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甘肃省医学会专业委员会组织管理办法(试行)
甘肃省医学会专业委员会组织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甘肃省医学会专业委员会的管理,根据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中华医学会专科分会管理规定》和《甘肃省医学会章程》规定,结合本会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甘肃省医学会专业委员会的组织建设、日常工作和学术活动管理,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甘肃省医学会专业委员会是甘肃省医学会领导下的非独立法人学术分支机构,负责组织本专业的学术活动,不另订章程。专业委员会可根据需要设立专业学组。
第四条 甘肃省医学会专业委员会的命名方式为:“甘肃省医学会×××专业委员会”。
第二章 专业委员会的职责和工作制度
第五条 甘肃省医学会专业委员会承担下列任务:(一)组织本专业委员会的学术交流活动,组织会议、审定学术论文,推荐优秀论文和科普作品,推荐优秀科研成果;(二)组织本专业的医师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推广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三)发现、推荐、培养本专业优秀中青年人才,团结本专业技术人员,反映他们的意见、要求和建议;(四)掌握本专业的国内外科技动态,承接相关学术咨询任务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学科发展和医学科技发展建议;(五)指导各市州医学会相关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活动;(六)领导本专业委员会下设的专业学组的工作;(七)完成甘肃省医学会交办的其他任务。第六条 专业委员会职责包括:(一)根据甘肃省医学会的总体规划和专业委员会承担的任务,制定专业委员会本届任期的工作规划、年度计划及实施方案;(二)组织领导本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和科学普及工作;(三)组织实施本专业委员会自身建设,受理本专业委员会委员的建议和意见;(四)组织编发本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会议纪要、工作简报、活动大事记;(五)向甘肃省医学会报告工作。
第七条 专业委员会贯彻民主办会原则,实行主任委员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重大事项须经专业委员会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决定,并及时向甘肃省医学会报告。专业委员会委员全体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的时间、地点和内容须预先通知甘肃省医学会,会议纪要须及时上报和下发。
第八条 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职责包括:(一)遵守学会章程,率领与组织专业委员会贯彻办会宗旨及会员 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决议,本着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积极开展学术活动,促进我省医学科学事业的发展。
(二)注重专业委员会的团结,在专业委员会及其学术活动中,要充分听取委员及会员的意见与建议,坚持民主办会。
(三)在专业委员会充分酝酿的基础上,负责组织实施本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活动计划;组织本专业委员会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四)组织本专业的继续教育,举办学习班,推广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
(五)组织评议、审定与本专业委员会学术活动有关的学术论文,推荐优秀论文和科普作品。
(六)掌握本专业的国内外科技动态,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及有关机构提出建议,并组织本专业委员会的委员积极参与政府部门委托的任务。
(七)发现和推荐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联系本专业会员及本专业科技人员,反映他们的意见、要求和建议。
(八)遵照国家财会法规和学会有关财会规定,负责管理本专业委员会学术活动的财务事宜,并接受相关部门的财务监督。
第三章 专业委员会成立的条件和办理程序
第九条 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本专业己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与甘肃省医学会其他专业委员会不存在交叉重复;(二)本专业已形成覆盖全省的学术队伍,并有学术造诣较深的学科带头人、技术骨干和一批热心学会工作的甘肃省医学会会员队伍;(三)具备独立开展本专业国内外学术活动的能力。
