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试行)

时间:2019-05-15 00:04: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甘肃省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试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甘肃省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篇:甘肃省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试行)

甘肃省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学校食品安全管理,规范学校食品提供者经营行为,保障师生食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甘肃省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办法(试行)》、《甘肃省食品安全监管责任问责办法(试行)》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学校,包括甘肃省行政区域内所有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中学、小学、幼儿园和托幼机构。

第三条 学校食品是指在学校内生产、加工、销售供师生食用的各种食品。

第四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包括学校食堂、校园内食品生产经营者以及向学校供餐的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供应单位。

第五条 校园内食品生产经营者指除学校食堂外在校园内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或个人。第二章

学校食品安全责任

第六条 学校食品安全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总责,包括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学校食品安全工作以及完善、落实学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改善基础条件,为学校食品安全提供保障。

第七条 学校承担校园内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学校法定代表人是学校食品安全第一监管人,学校有责任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按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规章规范的要求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确保食品安全并符合一定的营养要求。第八条 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并监督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落实学校食品安全责任。

第九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承担学校及周边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责任,依法实施行政许可,开展日常监督执法,查处学校及周边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

第十条 公安、工商、质监、城管等相关部门依照各自法定职责承担学校及周边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职责。第十一条 各地要建立学校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对玩忽职守、疏于管理,导致学校发生食品安全责任事故、造成社会影响的,追究学校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食品安全管理职责的单位及人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追究其责任。第三章

学校食品提供者基本要求

第十二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必须依法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未经许可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不得为师生提供食品。

第十三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应建立健全本单位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配备专职或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依法从事食品经营活动。

第十四条 学校食品从业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并经辖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学校食品经营活动。凡患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第十五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应当应用食品安全电子追溯平台,建立并严格落实食品及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实现食品可追溯。

第十六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经营食品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禁止采购、销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食品。

第十七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必须严格食品添加剂管理,不得超剂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餐饮单位所使用食品添加剂必须按规定在醒目位置予以公示,并严格执行“五专”(专人采购、专人保管、专人领用、专人登记、专柜保存)管理。第十八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贮藏食品必须按储存要求和条件进行放置。对贮存、销售的食品应当定期检查,及时清理变质、超保质期及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主动下架并做好相关记录,并由学校和属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督销毁。

第十九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经营即食熟食,应当划定独立销售区域,采取防尘防蝇等措施,设置相应的温度调节、洗涤、消毒和存放设施设备,设置隔离设施和禁止消费者触摸的标志。

第二十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购进外单位加工制作的即食熟食并进行销售的,所购进食品的加工制作方必须为具备合法有效主体资质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

第二十一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应建立餐厨废弃物管理制度。餐厨废弃物应由相关收运单位或个人收运,并与其签订合同,索取其经营资质或身份证明等相关证明文件复印件,并建立餐厨废弃物处置台账。

第四章

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要求

第二十二条 学校食堂原则上应由学校自主经营,统一管理。

第二十三条 各类学校食堂应以校长为法定代表人、乡镇中心学校所辖的村小(含教学点)食堂应以中心学校校长为 法定代表人申办《餐饮服务许可证》。同一建筑物内原则上申办一个《餐饮服务许可证》。

第二十四条 学校食堂食品处理区应设置在室内,食品加工处理流程应为生进熟出的单一流向,按照原料进入、原料加工、半成品加工、成品供应的流程合理布局。

第二十五条 学校食堂餐饮加工过程应严格执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和本办法有关规定。

第二十六条 学校食堂应设置专用且构造符合规范的餐用具洗消保洁间,上下水通畅,餐用具应按规定进行清洗、消毒和保洁。餐用具消毒应采用物理消毒,禁止化学消毒。第二十七条 学校食堂要严格执行明厨亮灶要求,在粗加工、切配、烹饪、餐饮具洗消等区域安装视频监控,将监控信号接入学生就餐场所、校门口、校长室、教育行政部门等地方,实施操作环节全程监控,接受监督。

第二十八条

学校食堂提供的每餐次食品成品必须留样,并严格执行留样管理制度。

第二十九条 学校统一为学生订购学生餐的,应选择主体资格合法有效且量化分级管理等级B级(含B级)以上的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并对供餐单位的食品安全条件、供餐能力、运输车辆、检验室以及食品安全管理机构、人员配备和职责履行情况等进行实地查验,且学校应提供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分餐和就餐场所。第三十条 严禁高等院校以外的学校食堂加工制作冷荤凉菜,严禁学校食堂违规购进、贮存和使用监管部门明令禁止的相关食品、食品原料、添加剂等,严禁各类学校食堂使用非食用物质加工制作食品。

第三十一条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指导学校制定统一规范的学校食堂采购管理制度,米、面、油、肉、蛋、奶等大宗食品及原辅材料应通过公开招标、集中采购和定点采购的方式确定供货商。

第五章

学生营养餐食品安全管理要求

第三十二条

连片特困县(市、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原则上应实行食堂供餐,并具备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要求。

第三十三条 采取校外供餐模式的学校,供餐单位必须是食品安全信用等级B级以上的企业,且具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和相适应的仓储运输等供餐条件,不得选择未纳入营养改善计划的供餐企业(单位)、托餐家庭(个人)。

第三十四条 家庭(个人)托餐仅适用于偏远地区规模较小、不具备供餐条件的学校或教学点。

第三十五条 学校每学期要组织学生、家长和教师代表对校外供餐者进行两次测评,测评结果上报县级营养改善计划主管部门。第三十六条 纳入营养改善计划的供餐企业(单位)、托餐家庭(个人)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学校要及时上报营养改善计划主管部门,经核实后停止其供餐资格。

(一)供餐企业(单位)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被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吊销或注销相关许可证的;

(二)供餐企业(单位)、托餐家庭(个人)签约人无故更换的;

(三)出现违反供餐合同行为的;

(四)供餐期间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

(五)供餐期间有克扣、减量、服务态度恶劣、打骂(体罚)就餐学生等行为,情节较严重的;

(六)在协议供餐期间停止供餐的;

(七)在学区或学校组织的测评中连续两次不合格的。

第六章

校园内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管理要求 第三十七条 校园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食品经营活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师生食品安全,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第三十八条 校园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具有一定规模,制度健全,责任落实,管理水平较高,食品安全状况较好,且证照齐全。

