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民增收调研报告 论文(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4 01:44: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牧民增收调研报告 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牧民增收调研报告 论文》。

第一篇:农牧民增收调研报告 论文

XXX地区农牧民增收工作调研报告

一、地区农牧民收入概述

近年来,围绕农牧民增收,XX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克服金融危机和各类自然灾害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大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牧民定居、农业产业化、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等重点工作方面实现突破,保持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较快增长,确保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收。“十五”期间,我区农牧民人均收入越过3000元大关,由2001年的2355元增加到2005年的3544元,年均递增10.37%。“十一五”期间,农牧民人均收入越过4000元大关,“十一五”末接近5000元大关,由2006年的3805元增加到2009年的4772元,年均递增7.72%,预计2010年人均收入将会突破5000元大关。从年均增长率来看,“十一五”期间农牧民人均收入增速较“十五”期间有所放缓,这主要是受到各类自然灾害及金融危机等的影响,特别是受告别短缺后地区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等因素影响。

从近五年农牧民收入构成来看,第一产业比重有所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种植业收入比较稳定,占农牧民 收入的比重由2006年的25.24%上升到2009年25.80%;畜牧业收入比重下降,占农牧民收入的比重由2006年的47.96%下降到2009年的42.45%;非农收入比重增大,由2006年的26.49%增长到2009年的31.34%,外出劳务收入增长较快,由2006年的9.47%上升到2009年的16.79%,外出劳务收入已经成为农牧民的重要增收来源之一。从地区农牧民收入增长的趋势看,一方面说明自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也说明注重农业生产中的科技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来源逐步趋向多元化。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地区农牧民人均收入水平在全疆来说仍在低位徘徊,形势不容乐观。如2010年,地区农牧民人均收入与疆内其他地州相比,仅高于南疆三地州,比最高的克拉玛依市低3104元,人均收入排名全疆倒数第四,增幅排名全疆倒数第三,均处全疆下游。

二、农牧民收入现状及特点

(一)基本情况。

2011年,全地区农户76163户,其中农业户41244户,占总户数的54.15%,牧业户34883户,占总户数的45.8%; 农牧业人口327240人,其中农民181793人,占总人口的55.55%,牧业人口145000人,占总人口的44.31%。2009年全地区总播面积198.5万亩,农牧民人均占有耕地6.07亩。2009年全地区农牧民人均收入4772元,较上年增加300元,增长6.71%,其中农民人均收入4878元,较上年增加390元,增长8.69%;牧民人均收入4614元,较上年增加253元,增长5.80%。转移农村劳动力6.7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53亿元。

(二)收入特点。

一是非农收入比例提高。2011年,我区农牧民人均收入构成中,种植业贡献1231.16元,占25.8%,畜牧业贡献2025.78元,占42.43%,林业贡献12.3元,占0.26%,渔业贡献8.2元,占0.17%,二、三产业贡献694.46元,占14.55%,农村劳动力转移收入贡献801.1元,占16.79%,非农收入贡献1495.56元,占人均收入的31.34%。在农牧民增收构成中,种植业贡献109元,占36.33%,畜牧业贡献44.03元,占14.34%,林业贡献2元,占0.67%,渔业贡献0.52元,占0.17%,二、三产业贡献20元,占6.67%,农村劳动力转移增收贡献124.72元,占41.57%。非农增收合计贡献144.72元,占人均增收的48.24%,基本占到一半。由此可见,我区农牧民收入结构呈现多样化,家庭种养收入仍是收入重要来源,务工和二、三产业经营已成为增收的主要途径。二是农牧民人均收入差距扩大。地区内差距明显,贫困县与其他县(市)差距逐年扩大,最高的XX县为5386元,最低的为XX县2865元,相差2561元,两县的差距逐年拉大,已经由2006年的1241元扩大到2009年的2561元,差距扩大了一倍。县域间收入差距呈继续扩大趋势,说明一部分农牧民收入有了较大增长,而另一部分农牧民收入仍然相对偏低

三、制约农牧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通过调研掌握的情况看,全地区农牧业稳步增效,农牧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呈现出健康、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我们也看到,地区农牧民增收仍然受到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资料匮乏,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牧民收入来源单

一、就业门路不多等诸多因素制约,增收困难的基本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

一是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牧民生产资料严重不足。本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连续多年发生的旱、雪灾,已给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带来严重影响。特别是由于缺少控制性水利工程,水资源利用率低,导致土地开发受到限制。全地区地表水水资源量为123.44亿m,已建成的65座水库,库容9.75亿m,所占比例不足水资源量的8%,2008年全地区农业用水24.93亿m,也仅占水资源量的20.2%,近80%的水得不 3

33到有效利用。工程性缺水问题已导致地区无法实施大规模的水土开发,农牧民生产资料严重不足。据农业局统计,全地区每年种植面积仅200万亩左右,人均占有不足3.5亩,农牧民人均占有耕地6.27亩,加之土地贫瘠(盐碱化土地和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70%),均为单季耕作,土地利用率、产出率低。

二是自然条件恶劣,大部分牧民仍沿袭着落后的生产方式。我区冬季灾害频繁,对牲畜安全越冬影响极大,对第二年牲畜的繁育生长不利,且牧民所居环境大多地处偏远,环境恶劣。作为传统的畜牧业地区,长期以来因牲畜数量不断增加,牲畜数量严重超出草原承载能力,草原植被覆盖率、产草量下降,草场逐渐退化,草畜矛盾十分突出。目前,全地区可利用草场10859万亩,理论载畜量964万只标准羊单位,实际载畜量1688万只标准羊单位,超载725万只标准羊单位,平均超载率75%。可利用草场中7934万亩已退化,占73%,严重退化面积占40%,其中夏牧场退化52%、春秋牧场退化89%、冬牧场退化78%,牧民打草场户均不足20亩,产草量下降率为35%—50%。同时,牧业人口不断增多,目前已达到34883户,人口14.5万人,但牧民所拥有的土地、草场等生产资料并没有增加。虽然经过多年努力,已有6421户、2.8万人,分别占牧民总户数、总人口的18.4%和19.3%的牧民已实现标准化定居,但仍有28462户、11.7万人,分别占牧民总户数、总人口的81.6%和80.7%66%的牧民未实现 标准化定居,仍基本沿袭着逐水草而居、靠天养畜的落后生产方式,抵御自然灾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十分脆弱。同时,无论是已定居牧民或未定居牧民普遍存在着文化素质不高、缺乏基本的务工技能和生产技术的问题,家庭收入仍然过多依赖于传统畜牧业,特别是由于受生活环境制约和语言障碍,他们自身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与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仍有较大差距,接受新生事物较慢,市场意识不强,不了解市场经济知识,不掌握市场经济规律,而且我们调研还发现,牧民定居点的富余劳动力受语言、文化水平、生产技术技能的限制,无论是在工矿企业务工,还是在城市就业都存在一定的障碍,转移出来的人不多,稳定就业的机会也较低,外出务工增收方面的能力显得不足,成为牧民人均收入低于农民人均收入的因素之一。

