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邓小平理论课程重难点辅导七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邓小平理论课程重难点辅导七
邓小平理论课程重难点辅导七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
1.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是什么?
(1)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
(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6)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健全和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2.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和方法是什么?
(1)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3)必须要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必须确保国家的安定团结。
3.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三者之间有何关系?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中心,它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而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靠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和支持。
4.为什么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答题要点:
(1)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
(2)民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证。
(3)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民主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总之,民主同社会主义不可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民主与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理论的核心内
5.试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答题要点:
(1)从历史发展看,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2)从法治和德治所属的领域看,它们同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
(3)从实践看,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都抓好,并使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紧密配合,才能保证社会的良好秩序,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七章 综合习题练习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人民通过()的政权组织形式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A.人民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
A.工农民主专政
B.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C.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3.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A.根本前提
B.根本目的 C.根本手段
4.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的组建工作是按(A.《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的规定进行的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进行的 C.《共同纲领》的精神进行的
5.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是()。
A.民主制
B.民主集中制
C.集中制
6.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是()。
A.民主发展的积极成果
B.政治制度发展的积极成果
C.政治思想发展的积极成果
7.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的()。
A.实现手段
B.基本保证
C.根本目的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8.邓小平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
A.稳定
B.发展经济
C.改革开放
9.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
A.思想领导
B.组织领导
C.政治领导
10.“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
A.政治基础
B.主要途经
C.基本方针
参考答案:
1.A
2.C
3.A
4.C
5.B
6.A
7.B
8.A
9.C
10.C
二、简答题
1.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和方法是什么?
(1)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3)必须要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必须确保国家的安定团结。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三者之间有何关系?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中心,它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而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靠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和支持。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答题要点:
(1)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
(2)民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证。
(3)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民主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总之,民主同社会主义不可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民主与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是邓小平社会主
2.试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答题要点:
(1)从历史发展看,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2)从法治和德治所属的领域看,它们同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
(3)从实践看,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都抓好,并使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紧密配合,才能保证社会的良好秩序,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二篇:课程重难点辅导2
课程重难点辅导:第二章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2011-10-07
一、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 资产阶级宪法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条件。
1.近代资产阶级宪法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商品经济是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国家权力和社会资源高度集中于以君主为代表的统治者手中,社会的被统治者奴隶和农民不拥有国家权力和社会的经济资源.必须使其对统治者产生严重的人身依附关系。这样,建立在人格独立、平筹、自由基础上的宪法当然不可能产生。
在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替代了封建生产方式。资产阶级为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迫切要求废除一切封建主义的羁绊,建立自由竞争和平等交换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种经济形态对人的要求是人们必须成为具有独立人格主体,并且可以自由地占有财产,自由地出卖劳动力,自由地进行生产、交换与竞争。这样的要求反映在法律上,是用根本法去组织政府并规范政府权力,防范权力专横并为公民的平等权利与自由提供保障,这就为宪法的产生和宪政制度的形成提供了经济上的动力。2.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资产阶级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资产阶级宪法是在摧毁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过程中产生的。为了摆脱封建专制的压迫和束缚,新兴的资产阶级不断掀起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民主、自由和平等的斗争。为了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成果,防止封建势力复辟,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便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来确认和巩固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以平等自由为基础,以代议制、选举制、政党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近代民主政治为宪法的产生提供了政治条件。
