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依法治国练习题
1、(单选题)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凡立法涉及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的,必须报()讨论决定。
o o o o A.全国人大 B.党中央 C.国务院
D.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正确答案:B
用户选择:C
2、(单选题)建立()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o o o o A.宣誓 B.向宪法宣誓 C.就职宣誓 D.宪法宣誓
正确答案:D
用户选择:D
3、(单选题)明确立法权力边界,从()上有效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
o o o o A.立法体制 B.工作程序
C.体制机制和工作程序 D.体制机制
正确答案:C
用户选择:C
4、(单选题)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出的新的重大任务是()。
o o A.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 B.落实司法制度整体结构上的改革措施
o C.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
o D.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正确答案:D 用户选择:D
o o o o
5、(单选题)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有效途径是()。
A.多重执法 B.综合执法 C.提高效率 D.公正司法
正确答案:B
用户选择:B
6、(单选题)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加快完善体现()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害。
o o o o A.权力公平、机会公平 B.权利公平、规则公平
C.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D.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正确答案:D
用户选择:D
7、(单选题)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执法。
o o o o A.高效 B.阳光 C.综合 D.严格
正确答案:C
用户选择:C
8、(单选题)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的重大意义是()。
o A.有利于强化权责一致,有利于强化依法决策,有利于强化决策评估,有利于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o B.有利于提升行政决策水平,有利于强化依法决策,有利于强化决策评估,有利于强化责任追究
o C.有利于强化权责一致,有利于强化依法决策,有利于强化决策评估,有利于强化责任追究
o D.有利于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有利于提升行政决策水平,有利于强化依法决策,有利于强化决策评估
正确答案:C
用户选择:A
9、(单选题)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牢固树立()观念,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o o o o A.有权利就有责任、有权力就有义务 B.有权利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义务 C.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力就有义务 D.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义务
正确答案:D
用户选择:D
o o o o
10、(单选题)强化对行政权力制约的重点是()。
A.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B.对行政权力进行科学有效的制约和监督
C.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惩治执法腐败现象 D.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
正确答案:D
用户选择:D
o o o
11、(单选题)重要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由()组织起草。
A.党中央 B.全国人大 C.政府法制机构
o D.国务院
正确答案:C 用户选择:
12、(单选题)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依法治理,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高举民族大团结旗帜,依法妥善处置涉及民族、宗教等因素的社会问题。
o o o o A.多层次 B.深层次 C.多层次多领域 D.多领域
正确答案:C
用户选择:
13、(单选题)“构建对维护群众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体系”,即建立健全(),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
o o o o A.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法律服务机制 B.法律援助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法律服务机制 C.法律援助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 D.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
正确答案:D
用户选择:
o o o o
14、(单选题)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重要手段是()。
A.政务公开 B.保证公正司法
C.社会全面公开政府权力 D.行政执法公示制度
正确答案:A
用户选择:
15、(单选题)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在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信访等司法活动中保障()参与。
o o o o A.社会组织 B.专业陪审员 C.业余陪审员 D.人民群众
正确答案:D 用户选择:
16、(单选题)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升执法质量和执法水平、深入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举措是()。
o o o o A.严格执法 B.科学立法 C.完善执法程序 D.公正司法
正确答案:C
用户选择:
17、(单选题)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部署和要求,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要按照()的原则,着力抓好执法改革。
o o o o A.多重执法、综合执法 B.整合队伍、提高效率
C.减少层次、多重执法、综合执法 D.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
正确答案:D
用户选择:
o o o o
18、(单选题)我国的诉讼制度以()为中心。
A.审判 B.法院 C.事实 D.证据
正确答案:A
用户选择:
19、(单选题)全面贯彻()裁判规则,认定案件事实必须以证据为根据,认定有罪必须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对定罪证据不足的案件必须坚持疑罪从无的原则。
o o o o A.公正司法 B.司法 C.证据 D.公平正义
正确答案:C
用户选择:
20、(单选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o o o o A.责任追究制度
B.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 C.独立行使司法权 D.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正确答案:D
用户选择:
o o
21、(多选题)全面落实推进严格司法的工作要求有哪些?()
A.健全保障严格司法的机制
B.明确纪检监察和刑事司法办案标准和程序衔接,依法严格查办职务犯罪案件
o o C.提高推进严格司法的能力 D.发扬敢于严格司法的精神
正确答案:ACD
用户选择:
o o o
22、(多选题)如何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A.用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社会氛围的形成 B.用提高违法成本推动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社会氛围的形成 C.用领导干部带头守法带动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社会氛围的形成
o D.用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引领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社会氛围的形成
正确答案:ABCD 用户选择:
o o o o
23、(多选题)建立宪法宣誓制度的重要意义有哪些?()
A.有利于在全社会增强宪法意识、树立宪法权威 B.有利于激励公职人员忠于和维护宪法
C.有利于向广大公民深入普及宪法知识,切实增强宪法意识 D.有利于彰显宪法权威,增强公职人员宪法观念
正确答案:ABD
用户选择:
o o
24、(多选题)如何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A.完善法律草案表决程序,对重要条款可以单独表决
B.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充分发挥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探索建立有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专家学者等对立法中涉及的重大利益调整论证咨询机制
o C.加强人大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健全向下级人大征询立法意见机制,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推进立法精细化
o D.明确地方立法权限和范围,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
正确答案:ABC
用户选择:
25、(多选题)强化对行政权力制约,要加强对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的监督制约,实行(),严格实行轮岗制度,强化内容流程控制。
o o o o A.分级授权 B.分部门授权 C.分事行权 D.分岗设权
正确答案:ACD
用户选择:
26、(多选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o o A.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B.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构建对维护群众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体系,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落实领导责任制
o C.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高举民族大团结旗帜,依法妥善处置涉及民族、宗教等因素的社会问题
o D.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牢固树立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义务观念,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正确答案:ABCD
用户选择:
o o
27、(多选题)如何完善法院审级制度?()
A.充分发挥一审在查明事实、适用法律、定分止争中的主导作用 B.上级法院特别是高级法院重在发挥审判监督职能,维护裁判权威,统一辖区内的法律适用
o o C.二审重在解决事实法律争议、实现二审终审
D.强化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法院统一司法尺度和监督指导的职能
正确答案:ABCD
用户选择:
o o o
28、(多选题)怎样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A.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 B.完善刑罚执行制度,统一刑罚执行体制
C.改革司法机关人财物管理体制,探索实行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和审判权、检察权相分离
o D.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
正确答案:ABCD
用户选择:
29、(多选题)围绕法治政府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具体任务包括下列哪些?()
o o o o A.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B.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C.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D.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正确答案:ABCD
用户选择:
30、(多选题)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
