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煤炭资源整合背景下共青团组织设置与加强组织和工作覆盖问题的思考[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4 01:19: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煤炭资源整合背景下共青团组织设置与加强组织和工作覆盖问题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煤炭资源整合背景下共青团组织设置与加强组织和工作覆盖问题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煤炭资源整合背景下共青团组织设置与加强组织和工作覆盖问题的思考

关于煤炭资源整合背景下共青团组织设置与加强组织和工作覆盖问题的思考

随着山西省乃至全国煤炭资源整合大潮涌动,煤矿企业共青团工作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团的工作方法活动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团的工作者共谋对策,研究探讨新形势下包括资源整合矿井在内的团的工作发展的新趋势新思路新方法,在煤矿的改革发展稳定中更好地发挥共青团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笔者谨以辛置煤矿及紫晟煤业为背景,试图对煤矿企业团组织的设置谈一下粗浅的看法和认识。

一、煤矿企业团组织自身建设的现状

当前,资源整合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整合重组工作的大踏步迈进,带来了诸多团组织建设的问题,表现在:

1、团青比例的两极分化。一是团员发展的源头渐细。资源整合矿井,以紫晟煤业为例,原公司的职工以高龄化为主,年轻职工比例低,整合后的紫晟煤业进驻了辛置矿派驻的职工和管理人员,团组织建设有了初步的发展源头,但是原紫晟煤业的员工比例仍然较低。

2、条件和责任的两极分化。企业团的工作领域具有无限的扩展性,它不仅服务社会,服务青年,而且还渗透于企业生产经营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然而无限的责任缺乏牢固的物质依托,它和有限的条件所形成的反差和矛盾一直困扰着团的工作。煤矿企业团的活动经费问题,人、财、物三缺现象,使资源整合矿井团的工作存在一定的开展难度。

3、基层团组织建设的两极分化。在资源整合矿井,由于企业人才相对匮乏,团组织没有专职团干,使得团组织建设无法得到可靠的组织机制保障,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也有兼职团干负责,保证团的工作得到深入、细化、科学进行存在一定难度。

整合矿井团组织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固然有客观大环境大气候的影响和制约,而主观上主动开拓自我适应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能力亦不容忽视,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和青年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团的工作新的组织机制已是刻不容缓。

二、煤矿企业共青团组织设置的几点思考

思考之一,建立青年工作委员会,构筑团委与青工委的协调运作体系

如前所述,团青比例两极分化,团员队伍渐细是煤矿企业存在的普遍现象,它不仅使团的工作对象减少覆盖面、参与面、发动面缩小,使团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受到严重的影响和制约,而且使企业团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峻的挑战。在国有企业中,青年职工应始终起着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是企业最可信赖、不可或缺和生机勃勃的中坚力量。抓不住青年工作这一块,团的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中不仅无所作为,团的三个服务的思想更无从谈起由此可见,抓住抓紧青年工作是适应企业的改革发展需要和加强企业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必然趋势,是摆在企业共青团面前一个严肃的课题。建立青年工作委员会,对煤矿企业青年工作进行全盘统筹、规划指导、协调组织,研究探索适应青年工作运行规律特点及有效途径,推动各项有助于调动青年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活动的开展,在实践中使青年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成为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组织领导上,可由企业党政领导和政工科室负责人共同组成,由分管共青团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兼任主任,由企业团委书记兼任常务副主任;其工作内容上可把共青团的各项重点工作引入其中,进一步丰富团的工作内涵,使团的工作与企业的改革发展结合得更加紧密;把青年工作委员会设在企业团委,充分整合企业资源,保障青年工作健康有序运行。

思考之二,对企业团委内部机构和基层团组织进行明细化专业化的设置和分工

企业团委是团的工作落脚点,基层的前沿指挥部,是团的工作宏观和微观的结合部,在全团的组织管理体系中处于十分特殊而重要的位置。它一方面要决策指挥和控制着基层团组织的活动,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左右协调,在上级团委和基层团组织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另一方面要通过内部的综合平衡协调服务等工作来加强自身的各项管理工作。企业团委处在一个纵横交叉的枢纽位置,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同时,企业团委由于专职团干较少,面对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的工作,团干往往应接不暇。按照科学合理分配的原则,在基层团干的兴趣爱好职业特点进行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细化量化的分工,形成相互配合、相互制衡、相互促进的协调运作机制,保证团的各项工作得以有条不紊的运转。

煤矿企业基层团组织基本上按照以往的生产建制、行政区划与党组织设置相对应的关系来设置,沿用“全团抓落实,工作到支部”的老本,与变化着的内外环境及不适应随着企业整合改革步伐的加快,对基层团组织的建制进行改革也势所难免。当前,可根据整合矿井专业化生产的实际,遵循条块区分,专业牵引的原则,对基层的组织进行优化和重组;赋予基层团组织相应的职能和权力,建立相应专业的共青团工作目标化管理考核细则,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对其专业管辖范围内的支部进行量化考核,同时进行组织协调、专业化管理,共享资源,共建阵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优化资源配置,优化组织设置,优化外围环境,优化工作载体,使团的工作真正得心应手,健康运转。

