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减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篇)

时间:2019-05-14 08:12: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目前我国减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目前我国减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目前我国减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减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的减刑制度始创于建国初期,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做过一些调整,但整个减刑体制并无根本的变化。随着我国监狱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监狱刑罚执行模式的不断变化。作为国家刑事司法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减刑制度,近年来在改造罪犯,维护监管秩序以及实现公平正义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和方法,然而也面临着许多需要进一步优化的地方,进而提出完善我国现行减刑制度的建议。

一、目前我国减刑制度存在的问题(一)减刑条件不具体

首先,减刑的实质条件模糊不清。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中虽已明确规定了减刑的条件,但这都是十分笼统的,比如什么是“确有悔改表现”、怎么才算“认罪服法,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等等,而且这些标准都非常难以量化。现在全国各地监狱对罪犯减刑的报请都依据罪犯的有效奖分,但各监狱的奖分条件不同,甚至于奖分方法都不同,这就造成了各地减刑的实际条件也不统一。

其次,没有针对不同种类的罪犯设臵不同的减刑标准。我们认为,减刑制度应当在主要考虑刑罚的矫正目的时,对报应公正和一般预防给予适度考量,并通过对不同罪犯设臵不同的减刑标准来保证减刑目的和刑罚其他目的都能够得以实现,以保证各种刑罚价值目标的均衡实现。

(二)减刑程序存在不合理

罪犯与减刑程序的结果有着最密切利害关系,缺乏法定的程序来

保障罪犯的权利,显然有违正当程序的最基本要求。

1.减刑的程序过于僵化

尽管监狱机关不能直接决定减刑,但服刑罪犯仍寄希望于自己的改造成绩能首先被监狱认可,一但符合减刑条件,更加渴望材料能被及时报送人民法院裁定。但是,由于法院对监狱报送减刑材料有统一的时间要求,人民法院对减刑案件的审理又存在法定的时限上的弹性空间,加之人民法院对减刑案件裁定的结果常常与监狱提请减刑的建议不一致,在客观上不利于监狱机关积极而稳妥地引导犯罪努力改造,也会使刑罚目的的实现过程变得更为曲折。

2.罪犯在减刑中的权利保障机制不完善

法律没有规定罪犯对于减刑的知情权。按照法律规定,执行机关对罪犯的改造情况进行考核,然后向法院提出减刑意见,法院组成合议庭审理后作出减刑裁定,在这一过程中,作为被减刑的罪犯始终无法得知减刑的实际情况。另外,法律没有规定在减刑案件中罪犯的辩护权。大多数的罪犯的法律知识欠缺,对于减刑制度的理解更是贫乏,如果有专业人士的法律咨询和帮助,就会更好地使罪犯理解减刑制度,对于其真心悔罪认真改造是大有好处的。

(三)法院的减刑裁定机制欠科学

人民法院的减刑裁量程序不完善,无法保证公正性。一些学者指出,法官根据执行机关的建议书与报送的罪犯表现材料在办公室里研究决定是否减刑,也不询问被申请减刑者,他们不具体了解核实实际表现。单纯的逻辑分析、书面推理很难判定事实情况,特别是这种服

刑中的改造表现具有很大的观念性和人为性,凭书面材料很难真正说明实际情况。在这种书面审理方式下,对证据客观真实性、关联性以及取证行为合法性的判断都是间接进行的,这种判断的正确性是建立在对执行机关移送的材料是真实合法、无怀疑的前提下的,可这个前提往往会因各种法外因素的介入而不真实。

(四)减刑制度无法约束罪犯减刑后的行为

我国现阶段对减刑是否可以撤销的问题是持否定态度的,多数学者认为减刑既然是对良好行为的奖励,就不能因为其他行为而撤销,否则就变更了减刑的奖励性质。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考虑得不够全面。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有罪犯通过弄虚作假等违纪甚至贿赂司法人员等违法手段获得了减刑,还有的罪犯为了得到减刑伪装积极改造骗取信任,一但得到减刑后就放弃改造甚至抗拒改造,他们自诩“大毛病不犯小毛病不断”,司法机关对类似问题束手无策,对这样的罪犯是否可以撤销其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减刑裁定呢?

二、完善我国现行减刑制度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实现减刑的目的,我们必须对现行的减刑制度进行改革,以使之更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新时期刑罚执行工作的需要。在此,对解决我国减刑制度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提出一些设想和改良建议。

(一)通过立法科学界定对罪犯减刑的条件

首先,要科学设定罪犯减刑的标准,该标准不仅要能准确反映罪犯在服刑期间的矫正效果。而且要对每个标准要设定可操作性的量化条款。对全国监狱的罪犯考核工作进行规范和统一,逐步消除罪犯减

刑的随意性,特别是不同监狱之间的巨大差别,从而实现减刑制度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

其次,要将减刑和罪犯的社会危险性挂勾,针对不同类型的罪犯的不同危险程度,设定不同的减刑标准和条件。如对主观恶性较浅、社会危险性较低的过失犯、初偶犯及未成年犯可设定较宽的减刑标准和条件。对危害国家安全、涉黑、涉枪等恶性案件的罪犯,在减刑上应设定较为严格的标准和条件。特别是对这类罪犯中余刑不长的人实施减刑时,更要以其释放后的社会危险性作为条件。

(二)重新设计减刑的程序

首先,减刑作为一种刑事奖励,要达到激励的效果,就要实施及时的奖励。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前每年定时办理减刑裁定的作法。将减刑作为院的日常业务,罪犯什么时间达到减刑的标准,监狱就及时按程序审查提请,法院按规定的程序及时作出裁定,以提高对罪犯的激励效果。

其次,作为减刑制度最大受益者的罪犯应充分参与到减刑的程序中来,以保障罪犯的权利。其一,要保障罪犯的知情权,包括减刑的条件、程序等等。其二,要保障罪犯的辩护权,如在罪犯因某种行为或原因被取消减刑资格时,应赋予罪犯本人或聘请律师为自己辩护的权利。其三,要保障罪犯的异议权和申诉权,罪犯对减刑的结果有异议的时候,必须保证有自我救济的渠道。

