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甘肃省医学会学术会议管理办法(试行)
甘肃省医学会学术会议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规范甘肃省医学会学术会议的组织和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甘肃省医学会学术会议应认真贯彻执行我省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充分发扬民主,为促进医学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服务。
第三条 甘肃省医学会倡导和支持专业委员会发挥整体优势举办学术年会或多学科联合性学术会议,积极创办水平高、规模大、有省内外影响力的品牌学术会议。
第二章 学术会议的种类
第四条 甘肃省医学会学术会议分为以下二类:
1、一类学术会议:甘肃省医学会和专业委员会承办或协办的国际、全国及西部地区学术会议;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年会;专业委员会成立举办的学术会议;多学科联合举办的学术会议;围绕卫生工作重点和临床、科研工作热点、难点、疑点举办的重要学术会议;上级部门委托召开的学术会议。
2、二类学术会议:专业委员会及其学组举办的专题学术研讨会、读片会、疑难病例讨论会及座谈会等。第三章 学术会议的审批程序
第五条 为提高甘肃省医学会学术会议的质量,适度控制学术会议的数量,避免召开准备不充分或内容重复的学术会议,专业委员会计划召开的一类学术会议须报甘肃省医学会审批,其中国际学术会议尚需按规定上报主管部门批准或备案。
第六条 专业委员会在规定时间内将下一年度的学术会议计划(包括继续教育培训项目)上报甘肃省医学会,一类学术会议的上报时间为每年11月15日前。由省医学会对所有一类学术会议计划进行初审和汇总。
第七条 各专业委员会申报学术会议时应规范学术会议的名称。学术会议的名称规范为:甘肃省医学会+第×届(××年)+专业名称+学术会议;或者甘肃省医学会+专业名称+专题研讨会;全国性学术会议的命名按中华医学会的要求选定。
第八条 汇总后的学术会议计划经甘肃省医学会批准后汇编成册,专业委员会须严格按照会议计划组织学术会议。
第九条 特殊情况下确需临时增加的学术会议,可采用一会一报的方式,由甘肃省医学会审议批准。
第十条 凡未经上述程序批准的学术会议,学术会议名称中一律不得冠以甘肃省医学会或甘肃省医学会专业委员会的名义,也不得以上述名义组织召开学术会议。
第四章 学术会议的组织分工 第十一条 一类学术会议由甘肃省医学会与相关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专业委员会主要负责学术会议学术内容的策划、筹备和组织工作,甘肃省医学会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学术会议协调服务工作。
第十二条 二类学术会议一般由专业委员会或其专业学组举办,甘肃省医学会对学术会议的质量和会务组织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甘肃省医学会可根据学科发展情况和专业委员会的建议,选择部分二类学术会议作为重点会议,由甘肃省医学会与相关专业委员会或其专业学组共同举办。
第十三条 各专业委员会应加强对学术会议的管理。会前须向省医学会报送会议的征文通知、会议通知(一式两份);会议结束后专业委员会需在十天内认真写出总结或记要(内容包括:会议名称、地址和日期、出席会议人员及代表人数、会议主要内容及交流形式、会议收到论文数、会议论文交流数、编印论文集数、评审优秀论文数、会议主要收获及意见和建议等),并将会议全部资料一式两份报省医学会办公室归档保存,以便备案和管理。
第五章 学术会议的承办
第十四条 根据会议的具体情况,学术会议的会务组织工作可由举办方自行承办,也可委托具有会议组织经验和能力的法人单位承办。承办单位按照委托协议书和委托函的要求,承担委托的会务工作。第十五条 确定承办单位后,学术会议举办方与承办单位签订委托协议书并出具委托函,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第十六条 甘肃省医学会各类学术会议均不得委托或承包给个人办会。
第六章 学术会议的质量管理
第十七条 学术会议的选题要紧密围绕医学科学发展规划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和医学科学研究及防病治病工作中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一类、二类学术会议计划须经专业委员会讨论提出。
第十八条 一类学术会议均应成立会议筹委会,共同商定会议主题、学术内容和会务组织工作等事项。
第十九条 各类学术会议均应贯彻“双百”方针,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提倡不同学术观点平等讨论。
第二十条 对于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学术会议的效果,甘肃省医学会应依据会议相关资料,并按照有关规定组织现场调查或反馈调查,评价学术会议质量和效益。
第二十一条 厂商参加学术会议应按照会务组安排,遵守会场纪律,不得影响学术会议的正常进行。
第七章 学术会议的经费管理
第二十二条 举办学术会议应遵照国家有关财会规定,对学 术会议的经费进行管理。学术会议经费收支帐目公开,接受省卫生厅和有关部门对经费收支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三条 会议经费应在坚决贯彻国家相关规定、勤俭节约的原则下,合理使用。杜绝铺张浪费和不必要的开支,严格执行学术会议财务预算等管理规定。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坚决贯彻国家相关规定。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鼓励在边远地区或技术力量薄弱的地区举办学术会议。
第二十五条 各专业委员会应严格按照《甘肃省医学会章程》和本办法的要求举办会议。如有违反,甘肃省医学会将按相关条例处理。
第二十六条 本规定解释权归甘肃省医学会。
第二篇:甘肃省医学会专业委员会组织管理办法(试行)
甘肃省医学会专业委员会组织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甘肃省医学会专业委员会的管理,根据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中华医学会专科分会管理规定》和《甘肃省医学会章程》规定,结合本会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甘肃省医学会专业委员会的组织建设、日常工作和学术活动管理,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甘肃省医学会专业委员会是甘肃省医学会领导下的非独立法人学术分支机构,负责组织本专业的学术活动,不另订章程。专业委员会可根据需要设立专业学组。
第四条 甘肃省医学会专业委员会的命名方式为:“甘肃省医学会×××专业委员会”。
第二章 专业委员会的职责和工作制度
