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试行)(5篇)

时间:2019-05-13 20:15: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试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篇: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适应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的新要求,结合首都食品安全的特点,不断加强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推进其一体化、制度化、程序化的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执法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是本市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本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基本要求。根本目标是通过对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依法采取科学、高效的监督管理措施,保障首都食品安全。

第三条 在本市从事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应严格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以下简称“监管”),是指本市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相关事权划分,依法对所辖行政区域内的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活动采取监督检查、安全监测、违法案件查处等方式进行行政管理的活动。

第五条 本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遵循以下原则:

(一)分级分类原则。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信用等级和所生产经营食品的风险程度,将生产经营者进行动态区分,通过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实现新体制下食品安全监管的精确化、精细化和精致化目标。

(二)分区分责原则。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事权确权原则,将监管责任属地化,通过建立快速反应与查处机制实现新体制下食品安全监管的一体化、无缝隙化和责任量化目标。

(三)区域联动原则。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所辖行政区域特点,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按地理位臵相近划分为若干个区域联动协作组,通过建立执法力量联动机制实现新体制下食品安全监管的机动化、集约化和效能化目标。

(四)过程记录原则。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严格遵守执法程序及本办法规定标准化操作流程,通过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实现新体制下食品安全监管的规范化、痕迹化和可追溯化目标。

第二章 分级分类监管的原则与办法

第一节 一般性要求

第六条 本市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及其生产经营活动实行分级分类监管。

第七条 本办法所称的分级分类监管,是指将食品按风险程度分为不同类别,并结合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信用度等因素,对其实施分级动态管理的活动。

分级分类监管遵循风险分析、动态评定、效能监管的原则。

第八条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北京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用体系建设管理办法》及《北京市食品风险分类监管目录》,指导和检查全市食品生产经营者分级分类监督管理工作。

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北京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用体系建设管理办法》和《北京市食品风险分类监管目录》对所辖行政区域内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综合评定后确定分级监管目录,并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节 分级分类监管及措施

第九条 本市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分为三个监管级别。一级监管是针对从事《北京市食品风险分类监管目录》涉及的中等及以下风险食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无不良信息归集记录的生产经营者进行的监管。

二级监管是针对从事《北京市食品风险分类监管目录》涉及的中等及以下风险食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信用分级评定为一级失信的生产经营者;或者是针对从事《北京市食品风险分类监管目录》涉及的中等以上风险食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无不良信息被归集的生产经营者进行的监管活动。

三级监管是针对从事《北京市食品分类监管目录》涉及的中等以上风险食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信用分级评定为一级失信的生产经营者进行的监管活动。

信用分级评定为二级以上(含)失信的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监督管理活动按照《北京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用体系建设管理办法》规定的信用约束措施执行。

第十条 本市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分类监管以《北京市食品风险分类监管目录》为主要依据。《北京市食品风险分类监管目录》以安全风险分析为基本出发点制定,具体考虑以下因素:

(一)上一年度日常监测数据;

(二)上一年度风险监测数据;

(三)消费者群体规模;

(四)特殊人群的影响度;

(五)致害程度;

(六)召回情况;

(七)被投诉举报情况;

(八)其他因素。

第十一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监管级别评定工作按年度进行,原则上每年12月底进行重新评定。生产经营者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或新增高风险类食品可即时评定并调整监管级别。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评定的级别进行相应的监督管理。

第十二条 实施三级监管的食品生产经营者,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确定检查频次,每年度专项检查不少于一次,全项目检查不少于一次。第十三条 实施二级监管的食品生产经营者,由区县或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确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检查频次,每年度专项检查不少于一次,每两年全项目检查不少于一次。

第十四条 实施一级监管的食品生产经营者,由区县或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确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检查频次,每两年专项检查不少于一次,每四年全项目检查不少于一次。

第十五条 区县或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食品生产经营者取得相关许可后半年内组织开展一次全项目检查。

第十六条 本市对食品生产者、全市性及区域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实施三级监管。

本市餐饮服务提供者的分级分类评定工作按《北京市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日常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进行,但应对照本办法的相应监管措施实行监管。

第三章 监督检查 第一节 一般性要求

第十七条 本市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实施的监督检查种类主要包括全项目检查、飞行检查、专项检查、跟踪检查及保障检查。

全项目检查是指按照《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检查条款指南》逐条开展的监督检查。

飞行检查是指根据监管工作需要,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开展的突击性有因检查。专项检查是指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开展的有侧重的监督检查或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开展的专项整治活动。

跟踪检查是指对食品生产经营者有关问题的整改措施与整改效果的复核性检查。

保障检查是指在本市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中对相关食品生产经营者开展的监督检查。

第十八条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编制本市年度食品监督检查计划,确定年度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并监督实施。

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根据市级监督检查计划及所辖行政区域特点,编制本区域年度监督检查计划,确定检查频次和覆盖率。

第十九条 凡涉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和市政府部署的专项检查、市政府各执法部门的综合监督检查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统一部署协调。

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根据所辖行政区域特点及监管实际启动相应级别的专项检查;并根据检查中发现的共性问题、突出问题,结合本行政区域的监管实际,制定加强监管的措施并组织实施。

第二十条 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风险隐患,应当及时向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相关处室报告。

第二十一条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根据事权划分,要求以下食品生产经营者应按年度报送《北京市食品生产经营者年度自查报告》。报告内容格式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统一制定。

(一)食品生产企业;

(二)大型餐饮企业及连锁企业总部;

(三)连锁商场(超市)集团总部;

(四)大型食品集中交易市场主办单位;

(五)大型食品物流配送企业;

(六)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

(七)其他。

第二十二条 本市对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食品贮存、运输和装卸的专业仓储、物流企业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实施严格监管。

第二节 检查要求

第二十三条 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实施监督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应当出示执法证件。

检查过程中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执法人员应当保守秘密。

第二十四条 执法人员应按照《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检查条款指南》的内容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开展全项目检查、专项检查、跟踪检查及保障检查,如实填写检查记录表格,记录监督检查结果;飞行检查应填写《现场检查笔录》,必要时制作《询问调查笔录》。

执法人员应当就检查情况与被检查者交换意见,监督检查结论由执法人员和被检查者或其授权的人员签字。被检查者对检查结果有异议的,可以签署异议;拒绝签字的,由监督检查人员书面记录后存档。

第二十五条 对监督检查现场发现的违法行为,执法人员应当依法收集与案件有关的证据,制作《现场检查笔录》及《询问调查笔录》,并按照相关程序规定进行立案查处。

根据事权划分,需要移交稽查部门的,按程序将相关证据及笔录进行移交;对符合当场行政处罚条件的,应依法做出当场行政处罚。

第二十六条 监督检查中发现符合国家及本市关于食品药品行政指导相关规定情形的,应当给予行政指导。

提出整改要求后当事人即能改正的,责令其立即改正;不能立即改正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在改正期限后进行跟踪检查。

第二十七条 执法人员进行监督检查,必要时应采取下列措施:

(一)查阅、复制有关合同、票据、账簿和其他有关资料;

(二)查封、扣押相关场所、设施或者财物;

(三)先行登记保存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证据;

(四)对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快速检验或抽样检验。第二十八条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本行政区域内食品生产经营者监管档案,一证一档。监管档案由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组成,纸质档案应当包括以下材料:

(一)营业执照副本、生产经营者身份证明复印件;

(二)行政许可材料复印件;

(三)监督检查记录;

(四)安全监测相关材料;

(五)投诉举报及处理结果记录;

(六)违法违规行为处理记录;

(七)召回或停止生产经营记录;

(八)食品安全承诺书;

(九)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十)《北京市食品生产经营者年度自查报告》;

(十一)分类分级评价及调整材料;

(十二)其他。

上述相关信息应当录入电子监管信息系统并定期更新,确保及时、准确。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所称的飞行检查包括国家及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启动的飞行检查。

飞行检查原则上不得组织被检查者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执法人员参与检查;原则上不得提前通知被检查者,但应在检查时出示文件或说明来意。

第三十条 保障检查按《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工作规范(试行)》规定开展。

保障期间,原则上以保障检查工作为主,不再进行全项目检查、专项检查,飞行检查及跟踪检查除外;保障结束后,恢复常态监管。

第三十一条 区县或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根据有关规定将食品生产经营者监督检查情况纳入信用监管体系,并及时更新数据。

第三节 检查重点

第三十二条 对食品生产者的监督检查重点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行政许可情况;

(二)厂区环境情况;

(三)原辅料库和原辅料采购查验情况;

(四)生产车间和生产过程控制情况;

(五)成品库、成品管理和出入库记录情况;

(六)化验室检查情况;

(七)食品标识标签情况;

(八)从业人员健康及培训情况;

(九)食品安全处臵和食品召回等制度制定和执行情况;

(十)违法行为与整改情况;

(十一)其他。

第三十三条 对食品经营者的监督检查重点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行政许可情况;

(二)从业人员健康及培训情况;

(三)经营条件、设备设施情况;

(四)采购验收及购销台帐建立情况;

(五)储存、运输与配送中对食品外观、包装标识、保质期等检查的情况;

(六)产品退市的情况;

(七)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和展销会、庙会、游园会的举办者食品安全义务履行情况;

(八)互联网经营者的义务履行情况;

(九)其他。

第三十四条 对食品现场制售者的监督检查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行政许可情况;

(二)现场环境、条件情况;

(三)食品安全管理、食品安全专管员、信息公示等制度建立情况;

(四)从业人员健康及培训情况;

(五)进货查验情况;

(六)食品添加剂、食用油、食品质量管理和不合格品处理等台帐记录情况;

(七)其他。

第三十五条 对餐饮服务提供者的监督检查重点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行政许可情况;

(二)从业人员健康及培训情况;

(三)操作环境的卫生清洁情况;

(四)设施设备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情况;

(五)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和索票索证制度及执行情况;

(六)食品原料、半成品、成品、食品添加剂贮存情况;

(七)食品加工情况;

(八)餐饮用具清洗、消毒、保洁情况;

(九)用水情况;

(十)加工用水符合要求情况;

(十一)其他。

第三十六条 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未取得相关许可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立案查处,依法取缔;

(二)收集实际经营者的身份证明;

(三)具有办理相关许可条件的,督促其在合理时限内办理许可;

(四)建立无证商户经营台账,填写商户的具体位臵;

