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温州中院 关于在审理企业破产案件中防止逃废债行为的会议纪要
温州中院
关于在审理企业破产案件中防止逃废债行为的会议纪要
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在审理企业破产案件中防止逃废债行为的会议纪要(2014年11月4日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2014第30次会议通过)为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保障债权公平有序受偿,有效防止假借破产逃废、悬空债务,服务信用温州建设,现特就如何防范破产案件中的逃废债行为纪要如下:
一、依法审查破产申请,杜绝“假破产、真逃债”案件进入破产程序
1、对于债务人的关联企业作为债权人申请债务人破产的案件,在受理审查阶段要慎重审查关联企业债权的合法性和真实性,防止关联企业虚构关联债权利用破产程序达到帮助债务人逃废债务的目的。
2、对债务人申请破产的案件,应要求债务人提供资产负债表、财产清单、债权债务清册或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等反映企业资产、负债情况的基本材料,并要求债务人就主要资产的去向作出说明。
3、在受理审查阶段发现有“假破产、真逃债”嫌疑或迹象的,应及时向提出破产申请的债权人以及债务人的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等关系人释明法律责任,并可通过召开听证会的方式对申请人提出的申请进行慎重审查。负责审查的合议庭还应针对个案做好“假破产、真逃债”的风险评估和防范预案并及时向业务庭庭长和分管院长报告。
4、经审查发现债务人有巨额财产下落不明且不能合理解释财产去向或者债务人存在先行剥离企业有效资产另组企业而后申请破产等“假破产、真逃债”行为的,应依法裁定驳回破产申请,杜绝以逃废债为目的的破产申请进入破产程序。
二、积极支持和依法监督管理人履行清查、追收债务人财产的职责
1、管理人基于清查、追收债务人财产而提出的对债务人财产采取保全措施的申请,法院应依法及时予以支持。
2、对于管理人在履行调查、追收债务人财产职责过程中面临的相关单位或者个人不配合、不协助调查等实际困难,法院可根据管理人的申请及时出具调查函、调查令或依职权主动调查、协调。
3、对于“无产可破”或“资不抵费”的破产案件,以债务人财产不足以清偿破产费用为由裁定终结破产程序时,应审查管理人是否已尽最大可能清查、追收债务人财产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避免使该类案件的破产程序流于形式。
4、管理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债权人会议或者债权人委员会提出的追收债务人财产要求的,法院可以根据债权人会议的申请依法更换管理人。
5、管理人追查债务人逃废债行为的勤勉程度应当列为法院对管理人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对于在追查债务人逃废债行为中业绩突出的管理人,相关法院在以竞争方式产生管理人时可以给予适当的加分。
三、合理引导管理人全面履行清查、追收债务人财产的各项职责
1、引导管理人核查债务人及其法定代表人、控股股东及高管等关系人是否存在为逃避债务而隐匿、转移财产以及虚构债务或者承认不真实的债务等无效的财产处置行为。
2、引导管理人核查债务人在法院受理破产申请一年内是否存在涉及债务人财产的如下可撤销行为:(1)无偿转让财产的;(2)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进行交易的;(3)对没有财产担保的债务提供财产担保的;(4)对未到期的债务提前清偿的;(5)放弃债权的。
3、引导管理人核查债务人在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六个月内,是否存在已构成破产原因,仍以债务人财产对个别债权人进行偏颇性清偿的可撤销行为(使债务人财产受益的清偿行为除外)。
4、引导管理人核查债务人在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六个月内,是否存在已构成破产原因,却与债权人恶意串通,经诉讼、仲裁、执行程序对债权人进行个别清偿的可撤销行为。
5、引导管理人核查债务人的出资人是否存在没有出资、出资不足或抽逃出资等违反出资义务的行为。
6、引导管理人核查在债务人已构成破产原因的情形下,债务人的董事、监事和高管是否存在利用职权获取绩效奖金等非正常收入的行为。
7、引导管理人核查债务人账面资产与实际资产是否相符,是否存在债务人资产与关联企业资产或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个人资产是否存在混同。
8、引导管理人就债务人或债务人的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高管等存在的上述行为或事实时,及时提起诸如确认债务人隐匿、转移财产或虚构债务、承认不真实债务行为无效诉讼、破产撤销权诉讼、追收债务人的出资人未缴出资和抽逃出资诉讼、追回债务人董事、监事和高管非正常收入诉讼等或提出保全债务人财产的申请。
四、对有“假破产、真逃债”嫌疑的破产案件,在受理后可以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1、传唤债务人的法定代表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以及其他主要责任人员就债务人的资产和负债情况作出明确的说明并提供相关的证据。
2、依职权调查取证。
3、视情况对债务人的法定代表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以及其他主要责任人员采取罚款或限制出境等强制措施。
4、在市风险企业破产处置领导小组的协调下,联合公安、检察、工商、税务、海关等政府部门或有关机关建立打击逃废债行为的协调机制。
5、依法可以采取的其他措施。
五、依法追究债务人的股东、高管等相关责任主体的个人民事责任,使其借破产逃废债务的目的落空
1、债务人的股东有出资不足或抽逃出资情形的,除应依法追究该股东的民事责任外,还应依法追究债务人的其他股东和负有监督股东履行出资义务的董事、高管,或者协助抽逃出资的其他股东、董事、高管、实际控制人等对股东违反出资义务或者抽逃出资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追回的相应财产一并归入债务人财产。