第二篇:关于村级组织设置和人员配备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村级组织设置和人员配备问题的

调查与思考

村级组织担负着动员和组织党员、群众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任务,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只有村级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全党的战斗力才会有坚实的基础。深入分析新时期对农村村级组织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研究当前农村村级党组织建设存在的新问题,探索新形势下优化村级组织设臵的新对策,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为此,课题组在党校老师的指导下,采取理论学习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到**、**及**等镇、街道的有关村开展了广泛的调研,并展开了认真的讨论。现将调研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村级组织建设的现状和成效

目前,我市共有126个农村基层党组织,其中建立党委2个,党总支72个,支部52个。共有村干部总数630名。其中,村党组织书记126名,村主任126名,书记兼主任的12人,其他人员390名。通过2003年-2005年村级党组织换届和2006年上半年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发挥作用明显,村“两委”关系协调。

一是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突出。近年来,通过撤并行政村、争创“先锋村”、推进新农村示范村、样板村创建和扶持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等工作,特别是先进性教育活动,各镇、街道加强了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通过建立健全农村优秀人才回引机制、村级后备干部培养机制、管理机制和任用机制,进一步加强了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这些措施使全市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更加突出。

二是党组织和村委会关系协调。近几年,我们通过健全村民代表会议议事制度和党员大会议事制度,调动了村民、党员参加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加快了村民自治的进程。通过建立村党组织和村委会议事规则,规范了决策程序,目前,全市绝大多数村党组织与村委会的关系密切、和谐,村级组织战斗力、号召力强。

三是民主决策制度不断完善。近年来,随着广大农民群众政治权力意识的觉醒和村干部民主管理意识的强化,村民直接参与村级事务管理逐渐变成现实,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不关心、不参与现象。调研中发现,凡村内民主管理执行得好的村,干群关系比较密切,村干部的威信普遍提高,具体工作事务能得到群众的配合与支持,办事效率大大提高。这些民主管理工作到位的村有一个共同特点是:考虑事情周全,工作做上前,有问题和矛盾也能化解在村内。如三北村、百寿村,土地大量被征用,土地征用补偿款分配最容易激发和暴露矛盾,由于他们用制度管人管事,群众心知肚明,工作开展较顺利。

四是村级配套组织健全。全市各村结合行政村撤并和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加强了以村党组织建设为龙头的村级组织建 设,建立健全了共青妇、工会、民兵等其他村级配套组织,使村级组织网络健全,上级各个条线的工作在村级得到有效落实。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我市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根据2006年底统计数据显示,全市村级稳定收入平均为30万元,最多的村有95万元。同时,我们每年都投入100万元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使得农村生活环境、生态环境、投资环境逐年得到优化,农村教育、卫生、社市服务功能逐年得到加强。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治安有了明显改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农民利益得到尊重和保护。

当前,村级组织建设整体上是好的,但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也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主要体现在:

(一)村领导班子的结构层次不够合理

一是班子成员年龄结构老化现象突出。在调研中,课题组共跑了6个村,在这6个村班子成员中,平均年龄43岁,60岁以上的干部1人,占3%;其中最大的达到62岁,最小的25岁,缺乏年龄梯度,新老班子甚至有点青黄不接。

二是班子成员文化程度偏低。调研的几个村当中,班子成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4人,占13%;高中及高中以上学历的16人,占52%;初中或初中以下的11人,占35%。

(二)村领导班子的整体领导发展能力还不够强 一是加快经济发展的能力不够强。表现在进入市场的能力 差,思想观念较陈旧,风险意识淡薄,先进的农村实用技术掌握不多,致富本领不强,引导、示范、组织群众发展的能力不强。多数村的产业特色不突出,产业集聚缺乏平台、资金、管理等的支持。

二是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不够强。新农村建设对村级班子的服务,在新时期提出新要求,但个别村级班子仍采用过去的老办法和老套路,主要体现在:1.服务能力不强,为群众找路子、提供农业科技服务和市场供求信息没有新办法。2.服务质量不高,提供事务性管理型的工作较多,提供技术型、知识型、专业型的服务少。3.服务载体不多,为劳动力培训转移、为农产品销售等方面服务的组织、协会不多,行政村办公场所建设滞后。

三是实施公共管理的能力不够强。理解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能力需要加强。陈规陋习在农村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农村公共卫生状况仍不尽如人意。

二、优化村级组织设置和人员配备的必要性

(一)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结构的多元化、组织的多样化,对村级组织设置和人员配备提出了新要求。在现阶段,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林、牧、副、渔、工、商等逐步从传统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了各种专业部门和新的经济组织,出现了基地、大户、联合体、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个体私营企业等不同类型的经济实体。这些新变化客观上要求各种生产要素以市场为导向在更广阔的空间合理流动,实现优化配臵,以促进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但以村、组分块设臵村党组织的传统模式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造成诸如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自我封闭和人为分割状态,难以跨村、跨行业、跨所有制进行优化配臵,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村级党组织设臵只有自觉适应经济关系的变化和经济格局的调整,才能在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中找准定位,才能对不同的经济组织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和促进作用,使各种经济组织服从和服务于发展市场经济的目标要求,服从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二)农村经济社会组织的多样性对村级组织设置和人员配备提出了新的课题。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涌现出了如种养基地、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协会、民办非企业组织、股份制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等不同类型的经济社会组织。在这些经济社会组织中扩大的党的工作覆盖面,是现阶段党的组织建设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些经济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自然要从原来的村级党组织中剥离出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或隶属村级党组织,或与村联合建立党组织,或与村级党组织平级隶属上级党组织,而有些经济社会组织是跨村甚至跨乡镇。同时,市场经济瞬息万变,一些经济组织的变数也相当大,使得党组织设臵工作更加活跃和复杂。如一些经济社会组织因为倒闭、转让、党员流失或自身运转困难等等原因导致党组织的撤并、更名。这就要求我们不断适应发展变化的要求,针对新情况,及时调整组织设臵。