o o o o A.完善执法程序 B.严格执法责任 C.创新执法体制 D.推进综合执法
正确答案:ABCD
用户选择:
31、(多选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司法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保障司法公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o o o A.减少对司法活动的干预,强化监督机制
B.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依据权力清单,向社会全面公开政府权力 C.落实司法制度整体结构上的改革措施,确保地方司法机关的独立地位
o D.努力提高司法工作者的素质,加快司法职业化建设
正确答案:ACD
用户选择:
32、(多选题)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的意义有哪些?()
o o A.有利于强化责任追究 B.有利于强化决策评估
o o C.有利于强化依法决策 D.有利于强化权责一致
正确答案:ABCD 用户选择:
o o o o
33、(多选题)为什么要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A.建设法治社会是建设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的重要支撑
B.建设法治社会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C.建设法治社会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 D.建设法治社会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重要内容
正确答案:ACD
用户选择:
34、(多选题)如何明确司法机关内部各层级权限,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o o o o A.要明确司法机关上下级之间的职责权限
B.建立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C.健全完善各项内部监督制度
D.要明确同一司法机关内部人员的职责权限
正确答案:ABCD
用户选择:
o o o o
35、(多选题)下列选项可以推行跨部门综合执法的是()。
A.食品药品安全 B.公共卫生 C.工商质检 D.安全生产
正确答案:ABCD
用户选择:
o o
36、(判断题)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用户选择:
37、(判断题)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
o o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用户选择:
38、(判断题)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凡立法涉及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的,必须报党中央讨论决定。
o o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用户选择:
39、(判断题)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o o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用户选择:
o o 40、(判断题)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外在要求。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用户选择:
41、(判断题)“完善刑罚执行制度,统一刑罚执行体制”的要求,实现不同种类刑罚执行之间的协调一致、相互衔接,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刑罚教育人、改造人的功能,保障罪犯的合法权益,实现刑罚惩罚、预防犯罪的目的。
o o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用户选择:
42、(判断题)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
o
A.对
o B.错
正确答案:对 用户选择:
43、(判断题)建立健全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标准,规范裁量范围、种类、幅度。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共享,提高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水平。
o o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用户选择:
44、(判断题)在食品药品安全、工商质检、公共卫生、安全生产、文化旅游、资源环境、农林水利、交通运输、城乡建设、海洋渔业等领域内推行综合执法,有条件的领域可以推行跨部门综合执法。
o o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用户选择:
45、(判断题)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有利于强化权责一致,有利于强化依法决策,有利于强化决策评估,有利于强化责任追究。
o o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用户选择:
46、(判断题)重大决策事项在提请决策机关讨论决定前,必须进行合理性审查。
o o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用户选择:
47、(判断题)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是维护人民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
o o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用户选择:
48、(判断题)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
o o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用户选择:
49、(判断题)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
o o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用户选择:
50、(判断题)围绕法治政府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六项具体任务。
o o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用户选择:
第二篇:全面依法治国练习题答案
1、(单选题)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升执法质量和执法水平、深入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举措是()。
A.完善执法程序
2、(单选题)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的重大意义是()。
B.有利于强化权责一致,有利于强化依法决策,有利于强化决策评估,有利于强化责任追究
3、(单选题)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依法治理,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高举民族大团结旗帜,依法妥善处置涉及民族、宗教等因素的社会问题。
A.多层次多领域
4、(单选题)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执法
C.综合
5、(单选题)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有效途径是()。
D.综合执法
6、(单选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B.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7、(单选题)强化对行政权力制约的重点是()。
D.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
8、(单选题)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重要手段是()。
A.政务公开
9、(单选题)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遵循青少年成长规律特点提高法治教育的()。
B.实践性
10、(单选题)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牢固树立()观念,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D.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义务
11、(单选题)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出的新的重大任务是()。
A.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12、(单选题)“构建对维护群众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体系”,即建立健全(),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
B.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
13、(单选题)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凡立法涉及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的,必须报()讨论决定。
C.党中央
14、(单选题)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部署和要求,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要按照()的原则,着力抓好执法改革。
A.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
15、(单选题)全面贯彻()裁判规则,认定案件事实必须以证据为根据,认定有罪必须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对定罪证据不足的案件必须坚持疑罪从无的原则。
D.证据
16、(单选题)我国的诉讼制度以()为中心。
C.审判
17、(单选题)明确立法权力边界,从()上有效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
D.体制机制和工作程序
18、(单选题)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加快完善体现()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害。
B.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19、(单选题)建立()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B.宪法宣誓
20、(单选题)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在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信访等司法活动中保障()参与。B.人民群众
21、(多选题)下列选项可以推行跨部门综合执法的是()。
A.食品药品安全 B.工商质检 C.公共卫生 D.安全生产
22、(多选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A.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B.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高举民族大团结旗帜,依法妥善处置涉及民族、宗教等因素的社会问题
C.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构建对维护群众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体系,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落实领导责任制
D.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牢固树立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义务观念,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23、(多选题)如何完善法院审级制度?()
A.上级法院特别是高级法院重在发挥审判监督职能,维护裁判权威,统一辖区内的法律适用
B.充分发挥一审在查明事实、适用法律、定分止争中的主导作用 C.二审重在解决事实法律争议、实现二审终审
D.强化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法院统一司法尺度和监督指导的职能
24、(多选题)为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在国民教育领域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A.从制度建设上确保法治教育成为国民教育体系重要内容 B.营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的良好环境 C.遵循青少年成长规律特点提高法治教育的实践性
25、(多选题)为什么要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A.建设法治社会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 B.建设法治社会是建设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的重要支撑 C.建设法治社会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重要内容