2、债务人的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及其他相关责任主体无正当理由不向管理人移交相关材料、账册,经释明或采取罚款、讯诫、拘留等强制措施后,仍不移交相关材料、账册,严重影响破产程序顺利推进的,在就现有财产对已知债权进行公平清偿并裁定终结破产程序的同时还应直接在终结破产程序的民事裁定书中写明债权人可以另行起诉要求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控股股东,以及实际控制人等清算义务人对债务人的债务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3、在破产案件审理中,发现债务人企业财产与其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或控股股东的财产高度混同的,可借助债权人会议等相关平台决议解决。如果债务人企业的债权人会议决议同意合并处置的,则可裁定将债务人企业和“企业股东及高管”的财产合并处置,但仍要区分债务人股东及高管非因经营债务人企业所产生的债务和财产。
六、加强执破衔接,拓宽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的渠道
1、债务人的执行法院或执行部门发现债务人有通过破产程序逃废债务情形的,应当及时向受理破产案件的法院或商事审判庭提出。
2、申请执行人认为被执行人利用破产程序逃废债务的,可以在宣告破产之前向受理破产案件的法院提出异议,法院应当依法审查。异议成立的,应依法裁定驳回破产申请。
3、执行法院对于有履行能力但不配合执行的失信债务人,可以引导债权人以债务人不能清偿债务为由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倒逼有履行能力但拒不履行债务的失信债务人及时履行债务。
4、对不能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96条规定及时参与平等分配的债权人,执行法院可以引导其对债务人提出破产清算申请,以保证债务人的全部财产能够在所有债权人间公平清偿。
七、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严厉打击“假破产、真逃债”行为
1、破产案件受理后,发现企业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法定代表人及其他企业高管因逃废债涉嫌犯罪的,可以将涉嫌犯罪的材料移交侦查机关,并根据企业破产法第十二条规定驳回企业破产申请。
2、逃废债行为经过侦查,公安机关撤销案件、公诉机关决定不予起诉或法院宣告被告人无罪的,法院可以在驳回破产申请后重新审查对债务人企业的企业破产申请。
3、对破产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现的各种妨碍清算行为的犯罪线索,要及时向侦查机关通报情况。
八、及时总结经验,加强对破产案件中逃废债问题的研判我院将加强对各基层法院在破产审判中有关防范逃废债问题的业务指导和协调工作。各基层法院在审理破产案件中发现典型的“假破产、真逃债”行为的,应当积极应对,妥善处置,及时总结审判经验并将相关信息和典型案例及时上报给我院。
第二篇:温州中院出台《关于在审理企业破产案件中防止逃废债行为的
温州中院出台《关于在审理企业破产案件中防止逃废债行为的会议纪要》新闻发布会
发布稿
温州中院副院长 陈有为(2014年11月10日)
各位代表、委员,新闻媒体界的朋友:
大家上午好!
2013年以来,我市把企业帮扶和风险化解专项行动作为破难攻坚七大行动之一,在政府及时介入、银行合力化解、企业积极自救、司法高效处臵下,全市经济金融稳定形势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值得关注的是,在企业破产重整、处臵不良贷款中,逃废债务的行为时有发生。为重塑社会各界信心,净化全市经济金融环境,今年以来,我市两级法院加强了对 “假倒闭”、“假破产”等恶意逃废债行为的打击力度,并集中开展了打击逃废债专项行动。今年11月4日,我院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了《关于在审理企业破产案件中防止逃废债行为的会议纪要》(以下简称《纪要》),并已印发全市法院和各位记者朋友。《纪要》的出台,将有效防止假借破产逃废、悬空债务,保障债权公平有序受偿,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服务信用温州建设。
下面,我向各位介绍《纪要》相关情况。
一、《纪要》的起草背景和经过
近年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局部金融**的影响,我市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个别企业因盲目扩张、借贷高利资金等原因,出现了资金链断裂、停工、倒闭和企业主“跑路”的现象。为此,去年以来,我院将企业破产重整项目列为“一把手”工程,向企业发放破产知识宣传手册,徐建新院长亲自做客电视台、走进网络直播间宣传破产保护理念,争取党政各界和新闻媒体的大力支持,推动市政府及各县市区设立破产审判专项资金,全面推进破产案件简化审理,逐步建立市场化导向的破产企业有序退出常态机制,成效明显。2013年1月至今年10月,全市法院共受理破产案件301件,审结218件,分别占全省法院的50.76%和54.36%。在已审结的破产案件中,涉及债权人共3339人,涉及担保债权13.1亿元,化解不良资产33.58亿元,盘活资产15.93亿元,激活土地面积约969.83亩。温州的成功实践再次证明,企业破产审判在优化市场资源配臵、化解企业金融风险、催生现代企业制度和倒逼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在破产重整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极少数企业及其投资人、高管不在自身经营和发展上下功夫,而是钻现行法律法规的空子,通过非法侵占财产、混同公私财产、违规分红、虚假交易、个别清偿等手段大肆转移破产企业财产,到 宣告破产时企业已成为一个“空壳”,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更为严重的是,这类逃废债务的违法犯罪行为一旦得逞,在互保链、担保圈的作用下,还会危及相关担保企业,甚至一些好的企业也会因此被拖垮,将严重影响社会信用体系,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因此,引起了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相关银行、企业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强烈呼吁司法机关加大打击“逃废债”的力度。为此,去年我院专门下发通知进行规范,今年又将打击逃废债作为全市法院的一项重点工作,在破产重整、执行等领域都开展了打击逃废债专项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今年以来,全市共受理涉嫌逃废债的破产关联案件45件,审结37件,涉及行为人54人,涉及标的达9174.33万元,追回破产企业资产达3177.84万元。