第三十九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校园内食品经营者履行以下管理义务:

(一)积极协调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核验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流通许可证或餐饮服务许可证、营业执照及其他经营证件,不得为无照无证食品经营者提供生产经营场所;

(二)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指导下,与食品生产经营者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明确双方食品安全责任,定期对校园食品经营者的经营环境和条件进行检查;

(三)要求供餐企业定期不定期的组织有关食品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并建档;

(四)配合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加工销售合格的食品;

(五)禁止小作坊、小摊贩和无照无证食品生产经营者在校园内兜售食品;

(六)配合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对校园内食品进行质量安全检查,并建立食品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配合有关行政执法部门执行食品安全控制措施。

第四十条 学校发现校园食品经营者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应及时予以纠正,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要建立校园内食品经营者退出机制,对加工操作不规范的行为,及时督促整 8 改,对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或拒不整改的食品经营企业,依规收回其经营场所。

第四十一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依法监督管理校园内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经营活动,严格许可准入,落实巡查责任,加大监督抽检力度,及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经营者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各项要求。

第七章 应急处置

第四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指挥学校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第四十三条 学校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事发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及时启动应急反应,会同卫生计生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采取有效措施依法妥善处置。

第四十四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计生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学校食品安全事故调查,有权向学校了解与食品安全事故有关的情况,要求学校食堂及其他食品生产经营者提供相关资料和样品,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封存造成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并立即进行检验;

(二)封存被污染的食品工具及用具,并责令进行清洗消毒;

(三)经检验,属于被污染的食品,予以监督销毁;未被污染的食品,予以解封。

第四十五条 学校应当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当发生学校食品安全事故时应采取下列措施:

(一)立即停止经营活动,在2小时内报告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

(二)协助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和人员救治;

(三)保留造成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

(四)配合有关部门进行调查,按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五)落实各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把事态控制在最小范围。

第四十六条 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卫生计生部门要建立学校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工作机制,加强信息发布前的沟通和论证,及时、客观、准确发布权威信息,避免恶意炒作,有效预防、减少和消除突发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维护学校安全和政府形象。

第八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七条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学校食品安全工作规划和扶持政策,加强学校食堂标准化建设,规范校园内食品生产经营行为。

第四十八条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定期组织教育、食药监、公安、工商、城管等相关部门开展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生产经营食品行为,努力净化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环境。

第四十九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将学校食品安全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明确管理责任,严格工作纪律,落实管理措施,有效促进学校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第五十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学校食堂及校园内外其他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监督检查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现场实施现场监督检查;

(二)对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抽样检验;

(三)查阅、复制有关合同、票据、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四)查封、扣押有证据证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违法使用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或者被污染的工具、设备;

(五)查封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

(六)依法可以采取的其他措施。

第五十一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做好对校园及周边食品的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加大对校园及周边食品小商店、小超市、小作坊等生产经营重点品种的抽检频次,特别是学生消费量较大的冷热饮品、膨化食品、麻辣食品、雪糕等食品。

第五十二条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建立学校食品安全监管档案,记录学校食堂及其他经营者许可颁发及变更情况、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

第五十三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对学校食品提供者全面实施食品安全信用等级评定,推行食品安全状况“外置化”管理,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十四条 对学校食堂连续两个年度量化分级等级评定为C级或管理不到位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学校,取消评优资格。

第五十五条 学校应督促学校食堂、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商超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切实履行服务职能。

第五十六条

学校应加强校内食品经营者房屋租赁管理,严禁向未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或个人出租房屋用于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违规出租房屋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第五十七条 学校应将食品安全知识宣传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提高广大师生的辨识能 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打造诚信经营、健康消费的校园食品安全环境。

第五十八条 健全和落实举报投诉制度,充分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定期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家长和学生委员会成员、新闻媒体等作为社会监督员,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监督学校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第五十九条 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健全协调通报和联席会议制度,严格落实学校食品安全督查机制,对学校食品安全工作开展不间断地督查指导,采取横向比较、纵向排名的方法进行定期通报,强化整改落实,提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第九章 附 则

第六十条

学校饮用水应符合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第六十一条

本办法有效期5年,有效期满自行失效。第六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甘肃省食品安全黑名单管理办法(试行)

甘肃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文件

甘食安办〔2011〕20号

关于印发《甘肃省食品安全黑名单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各市、州人民政府办公厅(室),省食安委会成员单位::

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督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落实第一责任人的主体责任,防止和减少食品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在征求各成员单位意见基础上,制定了《甘肃省食品安全黑名单管理办法(试行)》。现将《甘肃省食品安全黑名单管理办法(试行)》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七日

甘肃省食品安全黑名单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督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落实第一责任人的主体责任,防止和减少食品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结合甘肃省食品安全工作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实行食品安全“黑名单”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食品安全“黑名单”管理制度是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运用监管手段,根据生产经营单位不良行为记录,将其列入“黑名单”,通过新闻媒体或者网络向社会予以公布,并实施重点监督检查的管理制度。

第四条“黑名单”管理制度遵循依法监管、客观公正、及时准确、惩戒过失的原则。

第五条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不良行为之一的,列入“黑名单”:

(一)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

(二)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用回收食品为原料生产食品的;

(三)滥用食品添加剂或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的;

(四)故意生产和销售不安全食品的;

(五)一年内发生两次以上违法违规生产经营行为的;

(六)拒不接受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监督管理、抗拒执法的;

(七)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有其他规定情形的;

第六条省级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本部门食品安全“黑名单”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并抓好落实。

第七条食品安全“黑名单”制度由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依照监管职责具体实施,“黑名单”期限原则上为一年。实行“黑名单”管理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信息采集。通过事故调查、食品安全检查、群众举报等途径,对符合本制度第五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由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进行收集,并记录违法单位名称、案由、违法违规行为等信息。

(二)信息告知。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符合列入“黑名单”情形的,应当告知当事人,并听取其陈述和申辩意见,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成立的,应当采纳。

(三)信息公布。经确定列入“黑名单”的,由省级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通过新闻媒体或者各监管部门网站对外公布。原则上每年公布两次。

(四)信息删除。列入食品安全“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单位,在“黑名单”期限届满时,由其监管部门组织检查,在“黑名单”期间未发生本制度

第五条所规定情形的,由省级监管部门将其从“黑名单”上删除,删除情况在原媒体或者网站上予以公布。

第八条对被列入“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单位,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除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外,并实施以下监管措施:

(一)生产经营单位列入安全生产“黑名单”期间,必须每个季度向所在县(市、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报告一次食品安全生产经营情况。

(二)对被列为“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单位,由县(市、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列入重点监管对象,每月至少进行一次督查检查,并随时追踪整改情况,直至整改达到要求。

(三)省级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将“黑名单”企业向金融机构、进出口管理、旅游管理等部门进行通报,将企业信用与金融机构信贷、食品进出口、重大活动或旅游食品保障等政策挂钩。

(四)对列入食品安全生产“黑名单”的生产经营企业,企业和企业主要负责人三年内不得参加各种评先选优。

第九条列入食品安全“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单位再次被列入“黑名单”或者在“黑名单”期间整改不力的,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依法予以从重处理。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对不具备安全生产经营条件的,依法予以关闭。

第十条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强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人员信息库建设,对恶意生产销售不安全食品的企业责任人坚决逐出食品市场,列入“黑名单”,终身禁止从事食品行业。对聘用在库人员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各级监管部门不得发给其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已经取得许可证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

第十一条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群众有奖举报制度,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鼓励对违法违规生产销售食品的行为进行举报。建立专项资金,对经过查实的食品安全案件举报人予以重奖。各级监管部门要设立投诉举报中心,畅通群众投诉举报渠道,公布举报投诉电话,把群众监督食品安全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形成违法行为无处躲藏的氛围。

第十二条强化食品安全工作考核和问责。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指导和督促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食品安全全程监管网络,消除死角盲点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三篇:甘肃省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办法

甘肃省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学校食品安全管理,规范学校食品提供者经营行为,保障师生食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甘肃省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办法(试行)》、《甘肃省食品安全监管责任问责办法(试行)》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学校,包括甘肃省行政区域内所有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中学、小学、幼儿园和托幼机构。

第三条 学校食品是指在学校内生产、加工、销售供师生食用的各种食品。

第四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包括学校食堂、校园内食品生产经营者以及向学校供餐的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供应单位。

第五条 校园内食品生产经营者指除学校食堂外在校园内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或个人。

第二章

学校食品安全责任

第六条 学校食品安全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总责,包括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学校食品安全工作以及完善、落实学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改善基础条件,为学校食品安全提供保障。

第七条 学校承担校园内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学校法定代表人是学校食品安全第一监管人,学校有责任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按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规章规范的要求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确保食品安全并符合一定的营养要求。

第八条 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并监督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落实学校食品安全责任。

第九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承担学校及周边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责任,依法实施行政许可,开展日常监督执法,查处学校及周边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

第十条 公安、工商、质监、城管等相关部门依照各自法定职责承担学校及周边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职责。

第十一条 各地要建立学校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对玩忽职守、疏于管理,导致学校发生食品安全责任事故、造成社会影响的,追究学校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食品安全管理职责的单位及人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追究其责任。

第三章

学校食品提供者基本要求

第十二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必须依法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未经许可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不得为师生提供食品。

第十三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应建立健全本单位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配备专职或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依法从事食品经营活动。

第十四条 学校食品从业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并经辖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学校食品经营活动。凡患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第十五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应当应用食品安全电子追溯平台,建立并严格落实食品及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实现食品可追溯。

第十六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经营食品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禁止采购、销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食品。

第十七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必须严格食品添加剂管理,不得超剂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餐饮单位所使用食品添加剂必须按规定在醒目位置予以公示,并严格执行“五专”(专人采购、专人保管、专人领用、专人登记、专柜保存)管理。

第十八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贮藏食品必须按储存要求和条件进行放置。对贮存、销售的食品应当定期检查,及时清理变质、超保质期及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主动下架并做好相关记录,并由学校和属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督销毁。

第十九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经营即食熟食,应当划定独立销售区域,采取防尘防蝇等措施,设置相应的温度调节、洗涤、消毒和存放设施设备,设置隔离设施和禁止消费者触摸的标志。

第二十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购进外单位加工制作的即食熟食并进行销售的,所购进食品的加工制作方必须为具备合法有效主体资质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

第二十一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应建立餐厨废弃物管理制度。餐厨废弃物应由相关收运单位或个人收运,并与其签订合同,索取其经营资质或身份证明等相关证明文件复印件,并建立餐厨废弃物处置台账。

第四章

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要求

第二十二条 学校食堂原则上应由学校自主经营,统一管理。

第二十三条 各类学校食堂应以校长为法定代表人、乡镇中心学校所辖的村小(含教学点)食堂应以中心学校校长为法定代表人申办《餐饮服务许可证》。同一建筑物内原则上申办一个《餐饮服务许可证》。

第二十四条 学校食堂食品处理区应设置在室内,食品加工处理流程应为生进熟出的单一流向,按照原料进入、原料加工、半成品加工、成品供应的流程合理布局。

第二十五条 学校食堂餐饮加工过程应严格执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和本办法有关规定。

第二十六条 学校食堂应设置专用且构造符合规范的餐用具洗消保洁间,上下水通畅,餐用具应按规定进行清洗、消毒和保洁。餐用具消毒应采用物理消毒,禁止化学消毒。

第二十七条 学校食堂要严格执行明厨亮灶要求,在粗加工、切配、烹饪、餐饮具洗消等区域安装视频监控,将监控信号接入学生就餐场所、校门口、校长室、教育行政部门等地方,实施操作环节全程监控,接受监督。

第二十八条

学校食堂提供的每餐次食品成品必须留样,并严格执行留样管理制度。

第二十九条 学校统一为学生订购学生餐的,应选择主体资格合法有效且量化分级管理等级B级(含B级)以上的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并对供餐单位的食品安全条件、供餐能力、运输车辆、检验室以及食品安全管理机构、人员配备和职责履行情况等进行实地查验,且学校应提供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分餐和就餐场所。

第三十条 严禁高等院校以外的学校食堂加工制作冷荤凉菜,严禁学校食堂违规购进、贮存和使用监管部门明令禁止的相关食品、食品原料、添加剂等,严禁各类学校食堂使用非食用物质加工制作食品。

第三十一条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指导学校制定统一规范的学校食堂采购管理制度,米、面、油、肉、蛋、奶等大宗食品及原辅材料应通过公开招标、集中采购和定点采购的方式确定供货商。

