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绿色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绿色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
郭尔楚
http://www.xiexiebang.com2012/6/1 10:35来源: 经济日报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不仅是中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主行动,更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目标,破解能源资源瓶颈制约,实现和平发展的必然选择
放眼当今,绿色经济在全球方兴未艾,许多国家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不少国家在政策上突出绿色理念和内涵,谋划后危机时代的发展。2008年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绿色新政倡议,呼吁各国政府重视绿色投资在经济恢复中的重要作用。今年6月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也将绿色经济列为主题之一,重点研究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何以备受青睐?
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近代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极大进步,然而环境危机和生态恶化也随之而来,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革命和工业化进程给环境和资源带来了极大负面影响,人类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消耗自然资源,追求数量扩张来实现。随着资源环境矛盾的日益突出,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然难以为继。
另一方面,近年来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急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既面临消除贫困、调整经济结构的艰巨任务,又深受能源、资源和环境因素的制约。绿色经济不仅可以节能减排,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而且能够扩大市场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促进发展和保护环境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应运而生。
知易行难,发展绿色经济任重而道远。发达国家处于较高的发展阶段,条件好,技术成熟,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发展中国家则囿于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局限,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面临很多实际困难。然而,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成功发展绿色经济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那么,如何弥合这种分歧与差距?
关键是加强国际合作。各国有责任携手努力,共同发展绿色经济,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国际社会要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对现状承担不同的历史责任。发展绿色经济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尊重各国国情、发展模式和自主选择,给予各国充分的政策空间。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绿色经济模式,更不宜推行统一标准或强制性指标。
首先,发达国家需要率先采取行动,改变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走绿色发展道路,为发展中国家作出表率和示范。同时,还要积极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绿色经济,包括提供资金、转让技术、培养能力、扩大市场准入等。
其次,发展中国家也应制定并实施符合自身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统筹结合。同时,制定全面就业增长计划,辅以有效社会保障措施,确保人人享有体面工作和稳定收入来源,确保普通民众特别是脆弱人群的基本生活需要。
里约大会提出的绿色经济是消除贫困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绿色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既面临消除贫困、调整经济结构和向绿色经济过渡的艰巨任务,又受到能源、资源和环境因素的制约。消除贫困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首要目标,也应成为制定和实施绿色经济政策的重要衡量指标。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向绿色经济转型过程中,要警惕以发展绿色经济为由搞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或将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对外援助的条件。这种做法是对绿色经济的曲解,损人而不利己,更无益于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事业。
发展绿色经济是中国的自主选择。2000多年前,中国哲学家就提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思想从古绵延至今。今天的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绿色经济,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把建设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大任务,把节能减排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中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和水资源管理制度,用占世界不足7.9%的耕地和6.5%的淡水资源,养活了占世界1/5的人口。中国坚持植树造林,建成的人工林已达62万平方公里。过去6年中国淘汰了8383万千瓦能耗高、污染重的小火电机组。中国大力发展清洁低碳能源,是世界上水电、风电装机总量最大的国家。2005年以来,在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中国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了21%,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6%和14%。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不仅是中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主行动,更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目标,破解能源资源瓶颈制约,实现和平发展的必然选择。
《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有一句名言:“地球不是我们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我们从自己的后代那儿借来的。”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应当抓住绿色经济发展的契机,减少产业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人类健康的损害,最大限度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促进世界经济健康复苏、绿色复苏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国际问题观察员)
第二篇: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