当前,打击“逃废债”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假破产真逃债”的形式趋于多样,有的企业还请专业人士“出谋划策”,打击的难度在加大。二是企业破产案件中逃废债行为呈多发高发态势,审查、监管破产企业破产行为正当性的任务十分繁重,管理人队伍、破产法官队伍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三是我国现行企业破产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特别是亟需出台有关防范和打击逃废债的操作规则。为此,在市委和上级法院的领导、指导下,我院就如何防范和打击破产案件中的逃废债行为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走访政 府有关部门和企业,收集相关案例和资料,在广泛征求意见、全面总结经验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了《纪要》初稿。后又多方征求意见,数易其稿,最终形成本《纪要》。
二、《纪要》的主要内容
《纪要》正文共分八个部分,涉及五个方面的内容,明确了在审理企业破产案件中防范逃废债行为的目的和意义,并就如何防范逃废债行为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的操作规程。下面,我对《纪要》的主要规定进行解读和说明,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相关内容。
(一)严把破产案件立案审查关
破产审判具有解决群体诉讼和概括执行的独特功能,对破解当前我市企业担保链蔓延扩散风险具有重大意义。《纪要》首先强调对破产申请的依法审查,严把立案关,杜绝“假破产、真逃债”案件进入破产程序。
一是重点审查关联企业债权的合法性与真实性。关联企业之间存在直接或者间接的拥有或者控制关系,或同为第三者所拥有或者控制,这就为关联企业虚构关联债权提供了便利条件。《纪要》明确规定对债务人的关联企业作为债权人申请债务人破产的案件,在立案时要严格审查关联企业债权的合法性和真实性,防止利用破产程序达到帮助债务人逃废债务的目的。
二是及时释明法律责任,必要时召开听证会进行审查。在受理审查阶段发现有“假破产、真逃债”嫌疑或迹象的,应及时向提出破产申请的债权人以及债务人的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等关系人释明法律责任,并可通过召开听证会的方式对申请人提出的申请进行慎重审查。负责审查的合议庭还应针对个案做好“假破产、真逃债”的风险评估和防范预案并及时向业务庭庭长和分管院长报告。
三是发现有“假破产真逃债”重大嫌疑的,驳回破产申请。《企业破产法》贯穿了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宽容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但它绝不是逃废债务的工具。实践中,有些非诚信企业通过各种手段,剥离资产,虚构债务,留下一个烂摊子,企图通过破产程序达到非法目的。《纪要》明确规定对债务人有巨额财产下落不明且不能合理解释财产去向,或者债务人存在先行剥离企业有效资产另组企业而后申请破产等“假破产真逃债”行为的,要依法裁定驳回破产申请。
(二)支持监督管理人依法履职
破产管理人是企业破产审判工作的重要参与者。清查、追收债务人财产是管理人的主要职责。《纪要》从积极支持和依法监督两个方面对管理人履行职责进行了规定。
一是及时出具调查函、调查令。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对管理人的权利规定不够明确,管理人在履行职责过程中经常遇到不配合、不协助等实际困难,不利于破产案件顺利进行,难以有效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对此,《纪要》创新性地 提出,可根据管理人的申请及时出具调查函、调查令,解决管理人履职难题。
二是依法监督管理人履职。一直以来,破产管理人全面支持、参与我市法院破产审判工作,并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其中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今年上半年,我院对2013年担任全市法院破产案件管理人的29家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及个人管理人的履职情况进行了考评。其中,获得好评的占52.63%,获差评的管理人有3家,管理人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此外,《纪要》还规定把管理人追查债务人逃废债行为的勤勉程度列为法院对管理人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对于在追查债务人逃废债行为中业绩突出的管理人,相关法院在以竞争方式产生管理人时可以给予适当的加分。
(三)引导规范管理人全面履职
破产管理人发挥作用的程度,直接影响着破产程序的法律功能能否充分实现。目前管理人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有些管理人对破产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不熟悉,有些管理人团队责任心不强,有些管理人没有积极履行好职责。为加快破产案件的推进,规范破产管理人的工作流程,充分发挥管理人在破产案件中的作用,有必要对管理人履职进行有效的规范与引导。
一是明确管理人核查工作重点。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并 结合审判实践,主要区分为三大类行为:1.核查债务人在法院受理破产申请一年内的可撤销行为,分别是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进行交易、对他人的债务提供财产担保、对未到期的债务提前清偿及放弃债权等五类行为。2.核查债务人在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六个月内的两类可撤销行为。其一,已构成破产原因,仍以债务人财产对个别债权人进行偏颇性清偿的(使债务人财产受益的清偿行为除外);其二,已构成破产原因,却与债权人恶意串通,经诉讼、仲裁、执行程序对债权人进行个别清偿的。3.核查其他四种较典型的逃废债行为:(1)关系人无效财产处臵行为;(2)出资人违反出资义务行为;(3)董事、监事和高管非正常收入行为;(4)关联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资产混同行为。