第十条 申请成立专业委员会,应由该专科的学术带头人提议,并有3-5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甘肃省医学会会员作为发起人,提出成立本专业委员会的申请,填写新建专业委员会申请,报甘肃省医学会。
第十一条 甘肃省医学会受理新建专业委员会的申请后,在征求相关专业委员会意见基础上,省医学会经研究讨论后认为条件已具备,由省医学会组织专家组进行考核。
第十二条 经专家组考核并同意组建的专业委员会,由甘肃省医学会与发起人共同协商提出名额分配、委员人数方案,上报省医学会领导审定同意后筹备组委员填表。
第十三条 筹备组在开展有效学术活动满一年后,向省医学会提交书面总结学术活动开展情况及转正申请,省医学会审查批准后,报省卫生厅学会办批准并向甘肃省民政厅登记、注册。筹备组在成立一年内未能开展积极有效的学术活动及筹备工作,视为自动放弃专业委员会成立资格。
第四章 专业委员会的组成和产生办法
第十四条 专业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2-4名,设秘 书1名,委员15-21名(含主委、副主委)。委员名额分配,应充分考虑地区分布和本专业各主要领域,不宜过分集中。50岁以下的委员数量,不少于委员总数的三分之一。
第十五条 专业委员会委员,应具备下列条件:(一)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二)热心学会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有较强组织领导能力,能联系和团结本专业广大技术工作者;(三)身体健康,能坚持日常工作;(四)新当选委员年龄最高不超过60岁,连任委员和新建专业委员会的发起人年龄不超过65岁。一人最多在甘肃省医学会两个专业委员会同时任职。
第十六条 专业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届满因故不能按期换届时,由专业委员会向甘肃省医学会提出申请,报甘肃省医学会批准同意,延期换届最长不超过一年。
第十七条 专业委员会换届流程
(一)专业委员会换届,由甘肃省医学会、原专业委员会负责组织领导。
(二)专业委员会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提出专业委员会换届方案,包括下届专业委员会人数、名额分配、更新比例和老委员保留等。
(三)专业委员会候选人必须由所在单位推荐。要充分尊重单位意见,凡单位推荐的候选人不得随意更换,个别需调整的与单位协商 解决。
(四)上届专业委员会提出名额分配、委员人数方案,报省医学会,经省医学会领导审定同意后委员填表。
(五)正、副主任委员由专业委员会全体委员选举产生。选举前正、副主任委员候选人名单按差额选举原则报省医学会,经省医学会领导审定同意后,再交全体委员进行无记名投票差额选举。
(六)专业委员会秘书由主任委员提名聘任,报省医学会备案。
(七)新一届专业委员会组成后,其名单(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单位、职务、职称、通讯方式)报省医学会,经省医学会领导批准后由省医学会发给聘书。专业委员会正式组成名单抄报省卫生厅学会办公室。
第十八条 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连任一般不超过二届。委员连任最长不超过三届。对专业委员会有特殊贡献者,经专业委员会推荐并报甘肃省医学会批准,可以再任一届。卸任委员隔届可以再任。
第十九条 专业委员会在严格控制总人数的前提下,可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增补个别委员,报甘肃省医学会审批。
第二十条 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应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很高学术水平,在全省本专业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威望;(二)热心学会工作,能领导和团结本专业广大科技工作者,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三)当选主任委员时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0岁,身体健康。(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在任期内,因故不能主持专业委员会工作时,由本届专业委员会全体委员推荐一名副主任委员代理主任委员主持工作,并报甘肃省医学会批准。
第二十一条 专业委员会可设立名誉主任委员和顾问。卸任的前任主任委员可聘为新一届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卸任的副主任委员可聘为新一届委员会顾问。名誉主任委员、顾问均任期一届。
第五章 专业学组
第二十二条 专业委员会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可设置若干专业学组。专业学组是专业委员会领导下的专业性学术组织,必须遵守专业委员会有关规定,不建立本学组章程。
