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甘肃省水利厅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甘肃省水利厅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作者:水利厅 文章来源:水利厅甘水发[2006]403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全面提高建设管理水平,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我省水利建设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我省范围内由中央、地方和各级政府投资或补助资金建设以及其他投资主体兴建(包括新建、续建、改建、扩建、加固、修复)的防洪、灌溉、供水等纳入基建管理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
省列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包括:水库总库容100万m3、四级堤防、1万亩自流灌溉、0.5万亩提灌、中等供水、流量2m3/s泵站等规模以上以及其它需纳入基建管理的水利工程。
第三条 水利工程建设须严格遵守国家、水利部和省上颁布的有关法规、规程、规范和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进行合同管理。
第四条 建设各方要认真贯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实行质量安全责任制,确保工程质量与安全。
第二章 建设管理体制
第五条 水利工程建设按照规模和性质,实行省、市(州)、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分级管理和项目法人负责的管理体制。
第六条 省水利厅作为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水利部关于水利工程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研究制订全省水利建设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
(二)负责省列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批;
(三)组织省属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审批年度建设计划;
(四)负责省列水利基本建设工程设计、监理、施工和设备招标监管,对开工报告和年度建设计划进行备案;
(五)指导省列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的质量安全和造价管理;
(六)负责省列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的阶段验收和竣工验收;
(七)负责水利设计、监理、施工和造价单位的资质管理,培育和管理水利建设市场;
(八)负责组织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稽察和检查。
第七条 省内流域管理机构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职责是:
(一)受省水利厅委托,监督、管理流域内水利工程建设;
(二)参与组织流域内重点水利工程建设;
第八条 各市(州)水利(水电、水务)局作为本区域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水利部和省水利厅关于水利工程建设的政策、法规和各项制度;
(二)负责本市(州)水利工程设计、监理、施工和设备招标监管,审批中小型项目开工报告和年度建设计划;
(三)负责本市(州)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的质量安全管理;
(四)负责本市(州)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的阶段验收和初步竣工验收;
(五)组织市(州)重点水利工程建设;
(六)积极支持本市(州)内省属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为工程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七)组织对本市(州)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检查。
第三章 建设程序管理
第九条 水利工程建设程序一般分为:规划、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准备(包括招标设计)、建设实施、生产准备、竣工验收、后评价等阶段。
第十条 项目建议书编制一般由政府或筹建单位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勘察设计单位承担,并按国家现行规定的管理权限向主管部门申报审批。
在报送项目建议书的同时,向取水工程所在地的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取水许可预申请。
第十一条 可行性研究报告由项目法人(筹建单位)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勘察设计单位承担。可行性研究报告经省水利厅初审后,按国家现行规定的审批权限报批。同时,要委托有资质的设计或咨询单位编制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批准后,不得随意修改和变更,在主要内容上有重要变动,应经原批准部门审查同意。
第十二条 初步设计报告由项目法人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勘察设计单位编制。省水利厅对初步设计报告按规定的审批权限审查审批。
要建立初步设计专家评审制度。
第十三条 施工准备是在主体工程开工之前,项目法人必须完成的各项准备工作,主要内容包括:
(一)办理报建登记手续,交验项目前期工作有关批准文件;
(二)办理有关土地征用手续;
(三)施工用水、电、通信、路以及场地平整等工程;
(四)必须的生产、生活临时建筑工程;
(五)组织建设监理、主体工程和设备招标;
第十四条 主体工程开工前,项目法人必须按审批权限向主管部门提出开工申请报告。开工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建设项目已列入国家或地方水利建设年度投资计划,年度建设资金基本落实;
(二)经招标,确定了建设监理单位,签订了监理合同,并经主管部门备案;
(三)主体工程招标已经决标,工程承包合同已经签订,并经主管部门备案;
(四)施工图设计可以满足初期主体工程建设需要;
(五)办理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
第十五条 建设实施过程中,涉及变更原审批的设计方案、设计标准、项目调整及单项设计变更造成概算投资变化50万元以上的,必须报请原初步设计审批部门审查批准。
第十六条 建设项目动用预备费要报原初步设计审批部门审查批准。
第十七条 招标设计(技施设计),对初步设计如有重要修改、变更,由承担招标设计的单位提出报告,项目法人审查后报原初步设计审批部门审查批准。
第四章 项目法人责任制
第十八条 生产经营性项目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组建项目法人。项目法人对项目的策划、资金筹措、建设实施、生产经营、债务偿还以及资产增值保值的全过程负责,并承担投资风险。
生产经营性项目要实行资本金制度。
有关单位在申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必须同时提出项目法人的组建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后,正式成立项目法人。
第十九条 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必须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法人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负责,对项目的建设内容、工程质量、进度和资金管理负总责。
总投资在2亿元以上的地方大型水利工程项目或跨流域、跨行政区域的中型水利工程项目,由省人民政府负责或委托地方政府组建项目法人,任命法人代表。
投资2亿元以下的水利工程,由工程所在地的市(州)、县人民政府组建项目法人,任命法人代表。
第二十条 投资在2亿元以上大型水利工程的项目法人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健全的职能机构,一般应有计划、合同、财务、技术、质量、安全等管理机构,并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二)有较固定、专业较齐全的技术、经济和管理人员。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不少于全员人数的50%,其中高级职称的人员不少于具有专业技术职称总人数的10%、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不少于具有专业技术职称总人数的40%。
(三)项目法人主要负责人应当具备一定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经验,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作风正派,能够深入实际、带领全体人员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四)项目法人的技术负责人应当具备相应等级水利工程建设技术管理经验,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能独立处理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问题,并已取得水利工程专业高级技术职称。
第二十一条 公益性水利工程项目法人的职责
(一)严格按照已批准的初步设计规定的建设规模、内容、标准和要求完成建设任务,保证工程质量与安全。
(二)按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程序和建设法规组织工程建设,协调建设项目的外部关系,创造良好的建设环境。
(三)按照国家建设资金管理有关规定,落实工程建设资金,制定年度投资建设计划,严格资金管理,控制工程概算。
(四)组织勘察设计、建设监理和施工招标。与勘察设计、施工、建设监理单位鉴订合同,实行合同管理。
(五)申办水利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手续。
(六)编报工程建设、计划、财务、统计等报表工作。
(七)组织工程阶段验收,提交工程竣工验收申请报告。
(八)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创建文明建设工地活动。
第二十二条 项目法人是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责任主体。一般情况下,项目法人即是项目的建设单位。根据工程建设的需要,项目法人也可以设立实施工程建设管理的建设单位。建设单位与项目法人的组建原则、职责基本一致。
第二十三条 项目法人要组织监理单位对设计单位提交的施工图进行审查。施工图设计要符合初步设计确定的设计原则、设计方案,与现场实际不相符或达不到要求的图纸,项目法人有权拒绝接收,并要求设计单位修改、补充。
第五章 工程招标投标管理
第二十四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国家和水利部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标投标活动实行行政监督与管理。第二十五条 与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必须自觉接受行政监督部门的行政监督。
第二十六条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的行政监督一般采取事前报告、事中监督和事后备案的方式进行。
行政监督的主要内容是:
(一)对招标准备工作的监督
1.招标工作应具备的条件是否满足有关规定和要求;
2.招标方式、招标组织形式、分标方案、招标计划安排、对投标人资质(资格)要求、评标方法、评标委员会组建方案以及开标、评标工作具体安排等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3.招标公告的内容、发布方式及媒介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4.招标文件(含资格审查文件)的内容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二)对资格审查(含预审和后审)的监督
1.潜在投标人(或者投标人)资格条件是否符合招标文件要求和有关规定; 2.招标人或其代理人是否对潜在投标人(或者投标人)仍在处罚期限内或在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和信用等方面存在劣迹进行审查;
3.是否存在歧视、限制或者排斥潜在投标人(或者投标人)的行为。
(三)对开标的监督
1.开标程序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2.对设有标底的,是否按照招标文件要求当场公布;
3.评标标准和评标方法是否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予以公开。
(四)对评标的监督
1.评标专家抽取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2.评标程序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3.评标方法、标准是否与招标文件一致;
4.招标人或其代理人是否向评标委员会提交所有投标人的信用档案资料; 5.评标报告的讨论及通过、推荐的中标候选人及其排序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五)对定标的监督
1.定标原则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招标文件的要求; 2.定标的时间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第二十七条 招标人应在发布招标信息时向行政监督部门提交招标报告(含招标文件),行政监督部门发现招标文件有违法违规的内容时,应当在开标前责令招标人修改。招标人或其代理人在开标前,须提前向行政监督部门报告开标的具体时间、地点,行政监督部门可以派人到现场监督开标活动。
第二十八条 评标委员会的专家,最早在评标开始前48小时内,由招标人或其代理人从符合有关规定的评标专家名册中随机抽取,行政监督部门可以派人进行现场监督。
第二十九条 行政监督部门可以派人对评标工作进行全过程监督。招标人必须按照有利于保密的原则选定评标地点,所有参与评标工作的人员获知评审项目、评审内容和评审地点后,不得与外界进行信息联络。
第三十条 在确定中标人后15日内,招标人须向行政监督部门提交招标投标情况的书面报告。报告的内容和格式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 对发现的招标投标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经所在行政监督部门同意,监督人员应及时予以制止并责令改正,视情节轻重,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一)在开标过程中,发现严重违规行为时,监督人员有权要求招标人暂停开标或依法宣布开标结果无效。
(二)在评标过程中,监督人员有权检查评委的打分结果,必要时可要求评委对有疑问的打分予以解释。发现评标委员会成员和相关工作人员有违规行为时,监督人员有权取消违规人员的评标资格和相关人员的工作。如有严重违规行为,有权要求招标人或评标委员会中止或取消评标活动,另行组织评标或做出评标结果无效的决定。
(三)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监督人员可以要求招标人重新招标。