二是引导管理人及时提起诉讼。引导管理人及时提起确认债务人隐匿、转移财产或虚构债务、承认不真实债务行为无效诉讼、破产撤销权诉讼、追收债务人的出资人未缴出资和抽逃出资诉讼、追回债务人董事、监事和高管非正常收入诉讼等或提出保全债务人财产的申请等,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今天印发给大家的典型案例中,前六个案例都是涉及破产管理人通过诉讼追究企业法定代表人、股东、管理人员的相关责任,以及撤销企业的偏颇性清偿行为的案例。
三是重申管理人不当履职后果。针对实践中可能存在的因管理人不作为导致破产撤销权落空的情况,去年9月最高 法院出台的《破产法司法解释二》明确规定,管理人未依据《企业破产法》撤销债务人无偿转让、非正常交易或偏袒性清偿债务等行为的,债权人可以依据《合同法》的规定提起撤销权诉讼,并可以申请法院更换管理人。同时,对管理人因过错未依法行使撤销权导致债务人财产不当减损,债权人提起诉讼主张管理人对其损失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法院应予支持。
(四)加强执行和破产程序衔接
以破产制度取代执行中的平等分配制度,不仅有利于实现债权人之间的公平,而且有利于终结大量执行案件,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破产具有概括执行的功能。一般执行案件程序终结后,尚未受偿或尚未完全受偿的债权人仍可不断对实际已无财产可执行的债务人企业申请强制执行,导致大量的执行案件成为没有实际意义的积案,极大浪费了司法资源。而破产程序的终结,意味着消灭了被执行人的主体资格,相关联的大批执行案件得以彻底终结。
为使执行程序与破产制度更好地衔接,保障债权人公平受偿权,《纪要》首次提出在执行程序中建立公告告知制度,即对执行不能的案件,由执行法院行使释明权,引导未受偿的债权人对债务人企业提出破产申请,彻底终结执行程序,有效节约司法资源。
同时,对于有履行能力却不配合执行的失信债务人,执 行法院同样可以引导债权人以债务人不能清偿债务为由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倒逼有履行能力但拒不履行债务的失信债务人及时履行债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破产制度本身是防范和打击失信被执行人的有效手段。
(五)严明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企业破产法》在第一章“总则”的第6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破产案件,应当依法保障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依法追究破产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责任。”这里规定的是应当,可以说“追责”是人民法院审理破产案件必须遵守的一项基本原则。
同时,《企业破产法》设专章规定企业高管、债务人的有关人员、债务人的法定代表人、直接责任人、管理人“假破产真逃债”等违反《企业破产法》行为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纪要》在重申有关《企业破产法》、《公司法》及《刑法》有关法律责任规定的同时,针对实践中假破产追责难及有关裁判文书规范表述等问题,作了许多创新性规定。
一是明确对责任人可以采取司法强制措施。对有“假破产、真逃债”嫌疑的破产案件,法院在受理案件后可以对主要责任人采取传唤、罚款、限制出境等强制措施。比如,可以传唤债务人的法定代表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以及其他主要责任人员就债务人的资产和负债情况作出明确的说明并提供相关的证据;还可以视调查取证情况对前述主要责 任人员依法采取罚款或限制出境等强制措施。
二是明确在裁判文书中载明追责事项。《纪要》规定,相关责任主体经释明或采取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后,仍不移交相关材料、账册,严重影响破产程序顺利进行的,法院在就现有财产对已知债权进行公平清偿并裁定终结破产程序的同时,还应在裁定书中明确赋予债权人另行起诉相关清算义务人的权利。《纪要》这样规定的法律依据是《公司法司法解释
(二)》第十八条的规定。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审理法院须依法进行释明。对于人员下落不明的,还应当进行公告。通过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个人民事责任,不仅使其假借破产程序逃废债务的目的落空,而且还起到了警示其他非诚信企业的作用。
三是明确公私财产混同时的处置原则。温州的民营企业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普遍存在着财务账册混乱、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以及公私财产混同等现象。对此,《纪要》规定在破产案件审理中,发现债务人企业财产与其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或控股股东的财产高度混同的,可借助债权人会议等相关平台决议解决。如果债务人企业的债权人会议决议同意合并处臵的,则可裁定将债务人企业和“企业股东及高管”的财产合并处臵,但仍要区分债务人股东及高管非因经营债务人企业所产生的债务和财产。
四是明确刑责追究与破产程序衔接问题。一方面,破产 案件受理后,发现企业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法定代表人及其他企业高管等因逃废债涉嫌犯罪且与破产案件的审理有牵连的,应及时将涉嫌犯罪的材料移送侦查机关,并可根据企业破产法第十二条规定裁定驳回破产申请;另一方面,逃废债行为经过侦查,公安机关撤销案件、公诉机关决定不予起诉或法院宣告被告人无罪的,法院可以重新审查对债务人企业的破产申请。
