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公务员制度讲座课程重难点分析

时间:2019-05-13 14:48: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专科)公务员制度讲座课程重难点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专科)公务员制度讲座课程重难点分析》。

第一篇:(专科)公务员制度讲座课程重难点分析

(专科)《公务员制度讲座》课程重难点分析(2)

《国家公务员制度》(本科)/《公务员制度讲座》(专科)共有4次平时作业和4次自检自测。因此,本课程的重难点分析也将分为4次。本课程的重难点分析主要是试图通过对4次平时作业和4次自检自测中的论述题进行分析和解答,以达到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重难点问题的目的。

(以下内容,绿色字体部分是参考答案,其他颜色字体为说明。每一题均需在答案的基础上作一定的阐述。)简答题

一、建立公务员考核制度有何意义?并简述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基本原则。

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七章第一节中的“建立和完善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意义”和第二节中的“公务员考核的基本原则”这一知识点。

同学们在回答本题时,要注意审题,本题实际上是有两个问题,同学们在回答时,不要有所遗漏。本题的答题要点如下:

1.意义:

(1)有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公务员,激励和鞭策公务员提高素质,努力工作,争创一流业绩。

(2)有利于对公务员的严格管理和严格监督。

(3)有利于为公务员管理的其他环节打下基础和提供依据。

2.基本原则:

(1)全面考核和重点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2)客观、公正、公开、民主的原则。

(3)分类考核的原则。即对不同的考核对象使用不同的考核标准和方法。

(4)考用结合的原则。即对公务员的考核必须同正确使用考核结果有机结合起来,考核结果要作为调整公务员的职务、级别和工资以及公务员的奖励、培训、辞退的依据。

同学们还应注意对有关要点,特别是不易理解的要点进行阐述。

二、公务员晋升职务应具备哪些条件?

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九章第二节中的“公务员晋升的条件”这一知识点。

本题可按以下思路作答:

1.首先回答公务员晋升职务的条件是什么意思。

公务员晋升职务的条件主要是侧重对公务员素质方面提出的要求,主要包括拟任职务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力水平等。

2.回答具体条件是什么。

包括:

(1)要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水平,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经得

1起各种风浪的考验。

(2)要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立志改革开放,献身现代化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艰苦创业,做出实绩。

(3)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真调查研究。

(4)要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有实践经验,有胜任工作的组织能力、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

(5)要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依法办事,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以身作则,艰苦朴素。

(6)要坚持和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有民主作风,有全局观念,团结同志。

同学们在回答本题,关键是要答出何为“公务员晋升职务的条件”。

三、简述公务员奖励制度的原则。

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章第二节的“公务员奖励制度的原则”这个知识点。

本题的答题要点如下:

1.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

2.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3.奖励个人与奖励集体并重的原则;

4.定期奖励和及时奖励相结合的原则;

5.有错必纠的原则。

以上只是回答本题的要点,同学们在回答本题时,应对每个要点进行简要的说明,这样才能完整回答本题,不至于失分。

四、简述公务员录用的基本原则。

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四章第一节的“公务员录用的基本原则”这一知识点。

本题可按以下思路作答:

1.公开原则。主要是指录用公务员必须面向社会,公开招考。

2.平等原则。是指公民报考公务员的法律地位平等。

3.竞争原则。即公务员考试录用在全社会范围内公开进行,公开竞争。

4.择优原则。即报考者能否被录用,完全取决于本人的政治、业务素质。

本题比较容易为同学们所忽略的地方是只回答四个原则不回答各个原则分别指的是什么,这样的回答是不完整的。同学们应按以上思路作答。

五、简述公务员职务任免制度的功能作用。

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八章第一节的“职务任免制度的功能作用”这一知识点。

本题的答题思路如下:

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赋予职责。公务员最主要的义务,就是履行自身职责;通过履行职责保证机关工作的正常运转,实现机

关的职能作用。

2.完善管理。对公务员的管理,体现在身份管理和职务管理两个方面。

3.保障权利。即保障机关和公务员双方的合法权利。

同学们在回答本题时,应注意对每个功能作用进行一定的说明。否则会造成失分。

(专科)《公务员制度讲座》课程重难点分析(3)

《国家公务员制度》(本科)/《公务员制度讲座》(专科)共有4次平时作业和4次自检自测。因此,本课程的重难点分析也将分为4次。本课程的重难点分析主要是试图通过对4次平时作业和4次自检自测中的论述题进行分析和解答,以达到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重难点问题的目的。

(以下内容,绿色字体部分是参考答案,其他颜色字体为说明。每一题均需在答案的基础上作一定的阐述。)简答题

一、简述对公务员处分的种类和原则。

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一章第三节中的“公务员处分”这一知识点。本题的答题思路如下:

种类:

公务员法沿用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规定,将公务员处分的种类由轻到重依次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原则:

(1)事实清楚;(2)证据确凿;(3)定性准确;(4)处理恰当;(5)程序合法;(6)手续完备。

在回答“公务员处分的种类”时,要答出这个种类的划分是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而公务员法的规定又是沿用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规定。而且,要指出这六种处分是的轻重程度是怎样的。

二、简述公务员培训的特点。

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二章第一节中的“公务员培训的特点”这一知识点。本题答案如下:

1.从性质上看,它是一种继续教育,属于“第二教育过程”,是后学历的继续教育,是常规教育的发展和延续。

2.从目的来看,公务员培训主要是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公务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3.从内容上看,它是针对工作职责要求和提高公务员素质的要求而开展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教育,突出实用性。

4.从形式看,灵活多样,可以脱产培训,也可以在职培训。

5.在方法上,既有课堂讲授和自学,又有实际操作、实地考察等。

三、简述在具体实施公务员任职回避的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三章第六节的“任职回避的原则”这个知识点。本题的答案如下:

1.以低避高原则。

有亲属关系的公务员,职务级别不同的,由职务级别较低的一方回避;职务级别相同的,一般由拟任者回避。

2.工作需要原则。

有亲属关系的公务员。职务级别不同的,个别因工作特殊需要者,经任免机关批准,也可由职务级别较高者回避。职务级别相同的,可由任免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和当事人情况决定其中一方回避。在特殊部门和特殊岗位任职的公务员,经人事部门批准,可以不实行回避。

同学们在回答这道题时,首先要答出原则是什么,然后再对原则进行一定的说明,不能够只回答要点,否则会失分。

四、何为公务员工资制度?并简述其基本原则。

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四章第一节的“公务员工资制度的含义和基本原则”知识点。本题的答案如下: 公务员工资制度,是指在公务员依法履行职责、完成本职工作后,国家以法定货币支付给公务员个人劳动报酬的制度。

其基本原则是:

(1)按劳分配原则;

(2)体现工作职责、工作能力、工作实绩、资历等因素;

(3)保持不同职务、级别之间合理的工资差距。

以上只是回答本题的要点,有部分同学在回答基本原则时因为只回答了以上的要点而丢分,要注意的是应对每个要点进行简要的说明。

五、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在哪些情况下机关可以辞退公务员?

