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曲靖市加强扶贫项目后续管理的主要做法
曲靖市加强扶贫项目后续管理的主要做法
2007年以来,曲靖市在332个村实施了扶贫开发整村推进“866”工程和整乡推进“8666”工程等项目,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巩固提升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成果,曲靖市研究出台相关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切实加强项目后续管理,确保建设项目长期发挥效益。
一、健全工作机制,建立项目后续管理制度 克服重建轻管思想,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后续管理制度,确保后续管理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一是健全领导机构。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新农村建设和整乡、整村推进后续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项目后续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部署、督促检查等工作。切实落实责任,完善考核奖惩,激励制约机制,健全挂村乡(镇)干部指导监督、村支书负总责、村两委班子成员分工负责、村民小组长具体负责的村级后续管理组织体系。二是完善制度。各县(市)区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各乡(镇)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指导、督促各项目村推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针对性强、可操作、好执行的村规民约,逐一健全产业后续培育、劳务产业壮大、到户设施和公共设施管护、村庄环境卫生保洁等后续管理制度。三是加强项目村干部队伍建设。健全经费保障机制,推广“定权责立规范,工作有合理待遇、干好有发展前途、退岗有一定保障”的“三有”经验,认真落实《曲靖市村(社区)干部岗位目标考核激励暂行办法》,充分发挥村干部作用,加强项目村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加强后续管理工作。四是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县、乡、村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奖惩。市扶贫办牵头对全市项目村后续管理巩固提升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对优秀的前10名项目村每村奖励10万元,不合格的亮黄牌限期整改。
二、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加强到户设施和公共设施后续管理
一是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坚持群众在项目后续管理工作中的主人翁地位,调动群众参与项目后续管理的积极性,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入户座谈会、民情恳谈会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增强群众主体意识,动员群众管好到户项目,积极参与公益性项目管理。加强饮水工程管理协会、道路管理协会、村庄环境卫生管理协会等村民自我管理组织的建设,进一步动员项目村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共同管理好公共设施。组织开展“卫生庭院”、“十星级文明户”等群众性创评活动,以激发群众参与的自觉性、主动性。二是探索多种管理办法。正确处理好项目运行维护需要与群众承受能力的关系,对饮水项目,适当收取一定水费,以满足项目管理、维护、运行需要;对环境卫生,采取分户包片包干或多户轮值包干等方法进行管理;对村庄道路等公共设施,结合实际安排低保人员或聘请有威望的村民进行管理;对村庄垃圾,逐步推行“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乡转运”的收集转运处理模式;对沼气池,大力加强技术培训和服务,确保其合理使用、有效维护。三是确保管理经费投入。县级财政安排必要专项经费,村级组织通过“一事一议”等办法筹措部分资金,建立后续管理基金,专项用于村级公益设施管护,支付管护人员的人工费和维修专项经费。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升特色产业发展质量 科学制定并组织实施项目村特色产业巩固提升规划,从资金投入、土地、税收、服务等方面研究制定农村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完善政策,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思路,进一步引导基础设施、装备、技术、资金等要素向特色产业聚集,确保特色产业发展任务落实到户、到地块,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一是进一步加强项目村农田水利建设。结合实际继续加大投入、整合项目,加强项目村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夯实项目村农业发展基础。