3.以“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三权分立”和“法治”为内容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是近代宪法产生的思想理论条件。
宪政实践须以宪政理论为先行。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之前和其中,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一系列的民主、自由的主张,论证了以民主代替专制、以民权代替君权、以人权代替神权、以自由代替奴役、以平等代替特权的合理性,为资产阶级革命制造舆论。在此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学者如英国的洛克、法国的孟德斯鸠和卢梭等人提出的“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三权分立”、“法治”等自由、民主、人权的宪政学说。这些学说和理论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重要思想理论武器,对于动员广大人民群众起来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推动资产阶级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它们又成为资产阶级制定、实施宪法、组织国家的重要思想理论基础。4.法律部门的增多,法律形式的分化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法律部门在更高层次上的统一是宪法得以产生的法律条件。
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以前,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数量少,活动范围狭小,社会关系简单,所以不需要大量和复杂的法律规范和众多的法律部门予以调整。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突破了原来的自然经济的框架,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促进了商品交换的普遍与流行,因而使民事方面的法律关系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原来以刑法为主、诸法合体的法律表现形式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各种部门法分离独立、自成体系已是大势所趋。而另一方面,法律各部门的分化又易导致各部门法的冲突,不利于法制的统一,因此需要有一种更高层次的根本法来统摄各部门法,使一个国家的各部门法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这种法律表现形式的变化为宪法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1954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1.主要内容
1954年宪法由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组成,共106条。它是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制定的,《共同纲领》中有关国家制度、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各项基本政策实践被证明是正确的,宪法对此予以保留,并进一步加以充实和完善。同时,1954年宪法又是对《共同纲领》的发展。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1)规定了我国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它确认了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的国家性质,这比《共同纲领》规定的国家性质有所发展;它规定了我国采取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确认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四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2)肯定了《共同纲领》所规定的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即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且根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建国以来政权建设的经验,确定了我国国家机构的组成,规定了国家机构的民主集中制的活动原则,规定了在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制度。
(3)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作了比较完善和具体的规定,开展了人民民主,同时规定了逐步扩大物质保障的措施,体现出国家、社会利益同公民个人利益的一致性。
2.基本原则
1954年宪法所确认的基本原则包括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1)人民民主原则。宪法关于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规定,关于国家机构的设置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定,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都体现了社会王义民主的精神。这种民主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而是人民民主,即无产阶级钡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
(2)社会主义的原则。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并且“通过和平的道路消灭剥削和贫困,建成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这就明确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过渡进而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
另外,1954年宪法在贯彻上述基本原则的同时,也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
三、1982年宪法及几次修改
1982年宪法由序言,总纲,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和首都组成,共138条。它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规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它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完善,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82年宪法是一部较完备的社会主义宪法,也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
现行宪法实施以后,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宪法的一些规定与社会实践存在明显不适应的情况,为了适应中国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形势和需要,全国人大依据宪法中有关宪法修改程序的规定,对1982年宪法作了四次相应的修改和补充。
1.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两条宪法修正案,其内容是: 第一,修改第10条第四款,删去了不得出租土地的规定,增加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第二,对第11条予以修改,肯定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即“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
2.1993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9条宪法修正案,其内容包括:
第一,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坚持改革开放”写入宪法序言,将“高度文明、高度民主,改为“富强、民主、文明”。这肯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比较榘中、完整地表述了党的基本路线。
第二,规定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内容,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这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基本形式确定下来。这有利于实现对农村政策的长期稳定。
第四,确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国家的基本经济体制。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
第五,调整地方人大的任期,规定“省、直辖市、县、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5年。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3年。”
3.1999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了6条宪法修正案,其内容是:
第一,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宪法,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国家的指导思想地位。宪法将序言第七段中“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一句话改为“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引下„„”这样修改,是将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列为宪法的指导思想,为邓小平理论在国家的指导思想地位提供了宪法依据和保障,使邓小平理论成为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
第二,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修改为“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正确分析国情得出的科学论断,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第三,在《宪法》的第5条增加一款规定,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四,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样修改,就使得宪法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