三是农牧民收入结构单一,增收路子不广。近年来,地区农牧民收入构成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依然不尽合理,农牧民收入主要来源仍然过分依赖第一产业,农业整体效益较低。农牧民收入主要局限于土地承包经营和牲畜出售,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束缚在有限的土地和牲畜牧放上。以2009年为例,地区农牧民人均收入构成中,来自大农业的收入为3277.44元,比重达68.66%,其中,种植业占25.8%,畜牧业占42.43%,可见,对第一产业过分依赖,必然导致农牧民人均收入会随着自然条件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发生而起伏。在此次调研中,各县(市)已反映出,由于去冬今春的严寒暴 雪和持续低温天气,种植业特别是小麦推迟播种减产减收、畜牧业母畜流产和小畜死亡等因素都将对农牧民增收产生不利影响。地区农民收入偏低主要在于非农收入较少,虽然非农收入增长较快,但所占收入比重却明显偏低。以2009年为例,地区农牧民人均收入构成中,来自二、三产业为占14.55%,农村劳动力转移收入占16.79%,非农收入为1495.56元,占人均收入的31.34%,这主要是因为在农牧区“跳出农门,务工致富”的氛围尚未形成,农牧民科学文化水平偏低,掌握市场信息和先进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少,与外界沟通交流渠道不畅,致富能力缺乏,农牧民从事二三产业、发展劳务经济,增加非农收入的比例较小。

四是农牧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资源产出率还比较低。在告别短缺之后,地区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显露出来,突出表现在产品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优产品比例低;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虽然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很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存在不尽合理的情况,农牧民盲目种植、跟风调整结构的现象也普遍存在。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同时,畜牧业生产结构也不尽合理,经营粗放,还无法达到舍饲圈养,四季出栏,规模化养殖,产业化经营 的现代畜牧业标准,畜牧业资源产出率还比较低,畜群畜种结构调整、畜牧业科技服务、畜牧业机械化等工作还较为薄弱,都一定程度制约了牧民的持续增收。

五是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低。从调研情况看,全地区有地区级龙头企业30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4家,仅占全疆的2%,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18家,仅占全疆的3.6%。总的来看,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进速度还不够快,绝大多数农牧民仍沿袭着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的传统方式。农牧业产业化起步晚,农牧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融资难,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能力不强,特色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且企业加工经营范围窄,主要是粮油加工,肉类及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没有形成规模,农牧产品带动农牧民增收的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与农业产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农牧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农牧产品认证、品牌工作滞后,影响了特色农副产品的加工和进入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无论是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还是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还远远不够。在推进农牧民组织化方面,2009年地区新建改造专业合作社40个,发展各类专业协会208个,培训农村经纪人200人。存在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起步晚、规模小、服务层次低、内部运作不规范、农产品加工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 题,尤其是一些地方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制约了农牧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六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农产品生产费用居高不下。近几年来,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生产费用居高不下。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呈上涨态势,亩费用成本增加,虽然农产品价格不断提高,但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随之上涨,这样,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给农民带来的利益及国家直接补贴、免征农业税等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好处,都被增幅更猛的农业生产成本所抵销或削减,国家“减、免、补”等惠农政策的作用和效果得不到完全发挥。由于农业生产成本连年上升,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受到限制,部分农产品平均利润率连年下跌,造成了农民“增投不增收”、“增产不增收”。畜牧业方面也存在饲料价格涨幅大,提高了牲畜饲养成本,减少了牧民收入。这些都使农牧民增收受到很大制约。

四、“十二五”期间地区农牧民增收目标

(一)总体思路。深入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开发战略,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以农牧民持续快速增收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推动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产业化进程,提升农产品市场开拓能力、加工转化能力,加快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扩大外向型农业、设施农业 规模,努力在农业产业化、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等重点工作方面实现突破,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牧民培训和转移工作,推动农牧民由依靠单一种植业和传统畜牧业增收向依靠现代农牧业及农牧结合、二三产业和劳务为主增收转变。拓展农牧民特别是实现了标准化定居的牧民增收途径、领域和空间,促进全地区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

(二)发展目标。通过努力,力争到“十二五”末,地区农牧民人均收入和增收幅度在全疆进入中游。从2010年起,按照人均年增收350元算,到2015年,农牧民收入达到6972元,力争达到7000元以上。到2020年,争取与全疆全国同步进入小康。

五、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途径和措施

(一)努力实现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突破,推进地区牧民定居建设、提高农牧民人均生产资料占有量。科学有序地推进重大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构建流域内完整的水利控制体系,加快水土开发步伐,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一是继续加快推进控制性水利工程和灌区工程的前期立项,即具体抓好 “三渠、五库、六灌区”前期工作。力促加纳尕什水库、喀腊吉迭灌区扬水、恰库尔图水库、阿克达拉水库扩建、乌拉斯特水库等5个控制性水利工程和克孜加尔灌区、喀克灌区、阿苇灌区、黄花沟灌区、喀腊吉迭灌区、加纳尕什灌区等6个灌区完成可研,用3一5年时间实现建设目标,新开 发饲草料地95万亩,为推进牧民大规模定居创造条件。二是加大重点工程建设力度。萨尔托海水利枢纽工程在完成可研的基础上,力争实施 “三通一平”建设;喀克灌区引水干渠工程要实现开工;克孜加尔水利枢纽、黄花沟灌区供水、阿苇灌区引水工程要完成建设任务。加大黄泥滩灌区开发力度,进一步提高流域水资源人工调配能效。三是加快实施生态补水工程。加强与额河建管局的沟通对接,加快 “西水东引”工程建设步伐,为补水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农牧民持续增收创造条件。5年内,依托水利建设开发土地120万亩,推进地区牧民定居建设、提高农牧民生产资料占有量。“十二五”末,农民人均耕地占有量达到15亩。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预计每年可使农牧民人均增收100元以上。