(五)取缔无效的定期检查,协调街道办事处等各部门处理并做好记录。

第四章 食品安全监测 第一节 分类及定义

第三十七条 本市食品安全监测工作包括监督抽检、风险监测、快速检测。

监督抽检是指,依法对本市范围内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有预定目标、有详细计划、有统计学分析意义的抽样、检验,并对抽检结果进行公布和处理的活动。

风险监测是指,对高风险食品的高风险项目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评估的活动。

快速检测是指,利用便携式检测设备、移动实验设备等,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对食品安全初步做出判定的活动。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所称的定量分析方法是指以实验室检验为基本途径,检验结果可以用数量进行描述,并且依法可以作为行政处罚依据的食品安全监测方法。

定性分析方法是指借助各种经认定的检验工具、仪器,检验结果以“是”或“否”进行描述,并且不能作为行政处罚依据的食品安全监测方法。

第三十九条 本市风险监测工作包括常规风险监测、专项风险监测和临时性风险监测。

常规风险监测是指,结合国家食药总局安排的风险监测任务,根据本市特点,按照风险监测项目的确定因素,结合历年食品安全统一监测、专项整治、突发事件处臵、消费者投诉举报、动态信息监控等涉及的高风险食品及指标,确定常规风险监测内容的活动。

专项风险监测是指,针对乳制品、白酒、婴幼儿食品等重点食品、传统节日食品(粽子、月饼)、重要节日(元旦、春节、国庆)、大型会议(两会)期间等特殊食品类别或特殊时期食品进行重点监控的要求,确定监测内容的活动。

临时性风险监测是指,针对突发食品安全事件以及上级部门交办的临时性监测任务,为突发事件的处臵和临时任务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确定监测内容的活动。

第二节 工作要求 第四十条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按照《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管理办法》及《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药品、药包材、医疗器械、化妆品安全监测工作办法(试行)》的规定要求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

第四十一条 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根据所辖行政区特点,结合全市快检计划,对合格率较低、风险较高的食品,制定《区县局(食药所)年度食品快速检测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快速检测工作应由执法人员完成。

第四十二条 执法人员在配合检验人员抽样时,应对被抽检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开展专项检查,填写检查记录表格。

第四十三条 在抽检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行为,应按本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进行处理。

第四十四条 监督抽检中发现的不合格食品应按法定程序立案查处;追溯不合格食品来源,对被抽检单位供货商或生产厂家进行立案查处。对监督抽检不合格食品生产企业,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督促其立即整改并监督其整改情况。

供货商为本市但不属于本辖区职责范围的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相关处室统一指定管辖;供货商为本市生产企业的,及时将生产企业涉嫌存在违法行为线索移送企业所在地的区县或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同时将不合格报告移交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相关处室;供货商或生产企业为外埠的,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相关处室统一通报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第四十五条 承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技术机构应根据风险监测结果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或毒理学资料等开展技术评估,按照有利于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原则出具评估意见和风险控制建议,为执法部门确定监控重点、开展专项检查、发布风险预警信息、实施市场控制提供决策依据。

第四十六条 快速检测中发现的不合格食品,应采取临时控制措施,抽样送法定检验机构检验;快速检测结果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检验机构检验合格的,应及时解除临时控制措施;不合格的,按本办法第四十七条处理。

第四十七条 食品安全监测信息的发布应按照国家及本市有关规定执行,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未经授权不得擅自对外发布不合格食品信息。

第五章 违法行为查处

第四十八条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建立主动稽查机制,鼓励执法人员在日常监管工作中积极主动发现、查处违法行为。

第四十九条 主动稽查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风险预判原则。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对所辖区域内具有一定风险度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不定期的开展关键项目的有因检查;或对已有的案件线索查找共性,进行风险预判,必要时组织专项检查,主动查处违法行为。

(二)快速反应与查处原则。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对媒体曝光的、互联网监控的及其他方式发现的违法行为线索快速反应,主动查处违法行为。

第五十条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建立行刑衔接工作制度,做到违法必究,有案必移。

第六章 责令召回、停止经营与收回

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所称责令召回是指,食品生产者应按照规定程序采取一定的措施,从市场上收回已经售出的、有证据证明已经危害或者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不合格食品,并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而未采取的,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责令并监督其采取措施的行为。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所称责令停止经营是指,食品经营者应按照相关规定应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食品而未停止的,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责令并监督其采取措施的行为。

第五十三条 责令收回是指,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规定程序从市场上收回已经售出的、因经营者自身原因造成危害或者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不合格食品,并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而未采取的,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责令并监督其采取措施的行为。

第五十四条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过食品安全监督抽检、风险监测、案件稽查、消费者投诉等途径发现不合格食品,应统一在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门户网站发布相关信息,通知食品生产经营者停止经营、召回或收回不合格食品,采取相关措施消除食品安全风险。

第五十五条 停止经营、召回或收回信息发布3日后,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停止经营、召回或收回不合格食品而未采取相应措施的,必须立即责令其停止经营,召回或收回不合格食品,追查不合格食品的流向和产生的原因。

第五十六条 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召回或收回、停止经营不合格食品的,应制作并送达《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责令召回/收回通知书》、《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责令停止经营通知书》,同时对食品生产经营者予以行政指导。

第五十七条 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作出并送达《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责令召回/收回通知书》、《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责令停止经营通知书》后,应当在合理期限内对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跟踪检查。

第五十八条 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食品生产经营者停止经营、召回或收回不合格食品,食品生产经营者拒绝履行的,应当依法予以处理,进行公示。

第五十九条 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召回或收回的食品实施监督销毁或者无害化处理。

现场监督人员对监督销毁或者无害化处理全过程作完整记录,签字确认后归档备查。第七章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处置

第六十条 本办法所称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是指,可能或已经突然发生的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食品添加剂或者其相关产品,危害或者可能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事件。

第六十一条 本市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处臵工作遵循以下原则:

(一)属地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市、区两级食品安全事件应急指挥体系,根据事件严重程度和社会影响度,统一指挥,分级组织开展防范处臵工作。

(二)风险监测、资源共享原则。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强风险监测和不良反应监测,做好预警和防范工作。密切关注国内外舆情信息,及时发现安全事件苗头,防患于未然。充分利用科学手段和技术装备,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做好食品安全事件监测、报告和处臵工作。

第六十二条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市级食品药品稽查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

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辖区内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跨区域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协调相关区县及直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调查处理。

第六十三条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北京市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处臵指南》。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建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根据《北京市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处臵指南》、《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开展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处臵工作。

第八章 附 则

第六十四条 本办法所称的食品包括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进入流通领域后的食用农产品。

第六十五条 本办法由市局法制处负责解释。第六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开始实施。

附件:1.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检查条款指南

2.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检查记录表

3.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检查流程图、北京市食品违法案件查处流程图

4.责令召回通知书、责令停止经营通知书、责令收回通知书

5.北京市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处臵指南

附件1

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检查条款指南

第一节 食品生产者监督检查

第一条 企业资质检查

【检查核心】食品生产者应当持有合法有效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在许可范围内从事食品生产。

【检查方法】查验资质 【检查条款】

0101 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是否在有效期内。1.从事食品生产应当取得食品生产许可。【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条第一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 2.未经许可不得生产食品添加剂。【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三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 3.在食品生产许可被注销后不得出厂销售食品。【检查依据】《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

0102 食品生产许可证载明的企业名称、法定代表人、生产场所、生产范围等事项是否与营业执照上载明的信息一致。

0103 是否在食品生产许可的品种范围内从事食品生产活动。

1.不得未经许可机关确定食品生产许可的品种范围即出厂销售试产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十六条第二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

2.不得销售因许可检验不合格而未获许可的食品。【检查依据】《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十七条第二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

3.许可检验食品全不合格应当注销食品生产许可或停止销售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十七条第三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

4.不得超出许可的品种范围生产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第三十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

0104 是否按规定报告或者备案。

1.生产条件发生变化的,不符合食品生产要求的,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潜在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区县局或直属分局报告。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五条、《食品安全法》八十五条

2.对委托生产食品的,受委托企业应当在许可的产品品种范围内委托生产,并向双方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备案;委托生产的食品品种应当与备案内容一致;委托生产食品包装标识符合相关规定。乳制品、婴幼儿配方乳粉、食品添加剂禁止委托生产。

【检查依据】《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三十四条第五项

【处罚依据】《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第六十八条第二款

3.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应当依法备案。【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五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第(三)项 0105 是否伪造、变造、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食品生产许可证和编号的行为。

【检查依据】《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 【处罚依据】《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三十六条、《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第四十九条

第二条 厂区检查

【检查核心】食品生产者的厂区应当满足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 【检查条款】 0201 厂区是否满足相关要求。

【检查依据】《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 14881-2013)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款

【检查标准】

1.企业厂区周围应无有害气体、烟尘、粉尘、放射性物质及其他扩散性污染源。

2.厂区应当清洁、平整、无积水;厂区的道路应用水泥、沥青或砖石等硬质材料铺成。

3.生活区、生产区应当相互隔离;生产区内不得饲养家禽、家畜;坑式厕所应距生产区25米以外。

4.厂区内垃圾应密闭式存放,并远离生产区,排污沟渠也应为密闭式,厂区内不得散发出异味, 不得有各种杂物堆放。

第三条 原辅料检查

【检查核心】原辅料库应当具有完整的出入库记录,保证原辅料具有可追溯性,相应设施设备保证原辅料的质量安全。

【检查条款】

0301 原辅料是否进行进货查验和建立相关记录。1.不得采购或者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六条第一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三)项 2.采购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当向供货者索取许可证复印件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采购进口需法定检验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应当向供货者索取有效的检验检疫证明。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六条第一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第(五)项 3.对供货者无法提供有效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料,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自行检验或委托检验,并保存检验记录。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六条第一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

(一)项 4.应当建立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六条第二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

(二)项 5.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八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第(三)项

6.应当建立和保存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贮存、保管、使用出库等记录。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 0302 原辅料是否分类管理。1.原辅料应当按批次进行码放。2.原辅料应当按照检验、待检验、合格区、不合格区进行码放。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 0303 原辅料是否具有温湿度控制、通风、防虫防鼠防火设施,上述设施是否正常运转。

0304 原辅料是否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进行出库。0305 是否使用非食品原料、病死畜禽、回收、过期食品原料。