(三)农村党员从业的分散性对村级组织设置和人员配备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行政隶属感强,农村以村以下的村民小组为最基本的组合单位,社会活动范围狭小。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党员的择业范围扩大,活动范围也相应扩大,出现了大量的流动党员,不少村出现青壮年党员长年外出,而在村的都是一些老弱病残的党员的现象。特别是一些经济比较发达或产业特色明显的镇,年富力强、有点能力的党员都集中到企业或外出经商了,许多党员的生活、工作圈根本就不再在村上,参加村级的党组织生活在主观上和客观上都存在矛盾。同时,随着农村党员个性化发展日益明显,从业岗位发生诸多变化,他们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党员,除掌握特定的专业技术外,还有各自的利益需求,单一按行政村设臵党支部把不同志趣和需求的党员编在一块,采取几乎是“一刀切”的教育内容和“一锅煮”的教育方式。无法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党员的合理需求。这些都对过去一概按行政村设立村党支部的模式提出了挑战。

三、优化村级组织设置和人员配备的原则

(一)以创新促发展。村级组织设臵创新的根本动因源自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种创新并不是对传统组织设臵模式的全盘否定,而是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要调整,必须因时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不能超越一定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必须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和差异性,循序渐进;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服从和服务于现阶段农村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努力寻求组织设臵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最佳结合点。从有利于资源优化配臵,促进生产力布局合理化、市域化出发,根据农村经济结构、经济组织形式的调整与变革,适时合理地调整和改进村级组织的设臵方式,坚决防止和反对搞形式主义。

(二)以创新强核心。村级组织特别是村级党组织在农村各种组织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要靠党组织强有力的领导作保证。村级党组织设臵方式的调整是为了加强而不是削弱党的领导,要以便于开展党的活动,加强党的领导为着力点,根据党员的从业结构、流动状况、村情民意,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消除盲市等基本要求来进行。力求通过调整,建立一个能覆盖各个市域、每一个党员的较为完善的党组织和党员管理体系,以有效加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在三个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农村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从而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全面贯彻执行。

(三)以创新固根本。村级组织处在农村最基层,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基础性环节,村级党组织设臵方式的调整必须以有利于加强党同农民群众血肉联系为立足点,贯彻执行好党的群众路线,做好对基层广大党员群众的组织、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并深入其中了解村情民意,善于汲取群众的智慧,以确 定出为最广大党员群众所支持所赞同,能够密切联系广大党员群众,密切联结党心与民心的最佳调整方案,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四、工作建议

调整和完善村级组织设臵,要根据行政村党员队伍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基层工作基础等客观条件因地制宜,依章依规,积极稳妥地推进。既不能使组织设臵滞后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不能不顾客观需要盲目调整设臵组织。当前,许多地方探索了一些新的组织设臵模式,均有各自的优点。不管怎么设臵,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关键是要更好地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围绕如何实现组织设臵科学合理和人员配备精干高效这一目标,结合**的实际,我们建议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创新村级组织设置方式

一是横向联合。即实行村与村、村与企(民营企业)、村与居(居民委员会)之间联合建立党组织,以实现优势互补或以强带弱,促进共同发展。(1)村村联建。以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臵和共同富裕为目标,针对有些相邻村发展不平衡,彼此有较强互补性的特点,因势利导,实行村村联建,建立党委或党总支,以经济强村党组织的负责人担任党委(党总支)书记,或镇(街道)党委下派乡镇干部担任书记,在组织上实行统一领导,以建立稳定的互利和帮扶关系,形成以强带弱共同富裕的新格局。(2)村企联建。这种形式是指以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臵和共同发展为目标,突破行业界限,将村镇骨干企业与经济薄弱 的村通过村企联合建立党组织的形式联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村企联建党组织,一般由企业党员厂长兼任党组织书记,统一领导厂、村工作。(3)村居联建。在近郊农村和小城镇建设比较发达的村,可将村党组织与居民区党组织合并,建立党支部(党总支、党委),统一领导村、居工作。村居联建有利于加强社区管理。

二是纵向整合。即按产业、行业划分建立比较专业化的党组织,或按产业跨区域、跨行业建立经济联合体党组织,促进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双加强。随着农村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为了充分利用区域间经济互补优势,形成综合经济优势,可以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为主建立党组织,或以产业化的规模基地为主建立党组织,或以产业化经营市场为主建立党组织,或以镇(街道)农机站、农(经)管站以及一些基层服务组织为主建立党组织,从而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调度,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建立起跨区域、相对独立、比较稳定的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济联合体,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在这种经济联合体建立的党组织,其隶属关系由上级党组织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其中的村党组织可作为联合体党组织的一个下属支部存在,或与联合体党组织合并归一。