第五章

学生营养餐食品安全管理要求

第三十二条

连片特困县(市、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原则上应实行食堂供餐,并具备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要求。

第三十三条 采取校外供餐模式的学校,供餐单位必须是食品安全信用等级B级以上的企业,且具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和相适应的仓储运输等供餐条件,不得选择未纳入营养改善计划的供餐企业(单位)、托餐家庭(个人)。

第三十四条 家庭(个人)托餐仅适用于偏远地区规模较小、不具备供餐条件的学校或教学点。

第三十五条 学校每学期要组织学生、家长和教师代表对校外供餐者进行两次测评,测评结果上报县级营养改善计划主管部门。

第三十六条 纳入营养改善计划的供餐企业(单位)、托餐家庭(个人)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学校要及时上报营养改善计划主管部门,经核实后停止其供餐资格。

(一)供餐企业(单位)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被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吊销或注销相关许可证的;

(二)供餐企业(单位)、托餐家庭(个人)签约人无故更换的;

(三)出现违反供餐合同行为的;

(四)供餐期间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

(五)供餐期间有克扣、减量、服务态度恶劣、打骂(体罚)就餐学生等行为,情节较严重的;

(六)在协议供餐期间停止供餐的;

(七)在学区或学校组织的测评中连续两次不合格的。

第六章

校园内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管理要求

第三十七条 校园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食品经营活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师生食品安全,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第三十八条 校园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具有一定规模,制度健全,责任落实,管理水平较高,食品安全状况较好,且证照齐全。

第三十九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校园内食品经营者履行以下管理义务:

(一)积极协调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核验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流通许可证或餐饮服务许可证、营业执照及其他经营证件,不得为无照无证食品经营者提供生产经营场所;

(二)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指导下,与食品生产经营者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明确双方食品安全责任,定期对校园食品经营者的经营环境和条件进行检查;

(三)要求供餐企业定期不定期的组织有关食品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并建档;

(四)配合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加工销售合格的食品;

(五)禁止小作坊、小摊贩和无照无证食品生产经营者在校园内兜售食品;

(六)配合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对校园内食品进行质量安全检查,并建立食品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配合有关行政执法部门执行食品安全控制措施。

第四十条 学校发现校园食品经营者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应及时予以纠正,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要建立校园内食品经营者退出机制,对加工操作不规范的行为,及时督促整改,对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或拒不整改的食品经营企业,依规收回其经营场所。

第四十一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依法监督管理校园内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经营活动,严格许可准入,落实巡查责任,加大监督抽检力度,及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经营者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各项要求。

第七章 应急处置

第四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指挥学校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第四十三条 学校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事发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及时启动应急反应,会同卫生计生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采取有效措施依法妥善处置。

第四十四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计生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学校食品安全事故调查,有权向学校了解与食品安全事故有关的情况,要求学校食堂及其他食品生产经营者提供相关资料和样品,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封存造成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并立即进行检验;

(二)封存被污染的食品工具及用具,并责令进行清洗消毒;

(三)经检验,属于被污染的食品,予以监督销毁;未被污染的食品,予以解封。

第四十五条 学校应当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当发生学校食品安全事故时应采取下列措施:

(一)立即停止经营活动,在2小时内报告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

(二)协助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和人员救治;

(三)保留造成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

(四)配合有关部门进行调查,按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五)落实各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把事态控制在最小范围。

第四十六条 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卫生计生部门要建立学校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工作机制,加强信息发布前的沟通和论证,及时、客观、准确发布权威信息,避免恶意炒作,有效预防、减少和消除突发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维护学校安全和政府形象。

第八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七条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学校食品安全工作规划和扶持政策,加强学校食堂标准化建设,规范校园内食品生产经营行为。

第四十八条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定期组织教育、食药监、公安、工商、城管等相关部门开展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生产经营食品行为,努力净化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环境。

第四十九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将学校食品安全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明确管理责任,严格工作纪律,落实管理措施,有效促进学校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第五十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学校食堂及校园内外其他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监督检查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现场实施现场监督检查;

(二)对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抽样检验;

(三)查阅、复制有关合同、票据、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四)查封、扣押有证据证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违法使用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或者被污染的工具、设备;

(五)查封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

(六)依法可以采取的其他措施。

第五十一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做好对校园及周边食品的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加大对校园及周边食品小商店、小超市、小作坊等生产经营重点品种的抽检频次,特别是学生消费量较大的冷热饮品、膨化食品、麻辣食品、雪糕等食品。

第五十二条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建立学校食品安全监管档案,记录学校食堂及其他经营者许可颁发及变更情况、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

第五十三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对学校食品提供者全面实施食品安全信用等级评定,推行食品安全状况“外置化”管理,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十四条 对学校食堂连续两个量化分级等级评定为C级或管理不到位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学校,取消评优资格。

第五十五条 学校应督促学校食堂、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商超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切实履行服务职能。

第五十六条

学校应加强校内食品经营者房屋租赁管理,严禁向未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或个人出租房屋用于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违规出租房屋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第五十七条 学校应将食品安全知识宣传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提高广大师生的辨识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打造诚信经营、健康消费的校园食品安全环境。

第五十八条 健全和落实举报投诉制度,充分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定期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家长和学生委员会成员、新闻媒体等作为社会监督员,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监督学校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第五十九条 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健全协调通报和联席会议制度,严格落实学校食品安全督查机制,对学校食品安全工作开展不间断地督查指导,采取横向比较、纵向排名的方法进行定期通报,强化整改落实,提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第九章 附 则

第六十条

学校饮用水应符合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第六十一条

本办法有效期5年,有效期满自行失效。

第六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

施工作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5-2-4

来源:本站

点击:1526 各市(州)、县(市、区)教育局、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卫生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以来,各地按照国家和省上的要求,建立工作机制、制定管理制度,推行以学校食堂为主的供餐方式,受益学生达到201万人,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全省范围内得到全覆盖。但是,在2014年省教育厅、财政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展的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检查和省卫生计生委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工作报告中发现,部分县(市、区)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招标制度不完善,在招标过程中采购本地一些小供应商生产的饼干、饮料、膨化食品等不合格食品。二是食堂建设较为滞后,厨具设备、炊管人员严重缺乏,已经建成的食堂不能投入使用,有条件实施食堂供餐的学校依旧使用企业供餐模式。三是营养餐品种单

