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化办学的经验与不足[合集]

时间:2019-05-14 00:15: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集团化办学的经验与不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集团化办学的经验与不足》。

第一篇:集团化办学的经验与不足

集团化办学的经验与不足

天城初级中学集团学校共三个校区,分别是:文安校区、洋河校区、谷前堡校区。

一、基本情况 1.文安校区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9110平方米,现有教学楼一幢,面积5060平方米,宿舍楼、食堂、水冲厕所各一,合计面积约1800平方米。校园运动场面积8680平方米,300米环形跑道一条。理、化、生实验室各2个,生物实验室、语音室、音乐室、美术室、电脑室各1个。理、化、生仪器室各1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153人,其中专任教师105人,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74人。本科学历93人,专科学历53人。

办学规模:十轨制,现有教学班30个,学生1382人。2.洋河校区

学校占地面积74731.86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4825.平方米,其中教学楼5615平方米、实验楼3441平方米、宿舍楼11857.5平方米、综合服务楼1058平方米、餐厅2413平方米、水冲厕所441平方米。理、化、生实验室各2个,信息技术室2个,图书室、阅览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仪器室有理化生、音体美、数学、地理。

教职工165人,专任教师163人,工勤人员2人,其中高级教师12人,中级教师52人,初级教师101人。办学规模:十轨制,现有教学班28个,学生1370人。3.谷前堡校区

学校占地面积22127平方米,建筑面积1125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9646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3600平方米,有200米环形跑道一条,理、化、生实验室、电脑室、图书室、阅览室、美术室、音乐室各一个。

教职工85人,高级教师7人,中级教师35人。现有教学班8个,在校学生数287人。

二、办学经验

集团校成立以来,我们精心谋划,周密部署,稳步推进,到目前为止,各校区整合基本完成,各项工作步入正规,阶段性成果明显。

1.机构设置:校内设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工会、团委,各处室领导已配备齐全,责任分工明确,各项工作正扎实有序开展。

2.人事管理:集团校组建后,设立集团校校长1名,主持集团校全面工作;集团校副校长3名,协助负责集团校工作,兼任校区执行校长,负责各校区的日常工作。

文安校区和谷前堡校区教师保持不变,原五、六中、实验中学初中部教师转归洋河校区,各校区按照轨制和学生人数以及均衡发展要求,优化配置,资源互补。

各校区依据班级数、学科状况等因素合理安排教师流动,每次交流时间不低于3年,其中骨干教师实现学科、班级基本平衡;参与交流的教师编制、人事关系不变,职称评聘、岗位调整仍在编制所在单位进行。

集团校制定统一的教师考勤、业务培训、教师流动、年度考核、评先评优、绩效考核等人事管理制度。

3.经费管理:各校区独立建账、核算。学年初,各校区的年度维修、大宗物品购置等预算计划,通过集团校会办研究后,统一上报。校区正常性支出审批程序不变。集团校建立完善的财务、资产、采购、基建、维修等管理制度。根据各校区教育教学设备情况,集团校合理配置教育教学设施。完善集团校内实验器材、体育器材、音乐器材、学生桌椅等物资流转程序,进出库台账记录齐全。

4.业务管理:集团内各校区整体工作统一推进,教育教学计划统一实施,教师发展研修统一联动,学生培养目标统一落实,教育教学资源统一共享(以课程方案、科目方案、特色课程读本、教学设计与案例、设备与设施使用方案等形式,使各种课程资源在集团内共享),促进集团各校区全方位的良性互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均衡发展,让更多的学生真正享受到集团各校区优质均衡发展的成果。

5.招生管理:文安校区面向县城划片招生,实行走读制管理;洋河校区面向全县招生,实行寄宿制管理;谷前堡校区实行走读与寄宿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各校区严格执行县科教局出台的招生政策,不得擅自跨区招生,不得随意突破招生计划或扩大班额。确需增加招生计划的,由学校向科教局提交书面申请,批准后方可实施。各校区保持现有学生稳定,校区之间学生原则上不予转学。如果符合转学就读条件的,且在有余额的情况下,各学校方可规范办理接受转进学生手续。

三、不足之处

1、学生基础不同,来源不同,难以统筹兼顾。

2、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优质资源配置难以顾及全面。

第二篇: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渤海经验”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渤海经验”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有一种充满活力的办学行为:它自20世纪90年代诞生以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样已然成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组成;它坚守吾道、愈创愈新,代表着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它同样,也伴随国家经济改革、愈发焕发自身蓬勃生命力而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就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具体到全国现有的千余个职教集团,无论牵头单位如何划分,法人性质如何归属,或是服务区域如何界定,都有太广的范围和太多的精彩——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从初期的由职业院校牵头,向职业院校、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与企业等多类主体牵头转变,区域分布逐步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延伸,行业覆盖逐步从以服务业、信息业等为主向三大产业的各行业拓展,形成了有不同主体牵头、体现不同服务面向和服务范围的多种类型的职教集团。”它们的历史沿革,它们的存在形式与发展贡献也证明了:“历经20余年的实践,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创新管理体制、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激发了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带动了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为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路子。”

本期,我们将走进渤海化工职业教育集团,透过行业举办的职业教育集团,一起体验以大产业带动大教育,感受职业教育与化工产业那份“相濡以沫”“同休共戚”的不舍关系。这其中,有依托产业发展优势,实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融合创新;有不断拓展服务渤化产业能力,提升自身活力的发展创新;更有秉持“责任关怀”理念,培养职业精神和服务职业发展的文化创新。这种创新的动力是什么?它的活力与贡献又在哪里?借此专访呈现一份真正的集团化办学——渤海经验的告白。

缘起:与化工行业共发展

“天津作为地方化学工业发展的领头羊,在石油化工集团化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行业办学,并以集团化的形式办职业教育,是行业发展的应然之需。”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芮福宏开门见山,直入集团化办学的主题。学院因大化工而生,在近60年的发展中,又随大化工而发展,第一批跻身高职教育行列,始终致力于化工技术技能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多年来,渤海职院依托行业办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深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从此所学校 走出的人才赢得了用人企业的赞誉,学校也因此被誉为化工高技能人才的“黄埔军校”。

