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绒山羊产业 促进农牧民增收1综述

时间:2019-05-14 01:44: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发展绒山羊产业 促进农牧民增收1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发展绒山羊产业 促进农牧民增收1综述》。

第一篇:发展绒山羊产业 促进农牧民增收1综述

阿里地区绒山羊产业选育

阿里地区畜牧兽医站

阿里绒山羊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逐渐适应了恶劣的气候并形成了遗传性状稳定,抗逆性强,抗缺氧,耐粗饲,善游牧等生理特性。这一品种所产出的山羊绒的细度在14-15cm之间。自然长度在5cm以上,弹性好,色泽光亮等独特品质,是区内外很多区域的山羊所无法比拟的,在国际市场上久负盛名,成为轻工业产品的上乘原料。被加工业誉为“软黄金”,“纤维宝石”,称它为“开司米尔”。是我地区畜产品资源中的拳头产品,也是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和财政收入的来源,山羊绒收入占农牧民收入的85%以上。发展绒山羊产业,必将是我地畜牧业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的唯一途径,将对畜种(群)结构调整,走畜牧业产业化道路,发展特色经济,改善群众生活,发展畜牧业经济等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绒山羊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成效

(一)现状

2009年上半年统计,我地区各类牲畜存栏数为2856791头只匹,其中绒山羊为1394059只,占存栏数的48.8%,比1995年的存栏 117.6万只,提高 21.8万只,主要分布在日土、改则、革吉、措勤四个县,日土县为产区中心,四县的存栏山羊1121253万只,占全地区山羊总数的78.45%,四县

的退化和遗传的返祖现象,以日土为主产业区域形成了阿里绒山羊原始品种的基因库。在繁殖上高海拔地区已成功地应用了人工输精技术,人工输精受胎率达90%左右。人工输精技术的成功应用,并逐步向农牧区推广,这为白绒山羊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动力。

3、个体产绒量明显提高,2008年个体产绒量达到280.5 克,比1996年的230.5克提高了50 克,山羊绒总产量大幅度上升,2008年山羊绒总产量达到258 吨,比1996年的156.8吨提高了55.62吨,4、山羊绒示范户进一步增加2008年示范户达到1144户,拥有绒山羊30.4只,比1996年的376户,拥有绒山羊7.3万只,分别增加了 768户和23.15万只。农牧民绒山羊收入比选育前的7000多元提高到15500元。

5、在示范户的带动下,普通养殖户的绒山羊养殖比例进一步提高,每百只绒山羊的产绒量增加5000克,每500克以市场价90元计算,养100只普通养殖户的经济收入也就有9000元。农牧民纯收入中出售白山羊绒收入占70%以上。并且普通养殖户的群体结构趋于纯白色或纯紫色。

6、各种基础设施不断加强,为绒山羊产业基地建设提供了保障。促进了农牧民群众收入的较大增长,2008年山羊绒收入达到5260万元,比1996年的1851.2万元提高了3290.6万元。绒山羊事业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7、在绒山羊的选育实践中,原种场、扩繁场增强了群众的市场观念和科技意识,促进了传统牧业向商品效益畜牧业的转变,使群众畜群结构更趋合理,科学养育、合理使用草场逐步成为大部分群众的自觉行动。同时,优质山羊绒的生

与者,草场生态的建设又关系到农牧民,农牧民也是建设者和参与者,其行为直接影响到草场的开发利用,要改善草场生态状况最根本的途径是转变农牧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强化他们的保护意识。我们在遵循农牧民的意愿的前提下从转变群众思想观念入手,不断加大政府引导力度,引导养畜为生活,种草为养畜,种草养畜、发家致富的道理,树立保护草场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草场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加大草原生态保护的宣传,增强群众保护草原生态意识的主动性和草场建设的积极性。、加大畜群结构调整力度作为发展壮大绒山羊特色产业经济的支撑。坚持“因地制宜、面向市场、发挥优势、典型示范和农牧民自愿”的经济结构调整原则,积极实施资源转化战略和支柱带动战略,发展壮大绒山羊特色产业经济,在控制牲畜饲养总量的前提下,适度增加绒山羊饲养比列,努力提高适龄母畜的比例,着力提高牲畜个体生产性能。根据我地区的草场载畜能力及草场退化沙化严重的现状,全地区牲畜总量控制在300万头只匹以内,按照草业先行,增草增畜、实现草畜平衡的原则,减少了绵羊存栏的比例,严格控制了马属动物的数量,适度增加绒山羊的饲养比例。

3、依靠科技作为切实增加绒山羊产业中的科技含量的第一要务。在区农牧厅、畜科所等的直接关心和帮助下,严格按照选育方案,原种场、扩繁场从高细品系向高产品系发展

5、“企业+ 协会+牧户”发展模式作为走绒山羊特色产业化道路的唯一途径。大力培育,寻找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强绒山羊产业的龙头企业。把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使绒山羊特色资源走产业化的道路不断开发市场绒产品,使绒产品加工链条不断得到延伸从而提高附加值。使产业带经济布局更趋合理,资源优势作用更加明显,利益联结机制和经营体制更趋完善,绒山羊产业化经营在畜牧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强畜牧业整体竞争能力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绒山羊产业基地建设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农牧民群众草场生态建设意识淡薄,由于受气候、海拔、交通等自然条件的制约,信息不灵,广大农牧区属于封闭状态农牧民群众缺乏草原生态保护意识,未树立“保护草原生态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观念,制约了草原生态建设的发展。

