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仟邦资讯]银监会:平台贷总量不能超去年
[仟邦资讯]银监会:平台贷总量不能超去年
多家信托公司高管日前证实,银监会非银部上周四下午召集了十多家信托公司开会,重申信托公司为仍在“名单”内的地方融资平台提供的融资,总量不得超过2011年末的规模,须切实执行“降旧控新”目标。
据悉,此次被约谈的均是为地方融资平台提供的融资金额增长过于迅猛,余额超过上年底规模的信托公司。今年以来,在天津等不少地方,地方融资平台从信托渠道获得的融资,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从银行渠道获得的融资。
不过,此次“窗口指导”只是针对“名单”内的平台,对于已经退出银监会“名单”的融资平台,银监会并未禁止信托公司为其提供融资。
业内人士指出,信托公司主要为已退出“名单”的融资平台“盘活债务”,而非新增债务,加之目前融资平台的流动性风险亟待缓释,是银监会对这一业务保持较大容忍度的原因。
目前,信托公司与地方融资平台的合作主要采用“类资产证券化”的模式。举例而言,某城投公司对当地政府拥有一笔5亿元的应收账款,该城投公司将该应收账款委托给信托公司设立财产权信托,然后信托公司再根据城投公司的委托,将财产权信托分为若干等份,转让给投资者。如此,城投公司相当于提前“变现”了债权。
一般而言,信托公司会要求城投公司提供额外的担保,比如土地抵押,但最近一段时间,部分信托公司有降低风控标准的趋势,不再要求追加额外的担保。这样,还款来源就单纯依赖政府的信用,实质风险加大。
相比从银行贷款,地方融资平台目前从信托公司融资要容易很多,将存量债权变现即是最主要的路径。在融资平台整体流动性风险加剧的情况下,有业内人士指出,监管部门默认信托融资的增长,可能是为融资平台“留一条缓释风险的路”,但也可能使得风险向信托公司集中。
事实上,部分银行也通过信托,变相突破了银监会的监管规定,比如,银行表内资金购买信托受益权,而信托产品的资金投向是融资平台。
第二篇:[仟邦资讯]第三届小贷创新论坛筹备工作启动 获多方支持(范文)
[仟邦资讯]第三届小贷创新论坛筹备工作启动 获多方支持 为巩固前两届创新论坛成果,引导小额贷款公司运营及融资理念创新,提升风险控制能力,构建小微企业与小额信贷行业共同创新发展的机制,“第三届中国小额信贷创新论坛暨首届全国金融办主任圆桌会议”将于2012年7月10日—11日在辽宁省沈阳市举行。目前论坛的各项工作正在紧张有序的推进中。
本届论坛由中国金融学会、辽宁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主办,中国小额信贷机构联席会协办,知名培训咨询品牌——国培机构与辽宁省小额贷款公司协会承办,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IFC)是本届论坛的支持单位。“第三届中国小额信贷创新论坛暨首届全国金融办主任圆桌会议邀请函”一经发出便受到了行业内以及各大财经类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新浪财经为本次会议的首席门户网站合作伙伴,和讯网为本次会议的首席财经门户合作伙伴,同时会议还得到了《金融时报》、《中国经营报(博客,微博)》等媒体的大力支持。本次活动在规模及规格上都将会高于往年,预计总参会人数将达400人。
本届论坛将围绕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及运营模式的创新、小额信贷机构的竞争与发展前景、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渠道及方式创新、小额信贷业务及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展 开主题讨论。中国金融学会、辽宁省人民政府、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中国小额信贷机构联席会等单位领导,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等微型金融领域专家教授及全国各地小额信贷机构代表将出席本届论坛参加领导致辞、主题演讲、圆桌讨论等环节。
除了举办第三届中国小额信贷创新论坛之外,本次活动还将举办首届全国金融办主任圆桌会议,圆桌会议将围绕金融办工作体系的完善与创新、探索建立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等主题展开,届时,全国各省(市)政府金融办领导均将出席并参与主题讨论。