26、(多选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司法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保障司法公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减少对司法活动的干预,强化监督机制
C.努力提高司法工作者的素质,加快司法职业化建设
D.落实司法制度整体结构上的改革措施,确保地方司法机关的独立地位
27、(多选题)怎样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A.改革司法机关人财物管理体制,探索实行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和审判权、检察权相分离
B.完善刑罚执行制度,统一刑罚执行体制
C.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
D.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
28、(多选题)如何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A.用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社会氛围的形成 B.用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引领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社会氛围的形成 C.用提高违法成本推动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社会氛围的形成 D.用领导干部带头守法带动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社会氛围的形成
29、(多选题)围绕法治政府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具体任务包括下列哪些?()
A.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B.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C.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D.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30、(多选题)如何明确司法机关内部各层级权限,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A.要明确司法机关上下级之间的职责权限 B.健全完善各项内部监督制度
C.要明确同一司法机关内部人员的职责权限
D.建立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31、(多选题)如何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A.完善法律草案表决程序,对重要条款可以单独表决
B.加强人大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健全向下级人大征询立法意见机制,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推进立法精细化
C.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充分发挥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探索建立有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专家学者等对立法中涉及的重大利益调整论证咨询机制
32、(多选题)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的意义有哪些?()
A.有利于强化依法决策
B.有利于强化决策评估
C.有利于强化责任追究
D.有利于强化权责一致
33、(多选题)强化对行政权力制约,要加强对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的监督制约,实行(),严格实行轮岗制度,强化内容流程控制。A.分岗设权
B.分事行权 D.分级授权
34、(多选题)全面落实推进严格司法的工作要求有哪些?()
A.提高推进严格司法的能力 B.发扬敢于严格司法的精神 C.健全保障严格司法的机制
35、(多选题)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
A.创新执法体制 B.严格执法责任 C.完善执法程序 D.推进综合执法
36、(判断题)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是维护人民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答案:对
37、(判断题)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答案:错
38、(判断题)建立健全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标准,规范裁量范围、种类、幅度。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共享,提高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水平。答案:错
39、(判断题)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答案:对
40、(判断题)“完善刑罚执行制度,统一刑罚执行体制”的要求,实现不同种类刑罚执行之间的协调一致、相互衔接,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刑罚教育人、改造人的功能,保障罪犯的合法权益,实现刑罚惩罚、预防犯罪的目的。答案:对
41、(判断题)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外在要求。答案:错
42、(判断题)在食品药品安全、工商质检、公共卫生、安全生产、文化旅游、资源环境、农林水利、交通运输、城乡建设、海洋渔业等领域内推行综合执法,有条件的领域可以推行跨部门综合执法。答案:对
43、(判断题)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答案:对
44、(判断题)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有利于强化权责一致,有利于强化依法决策,有利于强化决策评估,有利于强化责任追究。答案:对
45、(判断题)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答案:对
46、(判断题)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凡立法涉及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的,必须报党中央讨论决定。答案:对
47、(判断题)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答案:对
48、(判断题)围绕法治政府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六项具体任务。答案:对
49、(判断题)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答案:对
50、(判断题)重大决策事项在提请决策机关讨论决定前,必须进行合理性审查。答案:错
第三篇:依法治国
人民日报社论:实现依法治国的历史跨越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和支撑。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立足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直面我国法治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作出了全面部署,回应了人民呼声和社会关切,必将有力推进依法治国进程,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纲领性文件。
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这三个方面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规定和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
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在我国,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党要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我国法治与西方所谓“宪政”的根 1 本区别。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
“法者,治之端也。”今日中国,法治正在成为国家治理理念、社会共同信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向国内外鲜明宣示,我们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总抓手,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
人民日报评论员: 用法治中国凝聚复兴力量
——标注依法治国新高度①
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首先是法治的中国;一个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首先是法治的社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首先是制度建设和治理方式的法治化。
金秋十月,正在北京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法治中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我们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央全会,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18个年头之后,法治中国的建设将展开新的蓝图、迈向更高境界。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历史、着眼未来,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法治建设作出重大部署,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关注和期待,表明了党中央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从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明确“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从强调“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扬法治精神、发展法治理论、运用法治思维、创新法治方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指明了方向,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提供了根本遵循。
两年多来,正式废止劳动教养制度,表达着推进法治的决心;“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确立着司法改革的原则;“政府职能转变到哪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到哪一步”,展现着依法行政的步伐;首次集中清理党内法规制度,近四成被废止或宣布失效,传递着依法执政的决心;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党和国家建设的各层次领域,都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向着制度化、法律化不断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回应着公平正义的群众诉求,诠释着现代治理的题中之义,激发着改革发展的前进动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法治中国的主线日益清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体现在哪里?在党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创造幸福的过程中,法治既是必要途径,更是制度保障。唯有依靠法治,3 依靠宪法和法律体系才能凝聚共识和力量,保证中国社会可持续的发展与稳定。坚持依法治国,就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建设法治中国,就是凝聚民族复兴的力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以法治巩固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合法权利,弘扬和践行法治这一价值理念,为法治中国的建设打牢深厚的群众基础。
“法者,天下之准绳也。”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长治久安,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法治。弘扬法治精神,凝聚法治力量,我们就能在创造经济奇迹之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文明,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人民日报评论员:用法治精神推进改革大业
——标注依法治国新高度②
人们常用“前所未有”来描述深水区的中国改革: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涉激流,行险滩,靠什么冲破观念障碍、纾解发展之困?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推动中国改革破浪前行,离不开法治的引领。