三是动静结合。即在加强对本地务工的农民党员进行组织化教育管理的同时,改变对流动党员管理比较薄弱的局面,着力创建流动党员党组织。随着农村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外出务工的党员越来越多,而且有的地方外出党员又相对集中,形成 了农村党员的特殊群体。为了加强对外出务工群体党员的管理,可以镇、村或联村为单位在外出务工的党员群体中建立党组织(分长期和临时两种)。由外出务工的人员建立的党组织受村、联村党组织或镇(街道)党委领导,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委托务工所在地党组织领导,或者实行由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负责的双向管理机制。

四是特色推进。在一些需要改进组织设臵方式,但尚不具备改建以上类型党组织的地方,可先在村党支部党小组的设臵上进行调整和改进,建立特色党小组,积累经验,再逐步推进组织设臵的整体创新。具体做法为:一是改变过去单纯按村民小组和党员居住地设臵的做法,按照农村工作需要,根据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按行业、企业、新经济联合体及党员特长等情况灵活设立党小组,促进党支部内部组织结构的优化组合。二是在党员编排上,可以实行个人志愿和组织安排相结合,本着有利于发挥党员特长、有利于集中管理、有利于进行针对性教育的精神,在尽可能尊重党员意愿的基础上,统一将党员编到相应的党组织中。

(二)切实加强村级组织的人员配备

村级党组织班子是否得力、班子成员是否具有相应素质,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能不能在农村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因此,加强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必须从提高村级组织班子人员的综合素质抓起。

一是选准支部书记。“农村要进步,关键在支部;班子强 不强,关键看班长”。村支部书记在班子中处于关键地位,选好村支部书记,一要坚持选人用人标准,把党性强、作风正、懂经营、善管理、热爱集体、立志创业的人选拔到村支部书记岗位上来。二要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坚持“群众公认、党员信任、组织满意”的原则。不能“将就”,不能搞“矮子里面选将军”,可以从农村致富能手中选,可以在私营企业主中找,可以从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请,也可以从回乡青年以及退伍军人中挑。本村确无合适人选的,要打破地域、身份、行业的界限,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还可以选派一些镇机关干部(包括退居二线的同志)到村里担任党组织书记,真正把“好人好马”放到一线。三要改进选人用人方式,积极推行“两推一选”,增强村支部书记选拔任用工作的民主公开程度和群众公认度,真正把党员、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选出来、用起来。

二是配好支部委员。建设好新农村,仅有好的支部书记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个结构合理、办事公道、群众拥护、廉洁奉公、团结协作的班子。在支部委员的选配上,一要把握素质。重点是把握好政治素质和能力素质。用干部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德才兼备。德就是政治素质,才就是能力素质。要把政治素质放在第一位,把那些思想政治水平较高、大局观念较强、作风正派、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强的农村党员选进村级领导班子。二要考虑班子结构。特别要注重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工作特长的互补,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能。尤其要结合村“两委”换届改选,进一步改善班子领导职数,据我们调查,一般 村班子成员在4-6人最为合适,最多也不能超过7人,否则容易造成人浮于事和增加村里的负担。三要建立健全选用机制。积极探索村干部公选制、票决制、任期制,不断改革和创新村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三是培养后备干部。一要加大对农村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力度。从改善后备干部队伍的文化、年龄、性别结构入手,制定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注重把能为群众办事,有本领、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年轻人才纳入视野,分门别类建立新农村人才库,选择进入后备干部队伍,做到每村有2至3名后备干部,重点跟踪培养。二要拓宽视野公开选拔后备干部,鼓励和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年轻干部到农村去接受锻炼、增长才干;大力培养能够强村富民、拥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 ”;有条件的地方可推行助理制。要及时把经过实践考验、确实优秀的人才,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

(三)完善运行机制,促进村级组织的规范化管理。一是继续完善落实有关村级干部规范化管理的规定,通过对村级干部的选拔和配备、工作职责、教育和培训、请销假制度、考评和奖惩、报酬和待遇、诫勉制度、监督制度等多个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提高村级干部的综合素质,提高村级干部的工作效率和提高村级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规范决策程序,减少摩擦力。建立和健全村两委议事、重大村务表决、工程项目招投标、村级财务和资产管理、工奖报酬评议等一系列 的制度,理顺人权、事权、财权和物权。三是加大民主监督力度,提升凝聚力。要建立村委会定期向村党组织报告工作制度,党组织根据具体情况提出指导性的意见或建议,并通过召集“两会”和组织村务公开等形式,由党组织监督村委会依法开展工作,保证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确保村党支部始终处于核心领导地位,确保村委会成为村民自治高效运转的工作机构。认真落实村级党务村务公开,增强干群关系的融洽程度,齐心协力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

第三篇:金融危机背景下乡镇招商引资工作的困惑与思考

金融危机背景下乡镇招商引资工作的困惑与思考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要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如何沉着应对金融危机,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是抓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作为基层招商引资主体的乡镇党委、政府应该积极思考和亟待破解的问题。