第二十三条 成立专业学组,应由专业委员会向甘肃省医学会提出申请,经省医学会批准后成立。
第二十四条 专业学组由11—13人组成,设组长1人,副组长1—2人。专业学组组长由专业委员会委员及以上职务专家兼任,学组成员由省医学会和专业委员会协商确定,专业委员会发给聘书。
第二十五条 学组成员的条件参照规定第十五条专业委员会委员条件。
第二十六条 专业学组在专业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本专业的学术活动,掌握本专业的学术动态,定期向专业委员会汇报学术交流情况和工作成效。专业学组的活动计划,须经专业委员会审议后,报甘肃省医学会办公室,列入学会日常及年度计划并实施。第二十七条 专业学组成员每届任期与所属专业委员会同步。学组换届调整工作,一般应在专业委员会换届改选后半年内完成。专业学组成员连任不得超过三届。
第二十八条 专业学组成立后两年内不开展学术活动,经甘肃省医学会审议批准予以撒销。
第六章 相关管理及奖惩制度
第二十九条 甘肃省医学会每年对专业委员会工作情况考核一次,主任委员应负责年度小结和新一年工作计划并接受考核。
第三十条 经考核,对正副主任委员、委员在任职期间表现突出、对学会作出较大贡献者,学会将给予表彰。
第三十一条 对于连续两次无故缺席专业委员会委员全体会议的委员,可作自动离职处理,由专业委员会报省医学会备案、并向该委员所在单位反馈。对长期不参加本专业委员会(学组)活动或不宜继续担任学会工作的委员、正、副主任委员和秘书,学会可根据情况通过相关程序作出调整。
第三十二条 对专业委员会一年内无学术活动,学会对其提出批评,限期改正或按程序调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两年内不开展学术活动的,经甘肃省医学会领导批准,提前进行换届改选。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本规定自实施之日起,原《甘肃省医学会专业委员会 组成暂行规定》即行废止。
第三十四条 本规定的解释权属于甘肃省医学会。
第二篇:甘肃省医学会学术会议管理办法(试行)
甘肃省医学会学术会议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规范甘肃省医学会学术会议的组织和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甘肃省医学会学术会议应认真贯彻执行我省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充分发扬民主,为促进医学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服务。
第三条 甘肃省医学会倡导和支持专业委员会发挥整体优势举办学术年会或多学科联合性学术会议,积极创办水平高、规模大、有省内外影响力的品牌学术会议。
第二章 学术会议的种类
第四条 甘肃省医学会学术会议分为以下二类:
1、一类学术会议:甘肃省医学会和专业委员会承办或协办的国际、全国及西部地区学术会议;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年会;专业委员会成立举办的学术会议;多学科联合举办的学术会议;围绕卫生工作重点和临床、科研工作热点、难点、疑点举办的重要学术会议;上级部门委托召开的学术会议。
2、二类学术会议:专业委员会及其学组举办的专题学术研讨会、读片会、疑难病例讨论会及座谈会等。第三章 学术会议的审批程序
第五条 为提高甘肃省医学会学术会议的质量,适度控制学术会议的数量,避免召开准备不充分或内容重复的学术会议,专业委员会计划召开的一类学术会议须报甘肃省医学会审批,其中国际学术会议尚需按规定上报主管部门批准或备案。
第六条 专业委员会在规定时间内将下一的学术会议计划(包括继续教育培训项目)上报甘肃省医学会,一类学术会议的上报时间为每年11月15日前。由省医学会对所有一类学术会议计划进行初审和汇总。
第七条 各专业委员会申报学术会议时应规范学术会议的名称。学术会议的名称规范为:甘肃省医学会+第×届(××年)+专业名称+学术会议;或者甘肃省医学会+专业名称+专题研讨会;全国性学术会议的命名按中华医学会的要求选定。
第八条 汇总后的学术会议计划经甘肃省医学会批准后汇编成册,专业委员会须严格按照会议计划组织学术会议。
第九条 特殊情况下确需临时增加的学术会议,可采用一会一报的方式,由甘肃省医学会审议批准。
第十条 凡未经上述程序批准的学术会议,学术会议名称中一律不得冠以甘肃省医学会或甘肃省医学会专业委员会的名义,也不得以上述名义组织召开学术会议。
第四章 学术会议的组织分工 第十一条 一类学术会议由甘肃省医学会与相关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专业委员会主要负责学术会议学术内容的策划、筹备和组织工作,甘肃省医学会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学术会议协调服务工作。
第十二条 二类学术会议一般由专业委员会或其专业学组举办,甘肃省医学会对学术会议的质量和会务组织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甘肃省医学会可根据学科发展情况和专业委员会的建议,选择部分二类学术会议作为重点会议,由甘肃省医学会与相关专业委员会或其专业学组共同举办。
