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目前我国建筑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时间:2019-05-14 01:43: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张震-目前我国建筑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张震-目前我国建筑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第一篇:张震-目前我国建筑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目前我国建筑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张震

河北省承德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河北

摘要:目前我国的建筑安全施工情况不容乐观,频发的建筑安全事故,需要我们更加的重视建筑安全管理工作,加强日常工作的安全施工意识培养。如果建筑安全事故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改善,人们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和国家城市建设的发展。因此积极探究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措施,以提升建筑工程施工安全及质量水平十分重要。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出现问题;解决措施 引言

一直以来,建筑行业的安全事故频发,常发生重复性事故,普遍存在着习惯性违规操作现象,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有效地降低和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机率,是建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状况较差

施工企业各部室在日常管理中,只是按照岗位责任进行“责任性”的指导、要求工作,未能根据具体项目制定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导致管理部门与现场施工管理脱节。项目一线岗位的管理人员对自身岗位的安全责任不明确,安全思想意识比较淡薄,施工过程中安全责任得不到落实。虽然经常口头上挂着“管生产必须管安全”,但往往言过其实,项目部从上到下重进度、质量、效益,轻安全的意识形态占有优势,形成了项目上安全方面的问题都是专职安全员的事情。材料员在材料采购时没有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只注重材料数量而忽略了材料质量及规格的安全性能,一些小的安全危险因素未能得到及时的排除,从而为后续的生产工作埋下了安全隐患。

2、施工队伍的安全防护管理意识缺失

当前一些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综合素质方面,都难以达到标准的要求,这样在安全管理方面自然也就难以达到预想的标准。施工队伍的很多都是工人,他们大部分都是一些农民进城,进行了施工方面的学习,然后加入了施工队伍,他们的整体素质较低,安全意识不足,只是干好自己的那部分劳动获取报酬即可;就全国的施工队伍而言,出现工人伤亡事故,也都是因为安全防护不够到位,导致这些事故发生的原因是:施工队伍没有进行相关安全方面的培训以及施工队伍的安全负责人没有提出完善的安全规则,对于处于工程特别危险的工人也没有进行特别的安全教育;而且也缺乏一定安全考试,只有合格的人才能上岗;最重要的就是明确施工场地的施工安全管理规范制度,预先通知到工人关于施工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不断进行通知和指导,落实到每一个员工,形成强烈的安全忧患和质量保障意识。

3、对建筑施工安全问题重视不够

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并没有足够地重视安全管理问题,没有将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放在首位,同时也没有及时地传达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监管薄弱点,没有彻底地贯彻落实所有的规章制度。有些建筑施工单位的管理者由于自身的工作比较忙,往往让文明施工、安全生产趋于形式,或者仅仅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这对施工安全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4、施工环境变数较大

环境因素指的是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施工环境不安全,处在其中的施工人员都会受到现场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于现场施工的机器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建筑工程施工比较特殊,基本上都是露天工作,这样就决定了施工现场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说气温的变化、风的大小、是否有雨雪等,这些情况或多或少都会对于施工人员的施工操作和施工判断产生影响,加大施工难度,所以很多施工单位在恶劣天气中都是临时停工,避免出现因环境原因导致的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二、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加强安全管理工作建设的策略

1、加强安全管理意识以及素质

了彻底杜绝项目部在安全管理先前面临的“会管的不想管”、“想管的不会管”、“必须管的管不过来”的尴尬局面,施工企业要在经营战略上转变方向。必须要加强劳务输出的管理单位共同来进行民工的管理工作,目前的施工企业主要分为总承包企业、分包企业、劳务输出的劳务分包企业,所以可以以下三方面入手来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第一,在上岗之前,先培训施工人员基本的施工操作技能,达到要求之后颁发合格证书,并准许上岗。第二,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确保施工人员对安全施工有深刻的认知。第三,实施科学的奖惩制度,对于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则的人员进行奖励,对于违反安全操作规则的人员进行适当惩罚,以确保安全施工理念深入人心。

2、加强安全管理手段

(1)法规和经济手段等的外在刺激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深入企业安全管理,但相对树立意识,取得效果的时间更短。法规手段执行一定的安全和质量标准,让安全管理可以成为双赢的行为,为安全管理打下经济基础。(2)使用安全和质量的科技手段能够更合理地运用前述的三种手段,降低成本并且提供更有效的安全和质量防护。作为一类科学的安全和质量科学有其自身内在的特点,都需要对安全和质量技术还是安全管理进行科学指导。所以,仅有安全管理的想法是不够的,这必须不断发展安全和质量科技,提高安全管理的效果和效率。

3、有效地提高建筑施工现场环境条件

由于建筑施工现场环境条件会直接影响安全生产,在恶劣的环境中,人们更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因此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环境条件的提高。在高温、严寒等较为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期间,特别是针对高空作业,一定要加强做好安全措施,有效地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另外在施工现场,还应该注重对色彩的合理运用,通过视觉的冲击来缓解施工人员各个方面的疲劳感。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粉尘、噪音等不利因素的有效控制,为现场施工营造出更好的环境。

4、有效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建筑施工单位也需要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稳定发展的角度出发,保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逐步建立有效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将所有管理人员的责任和权利明确化,确保安全生产顺利进行。将相关的安全生产管理资料建立档案,并实施有效的管理,将企业的经济利益与安全生产之间直接挂钩,显著地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质量。

结束语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工作对建筑工程施工单位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施工单位需要积极探究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促进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提升,建筑工程施工行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明卫.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工业技术,2016,01:74.[2]何谨成.浅析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水泥,2016,08:142.[3]刘永彬.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问题与解决方式之研究[J].建筑知识,2016,05:294.

第二篇:目前我国物业管理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物业管理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摘要]:物业管理越来越成为城市居民所关注的问题,也有很多矛盾演化成为社会性矛盾;这就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使物业管理行业健康发展,即要物业管理企业自身的完善,也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对物业管理工作给予必要的支持。

[关键词]:物业管理

物业管理在我国始于1981年由深圳特区“引进”的。经过政策的引导和法律的磨合,物业管理这个创新的管理模式,终于从1995年开始在我国城镇中普遍推广开来,并迅速形成一股发展的热潮。当前,我国物业管理的发展已由打开局面普遍推广的阶段,进入到普及与提高、发展与进步同时并重的新阶段。但是随着物业管理的快速发展和物业管理覆盖面的不断扩大,行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也随之暴露出来。特别是最近几年,各地因物业管理引起的纠纷越来越多,一些物业管理纠纷事件时常见诸报端,物业管理问题已成为百姓和政府都非常关注的社会问题。因此面对我国物业管理的快速发展,如何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全面分析我国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加快采取一些更为切实可行的措施,排除困难化解矛盾,已成为我国物业管理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现就此谈些粗浅的看法。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物业管理的商品消费观念淡薄,导致收费难。

1998年全国停止住房实物分配之后,广大居民拥有了房屋的产权,对房屋本身的商品属性概念已经确定,但对物业管理的商品消费观念却很淡薄。加上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限制,使很多地区普通居民住宅的物业管理长期入不敷出。一些业主希望得到最好的物业管理,但只愿意付非常少的管理费,更有一些业主对物业管理问题知之甚少,甚至不清楚自己与物业公司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导致收费难成了目前物业管理公司最头痛的问题。据广州物业管理业内人士介绍,在普通居住小区.物业管理费的缴费率不到60%,绝大多数小区都存在着欠交物业管理费的现象。广州约有20%的业主拒交管理费。再以长春市某省级优秀住宅小区为例:环卫、保安、绿化三项有偿服务的基本项目收费标准为每月每户6元,在全市同类小区标准是最低的,但收缴率仅为55%,一年下来,仅此就亏损21.6万元,长期的亏损运营导致物业管理无法生存。据统计70%以上的物业管理企业处于亏损境地。当然业主拒绝缴费有很多原因,但最主要的是居民对物业管理的商品消费观念尚未建立。物业企业作为经营性质的公司,有偿服务是其生存的必要条件,成本投入是其专业化管理与服务的基础,完全是一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量入为出”的经营模式。费用收缴率低,必将使物业管理走入