(三)构建科学的减刑裁定机制

对于减刑的决定权应当行政化还是司法化,目前学术界有很大的争议。在我国当前行政权力的监督机制还很不完善的情况下,由法院对减刑享有裁定权较为合理。但法院应改变目前“书面审”的工作方式,法院收到监狱减刑建议书以及其他相关材料后,应当及时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减刑案件。法院审理减刑案件应当通知原犯罪行为被害人或者其家属开庭时间,允许被害人到庭并发表对减刑犯的意见,合议庭应当认真听取。法院审理减刑案件应当要求拟减刑犯到庭,并听取其陈述意见,应当允许拟减刑犯聘任律师或代理人到场给予法律帮助。法院审理减刑案件应通知罪犯所在监区罪犯改造积极分子委员会,由积委会提出意见或让其他罪犯通过积委会提出异议。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同极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认为有必要的,可以派员到庭发表意见。对于案情复杂或有疑点的减刑案件,法院应深入监狱基层进行实地调查。以上措施大大的增加了法院的工作量,甚至中级人民法院无法负担。针对这种情况,可将部分减刑案件分流到基层法院,如对拘役、管制和缓刑的罪犯的减刑完全可由基层法院实施。

(四)创建合理的减刑撤销制度

和假释相比,由于减刑没有事后约束力,造成了减刑致命的弱点。这就造成了部分罪犯先伪装积极,获得减刑后原形毕露;或有的罪犯经过减刑后发现由于刑期限制自己再没有判刑的可能时,就消极改造,甚至抗改,导致以前的改造成果也逐步丧失。因此,在减刑制度的改革中,我们有必要借鉴假释的考验期制度,给减刑也设定一定的考验期,即将现行的绝对减刑改为附条件的减刑。法院在裁定减刑的同时设定一定的条件和期限,在该期限内若违反条件,法院可根据监狱或公安

机关的建议撤销减刑。

第二篇:目前我国建立税务会计学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建立税务会计学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多环节征税、多层次调节经济为标志的现行税制,使税务机关正常征管与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密切相关。我国目前税法体系中的24个税种,几乎覆盖了企业会计核算的所有环节,对一个中等规模的企业来说,税收会计核算的工作量约占会计工作总量的1/3.从税收征管的角度看,企业税收会计核算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各税种应纳税额计缴的准确性,也制约着税收征管效率。因为会计人员素质较低,税收会计核算差错率高,税务机关势必投入大量的人力进行申报资料分析和现场稽查。从企业内部管理的层面分析,频繁的计税失误,不仅要补缴应纳的税款,还要承担滞纳金及罚款,增加了企业经营资金的意外支出。进一步完善税收会计核算,是加强税收征管和企业会计管理的双重课题。

(一)现状及问题。

1.税收征管与会计核算管理不同步。新税制的实施,难以适应《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原来规定的核算内容。尤其是目前价内税与价外税的并存,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角色的互换,使企业日常会计核算复杂化。新税制实施之初,增值税作为价外税的会计处理首次施行。相当一部分企业会计人员对期初存货处理、含税收入还原、视同销售行为的计税等会计处理方法不熟悉,企业税收会计核算一度出现比较混乱的局面。在税收征管工作中,由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负增值”及低申报问题的大量出现,税收政策又作了相应的改变,国税机关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更加慎重,适当缩小了一般纳税人的认定范围,迫使企业不断改变税收会计核算方式。加之税务人员对稽查后调账辅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列支出项目、确定增值税进项税额不允许抵扣后,没有考虑到企业会计核算的繁杂工作量,只补税罚款了事。一部分企业税收会计核算呈现无序状态。中国会计网

新《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实施后,原来税法规定的内容难以满足新的经济情况。如旧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计提的减值准备;所得税的退还财务制度规定冲减退还当年的应交所得税等,税法即对此没有规定。中国会计网

2.缺乏统一规范的核算文本。现行的会计制度是先于税制改革制定的,对税收会计核算要求只在“应交税金”科目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而相继颁布的新税种,又只是各个税种相互独立地列明会计处理方法。企业会计人员难以从统一的文本中系统了解和掌握税收会计核算方法。在税款计缴过程中,难免顾此失彼。如工业企业在材料购进环节,既要确定购进环节的增值税及原材料成本,又要对应征消费税的产品计算出税法规定的外购环节允许扣除的消费税。由于消费税不是对所有企业普遍征收的税种。经常造成计税失误。虽然掌握会计核算方法是会计人员的最起码要求,但要求企业所有的会计人员都精通税法,显然也是不可能的。

3、发证及考核。税务机关对会计核算工作缺乏硬性监督。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37条规定了“企业未按规定设置、保管账簿或者保管记账凭证和有关资料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处以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但对已建立账簿而核算混乱的,仍无法作出规范性的处罚。更何况企业会计核算管理主要遵循的是财政部门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其解释权不在税务机关。只通过一般性的税法宣传和公示公告,无法使企业会计人员系统掌握税收会计核算方法。而税务机关办班培训又受收费标准和纳税人的承担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这客观上影响了部分企业会计人员税收会计核算技能的提

高。

4.缺乏独立行使税收执法权。税收,对国家来说,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对纳税人来说,是必须承担的经济成本。税务机关能否独立行使税收执法权,无论对政府还是对纳税人,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各级地方政府作为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行为主体,直接参与经济生活,往往对税收的征收管理进行直接干预,使税务机关的执法活动偏离法治轨道,也影响到纳税人的经济利益。

(二)对策思路。

1.税收政策的变动应充分考虑到税收会计核算变更可能带来的后果。新的增值税实施以后,税收与成本收入直接分别核算,计税方式更加科学。但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达到一般纳税人标准后,在认定审查期间停销或停购待票(增值税专用发票),致使企业经营间歇性中断;也有的企业为减少税收负担而采用虚假的税收会计核算方法。这些都应该在今后的税种设计和征管工作中充分予以重视。