追溯渤化集团的发展历史,可以从100多年以前,著名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1914年创建的久大制盐和1917年创办的永利碱厂算起,被誉为中国制碱工业的摇篮和近代化学工业的策源地,也是渤化集团的历史前身。百余年的发展,现如今的天津渤海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渤化集团”)是营业收入超1 000亿元的国家计划单列企业。2015年,集团位居中国企业500强第144位、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第60位;拥有渤化永利、大沽化工、汉沽盐场、渤化石化、渤海精细等多家子公司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合资合作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科研院所等,在岗职工4.2万人。

这也是一部充满教育情节的历史:1958年,为适应发展天津海洋化工的需要,由多家企业以“众筹”的方式在塘沽创办了天津海洋化工学院,办学层次涵盖中专、大专和本科教育。这是化工行业人才的培养基地,也是化工行业从中专到本科教育诞生的标志地。学院后更名为天津市化工学校,改办中专教育。2001年天津市化工学校与天津市职工化工学院资源整合,合并组建了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定位大专办学层次。为适应渤化产业发展要求,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渤化集团紧紧围绕集团总体战略发展目标,同年,统筹规划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整合了行业内部的教育与培训资源,组建了天津渤海化工职业教育集团。这一举措,因突破了传统的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的界域,而成化工行业统筹职业教育的历史超越。

这个依托于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渤化集团的教育组织,是典型的行业型职业教育集团。其宗旨就是为渤化集团的创新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最可靠的技术支持。从行业的“集团化”迁移而来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多少带有些产业运行的规律,立足地方产业,聚焦行业需求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更需要在行业的大背景下,做大、做强、做优。为此,就有学者依据产业规律,来界定职业教育集团化。将企业集团化经营模式引入职业教育,强调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强调加强校际之间、校企之间的联系,以达成提升职业教育品质之目标。然而,分属不同企业、不同院校间如何实现共管共赢,就成了职业教育集团健康运行的关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研究制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支持政策,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则更加细化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任务:“完善现有职业教育集团的治理结构、发展规划,逐步扩大各类职业院校参与率,到2020年基本覆盖所有职业院校,初步建成300个富有活力和引领作用的骨干职业教育集团。”

从国家政策,到六部委联合规划,我们清晰地看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已然成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和办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渤化的实践也证明,到2020年,重点培育10个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教育集团,建立20个全国石油和化工类专业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建立一批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示范性实训基地等一系列的行业职业教育工作目标,我们都在渤海化工职业教育集团率先发展的创新实践中看到了榜样。

创新 : 渤化职教集团发展的动力源

范旭东先生“实业救国”的爱国宏愿,是百年渤化集团不断创新发展、跻身中国企业500强的历史激励,也是渤海职院在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策源地上,秉 承行业优秀文化,历经60年曲折发展的教育涅槃。

渤化集团以长短结合的战略规划,以健全的体制机制,以集团化办学的思路确保行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主动作为、运行畅通且卓有成效。

1.发展战略: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同步规划

培植厚土,方能广植良材。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速调档,催逼着人才结构的同步调整。化工行业产能过剩市场低迷、环境约束资源紧缺、原料能源成本不断攀升、盈利空间大幅压缩的复杂形势,考验着渤化集团;而京津冀协同发展、滨海新区新一轮开发开放和建设“美丽天津”的发展战略,是带领天津步入创新发展的快车道,更是渤化集团的历史机遇。

“十一五”以来,他们紧紧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历史机遇,创新发展战略,不断深化产品、产业、资本、组织、人才五大结构调整,确立了依靠科技向产业链高端延伸,掌控资源能源向上游拓展,实行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形成了煤化工、盐化工、油化工“三位一体”的“大化工”发展格局。更为可贵的是,渤化集团的领导层深刻认识到:行业发展,关键在人;素质要提升,教育要先行。保障产品在能源和材料市场上的供给率,必须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供给抓起。为此,集团紧紧围绕总体战略发展目标,坚持把教育与经济工作、党建工作、科技工作共同部署、共同落实。近年来,集团累计投入6000多万元,用于职教发展建设,为职教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渤海职院也不负重望,大力培养未来人才,为集团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成为了集团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2.管理体制:教育资源与培训资源同步整合

这个教育集团,不是简单的填块牌子、做做样子,其主要职能包括规划集团职业教育发展、强化直属院校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管理集团整体教育资产、直接协调教育和企业资源等,既有统筹发展规划职责,又有人、财、物管理权限。渤化职教集团由集团老总出任理事会会长,渤海职院主要领导担任副会长。在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领导下,以“一会三系统”的模式架构,在自愿、协议的基础上形成了非独立法人组织的行业型职业教育集团,在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和反馈系统的框架内,建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就业指导委员会;集团成员以“契约制度”,引进法律规范,凝聚成员单位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集团运行上有章可循,每个成员单位都要履行《渤化职教集团章程》规定的义务,享受《章程》赋予权利、开展《章程》规定的活动。正因如此,这个教育集团的组建,避免了一般性集团内部组织缺乏联系纽带造成的集而不团,对成员单位有着强有力的制约和吸引。

3.运行机制: 职教集团与渤化集团同步发展

作为非独立法人组织的行业型职业教育集团,管理体制的创新有赖于运行机制创新来实现。渤化职教集团在运行机制方面借鉴了企业集团系统运作的经验,对外有输入有输出,对内有信息有反馈,整体有空间有约束,确保职教集团作为一个系统始终在可控范围内正常运转。

讲规则,建立契约合作机制。职教集团成员单位和集团所设机构,在实施集团化办学各类项目与活动时,均以合同、协议等契约形式建立工作规则和法律关系,以确保各类项目或活动的正常进行。

讲协商,建立民主议事机制。职教集团定期召开理事会,通报和协商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客观评价集团运行情况,部署和安排重点工作等。