1、未按招标文件要求进行招标的;
2、在投标文件递交截止时间内接受的投标文件不足三家的;
3、在开标过程中出现无效标、废标,使得有效投标人不足三家的;
4、评标过程中评标委员会否决所有投标的;
5、招标人编制的标底出现严重问题的;
6、在招标过程中出现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
第三十二条 对不提交招标报告(含招标文件)、招标投标情况报告以及不接受行政监督的招标人,行政监督部门可以对其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对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国有资金、不接受行政监督的招标人,行政监督部门可以对单位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三条 对招标人或其代理人、投标人、评标专家和相关工作人员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规章制度的其他行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三十四条 对参与招标投标行政监督的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的监察工作,由监察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的规定组织实施。
第三十五条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达到下列条件之一者,必须进行招标:
(一)施工单项合同估算价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
(二)设备、材料、建筑物构配件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在3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
(三)勘察、设计、监理等服务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在3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
(四)单项合同估算价低于第㈠、㈡、㈢项规定的标准,但项目总投资额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
第三十六条 招标分为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中,应当公开招标。
应公开招标的项目采取邀请招标的,必须经省水利厅批准。
第三十七条 评标委员会由项目法人、设计、监理单位和专家组成,应为5人以上的单数。其中专家人数不少于三分之二。
第三十八条 严禁违法分包和层层转包。中标人不得向他人转让中标项目,或将中标项目肢解转让。
第三十九条 水利工程建设必须实行合同管理,建设各方都要认真履行合同中确定的权责和义务。
第四十条 项目法人不得将施工单位带资承包作为投标条件,更不得强制要求施工单位将此类内容写入工程承包合同。
施工单位不得以带资承包作为竞争手段承揽工程。
第六章 监理管理
第四十一条 实行建设监理制,监理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建设项目的合同管理,按照合同控制工程建设的投资、进度和质量,并协调建设各方的关系。
第四十二条 监理单位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并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承担工程监理任务。禁止监理单位超越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承担工程监理业务。监理单位不得转让、分包监理业务。
第四十三条 监理单位根据所承担的监理任务,组建项目监理机构、编制监理大纲。
项目监理机构必须进驻施工现场,监理人员应当持证上岗,要做好监理日志,及时进行工序验收签字。监理人员不得同时在两个以上工程从事监理工作。
第四十四条 监理单位与项目法人之间是委托和被委托的合同关系,与承包单位是监理与被监理的关系。
监理单位应当依据合同,按照“公正、独立、自主”的原则,开展工程监理工作,维护项目法人和承包单位的合法权益。
第四十五条 项目法人对监理工程师的授权要充分,以充分发挥监理单位的作用,调动监理人员的积极性。
要杜绝同体监理,监理人员不得在所监理工程的项目法人或施工、设备制造、材料供应等单位任职或受聘,各建设管理单位的人员不得在所辖项目上承担监理工作。第四十六条 规范合同及工程计量管理。施工单位应按月对已完成的质量合格的工程进行计量,提交完成工程量月报表和有关计量资料;监理工程师收到月支付报表后,要认真审核,提出签证付款意见;业主单位收到监理工程师的签证付款证书后,认真核对工程量、合同单价,经审核确认后向施工单位支付。
第四十七条 严格合同外项目管理。设计变更可以由业主、监理、设计、承包商提出,应当提出设计变更建议书。设计变更建议书由监理工程师负责进行审查,审查中应充分与业主、设计、承包商进行协商。审查同意后由业主委托原设计单位负责完成具体的工程变更设计工作,提交工程变更设计报告。
第七章 计划和资金管理
第四十八条 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年度投资计划下达后,项目法人要编制年度工程建设计划。省属重点水利工程的年度工程建设计划,需报省水利厅审批。其它项目的年度工程建设计划由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报省水利厅备案。
第四十九条 计划下达后,建设单位要按照批准的建设标准、内容、规模实施,不得随意变更建设内容和项目。需要调整的,由原审批部门批准后调整。
第五十条 地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督促项目单位认真落实好配套资金,与中央或省上安排的资金同步到位,做好各渠道资金的衔接落实工作。
第五十一条 地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督促项目单位按水利统计的要求,及时报送各类统计报表。各地和省属重点水利工程务于每年5月15日、12月15日之前,分别将前半年和全年的项目资金落实和建设进展等情况上报省水利厅。
第五十二条 水利建设资金的管理要严格执行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开设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和滞留。
第五十三条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督促项目单位制订财务管理办法、严肃财经纪律,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基本建设支出预算,不得改变资金的使用性质和使用方向。
项目法人依据有关规定接受审计部门年度财务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
第八章 质量安全管理
第五十四条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赋予的职责,切实履行水利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责任,实行水利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制度。
第五十五条 水利工程建设实行项目法人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监督相结合的质量安全管理体制。
第五十六条 建立建设工程质量安全领导人责任制和终身责任制。建设项目工程质量安全的行政领导责任人、项目法定代表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法人代表,要按各自职责对其经手项目的工程质量安全负领导责任和终身责任。
第五十七条 建立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责任制。各参建单位的项目负责人对本单位所承担工程的质量安全负直接领导责任,各单位的技术负责人对质量安全工作负技术责任,具体工作人员为直接责任人。
第五十八条 政府对水利工程的质量安全实行监督的制度, 省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中心负责省属重点项目的质量安全监督工作,并指导市(州、地)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的工作。各市(州、地)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利工程的质量安全监督工作。
第五十九条 水利工程建设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项目主管部门要加强安全检查、监督。项目法人要加强安全宣传和教育工作、督促参加工程建设各有关单位搞好安全生产。所有的工程合同都要有安全管理条款,所有的工作计划都要有安全生产措施。
第九章 工程验收管理
第六十条 水利建设工程验收按验收主持单位分为法人验收和政府验收。
法人验收包括单元工程验收、分部工程验收和单位工程验收、部分工程投入使用验收等;政府验收包括阶段验收、专项验收和竣工验收。
第六十一条 验收工作的依据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标准,主管部门有关文件,经批准的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经批准的设计文件及相应设计变更、修改文件,施工合同等。
第六十二条 验收主持单位负责组织验收委员会(或验收工作组)负责验收工作。验收委员会(或验收工作组)对工程验收不予通过时,应明确不予验收通过的理由并提出整改意见。项目法人应抓紧组织处理有关问题,整改结束后,按照有关程序重新组织验收。
第六十三条 竣工验收主持单位可以根据工程建设情况决定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质量检测单位对工程质量进行抽检。
第六十四条 竣工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其处理原则由验收委员会协商确定。主任委员对有争议的问题处理有裁决权,但当有半数以上验收委员不同意裁决意见时,应报请验收主持单位决定。
第六十五条 项目法人全面负责竣工验收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项目法人、设计、施工、监理等工程参建单位以及生产准备单位应做好有关准备和配合工作,并派代表出席竣工验收会议,负责解答验收委员会提出的问题,并作为被验收单位在竣工验收鉴定书上签字。
第六十六条 竣工验收鉴定书是项目法人完成工程建设任务的凭据。有关验收结论不解除项目法人以及工程参建单位依照合同和法律法规应当承担的工程建设质量责任和义务。
第六十七条 水利建设工程验收应具备的条件、验收程序、验收主要工作以及有关验收资料和成果性文件等具体要求,按照《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六十八条 验收委员会(验收工作组)成员应当具备依据有关规定对工程进行鉴定的能力。由于参加验收人员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等原因导致有关验收结论有误时,由相关人员承担直接责任。
第六十九条 验收委员会(验收工作组)成员应当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工程验收,并在验收成果文件上签字,对验收结论负责。验收人员对验收结论持异议时,应将有关意见在验收成果文件上明确记载并由其本人签字。未签字视为同意验收结论。
第七十条 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是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其纳入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建立相应机构或配备专人负责这项工作。
第十章 水利工程建设的监督检查
第七十一条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活动全过程的监督检查。
第七十二条 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工程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审批及遵守建设程序情况;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实施情况;工程建设计划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方向及完成情况;工程建设形象进度;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的质量情况。
第七十三条 加强对工程参建各方行为的监督,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督促检查拖欠工程款、设计费、监理费等现象,以提高合同的履约率。
第七十四条 加强工程概算执行情况,重点是资金结算情况的监督,工程结算按工程合同进行,严格控制合同外项目的支付。
第七十五条 检查工作必须注重实效,要认真查阅工程建设的各种基础资料,听取各方意见,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落实,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促使项目法人提高建设管理水平。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七十六条 本管理办法由省水利厅负责解释。第七十七条 本管理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原《甘肃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同时废止。
第二篇:甘肃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办法
甘肃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全面提高建设管理水平,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我省水利建设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我省范围内由中央、地方和各级政府投资或补助资金建设以及其他投资主体兴建(包括新建、续建、改建、扩建、加固、修复)的防洪、灌溉、供水等纳入基建管理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
省列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包括:水库总库容100万m3、四级堤防、1万亩自流灌溉、0.5万亩提灌、中等供水、流量2m3/s泵站等规模以上以及其它需纳入基建管理的水利工程。
第三条
水利工程建设须严格遵守国家、水利部和省上颁布的有关法规、规程、规范和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进行合同管理。
第四条
建设各方要认真贯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实行质量安全责任制,确保工程质量与安全。
第二章
建设管理体制
第五条
水利工程建设按照规模和性质,实行省、市(州)、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分级管理和项目法人负责的管理体制。
第六条
省水利厅作为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水利部关于水利工程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研究制订全省水利建设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