2.应建立统一的税收会计核算规范和设立注册税务师协会。建议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在税收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应尽量保持税收会计核算方法的相对稳定。在此基础上,将各税种所涉及的税收会计核算方法,统一汇编成权威和规范的文本,作为会计教学与培训的必备教材或操作指导用书,并及时补充和完善。健全的组织形式是保证企业税务会计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的必要条件。就我国现状来看,要设立企业税务会计,还必须建立注册税务会计师协会,定期组织税务会计资格考试,保证企业税务会计具有一定水准的执业素质;并对税务会计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为完善税收规定和企业决策提供参考。另外,还应制定约束企业税务会计行为的条例或规定,以减少企业税务会计不合法行为的发生。

3.税务机关应重点加强稽查后的调账管理。在征管工作中,税务机关应根据税前列支项目调整和稽查补退税款所发生的企业应纳税额变化,将调账指导与监督工作纳入征管程序。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新税种凡涉及会计核算方式改变的,应同步开发出与之配套的计算机应用软件。针对当前税收会计核算比较混乱的情况,税法制定权威部门应制定出相应的约束范围和处罚措施,使税收会计核算工作走上规范化管理轨道。

4.建立税务会计需加强人才方面的培养。如果说税务会计的最重要的目标是促进企业生产发展,提高经济效益,那么税务会计的业务素质则是税务会计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核心和保证。税务会计作为融会计、税务、法律知识及其相应的实际工作经验为一体的高智能活动主体,首先需要社会为其提供充足的业务培训机会:(1)在高等教育中开设与“税务会计”相关的课程,培养具有较深会计理论、税收理论及法律理论功底的专业人才。

(2)税务机关应给企业税务会计常年提供咨询服务和培训的机会,以使企业税务会计及时掌握最新的税收规定和征管制度。(3)企业应树立正确的纳税观念,选拔符合税务机关和企业要求人员担任税务会计,并为其提供培训、调研机会,保证税务会计质量的不断提高。

第三篇:目前我国物业管理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物业管理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摘要]:物业管理越来越成为城市居民所关注的问题,也有很多矛盾演化成为社会性矛盾;这就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使物业管理行业健康发展,即要物业管理企业自身的完善,也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对物业管理工作给予必要的支持。

[关键词]:物业管理

物业管理在我国始于1981年由深圳特区“引进”的。经过政策的引导和法律的磨合,物业管理这个创新的管理模式,终于从1995年开始在我国城镇中普遍推广开来,并迅速形成一股发展的热潮。当前,我国物业管理的发展已由打开局面普遍推广的阶段,进入到普及与提高、发展与进步同时并重的新阶段。但是随着物业管理的快速发展和物业管理覆盖面的不断扩大,行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也随之暴露出来。特别是最近几年,各地因物业管理引起的纠纷越来越多,一些物业管理纠纷事件时常见诸报端,物业管理问题已成为百姓和政府都非常关注的社会问题。因此面对我国物业管理的快速发展,如何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全面分析我国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加快采取一些更为切实可行的措施,排除困难化解矛盾,已成为我国物业管理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现就此谈些粗浅的看法。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物业管理的商品消费观念淡薄,导致收费难。

1998年全国停止住房实物分配之后,广大居民拥有了房屋的产权,对房屋本身的商品属性概念已经确定,但对物业管理的商品消费观念却很淡薄。加上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限制,使很多地区普通居民住宅的物业管理长期入不敷出。一些业主希望得到最好的物业管理,但只愿意付非常少的管理费,更有一些业主对物业管理问题知之甚少,甚至不清楚自己与物业公司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导致收费难成了目前物业管理公司最头痛的问题。据广州物业管理业内人士介绍,在普通居住小区.物业管理费的缴费率不到60%,绝大多数小区都存在着欠交物业管理费的现象。广州约有20%的业主拒交管理费。再以长春市某省级优秀住宅小区为例:环卫、保安、绿化三项有偿服务的基本项目收费标准为每月每户6元,在全市同类小区标准是最低的,但收缴率仅为55%,一年下来,仅此就亏损21.6万元,长期的亏损运营导致物业管理无法生存。据统计70%以上的物业管理企业处于亏损境地。当然业主拒绝缴费有很多原因,但最主要的是居民对物业管理的商品消费观念尚未建立。物业企业作为经营性质的公司,有偿服务是其生存的必要条件,成本投入是其专业化管理与服务的基础,完全是一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量入为出”的经营模式。费用收缴率低,必将使物业管理走入

恶性循环。如果不建立这种物业管理的商品消费观念,我认为即使其他问题都解决了,收费难的问题仍然存在。

1.2职责界定不明确.衔接不好,物业管理企业成了开发商的“替罪羊”。

据统计,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物业管理企业是从房地产开发企业派生出来的,这种建管不分的体制决定了物业管理从属于、依附于、受制于房地产开发,重建设、重销售、轻管理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开发项目在规划、设计、施工阶段留下来的问题.在居民人住后逐步暴露出来,引发居民对物业管理的不满。目前,职责界定不明,已成为物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职责界定是指发展商、施工单位、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四方,在以物业为中心而发生的责任确定。由于职责界定欠明确衔接不好,往往会造成某些责任的盲点。以长春市为例有三种情况:一是许多开发商紧紧抓住了居民日益重视居住环境、重视服务质量的消费心理,把物业管理作为楼盘的新卖点,积极开展营销活动。在一些售楼广告中,开发商在物业管理上大做文章,推出许多承诺,诸如免收三年物业管理费,赠送顶层花园,一入住即有24小时热水供应等。实际上呢,这使主要靠物业管理收费生存的物业管理公司无法正常运作;而实践中如果你收了,业主会说你言而无信,他们不找开发商,只找物业管理公司;如果你没做