(二)全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快速有效增加农牧民收入。一是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围绕地区优势特色农牧资源,引进和培育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特别是要借助对口援疆的大好时机,加强与他们在农牧业产业化方面的交流与协作,提高产业升级速度。对已落户的企业,加大扶持力度,抓紧落实与北京绿海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协议,积极发展以农作物、天然植物提取加工和低等水生物养殖为主的高附加值生物产业;依托恩利德、七仙菇等现有企业,引进科技含量高、市场份额大的果汁、药品等深加工企 业,大力发展以大果沙棘为主的特色林果业、以阿魏菇为主的食用菌种植加工业;依托新疆戈宝红麻有限公司,进一步加大罗布红麻的保护与开发力度,扩大生产规模;支持大湖水殖整合开发布伦托海水产资源,发展以福海冷水鱼、额尔齐斯河特种鱼为主的水产养殖加工业;扶持光明乳业、旺源驼奶等企业,大力发展乳制品加工业;通过采取加强与甘肃定西市合作、引进有实力的企业进驻等措施,对三家淀粉加工企业进行整合,推动这县(市)区域内的马铃薯种植,加快发展淀粉加工业。同时,争取引进以牛羊育肥屠宰加工为主的企业,整合开发地区牛羊肉、皮革等畜产品资源。通过大企业大集团参与地区产业化经营,高起点、高水平、大规模发展现代农副产品加工业,打造出一批有影响、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争到2015年,培育2一3家国家级和15家以上自治区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规范合同契约,积极推广龙头带基地、公司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等模式,以东西两片或以县为单位,支持发展一县一品或一个主导优势特色农产品,扩大“订单”农业规模。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化经营成果。三是加快培育和建立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加强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做好产销衔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 矛盾。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对农村的种养大户、种田能手、经纪人、创收能人进行重点扶持,培育增收致富能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同时,积极为低收入农牧民创造发展条件,消除制约增收的不利因素,帮助他们早日增收致富奔小康。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预计每年可使农牧民人均增收100元以上。

(三)推进牧民定居,拓宽增收渠道,保障定居牧民“定得下来、富得起来”。抓住国家、自治区大力推进开发式牧民定居的机遇,全面推进牧民定居工作。一是全力以赴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在现行政策的基础上,发挥各方面力量,积极向国家和自治区反映地区牧民定居工作的特殊实际,争取将配套设施建设纳入国家补助范围。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和财政投入力度,加快饲草料地开发,为推进牧民定居创造条件。2010年,要完成牧民标准化定居实现牧民定居3560户,力争完成4000户;今后3——5年要实现标准化定居1.6万户。到2015年,85%以上未定居牧民实现标准定居,户均配套50亩以上草料地,增强发展能力。二是通过多种途径使定居牧民实现增收。第一,围绕地区新型工业化、旅游业和新区建设,利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社会财富增加和就业岗位增多等有利条件,加快定居牧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非农非牧产业和城镇转移,增加非农收入;第二,以“新区建设”等城市及中心小城镇建设特别是中心镇的建设为契机,降低门槛,鼓励定居牧民新生代在城市上学从业,逐步减少定居牧民人口,并使他们尽快富起来;第三,加快定居牧民后续产业发展,充分利用配套的草料地发展草料种植,如苜蓿、青贮玉米及籽实玉米等,发展农牧民结合型畜牧业,并且利用定居点区位优势,发展奶业、骆驼养殖、育肥业等特色产业,促进定居牧民生产经营模式多样化,提高生产率,增加收入;第四,通过加快发展牧区教育事业,实实在在提高定居牧民义务教育的水平,使他们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提高自身素质,形成人力资本。同时创造条件,实行免费职业教育,加快在牧区普及高中教育,为定居牧民增收提供技能和技术支持;第五,抓好定居牧民增收致富培训工作,培养“技能型新型牧民”。依托职业培训,加大定居牧民的劳动技能培训力度,使定居牧民尽快掌握种植技术和致富技能,发展特色种养业,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实现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第六,建立健全定居牧民社会救助体系,关注定居牧民中的弱势群体,给他们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和各种救助服务,让他们也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预计每年可使农牧民人均增收30元。

(四)加大农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挖掘农牧业内部增收潜力。种植业方面,在抓好小麦种植,控制住种植面积不少于30万亩,收购任务不少于8万吨,确保本地区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一是针对地区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把打瓜、食葵、豆类、油料、阿魏菇等大宗特色农产品生产和产业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如,今年地区已引进优质大豆品种进行试种,待条件成熟,通过引进中小大豆加工企业带动种植规模的扩大。同时,进一步加强对罗布红麻、小浆果、马铃薯、中药材、加工辣椒等一批新兴特色产业的引导和扶持,促其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通过结构优化增收。如,推动XXX三县(市)区域内的马铃薯种植,2010年种植2.5万亩,经过一段时期努力,争取达到种植25万亩,生产50万吨的目标;二是把设施农业建设作为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的重点,突出抓好财政扶持、项目拉动、信贷支持、技术服务等工作。扶持农民新建与改建高效日光节能温室,配备必要的辅助设施,提高生产性能,使设施农业建设成为农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三是发展加快外向型农业。充分利用我地区口岸相对较多、周边国家市场潜力巨大的优势,做好发展规划,培育一批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加快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备案步伐,强化出口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通过政府搭台,推动龙头企业、农产品经纪人和农户走出去开展营销活动,进一步把农产品出口做大、做优、做强,推动外向型农业健康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力争在3-5年内使全地区蔬菜大棚达到1.5万座,大田蔬菜种植4万亩以上,年出口蔬菜2万吨以上;四是大力发展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且节 水的“三高一节” 高效节水型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加快构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大对科技示范户的扶持力度,切实提高科技入户工程的技术到户率和到田率。推广“绿色植保”技术,推进农业技术推广向设施农业重点转移,提高生产效益。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等高新节水技术,全面普及常规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今后,每年完成高效节水灌溉20万亩以上,到2015年达到185万亩,实现高效节水面积占耕地面积80%的目标。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预计每年可使农牧民人均增收150元。畜牧业方面,一是进一步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牧区突出草原保护与建设,大力推行暖季放牧、冷季舍饲;农区大搞设施化畜牧业,推进“舍饲圈养”和“小畜换大畜、劣畜换优畜”,发展冬羔、早春羔生产。二是调整畜种结构,以农区、定居点为突破口,借助我区旅游资源优势来发展特色养殖业,加快建设地区绿色奶业、驼骆养殖与科研开发、优质牛羊育肥业和猪禽特色产业区,扩大畜禽养殖规模。到2015年累计改造与新建奶牛、骆驼、生猪、肉牛肉羊、绒山羊和禽类标准化养殖小区100个,扶壮养殖大户、专业大户4000个。三是依法加强天然草原保护,大力发展优质饲草料种植,发展饲草饲料加工业,促进牲畜机械化转场。四是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以自繁自育为主,加快畜禽繁育基地建设步伐和提升牲畜个体生产效益,提高畜禽品种改良技术 服务能力。五是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做好动物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通过做好以上工作,进一步挖掘畜牧业内部的增收潜力,预计每年可使农牧民人均增收75元。