第五条 甘肃省医学会专业委员会承担下列任务:(一)组织本专业委员会的学术交流活动,组织会议、审定学术论文,推荐优秀论文和科普作品,推荐优秀科研成果;(二)组织本专业的医师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推广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三)发现、推荐、培养本专业优秀中青年人才,团结本专业技术人员,反映他们的意见、要求和建议;(四)掌握本专业的国内外科技动态,承接相关学术咨询任务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学科发展和医学科技发展建议;(五)指导各市州医学会相关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活动;(六)领导本专业委员会下设的专业学组的工作;(七)完成甘肃省医学会交办的其他任务。第六条 专业委员会职责包括:(一)根据甘肃省医学会的总体规划和专业委员会承担的任务,制定专业委员会本届任期的工作规划、计划及实施方案;(二)组织领导本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和科学普及工作;(三)组织实施本专业委员会自身建设,受理本专业委员会委员的建议和意见;(四)组织编发本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会议纪要、工作简报、活动大事记;(五)向甘肃省医学会报告工作。
第七条 专业委员会贯彻民主办会原则,实行主任委员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重大事项须经专业委员会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决定,并及时向甘肃省医学会报告。专业委员会委员全体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的时间、地点和内容须预先通知甘肃省医学会,会议纪要须及时上报和下发。
第八条 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职责包括:(一)遵守学会章程,率领与组织专业委员会贯彻办会宗旨及会员 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决议,本着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积极开展学术活动,促进我省医学科学事业的发展。
(二)注重专业委员会的团结,在专业委员会及其学术活动中,要充分听取委员及会员的意见与建议,坚持民主办会。
(三)在专业委员会充分酝酿的基础上,负责组织实施本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活动计划;组织本专业委员会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四)组织本专业的继续教育,举办学习班,推广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
(五)组织评议、审定与本专业委员会学术活动有关的学术论文,推荐优秀论文和科普作品。
(六)掌握本专业的国内外科技动态,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及有关机构提出建议,并组织本专业委员会的委员积极参与政府部门委托的任务。
(七)发现和推荐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联系本专业会员及本专业科技人员,反映他们的意见、要求和建议。
(八)遵照国家财会法规和学会有关财会规定,负责管理本专业委员会学术活动的财务事宜,并接受相关部门的财务监督。
第三章 专业委员会成立的条件和办理程序
第九条 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本专业己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与甘肃省医学会其他专业委员会不存在交叉重复;(二)本专业已形成覆盖全省的学术队伍,并有学术造诣较深的学科带头人、技术骨干和一批热心学会工作的甘肃省医学会会员队伍;(三)具备独立开展本专业国内外学术活动的能力。
第十条 申请成立专业委员会,应由该专科的学术带头人提议,并有3-5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甘肃省医学会会员作为发起人,提出成立本专业委员会的申请,填写新建专业委员会申请,报甘肃省医学会。
第十一条 甘肃省医学会受理新建专业委员会的申请后,在征求相关专业委员会意见基础上,省医学会经研究讨论后认为条件已具备,由省医学会组织专家组进行考核。
第十二条 经专家组考核并同意组建的专业委员会,由甘肃省医学会与发起人共同协商提出名额分配、委员人数方案,上报省医学会领导审定同意后筹备组委员填表。
第十三条 筹备组在开展有效学术活动满一年后,向省医学会提交书面总结学术活动开展情况及转正申请,省医学会审查批准后,报省卫生厅学会办批准并向甘肃省民政厅登记、注册。筹备组在成立一年内未能开展积极有效的学术活动及筹备工作,视为自动放弃专业委员会成立资格。
第四章 专业委员会的组成和产生办法
第十四条 专业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2-4名,设秘 书1名,委员15-21名(含主委、副主委)。委员名额分配,应充分考虑地区分布和本专业各主要领域,不宜过分集中。50岁以下的委员数量,不少于委员总数的三分之一。
第十五条 专业委员会委员,应具备下列条件:(一)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二)热心学会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有较强组织领导能力,能联系和团结本专业广大技术工作者;(三)身体健康,能坚持日常工作;(四)新当选委员年龄最高不超过60岁,连任委员和新建专业委员会的发起人年龄不超过65岁。一人最多在甘肃省医学会两个专业委员会同时任职。
第十六条 专业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届满因故不能按期换届时,由专业委员会向甘肃省医学会提出申请,报甘肃省医学会批准同意,延期换届最长不超过一年。
第十七条 专业委员会换届流程
(一)专业委员会换届,由甘肃省医学会、原专业委员会负责组织领导。
(二)专业委员会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提出专业委员会换届方案,包括下届专业委员会人数、名额分配、更新比例和老委员保留等。
(三)专业委员会候选人必须由所在单位推荐。要充分尊重单位意见,凡单位推荐的候选人不得随意更换,个别需调整的与单位协商 解决。
(四)上届专业委员会提出名额分配、委员人数方案,报省医学会,经省医学会领导审定同意后委员填表。
(五)正、副主任委员由专业委员会全体委员选举产生。选举前正、副主任委员候选人名单按差额选举原则报省医学会,经省医学会领导审定同意后,再交全体委员进行无记名投票差额选举。
(六)专业委员会秘书由主任委员提名聘任,报省医学会备案。
(七)新一届专业委员会组成后,其名单(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单位、职务、职称、通讯方式)报省医学会,经省医学会领导批准后由省医学会发给聘书。专业委员会正式组成名单抄报省卫生厅学会办公室。
第十八条 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连任一般不超过二届。委员连任最长不超过三届。对专业委员会有特殊贡献者,经专业委员会推荐并报甘肃省医学会批准,可以再任一届。卸任委员隔届可以再任。
第十九条 专业委员会在严格控制总人数的前提下,可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增补个别委员,报甘肃省医学会审批。
