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马铃薯的现实意义
发展马铃薯产业的现实意义
1.3.1 发展马铃薯产业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黑龙江省种植马铃薯已有近90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马铃薯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马铃薯一直作为粮食作物,连同谷物、豆类构成了粮豆薯生产格局,这种统计方法延续至今未变。黑龙江省历来以小麦、玉米、水稻、大豆作为当家作物,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根据市场需求,各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粮食市场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日益明显。进口的小麦、大豆数量逐年增加,使得黑龙江省粮食价格优势逐渐丧失,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计划经济的模式已被打破,农民有了生产的自主权。种什么作物,种多少面积,要看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与变化。进入新世纪以来,黑龙江省大豆、玉米、水稻播种面积不断扩大,小麦面积急剧减少。与1985年相比,2006年水稻播种面积由39万hm2增加到208.9万hm2,增长了4.36倍;玉米播种面积由157.7万hm2增加到296.1万hm2,增长了87.76%;大豆播种面积由216.7万hm2增加到393.7万hm2,增长了81.67%;小麦播种面积则由203.8万hm2下降到24.8万hm2,下降了7.21倍;而马铃薯播种面积则由22.2万hm2增加到33.3万hm2,增长了49.54%。需要指出的是,马铃薯播种面积从2001年开始,连续7年超过小麦播种面积,2006年马铃薯播种面积比小麦高出了34.27%。马铃薯在黑龙江省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农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再创新高。据黑龙江省统计局2007年2月发表的统计公报,该省2006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17.6万hm2,比2006年增长2.9%;粮食产量3780万t,增长5.0%,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呈现“两增两减”:水稻产量1360万t,增长16.0%,玉米1453.5万t,增长5.4%;小麦93万t,下降4.3%,大豆652.5万t,下降12.8%。虽然近年来马铃薯产业发展较快,但从横向比,1985年该省马铃薯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08%,2006年为3.27%,所占比例变化不大。这是因为经过种植业结构调整,小麦播种面积减少而释放的空间被水稻、玉米、大豆所挤占,马铃薯由于深加工能力弱、机械化水平不高以及发展不平衡等原因,还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和乘势而上的局面,基本上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
种植业结构调整,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遵循市场规律和农业发展的自身规律,科学调节各主要作物的种植比例,以争取效益、产量和品质的最优。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马铃薯产业,是由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决定的。近几年来大豆生产效益下滑趋势明显,国产大豆受到美国、巴西等国进口优质大豆的严重冲击,农民和大豆加工企业出现亏损。小麦由于品质问题,市场需求日见萎缩,山东、河北等地优质小麦趁虚而入,使黑龙江省小麦生产元气大伤,种植面积锐减。水稻生产虽然效益好,但一直受到水资源短缺的困扰,1998年以来始终在156.3~185.0万hm2之间波动。玉米2006年播种面积达到最高水平,为296.1万hm2,但仅比历史最高播种年份的1996年增加了29.5万hm2,可见增长的空间不会太大。因此,抓住农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增加马铃薯播种面积,提高马铃薯产量,将会为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创造条件,有利于提高我省粮食生产综合能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1.3.2 发展马铃薯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黑龙江省近10年来农业结构调整的经验表明,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口逐年增加、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的情况下,农民靠种粮只能温饱,很难致富。要跳出种植业的范围谋划农民致富,要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快发展精深加工。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抓住比较效益高、加工链条长、附加值大的产业加以优先发展,而马铃薯正是这样的优质农产品。其一,马铃薯是单位面积效益较高的农作物。据中国农业统计年鉴2006年提供的数据,黑龙江省6种主要农作物中,每667 m2产生的效益依次为:水稻775元,马铃薯773元,玉米482元,小麦386元,大豆339元,油菜籽333元,马铃薯与水稻效益基本相当;而在西藏(3200元)、山东(2400元),吉林(1924元)、江西(1302元)、安徽(1164元)、青海(1147元)、广东(1145元)、四川(1051元),福建(904)、辽宁(888元)、重庆(851元)、云南(844元)等地,马铃薯单位面积效益分别列本省市区6种或7种农作物单位面积效益的第1位;新疆(1182元)、甘肃(953元)、湖南(939元)、湖北(844元)马铃薯单位面积效益为第二位;只有宁夏、河北、陕西和山东等省区种植马铃薯的经济效益位于第3位之后,主要是品种、自然条件等原因导致单产较低。由于马铃薯的经济效益好,各地都将马铃薯生产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其二,马铃薯是一种高产作物,增长潜力大。黑龙江省土地肥沃,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发病轻,马铃薯退化轻,特别是齐齐哈尔、黑河等西北部旱作农业区最适宜种植马铃薯。黑龙江省马铃薯产量一般在10~15t/hm2之间,个别地方产量达到30t,因此单产潜力大。但与欧美国家相比差距悬殊,如荷兰等国,在采用良种、高度机械化的条件下,产量可达50~70t/hm2左右。这样高的产量只有马铃薯可以实现,而其它作物望尘莫及。近年来,黑龙江省马铃薯市场售价走高,薯农的收入很好。从马铃薯增产的潜力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引进了脱毒马铃薯技术并投入生产,形成了一整套茎尖脱毒组培及快速繁殖脱毒种薯的技术体系,在本省推广面积已近70%,在全国推广面积达到20%以上,使用脱毒种薯每公顷增产2~3倍以上。我国已有每公顷产量达60t左右的记录。第三,马铃薯是一种优质农产品。从品质上看,马铃薯单位面积蛋白质产量是小麦的2倍,玉米的1.2倍,水稻的1.3倍,其干物质产量非常高。马铃薯的营养成分丰富齐全、粮菜兼优,弥补了蔬菜和粮食作物营养中的不足。如粮食作物多不含维生素C,而马铃薯富含维生素C,尤其对于北方和高寒山区,冬季便于贮藏,可成为食物中补充维生素C的重要来源。第四,马铃薯是一种适应性强,易于栽植的作物。马铃薯生育期较短,耐干旱,对土地条件和施肥没有太高要求,抗病性强,可与多种作物间作套种,以充分利用太阳光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在田间地头、屋前房后均可种植。1.3.3 发展马铃薯产业是实现精深加工的需要
