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化发展情况汇报
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化发展情况汇报 作者: 来源:
录入时间:2009-4-24 9:13:00
(2009年3月8日)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及马铃薯专业委员会领导:
我受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就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种植历史悠久,其食用价值和经济地位在当地居首位,种植、销售、贮藏、饮食等各方面都传承和凝聚着世代乌兰察布人民的辛劳和智慧,在近三十年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乌兰察布人尊重自然、经济规律,运用工业化的思维和理念,引入科学的管理模式和种植技术,经营方式逐步升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经济效益与日俱增,如今的马铃薯产业以其固有的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在乌兰察布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乌兰察布具备发展马铃薯产业的诸多有利条件。一是来自自然气候方面的独特优势。我市地处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海拔高,空气干燥,土壤类型为栗钙土,多呈沙壤性,自然特点与马铃薯生长禀性相吻合,有利于马铃薯块茎膨大、干物质积累,晚疫病发生频率低,传毒蚜虫少,独特的地域及气候特点使乌兰察布生产的马铃薯具有薯型好、芽眼浅、淀粉含量高等优良属性,加工产品特别是淀粉具有低蛋白、低酸性及良好的抗凝沉性,白度、粘度、糊化度、透明度均好于国内同类产品。我市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质量比较好,在全国享有盛誉。二是来自科研技术力量方面的优势。我市马铃薯的研究和种薯生产时间较早,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马铃薯遗传育种、专用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马铃薯模式化栽培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一些研究项目在国内、国际均处于领先地位,多次获得国家和自治区的奖励。三是来自区位、交通方面的优势。我市位于内蒙古中部,处于环渤海、京津冀、呼包鄂经济圈的辐射范围之内,处于晋冀蒙三省交界处,距北京326公里,交通极为便利。京包、集张等五条铁路贯穿全境,国道和高速公路交织成网,是连接东北、华北、西北三大经济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是通往蒙古、俄罗斯和欧洲的国际通道,便捷的交通为马铃薯销售提供了便利条件。
我市近年来马铃薯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400万亩左右,去年种植面积为426万亩,鲜薯总产440多万吨,在全国地区级排名第一,是国家重要的种薯、商品薯和加工专用薯基地之一。农牧民人均来自马铃薯产业的收入为1500元左右,占到种植业收入的53%,占农牧民纯收入的39%,马铃薯种植已成为乌兰察布市农民脱贫致富、建设新农村的支柱产业。
我市马铃薯产业发展所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以基地和良繁体系建设为基础,努力形成马铃薯产业化经营新格局
统筹考虑各地的自然禀赋、种植规模、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坚持种薯、专用薯和商品薯基地建设相结合,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大基地建设相统一,进一步优化生产布局,重点建设了四子王旗、察右中旗、察右后旗、商都县、化德县、兴和县6个种植面积30万亩以上的县级基地,种植面积约占全市马铃薯总播面积的70%,其中四子王旗播种面积达70万亩,是全国马铃薯播种面积最多的旗县之一。四子王旗、商都县和察右后旗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区。全市北部区域已形成东西长300多公里,南北宽80公里,近250万亩的马铃薯种植带。2003-2007年,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年均400多万亩,年均鲜薯总产量400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内蒙古自治区的近1/2,约占全国马铃薯年均种植面积和产量的6%。从2006年开始,充分发挥我市地势平坦,地域广阔的优势,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加快大型指针式喷灌机的装备步伐,将良种、良法和优良设施进行综合配套,实现了马铃薯种植由过去传统耕作向现代化种植的转变,目前全市已有大型喷灌机600套(覆盖面积30万亩),约占全国总量的50%。同时在旱地大力推广了地膜覆盖、膜下滴灌、配方施肥、包衣拌种等旱作集成技术,每年覆膜马铃薯面积达100万亩,使旱地马铃薯亩产达到1.5—2吨,全市马铃薯生产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马铃薯种植已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区域化的生产格局。我市马铃薯基地建设的目标是从现在开始,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到2020年种植面积保持至450万亩的规模,通过集成技术的应用,力争平均单产达到1800公斤/亩,总产量稳定在800万吨。种薯基地稳定在150万亩,种薯产量达到250万吨以上;商品薯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产量达到550万吨。[Page]
