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强化民主监督 助推三资管理
强化民主监管 助推三资管理
近些年来,殷都区对群众普遍关注的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的管理问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从制度着手加强了全区农村集体的“三资”管理,从源头防堵农村基层腐败行为的发生,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我区“三资”管理现状
近年来,我区在深化“村财乡监”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村级经济活动。通过实行农村“三资”委托监管服务,明晰“三资”产权,明确“三资”管理的范围和主体,理顺“三资”管理程序,增加“三资”管理透明度,确保农村“三资”保值增值。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三资”产权不清、职责不明、监管不严、处置不当、分配不公等问题,实现农村“三资”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目的。
我区涉农乡办5个,分别是:西郊乡、北蒙办事处、相台办事处、铁西路办事处、纱厂路办事处,农村41个,农村社区2个,五个乡办均设立了三资代理服务中心,五个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均已配备了标准的办公场所,共配有电脑9台,打印机5台,电算化工作软件各1套,资产、资源管理软件各1套,配有办公桌、档案柜等,配有工作人员18人,设有审核、会计、出纳等专业岗位,采用各司其职,分工合作,流程作业的方式开展工作。三资代理服务中心遵循依法 办事、权限分明;委托监管,主体不变;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制度管人,程序定事;集中管理,规范运作;强化监督,还权于民的六原则开展监管工作,通过监管措施的落实,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达到:资金保证安全运作,得到发挥最大效益;资产得到保值增值,不断增加集体积累;资源得到合理有序开发,不断拓宽集体经济收入来源的目的。
二、我区近几年主要做法及成效
1、深化了村集体资金“村财乡监”的委托监管模式,建立完善了“三资”管理模式。农村“三资”委托监管服务中心成立后,村集体资金的管理运作模式以及各项制度和程序得到进一步规范,与“村财乡监”的各项要求比,标准进一步提高。村集体资金监管的相关制度和措施得到进一步规范;如规范了记账方式,严格控制不合理支出,自中心成立以来全区三资代理中心共纠正不合理事项20余件,不规范票据30余张,不合规定资金2万余元,拒付不合理开支1万余元;搞好了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铲除了挪用公款、坐收坐支、公款私存、私设小金库等违法违纪现象滋生的土壤。通过不断实践,建立完善了“三资”管理模式。
2、开展了村集体资产资源清产核资工作,扩大了农村“三资”委托监管服务范畴。通过开展村集体资产资源的清产核资工作,明确了资产资源的数量和状况;明确了资产、资源的产权范围和主体;查处了个人长期占用村集体资产资 源的现象。在清产核资,摸清家底的基础上,登记造册,建立了“村集体资产资源管理台账”,明确了专人负责,并建立健全资产资源长效管理和监督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村集体资产资源产权不清、职责不明、监管不严、处置不当、分配不公等问题。
3、开展了农村集体合同的清查规范工作,拓展了农村“三资”委托监管服务范畴。通过开展村集体合同清查规范工作,明确了合同双方的责权利关系;规范了程序不合理、有损集体利益、群众反映强烈的合同;查处了长期欠费、不履行约定又长期占用集体资源资产的合同。在清查规范,摸清合同家底的基础上,登记造册,形成了“村集体合同管理台账”,明确专人负责,并建立健全村集体合同长效管理和监督机制。
4、强化资产资源和合同管理,积极推行村集体合同委托招投标管理模式。针对村集体资产资源添购置、处置以及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了资产资源管理制度和集体合同管理制度。为有效防止在集体资产资源添购置、处置过程中出现不公开、不民主、不公正的现象,在集体合同招投标过程中出现恶意买标、串标,恶意压低或抬高标底等有损集体利益的现象,在全区施行了村集体合同委托招投标。按照“事前审查、事中监察、事后督察”的管理要求,规范了集体合同招投标行为。我区先后制定并实施了资产、资源管理、合同管理、招投标管理制度。截止2010年4月,全区共代理村级资金1838万元、资产4304万元。保管有1564份合同,组织参加招标会9次,涉及金额80多万元,资源发包27次,涉及金额178万元,为村组节约或增收30余万元资金。
5、充分发挥“在职审计”六结合优势,大力推进三资管理。我区的“在职审计”在三资管理中发挥了巨大优势,“在职审计”六结合优势是:(1)“在职审计”与政策宣传相结合。政策制度的宣传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的始终,进一步增强干部的政策观念和村民的护权监督意识;(2)“在职审计”与问题整改相结合。高质量审计与高质量的整改促进了三资管理质量的提高。(3)“在职审计”与制度规范相结合。通过审计,搞好调研,催生制度。(4)财务审计与村务审计相结合。把审计从财务向村务拓宽,通过审计找准矛盾产生的根本症结。(5)教育规范与查处相结合。查处作为教育规范的手段,达到净化干部思想,加强政策教育,规范干部行为的目的。(6)“在职审计”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充分利用审计的影响和职能,解决比较突出的实际问题。
通过几年的辛勤耕耘,我区在农村“三资”管理方面施行了“村财乡监、村务公开、在职审计、资产、资源管理、合同管理、招投标管理”等一系列的管理监督制度,形成了一套运作有序、管理有效的民主管理体系,取得了比较好的 成绩。