2、牧草品种单一,品质不断下降,自然灾害频繁,加之人为、自然的双重因素,存在过度放牧严重,草场沙化、退化不断加快,据调查,1999年我地区草地退化面积以达到832.31万公顷(包括沙化面积),占草地总面积的38%,占可利用草场的48%。目前我地区草场每年仍然以5%的速度加速退化,使草场载畜量逐年下降,草畜矛盾日趋尖锐,严重

影响到绒山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虽然经过了绒山羊产业带一定规模的建设,绒山羊资源量和产绒技术等也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总体上专门人才的匮乏,群众科技素质的偏低,技术力量的薄弱和研究水平的滞后状况仍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市场促流通,产业化促发展,科技促进步的载态资源显得不足。

4、绒山羊饲养管理仍处于自然、粗放的状况,原种场、扩繁场和示范户的作用尚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绒山羊优良个体的遗传性状尚未体现出来,群体数量少,个体产绒量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难以形成规模化养殖及规模化效益,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农牧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发展绒山羊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服务功能

一是完善品种繁育体系。不断增加品种繁育点,加大品种繁育服务力度,进一步优化畜群结构,提高良种覆盖率。二是完善疫病防治体系。建立健全规范的防疫服务,积极探索新的疫病防治服务形式和运行机制,有效地控制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三是完善购销体系。积极组建专业养殖协会和经

对乡镇基层干部和种养大户进行集中培训;组织技术人员巡回到乡镇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协调种草的土地,帮助群众解决连片种植的问题。三是种养结合。种草一定要与养畜相结合,因地制宜,因畜发展,以养畜带种草,以种草促养畜,走生态型养殖模式,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突出规模饲养,大力发展区域绒山羊产业

因地制宜、依托优势,从绒山羊资源优化配置、辐射带动作用发挥的角度,以日土为龙头,带动革吉全县、改则东部三乡大力发展白绒山羊示范村,示范户的建设,以措勤为龙头,带动措勤及改则的洞措、务玛发展紫绒山羊示范户、示范村,兴建绒山羊养殖小区,每片小区要统一规划、统一模式、统一品种、统一服务,壮大养殖规模,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格局,提高畜牧产业化经营水平。

阿里地区畜牧兽医站

011-

第二篇:发展葡萄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张公庙镇高效产业发展典型材料:

发展葡萄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近年来,张公庙镇坚持调整发展思路,加大投入力度,围绕高效主导产业的发展,遵循“扩规模、强品质、树品牌、建机制、活流通”的要求,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主线、以做大做强为目的,着力打造葡萄大镇。连续几年,我镇新扩葡萄种植面积均超过2000亩,全镇葡萄种植总规模达到10000亩,其中100亩以上中心示范园已有27个,目前挂果面积达6000亩,受益面积亩平收入过1.2万元。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高起点谋划,抓好产业布局

1、在领导力量上保重点。我们以打造葡萄大镇、葡萄强镇为目标,成立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形成以主要领导为主抓,包村干部、支部书记具体抓,其他干部全力以赴抓的格局,大力推进葡萄产业规模化发展。近年,我们按照葡萄发展的工作目标强力推进,将任务分解到村,实行干部绩效挂钩,农户利益导向,坚持财政以奖代投,工作检查督促,考核结帐,确保了目标任务的完成。

2、在优化布局上下功夫。我们按照科学合理的建园要求,严格抓好区域化布局,以国道207、省道304沿线为核心,建立1.5万亩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实行分步实施,逐年扩大、逐步配套,做到每村一个以上中心园、公路沿线全覆盖。全面实行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3、在提升品味上做文章。我们以葡萄产业为基础,把高效葡萄种植与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有机结合,做活做优葡萄休闲产业这篇文章。第一期投资7000万的黄河生态休闲农庄正在加紧建设,配套建设的以葡萄为主题的休闲广场、葡萄走廊、文化墙等均已建成。同时,以黄河生态休闲农庄为中心,结合澧水风光带建设,我们启动了沿江大道西拓工程,计划拉通 “张公—兔子口—黄河—幸福—高路铺”10公里长的葡萄休闲旅游走廊。

二、坚持高标准建设,完善产业配套

1、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抓规模化发展。我们进一步加大了葡萄产业的发展力度,加速促进土地流转,实行区域连片种植,以规模促效益,以大园带小园,以大户带散户,大力推进我镇葡萄产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全年发展规模不断创造新高。目前,我们已经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力争通过努力将其余适合种植葡萄的区域近5000亩面积做到全覆盖,实现全镇葡萄种植总规划达到1.5万亩,年产值3亿元以上,建成名副其实的“江南吐鲁番”。

