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村振兴需处理好六种关系
乡村振兴需处理好六种关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着眼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对解决“三农”问题提出的新要求。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应该重点处理好六种关系,努力推动“三农”工作上新台阶。
正确处理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关系。乡村与城市相伴而生、相互发展,是一个紧密联结的命运共同体。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战略能够有力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反过来,乡村振兴也是城镇化的必然结果和成功标志。而这其中人的现代化是最关键因素。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传承走南闯北、安营扎寨的奋斗精神,支持有条件有意愿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就业创业、落户定居,全面融入城市社会;另一方面,重点培养和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同时制定市民下乡、能人回乡、青年返乡等扶持政策,形成双向流动机制,构建新型城乡工农关系。
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的关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绕不开政府真金白银的投入、惠农政策的支撑、体制机制的改革,也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激发农业农村的内生动力与发展活力。要抓紧谋划建设一批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坚持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形成田园乡村与现代城镇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发展形态;推动水、电、路、通信等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在市场运作上,要用足用好扶持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各类市场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信息、人才、资金、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方面的优势,带动乡村振兴。
正确处理好全面推进和重点突出的关系。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努力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同时,要牢牢抓住产业兴旺这个关键点,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突出位置,不断培育壮大新动能。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生态、休闲、品牌、智慧农业,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办好农产品擂台赛、博览会、节庆活动,培育龙头企业,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把千家万户组织起来搞经营、闯市场,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正确处理好立足实际和着眼长远的关系。要按照重要时间节点,科学把握村庄变迁的趋势,充分考虑乡村的多样性、差异性、区域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要把抓当前与谋长远有机结合起来,合理设置阶段性目标任务。要着眼未来乡村振兴蓝图,总结提炼并运用脱贫攻坚中好的机制做法,统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有机衔接,形成相互支撑、相互配合、协同推进的良性格局。
正确处理好经验借鉴和坚持自我的关系。在借鉴先进地区理念和经验的基础上,寻找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是发展之法、良训之策。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乡村,再到乡村振兴,各地都涌现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要认真学习借鉴、消化吸收,从中寻求符合实际的建设路径,绘就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正确处理好党的领导和农民主体的关系。要落实好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县委书记要当好“一线总指挥”,细化乡镇部门职责分工,层层传导压力,确保各项任务落细落小落到位。同时,要深刻认识到,农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建设者和直接受益者。要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和首创精神,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提升农民作为乡村建设主体的能力,才能使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文化建设、社会治理等活动不偏离乡村振兴的初衷和目标,才能真正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二篇:校园和谐要处理好六种关系
校园和谐要处理好六种关系
中心小学 黄芳
内容摘要:校园和谐关键是人和谐,创建和谐校园需要处理好学校领导班子、教师、学生、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六种关系和谐。人的和谐与否,决定了校园和谐的成败,深刻影响教育效果的优劣,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促进“六种和谐”,就一定能够创建和谐的校园,以校园和谐促进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 创建 和谐 校园 人 正文: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实施素质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国各地处处掀起创和谐,塱鹤中心小学也开始了创建和谐校园。学校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社会是否和谐,从学校就立即反映出来。校园的和谐不仅关系社会现在的和谐,还关系社会将来的和谐。
怎样的校园才是和谐校园呢?我认为整体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而校园和谐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人,人的和谐与否,决定了校园和谐的成败。所以要创建和谐校园,首先要处理好下面六种关系。
一、学校领导班子关系要和谐