(五)大力实施特色品牌战略,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带动农牧民增收。建立品牌创建激励机制,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围绕地区特色农产品开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努力在提高产品质量、创名牌、创品牌上下大功夫,充分利用自治区编制《新疆特色农副产品指导目录》时机,加大地区特色农产品宣传推介力度,提高地区农产品的知名度,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尽快把地区的特色优势农业做成特色优势产业,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到2015年,争取创建中国名牌产品3——4个。同时,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价格监测体系,加强信息服务。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培育农产品物流业,重视抓好农村市场建设,培育营销主体,加快建设一批产地批发市场,增强农产品市场功能,逐步形成地、县、乡三级自销体系和农产品集散中心。利用各类展会,创新营销模式,建立销售网络,突出抓好区内、区外、国外三个市场拓展,积极搭建乌市、区外、国外三个销售平台,推动地区优势特色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大市场,带动农牧民增收,预计每年可使农牧民人均增收5元。

(六)加大技能培训力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 牧民的非农收入水平。围绕地区矿业、旅游等优势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加快制定劳动力转移长远规划和实施方案,启动技能培训工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大规模技能培训,努力实现就地转移,增加非农收入。健全地、县、乡、村四级培训体系,抓好常规培训。按照市场就业需求,大力实施“一年一户一人一技”转移就业和致富技能培训工程,加大就业技能和“双语”培训力度,特别要把“双语”培训作为劳动力转移和技能培训的重中之重,提高农牧民劳动技能和外出务工能力,实现由体力型劳动向技能型劳动的转变,增强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意识,提高农牧民致富创收能力。同时,建立技能培训基金,实施“农转工”培训工程,面向农村富余劳动力、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困难群体,采取“送出去”培训和职能部门与用工企业、中介组织、培训机构联合定向培训等方式,为企业发展培养一批数量充足的中高级技工,推动劳动力由短期转移向长期转移转变,使农牧民形成稳定的非农收入。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预计每年可使农牧民人均增收105元。

(七)完善农牧业科技服务,加快农牧业科学技术普及推广,为农牧民增收提供有效支撑。按照现代农牧业发展的要求,加快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不断增加农牧业科技含量,依靠科技节本增效,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益。一是加快牲畜品种改良,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增加牧民收入;二是大力实 施“沃土工程”、“种子工程”,推广地膜栽培、种子包衣、设施农业、精准农业、测土配方施肥、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等先进实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围绕农牧业结构调整布局,创新农机发展体制机制,发展畜牧业机械、林果和特色经济作物、设施农业和保护性耕作机械,提高配套比,促进农机装备结构的优化,促进农机发展由数量型向数量、质量、效益和专业综合型转变,推广标准化和高效机械化作业,节本增效,实现农牧民增收;四是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明确公益性职能,理顺地、县、乡三级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科学定编定岗定责,建立健全考评制度,实行人员准入,加强人员培训,创新服务方式,提高人员素质和公共服务能力,为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提供有效地技术服务支撑。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预计每年可使农牧民人均增收10元。

(八)进一步搞好扶贫工作,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致富。国家新的扶贫战略明确把工作重点放在贫困程度较深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特殊类型贫困地区,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等发展扶持力度。因此,新疆扶贫工作,特别是地区扶贫工作要更加突出高寒山区、边境贫困农村等重点区域,按照:“划分区域、分类扶持、整村推进、巩固提高、完善机制”的方针,坚持开发式扶贫不动摇,按照新的贫困标准,以连片开发、边境高寒山区扶贫搬迁、互 助资金等试点成效为基础,结合实施重点帮扶、定点帮扶和定向帮扶等措施,推进贫困县、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改善贫困村、户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解决一家一户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同时,加大科教扶贫力度,把扶贫同智力开发相结合,通过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贫困农牧民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提升他们整体素质,使他们早日脱贫解困、致富奔小康。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预计每年可使农牧民人均增收5元。

(九)完善政策保障,强化财政支持,建立健全农牧民增收长效机制。一是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实施公共财政,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使农牧民走向富裕。把中央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坚持住,落实好,把政策的实惠落实到农牧民。同时,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进与培育、设施农业、特色种植、节水灌溉、良种推广、农牧业保险等方面,分县(市)、分产业出台长期优惠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牧业发展,提高农牧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牧民增收;二是完善农牧业投入保障机制,保证地、县财政对农牧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根据国家、自治区的农牧业补贴政策,制订和完善地、县支持农牧业发展的补贴政策,确保农牧民利益。加大金融支农力度,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三是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 双层经营体制,同时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引导和规范农牧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以转包、出租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特别要规范新定居牧民土地、草场的流转,依法保障牧民的权益。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健全水土开发制度,坚决打击和杜绝非法开垦土地。四是健全城乡统筹机制。城乡统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方略,促进农民增收尤其要进行城乡统筹。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加强农村技术、信息服务,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事业,降低农民生产生活成本,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切实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第二篇:2012年农牧民增收论文

关于提高边疆地区农牧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以阿勒泰地区农牧民增收为例

能否实现农牧民增收,不仅事关边疆地区最广大农牧民的根本利益,而且事关边疆社会局势的长治久安。2010年,新疆实施一揽子强农惠农政策,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642.67元,增长19.6%,比全国平均增速快4.7个百分点,增速首次位居全国第一。虽然新疆近年在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民生方面成绩斐然,但由于历史、自然等多方面的原因,制约农牧民增加收入的因素很多,新疆农牧业发展以及农牧民增收仍面临许多问题。本文以阿勒泰地区农牧民增收为例,就边疆地区如何提高农牧民收人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提高边疆地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意义

新疆占全国陆地面积约六分之一,区内聚居着47个民族,周边与8个国家接壤,边境线总长5600多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大、陆地边境线最长、交界邻国最多的一个省区。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农牧业是新疆的优势产业,是惠及广大农牧民最直接的民生产业,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推动农牧业加快发展,不断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对于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确保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牧民增收是稳定边疆的根本基础

从新疆的发展历程来看,新疆地处多民族、多宗教、多种文化融汇的西部边疆地区,如果没有社会政治的安全稳定,新疆的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同时,也只有坚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更加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强综合国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更好地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提高新疆农牧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缩小新疆和祖国内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使新疆各族人民和全国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1 共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果,从而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对祖国的认同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从而构筑保持新疆长治久安的坚实基础。