0306 是否超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记录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六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第(二)项、《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第六十八条

第四条 生产车间检查

【检查核心】食品生产者的生产车间和生产过程控制应当符合食品安全的相关要求。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文件和记录 【检查条款】

0401 是否制定并实施生产工序、设备、贮存、包装等生产关键环节控制要求。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一款第(二)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第(二)项

【检查标准】 1.应根据食品质量安全要求确定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质量控制点,制定关键质量控制点的操作控制程序或作业指导书。

2.应当建立必要的半成品检验记录、温度控制、车间洁净度控制等。

2.生产现场应当避免人流、物流交叉污染,避免原料、半成品、成品交叉污染。

3.应当保证设备、设施正常运行。

0402 是否制定、实施生产过程控制要求,或者食品生产过程中有不符合控制要求的情形时是否采取整改措施。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第(二)项

【检查标准】

1.原料采购、原料验收、投料等原料控制。

2.生产工序、设备、贮存、包装等生产关键环节控制。3.原料验收、半成品检验、成品出厂检验等检验控制。4.运输、交付控制。

0403 生产条件、生产工艺是否符合要求。

1.生产车间的高度应符合有关要求。车间地面应当应用无毒、防滑的硬质材料铺设、无裂缝,排水状况良好。

2.墙壁一般应当使用浅色无毒材料覆涂;房顶应无灰尘;位于洗手、更衣设施外的厕所应为水冲式。

3.生产车间的温度、湿度、空气洁净度应满足不同食品的加工要求。

4.生产工艺布局应当合理,各工序应减少迂回往返,避免交叉污染。

5.生产车间内光线充足,照度应满足生产加工要求。工作台、敞开式生产线及裸露食品与原料上方的照明设备应有防护装臵。

0404 生产设备、检验手段是否符合要求。

1.企业必须具有《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中规定的必备的生产设备,企业生产设备的性能和精度能满足食品生产加工的要求。

2.直接接触食品及原料的设备、工具和容器,必须用无毒、无害、无异味的材料制成,与食品的接触面应边角圆滑、无焊疤和裂缝。

3.食品生产设施、设备、工具和容器等应加强维护保养,及时进行清洗、消毒,使用的清洗消毒剂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4.企业出厂检验设施设备的性能、准确度应能达到规定的要求。有合格计量检定证书、实验室布局合理,满足相应检验条件。实行委托检验的,应签定合法的委托合同或协议。

0405 环境卫生、工具设施卫生、洗手、更衣、消毒措施是否符合要求;灭蝇、防鼠、防虫设施是否符合要求。

1.生产车间或生产场地应当清洁卫生。

2.应有防蝇、防鼠、防虫等措施和洗手、更衣等设施。3.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或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应当合理放臵与处臵。

0406 是否建立投料等原料控制。

1.应当建立和保存生产投料记录,包括投料种类、品名、生产日期或批号、使用数量等。【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第(一)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

第五条 成品库检查

【检查核心】成品库应当对产品进行分类管理,有相应的出入库记录,并能够保证原辅料的质量安全。

【检查条款】

0501 产品贮存管理是否符合要求。

1.产品应当按种类、批次、类别进行管理,按照待检验区、合格区、不合格区进行码放。

2.具有温湿度控制、通风、防虫防鼠防火设施并正常运转。

3.不得有提前打印生产日期的行为。

0502 是否建立和保存完整真实的出入库记录。1.应当对出入库每批产品建立和保存出入库台帐,包括产品名称、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出货日期、地点、检验合格证号、交付控制、承运者等内容。

2.出入库记录记载的产品数量应当与库房实际数量一致。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记录

【检查依据】《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一款

【处罚依据】《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第六十一条 第六条 化验室检查

【检查核心】化验室应当具有相应的检验能力、完整的检验记录和检验结论。

【检查条款】

0601 是否制定并实施原料检验、半成品检验、成品出厂检验等检验控制要求。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一款第(三)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第(二)项

【检查标准】

1.出厂检验项目与食品安全标准及有关规定的项目应当保持一致。

2.具备出厂检验能力。自行检验的,具有相应的检验设备、条件和能力。委托检验的,受委托检验机构具有相应的资质并签有委托检验合同。

3.应当建立和保存原始检验数据和检验报告记录,包括查验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执行标准、检验结论、检验人员、检验合格证号或检验报告编号、检验时间等记录内容。

4.应当按规定保存出厂检验留存样品。产品保质期少于2年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产品的保质期;产品保质期超过2年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记录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八条、《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一款第(三)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第(二)项 第七条 食品标签标识检查

【检查核心】食品标签标识应当符合有关法律和食品安全标准的规定,做到标识规范、内容真实准确。

【检查条款】

0701 是否生产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或食品添加剂。1.不得生产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九)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 2.不得生产无标签的食品添加剂。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七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 0702 是否生产标签不符合规定的食品。

1.生产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标签或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七条、《食品标识管理规定》、《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 2.生产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标签(说明书)模糊不清或标识不全。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八条第二款、《食品标识管理规定》、《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 3.生产的食品标签、说明书含有虚假、夸大内容,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八条第一款、《食品标识管理规定》、《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 4.上市销售与其标签、说明书所载明的内容不符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八条第三款、《食品标识管理规定》、《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产品

5.未在食品包装上标注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和标志。【检查依据】《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 【处罚依据】《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三十六条、《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

第八条 从业人员管理的检查

【检查核心】从业人员的健康情况直接决定着食品生产环节的食品安全,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健康条件。

【检查条款】

0801 是否安排患有职业禁忌疾病的人员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第(七)项 【检查标准】

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0802 是否聘用未取得健康证明的人员从事食品生产。【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二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款、《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第七十二条

0803 是否聘用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人员从事管理工作。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二条第一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二条第二款 0804 从业人员是否遵守健康操作规范。

1.食品生产人员应当保持个人卫生,生产食品时,应当将手洗净,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第(八)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款

第九条 食品安全制度检查

【检查核心】重点检查企业是否建立和执行食品安全制度。

【检查条款】

0901 是否建立和执行原料验收、生产过程安全管理、贮存管理、设备管理、不合格产品管理等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第(一)项 【检查标准】

1.建立和执行原料验收制度。

2.建立和执行生产过程安全管理及相应的考核办法。3.建立和执行贮存管理。4.建立和执行设备管理。

5.建立和执行不合格产品管理等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建立收集风险及评估信息的记录情况、对消费者投诉登记、处理记录。

0902 是否建立质量管理目标和职责、人员管理制度。【检查依据】《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第二十一条 【处罚依据】《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第六十条 【检查标准】

1.应制定明确的质量安全目标、各有关部门质量安全职责、权限等情况的管理制度。

2.应规定生产管理者、质量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生产操作人员的职责,明确其权利、义务和责任,生产管理者的资格应符合有关规定。

3.应具备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4.应具备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各种产品配方、工艺规程、作业指导书等工艺文件。产品配方中使用食品添加剂规范、合理。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记录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二条、第七十条第三款

#第十条 禁止生产食品情况的检查

【检查核心】重点检查企业是否存在重大违法行为,是否存在严重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

【检查条款】

1001 是否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一)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一)项 1002 是否生产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二)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二)项 1003 是否生产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三)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三)项 1004 是否生产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四)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四)项 1005 是否生产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五)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五)项 1006 是否生产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六)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六)项 1007 是否生产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七)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一)项 1008 是否生产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八)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七)项 1009 是否生产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十)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八)项 1010 是否生产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要求的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十一)项 【处罚依据】《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第六十八条第二项

1011 食品中是否添加药品。【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四)项 第十一条 责令召回及违法行为整改情况的检查 【检查核心】重点检查企业是否主动召回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是否存在违法行为未整改的情况。

【检查条款】

1101 是否拒不召回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记录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三款第三款、《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第五十一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十)项 【检查标准】

1.食品生产者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召回和通知情况。

2.食品生产者应当对召回的食品采取补救、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并将食品召回和处理情况向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1102 对违法行为是否及时纠正,未经整改是否恢复生产同种食品。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记录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

第二节 食品经营者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 企业资质检查

【检查核心】食品经营者应当具有合法有效的食品流通许可证,许可事项与实际经营情况一致。

【检查方法】查验资质 【检查条款】

1301 是否取得有效的食品流通许可证。【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条第一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 1302 是否未经许可而改变许可事项。【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条第一款、《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第二十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第(一)项

1303 是否伪造、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食品流通许可证。

【检查依据】《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第三十条第一款

【处罚依据】《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第(二)项

1304 是否在经营场所显著位臵悬挂或者摆放《食品流通许可证》正本。

【检查依据】《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第三十条第二款

【检查标准】

食品经营者应当在经营场所显著位臵悬挂或者摆放《食品流通许可证》正本。

1305 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符合经营要求的,经营者是否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潜在风险的,经营者是否立即停止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区县食药监部门报告;需要重新办理许可手续的,经营者是否依法办理。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五条、《食品安全法》八十五条

第十四条 从业人员管理的检查

【检查核心】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健康条件。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记录和文件 【检查条款】

1401 是否安排患有职业禁忌疾病的人员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第(七)项 【检查标准】

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1402 是否聘用未取得健康证明的人员从事食品经营。【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二款、《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十二条

【处罚依据】《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六十二条第(一)项

1403 是否聘用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人员从事管理工作。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二条第一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二条第二款 1404 从业人员是否遵守健康操作规范。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第(八)项 【处罚依据】无 【检查标准】

1.食品经营人员应当保持个人卫生,经营食品时,应当将手洗净,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

2.销售无包装的直接入口食品时,应当使用无毒、清洁的售货工具。

第十五条 采购与验收的检查

【检查核心】食品经营者采购食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履行进货查验义务。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记录 【检查条款】

1501 采购食品时是否查验许可证和相关证明文件。【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第四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第(五)项 【检查标准】

1.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2.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企业,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进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

1502 食品经营企业是否建立并遵守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九条第二款、第三款、《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四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第(二)项 【检查标准】

1.应当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2.应当对采购食品包装、标签的完整性及其感官性状进行验收检查。

3.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第十六条 贮存、运输与配送的检查

【检查核心】食品经营者贮存、运输和配送食品应当符合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

【检查条款】

1601 是否按规定要求贮存、销售食品或者清理库存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第(四)项 【检查标准】

