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采写编评名词解释
新闻采访
记者 无冕之王 专业记者 机动记者 特派记者 特约记者 记者站 出镜记者 独家新闻 支票簿新闻 知情同意 最小伤害 采访路线 采访作风
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学 故意失实 传播产品 以小见大 “新闻腔” 调查性报道 组合新闻 描写性消息 简讯 综合消息 间接性导语 延迟性导语 叙述式导语 新闻结构
采、写、编、评
反调查 观察采访 现场观察 体验式采访 连线采访/电话采访 现场报道 人情味报道 网络采访 上下结合 点面结合 交叉采访 易地采访 新闻线索 随机新闻线索
新闻写作 非故意失实 报道平衡 虚中觅实 新闻体裁 深度报道 消息 新闻素描 事件性消息 新闻导语
全型导语(全要素导语)橱窗式导语 比较性导语 倒金字塔结构
新闻线人 采访准备 采访对象前心理 提问 开放式提问 闭合式提问 追踪采访 新闻发布会 记者招待会 突发性事件 隐性采访 专访、人物专访
体制性失实 “用事实说话” 新闻角度 新闻跳笔 连续报道 系列报道 现场短消息 动态消息/纯新闻非事件性消息 直接性导语 部分要素导语 “布坎南式导语”新闻主体 三度重复
时间顺序结构 悬念式结构 注释性背景材料 预测性新闻 通讯主题与主题通讯 事件通讯、事件通讯写作
社会观察通讯 新闻特写
新闻编辑
新闻编辑学 报纸编辑部 采编合一 编辑中心制 媒介的风格特色 周期性报道策划 真实 更正 新闻标题
新闻标题的实题和虚题 提要题 大标题 照片专栏 组合报道 专栏组合 版面设计 版心 中缝 视觉冲击中心 通栏标题
采、写、编、评
基本栏 并列式结构 消息结尾 说明性背景材料 解释性报道 通讯结构 工作通讯
谈话实录型通讯 融合新闻
新闻编辑 编辑方针 采编分离
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 新闻产品设计 发稿计划 稿件失实 压缩 标题新闻 引题 分题 漫画 新闻拓展 同题集中 新闻集纳 版面语言 报头 版面空间 假头条 版位
分栏 DEE结构 新闻背景 对比性背景材料 通讯 人物通讯 风貌通讯 侧记
编辑 办报方针 编前会 覆盖域 新闻策划 稿件选择标准 核对法 改写 类题 副题 统一式标题 图饰 稿件的配合 同一性配置 报纸版面 版面要素 报眼 版面强势 通版 板式
变栏 报序 专刊 纯净版面 模块式编排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学 评论的新闻性 新闻评论的选题 总论点 论据 归谬论 评论员文章 “配”评论 文前按语 编后 军事评论 微型评论 广播新闻评论 电视新闻评论 焦点访谈
采、写、编、评
区序 垂直式版面 版样
编排设计的原则
新闻评论 评论的时效性 评论的立意 分论点 引证法 驳论
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 编者按 文中按语 经济评论 国际评论 专论 广播短评 电视专题评论
线条 重点式版面 对称型编排 版面编排的意图
新闻评论的依据 主笔 立论 据事说理 喻证法 社论
本报特约评论员 说明性按语 短评 思想评论 新闻述评 时评 录音评论 网络新闻评论
第二篇:漫谈新闻采写编评课程的教学体会
漫谈新闻采写编评课程的教学体会----经验引进
课堂 将理论融入实践
作者:陶南菊 来源:摘自新闻博客 发布时间:2009-04-23 16:03
摘 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21c0c9010007r1.html
把经验引进课堂 将理论融入实践——漫谈新闻采写编评课程的教学体会(2007-02-06 15:22:42)我在大众媒体(报社)摸爬滚打了多年,然后转行从事新闻与广告有关课程的教学工作。这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也是我“把经验引进课堂,将理论融入实践”理念付诸实施的起点。从开始在高校兼职到正式调入高校从事专职教学,已经有七八年时间。现在把我教授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课程教学的做法和体会总结、汇报如下,以就教于方家。一.现身说法 案例解剖
在校低年级大学生一般较少新闻采写经验,他们对新闻理论接受还存在一些隔膜之处,感到抽象、不好理解。这里既有广告专业、中文专业、成人教育学院新闻与广告专业、文秘、经济学等专业的学生,也有我校从事宣传、报道工作的团干、学生记者、编辑。为了给他们一些具体可感的材料,我往往在适合之处适当介绍自己从事报纸新闻工作的初入、成长、成熟、成功历程、经验、体会,作为现身说法,解剖案例。
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期间,我采编写了数百万字的新闻作品,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获得历年新闻奖(包括作品奖或者编辑奖,下同)、中国经济新闻奖、中国地方环境报刊好新闻奖、中华环保世纪行(XX)优秀作品奖以及1997-1998中华环保世纪行(XX)优秀记者等称号。在上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或者开设讲座时,亲身实践的过程和采编写的经验就成了我授课时有益的活教材。我在《中国环境报》、《南方周末》等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也成了很好的例子。如《谁来养活大熊猫》、《XX公园下海忙》、《故土难离今欲离》、《让一江清水向东流——XX整治闽江污染纪实》等,我从选题、采访、构思、写作、编辑、发表以及反馈等进行分析,品评标题、导语、时效、新闻价值、新闻角度、时宜性、社会效果等,有的文本还印发给学生,既介绍了新闻采写经验,又结合教程阐释了新闻专业理论,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样板和范文,有例可证,例在身边,学习起来更形象化。
二.结合报刊 诠释教材
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固然有固定的教材,其原理可通用,但新闻是与时俱进的,因此在新闻课程中引入当时(即时)新闻,不仅必要而且可行,让课程充满新鲜信息和时代活力,学生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和本地新闻。
主要利用《XX都市报》、《XX快报》作好报道、策划得失优劣的比较。如《XX都市报》记者XX、XXX的摄影报道:
2006年10月27日夜10时30分左右 地点:XX市XX大桥靠近上街一侧的桥面上 实录:发生一起两车相撞事故,一辆轿车燃起熊熊大火,警方称,涉及刑事案件。
这是《XX都市报》10月28日发表的一篇突发社会新闻摄影报道。标题用《车祸?刑案?》,用了疑问句式,是一种慎重的编辑技巧,同时也保证了时效性与真实性问题,给事件定性留下了余地。而《XX快报》不仅是迟了一天才报道而且部分事实失实。此外,前者还根据深圳、南京以及XX发生的抢劫作案方式转变和工具升级的情况,作了相关的专题追踪和深度报道。媒体对这案件的反应,从采编到临时性新闻策划,孰优孰劣,学生有了自己正确的判断,也理解了新闻策划究竟如何实施。另外,不时以有关报纸的新闻策划、连续报道、系列报道作为例子进行分析,如有关XX犬患、盗窃孕妇被逮并当街产子获救助等连续追踪报道,通俗易懂,具体典型,富有趣味性,学生有浓厚兴趣,反映较好。这些做法成为教学中实现了经常化。
三.电化教学 延伸资源
多媒体教学,可以使用幻灯片、投影仪、VCD、光盘等,给传统的教学方式注入了现代化色彩。
在近几年的新闻教学中,我制作了简易的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等幻灯片课件,增大了教学容量,其中插入的图片、链接的内容可以作为学习的延伸部分,扩大学生知识面。在进行新闻真实性、新闻敏感、新闻职业道德教育以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新闻观等教育时,给同学们播放日本电视连续剧《八卦新闻》。曲折的剧情,一个个蕴涵新闻规则和规律的故事正好演绎出记者、编辑以及决策者对新闻的不同态度,学生们从中进行辩证的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通过播放日本电视连续剧《新闻女郎》,让同学们对新闻主持人、播音员、电视新闻的采、录、播也有个形象的感知。看完影片,一位学生说,对她触动最深的是当新闻记者要有时间紧迫感,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此时可以将《简明新闻伦理学教程》、《新闻语言学》、《新闻美学》等有关内容介绍给大家。此外,在教学中应用投影仪将报刊、书籍、教案、范文、作业直观地展示出来,如播放《新华社优秀作品选》、《中国新闻奖作品选》、《新闻作品选读》(刘明华、张征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在报纸新闻编辑学教学中,将有关《人民日报》、《南方周末》的编辑、版面光盘版作为辅助材料,将报纸版式放映出来。
四.模拟采编 感受新闻 学以致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除了布置日常作业任务,我鼓励同学们积极捕捉身边新闻,向校内外报刊投稿,有多篇消息或者通讯、图片报道等被有关媒体采用。既锻炼了笔头,又有了新闻实践的成果。在校党委宣传部的批准下,在有关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新闻与广告专业2000年级(专科)的同学创办了展示自己新闻采编才能的四开报纸 《新传媒》,还办起了《公关与成材》小型杂志。学生作业也要求做成对开或者四开的报纸,大家各显神通,乐于创新,自采自编,制作出一份份稚嫩却有活力的报纸版面。许多学生参加了校学生记者团,参与院电台广播新闻的采、编、播工作,有的参加《XX校报》的新闻记者和通讯员以及编辑工作,还有的积极为校园网络在线新闻服务,锻炼、增长并显示了新闻才干。本人还专门为校内从事新闻、宣传学生骨干作了新闻采写编评的系列讲座。每到假期,我们教研室老师鼓励并积极联系新闻单位接收实习生。在毕业实习的过程中,也定向到有关新闻单位联系,学生亲历传媒,印证理论。我系还请来XX师范大学的博导、教授,XX日报报业集团的高级记者XXX、XXX等来开设有关新闻传播和新闻采写的讲座。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齐心协力,历年的新闻与广告专业等毕业学生中,不少同学已经成了报社、杂志社、电台、电视台等有关新闻单位的新成员,有的还逐步成长为某一报道领域的骨干。五.阅读图书
拓宽视野
厚积方可薄发。不舍涓涓细流,才能汇成大江长河。指导学生大量阅读优秀的新闻作品是提高新闻感悟能力的一条捷径。
一般每门新课,除了指定教材,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报纸新闻编辑学教程》(郑兴东、陈仁风、蔡雯等编著),我还推荐的《当代新闻编辑》(张子让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当代新闻编辑学》(邝云妙编著,暨南大学出版社)等,补充教学了《广播新闻编辑教程》(陆锡初编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现代新闻编辑学》(蔡雯编著,四川人民出版社)、《新闻编辑学》(吴飞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同时给学生开出更多书目,如《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蔡雯著,新华出版社)、《实用版面编辑学》(任根珠编著,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报纸版面学》(王永赋编著,人民日报出版社)、《版面畅想》(刘亚中编著,山东画报出版社)、《新闻批评心理学》(席文举编著,四川人民出版社)以及陈力丹、李良荣、喻国明、李希光等的专著、自选集或者博客。
在教新闻写作教程时,引导大家看《新闻采访方法论》、《新闻写作方法论》、《百年好文章(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等,将本校图书馆、中文系资料室、省图书馆以及市新华图书城、晓风书屋有关新闻图书、杂志的信息通报给同学。以期拓宽大家的视野。
六.理论引导
撰写论文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能够以传播学理论引导学生,介绍中外新闻传播史知识,同时让学生撰写课程论文,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西方传播学理论,结合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探讨新闻采写问题。如对美国有关新闻学院编写的新闻采编写教材,要有甄别地吸收和扬弃,比较《西方报纸编辑学》(赵鼎生编著),分析、比较得失。
有的学生论文质量较高。中文系已经创办了学生学术理论刊物《XX论坛》(中文专辑和新闻广告专辑),优秀的学生论文将入选。指导学生论文不仅采用面谈,或者电话、电子邮件联系,而且通过共同上网查阅资料,或者提供线索让学生到书店、图书馆,有时甚至现场指导。指导学生查找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www.xiexiebang.com)、《中国记者》(203.192.6.68)、《新闻记者(xwjz.eastday.com)》、《新闻实践》(www.xiexiebang.com)、《中华传媒学术网》(www.xiexiebang.com)、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www.jrn.columbia.edu)、密苏里新闻学院(www.journalism.missouri.edu)等的网站。我所指导的学生论文,有的反复(8-10遍)改易其稿,学生的写作态度端正,科研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
不管是指导成人教育学院学生的毕业论文(新闻与广告专业专科),还是指导中文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我都尽心竭力,在学术范式方面给予重视,其中XXX(《论负面新闻的策划与报道》)、XXX(《论电视新闻同步直播》)、XXX(《论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等撰写的论文,经过答辩都获得优秀的成绩,特别是经过学术论文的科学训练,他们的科研能力有了较大的长进。
每周三下午系里和教研室活动结束后,我们每位教师均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思想、学习、专业交流,同时实施广告专业学员导师制(汉语言文学专业早已开展),对大三学生,动员专业课、英语水平较高、有志于报考硕士研究生的同学给予报考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老师专门辅导。受到学生的欢迎。
七.教研探讨
进修提高
我校中文系十分重视基础科研与教学科研工作,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课题,撰写学术专著,写作学术论文,开展听课活动,规定每学期每人听课至少8节。广告教研室老师认真开展听课、评课、申报科研课题、撰写学术论文活动。全系每学期每位教师必须交一份教学经验总结,鼓励向学术刊物投稿。
学校尤其是中文系鼓励教师进修或者访学乃至考博。XXX等也在积极备考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本人所在的广告教研室,新老教师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和谐研讨,形成积极向上的合作、求新、上进的集体精神和良好氛围。大家各司其职,为迎接我校广告学本科教学科研工作而努力、辛勤工作。八.学术交流
反馈信息
参加学术交流会议是提高自己水平的又一好途径。向到会的专家、学者求学是个难得的学习机会。2005年,我系广告教研室的4位教师参加了省社科联主办、XX大学承办的省社会科学界第二届学术年会《传播与社会公正论坛》,本人在会上作了题为《试论新闻报道中的传播公正问题》的发言,得到与会专家的批评指正。另外,广告教研室的教师们还到北京、上海等地参加专业学术研讨会。与会者及时将会议精神传达给有关老师和有关学生,反馈了业界最新成果和信息。广告教研室的教师全部加入了XX 省传播学会,今年4位教师前来参加省传播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也是向各位方家请教,向同行单位取经。教书育人,教学相长,其乐融融,给大家营造了舒心和谐、安定团结的教学、科研环境。
第三篇:评好课名词解释
安徽省“评好课”考试复习资料