“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总书记的要求,正是对改革与法治关系的深刻总结,也明确指出了继续推进改革大业的法治路径。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深化改革蓝图中强调“建设法治中国”,到正在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一年之间,两大主题,宣示了我们党高扬法治旗臶、开创全面深化改革新格局的坚定信念。
靠法治为改革护航,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经过30多年的实践,中国改革的路径正在发生鲜明变化。如果说,过去的改革更多靠的是“摸石过河”的勇气、以“破”为主的血性、先行先试的闯劲,那么今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确立,明确了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们进入了有法可依的新时代;深水区的利益藩篱,攻坚期的复杂难题,则呼唤着用法治理念去破解。把改革主张转换成法治主张,用法治方式化解改革风险,才能确保 4 改革有秩序、不走样,行稳致远。
以法治作为改革的压舱石,是转型期中国的内在要求。法的基本价值之一,是其安定性。这对于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的当代中国而言,尤为重要。这种安定性,不仅体现为政策制定不能朝令夕改、决策出台必须于法有据,更体现为在一个高速前行的转型社会中,对社会秩序和价值理念所起的稳定作用。法治是指引中国改革这艘航船风雨中不变航向的灯塔,是阻拦奔腾的市场经济之川不溢出河道的堤坝,是守护三十多年改革成果不被蚕食的坚强卫士。在法治的框架内处理各种矛盾和改革,寻求法治之下的最大共识,这是中国改革持续向前的制度保障,也是全体人民的福祉所在。
法治的力量有多强,两年来的实践是最好证明。不断出台的各类规章制度,细大不捐的19项反“四风”禁令,有力推动了“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政治改革;国务院一年多取消和下放6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让市场“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极大地释放了社会活力。从激活市场到简政放权再到调整结构,问题导向的中国改革在法治的轨道上渐入佳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法治精神渗透在各项具体改革领域里,化成制度轨道,确保改革巨轮稳健行进。
“我们生长在一个令人激动的时代,要做改革的弄潮儿。”而法治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文明的标志,也是改革成功与否的界限。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法治中国,不仅有法可依,而且是良法善政;法不仅要定纷止争凝聚共识,而且是对民族精神的提炼和升华;不仅意味着更完备的制度与秩序,也意味着更多的公平和正义。法治护航的中国改革,必将创造出属于自己民族、并有益于全人类的现代治理体系和新的制度文明。
人民日报评论员:用法治观念夯实执政根基
——标注依法治国新高度③
如果把国家发展比喻成动车飞驰,法治就是铁轨;如果把治国理政比喻成建桥筑楼,法治就是支撑。正在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在党的中央全会上专题研究依法治国问题,加快法治建设、提升法治理念、彰显法治精神,因而备受关注、令人期待。
“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十八大结束不到一个月,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就指出,要“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近两年来,既有理论层面的深邃思考,又有实践层面的周密部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不断推进,体现出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新变化、执政水平的新提升。
法治成为根本遵循,执政方式更加规范、更加有序。国务院取消和下放6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防范冤假错案的制度规定不断出台,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堪称密集的法治建设举措,背后正是我们党通过法律治国理政的清晰思路。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两个“三位一体”,不仅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了更加完整系统的规划,也说明我们对现代化历程中治国理政的规律有了更加准确的把握。
法治成为共同信仰,执政理念更加科学、更加现代。从强调“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到告诫“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从反对“以权谋私、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到要求“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条件”,依法治国不仅是治理的革命,也是触及党员干部灵魂的革命。当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有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当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为自主选择,法治的引领和规范必将不断提高我们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建设法治中国,正需要我们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党能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才有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平司法、全民守法。党能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 6 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才能引导全社会守法崇法,树立法治信仰。把法治落实到国家治理、政党执政、政府行政各个层面,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事业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保障。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在改革攻坚期、发展机遇期、社会风险期“三期叠加”的今天,如何运用法治改进党的领导,是全党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期待。行进在民族复兴之路上,执政党只有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思维、掌握法治方式,才能为法治中国树立最坚强的柱石,为执政兴国夯实最深厚的根基。
人民日报评论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法治保障
——一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对于行进在现代化之路上的中国,法治是繁荣稳定的基石;对于掌舵民族复兴航船的中国共产党,法治是执政兴国的支撑。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军号。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凝聚了全党智慧,体现了人民意志,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个全局性问题,必须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扎实抓好落实。
“以律均清浊,以法定治乱。”如果说17年前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开启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伟大航程,那么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则是在这条道路上的一次历史性跨越,体现了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上认识的突破、手段的创新。全会提出的新观点、新举措,必将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制度框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法治保障。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 7 出的重大抉择。改革开放以来,从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确定依法执政基本方式;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到建设法治政府、完善司法体制,中国发展的进程,也正是法治进步的过程。实践证明,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今日中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可说前所未有。快速发展期,面对多元利益诉求如何定纷止争,促进公平正义?改革深水区,面对多样实践探索如何划定边界,掌握改革航向?社会转型期,面对多变思想观念如何调和鼎鼐,凝聚广泛共识?越是在关键时刻,越需要发挥法治的作用,让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要跳出“历史周期律”、实现长期执政,要走好“中国道路”、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以法治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要准确把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全会决定,就需要把法治的作用和地位,放在这样的高度来理解。
这次全会提出了18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涵盖了依法治国各个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历史性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法治中国的宏图正在徐徐展开。只有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善作善成的作风,落实好全会的重要精神和全面部署,才能沿着法治道路、建设法治中国,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人民日报评论员: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二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目标引领方向,目标凝聚力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正确的道路,必须 8 树立明确的目标,才能汇磅礴之力、收长远之功。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总目标,是贯穿全会精神的一条主线,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工作重点和总抓手,对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只有准确把握这一总目标,才能把全会精神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
准确把握总目标,就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现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坚持和拓展。在这一根本性问题上,我们必须树立自信、保持定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去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准确把握总目标,就要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都要围绕总目标来部署、来展开,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只有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才能不断为法治建设提供动力、激发活力,切实把全会部署落到实处。
准确把握总目标,就要深刻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意义。“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我们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处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只有在法治轨道上不断深化改革、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治理现代化,才能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赢得新胜利,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立治有体,施治有序。正如全会对依法治国总目标的阐释,既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根本政治方向,也包括形成五大法治体系的重点任务、“三个共同推进、三个一体建设”的基本原则、“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我们要深刻理解、全面把握总目标的丰富 9 内涵,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来把握总目标、落实总目标,才能谋划有主见、做事有章法,不断推动依法治国进程。