应当按照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贮存食品,定期检查库存食品,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1602 是否按规定要求贮存散装食品。【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一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第(四)项 【检查标准】

贮存散装食品,应当在贮存位臵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1603 是否按规定要求销售生鲜食品和熟食制品。【检查依据】《北京市食品流通许可管理办法(试行)》第九条

【处罚依据】无 【检查内容】

食品经营者销售生鲜食品和熟食制品,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所需要的温度、空间隔离等特殊要求,防止交叉污染。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记录 1604 是否按照要求进行食品运输。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第(六)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一条 【检查标准】

1.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

2.贮存、运输按照规定需要低温保存的食品,配备与其经营规模和食品种类相适应的冷藏冷冻设备设施以及具有连续测量和记录温度功能的装臵,并保证正常运转。

3.食品贮存和运输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规定查验货主的营业执照和相应的许可证件,并保存复印件。

第十七条 食品标签标识检查

【检查核心】食品标签标识应当符合有关法律和食品安全标准的规定,做到标识规范、内容真实准确。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产品 【检查条款】

1701 是否经营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或食品添加剂。1.不得经营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九)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 2.不得经营无标签的食品添加剂。【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七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 1702 是否经营标签不符合规定的食品。

1.经营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标签或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十一)项、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七条、《食品标识管理规定》、《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 2.经营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标签(说明书)模糊不清或标识不全。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八条第二款、《食品标识管理规定》、《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 3.经营的食品标签、说明书含有虚假、夸大内容,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八条第一款、《食品标识管理规定》、《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 4.对上市销售与其标签、说明书所载明的内容不符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八条第三款、《食品标识管理规定》、《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 5.应当按照食品标签标示的警示标志、警示说明或者注意事项的要求,销售预包装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九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第(四)项 第十八条 禁止经营食品情况的检查

【检查核心】重点检查企业是否存在重大违法行为,是否存在严重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

【检查条款】

1801 是否经营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一)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一)项 1802 是否经营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二)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二)项 1803 是否经营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三)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三)项 1804 是否经营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四)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四)项 1805 是否经营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五)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五)项 1806 是否经营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六)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六)项 1807 是否经营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七)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一)项 1808 是否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八)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七)项 1809 是否经营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十)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八)项 1810 是否经营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要求的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十一)项、《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九条第(十三)项。

【处罚依据】《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五十三条

1811 食品中是否添加药品。【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四)项 第十九条 从事批发业务的经营企业检查

【检查核心】从事批发业务的食品经营者应当记录、保存销售信息或者保留销售票据,向购货者开具销售票据或者清单。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记录 【检查条款】

1901 是否记录、保存销售信息或者保留销售票据。【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九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第(四)项、《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

【检查标准】

从事食品批发业务的经营企业销售食品,应当如实记录批发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内容,或者保留载有相关信息的销售票据。记录、票据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1902 是否向购货者开具销售票据或者清单。【检查依据】《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十四条条

【处罚依据】《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六十三条第(一)项

【检查标准】

从事食品批发业务的经营企业销售食品,应当向购货者开具载有规定信息的销售票据或清单,同时加盖印章或签字。

第二十条 产品退市的检查 【检查核心】食品经营者不得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应当及时执行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退市制度。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记录 【检查条款】

2001 发现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时是否停止经营。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条第二款 【处理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条第四款 【检查标准】

1.食品经营者发现其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经营,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报情况。

2.应当将有关情况报告辖区食药监管部门。未依照前款规定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责令其停止经营。

第二十一条 主办单位责任检查

【检查核心】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和展销会、庙会、游园会的举办者应当履行管理者的相关责任,对食品经营者的资质和关于食品安全的保障进行监督。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资质、记录和文件 【检查条款】

2101 是否审查入场食品经营者的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允许未取得许可的食品经营者进入市场销售食品。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一)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条、《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五十八条

2102 是否明确入场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二)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条、《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五十八条

2103 是否定期对入场食品经营者的经营环境和条件进行检查。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三)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条、《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五十八条

2104 发现食品经营者不具备经营资格、经营环境和条件或者有违法行为时是否依法采取措施。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条、《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五十八条

【检查标准】

1.发现食品经营者不具备经营资格的,应当禁止其入场销售。

2.发现食品经营者不具备与所经营食品相应的经营环境和条件的,可以暂停或者取消其入场经营资格。

3.发现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有其他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2105 是否建立食品经营者档案,记载市场内食品经营者的基本情况、主要进货渠道、经营品种、品牌和供货商状况等信息。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四)项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条、《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六十三条第(二)项

2106 是否设臵食品信息公示媒介,及时公开市场内或行政机关公布的相关食品信息。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六)项

【处罚依据】《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六十三条第(二)项

2107 是否建立和完善食品经营管理制度,加强对食品经营者的培训。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五)项

【处罚依据】无

2108 其他应当履行的食品安全管理义务。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二)项

【处罚依据】无 【检查标准】

1.应当配备专职食品安全管理员,指导并督促入场经营者落实食品安全责任。

2.查验场内经营者证明其经营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和要求的相关材料,对其在市场外的食品贮存场所进行备案。

3.指导并督促场内经营者建立经营记录,执行进货查验、索证索票等与保障食品安全有关的制度。

4.根据需要配备食品检验、冷藏冷冻等设备设施。5.与入场经营者签订协议,落实本市重点监督管理的食品和食用农产品场地(厂)挂钩要求,明确因入场经营者违反食品安全要求双方可以解约的情形以及其他食品安全要求。

第二十二条 互联网经营者的检查

【检查核心】互联网销售食品应当在网页公示经营者的相关信息,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资质和网页记录 【检查条款】

2201 是否取得和公示许可证。【检查标准】

1.利用互联网从事食品经营的应当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

2.互联网经营者在网店主页的明显位臵公示经营者的名称、联系方式、食品流通许可证号等信息。

2202 是否履行告知义务和其他义务 【检查标准】

1.在销售前以适当的方式明确告知消费者食品标签上的内容。

2.利用互联网从事食品经营不得经营散装食品。第二十三条 违法行为整改情况的检查

【检查核心】食品经营者应当对违法行为和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及时采取纠正或者补救措施。

【检查方法】现场检查、查验资质和记录 【检查条款】

2301 是否及时采取整改或者停止经营、报告等措施。【检查依据】《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十条第二款

【处罚依据】《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五十四条

【检查标准】

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符合经营要求的,经营者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潜在风险的,经营者应当立即停止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区县食药监部门报告;需要重新办理许可手续的,经营者应当依法办理。

【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五条、《食品安全法》八十五条

2302 是否拒不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检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条

【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十)项 【检查标准】

食品经营者发现其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经营,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

第三节 餐饮服务经营者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 企业资质检查

第二篇:北京市社区管理办法(试行)

北京市社区管理办法(试行)

北京市社区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社区建设,规范社区管理,发展基层民主,完善社区服务,促进社会和谐,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本办法所称的社区,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社区居民委员会(以下简称“社区居委会”)辖区。

社区居委会的设立、撤销、规模调整,由所在区(县)政府决定。

第三条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居民群众在社区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增强社区民主自治功能,促进社区和谐稳定,努力为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奠定基础。

第四条 基本原则。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发挥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居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驻社区单位和各类组织的积极性,形成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

(二)以人为本,服务群众。以社区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以社区群众的参与为动力,以社区群众的拥护为准则,使社区群众在社区建设中得实惠,让社区成员共享社区发展成果。

(三)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正确处理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不断完善社区管理方法,不断创新社区服务方式。

(四)分类指导,循序渐进。根据社区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既要着眼长远、整体推进,又要立足当前、稳步实施,促进社区建设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第五条 工作目标。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要求,坚持服务功能完善、居住环境舒适、治安秩序良好、文化生活丰富、管理手段科学、人际关系和谐、公众参与广泛的工作标准,努力做到区域规划好、设施配置好、服务效能好、资源效益好、群众反映好。

第二章 组织体系

第六条 社区组织包括社区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社区服务站及社区各类社会组织等。

第七条 社区党组织是党在社区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区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社区党组织由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执行党中央、上级党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团结、组织干部群众努力完成社区各项任务。

(二)讨论决定本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中的重要问题和重大事项。

(三)领导社区居民自治组织,支持和保证其依法充分行使职权,完善公开办事制度,推进社区居民自治;领导社区服务站和各类社区服务组织开展社区服务工作,创新社区服务机制,提高社区服务水平;领导社区群众组织,支持和保证其依照各自的章程开展工作。

(四)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把工作重点放到凝聚群众力量参与和谐社区建设、共同创造幸福生活上来。

(五)加强社区党建协调工作,指导社区社会组织党组织、新经济组织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组织、协调驻区单位党组织开展区域性党建工作,促进资源共享。

(六)加强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做好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发展党员工作;与有关部门搞好社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八条 社区居民会议是社区居民依法行使民主管理权利的组织形式。社区居民会议有三种组成形式:由本居住地区全体十八周岁以上的居民组成;由每户派代表组成;由居民小组代表组成。其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和修改本社区《居民自治章程》和《居民公约》。

(二)讨论、决定本社区建设的发展规划和计划,并监督实施。

(三)听取、审议社区居委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收支情况报告。

(四)对社区居委会及下属委员会、社区居委会成员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民主评议。

(五)依法补选和罢免社区居委会成员,确认社区居委会成员的辞职申请。

(六)决定居住在本社区的流动人口是否参加居民会议及参加的比例和名额。

(七)讨论本社区建设管理和涉及本社区居民利益的其他重要事项。

第九条 社区居委会是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由本居住地区居民依法选举产生。其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二)召集和主持社区居民会议,定期向社区居民会议报告工作,执行社区居民会议的决定,完成社区居民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教育、引导居民遵守社区居民会议的决定、《居民自治章程》和《居民公约》。

(三)依托社区服务站办理本社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活动;参与协调处理涉及社区成员 1

利益的重大事项,开展共驻共建,整合社区资源,管理和维护本社区居委会财产,经社区居民会议讨论同意,筹集本社区公益事业资金,定期公开收支账目。

(四)组织开展社区教育、文化、科普和体育等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教育居民争做文明市民、创建文明社区。

(五)指导、监督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工作。

(六)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向政府或其派出机构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七)参与对本市各级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相关工作的监督评议。