恶性循环。如果不建立这种物业管理的商品消费观念,我认为即使其他问题都解决了,收费难的问题仍然存在。

1.2职责界定不明确.衔接不好,物业管理企业成了开发商的“替罪羊”。

据统计,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物业管理企业是从房地产开发企业派生出来的,这种建管不分的体制决定了物业管理从属于、依附于、受制于房地产开发,重建设、重销售、轻管理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开发项目在规划、设计、施工阶段留下来的问题.在居民人住后逐步暴露出来,引发居民对物业管理的不满。目前,职责界定不明,已成为物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职责界定是指发展商、施工单位、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四方,在以物业为中心而发生的责任确定。由于职责界定欠明确衔接不好,往往会造成某些责任的盲点。以长春市为例有三种情况:一是许多开发商紧紧抓住了居民日益重视居住环境、重视服务质量的消费心理,把物业管理作为楼盘的新卖点,积极开展营销活动。在一些售楼广告中,开发商在物业管理上大做文章,推出许多承诺,诸如免收三年物业管理费,赠送顶层花园,一入住即有24小时热水供应等。实际上呢,这使主要靠物业管理收费生存的物业管理公司无法正常运作;而实践中如果你收了,业主会说你言而无信,他们不找开发商,只找物业管理公司;如果你没做

到,业主就声称你物业管理公司违约,那么物业管理公司就不能不承受由开发商信口承诺而带来的住户责备。二是小区内各类房屋建筑和附属配套设施、区内道路、绿化、安全等环境设施应建未建的项目,或者经验收不合格未予补救的项目,或者在使用后出现质量问题的项目。如道路未铺装,绿化场未种植,屋内渗水,天棚、墙壁裂缝等等质量通病或者是有意不兑现承诺产生的一些问题。而有了问题久拖不能解决的。则是由于物业管理公司是开发商自己配备的、一个下属单位面对这些问题只能处于两难的境地。三是“债务链”带来的扯皮的问题。小区在开发建设中,都要涉及许多市政设施配套及增容问题,施工的用水用电问题。有的建设单位与开发商以种种理由赖着不给钱、少给钱。这类债务少的几百万元,多的上千万元,一旦大批居民人住小区,就会把欠费和居民生活用水、用电收费绞在一起,甚至拉闸停水、停电,使居民生活跟着遭殃。居民对上诉问题的不满情绪最为激烈,物业公司没法解决时,就使之与住户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成为开发商的“替罪羊”。

1.3相关主体间的法律责任不清,缺少法律及相关方面的支持。

物业管理涉及开发建设单位、业主、业主委员会、公安、居委会及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他们之间的诸多权利义务关系不清给物业管理造成许多困难,如产权关系不明确,一个住宅哪些部位、设施、设备属业主共有,哪些维修养护费应由业主共同承担,没有明确的界定;再有在物业管理区域内发生偷盗等刑事案件,物业公司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物业公司如何进入和退出小区物业管理等等。尽管这些年来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些规范物业管理的法规、政策,但由于相关主体间的法律责任不清,缺乏大法和行政法规,致使物业管理中产生了大量矛盾纠纷得不到及时解决,司法机关也因缺乏法律依据难以及时处理。这样不但对业主的归属感造成损害,而且也影响了物业公司的形象和信誉。

1.4物业管理经营活动不规范。

一些物业公司,日常工作不能按合同、制度办事,处理问题和矛盾简单生硬,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很难使业主满意,在商品房住宅区的物业管理中,有的公司巧立名目,多收费少服务,质价不符,财务不公开,以押金、罚款等不正当手段强制业主服从管理,从而使矛盾激化。

1.5物业管理市场发育缓慢,竞争机制尚未形成。

物业管理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理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将物业管理企业推向市场,通过招投标聘物业管理企业,实行优胜劣汰。但目前70%以上的物业管理项目是由原房管所转制、开发企业委派或指派的物业公司,市场还处在物业管理发展的初级阶段,这种封闭的自我保护式的管理方式,不仅有碍于物业管理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而且使物业公司难以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使产权人、使用人的意识很难得到体现。

1.6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管理服务不到位。

由于物业管理是一个新兴的行业,从业人员良姜不齐。加之一些物业公司忽视人员的岗位培训和考核,使物业管理服务的观念很难到位。特别是一些转制而来的物业公司,虽然名字变了,但观念变化不大,摆不正自己的位置,业主对此意见很大。

1.7业主委员会组建不及时,产权人、使用人参与意识差,作用发挥的不好。

目前一些住宅小区,业主委员会组建不及时,有的未按规定程序通过民主产生,有的不能代表产权人、使用人的意志。据对12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有40%的小区成立了业主委员会,有34%的小区没有业主委员会,有26%的居住者不知道本小区是否成立了业主委员会。由此可见在商品住宅小区业主委员会的产生及作用发挥尚且如此.那么在普通住宅区恐怕会更差。

2.办法对策

2.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居民已习惯于福利消费住房,强调享受权利,拒绝承担义务,这种观念必须改变。物业管理是一种服务,服务也是商品,也

需要用货币进行交换。物业管理公司是企业,企业经营以赢利为目的,我们可以把利润率控制在最低限,但不能让企业亏本经营。如果物业管理所需经费长期不能落实,那么物业管理企业难以为继,对业主也不会有什么好处。因此只有居民提高对物业管理的商品消费观念,加之物业企业自身的努力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才能使物业企业的经营运作实现良性循环,健康、迅速的发展。

2.2分业经营,向独立化、专业化发展。从长远来看。物业管理公司,最终将走一条规范化、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路子,国家《十五计划发展纲要》中,已经明确地提出,规范发展物业管理企业,鼓励房地产开发、销售和管理分业经营。分业经营后,互相形成了一种制约关系,这种独立的专业化的物业公司是招投标的形式承接住宅小区的,没有开发商的种种束缚,对开发商的前期行为进行监督,使整个物业的前期开发建设过程,为后来的物业管理,为大家的入住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这将是今后物业管理的发展方向。

2.3建立、建全法律法规。物业管理的运行机制,要遵循市场规律、引人竞争,物业企业与业主是平等的民事主体关系。因此,在市场推人、行为规范、权利义务、纠纷处理、法律责任等方面,急需进行约束和规范,并提供法律依据。同时在行业自律方面,也要加快出台一系列的规定和管理办法,从而尽快建立起物业管理的行业性法规体系,为物业管理事业能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2.4严格合同规范管理。据了解,目前业主投诉较多的问题之一,就是交了钱,没有得到等值的服务,这是个质价不相符的问题。现在有关房地产和物业管理收费的官司一打就是几个月,甚至是一年,一个是法律方面的原因,另一个原因就是合同问题。因此业主和物业管理公司双方都要增强合同意识,按合同约定,该承担哪些责任,不承担哪些责任,交了多少费用,得到什么样的服务,在合同中都要写清楚。如果相互之间一旦产生了矛盾和纠纷,就可通过法律途径去解决。