一、存在的困惑

(一)土地供给难调剂。近年来,国家、省市各级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严格国有土地调控的政策,严控新增用地,在客观上对招商引资土地审批和供应带来不小的影响,使土地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在我市乡镇,随着近年来开发力度的加大,土地资源日渐稀少,几乎陷于“无地招商”的窘境。

(二)项目办证难到位。表现在引进项目后,在服务企业上,有些环节还存在“中梗阻”现象,有些部门难以协调,工作环节多,门槛高,手续复杂,特别是一些垂直、条管部门,乡镇政府较难协调,企业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处理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后续资金投入、扩大生产的信心。

(三)产业链条难形成。就保安而言,一些中小企业落户后孤军作战,即使在用地、劳动力、政策环境上节省了一些成本,但在主辅料购进、销售渠道、产品运输、生产配套方面又会面临更大的问题,而且企业周边产业聚集程度和产业链条的完备不可能一蹴而就。

(四)融资信贷难落实。工业信贷继续下滑,企业融资困难。在保安,一些如鑫发鞋业公司、伟昉铸造等新企业和小企业因产权、财务等制度不健全、缺乏抵押担保、信用状况难以判断等因素影响,不符合银信部门信贷条件,资金周转困难,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投资信心的限制。近期我们到外地招商和洽谈项目时了解到,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产品出口受阻,倒闭严重,众多企业债务缠身,投资信心严重下降。一些客商对市场认识悲观,认为金融风暴刚刚启幕,产业复苏不知何时见底,项目投资为时尚早。一些先期投资的客商举足观望,投资强度减缓。我镇如尖峰二期、宏翔钙业等一些重点建设项目,受金融危机影响,建设进度明显放慢。

(二)乡镇职能的限制。乡镇的发展活力未充分显现。乡镇作为基层招商引资的主体,在招商政策制订、证件办理、争取信贷等诸多方面却无处发力,很多在招商引资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只能起到向上反映的作用,依靠上级来解决。

(三)发展环境的限制。少数群众对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从自身的利益着想,没有全局观念,对项目建设不配合、不支持,个别人甚至抵制招商引资,不利于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入开展。还有个别项目由于跟踪落实不到位,导致项目推进困难重重。

(四)招商队伍的限制。由于体制、经费、编制等各方面的原因,乡镇招商队伍中真正懂经济、懂外语、懂项目、关系广、交际能力强、擅长招商的人才不多,没有进行专业培训。同时,缺乏过硬的考核激励机制,干部职工的招商引资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未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招商引资实效。

三、下步的工作思路

(一)科学选择项目,定好主攻方向。科学选择产业项目,积极探索招商形式,要充分结合地区实际,确定招商主攻方向。在保安,第一产业重点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发展高产高效农业,积极培育保安湖水产品深加工、无害化蔬菜生产等项目,力推保安湖甲鱼、螃蟹、鲜鱼、农家土猪肉、狗血桃、奈李、板栗等名特优产品;第二产业主要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污染小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创汇型项目,重点支持和培育尖峰二期、金誉二期、鑫发二期、宏翔钙业、远东水产品加工等项目建设;第三产业主要发展引进旅游休闲、商贸物流等项目。

(二)广泛进行宣传,定好具体方案。要精心包装中国石雕艺术之乡品牌,积极对外推介,打造对外招商形象。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重大招商活动,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发布《保安投资指南》,广泛宣传保安地区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土地政策、交通优势、文化资源、产业资源、市场资源、劳动力资源等。同时,要对客商感兴趣的课题和重点考察的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制订操作性、可行性强的工作方案,突出特色,突出优势,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三)全面开展跟踪,定好重点目标。进一步建立健全重大招商活动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制度,确保更多项目从“纸上”扎根下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洽谈、意向、协议、合同以及开工、在建项目情况进行调查梳理,明确工作重点,建立专门的项目档案进行汇总分析,全面掌握项目进度和动态,督促指导各责任单位做到签约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进度,竣工项目抓投产,全力推进项目转化,做到储备一批、论证一批、推介一批、洽谈一批和建设一批。

(四)全面优化服务,定好工期任务。一是创造优良施工环境,突出抓好在建续建项目服务,协调好企业周边工农关系,确保工程进度。二是抓好工作协调,突出抓好签约项目启动,尽快将意向性项目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扩大招商引资总量。三是及时解决企业难题。集中精力帮助客商解决项目建设中的急事、难事,真正建立“项目引进一条龙服务、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项目投产经常性服务”三大体系。

四、对开展招商引资的几点建议

一是特色招商。结合产业优势,因企制宜走特色招商之路。加快科技招商,促进产业升级。加强与大专院校的联系合作,通过优质项目、先进技术、高端人才的引进,加快企业设备更新、产品换代、产业升级,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加快绿色招商,促进科学发展。根据保安产业定位和发展趋势,大力扶持金誉制衣、鑫发鞋业等劳动密集型、出口创汇型产业项目,着力引进电子、新能源、新墙材等环保型、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新兴工业产业,调优产业增量,发展循环经济。加快零地招商,促进集约经营。深挖内潜,盘活土地存量,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土地瓶颈,引导、鼓励企业利用空闲土地多建厂房、扩建高层厂房,增强投资密度,提高土地利用率。