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五章第三节的“公务员辞退的条件”这一知识点。本题答案如下:

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在以下五种情形下,机关可以辞退公务员:

1.在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公务员,可以辞退;

2.对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公务员,可以辞退;

3.对因所在机关调整、撤销、合并或缩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公务员,可以辞退;

4.对不履行公务员义务,不遵守公务员纪律,经教育仍无改变,不适合继续在机关工作,又不宜给予开除处分的公务员,可以辞退;

5.对无故旷工、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十五天以上或者全年累积超过三十天以上的公务员,可以辞退。

本题实际上就是考核“公务员辞退的条件”这个知识点,同学们只要弄清楚了这一点,就能在教材上找到明确的答案。

开放教育(专科)《公务员制度讲座》课程重难点分析(4)

《国家公务员制度》(本科)/《公务员制度讲座》(专科)共有4次平时作业和4次自检自测。因此,本课程的重难点分析也将分为4次。本课程的重难点分析主要是试图通过对4次平时作业和4次自检自测中的论述题进行分析和解答,以达到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重难点问题的目的。

(以下内容,绿色字体部分是参考答案,其他颜色字体为说明。每一题均需在答案的基础上作一定的阐述。)简答题

一、简述我国建立公务员退休制度的意义。

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六章第一节中的“建立退休制度的意义”这一知识点。本题的答题要点如下:

1.有利于形成公务员稳定的更新交替机制,保持公务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2.既是对公务员享受老有所养权利的保障,又是对公务员履行退休义务的督促;

3.是调节公务员领导职务管理的重要方式,避免出现公务员领导职务终身制;

4.是激励广大公务员努力工作的制度措施,有利于提高机关工作效能。

以上只是本题的答题要点,同学们应在以上要点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说明,才能完整回答本题,才不会失分。

二、简述我国公务员申诉控告制度的性质。

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七章第一节中的“申诉控告制度的性质”这一知识点。

同学们回答本题,首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公务员申诉是在对机关作出的涉及本人权益的人事处理不服时提出的;公务员控告则是公务员对机关及其领导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为向上级机关或其他专门机关提出的指控。公务员申诉和控告的性质实际上是一致的。

本题可按以下思路作答:

1.保障性。公务员申诉,在客观上有纠正机关错误或不当人事处理行为的作用;因此,申诉与控告制度对公务员、对机关来说在性质上都有保障性。

2.监督性。在有关机关对公务员的申诉控告进行处理时,焦点始终集中在机关或其领导人的有关行为是否合法、合理和适当上;因此,公务员申诉和控告制度是一种纠错制度,是一种监督制度。

3.预防性。申诉和控告制度的确立,可以促使机关对公务员进行谨慎调查后,再作出人事处理决定。

4.程序性。申诉与控告制度主要是程序性的规定,程序公正是申诉与控告案件得以客观、公正处理的重要保证。

虽然本题在教材上有明确的答案,但需要同学们注意不要只是回答要点。大多数同学因为只回答要点而失分。

三、简述我国公务员提出控告的程序。

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七章第三节的“控告的程序”这个知识点。本题的答题要点如下:

1.提出控告;

2.立案;

3.调查;

4.作出处理决定;

5.执行处理决定。

以上只是回答本题的要点,需要同学们对每个要点进行一定的说明,才能完整回答本题。大多数同学因为只回答以上要点而失分。

四、简述人事争议仲裁的含义及应遵循的原则。

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八章第五节中的“人事争议仲裁的含义”和“人事争议仲裁的原则”这两个知识点。本题答题思路如下:

1.含义:

人事争议仲裁是指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对申请仲裁的人事争议案件依法进行调解和裁决的活动。处理因履行聘任合同而产生的人事争议,是职位聘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2.原则:

(1)合法原则。即在对人事争议进行仲裁时,承担仲裁职责的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对争议案件进行审查和处理。

(2)公正原则。即公道公平地处理争议案件。

(3)及时处理原则。一是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对于申请仲裁的案件,应当依据法律、法规规定的时限及时受理、抓紧审查和作出裁决,按时结案;二是人事争议仲裁的结果,当事人不履行的,要及时进行解决,以保证案件的顺利处理和处理结果的最终落实。

本题在教材上有明确的答案,但是在回答“人事争议仲裁的原则”时,有一部分同学因为只是回答三个要点不进行简要的说明而丢分。

五、违反公务员法的主要情形有哪些?

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九章第三节的“违反公务员法的主要情形”这一知识点。本题答题要点如下: 违反公务员法的主要情形有:

1.不按编制限额、职数或者任职资格条件进行公务员录用、调任、转任、聘任和晋升;

2.不按规定条件进行公务员奖惩、回避和办理退休;

3.不按规定程序进行公务员录用、调任、转任、聘任、晋升、竞争上岗、公开选拔以及考核、奖惩;

4.违反国家规定,更改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待遇标准;

5.在录用、竞争上岗、公开选拔中发生泄漏试题、违反考场纪律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开、公正的现象;

6.不按规定受理和处理公务员申诉、控告;

7.公务员辞去公职或者退休后,违反公务员法规定的从业限制;

8.违反公务员法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篇:公务员制度讲座各章概念及重难点知识(第三章)