发展马铃薯产业的最大价值是通过精深加工,促进马铃薯的效益增值,从而拉动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和其它相关行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链条。马铃薯除食用外,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开发的深加工产品及其经济效益比销售淀粉要高出几倍到几十倍;由块茎加工成粗制的淀粉要比直接出售块茎增值30%,加工成粉条增值70%以上;粗粉经过二次加工,制成精制淀粉能进一步增值,每吨销价6000多元,比粗淀粉增值1倍以上。利用马铃薯精制淀粉进行精深加工,其增值比例会更高。10t马铃薯可以生产1t乳酸,产值增加4倍。12t马铃薯生产1t柠檬酸,产值增加5倍,用同样数量的马铃薯生产1t环糊精,产值5万元,比出售原料产值高出近20倍。另外,马铃薯的深加工还包括发展系列食品。在欧美等国,马铃薯食品工业非常发达,食品种类很多。有的是直接加工鲜薯块茎,如炸条、炸片、炸丝等;有的是马铃薯全粉、淀粉或马铃薯泥掺入种种辅料和调味品等制成的,如膨化的各种食品和油炸脆片等。马铃薯全粉可做食品工业的主要原料或辅料,不同于淀粉,它保留了马铃薯块茎的全部营养,用沸水冲拌即可制成新鲜的马铃薯泥,是西餐沙拉的基本原料。全粉还适于做糕点馅的原料。做面包适当加入全粉,可使面包保持新鲜度而不发干和掉渣。进口全粉价格较费。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可加工成多种化工产品,马铃薯的淀粉经水解后,可以生产多种产品。如怡糖、高纯麦芽糖、结晶葡萄糖注射液、柠檬酸、酒石酸、维生素C、生物塑料等。马铃薯淀粉可提高分子化合物,其中高分子特性可以改性被广泛应用。经过改性的变性淀粉,主要有氧化淀粉、醋酸淀粉、交联淀粉与接枝共聚类淀粉、羟基淀粉与羧基淀粉、直链淀粉与枝链淀粉等,其在工业上的用途非常广泛。马铃薯淀粉经微生物分解作用,还可以生产出不同用途的塑料薄膜,还可以掺入杀虫剂、除草剂等。由此可见,马铃薯精深加工的领域非常宽,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因此,不应再把马铃薯产业作为一般性的行业来对待,而应从改变粗放的“原字号”资源结构和落后的生产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就业岗位,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高度,推动马铃薯精深加工的发展。
第二篇:环县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对策
环县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对策
马铃薯为环县一大主要农作物,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商品农业的发展和马铃薯加工业的迅速崛起,马铃薯已由传统的粮食作物转变成为全县种植业中经济效益较显著的经济作物。农民种植积极性较高,马铃薯市场比较活跃。马铃薯产业不仅成为环县农业产业化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之
一。而且也是我国加入WTO后农村经济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产业之一。我们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和利用环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区域优势,进一步加大发展力度和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环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优势
1.自然条件适应马钤薯生产。栽培面积稳中有增。环县
22土地面积广阔。可利用土地79.64万hm,人均达到2.5hm。大
22大高于全省、全国水平。总耕地2O.5万hm。人均耕地0.65 hm,分别是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和4.2倍。且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富含钾素,一般速效钾含量201.4mg/kg。海拔一般为1600m左右,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平均气温6.7~
9.2℃,7月份平均气温20.4℃。平均降水量426mm,但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对马铃薯生长需水满足率达6.2%-96.4%,降水与马铃薯生长需水规律相吻合。这种独特的自然条件,最适宜于发展马铃薯产业。环县生产的马铃薯薯块大、干物质含量高、食味上乘。同时,环县北部马铃薯病害发生轻.传播病毒介体昆虫少,自然隔离条件较好,又是马铃薯种薯繁育的理想地区。
2.有传统的栽培经验和技术,有较高的经济效益。马铃薯适应性强。喜冷凉的气候条件,耐瘠薄,抗灾、高产、早熟,易于种植。特别是马铃薯营养丰富、全面,既能作粮又能作菜,还可做为工业原料,经济效益好,农民群众种植积极性高。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环县农民群众不断创造总结出许多传统的马铃薯栽培技术,如精选种薯、晒种催芽、平种培土垄作、坑种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产。近几年,马铃 1
薯价格比较稳定,去年达到0.4元/kg,一般亩收入300元左右,高产田达到400元,这是其他粮食作物无法比拟的。发展马铃薯产业,不需要政府在农民身上多增加投资和多进行说服发动,只需因势引导,开展必要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就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脱毒良种繁育体系基本建成,引进推广了一批优质专用型品种。为了配合环县马铃薯产业开发,已在曲子高科技示范园区建立了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具备茎尖剥离、组织培养、病毒检测、无土栽培等先进技术。脱毒中心已引进大西洋、夏波蒂、陇薯3号、内薯7号、宁薯8号等不同加工要求的品种8个,年内可生产优质一、二级种薯l160t,2004年
2可建商品生产基地400 hm,脱毒种薯已有一定生产规模。除
此而外,近年来,环县还积极从辽宁、宁夏、甘肃会宁等地引进了宁薯9号、渭薯1号、渭薯8号、克新1号、费乌瑞特、早大白、宁薯4号等品种.良种覆盖率已达90%以上。