第十三条 各专业委员会应加强对学术会议的管理。会前须向省医学会报送会议的征文通知、会议通知(一式两份);会议结束后专业委员会需在十天内认真写出总结或记要(内容包括:会议名称、地址和日期、出席会议人员及代表人数、会议主要内容及交流形式、会议收到论文数、会议论文交流数、编印论文集数、评审优秀论文数、会议主要收获及意见和建议等),并将会议全部资料一式两份报省医学会办公室归档保存,以便备案和管理。
第五章 学术会议的承办
第十四条 根据会议的具体情况,学术会议的会务组织工作可由举办方自行承办,也可委托具有会议组织经验和能力的法人单位承办。承办单位按照委托协议书和委托函的要求,承担委托的会务工作。第十五条 确定承办单位后,学术会议举办方与承办单位签订委托协议书并出具委托函,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第十六条 甘肃省医学会各类学术会议均不得委托或承包给个人办会。
第六章 学术会议的质量管理
第十七条 学术会议的选题要紧密围绕医学科学发展规划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和医学科学研究及防病治病工作中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一类、二类学术会议计划须经专业委员会讨论提出。
第十八条 一类学术会议均应成立会议筹委会,共同商定会议主题、学术内容和会务组织工作等事项。
第十九条 各类学术会议均应贯彻“双百”方针,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提倡不同学术观点平等讨论。
第二十条 对于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学术会议的效果,甘肃省医学会应依据会议相关资料,并按照有关规定组织现场调查或反馈调查,评价学术会议质量和效益。
第二十一条 厂商参加学术会议应按照会务组安排,遵守会场纪律,不得影响学术会议的正常进行。
第七章 学术会议的经费管理
第二十二条 举办学术会议应遵照国家有关财会规定,对学 术会议的经费进行管理。学术会议经费收支帐目公开,接受省卫生厅和有关部门对经费收支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三条 会议经费应在坚决贯彻国家相关规定、勤俭节约的原则下,合理使用。杜绝铺张浪费和不必要的开支,严格执行学术会议财务预算等管理规定。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坚决贯彻国家相关规定。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鼓励在边远地区或技术力量薄弱的地区举办学术会议。
第二十五条 各专业委员会应严格按照《甘肃省医学会章程》和本办法的要求举办会议。如有违反,甘肃省医学会将按相关条例处理。
第二十六条 本规定解释权归甘肃省医学会。
第三篇:聊城市医学会专业委员会管理办法
聊城市医学会专业委员会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聊城市医学会各专业委员会的管理,根据《聊城市医学会章程》第四章第三十三条关于设立专业委员会的规定和《中国科协全国学会组织通则(试行)》的规定,结合聊城市医学会(以下简称“本会”)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会各专业委员会及其下设专业学组的组织建设和管理,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本会各专业委员会是本会理事会领导下负责组织本学科学术活动的学术分支机构。各专业委员会名称不得直接冠以“聊城”字样,正式名称为“聊城市医学会某某专业委员会”,不另定章程。各专业委员会可根据需要设立若干专业学组。
第二章 任务和工作制度
第四条 专业委员会的任务主要有:
一、坚持学会宗旨,根据本会的学术活动方针和总体计划,制定本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活动计划;
二、组织本专业委员会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三、组织评议、审定与本专业学科有关的学术论文,推荐优秀论文和科普作品;
四、掌握本专科的国内外及省内外科技动态,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五、承接有关部门委托的咨询工作;
六、组织本专业的继续教育,举办学习班和推广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
七、发现和推荐优秀科技人才,联系本专业科技人员,反映他们的意见、要求和建议;
八、指导有关专业学科的学术活动,沟通与有关专业委员会之间的业务联系。
九、完成本会交办的其他任务。
第五条 专业委员会要坚持民主办会原则,委员会全体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重大问题、计划等都要经过全委会讨论决定,特殊情况可由正、副主委研究决定,并及时报告本会。
第三章 成立的条件和办理程序
第六条 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本专业已形成相对独立的专门学科,与本会其他专业委员会不存在交叉重复;