一、份量不足,部分学校牛奶和鸡蛋的供应每周只有一次,有的学校甚至已经不提供牛奶,学生吃到嘴里的“营养”大打折扣。四是部分县(市、区)尚未开展学生营养状况监测工作,部分常规监测县上报的监测数据不完整,存在内容缺漏,逻辑错误等问题。五是学校食堂管理人员食品安全意识淡薄,食品采购、贮存、加工、供应、留样、陪餐、公示、餐饮具洗消保洁、人员管理等制度执行不到位,内部管理不严格,操作加工不规范,食品安全方面存在较大隐患。为解决这些问题,确保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取得成效,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现就进一步做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提出以下要求:

一、严格规范招标采购,把好质量和价格关

各市(州)教育部门要充分发挥指导协调责任,督促所属县(市、区)进一步完善食品及原辅材料招标办法。县(市、区)对米、面、肉、油、蛋、奶等大宗食品及原辅材料要“统一招标、统一采购、统一分配、统一运送”,全部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供货商,实现政府集中采购,有效减少中间环节,为学生提供物美价廉的营养食品。对集中采购的食品难以按时送达的个别偏远山区学校或教学点,可通过比选质量、价格的办法确定食品供货商,实行定点采购。所购进食品和原辅材料必须签订供货合同,明确约定食品数量、价格及质量,定期对供货商进行跟踪评价,对违反合同,供应价高质劣食品的供应商,一律取消其供货资格,并移交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依法处理。

二、尽快建设并启用学校食堂,确保实现食堂供餐

全国学生营养办《关于切实解决好当前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中五个突出问题的通知》(全国学生营养办[2013]3号)明确要求,我省58个连片特困县(市、区)从2014年春季学期开始实行学校食堂供餐。各市县要以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为基础,进一步加大食堂新建(扩建)力度,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在食堂新建(扩建)工程中提前介入,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对新建(扩建)食堂的功能区设置和流程布局规划等内容。对已经建好的食堂,要尽快完善验收、审计等相关手续,落实资金,增加厨具设备,配齐从业人员,严格执行《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食堂管理办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等要求,规范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三、科学制订学生营养食谱,确保营养餐供餐质量

各市(州)、县(市、区)教育部门要根据《西北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食谱》(甘教厅〔2012〕164号),协调当地卫生计生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科学制定供餐食谱,要尽量增加鸡蛋、牛奶供应量和供应次数,牛奶必须是纯牛奶或纯酸奶,严禁用乳酸饮料等低营养饮料代替牛奶,保证学生蛋白质的摄入。学校膳食委员会要定期征集学生和家长意见,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营养食品,做到合理搭配、营养均衡、保证质量,切实解决营养餐供餐食品单一和营养不足的问题。

四、进一步开展体质监测,努力改善学生营养健康状况

各市(州)、县(市、区)卫生计生部门要按照甘肃省卫生计生委、教育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工作方案(修订版)〉的通知》(甘卫食品发〔2014〕14号)要求,全面开展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工作,部分未开展监测工作的常规监测县要马上开展实施,上报的监测数据和资料必须准确、完整。各县(市、区)教育部门要主动配合卫生计生部门做好学生营养监测工作,市(州)教育和卫生计生部门要定期对所属县(市、区)的监测评估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确保监测数据的质量。监测学校要在当地卫生计生部门的指导下按时上报本学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基本情况、学生膳食摄入情况、因病缺课情况、学生的身高、体重等信息。卫生计生部门要每年组织监测人员进行网络直报数据审核、分析和监测项目的培训,保证监测工作顺利开展。市(州)卫生计生部门要定期向省卫生计生委上报数据,向省教育厅、卫生计生委提交监测评估工作报告。

五、完善各项管理制度,靠实各方监管责任

各市(州)、县(市、区)教育、卫生计生、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强化行政主管责任、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和学校主体责任意识。学校要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定期开展演练;严格落实校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和校长陪餐制等制度,完善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保障措施;进一步加大对食品配送、采购、验收、储存、加工、分餐、就餐、留样和监测等各环节的管理,坚决杜绝“散装”、“三无”、过期和不合格食品进校园,坚决防控因加工制作和供餐等不规范而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同时,学校食堂要坚持“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原则,原则上由学校自主经营,统一管理。食堂财务要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专账核算,实行财务公开制度,自觉接受师生和社会监督。市(州)、县(市、区)教育部门负责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卫生计生部门负责开展学校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并负责学校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对学校食堂和学生营养餐供餐企业食品安全进行监管,负责学校食物中毒事件的处置工作,做好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六、落实食堂操作规范,确保食堂食品安全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学校要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要求,学校食堂必须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流程布局合理,并符合“明厨亮灶”要求;加工经营场所及设施必须按规定设置每天进行清洁、消毒和定期维护;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采购必须落实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和台账记录制度,并按要求加入和运用食品电子追溯平台;食堂从业人员必须取得健康及培训合格证明方可上岗,并按期进行健康检查,要落实从业人员每日晨检制度,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进入食堂操作前必须更衣洗手消毒、衣帽整洁、不佩戴易污易落饰品上岗;加工制作菜品及肉品、熟食及半成品与食品原料的工具必须分开配置、分类存放,防止交叉污染;隔夜剩菜禁止食用,严禁加工食用凉拌菜、四季豆、豆浆等高风险食品。

七、强化督导检查工作,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各市(州)、县(市、区)教育、卫生计生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学生营养改善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协作,通力配合,将日常监督与专项督查相结合,内部管理和外部督促相结合,定人定岗定责,不断完善学生营养餐全过程、全方位、常态化的巡查机制,全力做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监督管理工作。要按照《甘肃省食品安全监管责任问责办法(试行)》(甘政办发〔2014〕13号)要求,切实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在食堂管理和营养餐食品安全监管中未有效履行职责,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责任人,将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甘肃省教育厅 甘肃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2015年1月20日

第四篇:甘肃省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

甘肃省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甘肃省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办法(试行)》,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履行《甘肃省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的职责,将电子追溯和传统追溯手段相结合,实现食品(含食用农产品、食品原辅料、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下同)从农产品市场准入到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全链条可追溯监管。

第三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批发主体(含食品总经销、总代理、食品进口商、配送中心和批零兼营等经营主体)、商场和超市、餐饮服务单位(含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中央厨房及各类食堂)、食品市场开办方、冷库存贮经营企业、展销会举办方、柜台出租者、现场制售食品小作坊、小食杂店、小餐饮(以下统称“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追溯的主体,承担索证索票和向电子追溯平台录入、维护所采集信息的责任和义务。

