发展的前列。要整合好各方资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青年典型更多的生活关心和人文关怀,使他们能够无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第四篇:通过双证书提高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通过双证书提高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杨丽

(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广西柳州,545006)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许多中职学校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以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营销专业人才。但是,大量的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分析原因可知,在营销类人才供不应求的现实背景下,中职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不是因为毕业生数量过剩,而是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各所中职学校都以实行“双证书”培养模式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本文以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实践,并分析了我国中职学校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市场营销;双证书;建设

职业教育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重要举措。实行“双证书”制度,是指职业技术教育中学历教育(以学历证书为标志)与职业培训(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之间的一种融合、制度,学生完成学业,经考试、考核和思想品德鉴定合格,颁发毕业证书;经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劳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文明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双证书制度,即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应取得学历和技术等级或职业资格两种证书的制度。这是中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社会的需要。

一、职业学校推行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义

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责任,是我国教育中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部分。因此,推行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既是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这对于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增强职业学校毕业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职业教育实行“双证书” 制度的必然性

国家对实行职业资格证书有着明确的要求。1996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8 年国家教委、国家经贸委、劳动部《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上这些,为实行双证书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保证。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之后,每年将有上千万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择业、创业,他们所面临的竞争压力非常之大。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这一课题就很严峻地摆在了各职业院校的面前。社会人才市场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高级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更讲究“实用”、“ 效率 ”和“ 效益 ”,要求应职人员职业能力强,上岗快。这就要求职校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就要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具有独立从事某种职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双证书制度正是为此目的而探索的教育模式,职业资格证书是职校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证明,谁持有的职业资格证书多,谁的就业选择性就大,就业机会就多。

实行双证书制度是高职教育自身的特性。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实用型人才。双证书是实用型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体现和证明,特别是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是职校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事某种职业岗位的凭证。因此,实行双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实现培养目标的需求。

三、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准确目标定位

许多中专、技校、高职都纷纷开设市场营销专业,但从各类人才招聘市场所反映的信息来看, ,如何为中职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找到一条合适的就业之路是各校都面临的问题。为此,分析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和竞争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准确拟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显得至关重要。

从社会需求角度看,市场营销职业分类有以下几种:市场营销理论人才、市场营销管理人才、市场营销策划人才、市场营销推销人才和市场营销服务人才。企业对于营销理论性人才的需求很少,而对于营销实践人才需求却很大。由于中职教育是实践型、技术型和职业专门化的教育,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育和普通本科市场营销专业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后者以培养营销理论人才、市场营销管理人才和市场营销策划人才为主,而中职则以培养市场营销推销人才和市场营销服务人才为主即以培养推销员、市场调研员、分析员、销售内勤、售后服务职员等为主。所以,无论是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计划的开展,都要以培养市场营销推销人才和市场营销服务人才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为目标。

四、加强以“双证书”相对应的教师队伍

虽然市场营销专业不像机电、汽车制造、数控等专业要求的动手操作能力那么强,但是它的技能性亦要求具有相匹配的“双师型”教师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然而,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师资结构很不合理,老师大多数来自高校的毕业生,他们虽然理论知识

丰富、专业基础扎实,但由于他们没有参加过营销类工作,对实际的营销工作流程和技巧都不熟悉,实践教学能力很差,这些老师培养的学生有理论无实践,与企业的用人标准不符,这样的师资情况与培养模式与中职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不符。为了实现营销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中职学校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走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道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为了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进步,一方面,对于学校专职老师,学校应采取多种措施定期对现有教师进行专门培训,派教师到企业或更高层次的院校进修,为他们提供机会,深入到企业、社会进行调研,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这些兼职教师必须真实来自企业营销工作第一线,对于营销工作的流程和发展方向了如指掌,这样既可以使教师队伍始终保持较前沿的水平,又能大大降低学校的办学成本。

五、建立与“双证书”相匹配的实训基地

企业希望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从事市场营销领域中多种岗位的基本技能,其中包括市场调研能力、营销策划能力、推销能力、公共关系能力、商务谈判能力等,但是这些能力仅靠课堂学习和训练是很难培养出来的。如果建立与营销专业相匹配的实训基地,学生在实训基地顶岗实习,不仅可以获得实际营销工作经验,而且也培养了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对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要求越来越高,“双证书”制度就是在此形势下必然产生的教育模式。职业资格证书是职校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证明,谁持有的职业资格证书多,谁的从业选择性就大,就业机会也就越多。国此,我认为中职学校应该从学生的自身情况出发,根据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目标,依据技市场营销的定位方向,并结合中职学校培养应用人才的特点,不能偏大求全,从而使得中职类市场营销应用类人才在以人才定位为方向的指引下,提高教学效率、突出教学效果,办出特色。