第二十条 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应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很高学术水平,在全省本专业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威望;(二)热心学会工作,能领导和团结本专业广大科技工作者,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三)当选主任委员时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0岁,身体健康。(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在任期内,因故不能主持专业委员会工作时,由本届专业委员会全体委员推荐一名副主任委员代理主任委员主持工作,并报甘肃省医学会批准。
第二十一条 专业委员会可设立名誉主任委员和顾问。卸任的前任主任委员可聘为新一届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卸任的副主任委员可聘为新一届委员会顾问。名誉主任委员、顾问均任期一届。
第五章 专业学组
第二十二条 专业委员会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可设置若干专业学组。专业学组是专业委员会领导下的专业性学术组织,必须遵守专业委员会有关规定,不建立本学组章程。
第二十三条 成立专业学组,应由专业委员会向甘肃省医学会提出申请,经省医学会批准后成立。
第二十四条 专业学组由11—13人组成,设组长1人,副组长1—2人。专业学组组长由专业委员会委员及以上职务专家兼任,学组成员由省医学会和专业委员会协商确定,专业委员会发给聘书。
第二十五条 学组成员的条件参照规定第十五条专业委员会委员条件。
第二十六条 专业学组在专业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本专业的学术活动,掌握本专业的学术动态,定期向专业委员会汇报学术交流情况和工作成效。专业学组的活动计划,须经专业委员会审议后,报甘肃省医学会办公室,列入学会日常及计划并实施。第二十七条 专业学组成员每届任期与所属专业委员会同步。学组换届调整工作,一般应在专业委员会换届改选后半年内完成。专业学组成员连任不得超过三届。
第二十八条 专业学组成立后两年内不开展学术活动,经甘肃省医学会审议批准予以撒销。
第六章 相关管理及奖惩制度
第二十九条 甘肃省医学会每年对专业委员会工作情况考核一次,主任委员应负责小结和新一年工作计划并接受考核。
第三十条 经考核,对正副主任委员、委员在任职期间表现突出、对学会作出较大贡献者,学会将给予表彰。
第三十一条 对于连续两次无故缺席专业委员会委员全体会议的委员,可作自动离职处理,由专业委员会报省医学会备案、并向该委员所在单位反馈。对长期不参加本专业委员会(学组)活动或不宜继续担任学会工作的委员、正、副主任委员和秘书,学会可根据情况通过相关程序作出调整。
第三十二条 对专业委员会一年内无学术活动,学会对其提出批评,限期改正或按程序调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两年内不开展学术活动的,经甘肃省医学会领导批准,提前进行换届改选。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本规定自实施之日起,原《甘肃省医学会专业委员会 组成暂行规定》即行废止。
第三十四条 本规定的解释权属于甘肃省医学会。
第三篇:甘肃省食品安全黑名单管理办法(试行)
甘肃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文件
甘食安办〔2011〕20号
关于印发《甘肃省食品安全黑名单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各市、州人民政府办公厅(室),省食安委会成员单位::
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督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落实第一责任人的主体责任,防止和减少食品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在征求各成员单位意见基础上,制定了《甘肃省食品安全黑名单管理办法(试行)》。现将《甘肃省食品安全黑名单管理办法(试行)》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七日
甘肃省食品安全黑名单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督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落实第一责任人的主体责任,防止和减少食品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结合甘肃省食品安全工作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实行食品安全“黑名单”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食品安全“黑名单”管理制度是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运用监管手段,根据生产经营单位不良行为记录,将其列入“黑名单”,通过新闻媒体或者网络向社会予以公布,并实施重点监督检查的管理制度。
第四条“黑名单”管理制度遵循依法监管、客观公正、及时准确、惩戒过失的原则。
第五条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不良行为之一的,列入“黑名单”:
(一)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
(二)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用回收食品为原料生产食品的;
(三)滥用食品添加剂或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的;
(四)故意生产和销售不安全食品的;
(五)一年内发生两次以上违法违规生产经营行为的;
(六)拒不接受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监督管理、抗拒执法的;
(七)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有其他规定情形的;
第六条省级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本部门食品安全“黑名单”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并抓好落实。
第七条食品安全“黑名单”制度由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依照监管职责具体实施,“黑名单”期限原则上为一年。实行“黑名单”管理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信息采集。通过事故调查、食品安全检查、群众举报等途径,对符合本制度第五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由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进行收集,并记录违法单位名称、案由、违法违规行为等信息。