三、目前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1.村改居后的集体资产,如何监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区的扩展,“城中村”正快速出现,“城中村”的经济问题投诉呈上升趋势,如何对“城中村”财务、决策进行监管,便成为问题。解决问题面临三个症结点:(1)村改居后,原集体资产融入股份公司,进行公司化运作,成为独立的法人机构,政府对其进行监管的法律依据不足;(2)若对其进行监管,监管方式值得商榷;(3)村改居时,原集体资产经过量化后,按人均等占用股份,由于没有控股组织,易发生恶性经营。
2.监管体系不完善,影响农村“三资”监管工作的落实。从村务民主监督角度看,村务监督组织是监督的主力,也是民主管理的基础,但目前它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具体表现为:一些村的民主理财小组工作只限于财务收支单据的审核,有的甚至是应付了事,村务公开监督小组仅限于监督村务公开栏是否填有数据,不注重内容的监督,村务监督组织参与村集体经济活动全过程监督的能力不足、意愿不强。从农村“三资”监管机构的人员配备看,目前从事村级“三资”监管工作的人员,以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人员为主,全区5个涉农乡办一共配备18人,其中多数人非会计专业,在时间和精力上,往往忙于应付代理记账需要,在工作技能方面 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加强农村“三资”监管的对策和建议:
农村“三资”监管不单纯是村级组织、村级财务本身问题,它涉及村干部间、村干部与村民之间、村级组织与政府部门之间、村级组织与政府工作人员之间等等各种利益关系,是乡村组织建设效果的集中体现,受到长期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的左右,因此应当站在全局的角度,采用综合的措施,不断强化和完善。
1、加强制度的宣传和学习。经常性地组织乡村干部和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学习农村“三资”监管的各项制度,让每一个乡村干部了解、掌握“三资”委托管理的工作流程、工作要求和各项纪律,全面提高乡村干部履行监管手续,执行管理制度的自觉性,同时加强制度宣传,让广大村民了解农村“三资”委托管理的制度要求,形成群众监督的良好氛围。
2、健全考核机制,调动乡(办)村两级组织加强三资监督管理的积极性。村级财务管理好坏,直接关系村级组织建设的成效,对三资管理进行监管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建立区乡村三级三资管理考核机制,探索建立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考评办法,并将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以及区乡(办)村干部的工作考核进行挂勾,实行必要奖惩,采取对村财管理好的给予政策倾斜或者资金奖励的办法,从而调动和发挥 区乡村强化三资管理的积极性。
3、强化三资管理和监督队伍的建设。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村干部及乡办业务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和经验交流,提高基层的财务素质和专业水平,并在经费上予以保障,调整充实乡办三资委托代理中心队伍,使其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精力、足够经费、足够的专业技能履行监督管理职能。
4、加大农村干部“在职审计”工作力度,不断完善农村“三资”委托监管服务的各项措施和制度。我区一直以来坚持良好的工作督导机制,搞好针对基层乡(办)和农村干部的“在职审计”工作,通过“在职审计”进一步做好农村“三资”委托监管服务的督导工作;进一步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提出逐步规范的意见和措施。不断充实农村“三资”委托监管服务内容;不断完善农村“三资”委托监管服务模式。
二零一零年五月
第二篇:强化民主监督
2004年,县开发区(惠民街道)优家村在城市化快速演进中由于村务管理不规范、决策不民主,造成干群间的猜忌和对立。村民赴京去省群体上访20余次,一度成为全县出名的上访村和贫困村。优家村在全县率先制定和实施了《村务公约》,并试点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全面推行“制度管人、干部管事、群众管钱”的民主监督管理机制,村里的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全村已建设成为“富裕、民主、和谐”的现代化新农村。2010年8月,省委赵洪祝书记专程到优家村村进行了实地考察。今年2月,优家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发挥情况在全省县纪委书记工作会议上作了交流发言,中央新闻媒体采访团对此进行了专题采访。
一、主要做法