参考文献:

[1]杨丽英.提高“双证书”获取率,增强学院综合竞争力[J].《科技创新导报》 ,2012年17期.[2]黄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卫生职业教育, 2012年 30卷 第23期

[3]郭素华,王二丽,付达华.践行工学结合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2年 20卷 第12期

作者简介:杨丽,女,广西柳州人,管理学研究生,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第五篇: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

“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其意义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初、中级应用型人才,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步入社会从事各项社会工作,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就业及后续发展。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把学生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山东省现行中职教材《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适应日后学习拓展的能力,所以要“学以致用”,“要把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要鼓励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学习和运用语文”。这套语文教材特别注意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联系、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各单元均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实践活动。教师在使用教材过程中,有必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对于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中职学生来说,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许更为迫切。目前,中职学生已占高中阶段学生的一半以上,然而教育科研存在“普高热烈、中职冷清”的偏向;文化课教学又是中职科研的弱项,中职科研存在“专业课热烈、文化课冷清”的偏向;而在语文教学领域,中职与普高一样存在“重条分缕析、轻实际应用”的偏向。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纠正以上三个“偏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深化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适应日后学习拓展的能力,都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旨在研究中职语文教学如何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职业教育和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成为合格应用型人才,以及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它包括四个子课题:

现行中职语文教材实践性及其操作的研究 语文实践能力培养与专业技能形成的相互影响 几种现代社会实用之语文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操作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本课题从2012年9月起在全校各班级开展研究,课题主持人通过语文科组,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共同参与。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以中职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与方法为重点,针对职中学生的实际,通过开展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通过语文应用与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落到实处。

课题研究主要在两个层面上进行——

第一个层面:在课堂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课堂是实施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要阵地。我们要求全体语文教师认真研究广东现行中职语文教材的实践性特点,加强“读书方法”、“听说与社交”、“阅读与信息”、“阅读与创意”等多种现代实用语文能力的培养。根据职高生理解分析能力较为薄弱的特点,尽量减少“条分缕析”,增加听、说、读、写等方面课堂训练的份量,在训练中,提高其语文能力。让学生感到学语文不仅需要动脑子,也需要动口、动手,是可操作、可参与、可活动的,从而提高他们学语文的兴趣。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并不试图推行“几步几式”之类的模式化教学,而是紧扣“一个核心”、“三个要点”,提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鼓励个性化教学。

一个核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个要点:搜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相关信息的搜索、整理、加工;拓展——对教学内容作符合学生能力实际的、与专业关联的拓宽和展开;迁移——针对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语文应用能力训练,尤其是与专业技能、社会生活对接的能力训练。

按照这样一个教改思路,全校语文教师都动了起来,进行了不少有新意、有个性、有成效的教学尝试;语文课堂渐渐地活了起来,出现了不少可圈可点的课例。

老师在教学中突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把口语表达作为学生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说”的机会,诵读、复述、概说、评议、讨论……,形式多样的“说”,提高了学生口语能力,学生从“厌烦说”到“愿意说”,从“要我说”到“我要说”。

王启民老师的课堂教学改革以创设“问题情境”为突破口,通过创设故事化、生活化、多变化、可延性的“问题情境”引发思维,激活课堂,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课堂的实践性。

邹建辉、赖冬妮两位老师,注意沟通学科教学的横向联系,尤其是语文实践能力培养与专业技能培养的相互渗透,从而产生“1加1大于2”的良好效应。如邹老师在文秘班《论礼貌》一文的教学中,结合公关课程的实例拓宽教学思路,使学生受到了一次礼仪素养的训练,效果非同一般。

郑伟华、苏细华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特别注重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此丰富课堂教学的实践内涵。如她们在讲授《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提前一个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并写荔枝生态观察笔记,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谭秀媚老师则时常用改编课本剧的方法激活课堂,如《鸿门宴》一课,她引导学生在人物语言上大胆创新,把具有时代感、个性化的语言引入课堂,既表现了人物性格,又令人耳目一新。