(一)一、评课——评课,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对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确立现代教学观,和对其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
二、评课意义——通过评课,及时与教者认真分析这节课的优缺点,提出改进意见,可以帮助教师总结先进的教学经验,克服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促使教师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对其他教师的教学也会起到积极的启迪和带动作用。总之,评课有利于端正教学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质量观,有利于新课标精神的贯彻,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评课原则——①实事求是原则。②坦率诚恳原则。③及时性原则。④激励性原则。⑤讲究效果的原则。
四、评课中存在问题—①重听轻评。②敷衍了事。③平淡肤浅。④面面俱到。
⑤参评面窄。⑥评“新”弃“旧”。
五、评课问题产生原因——(1)认识不足,评议不到位。(2)评议方法不当,效率低。(3)缺乏严密组织,随心所欲。(4)缺少素养,认识不到位。
六、评课形式—— 评课的形式有:
1、个别交谈式。
2、集中讨论式。
3、书面评议式。
4、自我评议式。
5、法庭辩论式。
七、怎样评课——
(一)评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思想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因此,对教师教学思想的评议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思想。
1、看从是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2、看是否具有“开放教学”的意识。
3、看是否从“权威教学”观念转变为“共同探索”观念。
4、看是否关注学生的成功感。
(二)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主要尺度。所以,评课要评教学目标。
首先,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是否明确、准确。明确,主要指语文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学习习惯等几个方面要有明确要求,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准确,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课标精神为指导,体现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其次,从目标达成来看,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要看课堂上是否尽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是否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巩固和强化。
(三)评教材处理
处理好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教学效果如何,主要就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理教材的能力。评析对教材的处理,一是看教师对教材理解是否深刻、正确。如,对课文中心思想、课文结构、词、句、段的理解是否正确,能否看出词句中蕴含的深意,是否准确地把握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能否发现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方面的良苦用心,深入理解词句段篇之间的内在联系等;二是看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合理、得当。如,是否能根据教学目的、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规律以及心理特点,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充实与处理,科学安排教学程序。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使教材系统转化为教学系统,形成明晰的教学思路。能否结合课文特点,捕捉教材中的或与教材有关联的甚至是各种迁移性质的能训练学生语言和思维能力的材料,用活教材,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使学生把课文学活,把能力提高。
(四)评教学程序
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程序中完成,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要看教师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因此,评课就必须要对教学程序做出评析。教学程序评析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看教学思路设计。
我们评教学思路,一是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合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不符合学生实际;二是要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能不能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是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
2、看课堂结构安排。
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思路,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则侧重教法设计,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它是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课堂结构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可见课堂结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通常,一节好课的结构应做到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预习、质疑、读讲、写练等环节是否有机结合。我们还要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在围绕教学目标,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方式的语文实践活动。
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是否合理,密度适中,体现高效率。计算教者的教学时间设计,能较好地了解授课者的授课重点。授课时间设计包括: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与衔接是否恰当。
①计算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要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要看有没有“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现象,要看讲与练时间搭配是否合理等。②计算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一堂课必须有二分之一以上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能进入读书、思考、练习、交流等学习活动。我们在评课时就要看有没有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时间过少的现象。③计算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分配。要看学生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没有集体活动过多,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作业时间太少的现象。
④计算优差生活动时间分配。要看不同层次学生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没有优等生占用时间过多,后进生占用时间太少的现象。⑤计算非教学时间。要看教师在课堂上有没有脱离教学内容,做别的事情,和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现象。
(五)评教学方法和手段
评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1、看是不是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2、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3、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4、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六)评教师教学基本功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我们评课,还要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通常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看板书。2.看教态。3.看语言。4.看操作。
(七)评学法指导
1、要看学法指导的目的要求是否明确。
2、要看学法指导的内容是否熟悉并付诸实施。
(八)评能力培养
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能力培养情况,可以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否注意挖掘学生内在的因素,并加以引导、鼓励;培养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探索、敢于质疑的习惯;是否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和心理品质;是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水平,教会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九)评师生关系
1、看能否充分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2、看能否努力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十)评教学效果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分析一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经济工作要讲效益,课堂教学也要讲效果。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都能达到。三是有效利用40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课堂效果的评析,有时也可以借助于测试手段。也就是当上完课时,评课者出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当场做测试,而后通过统计分析,对课堂效果做出评价。
八、评课的准备
(一)熟悉课标,掌握教材。
在评课中获得发言权,关键在于精通业务,掌握课标精神,熟悉教材。因此,我们平时要善于学习,使自己具有较厚实的教学理论,了解教学改革的最新形势,吃透课标精神,这是其一。其二,还应在听课前认真阅读教材,了解这一课的教学目,教学重点、难点、练习内容等。只有做到评课前有准备,才能在听课中看到教师的经验和找出闪光点,才能在评课中意见提得准确且具有指导意义。
(二)认真听课,记好笔记。
要评好课,就必须认真听好课,边听边思,随时记好听课笔记。不但要尽可能如实的记录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而且及时把自己对教者某一教学环节的感受写在听课笔记相对应的地方,为评课准备好第一手材料。
(三)了解执教者的基本情况。
上好一节课的决定因素在教师,教师的教学水平取决于教师的素养、能力。我们应对教者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对不同层次的教师的课做出有针对性的评价。如:对业务能力差的教师,用骨干教师评课标准去评议他,那他的课会毛病很多,这会挫伤了他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对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你用低水平的标准评议,对他的再提高就没有帮助。
(四)拟好提纲。
写提纲之前,应先对所听的课进行较全面的回顾,再看看教材,翻翻听课笔记,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拟出评课的提纲,如本节课的优点或经验、主要特点、不足和需要探讨的问题、建议等。
九、评课遵循的原则
(一)可接受性原则。
应该承认,教师上的每一节课,都是经过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花了很大功夫的。每位教师都想把课上好,但由于教师个体的差异,不可能都十全十美。因此,我们在评课时,要多侧面地去考虑问题。评议要能让教师接受,达到肯定成绩,克服不足,鼓励奋发向上的目的。
(二)实事求是的原则。
在评议中既不能吹毛求疵,也不能夸大其辞,只说好话、官话、套话。不能掩盖问题或蜻蜓点水。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评析,首先要看到教者的长处,不能说得一无事处,做到一是一,二是二,实事求是。
(三)准确性原则。
评课观点要鲜明,语言要准确,评析要有理有据,不能似是而非,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准确的实例,准确的尺度,去评析。
(四)改革创新的原则。
评课的立意应体现在“新”字上,即:体现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改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新颖的训练形式。只要教者有一点点的创新之处,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五)因人施评的原则。
在评课时,对于老教师应多帮助他们挖掘教学上的经验,让他们多年的教学经验更加完善;对于青年教师既要充分地肯定成绩,又要多帮助他们找出教学中的差距,使他们感到不奋进就有一种压力感,只有这样青年教师才能在指导下逐步提高自己。
十、评课的注意事项
(一)尊重教者,不居高临下。
评课是一种教研形式,我们一定要从研讨的角度出发,对教学中的优点要充分肯定,即使是上得不够成功的课,也要善于挖掘出教者教学中的亮点,加以肯定;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之处,也要以虚心的态度,商量的口气与教者共同分析研讨,善意地提出自己的建议或希望,尤其是对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来说,这一点就显得更为重要,决不能以评课者自居,居高临下去评课。否则,不仅使评课的目的大打折扣,而且会挫伤了教者教学的积极性。再说,本来评无定法,对任何一堂课的评价是无法用条条框框的标准准确量化的,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决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别人头上。同时,还要善于倾听教者的自评,以体现对教者的尊重。