(八)结合本社区实际,完成其他工作任务。

社区居委会可下设若干居民小组。居民小组在社区居委会的领导下,协助做好本区域范围内的工作。居民小组可根据社区实际,采取楼委会、院委会、楼门自治小组等不同组织形式。

第十条 社区服务站是政府在社区层面设立的公共服务平台,在街道办事处的领导和政府职能部门的业务指导下开展工作,同时接受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和社区居委会的监督。其主要职责是:

(一)代理代办政府在社区的公共服务。主要是协助政府职能部门办理本社区内各种公共服务事项,把政府公共服务延伸到社区,实现政府职能重心下移。

(二)组织开展社区公益服务。主要是协助社区居委会办理本社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三)组织开展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主要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服务,方便居民生活。

(四)培育和壮大社区公益性服务组织,支持和引导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发挥作用。

(五)及时了解反映社情民意。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了解和反映社区居民意见和建议,并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积极支持和配合社区居委会依法开展社区居民自治、开展人民调解,提供法律服务,维护社区和谐稳定。

(六)定期向街道办事处、社区党组织汇报工作,向社区居委会通报工作,接受社区居委会和居民群众的监督和评议。

社区服务站是非营利性公共服务机构,要坚持“依法、公开、高效、便民”的工作原则,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

将各区(县)现有的社区工作站、社区居民事务办理站、社区事务代办站等社区事务办理服务机构,逐步整合过渡为统一的社区服务站,逐步实现与社区居委会职能分开,逐步在全市形成统一形象标识、统一项目设置、统一运行流程、统一服务规范、统一资源调配的公共服务网络。

适应工作需要,社区服务站要确保一定面积的工作用房。社区服务站原则上按每500户居民配备1名专职工作人员标准执行。社区服务站一般设站长、副站长各1名,原则上专设,也可由社区党组织或社区居委会负责人兼任;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与街道(乡镇)签订服务协议,纳入社区工作者管理,其工作绩效接受社区居委会和居民群众的监督评议;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相关人员与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可视情况适度交叉任职。

第十一条 社区社会组织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按照各自章程,自主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其扩大参与、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作用。对具有公益性质、服务居民的政务类、服务类社会组织,应简化登记手续,并以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予以扶持。

第十二条 社区志愿者组织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益性、福利性、群众性活动,开展各种自助、互助的社区志愿服务。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对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要加强指导、协调和支持。

第十三条 业主委员会是物业管理区域内代表全体业主按照“民主、自治、自律、公益”的原则对物业实施管理的组织,是业主大会的执行机构。业主委员会按市场规则聘请物业服务企业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作出的决定,应当告知相关的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并接受社区居委会的指导与监督,听取社区服务站的意见和建议。

第十四条 驻社区单位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发挥各自优势,主动配合、支持所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开展工作,教育、引导本单位职工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共商社区事务,共享社区资源,共建社区家园。第四章 服务支持

第二十四条 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规划、街道组织、社会参与、社区落实的原则,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覆盖社区全体居民、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优良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努力实现社区居民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

第二十五条 推进公共服务进社区。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促进政府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工作与社区工作的有效衔接,大力推进社区就业服务、社会保障服务、救助服务、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文化教育体育服务、公益法律服务、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治安服务以及环境绿化美化服务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政府公共服务覆盖社区。

第二十六条 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改造提升老旧居住区便民网点和商业服务设施,确保新建、改建居住区按规定比例设置便民利民服务网点。继续重点开展面向社区老年人、儿童、残疾人、贫困户、优抚对象、下岗失业人员、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等的帮扶救助服务。扶持社区家政服务,加快发展社区配送服务、代理服务,鼓励通过特许直营或连锁经营等方式,推动社区服务产业化。规范社区物业管理,维护业主合法权益,提高物业服务水平。

第二十七条 推广社区“一门式”服务。依托社区服务站,在社区开办“一门式”服务窗口,方便居民办事。

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需在社区独立设置的工作平台外,逐步将其他各类工作站(所、中心)、活动站(室)等统一纳入社区服务站,由社区服务站按照“一窗多能、一岗多责、定岗定责”的原则统筹配备工作人员,完成相关工作任务。

第二十八条 创新和规范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合同外包”、“项目委托”等多种形式,将部分公共服务转交给专业化社会组织或社会机构承担,逐步实现公共服务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推动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服务社区。

第二十九条 完善服务设施。以社区常住人口规模、地域面积和功能定位为基本依据,采用新建、改造、调整、共享等多种方式,规 2

划和配置好社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充分考虑新建社区与原有社区、中心地段社区与边缘地区社区、商务区与纯居住区的不同条件和不同需求,实行统筹兼顾、合理配置。确保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与住宅区建设、旧城改造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检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

鼓励社会各界将自有物业无偿或廉价提供给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使用。

社区各类组织应当合理利用社区服务设施,不得擅自改变其使用性质。

第三十条 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数字社区。整合各类服务热线、呼叫热线、信息系统和资源,规范新建系统、调整在建系统、改进已建系统,加快互连互通,逐步实现“一网式”、“一号式”服务,构建市、区(县)、街道(乡镇)、居委会四级社区工作信息化平台。加快推进信息亭、信息服务自助终端等设施建设,实现协同服务、便民利民。第五章 运行保障

第三十一条 加强统筹协调。市、区(县)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社区建设、管理、服务工作的领导,将社区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整体规划,精心组织实施。建立社区建设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在市、区(县)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由市、区(县)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日常协调工作。各相关职能部门、人民团体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社区建设工作。

(一)市、区(县)社会建设部门负责贯彻党委、政府关于社区建设的工作部署,牵头制定本市、区(县)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有关政策并组织实施;统筹协调和监督社区建设的相关工作;提出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建议;开展调查研究,总结推广社区建设的先进典型经验;指导基层开展社区建设工作。

(二)市、区(县)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的职责,支持和参与本地区社区建设。

(三)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实施本辖区社区建设工作规划和计划;领导社区服务站办理社区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等工作;依法指导社区居委会开展社区自治,指导和监督辖区居委会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整合辖区内社区建设资源,协调解决社区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监督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在社区开展的工作;负责本辖区社区工作者培训;搞好社区设施建设、管理;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网络。

第三十二条 加强社区物业管理和服务。市、区(县)物业行政管理部门与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建立沟通渠道,及时了解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在社区内的工作情况,支持、配合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做好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三十三条 加大社区建设经费投入。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凡属政府事权范围内的事项,原则上由政府投入。下列社区建设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管理。

(一)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的工作经费。

(二)社区工作者的工资、福利待遇。

(三)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管理、运营、维护等经费。

(四)社区信息网络建设及管理、运营、维护等经费。

落实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建立社区建设经费增长机制,适当增加对财力相对薄弱区(县)的转移支付。

第三十四条 建立社区多元投入机制。探索建立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社会化与产业化相结合的社区事业投入和发展机制,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和社会资金兴办社区基础设施。

完善公共财政政策,研究转移支付、定向补助等不同的财政扶持政策,在社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

第三十五条 加强对经费使用的管理和监督。健全社区各项工作经费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社区工作经费的核定、审批、使用等各个环节,强化专项资金审计监督,确保社区各项经费到位,做到专款专用。社区实行财务公开,收支情况定期公布,接受居民监督。

对政府投入经费及接受无偿捐赠所形成的国有资产,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由各级政府进行监督管理,具体使用者负责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第六章 队伍建设

第三十六条 切实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完善以培养、选拔、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拓宽选人视野,优化人员结构,提高队伍素质,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乐于奉献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第三十七条 推进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化、专业化进程。社区工作者特别是新招录的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一般要持有国家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或北京市社区专职工作者执业资格证书(有效期内);在岗社区工作者未取得职业水平证书的,应鼓励其通过岗位培训、学历教育等方式取得职业水平证书。

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的录用、考评、教育培训等各项制度。

第三十八条 规范社区工作者的工资待遇。根据社区工作者的岗位、工作年限、工作实绩,确定其相应的等级工资待遇,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措施。随着全市和各区(县)经济水平的提高,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收入水平。

第三十九条 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支持、动员、激励国家公职人员、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少年学生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等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按照社区志愿者的特长组建多种类型、多个层次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形成功能齐全、方便快捷的社区志愿服务网络。积极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制度。

第四十条 提升社区各类服务组织从业人员素质。积极吸引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参与社区服务,壮大服务队伍,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努力提高社区服务组织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水平。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市有关部门应根据本办法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各区(县)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第三篇:QHSE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xxxxxxxxx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QHSE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1、总则

为规范公司QHSE监督管理,依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2、范围:本办法适用于公司施工生产QHSE监督管理。

3、职责

3.1安全质量部为监督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公司QHSE监督业务管理,向公司QHSE委员会负责。

3.2机关各部门按QHSE体系职责划分和要求,做好本部门、本系统的QHSE管理工作,向公司QHSE委员会负责。

3.3分公司(项目部)为QHSE具体管理部门,负责按QHSE体系管理要求,做好本单位QHSE工作。主动接受公司各级QHSE监督人员的监督、指导。支持监督工作;为监督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向公司QHSE委员会负责。3.4公司QHSE监督中心负责公司QHSE监督的实施。3.5监督人员的岗位职责 3.5.1公司主管领导、HSE总监

(1)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及上级部门有关质量、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方针和政策,负责公司QHSE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与正常运行,向公司最高管理者负责并提供绩效汇报,对体系的改进提出意见。

(2)组织重大质量、安全事故、隐患的处理工作,组织制定纠正与预防措施,并对责任部门或人员问责。

(3)组织制定QHSE监督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检查与评价。(4)任命监督人员。

(5)负责QHSE监督资源保证。3.5.2 HSE副总监

(1)协助总监工作,负责QHSE监督日常管理工作。(2)分管QHSE监督中心管理工作。3.5.3 QHSE监督中心主任

(1)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及公司QHSE方针,认真履行职责。负责QHSE监督中心管理工作;

(2)建立健全监督工作制度,负责监督工作正常开展与不断改进。(3)组织制定公司QHSE监督工作计划并具体组织实施、检查与评价。

(4)负责监督工作的日常监督与考核,对监督人员的工作定期评价并对存在问题及时改进。

(5)定期向上级领导和公司主管部门报告工作和及时反馈相关信息并提出改进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3.5.4公司各级监督人员(安全员)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法规和公司QHSE方针及各项规章制度,履行监督职责。促进公司QHSE方针目标的实现。