(二)信息告知。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符合列入“黑名单”情形的,应当告知当事人,并听取其陈述和申辩意见,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成立的,应当采纳。
(三)信息公布。经确定列入“黑名单”的,由省级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通过新闻媒体或者各监管部门网站对外公布。原则上每年公布两次。
(四)信息删除。列入食品安全“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单位,在“黑名单”期限届满时,由其监管部门组织检查,在“黑名单”期间未发生本制度
第五条所规定情形的,由省级监管部门将其从“黑名单”上删除,删除情况在原媒体或者网站上予以公布。
第八条对被列入“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单位,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除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外,并实施以下监管措施:
(一)生产经营单位列入安全生产“黑名单”期间,必须每个季度向所在县(市、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报告一次食品安全生产经营情况。
(二)对被列为“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单位,由县(市、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列入重点监管对象,每月至少进行一次督查检查,并随时追踪整改情况,直至整改达到要求。
(三)省级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将“黑名单”企业向金融机构、进出口管理、旅游管理等部门进行通报,将企业信用与金融机构信贷、食品进出口、重大活动或旅游食品保障等政策挂钩。
(四)对列入食品安全生产“黑名单”的生产经营企业,企业和企业主要负责人三年内不得参加各种评先选优。
第九条列入食品安全“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单位再次被列入“黑名单”或者在“黑名单”期间整改不力的,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依法予以从重处理。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对不具备安全生产经营条件的,依法予以关闭。
第十条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强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人员信息库建设,对恶意生产销售不安全食品的企业责任人坚决逐出食品市场,列入“黑名单”,终身禁止从事食品行业。对聘用在库人员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各级监管部门不得发给其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已经取得许可证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
第十一条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群众有奖举报制度,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鼓励对违法违规生产销售食品的行为进行举报。建立专项资金,对经过查实的食品安全案件举报人予以重奖。各级监管部门要设立投诉举报中心,畅通群众投诉举报渠道,公布举报投诉电话,把群众监督食品安全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形成违法行为无处躲藏的氛围。
第十二条强化食品安全工作考核和问责。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指导和督促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食品安全全程监管网络,消除死角盲点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四篇:甘肃省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试行)
甘肃省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学校食品安全管理,规范学校食品提供者经营行为,保障师生食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甘肃省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办法(试行)》、《甘肃省食品安全监管责任问责办法(试行)》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学校,包括甘肃省行政区域内所有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中学、小学、幼儿园和托幼机构。
第三条 学校食品是指在学校内生产、加工、销售供师生食用的各种食品。
第四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包括学校食堂、校园内食品生产经营者以及向学校供餐的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供应单位。
第五条 校园内食品生产经营者指除学校食堂外在校园内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或个人。第二章
学校食品安全责任
第六条 学校食品安全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总责,包括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学校食品安全工作以及完善、落实学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改善基础条件,为学校食品安全提供保障。
第七条 学校承担校园内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学校法定代表人是学校食品安全第一监管人,学校有责任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按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规章规范的要求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确保食品安全并符合一定的营养要求。第八条 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并监督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落实学校食品安全责任。