2、按照设施农业的要求抓标准化配套。我们通过积极争取国土、水利、农业等部门的项目,抓好土地整理和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改造,加强产业基地的水、电、路、渠等设施配套建设,全面实行设施农业标准化配套,确保产业增产增效。

3、按照市场农业的需要抓产业化经营。我们构建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实现农产品生产依靠合作社组织,规模基地建设依靠合作社推进,农产品销售依靠合作社运作的发展模式。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功能,加大新品种培育、产品加工转化研发、产业链延伸与品牌开发的力度;强化合作社组织的市场纽带作用,狠抓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采取多种销售模式,搭建果农与市场的连心桥,搞活经营流通;强化基地、农户的基础作用,保证产品质量,打造品牌效应,提升产品竞争力。

三、坚持高速度推进,加快产业发展

1、加强示范引导。我们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坚持以点带面,带动普通农户发展高效产业,全镇已有150名党员干部带头发展优质葡萄1600多亩,带动其他农户发展葡萄8000多亩。同时我们充分利用销售形式看好的有利时机,整合各方面资金,抢抓机遇,全面宣传发动、全力引导扶持,促进了葡萄产业的快速发展。

2、加速产业配套。我们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积极加强产业配套建设,一是加强市场建设,投资350万元,建起了使用面积达3600平方米的黄河葡萄大市场,投资150万元对张公、荣家河两座集贸市场进行了扩容改造。二是加强加工环节建设,投资1500万元,兴建了一座年加工3000吨,年产值8000万元的葡萄酒堡;投资200万元,兴建了3座总库容量为650吨的冷贮保鲜库。三是加强质量体系建设,投资100万元建成了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中心,免费为农户提供产品质量检验,大大提升产品的质量档次。

3、加快技术推广。我们依托科技优势,加强与湖南农大的合作,建起了葡萄科研基地,并聘请农大专家石雪晖教授和我县葡萄大王王先荣同志作为技术顾问,长年指导培训。同时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推广优良品种,筛选确定了适合我镇种植的6个主导品种。还积极实施葡萄无公害化生产、开展无公害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研究,目前我镇几个葡萄品牌均已通过了国家无公害产品认证和绿色产品认证,去年成功申请注册了“澧县葡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四、坚持高效益经营,提升产业活力

1、专业合作社推动。为促进主导产业发展,实施品牌战略,我们由政府引导、葡农自愿、能人牵头,支持组建了黄河葡萄专业合作社和农康葡萄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组织对葡萄产销实行统一指导、统一种苗、统一技术、统一肥料、统一采购、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八个统一”模式经营,提高了组织化程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市场风险。同时以专业合作社为龙头,正在积极搭建葡萄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销售网络、融资合作、信息共享四个平台。

2、内外市场促动。我们通过建立葡萄大市场,规范路边市场,促进了葡萄本地销售;同时加强产品集散、配送、营销的网络建设,组建专业外销队伍,采取新闻发布会、网上销售、订单销售、外地驻点销售等方式,大力开拓了外销市场。由合作社牵头,还实现果农与外地水果大市场、大超市的成功对接,先后与湖南步步高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沃尔玛超市、武汉水果市场等单位签订了葡萄包园订单和产品供货合同。

3、龙头企业带动。我们扶持组建了湖南神州庄园葡萄酒业有限公司,加强对葡萄栽培技术和葡萄酒的研发力度,在“葡萄引种与高效无公害栽培配套技术研究”和“葡萄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示范与推广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加工产量。其旗下生产的“神州庄园”牌干红葡萄酒荣获中国〃湖南第十届农博会金奖。同时,通过建立葡萄种质资源圃、葡萄酒堡和冷贮保鲜库,完善葡萄产业链建设,激活了产业发展引擎,大力促进了我镇葡萄产业化发展进程。

第三篇:发展后续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后续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关于太白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快后续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论文提纲】

一、太白县退耕还林及后续产业发展现状

(一)经果林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二)木本中药材产业初见成效

(三)生物质能源林产业潜力巨大

(四)特色养殖产业初具规模

(五)林副产业亟待开发

(六)森林生态旅游业开局良好

二、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后续产业基础好,但尚处在起步阶段

(二)后续产业发展导向不明确,缺乏统筹规划

(三)管理不规范,缺乏技术力量和技术服务

(四)产业开发不够,抚育管护投入不足

(五)品牌意识不强,缺少龙头企业带动

三、后续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发展思路

1、发展林产业,依林增收

2、发展特色养殖业,依畜增收

3、发展种植业,依地增收

4、发展非农产业,依副增收

(二)对策建议

1、健全机构,规范管理

2、统筹安排,科学规划

3、理清思路,明确目标

4、培育龙头,示范带动

5、强化服务,合力推动

【摘 要】

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直接关系到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与效益发挥,对今后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太白县实际,具体分析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五大问题和具有优势的六大产业,提出了明确的后续产业发展思路和五点对策建议,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快后续产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退耕还林 产业发展 生态林业