发展马铃薯产业,良繁体系建设是关键。近年来,我市坚持把优质种薯繁育体系建设作为打造“中国薯都”的基础工程来抓,以实现组培脱毒、温网室快繁的规模化、工厂化生产为目标,加强同国际国内马铃薯专业组织、国家行业机构的联系和合作,聚合市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科技力量,联合攻关,对夏波蒂、大西洋、脱毒紫花白等十几个新品种进行选育和改良、推广,促进了产业整体升级。目前全国最大的种薯繁育基地正在我市紧锣密鼓的建设当中。山东希森中联马铃薯产业集团在我市成立了种业有限公司,计划投资22亿元建设马铃薯新品种选育示范基地5000亩,原种一代生产基地3万亩,原种二代生产基地44万亩,6座种薯贮库共30万吨。目前已建成5万吨种薯贮库,2008年装备了50个大型喷灌机,种植原原种2万亩,2009年将扩繁原种田30万亩,生产原种60万吨。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年产马铃薯微型薯2亿粒,原种一代6.6万吨,原种二代88万吨,到时可向中原二作区、西南混作区和南方冬作区提供大量种薯。内蒙古民丰薯业公司已建成1万平方米的马铃薯脱毒苗组培室,年产脱毒苗2500万株,脱毒微型薯1.25亿,原种一代1400万公斤,可满足11万亩种薯田生产需求。良种繁育已形成从组培快繁、温室扦插、网室栽培、原种繁育到一、二级种薯生产的完整体系,达到马铃薯田每四年更换一次良种。生产基地主栽品种有克新一号、紫花白、大西洋、夏波蒂、费乌瑞它、底西芮等。
二、以做强龙头做深加工为抓手,着力延长产业链条,推动马铃薯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
农牧业增效的潜力在产业化,产业化增效的关键环节在加工转化。几年来,我市扶持和培育了富广公司、奈伦精淀粉公司、博仓薯业、卓资龙的等一批马铃薯加工骨干企业,全市销售收入超百万元的马铃薯加工企业达到19家。目前,乌兰察布市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初具规模的加工群体,大中型马铃薯加工企业已发展到70多家,粉条、粉皮、粗淀粉加工点一万多个,马铃薯综合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马铃薯加工转化率由“十五”期初的不足5%提高到25%左右,马铃薯产业的综合增加值突破了30亿元,成为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加工产品主要有:马铃薯全粉、精淀粉、薯蛋白、变性淀粉、薯条、薯片、粉条、粉皮等。产品外销十多个国家和国内二十多个省市和地区。内蒙古富广食品有限公司年生产全粉1.2万吨,是亚洲最大的马铃薯全粉生产企业;内蒙古集宁奈伦淀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具备3万吨精淀粉、2万吨变性淀粉的生产能力,是国内最大的马铃薯变性淀粉加工企业;内蒙古卓资县龙的马铃薯有限公司具备了年产精淀粉2万吨、薯蛋白1400吨的生产能力,其中薯蛋白填补了国内空白,正在申请国家专利。今年,内蒙古博仓薯业有限公司2万吨全粉项目将投产,兴和兴隆2万吨保鲜速冻粉条等一批加工项目已陆续开工建设和投入生产,一批薯泥、全粉加工项目已开始立项,利用马铃薯加工废渣开发保健醋、人用薯蛋白保健品等研究项目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马铃薯加工正在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领域迈进。我市马铃薯加工业的发展目标是,马铃薯加工转化率达到55%以上,鲜薯加工总能力提高到500万吨,加工产值达到100亿元。依托基地,还要规划建设马铃薯加工产业园区,引进国际知名食品加工企业,开展马铃薯精深加工,使我市马铃薯加工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以强化储藏营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手段,稳步扩大马铃薯销售市场
近年来,平均每年农民自食20多万吨,用作饲料约15万吨,自留用种约40万吨,三项用薯75万吨,占年均总产量的20%左右;当地年均加工量100万吨,约占总产量的25%左右。其余均作为种薯和鲜食商品薯外调。其中每年调拨种薯60万吨,外销鲜食薯165万吨。每年200多万吨的外销量,储藏和营销成为关键。针对这一问题,我市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我市建成贮存能力在200吨以上的储窖2700座,加上农户土窖,总储存能力可达200万吨,实现了马铃薯销售旺季有序、淡季不淡,保证了马铃薯全年均衡上市。2008年农业部农副产品加工研究所立项推广宁夏大学“马铃薯保鲜贮藏技术”,我市商都县被列为全国4个试点地区之一,目前项目正在建设之中。这一项目是通过对马铃薯传统贮窖进行技术改造,建成新型强制气调贮藏窖,可有效解决传统贮窖普遍存在的出芽烂薯严重、保鲜功能差、损失率高的问题。这一技术的推广应用将会使我市马铃薯贮藏水平迈上新台阶。[Page]
按照“大生产、大流通、一体化”的要求,我市不断强化流通服务、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着力扶持和发展马铃薯产、加、销协会,目前,全市成立马铃薯营销协会20多个,注册的马铃薯经济人200多人,在马铃薯销售高峰期,全市参与营销的人员可多达10万余人。建设了产地批发市场11个,年交易量100万吨。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约有10万吨左右优质种薯由我市调往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宁夏等省区;约有150万吨优质商品薯调往广州、深圳、上海、武汉、南京、海南等地,并出口到俄罗斯、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每年还为上海百事(中国)食品有限公司、北京辛普劳马铃薯食品公司、上好佳食品公司、百宜食品公司等企业,提供加工专用薯8万吨。
