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各省市关于推进BIM技术发展应用的指导意见
摘要:2014年7月1日,住建部在《关于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等信息技术在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全过程的应用”。为进一步实现BIM技术的推广应用,各省市也分别发布各项指导意见与实施办法。本文收集整理了2014年各省市的指导意见和相关文件,并提取了相关内容,在此给大家整理成短文。
深圳:《深圳市建设工程质量提升行动方案(2014—2018年)》 发布时间;2014年4月29日 相关内容:
推进BIM技术应用。在工程设计领域鼓励推广BIM技术,市、区发展改革部门在政府工程设计中考虑BIM技术的概算。搭建BIM技术信息平台,制定BIM工程设计文件交付标准、收费标准和BIM工程设计项目招投标实施办法。逐年提高BIM技术在大中型工程项目的覆盖率。(牵头单位:市住房建设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规划国土委、城管局、工务署、前海管理局,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9月5日深圳特区报在对于深圳市五年工程质量提升行动的报道中提出:在工程设计领域鼓励推广BIM技术,力争5年内BIM技术在大中型工程项目覆盖率达到10%。
住建部:《关于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 发布时间:2014年7月1日 相关内容:
提升建筑业技术能力。完善以工法和专有技术成果、试点示范工程为抓手的技术转移与推广机制,依法保护知识产权。积极推动以节能环保为特征的绿色建造技术的应用。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等信息技术在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全过程的应用,提高综合效益。推广建筑工程减隔震技术。探索开展白图替代蓝图、数字化审图等工作。建立技术研究应用与标准制定有效衔接的机制,促进建筑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推动建筑领域国际技术交流合作。
山东:《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提升建筑质量的意见》 发布时间:2014年8月6日 相关内容:
加强勘察设计监管。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勘察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完善勘察设计单位内部质量管控机制。加强工程勘察现场和室内试验质量控制,确保勘察成果真实准确。强化设计方案论证,推广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加强设计文件技术交底和现场服务。建立建筑使用年限告知制度,既有建筑临近设计年限前,设计单位要书面通知产权人或使用人进行可靠性检测鉴定。严格落实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对不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不得出具审查合格书。规范设计变更管理,重大变更必须送原施工图审查机构审查。
辽宁:辽宁省人民政府《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 发布时间:2014年8月8日 相关内容:
发挥工程设计龙头作用,促进建筑业水平整体提升。着力打造精品工程、品牌工程、创新工程,培育品牌企业和领军设计人才,提高工程策划和实施能力及水平。加大工程设计单位建筑信息模型(BIM)的推广和应用。
广东:《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14年9月29日 相关内容:
鼓励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五方责任主体联合成立BIM技术联盟。促进BIM技术在大型复杂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全过程的推广应用。2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以及申报绿色建筑和省优良样板工程、省新技术示范工程、省优秀勘察设计项目应当逐步推广应用BIM技术,促进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管理水平。
陕西:陕西住建厅发文推广BIM技术应用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 相关内容:
把建筑产业现代化作为提升建筑节能工作效能与层次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围绕建筑产业现代化基地建设和新型绿色建材发展两个重点,组织开展项目工程的试点示范,重点推广应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及其它符合产业化标准结构体系相配套的技术、产品和工艺;内外墙板、叠合楼板、墙板等符合标准化设计、工厂加工、现场安装条件的构件和建筑部品;土建、装修设计与施工的一体化技术和部品;新能源利用技术、整体厨卫技术、生态环境保障技术及智能化技术等产业化成套技术;主体结构间的连接技术、预制装饰构件与主体结构间的连接技术等安全可靠的连接技术;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施工组织信息化管理技术、高层建筑大型构件吊装技术等符合建筑产业化的施工组织技术。通过示范引领,整体推进,大力发展符合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方向的技术与产部品,强力推动建筑全产业链的绿色转型发展。
