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红色旅游助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调研报告
关于红色旅游助推壮大村级集体
经济的调研报告
一、背景
(一)红色资源现况
武夷山是老革命根据地、原中央苏区县,是中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今日所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卷红旗如画”。(这是毛泽东同志率军路经武夷山,写下的脍炙人口诗篇《如梦令。元日》)武夷山革命历史源远流长。1925年马列主义就在这里传播,1927年7月建立了福建省最早的共产党支部之一的中国共产党崇安特别支部;1931年9月,中共闽北分区委、闽北分区苏维埃政府在红色首府大安诞生,直接隶属中共中央管辖。1938年6月,中共福建省委成立于武夷山坑口,1939年7月,中共福建省首届党代会在召开,产生新一届省委班子,选举出席党的“七大”代表这里也是闽浙赣省委的诞生地,被誉为“红色都城”。武夷山还是闽赣革命根据地之一,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重要始发地,1929年创建闽北第一支工农红军,四渡桥阻击战是第五次反围剿的重要战役之一,闽浙赣苏维埃主席、红十军团司令员、政委方志敏闽浙赣省委书记、新四军创始人之一黄道、红军挺进师长粟裕将军以及曾镜冰、彭雪枫、肖劲光、苏振华、黄立贵先后在这块红土地上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皖南事变被俘将士在武夷山举行震惊中外的赤石暴动。1949年5月9日秦基伟将军率部解放放武夷山,成为福建省第一个解放的城市。2009年,武夷山被确认为“原中央苏区县”。
(二)相关政策
1.红色资源方面。一方面,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近些年的新兴支柱产业,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十一五”规划已经把文化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文化部明确提出在五年内文化产业要实现年均15%的增长。2006年,我国首次制定《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要“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强省、强市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形成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另一方面,福建省也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先后制定了《福建文化强省建设纲要》、《福建省“十一五”文化发展专项规划》等相关政策措施,文化产业被纳入政府专项规划范围,这意味着福建文化产业的发展由自发阶段进入自觉阶段。“十二五”期间,福建省将不断提高福建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加快文化产业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文化产业是福建确定的闽台产业对接十大领域之一。
2.壮大村集体经济方面。武夷山市成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评审组,在2017年制定出台《关于支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细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各职能部门单位的有关政策,研究制定《武夷山市支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十条措施》,积极探索发展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项目带动型、乡村旅游型、特色农业型等各类型经济。市财政出资2600余万元,扶持全市21个贫困村入股农商行、9个省级试点村持股投资华兴小贷公司,每村每年至少增收6.2万元,其中省级试点村至少增收8.7万元,确保在今年9月底前全面消除1万元以下的“空壳村”;2020年底前,消除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
二、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2017年,全市集体自有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有48个,占41.7%(其中100万元以上的村7个,50—100万元的村3个,10—50万元的村38个)。
近年来,上梅、洋庄等乡镇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并加大宣传力度,打响红色文化品牌。十八大以后,红色文化受到重视,一些资源也逐渐成为乡村红色旅游、红色教育基地等,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乡村崛起。但乡村往来游人增多,带动周围餐饮、民宿等产业的发展,但在壮大村集体经济上却作用不强。
三、分析原因
近年来,武夷山以原中央苏区县为契机,加大对革命历史旧址的保护、修缮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还没有形成行、游、住、食、购、娱相配套的红色旅游产品,与精品景区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4方面问题:一是管理体制不顺畅。红色旅游涉及的部门多,职责不明,加上,我市红色旅游点多、面广,产权复杂(既有国家、集体,还有个人)。由于市政府没有组建统一管理、协调红色旅游的机构,造成各景点的规划、建设,各自为阵,没有从全市一盘棋去谋划。二是经费不足。红色旅游讲解员工资没有保障,遗址旧址保护修缮等投入的费用较高,资金不足。三是知名度不高。武夷山红色文化内涵没有充分挖掘、提升,文化精髓还没有得到展现,因此,没有震撼力。加上对外宣传、推介不够,武夷山红色旅游市场比较萧条,前来参观的游客不多。