第四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为公众提供食品安全信息查询服务,有条件的应当在其经营场所设立食品安全信息查询终端设备,为公众查询食品安全信息提供条件。公众通过查询终端,可对食品信息查询和参与监督。

第二章电子追溯平台建设

第五条甘肃省食品安全追溯信息平台(以下简称“电子追溯平台)由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一规划、设计,与社会第三方共同开发。全省食品生产经营者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共同使用,构建完整追溯体系。

第六条 电子追溯平台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研发和建设,全省集中安装部署。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和食品生产经营者通过互联网登录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门户网站,进入电子追溯平台。

第七条 电子追溯平台由“外网”(包括食品生产加工电子管理系统、食品流通经营电子管理系统、餐饮服务电子管理系统和公众信息服务系统)和“内网”(包括综合执法监管系统、安全追溯指挥调度系统、基础支持系统和数据中心)组成。

第八条食品生产经营者登录“外网”系统,扫描、上传、录入索证索票和食品相关信息,建立进货和销货台账。通过信息备案,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电子档案,实现食品生产经营者“一户一档”的要求。

第九条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登录“内网”系统,在授权范围内实现对食品生产、流通、餐饮各个环节食品安全信息实施现场和网上监督管理,对问题食品实现“快速锁定,精准打击”,确保食品来源可溯、流向可追、问题可查、责任可究。

第三章食品生产经营者追溯责任和义务

第十条食品生产经营者是追溯平台的应用对象。通过对食品信息备案,构建全省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基础数据库。食品生产经营者通过应用电子追溯平台,其录入和上传的数据实行全省共享、集中管理。

食品信息备案,是指食品生产经营者将生产经营食品的品种、规格、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地、生产(供货)商资质(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分销商资质(营业执照、食品流通许可证)、质检报告、清真食品的生产或经营许可、进口食品的报关单及出入境检验检疫证明等信息扫描、上传、录入到电子追溯平台的过程,是食品安全可追溯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食品信息一经备案,全省范围内经营该种类食品的经营者,可从电子追溯平台共享信息,不再索取纸质“五证”(生产者的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经营者的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和食品的检测报告),其备案信息实现“一家备案,全省共享”。

第十一条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食品信息的备案工作。食品信息备案工作实行“谁备案谁负责”的原则,食品生产经营者不得伪造信息,虚假备案,并对其备案信息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二条食品生产企业、批发企业、大型商场超市、中型以上餐馆和单位食堂应具备互联网上网条件,配备电脑(或POS机)、打印机、扫描枪、数码相机等设备。要有专职或兼职的食品信息管理员,负责食品信息备案,建立进(销)货台账及不合格食品管理(下架、退货、召回、销毁、无害化处理);负责通过电子追溯平台对照查验供货商相关资质和质量检验报告的合法性,对信息不完整有错误,证照过期或与主体信息不一致、图片不完整、不清晰的,催促供货商及时更新备案资料;负责备案设备的正常运行、维护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报告。

第十三条食品生产经营者采购、使用、批发食用农产品,必须向供货商索取下列六项相关证明材料原件之一,并将证明材料原件扫描、上传至电子追溯平台。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出具的产地准出证明。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出具的检验合格证明。

(三)动物及其产品的检疫合格证明。

(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证书复印件和标示标志。

(五)进口食用农产品出入境检验检疫证明。

(六)村民委员会或农村专业合作社出具的自产自销证明和销售者身份证明。

对没有检验合格证明的食用农产品,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将食用农产品的抽检信息上传至电子追溯平台。

第十四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当使用电子追溯平台。要按食品安全电子追溯的要求,对原(辅)料和供货商、产品、分销商信息备案。

对原(辅)料的使用做好登记,建立原(辅)料使用台账。

对加工生产的产品,必须先按批次将食品的相关信息,通过条码、二维码或追溯卡(散装食品生产企业按产品品种采取“自编码”)等形式进行集成,并录入、扫描、上传到电子追溯平台,建立库存登记后,才可进行销售。

食品生产者应当建立销货台账,并向收货方出具“电子一票通”,做到货单同行、货单信息一致。乳制品生产企业全面应用“甘肃省乳制品企业溯源与监管系统”,并按生产批次录入上传质量检验报告,实现与甘肃省电子追溯平台互联互通。

第十五条食品批发主体全面推广使用电子追溯平台。安排专职信息管理人员,按照“先备案、再入库、后销售”的原则,对生产(供货)商、商品信息进行备案管理。

进货时,应当索取“电子一票通”,按月装订成册,建立电子进货台账;对外省不能提供“电子一票通”的生产(供货)商,应当索取生产(供货)商提供的“五证”原件,并将按不同主体分别建立生产(供货)商档案,同时扫描、上传到电子追溯平台,建立进货台账。

销货时,向收货方出具“电子一票通”,建立电子销货台账。

第十六条餐饮服务单位必须严格执行索证索票和进货查验制度,中型以上餐饮单位和学校食堂应全面建立电子进货台账,鼓励有条件的小型餐饮单位加快建立和运用电子追溯平台。

供货商登记。由专人负责索取所采购食品原(辅)料、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供货商有效资质证明、产品合格证明或购货凭证原件,扫描、上传到电子追溯平台。

餐用具消毒和餐厨废弃物回收企业登记。索取、扫描、上传餐用具集中消毒企业、一次性餐用具消毒企业、餐厨废弃物和废弃油脂回收单位及个人的有效资质证明原件,录入相关信息。自行洗消的应如实录入操作及执行人的健康证明等相关信息。

建立进货台账。进货时,按照原料类别分别录入相关信息。有“电子一票通”的,按月将“电子一票通”装订成册,形成进货台账;不能提供“电子一票通”的,索取生产(供货)商提供的“五证”原件,扫描、上传到电子追溯平台。食用农产品按照本细则第十三条规定索取、上传相关证明材料,建立进货台账。将索取到的“五证”按不同主体分别建立生产(供货)商档案,以备查询。