上海: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委员会 相关内容: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委员会表示:“深入推广装配式建筑,加快推进住宅产业化,制定出台《关于本市进一步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细则,完善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和验收技术规范,建立健全产业链,推动整个装配式建筑产业体系更好地发展。深入推广建筑信息模型的工程运用。建立一个由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BIM技术应用推进平台,加强各参与方的统筹协调和信息互通,组织开展BIM技术应用模式、收费标准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扩大BIM试点应用范围。”
第二篇:BIM应用实施计划
第十一章、BIM应用实施计划
(增加内容)(主要运用于廊厅区域)
BIM组织体系
1.1
BIM小组组织架构
本项目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项目技术负责人为副组长,其他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BIM小组,编制BIM应用计划。BIM小组组织架构如图11.1-1所示,BIM工作组组长负责BIM小组管理,统一协调BIM各相关方,如:各专业BIM工程师、计划协调管理部、物资设备部、商务合约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BIM咨询单位和各分包商等。各专业配置1位熟练掌握本专业业务、熟悉BIM建模、浏览软件操作的人员,组成项目各部门BIM团队,负责相关专业工作。
图11.1-1
项目BIM组织架构图
1.2
BIM小组各岗位职责
本项目BIM小组主要负责:BIM模型的创建、维护,确保设计和深化设计图清楚地形象的展现在模型里,可以更好的发现图纸问题并及时解决;可以表现出钢构件组装流程,各种施工工艺等,更好的优化施工方案和工作计划;进行模拟施工,进而优化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同时,定期组织对项目部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项目管理团队整体有关BIM工作的职责如表11.1-1所示。
表11.1-1
项目管理团队BIM工作职责
主要岗位/部门
BIM工作及责任
BIM能力要求
培训频率
项目经理
监督、检查项目执行进展
基本应用
1月/次
BIM小组组长
制定BIM实施方案并监督、组织
基本应用
1月/次
项目副经理
制定BIM培训方案并负责内部培训考核、评审
基本应用
1月/次
测量负责人
采集及复核测量数据,为每周BIM竣工模型提供准确数据基础;利用BIM模型导出测量数据指导现场测量作业
熟练运用
2周/次
技术管理部
利用BIM模型优化施工方案
熟练运用
2周/次
深化设计部
运用BIM技术展开各专业深化设计,进行碰撞检测并充分沟通、解决、记录;图纸及变更管理
精通
1周/次
BIM工作室
预算及施工BIM模型建立、维护、共享、管理;各专业协调、配合;提交阶段竣工模型,与各方沟通;建立、维护、每周更新和传送问题解决记录(IRL)
精通
1周/次
施工管理部
利用BIM模型优化资源配置组织
熟练运用
2周/次
计划协调部
利用Synchro
4D模型进度优化
精通
1周/次
机电安装部
优化机电专业工序穿插及配合熟练运用
2周/次
商务合约管理部
确定预算BIM模型建立的标准。利用BIM模型对内、对外的商务管控及内部成本控制,三算对比
熟练运用
2周/次
物资设备管理部
利用BIM模型生成清单,审批、上报准确的材料计划
熟练运用
2周/次
安全环境管理部
通过BIM可视化展开安全教育、危险源识别及预防预控,指定针对性应急措施
基本运用
1月/次
质量管理部
通过BIM进行技术交底,优化检验批划分、验收与交接计划
熟练运用
2周/次
综合管理办公室
利用可视化充分了解现场情况
基本应用
1月/次
价值及目标
2.1
实用价值
模型化价值:
体现在所有项目设计成果、施工过程、竣工交付及建筑运维全部通过三维模型表达,全面实现基于模型的可视化信息交互。
数据化价值:
体现在通过模型的数据关联实现精确的统计和计算,实现工程投资的精细化管理。
模拟化价值:体现在利用
BIM的模拟技术实现工程的核心功能模拟、建筑结果前置,以及施工过程、施工工艺的相关模拟工作,提升建筑工程品质。
2.2
价值体现
1)
模型化:
(1)提高图纸会审效率
:
工程初期运用
BIM技术对图纸进行会审纠错,更加直观、便捷、全面,真正实现对图纸错误的预控。
(2)协助安装深化设计
:
施工过程实现运用
BIM建立室内外管线模型,并进行三维管线的碰撞检查及提交综合管线节点
3D图示,精确定位施工冲突部位。
应用
BIM技术进行三维管线的碰撞检查,不但能够彻底消除硬碰撞、软碰撞,优化工程设计,减少在建筑施工阶段可能存在的错误损失和返工的可能性,而且施工人员可以利用碰撞优化后的三维管线方案进行施工模拟,提高施工质量。
(3)为后期运维提供
LOD500模型:
基于
BIM模型的文档管理,将文档等通过手工操作和
BIM模型中相应部位进行链接,并与三维地理信息系统(3D