新疆有30 个扶贫重点县,贫困农牧民有 180 多万人。其中 35 个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占全区农业人口的 46%,占全区贫困人口的 80%,均属少数民族集聚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当地人口的 93%,占全区少数民族总人口的 47%。在民族问题上,经济发展水平对于民族稳定至关重要。只有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是保持新疆长治久安的根本途径之一。只有解决好各族群众的民生问题,才能更好地凝聚民心、民力,形成新疆发展的强大动力;才能形成对周边国家的相对优势,打牢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和抵御民族分裂主义的根基。因此,在新疆,农牧民增收是稳定边疆的根本基础。

(二)农牧民增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外国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注重把“和谐”理念融进发展之中,借鉴和吸收了世界文明进步的最新成果。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在深度上已触及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发展已由单纯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环保GDP,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协调发展。

在新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总体战略和自治区确立的具体战略选择,始终把推动科学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制约农牧民增收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新疆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要以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为重点,加快构建新疆特色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推进新疆由农牧业大区向农牧业强区转变。因此,农牧民增收是新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二、边疆地区农牧民增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新疆阿勒泰地区是传统的农牧业地区,农牧业是支柱产业之一。提高农牧民收入始终是阿勒泰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妥善解决“三农”问题与全国全疆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边疆地区农牧民增收现状

1、农牧民收入持续增加

近年来,围绕农牧民增收,地委、行署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克服金融危机和各类自然灾害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大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牧民定居、农业产业化、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等重点工作方面实现突破,保持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较快增长,确保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收。“十一五”期间,农牧民人均收入越过4000元大关,由2006年的3805元增加到2009年的4772元,年均递增7.72%。2011年,全地区农户76163户,其中农业户41244户,占总户数的54.15%,牧业户34883户,占总户数的45.8%;农牧业人口327240人,其中农民181793人,占总人口的55.55%,牧业人口145000人,占总人口的44.31%。2009年全地区总播面积198.5万亩,农牧民人均占有耕地6.07亩。

2、农牧民增收呈现新的特点

阿勒泰地区农牧民增收呈现的新特点,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非农收入比例提高。2011年,阿勒泰地区农牧民人均收入构成中,种植业贡献1231.16元,占25.8%,畜牧业贡献2025.78元,占42.43%,林业贡献12.3元,占0.26%,渔业贡献8.2元,占0.17%,二、三产业贡献694.46元,占14.55%,农村劳动力转移收入贡献801.1元,占16.79%,非农收入贡献1495.56元,占人均收入的31.34%。在农牧民增收构成中,种植业贡献109元,占36.33%,畜牧业贡献44.03元,占14.34%,林业贡献2元,占0.67%,渔业贡献0.52元,占0.17%,二、三产业贡献20元,占6.67%,农村劳动力转移增收贡献124.72元,占41.57%。非农增收合计贡献144.72元,占人均增收的48.24%,基本占到 3 一半。

二是农牧民人均收入差距扩大。地区内差距明显,贫困县与其他县(市)差距逐年扩大,最高的福海县为5386元,最低的为吉木乃县2865元,相差2561元,两县的差距逐年拉大,已经由2006年的1241元扩大到2009年的2561元,差距扩大了一倍。县域间收入差距呈继续扩大趋势,说明一部分农牧民收入有了较大增长,而另一部分农牧民收入仍然相对偏低。

(二)边疆地区农牧民增收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地区农牧业稳步增效,农牧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呈现出健康、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也应该看到,农牧民增收仍然受到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资料匮乏,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等诸多因素制约,增收困难的基本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

1、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牧民生产资料严重不足

本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连续多年发生的旱、雪灾,已给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带来严重影响。特别是由于缺少控制性水利工程,水资源利用率低,导致土地开发受到限制。据农业局统计,全地区每年种植面积仅200万亩左右,人均占有不足3.5亩,农牧民人均占有耕地6.27亩,加之土地贫瘠(盐碱化土地和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70%),均为单季耕作,土地利用率、产出率低。

2、自然条件恶劣,大部分牧民仍沿袭着落后的生产方式

作为新疆传统的畜牧业地区,阿勒泰地区长期以来因牲畜数量不断增加,牲畜数量严重超出草原承载能力,草原植被覆盖率、产草量下降,草场逐渐退化,草畜矛盾十分突出。目前,全地区可利用草场10859万亩,理论载畜量964万只标准羊单位,实际载畜量1688万只标准羊单位,超载725万只标准羊单位,平均超载率75%。另外,占牧民总户数、总人口的81.6%和80.7%的牧民未实现标准化定居,仍基本沿袭着逐水草而居、靠天养畜的落后生产方式,抵御自然灾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十分脆弱。

3、农牧民收入结构单一,增收路子不广

近年来,地区农牧民收入构成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依然不尽合理,农牧民收入主要来源仍然过分依赖第一产业,农业整体效益较低。农牧民收入主要局 4 限于土地承包经营和牲畜出售,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束缚在有限的土地和牲畜牧放上。以2009年为例,地区农牧民人均收入构成中,来自大农业的收入为3277.44元,比重达68.66%,其中,种植业占25.8%,畜牧业占42.43%,可见,对第一产业过分依赖,必然导致农牧民人均收入会随着自然条件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发生而起伏。2009年,地区农牧民人均收入构成中,来自二、三产业为占14.55%。这主要是因为农牧民科学文化水平偏低,掌握市场信息和先进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少,与外界沟通交流渠道不畅,致富能力缺乏,农牧民从事二三产业、发展劳务经济,增加非农收入的比例较小。

4、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低

全地区有地区级龙头企业30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4家,仅占全疆的2%,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18家,仅占全疆的3.6%。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进速度还不够快,绝大多数农牧民仍沿袭着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的传统方式。同时,农牧产品认证、品牌工作滞后,影响了特色农副产品的加工和进入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无论是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还是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还远远不够。另外,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低,2009年地区新建改造专业合作社40个,发展各类专业协会208个,培训农村经纪人200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服务层次低、内部运作不规范、市场竞争力不强。

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农产品生产费用居高不下

近几年来,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生产费用居高不下。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呈上涨态势,亩费用成本增加,虽然农产品价格不断提高,但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随之上涨,这样,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给农民带来的利益及国家直接补贴、免征农业税等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好处,都被增幅更猛的农业生产成本所抵销或削减,国家“减、免、补”等惠农政策的作用和效果得不到完全发挥。由于农业生产成本连年上升,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受到限制,部分农产品平均利润率连年下跌,造成了农民“增投不增收”、“增产不增收”。畜牧业方面也存在饲料价格涨幅大,提高了牲畜饲养成本,减少了牧民收入。这些都使农牧民增收受到很大制约。