2.5加快培育物业管理市场,加速引进竟争机制。物业管理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经济的运作和发展时刻离不开竞争。只有竞争才能不断提高物业管理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才能使物业管理行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加速竞争机制的形成,应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项目招投标制度,促进物业管理的市场化进程。通过物业管理项目招投标制度的建立,打破谁开发谁管理的运行模式,使开发和管理分离.使更多的物业公司不断自我壮大,独立成长,同时也为物业管理提供一个公开、公平、公正有序的竞争市场,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格局。

(2)破除行业保护主义、本位主义,为建立物业管理竞争机制创造条件。要勇于把符合招投标条件的物业项目拿出来,推向市场实行公开、公平的竟争,只有这样,才能加速物业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3)建立规则,实现物业竞争的有序化、规范化。物业管理的竞争,客观上要它运作活动是有序的、规范的。要使物业管理竞争能正常运作和有序发展,实现物业管理竞争的规范化,有关部门应加快制定物业管理竞争规则,使我国物业管理的招投标活动尽快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2.6建立物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制度。物业管理是个新兴的行业,没有哪个行业的员工,能像他们那样把根扎在居民群众眼皮底下从事服务工作,这是行业特点。发达、完善的物业管理,取决于训练有素的物业管理专门人才,他们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而且要掌握现代管理科学技术,并善于运用实践。培养物业管理人才的关键,在于提高物业管理人员的素质,而要提高素质就必须加强培训工作。

在人才培训方面上,当然最理想的办法是从正规院校培养出一批专业人才来,但有些“远水不解近渴”;目前解决人才缺乏、素质偏低的主要途径是岗位培训和社会培训。对在岗各类人员培训,采取边做、边学、边提高的办法,通过短期培训班、讲座和座谈会、讨论会、报告会以及知识竞赛等形式,培训急需的业务知识和提高理论政策水平。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也是从组织措施上保证起码的合格人才。所谓社会培训,是由主管部门牵头或委托大专院校代培、或由行业组织联合办培训班,组织在职物业管理人员轮流集训的办法。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实践应用为主,有计划地、有系统地培训一批专业管理人才。还可以通过组织物业管理人员到国内外考察学习,借鉴国外和其他省市物业管理的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加速提高物业管理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努力为人们创造更加舒适、优美、安全的生产、工作和生活环境。

2.7健全和发挥业主委员会的作用,为物业管理健全监督机制。业主委员会作为辖区内产权人、使用人民主推荐,选举产生的群众性自发组织,充分发挥其作用,对维护产权人、使用人的合法权益,同物业企业一道作好物业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因为业主委员会同物业管理企业是建立在法律关系和经济关系上的平等民事主体,体现了物业管理的专业管理与自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这原则,有利于发挥物业管理企业、业主委员会和产权人、使用人三个积极性。同时它在物业管理企业和产权人、使用人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因此,住宅小区入住率达到一定比例时,一定要在当地物业管理行政部门的指导下,要及时召开产权人、使用人代表大会,并严格按照民主程序从代表大会代表中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也只有这样,业主委员会才能真正代表和维护产权人、使用人的合法权益,并积极配合物业管理企业共同管理好区域内物业管理工作。

综上所述,物业管理引入我国虽然仅有十几年时间,但是,它在市场管理中的巨大社会作用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已充分显示出来,随着物业管理行业的迅速发展,物业管理在我国城市管理中一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建阳.物业管理概论[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2002,10.[2]如何规范物业管理[J].长春房地产,2003,1.[3]刘秋雁.物业管理公司的难题及对策[J].大连房地,2002,11.[4]徐毅夫,姚凤城.物业管理调查报告[C].

第三篇: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的探讨

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的探讨

摘要:国有资产管理是对属于国家的财产实施所有权的管理,换而言之,就是政府理财。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说,国家就好比是一个企业老总,国有资产就是企业资产,国家享有资产的分配权。在资金的管理上,国家是国有资产的持有者,也是国有资产的管理者。然而,政府毕竟不同于企业,在资产的管理方面也有别于常规的经济管理。它是以产权管理为基础,注重管理范围的全面性,同时也注重管理目标的双重性,以及管理模式以价值和实物相结合的基本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公众对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的资产管理越来越关注。对于政府资产管理而言,国有资产的管理是重中之重,其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政府资产管理系统的运作。

关键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及对策探讨

中图分类号:{F123.1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3-000-02

一、研究背景

政府的资产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国有资产等等,其中国有资产占政府管理的资产总量很大的比例,因此,国有资产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政府总体资产管理的好坏。然而,现在很多国有企业和行政性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都做不到位,国有企业的资产监管特别是内部控制环节薄弱,且行政性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极为随意,国有资产浪费与闲置现象严重,这些都使国有资产管理效率较低。针对当前国有资产的管理现状,本文将会阐述如何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性,使国有资产得到高效的利用。

二、国有资产管理的定义或范围

所谓国有资产管理,简而言之,就是国家的理财管理。税收、国企经营等是国有资产形成的基础,而国有资产管理是对国有资产的一种有效管理。双方合二为一,谁也离不开谁,都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国家必须执行的经济职能之一。说得直白一些,国有资产管理就是为了减轻国有资产持有者和经营者的权利,实现国有资产与社会效益的挂钩。但是,国有资产并不等同于一般的经济活动,因为它是由政府主导而形成的一种管理模式。所以它有别于一般的经济管理活动,在管理模式、管理技巧、管理理念等方面都会呈现出与一般经济管理活动不同的地方。一般而言,它的特点包括:

(一)以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为管理的基础。是为了避免政企不分和权责混淆以及管理混乱

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

(二)扩展国有资产的管理权限。国有资产属于国家财产,其对应的管理者是国家。其包含了国家预算财产、非国家预算财产,还包含了非经营性财产。

(三)管理目标的双重性。一方面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要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作为国家政府公共组织机构。国有资产必须承担社会效益的职能,在维护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转,和改善国家的经济条件起着重要作用。

(四)国有资产的管理以实物为主,价值为辅。这是由我国国有资产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国有资金大多是以资源、非经营共同存在的,在这些国有财产中,又以资源型为主,所以比较侧重于实物管理。

三、对国有资产存在问题的探讨

尽管国有资产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国有企业在国有资产管理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现象十分严重,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诸多的问题:首先,国有资产中的不良资产较多,拉低了国有资产的总体质量。其次,国有资产的财务信息不具备真实行,使国有资产的统计和研究不具有权威性,财务信息与实际不符的问题相当严重。再则,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资产流失严重。还有资产管理部门渎职失职现象时有发生。管理措施也比较匮乏,管理职责和管理程序不清,管理责任制落实不到位。然后就是可行性研究不到位,采购环节管理和控制不严。最后由于监督机制乏力,内部监督形同虚设。

(二)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管理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1.国有资产在各个环节都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导致坏账连连,账目失真,不利于国有资产的管理。

2.缺乏责任制的规范,账实不符现象较为普遍,导致了大量资产的损失。

(三)政府资产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1.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职能产生混淆

这是目前政府与国企最大的问题,也就是两者职能的交叉,出现了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国企虽然名义上是政府主导,但是国企应当具有独立的市场地位,而不应当受到政府的过度干预,但事实上,政府还管控着国有资产。政府往往会限制国有企业的经营权,大权旁落到政府的头上,国有企业大部分的时间都成了政府的附庸。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造成企业没有充分自主的经营权,企业法人没有单独的财权,降低了国有资产的管理效率。