GIS)联合应用,针对车辆段的区域内需要管理的各类建筑和设施建立三维
GIS系统平台,并建立所需要管理的建筑物和设施的空间模型和数据信息,为需要监测的参数建立传感系统并在平台内展现,对文档的搜索、查阅、定位功能,并且所有操作在基于四维
BIM可视化模型的界面中,充分提高数据检索的直观性,并自动形成的完整的信息数据库,为业主提供快速查询定位。最终提供由
BIM生成的3D
GIS
成果,并交付运营部门。
2)
数据化:
(1)快速评估变更成本
:
利用已经搭建完成的数据化模型,直接统计生成主要变更部位材料及工程量,辅助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的概预算,是变更成本直观可见。
(2)精确物资、成本控制:
BIM模型创建完成后,通过客户端,所有管理人员可以随时随地根据时间、工序、区域等多个维度查询单项目的实物量数据。查询方式简单方便,可以定位任意项目的区域位置,能实时查询该在建项目的周边环境、即时天气情况等。最主要的是,只需输入关键词,便能检索某一时间段、某区域的工程量数据,实现按时间、区域多维度检索与统计数据。在项目管理中,使材料计划、成本核算、资源调配计划、产值统计(进度款)等方面及时准确的获得基础数据的支撑。
3)
模拟化:
(1)增强平面策划能力:
运用
BIM技术对现场场区平面布置、现场绿色文明施工设施(雨水收集设施、现场降尘设施)及安保设施进行模拟策划,以达到平面布置合理并切实可行的目的,提高平面布置策划的可操作性。
(2)真实模拟现场施工
:
通过
BIM的三维虚拟施工,将施工方案、进度计划与施工模型结合实现现场进度实时监测,减少建筑质量问题,安全问题,减少返工和整改量,进行有效协同;也可以借助施工模拟在施工前做到施工成果前置,为方案确定提供直观有效的依据;最后将已确定方案的施工过程模拟资料及数据作为后期演示依据进行存档,以备后期调研使用。
(3)直观模拟施工交底:
借助于
BIM模型,针对技术方案无法细化、不直观、交底不清晰的问题,将传统的思路与做法(通过纸介质表达),转为借助
4D虚拟动漫技术呈现技术方案,使施工重点、难点部位可视化、提前预见问题。
BIM实施方案
3.1
BIM工作流程
根据业主和项目具体要求,提前编制项目BIM应用策划书。对项目BIM模型的建模精度、命名规则、人员的操作权限、版本变更管理、数据提取原则以及项目部相关人员培训等进行详细规划。本项目施工期间BIM工作主要流程如图11.3-1所示。
图11.3-1
BIM工作流程图
3.2
BIM在施工过程管理方面的应用
(1)
BIM数据库中的数据具有可计量(computable)的特点,大量工程相关的信息可以为工程提供数据后台的巨大支撑。BIM中的项目基础数据可以在各管理部门进行协同和共享,工程量信息可以根据时空维度、构件类型等进行汇总、拆分、对比分析等,保证工程基础数据及时、准确地提供,为决策者制订工程造价项目群管理、进度款管理等方面的决策提供依据。
(2)
将建筑物及其施工现场3D模型与施工进度链接,与施工资源、安全质量以及场地布置等信息集成一体。实现了基于BIM和网络的施工进度、人力、材料、设备、成本、安全、质量和场地布置的4D动态集成管理以及施工过程的4D可视化模拟。实时反映具体施工部位的形象进度、人工、材料、机械消耗情况,随时随地直观快速地将施工计划与实际进展进行对比,并根据现场实际进度情况即时更新,达到直观、动态掌握现场施工进度及实际成本消耗的目的。同时进行有效协同,施工方、监理方、甚至非工程行业出身的业主领导都对工程项目的各种问题和情况了如指掌。这样通过BIM技术结合施工方案、施工模拟和现场视频监测,大大减少建筑质量问题、安全问题,减少返工和整改。
(3)
BIM以工程为载体,工程以BIM为平台,各项技术整合,使得施工现场的构件安装状况通过RFID的信息收集形成了基于施工进度和实际现场的BIM和4D模拟。BIM技术即可实现对工程项目的可视化技术指导及施工进度模拟等,又需依靠工程实体进行信息的实时反馈、及时更新与过程记录。通过对虚拟建筑管理,来加强实体建筑建造过程中的施工质量与管理水平。对于重点部位、隐蔽工程等需要特别记录的部分,现场人员将以文档、照片等记录方式与BIM模型相对应的构件关联起来,使得工程管理人员能够更深入的掌握现场发生情况。能够更好的掌握和控制工程进度、质量。BIM对工程管控示意见图
BIM模型对工程的管控
(4)
管理的支撑是数据,项目管理的基础就是工程基础数据的管理,及时、准确地获取相关工程数据就是项目管理的核心竞争力。BIM数据库可以实现任一时点上工程基础信息的快速获取,通过合同、计划与实际施工的消耗量、分项单价、分项合价等数据的多算对比,可以有效了解项目运营是盈是亏,消耗量有无超标,进货分包单价有无失控等等问题,实现对项目成本风险的有效管控。
3.3
BIM在竣工及保修期的应用
(1)
利用BIM模型、RFID、无线移动终端、WED技术以及摄像、照片等把隐蔽工程、特殊构造的施工记录情况与BIM模型进行整合,并用数据库的方式加以存储。
(2)
工程进入运营维护阶段,需要了解建筑某个部位的相关建造信息,甚至包括隐蔽工程,都可以在BIM模型及其所记录的信息中方便的得到。大大减少了检查、维修所耗费的时间和成本。
BIM模型管理
在BIM建模的过程中,必须首先明确项目公共信息的设置要求,确保各方模
型能够正确整合。
1)模型坐标系统及基本单位
基点、方位、标高和单位
2)基点以坐标原点作为项目基准点,建立项目统一轴网、标高的模板文件。
3)方位项目北方向和正北方向重合,因此项目北和正北不作调整。
4)标高及命名
(1)标高命名与楼层编码、标高数值对应,标高数值以相对标高为准。
(2)楼层编码、标高以设计图纸为准,保持一致。
(3)其他特殊楼层,避难层、机房层、屋面层,机房屋面层等特殊楼层,命
名为相应楼层
+
中文命名。
5)单位
总图(组团)原点:坐标原点
片区原点:坐标原点
地块原点:坐标原点
楼栋原点:
坐标原点
高程单位:m(米)
坐标单位:m(米)
长度单位:㎜(毫米)
标高单位:m(米)
角度单位:°(度)
体积单位:m3(立方)
面积单位:㎡(平米)