三、提高边疆地区农牧民增收的对策思考

通过对阿勒泰地区农牧民增收存在问题的剖析,提高农牧民收人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发展体系

调整优化畜群结构,加快良种畜繁育,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畜牧业由大区向强区跨越。一是发展畜牧业标准化养殖。以牧民定居和舍饲圈养为着力点,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扶持育肥专业户,突出发展牛羊肉、牛奶、禽肉禽蛋等产业;采取“贷款贴息”的方式,依托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养殖公司,对上规模标准化养殖的大户扩大再生产,给予贷款贴息。二是围绕推进牲畜良种化进程,加大畜禽品种改良力度。对全地区二代以上冷配优质母犊进行补助,并根据冷配推广率和畜牧业良种化程度进行补助,提高群体质量、增加个体产出效益。三是加强动物防疫保障体系建设。围绕牲畜重大疫病及常见疾病防治等工作,对牲畜驱虫、药浴等防控工作进行补助。四是科学核定草原载畜量,依法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引导牧民积极适应划区轮牧和舍饲圈养相结合的牧区生产方式,在农区大力推行舍饲圈养等设施化畜牧业,促进农畜家禽养殖。同时,扩大优质饲草料种植面积,大力扶持饲草料加工业,提高养殖效益。

(二)实施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

科学有序地推进重大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构建流域内完整的水利控制体系,加快水土开发步伐,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一是继续加快推进控制性水利工程和灌区工程的前期立项,具体抓好 “三渠、五库、六灌区”前期工作。用3一5年时间实现建设目标。二是加大重点工程建设力度。力争实施喀克灌区引水干渠工程,克孜加尔水利枢纽、黄花沟灌区供水、阿苇灌区引水工程建设。三是加快实施生态补水工程。加强与额河建管局的沟通对接,加快“西水东引”工程建设步伐,为补水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农牧民持续增收创造条件。

(三)建立农牧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一是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实施公共财政,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使农牧民走向富裕。把中央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坚持住,落实好,把政策的实惠落实到农牧民。同时,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进与培育、设施农业、特色种 6 植、节水灌溉、良种推广、农牧业保险等方面,分县(市)、分产业出台长期优惠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牧业发展,提高农牧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牧民增收;二是完善农牧业投入保障机制,保证地、县财政对农牧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根据国家、自治区的农牧业补贴政策,制订和完善地、县支持农牧业发展的补贴政策,确保农牧民利益。加大金融支农力度,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围绕地区优势特色农牧资源,引进和培育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特别是要借黑龙江、吉林两省对口帮扶阿勒泰地区的大好时机,加强与他们在农牧业产业化方面的交流与协作,提高产业升级速度。大力发展以大果沙棘为主的特色林果业、以阿魏菇为主的食用菌种植加工业。依托新疆戈宝红麻有限公司,进一步加大罗布红麻的保护与开发力度,扩大生产规模。扶持光明乳业、旺源驼奶等企业,大力发展乳制品加工业。通过大企业大集团参与地区产业化经营,高起点、高水平、大规模发展现代农副产品加工业,打造出一批有影响、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五)提高农牧民的文化素质

首先,通过加快发展牧区教育事业,实实在在提高定居牧民义务教育的水平,使他们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提高自身素质,形成人力资本。其次,抓好定居牧民增收致富培训工作,培养“技能型新型牧民”。依托职业培训,加大定居牧民的劳动技能培训力度,使定居牧民尽快掌握种植技术和致富技能。第三,启动技能培训工程。围绕地区矿业、旅游等优势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加快制定劳动力转移长远规划和实施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大规模技能培训。按照市场就业需求,大力实施“一年一户一人一技”转移就业和致富技能培训工程,加大就业技能和“双语”培训力度,特别要把“双语”培训作为劳动力转移和技能培训的重中之重,努力实现就地转移,增加非农收入。

(六)积极推进牧民定居工程

阿勒泰现在有牧民2.77万户,14.7万人,实现定居的有七千多户,还有近2万户牧民需要实现定居。一是按照“三通四有五配套”的标准,继续加强以人 7 工草料地建设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发展牧区经济,增加牧民收入。同时,围绕新农村建设规划,搞好村庄建设和产业结构布局,促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的形成。二是调整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定居水平。按照“定居先定畜、定畜先定草”的原则,把饲草料基地建设作为牧民定居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在牧区要加强草畜平衡等天然草场保护工作,在农区要加大饲草料地种植力度,大力推行暖季放牧、冷季舍饲圈养。三是把牧民定居与实施民生工程结合起来。加快发展牧区各项社会事业,通过整合退牧还草、草原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防病改水、扶贫开发、抗震安居、乡村公路、通讯网改造等项目资金,集中用于定居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牧民定居整体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新牧区。四是强化牧民培训,增强牧民科技增收致富的本领,推进牧民向农区、城镇和第三产业转移,促进增收致富和下山安居。

第三篇:xxxxxx乡农牧民人均收入增收分析报告

xxxxxx农牧民人均收入增收分析报告

一、农牧民收入现状

2011年,全乡总人口6033人、1428户,其中,农业人口5024人,占83.3%;非农业人口1009人,占16.7%。农业人口中,农民2672人,占53.2%;牧民2352人、占46.8%。全乡耕地总面积为5万亩,人均9.95亩;天然草场1040.84万亩。截止6月初,全乡牲畜存栏11.6万头只,人均牲畜23头只。

2011年,我乡上报农牧民人均收入为6391元,比上年增收696元,增长10.9%,其中:农民人均收入为6170元,同比增长6%;牧民人均收入6551元,同比增长13.1%。根据我想实际测算,全乡农牧民人均收入为14033.4元。

1、人均收入构成入下图所示:

林业收入, 0,0.00%种植业收入,1987.59,14.16%畜牧业收入,5974.2,42.57%政策补助,2188.77,15.60%第二产业收入,第三产业收入,29.8567,1811.11,0.21%12.91%劳务收入,2041.86,14.55%种植业收入政策补助劳务收入第三产业收入第二产业收入畜牧业收入林业收入 据图所示,我乡目前农牧民人均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种植业、畜牧业、政策补助和劳务收入,占86.88%,是目前我乡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2、人均增收1563元构成如下图所示:

第三产业105.46 5%畜牧业 300.1415%劳务收入112.77 6%种植业795.509 40%第二产业11.86 1%政策补助647.06 33%畜牧业劳务收入政策补助第二产业种植业第三产业

据图所示,我乡农牧民增收中,政策补助占53%,劳务输出、畜牧业和种植业比重虽有所下降,但增收数额也较高。存在问题:

1、收入差距有逐年拉大的趋势。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农牧民内部群体间收入差距逐年拉开,并有逐年增大的趋势,这也是造成我乡实际测算人均收入(14033元/人〃年)高于多数农牧民收入的主要原因。建议统计、农经部门组织开展调查有关农村收入差距系数调查。

2、社会保障水平偏低。由于近年来物价水平持续增加,生活成本逐年上升,目前已有农村合作医疗、低保、养老保险等社保水平偏低,影响到弱势群体生活水平提高。

二、制约我乡农牧民增收的因素

1、生产资料总量外延式扩增空间受限。一是受水资源和国家政策法规限制,耕地总量已难以实现规模化增加。2004年以来,我乡耕地总面积由1998年二轮土地承包的近1万余亩,增加到目前的5万亩,基本达到水资源供应饱和平衡点,难以再大幅度增加耕地总量。二是受天然草原草畜平衡机制的限制,我乡目前已完成禁牧176.49万亩,休牧539.81万亩,全乡草原畜牧业牲畜总量难以实现大幅增加。

2、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滞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一是农牧产品加工比例低,以初级产品形态销售的占95%以上,农牧民无法分享到农产品加工增值环节上的效益。二是农牧民组织化水平偏低,导致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偏低、农牧产品标准化程低,土地产出潜力利用有限。三是大部分产品是通过外地农牧产品商贩收购,压级压价情况比较普遍,流通销售环节的大量效益被中间商获取,农牧民难以有效分享。

3、农牧业生产成本逐步增加。随着燃油、化肥、农药、薄膜、人工等各种要素价格上涨,推动了农牧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国家支农惠农补贴等政策给农牧民带来的实惠,削弱农牧民持续增收的能力。

4、二、三产业发展滞后。本地加工企业严重缺乏,旅游业、商贸业、服务业尚未起步,导致农牧民非农领域收入难度大。

5、农牧民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劳务增收困难重重。我乡少数民族农牧民占81.4%,受“双语”能力、教育程度和就业理念限制,农牧民转移就业意愿不强烈,长期稳定转移就业比例小,劳动力在劳务市场中缺乏竞争力。

6、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我乡河谷现有耕地1.2万亩,但因南北干渠建设早,设计不合理、老化严重,防渗比率低,导致供水不畅、土地盐碱化严重。

三、农牧民增收近期、远期目标和措施

2012年,按照上级下达的增收目标,我乡农(牧)民人均收入预计为7629元,同比增长1238元,增幅为16.2%。(其中,农牧民自食牲畜3289头只,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和节水灌溉补助合计729万元,归入固定资产统计范畴,不计入收入。)按照我乡实际测算,农牧民人均收入为16009.8元。

2012年xxxxxx农牧民人均收入构成分析

第三产业, 1916.57,12%第二产业, 41.72, 0%政策补助, 2835.84,18%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劳务收入政策补助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种植业, 2783.09, 17%林业, 3.58, 0%劳务收入, 2154.63,13%畜牧业, 6274.33, 40%

十二五期间xxxxxx农牧民增收目标

******201220***695639***2010000

(一)2012年主要增收的措施:

1、加大种植业科技投入,提高土地产出率。今年我乡在河谷耕地实施移动式滴管4000亩,亩效益可增加15%-20%。

2、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工作力度。利用去冬今春农闲时节,我乡共开展农牧民技能培训25期988人,开设7个专业,预计今年完成劳动力培训1200人次,劳动力转移1100人,新增产业工人109人,其中长期400人,短期700人,创劳务收入1042万元。

3、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扶持发展各类专业合作化。加强与打瓜、食葵等主要农产品一级经销商和龙头企业对接,绕开中间商,提高产品销售价格、提高产品流通环节价值。

4、抓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目前全乡共有各类支农惠农政策17项,预计今年可发放资金为1458.52万元,其中草原生态保护奖励一项可发放929.82万元现金,人均增收1850元。

(二)十二五期间我乡农牧民增收主要措施

1、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牧民转移就业步伐。充分利用好我县农牧民技能培训政策,加大未就业初高中和大中专毕业生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力度,扎实做好劳动力技能培训,持续提高农牧民就业竞争素质,加快农牧民转移就业和进城务工步伐,不断减少直接从事农牧业生产的人员数量。

2、加大农牧业生产科技投入力度,充分释放现有生产资料的产出潜力。目前,全乡农牧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很粗放,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很差,基础设施一直得不到很好的改善,这对保持第一产业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产生了直接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大对农牧业科技的投入,通过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实现农牧业生产效益大幅提高,增加产出,达到提高收入的目的。

3、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小浆果产业。结合地区和我县大力发展小浆果产业的机遇,依托小浆果龙头企业带动,在我乡恰布拉平台规划建设万亩大果沙棘基地,通过林草兼作、发展林下产业,打造农民和定居牧民新的收入增长点。

4、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推动二产发展,缩短产业链条,增加农牧产品附加值。努力推动区域性种养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牧业外延效益,我乡计划选择本地几种优势经济作物和畜产品,设立乡镇加工企业,开展初深加工,提高农牧产品附加值,就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5、加大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和筹措资金,加大水、电、路、设施、通讯等方面的投入,增强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6、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相关三产发展。依托我乡资源区域优势,加快恰库尔图-鸣沙山-黄泥滩一线的特色旅游项目的规划和开发步伐,大力支持农家乐、家庭旅馆等旅游餐饮业发展,开发旅游商品,开拓我乡农民增收的崭新空间。

第四篇:农家书屋惠农家 农牧民增收

肃南县白银乡农家书屋惠农家农牧民增收 走进肃南县**乡东牛毛村的农家书屋总能看到一副热闹景象,在这里挤满了借书看书的群众,他们看得津津有味,不时低声交流几句,很是认真。而东牛毛村村民安红武就是其中之一。安红武是东牛毛村比较早的养殖户,以前养殖都是用些老经验土方法,羊一有病,就必须请 乡上检疫员 来治疗很是麻烦,由于 缺乏技术养殖业 的 风险太大,他的 养殖 规模也总是扩大不了。自从村里建起了农家书屋,安红武 总算找到了一个随叫随到的“农家老师”。他告诉我们:最近他正在看一本叫《农户舍饲养羊配套》的书,打算通过整理学习,争取今年应用到自己的羊舍里,把养殖规模搞上去,安红武 还告诉我们,这里不但他看,他时常还给自己 9岁的儿子带去一些儿童书籍。这是**乡“农家书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 乡积极筹备,在所辖的三个村内建成农家书屋三所,总藏书6000余册,涉及了通用类图书,农业科技类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四大类30多个小类的图书音像制品,真正 把“农家书屋”当成干部思想教育、传递公众信息、普及科技知识、开展文化娱乐的阵地,投入人力、物力规范“农家书屋”建设,加强管理,及时更新书刊。通过宣传,真正使农牧民认识到了读书看书的重要性。通过“农家书屋”,很多农牧民开拓了视野,掌握了先进的种养殖技术,积极发展新型养殖业;学习科学种养技术,种养效率提高了,收入也大幅提高。