2.监督体系不完善

当前,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基本架构虽已形成,但尚不完整,突出表现在县一级国资监管没有按照新体制要求运行,还处于各自为政、自我探索的阶段。

四、国有资产管理的几点对策与建议

根据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进行科学调查、深入剖析、论证的基础上,区分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提出以下可行性建议:

(一)如何转变国有资产的管理模式

1.要想转变国有资产的管理模式,建立起符合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就非常的必要,概而言之,就是国有企业必须和政府分开经营,政府产权和国有企业产权必须分离,同时企业应当引进科学的管理体制,制定科学的企业权责体系。当然,国有企业也必须走市场化这一条道路,它必须对市场能够形成主导作用。

2.与国有资产有关的法律体系建设刻不容缓,这也是解决当前国资困境的重要途径。在法律内容这一块,目前,国家法律尚未在国有资本的财务监管上作出有效的说明,可以适当增加这一部分的内容。

3.完善财务监管制度体系。以制度为抓手,科学管控为保障,进一步完善当前的财务监管体系,要实行有效的内部执行制度,实行严管严控,确保国资安全。良好的监督体系作为企业监管的重要途经,是保障国有资产财务安全的基础,一方面它可以使国有资金得到有效的监管,另一方面也可使国有资金更加的公开透明。此外,一定要分清企业的经营性与非经营性经营管理的模式,实时进行管控,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与措施

1.建立、完善与国有资产运营、监管、处置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2.在国有资产的清算方面,有一定的审批程序,那便是国资委,首先国资需要进行申请,经国资委批复,再由社会金融企业评估,才可执行。有资产使用和将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也应报请国资委审核同意。

3.建立严格的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规范,坚决抵制实物库存量与账面不符现象。一是坚持对国有资产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的原则。二是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明细账、固定资产卡片,确保账实相符、帐卡相符、帐证相符、账账相符;三是固定资产购置按照合理、节约的原则进行权责化细分;四是固定资产调拨要由调出部门填写“固定资产调拨单”;五是固定资产处置要严格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施办法》规定执行,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处置;六是上级主管部门或其他部门配备的、用专项资金购买的固定资产,根据调拨单、原始发票等及时记入固定资产账进行管理。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严密的管理体制、详实的管理程序是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乃至部门工作稳步推进的基础和保障。

(三)明确政府权责定位,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同时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国有资产之所以会存在,是政府为了维护市场稳定,而进行的政府调控行为,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效益和政府职能。尽管如此,由于政企不分导致的问题日益严重,所以政企分离,政府减少对企业的经营权的干预,才能真正使市场发挥关键作用。

监督是国有资产高效管理的必由途经,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缺少监管部门的存在。必须完善现有的分级监管体系,落实各级监管机构的职责。这主要是对国家级,省市级,或者超大县设置相应的监管机构。为了防止“九龙治水”的局面,政府不得干预监管部门的工作,下一级监管部门应当直接归属上一级监管部门的管辖,最高管理就够是国家发改委,其余的政府职能部门无权对其进行干预。

(四)要进行必要的国企改制和业绩考核改制

完善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造,保证优秀职业经理人与职业监督者获得较好的收入,必须限制其它途经的工资来源,只能有一条途经,那就是国资的增值部分。此外,要想切实的提高该群体的工作积极性,除了限制其收入来源,另一个办法就是让其在企业稳扎稳打,维护企业的长远效益。所以,这些员工的考核不仅要和实际中的业绩挂钩,也应当引入期权、股权、年薪等中长期激励方式,制止短期行为,逐步规范企业职业经理人的职位消费;三是惩戒员工方面,首先,业绩考核只是衡量财务人员好坏的一个方面,还要根据财务人员的职务、身份等实际情况进行处理,甚至不惜将其告上法庭;四是加大社会监督、中介机构的评估、媒体监督等。

五、结束语

本文就如何更好地运管国有资产,充分发挥财务监管、政府监督的作用,提出了一些自己独到的见解,希望该理论能够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有许多方面的考虑并不周全,还需要后来者再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冉,王建基.试论当前中国政府对国有资产的管理[J].理论观察,2011.[2]张亮.浅析国有资产管理的问题和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3]钟睿.切实有效管控国有资产,以大国资促进经济大发展[J].衢州日报,2015.[4]乔冬.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国有企业财务监管机制研究[D].长安大学硕士论文,2007.[5]李钢.关于优化国有资产管理的几个问题[J].产权导刊,2013.[6]曹源.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对策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6.

第四篇:目前我国高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

目前我国高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本文列举了目前我国高校(本文特指大陆地区)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的问题,并分析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作者指出,高校管理中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计划经济年代形成的对高校行政化管理的体制和思维尚未得到改变,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类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原因所造成。最后作者针

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对策。

目前,我国高校在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的问题。近年来,一向在人们心目中远离是非纷扰之地的圣洁的象牙塔--高校也频频被学生推上行政诉讼的被告席。高校被学生起诉,一方面反映了我们正处在一个“走向权利的时代”,人们的权利意识得到了普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包括莘莘学子们都在“认真地对待权利”并“为权利而斗争”,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目前我国高校在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确实十分严重。

一、目前高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招生方面

受教育权与平等权是我国宪法所明文确认的我国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但由于历史的及其它的种种原因,这两项基本权利在我国高校招生中往往并未得到完整的贯彻。就拿平等权来说,众所周知,每年高考我国各个省份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并不一致。特别是作为我国的首都和文化中心的北京,就其教育发达程度和国家对其教育投入的经费来说,均遥遥领先于其它省、自治区、直辖市,如果按照实质正义的要求来理解,北京地区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应该远远高于其它省份,但情况却正好相反。因此,对北京地区考生的高考低分录取的政策相对于其它地区的考生来讲都是不公平的,甚至山东省的几位考生还专门为此诉诸法院。现在,北京地区高考虽改成单独命题,因此无法与其它省份对比录取分数线的高低了,但这仅仅是回避了问题,并不是最终解决公平录取问题的办法。

另外,平等权还要求对所有考生自身来说在录取时要做到人人平等。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招生时对考生的身高、视力、健康状况等往往都作了一些限制。当然,一些特殊的专业对考生作出一些特定的要求是正当的也是必要的。例如播音、表演等专业对考生的形象、气质、音质等作出要求,染整专业要求考生非色盲等都应属于专业本身性质所要求的必要的限制,但如果对从性质上来讲对于那些根本无须进行任何特定限制的专业而对考生进行了限制,或仅仅因为考生患乙肝等疾病或有残疾就不录取或录取后取消其入学资格,那么高校就会有对考生进行歧视和滥用职权侵犯考生的平等受教育权之嫌。

在招生中还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关于招收保送生的问题,按照国家教委1988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的暂行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其目的在于完善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招收保送生的工作,应有利于培养和选拔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有利于更好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鼓励和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因此,《条例》第二条详细地规定了保送生的条件,总的要求是被保送的学生必须是德智体美劳方面表现一贯优秀的高中应届毕业生。不可否认,制定该《条例》的出发点是好的,在《条例》施行之初也曾起过比较好的效果。但在近些年的招生工作中,由于受到当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及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办法,在招收保送生工作中,不正之风已非常严重,以致严重影响到了招生的公平性以及违背了制定《条例》的宗旨。