同时,鼓励各类中介组织参与基地建设和市场销售,在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下,建立了“公司+协会+农户”、“龙头企业+运销大户+农户”等运作模式,提高了马铃薯销售的组织化程度。在全国各地设立了购销网点,建立了10多个直销窗口,并建立了马铃薯价格信息平台、物流配载平台和交易平台,建立了马铃薯信息网站,并通过举办大规模的马铃薯经贸洽谈会,极大地提高了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的知名度,产品销售半径不断扩大。
四、以马铃薯科研和人才培养为核心,为马铃薯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不竭动力
我市马铃薯的研究和种薯生产历史悠久,一些技术成果具有全国乃至世界领先水平。全国第一个脱毒种薯组培室就建在乌兰察布。在马铃薯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马铃薯实生薯在生产上的应用研究”成果于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马铃薯无病毒种薯生产试验”于1980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马铃薯病毒血清鉴定”于1980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马铃薯实生种子杂交与利用”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同时还参加了“六五”、“七五”、“八五”三个五年计划的马铃薯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从1986——2000年主持并参加了国际马铃薯中心的合作研究项目。在主持参加国际马铃薯课题研究合作项目期间,育成“蒙薯10号”和“蒙薯11号”等10多个优良品种。2008年8月,农业部在我市召开了全国马铃薯高产技术研讨与观摩现场会,向全国马铃薯产区推广了我市建设马铃薯喷灌圈的经验。在专业人才的培训和利用方面,乌兰察布已经造就了两位知名的马铃薯专家张鸿奎(原乌盟农科所副所长)和宋伯符(原乌盟农科所研究员),而且培育了大批农民技术人才。随着产业的不断推进和逐步壮大,需要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为此,乌兰察布市职业学院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备案,开设了“马铃薯生产加工系”,2008年秋季已正式招生,在全国高等院校中首开马铃薯生产加工专业之先河。乌兰察布市职业学院引进丹麦设备组建了国内第一家“马铃薯加工研发培训中心”,建设了综合实训基地,为培养一流的马铃薯生产加工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以弘扬马铃薯文化为载体,逐步提升乌兰察布马铃薯品牌影响力
我市创办了每年一届,集技术研讨、种薯订货、市场推广、品牌宣传为一体的马铃薯文化节,通过马铃薯节这一平台,既展示各种马铃薯相关产品和打造“中国薯都”的成就,又主动学习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同时也把我们的科研成果、发展模式、发展理念推向全国,推动全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去年成功举办了“乌兰察布首届马铃薯文化节”,吸引了国家有关部门和十多个省市区的有关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参加,央视、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国内众多媒体对“马铃薯节”作了宣传报道。马铃薯文化节坚持“以文化立形象,以情结聚人气,以展示酿商机,以节会育市场”的理念,使马铃薯节的特色和马铃薯文化深入人心,为今后马铃薯产业的宣传和健康发展开创良好局面。2008年,国家工商局批准我市马铃薯注册“图木苏”(蒙语“图木苏”即汉语“马铃薯”)产地标识,极大地丰富了乌兰察布市马铃薯文化的内涵。今年2月20日,我们又邀请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科技部有关领导和中国农科院的有关专家、学者,在北京举办了马铃薯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为打造“中国薯都”建言献策,着力培育以产品、品牌和文化为重点的产业核心竞争力,使“中国薯都”的内涵更加丰富,思路更加切实可行。[Page]
悠久的种植历史和不朽的饮食价值,为乌兰察布市发展和弘扬马铃薯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乌兰察布当地流传的“后山(阴山南北麓)有‘三宝’,莜面、山药(马铃薯)、大皮袄”的民谣,便是早期马铃薯文化的纯朴写照,充分显示出马铃薯一直以来在乌兰察布市经济、社会和人民大众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各位专家、各位评委,乌兰察布马铃薯产业发展基础雄厚,比较优势明显,产业规模较大,我们有信心在国家“小土豆、大产业”的号召下,在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的大力支持下,早日把乌兰察布打造成“中国薯都”!