最后,我给大家讲一个有关追究刑事责任的典型案例。瑞安法院在审理生活秀集团公司破产案件过程中,该公司法定代表人陈少丰在法院规定的时间内拒不提交相关材料、账册,后瑞安法院发现该公司存在私设账外账的行为,且有证据表明该公司的账外账和大部分会计凭证已经被故意销毁或者隐匿;银行借款6000余万元未入账,借款去向不明,财务混乱。瑞安法院遂将该案移送至公安机关。后经法院判决,被告人陈少丰构成隐匿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10万元。这个案件债务企业逃废债的意图较为明显,实践中还有几种较为隐蔽的逃废债形式:如成立影子公司,转移负债公司的资产,或是借用合法方式,非法转移财产;个别企业将大额资金出借给明显没有偿还能力的人;有些公司股东则以向企业借款形式低价购臵个人房产后,以高价转卖给公司,从而将差价转为个人财产等等。尽管逃废债的形式日益复杂、隐蔽,但大家要坚信“魔 高一尺,道高一丈”,对任何形式的逃废债行为,司法机关都将依法坚决予以打击。在此,我们也恳请新闻媒体呼吁社会并正告那些不诚信的企业主,不要打小算盘、动歪脑筋,要把心思花在依法生产经营上,“假破产真逃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在此,应当指出,企业逃废债务行为并不仅仅发生在企业破产过程中,而是发生在企业生产经营各个阶段。破产审判并不会让企业逃废债务,恰恰相反,它是打击逃废债务行为的有效手段。
各位朋友,“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完善企业破产制度”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决定的一项重要部署。下阶段,我院将继续大力推进企业破产审判,并积极争取早日成为全国首批破产案件审理方式改革试点法院。面对改革试点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困难,我们将继续加强工作调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适时出台司法措施,努力为优化社会资源配臵、维护市场正常秩序和促进温州经济转型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谢谢大家!
第三篇:温州中院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的意见
温州中院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的意见
温州中院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的意见
发表时间:2010-09-15 22:57:00 阅读次数:368 所属分类:商品房买卖纠纷
温州民事审判动态与参阅 2010年第17期(总第64期)
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四庭编
2010年4月30日
温州中院民四庭审判长联席会议备忘录(2010年第3号)
4月29日,温州中院民四庭审判长联席会议就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了研究讨论,并在去年6月全市法院民事审判例会上讨论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会议备忘录,现予以刊登,供审理时参考。第一条
人民法院认定出卖人在商品房销售广告中所作允诺视为要约的,应当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广告涉及的内容应在商品房开发规划范围之内;
(二)广告内容针对的是房屋及其相关设施;
(三)所作的说明和允诺必须具体确定;
(四)承诺的内容必须对合同的订立以及房价的确定具有重大影响。
第二条
出卖人与买受人签订的认购书、订购书、意向书、预订书、许诺书、预收定金书等(以下统称认购书),仅约定了当事人概况、房屋基本情况、价款计算方法的,一般认定为预约。如一方违约的,可以适用定金罚则处理。第三条
商品房买卖认购书中约定买受人同意按出卖人公示的样板条款订立合同的,该约定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认购人以该条款属格式条款拒绝订立商品房买卖合同,或者请求认定该认购书无效或请求解除合同、返还定金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四条
出卖人以不可抗力为由,请求部分或全部免除逾期办证、逾期交房或面积不符等违约行为的民事责任,按下列情况处理:
(一)该不可抗力事项在房屋买卖合同中明确约定免责的,原则上可予支持;
(二)虽然属于不可抗力事项,但出卖人没有采取积极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扩大损失部分不予支持;
(三)虽然属于不可抗力事项,但该不可抗力事项属于反复出现或具有季节性特征的,出卖人没有采取积极措施造成损失的,该请求不予支持;
(四)既有不可抗力因素,又有当事人主观过错的,应予区别认定,对属于不可抗力事项的部分予以免责。第五条
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委托或指定专门机构认定或鉴定不可抗力事项的,不予支持。
不可抗力属于众所周知的事实,可以通过公众熟知的方式获得。必要时,可以将有关政府部门的公告通知等作为依据。第六条
人民政府或受其委托的组织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影响了当事人在房屋买卖中的民事权利,如果当事人没有过错的,一般可视为不可抗力事项。
人民政府或受其委托的组织所作出的抽象行政行为影响了当事人在房屋买卖中的民事权利一般可视为不可抗力事项。第七条
出卖人因单位犯罪或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因违法犯罪被查处,导致出现逾期交房、逾期办证或面积不符等违约行为的,不视为不可抗力,出卖人不能因此免除民事责任。
第八条
因出卖人的原因致使商品房买卖合同未能订立,买受人请求双倍返还定金后,还可就其信赖利益的损失要求赔偿。但买受人要求赔偿其房屋涨价损失的,不予支持。第九条
买受人根据《解释》第八条、第九条的规定,要求出卖人赔偿损失的,可以选择房屋涨价损失或者不超过已付购房款一倍中的一项适用。
第十条
买受人依据《解释》第八条、第九条的规定,要求出卖人承担不超过已付购房款一倍的赔偿责任,一般应予支持。出卖人请求减少的,人民法院可以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予以适当减少,但原则上不得低于已付购房款的50%。
第十一条