四、对策和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武夷山红色资源丰富,但红色资源无序开发、利用率不高,场馆重复建设、展览主题不突出,红色景区管理部门不统一、业务指导不集中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红色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利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统筹推进,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吸收宣传、党史、文物、旅游、文博等方面专业人员,建立健全具有权威性的领导机构,对全省红色资源开发工作予以统一指导。要秉持文化工程就是生态工程、经济工程的思维,坚持优质发展,加强强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顶层设计,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坚持全盘谋划,完善标准规范,强化督促落实,打好组合拳,构建上下协调、多级联动的一体化、一站式服务体系,促进红色资源开发利用走集约化、高端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效益最大化。
2.做到软硬兼施,切实提升开发利用水平。红色资源丰富的地区大都是老少边穷地区,各方面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突破瓶颈、扭转局面,就必须软硬兼施,综合发力。要针对交通不发达、许多红色景点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进不去、出不来”“停不下、留不住”“游客多、消费少”等问题,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停车场、公厕、游客服务中心、标识系统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整体服务水平。要针对投入不足的实际,从省级层面通盘考虑,设立红色资源开发及红色旅游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提出年度计划,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对红色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专业人才培养、产品市场营销、媒体宣传进行扶持。要坚持规划先行,谋划一批支撑能力强、发展后劲足、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资源开发项目,加大项目带动效应。同时,以政府投资为依托,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对红色资源进行整体开发,推动红色旅游市场繁荣发展。要借鉴外省市打造经典红色景区的经验,采取红色+“的形式,组织、教育、纪检、群团等职能部门联合发力,把红色景区打造成集党性锻炼、爱国主义教育、党风廉政教育、青少年军事训练以及民俗体验、特色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基地,最大限度唤醒红色资源、激活红色基因、发挥红色景区的整体功能和社会效益。
3.延伸产业链,促进红色旅游和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要抓住党的十九大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新部署的有利机遇,努力实施富于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战略。聚焦党的光辉历史和党性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打造红色题材精品力作,不断提升甘肃红色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提升”交响丝路如意甘肃"品牌的知名度和认同感。加强红色旅游与武夷山特有的朱子文化、柳永文化、、旅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乡村文化的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红色旅游特色化、多元化发展。积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在红色旅游中融入地方民歌、民间手工艺、民风民俗等元素,开发旅游者参与程度高、趣味性强的文化旅游模式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产品,提升市场占比和经济效益,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4.创新营销模式,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富民强村功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仅仅依靠原来的老路,显然是不够的,只有创新发展思路,才能让村级集体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起来。将红色资源开发为乡村旅游、乡村养生、乡村体验等形式,积极探索“合作经济”“乡村旅游”“集体股本”等多元化发展途径,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第二篇:壮大集体经济富民调研报告
前不久,笔者慕名到兴山县高 阳镇昭 君村进行了调查:一个460多户、1600多人的村子,到年底可以拿出10多万元给老百姓发6种奖金。这个村子的群众享受到哪些改革开放的成果,资金又从哪里来?