第五,关于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修正案将《宪法》第8条第一款中“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修改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将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写人宪法,对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六,关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等非公有制经济,修正案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宪法修正案的这一规定是将党的正确决策加以宪法化。同时宪法修正案还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这样修改,进一步明确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会有力地推动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七,将“反革命的活动”修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这是考虑到我国已经从革命时期进入建设时期,从法律角度来看,把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等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犯罪行为,规定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比较合适。1997年通过的新刑法已经将“反革命罪”修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罪”。宪法将“反革命的活动”修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对促进刑法的实施具有积极意义。
4.2004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了14条宪法修正案,其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修改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并将“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修改为“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增加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宪法修正案在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之后,增加“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
第三,统一战线的表述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宪法修正案在宪法关于统一战线的表述中增加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统一战线包括的“劳动者”、“建设者”和两种“爱国者”,一层比一层更广泛,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
第四,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第13条第三款“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第五,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第l条第二款修改为“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第六,完善对私有财产保护的规定。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第13条修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第七,增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社会保障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14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第四款:“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八,增加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的第1条即《宪法》第33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在宪法中作出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宣示,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第九,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成的规定。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59条第一款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成的规定中增加“特别行政区”,将这一款修改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第十,关于紧急状态的规定。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第67条规定的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第二十项“决定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戒严”修改为“决定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进入紧急状态”,并相应地将《宪法》第80条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发布戒严令”修改为“宣布进人紧急状态”;将《宪法》第89条规定的国务院职权笫十六项“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的戒严”修改为“依照法律规定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进人紧急状态”。
第十一,关于国家主席职权的规定。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第81条中甲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受外国使节”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活动,接受外国使节。”
第十二,修改乡镇政权任期的规定。宪法修正案把乡、镇人大的任期由3年改为5年,各级人大任期一致,有利于协调各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和人事安排。
第十三,增加对国歌的规定。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第四章的章名“国旗、国徽、首都”修改为“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在这一章第136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第三篇:)国际私法重难点辅导
(2013.06.10)国际私法重难点辅导(文本)
石蕾:大家好,今天的教学活动正式开始
今天的主题是重难点辅导,今天我们会就本课程的重难点内容逐章逐节进行辅导,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第一章 国际私法基本理论 第一节
国际私法基础知识
一、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及其特征
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是具有涉外因素的民事关系。涉外民事关系是指民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三者之一具有涉外因素的,即为涉外民事关系。
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特征 1.涉外性。2.广泛性。3.国际性。
二、涉外民事关系法律冲突
法律冲突是指在涉外民事关系中,由于涉外因素导致有关国家的不同法律在效力上抵触。
法律冲突产生的原因。具体内容大家自己看教材,但是第三个原因涉及到法律的域内效力和域外效力之间的冲突。什么是域内效力和什么是域外效力也就是什么是属地效力和什么是属人效力也是国际私法上的很重要的概念,同学们要重点看一下。
三、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调整
(一)冲突法调整:又称间接调整。采用的方法是制订一个冲突规范,在冲突规范当中指出怎么来适用法律,从而找到应该适用的法律,这个法律称之为准据法。这里涉及到经过冲突规范的指引就产生了间接性。
(二)实体法调整:制订统一的实体规范,直接适用这个直体规范。这种方式也称之为直接调整。第二节 国际私法的范围和定义
一、国际私法的范围
中国国际私法学界对国际私法范围有大、中、小国际私法之争论。我们认为,国际私法范围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规范;
(二)冲突规范;
(三)统一实体规范;
(四)国际民事诉讼程序和商事仲裁程序规范。我们采用的这个观点基本上是属于中国际私法的范围。
第三节
国际私法的渊源
国际私法的渊源是指国际私法规范的表现形式。任何一个法律部门都有其特定的法律渊源。国际私法的法律渊源包括国内立法、国内惯例、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一、国内立法
国内立法是国际私法渊源的最早表现形式,迄今为止仍是国际私法最主要的渊源。其具体表现为:散见式、专章专编式、法典式。
二、国内判例
国内判例是一国法院审理某一案件作出的判决及该判决确定的法律原则对以后的司法审判具有拘束力。我国不承认判例具有法律拘束力。我国承认判例是国际私法的渊源。
三、国际条约
没有什么具体强调的内容
四、国际惯例
国际惯例是在国际交往中经过反复的实践逐步形成的具有确定的内容,为世人所共知的行为准则。国际惯例的适用,须国家同意、当事人选择。
五、学说作为国际私法渊源问题 第二章国际私法发展史 第一节
国际私法学说史 对于一个学说,主要从四方面把握,即背景,创立(创立年代、创立人、创立方式),内容,评价。
一、意大利法则区别说
二、荷兰的国际礼让说
三、萨维尼的法律关系本座说
四、柯里的政府利益分析说
一、国际私法的国内立法史
中国唐朝《永徽律》最先规定国际私法规范。
1756年《巴伐利亚法典》、1794年《普鲁士法典》规定了冲突规则。
1804年《法国民法典》关于国际私法的规定对各国国际私法的立法产生过巨大影响。19世纪末至20世纪,国际私法的立法由法典中的国际私法条款转为法典式立法。
二、国际私法的国际立法
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在国际私法统一化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海牙国际私法会议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893年至1951年,这一时期的海牙国际私法会议是临时性的国际会议,而非国际组织。1951年通过了《海牙国际私法会议规约》,海牙国际私法会议成为政府间的国际组织。第一届海牙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发起人。