校园中的人,主要由领导干部、教师、学生三类人构成,而其中领导班子的和谐是关键中的关键,干群关系和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基础。校园是否和谐,首先就看这个学校班子是否和谐,这是由领导班子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领导班子的和谐并不是领导班子没有矛盾、不允许产生矛盾,也不是班子内部只有一种声音、一种意见,而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和谐。也就是说,领导班子的和谐,是不同意见充分讨论甚至思想交锋但又形成一致意见和决议的和谐。在这过程中,班子“一把手”的言谈举止和所作所为是关键与核心。“一把手”坚持民主集中制,让大家充分说话,畅所欲言,又善于引导和集中大家的意见,形成决议和决定,这样的领导班子必然是一个心情舒畅、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领导班子,也必然是一个和谐的领导班子。当然,班子的其他成员对于构建和谐的领导班子也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经验告诉我:没有领导班子的和谐,肯定就没有领导与老师关系的和谐;而没有领导与老师关系的和谐,一般就没有老师之间关系有和谐,就没有师生关系的和谐, 就没有生生关系的和谐。如何建立和谐的领导与老师关系、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应当说领导干部和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二、领导与教师关系要和谐
我们中国人一向主张“天时、地利、人和”。校园的“和文化”主要靠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来实现,来发扬光大。作为校领导平时要关心老师,关心老师的思想进步,关心老师的生活,关心老师的身体,关心老师的家庭。对老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善意的提醒,多些宽容和谅解,绝不能轻易的上“光荣榜”。作为老师也要尊重学校的领导,有意见可以提,有观点可以说,但不要动怒,不要动气。要知道做一个学校的领导也不容易,他们既是政策的贯彻者,又是知识的引领者。他们比普通教师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老师们要支持他们,配合他们,使学校领导的办学理念得到充分的贯彻落实,用领导和老师的和谐促进学校各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教师关系要和谐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之间虽有一定的分工,但这种分工与其它工作中的分工有所不同,所有分工都统一集中在育人这个总目标中,在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的过程中,特别需要相互配合、协调。因此,作为学校领导要善于引导,积极地调节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让他们做到彼此适应、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明白分工不分家。其次要引导教师正确地看待自己,看待别人,尊重他人的劳动,多一些理解与包容,多换位思考,不要自命清高,孤芳自赏。要求教师要注意心理角色的互换,对自己要严格,待人要宽容、谅解,正确地处理好人际矛盾的冲突,防止矛盾激化。要经常地开展一些教育、教学的经验交流活动及文娱活动,如篮球赛、象棋赛等,让他们在共同探讨教育教学的先进理念、先进方法和娱乐中等到融合,彼此之间相互了解,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比如要上好一堂公开课,往往需要同教研组教师,甚至是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师共同的参与和指点,这其中体现的就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在“真诚互尊,相互合作”基础上的教师和谐。教师的和谐学生是耳闻目睹,亦会仿效。教师之间关系不和谐,也会让学生感觉到生活在一种子选手紧张的,不安全的氛围中,渐渐形成对教师的不信任感,并有可能最终形成对人际关系的不信任感,导致信任危机。总之有和谐教师群体关系,教育、教学的整体功能强,育人的效果就好。
四、师生关系要和谐
师生关系是教师在工作中面临的重要人际关系,作为教育活动的双方参与者,师生关系是否协调,深刻影响教育效果的优劣,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发展。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群体,而不是一个或几个学生。所以,教师必须处理好与全体学生的和谐关系。我们的老师要对学生循循善诱,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关心学生的学习,关心学生的身体,关心学生的生活,要尊重信任宽容学生。对学生的教育要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坚持使用激励性的语言,杜绝对学生体罚变相体罚,杜绝对学生讽刺挖苦。这其中就需要一个“爱”字。面对“后进生”与“捣蛋鬼”,我们必须以“放大镜”找出他们的优点,整合学生的优缺点,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爱,更要让学生享受到爱,还要让学生学会爱,才能打造优秀的学生集体,才能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共处。
五、生生关系要和谐
有了师生的和谐共处,教师还要注重处理好学生与学生的和谐关系。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引导学生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现在的学生,由于时代、年龄的特点、学业的压力和家庭环境的差异,学生之间容易产生莫名其妙的嫉妒、猜疑、孤独、冷漠、嘲笑、忧郁感,他们经常感到不快乐,甚至有时会作出极端的选择。一个有着许多紧张关系的班级,不可能达到和谐的状态。生活在这里的学生很难快乐地学习。这些学生今后走向社会也很难融入社会,很难与他人和谐相处。教师应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班、团队活动,来建设一个和谐的班级。在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时,应秉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应该是一个处事公正的老师。学生是有许多差异的个体,老师不能偏袒所谓的优生或有特殊关系的学生。
六、学校与家长关系要和谐
这是和谐校园形成的最重要的外部环境。有的教师认为,家长不属于校园的一部分,因此创建和谐校园也就可以不考虑家长。但是,如果家长和学校关系不和谐,学校能够和谐起来吗?作为学校主体的学生,与之形成最重要关系的人就是家长。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所形成的特殊的信任关系,是其他任何关系所取代不了的。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似乎存在着学生对教师的信任超过对家长的信任的阶段,其实这个“超过”只是一种假象。学生那种从出生就浸透到骨髓的家长的信任,是任何人都难以改变的。因此家长和学校的矛盾,直接导致的是学生与学校的矛盾,是学生对教师、对学校、对教育的怀疑,而家长出于对孩子的不论是本能还是理智的保护,往往会使家长偏向孩子一边,这样就加重了学校、学生与家长三者之间的矛盾。学校与家长之间关系不和谐,学校怎能和谐起来呢?