第三章 职务与级别

一、基本概念

1、职位分类:即以职位为分类对象,根据公务员职位的工作性质、责任轻重、难易程度和所需资格条件等因素分为不同的类别和等级,为公务员管理提供依据的人事分类制度。

2、品位分类:即以人为分类对象,通常以人的职务高低、资历深浅和应获得报酬的多少为标准对公务员进行分类的人事分类制度。

3、职位类别:是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将公务员职位划分为不同的类别进行管理的职位管理制度。

4、职务序列:是依据所负责任的大小、难易程度的高低、资格条件的不同,而设置的从低到高的职务层次,形成机关的层级结构,也为公务员提供了职业发展的阶梯。

二、重点与难点问题解析

(一)什么是职位分类?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职位分类,即以职位为分类对象,根据公务员职位的工作性质、责任轻重、难易程度和所需资格条件等因素分为不同的类别和等级,为公务员管理提供依据的人事分类制度。

公务员分类制度是管理科学理论发展的产物,并且伴随着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而发展。

职位分类首创于美国,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许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科学人事管理方式和人事分类制度。1895年“科学管理之父”泰勒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对动作与工作时间关系的研究,提出了“工作分析”、“时间和动作研究”的管理方法,第一次系统地把科学方法引入管理实践,集前人管理思想和实践经验之大成,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首开西方管理理论研究之先河,使管理从此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并得到发展。“科学管理”的根本出发点是提高劳动效率,通过提出科学的标准,包括选任标准、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和组织原则,以达到科学的分工和管理,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20世纪二十年代后,政府部门管理也开始应用科学管理思想。1923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了美国第一个《联邦政府职位分类法案》,标志着现代人事管理制度的产生。职位分类制度从美国开始很快风行全球,西方国家纷纷效仿并以之改革公务员管理体系。

(二)职位分类有何特点?

职位分类作为一种现代人事分类制度,具有五个特点:

(1)职位分类遵循“因事择人”的原则,分类的对象是职位,而不是职位上的人;

(2)职位分类依据的基本标准要素,是该职位的工作性质、责任轻重、难易程度、所需资格条件;

(3)职位分类不是解决某一个职位具体应该干什么,而是通过对职位面临的工作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评价,进而确定每一个职位在全部职位分类结构中所处的位置,达到分类管理的目的;

(4)职位分类旨在通过实行科学分类来提高公务员管理水平;

(5)职位分类随着职位结构和组织职能、职位工作的变化而相应变化。

(三)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与品位分类制度的各有何优缺点?

职位分类与品位分类是两种基本的公务员分类方式,我国公务员法规定的分类制度就是一种以职位分类为主,职位分类和品位分类相结合的分类制度。

职位分类与品位分类这两种分类方式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互有长短。职位分类的优点在于:(1)因事设人而避免了因人设事滥竽充数现象;(2)可以使考试和考核标准客观,有利于事得其人,人尽其才;(3)便于实行公平合理的工资待遇和制定工作人员的培训计划;(4)可以做到职责分明,减少不必要的推诿纠纷,有利于获得职位的最佳人选,解决机构重叠、层次过多、授权不清、人浮于事等问题,提高组织机构的科学化、系统化水平,使组织机构经常处于合理高效的状态。

但职位分类也有其缺点:(1)灵活性差。职位分类较适用于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和职位,而对高级行政职位、机密性职位,临时性职位和通用性较强的职位,则不太适用。(2)管理成本高。实施职位分类的程序繁琐复杂,考核方面过于注重公开化和量化指标,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使人感到繁琐、死板、不易推行。(3)欠缺人性化。职位分类重事不重人,强调“职位面前人人平等”,因此严格限制了每个职位的工作数量、质量、责任,严格规定了人员的升迁调转途径,有碍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才流动,个人积极性不容易得到充分发挥。

品位分类制度则与之相反,其优点主要表现在:(1)结构富有弹性,适应性强,应用范围广,便于人事机构调整公务员的职务,所采用的级别随人走,免除了因职务变动和另有任命所带来的不安全感,能调动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才流动;(2)它是建立在公务员应该是具有多方面知识的通才,而不需要很专门的知识这一认识基础上的,比较适用于担任领导责任的高级公务员;(3)注重按行政首长和上级主管的意图行事,有利于集中统一地领导,树立行政权威,分配工作任务特别是临时性的任务指派也容易。

然而,现代公务员职能范围日益扩大,分工愈来愈细,许多专业性、技术性工作进入公务员的工作领域,它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缺陷来,特别成为业务类公务员管理的一大障碍:(1)不注重对工作人员现有岗位设置是否合理进行调查分析,因人设岗,容易造成机构臃肿、职责不清,人浮于事的局面;(2)在人事管理中主观随意性比较大,没有统一、规范的要求;(3)过分重视学历、资历、身份等静态因素,不利于学历低、资历浅但能力强、水平高的人才脱颖而出。总之,品位分类在对公务员管理的规范性、效率性、公正性方面都存在一定缺陷。

(四)我国怎样划分公务员职位类别?

职位类别是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将公务员职位划分为不同的类别进行管理的职位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已有的职位类别包括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以及法官和检察官类。除此之外,国务院还可以按照实际需要设立其他的类别。

1、综合管理类职位

综合管理类职位指机关中除行政执法类职位、专业技术类职位以外的履行综合管理以及机关内部管理等职责的职位。这类职位数量最大,是公务员职位的主体。综合管理类职位具体从事规划、咨询、决策、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及机关内部管理工作。

2、专业技术类职位 专业技术类职位指机关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履行专业技术职责,为实施公共管理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技术手段保障的职位。与其他类别职位相比,专业技术类职位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具有只对专业技术本身负责的纯技术性;二是具有不可替代性;三是技术权威性,这种权威性体现在技术层面上,为行政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和支持,最终的行政决策权仍属于行政领导。专业技术类职位存在于各种机关中,是机关完成公共管理工作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是其他职位不可取代的。

3、行政执法类职位

行政执法类职位指行政机关中直接履行监管、处罚、稽查等现场执法职责的职位。这是行政执法类职位的本质特征。与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职位相比,行政执法类职位具有下列特点:一是纯粹的执行性,只有对法律法规的执行权,而无解释权,不具有研究、制定法律、法规、政策的职责。这一点,与综合管理类职位的区别尤为明显。二是现场强制性。依照法律、法规现场直接对具体的管理对象进行监管、处罚、强制和稽查。行政执法类职位主要集中在公安、海关、税务、工商、质检、药监、环保等政府部门,且只存在于这些政府部门中的基层单位。