辽宁省金融办为了论坛举办圆满,王英主任亲自部署了黄颂文副主任牵头、杨鹏祥处长总执行的论坛筹备组,全面展开会议的组织和准备工作。会议地点定于辽宁的国宾馆——辽宁友谊宾馆。2012年6月5日,国培机构总经理兼中国小额信贷机构联席会副秘书长刘勇携论坛北京筹备组部分成员奔赴辽宁,与辽宁筹备组的黄主任、杨处长等成员、辽宁友谊宾馆负责人代表召开了第三次论坛筹备会议,双方就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了充分地沟通和交流。
“第三届中国小额信贷创新论坛”将于7月10日在沈阳盛大开幕,为小额信贷机构提供深度交流的契机,探索未来中国小额信贷行业的规范与创新发展路径,这将是一场小额信贷行业的盛宴。
更多资讯请关注
第三篇:[仟邦资讯]小贷公司发展迅速 半年骤增千家转型仍难破题
[仟邦资讯]小贷公司发展迅速 半年骤增千家转型仍难破题
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服务业态,发展非常迅速。
央行昨日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5267家,贷款余额4893亿元,上半年新增贷款977亿元。
从去年年底的4282家发展到今年3月份4878家,再到现在的5267家,也就是说半年的时间增长23%,近千家小贷公司浮出市场。
不过,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理事长杜晓山认为,上半年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小微企业和“三农”里面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悬而未决,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大型银行或者说正规金融机构还是比较愿意给中大型企业或者小型企业中效益比较好的贷款。
“而真正愿意做小微企业和‘三农’里面农户贷款的正规金融机构还是比较有限的,事实上小微企业贷款金融服务难和金融机构难贷款这个矛盾,并没有因为经济形势下行而缓解。”杜晓山说。
央行数据还显示,上半年内蒙古自治区、江苏省和安徽省的小贷公司增速分列前三名,分别达到436家、430家、424家。贷款余额总量以江苏省、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分列前三。
“小贷公司优点在于,它本身就和需要贷款的公司在同一行业或者说对客户的了解链条是很短的,相对于中大型金融机构,信息对称得多。”杜晓山说。
虽然小贷公司发展迅速,但其政策、观念、基础设施等多方面因素使其未来的发展定位始终充满着不确定性。
“从主观愿望来讲,绝大多数小贷公司还是希望变成村镇银行的。”杜晓山说。
此前,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在“第三届中国小额信贷创新论坛”上也曾明确表态“小贷公司发展的下一步不是村镇银行,而是金融公司。”
不过,小贷公司无论发展成为村镇银行还是金融公司,都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限制。
“银监会要求主办村镇银行的控股方是银行,并且比例不低于15%”,杜晓山认为,“这点对小贷公司来讲就是很有顾虑的,容易丧失对企业的主导权。”
另一方面,早在2008年银监会和央行就联合发布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规定,小额贷款公司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其资本净额的50%。这无疑为小贷公司进一步的成长戴上了紧箍。
针对1:0.5的融资杠杆率偏低的问题,吴晓灵曾指出,未来将会提高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杠杆率,向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的上限会调整到其资本净额的200%。这或许是小贷公司发展的一个利好。
杜晓山认为,小贷公司到底发展成村镇银行或者金融机构,最终还是要根据各小贷公司的具体情况来看。”
第四篇:[仟邦资讯]鼓励民间资本兴办中小金融机构
[仟邦资讯]鼓励民间资本兴办中小金融机构
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规模庞大的民间资本。实现这部分民间资本的合理、有序流动,是当前实现金融经济稳定、加快实体经济发展的重大而迫切的课题。
因此,必须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金融监管体系,进一步鼓励和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实现金融经济有序稳定和实体经济加快发展。为此建议:
(一)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参与设立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兴办各类金融机构,逐步放宽主发起人的条件限制。扩大主发起人范围,按照“宽进入、严监管”的原则,允许资信良好、资本实力强的非银行业资本包括保险公司、投资公司、大中型企业、信托公司等成为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适当降低小额贷款公司主发起人的资产及盈利要求。降低主股东的出资比例限制,扩大股东数,允许政府、企业、个人等作为投资者入股。降低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要求的不良贷款低于2%的门槛,引入不良资产的保险制度,鼓励缓释风险方面的制度创新。
(二)进一步扩大民间资本参与设立小型、微型金融机构试点范围。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加快民间资本兴办村镇银行、社区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中小金融机构的步伐。着力完善相关法规制度,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放宽小型、微型金融机构经营范围。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适当降低小型、微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放宽在资本金、不良资产、存贷比等方面的限制。
(三)以大力发展社区银行为抓手,推进民间资本参与商业银行增资扩股或城乡信用合作社改制。推进金融市场改革,完善银行体系结构,壮大中小银行类机构的规模数量。拆分部分国有或地方大型商业银行,鼓励民间资本增资扩股,使其分支机构向社区银行转型。开展城乡信用合作社改造成社区银行试点工作,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参与改制。落实民营金融机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在制度设计上防范经营者道德风险和免除政府最终“买单”的局面,进而落实撤销、破产制度。
(四)推进民间资本参与边缘性金融服务,发展金融中介机构。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保险行业,全面推进保险行业发展;支持民间资本与股权投资基金、信托基金等开展合作;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担保公司、典当行、寄售行等边缘性金融服务机构,不断创新营运模式。
(五)进一步完善对民营金融机构的监管体系。对不同类型的民营金融机构实行分类和分级监管。密切监控分析民间资本在金融领域的流向。完善统计监测制度,及时掌握民间资本在金融领域的出资、占股情况,统计和分析民间资本参股或设立金融机构的信贷情况,把握民间资本在金融领域的发展状况和趋势。
(六)加快设立专职机构,建立综合考评体系,全力推进政策落实。加强顶层设计,在推进拓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方面设立专职机构,提高职能和职权,使之成为常效的工作形式和机制,改变目前职能分散、管理不集中、难以形成合力的问题。
第五篇:银监会缓释风险,分类处置平台贷
第一部分高参文章投稿(一篇)
1、银监会缓释风险,分类处置平台贷
一改2011年以来“平台贷款不得新增、不得借新还旧、不得展期”的“三不准”提法,日前银监会明确表态,将缓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银监会近日召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工作会议,提出了2012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工作的指导思想,包括政策不变、深化整改,坚持处置存量风险与控制新增贷款,坚持加强分类管理与把控退出风险,以降旧控新为重点,以提高现金流覆盖率为抓手,有效防范平台贷款风险。
【银联信分析】
一、银监会平台贷监管会议摘要 1、2012平台贷监管指导思想
2012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遵循“政策不变、深化整改、审慎退出、重在增信”的原则,坚持化解即期风险与建设风险管控长效机制相结合,坚持处置存量风险与控制新增贷款相结合,坚持加强分类管理与把控退出风险相结合,以缓释风险为目标,以降旧控新为重点,以提高现金流覆盖率为抓手,有效防范平台贷款风险。