江泽民主席在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国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只有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实现”。朱镕基总理在会见第三届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中外委员时强调:“中国将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突出位置,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对实现新型工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实质
循环经济是指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经济形态,也可称为资源循环型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传统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物排放”单向流动为基本特征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两高一低”,即高消耗、低利用、高污染,是不能持续发展的模式。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两低两高”,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使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首先在生产和生活的全过程中讲求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以减少资源的投入,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其次是对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体现回收再使用和循环利用的原则,达到废弃物的资源化;三是对不能循环再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其不对环境带来污染。总之,发展循环经济,可以解决经济与环境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包括推行清洁生产、综合利用资源、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发展绿色产业和促进绿色消费等方面。
二、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第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我国的资源状况,一方面人均资源量相对不足,另一方面资源开采和利用方式粗放、综合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在节约资源方面是大有可为的。如到2005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若达到60%,可节水58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0年工业取水量的50%左右;“十五”期间,我国节约和替代石油目标是2000万吨,相当于石油消费量的近1/10;目前我国钢铁、有色、造纸工业三分之一以上的原料来自再生资源;“九五”期间我国木材年节约代用量2000万立方米,相当于年消费量的20%。
第二,发展循环经济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首先,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实施清洁生产,这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是保护环境的治本措施。另外,各种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也大大地减少了固体污染物的排放。据测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
第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入世挑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客观要求。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转变增长方式,走内涵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增强。目前,我国单位产值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主要用能产品单位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我国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5左右,若降低一个百分点就能取得100多亿元的效益。
近几年,资源环境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出来。“绿色壁垒”成为我国扩大出口面临最多也是最难突破的问题,有的已对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造成重要的影响。对此,我们不仅要有清醒的认识,更要及时和巧妙应对。发展循环经济在突破“绿色壁垒”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如采用符合国际贸易中资源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技术法规与标准,扫清我国产品出口的技术障碍;研究建立我国企业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包括节能产品认证、能源效率标识制度、包装物强制回收利用制度,及建立相应的国际互认制度等。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已有一定基础
一是中央提出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这些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推动了清洁生产、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的开展。二是国家对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给予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有力地促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并取得了较大进展。三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工业污染预防。清洁生产实质是节约、降耗、减污、增效,既有环境效益,又有经济效益,是污染防治的最佳模式。
第三篇:创建绿色社区 实现可持续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创建绿色社区 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吴 英
来源:《海峡科学》2008年第12期
[摘要] 绿色社区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城市发展中的具体应用,对提升城市品位和环境管理水平、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分析探讨了绿色社区创建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创建绿色社区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绿色社区 内涵 可持续发展绿色社区的内涵
绿色社区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新型的城市文明社区。构建绿色社区,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创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对于提升城市品位和环境管理水平,实现城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环境保护进一步延伸到基层,扩展到社区,深入到家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公民环境意识和文明素质的提高,公众获取环境保护信息的建立和完善、参与环境保护决策和行动、对环境保护法律机制的监督都有积极的作用。