走进村委会,值班干部说村党支部书记张久武在道路硬化施工现场。我们随即来到张家坪,施工班子正干得热火朝天。张久武告诉我们,硬化这条3.5公里的通组公路,村里自筹资金30万元,明天就可以竣工。
话匣子一打开,张久武自豪地指着水、电、路,给我们介绍起这几年村公益事业的发展情况:2004年投入15万元改造了白沙河、五童两个自然村的电网,老百姓用电从每度一块二迅速下降到5角钱;投入50万元修通5条共计12公里的村级公路,实现了90%以上的农户户户通公路;2007年开始投入70万元硬化9.3公里村级公路;投入20多万元架设5000多米管道,解决了120多户、400多人的饮水问题;投入20多万元安装有线电视,让村民看到了和县城居民一样多频道的节目。
听到我们谈论村子的变化,村民孙鼎先热情地邀我们到家喝茶,自豪之情随之溢于言表:“我家3个老人,没有合村前不属 于昭 君村,合村后每人每年领到了300元的养老金。”他边说边找出了村委会下发的《昭君村20xx年管理办法》:“四无两不欠,五做到六补助”的主要精神赫然在目。
孙鼎先介绍说:“‘四无两不欠五做到’是对我们村民的基本要求,遵守得好,年底就可以享受到‘六补助’。”
哪“六补助”呢?仔细一看,具体内容是:60岁以上的老人享受养老金300元;60岁以上老人正常死亡的享受安葬费300元;收看有线电视和利用天线锅收看电视的农户补助50元;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户每人补助10元;喂养能繁母猪3头以上和当年出栏肉猪50头以上的补助300至1000元。当年考核,然后村委会召开群众大会当场发放。看似是“补助”,其实是奖金,以奖代补,既强化了村级管理,又让老百姓得了实惠。
修路、改电、改水、提高老百姓福利,昭君村哪来这么多钱?仅群众福利一项每年就要10多万元。张久武介绍说:“我们村的集体经济发展得好!”原来,昭君村辖区内有国有企业兴发集团的两个分厂。该村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2003年开始组建了集体企业——兴山县高 阳镇昭 君劳务队,主营装卸和搬运,既解决了300多名农民的就业问题,每年又为集体创收20多万元。还办起了100亩的柑橘场和50亩的茶场,实行租赁承包经营,每年可为集体创收3万元。粗略计算,该村每年的集体经济收入在25万元左右,加上化工厂的征地补偿费,到今年年底,村集体经济积累达到了160多万元。
据了解,张久武担任村党支部书记35年。在谈到工作体会时,他说:“新时期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主要来自于有能力为老百姓办实事!办事要钱,光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是不行的,还得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从昭 君村发展集体经济的经验来看,对接企业,在劳务服务上做文章,无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企业装卸和搬运等业务大多靠临时工完成,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组织起来成立劳务队,组织化服务地方企业,完全可以实现双赢。延伸开去,劳务队不仅仅可以对接企业,还可以对接项目。因为任何一个农业、地质灾害治理等项目,都需要“小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大有市场。作为村级组织,要看到这一潜在的集体经济发展空间,把农民组织起来形成“正规军”,“集体”抢占市场,一定会取得丰硕成果。
第三篇: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调研报告
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调研报告
坚持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对于深入贯彻思想,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引领农民群众走共同富裕之路,推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具有重大意义。
一、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紧紧围绕产业发展、脱贫攻坚、“三变”改革三项任务,用活各项扶持政策,充分挖掘农村潜能,借力发力,推动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21年底,全县150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万元(其中:土地租赁收入*万元,集体资产租赁收入*万元,服务性收入*万元,项目收入*万元,拆迁、奖补、帮扶收入*万元,其他收入*万元),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已经达100%,全面消除了空壳村。大多数村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面作了许多有益探索,初步形成了集体资源变现、集体资产盘活、增收模式创新、新兴产业带动、政策扶持助力等五大增收模式,初步解决了村级集体经济积累薄弱,“无钱办事”的难题。
1.全面盘点集体资源,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变现。据统计,全县集体所有农用地总面积*万亩,其中村集体机动地面积*万亩,全县*%以上的村拥有集体土地。为提高集体土地的使用率和附加值,村集体通过依法收回、整理置换、规范手续等措施,进一步明晰集体土地产权,将集体土地出租给园县、企业、合作组织等经济实体,从而获取租金收益。2021年全县共有47个村通过土地租赁的方式为村集体增收*万元,占总收入的*%。如*村,将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滩地租赁给农业企业和种植大户,每年可以增加50万元的集体收入。
2.大力创新增收模式,在推进“三变”的基础上实现分红收益。结合“三变”改革,以打造“股份农民”为核心,以特色产业为载体,以股权为纽带,全面激活经营主体的发展活力,带动农民群众参与发展的积极性。村集体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等方式,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规模。2021年全县“三变”改革试点村*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25%。如*村采取“龙头企业+基地+村委会+农户”的模式,依托*公司,发展蔬菜产业基地,目前已兑现的入股分红收入*万元,其中农户入股分红*万元,农户劳动力入股分红*万元,村集体经济分红*万元。预计到年底可实现村集体积累8万元。