蓝图已绘就,目标在召唤,人民在期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我们就一定能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开创法治中国的新境界。
人民日报评论员: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
——三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键要有坚强的政治保障。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十八届四中全会在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时,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基本原则,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这个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了基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1978年,中国只有宪法和婚姻法等寥寥几部法律。而截至2014年3月,我国现行有效法律,已经达到242部。这样的数字,折射中国法治建设的历史性成就。科学立法推动社会转型,简政放权打造法治政府,司法改革保障公平正义,法治思维化解矛盾纠纷……正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坚持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中国的蓝图在一步步变为现实。此次全会,再次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正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上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体现了一以贯之的治国思想、执政理念。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我国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10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我国法治与西方所谓“宪政”的根本区别。
当前,社会转型进入深水区,法治的作用和地位更加凸显。从打虎拍蝇反腐败到全面深化改革,从民生持续改善到生态文明建设,要把依法治国方略落到实处,离不开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末端治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至关重要。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坚持党的领导,不是一句空的口号,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一方面,要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依法治国各领域工作,确保党的主张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另一方面,要改善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党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党员干部要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恩格斯说过,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臶,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只要我们党旗臶鲜明了,全党都行动起来了,全社会就会跟着走。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我们就一定能完成好执政使命,建设好法治中国。
人民日报评论员:用法治为全面深化改革护航
——四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改革驶入深海,离不开法治护航。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都需要法治提供全方位保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论断,深刻阐明了法治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中国社会进入深刻变革期之后,无论是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还是调节社会关 11 系、规范社会行为,都需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依靠法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确保各项改革事业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从我们党对“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反复强调,到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一以贯之强调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再到党的十八大强调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法治与改革始终相伴随。从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到这次四中全会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就是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框架内推进依法治国各项工作,在法治保障下不断深化改革。
今天,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如不及时以法治方式疏浚改革洪流,以法治思维化解矛盾淤积,减少利益调配带来的社会震荡,缓解结构调整造成的转型阵痛,势必引发新的矛盾。在法治的引领下推进改革,在法治的框架内规范改革,是中国改革持续向前的基本保障。
建设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是改革的应有之义。中国的改革发展早已令世界瞩目,但也要看到,以往发展中产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存在,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声也日益高涨。法治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也是人民维护合法权益的“重武器”。直面问题、聚焦问题,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发挥法治调和鼎鼐的作用,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切实促进公平正义,才能保证改革的正确方向和顺利推进。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搞好法治建设。改革经验告诉人们,市场只有和法治相结合,才能克服市场机制的盲目性。同样,在和谐社会建设中,需要从解决人民最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等问题入手,依靠法治营造更加公平、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舟楫相配,得水而行。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事业滚滚向前,共同放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人民日报评论员:以法治守护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
——五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公平正义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贯主张,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法者,天下之公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离不开法治的有力保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着眼于依法治国与公平正义的有机统一,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方面,对以法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出了全方位部署。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中,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以法治守护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以法治维护公平正义,科学立法是引领。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才能筑牢人们共享人生出彩机会的坚实平台。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以法治维护公平正义,严格执法是关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解决好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等问题,惩治执法腐败现象,才能确保法律公正、有效实施,牢牢树立起法治权威。
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以法治维护公平正义,公正司法是保障。“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无论是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还是优化司法职权配臵更好服务于民,或是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都是为了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以法治维护公平正义,全民守法是基础。“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而应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担当起法治建设的责任。同时,13 也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全民积极投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伟大实践,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就有了最可靠的保证。
人民日报评论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六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未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了。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是贯穿全会决定全篇的一条红线,是管总的东西。在走什么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全会释放了明确的信号、指明了正确方向,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
从1954年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到改革开放后重启“法律之门”;从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我们在长期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法治建设道路。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沿着这条道路前行,既不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更不全面移植、照搬照抄,才能解决中国法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更好地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要树立自信、保持定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核心要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 14 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只有牢牢把握住这三个方面,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才能立足中国实际建设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重大课题,有许多东西还需要深入探索,但基本的东西必须长期坚持。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有力有序推进法治建设,这是根本保证;只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人民权益,这是本质要求;只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是基本原则;只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才能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这是基本方式;只有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才能与国情相适应、与社会相对接,这是基本前提。这“五个坚持”,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决定着我们能不能搞好法治建设、迈向法治中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角。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应当毫不含糊、立场坚定,不为噪音杂音所扰,不为错误思潮所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第四篇:依法治国