(二)要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
尽管我们在前面谈到了评课可以从十个方面去进行,但这并不意味着评课要面面俱到,评课时要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或抓住教者教学中的主要优缺点,或紧密结合研究的重点,集中主要问题进行评析和研究,做到重点突出,条清缕析,不泛泛而谈。当然,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依据教者的教案,结合教学的主要特色,围绕
一、两个中心,对教学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做到既有对某些教学环节或细节的评析,又有对教学总的评价看法。但,仍然要有一个很明确的重点。如,这次发给大家的,作为抛砖引玉之用的评课案例---《浓浓的味,深深的情》,是我对徐健老师上学期教的《生命的壮歌》一课的评析,还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三)加强学习,勤于思考,使评课别有一番风味。
要想真正评好课,必须加强学习,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美学、演讲与口才,学习课的模式,掌握学科特点,熟悉各种课型。还可以多看看教育杂志上评课的实例,如《小学语文教学》每期都有《优质课例点评》,这样可以从中学习借鉴,提高评课的水平,此外,还得注意在实践中学会推敲评课的语言,十一、日常评课时应该把握以下三点:
1、明确评课目的。进行评课,应该根据教研活动的目的或听课者听课目的确定评课的目的。评课时一定要围绕已确定的目的进行,做到既有理论阐发,又有具体的教学建议,有说服力和可信度。评课过程中,要根据上课教师提供的课堂教学实例,交流教育与教学思想,总结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帮助、指导上课教师和参与听课活动的教师提高教学能力。通过评课,使参与活动的全体教师,从一个课堂教学实例中吸取教益,学习教学方法,改进不足,以达到共同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同时引导教师们善于把公开课教学与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比较性研究,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结合自己的特点提高富有个性化的教学水平,让每个教师都有机会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做第一,鼓励每个教师都能抓住机会获得成功。因此,评课必须围绕这些已确定了的目的进行,以便使评课活动具有针对性,收到应有的效果。
2、把握评课内容。评课评什么,这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根据目前教学改革的趋势看,评课应围绕以下内容进行。
㈠评教学思想。即从教学思想这一角度出发,依据课堂教学活动的实例,评议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包括: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面向全体的思想,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的思想,着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思想,运用现代教育观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等等。在现阶段还应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和教育新理念。
㈡评教材处理。即从教学内容处理的角度,评议教材体系及知识体系是否把握的准确、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内容定量是否妥当等。是否全面规划教学任务,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否克服旧的惟理智主义的知识观,在关注学科知识基础性的同时,强调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强调实际应用,是否加强了方法、应用、探究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科间的整合和综合。再如是否将新授知识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对这一堂课产生很大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
㈢评教法运用。即从教师对教学方法处理的角度,评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教法是否符合本年级学生心理特点、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教师为学生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处于他们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认识前提,安排好新旧知识的连结,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对来自课堂中的各种信息,从正确的标准和已有的经验出发作出何种的评判,形成何种的反馈信息,又是如何处理反馈的信息,以及施行何种的偏差纠正方案等。
㈣评学法指导。即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法指导的情况进行评议。如能否从学科内容与特点着眼,针对学生的年龄差异、心理特征、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速度、思维特点、学习修养、学习环境和条件进行相应的指导。再如是否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
㈤评教学过程。即从教学结构这一环节出发,评议教师在教学组织活动中,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否科学、教学的整体结构是否严谨、教学节奏是否得当、教师是否适时、适当地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等。是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还是以“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的教学进程来安排。从新课改精神来看,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
㈥评教学效果。即教学内容的完成程度、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能力的形成程度、学生思维的发展程度等。教学是否注意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从而使学习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意因素,做到知、情、意结合,课堂上师生民主平等,互相尊重,教师给学生以成功机会,使学生情感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从而使学习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坚持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装得到其原有基础上的最好发展。有否确立每个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有时学生的见解很独特,教师在帮助他们的同时也可以获取知识,取长补短。所授的这堂课在教学上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是否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讲究评课的技巧。评课效果如何,这是个方法问题。方法得当,效果就好。否则就会失去评课的意义,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在评课的方法技巧上应该注意:
⑴要抓主要矛盾。一节好课,也不可能尽善尽美。评课中,更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应根据上课教师探讨的目的和课型,根据听课的目的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抓住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进行评论。如这节课的目的是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课时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不足上,其他方面只作次要问题略提即可,切不可冲淡中心。
⑵要采用多种形式。评课要根据其范围、规模、任务等不同情况,采用不同形式。对于观摩示范性、经验推广性、研究探讨性的听课活动,应采用集体公开形式评课,通过集体讨论、评议,对所示课例进行分析评论,形成对课堂教学的共同评价,以达到推广经验的目的。
⑶要坚持激励原则。任何形式的评课必须要坚持激励性原则。通过评课活动,起到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作用。因此,评课过程中,既要解决必须解决的问题,又要注意语言的技巧、发言的分寸、评价的方向和火候,以便发挥评课的效益功能,起到推动教学工作健康发展的作用。
十二、评课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评课要有准备,切忌信口开河。评课时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对听课时所获取的感性材料进行细致的分析综合,使之上升为理性的东西。听课时往往会发现一些问题或经验,评课时要对这些看起来似乎是各自独立的问题加以仔细的分析研究,发现他们之间的本质联系,还必须注意揭示那些被表面现象所掩盖着的本质问题。
2、评课要有重点,切忌吹毛求疵。评课的重点应主要围绕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课堂教学的组织结构、课堂信息的传递结构、学生思维活动的密度和质量、教师的基本功等方面进行,因此不要在琐碎问题上吹毛求疵。有的同志在听课时往往抓不住课堂教学中的要害问题,总喜欢对教学中出现的偶发性错误抓住不放,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应该尽量避免。因为这样做,不但不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反而会严重地伤害教师的自尊心。比如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首先要谈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合理,其标准是否可行。课堂教学目标,一般由三个方面组成:Ⅰ知识目标Ⅱ能力目标Ⅲ思想教育目标,即学生对知识掌握与技能转化的程度有否实现,教学中对学生所促成的智能发展状况如何,实现了思想品德教育或熏陶了吗?以及这些目标的确定,是否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是否紧密联系教学内容的实际,是否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现状,是否突出其在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评课要全面衡量,切忌以偏盖全。日常评课活动中,我们在听课中往往会发现有些教师在某一方面有十分突出的优点,令人赞叹不已。例如粉笔字写的很漂亮,或者板图画的非常漂亮等等。这些突出的优点往往会使听课的人产生一种愉快的心境。相反,有时候也会因为授课教师存在某一方面的缺陷,给听课者带来一些沮丧失望的心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管任何性质的心境都具有强烈的弥散性.也就是说,这种愉快和失望的心境使人们在其他问题上也会带上同样的感情色彩,产生“一好遮百丑”或“一丑遮百好”的心理感觉。因此,如果在听课时发生这种情形,那么在评课时要特别注意防止感情用事,以偏盖全。如可以评一评教学的整体结构是否完整有序,体现这一完整性的各个要素的排列是否有序,这个顺序是否符合教学规律,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否符合课型特点等。
4、评课要因人而异,切忌程式化。评课的角度和深度要根据被评教师的实际情况来定。评课时应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①要注意年龄差异。对待老教师要尊重,持虚心态度,抱着学习的心理;对于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要把评课的重点放在教学指导思想方面,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讲的概括一点,不要不厌其烦地谈论教学细节问题。同时要帮助其总结经验,并使之上升为理论性的东西;对待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要细心指导,持扶持态度,评课要具体,可以就教学细节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或努力方向,但不要求全责备,可结合实际讲一些教学理论问题,并注意不宜太多太
②要注意教师的性格差异。对待性格谦逊的老师,可推心置腹、促膝谈心;对待性格直爽的教师,可直截了当,从各个角度与其认真交流;对待性格固执的教师应谨慎提出意见。
③要注意教师的素质差异。对待素质好的教师,要提出新的目标,以求不断进取,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对待素质一般的教师,要注意鼓励、鞭策,使其充满信心,迎头赶上;对待素质较差的老师,要诚恳地帮助他们认识到教学中的不足,促使他们苦练基本功,提高自身素质。总之,评课要看对象,不能一个程式往下套。
5、评课要实事求是,切忌片面性和庸俗化。既充分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又要揭露问题,提出错误。有些评课中的庸俗化要注意避免,如只谈成绩不谈缺点,或者对一些明显存在的缺陷,讲一通模棱两可的话,甚至把缺点也说成优点,讲假话,吹捧。这些评课中的不正之风,无论对授课者本人,还是对于参加评课的其他教师,都是十分有害的,要坚决反对。总之,评课中真诚是一种修养,“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听课、评课是教学研究的有效手段。在倡导大力开展校本教学研究的今天,大力开展听课评课活动、研究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显得重要。然而,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学被认为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学过程往往成为以教师活动为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的过程,所关注的是教师的教,从而把教师活动作为教学评价的重点。而且由于听课者既不参与课堂教学、也不直接参与教学内容的学习,通常被认为是与可让教学不发生直接关系的人员。因而在听课前无充分准备(没有去了解大纲、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要求以及学生智能情况);听课过程中也就无视学生的课堂活动、不重视收集学生课堂反馈信息。这样的听评课,显然是有于课程改革精神的,无法起到应有的教学研究的效果。为此,必须依照现代教学理念,革新听课、评课。
十三、怎样去听课?