高森老师的教学则注意选择典型课文,适时尝试探究性实践的教学,锻炼学生收集资料、筛选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他运用此方法上的公开课《我的空中楼阁》在科组内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可以说,我校十几个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不少老师还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老师们围绕我们课堂教学的“一个核心”、“三个要点”,各尽其能,各显神通,使我校的语文教学初步呈现出“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可喜局面。还值一提的是,为使课题研究更有成效,我们还同时组织开展了新老教师结对传帮带活动,既促了教学研究,又促了青年教师成长,在全校造成了较好的影响。

第二个层面:开展开放性语文实践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课题研究期间,我们从学校实际从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先后开展了“走常平名胜、访常平名人”大型社会实践与语文实践活动,以及校外观摩作文、课本剧演出、电子语文报制作等各种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参与面广,影响较大;同时发现和培养了一批语文能力突出的尖子。此外,中职学生虽然学科基础水平较差,但他们参与活动热情高、动手操作积极性高。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我们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注意突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趣味性:活动设计以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为主要依据,活动本身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综合性:活动涉及多种知识技能,注意语文和其它学科和专业技能培养的渗透,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操作性:注重与社会生活、学校生活联系,通过知识技能的运用,在做中学,学中做,不断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自主性:活动目标、内容及形式的确定,符合学生的意愿,活动过程主要由学生组织,教师扮演顾问和协助者的角色。

我们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可概括为两种类型:

一是吸收性言语活动。以听、读为主要形式,为解决现实问题和满足学习需要搜集信息,积累知识。如阅读书报、浏览网络、听广播、看电视(录像、电影)等。还引导学生从群众口中搜集学习“活的语言”。每个学期我们都在全校开展读书竞赛活动,每周开设一节阅览课,由老师带领并指导学生阅览文本图书和电子图书,要求每个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学期末学校对读书积极分子进行表彰,并进行优秀读书笔记、读后感的评比。

二是输出性言语活动。运用现有的说、写能力来完成有关实际工作。主要形式有:

1、研究周围有关语言文字的问题。如对照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要求,调查、记录校内、外文字使用情况;又如调查某区域40—50岁的村民能听和会说普通话的人口各占多大比例。通过口头或书面向有关方面反映情况,并参与问题的解决。

2、模仿有关职业活动。如模仿编剧、演员编演小话剧(课本剧),模仿记者采访校内外新闻,模仿编辑编书(作文集),办报(手抄报、语文电子报、文学社朝霞报),模仿教师、节目主持人、导游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

3、借助言语交际活动解决其他实际问题。如通过写倡议书、口头动员为“希望工程”捐款;通过办墙报等方式宣传好人好事,批评坏人坏事;通过讨论、辩论的方式来集思广益,研究某一问题解决方案。

课题研究中,我们采取的方法主要有:

1、调查研究法。2002年10月,我校分别对高

一、高

二、高三各年级进行了语文能力测试和语文学情调查,使我们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态度、学习倾向和听、说、读、写能力有了更为全面的掌握,以此作为实施教改、改进教学的依据。同时,我们要求每个教师对任教班级选择2-3个典型学生,进行1-2年的跟踪调查,建立好学生的语文档案,为个案研究积累资料。2004年6月,我们对原高

一、高二年级的同学再次进行了语文能力测试和语文学情调查,并对两次测试调查进行了对比分析,使我们对课题研究效果及仍存的问题有了基本的了解。

2、资料与个案研究法。我们要求各班语文教师做好三方面的积累:一是从报刊书籍、网络上查找积累与课题相关资料,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做法;二是积累教学案例,将典型课例进行笔录、拍照或录像;三是积累学生成长语文学习进步案例,作为课题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3、行为研究法。改变过去仅仅从卷面去考核评价学生语文水平的做法,力图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实践,在实践中获得并提高能力;让教师在实践中去观察学生,评价学生。我们尝试了在教学、测验、考试中增加行为性、操作性命题的作法,如作文的动作命题法(相关论文发表在《语文教学之友》杂志,见附件七);通过课本剧表演、成语故事表演、演讲等形式进行语文测试。

4、专题研究法。我们对语文科组十几位老师按照不同的教学经验和专长,编成了四个专题小组(子课题),各有侧重地进行研究。包括:现行三省市中职语文教材的实践性及其操作的研究、语文实践能力培养与专业技能形成的相关影响、几种现代社会实用之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操作等。各专题小组每阶段都有研究计划和研究总结,每学期交流两次,取长补短,切磋教艺。