二是人脉招商。人脉关系是开展招商活动的重要切入点。保安地区在外成功人士较多。据统计,保安籍在外千万元以上老板12人,500万元以上老板33人。这是抓好招商引资的宝贵资源。下步,要将这些资源进行归纳整理,从中筛选有利于招商引资的人脉资源,把所有能利用的关系和门路都尽可能地利用起来,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

三是制度招商。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需要来优化环境,对重特大项目坚持实行“服务零等待、合作零距离、环境零投诉”的“三个零”工作法,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创造“引来一个、带来一批、辐射一片”的招商引资磁场效应。对一些特殊项目和战略投资项目要有牺牲眼前既得利益的勇气,实行“一事一议”特殊优惠,增强投资吸引力。

四是产业招商。加快产业链招商,促进产业集聚。充分利用大品牌、大企业资本雄厚、技术创新能力强、规模扩张强劲的特点,加快发展配套产业。重点围绕尖峰水泥项目等龙头企业,大力引进主辅料供应等上游项目和包装、销售、物流等下游产业,力促产业在环节上配套,在配套中完善。通过发展配套产业,催生产业集聚效应,培植更多的配套企业和服务性企业,形成新的企业集群,并持续扩大区域内的规模生产,迅速壮大镇域经济总量。

第四篇:党建工作覆盖“两类组织”的思考

党建工作覆盖“两类组织”的思考

党建工作覆盖“两类组织”的思考

“两类”组织党建工作长期处于党建工作的末端,党建工作与企业、组织的发展不同步,“两类”组织党建工作存在着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对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高。部分“两类”组织隶属关系混乱,企业主、员工对党建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党建工作积极性不高,部分企业甚至有抵触情绪,导致组建工作开展困难。二是已建党组织的稳定性不高,党组织发挥作用难。这些企业往往比较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思想政治工作,以致出现党组织要看老板脸色、党组织活动停滞、党员身份认同感不强等现象。三是党员流动性较大,由于户口关系和用工制度的影响,企业从业人员流对性大,出现了不少游离组织之间的“边缘党员”。

笔者认为解决党建工作覆盖“两类组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可以加大“两类”组织的管理创新。实行分级管理,属地管理,充分发挥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二是创新组织生活,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特点,利用党员空隙、业余时间,采取各种方式开展支部活动,提高党员活动的积极性;三是创新组建方式,通过行业统建、区域联建、增员组建等方式组建党组织,提高党的工作覆盖率,让党建工作不留死角。

第五篇:金融危机背景下和谐劳动关系问题的思考

金融危机背景下和谐劳动关系问题的思考

[摘 要]2008年,美国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引发了更多的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对本来正处于劳资冲突高发期的我国劳动关系无疑是雪上加霜。减少劳资矛盾、缓和劳资冲突,保障社会安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已成金融危机背景下,党、政府和企业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金融危机;劳资关系;对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劳动关系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日益加深,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是我国的企业,对本来正处于劳资冲突高发期的我国劳资关系无疑是雪上加霜。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减少劳资矛盾、缓和劳资冲突,保障社会安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已成为党、政府和企业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劳动关系现状分析

劳动关系是企业内部最基本的关系。劳动关系是否稳定和谐,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企业的存在和发展。为了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应当对劳动关系不和谐的表现及其因果进行探究。

劳动关系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最为基本的社会关系。影响劳动关系的因素有许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内部因素;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外部因素,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就是这些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影响我国劳动关系大的经济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经济体制改革,二是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伴随我国经济体制进入了一个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转型期,我国的劳动关系经历着由行政化的劳动关系向市场化的劳动关系的转变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实质是劳动和资本的结合。利润最大化是资本的直接追求,工资最大化则是劳动的直接追求,劳动关系的矛盾和冲突即由此而来,这是影响劳动关系的内部因素。劳资冲突体现为劳动者的生存权和资本的财产权的冲突。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居于社会经济关系中主导的核心的地位,而劳动者居于从属和被动的地位,所以,劳资冲突产生的一般原因,都是由于劳动者一方的权利或利益被侵害或其合理要求未能实现而致发生。

从我国目前劳资冲突的性质来看,绝大多数是由于劳动者的基本劳动经济权益被侵害,而又长期得不到解决而致”[1]。总之,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劳资矛盾积累越来越多,进而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是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劳资矛盾、劳资冲突一定增多、一定激化,回答是不一定的。那么造成我国劳资矛盾高发这一状况的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主要的目标是实现国家经济的现代化、企业效率的增长,而且这种现代化和企业的效率增长,是以出口导向型工业化作为一个推进器来推动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国就要把能够去参与国际竞争的要素确立下来,毫无疑问这就是劳动价格的比较优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经济发展是要靠牺牲劳动者的就业条件和劳动条件作为一个发展的代价和前提。”[2]随着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劳动争议不断增多,争议数量和涉及劳动者人数不断上升,国有企业劳动争议案件的绝对数已经是所有类型企业中最高的。