招生工作中还普遍存在着一个透明度低的问题。现在高考录取招生,一般采用网上录取的方式,减少了腐败的机会。但对于研究生招生,按照《高等教育法》第19条的规定,硕士、博士、研究生取得入学资格所要求的是“经考试合格”。这里其规定的是“合格标准”,但对于有数个上了分数线的“合格者”是否必须按名次录取的问题却没有规定。于是,便出现了在考研、尤其是考博时,同导师的“关系”极为重要的情况。甚至圈内人都知道一个公开的秘密:考博一是考外语;二是考“关系”。而且对考研、考博的考生来讲,因往往只能查到自己的成绩,根本不知道别人的成绩和自己考试成绩在其中的排名情况,权利被侵犯了往往自己还蒙在鼓里。

2、对学生管理、尤其是在处分学生方面

目前,在我国教育类法律、法规中,直接涉及到高校学生管理的主要有两部规章,即前国家教委分别于1989年与199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各高校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规定一般都是在以上两部规章的基础上自行制定的。如果有兴趣上各个高校的校园网页去浏览一下,就会发现各高校有关学生管理方面的规定林林总总、各具特色,但总的特征是抽象、笼统、粗糙。有的高校在一些处罚性条款--尤其是对学生处以勒令退学或开除处分的规定往往本身就不合法。例如为了严肃考风考纪,有些学校

规定,考试作弊一经发现即对作弊的考生处以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的处分。我们这里姑且不论高考的过程对考生来说是如何的艰辛,上大学机会对学生来说是如何的来之不易,被勒令退学或开除对学生来说往往命运与前途毁于一旦,如此规定是否违反高等学校教书育人的宗旨等等,就其规定本身来说,其实就是不合法的。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12条的规定:

对于“考试作弊的,应予以纪律处分”,第29条规定应予退学的十种情形之中,并没有不遵守考场纪律或作弊应予退学的规定。第63条规定:“违反学校纪律,情节严重者”,可给予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处分。但前提应是高等学校的“学校纪律”规定的本身应该符合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而不能在法律规定之外任意扩大,自我授权。

在高校对学生管理中最经常遇到的也最令管理者头疼和敏感的是对大学生偷食禁果的处理问题。虽然在对待是否准许大学生谈恋爱问题上,我国高校普遍经历了一个从严禁到不提倡也不禁止的态度的转变,虽然前些年在一些高校的校园里堂而皇之地设置了安全套自动售货机,但在对大学生发生性行为的问题上,高校普遍不敢越雷池一步,对于对待学生中偷食禁果者的处理问题上,高校的态度是十分坚决毫不含糊的,一经发现则对之予以勒令退学或者开除。高校对学生中偷食禁果者作出这样的处分,其依据的是《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的有关规定。《准则》第8条规定,大学生应注重个人品德修养、男女交往,举止得体;第13条规定,学生宿舍不得留宿异性,而《规定》第63条第四款规定,有品行极为恶劣,道德败坏者,学校可酌情给予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处分。但是,对于发生性行为是否属于“品德极为恶劣”或“道德败坏”的问题,有关部门却并没有作出解释,实践中一直是这样做的,也很少有人提出异议(包括被处分的学生),但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有值得进一步商榷和探讨的余地。另外,高校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往往还涉及到对被处分学生隐私权保护的问题,稍一不慎,很可能会有侵犯被处分学生的隐私权而面临被推上被告席的危险。

另外,高校在管理过程中往往还缺乏程序观念,前些年报道的数起学生起诉高校的案件中所批露的情况反映了这一点。如在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拒绝颁发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案中,学校当初对田永的处分决定并未直接送到田永的手中,亦未告知其申辩、申诉的权利。再如黄渊虎诉武汉大学学籍与户籍管理案中,当初武汉大学因黄考博政审不合格作出不予录取而让其跟读的决定时,亦并未告知黄申辩、申诉的权利和途径,也未告知其“跟读”的具体含义。而且,既然田永当初已被“取消”了学籍、黄渊虎并未“取得”学籍,那么学校就不应该让他们一直在学校读到毕业,因为可以预料的是,在这种情况下,毕业时发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北京科技大学对田永处分的程序,直接违反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64条的“处分要适当,处理结论要同本人见面,允许本人申辩、申诉和保留不同意见。对于本人的申诉,学校有责任进行复查”的规定。而武汉大学对待黄渊虎问题上亦违反了“正当的法律程序”。

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高校在诉讼中,往往缺乏证据意识,例如在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中,北京科技大学在庭审中才提供了其自行调取的有关老师的证言、考试成绩单、学生登记卡等证据,因违反了行政诉讼法中的被告不得在诉讼中自行向原告和证人取证的法律规定,故法院对之未予采纳。而在黄渊虎诉武汉大学案中,武汉大学庭审中也没有提供对黄渊虎进行政审的记录、决议、及政审后的通报过程等证据。

3、学术管理问题

学术是高校的灵魂、生命和品牌,对于学术管理问题,任何高校都应从严要求,尤其是在当今一个虚假学术泛滥的时代更应如此,因此各个高校有权自主制定学术管理的规定,但现在的问题是,目前一些高校制定的学术管理的规定本身往往从实体上或程序上却是不合法、不合理、荒谬及不近人情的。

例如,国内有高校规定,对于毕业论文不能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通过者,学校只颁发结业证书,不发毕业证及学位证。但事实上,该规定的本身即与原国家教委于1995年发布的《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不相符合。该《规定》第33条规定了颁发学位的条件是“研究生按培养计划的规定,完成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成绩合格,完成毕业(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可见,获得学位并不是颁发毕业证书的前提条件,故以上规定突破了法律的规定,依法应属无效。

再如,前些年有高校规定,该校文科博士生必须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三篇论文以上,理科博士生必须被SCI转载论文三篇以上才有论文答辩资格。重压之下,博士生们必加倍的努力,于是该高校在国内、国际刊物上所发表和被转载的论文数在国内高校的排名中一下子遥遥领先,该校因此也声名大振。很多高校得其真传于是也纷纷效仿,于是现在国内大部分高校都有这一类规定了。其中有的学校规定,在读的博士发表文章必须以本校的名义发表,以其所工作的单位名义发表的论文不在此列。甚至有的高校所作出的规定与“始作俑者”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问题是,国内核心期刊就那么多,如果让博导们在三年内在同类的刊物上发表那么多文章,可能对一些博导们来讲也不那么容易。更何况众所周知的是,国内核心刊物往往被一些名人、专家所“垄断”或“包揽”。由于越来越多的高校作出诸如此类的规定,而且扩招政策将使我国的博士数量越来越庞大,最后让这些博士们到哪里去发文章?博士们怎样才能完成这个硬性指针?我想,如果该规定必须被严格执行的话,最终的结果只能或者是使得学术越来越虚假、浮躁和腐败,并因此而制造出更多的学术垃圾和学术泡沫;或者是博士们拿不到学位与学校发生矛盾而对簿公堂,一般情况下可能是两种结果兼而有之。

还有更不理性简直是恐怖的规定!为了整肃校风学风和强化对学术的管理,某高校规定在学生中实行“末位淘汰制”!对每学年班级成绩排名中处于末位的学生实行淘汰,而且与之相应的还规定了任课老师所出的试卷必须符合学校规定的标准,即必须有不及格的学生。如果所有的学生都考及格就是老师的失职,将受到纪律处分。还有的高校硬性规定了该校的博士生在毕业前必须按入学人数淘汰15!这些规定的荒谬与非理性显而易见。众所周知,高等学校的教育是所谓的合格教育,其目标是为了培养合格的人才。以上的规定,事实上与培养合格人才的目标格格不入,其所造成的恶果是不但使学生的行为失去了可预期性,将在学生中造成人人自危的后果,而且在实际操作中极容易发生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情况。