二是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做大做强现有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培育新的龙头企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群众共同发展。三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依托种养大户、能人,进一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升项目村农民组织化程度。四是加强资金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补助、信贷贴息、小额贷款等方式加大对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五是加强技术服务。发挥基层农技推广、动物防疫等公共服务机构作用,积极探索激励机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更好地为项目村产业发展服务。提升“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质量,进一步增强项目村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
四、加快农村劳务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把农村劳务产业发展作为加强后续管理工作、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突出抓好宣传发动、教育培训、转移输出、构建基地、发展中介和管理服务六个环节,全力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不断提升劳务产业发展质量,有效增加项目村农民工资性收入。专项制定并组织实施项目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巩固提升规划,督促各乡镇、项目村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村、到人。整合财政补贴培训项目,组织项目村农民到定点培训机构进行集中订单定向的中长期培训,确保其真正掌握1至2门技能,实现稳定转移、增加收入。组织好春秋两季集中转移就业活动和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乡创建活动。与劳务输出地建立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加大劳务工作站建设力度,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跟踪管理服务,让转移就业人员转得出、稳得住。适时掌握村民外出务工动态,帮助农民工留守亲属解决实际困难,及时动员组织具备条件的村民外出务工。
五、整合教育资源,进一步提升农民素质
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集中校点,加强项目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和组织优秀大学生充实农村教育队伍,选派城市教师到农村交流任教,不断提升项目村义务教育质量。积极整合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绿色证书培训等项目,围绕产业发展,大力加强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积极推进农村职业教育,进一步提升农民素质。
第二篇:XX县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实施方案
XX县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实施方案
为规范和加强全县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根据上级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推行“县级统管、行业监管、乡村主管、农户协管”的分级定责管理模式,进一步发挥扶贫项目资产效益,深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二、工作目标
进一步系统梳理和明确扶贫项目资产的经营权、收益权、监督权、处置权等主体和权责,分行业分部门建立好县、乡(镇)、村三级扶贫项目资产台账。努力做好扶贫项目资产的后续管理,提高资产收益,实现保值增值。
三、组织保障
为做好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工作,成立县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县乡村振兴局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县委统战部、县发改委、县水利局、县林业局、县交通运输局、县住建局及各乡镇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乡村振兴局。
1.县乡村振兴局(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负责统筹协调扶贫项目资产确权登记和后续管理工作,负责领导小组交办工作的督促落实,以及扶贫项目资产的系统录入和信息维护工作。