(二)负责省列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批;
(三)组织省属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审批建设计划;
(四)负责省列水利基本建设工程设计、监理、施工和设备招标监管,对开工报告和建设计划进行备案;
(五)指导省列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的质量安全和造价管理;
(六)负责省列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的阶段验收和竣工验收;
(七)负责水利设计、监理、施工和造价单位的资质管理,培育和管理水利建设市场;
(八)负责组织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稽察和检查。
第七条
省内流域管理机构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职责是:
(一)受省水利厅委托,监督、管理流域内水利工程建设;
(二)参与组织流域内重点水利工程建设;
第八条
各市(州)水利(水电、水务)局作为本区域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水利部和省水利厅关于水利工程建设的政策、法规和各项制度;
(二)负责本市(州)水利工程设计、监理、施工和设备招标监管,审批中小型项目开工报告和建设计划;
(三)负责本市(州)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的质量安全管理;
(四)负责本市(州)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的阶段验收和初步竣工验收;
(五)组织市(州)重点水利工程建设;
(六)积极支持本市(州)内省属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为工程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七)组织对本市(州)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检查。
第三章
建设程序管理
第九条
水利工程建设程序一般分为:规划、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准备(包括招标设计)、建设实施、生产准备、竣工验收、后评价等阶段。
第十条
项目建议书编制一般由政府或筹建单位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勘察设计单位承担,并按国家现行规定的管理权限向主管部门申报审批。
在报送项目建议书的同时,向取水工程所在地的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取水许可预申请。
第十一条
可行性研究报告由项目法人(筹建单位)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勘察设计单位承担。可行性研究报告经省水利厅初审后,按国家现行规定的审批权限报批。同时,要委托有资质的设计或咨询单位编制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批准后,不得随意修改和变更,在主要内容上有重要变动,应经原批准部门审查同意。
第十二条 初步设计报告由项目法人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勘察设计单位编制。省水利厅对初步设计报告按规定的审批权限审查审批。
要建立初步设计专家评审制度。
第十三条 施工准备是在主体工程开工之前,项目法人必须完成的各项准备工作,主要内容包括:
(一)办理报建登记手续,交验项目前期工作有关批准文件;
(二)办理有关土地征用手续;
(三)施工用水、电、通信、路以及场地平整等工程;
(四)必须的生产、生活临时建筑工程;
(五)组织建设监理、主体工程和设备招标;
第十四条 主体工程开工前,项目法人必须按审批权限向主管部门提出开工申请报告。开工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建设项目已列入国家或地方水利建设投资计划,建设资金基本落实;
(二)经招标,确定了建设监理单位,签订了监理合同,并经主管部门备案;
(三)主体工程招标已经决标,工程承包合同已经签订,并经主管部门备案;
(四)施工图设计可以满足初期主体工程建设需要;
(五)办理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
第十五条 建设实施过程中,涉及变更原审批的设计方案、设计标准、项目调整及单项设计变更造成概算投资变化50万元以上的,必须报请原初步设计审批部门审查批准。
第十六条 建设项目动用预备费要报原初步设计审批部门审查批准。
第十七条 招标设计(技施设计),对初步设计如有重要修改、变更,由承担招标设计的单位提出报告,项目法人审查后报原初步设计审批部门审查批准。
第四章
项目法人责任制
第十八条 生产经营性项目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组建项目法人。项目法人对项目的策划、资金筹措、建设实施、生产经营、债务偿还以及资产增值保值的全过程负责,并承担投资风险。
生产经营性项目要实行资本金制度。
有关单位在申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必须同时提出项目法人的组建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后,正式成立项目法人。
第十九条 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必须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法人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负责,对项目的建设内容、工程质量、进度和资金管理负总责。
总投资在2亿元以上的地方大型水利工程项目或跨流域、跨行政区域的中型水利工程项目,由省人民政府负责或委托地方政府组建项目法人,任命法人代表。
投资2亿元以下的水利工程,由工程所在地的市(州)、县人民政府组建项目法人,任命法人代表。
第二十条 投资在2亿元以上大型水利工程的项目法人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健全的职能机构,一般应有计划、合同、财务、技术、质量、安全等管理机构,并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二)有较固定、专业较齐全的技术、经济和管理人员。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不少于全员人数的50%,其中高级职称的人员不少于具有专业技术职称总人数的10%、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不少于具有专业技术职称总人数的40%。
(三)项目法人主要负责人应当具备一定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经验,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作风正派,能够深入实际、带领全体人员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四)项目法人的技术负责人应当具备相应等级水利工程建设技术管理经验,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能独立处理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问题,并已取得水利工程专业高级技术职称。
第二十一条 公益性水利工程项目法人的职责
(一)严格按照已批准的初步设计规定的建设规模、内容、标准和要求完成建设任务,保证工程质量与安全。
(二)按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程序和建设法规组织工程建设,协调建设项目的外部关系,创造良好的建设环境。
(三)按照国家建设资金管理有关规定,落实工程建设资金,制定投资建设计划,严格资金管理,控制工程概算。
(四)组织勘察设计、建设监理和施工招标。与勘察设计、施工、建设监理单位鉴订合同,实行合同管理。
(五)申办水利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手续。
(六)编报工程建设、计划、财务、统计等报表工作。
(七)组织工程阶段验收,提交工程竣工验收申请报告。
(八)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创建文明建设工地活动。
第二十二条 项目法人是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责任主体。一般情况下,项目法人即是项目的建设单位。根据工程建设的需要,项目法人也可以设立实施工程建设管理的建设单位。建设单位与项目法人的组建原则、职责基本一致。
第二十三条 项目法人要组织监理单位对设计单位提交的施工图进行审查。施工图设计要符合初步设计确定的设计原则、设计方案,与现场实际不相符或达不到要求的图纸,项目法人有权拒绝接收,并要求设计单位修改、补充。
第五章 工程招标投标管理
第二十四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国家和水利部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标投标活动实行行政监督与管理。
第二十五条
与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必须自觉接受行政监督部门的行政监督。第二十六条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的行政监督一般采取事前报告、事中监督和事后备案的方式进行。
行政监督的主要内容是:
(一)对招标准备工作的监督
1.招标工作应具备的条件是否满足有关规定和要求;
2.招标方式、招标组织形式、分标方案、招标计划安排、对投标人资质(资格)要求、评标方法、评标委员会组建方案以及开标、评标工作具体安排等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3.招标公告的内容、发布方式及媒介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4.招标文件(含资格审查文件)的内容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二)对资格审查(含预审和后审)的监督 1.潜在投标人(或者投标人)资格条件是否符合招标文件要求和有关规定;
2.招标人或其代理人是否对潜在投标人(或者投标人)仍在处罚期限内或在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和信用等方面存在劣迹进行审查;
3.是否存在歧视、限制或者排斥潜在投标人(或者投标人)的行为。
(三)对开标的监督
1.开标程序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2.对设有标底的,是否按照招标文件要求当场公布;
3.评标标准和评标方法是否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予以公开。
(四)对评标的监督
1.评标专家抽取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2.评标程序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3.评标方法、标准是否与招标文件一致;
4.招标人或其代理人是否向评标委员会提交所有投标人的信用档案资料;
5.评标报告的讨论及通过、推荐的中标候选人及其排序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五)对定标的监督
1.定标原则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招标文件的要求;
2.定标的时间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第二十七条
招标人应在发布招标信息时向行政监督部门提交招标报告(含招标文件),行政监督部门发现招标文件有违法违规的内容时,应当在开标前责令招标人修改。招标人或其代理人在开标前,须提前向行政监督部门报告开标的具体时间、地点,行政监督部门可以派人到现场监督开标活动。
第二十八条
评标委员会的专家,最早在评标开始前48小时内,由招标人或其代理人从符合有关规定的评标专家名册中随机抽取,行政监督部门可以派人进行现场监督。
第二十九条
行政监督部门可以派人对评标工作进行全过程监督。招标人必须按照有利于保密的原则选定评标地点,所有参与评标工作的人员获知评审项目、评审内容和评审地点后,不得与外界进行信息联络。
第三十条
在确定中标人后15日内,招标人须向行政监督部门提交招标投标情况的书面报告。报告的内容和格式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
对发现的招标投标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经所在行政监督部门同意,监督人员应及时予以制止并责令改正,视情节轻重,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一)在开标过程中,发现严重违规行为时,监督人员有权要求招标人暂停开标或依法宣布开标结果无效。
(二)在评标过程中,监督人员有权检查评委的打分结果,必要时可要求评委对有疑问的打分予以解释。发现评标委员会成员和相关工作人员有违规行为时,监督人员有权取消违规人员的评标资格和相关人员的工作。如有严重违规行为,有权要求招标人或评标委员会中止或取消评标活动,另行组织评标或做出评标结果无效的决定。
(三)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监督人员可以要求招标人重新招标。
1、未按招标文件要求进行招标的;
2、在投标文件递交截止时间内接受的投标文件不足三家的;
3、在开标过程中出现无效标、废标,使得有效投标人不足三家的;
4、评标过程中评标委员会否决所有投标的;
5、招标人编制的标底出现严重问题的;
6、在招标过程中出现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第三十二条 对不提交招标报告(含招标文件)、招标投标情况报告以及不接受行政监督的招标人,行政监督部门可以对其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对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国有资金、不接受行政监督的招标人,行政监督部门可以对单位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第三十三条
对招标人或其代理人、投标人、评标专家和相关工作人员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规章制度的其他行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三十四条
对参与招标投标行政监督的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的监察工作,由监察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的规定组织实施。
第三十五条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达到下列条件之一者,必须进行招标:
(一)施工单项合同估算价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
(二)设备、材料、建筑物构配件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在3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
(三)勘察、设计、监理等服务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在3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