第三节
我国国际私法的历史 我国国际私法的立法史
我国国际私法的立法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宋、元、明承袭唐制,明末、清发生逆转,采属地主义立场。1918年北洋政府颁布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国际私法法典《法律适用条例》。1953年中国台湾颁布《涉外法律适用法》。第三章冲突规范 第一节
冲突规范的法律特征与冲突规范的结构和类型
一、冲突规范的概念与法律特征
冲突规范是指对特定涉外民事关系的调整,指出应适用哪一国法律作为准据法的规范。冲突规范的法律特征:
1.冲突规范不直接规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只指出该民事关系应适用何国法。2.冲突规范和准据法相结合,才能最终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
二、冲突规范的结构
冲突规范在结构上有范围和系属组成。范围是指冲突规范所要调整的民事关系,系属是指调整涉外民事关系应适用的法律。
连接点是指把特定的民事关系与某国法律连接起来的桥梁与纽带。
三、冲突规范中的连接点
连接点是指把特定的民事关系与某国法律联系起来的一种事实因素。连接点反映着特定的民事关系与一定地域法律之间的内在联系。
连接点多以国籍、住所、居所、营业地、物之所在地、行为地等客观标志确立,现在连接点的确立,除采用客观标志外,还采用主观因素与客观标志相结合的方式确立连接点,如意思自治原则、最密切联系的原则。
四、冲突规范的类型 单边冲突规范 双边冲突规范 选择型冲突规范 重叠型冲突规范
五、系属公式
双边冲突规范的系属又称作系属公式,其种类有:
(一)属人法
(二)物之所在地法
(三)行为地法
(四)法院地法
(五)旗国法
(六)当事人合意选择的法律
(七)最密切联系的法律 第二节
准据法及其确定
一、准据法的概念与法律特征
准据法是指按照冲突规范的指引而援用的确定当时人权利与义务的特定实体法。准据法有两个法律特征:
1.准据法是经冲突规范指引所援用的法律。2.准据法是能确定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法律
二、准据法确定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区际法律冲突与准据法的确定 1.区际法律冲突的概念 2.区际法律冲突的解决方法 3.我国区际私法的特征 第三节 先决问题
一、先决问题的概念
先决问题是指涉外民事关系中的主要问题是以另一个问题的解决为条件的,这另一个问题就是先决问题。
二、先决问题的法律地位 先决问题具有独立于主要问题的法律地位。第四节 识别
一、识别的概念、起源
概念。识别是将涉外民事案件的事实情况或有关问题进行分类,把它归入特定的法律范畴,以确定应适用的准据法。
起源。1891年德国法学家卡恩在《潜在的法律冲突》一文中首次提出识别问题,1897年法国法学家巴丁在《关于法律关系性质的确定》论文中第一次使用了“识别问题”这一概念。
二、识别的对象 识别的对象是事实情况。识别的对象不是冲突规范。
识别的对象不是冲突规范中的连接点。
三、识别的法律依据 石蕾:第四章 第四章
冲突规范适用过程中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 反致
一、反致的概念
1.广义的反致和狭义的反致 2.反致、转致、间接反致的概念
二、反致制度的产生
1.反致制度产生于1878年法国法院审理的福尔果继承案 2.反致产生的原因
A.客观原因。对同一涉外民事关系,法院地国与有关国家分别规定了不同的系属。B.主观原因。法院把冲突规范指向的国家的法律理解为包括实体法和冲突法在内。C.与同一涉外民事案件相关联国家之间的法律存在致送关系。
三、各国反致的立法与实践 1.接受反致、转致 2.接受反致、不接受转致 3.不接受反致、转致 第二节 法律规避
一、法律规避的概念与起源
法律规避是指当事人为了逃避本应适用的法律,故意制造一些条件以便利用冲突规范,使对其有利的国家的法律得以适用。
法律规避起源于法国鲍富莱蒙离婚案
二、法律规避的构成条件 1.当事人存有规避法律的故意。
2.当事人实施了规避法律的行为,改变了连接点,或者规避了各国法律中规定的连接点。3.当事人规避的是强制性法律,而非任意性法律。4.当事人实现了规避法律的目的的。
5.当事人规避法律后,仍与原国家或原地区保持某种联系。变更连接点的几种情况。法律规避产生的原因。
三、法律规避在国际私法中的地位
法律规避是独立的法律制度,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
四、法律规避的范围
法律规避仅指规避一国的实体法,还是包括一国的冲突法。法律规避仅指规避本国法,还是既包括本国法,又包括外国法。第三节 外国法的查明
一、外国法查明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
外国法的查明是指法院审理涉外民事案件时,根据冲突规范应适用外国法,如何确定该外国法是否存在及如何查明该外国法的内容。
二、查明外国法的方法
1.英美法系国家多把外国法看作事实,由当事人负责举证。
2.大陆法系国家多把外国法看作事实,由法官负查明外国法的内容。
3.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家把外国法视为法律,原则上由法官查明,必要由当事人予以协助。4.秘鲁等国家把外国法视为法律,原则上由当事人查明,当事人不能查明时,法官采 取措施负责查明。
三、外国法内容不能查明时的解决方法
1.以法院地法代替应适用的外国法。我国法律亦作了相同的规定。2.类推适用内国法。
3.驳回当事人的诉讼请求或抗辩。4.适用一般法理。
四、外国法错误适用的司法救济 第四节 公共秩序保留
一、公共秩序保留的概念与涵义 公共秩序保留是指法院依本国冲突规范指引应适用外国法时,如果外国法的内容与本国的冲突规范相抵触,则可排除该外国法的适用。
1.公共秩序保留与公共秩序 2.公共秩序保留的历史沿革 3.公共秩序保留的三种表现形式 第五章涉外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第一节
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
一、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的含义
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是指外国人(包括法人、自然人)在内国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
二、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的历史发展 1.敌视主义时期 2.贱视主义时期 3.差别主义时期 4.相互主义时期 5.平等主义时期
三、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的几种制度
(一)国民待遇
国民待遇是指一个国家给与外国人的民事法律地位不低于给与本国人的民事法律地位。国民待遇的特点。
(二)最惠国待遇
最惠国待遇是指给惠国给予受惠国的待遇不得低于他已经给予或将来给予第三国的待遇。最惠国待遇的特点。
(三)优惠待遇
普遍优惠待遇是指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给予普遍的、非歧视性的、非互惠性的关税优惠制度。
第二节 自然人
一、自然人的国籍
(一)国籍冲突 1.国籍的概念 2.国籍的取得方式 生来取得 传来取得
3.国际冲突的形式 积极冲突 消极冲突
(二)国籍冲突的解决(1)国籍积极冲突的解决
A.当事人所有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籍中有一个是内国国籍时,内国国籍优先,只承认内国国籍,不承认外国国籍。
B.当事人所具有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国籍都是外国国籍,其解决方法有:(A)以当事人最后取得国籍为其国籍。
(B)以当事人住所地、经常居所地以及与当事人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国籍为其国籍。(C)由法院确定其国籍。(2)国籍消极冲突的解决(A)以当事人住所所在地国家为其国籍,无住所或住所不能确定,以当事人居所所在地国家为其国籍。(B)由法院确定其国籍。
二、自然人的住所
同学可以比照国籍这几个方面学习。冲突:积极冲突和消极冲突。冲突的解决方法与国籍差不多。
四、自然人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
(一)自然人的权利能力 1.自然人权利能力的法律冲突 2.自然人权利能力法律冲突的解决
(二)自然人行为能力 1.自然人行为能力的法律冲突 2.自然人行为能力法律冲突的解决 第三节 法人
一、法人的国籍 1.法人国籍的概念
法人对一个特定国家的属性就是法人的国籍。2.法人国籍的确定 A.成立地 B.管理中心所在地 C.主要营业所所在地 D.实际控制标准 E.复合标准
二、法人的住所
各国确定法人住所的作法。
四、外国法人的认许 外国法人的认许的概念 外国法人的认许的方式 A.特别认许制 B.一般认许制 C.相互认许制 D.分别认许制 第六章 第一节 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目的的行为。法律行为形式要件的准据法。第二节 代理
一、涉外代理的概念与代理的法律冲突
二、涉外代理的法律适用
(一)被代理人与代理人关系的准据法
(二)被代理人与第三人关系的准据法
(三)代理人与第三人关系的准据法
三、代理法律适用公约 第七章涉外物权的法律规定 第一节
涉外物权中的法律冲突 涉外物权的法律冲突
涉外物权法律冲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权的主体和客体
(二)物权的种类与内容
(三)物权的取得、转移和消灭
(四)动产和不动产的区分
(五)物权的保护方法 第二节
物之所在地法原则
一、物之所在法原则的产生与发展
物权依物之所在地法原则产生于13世纪的法则区别说。当时的物权主要指土地及与土地相关的不动产,而动产适用所有人住所地法,其原因是动产数量太少。19世纪末、20世纪初,生产力的发展使流动资本增加,动产的比重加大,最终导致动产和不动产物权都适用物之所在地法。
二、物之所在地的确定
(一)有体动产所在地的确定
(二)无体动产所在地的确定
三、物之所在地的适用范围
1.物之所在地法决定物权客体的范围。2.物之所在地法决定物权的种类与内容
3.物之所在地法决定物权的取得、转移、变更、和消灭的条件。4.物之所在地法决定动产和不动产的区别 5.物之所在地法决定物权的保护方法
四、物之所在地法原则适用的例外 1.运送中物品的法律适用
2.船舶、飞机等运输工具的法律适用 3.与人身关系密切的动产的法律适用 4.外国法人财产清算的法律适用 5.无主土地上的物的法律适用 6.外国国家财产的法律适用 第八章涉外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 第二节
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冲突原则
一、知识产权的法律冲突
(一)专利权的法律冲突
(二)商标权的法律冲突
(三)版权的法律冲突
二、知识产权的法律适用原则
(一)适用知识产权原始国法律
(二)适用保护国法律
(三)原始国和保护国法律兼用
(四)有关知识产权转让的法律适用 第三节 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与国际组织
一、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
六个公约的缔结生效时间,我国加入时间,主要原则,内容。第四节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建立