3.有效整合集体资产,在当好“管家”的基础上实现保值增值。在2021年全县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中,全县150个村共清理核实集体资产8.9亿元,负债2.4亿元。为全面盘活集体资产,发挥应有效益,村集体对所有闲置企业厂房、房屋、场地、校舍、仓库、生产设施设备等集体资产进行全面清理,收回部分合同到期或未签订协议的集体资产,并根据县位优势和市场需求,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运作,将资源劣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4.有效整合项目资金,在政策“加持”的基础上实现快速发展。为破解村集体增收难题,我县加大制度创新,从政策层面大力支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最大程度释放政策红利。2021年,县委、县政府大力整合涉农资金,将农民扶贫互助社退出资金*万元按照*万元/村标准,建立集体经济发展基金,从县管党费列支*万元进行示范性项目补助,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如*村充分利用扶持资金,采取“村党组织+合作社+农业企业+产业基地”的模式,建立*亩高原夏菜种植基地,修建*平米蔬菜冷链保鲜库,使村集体每年有了*万元集体收入,本村群众依托蔬菜种植,也可从中获得年均*元以上收益,达到了集体与个体的双赢。
5.挖掘培育新型产业,在延伸“链条”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为进一步激活农村发展活力,顺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潮流,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村集体依托全县打造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有力契机,积极鼓励推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如*村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为主的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发展蒲公英种植及蒲公英茶、杏皮茶加工,村集体每年可18万元以上。*村发掘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引入外地客商合作建设玫瑰园文旅项目,可为村集体每年创造10万元的集体收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根源剖析。
虽然我县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来看,全县村集体经济整体实力还比较薄弱,造血功能差,增收载体和平台不够完善,发展中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从收入占比来看,2021年全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中土地租赁收入占12.5%,集体资产租赁收入占13.1%,服务性收入占19.2%,项目收入占6%,拆迁、奖补、帮扶收入占38.5%,其他收入占10.7%。
城郊乡镇土地出让金占比较高,土地、集体资产租赁及其他收入占比较低,反映出村实体经济主要依靠土地租赁和出让,可变现资源匮乏,增收渠道单一,发展后劲不足。二是从增收载体来看,*等村能够依托本乡镇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依托相关企业和合作社,创新“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乡村旅游、苗木花卉、特色林果、特色养殖等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根据《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村党组织书记应当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在我县整体来看,由村集体创办和领办的经济组织屈指可数,村党组织在引领经济发展上的作用还不够明显。三是从收入总量来看,全县年均村级集体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有*个,占全县总数的*%;
全县年均村级集体收入10-20万元左右的村*个,占全县总数的*%;全县年均村级集体收入5-10万元左右的村*个,占全县总数的16.4%;全县村级集体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个,占全县总数的*%;全县村集体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占了全县的一半以上,村集体经济总体比较薄弱。四是从干部队伍来看,全县*名村“两委”干部中,50岁以上的占*%,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2.4%,这部分村干部年龄偏大、思想守旧、缺乏市场头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另外,还有一些村干部公心不强,认为五年一换届,只要干好任内的工作即可,缺乏长远眼光和担当精神,难以形成发展集体经济的长远规划。经本人认真分析思考,存在问题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思想认识不到位,人才匮乏。部分村干部认为市场经济主要是鼓励农民创业闯市场,发展民营经济,没有必要花心思再回过头去发展集体经济。存在“经营成功了,成果是集体的;经营失败了,群众要埋怨,债务难化解”的担忧,不愿意去冒风险,思想上有压力和阻力。部分群众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陈旧观念和“小富即安”、“小富则满”的心理。同时,受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现象严重,劳动力主体的年龄整体偏大,大多数都在50岁左右,年轻人和致富能人基本都在城市安家和发展,现行村干部队伍运行管理机制和发展环境无法吸引能人志士返乡投资创业。
2.资产监管不严格,流失严重。一些村级集体资源、固定资产、入股资金在签订承包租赁合同时不规范、不严谨,造成承包租赁费用明显偏离市场价格。如个别村集体厂房、学校等闲置资源,在租赁初期就签订20年或30年的租赁合同,没有考虑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因素,导致不能按照正常市场价格收入租赁费用。全县村集体机动地*万亩,收取租金的有*万亩,未收取租金的有3.3万亩,占总机动地总面积的85%,造成了村集体资源的大量流失。资产管理不善,虽然要求推行“三资”管理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制度管理大多数流于形式,一些村级集体经济管理制度不严,资产记账不清,出现集体资产对账不符,管理混乱等现象。