4、法官、检察官类职位

目前公务员队伍中除上述三类职位外,还有法官、检察官类职位。该类职位分别行使国家的审判权与检察权,具有司法强制性和较强的专业性,与其他类别职位的性质、特点存在明显区别。担任法官、检察官都要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因而与普通公务员的产生是有严格区别的。此外,法官、检察官必须由人大及其常委会任命,也与普通公务员由行政首长任命不同。

5、国务院设置的其他类别

公务员类别的划分应该根据公务员管理的实际需要而有所变化,公务员法授权国务院可以根据实践的需要,单独增设新的类别,为进一步完善职位分类制度预留制度空间。

(五)我国怎样设置公务员的职位类型和职务序列? 我国根据“职位类别”和“是否承担领导职责”这两个标准来区分公务员的职务类型,将公务员职务分为领导职务与非领导职务两大类型。领导职务负有领导职责,具有组织、管理、决策、指挥的职权和责任。

非领导职务不负有领导职责,一般不具有组织、管理、决策、指挥的职权和责任,但是较高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可协助同级领导职务工作,经授权可以负责或协调某一方面的工作。

公务员领导职务层次分为: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

综合管理类的非领导职务序列的职务层次分为:巡视员、副巡视员、调研员、副调研员、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

非领导职务与领导职务序列具有对应关系:巡视员对应厅局级正职,副巡视员对应厅局级副职,调研员对应县处级正职,副调研员对应县处级副职,主任科员对应乡科级正职,副主任科员对应乡科级副职。

我国还规定了非领导职务层次与领导职务层次对应的最高上限,“非领导职务层次在厅局级以下设置”。

(六)我国领导职务具体包括哪些职位?

国家级正职包括: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席,国家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国家级副职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中央纪委书记,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省部级正职包括:中共中央纪委副书记,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下属部委行署室和党组正职领导人(特殊规定的副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正职领导人(特殊规定的副职)。

省部级副职:中共中央纪委常委;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下属部委行署室副职领导人(党组成员)和副部级机关(党组)正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副书记、常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副职领导人,省纪委书记;副省级城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正职领导人(特殊规定的副职)。

厅局级正职包括: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直属部委行署室和下属司局室正职;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副部级机关(党组)副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直属机关的正职;副省级城市党委(副书记、常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副职领导人,纪委书记。各地市(设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正职。

厅局级副职包括: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直属部委行署室下属司局室副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直属机关副职,副厅级正职;副省级城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下属机关正职,各地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副职,纪委书记。

县处级正职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直属机关下属处室正职,副省级城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机关副职,各地市(设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单位正职,各县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正职。

县处级副职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直属机关的下属处室副职;各地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单位副职和副处级单位正职;各县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副职,纪委书记。

(七)级别有什么功能?

级别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确定工资及其他待遇的重要依据。级别除了是确定公务员工资待遇的重要依据之外,还和职务一起,共同确定其他待遇的依据。“其他待遇”是指政治待遇、工作待遇、生活待遇等。一般而言,工作待遇主要依据职务,而生活待遇比较侧重于依据级别。

二是平衡比较各类职务序列的标尺。我国公务员职务序列根据职位类别分别设置,便会出现多种职务序列,而多种职务序列对应同一个级别序列,级别就成为平衡比较各类公务员职务序列的统一标尺。以职务层次为横轴,以级别为纵轴构成的“坐标系”,可以标识不同类别、不同职务层次的公务员在科层组织中所处的位置。例如,一个县长职位与高级翻译职位如果都是17级,那就说明这两个职务应该享受同等工资待遇。

(八)我国如何划分公务员级别?

1、我国公务员的级别共分为27级。

2、实行职务与级别的交叉对应关系,即“一职数级,上下交叉”。职务与级别相对独立,但并不是完全分离的。职务与级别是确定工资待遇的两个基本要素,级别与职务“一职数级,上下交叉”,即一个职务对应一个级别范围。例如,在我国27级级别层次中,县处级正职对应着7个级别,国家级副职对应着3个级别。反过来看,一个级别上也有不同的职务分布,例如,在第十级上,对应着综合管理类职位中的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和厅局级副职等3个职务等次。这种职务与级别交叉对应的关系既不单纯重视考虑职位因素,又不是只偏重品位因素,而是充分体现职位与品位相结合的原则,符合级别的功能定位,也符合我国的工资制度。

3、我国公务员级别划分“向基层倾斜”。也就是说,越是基层的职务,对应的级别越多;越是高层的职务,对应的级别越少。国家级正职对应的级别最少,仅一个;办事员和科员职务对应的级别最多,都分别对应了9个级别。这是因为基层公务员职务晋升台阶相对较少,职业发展空间相对较小。为此应在级别设置中给基层公务员更多发展的机会,体现在职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上,职务层次越低,与级别的交叉对应幅度越大,使得基层公务员有更多晋升级别的机会,对基层公务员的激励效果会越明显。

(九)确定和晋升公务员级别的依据是什么?

确定公务员级别的总的原则是:公务员的级别根据所任职务及其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资历确定。这就规定了公务员确定和晋升级别的四个依据:

1、职务。这里说的职务,不仅包括领导职务,还包括非领导职务;不仅包括综合管理类职务,而且包括专业技术类职务、行政执法类职务等多种职务。级别的确定与晋升应与职务相对应,在对应幅度内确定公务员级别。所任职务是确定公务员级别的一个基础性条件。每一职务的公务员都对应一定范围内的级别,如县长就对应7~10级这四个级别。这一级别范围、幅度是根据其职务确定的,公务员的具体级别只能在该范围、幅度内确定。公务员的职务确定之后,再根据其他依据,即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资历,在该职务所属的级别幅度内具体确定。

2、德才表现。这里所说的德才表现,反映公务员的素质,不仅包括思想品质,还包括能力才干。德才表现是确定公务员级别的重要依据。“德”是指公务员的思想品德状况。包括政治立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及个人私德等各方面的表现;“才”是指公务员的才能、能力,包括与职务相关的理论水平、管理水平、表达能力、办事能力等等。总的来说,即胜任职务的能力。德才表现也是公务员考核的重要内容。