具有《解释》第八条、第九条规定的五种情形的,买受人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要求出卖人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十二条
出卖人在交房时应当提供《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否则,视为出卖人交付的房屋不符合交房条件,买受人有权拒绝接收,由此产生的逾期交房违约责任由出卖人承担。
买受人已接收出卖人交付的商品房钥匙的,应当视为《解释》第十一条规定的“对房屋的转移占有”,该商品房已经交付使用,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买受人按本条第二款接收商品房后,又以出卖人未提供《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为由要求出卖人承担因不具备交房条件而逾期交房的违约责任的,不予支持。第十三条
买受人接收商品房后,如因消防、规划等原因导致无法办理房屋权利证书,可视为出卖人交付的商品房存在瑕疵,并有权要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或赔偿损失。第十四条
出卖人未按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时间交房的,应当承担逾期交房的违约责任。逾期交房违约金以合同约定的交房日为起算点,以实际交房日为止算点。
第十五条
在商品房具备交房条件后,出卖人已经通知买受人交房,如因买受人的原因迟延接收房屋的,应以出卖人的交房通知送达买受人之日或通知规定的最迟交房日为交房时间。
第十六条
出卖人在通知交房时,尚不具备交房条件的(如消防未验收合格、规划等原因),买受人有权拒绝接收。在商品房符合交房条件后,出卖人应当再次履行交房通知义务。
第十七条
《解释》第十八条和第十九条规定的“出卖人原因”,是指出卖人在履行商品房买卖合同权属交付前应承担的有关办理权属登记的义务,主要包括商品房建设完工以后应当履行的初始产权登记的有关手续。非出卖人所应承担的法定义务或约定义务之外的原因造成逾期办证的,不视为“出卖人的原因”。第十八条
提供不动产销售(转让)专用发票及房屋平面图属出卖人的合同附随义务,若因出卖人未履行该合同附随义务,导致买受人未能取得房屋权属证书,应当依照《解释》第十八条的规定承担违约责任。
第十九条
《解释》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的“房屋权属证书”,包括房屋所有权证书和土地使用权证书。出卖人就买受人未按时取得房屋所有权证书承担了违约责任后,买受人又请求出卖人就未按时取得土地使用权证书承担违约责任的,两者违约期间重叠部分的违约金,不予支持。第二十条
因开发商未按规划设计建设(如加层)等原因导致房屋权属证书暂时无法办理的,买受人主张解除商品房买卖合同的,应当予以支持。
买受人未主张解除合同,而要求出卖人承担逾期办证违约责任的,应当结合逾期办证的时间、买受人对房屋的使用收益情况及公平原则,并依照《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确定一次性逾期办证的违约金数额,原则上不超过已付房款的50%。
第二十一条
当事人对商品房交付面积的确定发生争议的,如果商品房买卖合同中对商品房面积的确定有明确约定的,从其约定;如果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应以房屋产权登记面积或者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确定的房产测绘结果为准。
第二十二条
出卖人交付商品房的总建筑面积符合合同约定,但公摊面积超出合同约定,导致套内面积误差比绝对值超出3%,买受人请求解除合同并返还已付购房款及利息的,应予支持;买受人同意继续履行合同的,应将商品房公摊面积与套内面积分别计算后,依照《解释》第十四条的规定分别处理。
第二十三条
当事人对交付的商品房实际层高、小区绿化面积、周边环境设施等存在争议的,按下列情况处理:
(一)商品房买卖合同中有明确约定的,从其约定;
(二)商品房买卖合同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但符合国家及当地行业主管部门的相关规范要求,买受人要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的,一般不予支持。
买受人要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或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可综合考虑出卖人的违约程度、对房价的影响、对买受人使用造成的不利影响以及案件的具体情况等,予以酌情确定。商品房实际层高、小区绿化面积、周边环境设施等具有上述
(一)、(二)之情形,若构成根本性违约的,买受人有权请求解除合同。
第二十四条
《解释》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严重影响正常居住使用”,应当结合商品房是否对买受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身体健康造成重大影响、是否严重干扰和影响了买受人的正常生活、可否修复等因素,予以综合判断。
第二十五条
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依照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或政府文件对物业专项维修资金予以收取和管理,属于政府行政职责范围。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时,不对其收取的标准或合理性进行审查。第二十六条
商品房买卖合同中已对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的交纳作出约定的,从其约定。
第二十七条
商品房买卖合同中约定以买受人向出卖人交纳物业专项维修资金作为交付房屋或办理权属证书的前提条件,并以此作为逾期交房或逾期办证责任免除的抗辩主张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二十八条
出卖人在向人民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缴纳买受人物业名下的物业专项维修资金后再向人民法院起诉追偿,人民法院原则上应予支持。但下列情况例外:
(一)双方约定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由出卖人负担的;