3.基础资源薄弱,家底不厚。总体来看,临近城区或靠近企业、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的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好,主要为城郊*等乡镇的土地出让收益;而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资源缺乏的村集体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大部分村“家底”不厚,在包产到户前,各村有大队部,小组有小队部,另有农业机械设备、加工厂房,有的还有村办企业、面粉厂、林场等经济实体,包产到户后,一部分分到了户,一部分改制变卖,一部分因产权不明晰去向不明,现有的行政村基本丧失了能供其发展的资源和资产基础,除村活动场所、学校、仓库、机动地等公益性资产外几乎无其他资产,导致发展集体经济困难重重。特别是在地理位置偏僻,既无资源可供开发,又无人才资金等优势的村,发展集体经济更是难上加难。
4.支持力度不够大,协同不足。村集体经济发展主要依托合作社等集体经济组织,但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相关土地、规划、建设等手续涉及多部门审批,造成项目迟迟未能开工,致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受限。近年来县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发展集体经济缺乏直接有效的政策支持,特别是在项目建设、土地保障、物业租赁等方面还没有一套更加系统有效的配套政策。另外是金融扶持力度不大,对符合小微企业标准的村级集体经济项目优先立项支持力度不够,金融机构在加大信贷支农力度、增加信贷额度、放宽抵押政策、降低信贷门槛等金融融资政策上,不能放松放活。
三、目标措施。
1.选优配强班子“生血”,凝聚集体经济发展合力。火车跑得快,全靠头来带,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村班子建设是关键,村干部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选优配强班子。
积极推行书记、主任“一肩挑”,鼓励村党组织书记带头领办合作社,不断扩大村党组织书记“领头雁”效应。进一步优化村两委干部结构,吸引更多的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退伍军人等进入村干部行列,大胆选用思想解放、事业心强、思路清晰、群众认可、懂经营、善管理的“能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切实让村干部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参谋者、实践者和参与者。二是提升能力水平。
加强对村“两委”班子及班子成员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能力的培训,着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不断夯实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持续抓好“头雁”工程,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村“两委”干部,尤其是村书记、主任赴发达地区进行专项培训,拓宽村干部的发展视野,增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引领农民致富的本领。三是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村班子目标考核的主要指标内容,与村干部考核、评先选优、提拔任用挂钩,让村级组织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集体经济和增加群众收入上来。对工作成效明显的村进行奖励,培树典型,形成正确的村级经济发展导向;对工作不力、敷衍塞责的村负责人进行调整。建立支持干事者、保护发展者、宽容失误者的用人机制,打消村干部求稳怕乱、不想发展、不敢发展的思想包袱,增强村干部主动担当、主动发展的意识,解决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2盘活集体资产“活血”,打破集体经济发展瓶颈。坚持因地制宜,引导各村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盘活村集体资产,促进村级集体经济“遍地开花”。一是盘活集体资产。扎实推进“三变”改革,全县150个村各成立一个股份经济合作社,对村集体原有的资产资源资金进行全面清产核资,将集体建设用地、集体机动用地等集体资产入股合作社,折股量化分配群众,通过承包、租赁等形式,定期按股分红,实现村集体经济稳定增收。同时,由村“两委”带头专门成立专业合作社,将门店、库房、土地等经营性可变资产投入到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民发展,增加集体经济,在利益分配上,要预留一定比例的发展基金,发展基金经村民讨论后可用于村集体公益事业发展。
二是强化监督监管。
加强“三资”管理,针对村级财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规范财务管理,加强民主监督和审计监督,不断提高村级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水平,推动村集体经营管理的公开化、透明化和规范化,防止集体资产流失,防止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三是完善体制体系。
搭建县级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交易平台,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对村集体土地、房屋、设备等资产资源实施招、拍、挂,确保公平、公开、公正、透明,提升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监管水平,不断完善资产资源交易体系,增加集体资产、资源收益,实现收益最大化,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3.发展特色产业“造血”,增加集体经济发展效益。根据各村不同的资源禀赋、县位特点、产业优势,积极探索多元化的集体经济发展思路,结合“三变”改革,在全县150个村全面推开改革进程,切实为各村找准符合实际的发展道路,进一步提升集体经济发展动力。
一是发展“土地合作型”经济。