1967年7月14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顶国际会议上签订了《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该公约1970年4月生效。1974年12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我国1980年6月3日成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第90个成员国。第九章涉外合同之债的一般法律适用原则 第一节
涉外合同法律冲突与解决方法 确定合同准据法的同一论与分割论
同一论主张将合同的几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统一适用一个法律。分割论主张对合同的几个方面作以分割,分别适用不同的法律。第二节
涉外合同之债的法律适用原则
一、意思自治原则 1.意思自治原则的内容 2.意思自治原则的产生和发展。3.意思自治原则的范围
无限意思自治原则,主张选择法律不受限制,但要合法、善意。有限意思自治原则,主张合同准据法的选择必须与合同有一定的联系。4.意思自治的方式
明示的意思自治,要求当事人对合同准据法的选择明确的表示出来。
默示的意思自治,法官根据合同中的一些因素推定当事人已默示同意适用某一国法律。
二、客观标志说
客观标志说是指法院依照“场所支配行为”的原则以与合同有关的客观标志为依据,确定合同的准据法。
在各国的立法与实践中,与合同有关的客观标志主要有:
合同订立地、合同履行地、当事人国籍或住所、物之所在地、法院地或仲裁地。
三、最密切联系说
(一)最密切联系说的概念与特征
1.最密切联系说是指某一法律关系在当事人没有选择应适用的法律或选择无效的情况
下,法院依据这一原则,在与法律关系有联系的国家中,选自一个与该法律关系本质上有重大联系,利害关系最密切的国家的法律予以适用。
2.最密切联系原则的法律特征:
(1)最密切联系原则是一种新的法律选择方法。
(2)最密切联系原则的核心是通过对合同以及与合同有关的各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来寻 找与合同最密切联系的法律。
(3)最密切联系联系的原则赋予了法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二)合同中最密切联系因素的判定方法 1.美国的合同要素分析法
2.大陆法系国家的特征性履行说。特征性履行是指法院根据合同的特殊性质,以何方的履行最能体现合同的特性来决定合同的法律适用。
第三节 我国关于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原则
一、意思自治原则
二、最密切联系的原则
三、强制适用中国法原则
四、国际条约优先原则
五、适用国际惯例原则
第十章 几种具体合同的法律适用 第一节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法律适用
一、调整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国际公约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重要)1.签定生效时间。我国加入时间。2.公约的适用范围 3.公约的适用依据
4.我国加入公约时提出了两项保留
二、调整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国际惯例
1.影响较大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文件(2000年惯例的特色)2.常用贸易术语:FOB、CIF、CFR(重要)第二节
国际货物运输合同的法律适用
一、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及其法律适用
(一)班轮运输合同 1.提单及提单的法律职能 2.调整提单运输的国际公约
1924年《统一提单若干法律规定的国际公约》
1968年《修改统一提单若干法律规定的国际公约的议定书》 1978年《联合国海上货物运输公约》
(二)租船运输合同 概念和种类
二、国际航空运输合同及其法律适用
调整国际航空运输合同的国际公约(公约名称重要)1929年《华沙公约》 1955年《海牙议定书》 1961年《瓜达拉哈拉公约》
三、铁路运输合同及其法律适用 调整国际铁路运输合同的国际公约
《国际铁路货物联运协定》 《关于铁路货物运输的国际公约》 其中我国加入的公约。第三节
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合同的法律适用
一、运输保险合同的法律适用
(一)适用冲突规范确定合同的准据法。
(二)适用国际惯例。第四节
国际贸易支付的法律适用
一、票据及其法律适用
(一)票据的概念与种类
(二)票据的法律冲突及其两大票据法体系
(三)票据法律适用原则
二、支付方式及其法律适用
(一)支付方式及种类
汇付、托收、信用证。各自概念和类型。信用证的法律特征
(二)支付方式的法律适用 托收统一规则、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 第十一章涉外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 第一节
侵权行为及其法律适用
一、侵权行为的责任基础(涉外侵权损害赔偿的责任基础):一般采用过错原则,推定过错原则和特殊案件采用无过错原则。
二、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竞合以及这种情况下的法律选择 第二节
侵权行为之债的法律适用
一、传统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原则
(一)侵权行为地法
(二)法院地法
(三)重叠适用行为地法和法院地法。
二、当代侵权行为法律适用原则
(一)侵权行为自体法
(二)有限意思自治原则
(三)当事人的共同属人法 第三节
几种特殊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
一、侵权行为之债的法律适用
(一)发生在公海上的侵权行为(船舶内部、传播碰撞的法律适用)
(二)发生在领海内的侵权行为(停泊或行驶在领海内发生侵权行为、撞坏港口设施或排放有毒物质的法律适用)
(三)我国法律对涉外海上侵权的法律规定(海商法里的规定)
二、空中侵权行为之债的法律适用
三种情况(航空器内、航空器碰撞或与其他物体碰撞、航空器事故致使旅客受伤或受损)下分别的法律适用。
调整空中侵权行为的三个国际公约:华沙公约、海牙议定书、瓜达拉哈拉公约
三、涉外产品责任的法律适用
四、公路交通事故的法律适用
五、油污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 第十二章涉外婚姻家庭关系法律适用 第一节
涉外婚姻的法律适用
一、涉外结婚的法律冲突
二、结婚实质要件的法律适用 1.依婚姻缔结地法。2.适用当事人的属人法。3.混合制。
三、婚姻形式要件法律适用 1.适用婚姻缔结地法 2.适用当事人本国法 3.适用属人法或婚姻缔结地法 4.领事婚姻。第二节
涉外离婚案件的管辖权及其法律适用
一、涉外离婚案件的管辖权 1.以住所或居所为标志的管辖原则
2.以国籍为主,住所或居所为辅确定管辖权原则
二、涉外离婚的法律适用 1.适用法院地法 2.适用属人法
3.选择或重叠适用属人法和法院地法 3.适用有利于离婚的法律
三、关于离婚法律适用的国际公约
1902年6月12日海牙国际私法会议通过了《关于离婚及别居管辖权与法律冲突公约》,该公约在离婚及别居法律适用上采用一种所谓“双重隶属原则”,即采用重叠适用当事人属人法和法院地法的原则。这实际上是海牙会议试图协调当时世界上存在的一些国家不允许离婚只许别居,而另一些国家只许离婚不许别居这两大制度的结果。第三节
夫妻关系的法律适用
夫妻关系主要分为夫妻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两大部分。
一、夫妻人身关系的法律适用
(一)适用当事人的属人法
(二)适用行为地法
(三)适用有利于夫妻人身关系效力确定的法律。
二、夫妻财产关系的法律适用
夫妻财产关系的法律适用主要涉及如下一些内容:
(一)意思自治原则的运用
(二)关于分割制还是单一制确定准据法的问题。
(三)属人法。
(四)关于准据法的不变主义与可变主义问题 第四节
亲子关系的法律适用
一、父母与婚生子女关系的法律适用。
二、父母与非婚生子女关系的法律适用
三、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适用 第五节
收养、监护和抚养的法律适用
一、收养的法律适用
(一)涉外收养成立要件的法律适用
(二)涉外收养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适用
收养关系形成之后,在确定收养效力时,应适用的法律。
二、监护的法律适用 涉外监护的法律适用
三、抚养的法律适用 抚养的法律适用
第十三章涉外继承的法律适用 第一节 遗嘱继承
一、遗嘱形式要件的法律适用
(一)遗嘱形式要件的法律冲突
(二)遗嘱形式要件的法律适用
1.采用区别制,不动产适用遗产所在地法,动产适用其他法律。
2.采用单一制,不分动产和不动产,统一适用立遗嘱人本国法或立遗嘱地法。
二、立遗嘱人能力的法律适用
立遗嘱能力适用立遗嘱人的属人法。遗嘱中涉及不动产,一般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
三、遗嘱内容的法律适用 1.适用立遗嘱人的属人法 2.动产遗嘱适用被继承人属人法 3.适用遗产所在地的法律
4.立遗嘱人在一定范围内指定所适用的法律 第二节 法定继承
一、法定继承的法律适用
(一)区别制 概念及内容。
(二)同一制 概念及内容。
(三)遗产所在地法
(四)合并制
以属人法为主,兼采财产所在地法 第三节 无人继承财产
一、无人继承财产的概念
二、无人继承财产的法律适用 第四节
关于继承的国际公约
一、1961年《遗嘱处分方式法律冲突公约》
二、1973年《遗产的国际管理公约》
三、1988年《死者遗产继承法律适用公约》 88年公约很重要
第十四章国际民事诉讼程序 第一节
国际民事诉讼程序与国际民事诉讼程序法(了解一下)第二节
外国人的民事诉讼地位
一、国民待遇制度 概念和特征。
二、外国人的民事诉讼能力
民事诉讼能力包括诉讼权利能力和诉讼行为能力。概念以及我国确定外国人民事诉讼能力的立法与实践。
三、诉讼费用担保制度 概念
四、诉讼代理
(一)概念
(二)律师代理与领事代理。
(二)我国关于诉讼代理的立法与实践
(三)外国人可委托律师、公民作为诉讼代理人
(四)外国人在我国委托律师作代理人的必须委托中国律师
(五)我国承认领事代理
五、国家的民事诉讼地位
(一)国家及其财产豁免权的概念与内容 1.司法管辖的豁免。2.诉讼程序的豁免。3.强制执行的豁免。
(二)绝对豁免原则和限制豁免原则 二者的概念。第三节
国际民事案件的管辖权
一、国际民事案件管辖权的概念
二、国际民事案件管辖权的种类
(一)属人管辖原则
(二)属地管辖原则
(三)协议管辖原则
(四)平行管辖原则
(五)专属管辖原则
三、国际民事案件管辖权冲突及其解决方法
四、我国国际民事案件管辖权法律制度 第四节 司法协助
一、司法协助的概念
(一)概念
(二)内容 1.司法文书送达 2.域外取证
3.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
二、司法协助的机关
(一)中央机关
(二)主管机关
(三)我国的司法协助机关 第五节 域外送达
一、域外送达的概念
二、送达途径
外交送达、领事送达、中央机关送达、法院送达、邮寄送达、个人送达、公告送达
三、我国司法文书域外送达的立法与实践 第六节 域外调查取证
一、域外调查取证的概念
二、域外调查取证的方式
(一)直接调查取证 1.外交或领事人员取证 2.特派员取证
3.当事人或诉讼代理人取证
(二)间接调查取证
依据条约和互惠关系通过请求书委托外国主管机关代为取证。第七节
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
一、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
概念(承认外国法院判决和执行外国法院判决二者分立与结合的概念都要掌握)
二、外国法院判决承认与执行的条件 第十五章国际商事仲裁 第一节 国际商事仲裁
一、国际商事仲裁的概念
二、国际商事仲裁的特点
三、国际商事仲裁的分类 第二节 仲裁协议
一、仲裁协议的概念及形式 仲裁协议的形式有: 1.合同中的仲裁条款。2.仲裁协议书。
3.能证明仲裁协议订立的有关文件。
二、仲裁协议的法律效力 1.对当事人的法律效力 2.对仲裁机构的法律效力 3.对法院的法律效力
4.仲裁协议是强制执行仲裁裁决的法律依据