(二)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时的地方政策规定物业专项维修资金计入售房价格的;
(三)出卖人缴款时属于自愿代买受人履行交款义务的。
第二十九条
出卖人向人民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缴纳本应由买受人负担的物业专项维修资金后,向人民法院起诉追偿,适用民法通则关于诉讼时效的规定。
第三十条
买受人请求出卖人移转房屋所有权、办理房屋所有权登记或者履行协助办理房屋权属证书义务的,不适用《民法通则》有关诉讼时效的规定。
第三十一条
买受人请求出卖人承担逾期办证违约金的,适用《民法通则》有关诉讼时效的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约定办证期限届满时计算。第三十二条
当事人以交付的商品房面积与合同约定存在误差为由请求补足房价款或者返还房价款及利息的,诉讼时效从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确定该房产测绘结果之日起算,但当事人明确约定以其他方式确定该商品房面积的除外。
第三十三条
买受人以商品房存在质量问题为由请求出卖人赔偿损失的,诉讼时效从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质量问题造成其损失之日起算;请求出卖人予以修复的,诉讼时效从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质量问题之日起算,但尚未超过保修期的除外。
第三十四条
本意见所称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统称为出卖人,购房户统称为买受人。
第三十五条 根据《解释》第二十八条规定,《解释》具有在一定时期内溯及既往的效力,即以商品房买卖合同的签订时间为界,在1995年1月1日《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施行后订立的,2003年6月1日后尚在审理的一审、二审案件,均适用《解释》的规定。
第三十六条
本意见自下发之日起施行。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上级法院文件有新规定的,按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上级法院文件的规定执行。
第四篇:努力破解破产案件审理中的难题 浙江绍兴中院关于破产案件资产处置难的调研报告
努力破解破产案件审理中的难题 ——浙江绍兴中院关于破产案件资产处置难的调研报告
企业破产案件审理耗时久、周期长,为各界普遍关注。法院虽一直在努力加快办案节奏,但仍有一些客观因素难以克服,如破产资产处置难问题。浙江省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成立课题组,对柯桥区人民法院近年来已审结的破产案件的进程节点及进展原因作了“解剖麻雀”式的分析,以期有针对性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一、基本情况
2012年以来,柯桥区法院共受理企业破产清算案件49件,已审结10件,平均审理天数为709.6天,其中最长的审理时间为1280天、最短的为549天,具体程序进展平均时程为:从接受申请材料至裁定立案受理(审查申请、选定管理人期间)为26.1天;立案受理申请至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公告、申报债权期间)为79.4天;第一次债权人会议至裁定宣告破产(审计评估期间)为105.8天;而宣告破产至第二次债权人会议(资产处置期间)为498.3天,即资产处置平均时程占破产案件审理平均时程的70.2%,资产处置周期长是目前导致破产案件审理周期长的最主要因素。
以某体育用品公司破产清算案为例,该公司于2012年11月14日申请破产清算,法院于同月20日裁定受理,2013年3月9日召开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同年6月14日宣告破产,2016年3月14日资产处置完毕,同年4月8日召开第二次债权人会议,同年4月26日裁定认可分配方案并结案。其中资产处置耗时33个月,前后经历了8次拍卖、1次变卖。
据统计,柯桥区法院自2014年底启动司法网拍以来,截至2016年5月12日,共通过淘宝进行过123次网拍,成交34次,扣除5次成交后因买受人未实际支付买受款、1次不符合变卖方案要求外,实际成交28次,成交率仅为22.8%,即平均5次拍卖才成交1次。
二、破产财产处置周期长的原因分析
分析导致破产财产处置难、周期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1.资产结构复杂。有证厂房与无证厂房混同,房产与土地权属不统一。如有的土地系向村集体租用,而厂房系企业自建,要保障处置利益最大化,涉及建筑性质、土地权属变更,需要大量协调工作,而且存在政策障碍。
2.厂房租赁现象大量存在。多数破产企业厂房存在租赁或以租抵债情况,给处置造成障碍,需要前期大量协调,甚至通过诉讼方式先行处理租赁关系。
3.资产体量大。相当部分资产体量过亿,且难以分割,经多次拍卖未能成交。如某材料公司的财产,总价接近3亿元,目前经过4次拍卖仍未成交。
4.因行业不景气而难以吸引有效投资。柯桥区法院受理的破产案件中约80%的企业与纺织、印染、化纤有关,总体属于产能过剩行业,影响投资意愿。
5.资产坐落位置及一些政策性因素影响。如有的厂房位于居民区,对买受人从事产业的环保要求高;有的厂房处在古镇保护区内,使用受规划制约;还有的厂房涉及拆迁等。
6.税费负担较重。破产财产一般体量都较大,处置产生的税费数额也较大,提高了交易成本,降低了潜在购买人的购买意愿。即便有购买意向的买家也多因税费负担持观望态度,往往待多次拍卖不成降价后才参与竞拍。
7.抵押权人(多为银行)对资产处置价格要求高。抵押权人通常要求抵押财产的处置价格不能低于其在设立抵押时的评估值,往往对资产的处置价格、拍卖次数有要求,而其大额抵押债权人的地位又影响到财产变价方案的通过、拍卖次数、资产过户等环节。
三、相关建议
(一)对相关部门的建议
1.充分发挥产业基金、重组基金的作用,加大对破产财产处置的支持力度。建议将当前的企业帮扶解困工作纳入到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框架中一体考虑,充分发挥两个基金的作用,深入探索以政府基金参与破产财产的处置,如收储、退二进
三、改造成创业园等。
2.加大税收和权证办理等方面的协调力度,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交易障碍。对于存在税费可减免的环节,予以减免;对于大体量、存在权属与政策障碍的资产,需要出台相关的处理意见,并成立由国土、税务、规划等部门参加的联动工作平台协调处理。