(四)单项合同估算价低于第㈠、㈡、㈢项规定的标准,但项目总投资额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
第三十六条
招标分为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中,应当公开招标。
应公开招标的项目采取邀请招标的,必须经省水利厅批准。
第三十七条 评标委员会由项目法人、设计、监理单位和专家组成,应为5人以上的单数。其中专家人数不少于三分之二。
第三十八条 严禁违法分包和层层转包。中标人不得向他人转让中标项目,或将中标项目肢解转让。
第三十九条
水利工程建设必须实行合同管理,建设各方都要认真履行合同中确定的权责和义务。
第四十条 项目法人不得将施工单位带资承包作为投标条件,更不得强制要求施工单位将此类内容写入工程承包合同。
施工单位不得以带资承包作为竞争手段承揽工程。
第六章 监理管理
第四十一条 实行建设监理制,监理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建设项目的合同管理,按照合同控制工程建设的投资、进度和质量,并协调建设各方的关系。
第四十二条
监理单位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并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承担工程监理任务。禁止监理单位超越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承担工程监理业务。监理单位不得转让、分包监理业务。
第四十三条
监理单位根据所承担的监理任务,组建项目监理机构、编制监理大纲。
项目监理机构必须进驻施工现场,监理人员应当持证上岗,要做好监理日志,及时进行工序验收签字。监理人员不得同时在两个以上工程从事监理工作。
第四十四条 监理单位与项目法人之间是委托和被委托的合同关系,与承包单位是监理与被监理的关系。
监理单位应当依据合同,按照“公正、独立、自主”的原则,开展工程监理工作,维护项目法人和承包单位的合法权益。
第四十五条
项目法人对监理工程师的授权要充分,以充分发挥监理单位的作用,调动监理人员的积极性。
要杜绝同体监理,监理人员不得在所监理工程的项目法人或施工、设备制造、材料供应等单位任职或受聘,各建设管理单位的人员不得在所辖项目上承担监理工作。
第四十六条 规范合同及工程计量管理。施工单位应按月对已完成的质量合格的工程进行计量,提交完成工程量月报表和有关计量资料;监理工程师收到月支付报表后,要认真审核,提出签证付款意见;业主单位收到监理工程师的签证付款证书后,认真核对工程量、合同单价,经审核确认后向施工单位支付。
第四十七条 严格合同外项目管理。设计变更可以由业主、监理、设计、承包商提出,应当提出设计变更建议书。设计变更建议书由监理工程师负责进行审查,审查中应充分与业主、设计、承包商进行协商。审查同意后由业主委托原设计单位负责完成具体的工程变更设计工作,提交工程变更设计报告。
第七章 计划和资金管理
第四十八条 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投资计划下达后,项目法人要编制工程建设计划。省属重点水利工程的工程建设计划,需报省水利厅审批。其它项目的工程建设计划由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报省水利厅备案。
第四十九条 计划下达后,建设单位要按照批准的建设标准、内容、规模实施,不得随意变更建设内容和项目。需要调整的,由原审批部门批准后调整。
第五十条 地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督促项目单位认真落实好配套资金,与中央或省上安排的资金同步到位,做好各渠道资金的衔接落实工作。
第五十一条 地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督促项目单位按水利统计的要求,及时报送各类统计报表。各地和省属重点水利工程务于每年5月15日、12月15日之前,分别将前半年和全年的项目资金落实和建设进展等情况上报省水利厅。
第五十二条 水利建设资金的管理要严格执行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开设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和滞留。
第五十三条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督促项目单位制订财务管理办法、严肃财经纪律,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基本建设支出预算,不得改变资金的使用性质和使用方向。
项目法人依据有关规定接受审计部门财务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
第八章
质量安全管理
第五十四条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赋予的职责,切实履行水利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责任,实行水利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制度。
第五十五条 水利工程建设实行项目法人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监督相结合的质量安全管理体制。
第五十六条 建立建设工程质量安全领导人责任制和终身责任制。建设项目工程质量安全的行政领导责任人、项目法定代表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法人代表,要按各自职责对其经手项目的工程质量安全负领导责任和终身责任。
第五十七条 建立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责任制。各参建单位的项目负责人对本单位所承担工程的质量安全负直接领导责任,各单位的技术负责人对质量安全工作负技术责任,具体工作人员为直接责任人。
第五十八条 政府对水利工程的质量安全实行监督的制度, 省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中心负责省属重点项目的质量安全监督工作,并指导市(州、地)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的工作。各市(州、地)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利工程的质量安全监督工作。
第五十九条 水利工程建设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项目主管部门要加强安全检查、监督。项目法人要加强安全宣传和教育工作、督促参加工程建设各有关单位搞好安全生产。所有的工程合同都要有安全管理条款,所有的工作计划都要有安全生产措施。
第九章 工程验收管理
第六十条
水利建设工程验收按验收主持单位分为法人验收和政府验收。
法人验收包括单元工程验收、分部工程验收和单位工程验收、部分工程投入使用验收等;政府验收包括阶段验收、专项验收和竣工验收。
第六十一条
验收工作的依据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标准,主管部门有关文件,经批准的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经批准的设计文件及相应设计变更、修改文件,施工合同等。
第六十二条
验收主持单位负责组织验收委员会(或验收工作组)负责验收工作。验收委员会(或验收工作组)对工程验收不予通过时,应明确不予验收通过的理由并提出整改意见。项目法人应抓紧组织处理有关问题,整改结束后,按照有关程序重新组织验收。
第六十三条
竣工验收主持单位可以根据工程建设情况决定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质量检测单位对工程质量进行抽检。
第六十四条
竣工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其处理原则由验收委员会协商确定。主任委员对有争议的问题处理有裁决权,但当有半数以上验收委员不同意裁决意见时,应报请验收主持单位决定。
第六十五条
项目法人全面负责竣工验收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项目法人、设计、施工、监理等工程参建单位以及生产准备单位应做好有关准备和配合工作,并派代表出席竣工验收会议,负责解答验收委员会提出的问题,并作为被验收单位在竣工验收鉴定书上签字。
第六十六条
竣工验收鉴定书是项目法人完成工程建设任务的凭据。有关验收结论不解除项目法人以及工程参建单位依照合同和法律法规应当承担的工程建设质量责任和义务。
第六十七条
水利建设工程验收应具备的条件、验收程序、验收主要工作以及有关验收资料和成果性文件等具体要求,按照《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六十八条
验收委员会(验收工作组)成员应当具备依据有关规定对工程进行鉴定的能力。由于参加验收人员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等原因导致有关验收结论有误时,由相关人员承担直接责任。
第六十九条
验收委员会(验收工作组)成员应当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工程验收,并在验收成果文件上签字,对验收结论负责。验收人员对验收结论持异议时,应将有关意见在验收成果文件上明确记载并由其本人签字。未签字视为同意验收结论。
第七十条
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是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其纳入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建立相应机构或配备专人负责这项工作。
第十章
水利工程建设的监督检查
第七十一条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活动全过程的监督检查。
第七十二条
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工程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审批及遵守建设程序情况;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实施情况;工程建设计划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方向及完成情况;工程建设形象进度;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的质量情况。
第七十三条
加强对工程参建各方行为的监督,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督促检查拖欠工程款、设计费、监理费等现象,以提高合同的履约率。
第七十四条
加强工程概算执行情况,重点是资金结算情况的监督,工程结算按工程合同进行,严格控制合同外项目的支付。
第七十五条 检查工作必须注重实效,要认真查阅工程建设的各种基础资料,听取各方意见,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落实,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促使项目法人提高建设管理水平。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七十六条 本管理办法由省水利厅负责解释。
第七十七条 本管理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原《甘肃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同时废止。
第三篇:广东省水利厅关于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监督的管理办法(暂行)
广东省水利厅关于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
监督的管理办法(暂行)
(广东省水利厅2013年10月14日以粤水安监函〔2013〕1725号发布 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广东省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范我省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监督行为和安全生产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省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省水利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加固和拆除等建设活动的安全生产监督。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监督,是指我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依法委托的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监督机构(以下简称安监机构)依据法律、法规和水利工程建设标准、规程规范,对新建、扩建、改建、加固和拆除等各类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实施监督检查,督促建设各方主体履行相应安全生产责任,落实相关安全生产措施,以控制和减少水利工程建设生产安全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众利益的行为。
第四条 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监督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依靠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贯彻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建设各方安全保证体系与工程实体防护相结合、贯彻全面安全生产要求与重点监管相结合、加强监督执法与服务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我省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监督工作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
省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水利工程建设的安全生产监督、指导工作,并委托相应的安监机构负责厅直属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现场的具体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
各市、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依照职权范围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利工程建设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并可委托相应的安监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现场的具体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未设立或未委托安监机构的,由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权范围参照本办法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的规定负责相应的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现场的具体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