到,业主就声称你物业管理公司违约,那么物业管理公司就不能不承受由开发商信口承诺而带来的住户责备。二是小区内各类房屋建筑和附属配套设施、区内道路、绿化、安全等环境设施应建未建的项目,或者经验收不合格未予补救的项目,或者在使用后出现质量问题的项目。如道路未铺装,绿化场未种植,屋内渗水,天棚、墙壁裂缝等等质量通病或者是有意不兑现承诺产生的一些问题。而有了问题久拖不能解决的。则是由于物业管理公司是开发商自己配备的、一个下属单位面对这些问题只能处于两难的境地。三是“债务链”带来的扯皮的问题。小区在开发建设中,都要涉及许多市政设施配套及增容问题,施工的用水用电问题。有的建设单位与开发商以种种理由赖着不给钱、少给钱。这类债务少的几百万元,多的上千万元,一旦大批居民人住小区,就会把欠费和居民生活用水、用电收费绞在一起,甚至拉闸停水、停电,使居民生活跟着遭殃。居民对上诉问题的不满情绪最为激烈,物业公司没法解决时,就使之与住户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成为开发商的“替罪羊”。

1.3相关主体间的法律责任不清,缺少法律及相关方面的支持。

物业管理涉及开发建设单位、业主、业主委员会、公安、居委会及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他们之间的诸多权利义务关系不清给物业管理造成许多困难,如产权关系不明确,一个住宅哪些部位、设施、设备属业主共有,哪些维修养护费应由业主共同承担,没有明确的界定;再有在物业管理区域内发生偷盗等刑事案件,物业公司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物业公司如何进入和退出小区物业管理等等。尽管这些年来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些规范物业管理的法规、政策,但由于相关主体间的法律责任不清,缺乏大法和行政法规,致使物业管理中产生了大量矛盾纠纷得不到及时解决,司法机关也因缺乏法律依据难以及时处理。这样不但对业主的归属感造成损害,而且也影响了物业公司的形象和信誉。

1.4物业管理经营活动不规范。

一些物业公司,日常工作不能按合同、制度办事,处理问题和矛盾简单生硬,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很难使业主满意,在商品房住宅区的物业管理中,有的公司巧立名目,多收费少服务,质价不符,财务不公开,以押金、罚款等不正当手段强制业主服从管理,从而使矛盾激化。

1.5物业管理市场发育缓慢,竞争机制尚未形成。

物业管理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理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将物业管理企业推向市场,通过招投标聘物业管理企业,实行优胜劣汰。但目前70%以上的物业管理项目是由原房管所转制、开发企业委派或指派的物业公司,市场还处在物业管理发展的初级阶段,这种封闭的自我保护式的管理方式,不仅有碍于物业管理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而且使物业公司难以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使产权人、使用人的意识很难得到体现。

1.6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管理服务不到位。

由于物业管理是一个新兴的行业,从业人员良姜不齐。加之一些物业公司忽视人员的岗位培训和考核,使物业管理服务的观念很难到位。特别是一些转制而来的物业公司,虽然名字变了,但观念变化不大,摆不正自己的位置,业主对此意见很大。

1.7业主委员会组建不及时,产权人、使用人参与意识差,作用发挥的不好。

目前一些住宅小区,业主委员会组建不及时,有的未按规定程序通过民主产生,有的不能代表产权人、使用人的意志。据对12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有40%的小区成立了业主委员会,有34%的小区没有业主委员会,有26%的居住者不知道本小区是否成立了业主委员会。由此可见在商品住宅小区业主委员会的产生及作用发挥尚且如此.那么在普通住宅区恐怕会更差。

2.办法对策

2.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居民已习惯于福利消费住房,强调享受权利,拒绝承担义务,这种观念必须改变。物业管理是一种服务,服务也是商品,也

需要用货币进行交换。物业管理公司是企业,企业经营以赢利为目的,我们可以把利润率控制在最低限,但不能让企业亏本经营。如果物业管理所需经费长期不能落实,那么物业管理企业难以为继,对业主也不会有什么好处。因此只有居民提高对物业管理的商品消费观念,加之物业企业自身的努力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才能使物业企业的经营运作实现良性循环,健康、迅速的发展。

2.2分业经营,向独立化、专业化发展。从长远来看。物业管理公司,最终将走一条规范化、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路子,国家《十五计划发展纲要》中,已经明确地提出,规范发展物业管理企业,鼓励房地产开发、销售和管理分业经营。分业经营后,互相形成了一种制约关系,这种独立的专业化的物业公司是招投标的形式承接住宅小区的,没有开发商的种种束缚,对开发商的前期行为进行监督,使整个物业的前期开发建设过程,为后来的物业管理,为大家的入住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这将是今后物业管理的发展方向。

2.3建立、建全法律法规。物业管理的运行机制,要遵循市场规律、引人竞争,物业企业与业主是平等的民事主体关系。因此,在市场推人、行为规范、权利义务、纠纷处理、法律责任等方面,急需进行约束和规范,并提供法律依据。同时在行业自律方面,也要加快出台一系列的规定和管理办法,从而尽快建立起物业管理的行业性法规体系,为物业管理事业能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2.4严格合同规范管理。据了解,目前业主投诉较多的问题之一,就是交了钱,没有得到等值的服务,这是个质价不相符的问题。现在有关房地产和物业管理收费的官司一打就是几个月,甚至是一年,一个是法律方面的原因,另一个原因就是合同问题。因此业主和物业管理公司双方都要增强合同意识,按合同约定,该承担哪些责任,不承担哪些责任,交了多少费用,得到什么样的服务,在合同中都要写清楚。如果相互之间一旦产生了矛盾和纠纷,就可通过法律途径去解决。

2.5加快培育物业管理市场,加速引进竟争机制。物业管理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经济的运作和发展时刻离不开竞争。只有竞争才能不断提高物业管理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才能使物业管理行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加速竞争机制的形成,应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项目招投标制度,促进物业管理的市场化进程。通过物业管理项目招投标制度的建立,打破谁开发谁管理的运行模式,使开发和管理分离.使更多的物业公司不断自我壮大,独立成长,同时也为物业管理提供一个公开、公平、公正有序的竞争市场,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格局。

(2)破除行业保护主义、本位主义,为建立物业管理竞争机制创造条件。要勇于把符合招投标条件的物业项目拿出来,推向市场实行公开、公平的竟争,只有这样,才能加速物业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3)建立规则,实现物业竞争的有序化、规范化。物业管理的竞争,客观上要它运作活动是有序的、规范的。要使物业管理竞争能正常运作和有序发展,实现物业管理竞争的规范化,有关部门应加快制定物业管理竞争规则,使我国物业管理的招投标活动尽快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2.6建立物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制度。物业管理是个新兴的行业,没有哪个行业的员工,能像他们那样把根扎在居民群众眼皮底下从事服务工作,这是行业特点。发达、完善的物业管理,取决于训练有素的物业管理专门人才,他们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而且要掌握现代管理科学技术,并善于运用实践。培养物业管理人才的关键,在于提高物业管理人员的素质,而要提高素质就必须加强培训工作。