1、教师听课应该按下面三个步骤来进行。(1)课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工作。(2)听课中要认真观察和记录。
(3)听课后要思考和整理。
2、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
对于教师的教,听课时重点应该关注的是:
(1)课堂教学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学生要学习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情感如何?)。目标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呈现;
(2)新课如何导入,包括导入时引导学生参与哪些活动;(3)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结合了哪些生活实际?(4)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5)设计了哪些教学活动步骤?如:设计了怎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如何探究;安排怎样的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操练,使所学知识得以迁移巩固;设计怎样的问题或情景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等。
(6)使哪些知识系统化?巩固哪些知识?补充哪些知识?(7)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技能?达到什么地步?(8)渗透哪些教学思想?(9)课堂教学氛围如何。
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听课时应该关注:
(1)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2)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3)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4)学生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等等。
3、听课者应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而不是旁观者。听课者要有“备”而听、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和授课教师一起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主要是指听课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组织、辅导、答疑和交流),并尽可能以学生的身份(模拟学生的思路知识水平和认知方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以获取第一手的材料,从而为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一堂课奠定基础。
4、把学生的发展状况作为评价的关键点。教学的本质既然是学习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学习者学习活动的结果势必成为评价课堂教学好与坏、优与劣、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如果思维得到激发、学业水平得到充分(或较大程度)的发展与提高、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或较大程度)的激发并产生持续的学习欲望,则可以认为这就是一堂很好的课。
二、教师如何评课(不要面面俱到,要有侧重点)
1、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所以分析课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
(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依据《课标》,教学目标中的要求,全面是指要从知识、能力、思想感情、学习策略、文化策略等五个方面来确定教学目标;具体是指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要有明确要求,体现学科特点(参见课标);适宜是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2)从目标达成来看,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要看课堂上是否尽快地接触重担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是否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巩固和强化。
2、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评析老师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教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评析教师一节课时,既要看教师知识教授的准确科学,更要注意分析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3、从教学程序上分析(教学程序评析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看教学思路设计:
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
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思路设计是多种多样的。为此,评课者评教学思路,一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而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四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效果。(2)看课堂结构安排
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侧重教学技法,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它是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
计算授课者的教学时间设计,能较好地了解授课者授课重点、结构。安排授课时间设计包括:①计算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看有无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现象,看讲与练时间搭配是否合理等。②计算教师活动与学生或殴打能够时间分配,看是否与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致,有无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时间过少现象。③计算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分配。看学生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般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无集体活动过多,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时间太少现象。④计算优差生活动时间。看优中差生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无优等生占用时间过多,差等生占用时间太少的现象。⑤计算非教学时间,看教师在课堂上有无脱离教学内容,做别的事情。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现象。
4、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包括教师“教”的方式,还包括学生在教师知道下“学”的方式,是“教”的方式与“学”的方式的统一。
评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1)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2)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所以评课既要看教师是否能够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同时还要看教师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性上下一番功夫,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3)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评常规,还要看改革与创新。尤其是评析一些素质好的骨干教师的课。既要看常规,更要看改革和创新。要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要看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看主题活动的发挥,要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看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
(4)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现代化教学呼唤现代教育手段。教师还要适时、适当运用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电视、电影、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5、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评析课还要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1)看板书:设计科学合理;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富有艺术性(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等)
(2)看教态: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交融。
(3)看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准确清楚,精当简练,生动形象有启发性。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4)看操作: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微机等熟练程度。
6、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分析一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
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达成。三是有效利用40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课堂效果的评析,有时也可以借助于测试手段。即当上完课,评课者出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当场做测试,而后通过统计分析来对课堂效果做出评价
第四篇:名词解释
1、虎门销烟:在当地群众和开明官绅的协助下,林则徐采取严厉果断措施,迫使英商陆续交出鸦片2万多箱,共计237万多斤。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来的这些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揭开了近代中国反帝爱国斗争的序幕。
2、《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英国从中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3、《北京条约》:《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继续和扩大,它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而且攫取了一些新的侵略权益:增开天津为商埠,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了大肆掠夺华北经济的侵略据点;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割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给俄国,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准许外国人招募华工出国;外国教会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和日益猖獗。这些使中国人民的灾难日益深重了。
4、总理衙门: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在北京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是主管外交,通商以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到1901年改为外务部,共存在40年。是半殖民地性质的机构。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5、辛酉政变:1861年11月慈禧勾结奕訢,在外国公使支持下发动政变,处死载垣、端华、肃顺,史称祺祥政变(又称辛酉政变)。从此,慈禧掌握了清朝的统治权。这一政变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产物。
6、洋务运动:在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打击下,清朝中央以恭亲王奕訢为代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为维护清朝统治,御侮自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以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起点,以《马关条约》签订为终结,历时30余年,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7、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帮助镇压。6月,清政府出兵朝鲜牙山。与此同时,日本则以保护侨民和使馆为借口在仁川登陆并占领了汉城。7月25日,日本海军突然在丰岛海面偷袭中国舰船,进犯驻牙山的清军,日本不宣而战。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这一年是中国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中日战争。主要经过包括 丰岛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至此告一段落。
8、《马关条约》: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直接后果,就是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是: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殖民统治;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等。《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最苛刻的卖国条约。它不但规定中国割地、赔款、增开商埠,还使中国为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敞开大门。从此,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9、“门户开放”政策:为了分享侵略中国的权益,1899年美国政府提出的.其内容主要是美国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已经取得的特权,但在各国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美国享有均等的权利,并要求中国内地全部开放.“门户开放”政策是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争夺在华利益上的一个妥协方案,从此以后美国在华势力一天天扩大.
10、《海国图志》:清朝后期魏源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祥备的世界史地巨著.书中介绍和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舰和火器生产技术;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辩证关系.是一部研究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寻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之路的维新思想的启蒙书.
11、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拜上帝会众两万余人在桂平县金田村正式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军队称太平军,并颁布军纪五条,这就是举世震惊的金田起义,它标志着气势磅礴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从此开始。
12、永安建制:1851年9月25日,太平军攻占永安后,洪秀全在永安进行了政治、军事建设,称永安建制。永安建制——内容有:第一,封王建制。初步建立了政权,封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分别为东、西、南、北、翼王,并决定由东王节制诸王(见右图)。同时颁布《太平官制》、《太平礼制》等各项制度,通过永安封王建制,太平天国政权已初步形成。第二,颁行《太平天历》(冯云山创)。第三,整饬军纪。颁行军律《太平条规》、《太平军目》(冯云山编制)。永安建制,初步确立了太平天国的立国规模和军政体制,进一步巩固了起义队伍,增强了太平军的战斗力,为太平天国的胜利进军奠定了基础。
13、《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后洪秀全颁布了一个以土地和财产分配制度为核心,扩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它是太平天国建设新世界的蓝图,是农民向封建统治全面宣战的总纲领,是革命的农民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结晶。首先,从根本上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直接把矛头指向封建统治的基础,具有巨大的反封建的革命性。其次,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根本无法实施。
14、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发生于1856年的天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主要事件包括:杨秀清逼封“万岁”、韦昌辉滥杀无辜、石达开负气出走。其影响是太平天国运动从此由盛转衰。
15、公车上书: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因为汉朝时封建政府用车马接送应举之人到京称“公车”,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的代称,因此,叫“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是近代知识分子第一次群众性的爱国行动,它冲破了清政府规定的知识分子不得干政的禁令,是资产阶级变法维新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的标志.
16、《中外纪闻》:1895年8月17日(清光绪二十一年六月二十七日),康有为、陈炽等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初名《万国公报》,因为与上海外国传教士在上海所办的《万国公报》同名,自46期开始改名为《中外纪闻》,双日刊。梁启超、孟麦华任编辑,英国人李提摩太亦参与其事。内容主要为编译西电西报,介绍“列强政治、经济情况和清廷奏章”,意在广开知识,宣传变法。每次发行量为二、三千份左右,随《邸报》附送朝官贵人。1896年1月20日被清政府查封,禁止发行。《中外纪闻》是资产阶级早期政治团体的机关刊物,在中国近代政治史、新闻史上有一定地位。
17、百日维新:在维新派的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终于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正式宣布变法。诏书明确表示了变法的决心。这一年是中国干支纪年的戊戌年,历史上被称为戊戌变法;从正式宣布变法开始,到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止,光绪帝发出了100多件维新谕旨,推行新政共计103天,故又称“百日维新”,这是维新运动的高潮和集中表现。在此期间,根据维新派的建议,光绪颁发了数十道推行新政的诏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和军事、文教等各个方面。
18、兴中会:1894年底,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人士20余人,创立了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兴中会。1895年,孙中山回到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在这前后,广州等地,还建立了兴中会分会。孙中山亲自草拟的《兴中会章程》,以“振兴中华,维护国体”为立会宗旨,并制定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了推翻清朝专制政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目标。这个团体的成立是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活动的正式开始,表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组织上已初步形成,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端。
19、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党。它于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正式成立。同盟会在组织上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建设,孙中山为总理,下设三部,国内外分别建立支部,支部下设立分会。同盟会的章程是“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同盟会的主要成员是中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