(2)负责对公司各单位及其分承包队伍施工现场QHSE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责成现场整改或下发整改单限期整改。同时按《公司QHSE问责管理制度》等有关规定给予处理。(3)在开工前对项目工程风险评价、技术措施、人员教育、责任落实、设备(设施)可靠性、作业票的审核以及现场作业和生活条件等是否到位和符合要求实施现场检查与确认。

(4)对动火作业、有毒有害作业、有限空间作业、爆破作业、大件拉运等危险作业按公司特殊危险作业规定进行过程监督。

(5)定期向监督中心反馈所监督情况。发生事故或发现重大隐患须立即报告公司。(6)对被监督单位的安全生产状况每月进行一次分析和评估,总结当月工作。每月向被监督单位提交现场审核意见书。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提交书面报告报公司QHSE监督中心(书面报告中应含事故隐患数量及相应的图片、时间、地点、类别说明及调查处臵结果)。

(7)督促落实质量、HSE技术交底、三级安全教育、班前安全讲话以及正确使用“两书一表”等工作。

(8)参与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新材料、新设备、新机具的鉴定与实验,提出安全技术方面的建议。

(9)指导和帮助施工单位解决施工中出现的质量安全环保技术疑难问题。

(10)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参与各类事故的调查、分析和处理,提出处理意见,协助单位做好善后工作。

(11)出现紧急情况时,协助单位和领导做好应急工作。防止事态扩大和减少事故损失。(13)定期进行QHSE监督工作评价和总结,提出下步工作的设想和建议。

(14)按时完成各类报表,按要求做好各项监督工作记录。按时参加有关会议和向上级汇报工作。

(15)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领导的工作检查、考核与被监督单位及员工的工作监督。(16)完成上级领导安排的其它工作任务。4.监督人员的权利与义务 4.1监督人员的权利

4.1.1监督人员有权审查施工方案及各项技术措施;有权对被监督单位HSE管理进行审核,并提出监督审核意见;

4.1.2监督人员有权对重要施工活动实施旁站监督,对责任主体履行质量责任行为的监督检查,对工程质量实体监督抽查,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施工过程和交工验收、重要隐蔽工程及工序交接质量的监督检查,对重点工序、特殊过程质量的监督检查;

4.1.3监督人员有权对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制止和进行批评教育,并按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4.1.4监督人员对工程材料、构配件、施工检测报告及工程质量验评表的质量及资料符合性的监督检查,对质量缺陷有权责令停工整改。并按有关规定给予处理;

4.1.5监督人员有权对严重违反国家法规、企业规章制度、忽视QHSE管理行为的单位领导或其他管理人员调查取证和核实、提出处罚建议;

4.1.6监督人员有权建议对在QHSE工作中表现突出或做出重要贡献的员工给予表彰和奖励;

4.1.7监督人员监督过程中有权查阅有关资料和向有关人员询问了解情况; 4.1.8监督人员有权对严重违章或存在隐患的施工现场下达整改停工令; 4.2监督人员的义务

4.2.1接受QHSE教育和培训,掌握生产有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的行业标准,熟悉所在单位及被监督单位QHSE管理有关要求; 4.2.2遵守职业道德,正确行使监督权利和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保守商业秘密; 4.2.3宣传有关QHSE的法律法规、标准及规章制度,对被监督单位开展必要的培训; 4.2.4严格遵守所在单位及被监督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

4.2.5对违章指挥、违章作业、隐瞒事故等行为的举报者有保护和保密的义务; 4.2.6帮助、协调被监督单位搞好QHSE生产,帮助作业人员工作改进;

4.2.7发生事故后,主动参与组织人员避险和救援,并保护好事故现场,及时收集现场有关资料,参与事故调查。

5、主体与程序

5.1公司根据各单位工程项目规模及性质,由QHSE监督中心安排现场监督人员。即大型项目工程由公司派驻项目监督;油田区域性工程由公司派驻驻地监督。同时监督中心成立巡监组对各区域实施巡回监督。

5.2公司对分公司或独立项目部为监督人员派驻单元,派驻监督人员由公司直接领导,行使公司派驻职权。对其实施全方位的QHSE监督;

5.3 分公司设臵专职安全员,对所属分公司实施全面监督。对分公司HSE领导小组负责。5.4项目部须设臵专兼职安全员,对所属项目工程实施全面监督。对项目部负责。

6、监督人员应遵循以下制度:

6.1工作报告制度:监督人员每月向主管领导报告监督工作情况,其内容主要有包括: 6.1.1当月监督情况;

6.1.2被监督施工作业现场安全管理情况; 6.1.3对事故隐患的查处数率和整改情况; 6.1.4对事故隐患和历史事件的整改追踪情况; 6.1.5对被监督项目(区、片)的评价意见; 6.1.6在监督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建议; 6.1.7其它与监督工作有关的情况。

6.2 培训教育制度:每月安排监督人员培训学习。其培训内容为法律、法规、标准、专业技术知识、事故案例以及上级有关工作精神。由监督中心负责制定培训计划和组织实施。

6.3工作例会制度:公司监督中心每月组织各单位安全监督人员召开安全监督工作例会,总结评审当月安全监督工作;通报安全监督情况,对监督工作提出改进要求。

7、监督中心应保持与派出监督人员和分公司、项目部安全人员的工作联系,及时掌握安全监督工作实际情况。定期对现场监督工作情况进行检查与考评。

8、监督工作程序

8.1监督人员在承接QHSE监督任务后,应提前介入,根据工程特点、业主和QHSE监督工作的要求收集相关资料,如:工程基本情况、作业流程、设备的性能和主要危险因素、设施仪器的配备、地方法规、政策、气象资料、水文地质资料、文物、文化遗产、民族风俗、生活与环境条件、水、电、讯以及应急救援社会依托情况、质量计划等等; 8.2对项目工程现场风险评价、质量检验计划、人员资质、技术交底、责任落实、设备(设施)可靠性、作业票的审核以及现场作业和生活条件等是否到位和符合要求进行检查与确认;

8.3确定工作目标,编制监督计划;

8.4检查项目《HSE计划书》、《质量检验计划》;依据公司《健康、安全、环境管理考核量化打分表》和《质量管理考核量化打分表》对作业现场、管理部门进行检查; 8.5做好检查记录和提出处理意见。记录检查单位名称、地点、检查时间、内容,对发现的问题按标准和制度进行确认,确认后立即做出处理意见。按要求出具书面整改单,并按 公司《QHSE问责制度》进行处理。

8.6根据查出的问题与受检单位负责人进行沟通,听取受检单位整改意见; 8.7检查结束后,对查出的问题和隐患进行原因分析,编写监督报告。

8.8定期提交监督挡案资料:《HSE现场监督月度审核报告》、《HSE不符合整改通知单》、《HSE违章处罚通知单》、《工程(产品)质量(月)抽查统计表》、《监督日志》及质量分析月报,并提交监督取证照片。8.9进行项目监督工作总结; 9.监督工作要求

9.1 监督人员对查处的各类安全隐患应当立即责成整改,一时整改不了的应下达《HSE隐患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发现重大隐患须立即督促受检单位排除危险因素,严重的须停工整改。整改单要求准确描述存在的问题,要求整改单位写明整改内容、措施、期限、负责人,整改结束后由监督人员进行验收。

9.2对于“三违”行为须做到有责必问。在下达整改通知单的同时必须按《公司QHSE问责制度》处罚和追究相应责任。10.信息与交流

10.1分公司应根据公司HSE体系要求建立相应的信息渠道,按要求向公司相关部门传递有关信息;向项目或驻地总监传递HSE相关信息。

10.2监督人员应每月向被监督单位传递监督审核报告和及时传递不符合整改要求信息;每月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一次工作;重大问题须及时汇报。11.监督守则

11.1遵纪守法,恪守HSE监督职业道德; 11.2严格履行职责,完成监督工作任务; 11.3积极主动、勤奋刻苦、虚心学习、谨慎工作; 11.4公平、公正、廉洁、自律;

11.5坚持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对自己提出的建议、判断负责,不唯上意志是从; 11.6主动与施工队伍搞好工作关系,互相协作,共同做好HSE管理与监督工作; 11.7文明用语、礼貌待人,讲究社会公德; 11.8应急响应、勇于身先,高风亮节、忠于职守。12.考核 12.1考核内容:

12.1.1单位、项目QHSE指标完成情况;

12.1.2监督工作绩效。隐患查处数率和整改效果; 12.1.3基础资料建立完善情况; 12.1.4分公司(项目部)评价情况;

12.1.5被监督单位、项目体系建立与运行考核情况; 12.1.6监督人员学习任务完成情况;

13、考核方法

13.1监督人员岗位考核实行月度(或项目)百分制考核、季度评价。考评实行季度分级考评。凡考评分在95分及以上者为一级监督;85分至94分者为二级监督;85分以下为三级监督;不满75分者为不合格。凡经考核评价不合格的,取消本季度奖励薪酬;待下季度考核符合标准后再行考核。凡连续两个季度考核不具备考核要求,视为不具备基本上岗资格,按待岗执行。

13.2监督中心每月对各监督人员反馈的监督信息、监督总结和监督绩效进行综合分析和评判,作为考评依据之一。13.3新调入的监督试用一个月,试用期执行见习监督级别,见习期满后,经考核合格后转入正式监督,进行正常考核。

13.4安全质量部及监督中心领导不定期对监督人员工作进行现场抽查,重点抽查现场管理效果。如现场情况与监督人员总结汇报情况不一致,现场存在问题严重,将对监督人员前期工作部分或全部进行否决。并对其进行问责。

14、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监督人员表彰和奖励: 14.1监督工作成绩突出,(工程)项目安全业绩成效显著;

14.2在保护人员安全,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以及预防事故中有突出贡献的; 14.3有其他突出表现应当给予表扬和奖励的。

15、监督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QHSE监督问责制度给予处罚: 15.1不正确履行监督职责,因监督失职造成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

15.2监督人员对现场管理监督不到位,或对存在的问题未按规定及时查处的。15.3因监督人员监督不到位,被上级部门和领导在现场查出了存在的严重问题或责成停工整改的。