3.不断创新招商模式,相关单位要积极搭建创新融资渠道,如众筹购买委托管理等;多向大财团、相关产业的上市公司、私募基金推介等。
(二)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建议
1.进一步加大对破产程序推进的配合力度。实践中存在部分金融机构对破产财产的变价价格、拍卖次数等提出不合理要求的现象,不顾客观市场行情,往往资产经一两次拍卖不成交后就不愿再降价拍卖,导致处置搁置、程序停顿。建议金融机构加强对破产法的理解,优化内部规定和审批流程,加强与法院、破产管理人的沟通,进一步加大工作配合力度,协同加快推进企业破产程序。
2.配套融资产品,加大对购买破产财产的信贷支持。大部分的破产财产在处置后,买受人亦会以此为抵押向银行融资。建议银行把信贷支持提前至资产处置中释放,以拟处置破产财产作为抵押担保物,配套相应的融资产品,降低买受人融资难度,增强破产财产的吸引力,促进交易。
3.确立以预分配方式作为不良贷款核销的依据。鉴于破产财产处置确实存在周期长、处置难的现状,建议银行在机制上确立以预分配而非实际分配作为不良贷款核销的依据,以加快银行不良资产处置。
(课题组成员:周剑敏
朱淼蛟
钱
峰
朱建军
林长华)
第五篇: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劳动争议案件审理中涉及的社会保险问题研讨会会议纪要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劳动争议案件审理中涉及的社会保险问题研讨会
会议纪要》的通知
市第一、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民庭;
各区、县人民法院民庭:
为妥善解决劳动争议案件审理中涉及的社会保险问题,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与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于2009年7月31日联合召开社会保险相关问题研讨会,与会人员对部分问题的解决取得一致意见,并形成了会议纪要。现将《劳动争议案件审理中涉及的社会保险问题研讨会会议纪要》印发给你们,供审判实践中参考。此外,市高院民一庭经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部门协商,委托该局相关部门开发了计算农民工养老保险损失赔偿金的计算机程序软件,供法官在办案时使用。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 二○○九年十一月二日
劳动争议案件审理中涉及的社会保险问题
研讨会会议纪要
为妥善解决劳动争议案件审理中涉及的社会保险问题,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与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于2009年7月31日联合召开社会保险相关问题研讨会。北京市三级法院从事劳动争议审判工作的部分庭长和法官、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有关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研讨。与会人员就劳动争议案件审理中涉及的社会保险问题进行了讨论,对部分问题的解决取得了一致意见,现纪要如下:
一、关于用人单位未按规定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费的问题
1、用人单位未按规定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费,农民工主张予以补缴的,一般不予受理。
用人单位未按规定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费,农民工在与用人单位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后要求用人单位赔偿损失的,应予受理。
2、因用人单位未按规定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费,农民工在与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要求用人单位赔偿损失的,应当自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赔偿数额的确定可参照《农民合同制职工参加北京市养老、失业保险暂行办法》(京劳险发[1999]99号)和《北京市农民工养老保险暂行办法》(京劳社养发[2001]125号)的规定。
3、为便于劳动仲裁部门和法院在案件审理中更及时准确地计算相应赔偿数额,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工养老保险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联合开发了计算农民工养老保险损失赔偿金的计算机程序软件,供仲裁员和法官在办案时参考使用。
二、关于用人单位未按规定为劳动者缴纳医疗保险费,导致劳动者不能享受医疗保险待遇,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赔偿相关医疗保险待遇损失的问题
1、因用人单位未按规定为劳动者缴纳医疗保险费,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赔偿相关医疗保险待遇损失,劳动仲裁部门受理后,应要求劳动者提交相关医疗单据,并委托所在区县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协助核算应由用人单位承担的医疗费数额。劳动仲裁部门和法院在处理相应案件时,均可参照
2、未经过仲裁前置程序直接起诉到法院的医保待遇损失争议案件,法院在受理后,应要求劳动者提交相关医疗单据,并可直接或通过所在区县劳动仲裁部门委托相应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协助核算应由用人单位承担的医疗费数额。
王燕律师: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北京市总工会劳动争议调解员,专业提供劳动争议、工伤赔偿、人身损害赔偿、交通事故、婚姻家庭、土地房产、物业管理、合同纠纷、公司法务等民商事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