4、与教师的关系

高校与教师的关系中,容易发生冲突之处主要表现在职称评定、人事流动两个问题上。因为职称直接与工资、住房、福利挂钩。而且,职称、工资、住房、福利这些东西一旦“先占”了就会永远地占有,如果错过了往往很多机会会与错过者失之交臂。既然职称如此重要,那么职称评定主要看什么呢?答案是主要看“学术成果”,也就是“学术论文”与著作的数量与质量,而质量的标准就是文章所发表的刊物级别的高低。但职称评定往往有“指针”限制,使得僧多粥少,因而职称评定过程中充满了矛盾和斗争。为了争夺有限的指标,于是便出现了同评委关系极为重要的情况,有人为了早一点被评上,不惜花重金去“搞定”评委。可能是出于为了避免矛盾或其它的考虑,因此职称评定的过程有如按祖传秘方炮制灵丹妙药那样秘不示人,最终参评人为什么被评上或没有被评上,及评委为什么投赞成票或反对票,其赞成或反对的理由到底是什么等均成了永远也解不开的谜。

再如人事流动。由于体制的原因,进了高校工作如同进了保险箱。对于庸才,不管其学术、工作责任心等情况如何,是极难清退的。但与之相对应的是优秀人才想流动也极为困难,一些高校,尤其是是一些地方性高校留住人才的办法不是对之提高待遇及不拘一格予以重用,而是将其“档案”及户籍关系死死扣住。很多高校为了留住人,还作出限制考研尤其是限制考博的规定。原国家教委1982年发布的《关于招收博士学位研究生的暂行规定》的第5条规定,“各单位要从大局出发,积极支持符合报考条件人员报考,努力为国家输送人才。凡是符合报考条件的在职人员报考博士生,所在单位应予支持(现役军人除外)。”但是,对于以上的规定,很多高校根本置之不理,甚至在对合同期满后提出报考博士申请的教师还予以种种刁难,其做法不仅违反了上述规定,更有侵犯报考者依据我国宪法所享有的受教育权之嫌。

二、问题出现的原因

1、由于计划经济年代行政管理的体制与思维尚未改变,高校自主管理权很难得到落实。例如高校进人有人事指针限制,进一个人很困难。而且,人进了高校,因高校控制着户口和档案,服务合同到期后想出去也极为困难。另外,高校想主动清退不合格人员因体制的限制也很困难。高校内机构的设置与动作基本等同于行政机构,“官本位”意识浓厚,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工作人员在对待学生管理的问题上往往将学生当成受教育的客体,根本不尊重学生的权利与人格。例如报载某位同学在毕业时学校拒不发给其毕业证与学位证,理由是他曾经考试作弊已被取消学籍。当这位同学四处申诉,在国家教委为此专门给该校发文,指出其对该生处分不当之处的情况下,该校的某位负责人却坚持说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是该生必须回去参加高考,只要考上,学校马上就颁发毕业证和学位证给他。不知这位负责人以上言论的目的和法律依据是什么?但从语气与内容上来看,其完全不是一种平等的姿态,从中完成可以看到计划经济年代某些行政官员的遗风。

2、一些在计划经济年代产生和实行的政策长期以来一直被延续下来,没有主动地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加以改革。例如当初制定北京地区高考考生低分录取的政策的目的,主要是从当时首都经济无法解决那么多青年就业的问题考虑的。如果将那么多无法安排就业的青年人放到社会上不利于首都的治安,为了首都治安的稳定,干脆让他们去读书。当然,不管是在该政策实行之初还是在今天,该政策的实行产生的结果都是不公平的。但问题是当初出台该政策时人们对公平问题尚未予以重视,而且当时人人向往首都,无限地羡慕幸福地生活在首都的人们,所以让首都的人们沾点优惠全国人民都能容忍甚至能理解。而现在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时代的进步,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合法权益,对宪法所确认的公平权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人们开始思索该政策的公平性问题。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与文化中心,国家对其教育投入大量的经费,其教育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那么再出现那种各省的考生只有精英才能上北大、清华,而北京稍优秀甚至普通的考生就可以上北大、清华的情况,是非常不公平的,人们对此再也无法继续忍受。因为北大、清华是全中国人的北大、清华,而非北京人所独有。前些年报刊曾对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这个问题至今并未得到解决,讨论的唯一结果就是北京地区高考改成单独命题了。此外,由于时代的发展,以前制定该政策的原因已基本不存在至少已被大大地弱化了,比方说现在北京市的学生很容易出国读书,甚至有相当一部分高中毕业生放弃在国内读大学的机会而直接出国留学。因此,适时地调整这一政策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再拿保送生制度来讲,当初制定该制度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而且在起初的实践中确实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问题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由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的影响,保送制度已被严重扭曲,保送名额往往成了有权或有钱的人为学习成绩不好的子女争取上个好大学的机会所纷纷追逐的目标。

3、由于受当前社会浮躁的风气的冲击,近年来高校纷纷忙于合并、扩招、升本、以及高校排名,高等教育大跃进式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极其混乱的局面并由此带来了许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治乱世当用重典”,于是各高校纷纷出台了以学术及教学管理为主的各种严厉的规定。因此,上文所述的诸如“末位淘汰制”等种种荒谬的规定遂应运而生。但问题是,作为社会理性与良知的摇篮的高校出台的规定理所当然也应该是理性的。如果在人们心目中一向被当成是神圣的知识殿堂的高校所出台的规定却是荒谬的、不理性的,那么高等教育不但产生不了理性和良知,反而只能对整个社会的荒谬与不理性起到推波助澜的恶劣的作用。

事实上,高校的所谓学术管理往往只是针对学生的,靠剥削学生的劳动来为学校争国内高校论文排名。但对于评上职称的副教授、教授以及评上硕导、博导的副教授、教授们,却缺少行之有效的考核的办法。现实情况就是:只要某人被评上后,他就永远可以霸在这个位置上,享受教授或硕导、博导们按学校的规定应该享受的待遇。至今还从未听说过哪位教授或导师因不合格或因水平下降或水平长期徘徊不前而被取消职称或导师资格的情况。故发生那种人力资源管理的导师从未管理过人力资源,上课所讲的内容还是十几年前的过时的纸上谈兵的理论,以及导师根本导不了弟子的情况一点也不奇怪,甚至还会发生南方某高校总务处长被评上博导的天下奇闻。而且,对很多教授们来说,成名后往往各种社会职务和头衔接踵而来,成天周旋于各类行政的及社会的事务性工作之间,根本无力或无心再去搞学术。而有些热门专业的博导们虽然带了二、三十个甚至更多的硕士、博士,但弟子们一年内却难见导师尊容几次,导师正在国内飞来飞去忙于讲学、“顾问”,大把地挣银子呢。相当一部分的教授成名后往往为名所累,遂使得成名即意味着宣告了学术生命的终结。但由于体制的原因,往往有些成名的教授十年没有有份量的学术成果,发表文章只能靠剥削自己的硕士、博士的劳动,但他还是博导,有才的青年学者就是上不去。事实上,对比一下当今国内的一些高校纷纷忙于“办班”、变相出卖文凭和各高校的系主任专心致力于搞“创收”,及一些高校在对待“仕而优则学”的人如同娼妓拉客的媚态的现状,所谓加强学术管理之说实属自欺欺人。