3、工作实绩。此处的工作实绩,主要是指工作完成的数量、质量以及社会效果。公务员的工作实绩是公务员德才在任职中的具体实现,是对公务员完成工作目标的客观评价。工作实绩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在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我国公务员管理中存在一个误区,即单纯以定量标准来衡量公务员的工作实绩,而忽略对其工作的质量评价。例如,过分强调以GDP增长率、招商数量等“硬指标”来评价地方领导的工作业绩,往往造成地方政府的政策失误。另外,工作实绩是公务员考核的重点,在实际操作中,公务员级别的确定,包括级别的晋升、降低等,在进行考核时都是以公务员的考核结果为主要依据。

4、资历。资历,包括学历、工龄与任职经历和年限等能反映资历的情况。比如博士生与本科生的初定级别是有区别的,工龄长短及在同一级职务上的任职年限在确定级别时也是重要依据。这就出现出任同一个职务,其级别会因人而异的状况。这其实是品位因素在级别中的体现。

以上四项既是确定级别的依据,又是级别晋升的依据。公务员在不晋升职务的情况下,只要合乎规定条件,也可以在职务对应范围内根据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资历晋升级别。我国公务员的职务等次和职数相对级别而言要少,公务员晋升职务的机会也较少,难度较大。因此,晋升级别成为公务员职业发展的重要阶梯,这是级别功能的重要体现。

(十)什么是公务员的衔级制度?

我国在人民警察、海关、驻外外交机构等特殊领域还设置了公务员衔级制度。衔级的主要功能是,在特定的工作场景下能够迅速辨识身份,理顺指挥关系,完成工作任务。因此,衔级一般有标志性装饰,衔级还反映国家给予特定公务员群体的荣誉。衔级根据实际管理需要依法设置。人民警察、海关、外交机构公务员的工作有自己的特殊性。

人民警察警衔设五等十三级:总警监、副总警监;警监共三级;警督共三级;警司共三级;警员分两级。

海关关衔设置为五等十三级,即:一等,海关总监、海关副总监;二等,关务监督共三级;三等,关务督察共三级;四等,关务督办共三级;五等,关务员共两级。海关总署正职授海关总监,其他职务授相应的关衔。

授予警衔和关衔都是以公务员现任职务、德才表现、担任现职时间和工作年限为依据,与公务员法规定的确定级别的依据相比还是有所差别的。衔级的确定没有强调工作实绩和资力,而将任职时间、工作年限也作为确定衔级的依据。

(十一)法官、检察官实行什么级别制度?

我国法官、检察官的级别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分别规定,其级别设置既不同于普通公务员级别序列,也不同于人民警察、人民海关的衔级序列。法官与检察官没有采用“衔级”的概念,但是,具体设置又类似于衔级。

法官的等级是法官的职级划分系列。十二级法官主要划分为以下四等:(1)首席大法官,首席大法官只有一人,即最高人民法院院长;(2)大法官,大法官一共包括两级;(3)高级法官,共包括四级;(4)法官,共包括五级。

检察官的职务和等级序列的规定也类似。十二级检察官主要划分为以下四等:(1)首席大检察官,首席大检察官只有一人,即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2)大检察官,大检察官一共包括两级;(3)高级检察官,共包括四级;(4)检察官,共包括五级。

法官等级的确定,以法官所任职务、德才表现、业务水平、审判工作实绩和工作年限为依据;检察官等级的确定,以检察官所任职务、德才表现、业务水平、检察工作实绩和工作年限为依据。可见,法官和检察官级别的确定特别强调了工作实绩和业务水平,尤其业务水平的规定反映了这两类公务员的法律专业性。

第三篇:散步重难点分析

重点研读

(过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教师小结]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重点研读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

① 这篇短文写了什么事? ② 《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引导] 学生读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并因势引导:编者为何把《散步》作为本文的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可以把两篇文章通过比较,体会《散步》写的精彩之处,可以从语言、写作方法等进行比较。(学生答案会多种多样,所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缘由,只要说得有道理即可。)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①《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写。文中有两处对初春的描写,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到衬托的作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第三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留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②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子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言朴实,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③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比较阅读,能够初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添光彩。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小结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给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提供了学习的广泛空间。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也增强了语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板书设计 散步 莫怀戚

母亲 走大路 ↑承上

散步 分歧→{我 妻子 责任重大→使命感 儿子 走小路 ↓启下

《散步》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①):总起,交代了散步的地点和有关的人物。

第二部分(②~⑧):重点写散步的过程。

这一部分又可根据内容分为三层。

第一层(②)交代母亲对这次散步的态度的转变。

第二层(③~⑤)写田野的春色以及一家人散步的乐趣。

第三层(⑥~⑧)写产生散步路线的分歧以及解决办法。

《散步》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它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反映了我国文明家庭建设的可喜成就。

4、《散步》一文中“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怎样理解这句呢?

“我”小时候很听母亲的话,显然是个孝顺、听话的儿子。正因为这,母亲相信“我”说的话是对的。同时为后面写到母亲变了主意设下伏笔——母亲当然听从“我”的话,但她更爱孙子。

5、《散步》一文的结尾“„„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如何理解?其中“走得很仔细”“整个世界”是什么意思?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表明“我”和妻子尊老爱幼,她们如同生怕惊动整个世界那样,生怕稍有点闪失给老人和孩子带来惊恐、不安甚至伤害。因此他们“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二是“我”和妻子确实如同背着整个世界:一个老人,代表着业已过去的时代和世界;一个孩子,代表着刚刚开始的世界和未来的时代。背着这个世界的“我”和妻子——一代中年人,承担着孝敬老人、爱护儿子的双重责任,这种责任已经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更是社会的,也是对生活的使命感,当然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作者运用这带有象征性的句子,写出了作者本人的使命感,深化了全文的中心意思,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走得很仔细”表明“我”和妻子尊老爱幼的高贵品德。“整个世界”是指“老人”和“孩子”分别代表过去和未来两个不同的世界和时代。

6、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人物某些典型的细小的举止行为或对典型细微事件的描写。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可以刻画人物的性格,也可以细致地描述事物的发展。