5、经验总结法。课题组教师结合课题研究,每学期写出一篇相关论文或总结或课例、个案分析等。

四、课题研究案例

(一)、“走常平名胜、访常平名人”大型社会实践与语文实践活动

作为课题研究一项重要内容,2003年国庆期间,我们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了“走常平名胜、访常平名人”大型社会实践与语文实践活动。学生纷纷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自然,走访常平的名胜、名人。他们三五人一组,组成小分队,走访本镇对社会作出了贡献的长辈贤达,走访本镇风景名胜古迹。国庆假期回来后,学生把走访所见所闻所感,写成访问记、访谈录或游记。我们还把33篇获奖佳作结集出版。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们既锻炼了社会交往能力与写作能力,也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增加了对家乡的热爱,受到了一次思想教育和情感陶冶。此项活动因为正值国庆长假,加上学校组织得力,学生积极参与,在常平造成了较好的影响,成为常平镇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成功范例。

(二)、技能节的精彩演出——语文课本剧比赛

我校每年都有一届技能节,让学生展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为配合课题的实施,语文科组联合艺术科组,在2003年的技能节上,举办了一次语文剧本剧演出比赛,试图通过课本剧演出,加强学生对课本的理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刚开始,老师们还心存疑虑:让高中生去演课本剧,而且是职业高中生,这行吗?没想到,刚布置下去同学们反响非常强烈,原本要求每个班报一个节目,结果不少班报了两个节目。从改编课文、编写剧本,到选定演员、准备服装道具;从节目排练到舞台布置、音响配置等,几乎都是学生自己操办,教师只从中提出一些参考性意见,很多班出现了全班齐动手、人人都出力、师生共切磋的良好氛围。进入决赛的十个节目,校园电视台进行全程录像,尔后在校园网播出,结果在全校引起轰动。如今,课本剧不但走上了舞台,也走进了课堂,师生们都乐于采用课本剧这种形式来演绎课文,在轻松愉快的排练演出中得到文学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得到语文综合能力的锻练。

(三)、新颖的作文比赛——校外现场观摩作文

以往的作文比赛,大都命一个题或者给一个材料,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现场观察并快速构思作文的能力,我们把作文比赛的现场搬到了校外。学校附近有一个景致幽雅的房地产花园——东田丽园,在一个春雨绵绵的日子,我们带着几十个学生来到东田丽园观摩采访,学生们一边听着工作人员的介绍,一边细心观察,认真笔录,现场构思,限时写作。尽管从参观访问到作文交卷不过两个半小时,但学生们兴致勃勃,文思泉涌,很快写出一篇篇内容充实、文笔生动的文章。学生们纷纷反映,这样的作文比赛,既比出了写作水平,也比出了观摩能力、反应能力,这样的作文比赛我们愿意参加。

(四)、专业技能与语文能力的有机结合——制作电子语文报

电脑运用是职业高中学生的基本技能,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使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语文技能结合起来,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校各班成立了电子语文报编辑小组,每个学期出版2-3期,学期结束进行评比展览。制作电子语文报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学习电脑技能的过程,同学们从报刊、书籍、网上积极查找资料,积极为语文报撰写习作;碰到技术问题,共同研讨,或请教老师;每编辑完一期,各班还要开展读报、评报活动,交流制作心得和读报体会。同学们都说,每制作一期电子语文报,语文知识和电脑知识都增长不少,收获真大!

(五)、《风景谈》课堂教学实例

课堂是实施本课题研究的重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紧扣“一个核心”、抓住“三个要点”,尽可能渗透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力图让学生在操作性、活动性教学中理解课文,培养语文能力。下面以邝志伟老师(本课题主持人)执教的《风景谈》为例。

《风景谈》是茅盾先生描写延安解放区军民火热生活和崇高精神境界的优秀散文。执教者以三个实践性课堂活动为主线串连本课的教学。

1、上课前,布置学生以“延安知多少”为主题搜寻资料,这是针对相当部分同学缺乏历史知识,通过这个活动为理解本文思想情感做铺垫,结果学生从报刊、书籍、网上搜寻到不少有关延安的文字和图片。上课时先花十分钟,教师选择其中较有意义、较典型的部分资料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把学生带入彼时彼地的历史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景。