水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安监机构开展的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不替代和免除工程参建各方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
第二章 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监督机构职责
第六条 安监机构应具有满足工作需要的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办公场所、专职安全生产监督人员和工作经费。第七条 专职安全生产监督人员应持证上岗,并应熟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程规范,具有中级以上的技术职称或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并有3年以上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或安全生产管理的工作经历。
第八条 安监机构不得聘用与被监督工程项目有利益关系的建设、勘测设计、监理、施工、检测及设备制造等单位的人员。第九条 厅直属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监督机构主要职责如下:
(一)贯彻执行国家及行业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强制性标准以及广东省有关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条例等;
(二)具体实施厅直属水利工程建设的安全监督工作;
(三)参与厅直属水利工程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第十条 地级以上市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监督机构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及行业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强制性标准以及广东省有关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条例等;
(二)实施本辖区内受监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监督工作;
(三)参与本辖区内受监水利工程建设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
(四)指导下一级安监机构的工作;
(五)组织交流本辖区内的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监督工作经验;
(六)及时向本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本辖区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监督的重大问题及安全事故。第十一条 县(区)级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监督机构的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及行业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强制性标准以及广东省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条例等;
(二)协助与配合上级安监机构的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监督工作;
(三)组织实施本辖区内受监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监督工作;
(四)参与本辖区内受监水利工程建设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
(五)分析总结本辖区内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监督经验;掌握本辖区内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监督情况,定期向上级安监机构报告本辖区内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监督情况;及时向本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本辖区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监督的重大问题及安全事故。
第十二条 安监机构在职责范围内依法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时,有权采取以下措施:
(一)要求被检查单位提供有关工程安全生产的文件和资料;
(二)进入被检查单位的办公场所、施工现场检查;
(三)纠正安全生产中违反安全生产要求的行为;
(四)向有关单位或个人调查与工程安全生产有关的情况,并取得证明材料;
(五)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事故隐患,责令安全事故隐患责任单位立即整改和排除;对重大安全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或拒不整改排除的,可先责令暂时停止施工,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后提请相应的水行政主管部门作出行政决定。
第三章 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主要内容
第十三条 对项目法人安全生产监督内容:
(一)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立情况;
(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情况;
(三)施工单位安全生产许可证、“三类人员”(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下同)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及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等核查情况;
(四)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及落实情况;在水利工程开工前,保证安全生产措施的布置落实情况,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情况;
(五)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的措施方案编制以及备案情况;
(六)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及管理情况;
(七)安全生产例会制度执行情况;
(八)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情况;
(九)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合同约定向施工单位拨付工程施工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的情况;
(十)向施工单位提供施工现场及施工可能影响的毗邻区域内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通讯、广播电视等地下管线资料,气象和水文观测资料,拟建工程可能影响的相邻建筑物和构筑物、地下工程的有关资料;
(十一)检查监理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落实情况,核备施工单位安全生产制度落实情况;
(十二)拆除和爆破工程的发包和开工资料备案情况;
(十三)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治理情况;
(十四)履行合同约定工期的情况;
(十五)有无明示或暗示施工单位购买、租赁、使用不符合安全施工要求的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施工机具及配件、消防设施和器材;
(十六)生产安全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等情况;
(十七)其它有关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事项。
第十四条 对监理单位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内容:
(一)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执行情况;
(二)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及落实情况;
(三)监理例会制度、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制度等执行情况;
(四)将安全生产管理内容纳入监理规划的情况,以及在监理规划或监理细则中制定对施工单位专项方案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落实的监理措施和办法;
(五)审核施工单位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安全生产责任制、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建立及人员配备情况;
(六)审核施工单位应急救援预案和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用使用计划情况;
(七)审核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是否符合投标时承诺和设计文件、国家、行业标准要求情况;
(八)复查施工单位施工机械和各种设施的安全许可、验收、备案等手续情况;
(九)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或专项施工方案审查和监督落实情况,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十)定期巡视检查重大危险源及危险性较大的分部或单元工程作业情况;
(十一)下达隐患整改通知单,要求施工单位整改事故隐患情况或暂时停工情况;隐患整改结果复查情况;向项目法人报告督促施工单位整改情况;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情况;
(十二)其他有关工程安全生产监理事项。
第十五条 对施工单位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内容:
(一)施工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及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建立与落实情况,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
(二)资质等级证书和《施工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有效性;
(三)工程施工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用的使用情况;
(四)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和专职安全管理人员配备情况;
(五)“三类人员”按有关规定进行安全生产考核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安全生产例会制度、隐患排查制度、事故报告制度和培训制度等执行情况;
(六)对需使用的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是否组织有关单位验收或检测验收;
(七)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执行情况;
(八)施工单位在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时,对作业人员进行相应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情况;
(九)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计划制定和实施情况;
(十)施工单位应对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并计入个人工作档案,安全生产教育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
(十一)安全防护用具的提供及使用管理情况;
(十二)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安全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措施)编制、审批及实施情况;对须要专家论证的专项施工方案,还需有专家论证报告;
(十三)生产安全措施制定和落实情况;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和演练情况;
(十四)对有度汛要求的水利工程,度汛方案的编制和批准情况,度汛方案中度汛措施的落实情况;
(十五)施工单位内部安全生产检查开展和事故隐患整改情况;
(十六)重大危险源的登记、公示、防范措施、监控与管理情况;
(十七)生产安全事故的统计、报告和调查处理情况;
(十八)对所承担的工程进行定期和专项安全检查情况,及其安全检查记录;
(十九)其它有关工程安全生产事项。
第十六条 对勘察、设计单位安全监督检查内容:
(一)勘察单位按照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勘察情况;提供真实、准确的勘察文件及采取措施保证周边设施、建筑物和构筑物安全的情况;
(二)设计单位按照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设计情况;在设计文件中注明施工安全重点部位、环节以及对防范生产安全事故提出指导意见的情况;
(三)对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指导意见和建议;
(四)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或特殊结构的水工建筑工程,提出保障施工作业人员安全和预防生产安全事故措施建议的情况;
(五)参与涉及工程结构安全部位的验收提出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的意见;
(六)勘察(测)设计单位资质、人员资格管理和设计文件管理;
(七)其它有关工程设计安全事项。
第十七条 对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单位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内容:
(一)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及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建立与落实情况,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
(二)检测资质等级证书和计量认证证书的有效性;
(三)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和安全管理人员的配备情况;
(四)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健全情况;
(五)安全生产投入情况;
(六)安全生产日常管理工作;
(七)室内试验工作安全操作情况;
(八)野外作业安全生产管理;