来源:乌兰察布市政府办公厅
第二篇:环县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对策
环县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对策
马铃薯为环县一大主要农作物,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商品农业的发展和马铃薯加工业的迅速崛起,马铃薯已由传统的粮食作物转变成为全县种植业中经济效益较显著的经济作物。农民种植积极性较高,马铃薯市场比较活跃。马铃薯产业不仅成为环县农业产业化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之
一。而且也是我国加入WTO后农村经济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产业之一。我们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和利用环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区域优势,进一步加大发展力度和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环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优势
1.自然条件适应马钤薯生产。栽培面积稳中有增。环县
22土地面积广阔。可利用土地79.64万hm,人均达到2.5hm。大
22大高于全省、全国水平。总耕地2O.5万hm。人均耕地0.65 hm,分别是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和4.2倍。且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富含钾素,一般速效钾含量201.4mg/kg。海拔一般为1600m左右,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平均气温6.7~
9.2℃,7月份平均气温20.4℃。平均降水量426mm,但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对马铃薯生长需水满足率达6.2%-96.4%,降水与马铃薯生长需水规律相吻合。这种独特的自然条件,最适宜于发展马铃薯产业。环县生产的马铃薯薯块大、干物质含量高、食味上乘。同时,环县北部马铃薯病害发生轻.传播病毒介体昆虫少,自然隔离条件较好,又是马铃薯种薯繁育的理想地区。
2.有传统的栽培经验和技术,有较高的经济效益。马铃薯适应性强。喜冷凉的气候条件,耐瘠薄,抗灾、高产、早熟,易于种植。特别是马铃薯营养丰富、全面,既能作粮又能作菜,还可做为工业原料,经济效益好,农民群众种植积极性高。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环县农民群众不断创造总结出许多传统的马铃薯栽培技术,如精选种薯、晒种催芽、平种培土垄作、坑种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产。近几年,马铃 1
薯价格比较稳定,去年达到0.4元/kg,一般亩收入300元左右,高产田达到400元,这是其他粮食作物无法比拟的。发展马铃薯产业,不需要政府在农民身上多增加投资和多进行说服发动,只需因势引导,开展必要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就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脱毒良种繁育体系基本建成,引进推广了一批优质专用型品种。为了配合环县马铃薯产业开发,已在曲子高科技示范园区建立了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具备茎尖剥离、组织培养、病毒检测、无土栽培等先进技术。脱毒中心已引进大西洋、夏波蒂、陇薯3号、内薯7号、宁薯8号等不同加工要求的品种8个,年内可生产优质一、二级种薯l160t,2004年
2可建商品生产基地400 hm,脱毒种薯已有一定生产规模。除
此而外,近年来,环县还积极从辽宁、宁夏、甘肃会宁等地引进了宁薯9号、渭薯1号、渭薯8号、克新1号、费乌瑞特、早大白、宁薯4号等品种.良种覆盖率已达90%以上。
4.马铃薯贮藏、加工销售有一定规模,市场开发和加工业发展迅速,市场空同较大。随着商品生产量的逐年增多,环县当地群众因陋就简,挖土贮藏窖,年贮藏能力已达5万吨左右。每年商品薯的收获季节。农民自发的组成运销队,产品远销河南、山西、陕西、宁夏等地。在加工方面,已建成大小淀粉、粉条加工厂8处,其中新建成的精地宝马铃薯精淀粉厂,年加工鲜薯能力5万吨.可生产精淀粉8000t。显然,马铃薯加工产业的兴起.大大延长了马铃薯产业链条,既为马铃薯开辟了新的出路,又提高了马铃薯的附加值,从而促进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马铃薯营销队伍和加工企业已成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龙头。
5.初步建立了“农技部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环县马铃薯生产以“一体三化”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区域化种植、产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与育繁推、种养加、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特别是今年进行了“定单种植”,由加工企业与农户签订合同,或者与农技部门、农户共同签订合同,建立优质专用马铃薯种子或商品生产基地。在种植过程中,企业或科研部门先替农民
垫付种子费用,聘请农技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培训,企业要按合同价格收购农民生产的所有合格商品,农民返还种子费用。这一模式既满足了优质马铃薯加工原料需要,又拓宽了农民的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
6.政府积极扶持指导,马铃薯生产已被确定为环县主导产业。面对当前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大目标,环县已把马铃薯产业作为调整结构、农民增收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全县马铃薯面积已达到2.67