重量单位:t(吨)、kg(公斤)
6)建模依据
(1)、模型搭建依据
①图纸等设计文件
②总进度计划
③当地规范和标准
④业主其他特定要求
(2)、模型更新依据
①设计变更单、变更图纸等变更文件
②当地规范和标准
③业主其他特定要求
7)
流程说明:
BIM系统的实施以模型基础,模型质量的高低对应用结果的正确与否有着重
大影响,所以应采取严格的建模以及质量控制流程,确保BIM应用成果的正确性。
流程说明如下:
①与项目相关各部门沟通协商,确定建模的整体要求与计划;
②准备好建模用的图纸资料后发送给本项目BIM负责人,BIM负责人接收到图
纸后进行整理,确认图纸的完整性与符合建模要求;
③BIM负责人研究收到的图纸资料,对存在的疑问或问题进行汇总并反馈给设
计院或者业主对图纸疑问的答疑;
④BIM负责人根据图纸的具体内容并结合BIM实施规范的要求确定具体的建模
规则以及人力安排;
⑤各参建人员依据图纸进行模型构建;
⑥对于完成的模型由各个建模进人员进行自检,合格后提交给施工项目进行验收;
⑦项目接收模型后进行检查验收,验收合格则进行存档交付使用;如不合格则
返回进行修改直至合格为止。
8)BIM模型颜色规定
各个专业的系统、构件划分标准化后,相应的各个系统、构件的眼色设置也
应标准化,以方便模型整合和调试工作。
建模前,应根据具体图纸情况统一各专业、各系统以及各类构件的颜色并形
成统一的模型颜色表,该表的格式应参照下表的格式进行创建(系统或构件颜色
待收到图纸后最终确定,管道颜色与现场保持一致)。
为了专业、系统空间三者之间一致性表达,应采用统色系标准。具体色系标准按
RGBRGBRG值B设置,以下版本作为参考标准:
9)模型的整合平台以
Naviswork为例作为整合平台。
优势:
1)支持打开不同软件的设计成果,并通过“附加到主模型”功能将不同的部分整合到一个模型内。
2)基于
3D交互的可视化的浏览、漫游等操作,可模拟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
视角下的真实视觉体验。
3)自动化的侦测及汇报手段,即常用的“冲突检测(Clash
Detective)”
功
能。工程上常用此功能对不同的设计专业或不同的部分进行施工图综合检查,提
前解决施工图中的错、碰问题,降低施工过程中的浪费。
10)模型交付
(1)文档标准:在BIM专业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分析报告等由
Word2007、Excel2007、Powerpoint2007等办公软件生成的相应格式的文件,在交付时统一转换为
格式。
(2)图形文件标准:主要是指按照施工项目要求,针对指定位置经
Autodesk
Navisworks2014
软件进行渲染生成的图片,格式为pdf
(3)动画成果:BIM
专业应用过程中基于Autodesk
Navisworks2014
软件
按照施工项目要求进行漫游、模拟并经录屏软件录制生成的avi
格式视频文件,5基于BIM的技术管理
5.1深化设计图纸报审制度及流程
设计方及各专业分包基于
BIM深化模型在BIM工作协调例会进行方案讨论,研究并解决图纸问题。
BIM
深化模型修改的内容同步反映到相关专业的深化图纸上,避免产生新的图纸间不交圈问题。各专业在提交深化图纸报批的同时,将各专业的BIM深化模型一同提交报审,设计方及
BIM
顾问依据设计图纸对BIM深化模型进行验证,确保深化设计满足建筑设计理念与要求,并利用模型更准确的理
解深化设计的内容,快速完成对各专业深化图纸进行审核。
5.2全程变更
BIM模型复核流程各承包商应依据设计单位签认的设计变更类文件和图纸(包括洽商单等,随时跟踪进行模型更新。
各分承包商深化设计BIM模型复核流程如图:
各分承包单位模型复核:
完成变更模型与原设计模型之间的叠合、碰撞检查
等工作,并提交该项变更的碰撞检查报告和优化建议报告。
总承包单位在服务期间应用BIM模型对各项变更进行分析,量化变更对造价
及工期的影响;
总承包单位在业主批准进行变更后,应及时对
BIM
模型进行更新维护。
5.3
BIM模型的整合交付流程
施工过程中各承包单位提交的基础模型或深化设计模型需经过BIM
各参与方确认后方可有效,具体流程如下图:
a
项目各参与方提交模型应、有统一的标准,并对所上传的模型进行必要的注
释与说明;
b
项目各参与方提交模型后需以邮件方式通知其他
BIM参与方确认;
c
当模型提交并通知项目其他
BIM参与方后,其他
BIM参与方未在3
天内给
与回复,则视为其确认模型;
d
当项目各参与方以邮件或文函方式确认后,该模型方为有效,项目其他参与方可根据此模型进行其他工作。
5.4现场平面布置动态管理
(1)通过
BIM模型实现对施工现场平面布置的动态模拟,有助于施工现场的有效管理。
根据施工进度安排,分阶段进行
BIM
三维模型建立模拟,借以呈现
各主要阶段的交通组织规划、大型设备使用、材料堆场及加工场地、临建设施使
用等是否合理,通过对周围环境、进场道路的位置、施工现场机械设备以及建筑
材料的堆放,现场施工防火的布置等的全方位模拟等情况,可以更有效的对施工
现场进行综合规划与管理,以保证工程施工合理有序地进行。
(2)在基坑施工阶段,提交基坑
BIM
模型。地下结构开始进行施工,塔吊
布置完成,钢筋加工棚、材料堆场确定后,提交场地平面布置应用视图和场地工
作面排布应用视图
主体结构施工阶段,每月提交主体建筑进度应用视图和变更
应用视图。
5.5进度模拟
(1)实施目标
运用
BIM技术,对土建、机电、钢结构等专业施工进度进行模拟,进行风险
预警,保障工程如期进行。
(2)实施内容
本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多专业相互配合、合理分工、协同作业,因此施工
进度管理尤为重要。通过
Revit
建立
BIM模型,运用
Navisworks
进度模拟,导
入施工进度计划
Project
文件,将
BIM模型与工程施工进度计划链接起来,使工
程施工进度通过
4D动态模拟形式展现出来。