当然,学校和谐的因素还有一些,比如与社区的和谐,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但主要的是本人谈及的六种关系。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促进“六种和谐”,就一定能够创建和谐的校园,就一定能够以校园和谐促进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参考文献:
[1]李克敏:《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发展的重要任务》,《光明日报》,2005年8月7日。[2]《成功教育100例》
[3]《影响中国基础教育进程的学者们》
第三篇:做好县级巡察应处理好六种关系
做好县级巡察应处理好六种关系
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明确提出市县建立巡察制度。云梦县积极开展县级巡察的探索和实践,经过认真调研总结,笔者认为,开展县级巡察必须处理好六个关系。
一、处理好“标”与“本”的关系
习总书记指出,巡视工作是治标之举,也是治本之策。从巡察实践来看,工作重心偏重于纪检监察业务,以给予党政纪处分人数、够不够上“两规”措施,甚至以是否移送司法来衡量巡察的成效。没有准确把握巡察政治站位,忽视了巡察政治“显微镜”和政治“探照灯”作用,淡化了震慑遏制治本作用。笔者认为,这是抓大放小、舍本求末的倾向。
当前,县级巡察既要以紧盯“关键的少数”,查找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的政治偏差为主要任务,又要通过着力发现损害群众切身利益、影响党群干群关系问题以及“雁过拔毛”“小官巨贪”等基层腐败问题,揭露和追究管党治党不力的主体责任。真正做到“标本兼治”,把管党治党各项要求落实到基层,不断净化基层政治生态,增强群众获得感,厚植党执政的根基。
二、处理好“察”与“处”的关系
巡察发现问题是基础,解决问题是关键。在具体工作中,容易出现“察”“处”两张皮。巡察组把发现的问题移交、反馈给相关部门和被巡察单位就算完成了任务。相关部门对巡察移交的问题线索处理不及时、不深入,震慑力、时效性都不大;被巡察单位认为巡察结束了,也就“过了关”,对反馈的问题整改不认真、敷衍了事,达不到巡察实效。笔者认为,“察”“处”都要提高政治站位。“察”要坚持问题导向,瞪大眼睛、伸长耳朵,紧盯“关健人”认真“体检”,盯住“重点事”全面“扫描”,盯紧 “公权力”开展检查,用党章党纪党规为尺子,发现存在的问题。“处”要“吃干榨尽”,对巡察组原汁原味移交和反馈的问题,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要及时组织力量,优先办理;被巡察单位要认真研究反馈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时间,建立台帐、对号销帐;巡察办要回访督查、跟踪督办,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处置能到位,整改有实效。
三、处理好“法”与“纪”的关系
巡察是党内监督的利器,党的纪律和规矩是全体党员不可逾越的底线。党员干部“破法”者无不从“破纪”开始,巡察的思路要从“盯违法”向“盯违纪”转变。处理好“法”与“纪”的关系,要纠正偏面追求轰动效应,认为不查几个大要案,不足以显示巡察的威力,起不到震慑,只注重发现严重违纪、甚至违法问题,而忽略轻微的违纪的现象。要认识到发现腐败问题是巡察职责,批评、教育和挽救干部更是巡察意义所在。
“挺纪在前”,既是霹雳手段,又是菩萨心肠,提高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守住底线、不闯红线。抓早抓小,强化“从严意识”,不可忽视“小节”问题,时刻提醒“小个性”“小习惯”不解决就会出现“大问题”,“小爱好”“小现象”不纠正就会影响“大风气”。要瞄准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把轻微违纪违规问题反馈到其所在的党组织,对照党章党纪党规“照镜子”“正衣冠”,使“红脸出汗”、遵纪守规成为基层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四、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
开展县级巡察,是消除党内监督空白和盲区、打通党内监督“最后一公里”的举措。巡察点多面广,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就事论事。要通过查系统、系统查,专项巡察与常规巡察相结合的方式,对巡察中发现的普遍发生、比较典型“点”上问题,加以分析研究,找出规律,剖析问题的产生根源,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用专项检查和督办的方式进行整治和解决。
同时对巡察发现的一些不合时宜的“潜规则”,由来以久的“***惯”,无伤大雅的“小毛病”,顶风违纪的“隐身衣”,责成相关部门完善制度,重申禁令,从而达到废除旧常态,建立风清气正新常态目的。
五、处理好“情”与“责”的关系
基层巡察地域小、人头熟,难免会受到“人情”的影响,巡察中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顾虑,导致巡察工作不深入、掌握情况不全面、发现问题不具体,巡察质量总体不高、效果不理想、聚焦不精准等问题。坚持巡察问题导向,必须处理好“情”与“责”的关系,破除“人情社会”对巡察工作的干扰。党委要履行巡察主体责任,旗帜鲜明重视支持巡察工作,为巡察干部壮胆撑腰、鼓劲树威。巡察干部必须坚守职责、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敢于碰硬、敢于直面问题,切实担负起巡察责任。
同时要结合基层实际,大胆探索,创新巡察的方式方法,实行提级巡察、交叉巡察和市县联动巡察,让巡察干部超脱于人情、亲情、友情的压力之外,放下包袱,大胆开展巡察工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六、要处理好“远”与 “近”的关系