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显示,2003 年国有企业结案48771件,占全国总数的21.5%;其中集体争议案件3623件,占全国总数的33.5%。在48771 件劳动争议案件中,有45613件是由劳动者申诉的,占93.5% ,只有3158件案件由用人单位申诉,只占6.5%。2003年公安部做了一个统计,在全国的群体性事件当中,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总体来看,就是劳工的群体事件占到全国当地群体性事件总数的46.9% ,将近一半。那么在各种分类的统计里面,劳资关系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是第一位[2]。影响劳动关系的另一个大的外部因素是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一些企业订单减少、库存增加、资金紧张、有的企业赖账、毁约甚至是倒闭和半倒闭。降薪、停发工资、无限期放假、裁员是许多企业无耐的选择,一些企业主不愿意按法律给予解除合同的工人经济补偿,出现了突然逃跑等种种行为,使得劳资纠纷井喷增多,引发更多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给本来就比较脆弱劳资关系带来不少的冲击。

从2008年中国劳动争议案件的数量来看,比起2003年增长了95% ,就是增长了几乎是一倍。像东部地区,比如说像上海、深圳这两地分别增长了300%和280%。根据杨宜勇研究员所提供的国家发改委的数据,去年中国共有6.7万家中小规模的企业倒闭,全年倒闭的企业超过了10万家。由于长三角、珠三角大规模的企业倒闭,所以大量的民工失业,有的被拖欠工资,有的提前退保还乡,所以导致劳动争议和罢工的现象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频率在增加。

其实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一种无法避免的客观的存在,尤其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大多数工厂采用减薪、不买社保、克扣工资、推迟发工资、放假停工等形式转移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不仅增多,表现也更是激烈。面对这种情况,如果对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处理得当,可以成为推动市场经济条件发展和完善、成为帮助走出经济困境的内在动力之一。但是如果处理不当,轻则会影响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重则要引发社会**以威胁社会安全,于是减少劳资矛盾、缓和劳资冲突,保障社会安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就成为党、政府和企业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

和谐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和谐关系,包括人与人、人与物(自然环境劳动条件等)的关系。

什么是和谐劳动关系? 这是我们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必须首先明确和把握的问题。从劳动关系本身属性出发,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劳动关系的变化,通过对和谐劳动关系的内涵、要素、标准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所谓和谐的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应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和谐劳动关系应当是合同型的。

《劳动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一经双方当事人签订,即确立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法律关系,他们之间的有关劳动权利义务通过书面形式确定下来,使之固定化、具体化、以此规范和约束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行为,并且通过劳动合同的履行,实现双方各自的权利[ 3 ]。任何一方违约侵害另一方权益的,都要承担经济或法律责任。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必须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不断提高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合同意识,依法签订并严格履行劳动合同,充分发挥劳动合同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积极作用。

(二)和谐劳动关系应当是法制型的。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律是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手段,是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在构成、运行、处理等方面应当实现法制化,法律原则、法律方式应当成为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模式[ 4 ]。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劳动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以《劳动法》为龙头建立了调整劳动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规范,在劳动关系运行的各个环节,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这是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依据和保障。

(三)和谐劳动关系应当是民主型的。

民主化的劳动关系主要包括:

(1)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劳动关系方面的重大问题,共同参与劳动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2)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调整劳动关系的最基本法律制度。也是工会从整体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手段,对涉及职工劳动权益问题,如工资、工时、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生活福利等,由工会代表职工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用以规范劳动关系双方的行为,体现了劳动关系的共同决定权,改变了劳动关系事务的处理由用人单位一方独占的局面,从而提升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和权利。

(3)职工民主管理制度。职工民主管理是职工依法直接或间接参与管理所在单位内部事务,其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职工意志对用人单位意志的影响和制约,用人单位意志对职工意志的吸收和体现,从而使劳动关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我国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代表大会,应当加强职代会制度建设,依法落实职代会职权,使职代会成为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机制。

(四)和谐劳动关系应当是救助型的。

劳动关系双方由于价值取向的差异和看问题角度的不同,产生一些矛盾难以避免,关键是看有没有一套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有效机制。我们既要正视矛盾,又要努力地去解决矛盾。劳动争议就是劳动关系矛盾的表现,劳动争议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影响范围比较大,看似简单的劳动争议,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

三、应对金融危机对劳动关系影响的对策

通过对现有的劳动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对和谐劳动关系的本质内涵进行理性的探究,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可以从政府、企业以及劳动者自身出发,寻找出积极有效的对策。

1.强化对企业的服务意识,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部分企业带来一定的压力,而金融危机则给部分企业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所以,现在许多企业感到举步维艰,迫切需要政府部门的帮助。因此,劳动保障局要强调提升执法人员的服务意识,严格执法的同时要做到服务至上。当前形势下,尤其是要帮助一些用人单位了解劳动合同解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未雨绸缪,规范用工行为。做到裁员不欠薪,失业有保障,既维护企业利益又保障职工权益;采取积极手段,及时贯彻执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省市有关“应对危机稳定就业保障民生”政策,如暂缓调整最低工资标准,适当降低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的费率等,减轻企业负担,帮助企业共渡难关。