将现场实时进度信息与模型效果进行对比,快速实现对实施效果偏差的综合分析,通过着色预警,及时制定相应的进度调整措施。当施工进度计划调整模型
随之自动变更,通过模型模拟对计划直观表现,合理的安排材料采购、加工、运
输等工作。
(3)实施计划
在总包施工进度计划Project审批完成后,立即将
BIM模型与
Project
文件
在Navisworks中进行连接,随施工进度分层、分流水段进行施工进度模拟。周进度用三维图片的方式进行,月进度用动态的模型方式进行。
BIM实施的保证措施
6.1
建立BIM运行保证体系
(1)
按照BIM组织架构表成立BIM执行小组,由组长全权负责BIM系统管理和维护。该小组在开工前就进驻现场,迅速投入系统的创建工作。
(2)
成立BIM管理领导小组,由项目经理任组长,组员包括项目总工、BIM工作组组长、各部门经理,定期沟通,保证能够及时、顺畅的解决问题。
(3)
各职能部门要求设置专人和BIM小组对接,根据需要提供现场信息。
(4)
配备足够的高配置电脑设备,购置足够的BIM软件,满足软件操作和模型应用的要求。
(5)
建立BIM管理制度,包括工作岗位责任制度、考核制度、分包BIM监督制度、BIM维护变更制度。
(6)
建立和业主、设计等各方沟通机制,建立BIM方案的业主审批制度。
6.2
建立BIM运行例会制度
(1)
BIM领导小组成员必须参加每周的工程例会和设计协调会,及时了解设计和工程进展状况。
(2)
BIM领导小组成员,每周一召开协调会,建设单位或项目管理公司参加BIM协调会,确定工作流程。由BIM工作组组长汇报工作进展情况以及遇到的困难,需要联合解决的问题。及时对问题给予处理和解决。
(3)
BIM工作组内部每周召开一次碰头会,针对本周工作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制定下周工作计划
6.3
BIM技术支持
(1)
BIM族库管理系统:我局BIM族库管理系统包含了6000多种各个专业常用族,并形成一套完整的新族管理方法。为现场BIM小组建立、维护BIM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保证了现场BIM小组的工作质量和速度。中建八局BIM族库管理系统见图11.6-1。
图11.6-1
中建八局BIM族库管理系统
(2)
BIM的二次开发小组:我局拥有一支Revit
API二次开发团队,能够完成BIM应用中的特殊要求的二次开发。该团队先后开发了建模工具集、工程量管理、路桥参数建模等模块,并搭建了虚拟仿真的物业管理平台,详见图11.6-2。
图11.6-2
BIM模型二次研发
(3)
外部合作伙伴:我局是Autodesk公司在施工企业重点支持BIM应用的单位,在新产品功能、二次开发、新领域拓展、中美交流等方面全方位支持。
图11.6-3
和外国合作伙伴进行BIM技术研讨
第三篇:心得体会-BIM应用培训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BIM应用培训心得体会1
很荣幸能参加第*期轨道BIM工程师培训班的学习,让我们学习了BIM系统及revit这款软件。通过四天紧张的培训,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BIM将对未来工作带来的优势。BIM模型可以很直观的展现整个项目,让人很容易查看出当前空间所有结构及设备的交错关系,并准确得知吊顶造型与标高是否与设备冲突。
当然,这只是Revit的一部分,BIM所具有诸多优点,利用三维模型方便进行更好的沟通—可视化;能在项目建设前期检查出项目的不兼容性以便及时调整—协调性;对复杂结构工程建模优化—优化性;制作三维技术交底及三维图纸—可出图性等等。
对于我们施工来说,每当对施工队伍进行复杂节点的施工技术交底时,他们很难根据二维图纸快速地去理解,若是结合了BIM信息模型,施工队伍根据三维信息模型则能快速正确的理解复杂节点施工原理,降低施工时的出错率。结合BIM信息模型,在遇到难点工程时,对建立好的项目模型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在于前期,可以加快方案拟定速度并在BIM信息模型中验证可行性。在于施工中也可以纵观全局精确把控项目进度优化项目工期。竣工验收后,可结合BIM信息模型精细化这一特性进行后期运营及维护。
此次学习让我们受益匪浅,不光学习到了Revit 的软件知识,同时也学到了BIM技术的先进理念。希望多多举办这样的培训,让更多的人学习到BIM,了解BIM理念,并在项目施工中实践运用。
四天的集中学习结束了,我受益良多。培训前我对于BIM软件只停留在表面的认知层面,并没有深刻了解。通过这几天的revit软件的学习,我学会了模型的构建,虽然还是有些不熟练,但是我相信有了这些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会更加得心应手。
另外,在学习BIM软件的过程中,我们对轨道交通的建设从宏观上也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也是一种个人专业技术的提高。虽然四天的培训结束了,但是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并没有消退,纷纷表示培训的时间太短了。
建议:主办方在举办培训的时候对学员进行分程度开班教学,适当调整授课方式,让零基础的同学能够快速学习。比如大屏授课方式,同学们纷纷表示很多时候看不清,是否可以改成远程联网等其他模式,使同学们在自己屏幕前就能看清老师演示,这样既提高了授课质量也节省了授课时间。
最后,感谢主办方和培训机构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感谢轨道公司及各单位公司领导为我们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个提高专业素质的平台。在这里,预祝咱们轨道交通系统的BIM培训越办越好!