(一)严格推荐程序,把好选人关。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来源于村两委班子之外的村民,由各村民小组根据名额分配,以户为单位选举出代表全村的32名村民代表;随后由32名村民代表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直接选举产生5名村民担任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和成员。村务监督委员会下设4个小组,分别是民主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重大村务决策监督小组、工程建设和资产管理监督小组,其成员交叉任职。同时将全村划分成5个网格,每个网格内设置“网格代言人”,在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加强对网格内重大事务监督、民主决策和廉情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延伸了村务监督的工作触角,拓展监督范围。为确保监督“不走样”,强化对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督,建立述职评议制度,在每年年底的民主听证会上,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须向全体党员、村民代表进行述职,接受信任度测评。2009年、2010年,村务监督委员会群众信任度连续两年超过98%。
(二)推行《村务公约》,把好监督关。优家村在全县率先制定和推行《村务公约》,确保村务监督委员会更好地履行监督职能,使村务监督的知情权、建议权、质询权和审核权有制度保障。在《村务公约》中,明确规定村务监督委员会可对村级重大村务民主决策、村级财务预决算、经济合同规范化管理、责任追究等内容行使监督权。同时《村务公约》对民主决策中的程序、流程做出详细规定,明确村务监督委员会对议题提出、联席会议讨论、党员大会讨论、村民代表会议表决和公布等5个权利行使的关键部位、重点环节进行全程监管。同时,《村务公约》还规定了村务公开具体内容,具体对村集体房产的承租人、租赁期限、租金额以及租金到位情况都要进行详细公示。这使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督权、质询权得到有效保障。3年多来,村务监督委员会按照《村务公约》开展村级决策监督25起,参与村小型工程招投标8起,为村集体增加收入60余万元。
(三)创新“三审”机制,把好理财关。一是建立财务预算审核制。村务监督委员会年初对村两委提出的财务预算进行认真审核把关,再提交党员会议、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村务监督委员会按照预算审查结果,严格实行“统一口径、统一格式、统一程序、统一要求”为主要内容的“四统一”管理方式进行监督把关。二是建立村级财务审阅制。确定每月15日和30日为“民主理财日”,由村务监督委员会对村级开支进行审核。每一张收支票据必须先由经办人签字说明缘由,再由村务监督委员会5名成员集体审核把关,同意盖章后方由村支部书记签字入账。3年多来,村务监督委员会共计集中审核财务72余次。三是建立年终财务审查制。年终由村务监督委员会按照年初确定的财务预算对村级财务执行情况进行严格审查,村两委要向村监委会通报财务运作情况,由村监委会做出财务绩效评估,并通过民主听证会向全体村民代表通报。
(四)实施“五单”监管,把好反馈关。村务监督委员会对群众反映的一般性事项,在调查核实后直接向村民予以解释反馈。对群众反映较为集中的如“三资”管理、职务消费、招标采购、民主公开、民主决策及村干部廉洁自律等重大事项,经村务监督委员会梳理后上报街道纪委,由街道纪委建立以“表扬单、提醒单、预警单、整改单、告诫单”为主要内容的村级党风廉政实时监管工作机制,运用“五单”的形式要求村两委班子进行及时答复、反馈,确保群众的意见建议“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2009年以来,开发区(惠民街道)纪委先后对优家村村级报刊征订超支120元发放了“整改单”,对村务公开工作详尽到位发放了“表扬单”。
二、取得成效 五年来,优家村在上级党委和村党组织的领导下,经过村民委员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全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风气日益浓厚,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作用日益发挥,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推进,已从全县有名的“贫困村”、“上访村”,一跃成为全县的“富裕村”、“和谐村”。
(一)发挥村监会“推进器”作用,促进村级经济发展。在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有效监督下,优家村实现了村级民主管理,村民自治机制更加健全,村级各项事务更加透明,群众信任度大大提升,村级经济日益壮大。短短5年时间内,村集体可支配资金从2004年的15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300万元,村集体资产市值突破2亿元,农户从2004年70%的债务缠身到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31元,年村级收益分红人均1000多元,村民仅出租房收入户均达到2万元。
(二)发挥村监会“连心桥”作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村务监督委员会更多地代表了村民群众和普通党员的意愿和利益,在干部和群众之间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畅通了民情民意渠道,可以让群众第一时间知晓村级的重大决策和工作推进情况,是广大村民群众充分行使权力、享受村民自治的必要平台和重要渠道,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2010年村两委班子民主测评群众满意率达95.6%。
(三)发挥村监会“防护墙”作用,制止违规行为发生。村务监督委员会按照《村务公约》对村级各项事务实施全面监督,及时防止和制止一些违规行为的发生,约束了村干部的权力,保障了村民的合法权益,使原来集中在村干部的权力得到良性稀释,真正达到了“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3年多来,村务监督委员会先后4次拒签不规范和不合理发票,质询重大村务决策9起,及时防止了少数不规范行为的发生,为村集体挽回直接经济损失80余万元。