2.县财政局:牵头负责系统梳理出各投入扶贫资金的县直单位从2013年以来投入的扶贫资金明细,主要包括使用各级财政资金(含整合资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社会捐赠和对口帮扶等投入的扶贫资金,分、分乡镇、分主管部门建立扶贫项目资金明细台账,为下一步扶贫项目的逐个清查核实和确权登记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和根本依据。
3.县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督促指导各乡镇原经管站配合各相关县直单位和确权登记第三方服务机构系统梳理出各乡镇每个扶贫项目资金实际支付情况。
4.县直有关单位。所有涉及投入扶贫资金的县直主管部门,主要负责系统梳理出本部门从2013年以来投入到扶贫领域的资金和项目实施情况;分、分乡镇建立扶贫项目资金明细台账,县级支付项目有关支付凭证由县级主管部门负责收集整理给第三方;确权登记完成后负责建立好本部门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台账,履行好扶贫项目资产监管职责。
5.各乡镇政府:主要负责此项工作衔接,按照要求准备好相关的扶贫项目台账、扶贫项目档案、账本单据等资料。
四、工作任务
(一)资产清查的登记范围。
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使用各级财政资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社会捐赠和对口帮扶等投入扶贫项目形成的资产进行全面摸底。县级行业部门、各乡镇和行政村,根据资金范围开展扶贫项目大排查、大清理,对扶贫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权益资产进行科学认定。(二)资产确权登记的类型。
对认定的扶贫项目资产按照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和到户类资产3种类型,分别建立县级扶贫项目资产台账、行业部门分类台账和乡村明细台账。通过双向对接实地核查,查缺补漏,盘清扶贫项目资产底数,重点是经营性资产和公益性资产。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本着有利于扶贫项目资产管理、有利于发挥资产效益的原则,依法依规合理确定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监管权等主体及权责。对经营性资产,根据资金来源、受益范围、管理需要等明确权属,尽可能明确到村集体经济组织、实际经营受益的个人等;难以明确到个人的扶贫项目资产,原则上应明确到村集体经济组织,纳入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范围,并按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要求有序推进股份合作制改革。对公益性资产,项目建成后应及时办理移交手续,按照行业相关要求进行确权和管理。到户类资产归农户所有。上述资产中属于不动产的,依法办理确权登记。相关资产管理部门制定确权登记工作方案,明确所有权登记程序,确权结果要在县政府门户网站及所涉乡、村进行公告。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所有权、监管权发生变化的,由交接方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清产核资和移交。对账实不符、账目不清的,要理清账目后再移交。对到户类资产,按原值移交给农户。
(三)资产清查确权的方式。
扶贫项目资产清查和确权登记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为确保此项工作按时高质量完成,拟聘请有资质的第三方服务机构承担全县扶贫项目资产的清查和确权登记工作,将分期分组深入各乡镇、村组进行项目实地核实确认。县、乡(镇)、村共同参与,全力配合完成此项工作。(四)资产清查确权的时间要求
1.2021年11月15日前。一是由县财政局牵头各投入扶贫资金相关单位,系统梳理出各单位从2013年以来投入到扶贫领域的资金明细,分、分乡镇、分主管部门建立扶贫项目资金明细台账。各扶贫项目资金主管部门要主动与县财政局对接,确保在规定时间内提供准确的资金明细台账,为下一步资产核查提供根本依据。二是县乡村振兴局要完成聘请有资质的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工作。
2.2021年11月16日至11月20日。第三方服务机构完成现场清查核实和初步确权阶段的工作。
3.2021年11月21日至11月30日。第三方服务机构完成扶贫项目资产确权登记台账(初稿)的建立,并提交给县乡村振兴局。
4.2021年12月1日至12月10日。县乡村振兴局将扶贫项目资产确权登记台账(初稿)分别反馈至县直有关主管部门,各主管部门完成对初稿台账中扶贫项目的审核确认,并将审核确认结果报县乡村振兴局。县乡村振兴局负责完成各县直主管部门反馈的审核结果汇总。
5.2021年12月11日至12月20日。县乡村振兴局将全县扶贫项目资产审核结果汇总情况反馈至第三方服务机构,第三方服务机构对县直有关主管部门提交的疑似问题主动联系部门或乡镇,点对点逐一核实整改,12月20日前完成所有疑似问题的整改,各县直部门将整改完成后经审核确定的扶贫项目资产台账上报给县乡村振兴局进行系统录入。
6.2021年12月21日至12月31日。县乡村振兴局将最终审核确认的扶贫项目资产台账反馈至各乡镇,并负责统筹调度各乡镇完成所有扶贫项目资产的系统录入。
7.2022年1月以后。进入常态化的扶贫项目资产动态管理和系统维护。各相关行业监管部门每半年向县乡村振兴局报送扶贫项目资产信息更新变化、资产收益取得及分配等情况,县乡村振兴局积极配合录入系统。
(五)做好资产的后续管理。