心得体会-BIM应用培训心得体会2
本人为一家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有幸参加公司组织的BI培训,此次前来给我们的做培训的是一家专业的BI培训机构,叫中国BI培训网。在12天的培训中,我对BI,尤其是BI在设计与施工中的应用有很多的感悟,在此总结一下,希望能与其他学员交流。
(一)BI技术在设计方面的应用:在设计阶段采用 BI技 术,可以对建筑设计进行分析与优化,确保设计的可施工性。首先要建立相关建筑项目的 3D设计模型,包括建筑、结构及建 筑设备等;其次,基于建立的 3D设计模型,可进行设计检测、协同修改。设计检测可根据需要设定相关参数,确定检测范围,从而检测设计冲突问题,可施工性问题。对发现的问题 及时进行分析和沟通,从而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得出合理的 施工图。
通过建立的三维设计模型,实现工程的三维设计。能够根据 3D模型自动生成各种图形和文档,而且始终与模型逻辑相关。当模型发生变化时,与之关联的图形和文档将自动更新。设计过程中所创建的对象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关系,当某个对象发生 变化时,与之关联的对象随之变化。
通过建立模型,实现不同专业设计之间的信息共享。各专业 AD系统可从信息模型中获取所需的设计参数和相关信息,不需要重复录入数据。避免数据冗余、歧义和错误。实现各专业的之该对象会随之更新。通过建立模型,实现虚拟设计和智能设计,实现设计碰撞检 测、能耗分析、成本预测等。通过对结构上的分析,利用工具软件建立 3D模型,完成结构条件图,对结构进行分析得出合理的 结构施工图;通过对能耗进行分析,可以对建筑物的能效进行分 析和计算,从而对节能、经济、绿色进行更优化的设计;
(二)BI技术在施工方面的应用:在施工中,采用 BI技 术对建筑项目进行虚拟施工(虚拟施工就是:先试后建),对项目 施工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和优化,从而发现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 题,在施工前就采取预防措施,直至获得最佳的施工方案,尽最大可能实现“零碰撞、零冲突、零返工”,从而大大降低返工成本,减少资源浪费与冲突及安全问题,指导真实的施工。随着项目复 杂性的增大,如规模的增大以及建筑系数数量和复杂性的增加,传统的 2D不能直观、准确的表达建筑物,BI技术的应用,使人 们将建筑物由2D变化到 nD的表达模式,将2D的传统建模发展到4D、5D的信息建模方式(增加了发展时间上、造价控制上的模拟),解决了对缩短工期的要求和控制造价的压力。
在施工中通过采用 BI技术,对现场施工等进行模拟分析。通过对工程造价的分析,运用“零库存”的生产管理方式,限额领料施工,最大程度发挥业主资金的效益;通过工序的分析,BI模型和进度计划软件的数据集成,实时监控工程进度,实时调整对环境影响等全面的可建性模拟分析;通过对冲突碰撞检查分析,建造前期对个专业的碰撞问题进行模拟,生成与提供可整体化协 调的数据,解决传统的二维图纸会审耗时长、效率低、发现问题难的问题。
以上是本人参加此次BI培训后的心得和体会,有些地方说的可能不是很深入,希望大家能够与我多多交流,共同探讨BI的未来。
心得体会-BIM应用培训心得体会3
本有虽从事施工多年,但接触BIM还是比较晚的,今年10月接触到一家叫中国BIM培训网的BIM培训机构,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参加了培训。感到中国BIM培训网的老师相当负责,无论从课程的安排,老师的讲解都想到了学员前面,尤其是像我这种属于BIM零基础的人,更是细心讲解,随时询问上课情况,及时了解需求,适时的对讲解内容进行调整,在此非常感谢中国BIM培训网的各位老师。今天我主要是结合我的实际工作来谈谈通过此次BIM培训之后认识。
首先,BIM给我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可视化,所看即所得。当我们碰到大型、复杂的项目时,刚拿到图纸时,就很难根据二维图纸想象到整个项目的样貌,若是有了BIM的三维模型,则我们一看就能知道该建筑长什么样了,并且可以全方位的看到整个建筑各个部位,尤其是一些细节的地方。比如我们的项目有一项软膜天花吊顶,其造型就比较奇特,虽然有二维图纸和效果图,但我们根据这些仍然很难确定它究竟是怎样的,亦很难去跟施工人员详细的描述它,施工的时候也特别的困难,如果是在BIM模型里的话,就会简单许多,只需要找到这个构件,就可以上下左右的全方位来观察它了,对指导施工也有一定的意义。
其次就是BIM可以对模型的效果进行检验。我们可以利用此功能来检测建筑的结构是否符合负载条件、室内散热器的散热量以及灯具照明的照度是否满足业主的要求,也许有人会说,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事,即使不满足,到时候发现问题了再改不迟,可是偌大的一个项目,势必会造成材料的损失,返工量必然也是相当的可观,从而增加了大量的不必要成本。