(四)发挥村监会“减压阀”作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及“网格代言人”多为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能充分发挥自身联系群众广泛的优势,主动宣传村重要决策、重大事项和相关政策,配合村干部做好有关事项的解释说明工作,及时消除群众的疑虑和误解;对发现的苗头性问题及时上报,有效减少了违纪违法问题发生,维护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3年多来,村务监督委员会先后接待群众来访30多人次,定期走访联系农户,受理村民各类问题19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38件,连续3年未发生一起越级上访事件。
第三篇:福禄三资总结强化三资管理
全市农经工作会议经验材料
强化“三资”管理 提高服务水平
穆棱市福禄乡经管中心
2012年12月8号
近年来,福禄乡经管站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纪委全会精神,把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作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一件大事来抓,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周密安排部署,积极稳妥推进,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基本情况
福禄乡位于穆棱市东部,总面积667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3个自然屯,有农户4686户,农业人口1.7万人,是一个以烟、牛、菌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乡。2012年预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800元。
全乡农村集体“三资”主要以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资产和农村土地资源为主。截止2012年10月末,村集体资产总额达938,8万元,农村集体土地28.8万亩,其中耕地20万亩,林地9679亩,“五荒地”等其它土地78321亩。
二、主要做法
为了切实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我们主要做了以 1 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建立“三资”组织机构
穆棱市于2009年9月制定出台了《穆棱市推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制实施方案》之后,我乡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于2009年10月8日成立了以乡农村经济管理中心为依托的“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乡长为主任,经管站站长为副主任,司法所、财政所、林业站、水利站等相关涉农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当日召开了福禄乡“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工作推进会议,传达了《牡丹江市推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制实施方案》、《穆棱市推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制实施方案》和《福禄乡推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制实施方案》,与16个村3个自然屯签订“三资”委托代理协议,签订率达100%,并由乡三资代理核算中心对各村进行了详细的业务培训,使其了解“三资”清理工作的相关政策,明确清理对象,把握清理重点,掌握清理工作的程序和操作方法。配齐了以乡(镇)纪检工作室主任为组长,乡纪检书记为副组长,乡司法和纪检等人员为成员的“三资”委托代理监管小组。“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办公室设在乡经管站,工作人员4人,通过财政预算投资2万余元,配备了电脑、打印机、扫描仪、照相机、档案柜等办公设备,保证了“三资”管理工作有效运行。
(二)整章建制,认真开展清产核资 一是制定相关文件。按照我市出台的《村集体收入管理制度》《村集体支出管理制度》、《村集体财务预决算制度》等相关制度,制定了“三资”代理工作流程图、集体资产资源监管流程图、“三资”代理各项制度和“三资”代理组织机构等工作图板,并悬挂上墙。向各村分别发放了“三资”清理表格,包括村机动地明细表、固定资产明细表、固定资产汇总表、集体资源登记卡、集体资源汇总表,损毁、报废固定资产(产品物资)审批明细表等,为村级清产核资打下了基础。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我乡对各村统一下发了《村级制度汇编》手册,印制发放“三资”入户明白卡4000余份,内容涉及村级财务收支审批管理制度、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办法、村民理财小组职责等。各村相继分别召开了村“两委”会议、村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加大了农村“三资”管理的宣传力度。