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集体土地是农村实现集体收入最重要的物质基础。鼓励和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引导农户以承包地、林地等经营权入股组建土地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在土地合作社中占有一定比例的股份,以土地股份合作为基础,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原则上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土地合作社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可由土地合作社采取市场化方式将入股土地流转给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并提供相关配套服务,从而获取租金收益。二是发展“物业经营型”经济。
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闲置的厂房、仓库等物业设施,采取入股、租赁的形式发展联合经营。支持城郊、园县附近、主干道沿线等区位优势明显的村,通过建设专业市场、沿街商铺、标准厂房、仓储中心、停车场等物业设施,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鼓励位置偏远村、村内资源匮乏、发展空间较小的村,采取村村联合、村企联合等形式,在城镇、园县等推行异地兴建或购置物业项目,联建厂房、联购商铺、联办仓储等,使村集体有稳定的收入。三是发展“产业带动型”经济。
围绕“一村一策”、“一村一品”目标,结合特色产业优势,采取“支部+合作社(协会)+农户”的形式,做好戈壁农业、特色农产品、文化旅游等县域性特色主导产业的规划和开发,依托农业产业、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农耕文化、电商平台等载体,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鼓励龙头企业创建农业产业基地,支持村集体领办农业合作社,以土地经营权、资产、资金等按照保底分红方式参股龙头企业,实现企业带合作社,合作社带农户的体系,形成相依相存、相互竞相发展的发展势态。四是发展“乡村服务型”经济。
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参办农业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农资供应、生产管理、农机服务、市场营销、物流配送、农业电商等农业配套服务。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搭建劳务服务平台,提供信息咨询、劳务派遣、职业介绍、技能培训等劳务中介服务。4.加大政策扶持“输血”,夯实集体经济发展基础。始终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制定出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配套政策,大力整合项目资源,因村制宜,分类施策,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途径。
一是优化整合力量。
建立县镇两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基金,整合各部门支农惠农资金,进一步用足用活“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农民合作社补助资金、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等农业产业扶持政策,加大对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力度,对发展计划可行、经营风险小、管理科学的村集体经营项目,采取贴息、奖励、补助、税收减征、免征优惠等方式予以扶持。二是加大金融支持。
金融部门要加大信贷扶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在增加授信额度、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支持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向农村延伸布局经营网点,增强金融服务实体能力。三是优化体制机制。
在不改变集体资金实际控股的前提下,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专业技术人才和社会能人进入村集体经济,形成完善的股份制运营政策体系,进一步深化民主制度,强化资产管理,建立起与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管理有序、运作规范的村级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广大股民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第四篇:如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村级集体经济是否富裕是农村发展的基础,也是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个别村却因受思想束缚,资源匮乏,不能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造血功能不足,严重阻碍了村级组织在新形势下为群众谋福利的作用。
(一)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素质为基础。选优配强村级班子,从文化程度高、科技致富带头人中选配村干部,把那些事业心强、懂经营、会管理和具有开拓进取、不怕吃苦、廉洁自律的人选进班子,提高村级班子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
(二)提高干部素质,以加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训为重点。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通过各种方式对村干部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增强其法制观念。增强其发展集体经济的信心和能力,重点培训经济结构调整,金融、法制、城乡一体化、团队管理等方面知识,提高他们适应、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三)挖掘本村优势,增强和拓宽集体经济发展渠道。坚持因村制宜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立足优势,选准路子,引导各村立足区位、资源等优势,寻找与本地特色相适应的公司形成利益联合体,合理开发。同时,利用集体土地资产,使土地这一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得到最优配置。
(四)借助政策支持,切实提高政策利用效率。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如农田水利基建、种养殖业补贴,积极争取上级给予资金支持。大力开展对口帮扶活动,如拓展“五联三创”“千户联建”等,开展扶持工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出资、出力、出策,千方百计发展集体经济。