讲程序,建立集体决策机制。涉及职教集团规则、对外关系以及成员增补等重大事宜,由理事会集体决策,使重大事项的决策建立在民主、公平、透明的基础上。讲反馈,建立例会监督机制。职教集团每年召开若干次常务理事会议,对集团开展的各类合作项目与活动等进行阶段性检查和监督,及时反馈决策运行效果。

讲服务,建立产教融合机制。渤化职教集团抓住服务产业这个要义,通过创新机制体制,始终坚持把职教集团建设与渤化集团产业发展同步规划、与产业升级同步实施、与技术进步同步提升,实现了“三个促进”。第一,促进了产业链与专业链的对接。职教集团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统筹成员学校的专业布局和培养结构,确保专业对接产业需求并动态调整,通过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了“对接产业、协同发展、优势互补”的专业布局。目前职教集团院校中70%的专业都是与渤化集团产业有关,涵盖了渤化集团产业90%以上的职业和岗位。第二,促进了岗位链与教学链的对接。定期调研现代企业需求,根据企业岗位群变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行业企业标准变化,调整课程教学内容。第三,促进了学校与企业的对接。职教集团中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围绕人才培养、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师资、开发课程和教材、学生顶岗实习、现代学徒制等,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合作办学实践,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的改革。

讲沟通,建立信息交流机制。信息是职教集团的命脉,数据是职教集团的资源。网络时代,职教集团管理与运行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是否对称、是否联通和畅通、是否有用有效。渤化职教集团把信息作为集团化办学的基本链接,建立了信息管理平台,以大数据概念,对外汇集来自政府和行业以及市场的信息,对内汇集分散于集团内各个院校与企业的信息,达到成员单位内部的信息共享。渤化职教集团正在不断提升信息管理平台的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促进数字化校园、数字化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以更广泛地凝聚起集团成员的智慧,指导微观实践。讲保障,建立优先发展机制。渤化集团坚持把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置于集团整体工作中,并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把职业教育与经济工作、党建工作、科技工作共同部署、共同落实。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鼓励职教集团办学的文件和规定;在资金上累计投入6 000多万元用于职教发展建设,为职教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在各级各类荣誉评选中向教师队伍倾斜,充分调动教职员工投身职教事业、培养优秀人才、促进集团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协调:渤化职教集团发展的愿景图

政府支持职教集团发展,代表了国家意志;行业主导职教集团发展,体现了需求导向;行业开展集团化办学,优化了资源配置。渤化职教集团因具备了丰富的结构元素,而不断拓展着服务产业的能力,呈现着自身发展的活力。

1.丰富的结构元素:“政、行、企、校、研”

据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的调研统计,从培养规模看,我国石油和化工类各级各类院校在校生规模在2012年就已经突破了110万人,其中,本科、高职、中职在校生占比分别为52%、28%和20%,职业院校在校生占比已经达到48%。在对200个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调研中发现,近3年新增员工中,77%来自职业院校。从培养渠道看,大约1/3设置石油和化工类专业的职业院校,承载着60%~80%的专业在校生规模,相当部分专业点不同程度存在着“分散化、小型化、作坊化、村落化”的“散乱”现象,难以保证培养质量的稳定性。

为适应当今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集约化、大型化、园区化、临港化”的发展趋势,适应渤化产业发展对人才类型和层次提出的新要求,渤化集团同步规划教育与产业发展。渤化职教集团在成立10年之后,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2011年,在天津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由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进一步扩充渤化职教集团成员单位,形成了集“政、行、企、校、研”为一体、更 具发展潜力和实力的职教集团。核心成员集普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企业培训中心,100余家化工企业,还有国家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科研院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计院等于一体;并涵盖了代表行业方面的中国化工教育协会、教育部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天津市化工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单位,极大地丰富了职教集团的结构元素,整合了职教集团的资源要素,从集团内部完善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这是顺应产业潮流的大手笔,也恰此拓展了渤化职教集团大有作为的空间,为振翅远飞注足动力,为创建国家骨干职教集团夯实根基。

2. 行业主导:以大产业带动大教育

天津市是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周边化工资源丰富。天津的化工肇始于海洋化工,兴盛于石油化工,有望于煤化工。渤化集团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逐步趋于多元化,形成了煤气电化一体化的格局。

春江水暖鸭先知。行业对石化产品的市场感知最为灵敏,对生产第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类型、规格、数量、质量把握得最为精准,具有配置和协调教育资源的先天优势。

芮书记介绍,职教集团将近60%的毕业生在集团内部就业,这就倒逼着集团内各个企业主动关心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建设,怎么开展教学,拿什么设备培养学生,都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

渤化职教集团按照石油和化工产业发展规划,加强了技术技能人才分析预测,与成员各企业间通过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互通互联,统筹制定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划,在培养规格、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就业创业上更紧贴石化产业发展需要。

渤化职教集团建立了中高职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衔接制度、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制度、课程体系衔接制度、职业资格证书衔接制度,从源头上做起,保证人才 培养质量;建立了联席会议、联合教改、资源共享、培养模式的协作管理等运行机制,促进了产教深度融合。这种倒逼的机制,将集团学校与企业联系得更紧更深。

职教集团坚持依托行业产业优势,深度对接产业链。围绕海洋化工、石油化工和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渤化职教集团将专业调整与产业调整同步进行,实现了化工专业群与化工产业的对接、课程与产品的对接。职教集团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建立了“渤化石化”订单班、“红三角”订单班、“精细化工”订单班、“盐化工”订单班、“乙烯”订单班、“国际轮胎”订单班等。

天津市教委负责人对此有这样的评价:集团董事长懂教育懂产业、眼光宽视野广,把职业院校当成企业财富来支持。学院归属行业,他们以共建联合体、共享联合体、共赢联合体和持续联合体的方式,在人才培养上,不是应需而做而是引领着做。