【正 文】

近年来,太白县作为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通过明晰产权,盘活了林业资源,调动了林农发展生产,壮大产业的积极性,在全省率先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发展的新路子。但是,如何进一步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加快后续产业发展,是一个十分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本文紧密结合县情实际,进行了深度调研与思考,提出了加快后续产业发展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太白县退耕还林及后续产业发展现状

1999年以来,太白县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始终以生态建设为中心,突出林业生态产业两大体系建设,累计实施退耕还林7.8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98万亩,配套荒山造林4.82万亩。涉及全县5个乡镇,66个行政村的7135农户,人口37742人,已累计向退耕户兑现政策补助资金4504万元,全县农村人口人均受益1127元。退耕还林带动了全县生态建设步入快车道,国土绿化明显加快,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水土流失明显减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农民收入快速增加,全民生态意识普遍增强,传统耕作方式逐步转变,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初步显现。

自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太白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区位优势,按照“生态增效、农民增收、产业发展”总体要求,立足生态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引导扶持、示范带动、稳步推进,大力发展名、特、优林业产业,全力推进基地产业化发展,林业后续产业初见雏形。

(一)经果林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太白县经果林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有板栗、核桃、花椒等干果类;桃、梨、李、猕猴桃等水果类;板栗主要分布在黄柏塬和太白

河地区,核桃主要分布在桃川、高龙、鹦鸽三乡镇。花椒以靖口镇为中心并向周边乡镇辐射。桃、梨、李、柿子、猕猴桃等水果主要分布在咀头、桃川、鹦鸽地区。通过集约经营已形成规模的特色经济林木有核桃、板栗、花椒。到2008年底全县累计发展特色经济林6.35万亩,其中板栗2.66万亩,核桃2.42万亩,花椒1.27万亩。

(二)木本中药材产业初见成效。

通过退耕还林,发展山茱萸、杜仲、厚朴、五味子中药材林1.48万亩,主要有山茱萸、杜仲、厚朴、乌茱萸、五味子。山茱萸主要分布在黄柏塬、桃川、鹦鸽,杜仲、厚朴主要分布在黄柏塬,幼树生长良好。乌茱萸、五味子经过科学管理已开始结果。

(三)生物质能源林产业潜力巨大。

太白县生物质能源资源不与林业争地、不与人争粮,能够实现产业与生态共赢,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污染,实现循环经济健康发展。近几年来,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全县发展能源林3.77万亩,其中油质能林2.27万亩,主要有兼用林花椒1.27万亩,主要分布在靖口镇,漆树1万亩,全县各个乡镇均有分布。以培植业原料为主的木质能源林栎类1.5万亩,主产区在黄柏塬、太白河、王家塄。

(四)特色养殖产业初具规模。

我县林业特色养殖业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2003年以后开始规模化养殖,养殖种类主要包括林麝、野猪等,发展模式为 “企业+基地+农户”形式,分别成立了太白县野生动物繁殖场(林麝养殖)和太白县特种动物训养繁殖场(野猪养殖)。太白县野生动物繁殖场(林麝养

殖)由5户养殖户组成,主要分布在太白河镇和王家楞乡,共50只,种源主要以引进为主。太白县特种动物训养繁殖场(野猪养殖)主要分布在咀头镇大沟塬村,现已发展3户专业户,养殖存栏数120头,种源主要来自野外抢救及猎捕;蛇类养殖刚刚起步,主要品种为大王蛇,现发展1户,养殖数量150条左右。

(五)林副产业亟待开发。

自从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我县林副产业受到很大影响,木竹、栓皮生产受到限制,香菇、木耳生产受到禁止,但我县蕴藏着丰富的天然绿色产品,其中以蕨菜、香椿、枪头菜等山野菜,以猪苓、天麻、玄参等为主的珍稀中药材分布广泛,从目前发展来看,由于投入少,品质差,收益低,制约着产业发展壮大,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条不完整,对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加工和销售缺乏有力的组织与协调,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产业优势不明显,没有名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强。林业产业现在仍以粗放式分散经营为主,缺少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力水平低下,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低,对农民增收贡献不大。

(六)森林生态旅游业开局良好

太白县依托国有靖口林场,于2004年7月开发建设了青峰峡森林公园,经营总面积4360公顷,开发旅游景点20余处,园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2009年接待游客4.5万余人次,旅游综合产值达1350万元。

二、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后续产业基础好,但尚处在起步阶段

从总体上看,全县后续产业发展的品种不多,资金上投入严重不足,规模不大,起点不高,专业化程度低,产业链缺损,附加值低,精深加工技术奇缺,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后续产业开发尚处在起步阶段。部分退耕农户存在“等、要、靠”思想,只注重退耕还林的政策兑现,而不注重培育后续替代产业的长远打算;发展产业只顾眼前利益,缺乏统筹规划和市场预测,对市场风险考虑不够,存在盲目性;后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初具雏形,形式单一,综合利用差,经济效益低,产业化建设还未真正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经营模式。