(九)其他有关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安全生产的事项。
第十八条 对施工现场施工安全监督检查内容:
(一)施工支护、脚手架、爆破、吊装、临时用电、安全防护设施和文明施工等情况;
(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执行与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
(三)个体防护与劳动防护用品使用情况;
(四)应急预案中有关救援设备、物资落实情况;
(五)特种设备检验与维护状况;
(六)消防设施等落实情况;
(七)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执行国家水利行业安全技术规程情况;
(八)施工主要管理和技术人员到位情况;
(九)其他有关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的事项。
第四章 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监督程序
第十九条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工作(或直接发包工作)完成并签订施工合同后,项目法人应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在工程开工前向相应的安监机构提交《广东省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书》(表AJ01)。
第二十条 安监机构在受理《广东省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书》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相关资料文件的审核。
项目法人在收到安监机构审核完成的《广东省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书》后15日内,根据工程开工准备工作情况,按照《广东省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书》的填表要求,补充所要求的资料报送安监机构,以供安监机构制定监督计划,实施监督工作。
第二十一条 我省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监督期限自安监机构审核下达《广东省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书》之日起至合同工程完工验收为止。
第二十二条 安监机构应制定监督计划、确定监督的组织形式和监督人员,报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书面通知项目法人。
第二十三条 安监机构应编制所监督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监督细则,书面通知工程建设相关参建单位;向项目法人及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通报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结果,并监督整改落实。
第二十四条 安监机构应列席参加重要分部工程、单位工程、合同工程完工验收等项目法人组织的验收;作为验收委员会成员参加政府主管部门组织的政府验收,参加政府验收时应向验收委员会提交工程安全监督报告。
厅直属水利工程安监机构在政府验收前应及时向省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交工程安全生产监督报告(初稿)。
第二十五条 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监督报告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工程概况;
(二)安全监督工作;
(三)参建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四)现场监督检查情况;
(五)安全生产事故处理情况;
(六)工程建设安全生产评价意见;
(七)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监督人员情况表;
(八)工程建设过程中安全生产监督意见的汇总。
第五章 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评价
第二十六条 项目法人应每月检查工程施工安全总体情况和参建单位的安全生产情况,并于每个月底前将《广东省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情况汇报表》(表AJ03)报送安监机构。
第二十七条 施工单位应按照《广东省水利工程建设安全文明施工监督检查表》(表AJ09)的内容和标准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生产自检,当单位工程或验收节点达到规定的安全标准时,施工单位应报请监理单位组织有关单位对其进行安全施工监督检查评价。
第二十八条 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安全施工检查由项目监理机构负责组织,会同项目法人、施工单位和有关单位共同进行,参加检查评价各方按照《广东省水利工程建设安全文明施工监督检查表》(表AJ09)的规定要求客观、公正,真实地反映施工现场安全状况,同时报安监机构复查备案。
第二十九条 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监督以抽查为主,新建大型枢纽工程应在工程建设现场设置安全监督项目站。
第三十条 安监机构可根据工程进展,按照《(工程建设主体)单位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考核表》(表AJ04~表AJ08)的内容,对水利工程建设主体单位安全生产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对发现的安全管理问题签发《广东省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监督巡检记录表》(表AJ10),问题责任单位按要求整改完成后,填写《广东省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整改回复表》(表AJ13),报安监机构复查签认。
第三十一条 安监机构可根据工程特点,工程施工现场情况,对工程施工安全进行不定期的巡检,对发现的安全问题以及安全隐患,下达《广东省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整改通知书》(表AJ11);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下达《广东省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临时停工整改通知书》(表AJ12);责任单位按要求整改完成后,填写《广东省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整改回复表》,报安监机构复查签认;临时停工的工程或施工部位,责任单位按要求整改完成,经安监机构验收合格后签发《复工通知单》(表AJ14)。
第三十二条 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分为阶段性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工程验收安全生产监督检查。
阶段检查的频率以工程的规模、工期、施工环境等因素合理确定,原则上在水利工程每次阶段验收前必须对要验收的工程项目完成一次阶段安全监督检查,作为水利工程建设完工(竣工)验收安全生产评价意见的依据;对于工程工期短(工期≤6个月)、投资规模较小且施工面分布点多面广的工程,安监机构可根据工程建设安全情况进行阶段性安全监督抽查,并对安全生产抽查结果进行备案。
第三十三条 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评价分为阶段性安全监督检查评价和工程验收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评价。阶段性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评价等级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工程验收安全监督检查评价等级分为优良、合格。
第三十四条 水利工程建设完工后,安监机构应根据工程施工安全监督检查情况、工程项目安全生产体系建立与运行情况、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及解决情况、安全事故和事故处理情况及施工各阶段安全监督检查评价结果,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安全生产综合评价。
第三十五条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监督检查评价结果作为工程验收安全生产评价意见的依据,作为对工程验收质量等级评定、文明工地和优质工程评审、对企业安全生产评价及评选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的重要依据;并按规定录入广东省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系统,作为施工、监理和设计勘察(测)单位参加信用等级评价和信用信息动态管理的重要依据。
第六章 安全监督档案要求
第三十六条 安监机构应建立工程建设安全生产检查档案制度,所有监督检查资料指定专人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属于移交的应归档文件材料在完成收集、整理、审核工作后,按有关规定移交。
第三十七条 安全监督档案应包括按本办法附表格式形成的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监督资料,以及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中直接形成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和电子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
第三十八条 工程建设安监机构按《广东省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书》下达时开始建立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档案,并在提交工程安全生产监督报告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档案归档工作。
第三十九条 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档案统一采用国际A4幅面,其他纸张尺寸应折叠为A4幅面,按有关工程文件档案管理规定装订。
第七章 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监督检查违规处理
第四十条 安监机构接到相关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的投诉或报告,应调查了解有关情况,情况属实的,及时向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提出处理意见或建议。
第四十一条 历次安全生产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将按照已实施的《广东省水利工程建设市场不良行为认定标准(修订》和《广东省水利建设领域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处理。
第四十二条 水利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违反本办法,需要实施行政处罚的,由相应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三条 安监机构不按本办法要求,履行安全监督职责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视情节轻重追究其领导责任,并下令其限期整改。
第四十四条 安监机构的监督人员在履行监督职责时,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视情节轻重,应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交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 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方式和程序已经履行安全监督职责的、参建单位隐瞒事实导致监督人员无法做出正确的监督行为的、或者参建单位不执行监督指令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监督机构及其监督人员不承担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六条 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监督除执行本办法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技术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四十七条 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依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以及国家和省政府有关规定执行。安监机构应对生产安全事故的整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所列附表一~附表十五(表AJ01~表AJ15)作为开展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用表,使用时可依据水利工程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的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但不得降低或实质性改变表内所列标准。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由广东省水利厅负责解释。
第五十条 本办法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附件: 1.广东省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书(表AJ01); 2.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计划(表AJ02); 3.广东省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情况汇报表(表AJ03); 4.项目法人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考核表(表AJ04); 5.监理单位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监督检查考核表(表AJ05); 6.施工单位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考核表(表AJ06); 7.勘察(测)设计单位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监督检查考核表(表AJ07); 8.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单位安全监督检查考核表(表AJ08); 9.广东省水利工程建设安全文明施工监督检查表(表AJ09); 10.广东省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监督巡检记录表(表AJ10); 11.广东省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整改通知书(表AJ11); 12.广东省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临时停工整改通知书(表AJ12); 13.广东省水利工程施工安全整改回复表(表AJ13); 14.复工通知单(表AJ14);