实现党委一届任期巡察全覆盖,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谋划、科学安排,规范程序、严格要求。一是要广泛宣传贯彻新修改的《条例》,巡察干部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学实一点,用足、用好、用活《条例》这把从严治党尚方宝剑;党员干部对《条例》的新精神、新要求入脑入心,增强党纪党规意识;人民群众知晓《条例》的内容,营造积极支持和参与巡察工作的社会氛围。
二是选优配强巡察队伍,加强学习、强化培训,提高巡察干部自身的政治素质、理论功底和业务能力,打造一支巡察铁军队伍。三是长期规划与阶段目标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靶向施策,从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入手,一锤接着一锤敲、一环接着一环拧,坚决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不断发挥巡察的震慑、遏制和治本作用。四是建立健全机制制度,用机制规范行为,用制度管人管事,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标准来衡量,使巡察工作有序开展。
第四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要处理好六种关系
文章标题: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要处理好六种关系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要处理好六种关系
XX系统这支具有光荣传统的建筑施工队伍,历经兵XX、XX、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变革,已经彻底进入市场,面对严峻的市场竞争,XX系统应以什么样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笔者认为,应借转轨时期,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加强
企业文化建设,应处理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关系。
一、高度重视与立即行动的关系。企业管理理论发展到今天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历经泰罗的“科学管理”、行为科学、孔茨的“管理理论丛林”到现在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软科学、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文化,已被世界各国的企业界所接受。XX系统也做出了积极反映,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多次开展研讨会,并且出版了企业文化手册。但是在部分下属单位中,还对XX的文化部署存在无动于衷的现象,在市场方面还没有形成正确的定位,不能遵循市场的经济的特有规律,确立新的发展理念;在企业管理方面还存在半官半商的行政色彩,不能把自己看成一个彻底的“市场人”。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我们不能坐而论道,而是转变观念,立即行动起来,定制度、抓教育,象抓生产经营活动一样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价值观的认同、企业理念的传播、企业精神的提炼以及企业形象的塑造等方面,建立并实施一整套企业文化建设系统和建设程序,按照有计划、有步骤、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建设程序,实施培训、普及、形象、规范、深化五步走的战略计划,最终凸现“建筑文化”。
二是处理好反思与认同的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人、财、物都受计划指令的制约,企业没有自主权,不可能形成自主意识和独立经营管理的风格,作为附着于企业而诞生的文化现象,在所有企业里都是一个模式,不具备个性特征,即使有一些优秀的精神,它只是具有企业文化体系中企业精神的某些属性,不是一种完整的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经济组织文化,一经形成便带有与本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相吻合的鲜明个性与色彩,进而成为企业特有的无形资产的一部分,作为无形资产的企业文化,无论在树立企业形象,扩大企业知名度,创造名牌产品,凝聚员工人心,还是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经济效益方面,都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利用其特殊的无形资产促进有形资产的价值增值。外国有一句格言“优秀的企业文化拥有优秀的文化”是有道理的。因此,XX系统应借企业改制之际,发挥这些优秀企业精神的辐射功能,不断改造不适应市场发展的经营宗旨、经济观念、经营目标和职工价值体系等根本性的观念,逐步认同,创建优秀的企业文化,重塑一种新型的企业文化。
三是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培育一个好的企业精神和价值观需要投入一定的精力,而且一旦形成便认真遵循,长期坚持,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不能追求轰动效应朝令夕改。我们XX系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创建了许多优秀的企业文化,但是这不能说明,我们的企业文化创建工作也就功成名就了,而应该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因为,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微观领域的上层建筑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企业精神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我们不可能让它在企业的整个历史中一成不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经营状况千变万化,从企业的现状出发,结合其阶段性的目标提出阶段性的企业文化,是大有必要的。因此,企业文化应随着市场领域的不断变化,在创新中不断发展。企业文化也要加大创新力度,使企业的经营理念、方略方向、职工的价值观等内容既更具理性又一直处于市场的领先地位。