(二)后续产业发展导向不明确,缺乏统筹规划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县重点建设项目,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但对项目综合效益发挥和后期管理,政策引导不力。一是对项目建设成果的巩固和开发缺乏深入研究,后续产业没有形成明确思路;二是对退耕还林新增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再就业缺乏引导扶持;三是后续产业开发滞后,缺乏龙头企业的牵引,新增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利用,农村发展后劲不足,存在毁林复耕的隐患;国家后续产业发展政策出台缓慢,后续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不能及时跟上,尚未培植形成适合区域特色的后续产业发展模式,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三)管理不规范,缺乏技术力量和技术服务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涉及的项目多,应成立统一机构管理,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生态移民、农民培训归农业部门管,补植补造、经济林发展归林业部门管,水利、扶贫部门也在各自的项目中规划了后续产

业。由于管理主体不明确,责任分散,管理不到位,个别部门甚至只追求行业利润,没有注重后续产业给农民带来的经济效益,影响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由于管理部门多,技术力量分散,造成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同时,专业人员对后续产业品种的栽培、管理技术了解不精、不深,特别是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更少。农民渴求的修枝培冠、施肥杀虫、保花保果、采摘储存等技术找不到咨询和服务的对象,技术推广仅限于培训会,现场操作少,缺乏技术入户最后一道坎,新技术推广落后。特别是经济林产业快速扩张和延伸,农户缺经验,缺信息,缺管理的矛盾突出,产业技术培训、宣传和咨询服务与产业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四)产业开发不够,抚育管护投入不足

一是项目开发少,对有资源,有市场发展前景的产业,如种苗、花卉等产业还未有效开发和利用;二是技术含量低,林木经营粗放,技术管理落后,传统经营思想浓厚,重造林轻管护,林分质量差,生产力水平较低;三是林副产品附加值不高,大多数产品作为原料进入终端市场,产品开发不强,资源浪费较大。四是成长郁闭慢退耕农户缺乏抚育管护的主动性,大多退耕户只顾眼前利益,不注重后期管护投入,每年只是被动的对退耕林木进行除草、扩盘措施,有的甚至出现弃管现象,因此导致部分退耕地块由于扩盘、抚育、施肥等管护措施不到位及病虫危害、杂草荒芜等原因,苗木长势较差。五是由于林业技术力量薄弱,推广运用先进生产技术跟不上,退耕还林没有配套科技推广、病虫害防治和后期管护等科技项目支撑,直接影响退耕还

林质量和后期效益的发挥。

(五)品牌意识不强,缺少龙头企业带动

县委、县政府树立生态立县方略,核心是富民,关键在增加农民收入。但在大农业产业体系中,除蔬菜部分产品从2000年取得认证,由传统农产品升格为“A级”外,林果业、畜牧业仍然停滞在传统农业产业阶段,其产品仍处在自产自销的传统农业水平,连“A级”认证都达不到,更枉谈由“A级”升格为“AA级”有机认证。我县所有的农林牧产品均未进行原产地认证,生态优势区的生态农产品竟体现不出生态附加值,生态资源优势无法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是造成我县农民增收乏力的突出问题之一。我县目前还无干杂果加工利用企业,更谈不上龙头企业带动,特别是对加工产业链的延伸,产业缺乏后劲。

三、后续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发展思路

1.发展林产业,以林增收

以林增收是将退耕还林与“特色林业”相结合,就是以培养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为主,提升品质,优化结构,提高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从而形成有规模、有特色、高效益的优势产业。针对我县实际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要求,以林地资源为依托,结合退耕还林,充分利用林上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一是发展特色干杂果产业。太白县发展核桃、板栗、花椒杂果经济林,特别是核桃产业具有明显的地域优势,要用足用好退耕还林的有关政策,适地成片种植,形成规模优势,引进优良品种,改进栽培

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实现优质高产,并努力扩大干果深加工规模,不断提高附加值。根据退耕还林总体规划,退耕地造林尽量选择核桃、板栗等兼用树种;要积极引导农民对原有经济林进行改造,调整品种结构;要按照品种优质化、种植规模化、技术标准化、加工精细化、经营产业化要求,在规划和种植时尽量推广栽植优质品种,标准化栽植,为后期加工奠定基础;要及早培植精深加工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在桃川、鹦鸽、高龙建成核桃基地,在黄柏塬、桃川、太白河建成板栗基地,在靖口建成花椒基地。

二是发展木本中药材产业。通过退耕还林,发展山茱萸、杜仲、厚朴、五味子中药材林1.48万亩,加强后期管理和科技支撑,促使其早日成林见效。在我县黄柏塬、太白河、王家塄、黄柏塬地区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杜仲基地、厚朴基地,在黄柏塬、桃川、鹦鸽建成山茱萸基地,以咀头地区红豆杉繁育基地建设为依托,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民发展红豆杉。在鹦鸽、高龙开发黄连木、五味子。