15.广东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监督检查评价表(表AJ15)
第四篇:甘肃省食品安全黑名单管理办法(试行)
甘肃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文件
甘食安办〔2011〕20号
关于印发《甘肃省食品安全黑名单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各市、州人民政府办公厅(室),省食安委会成员单位::
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督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落实第一责任人的主体责任,防止和减少食品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在征求各成员单位意见基础上,制定了《甘肃省食品安全黑名单管理办法(试行)》。现将《甘肃省食品安全黑名单管理办法(试行)》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七日
甘肃省食品安全黑名单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督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落实第一责任人的主体责任,防止和减少食品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结合甘肃省食品安全工作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实行食品安全“黑名单”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食品安全“黑名单”管理制度是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运用监管手段,根据生产经营单位不良行为记录,将其列入“黑名单”,通过新闻媒体或者网络向社会予以公布,并实施重点监督检查的管理制度。
第四条“黑名单”管理制度遵循依法监管、客观公正、及时准确、惩戒过失的原则。
第五条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不良行为之一的,列入“黑名单”:
(一)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
(二)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用回收食品为原料生产食品的;
(三)滥用食品添加剂或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的;
(四)故意生产和销售不安全食品的;
(五)一年内发生两次以上违法违规生产经营行为的;
(六)拒不接受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监督管理、抗拒执法的;
(七)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有其他规定情形的;
第六条省级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本部门食品安全“黑名单”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并抓好落实。
第七条食品安全“黑名单”制度由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依照监管职责具体实施,“黑名单”期限原则上为一年。实行“黑名单”管理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信息采集。通过事故调查、食品安全检查、群众举报等途径,对符合本制度第五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由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进行收集,并记录违法单位名称、案由、违法违规行为等信息。
(二)信息告知。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符合列入“黑名单”情形的,应当告知当事人,并听取其陈述和申辩意见,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成立的,应当采纳。
(三)信息公布。经确定列入“黑名单”的,由省级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通过新闻媒体或者各监管部门网站对外公布。原则上每年公布两次。
(四)信息删除。列入食品安全“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单位,在“黑名单”期限届满时,由其监管部门组织检查,在“黑名单”期间未发生本制度
第五条所规定情形的,由省级监管部门将其从“黑名单”上删除,删除情况在原媒体或者网站上予以公布。
第八条对被列入“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单位,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除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外,并实施以下监管措施:
(一)生产经营单位列入安全生产“黑名单”期间,必须每个季度向所在县(市、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报告一次食品安全生产经营情况。
(二)对被列为“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单位,由县(市、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列入重点监管对象,每月至少进行一次督查检查,并随时追踪整改情况,直至整改达到要求。
(三)省级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将“黑名单”企业向金融机构、进出口管理、旅游管理等部门进行通报,将企业信用与金融机构信贷、食品进出口、重大活动或旅游食品保障等政策挂钩。
(四)对列入食品安全生产“黑名单”的生产经营企业,企业和企业主要负责人三年内不得参加各种评先选优。
第九条列入食品安全“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单位再次被列入“黑名单”或者在“黑名单”期间整改不力的,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依法予以从重处理。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对不具备安全生产经营条件的,依法予以关闭。
第十条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强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人员信息库建设,对恶意生产销售不安全食品的企业责任人坚决逐出食品市场,列入“黑名单”,终身禁止从事食品行业。对聘用在库人员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各级监管部门不得发给其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已经取得许可证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
第十一条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群众有奖举报制度,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鼓励对违法违规生产销售食品的行为进行举报。建立专项资金,对经过查实的食品安全案件举报人予以重奖。各级监管部门要设立投诉举报中心,畅通群众投诉举报渠道,公布举报投诉电话,把群众监督食品安全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形成违法行为无处躲藏的氛围。
第十二条强化食品安全工作考核和问责。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指导和督促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食品安全全程监管网络,消除死角盲点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五篇:甘肃省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试行)
甘肃省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学校食品安全管理,规范学校食品提供者经营行为,保障师生食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甘肃省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办法(试行)》、《甘肃省食品安全监管责任问责办法(试行)》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学校,包括甘肃省行政区域内所有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中学、小学、幼儿园和托幼机构。
第三条 学校食品是指在学校内生产、加工、销售供师生食用的各种食品。
第四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包括学校食堂、校园内食品生产经营者以及向学校供餐的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供应单位。
第五条 校园内食品生产经营者指除学校食堂外在校园内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或个人。第二章
学校食品安全责任
第六条 学校食品安全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总责,包括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学校食品安全工作以及完善、落实学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改善基础条件,为学校食品安全提供保障。
第七条 学校承担校园内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学校法定代表人是学校食品安全第一监管人,学校有责任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按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规章规范的要求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确保食品安全并符合一定的营养要求。第八条 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并监督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落实学校食品安全责任。
第九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承担学校及周边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责任,依法实施行政许可,开展日常监督执法,查处学校及周边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
第十条 公安、工商、质监、城管等相关部门依照各自法定职责承担学校及周边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职责。第十一条 各地要建立学校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对玩忽职守、疏于管理,导致学校发生食品安全责任事故、造成社会影响的,追究学校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食品安全管理职责的单位及人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追究其责任。第三章
学校食品提供者基本要求
第十二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必须依法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未经许可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不得为师生提供食品。
第十三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应建立健全本单位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配备专职或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依法从事食品经营活动。
第十四条 学校食品从业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并经辖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学校食品经营活动。凡患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第十五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应当应用食品安全电子追溯平台,建立并严格落实食品及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实现食品可追溯。
第十六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经营食品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禁止采购、销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食品。
第十七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必须严格食品添加剂管理,不得超剂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餐饮单位所使用食品添加剂必须按规定在醒目位置予以公示,并严格执行“五专”(专人采购、专人保管、专人领用、专人登记、专柜保存)管理。第十八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贮藏食品必须按储存要求和条件进行放置。对贮存、销售的食品应当定期检查,及时清理变质、超保质期及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主动下架并做好相关记录,并由学校和属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督销毁。
第十九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经营即食熟食,应当划定独立销售区域,采取防尘防蝇等措施,设置相应的温度调节、洗涤、消毒和存放设施设备,设置隔离设施和禁止消费者触摸的标志。
第二十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购进外单位加工制作的即食熟食并进行销售的,所购进食品的加工制作方必须为具备合法有效主体资质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