在人才培训方面上,当然最理想的办法是从正规院校培养出一批专业人才来,但有些“远水不解近渴”;目前解决人才缺乏、素质偏低的主要途径是岗位培训和社会培训。对在岗各类人员培训,采取边做、边学、边提高的办法,通过短期培训班、讲座和座谈会、讨论会、报告会以及知识竞赛等形式,培训急需的业务知识和提高理论政策水平。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也是从组织措施上保证起码的合格人才。所谓社会培训,是由主管部门牵头或委托大专院校代培、或由行业组织联合办培训班,组织在职物业管理人员轮流集训的办法。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实践应用为主,有计划地、有系统地培训一批专业管理人才。还可以通过组织物业管理人员到国内外考察学习,借鉴国外和其他省市物业管理的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加速提高物业管理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努力为人们创造更加舒适、优美、安全的生产、工作和生活环境。

2.7健全和发挥业主委员会的作用,为物业管理健全监督机制。业主委员会作为辖区内产权人、使用人民主推荐,选举产生的群众性自发组织,充分发挥其作用,对维护产权人、使用人的合法权益,同物业企业一道作好物业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因为业主委员会同物业管理企业是建立在法律关系和经济关系上的平等民事主体,体现了物业管理的专业管理与自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这原则,有利于发挥物业管理企业、业主委员会和产权人、使用人三个积极性。同时它在物业管理企业和产权人、使用人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因此,住宅小区入住率达到一定比例时,一定要在当地物业管理行政部门的指导下,要及时召开产权人、使用人代表大会,并严格按照民主程序从代表大会代表中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也只有这样,业主委员会才能真正代表和维护产权人、使用人的合法权益,并积极配合物业管理企业共同管理好区域内物业管理工作。

综上所述,物业管理引入我国虽然仅有十几年时间,但是,它在市场管理中的巨大社会作用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已充分显示出来,随着物业管理行业的迅速发展,物业管理在我国城市管理中一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建阳.物业管理概论[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2002,10.[2]如何规范物业管理[J].长春房地产,2003,1.[3]刘秋雁.物业管理公司的难题及对策[J].大连房地,2002,11.[4]徐毅夫,姚凤城.物业管理调查报告[C].

第四篇:张震-目前我国建筑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目前我国建筑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张震

河北省承德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河北

摘要:目前我国的建筑安全施工情况不容乐观,频发的建筑安全事故,需要我们更加的重视建筑安全管理工作,加强日常工作的安全施工意识培养。如果建筑安全事故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改善,人们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和国家城市建设的发展。因此积极探究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措施,以提升建筑工程施工安全及质量水平十分重要。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出现问题;解决措施 引言

一直以来,建筑行业的安全事故频发,常发生重复性事故,普遍存在着习惯性违规操作现象,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有效地降低和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机率,是建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状况较差

施工企业各部室在日常管理中,只是按照岗位责任进行“责任性”的指导、要求工作,未能根据具体项目制定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导致管理部门与现场施工管理脱节。项目一线岗位的管理人员对自身岗位的安全责任不明确,安全思想意识比较淡薄,施工过程中安全责任得不到落实。虽然经常口头上挂着“管生产必须管安全”,但往往言过其实,项目部从上到下重进度、质量、效益,轻安全的意识形态占有优势,形成了项目上安全方面的问题都是专职安全员的事情。材料员在材料采购时没有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只注重材料数量而忽略了材料质量及规格的安全性能,一些小的安全危险因素未能得到及时的排除,从而为后续的生产工作埋下了安全隐患。

2、施工队伍的安全防护管理意识缺失

当前一些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综合素质方面,都难以达到标准的要求,这样在安全管理方面自然也就难以达到预想的标准。施工队伍的很多都是工人,他们大部分都是一些农民进城,进行了施工方面的学习,然后加入了施工队伍,他们的整体素质较低,安全意识不足,只是干好自己的那部分劳动获取报酬即可;就全国的施工队伍而言,出现工人伤亡事故,也都是因为安全防护不够到位,导致这些事故发生的原因是:施工队伍没有进行相关安全方面的培训以及施工队伍的安全负责人没有提出完善的安全规则,对于处于工程特别危险的工人也没有进行特别的安全教育;而且也缺乏一定安全考试,只有合格的人才能上岗;最重要的就是明确施工场地的施工安全管理规范制度,预先通知到工人关于施工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不断进行通知和指导,落实到每一个员工,形成强烈的安全忧患和质量保障意识。

3、对建筑施工安全问题重视不够

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并没有足够地重视安全管理问题,没有将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放在首位,同时也没有及时地传达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监管薄弱点,没有彻底地贯彻落实所有的规章制度。有些建筑施工单位的管理者由于自身的工作比较忙,往往让文明施工、安全生产趋于形式,或者仅仅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这对施工安全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4、施工环境变数较大

环境因素指的是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施工环境不安全,处在其中的施工人员都会受到现场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于现场施工的机器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建筑工程施工比较特殊,基本上都是露天工作,这样就决定了施工现场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说气温的变化、风的大小、是否有雨雪等,这些情况或多或少都会对于施工人员的施工操作和施工判断产生影响,加大施工难度,所以很多施工单位在恶劣天气中都是临时停工,避免出现因环境原因导致的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二、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加强安全管理工作建设的策略

1、加强安全管理意识以及素质

了彻底杜绝项目部在安全管理先前面临的“会管的不想管”、“想管的不会管”、“必须管的管不过来”的尴尬局面,施工企业要在经营战略上转变方向。必须要加强劳务输出的管理单位共同来进行民工的管理工作,目前的施工企业主要分为总承包企业、分包企业、劳务输出的劳务分包企业,所以可以以下三方面入手来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第一,在上岗之前,先培训施工人员基本的施工操作技能,达到要求之后颁发合格证书,并准许上岗。第二,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确保施工人员对安全施工有深刻的认知。第三,实施科学的奖惩制度,对于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则的人员进行奖励,对于违反安全操作规则的人员进行适当惩罚,以确保安全施工理念深入人心。