绿色社区是指具备了一定的符合环保要求的硬件设施、建立了较完善环境管理体系和公共参与机制的社区。它是在传统社区的基础上,将人性化、生态化作为社区创建的宗旨,即从社区的设计、消费、管理始终贯穿绿色的理念,使社区发展能够达到既保护环境,又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同时又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绿色社区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建设。就硬件而言,是社区里的各种环保措施,它的根本含义在于对自然资源的较少损耗,以及对自然生态平衡的较少破坏,包括绿色建筑、社区绿化、垃圾分类、污水处理、节能和新能源等硬件设施的完善。而软件建设是指包括一个由政府各相关部门、民间环保组织、居委会和物业公司组成的联席会;一支起骨干作用的绿色志愿者组织;一系列持续性的环保活动;一定比例的绿色家庭。建立绿色社区的目的是把环境保护落实到社区,让环保走进每一个人的生活。绿色社区的功能
2.1 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绿色社区建立了社区的环境保护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机制,引导公众开展行之有效的环境宣传教育,宣传环保方针、政策,倡导绿色消费,强化环境道德理念,弘扬环境文化,可以使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提高环境意识。
2.2 倡导绿色生活。绿色社区使环境保护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社区文化、一种人人可以参与的行为和时尚。例如,节能、节水、节电、倡导垃圾分类、抵制豪华包装和一次性用
品、废旧电池莫乱丢等。这种环境文明不仅有效减少了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而且造就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
2.3 监督环境执法。绿色社区建立了以社区为基础的公民环保参与机制,从而发挥社区居民的监督执法作用,保障公民的环境权益。
2.4 提供政策建议。绿色社区通过联席会制度、听取群众意见等方式,建立了政府与公民的沟通渠道。有助于居民参与政策建议,以及对政府正确决策的理解。公众参与机制在绿色社区创建中的重要作用
创建绿色社区,不仅需要政府的主导,还要发动公众、非政府组织和社区成员单位积极参与。公民拥有环保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要保障公民的环境权益。
3.1 公民参与是绿色社区创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建绿色社区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社区建设旨在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与参与意识,让环境保护走进社区,走进每个家庭、每个人,使公民了解环保法律法规,共建社区,做一个守法的公民。
3.2 公众参与使绿色社区创建扩大内涵起到促进作用
绿色社区创建,领导是关键。加强对辖区单位领导的环境保护宣传,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绿色社区建设工作得到他们的认同,将此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并与辖区单位形成共建关系,签订共建协议,使其能够在人力、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
3.3 公众参与对绿色社区创建起到监督作用
绿色社区创建由于公众参与,一方面是对污染环境行为和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监督,另一方面也是对环境执法工作进行监督,使绿色社区创建不走过场。当出现社区范围的环境问题或纠纷时,必须为民排忧解难。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在绿色社区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国绿色社区创建的工作起步较晚,在理论研究和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有待总结和提高的问题。
一是由于绿色社区本身不是以营利为目的,我国目前的绿色社区主要是由居委会和物业来完成,资金来源是创建绿色社区存在的主要障碍。二是现有的绿色社区目标和措施不切实际,缺乏可操作性。三是社区智能化的绿色管理理念缺乏。所谓绿色管理,就是把环境保护的理念贯穿于整个社区的管理与实践活动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环境保护作为社区的决策要素之一,将社区的环境建设与环保措施作为具体管理目标,使社区按照绿色社区的标准运转。从整体上看,我国在绿色社区建设中绿色管理仍比较缺乏,如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区绿色管理机构、相应的管理制度以及公众参与的环境监督制度等。
正因为以上问题的存在,目前我国绿色社区的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但随着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区的建设,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逐渐深入人心,相信绿色社区的创建将会引起全社会越来越多的理解、支持与关注,也将会在未来建设得更好。建立环境管理的社区运行机制
传统的环境管理片面地强调了政府管理者的作用,从而形成了依赖政府部门的行为理念。然而,政府环保部门难以协调涉及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环境行为。又因运行成本高,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应建立和完善环境管理的社区运行机制,提倡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共同关心和共同参与。通过社区成员对环境事物的积极参与,使环保部门的一双眼睛变成群众的无数双眼睛,从而在根本上保证资源环境的高效管理。
建立环境管理的社区运行机制,将其化为政府职能部门环境管理的必要补充,还缺乏适当的组织模式,亟待加以培育发展。建立公众参与机制,能动员社区各种志愿者组织,充分发挥他们拥有的知识、技能和资源,提高政府行动的有效性,推动绿色社区创建,不仅改善了社区环境质量,而且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步发展。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具体化的社会,是社会的窗口和缩影。创建绿色社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城市社区管理的一种新的理念和模式,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绿色社区倡导绿色文明的生活习惯、健康理念和环境价值观念,营造了住宅和周围环境的和谐、环境和健康的和谐、道德和行为的一致。这是环保工作社会化的创新,是实现公众参与的新途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绿色社区的创建,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能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构建环境与人类的良性互动关系,以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岳.如何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N].学习时报,2006-07-17.[2] 李党生.环境保护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第四篇:发展低碳经济 实现绿色崛起
发展低碳经济 实现绿色崛起
“让山川林木葱郁,让大地遍染绿色,让天空湛蓝清新,让河湖鱼翔浅底,让草原牧歌欢唱……这就是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顶层设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实践表明,物质资料再生产、人的再生产和环境再生产的统一是社会生产的一般规律。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以大量资源耗费和环境成本为代价的传统产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已难以为继,出路在于走产业生态化发展之路,通过产业的生态化改造,构建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基本途径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崛起。