如本文中: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一个“摸”的动作,生动的表现出“我”的母亲对孙儿的爱。一家人互谅互爱,愉快和谐的亲情就在这细微的动作中自然流露出来了。

三、请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

(1)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了,太迟了。()

(2)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

一、基础部分

1.下边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分歧(qí)委屈(qū)

鱼塘(tánɡ)

熬(áo)过苦日子 B.拆散(chāi)散步(sǎn)

温馨(xīn)

嫩(nèn)C.粼粼(lín)蹲下来(dūn)毕竟(jìnɡ)

水波(bō)D.稳当(wěn)责任(zé)

习惯(ɡuàn)铺着(pū)2.对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A.分歧(岔道)

B.熬(忍受)

C.粼粼(形容水的明净)

D.各得其所(每个人都得到合适的安排)3.《散步》的作者写的是()

A.一次舒心愉快的散步

B.一次小小的家庭矛盾 C.一家互相支持的三代人

D.一种挚爱深沉的亲情

4.读下面这个句子,选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一下母亲的性格()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A.尊老爱幼

B.舐犊情深

C.富于理智

D.知错就改 阅读下文,完成5~9题。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习惯听从她□□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习惯听从他□□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袋,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

5.文中空格处应依次填入的词语是()A.还

强壮

早已

高大 B.早已

高大

强壮 C.早已

强壮

高大 D.还

高大

早已

强壮 6.给文中两个加粗字注音。歧()

粼()

7.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母亲怕儿媳不高兴,又怕儿子为难,所以只好这么说 B.母亲知道儿子为难,疼爱儿子迁就地说

C.母亲知道儿子疼爱他的孩子的心理,只好委屈自己而这么说

D.走小路小孩子感兴趣,而老祖母慈祥,很自然让孙子高兴,所以这么说 8.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含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我”和妻子是中年人,家庭负担很重 B.“我”和妻子是中年人,感到身上压力很大

C.“我”和妻子是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 D.“我”和妻子是中年人,背负着家庭的希望 9.在第二段中对“我”主要用的描写方法是()A.语言

动作

B.景物

心理 C.心理

语言

D.环境

动作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0~14题。妈妈的手

“啊,太凉了!”妈妈用双手□□着我的脸颊,因为妈妈的手冰凉冰凉,我禁不住高声喊了起来。? 妈妈一面仍然用手挨着我的脸,一面□□地说:“妈妈的手确实很凉啊!一到冬天,不仅肿得老高老高,还特别粗糙呢。”?

我几乎对妈妈的□个地方都喜欢,只讨厌一个地方,□就是这双冰凉的手。妈妈的手既粗大,又满是雏纹,还脏乎乎的,简直像老祖母的手。? “妈妈,您为什么有这样一双手呢?您不能让手变得纤细白嫩些吗?”每当我指着妈妈的手这样说的时候,妈妈总是推开我的手,爱抚地看着我,笑着说:“这双手既是做父亲的手,又是做母亲的手!因为这双手要做的工作太多太重,根本不可能变细变白啊!”? 我拼命地思考着:到底怎样才能使妈妈的手变得又纤细又干净呢? 10.在□处填上恰当词语。

11.从文中找出妈妈“为什么有这样一双手”的原因。

12.为什么说妈妈的手“简直像老祖母的手”呢?

1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14.“我”喜欢妈妈的手变得“纤细白嫩”,表现了“我”怎样的情感?

三、试一试 15.下面具体场合中你认为女主持人应该怎样说才能解除尴尬。

文艺晚会帷幕徐徐拉开,女主持人从台阶上不小心跌倒在舞台上,观众席中一片哗然。这时女主持人从容站起,面带微笑对大家说了一句话,场内顿时掌声响起。

参考答案

一、1.B 2.A 3.D 4.B 5.C?6.qí

lín 7.D 8.C 9.C

二、10.抚摸

和蔼

每那? 11.这双手要做的工作太多太重。? 12.既粗大又满是皱纹。? 13.手? 14.“我”对妈妈的爱。?

三、15.女主持人说:“刚才,我是被大家的热情倾倒了。”?

莫怀戚

【名家简介】

莫怀戚:1951年出生,男,汉族。笔名周平安、章大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人。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重要作品】

他的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代表作是小说《透支时代》、《陪都就事 》《 散 步 》《花样年月》,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系列小说《东方福尔摩斯探案集》。作品集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第四篇:课程重难点辅导2

课程重难点辅导:第二章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2011-10-07

一、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 资产阶级宪法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条件。

1.近代资产阶级宪法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商品经济是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国家权力和社会资源高度集中于以君主为代表的统治者手中,社会的被统治者奴隶和农民不拥有国家权力和社会的经济资源.必须使其对统治者产生严重的人身依附关系。这样,建立在人格独立、平筹、自由基础上的宪法当然不可能产生。

在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替代了封建生产方式。资产阶级为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迫切要求废除一切封建主义的羁绊,建立自由竞争和平等交换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种经济形态对人的要求是人们必须成为具有独立人格主体,并且可以自由地占有财产,自由地出卖劳动力,自由地进行生产、交换与竞争。这样的要求反映在法律上,是用根本法去组织政府并规范政府权力,防范权力专横并为公民的平等权利与自由提供保障,这就为宪法的产生和宪政制度的形成提供了经济上的动力。2.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资产阶级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资产阶级宪法是在摧毁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过程中产生的。为了摆脱封建专制的压迫和束缚,新兴的资产阶级不断掀起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民主、自由和平等的斗争。为了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成果,防止封建势力复辟,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便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来确认和巩固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以平等自由为基础,以代议制、选举制、政党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近代民主政治为宪法的产生提供了政治条件。

3.以“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三权分立”和“法治”为内容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是近代宪法产生的思想理论条件。

宪政实践须以宪政理论为先行。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之前和其中,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一系列的民主、自由的主张,论证了以民主代替专制、以民权代替君权、以人权代替神权、以自由代替奴役、以平等代替特权的合理性,为资产阶级革命制造舆论。在此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学者如英国的洛克、法国的孟德斯鸠和卢梭等人提出的“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三权分立”、“法治”等自由、民主、人权的宪政学说。这些学说和理论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重要思想理论武器,对于动员广大人民群众起来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推动资产阶级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它们又成为资产阶级制定、实施宪法、组织国家的重要思想理论基础。4.法律部门的增多,法律形式的分化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法律部门在更高层次上的统一是宪法得以产生的法律条件。