20、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年)爆发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黄花岗起义失败不久,湘、鄂、川、粤四省掀起保路风潮,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10月10日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在同盟会的影响和推动下,发动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全国各地相继响应,不到两个月,全国有十四省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12月29日南京十七省代表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并于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法令,成立临时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布退位,从此结束了清朝二百六十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覆灭,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诞生和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终结。
2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1912年3月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11日公布施行。其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规定了人民享有的各项民主权利。《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创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新局面,在中国近代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2、二次革命:即“讨袁之役”,又称“癸丑赣宁之役”。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后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维护民主共和的武装斗争。袁世凯“善后借款”合同的签订直接导致了“二次革命”。1913年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首先起义,发布讨袁檄文,宣布江西独立,揭开二次革命的序幕。15日,黄兴在南京组织讨袁军,挟江苏都督程德全宣布独立。接着安徽、广东、福建、湖南、上海、四川亦纷纷宣布独立,反对袁世凯,这就是国民党的“二次革命”。“二次革命”是维护共和制度的一次武装反袁斗争,实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它的失败使民国初年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时期。
23、护国运动:袁世凯称帝,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和反抗,1915年底,爆发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运动”,领导这次运动的是梁启超的进步党。梁启超利用自己与蔡锷的师生关系和蔡锷在云南的影响,要蔡锷回云南发动武装起义,并联络了西南军阀起兵反袁。在这之前,孙中山已派李烈钧等人去云南活动,滇军中下级军官对袁的倒行逆施十分不满。蔡锷回到云南,进一步壮大了反袁力量。他策动云南将军唐继尧于1915年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成“护国军”,出兵讨袁。此后,贵州、广西宣布独立,各地继而纷纷响应,表示讨袁。袁在内外压力下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撤销帝制,企图退保总统地位,但遭到各方拒绝。5月8日军务院在广东肇庆成立,唐继尧任抚军长,与袁世凯政府对峙。6月6日袁忧愤而死,由黎元洪任大总统,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7月14日军务院撤销,护国运动结束。
24、张勋复辟:1917年7月中国清代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12天的事件。由于这次事件是张勋一手策划,史称张勋复辟。1916年袁世凯称帝败亡后,政局动荡不已。张勋遂乘机联络前清遗老遗少及保皇党人康有为等,积极为复辟作准备。1917年5月,因是否解散国会问题,大总统黎元洪和国务总理段祺瑞发生争端。黎元洪被迫召张勋入京调解。张勋便带领他的“辫子军”于6月14日入京,7月1日,把清朝已退位的12岁小皇帝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遭到全国强烈反对。
25、护法战争:是孙中山先生发起和领导的一场为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恢复国会反对北洋军阀段祺瑞反动统治的战争。1917年7月,孙中山由上海到达广州,举起“护法”旗帜,号召恢复《临时约法》和旧国会。旧国会的大部分议员,陆续到达广州。此时桂系陆荣廷和滇系唐继尧,不愿被段祺瑞“武力统一”,也表示赞成护法。8月25日,孙中山召开了非常国会,9月1日,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唐继尧、陆荣廷为元帅,正式成立了护法军政府。10月,军政府派兵北伐,护法战争开始。后南方护法军内部的滇、桂军阀,与直系勾结,准备“南北议和”,1918年5月,逼迫孙中山辞去大元帅职务。非常国会的议员也改组军政府,把元帅制改为总裁制,推出总裁7人。实权操在陆荣廷手里,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去上海。护法运动失败。
26、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文化革命运动。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和白话文,反对封建旧文学和文言文。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解放思想的启蒙运动,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在客观上准备了思想条件,但是,它并未超出旧民主主义的范畴,没有给中国人民指出彻底解放的道路。十月革命后,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成长起来,赋予了新文化运动以新的方向,把宣传马克思主义提到首要地位,因此,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发展成为一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波澜壮阔的文化革命运动。
27、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伟大革命运动。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直接引发了五四运动。5月4日,北京学生三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他们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遭到反动军警的镇压。5月5日,北京学生实行总罢课,并得到天津、上海、长沙、广州、成都等地学生的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到六月初扩大规模。6月3、4日,军阀政府在北京大规模逮捕学生,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更大愤怒。上海及其他一些城市的工人阶级相继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政治大罢工。接着,商人也举行了罢市。至此,五四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即从知识分子开始,发展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运动——六三运动。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移到上海。运动迫使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撤销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这次运动表明,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发展到工人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28、陈独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安徽人。早年曾参加过科举考试,中秀才。后赴日本留学,并一直从事反清活动。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2卷起改名《新青年》),猛烈抨击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的尊孔复古思潮,倡导新文化运动。1917年初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次年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后又领导了五四运动。1920年9月在上海组织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应陈炯明之请到广州任广东革命政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并重新组建广州党组织。曾为国民党的改组以及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国民革命后期,因犯“右”倾错误,主动放弃了无产阶级在大革命中的领导权,最终导致国民革命的失败。
29、李大钊: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1918~1919年,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著名论文,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积极领导了五四运动。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完整地向中国人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1920年春,和陈独秀开始酝酿组建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建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党成立后,负责中共北京区委和北方区委的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第二、三、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他还积极帮助孙中山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改组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起了重要作用。1925~1926年,积极参加和领导了“首都革命”、“三•一八”运动,被北洋军阀政府下令通缉。遂于1926年3月避入苏联驻北京大使馆,继续坚持斗争。1927年4月6日,张作霖派军警搜查苏联大使馆,李大钊等60余人被捕。28日慷慨就义。
30、香港海员大罢工:香港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推动下,为反对英帝国主义压迫,争取改善待遇而举行的大罢工。1922年1月12日,为了反抗香港英国资本家对中国海员工人的奴役,要求增加工资,香港海员在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领导下举行罢工,罢工坚持了八个星期,最后取得胜利。这次罢工,成为党领导下的第一次中国工人运动高潮的起点。
31、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又称二七政治大罢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总工会在郑州召开成立大会,遭到北洋军阀吴佩孚的武力干涉。当天下午,总工会会所被军警捣毁。为抗议吴佩孚的镇压,2月4日,京汉铁路总同盟罢工。2月7日,在帝国主义指使下,吴佩孚在郑州、汉口、长辛店等地对罢工进行血腥镇压,江岸分会委员长、共产党员林祥谦,武汉工团联合会法律顾问、共产党员施洋,先后在敌人屠刀下英勇就义,同时被杀害的工人有50多人,伤300多人,被捕入狱者40多人,被开除流亡在外者1000多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二七惨案发生后,在反动政府的血腥镇压下,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32、第二次护法运动:1920年11月,孙中山重返广州,再组军政府,再度揭起了护法的旗帜,发起第二次护法运动。1921年4月7日,国会非常会议参众两院联合会议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1921年9月平定广西,统一两广;随后两度发布北伐令,分别计划取道湖南和江西督师讨伐北洋军阀。后因陈炯明的叛变直到导致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这是孙中山遭受的他一生中最惨重的一次失败,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没落。
33、黄埔军校: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立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孙中山亲自任该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该校党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恽代英、熊雄、聂荣臻、肖楚女等先后在军校担任政治部领导工作以及其他工作,军校的许多学生是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他们是军校的革命骨干。军校的宗旨是培植军事与政治人才,建立一支革命的武装力量。它在短期内就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成为后来建立国民革命军的骨干,在统一广东和推进北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34、冯玉祥北京政变:1924年10月,正当直奉战争激烈进行的时候,冯玉祥率部从前线倒戈回北京举行政变,囚禁了曹锟,并合奉军妥协,合击直军,直军崩溃,直系军阀控制北洋政府的局面顷刻瓦解。冯玉祥将所部改称“中华民国国民军”。
35、中山舰事件:1926年3月18日,由蒋介石的盟弟、孙文主义学会分子欧阳格用黄埔军校驻省办事处的名义,电话命令海军代理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调中山舰到黄埔候用。中山舰开到黄埔,阴谋分子立刻散布谣言,说共产党阴谋暴动。3月20日,蒋介石借口“共产党阴谋异动”,宣布戒严,断绝广州市内外交通,调动军警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及苏联顾问办事处和住所,逮捕了李之龙和中山舰中的共产党员,又扣捕黄埔军校及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中的共产党员共40余人,强迫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工300多人退出第一军。这一事件是民族资产阶级右翼向无产阶级争夺革命领导权、特别是军权的第一个阴谋政变,是民族资产阶级右翼压制革命的第一个重大的企图。
36、整理党务案:1926年5月15日,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二届二中全会。蒋介石在会上提出整理党务案。主要内容是:共产党员在国民党各高级党部的委员比例不得占1/3以 上;共产党员不得任国民党中央各部部长;国民党员不得加入共产党;共 产党须将其加入国民党之党员名单交国民党中央保存;第三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指示以及中国共产党对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的指示,均须先交国共两党联席会议讨论通过等。“整理党务”即国民党右派为限制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内的正当活动,破坏国共合作采取的组织措施。整理党务案被通过,一些国民党右派分子取代共产党人充当国民党的部长,蒋介石也乘机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组织部长和军人部长等职。至此,蒋在掌握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以后,继而篡夺了党权、政权和军权。
37、“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的反革命政变。4月12日,被蒋介石收买的青红帮流氓冒充工人,向分驻上海各处的工人纠察队队部发动袭击。随后,国民党军借口调解“工人内讧”,强行解除工人纠察队武装,并打死打伤纠察队员二三百人。13日,上海工人举行总罢工,十万余人、学生、市民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当队伍行至闸北宝山路时,再次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屠杀,群众死百余人,伤无数。此后,蒋介石继续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捕杀。仅三天内,即有三百多人被杀,五百多人被捕,五千多人失踪。这次反革命政变为蒋介石建立反动的南京政府扫清了道路。
38、“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不顾国民党左派宋庆龄,邓演达等人的坚决反对,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公开背叛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国民革命全面失败。
39、宁汉合流:1927年9月,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同汪精卫集团在反共的基础上实行反革命合流。1927年“七•一五”政变后,武汉国民党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党政府合在一起,史称“宁汉合流”。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国民党集团建立了与武汉国民政府相对立的南京国民政府,造成“宁汉分裂”的局面。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叛变革命,消除了宁汉双方在反共问题上的分歧,使宁汉合流成为可能。冯玉祥几次致电宁汉双方,解决党内争执。7月24日,汪精卫表示愿意“和平统一”,并同意迁都南京。9月,南京国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进行改组,并发表宁汉合作宣言,宣布国民党“统一”完成。
40、济南惨案:日本侵略者于1928年5月3日,在中国济南屠杀中国外交官员和军民的事件,又称五三惨案。1928年 4月,北伐军进入山东,消灭了孙传芳的势力,日本为保护在山东的利益,5月3日,日军向国民党驻济南的部队发动进攻,炮轰北伐军和济南城,蒋介石命其军队撤出济南,日军占领了济南。从5月3日到11日,日军共杀害中国军民6000余人,造成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
41、东北易帜: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在中国东北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拥护国民政府的政治行动。“皇姑屯事件”之后,日本帝国主义阴谋利用张学良制造东北“独立”,张身负国耻家仇,为维护祖国统一,毅然于1928年底通电全国,宣布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史称东北易帜。这样,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42、中原大战:1930年春爆发的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1930年3月,阎、冯、桂三派和汪精卫改组派(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西山会议派等形成反蒋大联盟,他们一起联名通电反蒋,4月蒋介石下讨伐令,空前规模的军阀混战在中原地区全面展开。到9月中旬,张学良发出拥蒋通电,率军入关,11月初,中原大战以反蒋各派的失败而告终。
43、三湾改编:9月29日,毛泽东领导湖南秋收起义的部队在三湾村进行改编(三湾改编):将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在部队中建立各级党组织和党代表制度,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在部队内实行民主管理制度,连以上建立各级士兵委员会。“三湾改编”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从政治上、组织上奠定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
44、古田会议:1929年12月。在福建省上杭县的古田村召开了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毛泽东、朱德作了报告,陈毅传达了周恩来等起草的党中央九月来信。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决议,《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既是其中的重要的一部分。决议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制定了正确的建党路线和建军路线,强调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从根本上保证了党和红军即使处于农村环境,在工人成分不多的情况下,也保持了无产阶级思想的纯洁性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统一,从而以新的经验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和建军学说。
45、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的头幕。由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策划,日军关东部队在1931年9月18日炸毁了南满铁路在沈阳柳条湖附近的路段,原计划挑衅中国军队,但中国军队并没有动作,日本便诬陷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进军入东三省。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开始,此后东北三省被蹂躏、奴役达14年之久;也是中国各阶层人民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掀起空前规模的抗日救国高潮的开始,对中日两国历史均具重大影响。
46、淞沪会战:1932年1月28日晚,日本海军陆战队2000多人攻击驻在闸北的中国军队第十九路军,继而又进攻江湾和吴淞。第十九路军在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等的统帅下,奋起抵抗,由此开始了一•二八淞沪抗战。到1932年5月5日,中日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这个协定实际上让中国撤除了在上海的驻军权,对日本今后的侵略有利。此后,蒋介石也正式将“攘外必先安内”作为国民党当局处理对外对内关系的基本准则。
47、华北事变:为了进一步侵略中国,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进行经济侵略的同时加紧策划把华北从中国分离出去,我们把这一系列日本分离华北的活动总称为华北事变.在事变中,日本以各种借口与国民党政府签订了《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控制了冀察两省,从而使国民党中央势力退出了平津和河北,同时又策动华北五省自治,成立了冀察政务委员会,虽然名义上隶属国民党政府,但实际已是变相自治.华北事变进一步加深了中华民族危机,也掀起了中国的全国性的抗日救亡运动.