4、在我国高等教育方面,法学理论上尚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在我国高等教育方面,法学理论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高校管理行为,尤其是高校对老师和学生进行处分行为的法律定性的问题上。目前,法学理论上一般将其定性为行政处分,对于处分行为不服,不能提起行政诉讼,只能通过申诉等其它途径来解决。但是,对于严重到可以将老师、学生除名或开除的,极有可能侵犯到我国公民的享有的,且为我国宪法所明文确认的劳动权及受教育权的“处分”,受处分者不服却不能诉诸法院,实在有违情理。虽然法律规定了受处分的老师如果不服,可以向当地人事部门提起仲裁,但对于对仲裁结果不服的应该如何救济,尤其对有关当事人是否可以提起诉讼的问题,法律并无明文规定。另外,对于受处分的学生能否向法院起诉以请求司法救济的问题,目前法律对此亦无明文规定。对此,各地司法实践中的做法也不一样。实践中有的法院决定立案,有的法院决定不予立案的分歧一方面使得国家司法权威受到损害,另一方面,不予立案使得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本无法得到救济,违背了现代司法制度设立的宗旨及法治社会中法院应当发挥的功能。而且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学生的处分须必记入学生档案并不得撤销前科,被处分的学生将背一辈子黑锅,“一日有罪,终身有罪”。因此,在对待学生被处分,尤其是被勒令退学或开除的处分问题上,被处分学生如诉诸司法,虽然目前法律尚无明文规定,但从法理上讲,司法则不应对之保持沉默。

5、在我国高等教育方面,法律规定的缺位、滞后与粗糙

在我国高等教育方面法律规定的缺位,最突出地表现在缺乏必要的纠纷解决机制方面,尤其是缺乏受处分学生对处分不服如何救济的法律程序。例如在对学校处分学生方面,虽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64条规定了“对学生的处分要适当,处理结论要同本人见面,允许本人申辩、申诉和保留不同意见。对本人的申诉,学校有责任进行复查。”但是,直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任何法律、法规、规章对受处分的学生如何行使申诉权,包括申诉的机构、申诉的时效以及有关机构答复的期限、对申诉答复不服的,被处分的学生应当如何救济等种种问题并没有作出规定。故据报道的刘燕文诉北京大学拒不颁发毕业证、学位证案中,自96年权利被侵犯时起,三年来刘燕文一直向北大及国家教委申诉,但从北大得到的答复却总是“无可奉告”或“研究一下”即无下文。

在高等教育方面,法律的滞后、粗糙与缺位相比显得更为明显和突出。例如,现在我国高考已取消了对考生年龄、婚姻状况的限制,但是在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招生中却仍然对考生有年龄的限制,而且对本专科生仍然禁止在校期间结婚等。另外,我国的《教育法》与《高等教育法》分别于1995年与1999年施行,其与时代脱节之处并不多,但由于这两部法律规定得都比较原则、笼统和抽象,在高校管理及司法实践中较少有实用性。但对于与高校管理及与高校学生有着密切关系的《学位条例》、《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却分别于1981年、1989年、1990年实施,它们之中自实施之日起至今最长的有21年,最短的也有12年。众所周知,在改革开放至今的二十多年里,尤其是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在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些当初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时期由“政府推进型”立法所产生的法规本身就笼统、粗糙,加之近些年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及人们观念的急骤改变,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的形势,这些法规在新形势面前已显得“力不从心”。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63条规定对有品行极为恶劣,道德败坏者,学校可酌情给予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处分。在高校管理中,对于学生偷食禁果者的处分一般都套用该规定而对其予以勒令退学或开除的处分。但是,对于偷食禁果的学生是否属于“品行极为恶劣,道德败坏者”,在今天人们的观念已经能够容忍避孕套自动售货机已堂而皇之设置在一些大学校园内的“新形势下”,是否能继续延用以前的思维值得进一步思考。

再如,就学位评定程序来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的规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想取得学位必须过两关:第一关是毕业论文须经院系答辩委员会通过;第二关是毕业论文经院系答辩委员会通过后,还要必须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审通过。按照《学位条例》第10条第二款的规定,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的任务是“负责审查学士学位获得者名单,负责对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报请授予硕士学位或报请授予博士学位的决议,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决定以不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经全体成员过半数通过。”《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第10条规定,学位评定委员会由九至二十五人组成,任期二至三年,还规定了其下可设置若干分委员会。因此,从以上的规定来看,高校的学位评定委员会组成人员并没有专业的限制,实践中其一般也是由各个不同专业的专家所组成的。因该《条例》及《暂行实施办法》并未规定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审查是实质审查还是程序性审查,由于该立法存在的这一缺陷,遂使得在实践中经常会出现那种外行审查甚至否决内行论文的不合理现象。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必须加强高等教育自身的及有关高等教育方面法学理论的研究,加快高等教育立法以及及时清理不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等教育管理类法律、法规的步伐,解决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无法可依和法律、法规严重落后于时代发展要求的现状。可喜的是,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教育管理类法律、法规、规章滞后于时代要求的问题并正着手予以解决。据报道,日前《民办教育促进法》草案已出台,并即将交付审议,我国高等民办教育长期以来无法可依的历史在不久的将来即有望结束。另外,不久前在南京召开的研究生学籍管理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综合处一位负责人在会上透露,现行的《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是1995年颁布的,已落后于高校扩招的新形势,会议决定修改并加以完善,修改后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将有较大的放宽,突出了以人为本思想,适当放宽研究生学籍、在校时间,允许婚后有子女的研究生把孩子带大,再重新回校攻读学位等。

2、高等教育要与时俱进,锐意改革。对计划经济年代遗留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的,从性质上来看或为实践所证明已严重不公平的或在实践中产生大量腐败问题的,如对北京地区考生高考低分录取及保送等种种政策,应大胆地改革或直接予以废除。此外,对高校的现行管理体制也应锐意改革,革除目前高校中存在的官僚的陈腐的积习,发扬民主,充分发挥专家、教授以及学生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使高校真正地实现自治。另外,对学术管理问题,应健全专家的以及民间的评估机制,学术问题应由高校的自律及知识分子的良知来决定。

3、高校管理中,必须贯彻依法治校,尤其是依法律程序或合理程序治校的原则。高校管理中,特别是学术管理中如果出现了良心问题,一般情况下法律是无法解决的。但如果有关高校管理的规定本身或高校管理行为及管理过程从实体上或程序上是不合法的、不合理的、荒谬的、不近人情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那些由于这些不合法的、不合理的、荒谬的不近人情的规定或管理行为而自身合法权利受到侵犯的当事人提出了法律救济的请求,那么司法则不应对之保持沉默。另外,高校在贯彻依法治校原则的同时,在管理中还应怀着远大的目光和宽阔的胸襟。例如在对待人才流动问题上,对高校来说,应持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态度。因为只有人才流动学术才会有生命力,才会有创新,长期静止困守一隅的后果只能造成视野局限、近亲繁殖与学术停滞的后果。英国著名的法律史学家梅因曾说过人类社会的发展无非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过程,“从身份到契约”标志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事实上,在高校管理中,在对待人才流动的问题上,只要按照双方签订的合同来办理就足以解决问题了,对于违约者,依造约定追究其违约责任就可以了。契约应当被遵守在古罗马时代就被确立为一条基本原则,对此,作为承担着人类文明传承使命的高校不遵守契约是非常可笑和可悲的。

4、最后一点,必须强调的是,以上所有的这些措施都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对我国高等教育来说,只有确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的信念以及蔡元培先生所说的“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的理念,只有不断地努力地去革除高等教育中的积弊与陈习,才能使高校避开社会浮躁风气的冲击,真正地成为学术及社会良心的诞生地,成为知识分子(包括老师和同学)研究学问和保持良心的象牙塔。(好范文整理)