一、【背景材料】
2014年10月20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进行。全会听取和审议了习近平受中心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陈述,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全会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审时度势、居安思危,既要有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改革发展的战略定力,又要敏锐把握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以钉钉子精神,继续做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工作,继续做好改善和保障民生特别是帮扶困难群众工作,继续做好作风整改工作,继续做好从严治党工作,继续做好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工作,为明年开局打好基础。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基础上,四中全会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体而言,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总目标之下,全会明确了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等六大任务。为推动上述任务的实现,全会就以下工作进行了全局部署: 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全会重申了民主立法与科学立法的原则。要求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为进一步发挥人大的民主立法职能,解决立法权行政化、部门化的问题,全会提出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根据地方立法发展的实际需求,全会对地方立法权主体范围进行扩展,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各级政府严格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全会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要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健全政府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以司法公正引领社会公正
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防线。全会提出,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为此,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全会公报关于司法体制改革的第一个亮点是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第二个亮点是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第三个亮点是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第四个亮点是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上述改革措施对于推进建设公正、高效、权威司法将起到立竿见影的积极作用。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公民是最主要法律关系主体,以及执法、司法活动的参与者,是全面推进法治中国的基础力量。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成员的法治意识直接决定法治建设成败。全会提出,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全会公报第一次提出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
法治专门队伍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际操作者和践行者。法治队伍的公正廉洁、道德操守是法治公信力的必然要求。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加强立法队伍、行政执法队伍、司法队伍建设,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全会公报提出,要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完善法律职业保障体系。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 如何在法治实践中坚持党的领导,如何正确认识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提性问题。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全会指出,只有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才能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为此,要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保证党确定依法治国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工作机制和程序,加强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完善党委依法决策机制。各级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党组织要领导和监督本单位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决查处执法犯法、违法用权等行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条件和必然要求。全会专门就此指出,要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这就把对领导干部重视法治、践行法治、带头守法的要求落到了实处。
二、【理论分析】
1、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到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2)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惩治腐败一直保持高压态势。先后有多位副部级以上高官被查处。腐败高官被依法查处说明在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3)社会主义民主具有真实性。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民主是真实的民主。
(4)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5)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党的基本执政方式,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科学执政、民主执政都需要通过依法执政来体现,并以依法执政为保障来加以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2、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2)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3)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
(4)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但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立法工作也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任务依然很重。
(5)要坚持走曲折的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不断前进。
三、【跟踪试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据此回答1~3题。
1.党的十八大以来,惩治腐败一直保持高压态势。先后有多位副部级以上高官被查处。腐败高官被依法查处:
体现了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推动了公平正义,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③表明任何公民的一切权益都受到法律保护
④表明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2.作为政府部门,要“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治理洪水的人使洪水畅通,管理百姓的人让百姓表达自己的想法。政府这样做的依据是: A.扩大公民的政治权利是民主国家的本质要求 B.公民具有表达和宣传自己思想见解的自由 C.公民的言论自由是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 D.民主监督应该成为防治腐败的根本途径 3.上述材料体现了:
A.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 B.我国的人民民主有物质的保障 C.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 D.我国的人民民主有法律的保障
全会决定提出,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据此回答4~5题。
4.建设法治政府必须:
A.转变政府职能,把所有的事情管好 B.依法执政,形成依法办事的习惯 C.加强政府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 D.加强队伍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5.建设法治政府要求政府在行使权力时,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利和责任的统一。这是因为:
A.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 B.侵犯了公民的权利必须依法赔偿 C.对人民负责,才能科学民主决策 D.政府必须依法履行职责 6.下列有利于建设法治政府的是:
A.政府要依法行政,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B.转变党的社会管理职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加强政府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D.提高党的科学立法水平.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据此回答7~9题: 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
A.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保证其领导核心地位 C.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D.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8..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体现了党的:
A.依法执政 B.民主执政 C.科学执政 D.依法行政 9.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这是因为: ①社会主义法治能保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②科学执政、民主执政都需要通过依法执政来体现 ③科学执政、民主执政需要以依法执政为保障来实现 ④依法执政有利于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这表明:
A.构建人为事物的联系要遵循客观规律 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样的和无条件的 C.联系构成运动,引起事物变化和发展 D.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重大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立法工作也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任务依然很重。据此回答11~12题。11.上述观点的哲学依据是: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 ②矛盾具有客观性,要勇于揭露矛盾、积极解决矛盾 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规定的 ④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完善过程启示我们: A.要把握适度原则,坐等时机 B.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C.办事情应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D.应抓住时机不断促成矛盾双方的转化 13.依法治国的含义、本质、目的、原因、要求各是什么?
14.《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总则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规定,应当依照法定的程序,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
(1)上述规定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哪些基本观点?
(2)上述规定对推进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什么重要意义?
15.辨析题:要依法治国,就要做到国家机关立法,全体公民守法。
16.推进依法行政,对于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请回答:
(1)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政府为什么要依法行政?
(2)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体现了什么政治生活道理?
1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有关原理,谈谈你对上述依法治国要求的理解。
18.十八大明确了“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并首次在报告中提出干部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执法。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新提法,意味着依法治理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行政执法部门管理国家事务的基本形式,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推进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时期。
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首次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0年翻番,首次提出“美丽中国”,首次提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等等。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十八大这道盛宴所带来的新感觉新味道。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对党和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1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说明上述“首次”所蕴含的哲理。(14分
参考答案:
1.D 2.B 3.D 4.D 5.A 6.A 7.C 8.A 9.D 10.C 11.C 12.B 13.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依法治国的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国的原因一是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二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的法律保证;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国家的长治久安重要保证。
依法治国的要求:①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这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②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③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④⑤增强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是依法治国的基础;依法治国人民群众是主体;(2分)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⑤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14.(1)体现依法治国的基本观点:立法“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办理”体现了依法治国本质;立法“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参与”体现了依法治国目的;立法“依照法定权限”体现了依法治国要求: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2)上述规定的意义:立法“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办理”可以提高立法质量,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性和尊严;立法“体现人民意志”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维护国家整体利益。
15.①依法治国对国家机关要求:立法、执法、依法接受监督。②国家机关与立法:不是所有国家机关都可以立法。③依法治国对公民要求:守法、护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对国家机关进行监督)
16.(1)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健全的法制是协调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的依据和准则。政府运用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才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法律手段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政府对市场的管理要转变管理观念、方式,严格依法行政。
(2)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体现了对人民负责原则。它有利于各级政府依法履行职责,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保障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各项权力自由,有利于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监督,实现为民服务。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就是为了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17.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应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这就决定了我们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因此,要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④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不断推进法治理论创新,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
18.(1)对政府而言,要依法行政。政府要审慎行使权力,民主决策;要自觉接受监 督,推动“阳光工程”建设。对中国共产党而言,必须依法执政。党要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
(2)①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首次”,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体现。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要求我们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首次”,是我们党不断实现理论与实践创新的表现。③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首次”,必将推动中华民族的进步。
第五篇:浅谈依法治国
浅谈依法治国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的领导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依法治国上升为国家意志,使其具有了法律效力。依法治国对中国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治安乃至国家安全等各方面的发展都有重大作用。由于我国“依法治国”方略所走的路还不长,目前的法律体系还不是很完善,许多矛盾问题集中在中国二十一世纪社会转型发展中表现出来。本文先阐述依法治国的涵义,阐明依法治国的意义;然后就中国转型中的法治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依法治国 法治 法律体系
法制建设
方法措施
一、依法治国的含义和科学内涵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任务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也就是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务和社会事务,依法治国就是要保证对所有这些事业、事务的管理工作都依法进行。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
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在现今社会下,依法治国作为党和国家的治国方略,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实行依法治国,是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需要。法律体系的完整与否是一个国家的法律健全与否的前提。新中国初期的法律单一,立法不完善才使得在文革时期甚至出现了“要人治不要法治”的思想,领导人的权威大于法的权威,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法律不完善的原因,实行依法治国可以修补法律漏洞,是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需要。
2、实行依法治国,是民主建设和人民当家作主的需要。中华民族经历了数千年的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人民心中的“人治”大于“法治”!这样人民的民主权利就得不到充分的保障,无法实现公民自己的民主权利,又谈何让人民翻身做主人?因此,实行依法治国有利于国家权力真正体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
2、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和平理性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依法治国,作为一种先进的治国方略与法律文化,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一种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相当发达的社会文化共存亡同兴衰的社会现象。真实意义与成熟形态的依法治国,即法治国家,是以市场经济的相当发展为经济基础、以民主政治的相当完善为政治基础、以发达的权利义务观为核心的精神文明为思想文化基础的。故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
3、实行依法治国,是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可以说是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能够调整人们的行为,规范人们的行为。法制文明属于制度文明的范畴,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法制完备的社会。依法治国反映了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4、实行依法治国,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需要。依法治国可以保证广大的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这样就有利于改善党的领导能力。
5、实行依法治国,是构建和谐社会、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一个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做支撑,依法治国为其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与保证。只有社会处处充满了和谐,国家才能够繁荣昌盛,才能够长治久安,这些都离不开中国法制的建设,而中国法制的完善建设是从依法治国开始的!