建立添加剂使用台账。将添加剂的库存、使用数量,按照批次、品种类别建立使用台账,及时掌握添加剂使用情况。

第十七条大型商场和超市应当使用电子追溯平台,指定专门人员负责食品信息管理工作。

建立进销货台账。索取供货商出具的“电子一票通”,现场进货检查验收并核实网上相关信息,建立电子进货台账;“电子一票通”按月装订成册,以备监管部门检查。不能提供“电子一票通”的,不得进货。对已经统一使用POS进销存系统的单位,必须建立数据接口,每周将POS系统的商品信息库中可公开的食品信息(条形码、食品名称、规格、单位等)及销售情况导入电子追溯平台,实现食品可追溯管理。

要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安装电子追溯信息查询终端设备,为公众提供食品信息查询服务。

第十八条具备使用电子追溯平台条件的食品小商店、食品小作坊、小食杂店、小餐饮,要纳入电子追溯平台进行监管,不具备使用电子追溯平台条件的,应向供货商索取“电子一票通”,建立进货台账。

供货商不能提供“电子一票通”的,不得进货。

第十九条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方、食品经营柜台的出租者和展销会的举办方,督促入场销售者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和义务,负责审查入场销售者的经营资格,并定期对入场销售者的索证索票情况进行检查;对入场销售食用农产品的经营者,不能提供检测报告的,要进行抽检,检测不合格的不得销售。

第二十条散装食品经营者采购散装食品须向供货商索取“电子一票通”。销售散装食品必须落实标签标牌公示制,如实标示食品名称、自编码、食品添加剂成分、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联系电话、合格证等信息。

第二十一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真实全面记录食品生产、经营信息,记录应保存2年以上。食品生产者、批发者必须将索取的纸质资质证件、进销货台账、“电子一票通”保存2年以上。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食品安全追溯由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监督,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具体实施。各级成立食品安全追溯管理领导小组,指定本机关负责信息工作的工作人员为系统管理员,负责食品安全的内设机构工作人员为督查员,各基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确定市场巡查员,具体负责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管理工作。

第二十三条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工作人员的培训和业务指导,组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开展本区域内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工作。

第二十四条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应当严格落实监管巡查责任制,根据本地实际,采取日常巡查、电子巡查、网上巡查的方法,定期开展食品质量安全追溯检查工作。

第二十五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应按照网格化监管的要求,在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指导下,由市场巡查员对食品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检查。检查以日常巡查、电子巡查为主,以网上巡查为辅,主要履行以下监管职责:

(一)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经营活动的日常监督检查。实地检查生产经营和食品备案情况,对备案单位索证索票的书式资料分类建档进行指导,及时发现和依法处理相关问题。

(二)对食品生产经营情况实施电子巡查。对生产经营者的原(辅)料、成品、添加剂、经营食品工或“电子一票通”进行抽查,通过条码、二维码或追溯卡(散装食品的“自编码”)等形式进行追溯检查,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履行追溯责任和义务。

(三)对食品备案信息进行网上巡查工作。主要检查备案食品证照是否齐全有效,是否按要求上传、录入食品相关信息。对检查发现的问题,通过电子追溯平台及时提出“警示”,并依据法律法规相关规定予以处置。

(四)指导食品生产经营者备案设备的使用,遇到问题及时向上报告,提出合理化建议。

(五)对辖区食品生产经营者每月巡查1-2次。在备案系统建立初期,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巡查时间和频次。

(六)如实填写巡查记录表。详细记录巡查时间、对象、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等相关信息,日常巡查应提交经巡查对象签字确认的纸质巡查记录,并录入到电子追溯平台,做到“谁巡查、谁录入,谁录入、谁负责”,建立日常巡查档案。

(七)发现未备案食品或进销货台账登记不全的,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发现生产经营者存在违法问题的,依据《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六条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督查员对下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督查员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食品安全追溯工作进行督查和指导,以网上巡查为主,以日常巡查、电子巡查为辅,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对下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食品安全追溯工作实施“飞行检查”,飞行检查以实地检查和电子巡查为主要检查手段,及时发现和依法处理存在问题。

(二)对辖区内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网上监督抽查。重点查看生产经营者是否按要求使用电子追溯平台,录入、上传的信息是否完整无误,条形码、食品名称、类型、生产商名称、规格、批次等是否符合要求,对信息不完整有错误,证照过期或与主体信息不一致,图片不完整、不清晰等情况,通过电子追溯平台及时提出“警示”,并通知所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巡查员予以处理。开展网上巡查,县级局每月不少于2次,市州局每月不少于1次,省局每季度不少于1次。

(三)辖区食品生产经营者备案信息的审核和管理。

(四)县(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对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信息管理员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市场巡查员的业务指导工作,对有关数据信息进行统计汇总和上报。

(五)应用电子追溯平台,迅速锁定问题食品,实施准确打击。

第二十七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系统管理员职责:

(一)对下级系统管理员和市场巡查员登记授权,及时告知其登录用户名、密码。

(二)系统软件的正常运行工作,对系统运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上级进行反馈,根据上级系统管理员指导解决问题。

(三)组织对备案单位信息录入员和市场巡查员的软件操作指导培训。

(四)省级系统管理员与软件开发第三方进行沟通协调,解决电子追溯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好系统功能的升级完善工作。

第二十八条 对监管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食品,由执法人员实施追溯,迅速查明不合格食品当前所在位置、供货商、生产商等情况,并对问题食品进行锁定,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由当事人负责召回、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销毁,并依法处置。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生产经营者未尽到检查核对责任,备案证照失去法律效力,但仍在经营该证照所标明的食品,按照《甘肃省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办法(试行)》第三十条之规定处理。

第三十条在巡查中发现食品生产经营者录入、上传虚假信息,或有未备案食品的,按照《甘肃省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办法(试行)》第三十条之规定处理。

第三十一条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展销会的举办者未履行管理的责任和义务,有违反本细则第十九条规定的,按照《甘肃省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办法(试行)》第三十一条之规定处理。

第三十二条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督查员、系统管理员、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市场巡查员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的,按照《甘肃省食品安全监管责任问责办法(试行)》进行问责。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三条本细则由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解读《惠州市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办法 (试行)

解读《惠州市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试行)》

来源:东江时报

马铃薯四季豆不能进学校食堂

我市出台《办法》规范学校食堂经营

马铃薯是老百姓家庭餐桌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蔬菜,然而这种蔬菜却不能在市各学校的食堂餐桌上出现了。近日,市教育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粮食局等多部门已联合印发 《惠州市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试行)》(下简称 “《办法》”),针对学校食堂经营、食品原料采购、安全和后勤服务进行监管,其中就提到禁止向师生供应马铃薯等食物。《办法》自2014年6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3年。