2.发展特色养殖业,以畜增收

特色养殖是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迸一步发展的重要出路。利用退耕还林发展特色养殖主要是指在林下放养特色禽类,实现养殖与林木管护互利的效果。我县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地资源,加快发展特色养殖业。在发展模式上,通过林权制度改革,集体山林已承包到户,利用林下丰富的天然饵料和种草放养鸡、鸭、鹅、兔、蜜蜂、野猪等形式,以生产出更多的绿色禽类食品、生态禽类食品,提

高经济效益。

3.发展种植业,以地增收

发展种植业是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允许的前提下,采用”林草、林药、林果”等营造模式,在退耕地林下间作经济作物,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从而形成有规模、有特色、高效益的优势产业带,以达到增收目的。根据我县立地条件和种植经验,种植中药材的条件得天独厚,气候、土壤条件适宜,化肥、农药使用水平低,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林药间作模式是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允许的发展模式,我县发展中药材产业要根据市场需求,推广林下种植中药材,以猪苓、天麻、玄参等为主,开发森林食品,以蕨菜、香椿、枪头菜等山野菜为主。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品质,创名牌产品,加强地方优良新品种繁育和示范基地建设,在发展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加工产品,加大市场建设和培育加工企业,促进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全面发展,为退耕还林农户的增收致富和地方经济的加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发展非农产业,以副增收

第一,将退耕还林与搬迁扶贫、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鼓励农户迁入集镇从事第三产业,既保护了生态,又转移了农村人口、提高了城镇化水平还带动了城镇经济发展。同时鼓励和引导退耕农民外出打工,以副养农、以副增收。第二,开发林地资源,发展森林旅游业,以旅游增收。一是切实保护好现有的旅游资源优势,同时利用退耕还林政策,增加生态旅游区的绿色,使景区更加秀美,不断提升现有生态旅游区的档次,吸引游客。二是抓好退耕还林,开发新的生态旅游

景点,充分利用县城乡镇周边地区交通方便,客流量大,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较高,人们热爱自然、崇尚生态的消费需求,充分开展退耕还林,按花园规划、按公园建设,大力开展城郊生态观光、休闲、娱乐业。三是抓好沿路退耕,构建旅游干线的绿色通道,按多树种、高标准、宽林带、乔灌草结合的模式绿化、美化,提升我县的旅游业。

(二)对策建议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应将其放在突出位置,倾注人力、物力、财力,逐步把后续产业培育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

1.健全机构,规范管理

把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作为农村产业结构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主要目的和手段。过去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由于管理部门多,管理分散,政出多门,不能形成资金优势和产业优势,投资效益不高。政府应组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办公室,有序管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负责制定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规划,实行总体布局、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方向和品种,强化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统筹资金,培植龙头企业,扶持退耕农户发展特色经济,促成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规模化发展。

2.统筹安排,科学规划

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的原则,以林产业为主、特色养殖业和种植业为辅,大力开发林副产业,要精心组织,统筹协调,抓紧制订符合本地实际的后

续产业发展规划,指导本地区后续产业发展。要根据群众意愿,围绕林下养殖和林间种植做文章,科学选择种养模式,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不能盲目发展,一哄而上。

3.理清思路,明确目标

要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手段、经济利益为纽带整合各种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经营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把千家万户农民、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市场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有机的产业链,培植形成主导产业。结合我县实际,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做好核桃、板栗规模建设和深加工项目,提高后续产业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做大做强特色养殖产业,发展规模化养殖,鼓励种草养畜养禽;三是积极开发中药材产业及其精深加工;四是落实优惠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发展产业大户、养殖大户,为产业化发展打好基础,开发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4.培育龙头,示范带动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要提升产品品位,促进产品效益,关键要延长加工产业链。就太白县目前状况,必须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一种紧密的联结关系,实行公司建基地,基地带农户,辐射发展。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种养户搞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做大做强,县级各部门要结合扶贫包村、干部包户机制包抓基地、示范点、农户,进行重点培育,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力争在基地建设、生态旅游、林产品

精深加工与贮藏保鲜等方面催生一批先富户、龙头企业,带动后续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帮助农户脱贫致富。

5.强化服务,合力推动

发展后续产业,涉及各行各业,覆盖千家万户,需要众多部门精诚合作、优势互补、协调服务、形成合力。一是搞好技术服务。由科技部门牵头,成立专业技术服务队,整合技术服务资源,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服务,加强技术培训,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不断提高农民技术骨干和示范户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同时,密切关注经济科研信息和外地成功经验,搞好适宜林间种、养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工作。二是完善资金扶持政策。出台产业发展贴息贷款、财政贴息和产业投资补助等政策,县、乡财政应根据工作需要,每年列支一定的专项资金和奖励资金,给予重点扶持和奖励,金融部门要将后续产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加大信贷支持。三是搞好市场服务。积极培育市场营销组织,成立行业协会,大力发展经纪人队伍,加强市场研究,建立市场预警机制,使群众能够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使后续产业给农民带来收益。

【参考文献】

1、《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的实施意见》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

3、《陕西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意见(陕

政发〔2008〕2号)》

4、《太白县2009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统计年报》

5、《陕西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成因分析——以太白县北沟村为例》,作者:胡崇德 王晓毅 王红艳 雷建青,《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第2期