三、合同中仲裁条款独立性理论(重要)第四节
我国的仲裁立法及仲裁规则
一、我国有关仲裁的国内立法
二、我国加入的有关仲裁的国际条约及双边条约的仲裁规定
三、仲裁机构 第五节
外国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
一、外国仲裁裁决的确定 领域标准、非内国标准、混合标准
二、承认与执行外国商事仲裁裁决的概念(参照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的概念理解)
三、我国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法律制度 安建兵:国际私法-调整对象
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是国际民事关系,可以称之为涉外民事法律关系。作为国际私法调整对象的涉外民事法律关系具有如下特点:具有涉外因素。具体体现在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具有涉外因素;是广义的民商事关系;是会发生冲突的涉外民事关系。
石蕾:这也是个重要内容
石蕾:今天的教学活动到此结束,谢谢参与。祝节日愉快,下次再见。
第四篇:中外政治思想史重难点辅导
绪论
一、中外政治思想史的概念:
政治思想:适应一定时代的需要,反映一定的社会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的政治理想、政治态度和政治要求。为其设计夺取、建立和维护政治统治的方案和为实现其统治出谋划策。
特征:阶级性与社会性
时代性与继承性
民族性与交汇性
二、中西政治思想的异同:
1、相同点:就其本质而言都是为维护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政治统治服务的政治观点,政治主张和政治学说。
2、不同点:
(1)两种思想体系的思维形式不同。
A、中国文化表现出很强的务实性,强调知行合一。B、西方文化则表现出唯理性强调逻辑思辩。
(2)两种政治思想全系的侧重点不同。
A、传统政治思想的侧重点在于解决君主的最高统治下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因此在国家问题上表现出以管理国家到认识国家、组织国家。
B、西方政治思想的侧重点在于,他们在探讨政治问题时,普遍关心和要求解决的是人为什么要过政治生活,为什么要建立国家的问题。即从认识国家的本质入手,其次便是对政体问题的关注。由此西方政治思想在国家问题上呈现出从认识国家、组织国家到管理国家这样一种顺序。(3)两种政治思想的发展轨迹不同。
A、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发展的轨迹可以说是一贯型的,几千年“一以贯之”。主流:君主集权主义,不变中也有变,好呈现出主流的儒家思想与道家、法家、阴阳家、佛学思想结合的趋势。
B、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轨迹可以说是演变型的,从横向上看,西方政治思想在各个历史时期虽然也是派别林立,诸家杂陈,但在纵向上,西方政治思想的历史则经历了不同的政治观的演变,即自然政治观、神系政治观和权利政治观。但从其继承性上看,西方政治思想发展是“变中有不变”,其中某些要素,始终没有中断。
它们构成了西方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这些要素包括自由、平等、民主、法治这样一些价值观念及其制度建构,而这些观念恰正是西方自由主义的内涵。因此,我们可以把自由主义看作是贯穿于西方政治思想的一条主线,整个西方政治思想史就是自由主义滥觞、孕育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第一章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古代西方政治思想的形成
一、城邦制度与西方政治思想的产生。
1、城邦制度的特点:
话语(言论自由)具有压倒一切其它权力手段的特殊优势。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都是被赋予完全的公开性。公民的平等地位。小国寡民。
2、城邦的社会构成
公民:享有从事祭祀和政治活动权力的人。
自由人(外邦人和雅典公民的女性后代及配偶)不享有公民权。奴隶
3、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
二、古希腊政治思想的发源地 古希腊政治思想的发展
公元前12C——公元前8C“荷马时代”,古希腊便已出现政治思想的萌芽,其表现《荷马史诗》。其中便用的正义、法律观念蕴含着政治观念的萌芽。古希腊政治思想的特点:
(1)决定人们政治意识的是自然政治观(2)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的考察和思考
(3)关注政治制度和政治学基本问题的研究
三、古罗马及其政治思想 古罗马社会的特征:
(1)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疏远
(2)个人不再完全融于整体,其结果导致了个人的某种解放和个人主义的萌芽。
(3)人类一体、种族平等的新观念逐渐形成 古罗马政治思想的特点
(1)古罗马政治思想家对希腊的政治思想兼收并蓄(2)从共和国公民权利和义务发展阐述国家的本质
(3)古罗马政治思想是沟通古代希腊政治思想和近代政治思想的桥梁
四、苏格拉底及其政治思想
生平简介: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西方哲学和科学理性主义的传统开创者 政治思想
专家治国论:强调道德的作用,并认为道德是城邦政治的基础,“美德即知识”强调教育的作用。
第二节
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哲学思想
一、理想的国家
生平简介:柏拉图(前427——前347年)是古希腊城邦时期的政治哲学家
著作《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 政治思想及其特征
(1)政治哲学以理念为基础
理念是现实世界的原型和本原,是唯一真实的存在,而被人们感觉到的经验事物和现象是不真实的。理念世界是永恒不变的,而现象世界变动不居。理念只能被某高超的智慧所把握,真正的知识是对理念的认识。因此,为了掌握国家的知识,人们必须达到对国家理念的认识。(2)他的政治思想与他的国家理论和他的经历有关(3)《理想国》及正义论:
《理想国》阐述了一个理想的城邦,包括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生活方式等。
柏拉图政正义论的实质是国家正义,其意是指严格地贯彻了社会分工原则并依据国家职能“统治”、“保卫”和“生产”而划的三个等级,即统治者、辅助者和生产者这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分工互助。柏拉图认为,社会分工是城邦产生的原因和动力,也是理想国家政治结构的突出特征。
二、哲学家治国的思想
理想国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便是哲学家执政治国,这也是理想国家的核心内容。只有哲学家才达了对国家理念的认识,知道理想国家怎样组织、怎样治理。哲学家是挽救城邦的希望
三、政体思想
柏拉图的政体思想是贤人政体,即哲学家为王的政体。
第三节
亚里斯多德的城邦思想和政体理论
一、创立政治学学科: 生平简介: 亚里斯多德(前384——前332)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思想家,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政治学方面的著作《政治学》和《雅典政制》。其中政治学为其最有影响的代表作。该书将城邦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并分别论述了城邦的起源、目的、本质、理想城邦的原则,城邦的性质及现实城邦等问题。并指出政治学是研究人和城邦“至善”的科学。
二、城邦思想
1、“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
2、人类的目的是实现所谓的三种善业,即物质的富足、身体的健康和良好的道德。城邦是自然进化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组织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结果。
组成城邦的公民的本质决定了城邦的本质。公民的本质就是平等享受政治权利,城邦则是为了要维持自给生活而有足够的人数的一个公民集团。即只有享受平等政治权利的人才是公民,只有这样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团体才是城邦。
城邦是自由人的自治团体,不是主人与奴隶的结合。城邦政治家的权威是对自由人的治理。
三、政体理论 城邦政体的含义
区分政体的两条标准
(1)政府的宗旨,即统治者只照顾统治者自身的利益还是照顾到全城的公共利益(2)掌握城邦最高统治权的人数多寡 分类
(1)正宗政体(2)变态政体
理想的政体
(1)体现最基本的民主原则
(2)以“中庸”为原则,以中产阶级为基础
(3)混合政体即将寡头政体与平民政体混合起来
第四节、斯多葛派的政治思想
一、自然法思想
斯多葛派在使自然法成为完整的理论并使其发挥重要作用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他们看来,宇宙是一个绝对统一的整体,而人生这个绝对统一整体中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小宇宙。每个人的灵魂也分享了作为宇宙灵魂的“圣火”,他的理论是宇宙普遍理性的一部分,他的本性也是宇宙本性在人身上的分有或体现。因此,人也必然受那种弥漫于宇宙之中的普遍法则的支配,构成自然秩序中和谐的一部分。这个支配和人的“理性”便是自然法。
二、平等思想
所有的人相互平等,因为他们都是神的儿女。
斯多葛派将平等原则大胆地适用于奴隶、外邦人或野蛮人身上。
打破了城邦时代对人的身份的种种偏见,以新的价值尺度衡量了人的价值。
还提出自觉服从自然法对于实现人人平等的意义,从而将自然法与平等观念恰当地结合起来,影响了以后平等思想的发展。
第五节、西塞罗的共和国思想和自然法观念
一、共和国思想
生平简介:西塞罗(前106—前43)罗马共和国末期的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著作《论共和国》(或译为《论国家》和《论法律》)
他将希腊政治哲学特别是斯多葛派的政治哲学介绍到罗马。
国家的含义:“国家是人民的事业”
“国家是人民之事业。但人民不是人们某种随意聚合的集合体,而是许多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 合起来的集合体”。所谓“国家是人民的事业,就是国家属于人民、为人民所有”。推崇混合政体
二、自然观念
西塞罗对斯多葛学派的自然法思想作了创造性的介绍和阐述,为共和国的政治法律制度提供理论依据。自然法先于成文法而存在,它是正义的根源,是人类法律的基础。自然法是“正确的规则”或最高理性。它根植于自然与“自然相一致”,是存在于自然界的内在准则,因此它永恒存在和普遍有效。
它命令人们做正当的事情,禁止人们做不正当的事情。“当这种理性确立于人的心智并得到实现,便是法律”。
自然法是有高于人类一切立法的权威,是判断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是衡量人类立法和人类行为的准绳,法律只有符合自然法,才是真正的法律。
通过西塞罗有力的影响,希腊的自然法思想被罗马人所接受,特别是罗马法学家和基督教神学家所接受,在西方悠久的自然法传统上,西塞罗起到了关键的联接作用。
西塞罗认为,既然所有人都由自然法联结为一个整体,所有的人就都应该是平等的,都是整个世界国家的成员。
第六节
奥古斯丁的双城论
一、神学思想 生平及著作
奥古斯丁(354—430)著作《上帝之城》
上帝之城主要观点
(1)从理论上总结了基督教和政治价值观,对人们的政治观念,对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政治思想的特点
他以《圣经》为最高权威,极力推崇信仰,贬低理性,从神学的角度研究国家,从人与上帝的关系中考察人,考察国家和政治问题。