3.社会多方参与: 贯通职教办学新路径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每一区域职业的职业教育都意味着更大的机遇,也意味着与日俱增的挑战。渤化职教集团集聚各方力量,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建立了包括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层次衔接,培养规模协调,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统筹考虑的现代职教体系,为渤化集团今后的发展储备了各级各类人才。这是天津整体规划集团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渤化职教集团体系建设的先行探索之举。

在行业主导下建立的现代职教体系,不仅要摒弃狭隘的垄断性,积极主动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还应该具有兼收并蓄的开放性,动员和吸纳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建设,共同打造职业教育的“金”字招牌。他们依托行业,发挥产学研优势,培养职业教育的化工专业学士:他们打通职业教育立交桥,与天津理工大学、天津渤海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举办应用化学技术与工程专业本科班。

他们依托行业,发挥产学研优势,培养职业教育的化工专业硕士:他们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急需,与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4所高校联合举办了项目管理、化学工程、安全工程、财务管理等4个硕士学位班。他们适应天津和渤化集团国际化战略需要,举办了化工英语强化培训班。

他们依托行业,提升在职员工技能的职业教育福利: 2014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发出了《关于实施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的意见》,3年国家买单34亿元,为天津百万45岁以下职工注入技术技能。这是教育、人社和财政联合利用社会资源在全市共同推动的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普惠性培训福利制度。渤化职教集团抓住这个机遇,发挥主体作用,将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蓝领人才的培训教育基地,率先在天津市启动实施职工百万福利培训计划,重点面向45岁以下企业中青年职工,开展以“职业培训包”为主要模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市教委负责人介绍,全部计划完成后,将使天津2万多名职工在职教集团得到培训,彰显出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的路线,这在突出职业教育的社会化职能的同时,也将有力促进职教集团公共实训体系建设,推动职教集团朝着建立设施完备、功能齐全、运行高效的公共实训服务体系方向迈进,使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效益更高。

职教集团在内部形成的包括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各层次在内的、职前教育与在职培训结合的石油和化工人才培养体系,是渤化职教集团集中发力,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层次规格 “倒挂”和质量“散乱”问题的重要一步,也是渤化职教集团高度契合整体战略,为渤化集团乃至“京津冀”区域今后的协同发展提供和储备各级石油和化工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可期之举。

绿色发展:渤化职教集团责任所在

1.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引领行业文明发展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化工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是石化人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地处天津、行业办学的渤化职教集团,对绿色发展更有着刻骨铭心的认识,必须从人才培养的源头抓起,将绿色发展理念始终贯彻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渤化职教集团依托行业技术优势,与集团公司所属多家企业合作,围绕石化生产工艺、设备、控制以及产品检验技术,校企合作共同建设现代化的实训基地,共同编写实训教材,突出了生产性实训基地对学生化工生产操作能力、化工设备控制能力、产品分析检验能力、安全节能环保能力的培养。2015年,渤化职教集团又与天津碱厂合作建设“煤化工”实训基地,与渤化石化合作建设了化工机械加工中心,与渤化集团安全环保部合作建设了化工安全控制中心,将承担起天津市危化品行业所有企业职工的上岗培训任务。

目前,渤化职教集团的校内实训基地有十几条真实生产线,真实情景,真实技术,真实的模拟,集中体现了渤化集团企业生产的典型工艺,更体现了绿色环保的理念,代表了绿色化工的发展方向。另外,还在集团成员单位中建设了校外实训基地180多个,为企业接纳学生下厂实习实践打开了新局面,解决了危化行业学生生产实习的难题。

2014年渤化职教集团成立了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个,在各大企业设立工程技术研发分中心8个,依托科研拓展服务渤化产业能力。中心围绕天津化工重点项目,以绿色化工为主导方向,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和技术改造工作。近3年来,校企合作研发项目达到76项,被列为天津市级的校企合作科研课题29项;渤化 集团博士后工作站的项目全部由渤海职业技术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来承担;职教集团与天津碱厂校企合作的煤化工专业课程资源建设案例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项目。

2.精心培育 造就独具匠心的教师队伍

坚定的内心品质,精湛的技艺追求,如果在教师中成为一种真实的存在,那么,它所传递的崇尚技能的美好理想,就不再是一种奢望。以匠心育匠人,渤化职教集团依托行业的人才优势,打通教师专业化成长培训道路,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集团重点推进专业群领军人物培养,建立了学校和企业人才“双栖”制度,选聘企业“能工巧匠”式创新拔尖人才作为专业群领军人物。集团抓住企业改制等有利时机,果断地引进30多名企业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集团建立了符合职业院校特点的教师绩效评价标准,确保学院需要的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集团制订政策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挂职实践,在天津临港工业区、精细化工基地和核心企业相继建立了师资挂职锻炼工作平台,直接参与化工项目建设工程,形成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与行业发展的对接。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渤化集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专门制订特殊政策,对于渤海职教集团所属院校的教师,符合条件的均可以参评化工类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先后有百余名教师获得高级工程师、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这个比例达到教师总数的80%以上,其中具有高级工程师职务的教师占天津市职业院校高级工程师的半数以上。校企共同建立了由企业和高职学院博士组成的研发团队,建立了由企业正高工和高职学院教授组成的专业领军团队,建立了由企业技术人员和高职学院副教授组成的专业带头人团队。目前,渤化职教集团有国家级、省部级教学团队8个,教学名师10人,名校长1人。

3.贯彻“责任关怀”理念,传承渤化企业文化

1934年,渤化集团核心企业天津碱厂创始人范旭东先生为企业团体订立四 大信条:“我们在原则上绝对地相信科学;我们在事业上积极地发展实业;我们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团体;我们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四大信条”至今熠熠生辉。百年化工的历史积淀,渤化集团继承着以化工先驱范旭东为代表的优良文化传统;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也有近60年的办学历史,承载着现代化工企业员工的培养重任。学院秉承“立足化工、面向社会、服务经济”的办学宗旨,形成了“认账不服输,攻坚不畏难”的学院精神,“校园绿色生态、服务辐射明显、专业产业融合、师资团队一流、校企合作发展”的学院愿景,实施文化强校战略,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工程化、校企化、网络化”。学院主编出版了《百年化工、铸就辉煌》《中国百年化工,天津第一》《中国近代化工的开拓者》《化工职业道德》和《现代化工发展》等系列丛书,将“侯氏制碱法”创始人侯德榜独具特色的“红三角”品牌文化引入校园,用化工文化的软实力教育和影响师生,培养学生对化工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渤海职院因积极推进现代企业管理文化和石化企业安全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实训,将热爱化工和“责任关怀”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打造出职教文化品牌而得到了的高度评价。2015年11月,作为高职院校的唯一代表,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企业(院校)文化建设示范单位”。