三是实施全面清查。2009年12月份,我乡完成了对村级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清查、财务移交、调账建账等工作,对于权属不明、存在争议的资产,先暂时予以登记,待权属明晰后,再做调整,做到了村级所有的资金、资产、资源清查登记不重不漏。在全面清查工作中,重点把握三个关键环节。首先是严格规范各村的现金、存货、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对往来款项和银行存款进行核实。对均分到户的土地必须建立土地承包登记簿,逐户登记,不与村集体的资源 性资产台账混在一起管理。其次是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对村集体资产、资源情况进行登记造册,并向村民进行公示。凡是群众要求查账的,由乡纪委协同乡“三资”代管核算中心统一受理。再次是加强清查结果的处理。对盘点中出现的报废、有账无物等不实资产,原则上由村“两委”查明原因,拟定处理意见,向乡有关领导小组报批。对于确实不能处理的,可以暂时挂账处理,但在台账中说明。对公示无异议的资产、资源清查登记表,报乡三资代管核算中心建立集体资源账册,进行账务处理,实行动态管理。
(三)民主决策,严格规范操作程序
一是坚持民主理财原则。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村民自治条例》等法律法规,正确引导和帮助村民参与“三资”管理,不干预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乡三资代理核算中心,按规定将村级资金、资产的财务收支情况逐笔、逐项的进行登记管理。在每年的年终,由市经管站对各村的财务进行常规审计,推动了各村在工作中要争先进位、争创一流,较好地完成了乡党委、政府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加强了各村负责人的责任心。
二是实行统一管理制度。全乡统一制定了严格的村级财务、货币资金管理、开支审批等管理制度,对村务、公务支出等相关内容作出明确规定,保证村集体资金收支有序。对各村原始收支凭证进行统一严格审核,实行谁审核谁负责的岗位责任制,对不符合村财务民主管理规定的票据凭证,退 回重新补办手续;对违反财务管理制度的不予入账,并迅速纠正。对所服务的行政村实行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统一编制会计报表和财务公开表。村设报账员负责各村日常收支活动,按照财务制度及时到乡“三资”代理核算中心结算,严禁坐收坐支。各村的财务公开内容由乡“三资”代理核算中心统一提供,财务逐笔逐项每季公开,公开栏旁设置意见箱。各行政村移交的“三资”档案由乡“三资”代理核算中心统一建档、集中管理,分村设立档案。
三是坚持规范操作程序。为切实做好农村村帐乡管工作,我乡严格按照规范的工作程序操作。规范账户设置,取消各村在银行或金融机构开设的所有账户,由乡“三资”代理核算中心在金融机构开设“村级资金核算专户”,村级所有收入必须缴入“村级资金核算专户”。各村将所有的财务收支纳入乡“三资”代理核算中心核算,严禁坐收坐支,严禁私设“小金库”。规范票据管理,使用由市经管部门统一印制“村级收入专用票据”,并由乡“三资”代理核算中心采用“分次限量、核旧领新、票款同行、以票管收”进行管理。规范核算管理,对各村的财务管理,严格执行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制度,并对原始收支凭证进行严格审核,村集体所有开支,必须先填制村财务开支预算审核表,经村民理财小组或村民代表会讨论通过,由村支书、主任签字、村委会盖章、报经管站审核及政府乡长审批签字后,方可支出现金。现金支出之后所报票据必须写明时间、事由、金额、经 手人、批准人、理财小组意见。支出单据内容要与预算支出申请表所列用途进行审核,审核有关单据的真伪,所有手续合格后,才可以报账,确保了村级财务管理规范。规范招投标程序,村集体资产的报废、转让、出租、变卖、抵债及处理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均由村委会开会研究后提出申请,经村民理财小组和村民代表通过后,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7天,村民无异议后填制资产处置审批表,报乡“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审核、政府乡长审批后方可处置,否则无效。村集体资源要通过拍卖、出售、转让、公开发包等形式处置,促进了集体资源所有权合理流转,实现了资源保值增值,所有资源均实行竞价处置,由乡纪委、乡司法所、乡“三资“代理核算中心和村民主理财小组监督实施。
(四)运用科技,实现“三资”电算化管理
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资”管理工作,派业务骨干,参加了省经管处组织的“三资”管理软件培训班,投入专项资金购买了“三资”管理软件,实现了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管理,为全面开展“三资”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三资”软件赋予有关领导和管理人员相应的查询、管理、操作权限,加强了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动态监管。我乡自开展“三资”管理以来,一直实行手工记账和电算化记账并行,真正实现了资金、资产、资源的全部电算化,确保我乡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健康运行。
三、取得的成效 通过推行农村集体“三资模式”管理,使我乡“三资”管理程序进一步规范,管理效率进一步提升,村干部违纪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一)确保了“三资”保值增值,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推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模式,解决了“帐目不清、产权不明、管理混乱、随意处置、铺张浪费、挤占挪用”等“三资”管理方面的问题,实现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总量清、资产价值清、资源分布清、管理运行清、使用处置清的目标,确保了村级“三资”的保值增值。通过“三资”管理,使全乡村集体资产盘活,增收13.9万元;使村集体资源发包收入增加18.6万元;有效的遏制村级不合理支出16.7万元。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使其能更好的为农村稳定、农民增收搞好服务。2010年,我乡成德村在处置40亩集体林地时,村委会集体研究决定以20万元的价格对外发包,后来通过公开招投标价格上升到30万元,实现了村集体资产的增值。