三、中国依法治国的主要问题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中国法律慢慢从文革的阴影下走出来,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各项法规不断制定,真正推动了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文明的发展。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成为中国意志,中国的依法治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目前存在问题也不少。
第一,中国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许多重要的,基本的法律如《新闻法》、《监督法》、《政党法》等尚未制定出来。其次是在已有的法律普遍存在“老化”的情况,例如中国的收容制度,造成了大学生孙志刚的悲剧,该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严重威胁人权的带有惩罚性的强制措施。
第二,法律效力的普遍性和有效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保证,没能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完全做到“有法必依”。法律体系的建立的目的是规范和限制政府权力和人民的日常行为。但在中国的现代社会,存在有人民必须守法,而部分地方政府不守法的现象,这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依法治国发略的实施。例如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法规与宪法法律规定相违背,但依然继续实施,宪法和法律的普遍性和有效性没有得到保证。
第三,中国的执法队伍正在健全,“执法必严”依然还是问题。本来司法权应该是由司法机构独立公正的行使,不受其他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预。但是中国的执法队伍的建设还不是很完善,权力滥用现象依然存在,腐败事件层出不穷,例如***事件,刘志军事件等;司法权还没有完全的独立,司法机构还要受到其他部门的牵制不能做到公正司法、独立司法。
第四,中国还有极少数违法乱纪分子仍然逃之夭夭,尚未受到法律的制裁,例如贪官潜逃国外,无法受到法律的严惩;另外一些有权者或有钱者凭借手中的资源来获取不正当的利益,但是依然没有受到追究,“违法必究”尚未得到全面普及。
结合以上的问题总结,中国的法律体系依然还是不完善,很多地方需要补充修改;中国的法律效力好普遍性还没有完全得到强有力的保证,仍然还有一些人会逃避法律的制裁;中国的执法队伍还需要科学建设;中国司法机构的自主权还没有完全争取到手„„
四、落实依法治国的方法和措施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就是要求国家生活、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都纳入法律的轨道,接受法律的的调控和处理,让法律不再是单纯的解决纠纷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手段,而是成为中国社会转型组织和改革的重要工具。我们国家要解决本文提到的这些问题,就必须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就需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步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具体说来,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我们应做好以下的几个主要任务:
第一,加强立法工作,完备法律体系,完备法律体系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首要环节。转变“立法宜粗不宜细”的立法思想,坚持立法力求严密细致的原则,注重法律的可操作性。转变“成熟一个制定一个”的立法思想,从全局出发,有步骤,有计划,有预见地开展立法工作使得法律体系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相适应,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第二,国家政府要推进依法行政,中国的行政系统是备受中国人民瞩目的,行政机关应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来从事行政行为,“无法律既无行政”,严禁超越凌驾于法律之上行使职责。国家政府行政部门以身作则,争取为全社会法行事树立榜样。
第三,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各司法机关各司其职,各部门间不得非法干预,真正实现独立司法、公正司法。
第四,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队伍素质,真正做到严格执法不让违法分子成为漏网之鱼;公正执法,公正对待全体人民,杜绝特权分子的存在,决不允许有人或社会团体凌驾于法律之上;文明执法,要文明对待人民,文明对待罪犯,要继续保护犯人作为人尚且拥有的各项权利,不殴打侮辱犯人。
第五,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国家要不懈开展法制宣传和法制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社会氛围,普及法律知识让人们自觉认识到法律对他们的意义,意识到法律能带给他们的利益,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对法律运用自如用以保护自身或他人的合法权益,最后形成自觉维护法律的社会氛围。
依法治国是我国重要的治国法略,我们要立足于中国国情,认真总结中国发展过程中的法制建设经验和实践,大胆吸收和借鉴西方的法治文明,总结人民群众的需求,积极探索依法治国实施发展的好路径,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制度,推动中国社会的转型,促进中国政治文明和市场经济的长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