48、七君子事件:1936年11月23日凌晨,南京国民政府在上海逮捕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常务委员和执行委员沈钧儒、王造时、李公朴、沙千里、章乃器、邹韬奋、史良等七人的事件。因为被捕的是当时公认的社会贤达,所以世称“七君子事件”。这一事件激起 了全国同胞和广大爱国侨胞的义愤,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营救运动。但蒋介石政府拒不释放,且于1937年4月3日对“七君子”以“危害民国罪”提出公诉,并开庭审判,进一步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由于沈钧儒等7人不屈不挠的斗争和全国人民的热烈声援,抗战开始后,在中共中央一再敦促下,国民党政府于 1937年7月31日将“七君子”释放出狱。
49、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党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之,瓦窑堡会议从理论上和政策上解决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从而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党的政治路线问题,保证了中共在新形势下运用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团结全国人民迎接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掌握政治上的主动权。这表明中共已经着手总结过去革命成败的经验教训,学会了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工作。
50、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由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一意孤行,继续调集重兵入陕,并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剿共”。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张、杨毅然实行兵谏,于1936年12月12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经过中国共产党等多方力量的努力,西安事变遂告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51、卢沟桥事变:日本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于1937年7月7日在北平西南宛平县(今属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制造的军事冲突。又称七七事变。日军挑起事端、进而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后,中国军队在平津地区奋起抗击日军侵略的作战,称为卢沟桥抗战。中国人民进行的八年抗日战争从此开始。
52、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正面抗战的第一大战役.八一三事变后,中国政府为了表明抗战的决心,从1937年8月——11月,组织了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双方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在上海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最后上海沦陷.会战中,中国军队奋勇苦战,虽然负出了沉重的代价,但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幻想.歼灭了大量日军,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53、徐洲会战:是1938年1月至5月,中国第五战区部队与日军华北方面军、华中派遣军各一部,在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陇海(宝鸡至连云港)铁路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防御战役。在李宗仁将军坚定有力的指挥下,徐州会战历时4个多月,日军虽然打通了津浦线,但妄图打击中国军队主力的目标却未能达成。再次打破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而中国军队将日本主力吸引到津浦线上,暂时转移了日军的进攻方向,为部署尔后的抗战初期最后一场关键大会战武汉保卫战赢得了宝贵时间,尤其是台儿庄大捷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54、武汉会战: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发生在武汉外围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会战从1938年6月11日日军进攻安庆起,至10月25日中国军队主动撤出武汉止,历时约4个半月。这场以“保卫大武汉”为口号的大规模战役主要在武汉外围展开,日军前后投入武汉作战的兵力达35万余众(是时,日本全国陆军的总兵力约90万人),中国参战的部队则更达130个师,约100万人。整个战事从长江沿线展开,扩及大别山麓,赣北南浔铁路以及武汉近郊,纵横数千里。会战时间之长、参战兵力之多、规模之大,是八年抗战期间任何一次战役所不能比的,也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最大规模的战役之一。
55、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115师在林彪,聂荣臻率领下,埋伏于平型关一带作战,当日军进入埋伏圈时,115师发起猛烈进攻,经过一天激战,歼敌1000多人,缴获大量战利品,取得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56、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1940年8月20日到1941年1月24日,在八路军总部彭德怀副总司令的统一指挥下八路军出动105个团,近四十万大军,向华北各主要交通沿线大小据点之敌同时出击。此战役通过交通总破击、攻坚、反“扫荡”三个阶段,取得了重大胜利。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敌人,振奋了人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威信。
57、皖南事变: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千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开始北移。1月6日,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新四军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 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率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
58、《双十协定》: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在重庆谈判中签订的《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称“双十协定”.协定确定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以及和平民主的途径和形式.但国民党不承认中共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双十协定”体现了重庆谈判的主要成果,虽然在关键问题上未达成协议,但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的希望,也使得国民党在政治上陷于完全被动的地位.
59、较场口事件:1946年2月10日,重庆各界人士在较场口举行庆祝政治协商会议成功大会。一个自称“市农会代表”的国民党反动分子刘野樵冒充大会主席宣布开会,被大会主席团阻止。这时预伏在主席台下的国民党特务、流氓蜂拥而上,打伤大会主席郭沫若、李公朴及新闻记者六十多人,这就是较场口事件。
60、下关惨案:1946年6月23日,上海各界人民和平代表团马叙伦等赴南京请愿,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实现和平。当请愿代表到达南京下关车站时,国民党反动派预伏的几百名特务,立即蜂拥而上,殴打代表,制造了下关惨案。周恩来闻讯后,代表中共坚决支持人民的正义要求,立即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严重抗议,并深夜赶到医院慰问受伤代表。
61、台湾二二八起义: 1947年2月28日,台国民党反动派指挥军警屠杀台北市民,及其全体台湾人民的义愤。台湾人民在这一天举行了武装起义。至3月8日止,起义人民控制了台湾的大部分地区。国民党一面组织“处理委员会”进行“调查了解”,以欺骗群众,一面急调军队进行血腥镇压。起义最后失败,被杀害者达3万余人。部分起义领导人逃到香港,于同年11月发起组织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作为领导台湾人民继续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组织。
62、第三条道路:或称中间路线。是指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和民主人士的政治主张,幻想在国共两党之间走“第三条道路”,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些人还企图通过合法的改良主义途径实现上述主张,不赞成中共领导的革命战争,不承认中共在反帝反封建革命中的领导地位。但由于坚持法西斯独裁的蒋介石集团的严厉打击以及中共的积极争取,最后,这条路宣告破产。
63、三大战役: 是解放战争中共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的三大决定性战役,包括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的辽沈战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的淮海战役以及1948年12月5日至1949年1月31日的平津战役。这三次大的战略决战结束后,蒋介石国民党集团赖以维护其反动统治的主要精锐部队基本消灭殆尽,国民党反动集团从此陷入土崩瓦解之中,中国革命已处于胜利的前夜。三大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64、渡江战役: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21日,人民解放军先后发起渡江战役。百万雄师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23日,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此役共歼国民党军43万多人,解放了南京、杭州、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和苏、浙、赣、皖、闽、鄂广大地区。这一胜利,为进军华南、西南创造了有利条件,加速了全国的解放。
65、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为了解决革命面临的重大问题,制定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的总任务和基本政策,中共于1949年3月在河北省平山县西北坡召开的.会议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毛泽东在会上告诫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七届二中全会,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伟大纲领,为中共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的准备。
6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67、四项基本原则: 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了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这就是“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指出,“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题”。
68、遵义会议:是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共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
69、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70、三民主义: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成为三民主义。
71、过渡时期总路线 :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72、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73、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7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民族人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75、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76、一国两制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77、洋务派: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78、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选出了以瞿秋白为总书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八七会议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大大前进了一步,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79、重庆谈判: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于1945年8月28日偕周恩来、王若飞到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是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80、《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敌,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个大纲指引着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亿万农民群众,将自己的力量汇入民主革命的洪流。
81.《辛丑条约》:是 1901 年中国清朝政府与英国、美国、日本、俄罗斯、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和平协定。因为 1901 年正好是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该条约是列强加给中国的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标志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也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82.《天朝天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这种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无法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只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天朝天亩制度》主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核心主要涉及生产关系方面的内容。《天朝田亩制度》明确提出要建立 “ 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 的制度,也就是要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83.中国同盟会: 1905 年 8 月 20 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选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同盟会的机关报是《民报》,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84.北洋军阀:北洋军阀是在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起来的封建的买办的反动政治武装集团。他们以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作为自己的主要社会支柱,以外国帝国主义作为自己的主要靠山。许多军阀本身就是大地主,并直接经营一些官僚资本企业。
85.三元里人民抗战 : 1841 年 5 月,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掠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英国侵略军在三元里遭到中国人民痛击,损失惨重。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86.义和团运动: 19 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义和团运动由于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也没有严密的组织,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也具有盲目性,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了。但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同时它也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87.百日维新 :1895 年 4 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 1300 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康有为、梁启超积极推动这场运动。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从 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光绪帝发 布“ 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到 9 月 21 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历时 103 天,史称“百日维新”。
88.“戊戌六君子”: 戊戌政变时,由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推动光绪皇帝实行“新政”,结果失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 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 6 人于 1898 年9 月 28 日被处死于北京菜市口,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89 .保路风潮: 1911 年 5 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与四国银行团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借“国有”名义把铁路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同时借此“劫夺”商股。这激起了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的保路风潮,其中以四川为最烈。清政府在铁路权问题上采取的政策,进一步激起了民众的愤慨和反抗,保路风潮使人民感到反侵略的迫切性,并加深了对清政府卖国政策的憎恨,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武昌起义:武昌起义由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于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晚 联合发动。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起义的胜利。武昌起义吹响了辛亥革命的号角,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随之覆灭。
91.《新青年》杂志:《新青年》杂志于 1915 年 9 月由陈独秀创办,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为其主要撰稿人。内容主要是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李大钊:李大钊是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早期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 Bolshevism 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
93.九一八事变: 1931 年 9 月 18 日 深夜,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小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守备队,当即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接着,驻扎在南满铁路沿线的日本军队分别向沈阳城内和长春、四平、公主岭等地发起进攻。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南京大屠杀: 1937 年 12 月,日军占领中国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后,展开烧、杀、淫、掠“大竞赛”。中国平民和被俘士兵被集体射杀、火焚、活埋及用其他方法处死者达 30 万人以上。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95.重庆谈判: 抗战结束后,蒋介石依靠美国的援助,力图恢复其优势,便带起“和平”的假面具,在 1945 年 8 月 14 日、20 日、23 日,一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举行和平谈判,“共同商讨国家大计”。中国共产党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揭露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假和平的真面目,以利于团结和教育人民,决定派代表毛泽东等前往重庆,同国民政府进行谈判。8 月 28 日,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陪同下飞抵重庆。经过 43 天的谈判,10 月 10 日,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这次谈判在政治上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极大的主动,而是国民党陷于被动,因而是成功的。