(二)推行了民主决策,促进了基层民主管理 在“三资”管理重大事项决策方面,通过推行“五议三公开”工作法,促进了“三资”管理从“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从“干部定事”“群众做事”向“群众定事、干部干事”的方式转变,群众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显著提高,有力推动了农村基层民主管理。2011年,国光村在机动地发包工作中,主动邀请村民代表和普通党员参与讨论。通过民 主决策,提高了工作透明度,使村年发包收入由原来的10万元提高到13万元,村集体年收入净增3万元。
(三)推进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 推行农村集体“三资模式”管理,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将事后出问题再处理,变为事前抓防范、事中抓规范,使教育、制度、监督融为一体,从源头上遏制了基层腐败现象的发生,促进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我乡光明村过去由于集体资产管理不善,集体资产流失问题比较严重,群众对此意见很大,多次进省上访,通过开展清产核资,规范资产运营等措施,光明村集体资产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集体资产每年增加10.6万元。通过开展“三资”管理,集体经济实力增强了,村容村貌得到了改善,干群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好转。
我们在 “三资”管理工作上虽然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群众的期望、兄弟乡镇的管理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决心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针,借助此次会议的东风,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认真总结经验,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探索现代农村“三资”管理服务新途径新举措,为全乡经济社会繁荣稳定和建设幸福穆棱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如何强化农村“三资”管理
如何强化农村“三资”管理
农村“三资”即农村集体的资金、资产和资源,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和监督,不仅有利于巩固壮大集体经济,推动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但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农村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方面的损失、浪费等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强化农村“三资”管理切实维护村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已成为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首先提高乡镇党委政府对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重要性的认识,成立乡镇农村“三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三资管理”办公室,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加强监管。其次对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和财务人员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和“三资”管理业务知识培训并把“三资”管理纳入干部岗位目标考核和廉政考核内容之一。
二、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建立健全的农村集体资金、农村集体资产、农村集体资源和集体建设用地收益专项管理制度。其中包括各项现金管理、财务收、支管理、财务预(决)算、财务公开、合同管理、资源登记、公开招投标制度等。对“三资”管理工作人员明确职责、落实分工,定期开展业务指导和培训,切实提高管理人口业务水平和思想认识。
三、全面公开,加强监督。将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的各项内容、程序及过程都纳入村务公开之中,并作为重点进行公开,保证农村“三资”管理处于事事监督之下。农村“三资”管理要做到公开内容要全面、公开数据要真实、公开时间要及时,使农村“三资”管理做到经常化、公开化、规范化,使农村资金、资产、资源时刻在村民群众的监督下流转运作。
四、加强考核、严肃纪律。在建立健全的农村“三资”管理各项制度的基础上,还要加大对“三资”管理工作的考核力度,健全考核制度和考核内容。镇纪委和三资管理办对相关责任单位的财务运作情况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积极采取措施及时整改落实。对程序不规范、操作不透明、管理不民主的、审核不谨慎、监督不严肃等造成的“三资”管理混乱或使农村集体财产蒙受损失的要依规追究当事人责任,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