明确和细化相关部门、各乡镇政府在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各阶段的任务和责任清单,确保各项要求落实到位。各乡镇政府对扶贫项目资产后续运营负日常监管责任,要常态化组织开展资产运营管护和监督检查等工作。村级组织对确权到村集体的扶贫项目资产担负具体运行维护及监管责任,注重发挥群众自我管理、参与管理的作用。各级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根据行业领域资产管理制度和规定,履行行业监管职责,建立资产全程跟踪监测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对异常情况及早预警、及时介入,督促管护主体管好用好资产。(六)规范资产的运维。
根据扶贫项目资产特点,明确产权主体管护责任,引导受益群众参与管护,探索多形式、多层次、多样化的管护模式。对经营性资产,要加强运营管理,完善运营方案,确定运营主体、经营方式和期限,明确运营各方权利义务,做好风险防控。各地可根据实际,探索实行集中统一管护。管护经费根据运营方案原则上从经营收益中列支。对公益性资产,要完善管护标准和规范,由相应的产权主体落实管护责任人和管护经费。可通过调整优化现有公益性岗位等方式解决管护力量不足问题,优先聘请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参与管护。属于村集体的公益性资产管护经费,可由村集体经营收益、地方财政资金统筹解决。落实受益群众责任,引导农户参与管护和运营。对到户类资产,由农户自行管理,村级组织和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和帮扶,使到户扶贫项目资产更好地发挥效益。(七)抓好资产的帮扶效益。
继续发挥扶贫项目资产的帮扶作用,所得收益重点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按照现有资产管理制度实施,制度未予明确规定的,应按照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原则,通过“村提方案、乡镇审批、县级备案”的流程,民主决策提出具体分配方案,体现精准和差异化帮扶,并履行相应审批程序,分配方案和分配结果要及时公开。属于村集体的资产收益,通过设置一定的条件获得收益,激发内生动力。严禁采用简单发钱发物、一分了之的做法分配收益。对有劳动能力的,鼓励通过参加村内项目建设和发展等劳动增收方式进行分配;对无劳动能力的,鼓励通过模范遵守村规民约等方式进行分配。属于村集体收益的部分,主要用于项目运营管护、村级公益事业等方面。(八)严格扶贫资产处置。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处置国有和集体扶贫项目资产。对因流转、置换、报损、报废、变卖等原因,确需处置的扶贫项目资产,应严格按照国有资产、集体资产管理有关规定,履行相应审批手续规范处置,并建立与资产台账相对应的扶贫项目资产处置台账。将扶贫项目资产进行抵押担保的,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对以个人、村集体经济组织名义入股或参股企业等经营主体的,应明确股权的退出办法和处置方式等。村集体资产的处置收入应重新安排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对于清查前已发生的扶贫项目资产流失、报废、损毁等情况,履行先登记、再报审、后处置程序,相关的审批文件、审计结论归档管理,做到有据可查。(九)维护资产管理系统信息。
各相关行业监管部门每半年向县乡村振兴局报送扶贫项目资产信息更新变化、资产收益取得及分配等情况,县乡村振兴局积极配合录入系统。加强对扶贫项目资产信息的动态维护,对扶贫项目资产收益及分配等情况进行持续跟踪,确保扶贫项目资产持续健康运营、发挥应有效益。(十)严肃资产的执纪问责。
对扶贫项目资产管理中发现的侵占、挪用、哄抢、私分、截留、损坏、挥霍浪费等问题,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造成损失的责令赔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十一)加强资产的宣传引导。
县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正面宣传引导,体现扶贫资产带贫益贫的扶贫属性,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扶贫资产管理和运营,在管好用好扶贫资产各个环节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第三篇:扶贫做法
做法:
一是社会助力全民扶贫,我镇利用拥有工业园区优势,积极组织了企业帮扶活动,已筹到善款7.13万元用于走访贫困户慰问,并针对无劳动力的贫困建立1对1长期帮扶机制,签订帮扶协议,企业对口扶贫困户长期帮扶。2018年元月组织冬日暖阳活动,富堨农商行提供帮扶物资200条毛巾、600副对联,折现约5000元。县财政局、县总工会、县工行赠送扶贫政策宣传挂历500本,折现约6000元。2018年6月25日开展了党建引领扶贫专题宣传活动,发放宣传材料500余份。
二是实施健康脱贫不打折。富堨镇因病致贫286户占总户数的66.84%,为我镇主要的致贫原因。为此我镇积极落实以下政策:
一、开展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一站式”即时结算系统联网率100%;
二、全部贫困人员都发放了健康扶贫服务证及健康脱贫知识宣传单页;
三、积极开展了多场深入村组的健康扶贫活动,并免费为贫困人员进行身体检查;
四、共计报销贫困建档人员住院门诊费用1005921.16元。
第四篇:XX乡扶贫项目后续管护制度
XX乡扶贫项目后续管护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适用本办法适用于所有扶贫资金实施的扶贫项目。
第二条