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以前,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数量少,活动范围狭小,社会关系简单,所以不需要大量和复杂的法律规范和众多的法律部门予以调整。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突破了原来的自然经济的框架,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促进了商品交换的普遍与流行,因而使民事方面的法律关系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原来以刑法为主、诸法合体的法律表现形式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各种部门法分离独立、自成体系已是大势所趋。而另一方面,法律各部门的分化又易导致各部门法的冲突,不利于法制的统一,因此需要有一种更高层次的根本法来统摄各部门法,使一个国家的各部门法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这种法律表现形式的变化为宪法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1954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1.主要内容

1954年宪法由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组成,共106条。它是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制定的,《共同纲领》中有关国家制度、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各项基本政策实践被证明是正确的,宪法对此予以保留,并进一步加以充实和完善。同时,1954年宪法又是对《共同纲领》的发展。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1)规定了我国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它确认了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的国家性质,这比《共同纲领》规定的国家性质有所发展;它规定了我国采取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确认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四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2)肯定了《共同纲领》所规定的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即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且根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建国以来政权建设的经验,确定了我国国家机构的组成,规定了国家机构的民主集中制的活动原则,规定了在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制度。

(3)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作了比较完善和具体的规定,开展了人民民主,同时规定了逐步扩大物质保障的措施,体现出国家、社会利益同公民个人利益的一致性。

2.基本原则

1954年宪法所确认的基本原则包括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1)人民民主原则。宪法关于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规定,关于国家机构的设置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定,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都体现了社会王义民主的精神。这种民主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而是人民民主,即无产阶级钡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

(2)社会主义的原则。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并且“通过和平的道路消灭剥削和贫困,建成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这就明确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过渡进而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

另外,1954年宪法在贯彻上述基本原则的同时,也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

三、1982年宪法及几次修改

1982年宪法由序言,总纲,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和首都组成,共138条。它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规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它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完善,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82年宪法是一部较完备的社会主义宪法,也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

现行宪法实施以后,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宪法的一些规定与社会实践存在明显不适应的情况,为了适应中国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形势和需要,全国人大依据宪法中有关宪法修改程序的规定,对1982年宪法作了四次相应的修改和补充。

1.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两条宪法修正案,其内容是: 第一,修改第10条第四款,删去了不得出租土地的规定,增加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第二,对第11条予以修改,肯定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即“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

2.1993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9条宪法修正案,其内容包括:

第一,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坚持改革开放”写入宪法序言,将“高度文明、高度民主,改为“富强、民主、文明”。这肯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比较榘中、完整地表述了党的基本路线。

第二,规定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内容,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这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基本形式确定下来。这有利于实现对农村政策的长期稳定。

第四,确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国家的基本经济体制。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

第五,调整地方人大的任期,规定“省、直辖市、县、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5年。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3年。”

3.1999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了6条宪法修正案,其内容是:

第一,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宪法,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国家的指导思想地位。宪法将序言第七段中“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一句话改为“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引下„„”这样修改,是将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列为宪法的指导思想,为邓小平理论在国家的指导思想地位提供了宪法依据和保障,使邓小平理论成为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

第二,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修改为“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正确分析国情得出的科学论断,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第三,在《宪法》的第5条增加一款规定,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四,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样修改,就使得宪法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

第五,关于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修正案将《宪法》第8条第一款中“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修改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将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写人宪法,对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六,关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等非公有制经济,修正案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宪法修正案的这一规定是将党的正确决策加以宪法化。同时宪法修正案还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这样修改,进一步明确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会有力地推动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七,将“反革命的活动”修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这是考虑到我国已经从革命时期进入建设时期,从法律角度来看,把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等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犯罪行为,规定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比较合适。1997年通过的新刑法已经将“反革命罪”修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罪”。宪法将“反革命的活动”修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对促进刑法的实施具有积极意义。

4.2004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了14条宪法修正案,其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修改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并将“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修改为“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增加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宪法修正案在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之后,增加“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

第三,统一战线的表述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宪法修正案在宪法关于统一战线的表述中增加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统一战线包括的“劳动者”、“建设者”和两种“爱国者”,一层比一层更广泛,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

第四,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第13条第三款“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第五,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第l条第二款修改为“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第六,完善对私有财产保护的规定。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第13条修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第七,增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社会保障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14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第四款:“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八,增加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的第1条即《宪法》第33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在宪法中作出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宣示,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第九,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成的规定。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59条第一款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成的规定中增加“特别行政区”,将这一款修改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第十,关于紧急状态的规定。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第67条规定的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第二十项“决定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戒严”修改为“决定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进入紧急状态”,并相应地将《宪法》第80条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发布戒严令”修改为“宣布进人紧急状态”;将《宪法》第89条规定的国务院职权笫十六项“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的戒严”修改为“依照法律规定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进人紧急状态”。

第十一,关于国家主席职权的规定。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第81条中甲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受外国使节”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活动,接受外国使节。”

第十二,修改乡镇政权任期的规定。宪法修正案把乡、镇人大的任期由3年改为5年,各级人大任期一致,有利于协调各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和人事安排。

第十三,增加对国歌的规定。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第四章的章名“国旗、国徽、首都”修改为“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在这一章第136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第五篇:公务员制度讲座课程综合练习题

山 东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开放教育公务员制度讲座课程综合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2.公务员的义务:是国家法律对公务员必须作出一定行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为的约束和强制。它是确保公务员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是加强对公务员监督的重要保证,是公务员行为规范的重要内容。

3.公务员免职:指任免机关按照管理权限,依据有关法律法规,通过法定程序,免去公务员担任的某一职务。

4.公务员纪律:是指机关为保障实现其职能,维护机关的秩序和正常运转而制定的,要求每一个公务员遵守的行为规范。

二、判断正误题(正确的在括号内划“√”,错误的在括号内划“×”。)

1.制定公务员法,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

2.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笔试,第二种是面试。()

3.国家根据公务员职位类别设置公务员岗位序列。()

4.我国对公务员的考核体现在德、能、勤、绩四个方面。()