96.《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后,为了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进一步激发他们支援解放战争的积极性,1947 年 7 月至 9 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并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按乡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乡村农会、贫农团及其委员会为土改的合法执行机关。这个大纲指引着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亿万农民群众,将自己的力量汇入民主革命的洪流.97 .第一次国共合作:为赢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决定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和当时的民主革命派国民党进行合作。合作方式为“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人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成为各革命阶级联盟。1923 年 6 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作出了正式决定。1924 年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北伐战争:北伐战争于 1926 年 7 月开始,主力是国共合作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以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为目标。北伐军在工农群众的支援下,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先后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使革命势力发展到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99 .中共八大: 1956 年 9 月 15 日至 27 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在经济建设上,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陈云还就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提出 “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 的思想。在政治建设上,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 “ 有法可依 ” 和 “ 有法必依 ”。在执政党建设上,强调要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论十大关系》:毛泽东于 1956 年 4 月 25 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的报告。这个报告,总结经济建设的初步经验,借鉴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概括提出了十大关系,并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方针。毛泽东强调,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必须依靠工农群众,充分调动工农群众的积极性;同时,必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还应当与民主党派 “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加强统一战线工作。毛泽东指出,在把重工业作为国内建设重点的同时,要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并处理好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从而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作出了创造性的论述。他还开始提出体制改革的问题,主张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论述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时,提出 “ 向外国学习” 的口号,强调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不能一切照搬。在文化建设方面,提出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方针。《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三三制”原则:“三三”制原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在根据地政权建设中实行的政策。它规定在抗日民主政府的工作人员中,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 1/3。这样做,可以容纳各个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
.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为灭亡全中国而发动的侵略事件。1937 年 7 月 7 日 夜间,日本在北平西南宛平的卢沟桥举行军事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后,即炮轰宛平城,攻击卢沟桥。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103.过渡时期总路线: 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彻底完成,国内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即生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因此,中共中央在 1952 年底开始酝酿并与 1953 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04.一五计划: 一五计划是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制定的。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工业的重要原因是:我国的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为了使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现代化,就要尽一切努力首先使重工业有较大、较快的发展。
105.《中国土地法大纲》: 在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后,为了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进一步激发他们支援解放战争的积极性,1947 年 7 月至 9 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并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按乡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乡村农会、贫农团及其委员会为土改的合法执行机关。这个大纲指引着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亿万农民群众,将自己的力量汇入民主革命的洪流。
106.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1949 年春,三大战役均告胜利结束,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已经被消灭,离蒋介石政权的灭亡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已经为时不远了。毛泽东在 1949 年的新年献辞中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49 年春,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了重要报告。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中心。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规定了革命胜利以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会议还通过了党风廉政建设的决议。七届二中全会在全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条件下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和革命胜利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作了重要准备,解决了革命胜利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特别是会上通过了党风廉政建设的决议,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南京临时政府: 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 1912 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这个政权中占有领导和主体的地位。孙中山领导下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措施,对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以及改革社会风气,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10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于 1912 年 3 月由临时参议院颁布。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1914 年初,《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袁世凯废除。.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976 年 ]0 月粉碎 “ 四人帮 ” 后,由于当时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华国锋坚持 “ 两个凡是 ” 的错误方针,使彻底纠正 “ 文化大革命 ” 错误的要求和愿望遇到严重阻碍,党和国家的工作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为了冲破 “ 两个凡是 ” 的严重束缚,邓小平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强调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旗帜鲜明地提出 “ 两个凡是 ” 不符合马克思主义。邓小平还同叶剑英、陈云、李先念、胡耀邦等支持和领导从 1978 年 5 月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场讨论,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 “ 左 ” 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109.《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1 年 6 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对他一生的功过进行了实事求是的总结,并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作了概括。决议从根本上否定了 “ 文化大革命 ” 的理论和实践,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基本结论。决议还肯定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继续前进的方向。历史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此,经过 3 年多的时间,中国的面貌大为改观,一个历史性的转折胜利地实现了。
110.中共十六大: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高度评价重要 “ 三个代表 ” 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把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大会对全面贯彻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提出了根本要求。大会从十个方面总结概括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这十条基本经验,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重大认识和重大方针,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一道,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大会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111.“ 八荣八耻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在看望全国政协委员时提出了以 “ 八荣八耻 ”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第一次国共合作:为赢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决定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和当时的民主革命派国民党进行合作。合作方式为“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人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成为各革命阶级联盟。1923 年 6 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作出了正式决定。1924 年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九一八事变: 1931 年 9 月 18 日 深夜,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小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守备队,当即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接着,驻扎在南满铁路沿线的日本军队分别向沈阳城内和长春、四平、公主岭等地发起进攻。这就是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 1937 年 12 月,日军占领中国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后,展开烧、杀、淫、掠“大竞赛”。中国平民和被俘士兵被集体射杀、火焚、活埋及用其他方法处死者达30 万人以上。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一二九运动: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在中国共产党关于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和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1935 年 12 月 9 日,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示威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12 月 16 日,北平学生和市民 1 万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会后,举行了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这就是一二九运动。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皖南事变: 1941 年 1 月,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在皖南以 8 万余兵力包围袭击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 9 000 多人(除约 2 000 人突围外,一部分被打散,大部牺牲或被捕)。蒋介石还诬称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这就是国民党制造的皖南事变。对于国民党当局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三三制”原则:“三三”制原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在根据地政权建设中实行的政策。它规定在抗日民主政府的工作人员中,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 1/3。这样做,可以容纳各个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 级、阶层。.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为灭亡全中国而发动的侵略事件。1937 年 7 月 7 日 夜间,日本在北平西南宛平的卢沟桥举行军事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后,即炮轰宛平城,攻击卢沟桥。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为团结全国一切抗日力量、为打败日本侵略者而结成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一个既包括革命力量、也包括中坚力量和顽固力量的广泛的统一战线。它的中心目标是要打败日本侵略者,捍卫民族独立。中国共产党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和孤立顽固势力的总方针,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同顽固派斗争,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和扩大,为抗日取得胜利提供了保证。.北洋军阀:北洋军阀是在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起来的封建的买办的反动政治武装集团。他们以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作为自己的主要社会支柱,以外国帝国主义作为自己的主要靠山。许多军阀本身就是大地主,并直接经营一些官僚资本企业。.《新青年》杂志: 《新青年》杂志于 1915 年 9 月由陈独秀创办,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为其主要撰稿人。内容主要是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李大钊:李大钊是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早期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 Bolshevism 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4 .第一次国共合作:为赢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决定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和当时的民主革命派国民党进行合作。合作方式为“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人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成为各革命阶级联盟。1923 年 6 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作出了正式决定。1924 年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北伐战争:北伐战争于 1926 年 7 月开始,主力是国共合作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以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为目标。北伐军在工农群众的支援下,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先后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使革命势力发展到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1 .九一八事变: 1931 年 9 月 18 日 深夜,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小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守备队,当即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接着,驻扎在南满铁路沿线的日本军队分别向沈阳城内和长春、四平、公主岭等地发起进攻。这就是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 1937 年 12 月,日军占领中国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后,展开烧、杀、淫、掠“大竞赛”。中国平民和被俘士兵被集体射杀、火焚、活埋及用其他方法处死者达 30 万人以上。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一二九运动: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在中国共产党关于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和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1935 年 12 月 9 日,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示威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12 月 16 日,北平学生和市民 1 万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会后,举行了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这就是一二九运动。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皖南事变: 1941 年 1 月,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在皖南以 8 万余兵力包围袭击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 9 000 多人(除约 2 000 人突围外,一部分被打散,大部牺牲或被捕)。蒋介石还诬称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这就是国民党制造的皖南事变。对于国民党当局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三三制”原则:“三三”制原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在根据地政权建设中实行的政策。它规定在抗日民主政府的工作人员中,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 1/3。这样做,可以容纳各个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6 .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为灭亡全中国而发动的侵略事件。1937 年 7 月 7 日 夜间,日本在北平西南宛平的卢沟桥举行军事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后,即炮轰宛平城,攻击卢沟桥。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为团结全国一切抗日力量、为打败日本侵略者而结成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一个既包括革命力量、也包括中坚力量和顽固力量的广泛的统一战线。它的中心目标是要打败日本侵略者,捍卫民族独立。中国共产党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和孤立顽固势力的总方针,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同顽固派斗争,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和扩大,为抗日取得胜利提供了保证。.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76 年 ]0 月粉碎 “ 四人帮 ” 后,由于当时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华国锋坚持 “ 两个凡是 ” 的错误方针,使彻底纠正 “ 文化大革命 ” 错误的要求和愿望遇到严重阻碍,党和国家的工作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为了冲破 “ 两个凡是 ” 的严重束缚,邓小平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强调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旗帜鲜明地提出 “ 两个凡是 ” 不符合马克思主义。邓小平还同叶剑英、陈云、李先念、胡耀邦等支持和领导从 1978 年 5 月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场讨论,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 “ 左 ” 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2.《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 年 6 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对他一生的功过进行了实事求是的总结,并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作了概括。决议从根本上否定了 “ 文化大革命 ” 的理论和实践,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基本结论。决议还肯定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强国的道路,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继续前进的方向。历史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此,经过 3 年多的时间,中国的面貌大为改观,一个历史性的转折胜利地实现了。