2万hm。县上专门成立了马铃薯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协调、指
导马铃薯生产。政府的强有力支持与引导,将会促进马铃薯产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环县马铃薯产业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缺乏加工型品种,品种混杂,退化严重。近年来,尽管环县引进了一些马铃薯新品种。但推广面积有限。目前大田生产主栽品种为宁薯8号。该品种由宁夏西吉县种子公司选育,是一个中淀粉粮菜兼用型品种。抗旱高产,适应性强,种植面积占马铃薯总面积的60%。但该品种引进已达十余年,混杂退化严重,原品种特性得不到很好保持,目前,淀粉含量只有11.05%~15.41%(正常值15%~18%),产量也有所降低。近几年新引进的大西洋、夏波蒂等国外专用型品种,一般表现为适应性差、抗病性弱,产量潜力小,而且退化快。加之本县无全粉、薯条、薯片加工企业,这些产品只有外销才能体现出优质优价,因而一定程度地限制了推广应用面积。
2.新技术推广步伐较慢,生产水平低。环县在马铃薯生产中。总结提出了一套综合高产栽培技术,但推广,步伐较慢。农民科技意识淡薄。相当一部分农户种植不规范,密度不足。种薯选择不严格,田问管理比较粗放。据调查,县北普遍采用开沟条播。亩种植密度一般为2200~3000株/667,2较正常密度偏低500株~800株/667 m。大部分农户不重视
种薯的留存和选择。混杂严重。在栽培技术方面,新技术普及率低,近几年推广的机械起垄种植技术年应用面积只有几千亩。大田生产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目前全县马铃
2薯平均单产只有800kg/667 m ,生产水平低。
3.市场体系不健全,加工水平有待提高。环县马铃薯营销市场不健全,没有统一的营销机制、营销网络和信息网络,缺乏对价格的缓冲和市场风险的调控。流通中无中介企业,不能与农民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实行定单种植。目前,规模经营较好的有毛井乡黄寨柯村,而甜水、山城、秦团庄等种植大乡镇产品都是被动销售,市场风险大。在马铃薯加工方面,除生产淀粉与粉条外。其它加工产品少,产业链短。一些小型加工企业规模小,加工工艺落后。生产出的产品档次低,质量标准不高。精深加工严重滞后目前。全县无一家全粉、薯条、薯片加工企业。深度开发滞后。
4.现代化生产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已经建立的“农技部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处于尝试阶段,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利益机制和改革机制。突出的表现为企业与农民的利益机制和政策机制不完善。当前企业与农民之间只是一般的买卖关系,而非利益共同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健全,商品薯经营有一定的盲目性,且比较分散。
三、环县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对策
1.加快品种结构调整步伐,实现马铃薯生产专用化、多样化。品种结构的调整,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最低层次,也是重要环节,但往往被人们忽视。品种是农业产业开发的基础,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一批特别优良的新品种可以带动一个产业。要合理进行品种布局,就必须适应市场的各种需求及变化,推广粮菜兼用型、早熟菜用型、全粉加工型和淀粉加工型等不同品种,实现品种专用化、优质化和多样化。根据环县实际,首先应积极推广高淀粉品种,如宁薯9号、宁薯4号、内薯7号等;其次,决不能放松粮菜兼用型品种的推广,如宁薯8号、克新2号、渭薯1号等;再次,应示范推广,油炸加工型和全粉加工型品种,如大西洋、夏波蒂等;而早熟菜用型品种也是结构调整的方向,主要品种有克新6号、早大自等。县北应以高淀粉加工型、粮菜兼用型和全粉加工型品种为主,县南应以粮菜兼用型品种为主,县中南部川区应以早熟菜用型品种为主。要加强种子基地建设,建立脱毒种薯繁育体系,更新品种,提高产量,改进品质。
2.推广先进栽培技术,实现马铃薯生产标准化、规模化。首先,要建立优质商品马铃薯生产基地,统一规划,规模生产,做到一乡一基地,一村一品种,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专业化生产。其次,要积极推广先进的栽培技术,健全对整个种植具有约束力的标准化技术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按照市场及加工企业对马铃薯的质量要求,制定出马铃薯产品质量标准及相应的栽培技术规程。要求在播种、施肥、田同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贮藏等各个生产环节操作统一标准,推广应用脱毒种薯、机播机收、起垄种植等综合栽培技术.以确保马铃薯产品质量优质安全。第三,要大力创造条件,实行订单种植,进一步加快推广“农技部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现代化生产模式,合同收购,优质优价,增加农民收入,并有效防范和降低市场风险,使马铃薯生产由过去追求产量最大化而转变到追求质量效益最大化的轨道上来。通过不断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发展精品马铃署,提高环县马铃薯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3.完善保鲜贮藏及营销体系建设,实现马铃薯生产商品化、市场化。近年来,环县马铃薯产业发展之所以能有今天这样一个可喜局面,主要得益于市场经济的调节。通过市场,农民不仅销售出了自己的产品,实现经济效益的转变,而且可以直接感受市场变化,获取市场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种植计划。市场是将农村家庭经营式的小生产与马铃薯大产业联合起来的纽带。为了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一是应加大批发市场和交易网点建设,力争将甜水农贸批发市场改建成陇东最大的商品薯交易中心,年交易量达到5万吨,并在县北各乡镇建立马铃薯销售网点,促进商品薯的销售。二是开展产品保鲜贮藏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根据环县实际,应因陋就简,积极推广贮藏库(窖)建设。即利用有利地形,挖宽4米、深lO米~3O米的土窖或“非”字型土窖,上开排气孔,每窖可贮藏鲜薯3O吨一6O吨。并积极应用综合保鲜技术,通过保鲜增值。三是建立市场信息网络,逐步将市场信息网络向乡村特别是种植大户、中介组织延伸,建立农民专业协会,大大提高农民参与市场和抗御市场风险的双重能力。