四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同一国家的各个企业间,在文化和精神方面的共性的东西很多,同一行业的企业共性就更多,例如,同处于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企业都需要“改革”、“竞争”,同处于创业时期的企业都应“创业”、“开拓”,但是这些共同崇尚的企业精神应放到具体企业中去考虑。在XX这支“航空母舰”上,每个集团公司、子分公司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都创建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因此,XX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既要提倡XX系统统一色彩、标志、颜色、口号等企业形象标志职工守则文明公约等企业规范、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又要鼓励各集团公司、子分公司积极适应市场,结合自身特点,发展富有个性的企业文化。
五是研究与应用的关系。企业文化建设,有的企业很早就已经介入,但是有的单位仅仅满足于研究一下、布置一下、总结一下,而没有坚决的抓一下,有的甚至追求轰动效应,盲目效仿,提几句口号就等于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了,企业文化建设效果不明显。企业文化建设既要注重注重于规划,更要注重落实,要通过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和覆盖面,形成浓厚的企业文化建设氛围。坚持走群众路线,变“高贵文化”为职工身体力行的大众文化,树立企业文化与企业共生存的观念,使全体员工共同形成经营
第五篇:如何处理好水利工作中的六种关系
如何处理好水利工作中的六种关系
2010-10-11 15:23 来源于网络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我国的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七大流域的水资源状况从总体上说,三江(长江、珠江、松花江)相对有余,四河(黄河、海河、淮河、辽河)严重不足。长期以来,缺水、洪水、污水和水土流失等问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和威胁。加强对各种水问题的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既是当务之急,也是战略性任务。下面谈谈落实科学发展观,认识和解决水问题,实现水资源和水工程的可持续利用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城乡生活生产供水、水污染防治、防洪除涝、水电、水运、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用水等方面的要求,将越来越高。这些需求与水资源可能以及与工程建设资金可能之间,已经并将长期存在一定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需要统筹兼顾,采取综合措施,特别是要根据轻重缓急,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把有限的资源和资金,用在急需而且重要的方面。
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一是要按照“高效、公平、统一”的原则,加强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管理,合理分配水量和水权,建立和完善水市场;二是坚持开源节流防污并举,节水为主,治污优先的原则,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开源工程,不仅要研究增加传统水源,而且要加大洪水资源化、污水资源化、海水资源化、云水资源化(人工增雨)等非传统水源的开发力度。发展循环经济,在水资源利用方面潜力很大,应该由“膀胱型”用水,向“心脏型”用水转变,就是说,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水排放,增加再生水的利用。目前有些工程,虽然必要性很多,但一直未能审批和实施,为什么,主要是因为缺钱。解决资金缺口,要拓宽思路,全面分析水利工程的公益性和经营性,通过改革水价形成机制、实行受益与筹资挂钩的机制、优化法人治理结构等措施,拓宽资金来源。在改善和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同时,要在更大程度上运用市场机制筹集资金。比如污水处理,要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和不低于污水处理成本的标准,收取污水处理费,实行市场化运作,这是搞
好污水处理的必要措施。
2.处理好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不同区域、不同流域以及流域的上下游、左右岸,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不能“以邻为壑”,既要互相理解、团结治水,协商用水,又要明确互相之间的责权关系。比如,南水北调工程,局部与整体之间、省际之间,在水价、水量等方面应进一步签订协议或合同,落实
责任和权力,同时要加快配套工程规划,争取尽早实施。
水是生命资源,是生活生产的必需品。水利工程既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工业、服务业等行业的重要基础设施。要处理好行业之间的关系,必须树立和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比如,在水资源配置和有关工程建设方面,首先要保证城乡生活用水;在城乡建设规划方面,要把