产业生态化改造是指在自然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对特定空间内产业系统、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之间进行耦合优化,实现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产业生态化要在三个层面上推进:微观层面上要通过清洁生产、循环利用、技术改造,切实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从而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约束的矛盾;中观层面上要通过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等,使资源在产业系统内循环利用,降低CO2等污染物的排放水平,减轻产业发展对环境的污染;宏观层面上要形成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管理立法,更好地促进整个社会的产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产业生态化改造的主要内容包括: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生态经济功能空间布局体系。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生态特点、经济发展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结合国家的主体功能定位,构建生态经济主体功能发展区划。建议把全省统筹规划为碳排放控制区、减碳引导区、零排放发展区、生态碳汇区四种类型的生态经济功能区。四类区域内按照主体功能有选择、有区别地构建包含产业链、生态链和价值链互补共生、具有循环功能的空间产业集群布局;不同的生态功能区域分别实施不同的产业规划、选择不同的产业发展模式。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贯穿于产业活动的全过程,从源头上减少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构建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基本途径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减少产业发展以及相应的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空间的占用,提高生态资源用于满足人类需要的效率,不断增加绿色、无污染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形成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的全新生活方式。在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保护环境的同时,增加绿色、生态产品的市场需求,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破解“资源与责任不对称性同构”难题。科学确立资源环境产权的归属权、份额以及对产权相关权利的分割或分配、产权人获得收益的制度保护体系,平衡环境外部经济的贡献者和受益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完善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发展产业化的机制。主要包括 “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企业支撑、公众参与”协同推进的低碳经济发展机制,有效矫正生态环境保护或破坏行为主体的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分配关系,实现生态外部性内部化的生态补偿机制,科学评价生态功能价值以及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价格形成机制等。
建立科学的发展评价和考核指标体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基本理念,GDP、收入、物价是政绩,平安和谐是政绩,青山绿水也是政绩。建议试行绿色GDP核算模式,建立配套的产业生态化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和相应的政策体系。在统计指标中除了常规的耕地保有量、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主要污染物排放等外,增加“森林、草地、湿地面积比例”“水质达标率”“空气质量达标率”“碳汇”“生态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资金”“新兴产业”等反映自然生态现状、改善或损害的指标,使有关统计指标能够反映绿色发展的要求。
在政府目标考核中,实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发挥好考核评价的硬约束作用。施本植院长充满建设性的发言,无疑为解决云南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施本植,男,云南大学经济(会计)学院院长,经济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云南省政府金融经济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昆明市政府咨询委员。曾任中共云南省委第九次党代会宣讲组成员,云南省委组织部联系专家。教育部世贸组织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是云南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与贸易。1992年-1993年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管理学院学习,2003年和2010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先后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和加州大学研修。云南大学经济学博士点、国际经济与贸易省级重点学科、国际经济与贸易国家级特色专业带头人之一。1999年被遴选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第一层次后备人才,2005年被授予云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2007年被授予云南省“五个一批” 理论创新人才称号。
第五篇:如何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如何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所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在确保在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条件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把节水、节能、节材、节地与环保、降耗、增效结合起来,发展农业和国企改革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高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应关注一下方面。
一.倡导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必须转变公众和社会的观念,做任何事都要适度适宜、合理节约。
二.解决潜藏在空间格局和社会发展格局中的重大浪费问题。有效的节能减排必须以工业相对集中为前提,工业相对集中才能产生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率,节省能源;同时催生集群创新,不断产生新技术、新工艺,从而减少物质消耗。
三.培育静脉产业,建立完备的工业化体系。民众对循环经济体系的理解目前还处于表层,基本理解为废渣利用、尾气回收等等。真正的循环经济体系应如同人体系统一样,如果把工业制造系统比作人体的动脉系统,那么,我们使用过的工业制造物的回收再利用则应如人体的静脉系统一样。工业品的回收再利用———“静脉”产业应该是一个巨大的产业。
四.大力发展低碳技术,解决自主创新成果和人才的匮乏问题。低碳技术包括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必须强化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
五.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和低碳消耗的绿色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服务业,能够为社会创造巨大的财富,同时避免了能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
六.从我国能源结构入手,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提高节能减排的效率。
七.低碳经济之路的核心,是建立起我国乃至全球的可再生能源系统,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关键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我国经济的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