4.发展产品精深加工,实现马铃薯生产工业化、现代化。发展马铃薯加工业,特别是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业,对延伸马铃薯产业链,实现产品加工增值,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马铃薯作为加工业原料,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在工业方面,马铃薯生产的淀粉及其副产物,以其独有的特性,是纺织、造纸、化工、建材等众多领域的添加剂、增强剂、粘结剂、稳定剂等。在医药上,马铃薯可生产酵母、多种酶、维生素、人造血液等;在食品上,世界各国已研制出几百种马铃薯系列食品。要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就必须大力发展马铃薯加工业。要改变环县马铃薯加工业相对滞后的局面,除积极支持搞好精淀粉加工外,还要多方筹措资金,引进项目,建立马铃薯全粉、薯条、薯片等系列产品加工厂或生产线,增加生产种类、扩大生产规模,并改造提升中小型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改进生产工艺,进一步加工增值,全面提升马铃薯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
第三篇:农业产业化发展汇报材料范文
农业产业化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把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现代化建设、农科教结合等工作结合起来,加快农畜产品基地建设,建成与重点龙头企业加工产品相适应、具有区域特色的葵花、小麦、瓜果菜、肉类、奶牛、饲草料等绿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创立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市场竞争力强和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名牌农畜产品,实现农业在较高水平上跨越式发展。
一、葵花加工业
以潘胖食品公司等龙头企业为核心,加大葵花加工转化力度,通过对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培植一批技术先进、品牌优良、综合利用程度高的大中型加工企业。积极发展休闲食品和食用植物油的深加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xiexiebang.com 帮您找文章]
二、瓜果菜加工业
重点发展瓜果菜保鲜、果菜汁、果酒、果菜粉、切割蔬菜、脱水蔬菜、果蔬脆片等产品,打造知名品牌。积极招商引资、融资建厂。使农民从瓜果菜加工中获得收入在现在基础上实现较大增长。
三、肉类加工
依托草原兴发等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大肉羊、肉牛、肉猪的肉质品质,发展肉类副产品的深加工制品,提高肉类加工附加值和综合利用率。
五、乳品加工业
以伊利、蒙牛、等大型企业为龙头,加快发展奶牛规模化养殖,建设优质化奶源基地。狠抓奶牛品改良,开发多层次、多样化鲜奶和乳制品的新产品。
六、饲草饲料加工业
大力开展以玉米和紫花苜蓿牧草为原料的专用化、特种化、保健化、颗粒化复合饲料加工及青贮饲料、草捆、草块、草粉、草颗粒加工,为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七、龙头企业建设
以潘胖食品公司为示范,依托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八、市场建设
以晏安和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建立辐射面广、规模大、信息化程度高的农畜产品批发市场,引导市场搭乘信息网络平台,逐步实现农畜产品市场网络营销。使农副产品在市场上集中流通,形成龙头找市场、市场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九、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加快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步伐,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的新格局,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提高农民在交易中的谈判地位,较好地解决了一家一户想办而难以办到的事情,减少中间环节对农民的盘剥,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加入合作经济组织后,农资有来源,种植有计划,销售有渠道,发展有目标,较好地保护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第四篇:水城县马铃薯产业10年发展汇报
水城县马铃薯产业10年发展汇报
近十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关心和指导下,我县马铃薯产业经过10年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各项工作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现将马铃薯产业发展汇报如下:
一、马铃薯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水城县位于贵州省西部边缘,全县土地总面积3589.1平方公里,全县辖33个乡(镇)、383个行政村,农业人口占总人口98%以上,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全县平均海拔1800米左右,是全省马铃薯的主产区及最适宜种植区之一,全县马铃薯产业由10年前40万亩左右发展到现在100万亩左右,平均亩产由10年前850公斤提升到现在913公斤,其中: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完成80.4万亩,平均单产965公斤,总产77.58万吨;商品马铃薯基地完成31.5万亩,平均单产1042公斤,总产32.823万吨;商品高产示范基地建设完成4.1万亩,平均单产1294公斤,总产5.3054万吨。脱毒马铃薯每年的平均单产均比本地品种当年平均单产增加150-200公斤左右,亩增数80-120元,到2012年,脱毒马铃薯温饱工程直接受益农户高达18万户,受益人口约4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70%左右。