第九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承担学校及周边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责任,依法实施行政许可,开展日常监督执法,查处学校及周边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
第十条 公安、工商、质监、城管等相关部门依照各自法定职责承担学校及周边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职责。第十一条 各地要建立学校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对玩忽职守、疏于管理,导致学校发生食品安全责任事故、造成社会影响的,追究学校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食品安全管理职责的单位及人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追究其责任。第三章
学校食品提供者基本要求
第十二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必须依法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未经许可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不得为师生提供食品。
第十三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应建立健全本单位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配备专职或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依法从事食品经营活动。
第十四条 学校食品从业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并经辖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学校食品经营活动。凡患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第十五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应当应用食品安全电子追溯平台,建立并严格落实食品及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实现食品可追溯。
第十六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经营食品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禁止采购、销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食品。
第十七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必须严格食品添加剂管理,不得超剂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餐饮单位所使用食品添加剂必须按规定在醒目位置予以公示,并严格执行“五专”(专人采购、专人保管、专人领用、专人登记、专柜保存)管理。第十八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贮藏食品必须按储存要求和条件进行放置。对贮存、销售的食品应当定期检查,及时清理变质、超保质期及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主动下架并做好相关记录,并由学校和属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督销毁。
第十九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经营即食熟食,应当划定独立销售区域,采取防尘防蝇等措施,设置相应的温度调节、洗涤、消毒和存放设施设备,设置隔离设施和禁止消费者触摸的标志。
第二十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购进外单位加工制作的即食熟食并进行销售的,所购进食品的加工制作方必须为具备合法有效主体资质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
第二十一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应建立餐厨废弃物管理制度。餐厨废弃物应由相关收运单位或个人收运,并与其签订合同,索取其经营资质或身份证明等相关证明文件复印件,并建立餐厨废弃物处置台账。
第四章
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要求
第二十二条 学校食堂原则上应由学校自主经营,统一管理。
第二十三条 各类学校食堂应以校长为法定代表人、乡镇中心学校所辖的村小(含教学点)食堂应以中心学校校长为 法定代表人申办《餐饮服务许可证》。同一建筑物内原则上申办一个《餐饮服务许可证》。
第二十四条 学校食堂食品处理区应设置在室内,食品加工处理流程应为生进熟出的单一流向,按照原料进入、原料加工、半成品加工、成品供应的流程合理布局。
第二十五条 学校食堂餐饮加工过程应严格执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和本办法有关规定。
第二十六条 学校食堂应设置专用且构造符合规范的餐用具洗消保洁间,上下水通畅,餐用具应按规定进行清洗、消毒和保洁。餐用具消毒应采用物理消毒,禁止化学消毒。第二十七条 学校食堂要严格执行明厨亮灶要求,在粗加工、切配、烹饪、餐饮具洗消等区域安装视频监控,将监控信号接入学生就餐场所、校门口、校长室、教育行政部门等地方,实施操作环节全程监控,接受监督。
第二十八条
学校食堂提供的每餐次食品成品必须留样,并严格执行留样管理制度。
第二十九条 学校统一为学生订购学生餐的,应选择主体资格合法有效且量化分级管理等级B级(含B级)以上的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并对供餐单位的食品安全条件、供餐能力、运输车辆、检验室以及食品安全管理机构、人员配备和职责履行情况等进行实地查验,且学校应提供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分餐和就餐场所。第三十条 严禁高等院校以外的学校食堂加工制作冷荤凉菜,严禁学校食堂违规购进、贮存和使用监管部门明令禁止的相关食品、食品原料、添加剂等,严禁各类学校食堂使用非食用物质加工制作食品。
第三十一条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指导学校制定统一规范的学校食堂采购管理制度,米、面、油、肉、蛋、奶等大宗食品及原辅材料应通过公开招标、集中采购和定点采购的方式确定供货商。
第五章
学生营养餐食品安全管理要求
第三十二条
连片特困县(市、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原则上应实行食堂供餐,并具备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要求。
第三十三条 采取校外供餐模式的学校,供餐单位必须是食品安全信用等级B级以上的企业,且具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和相适应的仓储运输等供餐条件,不得选择未纳入营养改善计划的供餐企业(单位)、托餐家庭(个人)。