2、在第一课时对课文大意、重点词句把握以后,第二课时进行现场征画、征名活动。把学生分成6个大组,分别对课文描写的六处风景通过想象画成素描(同桌的2人为一小组,共同完成一幅画),并要求学生为自己的素描命一个切合文意的名字。素描及命名完成后,先在大组内进行评比,选出最好的一幅画、一个命名,然后在全班进行评比,并进行教师点评。通过此项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第三课时进行“成语生发”和“实例扩充”训练。(1)所谓“成语生发”,即要求学生针对课文中出现的成语(万籁俱静、贻笑大方、洋洋洒洒、百无聊赖、怡然自得),选择其中的一个,生发开去,发挥想象,说一段意思完整的话或者编一个小故事。

(2)所谓“实例扩充”,即要求学生针对课文中议论性的句子(如“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选择自己所见所闻的实例(可以是身边的,也可以是相关文字、图片资料),对课文内容进行扩充、说明、例证。通过此次活动,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其联想能力和对社会的关注、思考能力。如有的学生举长江三峡为例,有的即以眼前的校园风景为例,说明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作用;也有的反向思维,举出生态失衡的例子,说明人类的活动也要合乎自然的规律。

本课题研究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通过班主任工作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关论文发表在《语文教学之友》杂志),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限于篇幅,这里不一一列举。

五、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一)、对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有了基本认识。这种认识,概括起来就是:树立一个理念,贯穿两条主线,做到三个结合。

1、树立一个理念,就是树立“学生主体、学生为本”的理念。眼下有不少人包括老师有这样的偏见:职中生素质低,对他们往往启而不发,所以对他们的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老师包办,满堂灌。其实不然。诚然,由于职中生基础水平偏低,难度较大的理性思考问题可能对他们不很合适,但他们往往肯动手、动口,喜欢操作、实践,因而语文教学应该适应学生的这一特点,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把学生当成教学的主体,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凡是学生能动手、动口、动脑解决的问题,都应交给学生来解决。在职业高中,教师讲到底是行不通的,不少学生十几分钟都坐不住。因此,应尽可能让教学活动化,让学生参与实践,唯有此,才谈得上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2、贯穿两条主线,就是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层面上同时推进。语文课外活动要轰轰烈烈,课堂教学更要扎扎实实。那种以为只要把课上好了学生就学好了,或者只要把课外活动搞好了学生的能力就提高了的认识都是片面的。因此,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必须两手抓。其实,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调整教学思路,创新教学设计,大有文章可做,其难度和效果都不会亚于语文课外活动。对此,本文第二部分已有所述。

3、做到三个结合,就是语文教学要与社会实际相结合,要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与班主任工作相结合,全方位拓宽语文教学领域,激活语文教学的思路,丰富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内容和形式,进而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二)、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学习语文的态度与倾向也有了明显改善。

开展课题研究以来,由于全校语文教师积极参与,积极探索,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都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开展教改,我校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整体上有了提高,主要表现为:语文尖子学生越来越多,越来越优,据估计,仅2002年9月至2004年8月,在镇级以上发表习作或在征文、演讲、辩论等项比赛中获奖的学生近60人次,04年举行的全镇中学生演讲比赛,我校学生第一次战胜普通高中的选手,获得第一名;以学生为骨干的校园广播站、电视台、校刊、校报质量越来越好,影响越来越大;我校校刊《犊声》被评为首届全国校刊一等奖、文学社社刊《朝霞》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文学社优秀社刊;喜欢语文的同学越来越多,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了较大提高,据我们对高二高三两个年级10个班100位同学的抽样调查,在“最喜欢的文化课”一项中选择“语文”的同学从课题实施初的33%上升到结题时的46%,在所有文化课中排第一。

(三)、促使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更新、科研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优化。

课题研究促使全体语文教师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观念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具体来说,出现了“三多三少”:固守已有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少了,自觉参与教改、革新教学方法的多了;教师包办一讲到底的少了,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实践的多了;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听”的少了,主动“做”的多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学理念越来越为教师所接受并得到实施。在课题研究中,教师们一边大胆实践,一边积极总结教改经验,撰写论文。两年来,共撰写论文、课例、个案、调查报告等40余篇,其中在省、市级获奖或发表达17篇次,教师科研能力得以普遍提高。

下载引导中职学生发挥“双创”能力服务企业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引导中职学生发挥“双创”能力服务企业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