第五篇:农村如何建立农牧民增收长效机制

如何建立农牧民增收长效机制

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政治性的问题。它不仅是关系到农民的事、农村的事,而且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关系到干群关系的改善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构建长效增收机制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现阶段,农民是否能够增收,增收的速度和质量如何,不仅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关系到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威信和执政党地位问题,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牧民收入,保障农牧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无疑是农牧民增收的根本制度保证。寻求农牧民增收的长效途径必须坚决落实党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各项政策、措施,深入分析制约农牧民增收的原因,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端正助农增收的思想;坚持效益优先,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要坚持城乡统筹,实施农牧民劳务输出战略,让农牧民从非农产业中增收;要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牧民增收奠定基础;要坚持科技引路,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让农牧民从质量效益中增收,不断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

一、现阶段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保持了持续、稳步发展的好势头,农牧民收入也有较快制造增长,特别是近年来,中央持续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了粮食产量大幅增产,农民增收大幅增加,生态农业较快发展,农牧民获得实惠较多的喜人形势。总体看,农牧民增收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其增收因素主要体现在国家支农惠民政策的拉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看好和农村一、二、三产业并举的结果。

二、制约农牧民持续增收的不利因素

(一)农业生产条件不高,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弱化,以水利设施、乡村道路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农牧民就业和创收能力弱。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尤其是在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低下。

(三)二、三产业发展较慢,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

(四)农资市场较混乱,农牧民增收受阻碍。

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对策思考

增加农牧民收入是一个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政治性的问题。说根本,是因为其它问题的解决要以此为前提和条件,说全局,是因为这个问题不仅是关系到农民的事、农村的事,而且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因为这个问题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关系到干群关系的改善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把增加农牧民收入,构建长效增收机制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一)以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农牧民增收的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保证增收

政策是农牧民增收的灵魂,也只有政策,才能为农牧民增收提供制度上的保证。面对农牧民增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一方面用科学发展观构建公正、有序、可持续的增收政策体系;一方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好各项增收政策的落实。

一是落实减负政策,让农牧民休养生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落实到农村,首要的是要减轻农牧民负担,让农牧民休养生息,这是确保农牧民增收的重要环节。

二是建立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首先要建立农业投入体系反哺。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发展的加速阶段,国家对农业的反哺条件已经成熟。在资金的投向上重点应向农业倾斜,要加大财政扶持农业的力度。同时要制定鼓励资金流动的导向性政策,促进个人和社会资金进入农业、农村,参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业金融渠道的多元化。

三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农牧民反哺。要构建真正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就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这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是间接增加农牧民收入的迫切需要。

(二)以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农牧民增收的环境体系,在环境中催化增收

要把农牧民增收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子”之中,就要有好的环境催化支持。以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农牧民增收的环境体系,是实现农牧民增收的关键。

一是加快行政效能建设,在效能环境中催化增收。能否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提高农牧民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行政效能建设,这个建设搞的好,农牧民增收就快,反之,就慢,甚至倒退。

二是发展农村知识经济,在知识环境中催化增收。知识经济的本质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农村知识经济,关键就是推进“科教兴农”战略。实践证明,只有解决了农牧民的知识化问题,解决农牧民增收问题才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三是优化农村社会环境,在平安环境中催化增收。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讲,农村社会环境主要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法制环境。二是生态环境。三是消费环境。

(三)以科学的发展观构筑农民增收的市场体系,在市场中实现增收

农牧民增收,既要有长远宏图,又要有近期规划。目前,农牧民增收的领域的主要是劳务市场和营销市场,这两个市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用可持续的观点处理好持续增收和快速增收,全面增收和局部增收的关系。以科学的发展观构筑农牧民增收的市场体系,在市场中实现增收。

一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劳务市场中实现增收。实践证明,增加农民收入,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使农民“走出去”,即走出第一产业,进入二、三产业,走出乡村进入城镇,走出小农经济进入大市场。“走出去”不仅是城乡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且也是快速增加非农收入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

二是组织起来,维护农民利益。农民千家万户,各自经营,既难以形成合力去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也难以承受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怎么办?实践表明,把农牧民组织起来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但从目前来看,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非常低,各地的合作经济组织虽有一定发育,但在开拓市场,减少交易费用,降低风险,维护农牧民利益等方面的作用都比较差,难以适应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需要。对此,要坚持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按照定向服务、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发展村级组织带农户、农村合作组织带农户、农户自己联农户等多种形态的合作组织,引导他们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共同发展规模经济和特色经济。

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建立和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强化农业减灾防灾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来加强农业综合的配套建设;通过加强以农田水利建设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改善农村民生,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环境;通过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和完善稳定三农投入机制,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来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强化为农服务功能;通过继续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来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中国的所有农民都过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生活。

下载农牧民增收调研报告 论文(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牧民增收调研报告 论文(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牧民医疗保障工作调研报告

    近两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卫生厅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富民强市”战略为指导,围绕改善民生,着力推进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市级统筹制度......

    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镇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报告今年十月中旬,我们就如何促进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认真调研,先后在全镇9个行政村通过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和年报、问卷等多种形式,围绕农民收入现状,制......

    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

    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丰县人大常委会 刘 波近年来,人们在谈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诸多矛盾时,最为集中的话题之一便是“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焦点便是农民增收难。当前农民......

    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

    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根据本次调研的要求,我们及时组织人力,就我乡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在农民增收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三项内容,先后在全乡5个行......

    新型农牧民养老保险制度调研报告

    为了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切实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我盟近年来以推进城乡一体化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加快农牧民搬迁转移步伐,促进农牧民向城镇和二、三产业集中。为了真......

    对农牧民增收与金融支持问题的调研分析

    如何实现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是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关键。通过对**这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农牧民增收情况的调查,剖析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金融对策。 数据显示,*......

    农民增收调研报告(五篇范文)

    市农机局农民增收座谈会议材料一、全市农机基本情况我市是农业大市,同时也是农机强市。近年来,我市农机化在补贴政策的强势拉动下,全市农机总动力和农机总值呈现了“节节高”局......

    农民增收状况调研报告

    农民增收状况调研报告 农民增收状况>调研报告(一) 当前农民收入增长所面临的严峻困难,已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的一大障碍。我县同样也面临着农民增收难的困惑,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