最后,是BIM的碰撞检查功能也是非常强大,在BIM里,我们可以将各个专业的模型整合到一块去,利用碰撞检测命令对整个模型进行碰撞检测。碰撞检测功能既可以做硬碰撞的检测,也可以做间隙碰撞,比如热水管与线管之间的距离不能大于20CM,则设置好以后它就会将间距在20CM以内的热水管与线管找出来,方便我们修改。不仅可以做静态的碰撞检测,也可以做动态的碰撞检测,比如,同一个位置有两跟管道交叉穿过,但如果它们不是同时出项在那里的话就不会被检测出来。这个特点不仅提高了前期出图的效率,更大程度上减少了后期各专业之间的矛盾。从而大幅度的缩短施工工期,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以上是本人参加过中国BIM培训网的BIM培训后对BIM的认识,当然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是结合了本人所负责的项目而谈的,然而,因为即使BIM再强大,计算机和软件也都是死的,不可能自己来做这些事情,最后还是需要人来操控,所以,BIM的推广还是需要大家的积极学习、研究和摸索。
第四篇:BIM应用培训心得体会
BIM应用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1
一、BIM技术不是一款软件
之前没有接触过BIM的时候,总是听说BIM软件、BIM软件认为BIM就是一款软件。经过这次学习之后才知道,这是对BIM的一知半解。在笔者认为,BIM就运用数字化、信息化、参数化将建筑项目中的各个阶段、各个专业的数据信息纳入BIM系统之中,然后进行整合、集成、分析、判断,最后为项目提供数据支持,提高项目品质、缩短项目工期、节约工程的成本。而这个信息纳入与整合、分析是需要借助BIM软件来实现的。在工程整个生命周期中,建筑信息模型可以实现集成管理,因此这一模型既包括建筑物的信息模型,同时又包括建筑工程管理行为的模型。将建筑物的信息模型同建筑工程的管理行为模型进行完美的组合,在一定范围内,建筑信息模型可以模拟实际的建筑工程建设行为。所以说,BIM不是一款软件。
二、BIM技术可以打开管理效率的大门
从国内外应用的成果来看,BIM将为整个建筑产业带来巨大的效益,它可以改善传统的工作流程,打破信息孤岛的壁垒,将设计、施工、运维乃至质量管理、效率管理得到大幅提升。BIM技术可以可以在设计阶段让我们通过3D可视化模型的建立,避免传统多图纸会审时发生的错漏碰缺等问题。并且将传统的点线面的2D图纸,改变成为门、柱、梁、天花板等直观的3D模型。如此一来,就大大提高了项目中参与各方的沟通效率。施工阶段的施工模拟、碰撞检查、3D模型的拓展可以对施工中重点、难点进行提前预演,减少施工返工,对施工中的进度、成本以及物料使用状况等进行全面分析,帮助施工企业改善粗放式的工作模式,实现精细化施工。
三、BIM技术协同各方
传统建筑工作模式中无论是设计与施工之间,还是它们各自阶段之间,信息都是以碎片的方式呈现出来。难以整合与集成,导致了信息之间沟通障碍,延误决策与判断,进而导致整体项目受到损失。BIM技术的应用可以让他们在统一的BIM平台下工作,大家通过统一的BIM模型来进行各自的工作,大家可以清楚看到本阶段或本专业的工作状况与成果。同时,利用多方协同与联动性让各方随意进行编辑与修改,达成模型的统一。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传统工作流程。
BIM应用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2
四天的集中学习结束了,我受益良多。培训前我对于BIM软件只停留在表面的认知层面,并没有深刻了解。通过这几天的revit软件的学习,我学会了模型的构建,虽然还是有些不熟练,但是我相信有了这些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会更加得心应手。
另外,在学习BIM软件的过程中,我们对轨道交通的建设从宏观上也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也是一种个人专业技术的提高。虽然四天的培训结束了,但是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并没有消退,纷纷表示培训的时间太短了。
建议:主办方在举办培训的时候对学员进行分程度开班教学,适当调整授课方式,让零基础的同学能够快速学习。比如大屏授课方式,同学们纷纷表示很多时候看不清,是否可以改成远程联网等其他模式,使同学们在自己屏幕前就能看清老师演示,这样既提高了授课质量也节省了授课时间。
最后,感谢主办方和培训机构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感谢轨道公司及各单位公司领导为我们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个提高专业素质的平台。在这里,预祝咱们轨道交通系统的BIM培训越办越好!