6、《退耕还林的几点思考》,作者:叶萍,http://

第四篇:发展食用菌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发展食用菌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河北国宾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楚国彬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

我是河北国宾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楚国彬。能参加农业部组织的食用菌产业研讨会,我感到非常荣幸,感谢领导给我提供了一个和大家交流学习的机会,根据领导要求和安排,我主要介绍一下我公司的基本情况和围绕食用菌产业化发展做的一些工作,不妥之处请指正。

一、公司基本情况

河北国宾食品有限公司是集科、工、贸为一体,产、加、销一条龙的民营企业,以生产、加工、销售食用菌为主,建有5个加工车间,6条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4万吨,加工的产品主要有腌渍产品、罐头产品、速冻产品、冻干产品、调味品和烘干产品等六大系列,180多个规格品种,产品以“孟都”为注册商标,是河北省名牌产品,产品销往亚、欧、美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国内大中城市,在我公司的倡导下,组建了食用菌合作社、菌种厂和食用菌示范基地,直接服务于菇农,带动了当地及周边县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仅我县食用菌栽培户就达到19000多户,年产食用菌6万吨左右,年产值2.4亿元,户均增收6000多元,由于带动能力较强,连续被认定为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被全国食品工业协会评为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企业,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产品加工流通中型企业,被评为河北省2006-2008百家重点科技示范企业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荣誉称号。

二、近几年做的几项工作

1.建立组织。我县食用菌生产形势是小规模、大群体,千家万户齐上阵,并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以千家万户农民从事食用菌生产经营为主。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用菌的价值认识越来越高,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一方面,公司订单大批增加,应接不暇,但低农残、低化残的高品质货源缺口很大,另一方面,菇农由于信息不灵通,不知道种什么、怎么种、怎么管,生产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价格不稳定,农民增收趋缓,根据存在的问题,在我公司的倡导下,组织成立了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架起了龙头企业与菇农之间的桥梁,把广大分散的种植户联系起来,按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和品种组织生产,民企形成利益共同体,抱团参与市场竞争,共同抵御来自市场运行中的各种利益侵害,增强了抗风险能力,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目前,合作社已发展18个分社,涉及15000个社员。

2.完善联结机制,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均沾”。

一是实行定单生产,确保龙头企业有稳定的货源供应,我公司通过合作社和菇农鉴定种植收购合同,明确规定生产品种、数量、质量标准、价格和交货期等,去年共与社员鉴定14000吨食用菌,平均每吨高出市场价800元,共让利1120万元。

二是对社员实行保护价收购,当遇到市场波动,产品滞销时,企业以生产成本上浮50%作为保护价,收购社员产品。

三是在资金上扶持,自去年以来,在全且推广双孢菇项、香菇等新品种,每建一栋双孢菇棚扶持资金1万元,建一个香菇棚扶持资金5000元,利用三年时间从收购款中逐年扣除,共投入资金100多万元,扶持140多户农民建起了食用菌大棚,常家庄赵彦儒去年新建双孢菇棚一栋,当年收入3万余元,今年又建了一栋,靠种蘑菇致了富,四是通过合作社帮助社员从南方收购运输稻草1500吨和部分竹杆等原材料,价值80多万元,解决了一家一户不易办到的事情。

3.严格管理,确保产品质量。根据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境蔬菜检验检疫管理办法》和出境蔬菜种植基地备案管理细则有关规定,对四芝兰、大疙瘩、安家庄、佃户营、韩家庄、常家庄、伍列霍、肖庄等15个食用菌基地进行了备案管理,为每个基地建立了竹杆编织架设的人工隔离带,并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质量、统一收购、统一价格”的“六统一”服务。每个基地配备一名植保员,对需求的物资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和使用,从种植到采收各个环节都进行详细记录,对产品系挂统一内容格式的标识,出现质量问题可以溯源查因,杜绝了农残、化残超标现象,确保了原材料产品质量,公司产品也设有因质量问题退货和投诉事件发 生,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明显提高。

4.搞好技术服务,提高菇农素质。自去年以来,我以司从福建、山东、新河和本地聘请了9名技术人员,走村串户,常年工作在农村第一线,无偿为菇农提供技术服务,在全县举办技术培训班45期,参训人员达到5000多人次,提高了菇农的技术素质,使标准化生产得以顺利实施。食用菌基地的生产管理和产品质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生产更加规范化,产品质量明显提高,特别是农药残留得到了解很好的控制,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三、存在的的问题和建议

一是食用菌栽培单户规模小、分散,不利于管理,我县目前食用菌栽培户达到19000多户,90%以上的户是1-2个棚,以单家独户的庭院模式为主,造成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不利于基地备案管理,生产的产品质量不高,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开始施行,应加大宣传力度,引导菇农通过合作社的形式组织起来,共同参与市场竞争。食用菌种植较多的乡村,在规划时应规划食用菌种植区,集中连片种植,以便于基地备案,实行统一管理。