2、加强安全管理手段

(1)法规和经济手段等的外在刺激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深入企业安全管理,但相对树立意识,取得效果的时间更短。法规手段执行一定的安全和质量标准,让安全管理可以成为双赢的行为,为安全管理打下经济基础。(2)使用安全和质量的科技手段能够更合理地运用前述的三种手段,降低成本并且提供更有效的安全和质量防护。作为一类科学的安全和质量科学有其自身内在的特点,都需要对安全和质量技术还是安全管理进行科学指导。所以,仅有安全管理的想法是不够的,这必须不断发展安全和质量科技,提高安全管理的效果和效率。

3、有效地提高建筑施工现场环境条件

由于建筑施工现场环境条件会直接影响安全生产,在恶劣的环境中,人们更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因此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环境条件的提高。在高温、严寒等较为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期间,特别是针对高空作业,一定要加强做好安全措施,有效地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另外在施工现场,还应该注重对色彩的合理运用,通过视觉的冲击来缓解施工人员各个方面的疲劳感。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粉尘、噪音等不利因素的有效控制,为现场施工营造出更好的环境。

4、有效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建筑施工单位也需要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稳定发展的角度出发,保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逐步建立有效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将所有管理人员的责任和权利明确化,确保安全生产顺利进行。将相关的安全生产管理资料建立档案,并实施有效的管理,将企业的经济利益与安全生产之间直接挂钩,显著地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质量。

结束语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工作对建筑工程施工单位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施工单位需要积极探究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促进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提升,建筑工程施工行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明卫.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工业技术,2016,01:74.[2]何谨成.浅析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水泥,2016,08:142.[3]刘永彬.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问题与解决方式之研究[J].建筑知识,2016,05:294.

第五篇:目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目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 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

以往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虽然也注意到了要改革组织结构的问题,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常常做出一些错误的举措,结果不仅未优化组织的结构,反而使组织难以跳出精简一一膨胀一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以往行政改革中政府组织结构优化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关系。

政府职能是政府适应社会环境的需求而发挥的职责和功能,而政府的组织结构则是实施政府职责的载体.由此可见,政府组织结构与政府职能是密不可分的。然而,在以往的历次改革中,人们往往割裂了政府组织结构优化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关系。从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后,每次改革都把政府职能转变喊得展天响,但却一直却未落到实处,其要害就是忽略了职能的载体。历次改革到最后的硬任务就是精简机构,而这彬精简唯往是简单地合并一些机构,改革风声一过,一些撤销的机构又死灰复燃,因此,政府职能转变离不开政府组织结构优化,同时,组织结构优化又必须以政府职能转变为依据。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政府职能转变落到实处。

(二)以往行政改革中构建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

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这种机构设置是每一级政府都是大而全,职能配罗上下一般粗,上下对口。其结构形式是集决策、执行、监督于一身,权力才能得到制约。在以往的改革中,对这种集决策、执行、监督于一身的组织结构形式触动不大,往往是在承认这种结构的模式基础上进行改革。这就把构建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与创新管理模式割裂开来了。西方发达国家在改革中普遍探索出将决策、执行、监督职能分开的分权体制。我国虽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但是,建立决策、执行、监督三者适度分权的管理体制则势在必行。

(三)以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关于组织结构改革的规范化、法制化程度。所谓组织结构改革的规范化、法制化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行政管理组织改革有完备的可操作性的行政法规;二是具备了对行政权力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已经过6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但是,组织结构改革的规范化、法制化程度并不高。比如,徊务院组织澎等极其简约,不便操作;部门组织法尚不成型;行政程序法的出台正在千呼万唤之中。由于缺乏严密的行政组织法律体系,又出现了大量临时机构的设立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推动某项工作任务的完成,以指挥部,办公室等名义设立了大量的临时机构。这些毫无法律根据而设立的机构,不仅进一步影响了组织结构的合理性,而且加大了运行不规范的问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四)我国在服务型政府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政府职能的内容和结构往往取决于其所在的行政环境及社会的公共要求。自从进入市场经济以后,迫使各国政府从统治型政府向管理型政府转变,接着,再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这是人类社会政府职能结构发展演进的总体趋势。但是,在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政府职能转变缓慢,影响服务能力提升。西方发达国家适应国际竞争和社会变迁的豁要,特别注重转变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将人力资本投资、就业公共服务摆在政府职能的首位。以英国为例,1997年布莱尔任首相以后,主张重构福利国家,采取一系列促进教育发展的政策和鼓励就业的政策,使英国到2005年3月失业率降到2.6%,同时建立了11年至13年的义务教育制度。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已经有了较大的转变,但从总体上看,政府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职能还比较薄弱,政府职能转变缓慢。与发达国家相比,突出表现是政府存在“越位”和“缺位”现象。例如,一些地方政府仍在主导市场经济。政府专注于招商引资,投资于私人产品领域,见效快,GDP增长明显,政绩好看。而投资于公共产品见效慢,没人愿意干。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至今在乱收费、搞集资、乱摊派,远远超出政府的职权范围,而在市场经济秩序和制度建设方面功夫下得不够,这是典梦越位’写‘缺位’钓并存。

2、公共服务体系和机制不健全。目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的高峰、人口总的高峰、就业人口总量的高峰与走向老龄化的高峰迭加时期,人民群众的社会公共需求呈快速增长之势,对我国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按照2050年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初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中国的城市化率到2050年必须达到70%至80%,这意味着在今后50年的时间内,每年约1000万至1200万人从乡村转移到城市,这对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提出了极为迫切的要求。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来看,从全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公共需求来看,我国的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构建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现在我国的公共服务状况存在着四个不适应:与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适应;②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的要求不适应;③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要求及解决涉及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的要求不适应;④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要求不适应。