4.马铃薯贮藏、加工销售有一定规模,市场开发和加工业发展迅速,市场空同较大。随着商品生产量的逐年增多,环县当地群众因陋就简,挖土贮藏窖,年贮藏能力已达5万吨左右。每年商品薯的收获季节。农民自发的组成运销队,产品远销河南、山西、陕西、宁夏等地。在加工方面,已建成大小淀粉、粉条加工厂8处,其中新建成的精地宝马铃薯精淀粉厂,年加工鲜薯能力5万吨.可生产精淀粉8000t。显然,马铃薯加工产业的兴起.大大延长了马铃薯产业链条,既为马铃薯开辟了新的出路,又提高了马铃薯的附加值,从而促进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马铃薯营销队伍和加工企业已成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龙头。
5.初步建立了“农技部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环县马铃薯生产以“一体三化”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区域化种植、产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与育繁推、种养加、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特别是今年进行了“定单种植”,由加工企业与农户签订合同,或者与农技部门、农户共同签订合同,建立优质专用马铃薯种子或商品生产基地。在种植过程中,企业或科研部门先替农民
垫付种子费用,聘请农技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培训,企业要按合同价格收购农民生产的所有合格商品,农民返还种子费用。这一模式既满足了优质马铃薯加工原料需要,又拓宽了农民的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
6.政府积极扶持指导,马铃薯生产已被确定为环县主导产业。面对当前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大目标,环县已把马铃薯产业作为调整结构、农民增收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全县马铃薯面积已达到2.67
2万hm。县上专门成立了马铃薯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协调、指
导马铃薯生产。政府的强有力支持与引导,将会促进马铃薯产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环县马铃薯产业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缺乏加工型品种,品种混杂,退化严重。近年来,尽管环县引进了一些马铃薯新品种。但推广面积有限。目前大田生产主栽品种为宁薯8号。该品种由宁夏西吉县种子公司选育,是一个中淀粉粮菜兼用型品种。抗旱高产,适应性强,种植面积占马铃薯总面积的60%。但该品种引进已达十余年,混杂退化严重,原品种特性得不到很好保持,目前,淀粉含量只有11.05%~15.41%(正常值15%~18%),产量也有所降低。近几年新引进的大西洋、夏波蒂等国外专用型品种,一般表现为适应性差、抗病性弱,产量潜力小,而且退化快。加之本县无全粉、薯条、薯片加工企业,这些产品只有外销才能体现出优质优价,因而一定程度地限制了推广应用面积。
2.新技术推广步伐较慢,生产水平低。环县在马铃薯生产中。总结提出了一套综合高产栽培技术,但推广,步伐较慢。农民科技意识淡薄。相当一部分农户种植不规范,密度不足。种薯选择不严格,田问管理比较粗放。据调查,县北普遍采用开沟条播。亩种植密度一般为2200~3000株/667,2较正常密度偏低500株~800株/667 m。大部分农户不重视
种薯的留存和选择。混杂严重。在栽培技术方面,新技术普及率低,近几年推广的机械起垄种植技术年应用面积只有几千亩。大田生产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目前全县马铃
2薯平均单产只有800kg/667 m ,生产水平低。
3.市场体系不健全,加工水平有待提高。环县马铃薯营销市场不健全,没有统一的营销机制、营销网络和信息网络,缺乏对价格的缓冲和市场风险的调控。流通中无中介企业,不能与农民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实行定单种植。目前,规模经营较好的有毛井乡黄寨柯村,而甜水、山城、秦团庄等种植大乡镇产品都是被动销售,市场风险大。在马铃薯加工方面,除生产淀粉与粉条外。其它加工产品少,产业链短。一些小型加工企业规模小,加工工艺落后。生产出的产品档次低,质量标准不高。精深加工严重滞后目前。全县无一家全粉、薯条、薯片加工企业。深度开发滞后。
4.现代化生产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已经建立的“农技部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处于尝试阶段,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利益机制和改革机制。突出的表现为企业与农民的利益机制和政策机制不完善。当前企业与农民之间只是一般的买卖关系,而非利益共同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健全,商品薯经营有一定的盲目性,且比较分散。
三、环县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对策
1.加快品种结构调整步伐,实现马铃薯生产专用化、多样化。品种结构的调整,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最低层次,也是重要环节,但往往被人们忽视。品种是农业产业开发的基础,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一批特别优良的新品种可以带动一个产业。要合理进行品种布局,就必须适应市场的各种需求及变化,推广粮菜兼用型、早熟菜用型、全粉加工型和淀粉加工型等不同品种,实现品种专用化、优质化和多样化。根据环县实际,首先应积极推广高淀粉品种,如宁薯9号、宁薯4号、内薯7号等;其次,决不能放松粮菜兼用型品种的推广,如宁薯8号、克新2号、渭薯1号等;再次,应示范推广,油炸加工型和全粉加工型品种,如大西洋、夏波蒂等;而早熟菜用型品种也是结构调整的方向,主要品种有克新6号、早大自等。县北应以高淀粉加工型、粮菜兼用型和全粉加工型品种为主,县南应以粮菜兼用型品种为主,县中南部川区应以早熟菜用型品种为主。要加强种子基地建设,建立脱毒种薯繁育体系,更新品种,提高产量,改进品质。
2.推广先进栽培技术,实现马铃薯生产标准化、规模化。首先,要建立优质商品马铃薯生产基地,统一规划,规模生产,做到一乡一基地,一村一品种,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专业化生产。其次,要积极推广先进的栽培技术,健全对整个种植具有约束力的标准化技术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按照市场及加工企业对马铃薯的质量要求,制定出马铃薯产品质量标准及相应的栽培技术规程。要求在播种、施肥、田同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贮藏等各个生产环节操作统一标准,推广应用脱毒种薯、机播机收、起垄种植等综合栽培技术.以确保马铃薯产品质量优质安全。第三,要大力创造条件,实行订单种植,进一步加快推广“农技部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现代化生产模式,合同收购,优质优价,增加农民收入,并有效防范和降低市场风险,使马铃薯生产由过去追求产量最大化而转变到追求质量效益最大化的轨道上来。通过不断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发展精品马铃署,提高环县马铃薯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3.