BIM应用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3
很荣幸能参加第x期轨道BIM工程师培训班的学习,让我们学习了BIM系统及revit这款软件。通过四天紧张的培训,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BIM将对未来工作带来的优势。BIM模型可以很直观的展现整个项目,让人很容易查看出当前空间所有结构及设备的交错关系,并准确得知吊顶造型与标高是否与设备冲突。
当然,这只是Revit的一部分,BIM所具有诸多优点,利用三维模型方便进行更好的沟通—可视化;能在项目建设前期检查出项目的不兼容性以便及时调整—协调性;对复杂结构工程建模优化—优化性;制作三维技术交底及三维图纸—可出图性等等。
对于我们施工来说,每当对施工队伍进行复杂节点的施工技术交底时,他们很难根据二维图纸快速地去理解,若是结合了BIM信息模型,施工队伍根据三维信息模型则能快速正确的理解复杂节点施工原理,降低施工时的出错率。结合BIM信息模型,在遇到难点工程时,对建立好的项目模型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在于前期,可以加快方案拟定速度并在BIM信息模型中验证可行性。在于施工中也可以纵观全局精确把控项目进度优化项目工期。竣工验收后,可结合BIM信息模型精细化这一特性进行后期运营及维护。
此次学习让我们受益匪浅,不光学习到了Revit的软件知识,同时也学到了BIM技术的先进理念。希望多多举办这样的培训,让更多的人学习到BIM,了解BIM理念,并在项目施工中实践运用。
第五篇:BIM应用实践总结
BIM应用实践总结
自2010年起,西创工作室一直在协同平台应用与bim软件推广方面坚持不懈地进行着努力和尝试,在经历了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铺垫与积累之后,目前已经有一些项目的子项运用bim软件revit出图,另有一些项目实现了整个团队人员从方案到施工图全部运用bim软件archiCAD推进,取得了一定进展与成绩。感谢田园主任给予我们一个平台且大力支持,现对几个方面的经验与想法做出总结并与大家分享。
首先,bim设计并不是换一个软件来画图的单纯问题,从传统的主要应用CAD制图的方法到bim软件设计制图,需要画图习惯与设计观念上的革新、计算机网络环境的支持以及团队协同意识的培养等方面的铺垫。我创作室首先通过NAS服务器建立了可以储存、共享数据资料的网络工作平台,接着开始尝试cad参照与图纸集的应用,并与结构专业应用参照配合设计。图纸集的应用使得大家对bim软件的框架界面能够迅速适应,多人应用CAD参照与协同则逐步建立起bim设计中协同工作的意识与习惯。实践证明,以我院目前普遍的工作方式与软件应用程度来说,推广bim软件前期经过这样的过渡阶段确实是有必
要的。
其次,对bim设计的理解、以及对现阶段应用bim软件的意义的认识,是决定学习和推广bim软件的方式方法的根源性问题之一。个人认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很多人对bim软件的理解停留在理想阶段,认为其科学准确,可以一次性解决图纸、预算、施工等各个环节的问题。诚然,bim设计确实可以达到这样的程度,但是,从目前我们面对的绝大多数项目甲方、设计周期、设计成本、以及多专业配合要求等情况看来,条件和时间根本就不允许我们用bim软件做到上述程度,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必要(我院承接的EPC项目由于甲方要求除外),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开始研究和学习?我个人的感受是,bim软件如果运用熟练,确实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效率和准确度,并且无形中训练了一种更科学更接近于真实建造过程的思维方式来推进和完成设计,这样看来,即使甲方完全没有要求bim设计,也还是很值得去尝试和学习的,也只有先做到用bim软件比传统CAD出图更好更快,才有可能应付未来会有更多的项目甲方要求我们应用bim软件做到更深更全面的程度,也才有机会去挖掘和探索bim软件能够提供给我们的更广阔的空间领域。
再次,在具体的学习和应用方面,我将我们团队的经验概括为如下两点:第一,不要脱离实际项目学习和运用软件,除了在最初期阶段为了熟悉软件操作时,可以描画一些已经完成的项目外,后期建议大胆尝试直接应用于实际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当然很多同事担心不熟悉会造成耽误项目进展的情况,这种风险肯定是存在的,个人认为这个问题没有好的办法,第一次注定会花更多的时间,会碰到各种问题,但是只有在实践中逐一解决问题才有可能掌握bim软件及其不同于传统方法的设计逻辑,这是任何人任何团队都跳跃不了的环节,但是如果一直不在实际项目上演练,估计是永远也掌握不了bim设计了。第二,建议以一个bim设计项目团队的单位来实践,就是拿一个比较合适的项目,所有这个项目的参与者全部应用bim软件一起来研究和推进,这样可以更大地减少项目推进过程中的信息损失量,促进团队内成员互相学习帮助,并且可以尝试项目组内部的bim协同设计。另外,如果运用bim软件做施工图设计的话,团队成员最好有一定的施工图设计基础,否则会感觉无从下手,返工较多,也较难感受和摸索到bim软件做施工图的优势所在。
最后,bim设计绝不可能代替设计师技术层面的控制和项目经验的积累,这些素质无论用什么软件画图或者bim与否都是决定性的关键因素,是计算机永远无法代替人脑的部分。另一方面,想要搭建起bim体系全程设计平台,对人力资源和项目管理的要求反而更高,比如时间节点控制,科学化的人力资源配置体系、项目管理推进与质量评价标准,都是保证bim设计顺利推进不可替代的人为因素,这方面的积累也许是一条更漫长的道路。
目前我们还只是处于应用起步阶段,bim这个博大精深的设计模式还有相当大的探索和研究空间,我们会继续深入。再次感谢创作室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团队成员的协作努力,热切希望我们曾经付出的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能够在未来为我们节约更多的时间,并创造出远大
于项目和bim本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