第三十四条 家庭(个人)托餐仅适用于偏远地区规模较小、不具备供餐条件的学校或教学点。
第三十五条 学校每学期要组织学生、家长和教师代表对校外供餐者进行两次测评,测评结果上报县级营养改善计划主管部门。第三十六条 纳入营养改善计划的供餐企业(单位)、托餐家庭(个人)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学校要及时上报营养改善计划主管部门,经核实后停止其供餐资格。
(一)供餐企业(单位)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被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吊销或注销相关许可证的;
(二)供餐企业(单位)、托餐家庭(个人)签约人无故更换的;
(三)出现违反供餐合同行为的;
(四)供餐期间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
(五)供餐期间有克扣、减量、服务态度恶劣、打骂(体罚)就餐学生等行为,情节较严重的;
(六)在协议供餐期间停止供餐的;
(七)在学区或学校组织的测评中连续两次不合格的。
第六章
校园内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管理要求 第三十七条 校园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食品经营活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师生食品安全,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第三十八条 校园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具有一定规模,制度健全,责任落实,管理水平较高,食品安全状况较好,且证照齐全。
第三十九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校园内食品经营者履行以下管理义务:
(一)积极协调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核验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流通许可证或餐饮服务许可证、营业执照及其他经营证件,不得为无照无证食品经营者提供生产经营场所;
(二)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指导下,与食品生产经营者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明确双方食品安全责任,定期对校园食品经营者的经营环境和条件进行检查;
(三)要求供餐企业定期不定期的组织有关食品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并建档;
(四)配合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加工销售合格的食品;
(五)禁止小作坊、小摊贩和无照无证食品生产经营者在校园内兜售食品;
(六)配合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对校园内食品进行质量安全检查,并建立食品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配合有关行政执法部门执行食品安全控制措施。
第四十条 学校发现校园食品经营者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应及时予以纠正,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要建立校园内食品经营者退出机制,对加工操作不规范的行为,及时督促整 8 改,对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或拒不整改的食品经营企业,依规收回其经营场所。
第四十一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依法监督管理校园内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经营活动,严格许可准入,落实巡查责任,加大监督抽检力度,及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经营者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各项要求。
第七章 应急处置
第四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指挥学校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第四十三条 学校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事发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及时启动应急反应,会同卫生计生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采取有效措施依法妥善处置。
第四十四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计生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学校食品安全事故调查,有权向学校了解与食品安全事故有关的情况,要求学校食堂及其他食品生产经营者提供相关资料和样品,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封存造成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并立即进行检验;
(二)封存被污染的食品工具及用具,并责令进行清洗消毒;
(三)经检验,属于被污染的食品,予以监督销毁;未被污染的食品,予以解封。
第四十五条 学校应当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当发生学校食品安全事故时应采取下列措施:
(一)立即停止经营活动,在2小时内报告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
(二)协助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和人员救治;
(三)保留造成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
(四)配合有关部门进行调查,按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五)落实各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把事态控制在最小范围。
第四十六条 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卫生计生部门要建立学校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工作机制,加强信息发布前的沟通和论证,及时、客观、准确发布权威信息,避免恶意炒作,有效预防、减少和消除突发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维护学校安全和政府形象。