二是菌种市场混乱,管理力度不够,随着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普及,种植面积越来越多,菌种厂遍地开花,技术力量不足,设备不齐,生产的菌种质量参差不齐,最终受害的是菇农,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督力度,实行证照管理,取缔不合条件的菌种厂,保护菇农的利益。

三是科研力量不足,科研经费缺乏。据了解,全省没有一家专门的菌种科研机构,现在的菌种厂以制种为主,均为企业自办或个体制种,技术、设备落后,科研投入不足,在新品种选育、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上缺乏系统性,出现菌种退化,受损失的是菇农。国家应建立专门机构,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研究开发、引进新品种,驯化各类野生菌种,提高栽培品种的产量和质量,增加菇农的经济效益。

四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我国是食用菌生产大国,也是出口大国,龙头企业在提高食用菌市场竞争力方面起着主导作用,由于企业的发展涉及技术、人才、科研、资金等多方面的因素,做大的不少,做强的不多,出口产品均为初、中级产品,高端产品很少,应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增强研发能力,研究开发新

产品,推广新技术,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实现食用菌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卫生安全质量体系,推进食用菌产业化发展,促进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提高该产业的整体效益,以调动农民发展食用菌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

谢谢大家!

2007年8月10日

第五篇:浮山县:发展核桃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浮山县:发展核桃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这些年,陆良县量体裁衣,大力开展核桃工业,农人大众依托开展林果工业找到了致富路,绿色生态经济为农人鼓起了钱袋子,25万亩核桃完成了由数量扩大向提质增效转变,逐渐走上了一条核桃工业化开展的路子。

2012年,该县芳华镇乘民村委会乡民万海城承包了500亩山地,开展起了云新系列核桃。通过三年的精心办理培养,他家的核桃树连续开端挂果了。当时,万海城雇佣了十几名工人来田里,松土的、除草的、上肥的,大家分工合作,有序地做着核桃树的田间办理工作。

有了核桃龙头企业和栽培大户的股动引领,大众栽培核桃的活跃性得到空前高涨,全县核桃栽培面积达25万亩,触及全县大莫古、芳华、召夸、小百户等城镇。2014年,全县核桃产量500多吨,完成产量1800万元,有用股动了全县近5万户核桃栽培户增收致富。

这些年,陆良县联系本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量体裁衣规模引入优异核桃种类进行栽培,活跃安排技术力量深化核桃主产城镇、村组,分片包干,引入具有早实、丰登、优异、种壳润滑、较耐寒冷霜冻等特色的云新301、云新高原等云新系列核桃确定为当家种类,力求 “头年栽种、三年挂果、五年获益”方针变为实际。一起还向大众供给树苗、嫁接、化肥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做到栽培一片、稳固一片、获益一片,进一步骤动了农人大众栽培核桃致富的主动性和活跃性。

该县紧紧抓住全省核桃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造的有利机遇,依照“生态建造工业化、工业开展生态化”的开展思路,活跃争取国家和省市项目资金支持,将核桃工业开展与林下经济、中低产林改造、退耕还林、荒山造林、防护林工程等项目进行结合,切实做大做强核桃工业,完成县域经济开展和农人增收致富双赢。

下载发展绒山羊产业 促进农牧民增收1综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发展绒山羊产业 促进农牧民增收1综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范文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促进农民增收.txt懂得放手的人找到轻松,懂得遗忘的人找到自由,懂得关怀的人找到幸福!女人的聪明在于能欣赏男人的聪明。生活是灯,工作是油,若要灯亮,就要加油!相爱......

    发展油茶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精选5篇)

    发展油茶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近年来,我镇把加强土地有序流转、发展油茶产业化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措施来抓,油茶产业既能为农户提供最直接、最可靠的......

    突出特色抓产业 促进发展保增收(2011)(范文大全)

    突出特色抓产业 促进发展保增收 中共德宏州委 德宏州人民政府 2010年德宏州农业农村工作紧扣促进发展保民生保增收主题,以强势推进特色产业为抓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各......

    退耕还林 美化珠源 发展产业 促进增收

    退耕还林 美化珠源 发展产业 促进增收 ——曲靖市退耕还林工程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交流材料 曲靖地处乌蒙山脉,长江、珠江两大水系分水岭地带。生态区位重要,生态功能突出。......

    2012年农牧民增收论文

    关于提高边疆地区农牧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以阿勒泰地区农牧民增收为例 能否实现农牧民增收,不仅事关边疆地区最广大农牧民的根本利益,而且事关边疆社会局势的长治久安。2010......

    关于加快草场流转促进农牧民增收的思考

    关于加快草场流转促进农牧民增收的思考当前,畜牧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粗放经营,越来越难以适应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市场化的要求,成为制约农村产......

    关于加快草场流转促进农牧民增收的思考

    当前,畜牧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粗放经营,越来越难以适应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市场化的要求,成为制约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影响牧民增收致富......

    加快梧州食用菌产业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加快梧州食用菌产业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一.基本情况 梧州市食用菌产业从2003年起进入恢复发展阶段,特别是2006年开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食用菌得到较大幅度的发展,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