2、平台贷监管六大重点
一是加强风险监测,切实化解到期贷款的风险。二是根据现金流覆盖程度及项目建成达产等情况,采取分类处置措施,切实缓释存量贷款风险。三是按照“保在建、压重建、控新建”的要求,严格准入标准,坚持有保有压和结构调整;严格把握贷款投向,优先保证重点在建项目需求;严格新增贷款条件,确保达到现金流覆盖、抵押担保、存量贷款整改和还款资金落实等方面的要求。四是以现金流覆盖率为抓手,严格把握平台退出条件,强化退出类平台贷款的风险管控。五是在原有“名单制”管理的基础上,对全口径融资平台(包含退出类平台)按照“支持类、维持类、压缩类”进行信贷分类。六是明确职责,强化监管约束,对平台贷款经营管理中出现违法违规问题的,严格按照职责规定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二、平台贷监管新动向解读
总的来说,银监会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管理更加细化,思路也更为清晰,从项目分类到贷款控制、从准入到退出有更完善的细则,措施也越来越具有针对性。另外,信贷分类也能进一步促进有保有压政策的执行,所以整个管理的操作性也变得更强。
(一)强调现金流覆盖率
银监会的监管中依然强调现金流覆盖率,在存量贷款和退出类贷款上均要求根据现金流覆盖率。如要求银行根据现金流覆盖程度及项目建成达产等情况,采取分类处置措施,切实缓释存量贷款风险;现金流覆盖率为抓手,严格把握平台退出条件。
此前银监会曾向商业银行下发了关于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监管的征求意见稿,并进行了细分。按项目现金流能否100%覆盖,将存量贷款分成两大类,五小类,其中,对于自身现金流100%覆盖贷款本息的项目,分了三种情形:
1、已经形成经营性收入的平台,要制定均衡分期还贷计划,按季或半年偿还贷款。
2、尚未形成经营性收入的平台,可在整改合格的前提下,在原有贷款额度内进行再融资,同时按照科学均衡原则签订分期还贷合同。
3、贷款到期而项目尚未完工的项目,可按照工程建设实际周期合理确定还贷期限。
对于项目自身现金流难以100%覆盖贷款本息的项目,又分了两类情形:
1、能够吸引社会资金的平台,银行应协助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借款人,制定资产重组、处置、转让或引入新投资者等市场化筹资方案,提高现金流覆盖程度,分期适时收回贷款。
2、不易吸引社会资金的平台,则需与地方政府积极沟通,按原定承诺,量化还款数额,纳入财政预算,分期清收贷款。
尽管没有明文提到能否借新还旧、能否展期,但实际上,已经改变了此前‘三不准’的做法,较以前的政策已经宽松了不少,这种逐步的“宽松”体现在对一些在建的有现金流覆盖且较为安全的项目,而新增的项目控制依旧非常严格。
(二)明确融资平台分为三类
银监会要求将在原有“名单制”管理的基础上,对全口径融资平台(包含退出类平台)按照“支持类、维持类、压缩类”进行信贷分类。这样平台贷再做细致的分类,将有利于银行对平台贷的风险控制手段作出调整。但“有现金覆盖”的分类方法,依然不会被银行摒弃,现在银行对于平台贷的风险管控还是离不开对项目现金流的情况审查,“全覆盖、半覆盖、基本覆盖、无覆盖”四类分类还应保留。银监会的上述分类调整,主要是看银行的信贷资金。比如,“支持类”的平台贷项目,银行可以给予新的资金支持;而“维持类”银行就不会增加或者减少资金;“压缩类”就是对项目支持资金进行压缩。
(三)明确要求银行贷款投向
对于贷款投向,会议提出:按照“保在建、压重建、控新建”的要求,严格准入标准,坚持有保有压和结构调整;严格把握贷款投向,优先保证重点在建项目需求;严格新增贷款条件,确保达到现金流覆盖、抵押担保、存量贷款整改和还款资金落实等方面的要求。
新的监管政策在新增贷款的投向上相对更宽松和具体,如对于土地储备中心贷款、公路建设贷款以及完成60%以上的平台项目,银行均可以有条件地继续提供授信支持。相比之下,此前只有保障房建设允许新增平台贷款。从当前情况看,政策的趋向是在发展中切实有效化解风险,防止在建工程无法完工造成更大浪费,这是对融资平台更为务实和客观的态度。平台将得到缓释处理,理论上不会对银行的资产质量形成集中压力,但地方政府换届后,“降旧控新”的压力很大,潜在风险防范任务仍很艰巨。因此,银行要严把新增平台贷款的投向和流向关口,防止平台贷款假借“保在建”之名违规增长。
另外,以前关于平台贷的监管中很少提及追究违规人员的责任,这次的监管中强调平台贷的经营管理应合规合法,并从严追究违规人员责任,可以看出监管层在对平台贷的问题上依旧从严的决心和态度,防止在借新还旧问题上部分银行暗度陈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