扶贫项目后续管护分为后续监管管理和后续管护管理。后续管护实行责任制管理,责任主体是乡人民政府。由乡人民政府负责后续监管管理,项目村负责后续管护管理,经营主体负责经营。
第三条
扶贫项目后续监管管理,是指项目建设结束,经验收合格并报账之后,从交付使用、运行管理到发挥效益、滚动发展全过程的管理。
第四条
扶贫项目后续管护管理,包括利用扶贫资金建成的资产管理及其经营使用、技术服务、技能培训、利益联结、效益评估等内容的管理。
第五条
扶贫项目按照“三权分置”明确产权。实施扶贫资金项目建成的村级公共设施、基础设施、以扶贫资金入股建成的资产和入股类资金,产权归项目村村集体所有;到户项目产权归项目户所有。
第六条
扶贫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应当及时办理移交手续移交到村,按照“属地管理,有偿使用,持续发展”的原则,建立健全各项运行管护制度,保证项目正常运转,长期发挥效益。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七条
乡项目后续监管管理。由原项目实施领导小组负责乡项目后续管理的监管管理,对项目后续管理工作指导、支持、监督、检查、问责、建设和落实项目后续管理责任制,具体工作由原项目实施的具体业务部门负责。
办公室负责项目日常监管工作。协调解决项目后续管护中出现的问题,对所实施的项目进行跟踪管理;负责评估项目效益,总结推广后续管理的经验;负责监督村项目后续管护管理小组和项目经营主体技术服务人员对扶贫项目的后续管护管理;负责资产安全、正常经营,根据项目特性进行监管,每年对每个项目监管2次以上,所有管理资料和记录收集归档
乡相关业务部门负责项目技术管理。跟踪技术服务和联系县级有关部门及时提供技术服务,根据项目生产特性对关键工作进行技术监管,每年对每个项目常规监管2次以上,关键工作监管不限次数,做好监管记录交项目管理员存入该项目档案。
第八条 村项目后续管护管理。由村干部、致富能手、监委会负责人、项目户代表及驻村干部组成村项目后续管护管理小组,负责项目后续管护管理。具体负责:
1.本村形成的扶贫项目资产维护、基础设施管护、固定资产管护。
2.组织技术培训,提供市场信息,指导营销,使项目效益最大化等管理工作。
3.制订村规民约,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公益设施的保护意识,形成全民自觉保护,共同利用,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
4.监督项目经营主体经营管理情况,及时妥善解决项目后续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向乡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项目后续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意见建议。
5.督促项目经营主体按合同、协议或约定,切实发挥好带贫效益,对效益不明显的,提议村集体收回扶贫资产。每年12月,收集项目经营主体的工资发放清册报原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存入该项目档案。
6.督促村集体按利益联结协议及时兑现项目分红。
7.负责当年12月底前开展一次项目后续管护评估,评估成果报乡原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存入该项目档案。
第九条
种植项目技术管理。农林部门要对项目村果、蔬、茶、花、药材从栽植、施肥、灌水、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生产环节进行指导,使项目早产高效。种植项目要全面落实无公害生产技术,使用无公害农药、配方施肥等标准化生产技术。要以打造无公害有机食品为目标,突出标准化管理,努力争创绿色认证基地、出口创汇基地等。
第十条
养殖项目技术管理。畜牧部门要对养殖项目的种畜禽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观察,防疫治病,指导项目户科学饲养,提供市场信息,提高商品率,帮助项目户走市场化经营的路子,加快推进良种繁育和品种改良。
第十一条
资产维护管理。扶贫项目形成的资产和入股类资产,归项目村村集体专业合作社所有,由经营主体经营。扶贫项目形成的资产要正常经营运转,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建立健全项目财务;入股类资产的入股承接主体,要保证正常经营运转,建立合法的财务,按协议及时兑现分红,确保贫困户利益。积极探索产权制度改革,对入户的生产资料项目实施周转运行,扩大受益范围。
第十二条
基础设施管护管理。按照“谁受益,谁负担”,“以项目养项目”的原则筹集项目运行费用。各级财政资金建设的公共项目形成的基础设施,产权归项目村集体所有,由全体村民使用并负担项目运行费用。
第十三条
固定资产管护管理。由村后续项目管护管理小组逐一登记造册,并指定专人管理。非营利性固定资产,要定期保养维护,确保正常运行;营利性固定资产,要采取承包、租赁、托管等方式经营。承包(租赁、受托)人要与贫困户签订带困机制,达到贫困户与经营者共同受益的目的。
第十四条 对因自然灾害造成的项目损毁工程,其修复资金原则上由各村自行解决,乡争取财政资金予以适当补助。
第三章
激励机制
第十五条
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实施到村的扶贫项目,从第二年起,每年进行效益评估一次,并通报评估结果,对于后续管护搞的好的村,在下一年优先安排扶贫项目,并在资金规模上予以倾斜。
第十六条
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对具有一定带动作用和发展潜力的企业,支持争创省、市级龙头企业,在实施财政扶贫贴息贷款项目时予以倾斜。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七条