二、本专业已形成覆盖全市的学术队伍,并有学术造诣较深的学科(学术)带头人、技术骨干和一批热心学会工作的会员队伍;
三、能独立开展本专业的学术活动,组织继续医学教育,审编学术论文及培训资料。
第七条 申请成立专业委员会应由该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提议,至少3人附议(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会员),并作为发起人,提出成立专业委员会的报告,说明专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现有专业队伍和医学会会员队伍的情况,成立专业委员会的目的、任务、必要性、活动范围、活动内容以及本专业学科的有关论著、科技成果,并填写成立专业委员会申请表,报市医学会。
第八条 受理成立专业委员会申请后,须经本会审核同意,并报常务理事会审议批准。本会将办理结果及时通报发起人。
第九条 经审批同意组建的专业委员会由本会正式行文批复。在原发起人的基础上组成筹备组,在本会领导下,由本会和筹备组共同协商,提出全市委员的建议名单。委员所分布的地区和单位不宜过分集中,如发起人年龄超过60岁,原则上不进入委员会。在征求有关单位的意见并确认其医学会会员资格后,经本会审议,确定委员人选。
第十条 自常务理事会批准成立专业委员会之日起,应在一年内完成组建工作并开展有效的学术活动,否则即自动取消成立资格。
第四章 专业委员会的设置和委员任期
第十一条 专业委员会实行委员制和主任委员负责制,委员总数以10-30人为宜,少数专业队伍庞大,学科范围较宽的专业委员会,可酌情增加若干人。
第十二条 专业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1-5人、秘书1-2人。
第十三条 专业委员会每届任期四年。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可以连任,但原则上连任主任委员不超过2届,副主任委员不超过3届。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隔届可以再任。
第五章 专业委员会改选办法和注意事项
第十四条 专业委员会的改选,由本会及有关单位组织实施。
一、由本届主委、副主委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提出委员会改选方案,包括委员人数、各地分布比例和委员连任人数等。
二、我会将分配名额和建议名单送有关单位及辖市(区)医学会,经民主程序协商、酝酿、推荐出委员人选,报我会进行委员资格审查。如对推荐人选有异议,应及时调整。
三、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可根据现任主任委员推荐,经学会办公室考察审核提交会长办公会审议确定。亦可经全体委员会选举产生,选举时到会委员必须超过委员会总人数的2/3以上方为有效。
第十五条 委员人选应是本学科中水平较高、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学风正派、能联系和团结科技工作者、热心学会工作的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技术骨干)的本会会员。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应由本学科中具有上述条件,并有较高声誉者担任。
第十六条 委员名额分配应注意本学科各主要领域的需要,适当照顾地区分布,但不要平均分配。第十七条 每届委员会改选,委员更新的比例不应少于1/3。要注意选拔优秀中青年科技骨干进入委员会。45岁以下的委员比例,争取达到不少于1/3。新增选委员的最高年龄一般不超过55岁。凡年高体弱或离休退职,或本人不愿继续连任、不热心参加学会工作,以及调离本专业从事其他工作者,均不再推选连任。
第十八条 新任的委员、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由本会确认并颁发聘书。本会正式行文将委员会名单通知各辖市(区)医学会及相关单位。
第十九条 主任委员在任期内,因故不能主持专业委员会工作一年以上(含一年),由本会与专业委员会协商,从副主任委员中推荐一名代理主任委员主持工作。委员会其他成员因故空缺时,待换届时增补。
第二十条 凡本届卸任的、不在下届委员会继续任职的正、副主任委员可由下届委员会推荐审议通过,分别聘为名誉主任委员和顾问。名誉主任委员、顾问均任期一届。
第六章 奖励和处罚
第二十一条 专业委员会应认真贯彻学会宗旨,切实制定学术活动计划,积极组织学术活动。本会年终将根据有关规定,对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二条 专业委员会成立后,2年内不开展学术活动,经本会审核后报常务理事会批准予以调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第二十三条 专业委员会违反《聊城市医学会章程》及有关规定,由本会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经常务理事会审批,予以调整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或撤消该专业委员会。