3、中国不少地方政府尚未建立起公共财政体制。西方发达国家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加大政府对公共服务的投入。中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国许多地方政府的公共财政体制尚未建立起来,因此,政府对公共服务的投入远不到位。目前我国的公共支出格局还带有很浓厚抒建设财政哟特点。公共支出被大量地运用于政府没有比较优势的用途上,过多地进入了那些本应由市场机制发挥主要作用的领域,特别是竞争性和营利性的领域。我国政府用于经济建设的费用明显偏高,而用于社会服务的费用明显偏低。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只有建立公共财政体制,调整公共支出的范围,把生产投资性财政转变为公共服务性财政。

二、优化行政组织结构,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党的十七大指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伪了全面贯彻这一精神,革除行政管理组织结构的种种弊端,在今后的改革中要从多方面、多渠道优化行政组织结构。

(一)调整组织架构,完善行政组织管理体系

优化行政管理组织结构,首先要理顺层级关系,减少行政层级。据目前世界上191个国家和地区的初步统计,地方行政层次多为二、三级,约占67%,超过三级的只有21个国家,占11%,如印度,实行邦一县一区三级制;美国国土面积与我国相近,也只是实行州一市二级制与州一县一镇三级共存制。借鉴国外优化行政组织的成功经验,适当减少我国行政组织层级,由目前的四级制逐步过渡到三级制,可谓势在必行.调整的目标应当以宪法为依据。在条件具备时,逐步将现行的省、市、县、乡四级地方政府架构,恢复为宪法规定的省、县、乡三级架构的行政管理体制。为此,当前需进一步建立好中央与地方分权体系。

1、要扩大中央对省级政府的直管面,适当缩小省级行政区规模。服胃扩大中央对省级政府的直管面,即增加省级政府数量和缩小省级政府管理规模。省级政府管理规模和幅度太大已不适应全球化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缩小省级规模势在必行。以美国为例,其国土面积与我国大约相同,但人口规模只有我国1/4左右,设50个州。我国却只有34个省级区域。按国际上的标准,6000万人口的规模属于大国的范围,我国的一些省仅就人口来说,在世界上属于大国的规模。从管理的角度来说,不利于省区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福利等各方面的发展。从理论和现实考虑,我国的省级政府数量应在50个到80个之间为宜,每个省级政府管辖的人口不应超过2000万。目前运行的地方政府四级行政管理体制,致使中央政府管理链过长,其结果是中央对地方的两个最主要的行政管理手段:公共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很难落实。中央政府的政策越到基层就越变形走样;财政转移支付更是经常不能正确到位,被娜作他用。因此,我国可在条件成熟时将现有的省级区域扩展到50个。这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而且为取消市管县,实现省直管县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2、逐步撤销市管县,形成中央和地方三级政府的行政管理格局。撤销市管县体制,逐步实行省直管县可谓势在必行。近几年来,由浙江省率先发起的强县扩权活动,已在全国各地‘泛开展起来了,从2002年始各省纷纷开展了“强县扩权哟试点改革。“强县扩权隋三点好处:一是可减少行政层级,提高政府管理效能;二是可克服市管县体制的弊端:三是有利于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可有效地解甜三农问题;可见,强县扩权畴为省直管县打下坚实的基础。扩权强县后,省对县财政实行直管,并适当下放经济管理权,仍维持市对县的行政领导地位。下一步,县、市将实行分治,市、县相互不再是上下级关系,各自均由省直管,重新定位市和县的功能。然后,对市级行政区进行改革。要合理扩大市辖区,调整精简机构和人员。具备条件的市变成省直辖市,否则降为县级市。撤销市管县,实现省直管县。经过这一系列的改革,就可形成中央和省、县、乡四级政府的局面,真正建立起高效率、高灵敏度的行政网络体系。这样,才能把金字塔式的行政组织逐步改造成扁平型的组织结构。

(二)按职能模块设置大系统综合管理机构,建立公共行政体制

当前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公共行政体制,这就要坚持转变政府职能与优化政府结构的原则,注重政府职能在政府间与政府部门间的的二次配置,将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合理、科学地配置到政府部门。要按照职能统一与机构统一的原则,按职能模块设置大系统综合管理机构,建立公共行政体制,推布尹宽职能、少机构"大部门体制。具体地讲,就是要建立、健全以大部制和执行局为甚础的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体系。政府事务综合管理的要求,创造条件,推行大部制。西方发达国家一般按政府事务综合管理的要求,推行大部制。西方国家中央政府机构普遍在14个至21个左右,如美国内阁部为14个,日本政府内阁为1府12省厅,英国政府中央机构大体保持在17个左右,德国政府中央机构大体保持在15个左右。这是一种跨行业、跨部门的管理,即大产业、大行业、大社会的管理机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公共服务正走向服务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于是,政府间的管理与政府部门间的管理就成为政府管理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政府必须实行全方位的管理,加强跨机构与跨部门间的管理。我国政府机构经过近30年的改革,也在向这个方向发展,但还不到位。国务院机构至今尚有30个。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央政府机构数量还比较多,还要适当调整。我国要综合设置政府部门,实行大产业、大行业、大社会的大部制管理模式,实行职能穷尽与综合管理的原则,设立综合管理的经济机构,将外贸、内贸、经济统一管理;设立综合性的大社会、大文化、大交通管理机构。借鉴美国、英国和新西兰等国建立执行局的经验,我国可在保证行政首长对执行机构的适度控制的前提下,对执行机构实行严格的合同管理、绩效管理、法制管理与综合管理。当然不是任何政府部门都要设立执行局。执行局主要适宜于在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服务目标明确、对象群体清除、执法对象明确、执法程序明确、执法法规健全的部门中设立,例如,工商管理部门、社会保障部门和交通管理部门等。而一些管理需要较高艺术、程序不明确、公共性很强的部门,则不宜建立执行局,但可以采用绩效考核等具体方式予以规范。