5.降职是属于任用范畴,而不属于纪律惩戒范畴。()

6.公务员保险制度主要有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生育保险制度。()

7.我国现行的干部任用方式主要有选任制和聘任制两种。()

8.对公务员的考核中,重点考核的是公务员的工作能力。()

9.公务员在挂职锻炼期间,可改变与原机关的人事关系。()

10.法律责任具有预防、惩戒、补偿和引导的功能。()

参考答案

1.√2.√3.×4.×5.√

6.√7.×8.×9.×10.√

三、简答题

1.简述公务员法的立法宗旨。

(1)规范公务员管理,提高机关人事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

(2)加强对公务员的依法监督,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

(3)为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提供制度保证。

(4)保证机关有效运转,提高工作效能。

2.简述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基本原则。

(1)公开原则:主要是指录用公务员必须面向社会,公开招考。

(2)平等原则:公民报考公务员的法律地位平等。

(3)竞争原则:在全社会范围内公开进行,公开竞争。

(4)择优原则:报考者能否录用,完全取决于本人的政治、业务素质。

3.简述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构成要素。

公务员考核制度有以下要素构成:

(1)考核对象和考核主体。

(2)考核内容。

(3)考核形式。

(4)考核的程序和方法。

(5)考核等次。

(6)考核结果的使用。

4.简述公务员奖励制度的基本原则。

(1)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

(2)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3)奖励个人与奖励集体并重的原则。

(4)定期奖励和及时奖励相结合的原则。

5.简述转任的条件与要求。

公务员的转任应当符合规定的条件和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转任的公务员应当具备拟转任职务的资格条件。

(2)转任公务员应当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和职数内进行。

(3)转任时需要职务升降的应当按照公务员职务晋升或降职的有关规定严格履行程序。

6.公务员辞去公职的限制性条件有哪些?

根据我国公务员法的规定,以下五种情形的公务员不得辞去公职:

(1)未满国家规定的最低服务年限的;

(2)在涉及国家秘密等特殊职位任职或者离开上述职位不满国家规定的脱密期限的;

(3)重要公务尚未处理完毕,且须由本人继续处理的;

(4)正在接受审计、纪律审查,或者涉嫌犯罪,司法程序尚未终结的;

(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得辞去公职的情形。

7.简述回避和交流制度的不同之处。

(1)目的不同。交流的目的相对比较宽泛,但最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公务员的培养使用。回避最主要的目的是保证公务员履行职责,防止公务员利用职权为个人或亲朋好友谋私利。

(2)涉及的范围不同。从人员上看,交流涉及的人员很多,除特殊情况外,绝大多数公务员都在交流的范围内;而回避涉及的人员很少,只有情况比较特殊的个别公务员需要回避,大多数公务员不在回避的范围内。

(3)执行的程度不同。一般情况下,交流可根据机关和个人的实际情况作出有一定选择性的安排;而回避对时间和人员的要求都具有强制性,机关必须履行要求公务员回避的职责,公务员本人必须服从机关作出的回避要求。

四、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公务员管理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

第一,公开原则:行政行为除依法应当保密以外,应一律公开进行:行政行为的依据公开、行政行为公开。

第二,平等原则:宪法关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在公务员制度中的体现和贯彻,平等即机会均等。

第三,竞争原则:在公务员管理特别是公务员的录用、职务晋升等引入竞争机制。第四,择优原则:择优录用和择优任用。

(2)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的原则

第一,对公务员的监督约束:明确公务员的义务和纪律,规范公务员的行为;加强公务员考核,通过定期考核和平时考核,促进公务员不断改进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确立惩戒制度;规定了公务员的辞职辞退制度;对公务员的回避制度作了规定。

第二,对公务员的激励保障:明确公务员权利;规定公务员奖励制度;在公务员职务晋升上注重工作实绩;规定公务员的培训制度;规定公务员的工资、福利和保险制度及退休养老制度;规定公务员的申诉控告制度。

(3)任人唯贤、德才兼备,注重工作实绩的原则

第一,任人唯贤、德才兼备,是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的核心内容。

第二,群众公认、注重工作实绩。

(4)分类管理的原则

国家对公务员实行分类管理,提高管理效能和科学化水平。

(5)法治的原则

第一,公务员管理按照法定的权限、条件、标准和程序进行,即对公务员依法管理。第二,公务员依法履行职务的行为受法律保护。

下载(专科)公务员制度讲座课程重难点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专科)公务员制度讲座课程重难点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务员制度讲座课程综合练习题

    公务员制度讲座课程综合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2.职位设置:是指对机关职能进行逐层分解的基础上......

    2018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唯物辩证法重难点分析

    2018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唯物辩证法重难点分析 在有限的省考常识授课的过程中,总是遇到学员在唯物辩证法这个马哲章节中产生很多问题,需要反复的讲授,学员才能对此处略通。说明......

    信息系统监理重难点分析

    信息系统监理师考试重难点分析 2009年03月04日 上午 10:54 1. 考试简介 信息系统监理师是2005年上半年(5月)新增加的考试。根据考试大纲(2005年版),该考试要求考生: (1)理解信息系统......

    施工重难点分析及措施

    文明施工及土方开挖 本工程施工现场环境较特殊,首先施工现场无堆土区,需考虑土方全部外运 及外购土方回填的方法措施,施工现场必须全封闭分隔并做好安全通道工作,需着重考虑防......

    高中数学重难点分析和高中数学学习方法

    星火教育佛山分公司 高中数学重点难点分析: 主干知识七大块 函数与导数(及其应用);不等式(解法、证明及应用,这部分不会单独命题,常以工具形式出现在问题中如求范围,比较......

    “数轴”教学重难点分析范文

    《数轴》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难点是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

    公务员制度讲座

    《公务员制度讲座》一、单项选择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从何年何月何日起正式实施(D)。 A2005年10月1日B. 2005年4月27日 C. 2005年12月1 D. 2006年1月1日 2.属于国家......

    公务员制度讲座

    电大专科《公务员制度讲座》 简答题 1. 公务员义务与权利的分类? 答: 义务: 根据义务履行期间的分类: 1、 公务员在职期间的义务 2、 退出公务员系统后的义务; 根据义务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