完善保鲜贮藏及营销体系建设,实现马铃薯生产商品化、市场化。近年来,环县马铃薯产业发展之所以能有今天这样一个可喜局面,主要得益于市场经济的调节。通过市场,农民不仅销售出了自己的产品,实现经济效益的转变,而且可以直接感受市场变化,获取市场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种植计划。市场是将农村家庭经营式的小生产与马铃薯大产业联合起来的纽带。为了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一是应加大批发市场和交易网点建设,力争将甜水农贸批发市场改建成陇东最大的商品薯交易中心,年交易量达到5万吨,并在县北各乡镇建立马铃薯销售网点,促进商品薯的销售。二是开展产品保鲜贮藏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根据环县实际,应因陋就简,积极推广贮藏库(窖)建设。即利用有利地形,挖宽4米、深lO米~3O米的土窖或“非”字型土窖,上开排气孔,每窖可贮藏鲜薯3O吨一6O吨。并积极应用综合保鲜技术,通过保鲜增值。三是建立市场信息网络,逐步将市场信息网络向乡村特别是种植大户、中介组织延伸,建立农民专业协会,大大提高农民参与市场和抗御市场风险的双重能力。
4.发展产品精深加工,实现马铃薯生产工业化、现代化。发展马铃薯加工业,特别是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业,对延伸马铃薯产业链,实现产品加工增值,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马铃薯作为加工业原料,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在工业方面,马铃薯生产的淀粉及其副产物,以其独有的特性,是纺织、造纸、化工、建材等众多领域的添加剂、增强剂、粘结剂、稳定剂等。在医药上,马铃薯可生产酵母、多种酶、维生素、人造血液等;在食品上,世界各国已研制出几百种马铃薯系列食品。要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就必须大力发展马铃薯加工业。要改变环县马铃薯加工业相对滞后的局面,除积极支持搞好精淀粉加工外,还要多方筹措资金,引进项目,建立马铃薯全粉、薯条、薯片等系列产品加工厂或生产线,增加生产种类、扩大生产规模,并改造提升中小型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改进生产工艺,进一步加工增值,全面提升马铃薯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
第三篇:中国马铃薯发展现状2014-1-20
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人口刚性增长,水土资源紧缺加剧,大宗粮食作物比较效益降低和居民膳食结构改变,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大力发展马铃薯生产,增强马铃薯综合生产能力,是开辟中国粮食与食物有效供给的新途径。
一.马铃薯产业生产状况
1、种植面积和规模:
世界上主要种植马铃薯的国家有150多个,总面积达2155万公顷,总产量达近3.2亿吨。马铃薯单产最高的国家是荷兰,平均单位面积产量50吨/公顷,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单产都在35-43吨/公顷。中国的种植面积占世界20-25%,总产约占世界的18%,占亚洲的70%,居世界首位。
2、经济效益与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据专家分析,马铃薯投入产出比为1:4,大豆为1:2.5,小麦为l:2,1公顷马铃薯相当于2公顷粮食产量,3公顷粮食产值。近些年,马铃薯栽培面积和产量增长较快,作为实现粮食增值的主要途径之一的马铃薯加工业发展已进入高潮,各地政府为使本地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相继筹建了各具规模的马铃薯淀粉生产厂、全粉厂和食品加工企业,拟通过加工转化使原来质优价廉的农产品转变成具有较高经济附加值的马铃薯深加工产品。1966年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首次突破200万公顷,1988年突破267万公顷,1998年突破400万公顷,2006年超过520万公顷,预计到2015年超过800万公顷。全国形成北方一季作区、西南一二季混作区、中原二季作区和南方冬作区4大生产区域。
二.我国马铃薯的分布及种植加工模式
1、我国现有的马铃薯种植区:
a、东北优势区(黑龙江和吉林2省、辽宁北部和西部、内蒙古东部地区)。b、华北优势区(内蒙古中西部、河北北部、山西中北部、山东西南部地区)。c、西北优势区(甘肃、宁夏、陕西西北部、青海东部地区)。
d、西南优势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北和湖南西部山区、陕西安康地区)。
e、南方优势区(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南部、湖北和湖南中东部地区)
2、我国现有种植加工模式:
a、农户分散是种植,主要以菜用薯为主。
b、集中商品薯种植,现有的商品薯种植又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为生产脱毒马铃薯种薯为主,主要就是销售种薯为主,现市场状况为供不应求。
第二种以种植商品薯基地为主,成品销售给加工企业,多数以订单农业为主。
第三种为加工商品薯为主的企业,主要就是收购商品薯加工后,卖副产品。
第四种为产销一条龙,从最基本的种薯繁育到种植商品薯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企业。
三、我国马铃薯生产制约因素
1、生产方式粗放,单产水平较低:
马铃薯生产推广应用的品种以菜用品种为主,用于加工薯片、薯条和全粉品种较少,专用薯供应比例低,目前中国脱毒种薯应用面积仅为马铃薯种植面积的20%左右,而发达国家多在90%以上。由于种薯带毒,马铃薯病害发生严重,导致减产10-30%,严重的达到70%以上。2015年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将达到800万公顷,种薯需求量将超过1500万吨。而脱毒马铃薯种薯的繁育要求比较高,一是必须在高寒地区繁育种薯。二是土地不可连续重茬。三是种薯亩产量低。
2、加工业落后,产业优势发挥不充分。
(最好能对马铃薯加工落后情况进行说明)
3、马铃薯重茬问题严重。
近年来,随着可耕土地的日趋减少,各个种植企业的土地面积都日趋饱和,土地的利用率若能明显的提高,将能满足各个种植企业的重大需求。
四、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出路
中国马铃薯生产必须走稳步扩大种植面积,大幅度提高单产水平不断改善品质和促进加工业升级的发展道路。
第一,依靠政策支持。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民的政
策性支持和保护力度,调动和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
第二,依靠科技支撑。科技创新与进步是提高中国马铃薯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之本。马铃薯产业将是中国农业发展中崛起的一项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前景广阔。如何充分发挥中国马铃薯产业的比较优势,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五、北京三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马铃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1、解决马铃薯重茬障碍:
(具体详细说明)
2、降低成本,提高安全品质:
(具体详细说明)
第四篇:祥云县马铃薯产业发展初探
祥云县马铃薯产业发展初探
祥云县科技局李德明
马铃薯是祥云县种植的传统农作物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受种植技术、加工、市场等因素的影响,种植面积徘徊在1.5—2万亩左右,没有形成产业规模。近年来,我县依托资源优势,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把马铃薯作为一项新兴的产业培植,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加快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培育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现状
马铃薯为喜凉喜钾作物,适应性强,我县十个乡镇,136个村(办事处)均有种植,但未形成规模,多为自给自足,商品率不高。为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马铃薯产业发展,我县引进了润凯淀粉有限责任公司,建设了年加工处理马铃薯33万吨,年产6万吨变性淀粉加工厂,以“公司+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方式,提升马铃薯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县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马铃薯种植研发中心,植保病虫防治中心,解决了良种、技术、防治、加工等主要环节问题。推广了一年三熟间套种立体种植技术,加快了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商品薯基地建设,出台了马铃薯生产扶持政策等。2008年种植加工型马铃薯5万亩,生产鲜薯10万吨,产值7000万元,将大幅提升马铃薯生产水平。到“十一五”末,使加工型马铃薯生产基地达到10万亩,生产鲜薯原料达20万吨以上,产值达1.4亿元,马铃薯产业基本形成育种、繁种、科技推广一体化,生产、加工、营销 1
一条龙服务体系,使马铃薯成为祥云农民增收的一个支柱产业。
二、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1、基础设施设备落后,良种繁育成本高。
年产脱毒组培苗1万株,微型薯10万粒的马铃薯种薯研发中心虽已建成投入使用,但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仍采用90年代后期的技术和方式,原材料成本高,生产用工多,加工现有的5万亩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分布在山区乡镇,仅有简易仓库,储存条件差,道路等级低,调运难,导致种薯生产成本高,推广速度慢。
2、规模种植不足,缺乏规划布局。
祥云种植5万亩马铃薯,分布10个乡镇61个村(办事处),种植分散,且分布于高海拔的山区村,500亩以上连片区域少,因种植零星,种植的地区自然条件差,给集中技术指导、管理、运输带来困难,影响了马铃薯的产量及商品性,达不到企业加工要求,制约产业做大做强。
3、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连接不够紧密,带动能力不强。
马铃薯淀粉厂加工产品单一,加工能力有限,发展自身的意识突出,只注重产品收购,尚未参与原料基地建设,对科技推广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有限,加之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马铃薯产业市场化运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基地与农户连结不够紧密,种植生产、加工转化,市场销售没有得到有效结合,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没有合理对接,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作机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产业化进程。
三、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措施
1、合理规划,优化基地布局。
发展马铃薯产业要坚持“合理布局、统一规划、集中生产、突出重点”的原则,把产业发展的重点,布局在适宜种植商品薯的区域,建立马铃薯种植基地,商品薯基地建设要做到统一规格,统一供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种植技术标准,统一植保措施,稳步推进生产规模。对有中心示范种植任务的乡镇(村),要认真选择适宜种植区域,严格种植规模,坚持连片种植,确保经济效益和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2、壮大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化经营。
事实证明,龙头企业是带动农业实现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和突破口,各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润凯公司的扶持力度,积极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润凯公司要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开发多元化产品,提高马铃薯加工转化率,最大限度地实现马铃薯加工增值,促进马铃薯产业快速发展。同时要通过“公司+基地联农户”的有机联结,实行订单生产,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3、依靠科技,提高种植水平。
农业部门要加强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技术服务。加大种薯研发力度,要以种薯研发中心为平台,加强与省农科院、云南农大、云南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的马铃薯研发中心技术合作,选育具有祥云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新品种。通过原种、一级种、二级种繁育,加速良种繁育体系进程。要大力开展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全面推广丰产栽培技术及一年三熟间套立体种植技术,从纯种向套种
发展,有效扩大种植面积,最大限度地提高种植水平,提高马铃薯单位产量,提高比较经济效益。要及时抽调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组,进行实地技术服务,技术指导。提高群众的科技素质和技术应用水平。
4、实行目标管理,完善考核机制。
为推动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县人民政府要把此项工作纳入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实绩考核范围,实行目标管理,严格兑现奖惩。要建立农业科技人员责任挂钩制度,对科技人员实行绩效与报酬、待遇、职称“三挂钩”,优绩优酬,充分调动农科人员参与发展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强化责任,制定相关措施,层层把关,确保马铃薯种植,生产、销售等各项工作得到全面落实。