防止洪涝灾害、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放到突出位置。
部门之间、地区之间,既要加强信息共享,又要换位思考,要以互利共赢为出发点和落
脚点,把局部效益建立在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
3.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
中国从大禹治水到现在,已有四千多年,再过几百年、几千年,可能也还要治水,治水的事业“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代人要做好一代人的事,五年要做好五年的事。有些事情,宁肯一时做不了,也不能盲目决策犯下难以纠正的错误,这一方面的教训在国内外不乏其例。也有些工程,既对当时有利,也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比如四川省的都江堰工程,两千多年来,运行良好而且效益逐步扩大,每年的灌溉面积已达1000多万亩。规划要解决好宏观和战略问题,先布局,后布点,在合理规划的前提下,根据条件和可能,量力而行建设
项目。
4.处理好人与水、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是大自然演化的产物,既受益于大自然,也受制于大自然,要尊重大自然,深入认识和自觉遵循自然规律。水,是大自然对人类以及其他万物生灵的恩赐,只有合理利用和珍惜水资源,并且给洪水留出必要的蓄泄空间,才能实现人与水、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相处。
在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对生态环境保护做出合理规划。
近几年来,国际社会对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温室效应”问题,越来越关注,“温室效应”引发了一系列水的问题,比如,地表温度上升,对蒸发量、降雨量等带来一定影响,一些地区,比如长江、珠江等流域的有些支流,洪涝灾害加重,也有些河流的水资源量减少,海河、黄河等流域,越是缺水的流域,水资源量越呈现减少趋势,今后特别是“十二五”期间,要认真研究气候与水的关系和变化趋势,并采取相应对策。在解决好移民和生态问题的前提下,适当加大水电资源的开发力度,既有利于经济建设,又可减少化石能源的利用量,减少二氧
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5.处理好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从社会发展规律看,不断提高城镇化率,是大势所趋。但是,今后几十年内,在农村居住的人口数量还相当庞大,目前有8亿多,到2020年,可能还将有6亿多人居住在农村。我国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研究和制定有关水的政策,包括水资源配置、水价、工程建设等方面的政策,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目前,相当一部分地区,经济发展大大改善了固体形态,高楼大厦,宽马路,大广场。但是,液体和气体形态的物质,有些却变得越来越差,水污染、空气污染,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今后要认真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城市和工业用水,要通过水价杠杆、节约用水、中水回用、适当增加水源等措施,以及有关法律措施,提高城市、工业的供水保证率,逐步改善水质。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尤其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今年中央安排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资,比去年增长一倍,明年还将进一步增加投资力度,力争10年之内全部解决3亿多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同时,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库建设、灌区节水改造、大中小河流的治理、水土保持、农村小水电等方面,也应加大投入,较快地改善农村的生活生产条件和生
态环境。
6.处理好利与弊的关系
水和水利工程具有两重性。中国汉代史学家司马迁讲过:“水之为利害也”。凡建设水利工程,欲兴其利,先知其弊,应按照“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论证和决策建设项目。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原则,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在研究和决策过程中,既要防止只知其利,不知其弊,盲目上项目,也不能“因噎废食”。对于工程建设带来的问题,一是要弄清、要正视,二是要积极采取措施,加以防止或解决,比如三峡工程,对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防止地质灾害、水污染防治、泥沙淤积等问题,要积极研究和采取
有效对策。
水利工程投资,用得好了效益大,用得不好浪费大甚至负面影响大,在前期准备工作和决策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科学民主的原则,遵循合理程序,要善于听取和分析不同意见,“反
者道之动”,不同意见常常有利于项目决策。
总之,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借鉴和吸取国内外先进的理念、思路、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辩证地认识和逐步解决好各种水问题,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
及生态环境改善提供必要支撑和保障。
延伸阅读: 水利 降雨 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