第二十一条 学校食品提供者应建立餐厨废弃物管理制度。餐厨废弃物应由相关收运单位或个人收运,并与其签订合同,索取其经营资质或身份证明等相关证明文件复印件,并建立餐厨废弃物处置台账。
第四章
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要求
第二十二条 学校食堂原则上应由学校自主经营,统一管理。
第二十三条 各类学校食堂应以校长为法定代表人、乡镇中心学校所辖的村小(含教学点)食堂应以中心学校校长为 法定代表人申办《餐饮服务许可证》。同一建筑物内原则上申办一个《餐饮服务许可证》。
第二十四条 学校食堂食品处理区应设置在室内,食品加工处理流程应为生进熟出的单一流向,按照原料进入、原料加工、半成品加工、成品供应的流程合理布局。
第二十五条 学校食堂餐饮加工过程应严格执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和本办法有关规定。
第二十六条 学校食堂应设置专用且构造符合规范的餐用具洗消保洁间,上下水通畅,餐用具应按规定进行清洗、消毒和保洁。餐用具消毒应采用物理消毒,禁止化学消毒。第二十七条 学校食堂要严格执行明厨亮灶要求,在粗加工、切配、烹饪、餐饮具洗消等区域安装视频监控,将监控信号接入学生就餐场所、校门口、校长室、教育行政部门等地方,实施操作环节全程监控,接受监督。
第二十八条
学校食堂提供的每餐次食品成品必须留样,并严格执行留样管理制度。
第二十九条 学校统一为学生订购学生餐的,应选择主体资格合法有效且量化分级管理等级B级(含B级)以上的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并对供餐单位的食品安全条件、供餐能力、运输车辆、检验室以及食品安全管理机构、人员配备和职责履行情况等进行实地查验,且学校应提供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分餐和就餐场所。第三十条 严禁高等院校以外的学校食堂加工制作冷荤凉菜,严禁学校食堂违规购进、贮存和使用监管部门明令禁止的相关食品、食品原料、添加剂等,严禁各类学校食堂使用非食用物质加工制作食品。
第三十一条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指导学校制定统一规范的学校食堂采购管理制度,米、面、油、肉、蛋、奶等大宗食品及原辅材料应通过公开招标、集中采购和定点采购的方式确定供货商。
第五章
学生营养餐食品安全管理要求
第三十二条
连片特困县(市、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原则上应实行食堂供餐,并具备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要求。
第三十三条 采取校外供餐模式的学校,供餐单位必须是食品安全信用等级B级以上的企业,且具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和相适应的仓储运输等供餐条件,不得选择未纳入营养改善计划的供餐企业(单位)、托餐家庭(个人)。
第三十四条 家庭(个人)托餐仅适用于偏远地区规模较小、不具备供餐条件的学校或教学点。
第三十五条 学校每学期要组织学生、家长和教师代表对校外供餐者进行两次测评,测评结果上报县级营养改善计划主管部门。第三十六条 纳入营养改善计划的供餐企业(单位)、托餐家庭(个人)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学校要及时上报营养改善计划主管部门,经核实后停止其供餐资格。
(一)供餐企业(单位)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被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吊销或注销相关许可证的;
(二)供餐企业(单位)、托餐家庭(个人)签约人无故更换的;
(三)出现违反供餐合同行为的;
(四)供餐期间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
(五)供餐期间有克扣、减量、服务态度恶劣、打骂(体罚)就餐学生等行为,情节较严重的;
(六)在协议供餐期间停止供餐的;
(七)在学区或学校组织的测评中连续两次不合格的。
第六章
校园内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管理要求 第三十七条 校园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食品经营活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师生食品安全,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第三十八条 校园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具有一定规模,制度健全,责任落实,管理水平较高,食品安全状况较好,且证照齐全。
第三十九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校园内食品经营者履行以下管理义务:
(一)积极协调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核验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流通许可证或餐饮服务许可证、营业执照及其他经营证件,不得为无照无证食品经营者提供生产经营场所;
(二)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指导下,与食品生产经营者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明确双方食品安全责任,定期对校园食品经营者的经营环境和条件进行检查;
(三)要求供餐企业定期不定期的组织有关食品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并建档;
(四)配合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加工销售合格的食品;
(五)禁止小作坊、小摊贩和无照无证食品生产经营者在校园内兜售食品;
(六)配合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对校园内食品进行质量安全检查,并建立食品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配合有关行政执法部门执行食品安全控制措施。
第四十条 学校发现校园食品经营者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应及时予以纠正,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要建立校园内食品经营者退出机制,对加工操作不规范的行为,及时督促整 8 改,对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或拒不整改的食品经营企业,依规收回其经营场所。
第四十一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依法监督管理校园内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经营活动,严格许可准入,落实巡查责任,加大监督抽检力度,及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经营者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各项要求。
第七章 应急处置
第四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指挥学校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第四十三条 学校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事发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及时启动应急反应,会同卫生计生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采取有效措施依法妥善处置。
第四十四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计生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学校食品安全事故调查,有权向学校了解与食品安全事故有关的情况,要求学校食堂及其他食品生产经营者提供相关资料和样品,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封存造成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并立即进行检验;
(二)封存被污染的食品工具及用具,并责令进行清洗消毒;
(三)经检验,属于被污染的食品,予以监督销毁;未被污染的食品,予以解封。
第四十五条 学校应当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当发生学校食品安全事故时应采取下列措施:
(一)立即停止经营活动,在2小时内报告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
(二)协助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和人员救治;
(三)保留造成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
(四)配合有关部门进行调查,按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五)落实各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把事态控制在最小范围。
第四十六条 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卫生计生部门要建立学校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工作机制,加强信息发布前的沟通和论证,及时、客观、准确发布权威信息,避免恶意炒作,有效预防、减少和消除突发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维护学校安全和政府形象。
第八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七条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学校食品安全工作规划和扶持政策,加强学校食堂标准化建设,规范校园内食品生产经营行为。
第四十八条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定期组织教育、食药监、公安、工商、城管等相关部门开展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生产经营食品行为,努力净化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环境。
第四十九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将学校食品安全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明确管理责任,严格工作纪律,落实管理措施,有效促进学校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第五十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学校食堂及校园内外其他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监督检查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现场实施现场监督检查;
(二)对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抽样检验;
(三)查阅、复制有关合同、票据、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四)查封、扣押有证据证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违法使用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或者被污染的工具、设备;
(五)查封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
(六)依法可以采取的其他措施。
第五十一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做好对校园及周边食品的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加大对校园及周边食品小商店、小超市、小作坊等生产经营重点品种的抽检频次,特别是学生消费量较大的冷热饮品、膨化食品、麻辣食品、雪糕等食品。
第五十二条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建立学校食品安全监管档案,记录学校食堂及其他经营者许可颁发及变更情况、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
第五十三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对学校食品提供者全面实施食品安全信用等级评定,推行食品安全状况“外置化”管理,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十四条 对学校食堂连续两个量化分级等级评定为C级或管理不到位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学校,取消评优资格。
第五十五条 学校应督促学校食堂、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商超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切实履行服务职能。
第五十六条
学校应加强校内食品经营者房屋租赁管理,严禁向未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或个人出租房屋用于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违规出租房屋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第五十七条 学校应将食品安全知识宣传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提高广大师生的辨识能 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打造诚信经营、健康消费的校园食品安全环境。
第五十八条 健全和落实举报投诉制度,充分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定期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家长和学生委员会成员、新闻媒体等作为社会监督员,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监督学校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第五十九条 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健全协调通报和联席会议制度,严格落实学校食品安全督查机制,对学校食品安全工作开展不间断地督查指导,采取横向比较、纵向排名的方法进行定期通报,强化整改落实,提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第九章 附 则
第六十条
学校饮用水应符合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第六十一条
本办法有效期5年,有效期满自行失效。第六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