第四篇:甘肃省灾害护理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管理办法
甘肃省灾害护理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甘肃省灾害护理学专业委员会的管理,根据《甘肃省护理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管理办法》规定,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甘肃省灾害护理学专业委员会的组织建设、学术活动管理、技术应用推广和日常管理工作。
第三条 甘肃省灾害护理学专业委员会是甘肃省护理学专业委员会领导下的非独立法人学术分支机构。以下简称专业委员会。
第二章 专业委员会任务职责
第四条 甘肃省灾害护理学专业委员会任务:(一)组织本专业委员会的学术交流活动,组织会议、审定学术论文,推荐优秀论文和优秀科研成果;(二)组织本专业的人员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推广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三)发现、推荐、培养本专业优秀中青年人才,团结本专业技术人员,反映她们的意见、要求和建议;(四)掌握本专业的国内外科技动态,承接相关学术咨询任务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学科发展和护理科技发展建议;(五)完成甘肃省护理学专业委员会交办的其他任务。第五条 甘肃省灾害护理学专业委员会职责:(一)根据甘肃省护理学会的总体规划和专业委员会承担的任务,制定专业委员会本届任期的工作规划、计划及实施方案;(二)组织领导本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和科学普及工作;(三)组织实施本专业委员会自身建设,受理本专业委员会委员的建议和意见;(四)组织编发本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会议纪要、活动大事记;(五)向甘肃省护理学会报告工作。
第六条 专业委员会贯彻民主办会原则,实行主任委员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重大事项须经专业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决定,并及时向甘肃省护理学专业委员会报告。
第七条 专业委员会全体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的时间、地点和内容须预先报告甘肃省护理学专业委员会,会议纪要须及时上报和下发。
第八条 全体委员应积极参与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各类活动,遇有征文工作时,每名委员组稿不少于2篇。
第三章 专业委员会的组成和产生办法 第九条 专业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3名,设秘书1名,委员37名(含主委、副主委)。委员名额分配,应充分考虑地区分布和本专业各主要领域,不宜过分集中。45岁以下的委员数量,不少于委员总数的三分之一。
第十条 专业委员会委员,应具备下列条件:(一)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主管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二)热心学会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有较强组织领导能力,能联系和团结本专业广大技术工作者;(三)身体健康,能坚持日常工作;(四)不能同时兼任甘肃省护理学会其他专业委员会职务。
第四章 相关管理及奖惩制度
第十一条 对正副主任委员、委员在任职期间表现突出、对学会作出较大贡献者,专业委员会将给予表彰。
第十二条 对于连续两次无故缺席专业委员会全体会议的委员,可作自动离职处理,由专业委员会报省护理学会备案、并向该委员所在单位反馈。对长期不参加本专业委员会活动或不宜继续担任专业委员会工作的委员、正、副主任委员和秘书,专业委员会可根据情况通过相关程序作出调整。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三条 本规定解释权属于甘肃省灾害护理学专业委 员会。
第五篇:海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
海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
学术年会
日 程 安 排
10:30―22:00
报到
1月11日(星期五)下午
会场1:心血管专科医师培训
主持人:李天发、马立宁、林 云、郭照军
14:00―14:20
如何当好一名优秀的心血管科医生
14:20―14:40
肺动脉高压的诊疗进展
14:40―15:00
起搏器植入术后的处理及随访
15:00―15:20
降压药物联合应用方案的评价与选择
15:20―15:30
茶
歇
主持人:姚
震、陈
武、许
云、李巍景
15:30―15:50
冠状循环的特点与胸痛的诊断思路
15:50―16:10
血脂异常的优化治疗与进展