二、10年来马铃薯实施的主要项目
10年来累计实施项目32个,其中:省农委12个,累计投入资金881万元;省扶贫办20个,累计投入资金648万元。
三、马铃薯产业实施效果
(一)种薯扩繁情况
自2002年以来,我县脱毒马铃薯原种扩繁面积约达0.2万亩,调进微型薯近1000余万粒,生产原种约2000余吨,为1.5万亩一级种扩繁提供种源,通过再次扩繁之后供应大田生产,同时我县每年平均向外调种100吨左右,十年来共计调种上千吨,满足了大田生产的需求。脱毒马铃薯普及率达到了80%以上。
(二)大田推广实施情况
自2002年我县被列为贵州省脱毒马铃薯种薯基地县和实施脱毒马铃薯温饱工程项目县以来,全县累计推广种植脱毒马铃薯上百万亩,投入各项资金上千万元,脱毒马铃薯播种面积从2002年上千亩增加到2012年的90万亩,占马铃薯总播面的90%以上。
(三)温饱工程对我县马铃薯产业的推动作用
1、推动马铃薯加工业的发展
由于我县脱毒马铃薯面积增加,单产提高,总产增多,大大带动了加工业的发展,目前我县已有马铃薯淀粉加工厂两个(玖圣公司和兴隆淀粉厂)、大型薯片加工厂一个(市
食品总厂)和一些小型的薯片(条)加工作坊。截止2011年10月30日,据不完全统计:两个淀粉加工厂已加工淀粉3000余吨(玖圣2500吨、兴隆500吨),折合鲜薯2.1万吨;薯片(条)加工在1000吨左右。
2、推动协会(合作社)、经纪人的发展
由于种薯产业的发展和马铃薯总量的增加,协会(合作社)、经纪人应运而生,目前我县现有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两个:金鼎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和箐马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这两个合作社虽然在建设基地,销售马铃薯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马铃薯协会已建成4个(杨梅、纸厂、金盆、盐井),正在建设和准备建设的有4个。这些已建成马铃薯协会由于基础薄弱,仅仅承担了一些小型项目和在销售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知名度低,影响力小,有待进一步的扶持和指导;马铃薯经纪人多,有知名度的就有30余人。
总之,十余年来,通过马铃薯产业的实施,全县马铃薯共增产约50万吨,增值约2亿元,为我县的农民增产、农业增效和解决全县农民温饱起到了不可估量功效,同时提高了马铃薯的种植水平,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了马铃薯产业化建设的步伐。
五、存在的问题
1、生产方面
主要存在单产不高,尤其是精品薯产量不高,群众的商品意识不强,针对市场需求生产专用薯,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经济收入的意识淡薄,耕作管理比较粗放,对病虫害的防治意识不高,病虫害除造成减产外,还使很大一部分马铃
薯在存贮期间腐烂变质,造成很大的损失。田间劳作主要依靠人畜力,机械化应用程度低,极大地限制了规模生产的发展。
2、技术方面
与先进省市县相比,在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上有很大的差距,技术覆盖率低。
3、开发利用方面
开发利用方面主要存在商品开发程度低,所加工产品也只停留在初级产品上,市场培育意识不强,力度不大,在培育市场、开发终端市场方面,基本上还没有形成一种很强的意识,具体运作几乎为空白。在销售运输方面,呈现出在县内小规模、小范围、短距离贩运方面势头强劲,而长途贩运、开发大中城市市场方面明显不足,并没有真正开拓出自己的市场,运销收益也就微乎其微。
4、服务体系建设方面
县上虽然对发展马铃薯产业化形成了共识,把马铃薯作为全县第一大支柱产业来发展,但是,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如技术人员缺乏,现有技术人员缺乏再培训,知识更新跟不上,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推广经费严重紧缺,很多先进实用技术不能很好地推广应用。
六、今后发展打算建议
1、在稳定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提高单产。在现有100万亩的基础上,加大技术培训,使技术到位率达85%以上,提高单产,在种植规模上实现新的突破。
2、加大脱毒良种马铃薯播种面积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大种薯扩繁力度,在种薯扩繁过程中完善体系发展。
3、在生产目的上要打破小农经济的思想,发展商品薯基地,通过精耕细作和病虫害防治,努力提高马铃薯产量和质量,力争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脱毒马铃薯新品种的繁育推广,一方面提高单产,一方面利用我县高海拔、气候较冷凉的特点,力争把我县建成全省的脱毒良种繁育基地,为周边地区提供马铃薯良种,增加群众收入。
4、要建立自己的马铃薯加工大型龙头企业,使马铃薯在当地就能被加工转化增值,以提升市场价格,增加种植效益。通过政府鼓励和领导扶持,以水城兴龙精淀粉厂、水城玖圣有限公司为龙头,加大马铃薯加工生产能力,提高马铃薯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5、全面完成2013年马铃薯原种扩繁3万亩。
6、认真实施好马铃薯产业园区申报建设工作。
7、加大马铃薯产业申报,积极争取省级资金扶持力度。
第五篇: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化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大学赴甘肃省定西市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
作者:※※