渤化职教集团以文化共认为价值追求,在共建共享共赢利益趋同的基础上,实现集团内各成员单位的质量共升与持续发展,努力构建着科学的集团化职业教育体系,打造着中国职教标准化的办学集团。

开放共享:渤化职教集团行至必远

1.从京津冀到东南亚:职教集团渐行国际化

来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采访,正赶上泰国大城技术学院院长 Mr.JarunYoubrum率访问团来校交流。有幸受邀,见证项目洽谈,近距离感受了作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天津在国际合作方面的突破性举措——渤海“鲁班工坊”,天津市第一个走出去的国家示范区标志性合作项目,是国际间技术技能交流的载体,更是技术文化交流的桥梁。也为我的采访注入了新内容:渤海职院在国际化合作过程中,紧依天津市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既有把优秀职业教育成果输出国门的眼光,又有着把握机遇借助“东风”振翅而飞的魄力。他们以跨国界、跨文化的视角来分析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的需求,从教学主线设计,到技术技能培训和院校师资培养培训等,都将在充分尊重中泰两国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互联网+”现代智能制造的教学载体为支撑,尽展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成果。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伴随着国家推进的“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职业教育走出国门将成为重要的人才支撑。渤海职院因多年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做实了天津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区第一个走出去的“鲁班工坊”项目,因而成为输出中国职业教育软实力的领跑者。

渤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早已摈弃了大工业生产模式的标准化、格式化这一“流水线”式的人才需求,对人才,特别是技能型人才个体的个性创造、技术应用与整合能力,以及社会责任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他们在人才培养方式,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改革,应更加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审美意识与良好沟通表达能力的,能够契合个性制造时代的跨专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在2015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上,学院学生现场演示的“工程实践创新项目——化工消防报警及自动灭火系统”项目,引起了东盟10个国家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浓厚兴趣。作为示范区一项重要的试验任务,经多年实践,目前,作为教学领域众多改革的一项关键举措,他们将“工程实践创新项目”作为 学校机电专业大二学生必选项目,并已进入本市多所职业院校课程体系。这是院校转型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标志,也是天津市在国际交流合作中输出中国教育软实力的创新之举:从2010年起,随着以“自动化工程实践创新”项目为代表的国际交流会暨国际挑战赛亮相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国的赛项标准、规程、装备和资源既已逐步成为东盟技能大赛的正式赛项。

2.从本科实践基地到工程训练平台:职教集团笃定职业性

从2008年开始,渤化职教集团先后与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高校达成合作协议,每年接收本科生来学院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同时,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先后在渤海职院建立了本科学生实训基地。2015年12月,渤海学院接待了天津大学化工学院468名学生到校内实训基地进行认识实习。通过实习,学生们了解了学院实训基地DOP车间和石油化工生产车间的生产工艺过程,有机会亲身感受和亲手操作真实的化工生产装置,实习期间还参观了实训基地的化工安全装置、海水淡化车间、橡胶产品制作车间、机械加工维修中心、化工单元设备。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夏淑倩教授对渤海学院紧贴企业生产实际建设的化工实训基地进行了高度评价。她指出,学生通过实习,不但对化工生产工艺、装置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而且还能够有机会亲身体验、感受、动手操作设备。学生通过实习将会在今后的科研和设计中更贴近生产实际,为这些化工娇子未来的创新之路奠定了实践基础。

透过这项合作,我们也清晰看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显然不限于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随着现代石油和化工产业的发展,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可谓呼之欲出。然而,在一大批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转型”的大环境下,高等职业教育是逆向“转型”升本,还是坚守职业教育类型,寻求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层次和培养方式的突破?渤化职教集团的经验告诉我们,有为才有 位,牢牢把握服务石油和化工产业这个大方向,在更广阔的领域里提升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效才是硬道理。

3. 从集团人才库到产业发展后备军:职教集团坚守行业使命

近5年来,渤化职教集团成员企业新增就业岗位的40%以上人员均来自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就业率已连续10年保持95%以上;十多年来,为社会输送了近3万多名合格人才„„有一家盐厂,曾经盲目地引进了不少本科生、研究生,由于用非所学,最需要的现场技术技能操作素质并非其专长,后来陆陆续续离开了,很少留住。2006年起这家盐厂的老总下决心从渤海职业技术学院招人,这一招就是500人,这一进就是连续5年。经过实践检验,证明还是自己学校培养的学生最符合企业产业调整的需要。

跟着产业走,壮大后备军。京津冀协同发展,环境治理是篇大文章,天津市也承担了艰巨的任务。为了完成下达的“减煤”指标,天津市需要新能源供给。渤化集团因而承担了天津市政府的重点项目——京蒙合作煤化工能源基地项目,在内蒙古建煤矿,把煤就地转化成煤制天然气,输送到800公里之外的天津。在煤化工制气的同时,还要搞煤化工产品的转化,建设煤化工企业,生产煤制甲醇,煤制芳烃等等化工产品。这是解决京津冀地区环境污染的大工程,投资110个亿,2019年完工。这么大的系统工程,项目上马即需要2 000名工人,渤化职教集团已经在内蒙古招收600人,3年以后,该项目的建设还需要大量各级各类人才的支撑。提供和储备大量懂得绿色化工的技术技能人才,渤化职教集团所拥有的命运共享、责任共担的职教风范当之无愧地承接了这项光荣的使命。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创新发展,为建设全国骨干职教集团而奋斗”的再启之年。职教集团理事会副会长、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芮福宏的报告指出,我们要 继续坚持发挥行业办学优势,进一步在发挥行业办学优势上狠下功夫,在打造行业办学特色上狠下功夫,在强化行业办学产学研结合上狠下功夫,在坚持行业办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上狠下功夫。重点举措:进一步创新职教集团体制机制,进一步推动职教集团国际化,进一步推动职教集团信息化。发展目标:经过3年左右的努力,为办成涵盖中职、高职、本科层次教育于一体的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全国骨干性职教集团。