第五篇: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小编推荐)

21世纪是一个人际交往十分活跃的世纪。每个人在人际交往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下面,我想就自己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人际交往中的功利性

与别人交往时处处为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把别人当作达到目的、满足私欲的工具;不尊重他人的价值和人格,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在交往中目中无人,与同伴相聚时,不顾场合,也不考虑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高谈阔论,手舞足蹈,不高兴时,抑郁寡欢或乱发脾气。这种人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无论他们多么精明,永远也不会与人建立牢固、持久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冲动心理强烈

自制能力弱,遇事易冲动。像骑车相撞以及类似的许多小事情,是大家都不愿意发生的,有时也很难断定谁是谁非,双方谦让一下就相安无事了,即使自己有理,也可以忍让一点,好言相对,然而大学生往往一时冲动,气势汹汹,把事情搞扩大化、严重化,破坏自己的人际魅力。

(三)人际交往中的封闭性

在与别人交往时,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在他们看来,人世一切是那么无聊,令人厌倦、平淡、无意义;往往持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古怪的行为和习惯有时令人难以理解。这种人交往的失败就在于在心理上建立了一道屏障,把自我封闭起来,无法与别人沟通,从而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处于危机之中。观镜自赏往往容易导致性格的偏执,做出令人不解的古怪行为。

(五)面子心理作怪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面子更是人的一大怪癖,许多人际冲突,都是发生在没有什么原则问题的小事情上,往往是一次无意的碰撞、不经意的言语伤害、或区区小利等等,本来只要打个招呼、说声道歉,也就没事了,但双方都“赌气”,不打招呼,不道歉,而是出言不逊,结果争吵起来。更有甚者,一个不让,一个拔拳相向,头破血流,事后懊悔不迭。双方都在用不适当的方法维护自尊,即典型的面子心理,仿佛谁先道歉就伤了面子,谁在威胁面前低了头,谁就孬种、于是层层升级,以悲剧而告终。

我觉得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必须要掌握以下交往原则:

(一)对人际交往要有清醒的认识

1、交往是双向的,没有交流就没有了解。只有开放自己,才能更有效的接近他人。

2、交往是平等的,只有尊重他人,才能使别人尊重自己。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要把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即不能觉得低人一头,也不能自高、自傲、高高在上,在交往中对自己要有信心,对别人要有诚心,平等互利交往,才有可能良好持久。

3、交往是有选择性的。交往的双向性,决定了交往的互动性和选择性,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你,要选择能够与你产生共鸣的人做为交往对象,不要一味的寻求数量的多少,一定要注意交往对象与自己是否真的可以持久交往,一厢情愿会造成两败俱伤。

4、交往的期望值不要太高。不要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你的知心朋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有层次的交往中一定要避免因感情投入过多而回报较少造成的心理失落感。

5、交往过程中要相互信任。美国哲学家和诗人爱默生曾经说过:你信任人,人们才对你重视。以伟大的风度待人,人们才表现出伟大的风度。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动机和言行,不要枉加揣测,不要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否则,交往是不会持久的。

(二)把握成功的交往原则

1、谦虚谨慎,摆正位置

要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的过去,把过去的种种经历当作未来人生发展的基石,平静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努力保持一种平和而理智的心态,谦虚待人,争取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一路走好。

2、平等相待,真诚相处

人的性格特点决定了其人际交往的基础只能是人格平等,以诚相待。因此,在学习、生活、工作特别是困难面前,互帮互助。“善大,莫过于诚”、“人之相知,贵相知心”。热诚的赞许与诚恳的批评,都能使彼此间愿意了解、信任、倾诉、交心。

3、打开心窗,主动开放

每个人所隐藏的内心世界,正是别人希望发现的奥秘,一般来说,只有真诚开放了自己的内心,才能走进别人的心灵世界。当你对别人做出一个友好的行动来表示支持或接纳他时,他的心里就会产生一种压力,为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他便会对你报以相应的友好行为。善于与人交谈和一起娱乐、能恰当分配时间与人交往、参加集体活动等往往会取得思想上的沟通、感情上的融洽以及人际关系的稳固。

4、心理互换与相容

两个人之间的心灵沟通在人际交往中十分重要。一方面,生活中常常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不能很好的理解别人。但当你站在别人的位置看问题时,就会了解别人的所言所行,获得许多从未有过的理解,便会觉得心理上的距离缩短了。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保留自己意见和按照自己意愿去生活的权利,彼此只能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别人,而不可能强制改变别人。如果时时处处尊重和理解别人的选择,不过高要求别人,就可以减少误解。努力使自己心胸豁达,相互谅解,从而达到心理相容

5、合作协助,友好竞争

人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鹤立鸡群的人往往会被看成“怪物”,我们生活的环境,使得彼此间的合作不可避免。我们应 “勿以善小而不为”,当你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时,彼此合作的契机便已来临。大学生在与他人的竞争中,应倡导“公平公正公开,既竞争又以诚相助,既竞争又相互合作。”

(三)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

1、语言艺术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交往时要注意运用语言的艺术。语言艺术运用得好,就能优化人际交往。相反,如果不注意语言艺术,往往在无意间就出口伤人,产生矛盾。人际交往中要注意称呼得体和讲话注意礼貌,良好的语言艺术必须要做到适时。适度、适量。

2、非语言艺术

非语言一般包括眼神、手势、面部表情、姿态、位置、距离、肢体语言等。掌握和运用好这种交往艺术,对大学生搞好人际交往是必不可少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像嘴一样会说话”,面部表情是内心情绪的外在表现,它们均能表达人的态度和情感。如眉飞色舞表示内心高兴,怒目圆睁表示愤怒等。交往中还可用人体动作来表达思想,正确运用非语言艺术,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有时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3、学会有效地倾听

人际关系学者认为“倾听”是维持人际关系的有效法宝,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听他讲话的人,倾听技术成为改善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所以,要学会有效地倾听。在与人沟通时,作为听者要少讲多听,不要打断对方的谈话,最好不要插话,要等别人讲完之后再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尽量表现出倾听的兴趣,听别人讲话时要正视对方,切忌小动作,以免对方认为你不耐烦;力求在对方的角色上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对对方表示关心、理解和同情;不要轻易地与对方争论或枉加评论。

下载张震-目前我国建筑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张震-目前我国建筑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小学图书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中小学图书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摘 要】中小学图书室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阵地,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中小学图书室大多存在诸如图书室面积过小、......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整治力度的加大,煤矿安全形势趋于好转。另外,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给煤炭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目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目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 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 以往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虽然也注意到了要改革组织结构的问......

    当前养鸡业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科类: 理科 编号:060350013 当前养鸡业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The treatment policy to the problem in Chicken Farming Industry 李白英 指导教师: 舒相华 职称:实验师 云南农......

    关于基层党组织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

    关于基层党组织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 阿左旗教育体育系统党委通过对局属各党支部进行督查检查,就相对后进的基层党组织存在的问题原因和相应对策汇报如下: 一、存在问题 1、支......

    目前我国减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篇)

    目前我国减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的减刑制度始创于建国初期,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做过一些调整,但整个减刑体制并无根本的变化。随着我国监狱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监狱刑罚......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篇材料)

    当前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摘要:安全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安全生产是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但......

    建筑安全生产管理现状与对策分析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建筑安全生产管理现状与对策分析 作者:杨帆 刘茉 【摘 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建筑业不断发展壮大,同时建筑施工安全事故也频频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