15.6监督人员未完成培训学习和资料工作任务的。

15.7利用职务便利谋取私利、妨碍被监督单位正常安全生产管理的; 15.8违反工作原则,包庇、纵容被监督单位和个人违章行为的; 15.9未完成违章、隐患查处数量和查处整改效果不好的; 15.10现场违章情况反复出现得不到遏制的;

15.11发现严重隐患未及时采取制止措施或未及时向上级报告的; 15.12 因其他责任原因,应当受到处罚的行为。

16、附 则: 16.1本制度由安全质量部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17、配套文件、资料

17.1《健康、安全、环境管理考核量化打分表》 17.2《公司质量管理考核量化打分表》 17.3《公司QHSE问责制度》 17.4《公司HSE不符合整改通知书》 17.5《HSE现场监督月度审核报告》 17.6《HSE违章处罚通知单》 17.7《QHSE监督工作计划书》 17.8《监督人员考核、评价实施细则》 17.9《公司质量问责制度》

第四篇:北京市特种设备行政许可鉴定评审工作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北京市特种设备行政许可鉴定评审工作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特种设备行政许可鉴定评审工作的管理与监督,规范鉴定评审活动,保证鉴定评审质量,依据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行政许可鉴定评审管理与监督规则》和《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维修许可鉴定评审细则》等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特种设备行政许可鉴定评审机构(以下简称“鉴定评审机构”)应当满足《特种设备行政许可鉴定评审管理与监督规则》的有关要求,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规范开展鉴定评审工作,对鉴定评审结论负责。

鉴定评审工作应当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便民高效的原则进行,严禁在鉴定评审中弄虚作假、牟取私利。

第三条 鉴定评审机构应当主动接受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监督检查,并应将鉴定评审程序、鉴定评审细则等材料报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特种设备监察处备案。

第二章 鉴定评审机构和人员的条件

第四条 鉴定评审机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10名以上考核合格的鉴定评审人员,且每个评审项目至少有3名鉴定评审人员。

(二)鉴定评审机构的技术负责人应当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有5年以上特种设备相关工作经历。

(三)具有必要的办公场所、工作设施、文件资料保存设施等工作条件。

(四)建立与鉴定评审工作项目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编制质量手册、工作程序和指南,建立人员管理、文档管理等制度。

(五)具有满足鉴定评审工作需要的相应法律、法规、规章、安全技术规范及标准。

(六)不得从事特种设备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以及销售活动,不得与被鉴定评审单位存在资产、业务、管理等方面的利益关系。

第五条 鉴定评审人员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熟悉特种设备安全质量管理,掌握特种设备有关法律、法规、安全技术规范和标准。

(二)了解与鉴定评审项目相关的生产、检验检测工作管理要求、工艺流程、检验试验方法。

(三)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有5年以上与所从事鉴定评审项目相关的特种设备生产、检验检测或安全管理工作经历,了解国家和北京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的相关规定,能够根据鉴定评审情况做出符合性判断。

机电类鉴定评审人员除满足上述要求外,还应具有电气或机械类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国家承认的工程师以上技术职务,或者具有电气或机械类专业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和国家承认的高级工程师以上技术职务。

(四)鉴定评审组长应当具有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并有5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和较强的组织能力。

压力管道安装单位鉴定评审组长由具有3年以上评审经历的人员担任。

(五)不参与特种设备生产和维护保养等经营性活动,能够保守被评审单位的商业秘密。

(六)有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七)遵纪守法,坚持原则,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作风正派。

(八)符合《特种设备鉴定评审人员考核大纲》等其他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

第三章 鉴定评审人员的聘用

第六条 鉴定评审机构应当向社会公布鉴定评审人员申报的依据、条件、程序、提交材料及其他要求。

第七条 申请从事鉴定评审工作的人员,可以通过单位推荐、个人自荐两种方式申报。在职的人员,需经本人所在单位同意并推荐(鉴于鉴定评审工作需要占用一定的工作时间);非在职人员(含退休人员等),可以采取个人自荐的方式报名。申请人员只能申报一个鉴定评审机构,对申报信息和资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八条 鉴定评审机构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初审合格的,由鉴定评审机构推荐,参加国家质检总局组织的考核。对于不合格的,应书面告知理由。

第九条 考核合格人员,由国家质检总局统一公布。鉴定评审机构与其签署聘用协议后,将其纳入鉴定评审人员专家库。

第十条 鉴定评审机构应当完善鉴定评审人员管理制度规定,加强对鉴定评审人员的管理。

第四章 鉴定评审工作程序及要求

第十一条 申请单位应当在取得许可受理后,约请鉴定评审机构进行鉴定评审。

第十二条 鉴定评审机构收到约请后,应当对提交的资料进行确认,不符合规定的,应当当场告知申请单位需要补齐补正的全部内容;符合规定的,应当与申请单位商定具体的鉴定评审日期,作出鉴定评审的工作安排。

第十三条 申请单位采取随机抽取的形式,抽取选定鉴定评审人员。

鉴定评审机构应完善鉴定评审人员随机抽取机制,采取信息化等手段,确保鉴定评审人员抽取工作的公开、公正和随机。

第十四条 鉴定评审机构应当在鉴定评审实施日期的7日前,向约请单位寄发《特种设备鉴定评审通知函》,并抄送市局及相应区县局、分局。

第十五条 鉴定评审工作按照有关安全技术规范的规定进行,工作程序应包括预备会议、首次会议、现场巡视、现场评审、情况汇总、交换意见、总结会议等。

第十六条 鉴定评审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做好鉴定评审记录。

现场鉴定评审工作结束,鉴定评审组应当向鉴定评审机构提交鉴定评审工作报告、鉴定评审记录及其相关的见证材料,并对鉴定评审工作报告的真实性负责。

第十七条 鉴定评审机构应当在实施现场评审的20个工作日内完成并出具鉴定评审报告,送交行政机关。

第十八条 鉴定评审机构应当在鉴定评审时,向申请单位发送鉴定评审工作征求意见表,以便了解、分析、改进鉴定评审工作。

第十九条 鉴定评审机构应当加强对鉴定评审工作的管理,确保鉴定评审工作能够按照鉴定评审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并遵守以下规定:

(一)不准将鉴定评审工作转给其他机构进行。

(二)不准聘用无资格的人员进行鉴定评审工作。

(三)不准对接受约请的申请单位进行有偿咨询。

(四)不准利用鉴定评审之机盗取或者泄漏申请单位的商业秘密。

(五)不准超出国家有关规定收取鉴定评审费用。

(六)不准参与申请单位特种设备生产、销售等经营性活动。

(七)不准借鉴定评审之机推销产品。

(八)不准借鉴定评审之机要求申请单位将型式试验、监督检验、无损检测等工作委托本机构进行。

(九)不准违反相关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擅自增加或者减少鉴定评审内容,擅自提高或者降低鉴定评审要求。

(十)不准超出确定的范围从事鉴定评审工作,或者不按照受理的许可项目进行鉴定评审。

第二十条

鉴定评审人员从事鉴定评审工作时,应当严格执行《特种设备行政许可鉴定评审管理与监督规则》、《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维修许可鉴定评审细则》和有关安全技术规范的规定。并遵守以下规定:

(一)不准接受申请单位赠送的任何有价证券、礼品和现金。

(二)不准要求申请单位报销应当由个人支付的票据。

(三)不准参加任何由申请单位付费的经营性娱乐活动。

(四)不准以个人名义向约请的申请单位提供有偿咨询。

(五)不准泄露申请单位的商业秘密。

(六)不准参与申请单位的特种设备生产、销售等经营性活动。

(七)不准借评审之机推销产品。

(八)应当与申请单位没有利害关系。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 各区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分局)可以派代表赴现场监督鉴定评审工作过程,但不得参与鉴定评审工作,不影响鉴定评审结论。

第二十二条 申请单位对鉴定评审过程、结论有异议时,可以向鉴定评审机构书面提出。鉴定评审机构应当予以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告知申请单位。

申请单位对鉴定评审机构的调查结果有异议的,可向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书面提出,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应当予以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告知申请单位。

第二十三条 各区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分局发现鉴定评审行为违反有关规定时,应当及时向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报告。

第二十四条 市局或市局委托区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分局)对鉴定评审工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监督抽查。

第二十五条 鉴定评审机构应当于每年年底前,将本的鉴定评审工作总结报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特种设备监察处。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七条

第六章 附则

本办法由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解释。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管理办法

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实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的抽样检验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组织开展全国性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指导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实施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本级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并按照规定实施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的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

第四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承担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义务,依法配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实施的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

第五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建立食品安全抽样检验数据库,定期研究分析食品安全抽样检验数据,完善并督促落实相关监督管理制度。

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信息技术建设,按照相关要求及时报送食品安全抽样检验数据。

第六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发现和查处食品安全问题为导向,依法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

第七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与承担食品安全抽样检验任务的技术机构(以下简称承检机构)签订委托协议,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

第八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对承检机构进行监督评价,发现存在检验能力缺陷或者有重大检验质量问题的,应当及时采取有关措施进行处理。

第九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组织制定食品安全抽样检验指导规范。

食品检验机构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抽样检验指导规范开展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

第二章 计 划

第十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科学性、代表性的要求,制定覆盖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食品安全抽样检验计划,实现监督抽检与风险监测的有效衔接。

第十一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根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需要,制定全国性食品安全抽样检验计划。

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抽样检验工作计划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方案,报上一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中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开展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

第十二条 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计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抽样检验的食品品种;

(二)抽样环节、抽样方法、抽样数量等抽样工作要求;

(三)检验项目、检验方法、判定依据等检验工作要求;

(四)检验结果的汇总分析及报送方式和时限;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要求。

第十三条 下列食品应当作为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计划的重点:

(一)风险程度高以及污染水平呈上升趋势的食品;

(二)流通范围广、消费量大、消费者投诉举报多的食品;

(三)风险监测、监督检查、专项整治、案件稽查、事故调查、应急处置等工作表明存在较大隐患的食品;

(四)专供婴幼儿、孕妇、老年人等特定人群食用的主辅食品;

(五)学校和托幼机构食堂以及旅游景区餐饮服务单位、中央厨房、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经营的食品;

(六)有关部门公布的可能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的食品;

(七)已在境外造成健康危害并有证据表明可能在国内产生危害的食品;

(八)其他应当作为抽样检验工作重点的食品。

第三章 抽 样

第十四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自行抽样或者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承担食品安全抽样工作。