加强扶贫项目档案管理。所有扶贫项目都要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乡项目档案。所有后续管护的管理、评估、记录、图片等资料按乡、村分级收集,保持数据一致。
第十八条 本办法XX乡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文件下发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镇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办法(试行)
XX镇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我镇扶贫项目资产后续工作规范管理,巩固和发展扶贫项目建设成果,确保扶贫项目资产持续发挥经济效益,根据《XX市扶贫资产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及相关管理办法,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
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
第二条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包括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建成的资产使用管理、管护及其经营使用、技术服务、技能培训、利益联结、效益评估等内容。
第三条扶贫资产后续管理,坚持保值增值、产权清晰、优先助贫、循环利用、监管规范的原则,重点发展本地特色优势产业,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第四条各村委会担负扶贫资产监管主体责任,应切实加强对村级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的日常监管,从建成交付使用、运行管理、效益发挥到滚动发展等全过程实行严格管理。鼓励探索多形式、多层次、多样化的管理模式。
第五条到户类资产由农户自行管理,村集体要加强监督指导;公益性资产由相应的产权主体落实管护责任人,可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解决管护力量不足问题,优先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参与扶贫资产管护;重点加强对经营性扶贫资产管理,规范入股分红方式,尽量将股权形成可核查的物化资产,明确运营各方权利义务及股权的退出和处置方式等,确保扶贫资产发挥效益。专业性较强的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可通过购买服务形式进行管护。公益性扶贫资产的管护费用可从经营性扶贫资产的经营收益中列支。镇村两级要管好用好确权的所属资产,产权归属国有或村集体的扶贫资产,要符合国有资产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有关规定要求。
第三章扶贫资产所有者管理职责
第六条镇政府指导,各村委会依照《XX市扶贫资产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和本管理办法,制定和执行扶贫资产产权登记制度、清查制度、台账制度、评估制度、经营制度等管理制度。
第七条保障扶贫资产的安全、完整;维护建档立卡贫困户等贫困群体的合法权益;负责扶贫资产的日常管理及风险控制;负责扶贫资产的收回和经营者的选定。
第八条扶贫资产经营者负责扶贫资产的日常维护,保证正常经营,负责执行财务会计、民主理财、资产报告等制度。
第九条镇财政所、经管站、扶贫站要指导村做好扶贫资产的会计核算处理,每年定期对上一的扶贫资产运行情况逐项清查,对上资产收益逐笔清算,将资产变动情况及时进行补充登记,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
第十条经营性扶贫资产可以依法合理流动,扶贫资产的流转、置换、报损、变卖、报废等,要根据权属履行相应程序。对于归属市镇两级政府扶贫资产的变化,报上级备案;对于权属归村集体的扶贫资产变化,需经村集体民主决策后,报镇政府审核,并报市扶贫资产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转让、处置扶贫资产,不得抵押扶贫资产为村集体或其他单位、个人的债务提供担保或融资。
第十二条新增交付的扶贫资产,要及时确权、登记。对长期闲置、效益差,甚至亏损的扶贫资产要结合当地实际尽量盘活。
第十三条积极开展产业、自然灾害等风险防范类保险,切实防范产业项目失败风险。除自主经营外,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村集体不承担扶贫市场资本经营风险,经营主体解散或破产清算时,要按照有关法律规定优先偿还扶贫资产。建立扶贫资产运营定期审计评估机制,努力消除各种导致扶贫资产损失因素的不利影响。
第十四条在扶贫资产通过转让经营方式而发生权属转移以及自然灾害或市场原因造成损失,由镇财政所、经管站核实后,报市财政局、市扶贫办聘请第三方机构依法评估,作为处置依据。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资产损毁的,应由专业技术鉴定意见或法定资质中介机构出具的专项报告等评估证明文件,可免予追究相关人员的经济责任,并参照国有资产管理细则的相关规定予以核销;因人为因素造成资产损毁的,应追究相关人员的管理责任和经济责任。
第四章附则
第十五条本细则自印发之日起执行。如本规定与有关法律法规、上级规范性文件不一致的,参照上级规定。
第十六条本细则由镇财政所、经管站会同镇扶贫站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