第五篇:壮大集体经济典型材料
多措并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XX镇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典型材料
XX镇位于XX西部,距市府XX100公里,辖区总面积206平方公里,辖11个村民委员会,238个村民小组,6029户,24334人。2011年,XX镇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因地制宜,找准思路,典型带动,全面推进,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全面杜绝了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5万元,3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5万元,促进了XX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强班子建设,夯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我镇以村“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通过大力培养“创业型、专业型、奉献型”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选好配强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夯实村级组织基础。并着力建好三个培训阵地,培育三大能人:一是建好农业科技培训阵地,培育一批科技示范与推广能人;二是建好畜牧养殖培训阵地,培育一批养殖示范能人;三是建好法律培训阵地,培育一批纠纷调解能人。自2011年以来,全镇共召开各种培训会议一百余场次,培训人员1.8万多人次,村两委班子成员参训率达100%。
二、因地制宜,开辟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有效途径1
党建是基础,发展是根本。我镇以煤炭、魔芋、萝卜、刺绣、茶叶和林业等资源优势为基础,因村制宜、找准思路、加强领导、加大扶持、典型带动,全面推进集体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盘活集体资产,发展经营型经济
为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部分村委会通过山林土地的承包租赁,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我镇以XXX茶厂为依托,充分抓住XX立体气候明显,海拔较高、常年云雾缭绕、适宜种植茶叶的有利优势,实行政府引导、积极为茶叶生产、加工和销售争取项目支撑、投入水利工程、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厂房扩建等,由农推中心提供技术指导等方式,引导4个村委会发展茶叶种植,目前,全镇共种植茶叶300余亩,产茶10余吨,可实现收入60多万元,仅此一项,4个村可获得集体经济收入上万元。
二是建立协会,发展服务型经济
将支部建在协会上,成立了XX产业协会、XX萝卜专业合作社及XX村彝绣协会,形成“农户+协会(合作社)+支部”的服务体系,为会员(社员)提供技术、加工、产销有偿服务,使村集体在有偿服务中实现创收。一是在萝卜、魔芋发展前景较好的XX、XX、XX等村委会分别发展萝卜5000亩,种植魔芋4000亩;二是在革命老区XX村委会,结合当地民族文化刺绣工艺品多样的基础,发展彝族刺绣。通过
发展会员引导带动其它农户加入协会,促进协会会员户年均增收8000多元,每个村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上万元。
三是强化煤炭资源管理,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在XX、XX、XX、XX、XX等村委会充分发挥煤炭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强化监督管理,向煤炭企业收取适当管理费,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确保村委会工作正常运转。
四是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各村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组织。XX村委会利用XX河畔地形优势,由多户农户自行投资发展适当规模的养猪项目,仅XX云岭生猪养殖项目,每年可出栏仔猪2400头,出栏生猪200头,年收入30多万元;XXX村发挥山林优势,把发展养殖业作为特色产业来抓,建立了XXXX养牛示范村。目前,我镇11个村每个村集体经济组织都有了自己的产业支撑点,彻底消除了集体经济空壳村。
三、强化管理,巩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果
一是部门联动,搞好服务
为推动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我镇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各村联系领导和联系点干部对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指导工作和提供信息服务;经发办、农推中心、兽医站等部门负责提供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和产业发展指导工作;财政所、会计
委托中心负责指导建立健全财务制度,搞好资金使用的督查。
二是发展组织,建立机制
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企业管理方式,通过组建村办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发展载体,形成有活力的发展机制。全镇共建立村办企业2个:XX镇XXX茶厂、XX茶厂;专业合作社1个:XX萝卜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2个:XX魔芋产业协会、XX村刺绣协会。
三是筹措资金,确保运行
在各个集体经济组织都没有自有资金的情况下,发动村委会积极争取、多渠道筹集资金,通过向上级部门争取,目前每个村集体经济组织都争取到一定资金,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镇政府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投入,如:2010-2011年为XXX茶厂争取到水利项目资金10万元,实施饮水工程一件,修建了20立方小水窖5个,保证了充足的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