3.“ 三讲 ” 教育:1998年11月21日,根据中共十五大的部署,中央决定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这次 “ 三讲 ” 教育历时近两年,使各级领导气:部普遍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建设明显加强。实践证明,进行 “ 三讲 ” 教育,是加强党的建没特别是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一次创造性探索和成功实践。.中共十六大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高度评价重要 “ 三个代表 ” 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把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大会对全面贯彻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提出了根本要求。大会从十个方面总结概括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这十条基本经验,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重大认识和重大方针,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一道,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大会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八荣八耻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在看望全国政协委员时提出了以 “ 八荣八耻 ” 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1.《天朝天亩制度》:《天朝天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这种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无法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只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天朝天亩制度》主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核心主要涉及生产关系方面的内容。《天朝田亩制度》明确提出要建立 “ 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 的制度,也就是要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2.天京事变:“ 天京事变 ” 发生于中国清朝后期的 1856 年,是一次 太平天国 领导层的严重内讧,地点在首都天京(即今南京),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及燕王秦日纲在此事件中被杀,另有约二万人丧生。“ 天京事变 ” 被视为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亦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3.洋务运动:“洋务” 指一切涉外的事务。“洋务运动” 即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从 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 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在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这场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刺激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是,由于洋务运动并没有从根本是变革封建制度,而且存在着各种消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洋人的控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虽然这次自救运动失败了,但是因它而产生的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受过近代西方教育的人才为接下来的中国革命奠定了基础。
4.百日维新:1895 年 4 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 1300 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康有为、梁启超积极推动这场运动。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从 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光绪帝发 布“ 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到 9 月 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历时 103 天,史称“百日维新”。
5.“戊戌六君子”: 戊戌政变时,由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推动光绪皇帝实行“新政”,结果失败,以 慈禧 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 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 6 人于 1898 年 9 月 28 日被处死于北京菜市口,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中国同盟会: 1905 年 8 月 20 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选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同盟会的机关报是《民报》,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保路风潮: 1911 年 5 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与四国银行团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借“国有”名义把铁路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同时借此“劫夺”商股。这激起了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的保路风潮,其中以四川为最烈。清政府在铁路权问题上采取的政策,进一步激起了民众的愤慨和反抗,保路风潮使人民感到反侵略的迫切性,并加深了对清政府卖国政策的憎恨,加速了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武昌起义由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于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晚 联合发动。驻
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起义的胜利。武昌起义吹响了辛亥革命的号角,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随之覆灭。.南京临时政府: 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 1912 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这个政权中占有领导和主体的地位。孙中山领导下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措施,对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以及改革社会风气,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于 1912 年 3 月由临时参议院颁布。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1914 年初,《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袁世凯废除。.中共八大: 1956 年 9 月 15 日至 27 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在经济建设上,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陈云还就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提出 “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 的思想。在政治建设上,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 “ 有法可依 ” 和 “ 有法必依 ”。在执政党建设上,强调要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论十大关系》:毛泽东于 1956 年 4 月 25 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的报告。这个报告,总结经济建设的初步经验,借鉴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概括提出了十大关系,并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方针。毛泽东强调,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必须依靠工农群众,充分调动工农群众的积极性;同时,必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还应当与民主党派 “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加强统一战线工作。毛泽东指出,在把重工业作为国内建设重点的同时,要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并处理好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从而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作出了创造性的论述。他还开始提出体制改革的问题,主张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论述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时,提出 “ 向外国学习” 的口号,强调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不能一切照搬。在文化建设方面,提出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方针。《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7 年 2 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必须区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他指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直基础上的矛盾。他还系统地阐明了正确处理各种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和方法,强调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的、教育的、“ 团结 —— 批评 —— 团结 ” 的方法去解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七千人大会 ” :1962年1、2月间召开的扩大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即 “ 七千人大会 ”),在三年调整时期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当时,调整初见成效,但困难依然很大,党内的高级干部对形势和问题的看法还很不一致。为了统一思想,会议采取充分发扬党内民主的做法。来自中央、大区、各省市自治区、地区、县五级的党政军领导干部七千人余人,围绕讨论和修改刘少奇1月27日向大会提交的书面报告,畅所欲言,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毛泽东在讲话中着重阐述了民主集中制的极端重要性,并带头做了自我批评。这次会议恢复和发扬了党内的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对全面贯彻八字方针起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文化大革命 ” :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 “ 以阶级斗争为纲 ” 的指导思想支配下,毛泽东对当时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以及党和国家的政治状况作出严重的错误估计,甚至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整个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因此只有实行 “ 文化大革命 ”,公开地、全面地、自下而上地发动群众来揭发上述阴暗面,才能把被 “ 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 篡夺的权力重新夺回来。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通知》(即 “ 五一六通知 ”),系统地阐发了发动 “ 文化大革命 ” 的主要论点。会议还决定设立 “ 中央文化革命小组 ”。8月召开的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 “ 十六条 ”),成为 “ 文化大革命 ” 的指导方针。随后在全国掀起了 “ 打倒一切、全面内战 ” 的狂潮。他们把批判的矛头,集中指向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运动中,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普遍受到批判和斗争,党的各级组织普遍受到冲击并陷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党长期依靠的许多积极分子和基本群众受到排斥。1976年10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执行人民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 “ 文化大革命 ”。历时10年的 “ 文化大革命 ” 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受迫害,学术文化事业在许多方面遭到摧残,科技水平在一些领域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党风和社会风气遭到严重破坏。历史已经判明,“ 文化大革命 ” 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1.过渡时期总路线: 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彻底完成,国内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即生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因此,中共中央在 1952 年底开始酝酿并与 1953 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五计划: 一五计划是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制定的。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工业的重要原因是:我国的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为了使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现代化,就要尽一切努力首先使重工业有较大、较快的发展。
1.重庆谈判: 抗战结束后,蒋介石依靠美国的援助,力图恢复其优势,便带起“和平”的假面具,在 1945 年 8 月 14 日、20 日、23 日,一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举行和平谈判,“共同商讨国家大计”。中国共产党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揭露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假和平的真面目,以利于团结和教育人民,决定派代表毛泽东等前往重庆,同国民政府进行谈判。8 月 28 日,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陪同下飞抵重庆。经过 43 天的谈判,10 月 10 日,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这次谈判在政治上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极大的主动,而是国民党陷于被动,因而是成功的。
2.《中国土地法大纲》: 在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后,为了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进一步激发他们支援解放战争的积极性,1947 年 7 月至 9 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并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按乡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乡村农会、贫农团及其委员会为土改的合法执行机关。这个大纲指引着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亿万农民群众,将自己的力量汇入民主革命的洪流。
3.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1949 年春,三大战役均告胜利结束,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已经被消灭,离蒋介石政权的灭亡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已经为时不远了。毛泽东在 1949 年的新年献辞中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49 年春,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了重要报告。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中心。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规定了革命胜利以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会议还通过了党风廉政建设的决议。七届二中全会在全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条件下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和革命胜利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作了重要准备,解决了革命胜利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特别是会上通过了党风廉政建设的决议,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 1901 年中国清朝政府与英国、美国、日本、俄罗斯、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和平协定。因为 1901 年正好是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该条约是列强加给中国的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标志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也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马关条约》:1894 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1895 年 4 月 17 日,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迫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台湾和澎湖列岛,付出了数目空前的赔款。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地加深了,它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3.“辛酉政变”"辛酉政变又称“北京政变”。1861 年 8 月咸丰在热河病死,由他 6 岁的儿子载淳即位。遗命肃顺等 8 人辅佐年幼的皇太子载淳。载淳的母亲即后来的慈禧太后和留在北京的奕訢勾结起来,并得到了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于 11 月 12 日在北京发动了政变,宣布解除了肃顺等人的职务,下令将肃顺斩首,并否认咸丰遗诏;让载垣、端华自尽;另外五大臣则被革职或充军。接着宣布废除八大臣原拟的祺祥年号,改 1862 年为“同治”元年,表示东、西二太后共同治理朝政,实际上慈禧篡夺了最高统治权。这一年正好是辛酉年,故称 “ 辛酉政变 ” ;而发生此事的地点在北京,故又称“北京政变”。
4.三元里人民抗战:1841 年 5 月,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掠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英国侵略军在三元里遭到中国人民痛击,损失惨重。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5.义和团运动:19 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义和团运动由于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也没有严密的组织,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也具有盲目性,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了。但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同时它也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第五篇:相关名词解释
2014年相关词语解释
1、一带四廊、一主五副:
一带四廊:
“一带”即长江城镇聚合带。“四廊”即沿香溪河、沮漳河、清江、渔洋河的四条流域城镇发展廊道。
一主五副:
“一主”即宜昌中心城区,‚五副”即当阳城区、枝江城区、宜都城区、长阳龙舟坪镇、秭归茅坪镇。
2、三城联创:
省级文明县城、卫生县城、国家级‚园林城市‛。
3、双评双比:
基层评机关、群众评干部、比服务态度、比服务质量。
4、三查一创:
查作风、查效能、查纪律,创优投资环境。
5、三联一转:
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服务项目、党代表联系服务‘双困’户、机关转作风。
6、百亿产业群:
100亿宏信产业园、100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100亿魔芋产业集群、100亿中药产业集群、100亿矿业产业集群。
7、一亮三创:
党员亮身份,创‚党员文明户、党员中心户、党员示范户‛。
8、“五个一万亩”工程:
核桃、油茶、魔芋、茶叶、栀果基地‚五个一万亩‛工程。
9、一区四园:
经济开发区、长阳创新产业园、磨市新型工业园、清江健康食品产业园、贺家坪现代物流园。
10、四个领先:
精神区位领先、思想观念领先、体制机制领先、干部作风领先。
11、三公经费:
用财政拨款开支的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经费。
12、三保一促两控制:
三保即保待遇、保运转、保民生。
一促即促经济发展。
‚两控”即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和非法定支出的增长。
13、双提双抓
提速进位、提质竞进、抓主体、抓争取。
14、“双增”活动
2011年初,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在全县开展工业企业达产、扩产,增收、增效服务年活动的通知》(简称‚双增‛)。
15、中央“八条规定”
(1)中央政治局全体同志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众座谈,多同干部谈心,多商量讨论,多
解剖典型,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不张贴悬挂标语横幅,不安排群众迎送,不铺设迎宾地毯,不摆放花草,不安排宴请。
(2)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严格控制以中央名义召开的各类全国性会议和举行的重大活动,不开泛泛部署工作和提要求的会,未经中央批准一律不出席各类剪彩、奠基活动和庆祝会、纪念会、表彰会、博览会、研讨会及各类论坛;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
(3)要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
(4)要规范出访活动,从外交工作大局需要出发合理安排出访活动,严格控制出访随行人员,严格按照规定乘坐交通工具,一般不安排中资机构、华侨华人、留学生代表等到机场迎送。
(5)要改进警卫工作,坚持有利于联系群众的原则,减少交通管制,一般情况下不得封路、不清场闭馆。
(6)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
(7)要严格文稿发表,除中央统一安排外,个人不公开出版著作、讲话单行本,不发贺信、贺电,不题词、题字。
(8)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
16、“四风”问题:
四风问题是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由习
近平在2013年6月1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提出。
17、一岗双责:
“一岗”就是一个领导干部的职务所对应的岗位;“双责”就是一个领导干部既要对所在岗位应当承担的具体业务工作负责,又要对所在岗位应当承担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负责。
18、“三万”活动:
“三万”活动是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开展的以农村发展为主的活动。
第一轮‚三万‛活动为‚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已于2011年6月结束。
第二轮‚三万‛活动为‚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已于2012年4月5日结束。
第三轮‚三万‛活动为‚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已于2012年12月5日启动,持续到2013年3月5日。
第四轮‚三万‛活动为‚万名干部进万村惠万民‛,已于2013年12月19日启动。
19、“三进五访”活动:
“三进五访”活动是指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访困难群众、访基层干部、访先进英模、访‚两代表一委员‛、访服务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