(三)建构区域行政协调管理机制,实现经济区域化。

要解决因中国行政区划单一制而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可以在不打破行政区划的基础上增设区域之间的经济协调管理机制。设计建立区域化经济系统管理机制的动因,是由于在全国范围内己经形成了若干大的经济中心,围绕着这些中心正在形成经济区域。多数省的内部也出现了一个以上的经济中心,相应的小范围经济区域也在形成。’例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经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经济、环渤海地区的区域经济,等等。在诸多区域经济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区域经济协调管理机制,不仅有利于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克服国内市场分割的现象,而且有利于防止重复建设。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因为区域化经济协调管理机构可以领导、协调一个区域间的经济,可以统筹兼顾整体经济的发展,便于协调各方分工而协作,同时,有利于发挥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从而将大大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当前建立区域协调管理机构,可分三个层面进行建设。

1、建立省级以上的区域行政协调管理机构。省级以上区域行政协调管理机构的设置应以经济区域的分布为依据。区域行政协调管理机构不是一级政府,而是次中央的行政权力协调机构,其职能主要是统筹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促进区域内的资源配置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区域行政协调管理机构的行政权力主要是制定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税收政策、就业政策等,将与中央分享税收。同时,要将省里管理经济方面的权力上移给区域行政协调管理机构。这将从根本上解决各省间区域经济矛盾的问题。

2、建立省级以下的区域行政协调管理机构。省级以下区域行政协调管理机构的设置也应以经济区域的分布为依据。我国存在许多跨省区的小范围经济区域,由于行政区划的单一,往往影响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学者称这种现象分行政区边缘经济,要解决行政区边缘经济问题,应该在这些地区建立省级以下的区域行政协调管理机构.其权力和职能,参照省级以下的区域行政协调管理机构的模式进行设置,只不过范围在省级以下.这种行政协调机构的地位应为副省级。这样,它在发展经济中才会有真正的独立性,才能克服来自区内政府的抵制,顺利推进区域经济。

(四)把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战略目标,健全、完善公共服务机制。

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从政府改革的角度看,服务型政府意味着政治模式的根本转变:从以统治人民为核心的政治模式转向以服务人民为核心的政治模式。前者重在‘治民腼后者重扩治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官”,限制政府权力。我们把这样一个重大转变作为战略目标和任务,就可以通过推动以服务型政府建设为导向的政府改革,推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促进中国政治发展。因此,决不可将服务型政府建设当做时绪的口号进行宣传,挂在嘴上,停在纸上。

中国各级政府要实现政府转型、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是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公共服务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一次政府的重大变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化政府主要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切实解决每一独立的市场主体所不能解决的公共问题,保证和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此,政府必须建立、健全现代化政府的机制。

1、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创新民意表达及调解机制。中国现有利益集团,总体上说大多并没有完备的组织形态,也没有固这的组织架构,只是松散地、自发地、临时性岩结伙气以协同行动,表达其特定的利益诉求。部分有规范组织形式的利益集团,多以社团、协会、商会、联合体(会)等形态存在。要协调好各利益集团的关系,及时解决发生的矛盾,必须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创新民意表达机制。要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2、建立健全社会矛盾调节的工作机制。一是要建立、健全灵敏有效的社会矛盾预普机制。二是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机制。三是健全社会心理调节机制。四是健全社会矛盾调节的应对机制。在社会矛盾激发之时,应调动整个社会力量,提高应急效率,发挥公民、社会组织在应急中的重要作用。

(五)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尽决建立起公共财政体系。

实现政府转型、建诏明及务型政府,首先要建设公共财政体系,它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物质基础.公共行政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就熠预算是政府工作的发动机”。政府存在的一个基本理由是处理公共事务,因此,政府有合法的理由向全社会收取税费来支付处理公共事务所需要的花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来的投资性财政体制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迫切需求建立完替公共财政体制。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需要加大对社会公共领域的投入,主要包括:增加对公共科技、公共教育领域的公共财政投入;特别是对落后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要逐步增加.加快建立和完替社会保险体系、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环境保护和治理等等。政府职能结构的这种改革必须体现在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层面,要通过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促进政府职能结构的转型,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财政基础。

三、结语

经过三十年改革,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其中,最大的成功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就是行政管理体制已初步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顺应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提出的要求,实现了生产力的大解放。

但这并不意味行政改革就到位了。一者,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还远不如经济体制改革那么大,许多老大难问题尚未解决;其次,随着经济与社会的深入发展,国内外形势和行政环境不断有新变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又出现了许多新的不适应。

参考文献:

[1]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马英娟:《政府监管机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3]《中华新闻网新经济导刊》,2008 [4]《法制与社会》,2007,(10)[5]莫勇波:《政府执行力:当前公共行政研究的新课题》,中山大学(社会科学版),2005 [6]章志远:《行政行为执行力初探》,河南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2 [7]叶必丰:《论行政行为的执行力》,行政法学研究,1997 [8]刘铮:《行政相对人监督权初探》,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5期

下载目前我国减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目前我国减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减刑假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我国刑法中关于减刑、假释的规定 根据我国刑法第七十八条规定,所谓减刑是指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在刑罚执行期间的悔改、立功或重大......

    目前我国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精选多篇)

    目前我国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07日 09:26 来源:审计署作者:崔德法 刘彦锋(审计署郑州办) 政府支农资金主要是指国家财政用于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建......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李欣欣在美国经济减速、日本经济下滑等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的大环境下,我国经济形势仍保持了良好的运行态势。经济运行质量继......

    目前我国酒吧行业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酒吧行业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以黄山市为例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需要酒吧这样的场合来欢庆、分享快乐或者发泄心中的压力和郁闷,酒吧已经成为了......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新疆财经》2002年第5期 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 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 汪美荣 (厦门大学财金系) 内容提要: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是:个人账户"空壳化";养老保险基......

    目前我国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论目前我国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摘要:在5000年有历史长河中,我国一直以“文明之邦”对外自居。但如今人们在追逐社会物质水平的同时,却淡忘了古今圣贤的谆谆教诲,追求精神文明......

    证券公司客户经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证券公司客户经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证券公司针对客户的营销模式已经是盛行的客户经理制度,证券公司作为一个中介服务机构,其服务的核心即是以人为本,重视人本关怀,而客......

    浅析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在人民司法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我国司法机关吸收非职业法官参与案件审理的一项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