第五篇:打造阳光平台强化三资管理
打造阳光平台强化三资管理
努力推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武坚镇纪委经管站
我镇共有14个行政村、3个社区,辖 306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68333亩,围田养殖14399亩,河荡900亩,其中家庭经营36987亩,规模经营31346亩。至2011年末6月底,镇会计站共代管村组集体资金983万元,资金代管率达96%;全镇村组拥有集体固定资产988万元,其中经营性资产158万元,公益性资产340万元,管理性资产490万元,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全部建立了台账,同时建立了合同管理台账。为切实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和农村财务规范化建设的要求, 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减少基层矛盾纠纷,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我镇狠抓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积极打造平台,成立了武坚镇农村三资管理服务中心,资产资源的增减变动和增值情况得到了有效监管,确保了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现将我镇在“三资”管理方面的做法汇报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奠定工作基础
农村集体资产是历年来农民群众的劳动积累形成的,是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动力,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为切实加强对农村“三资”管理工作的领导,我镇召开动员部署大会,制定了工作计划,建立了三资管理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农村工作镇长任组长,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和纪委副书记任副组长,成员由农经、监察、国土、财政、审计、水利、民政等部门负责人组成,镇农经站具体负责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中心的筹建工作,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同时健全村级“三资”管理组织,明确群众是
1村组“三资”的管理主体,村“两委”是“三资”管理中具体事项的执行主体,村民监督委员会负责监督村“两委”“三资”管理工作情况,以切实维护集体利益,保障村民权益。在此基础上,各村积
极开好村组干部会和群众代表会。通过会议,大力强调加强“三资”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广泛宣传农村三资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
通过层层宣传发动,全镇上下形成了共识,为规范和加强“三资”
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加强清产核资,严肃工作程序
要加强和规范“三资”管理,清产核资是基础工作。为此,我镇在年初就对村组集体所有的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
资产进行了全面清核登记,建立了“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监督民
主、管理科学”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是清点集体资金。在抓好结报账的基础上,盘点村集体库存
现金,着力解决白条和票据抵库等疑难问题,全镇14个行政村3个社区清产核资前现金余额8.11万元,通过盘点、清查,收缴了保管在少数群众手里的集体资金累计达2.18万元。清产核资之后至2011年6月底,镇会计站共代管村组集体资金983万元,资金代管率达96%;确保了集体资金安全完整。
二是清理固定资产。随着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村组集
体的半机械化农机具逐渐被淘汰,有的因为保管不善而遗失,有的因为长期闲臵而损毁,有的因为帐务处理不正确而未能及时登记入
帐。为此,我们组织村组干部群众对集体所有的固定资产进行全面
清理核对。经清查,全镇共核减固定资产345件,核减金额54.8
3万元;共核增固定资产14件,核增金额1.89万元。对上述的固定资产的核减、核增,各村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民主理财小组一致通过了集体固定资产核增核减方案,经履行相关手续程序后及时进
行了账务处理,到6月份全镇固定资产余额988.32万元(其中经营性固定资产158万元、管理性固定资产490万元、公益性固定资产340.32万元), 登记账外资产1275件,3498.48万元,基本达到了账物相符、家底清楚。
三是清查集体资源。全镇各村通过召开群众座谈会,查看发包
合同、走访农户、实地查看等多种形式,全面清查集体耕地、林地、水面等资源性资产,到6月份全镇资源性资产面积7.7878万亩,其中非经营性资源面积1.1403万亩,经营性资源面积6.6475亩,确保了集体资源及经济利益的全面性。
四是清收陈欠。主要是清收合同到期未结清的承包款和各项应