第八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七条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学校食品安全工作规划和扶持政策,加强学校食堂标准化建设,规范校园内食品生产经营行为。
第四十八条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定期组织教育、食药监、公安、工商、城管等相关部门开展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生产经营食品行为,努力净化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环境。
第四十九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将学校食品安全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明确管理责任,严格工作纪律,落实管理措施,有效促进学校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第五十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学校食堂及校园内外其他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监督检查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现场实施现场监督检查;
(二)对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抽样检验;
(三)查阅、复制有关合同、票据、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四)查封、扣押有证据证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违法使用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或者被污染的工具、设备;
(五)查封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
(六)依法可以采取的其他措施。
第五十一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做好对校园及周边食品的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加大对校园及周边食品小商店、小超市、小作坊等生产经营重点品种的抽检频次,特别是学生消费量较大的冷热饮品、膨化食品、麻辣食品、雪糕等食品。
第五十二条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建立学校食品安全监管档案,记录学校食堂及其他经营者许可颁发及变更情况、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
第五十三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对学校食品提供者全面实施食品安全信用等级评定,推行食品安全状况“外置化”管理,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十四条 对学校食堂连续两个量化分级等级评定为C级或管理不到位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学校,取消评优资格。
第五十五条 学校应督促学校食堂、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商超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切实履行服务职能。
第五十六条
学校应加强校内食品经营者房屋租赁管理,严禁向未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或个人出租房屋用于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违规出租房屋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第五十七条 学校应将食品安全知识宣传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提高广大师生的辨识能 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打造诚信经营、健康消费的校园食品安全环境。
第五十八条 健全和落实举报投诉制度,充分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定期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家长和学生委员会成员、新闻媒体等作为社会监督员,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监督学校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第五十九条 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健全协调通报和联席会议制度,严格落实学校食品安全督查机制,对学校食品安全工作开展不间断地督查指导,采取横向比较、纵向排名的方法进行定期通报,强化整改落实,提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第九章 附 则
第六十条
学校饮用水应符合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第六十一条
本办法有效期5年,有效期满自行失效。第六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辽宁省口腔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学术会议
辽宁省口腔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学术会议
会 序
2012年12月6日(周四)上午
8:00-12:00 学术会议报到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第二届编委会委员报到(全天)
地点:辽宁大厦1楼大厅
12:30-13:30午餐 自助餐 辽宁大厦1楼零点餐厅(凭就餐卡就餐)2012年12月6日(周四)下午
辽宁省口腔医学会学术会议(8楼会议室)主持:卢利 秘书长
14:00 开幕式
辽宁省口腔医学会会长 路振富教授致欢迎辞 吉林省口腔医学会会长 周延民教授致辞 14:00-17:10专题讲座:
主持人:张桂荣、潘亚萍
14:00-14:20 1种植外科中的问题
(王稚英)14:20-14:40 2种植义齿的咬合调整及并发症的控制(赵宝红)14:40-15:00 3难治性根尖周疾病临床与基础研究(牛卫东)15:00-15:20 4 颞下颌关节病在临床科室中的表现(周 青)15:20-15:40 5优化口腔专科医院门诊服务流程初探(高为民)主持人:马国武、王稚英
15:50-16:10 6牙周病与全身疾病相互关系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潘亚萍)16:10-16:30 7辽宁省农村氟牙症人群的牙本质敏感状况调查(张 颖)16:30-16:50 8牙合与颞颌关节