●经营管理

食堂承包期一次不超5年

《办法》要求学校完善食堂经营管理机制。实施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的学校食堂必须学校自主经营,已签定承包合同的,在合同到期后必须收回学校自营。非营养改善计划义务教育学校食堂应坚持自主管理。

在食堂经营方面,《办法》中提出应建立经营食堂退出机制。食堂承包期原则上一次不超过5年,如有特殊情况超过5年,应报主管部门备案。对经营期间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并由有关部门责令或按承包合同约定限期退出学校食堂承包经营:

1.经营期间发生师生食物中毒,或安全生产责任事故,且造成严重后果的;

2.因食品价格、质量、卫生和服务态度而引发学生罢餐、静坐、游行、上访、网络投诉、打砸等群体性事件,影响恶劣的。在经营过程中,存在掺杂作假,销售劣质、有害和无证食品等违规行为的。

●安全监管

禁止向学生供应冷荤凉菜

在安全监管方面,《办法》指出,对于食品成分和来源不明的成品、半成品和熟食尽量不采购,对加工环节易出问题或含有天然毒素的食物(如四季豆、青皮红肉鱼、马

铃薯等)要禁止使用。禁止向学生供应冷荤凉菜、非本校食堂加工的散装馅料、肉串及散装熟肉制品。完善学校(食堂和商店)食品安全责任险。

记者昨日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解到,从过往曾发生学生食堂食品安全事故来看,其中大部分都是由于学生食用四季豆、马铃薯等一些本身带有毒素的食品,而出现腹泻、呕吐等情况。“过往,我们也跟学校强调过,尽量少购马铃薯等食物,但是没有明令禁止。”市教育局和市食药监局的相关工作人员不约而同地表示,为了让这一类型的事故不要再发生,这类食品已禁止向学生提供。

《办法》还提到,严禁非食堂工作人员随意进入食堂的操作间、储藏室等重点部位,无人分发的米饭、汤水要安排值班员看管,加强水源安全管理,餐厅、操作间等重点部位应安装视频监控设备。个人自带食品严禁留置食堂。

不得发行乳饮料对于食品验收,《办法》也进行了严格把关。要求食堂向供货方100%索取相关证件。其次是牛奶发行遵循市场决定作用和家长自愿原则,认真查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发行纯牛奶为主(占发行量比重60%),调制乳(调味乳)和发酵乳为辅,不得发行乳饮料。食用调和油包装上要标明转基因或非转基因,并附有各油品比例含量表(调和油的棕榈油含量不得超过30%)。

●后勤服务

每学期应安排一次开放日活动

针对学校食堂后勤服务,《办法》要求各学校开设特色餐厅,满足学生合理需求。每学期安排一次开放日组织家长、媒体和学生参观和体验等活动,落实校领导值班和同餐交流制,有条件的可开展阳光厨房活动。食堂要设有食谱、成本公示栏、意见箱和回音壁。抽查师生满意率达80%以上方可参加评优评先活动,师生一块就餐,食品要同料同质同价,不搞区别。

此外,各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各类特殊的服务如病号饭,照顾少数民族学生、特殊体质学生不同饮食习惯的饭食,为贫困生提供部分免费充值等。

家长有话说

《办法》很好希望能坚持

《办法》发出后,记者随机采访了多名学生家长。家长洪萱认为《办法》切实从学

生的利益考虑,规定的各方面都很详细,对学校的食品安全能起到一定作用。但也有些家长觉得《办法》虽然详尽,但可行性很低,实施难度较大。家长张伯民担心,大多学校只能在初期严格遵守,时间久了,就会松懈下来,敷衍了事。希望相关部门能够一如既往做好监管工作,并定期通过媒体向社会公众公布相关信息。

相关新闻

“师生满意度低于60%食堂承包方出局”被取消

在今年2月印发的《惠州市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指引》(征求意见稿)曾提到,教育局调查统计师生对学校食堂的满意度低于60%,或师生集体性要求中止经营合同的,将按食品安全相关法律取消其经营资格,责令食堂限期退出。在此次正式印发的《办法》中,已将这一规定取消。

市教育局一名黄姓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制定这一条的初衷是为了提高食堂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但经过与市法制局等多方面沟通,食堂中途因满意率不达60%而退出,会涉及到《合同法》等法律规定、合同签订等问题,并且未能找到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执行“满意率不达60%,食堂就必须退出”这一做法。因此,市教育局取消了此项规定并作出相应调整,改为“抽查师生满意率达80%以上方可参加评优评先活动”。该工作人员表示,变成抽查、满意率达80%可参加评优的形式,对于市教育局而言,更具有可操作性。记者曾酉璇 实习生谢婉月通讯员许魁

下载甘肃省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试行)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甘肃省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试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甘肃省水利厅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甘肃省水利厅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作者:水利厅 文章来源:水利厅甘水发[2006]403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全面提高建设管理水平,根据国家......

    甘肃省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试行)范文

    甘肃省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全省食品卫生许可证的申请、发放与管理,保障卫生行政部门有效实施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维护正常的食品生产经营秩......

    甘肃省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办法

    甘肃省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 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省农村集体聚餐活动食品安全管理,预防食物中毒事件和食源性疾病发生,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

    甘肃省发电厂并网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试行)

    甘肃省发电厂并网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执行《电力监管条例》、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电力安全生产监管办法》,规范发电厂并网运行的安全管理,保......

    甘肃省医学会学术会议管理办法(试行)(5篇范文)

    甘肃省医学会学术会议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规范甘肃省医学会学术会议的组织和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甘肃省医学会学术会议应认真贯彻执行我省......

    甘肃省电力公司农电安全活动管理办法(试行)

    甘肃省电力公司农电安全活动管理办法(试行) 1 总则 1.1 为了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规范省公司农电系统安全活动的有效开展,逐步提高农电职工安全意识......

    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试行)(5篇)

    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适应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的新要求,结合首都食品安全的特点,不断加强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推进其一体化、制......

    《甘肃省电化教育中心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试行)》

    关于印发《甘肃省电化教育中心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发布时间:2010-05-20 08:46:08 字体大小:【大】【中】【小】甘电教中(2010)22号中心各部室:为了加强中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