5、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各乡镇要把发展马铃薯产业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来抓,纳入当前大春生产的首要任务,切实加强领导,组建工作班子,制定发展目标和工作措施及考核办法,加强对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指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步伐。农业部门要严格监管种薯质量及农药肥料等的使用,加强种薯检验检疫,抓好马铃薯生产技术指导工作,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科技部门要组织有关人员对马铃薯发展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研究;农资部门要保证生产用肥,用药需要;交通运输、金融、财税、扶贫开发,水利等部门要完善支持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马铃薯产业开发项目的信贷力度,推动马铃薯产业发展。
第五篇: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报告
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报告
一、我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特色
马铃薯作为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在甘肃省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甘肃省定西市从1996年提出实施“洋芋工程”迄今,马铃薯产业发展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自给自足阶段到产业培育、快速发展,进而步入目前的马铃薯产业全面提升四个阶段。到2008年实现了由“马铃薯之乡”向“中国薯都”的跨越
多年以来,定西市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形成了北部干旱区、南部高寒阴湿区、中部河谷川区三个区域化特色生产基地。从之前的小面积种植家家户户只够吃解决温饱到现在的大面积种植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已经发生了天翻天覆地变化。“十二五”以来,安定区马铃薯产业紧紧围绕打造“中国薯都”核心区和全国马铃薯贸工农一体化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坚持“抓两头(种薯扩繁、精深加工)、带中间(品牌营销)、促提升”的发展思路,以提升种薯繁育水平为核心,以精深加工和品牌营销为保障,全力抓好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贮藏设施建设,不断推动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实现了马铃薯种植由商品薯生产向良种扩繁转变,加工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及休闲食品加工转变,营销由传统经营向品牌营销转变。产业体系趋于完善,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安定区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全国马铃薯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定西马铃薯”被命名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安定享誉全国的一张重要名片,马铃薯产业已经成为安定人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富民产业。
(一)种植规模趋于稳定,产业效益持续增加。
“十二五”以来,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持续保持在100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130万吨以上,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可支配收入1500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2015年种植面积100.02万亩,因受伏旱和早霜冻影响,总产量达到108.8万吨,马铃薯产业总产值24.6亿元,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可支配收入1428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6%。
(二)繁育体系不断完善,良种推广步伐加快
每年筹措资金1000万元以上,积极扶持制种企业发展。全区已建成规模化种薯企业17家,微型薯生产能力达4.5亿粒。同时,依托国家马铃薯产业体系、甘肃农业大学、甘肃农科院等科研单位,逐步建立了“服务全区、面向全国”的优质脱毒种薯生产供应体系和“政府主导、主体参与、大户引领、多元发展”的良种扩繁工作机制。2015年引进试验新品种43个,建立原种基地2万亩、一级种基地15万亩,全区脱毒种薯覆盖率达到了100%。
(三)龙头企业日益壮大,产业链条有效延伸
按照立足农业办工业,依托资源上项目的思路,进一步加快了马铃薯精深加工业的发展步伐。全区共建成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9家,拥有生产线27条,马铃薯精深加工能力达45.25万吨,形成了以精淀粉、全粉、变性淀粉、休闲食品为主、比较完整的加工体系。年加工马铃薯鲜薯40万吨以上,生产马铃薯精淀粉、变性淀粉及薯制品等各类产品11.1万吨,产值达到10亿元,增加值达到1.95亿元。
(四)销售网络持续扩大,营销体系不断健全
按照“区有中心市场、乡镇有初级市场、村有收购网点”的要求,形成了以国家级定西马铃薯批发市场——定西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为龙头、以集中产区大乡镇78个马铃薯市场为骨干、以304个定点收购网点为辐射的三级市场体系,鲜薯年交易量达68万吨。在此基础上,按照“稳定占领国内终端市场、积极开拓国外市场”的思路,先后在广东、上海、成都等省市建立直销窗口52个,年外销鲜薯50万吨以上。以巨鹏公司为龙头的外贸企业快速发展,与中东、欧洲等国外地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贸易关系,外贸业务开展以来,年均出口马铃薯及其制品1.1万吨,创外汇1000万美元。
(五)储藏体系更加健全,调节能力明显提升
按照“深挖窖、广积薯、均上市、稳价格、保加工、增收入”的思路,大力推进储藏设施建设。全区共建成1000吨以上大型贮藏库135座、100吨以上中型贮藏库664座、10-60吨贮藏窖2280座、10吨以下农户小窖16.2万眼,总贮藏能力达80万吨,形成了“恒温库+贮藏库+窑窖群+千家万户小窑窖”的贮藏体系,提高了马铃薯种薯安全及鲜薯贮藏水平,发挥了淡贮旺销、均衡供应、稳定价格、促农增收的作用。
(六)配套服务更加完善,技术集成日趋成熟