16:10―16:30
老年高血压诊疗的2011专家共识
16:30―16:50
慢性稳定性冠心病的治疗:PCI还是药物 1
欧洲厅
姚
震 陈关良 陈漠水 李少波 欧洲厅 王天松 马建林 吴
忠 许顶立
1月11日(星期五)下午
会场2:海南省心血管急危重症救治体系建设研讨会
美洲厅
大会主席:吴
明
主持人:陆士娟、李
斌、林道德、王小雄
14:00―14:30
完善AMI急诊救治体系--建设胸痛中心
李
斌 14:30―15:00 院内心血管救治网络的建设
张永庆 15:00―15:25
CICU的进展
王
圣 15:25―15:40
新医改政策下心血管临床信息化
曾国华
发展及技术支撑
15:40―15:50
茶
歇
主持人:李少波、吴 忠、刘先霞、王
栋
美洲厅 15:50―16:20 如何组织构建远程心电
蒋祖勋 16:20―16:50
心电网络管理的临床应用
刘
鸣 16:50―17:05 心电网络化与区域化发展
刘冀兴
17:30—18:30
主持人:云
露 秘书长
影院厅
海南省医学会第七届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
18:30
欢迎晚宴
欧洲厅
1月12日(星期六)上午
主会场 亚洲厅
8:30―9:00
开幕式
主持人: 陆士娟 海口市医院领导、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主委、海南省卫生厅领导致辞
主持人:姚
震、苏哲坦、陈漠水、云美玲
9:00―9:30 高血压防治的最终目标—最大限度
霍
勇
减少心脑血管事件
9:30—10:00
高血压诊疗进展
孙宁玲 10:00—10:30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现状
蒋世良 10:30—10:40
茶
歇
主会场
主持人:徐
勇、陈广平、林
玲、林晓明
10:40—11:10
医疗事故给我们的启示
杨天伦
11:10―11:40
糖尿病并心血管病降糖药药物选择
董吁钢 11:40—12:00
海南省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现状
吴
明
卫星会: 信立泰、施贵宝
欧洲厅
12:30―13:10
泰嘉在PCI和ACS术中的多剂量运用
杨天伦
13:10―13:50
ACEI地位再评价
董吁钢
1月12日(星期六)下午
会场1:冠心病论坛 欧洲厅
主持人:陆士娟、李天发、王锦达、周祥群
14:00―14:30
如何看待国际国内指南对新型抗血小板
陈纪言
药物的优先推荐
14:30―14:50
房颤病人PCI抗凝治疗的现状及进展
陆士娟
14:50―15:10
PCI术后的药物治疗
马
虹 15:10―15:30
老年冠心病PCI治疗策略
邢
波 15:30―15:50
2012年海南省冠心病质控总结
李
斌 15:50―16:00
茶
歇
主持人:李
斌、王天松、王 圣、邢 波
16:00―16:20
病例报告
(一)海南省人民医院 16:20―16:30
病例报告
(二)海口市人民医院 16:30―16:40
病例报告
(三)海南医学院附院 16:40―16:50
病例报告
(四)三亚市人民医院
卫星会:西门子、GE公司
欧洲厅
17:00―17:15
西门子创新科技在心血管介入的应用
张治国
17:15―17:30
数字一体化导管室新技术新进展
徐凯峰
1月12日(星期六)下午
会场2:青年医师和基层医师论坛 美洲厅
主持人:韦海珠、陈关良、何淑芬、杨大英
14:00―14:30
高血压诊治的一些热点问题
徐
勇 14:30―14:50
如何做一个“3P”和“3K”的心血管大夫 杨天伦 14:50―15:10 主动脉夹层的诊疗
韦海珠 15:10―15:30
高血压急症的概念更新及治疗
孔月琼
15:30―15:50 肥胖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林
玲 15:50―16:00
茶
歇
主持人:马建林、武彩娥、钟江华、吴敏
16:00―16:20 脂病与心血管疾病
姚
震 16:20―16:40 顽固性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进展
钟江华 16:40―17:00 最新急性心肌梗死定义和STEMI指南更新 刘先霞 17:00―17:20 宽QRS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及处理要点
林
劲
1月13日(星期日)上午
主会场:慢性心力衰竭规范化治疗全国巡讲(海口站)亚洲厅
大会主席:张
澍
主持人:吴
明、张敬文、杨 锋
8:30―9:00
心力衰竭心脏新猝死的一级预防
张
澍 9:00―9:30
CRT治疗心力衰竭的适应症进展
9:30—10:00
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10:00—10:10
茶
歇
主持人:陈漠水、林 劲、时向明
10:10—10:40
CRT治疗心力衰竭的机制
10:40―11:10
CRT植入技术与技巧
11:10―11:40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11:40-12:10
会议总结与闭幕式
主持人: 韦海珠
华
伟
董吁钢 王景峰
沈法荣
吴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