【摘要】关注民生,记录社会。为响应鼓励青年学生开展以民生为主社会调研活动,关注人民生活,依托实践基地,深入农村、社区,对其现实生活、生产情况、生活环境作出真实的反映,并能够根据专业知识,为当地的和谐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我们选了定西,做暑期社会实践。由于定西市六县一区皆为国家及贫困县,而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也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一种有效方式。本次调研就是探析农业产业化在不断发展与完善过程中对提高当地农民收入所产生的积极效果,总结有益经验,并调查其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寻找相对应的解决方法,从而使得当地农业产业化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农业产业化涉及到农民的再社会化问题,不仅有利于农民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农村和农业的有序发展,也促进着整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关键字】经济特点 民生民情 发放书籍 教育
一 定西市安定区凤翔镇现状
1.产业状况
凤翔镇人口为4.450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有1110人,总耕地面积为133177.24亩,大部分耕地种植马铃薯与玉米,其中马铃薯占35%。全镇人均年收入为3295元(全定西市人均年收入为3074元),其中农业收入高达30%。
2.镇政府工作
技术方面,在每个村派一两个技术员进行定期的蹲点技术服务、组织农业大户到种植较好的乡镇进行参观交流、不定期的办培训班进行技术培训;在物资方面,政府提供种薯、地膜、旋耕费等一定的资金补贴;在政策方面,区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面的投入比重不断加大,镇政府业在积极争取区上的相关优惠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如在道路上的“一式一仪”项目,大力支持马铃薯研究所利用培养技术 —脱毒种薯,大力推广新品种“陇薯三号”(销售好)、“新大坪”(质量好、价格高、产量低),政府通过协调银行对马铃薯加工企业实行优先贷款,积极扶持以盛大方舟为主的加工企业以及以凯凯、爱兰、天泰为首的种薯龙头企业,然而对于销售政府则以市场为主导采取不干预政策。以盛大方舟为主的加工企业。
镇政府把旱作农业项目作为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工作来抓。全镇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重点围绕“一川一坡两线三岔千家万户”的工作思路实施。每户完成以黑膜为主的覆膜任务5捆,各村
建立相对集中的一百亩以上的示范点一个。全镇在去年完成5.56万亩秋覆膜的基础上,现已全面完成区上下达凌覆膜任务1.89万亩,其中:玉米1.37万亩,马铃薯0.52万亩,全镇2012年旱作农业累计完成7.45万亩。
通过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健全制度,靠实责任,做好宣传,营造氛围,备好物资,搞好服务,等的方法,来实施政府的措施。在定西安定区,通过采访调研,我们可以发现该镇的农民种植马铃薯,已经实现产业化。农民的生活比较富裕,政府对农民的支持力度很大,政府只对市场进行微调,符合经济的宏观调控法则。农民的积极性也很高,积极配合政府工作。定西市安定区的凤翔镇应该属于一个模范镇,值得全市的其他地区学习。
二 定西市临洮县连湾乡
现状:在连湾乡,我们走访了几个村庄,这里坏境不错,山上到处是土豆,漫山遍野,一直从山上延伸到山脚,在半山腰住着几户人家。与定西安定区的乡镇相比,条件明显不及后者,不论是道路,学校,医院,企业,均没法比。由于在这个地方没找到材料,我们都是以采访的形式收集材料。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近几年这里国家修公路,投入很大,但地方官员贪污很厉害,都被抓了。因此,农民对当地政府不是很信任,因此交流也少,信息就靠自己收集了。在这个地区,人们种的土豆都很多,都有几十亩,因此一年四季忙呢。因为国家对当地的技术支持比较少,没有技术和种子上的支持,也没有较大的马铃薯加工基地,因此长夜化结构在这里根本没有。他们种土豆成本很高,基本价格也没有保证,也遇到不好的年头,就赔了。还经常受商贩们的压价。
建议:我们进过对现状的分析,认为国家应该像定西市安定区那样,扩大对技术的支持,对全市境内比较大的马铃薯生产基地重新确认,加大人员配备和技术支持。同时也要修好公路,引进企业,加工产品,实现马铃薯产业化发展。
三 定西市渭源县会川镇杨村
现状:
会川镇是一个比较大的镇,以前是一个独立的县,因此经济状况比较好,于是我们就去了一个比较远的村子,就是杨村,这个村子平地不是很多,经过我们的调查,发现这里的人种的土豆不是很多,他们都中药材,占到总数的一半以上。但通过调查,走访,我们发现国家对这里的补助也是很大的,提供种子,有最低保证价,但这个村子的生活水平并不像凤翔镇的那样,我们买了许多好多文具,送给当地的小孩。
建议:
国家对这些地方的马铃薯技术支持应该减少,应该按照这边适合发展中药材给予技术支持,因地制宜。这边气候适宜许多药材生长,又路不方便,不宜种植重量大的作物。在这个地方和这个同类的地方,由于个人土地偏少,劳力偏少,无法形成马铃薯产业化的经济,要是硬要搞,只能是支出大,收入小,入不敷出。
综合定西市典型的三镇,我么可以做一下总结:
凤翔镇属于靠近市的镇,既有广阔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又靠近城镇,属于天时地利人和全都占到的地区。而连湾村,则属于地里有条件很好,就是缺国家的技术支持,天时地利,缺人和。对于杨庄这类,则属于地利不行,偏远山区,国家优先照顾。
综上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城区附近的产业化发展已经成熟,要以城市为中心向外扩展。重新审视各地区的种植作物,重新分配技术支持,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的本地经济。对于像连湾这样的的地区,国家要投入更多的技术,以形成产业化经济,让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对于边远山区的,不仅要因地制宜,还要加强教育建设,加强补助,让农民都过上富裕富足的生活。
参考文献:1.凤翔镇2012年旱作农业项目工作总结。
2.安定区1997-2011年马铃薯产业发展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