收款。此次共清收各项往来123.69万元,其中清收应收款103.63万元,清收内部往来20.06万元,核销往来98.58万元,其中核销应收款67.27万元,内部往来31.31万元。
五是清理账户。对实际已结清且长期无新业务的资产负债类账
户进行转账核销处理,6月份共清理帐户55户计17.4万元,做到账实相符,严禁账外账。
在抓清产核资工作的同时,我们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抓好整改
工作:一是对于核增核减的固定资产,认真履行核销报批手续,由
村组出具核销报告、村主要负责人签字、民主理财人员确认、村民
代表会议通过、分管领导审批、农经站盖章后进行账务调整,并向
村民公示。二是及时收缴村组自行保管的现金、存折账户计3.75万余元,同时,考虑到村组集体收益(利息收入)不受损失,对于相关未到期的以个人名义保管的存折,统一制表登记,与会计站履行交接手续,一旦到期,例行转存。
三、规范“三资”管理,创新工作举措
一、强化思想认识。我们借鉴外地经验,深入调查研究,理清了加强“三资”管理监督的基本思路,决定在全镇农村财务委托代理的基础上,再组建农村“三资”管理服务中心,下设农村招投标管理服务中心,变原来资金使用后监管为对“三资”的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全过程参与监管。为确保“三资”管理的顺利实施,前期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农村“三资”管理监督领导小组,明确了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的指导思想、时间安排、方法步骤和目标任务,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抓好平台建设。投资 20多万元,在原农村财务管理服务中心的基础上,组建了农村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和农村招投标管理服务中心,增配了LED显示屏、电脑、会议桌椅等办公设施,同时,抽调 6名懂业务、政治素质高的人员专门负责此项工作,保证了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开展清产核资。为切实查清各村“三资”底数,为工作开展打好基础,我们根据市委要求,集中半个月的时间,抽调专人,对全镇 14个村进行全面清查,填制统一的清产核资报表,作为填制农村集体 “三资” 台账的原始依据。根据清产核资的结果,对已核实确定权属关系的村集体账内外固定资产、产品物资、货币资产、债权债务和其它资源性资产逐一登记,分类归档,并录入微机,建立起了“三资”台帐,实行动态监管。
二、规范资金管理制度。推行了农村财务委托代理制度,并做到了“四个统一”:即统一账户管理。统一审核把关。统一代理记账。统一财务公开。出台了《农村干部廉政守则》,对农村干部的行为提出了“十个不准”,加强自律约束,避免和减少了农村干部经济上乱作为现象的发生。同时加大监督制约力度。每张原始单据,必须经过“三笔会签”、村民主理财小组、委派会计、农村财务委托中心总会计、镇经管站“五道关口”审核把关后,按规入帐。并出台了《农村财务委托代理中心考核实施办法》,重点对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等进行了规范考核。通过“村财民理镇管”,前移了村级财务监管的触角,有效地防止了“有钱随便花,无钱借着花”的现象,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村级腐败现象的发生。
三、创新资产资源管理模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重点突出“四抓”:一抓台账。制定了系列资产资源调查表,组织专业队伍对全镇所有的资产资源进行了详细的排查并登记造册,录入微机,建立数据库,同时按季度对承包、交款、发包等情况进行更新完善,为开展资产资源的长效管理和公示公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抓发包。针对农村资产资源发包矛盾与上访多发,发包过程不民主,不公开,不按程序操作的现象时有发生的状况,我镇及时成立了农村招投村管理服务中心,并出台了《关于农村招投标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划定了招投标范围,制订了农村招投标操作流程及相关的管理制度,实施招投标的项目,先在村里履行民主程序,形成书面会议纪要,并出具招投标委托申请书;镇招投标中心接受委托后,根据招标项目的不同,和村两委一起,研究确定合适的招标方式,制作招投标
文件,在镇、村公开栏及市“三三三”工程网上发布招投标公告,然后在镇纪委的全程监督下根据项目的不同进行公开竟标或开标。投标方式按项目的不同确定,建设工程类的承包实行暗标明投,资产资源的出租、发包、转让等,实行明标明投或明标暗投。并当场公布中标结果;向中标人发中标通知书并在镇公开栏和网站上进行中标公示;在镇纪委的监督下,村集体与中标人订立合同协议;对工程建设项目,工程峻工,须经村、有关部门、镇农村“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对工程质量现场验收后进行工程资金结算。通过实践证明,此举从源头上有力制止了农村资产资源发包过程中的不良现象的发生,涉及资产资源发包的矛盾与上访明显减少。三抓公开。在强化资产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公开公示工作,除通过正常渠道公示外,同时还建立专门网络,包括“三资”台账在内的所有信息向社会进行了公示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四抓监督。镇纪委全过程参与“三资”管理,突出招投标、工程建设、财务管理等重点环节的监督与检查,并创新形式,完善制度,强化考核,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手段,使得“三资”管理工作有序推进,成效显著,得到了基层群众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