雄关漫道,明确的目标,清晰的思路,再次给渤化职业教育集团的插上了从头越起的翅膀。我们有理由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渤化职教集团定会如期建成全国骨干职教集团。

(本稿的完成,得到全国石化职指委教学改革实践工作委员会栾学钢教授大力协助,特致以衷心感谢。)

第三篇:经验与不足

一、软件学院科研工作取得的成绩、经验和不足

过去的五年中,我院科研工作明确了基本的发展方向,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院成立时间较短,教师较少,所以科研依然处于建设的初级阶段。具体来说,我院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如下成绩:

1、科研项目方面。2006年我院共完成省校级项目1项;2007年我院共完成河南省社科联项目1项;2008年我院共完成校级项目1项;2009年我院共完成河南省人民政府决策研究项目1项,校级项目3项;2010年我院共完成河南省哲学社科项目1项,校级项目4项。

2、科研成果方面。

过去的五年中,我院取得的科研成果呈上升趋势。2008年,我院共发表中文核心期刊1篇,被SCI收录文章1篇,人文社科核心期刊1篇,科技核心期刊1篇,一般CN期刊5篇。著作1部。2009年,我院共发表中文核心期刊1篇,科技核心期刊3篇。2010年,我院共发表科技核心期刊1篇,一般CN期刊8篇。

3、科研队伍方面。

目前我院有教职工21名,教师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15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9人。

学院重视选拔培养科技骨干和教师培训工作,在CSTP培训教师3名,思科培训教师2名,培训时间均在20天左右。

通过培训,部分年轻教师已经在新专业建设上崭露头角,担任了专业课的教学与建设的任务。

在项目开发中,部分年轻教师积极参与,并采取同北京等软件公司合作的方式进行项目开发,从中学到了许多相关技术,积累了项目开发经验,为今后学院逐步扩大对外交流、承揽相应项目任务奠定人才基础。

4、科技开发和服务方面。

我院一直非常重视校企合作开发,服务社会。在这五年中,我院已与多家企业合作开发产品,其中与北京天一众合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矿灯管理系统,入井检测系统,手持矿下人员定位系统;与北京TRS公司合作开发人民出版社资源发布系统;我院自主开发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已经应用到了我院日常教学当中,条件一旦成熟,将向全校乃至兄弟院校推广。

五年的科研工作中,我们总结了如下几条经验:

1、坚持“三个结合”,促进专业发展。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普及和提高相结合;服务近期教育教学工作和服务教师长期发展相结合。我们的工作总是努力找准“三个结合”的联结点,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素质提升,努力推进教育科研工作和教育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使教育科研成为学校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2、创造情境,立足实践,把学院教科研工作不断引向深入。譬如课题研究,我们不是满足于开题结题,也不是停留在一味要求出论文上,我们甚至认为,这些程序应该有,但不是特别重要的,我们看重的是研究的过程。

3、发挥部分教师有项目经验的优势,激励他们在认真完成好教学任务的同时,进行技术服务和技术开发。

4、加强校地、校企合作,为科研走出校门、培养应用型师资提供平台。

我院全体人员努力发挥主动性,全面落实实施校地、校企合作工作。为发挥学院人才培养功能,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大力开展人力资源培训工作。

总体来看,我院在科研工作方面还存在如下不足:

1、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比较少

我院目前的科研成果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及研究专著的数量较少,分布不均,少数质量较高科研成果也主要集中在高级职称教师身上,这说明我院的整体科研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科研经费不足

我院因成立时间短,专职教师少,而其中新入职教师占大多数,申请到的科研经费严重不足,导致科研条件较差,影响科研成果水平。

3、教师科研工作积极性不高

目前我院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普遍不高,有些教师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成功申报各种纵向和横向课题的人数很少。

4、尚未形成研究团队

目前我院缺少学术研究的帮、扶、带机制,科研团队较少,学院科研整体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第四篇:集团化办学总结

工业与设计学院2015年集团化办学工作总结

江西林业职教集团成立的短短一年以来,在林业厅、学校党委、各企业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设计学院各理事成员单位遵循自愿协商、优势互补、利益共享、过程共管、责任共担的原则,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引领,以服务我校发展为目标,在集团内部校企、校地、校校之间展开了形式多样、广泛深入的合作,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创新集团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推动健全政府、行业、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拓展服务社会的能力,增强综合办学实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集团化办学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总结如下:

一、与设计学院对口的成员单位所开展的主要工作

2013年12月,江西林业职教集团正式成立。设计学院首批对接的单位有江西省家具协会、广州丰良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南康市家具协会、深圳居众装饰有限公司、南康自由王国家具有限公司、南康世纪家缘家具有限公司、南康市腾飞家具有限公司、东方美居(香港)装饰设计有限公司、赣州菊艺服装学校、宁都科技职业学校、广州华浔品味泉州分公司、赣州点石建筑公司等12家企业。