(3)宣扬人的“原罪”和“恩典”理论。
(4)将一切社会不平等和社会罪恶都说成是上帝对人的惩罚。
二、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
双城理论是奥古斯丁政治理论中最具影响的内容。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
地上之城,由只爱自己甚至连上帝也轻蔑的爱造成城上之城(人们选择肉欲的生活)上帝之城,由爱上帝发展到连自己也轻蔑的爱造成了上帝之城(人们选择精神生活)
上帝之城中由注定要得救的基督徒组成的,他们真诚笃信上帝,具有“虔诚、敬畏、忏悔、勤劳和禁欲等美德,其余的人则构成世人之城”。到末日审判时两座城才彻底分开,上帝之城是最高的善,是永久和完美的和平,人们在其中享受永生的幸福。世人之城无论多么富足,他们的命运仍是悲惨的,注定要被上帝所抛弃,永远要遭受魔鬼统治的痛苦。
世俗国家是上帝灵魂实现自己拯救计划的工具。赋予教会以更高的地位。
他系统的阐的基督教国家理论,以及他依据双城论所提出的教会与国家关系的主张,成为中世纪教会的基本信条,对中世纪的政教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二章 中世纪西欧神学政治思想
1. 欧洲封建社会政治观念
西欧封建社会从5世纪到15世纪延续1000多年,史称“中世纪”。中世纪时期,西欧存在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西欧封建社会处于长期分裂状态。基督教发展和兴盛,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神学观念占主宰地位。基督教发展很快,后被罗马统治者立为国教,成为统治人民的精神鸦片。
中世纪神权压倒一切,世俗权力服从于教权,教权高于王权,教会高于国家。教权和王权的斗争形成了独特的王权与教权二元化的权力体系,对中世纪的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方政治思想则从古代自然政治观发展转变为神学政治观。教会与国家的关系是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2. 中世纪的政治思想表现的基本特征
首先,政治思想以神学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西欧中世纪政治思想的突出特征。
政治学的首要问题是教权与俗权的关系问题。
第二,世俗国家观念淡薄是中世纪政治思想的又一特征。
世俗国家观念的淡薄无疑有利于强化教会统治,树立教权高于王权的思想意识。
第三,教权派的政治思想占有重要地位。
教权高于王权,教权至上的思想成为思想的主流。“双城论”、“日月论”、“两剑论”,是这一思想的主要代表。
第四,中世纪的政治思想没有形成独立系统的理论形式。
政治理论基本上显得非常贫乏,很少产生杰出的政治学著作和论文。
3.阿奎那政治思想和但丁、马西略反对教会统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是西欧封建社会神权政治理论的最高权威。阿奎那神权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论证教会与国家的关系以及教权高于俗权的合理性,国家理论,关于法的本质、目的、特征和分类的思想。阿奎那的神权政治思想对中世纪乃至近、现代基督教神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中世纪也有反教会的人。
但丁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者。但丁政治思想的中心是实现意大利的统一。提出建立“世界帝国”的主张。在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中,但丁支持王权,反对教权。坚持教权与王权分工的理论,驳斥君主权力来自于教皇。
马西略是西欧中世纪最著名的市民阶级政治思想家,是开始使政治思想摆脱神学束缚的代表人物。马西略要排除教会对世俗权力的干涉,以实现意大利的和平和秩序。马西略注重人的现世的幸福生活, 和平是幸福生活的保证, 分工互助是实现和平生活的途径。官吏和政府权力是和平的保卫者,教会对国家事务的干涉是和平的最大威胁。
第三章16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1.了解资本主义形成时期西欧社会的重大变化,理解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思想的基本内容;
从14世纪开始,西方进入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政治思想是以民族国家和个人精神为主要特征的。
从政治思想角度看,文艺复兴带来巨大影响:人文主义以人为本,以人的眼光看世界,看社会;提出世俗主义,开始摆脱神学影响,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揭开了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序幕。
在新思想的影响下,宗教改革运动不但进一步确定了近代以来兴起的个人精神,而且为近代西方提供了自由、平等、民主、民族国家等基本概念,深刻地影响了近代以来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2.重点掌握马基雅维利、布丹的政治思想。
马基雅维利将权力视为国家本质,作为研究政治问题的出发点,为近代西方政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为统一意大利提出一套主张,第一个把政治、伦理分开。伦理问题不能用政治手段解决,同样,政治问题不能用伦理解决。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严复译为《霸术》,称霸之术,权术。
布丹:国家主权。第一个讲主权问题的是布丹。
第四章 17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1.欧洲大陆的社会政治状况和17世纪英国革命的影响和英国政治思想的特征
17世纪是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时期,英国革命建立资本主义社会。
通过这次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形成了以个人权利、财产权利为核心的权利观念,同时也形成了以限制权力、分权、法治为核心的权力观念,这为英国自由宪政思想传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国内的封建专制势力,在英国率先建立起现代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在本国的发展。就世界范围来看,在英国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制度成为西方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典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成为资产阶级走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从而揭开了世界历史新的一页。
2.霍布斯、洛克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霍布斯的贡献在于为地道资产阶级思想奠定了基础。
最初比较全面阐述自然状态、自然权利的是霍布斯。他第一次把自然状态讲得那么清楚。自然状态是人与人之间的战争关系。这种思想发展到最后是专制。
洛克发展了霍布斯思想。他认为,自然状态是和平、自由状态。洛克思想贡献主要是为英国革命做辩护。
洛克明确提出自然权利(NATURE RIGHT),与生俱来,人人都有,不可剥夺的生命、自由、财产之权。人权神圣不可侵犯,后写入法国《人权宣言》、美国《独立宣言》和联合国宪章。
洛克的另一贡献是提出分权理论。要想保护人权一靠法制,二靠分权。
第五章 18世纪欧美政治思想
1.18世纪重点关注美国和法国
思想启蒙运动在法国蓬勃展开。这场启蒙运动发生于英国17世纪的后期,并很快传到北欧大多数国家,并且对美洲产生了影响。但是,启蒙运动的最高表现是在法国的18世纪。
法国的启蒙运动提倡科学,宣扬理性,以其巨大的批判性力量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准备。启蒙运动也影响了美国革命。
就思想内容来看,推崇近代的自然科学和理性主义,主张废除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抨击天主教教义,传播资产阶级的人权与民主等构成了启蒙运动的基本主题。对平等问题的关注和要求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最基本特征。
理性成为启蒙运动的出发点和目的,构造了这一运动的基本精神。这对18世纪的法国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理性甚至成为18世纪的标志,人们称之为“理性时代”。理性为人们摆脱宗教信仰的束缚做了辩护。
事实上,人们从启蒙意义上使用理性这一词,理性几乎成为启蒙运动的代名词。
启蒙运动步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尘,继承了它的精神财富,使欧洲资产阶级的思想革命达到“顶峰”,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继承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基本成就,总结了英国资产 阶级革命的基本经验,对法国大革命和美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启蒙运动对人的思想和行动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美国独立战争和合众国的建立。《独立宣言》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是表达人权的政治纲领。
三权分立和制衡思想,美国在实践三权分立上是典型。
2.孟德斯鸠、卢梭、杰弗逊、汉密尔顿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孟德斯鸠。提出政治自由概念。象洛克一样,提出分权思想,继承发展了洛克思想,分权思想此时成熟。分权还要制约,以权力制约权力。不允许存在不受制约的权力。
卢梭。主要提出人民主权思想。国家应该是民做主。主权在民。
杰弗逊。宪政思想,民主思想。
汉密尔顿。立宪,三权分立制度。
重难点辅导七:黑格尔法哲学
黑格尔的法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国家学说,因此有关国家主权问题便成为他的法哲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黑格尔认为国家是实在的精神,即活的地上的精神,法哲学要处理的是国家理性、国家制度等涉及伦理本性的问题。所以,他的《法哲学》的副标题:自然法和国家学纲要。并在“序言”中给予了说明,他认为法要达到国家阶段,需要一系列的过程、阶段。法哲学即展示这样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法的本性的学说。
一、理解黑格尔国家主权理论的基本前提
1.黑格尔有关道德Maralitaat 与伦理Sittlichkeit的观点,特别是有关伦理世界的看法。对此,在《法哲学》与《精神现象学》是有区别的。他强调市民社会的地位,但又认为国家高于市民社会。
2.黑格尔对于法的本性的观点,即法是自由意志的定在,他认为作为“法的概念”,其知性Verstand与理性vernunft是有区别的。法是从概念向理念的运动。
3.黑格尔关于法的等级划分:抽象法--基于罗马法权的元规则;市民社会的法--作为法学家的法律;道德法--内在良知的法律;国家法--作为政治法的法律。
二、黑格尔国家主权理论的基本内容