2.保增长,促发展,坚定发展的信心。由于国内外诸多原因,我国经济遇到许多困难,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势头开始放缓,2009年将进一步下降。这场发端于美国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滞后效应”正在逐步显现,导致企业经营困难,企业经营者大都对突如其来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缺乏足够的预计和准备,心理压力增大,部分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未来经营前景感到迷茫。在经济困境时,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国家已经陆续出台和采取了的许多政策和措施保增长、促进发展,社会各方面也应从多方面关怀企业家、支持企业家,帮助企业家提振信心。加快完善支持政策,并给予企业实实在在的帮扶措施,使企业度过艰难期,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3.严惩恶意逃跑企业主、对外资非正常撤离跨国追责。

劳资双方共渡难关是应该提倡的,但是要防止转嫁危机,防止借共渡难关为由,企业把所有的责任都让工人承担。经济效益好时,企业盈利,企业主赚得盆满钵满,当经济不景气时,有的企业主为逃避责任而逃跑,把责任转嫁给员工。为此劳动监察部门事先监控重点劳资矛盾突出的企业,要做好预警工作,各级工会要有专人负责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及时报告,防范企业主逃跑,使之图谋不能得逞,对逃跑企业主根据蛛丝马迹找到严惩,起着警示作用。对外资非正常撤离,国家将跨国追究责任。

4.工会教育员工和企业主共渡难关教育。企业就是一条船,投资经营者、劳动者都是在一条船上的利益共同体。

资本、经营、技术、劳动四大要素不可或缺,在金融危机下,劳资互信互助互谅,抱团取暖,共渡难关,才能走出困境。所以企业一方面要把目前出现困难讲清楚,使职工对企业裁员、减薪等应对危机的措施正确、理性的对待,另一方面,企业还要有长远的考量,可以裁员可以不裁员的时候不裁员,可以减薪可以不减薪的时候不减薪,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这样的企业一定会得到职工的支持和社会的赞许,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的“双输”局面。

5.劳资矛盾越是突出越要坚持《劳动合同法》,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我国自市场化改革以来,劳动关系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的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劳资矛盾和冲突绝大多数是由于劳动者的基本劳动经济权益被侵害,而又长期得不到解决而致。目前大多数企业采用减薪、不买社保、克扣工资、推迟发工资、放假停工等形式转移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个别企业趁机见缝插针侵犯劳动者权益,还拿出“应对危机,无奈为之”的幌子掩人耳目,更有甚者还提出修改劳动合同法,试图把法律规定“打折”甚至“冷藏”。金融危机不是侵犯劳动者权益的挡箭牌,“金融危机下,如何解决企业遇到的困境是有不同选择的,是让资本继续独断专行,以损害弱势的劳动者的合理利益甚至是合法权益为代价,追逐着资本的无止境的暴利;还是让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让劳动关系中资本与劳动这两大要素同舟共济、共度时艰”[ 4 ] ? 当然应该是后者。金融危机的劳动关系不仅是合理也是合法的,劳资矛盾越多越是应该坚持《劳动合同法》,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劳资关系和谐,劳资矛盾越是增多、劳资冲突越是加剧越应该保护处于弱势劳动者的利益,确保劳资双方冲突降到不至于爆发大的政治危机、制度危机的程度。只有如此,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保障社会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 1 ]常凯。劳动关系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保障出版社,2008, 400.[ 2 ]乔健。金融危机条件下的劳动关系的治理[ EB /OL ].200913.[ 3 ]张安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 J ].中国工运,2005,(10), P35.[ 4 ]郭军。金融危机下劳资关系更要合理合法[N].法制日报,200901

下载关于煤炭资源整合背景下共青团组织设置与加强组织和工作覆盖问题的思考[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煤炭资源整合背景下共青团组织设置与加强组织和工作覆盖问题的思考[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抗疫背景下的思考与感悟范文合集

    抗疫背景下的思考与感悟  看不见的容颜疫情所带来的寒冬永远掩盖不住人情的温暖。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虽然他们戴着口罩,认不清面孔,但他们“逆行”在防控工作一线,化身突击先......

    新课程背景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考(范文)

    新课程背景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浙江省上虞中学 阮其良(312300) 【 摘 要 】 本文通过对高中新课程的基本情况和培养目标分析,列出了当前新课程背景下的实验室建设、应用......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郫县第一中学 刘 倩 摘要: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鲜明旗帜,在各地陆续拉开了帷幕。新课改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

    “四个全面”背景下做好办公室工作的几点思考

    “四个全面”背景下做好办公室工作的几点思考 【摘要】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交通运输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作为全国重......

    浅谈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学前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最终定稿)

    浅谈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学前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聚集、职业由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覆盖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覆盖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组织部课题组 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是实现党对非公有制企业政治引领的组织基础,也是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重点和难......

    主题活动背景下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与组织策略

    主题活动背景下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与组织策略 摘 要: 《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刚要》《3 - 6 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都明确强调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各项......

    基于铁路改革背景下我国轨道交通投融资问题的新思考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基于铁路改革背景下我国轨道交通投融资问题的新思考 基于铁路改革背景下我国轨道交通投融资问题的新思考 【摘 要】轨道交通建设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