在集团成立的不长时间里,设计学院对接的集团内部企业、行业对学院专业教学改革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充分体现在 “四共建设”、“六个对接”得到不断深化推进,“四共”就是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六个对接”就是促进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通过这些深度的校企合作,职业教育集团紧扣行业发展脉搏,及时准确地把握产业发展的各种信息,使设计学院的专业建设紧紧跟随区域产业的发展步伐,增强了江西林业职教集团服务地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在专业建设上,设计学院加强了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调整结合的紧密程度。例如设计学服装专业与赣州菊艺服装学校合作,针对服装事业尤其是服装行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与赣州市华浔装饰公司合作开展的高端设计效果图免费送客户,深受广大市民欢迎;室内设计专业邀请深圳居众装饰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公司开展了多次专业性讲座,及时给14级新生引导相关专业方向。与多家设计类理事单位成立了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由12名知名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计划制定的讨论研究;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指向性更明确,例如室内设计专业调整了8门课程,由原来单一的的3D软件课拓展为草图大师,形成户内、户外、材料应用、成本核算、营销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和未来的的工作岗位契合,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2、在课程建设上,各专业都加大了以企业为主导的,有企业专家参与的课程开发的力度, 设立“行业通识课程”和“企业定向课程”,注重课程设计与企业生产过程和行业发展紧密衔接。设计学院室内教研室教师准备和企业专家一起开发核心课程8门,其中合作开发的课程《室内装饰设计》获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

3、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上,集团内院校更加注重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的对接,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专业技能与企业要求对接,力求按照产业发展、企业需求,制定“订单班”“项目班” 人才培养计划。成立的居众、华浔、余工、创意油画4个订单班,订单班人数220多名。这些“订单班”、“项目班”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4、校企合作的教学团队建设初见成效。集团内企事业单位积极与院校合作建立教师培训基地,接纳职业院校教师进行教学实践。通过校企合作构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在管理制度、保障政策等方面的机制建设初步成型。暑期共有13人次参加了暑期培训和企业锻炼,其中参加国培项目3人,参加企业锻炼4人。聘请企业的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15人次。邀请企业行家开展讲座12人次。

5、校企合作共建教学实习和就业基地效果好。设计学院2014届288名,和2015届279名毕业生已经安排在我院校企合作企业及工地顶岗实习和就业。深化了与南康家具企业—自由家家具有限公司(赞助家具设计大赛)、腾飞家具有限公司(派老师定点支持帮扶)、南康家具产业促进局(派学生参与家具博览会的组织工作)的合作;与赣州五福堂家具有限公司建立了以板式家具教学为主的实训基地,并常派学生到企业开展教学实习,组织学生协助完成了21-22栋2栋学生宿舍楼新家具的安装工作。与赣州市的装饰公司继续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了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派学生到赣州曼尼芬公司开展了生产实习。继续与广州设计岛余工特训学院开设“余工设计订单班”。启动了第一届“创意油画订单班”开展,有10名同学参加了该班级,假期到油画产业园培训了二个月,成效良好,学成后学生的作品有一些成为了商品,并在校园开展了作品展。

积极参加中国家协和省家协的有关活动,与江西省家具协会达成合作协议,共建江西家具学院。江西家具学院由江西省家具协会与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共建,系非营利性质的面向家具行业的服务机构。主要职能是人才培养与输送,从业人员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产品与工艺、材料研发,技术与管理咨询服务等。

二、积极吸引新成员单位加入职教集团

设计学院已经与尚品宅配集团、虎都男装、中国家居、深圳居众中山分公司、赣州瀚亭装饰公司、赣州名匠装饰分别签署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走访了香港上市公司皇朝家私,建立了以顶岗实习为主的教学实训基地。走访了维尚家具集团,派了一批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并探讨建立“维尚家具设计订单班”。与广州华浔装饰集团泉州分公司建立“华浔装饰设计订单班”的合作关系,并提供一定的奖学金。走访了香港上市公司虎都男装有限公司,派了一批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并建立了“虎都订单班”的合作关系。

与香港上市公司中国家居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共同申报了2015室内设计专业的国家师资培训基地,已通过了教育厅的审核上报教育部备案。

与江西南康区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中高职对接的校校合作关系,打通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中高职对接渠道。

三、存在的不足

1、与部分企业理事单位的沟通和合作上还不够深入,如上海东方美居、宁都科技职业学校等。

2、“高、大、上”的新成员单位的拓展还很不够。

3、校企合作中的订单班建设与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江西林业职业教育集团成立至今,在各理事成员单位积极参与、相互协作、密切配合下,我们已经取得了初步的工作成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职业教育难得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根据国家和江西省对于加快苏区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以及我校的发展战略定位,围绕我设计学院主导产业发展布局和专业基地建设,集聚集团内外各种职业教育资源并加以优化整合与科学开发,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加快实现地方经济社会和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办好江西林业职业教育集团,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是江西林业厅和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对我们的期望和重托。对此,我们应该共同以最大的努力,贡献出最大的力量和智慧,团结合作,打造江西立林业职教品牌,为推动环境学院在苏区经济区快速崛起,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2015年工作要点

一项改革:2013级室内设计和环境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行7-8月份的短学期制,提前到9月份到企业开展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五项重点工作:

1、组建江西家具学院并正式开展工作。举办家协年会,挂牌成立江西家具学院,组建学院机构,开展日常工作。

2、合作办好室内设计专业国家级师资培训班工作。在暑期与中国家居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开设2015年国家师资培训班,计划40名。

3、深化校企合作。余工设计班、深圳居众设计班、皇朝家具订单班、油画订单班等落到实处,继续拓展校企合作单位8家,争取与知名的上市装饰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为2015届毕业生的顶岗实习和预就业作好准备。

4、做好产学研工作。家具实训中心强化育人功能,围绕省级家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要求,在工艺革新、材料应用研究、产品研发与专利申请等方面加强建设。

5、提高就业质量。重点做好2015届毕业生的就业跟踪与服务工作,初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跟踪率达100%,就业质量和稳定性有提高。做好2016届顶岗实习学生的顶岗实习岗位安排工作,特别是室内设计专业和环境艺术专业在8月份开始的顶岗实习安排工作,为推行这二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下基础。

工业与设计学院 2014-12-31

第五篇:集团化办学心得

集团化办学心得

1.政策要求(略)