(郭 英)16:50-17:10 9 CBCT的三维头测量在正畸诊断中的应用
(张晓东)18:00晚餐(辽宁大厦1楼大宴会厅)《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第二届编委会成立大会欢迎晚宴 暨辽宁省口腔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学术会议晚会
2012年12月7日(周五)上午
8:30-10:00《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第二届编委会成立大会
(请辽宁省口腔医学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代表参加)
地点:辽宁大厦1楼多功能厅 领导致辞: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第二届编委会合影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第一届编委会工作总结及第二届工作展望(赵丽颖主任)10:00-12:00 口腔医学高峰论坛讲座
分钟分钟分钟分钟分钟分钟分钟分钟分钟1
20 20 20 20
20 20 20 主持人:王佐林,高平
10:00-10:30 口腔颌面部感染性疾病诊治(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10:30-11:00 微创牙科(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
11:00-11:30 浅谈美国牙科医师教育、执业与管理(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张志愿教授)(樊明文教授)(徐 韬教授)
12:00-13:30午餐 自助餐 辽宁大厦1楼零点餐厅(凭就餐卡就餐)2012年12月7日(周五)下午
13:00 第二届编委(辽宁省外)前往辽阳弓长岭温泉度假(辽宁大厦楼门前乘大客车)18:30 弓长岭假日酒店晚宴(辽宁省外第二届编委)
14:00-17:00 辽宁省口腔医学会分会发言 第一组:口腔外科(含基础)
地点:辽宁大厦6楼第2会议室 时间:14:00-17:00 主持:刘维贤、王 如 Wnt5a基因下调对C2C12肌原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 2-NH2化学集团促进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COX-
2、MMP-7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对微血管密度的影响 4锥形束CT在颧牙槽嵴微种植钉植入安全范围的应用
5严重上颌后牙区牙槽嵴萎缩病人牙槽嵴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种植体植入 6口腔门诊护理人员绩效考核办法初探 2007-2010年大连市口腔医院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8下颌角周围动脉走行的CTA定位研究
9骨增量技术在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中的美学应用
10低强度脉冲超声治疗对TiC/Ti泡沫材料修复beagle犬骨缺损的影响的研究
第二组:口腔内科(含牙体牙髓、牙周、粘膜和儿口)地点:辽宁大厦6楼第3会议室 时间:14:00-17:00 主持:仇丽鸿、林 莉
1三种不同处理方法对老年牙本质与复合树脂间微拉伸粘结强度的影响 2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联合应用Bio-Oss骨粉治疗重度牙周炎临床效果的研究 3美于自然光固化树脂分层修复前牙切角缺损的疗效 4危险因素对慢性牙周炎预后影响的分析
5三叉神经系统参与牙髓炎症及疼痛觉过敏的实验研究 6皮下接种P.gingivalis调控Th17/Treg对牙周炎的作用研究 7四种根管封闭剂根尖封闭性能的体外评价 8下前牙纤维加强树脂夹板三维有限元应力分析
9一伴有先天缺牙的色素失禁综合征患儿NEMO基因突变检测 10中国北方慢性牙周炎牙槽骨缺损模式分析
冰)静)岩)艳)霞)洪)莹)欣)巍)
分钟 分钟 分钟 分钟 分钟 分钟 分钟 分钟 分钟 分钟
分钟 分钟 分钟 分钟 分钟 分钟 分钟 分钟 分钟 分钟
(蒋玉玲)10(白 10(庞 10(赵 10(王稚英)10(吕 10(李 10(华泽权)10(谢 10(胡 10
(安 10(高秀秋)10(高崇辉)10(赵溪达)10(金海威)10(王琳源)10(刘佼佼)10(郑丽娟)10(盛 10(赵海礁)10第三组:口腔修复(含种植修复、修复工艺和口腔材料)地点:辽宁大厦6楼第5会议室 时间:14:00-17:00 主持:艾红军、陈小冬
1中空充填式预成赝复体修复上颌窦癌面部缺损11例 2间接修复复合树脂颜色稳定性评价 3氧化锆全瓷修复后1年的牙周状况分析 4一例无牙颌全口义齿修复病例的体会与分析 5即刻种植与延期种植对种植体骨结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6即刻种植固定修复美学效果的术前预测 7前牙种植修复167例临床评价 8微钛钉种植体支抗压低磨牙及种植修复 9玻璃纤维桩修复残根残冠的临床观察
10套筒冠义齿在老年人牙周病伴牙列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闫海鑫)10分钟(邢文忠)10分钟(吕 卉)10分钟(王 鲲)10分钟(仲维剑)10分钟(王忠群)10分钟(姜梦华)10分钟(赵 悦)10分钟(周晓梅)10分钟(邓庶男)10分钟
第四组:口腔正畸
地点:辽宁大厦5楼第2会议室 时间:14:00-17:00 主持:房伯君、常 新
1埋伏阻生牙的临床治疗 2关于眼罩放松法的效果评价研究
3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在成人错颌畸形矫治中应用
4自锁矫治器与直丝弓矫治器非拔牙矫治安氏Ⅰ类错牙合牙弓形态变化研究 5病例报告:未成年人骨性Ⅲ类反合开合的正畸治疗
6牙齿移动过程中BMP-1与Noggin在牙周组织中表达的动物实验研究 7 Pendulum矫治器在增加成年人上颌牙弓长度中的应用 8上颌侧切牙舌倾对II类骨性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症状的影响 9 30例下切牙先天缺失正畸治疗的Bolton指数分析
(刘 奕)10分钟(纪 莹)10分钟(李雪莲)10分钟(刘继辉)10分钟(安立娟)10分钟(邹 聪)10分钟(初梦茹)10分钟(王方圆)10分钟(汤洪杰)10分钟
报到须知
1、报到顺序:登记处登记→ 交费 → 领资料袋(会序、论文集、笔、本、纪念品)
→安排住宿→ 服务台办理。
[会务费:500元,研究生300元 房费:388元/标准间/天,418元/单间/天,含早餐]
2、省学会大会发言代表请于6日12:00前将专题讲座PPT交到会务组。省学会小会发言代表请于6日21:00前将分会发言PPT交到会务组。会务组设在603房间。
3、需要办理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者(6分),请于12月6日晚20:00后到会务组603房间办理。10元/证。
4、通讯录请于6日晚17:30-20:30后到会务组603房间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