黑格尔首先规定了国家的本性,认为它是实现了普遍与特殊之统一的自由的理念,在其中,市民社会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普遍利益获得了制度上的有机统一。由此黑格尔既反对契约论,也反对绝对权威论,强调法律制度,即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性意义,认为它是现代国家的本质特性。
从政治制度上看,黑格尔认为国家的实体分为三个方面或环节:一是立法权,它对应普遍性;二是行政权,对应特殊性;三是王权,对应个体性。由此看见,黑格尔的对于国家权力的划分,不同于孟德斯鸠等人的理论。他把司法权放在了市民社会,并把王权提高到重要的国家法的高度。
黑格尔有关国家主权的理论,集中体现为君主立宪的国家观点。从国家理性来看,黑格尔的主权理论又分内外两个方面。1.对内主权
国家作为政治有机体,其生命的自由意志只能由一位君主来体现,国家主权即为王权。在此,黑格尔批评了传统根据统治者的数量来划分君主制、共和制和民主制等政体的观点,认为自由意志的本质是政体的关键,而他理解的主权是从政治法的本性来规定的。由此黑格尔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他的国家主权的理论。
首先,政治国家的职能和权力等各个环节是一种理想性的统一体,其中的个人性只是一个符号,全体大于部分,由此,黑格尔批评了三权分立的机械论。在这个方面的论述中,黑格尔强调了法制的重要性,主权是宪政意义上的拟制的国家本性,反对专制的国家。
第二,作为国家意志的最佳体现是王权,主权即王权,即一个个体性的君主作为国家本性的化身。但君主的统治是基于法制、宪政,所以黑格尔提出了君主立宪的国家主权理论。主权是国家意志的决断性的产物,它的主体从历史上看,由个人--君主来代表,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最高形式上的表述,虽然仍然具有 偶然性。
第三,君主的个体性虽然从继承来看,难免偶然和任性,但立宪君主的主权行使,只是御笔的签字,象征性的职能,最多君主有任免政府官员、赦免罪犯的特权。由于国家制度的现实运作在于行政,所以,君主也不承担政治责任。黑格尔又讨论了君主继承权的问题。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黑格尔的君主立宪制的主权理论,具有英国君主立宪制和德国国家理念的综合特征,基本上是一种资产阶级的国家说学,属于保守的自由主义的谱系。
2.对外主权
传统的主权理论集中体现在国际法中,黑格尔同样把主权视为对外的国家之间关系的重要表现,他认为这个国家主权只能由君主来体现,他对于所谓“人民主权”的批评。强调独立自主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自由和最高的荣誉。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在此提出了一种“战争伦理”的思想,与康德的“永久和平”的理论呈现出明显的对立。
中国政治思想史发展脉络
第七章先秦政治思想,包括殷商西周和春秋战国。其中,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大发展时期,诸子百家就诞生于这个时期。
第八章汉代的政治思想。西汉东汉总共 400 年,政治思想发展的重点在西汉初期。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就是在董仲舒和汉武帝的推动下形成的。
第九章隋唐时期的政治思想。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处于发展的鼎盛阶段,然而政治思想的发展相对平稳,基本趋势是汉以来主流思想的延传。不过在平稳中也有若干闪光点,如唐太宗李世民的重民与纳谏思想,韩愈的“道统论”等。
第十章宋元时期政治思想。宋代政治思想的发展有三条线索:改革思潮(王安石)、理学、功利思潮。元朝立国时间较短,又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因而有人提出元朝没有政治思想。其实并非如此。宋代的理学本是民间学术,后来成为官方政治意识形态。理学官学化的过程正是在元仁宗朝完成的。
第十一章明清时期的政治思想。明代政治思想的发展有三条线索:一是朱元璋、张居正的集权思想;二是心学派的王守仁;三是王门后学泰州学派的平等思想。另外还有这一时期“异端思想”的典型李贽。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是三位重要的思想家,其中黄宗羲的思想具有近代议会民主政治的色彩。足以启发后人。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习重点
1.先秦
殷商:
上古三代指夏商周,讲思想史从公元前 16 世纪的殷商开始。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只讲儒墨道法四家。
殷商时期处于萌生阶段的政治思想透露有两个信息:一是帝王个人专制,二是王对神和祖先的崇拜。统治者通过祭祀祖先和神,论证权力合法性。这些认识给后世政治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调。
专制集权思想一脉相承,源头在殷商时期。
西周讲周公。周公辅佐周成王平定叛乱,制礼作乐,大兴分封,是西周王朝实际开拓者。他有很多政治认识,提出对天的崇拜、保民思想、慎刑罚、有德等。
周公把道德引入政治等思想直接影响到儒家思想。孔子崇拜周公,周公思想是儒家思想主要来源。
中国的重民思想源头在周公。
文人、士的黄金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其中一个必要条件是政治多元与文化的多元化。
儒家学派:孔、孟、荀
孔子:春秋晚期。其思想掌握三点: A 基本政治态度:天下有道无道; B 通过礼的方式,恢复统治秩序,是为天下有道(有等级秩序); C 仁的思想,属于政治道德,讲人我关系,仁者爱人;从道德入手,规范人的行为。
孟子:战国中期。道德政治化的典型。从性善论到仁政。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
荀子:战国晚期。儒家思想集大成者。性恶论,礼法兼施,礼义为主。
道家学派:无为之治。春秋晚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道是自然法则、自然规律。谁决定四季?是冥冥之中的自然力量起作用——道。老子考察人类社会,发现人心很坏,统治者很糟糕,于是提出无为而治,统治者减少干预和愚民统治方式。战国时代的庄子继承老子社会批判思想,认为一切社会文明成果都应批判,理想社会就是回归自然。
墨家学派的思想比较特殊,在战国时期影响很大,追随者众多。墨子有十大主张,比较重要的有尚同、尚贤、兼爱。
尚同是比较典型的政体思想。墨家认为,要自下而上形成政长系统。天—诸侯—卿大夫—乡—里,每一级政治长官要与上级保持一致。
墨子提出理想社会是兼爱。
法家学派:法家思想体系:法(法律)、势(权势)、术(权术)。法家思想战国初三个人物:李悝(法的思想)、申不害(权势思想)、慎到(权术思想)。稍后是商鞅,特点是重罚主义,主张用重刑,轻罪重罚。他提出人性好利说,然后利用人的好利本性,实现其“耕、战”即富国强兵的政治目标。
韩非在人性好利上有特殊认识,对于势的认识也很独到。并提出思想文化专制的主张。韩非在理论上完善了势法术体系。.秦汉时期
秦的统一时间短,二世而亡。其中的关键是李斯。李斯将法家思想推向极端化,造成思想文化专制,打击了当时维护秦政权的士人;又提出《督责术》,削弱了秦的统治能力,加速了秦的灭亡。
西汉
贾谊总结秦亡教训,提出秦灭亡不仅在于严刑酷罚,而且在于不懂制度转换,夺取天下靠武力,治理天下,巩固政权只靠武力不行。
贾谊的重民思想:自古以至于今,凡与民为敌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
董仲舒:天人合一政治论。天神崇拜由董仲舒完成,把天人通过阴阳五行联系起来。阴阳五行是当时解释世界最科学的理论。董仲舒解决了权力合法性问题——君权天授,自董仲舒后,所有帝王都要祭天。
然后,他还提出了权力制约问题。他提出的“天遣论”通过灾祸告戒帝王,不调整政策就会天降大祸。
董仲舒把伦理道德与政治结合起来,提出“三纲五常”。官本位、权力崇拜、歧视妇女等与“三纲五常”有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隋唐时期
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
重民思想—水可载舟亦可覆舟。重民思想经李世民的宣传,影响极大。
李世民善于纳谏。谏—下对上提出反对意见。李是纳谏典型,谏臣魏征提了 200 多条意见,基本被接受。提出著名的“三鉴说”。
韩愈道统论:汉代始,佛、道等宗教思想对文化的影响巨大。韩愈为维护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和强化儒家思想的真理性,而提出道统。道统是一个圣圣相传的序列。.宋元时期
宋代要重点讲王安石、李觏。王安石的人才观最完善。
理学思想比较难懂,不一定要掌握。
元朝用夏变夷思想是解决民族关系问题,主流文化是汉文化,其余是亚文化。孔子提出华夷思想。华夏是黄河流域,夷狄是周边少数民族。孔子认为,华夏永远高于夷狄,因为华夏懂得礼仪文明,这是以文化为依托的民族心理。.明清时期
朱元璋问题较阐明确,就是专权、治吏。
王守仁心学重点在人性改造。其后比较重要的是泰州学派,王艮、李贽等。
王艮有平民化思想、平等思想。提出道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这在认识上打破了等级观念。这一认识被李贽发展。
李贽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最有个性的思想家。
明末清初的黄宗羲思想对辛亥革命请思想有很大影响,革命党宣传革命思想,提到黄宗羲“人民要做天下的主人”等。黄宗羲提出人民主权思想、学校议事等。
第五篇:英语教学重难点
初二英语教学反思——教师应把握重难点
初二年级教学较之初一有很大的不同之处,首先初二年级的教材形式上发生了变化。初一的课本共有12个单元。而初二只有10个单元,并且多了阅读理解部分。其次初二年级的语法知识点增多,难度也有所提高,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都有新的要求,这就对教师的要求有了新的提高。
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把握重难点。我认为这是教学中对教师最重要的要求。如果无法很好的把握重难点。则会对重点知识的讲授蜻蜓点水,导致学生也无 法分清重难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零散知识上,而忽视了重之之重。教师为了更好的把握重难点就要认真的研读教材,仔细研究教学参考,并且做好教学反思,从同学们的错误中反馈自己的失误,不断地摸索和探索。
二、其次语法讲解一定要清楚,透彻。在讲解重点语法的过程中,教师要多举例子,并且要学生造句子,不能光停留在枯燥,抽象的讲解过程中。
三、应加强学生的对话强度,鼓励不开口说英语的学生开口。有些学生是对自己不自信,是因为曾经对话的过程中,出现失误却被老师尖刻的言语刺伤,所以当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应微笑着让他坐下,然后再纠正错误。有些同学的对话可能会脱离现实生活,但只要开口说英语就要鼓励。
四、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整个课堂是学生在开口说而不是老师在干巴巴的讲授。尤其是教材的最后一部分,阅读部分。要使同学们在默读的前提下做课本上要求的练习题,也可以确定几个话题,学生用英语进行讨论,锻炼他们用英文思考的能力,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课文部分教材给出了一篇文章然后学生进行阅读,并且每篇文章后面都有若干个问题,在这一部分一定要让学生在默读的前提下独立完成回答问题。锻炼他们的应试能力。
五、初二年级英语教学单词仍然是基础。我个人认为应该打好学生的单词基础。在讲授的过程中可以让同学们记它们的同义词及反义词。并且让同学们自己造句。
六、培养学生们的课文背诵能力。严格要求学生要背诵下来课文。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英语语感。
总之,最重要的是教学技巧要灵活,教学要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