在中央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充分发挥区乡两级农技部门和各类经营主体的引导推动作用,大力推广各类先进实用的马铃薯种植技术。组建马铃薯农民专业合作社123个,每年引导马铃薯企业在各乡镇建立原料基地30万亩,实现了企业和农户的“双赢”。安定区在马铃薯种植方面探索建立了“企业投放良种订单建基地、公司流转土地自建基地、中介组织技术指导建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建基地”等基地建设模式;探索总结推广了“黑色全膜覆盖+节水灌溉+脱毒种薯+配方施肥+机械耕作+专业化防治”的马铃薯标准化栽培技术,被农业部树立为全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高效增产模式并在全国同类地区大力推广;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脱毒种薯全覆盖,率先实行了马铃薯保险并被纳入国家政策性补贴范畴,为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不懈的努力获得“中国马铃薯之乡”“中国薯都”的甘肃省定西市已成为脱毒种署生产力居全国第一、马铃薯种植全国三大主产区、精淀粉加工能力全国最大、市场流通及营销体系全国一流,定西市的气候、土质、降雨等条件适宜马铃薯生长,所产马铃薯个大、质优、色白形圆、薯皮光滑、口感醇香、干物质含量高、耐运耐藏,是各种马铃薯淀粉及其制品生产的上好原料和鲜食外销的优质产品。
二、发展我市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业存在的主要障碍和困难
(一)社会认知程度低,推广难度大
人们对绿色有机生态的认识不足。一是农民缺乏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和基本素质;二是市民对绿色有机生态概念了解太少,没有形成无污染、安全健康的绿色消费理念,对有机产品不认可,购买不积极;三是生产企业积极性不高,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环节多,认证费用高,加之绿色有机食品在价格上的优势不明显,导致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推广难度大,整体水平低。
(二)生产投入成本高,发展规模小
由于绿色有机食品对产地和环境的要求高,并且一次性投入是常规农业的2-3倍,而绿色有机食品的消费者又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再加上运输,储藏,包装手段落后等诸多的困难。还有有机产品的价格是常规产品的3-5倍,价格影响消费,直接阻碍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销的发展,全市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的发展规模、面积和总量都较小,品种单一,地域分散,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不强。
(三)龙头企业数量少,带动能力弱 我市做绿色生态马铃薯龙头企业数量少,生产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多为初级产品,附加值较低,企业、基地、农户利益联结不紧密,市场开拓力度不够,知名企业、知名产品、知名品牌较少
(四)服务涉及部门多,监管难度大
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品的生产销售涉及农业、林业、畜牧、水务、环保、国土、工商、质监、商务等多个部门,监测机构多但不具有国家评估的综合性农产品质量检测资质,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体系和农业环境质量保护体系仍不完善,信息服务不到位,全程质量监管制度和工作机制不健全,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滞后,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品生产地域辽阔,监管难以全覆盖。
三、大力发展我市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业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生态意识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发展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的好做法、好经验和成果,充分反映发展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成功典型,激发企业、业主、农户投入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争创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品牌。重点宣传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品品牌,提高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品在市场和消费者中的形象和影响力。广泛宣传绿色有机生态知识,提高消费者的健康意识,树立绿色消费观念,争取社会各界对发展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的广泛关注、认同和支持。
(二)加大领导力度,明确发展定位
绿色有机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并且我市马铃薯产业占农民收益的30%以上,这事关农民利益和市民健康,是政府“发展我市绿色有机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一是加强领导。组建以市委市政府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推进领导小组。二是确定目标。以创建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示范市为目标,制定全市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发展战略、思路目标、区域布局、主要任务和推进措施,县区按市上总体规划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目标任务,分步实施。三是全域推进。按照“市上统筹、县区主推、部门牵建、企业主体”的原则,以绿色生态马铃薯产品品牌为重点,全域推进绿色生态马铃薯产品品牌标准化认证步伐。四是落实责任。将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发展列入重点工作内容,纳入综合目标考核,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督查督导,逗硬考核奖惩。
(三)加大投入力度,做大产业规模