2.乡村教育现状,适龄儿童城镇化流动逐年大幅增加。

随着人口城镇化的加速,城区幼儿园、小学、初中适龄儿童的学生数逐年大幅增长,城区各学段教师严重缺编并且一年比一年严重。

加上近年来出台乡村教师跟岗学习的政策,乡村教师中有教学经验的、年轻的、教学效果好的多数老师都愿意到城区学校跟岗学习,乡村学校留下来的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等所谓的“老、弱、病、残、伤”的比例一年更比一年高,实际上越来越拉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

长期以来,乡村家庭条件比较好一点的家长都围绕“在城里买房,在城里上学”这个目标一直在努力着,这样,长期形成恶性循环,农村中小学学生数逐年大幅减少。

预计未来2-4年,农村中小学就如同开通校车前的村小一样,学生数严重不足。不久将来会是一个乡镇只有一所规模略大的初中、小学、幼儿园,其余都是麻雀学校甚至停止办学。(实际上已经有不少乡镇出现这种状况了,整个乡镇中小学的学生数比城区一个学校还少,这种情况还会不断出现)

3.弥补学科结构性缺编和小规模学校经费的不足。

随着教师到城区的跟岗学习,大、小学校难免都会出现学科结构性缺编,这样集团校(法人单位内部)可以调剂;同时集团校(法人单位内部)可以在经费上统筹使用,弥补小规模学校的不足。(如果各中小学全部是法人单位,根据法人管理政策机制,在财政结算、资产管理、编制管理、教师调配、职称评审等方面都受到相关政策制约,人、财、物均无法调配,政策不容许通融的。目前学区管理模式、原中心学校模式就是受到这些制约)

集团化办学的设想

一、指导思想

1,推进集团教育均衡化、优质化发展;

2,实现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成果共享。

二、总体目标

大致以乡镇行政区划为自然区域,按照“一套班子、几个校区、统一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方式深化集团化办学;

实行“统一办学理念、统一领导决策、统一课程设置、统一师资调配、统一考核奖励”的“五统一”运行机制;

促进各分校间实质性融合,资源共享,缩小校际差距,同步发展。

三、管理模式

(一)强化集团办学管理

为便于管理,集团校设为法人单位,分校不设法人单位。

第一种设置办法:

集团校设总校长1名,副校长2-3名(其中专职1-2名),执行校长(其中1人兼任集团校副校长)若干名,组成教育集团领导机构,统一领导各项工作。

各分校设执行校长1名、副校长2-3名,组成分校领导班子,负责分校日常管理。

第二种设置办法:

集团校设总校长1名,专职副校长1-2名,综合办公室主任1名,课程发展中心主任1名,后勤保障中心主任1名,执行校长(不兼集团校专职副校长)若干名,组成教育集团领导机构,统一领导各项工作。

各分校设执行校长1名、副校长2-3名,组成分校领导班子,负责分校日常管理。

党、团、工、妇,督学,均可以按照原学区模式设置。

任职方法:

1.市教育局制定任职年龄等方面条件。

2.原学区管委会符合条件的成员按照岗位等级可以转换到相应的岗位。

3.缺岗的按照干部任职程序补员。

4.任职程序:原学区管委会民主推荐→市教育局考察→市教育局党委研究通过。

(二)集团办学实现“五统一”

一是统一办学理念。集团各分校在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上保持统一。

二是统一领导决策。集团各分校服从统一管理,在管理规章制度保持相对统一。

三是统一课程设置。集团各分校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课程,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并统一作息时间。

四是统一师资调配。集团各分校学年、学期教学资源配置由集团统筹协调。

五是统一考核评价。集团各分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体系(标准)和职称评定标准保持统一。

(三)推进集团内部教师交流

集团校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增强教师队伍活力,增强造血功能。进一步探索建立教育集团化管理体制下的各分校间教师合理流动模式,加速各分校间快速融合。

(四)规范各分校财务管理

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内控制度,规范财务管理。经费统一划拨到集团校,统一管理,统一核算,一支笔审批。

统一管理是指经费由集团校统一管理,各分校申报使用,执行校长按照预算和申报开支,并负责审核。

统一核算是指经费实行一揽子预、决算。

一支笔审批是指在严格执行财务制度的前提下,集团校坚持无预算、无申报不开支,各校区的经费使用在执行校长按照预算和申报开支审核后,报集团校分管财务领导复核。经费开支需经集团校分管财务领导审批。

经费使用应当按照规定由稽核小组稽核并予以公示。

(五)优化办学绩效评估(略)

下载集团化办学的经验与不足[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集团化办学的经验与不足[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集团化办学学习心得

    集团化办学之点滴谈 焦作市中站实验小学王兵 “集团化办学”是实施教育均衡、消除“择校热”的一条重要渠道,是我市教育的一项重点工作和重大科研课题。3月底,我在校领导的......

    关于集团化办学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关于集团化办学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集团化办学可简单理解为由两所或多所学校组成的教育联合体。通过本次考察,结合自身办学风闻思考,集团化办学行业有三种模式:一为教育集团;二为......

    集团化办学工作汇报发言稿

    共建共享,紧密抱团,互促发展——都匀市第六小学教育集团化办学工作汇报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2015年伊始,市教育局提出了“集团化办学”的工作思路,力求通过实施集......

    3.集团化办学管理办法(合集)

    集团管理办法 ——机械制造技术专业 国家示范校建设汇报材料 集团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

    集团化办学家长问卷

    尊敬的家长: 为了加强学校集团化管理,促进教师做好工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现请您配合我们做好对学校集团化办学及班级任课教师的评价工作,我们将根据你们的评价,强化管理,以便改......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章程

    河南省职业教育集团管理办法(试 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创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探索......

    关于集团化办学的几点认识与思考(精)

    关于集团化办学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集团化办学可简单理解为由两所或多所学校组成的教育联合体。通过 本次考察,结合自身办学风闻思考,集团化办学行业有三种模式:一为教 育集团......

    教育集团化办学工作总结(精选5篇)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小学教育集团化办学工作总结 2017年,是某小学历史发展中的转折点。由一个多校区的大学校转变为集团化学校,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学校格局和办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