第十五条 食品检验机构应当建立食品抽样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抽样流程和工作纪律,加强对抽样人员的培训和指导,保证抽样工作质量。

食品安全抽样人员应当熟悉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等的相关规定。

第十六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抽取样品应当支付费用。

第十七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抽样人员在执行抽样任务时应当出示监督抽检通知书、委托书等文件及有效身份证明文件,并不得少于2人。

案件稽查、事故调查中的食品安全抽样活动,应当由食品安全行政执法人员进行或者陪同。

承担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抽样任务的机构和人员不得提前通知被抽样的食品生产经营者。

第十八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抽样人员应当核对被抽样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营业执照、许可证等资质证明文件。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抽样人员可以从食品生产者的成品库待销产品中或者从食品经营者仓库和用于经营的食品中随机抽取样品,不得由食品生产经营者自行提供样品。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抽样数量原则上应当满足检验和复检的要求。

第十九条 风险监测、案件稽查、事故调查、应急处置中的抽样,不受抽样数量、抽样地点、被抽样单位是否具备合法资质等限制。

第二十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中的样品分为检验样品和复检备份样品。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中的样品应当现场封样。复检备份样品应当单独封样,交由承检机构保存。抽样人员应当采取有效的防拆封措施,并由抽样人员、被抽样食品生产经营者签字或者盖章确认。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抽样人员可以通过拍照、录像、留存购物票据等方式保存证据。

第二十一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抽样人员应当使用规范的抽样文书,详细记录抽样信息。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抽样人员应当书面告知被抽样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应当承担的义务。

被抽样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在食品安全抽样文书上签字或者盖章,不得拒绝或者阻挠食品安全抽样工作。

第二十二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样品、抽样文书及相关资料应当由抽样人员携带或者寄送至承检机构,不得由被抽样食品生产经营者自行送样和寄送文书。

对有特殊贮存和运输要求的样品,抽样人员应当采取相应措施,保证样品贮存、运输过程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和包装标示的要求,不发生影响检验结论的变化。

第二十三条 抽样人员发现食品生产经营者存在违法行为、生产经营的食品及原料没有合法来源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食品安全抽样的,应当报告有管辖权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处理。

第四章 检 验

第二十四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应当采用食品安全标准等规定的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

风险监测、案件稽查、事故调查、应急处置等工作中可以采用非食品安全标准等规定的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分析查找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采用非食品安全标准检验方法,应当遵循技术手段先进的原则,并取得国家或者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同意。

第二十五条 承检机构接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样品时,应当查验、记录样品的外观、状态、封条有无破损以及其他可能对检验结论产生影响的情况,并确认样品与抽样文书的记录相符,对检验样品和复检备份样品分别加贴相应标识后,按照相关要求入库存放。

对抽样不规范的样品,承检机构应当拒绝接收并书面说明理由,及时向组织或者实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二十六条 承检机构应当对检验工作负责,按照食品检验技术要求开展检验工作,如实、准确、完整、及时地填写检验原始记录,保证检验工作的科学、独立、客观和规范。

承检机构应当自收到样品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出具检验报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与承检机构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未经组织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同意,承检机构不得分包或者转包检验任务。

第二十七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检验结论合格的,承检机构应当自检验结论作出之日起3个月内妥善保存复检备份样品。复检备份样品剩余保质期不足3个月的,应当保存至保质期结束。

检验结论不合格的,承检机构应当自检验结论作出之日起6个月内妥善保存复检备份样品。复检备份样品剩余保质期不足6个月的,应当保存至保质期结束。

第二十八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检验结论合格的,承检机构应当在检验结论作出后10个工作日内将检验结论报送组织或者委托实施监督抽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检验结论不合格的,承检机构应当在检验结论作出后2个工作日内报告组织或者委托实施监督抽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二十九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检验结论不合格的,承检机构除按照相关要求报告外,还应当及时通报抽检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以及标称的食品生产者住所地的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三十条 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本辖区食品生产经营者组织或者实施监督抽检的,应当在收到不合格检验报告后及时通知被抽检的食品生产经营者。

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经营环节组织监督抽检的,标称的食品生产者不在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管辖区域的,但在同一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管辖区域的,按照抽检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程序和时限通报。

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经营环节组织监督抽检的,标称的食品生产者在其他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管辖区域的,应当按照抽检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程序和时限报告抽检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三十一条 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或者实施监督抽检的检验结论不合格的,抽检地与标称的食品生产者住所地不在同一省级行政区域的,抽检地的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不合格检验结论后及时通报标称的食品生产者住所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三十二条 抽检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标称的食品生产者住所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收到不合格检验结论后,应当按照规定及时通知相关食品生产经营者。

第三十三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抽样检验结论表明不合格食品可能对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承检机构应当按照规定立即报告或者通报。

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的监督抽检,检验结论表明不合格食品含有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或者存在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严重超出标准限量等情形的,应当逐级报告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案件稽查、事故调查、应急处置中的检验结论的通报和报告,不受本办法规定时限的限制。

第三十四条 被抽检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标称的食品生产者可以自收到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不合格检验结论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依照法律规定提出书面复检申请,并说明理由。

复检机构与复检申请人存在日常检验业务委托等利害关系的,不得接受复检申请。

第三十五条 复检机构应当在同意复检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按照样品保存条件从初检机构调取样品。

复检机构应当在收到备份样品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复检结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与复检机构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复检申请人应当在复检机构同意复检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向组织开展监督抽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初检机构提交复检机构名称、资质证明文件、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复检申请书、复检机构同意复检申请决定书等材料。

第三十六条 复检申请人原则上应当自提出复检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向组织或者委托实施监督抽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复检报告。逾期不提交的,视为认可初检结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与复检申请人、复检机构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第三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复检机构不得予以复检:

(一)检验结论显示微生物指标超标的;

(二)复检备份样品超过保质期的;

(三)逾期提出复检申请的;

(四)其他原因导致备份样品无法实现复检目的的。

第三十八条 标称的食品生产者对抽样产品真实性有异议的,应当自收到不合格检验结论通知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组织或者实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书面异议审核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逾期未提出异议的或者未提供有效证明材料的,视为认可抽样产品的真实性。

食品生产者对证明材料的真实性负责,不得提供虚假的证明材料。

第五章 处 理

第三十九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收到监督抽检不合格检验结论后,应当立即采取封存库存问题食品,暂停生产、销售和使用问题食品,召回问题食品等措施控制食品安全风险,排查问题发生的原因并进行整改,及时向住所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相关处理情况。

食品生产经营者不按规定及时履行前款规定义务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责令其履行。

食品生产经营者在申请复检期间和真实性异议审核期间,不得停止上述义务的履行。

第四十条 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收到监督抽检不合格检验结论后,应当及时对不合格食品及其生产经营者进行调查处理,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履行法定义务,并将相关情况记入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必要时, 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直接组织调查处理。

第四十一条 国家和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汇总分析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结果,并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对外公布。

对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布信息前应当向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发布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

第四十二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不合格信息,包括被抽检食品名称、规格、生产日期或批号、不合格项目,被抽检食品标称的生产者名称、商标、地址,经营者名称、地址等内容。

第四十三条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发现食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国家和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分析评价。分析评价结论表明相关食品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告知相关食品生产经营者采取控制措施。

食品生产经营者接到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告知书后,应当立即采取封存库存问题食品,暂停生产、销售和使用问题食品,召回问题食品等措施控制食品安全风险,排查问题发生的原因并进行整改,及时向住所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相关处理情况。

食品生产经营者不按规定及时履行前款规定的义务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责令其履行。

第四十四条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公布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拒绝在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抽样文书上签字或者盖章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情节依法单处或者并处警告、3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六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违反本办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情节依法单处或者并处警告、3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七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三条的规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采取的封存库存问题食品,暂停生产、销售和使用问题食品,召回问题食品等措施,食品生产经营者拒绝履行或者拖延履行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情节依法单处或者并处警告、3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八条 检验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向社会公布,并在五年内不得委托其承担抽样检验任务:

(一)非法更换样品、伪造检验数据或者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的;

(二)利用抽样检验工作之便牟取不正当利益的;

(三)违反规定事先通知被抽检食品生产经营者的;

(四)擅自发布食品安全抽样检验信息的;

(五)未按照规定的时限和程序报告不合格检验结论的;

(六)有其他违法行为的。

复检机构有本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第四项所列情形之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商请有关部门将其从复检机构名录中删除。

食品检验机构及检验人员非法更换样品、伪造检验数据或者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的,检验结论无效。

第四十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未按照规定报告或通报不合格检验结论,造成不良后果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条 食用农产品进入食品生产经营环节的抽样检验以及保质期短的食品、节令性食品的抽样检验,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所称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是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日常监督检查、专项整治、案件稽查、事故调查、应急处置等工作中依法对食品(含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组织的抽样、检验、复检、处理等活动。

本办法所称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系统和持续地收集食品中有害因素的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处理的活动。

第五十二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根据本办法的规定制定实施细则。

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5年2月1日起施行。

下载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试行)(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试行)(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京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

    北京市社区管理办法 发布时间:2010-12-15 来源:北京社会建设网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社区建设,规范社区管理,发展基层民主,完善社区服务,促进社会和谐,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北京市社会保险登记管理办法(试行)

    北京市社会保险登记管理办法北京市社会保险登记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社会保险登记管理,根据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259号)制定本......

    《北京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

    北京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适应新时期社区建设需要,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服务水平高的专业化、职业化社区工作队伍,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根据国家......

    北京市食品摊贩监督管理办法

    附件 北京市食品摊贩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食品摊贩的监督管理,促进食品摊贩规范经营,落实经营主体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北京市食......

    天津市交易所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天津市交易所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市金融办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按照《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国发〔2011〕3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整......

    燃料监督管理办法(试行)5则范文

    华能吉林发电有限公司制度 Q/HNJL-RG-06-2016 燃料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2016-03-08发布 2016-03-08 实施 华能吉林发电有限公司 发 布 华能吉林发电有限公司燃料监督管理办法 (......

    规章制度监督、检查管理办法(试行)

    规章制度监督、检查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规章制度的监督、检查工作,形成制度执行的有效反馈机制,提高制度执行力,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主要通过......

    金融机构反洗钱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金融机构反洗钱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各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各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国家开发银行,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