发展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提供绿色健康产品,是一项任务艰巨、投资巨大的民心工程,也是一项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性事业,必须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投入机制。一是增加财政投入。各级财政每年都应安排一定规模的资金,作为绿色有机生态马零食产业的专项资金,用于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生产基地建设、技术培训、龙头企业技术改造等方面。二是资源整合。尽快建立和完善发展绿色生态马铃薯的基金制度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补偿制度等,向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迈开步伐,壮大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三是拓宽投资渠道。鼓励工商企业和个人投资发展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农民共同投入的机制;鼓励和扶持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并已形成规模效益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推进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向规模化发展。
(四)加大科研力度,提升产品品质
绿色农业限量使用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有机农业则完全禁止使用,这对农业科技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亟须科技创新和技术支撑。一是加强科技攻关。组织科技人员对有机肥料生产和施肥技术、生物农药配制技术、良种培育技术、特色产品加工技术深入开展研究。二是加强技术推广。建立镇(乡)、村“两级”和高、中、初“三级”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种植技术培训体系和网上信息交流体系,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大力推广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种植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生态调控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科学用药技术,促进绿色有机马铃薯产品质量安全,降低自身的污染。三是严格执行标准。按照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生产、加工的操作规程,在种植、收购、加工、运输、销售各个环节实行登记卡制度,认真记录造册,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层层把关,杜绝不合格农产品。
(五)加大创新力度,增添发展活力
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业是我市具有革命性的农业项目,必须打破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创新机制,激活现代农业内生发展动力。一是创新发展机制。借鉴国内外发展比较成熟先进的绿色有机生态农业技术,鼓励农民多学习,多了解有关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的一些好的案例和发展前景,建立良好的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创新经营机制。打破一家一户的传统经营方式,走工厂式生产、市场化运作之路,实施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收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提升产业竞争力。大力开拓以专卖店、超市为终端的销售渠道和网购、团购、酒店等直销渠道,扩大销售网络。三是创新科研机制。充分发挥已有的科技资源优势,组织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的科技人员,开展联合攻关。研究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贮藏、保鲜等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和操作规程,研究开发专用生产资料,引进名、特、优良品种,建立示范基地和标准化生产企业,搭建“产学研”平台。四是创新监管机制。建立产品追溯机制,落实质量追溯制度、行业自律制度和市场退出制度,实现全程监管,提高生产经营者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五是创新激励机制。有机食品价格高,产量低,生产风险与市场风险较大,政府应出台奖励扶持政策,以奖代补,鼓励企业开发绿色有机新产品,对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给予一定额度的奖励。(例如给个5-10万元的奖励)
(六)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健康发展 民以食为天,绿色健康食品是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各级各职能部门要强化监管机制,加大监管力度,确保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一是加强环境保护,严防工业污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禁办、停办对大气、水体、土地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所有新上工业项目必须经过环保论证,达到环保标准;对现有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及时制定整改方案,限期整改或停产。二是加强农资管控,严禁高残农药。通过建立直通乡村的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种植投入监控机构,对种子、种薯繁育、生物农药、肥料、饲料等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物资供应进行有效管控,严禁残留性高的农药等有害农资流入农村。三是加强源头监控,严抓投入品管理。定期对绿色有机产品生产基地进行空气、土壤、水文的监测,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执法检查人员要深入一线检查指导,严禁化学除草剂、化学农药、化肥、化学添加剂和生长激素等进入生态有机马铃薯生产及加工环节,从源头上根除不安全因素。四是加强市场监管,杜绝不合格产品。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农业“三品一标”认证和标志使用的监督管理,指导营销企业建立健全品牌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工商部门要严厉打击侵犯产品商标专用权的违法 违章和商标违法印制行为,切实维护农民、企业的合法权益,为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品品牌发展营造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质监部门要加大对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品品牌生产加工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力度,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确保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