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基层经费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议基层经费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基层公安机关直接承担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公安机关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与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的最直接的部门和最敏感的触角。基层一线工作是否扎实,关系到整个公安工作是否有根基,是否有后劲,从一定意义上讲,关系到公安事业的成败。所谓“兵马末动,粮草先行”,因此也只有公安机关具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有效地履行职责任务。
一、为什么经费保障不足
为了适应公安工作的需要,国家也就公安经费积极的进行了体制改革,并通过政策上、机制上和分配上的调整与完善,来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那当前形式下公安机关为什么经费还严重不足,捉襟见肘呢?(一)财政经费保障不足。
财政经费保障不足,主要体现在保障结构不均衡。结构不均衡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地区之间不均衡。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水平不一,财政困难的地区和经济发达的地区公安机关经费保障存在很大的差异。东部优于中部,中部好于西部。以致同一区域内也存在着明显差距。经费保障的不同,公安民警个人的工资待遇、服装、装备的配备,办公场所、设施等条件没有可比性。二是层级之间不均衡。在省、地、县三级公安机关中,保障状况呈“倒金字塔”。由于各级的财政财力不同,省级和一些地(市)级的公安机关的经费得到了较好的保障,一些财力相对较弱、贫困的市、县级公安及基层派出所公安机关经费常常难以得到有力保障。
(二)资金管理不规范。
一些基层公安机关不注重财务管理,奢侈浪费、管理混乱,从而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益。内部经费的使用、装备的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粗放式管理,规章制度的不健全,工作程序的不规范,监督体制的不完善,造成财务管理混乱,使有限的资金没用在刀刃上,效益不高。
(三)陈年欠账较多。
基层公安机关普遍存在陈年欠账问题,大多是基础设施建设、办公设备的购置和车辆的购置修理费。大笔陈年旧账的存在,使本来严重不足的经费“雪上加霜”。
(四)支出的大幅增长。
当前,公安工作面临更为严峻的斗争形势、更为复杂的社会矛盾、更为繁重的工作任务。这些形势、矛盾、任务也造成基层公安支出的大幅增长。(1)办案成本上升。随着执法工作程序化、证据化和犯罪手段的智能化,执法办案面临着取证难、成本高的新问题。(2)警保卫任务重,经费开支大。(3)科教强警工程建设支出大幅度增加。近年来,上级公安机关要求的科教兴警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如,看守所“07”工程建设,公安三级网、四级网建设,指挥中心改造,金融单位报警联动系统建设,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工程建设,350兆集群通信建设,刑侦技术三级点建设,执法区域建设以及留置室改造等,每项建设都需要巨额资金投入。
二、怎样提高经费保障水平
根据各地区经济状况,结合本地区实际,建立统一的公安经费保障体制,明确保障责任,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促进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总目标下。基层公安怎样做才能提高经费的保障力度,最大满足公安工作的需要呢?
(一)明析保障责任,量化保障标准
对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业务装备经费和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四大类,要切实明确中央、省级和地方政府财政各负责哪一类经费,具体量化细化到位,最大限度的改变一类经费多级负责,一级负责多类经费的状况。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县给予特殊的支持,如果经过最大努力,最低保障标准还不能够达到,在明确地方落实标准的责任的同时,建议通过转移支付或者特殊专款补助的方法,保证标准得到落实,平衡地区差距。建立应急保障体制。对于突发性的群体性事件案件及警保卫经费等要求当级财政按需及时保障拨付到位。(二)科学配置资源,节约建设资金
面对公安保障更高技术、更广领域的新需求,如何充分利用和实现有限经费资源的无限价值,实施更加科学有效的警务保障,是装备财务工作必须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在实践中看到,案件侦破方面,刑侦、行动技术、网络安全监察纷纷提出系统和装备建设要求。社会面上,治安需要建设防控体系、研发各种信息系统,交警就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提出多个系统建设和硬件建设方案。服务群众方面,出入境、户政管理等不断要求相应服务和管理系统的升级、更新。通用装备建设方面,各警种装备配备标准参差不齐,口径很不统一,操作难度较大。面对复杂多样的保障需求,如果各警种、各部门要什么就建什么,要一个建一个,必然会导致硬件和软件上严重的重复投资和资金浪费,建成后还会带来昂贵的运行成本和维护费用。为此,公安后装部门应主动参与公安实战、了解公安业务,充分掌握各警种、各部门实际情况和客观需求。在此基础上,一是对各警种现有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减少了已配装备、已建系统的重复投资。二是对各警种提出的建设需求要进行整合,实行硬件统一建设,软件综合开发,最大限度的节约建设投资,降低了运行成本。三是按照“先急后缓、分步建设”的原则,对各警种拟建设项目进行统筹规划,既保证工作开展的急需,又满足逐步升级的可能。同时,后装部门可以注重研究警用装备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发展应用,主动为各业务部门的装备和系统建设提出参考意见,帮助其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建设方案。通过积极整合经费需求,科学配置资源,充分发挥了在经费投入、装备建设等方面的导向作用,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各项公安工作提供了更加有力的警务保障。
(三)实行经费包干,降低运行成本
为有效控制经费支出的较快增长,根据公安部门的资金规模大、支出项目多、公安业务复杂等实际情况,全面实行经费包干,将办公费、差旅费、车辆燃油费、车辆维修费、电话费、会议费、培训费、招待费,以及公安业务经费等全部纳入了包干范围。根据包干计划,年初向各单位核发《包干经费结算记录簿》,每次结算完毕,由财务人员核减报销金额结出余额并登记。同时,严格执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年度内包干经费超支的一律不再追加,有效压减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办公费、电话费、招待费、培训费(各单位派员参加的各类培训支出),根据当年各单位1月份在职人数乘以人均定额核定年度包干定额。差旅费,可按前三年度各单位的差旅费实际支出数平均值的1.5倍核定包干指标。如有特殊原因包干经费经核确实不够的,可经书面报告请示主管领导视情况解决。通过经费包干制度,严格控制支出,从而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四)积极组织培训,提高自身素养 后勤装备管理人员是公安后勤管理的主体,也是关键,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后勤保障工作的整体效能。因此,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后勤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和培训,不断学习借鉴、相互交流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着力提高其决策谋划能力、业务管理能力、工作创新能力和服务保障能力,以真正适应公安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三、怎样快乐工作,幸福生活。
基层公安的经费得到全面有力保障后,这样基层领导者才能一心一意的抓好执法和管理工作,不必耗费大量的精力时间筹集经费。基层民警也能安心地去公正文明的执法办案。不必担心创收任务、征收指标、工资待遇等方面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公安机关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这样更有利于打造出一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务实高效的基层公安队伍,让民警们快乐工作,幸福生活。
第二篇:基层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基层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基层财政部门在当地人民银行的支持和配合下,积极开展财政专户清理整顿工作,对财政专户开设的代理银行、专户数量、开设依据、健全管理制度等方面重新进行了规范。但目前基层财政专户管理的机制缺陷依然存在,专户资金风险防范工作任重道远。
基层财政专户的现状
基层财政专用账户开设数量多、用途多、存款金额大、分布广。据对江西九江市10个县的调查统计,目前基层财政专户按照类型划分,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实行财政专户管理的类型,如非税收入专户、社会保障基金专户、促进发展资金专户等;二是实行零余额管理专户,如集中支付零余额专户、集中支付过渡专户、工资津贴统发专户。财政专户最多的县级财政专户达到160多个,最少的县级财政专户也有40多个。基层财政专用存款账户的用途较广,包括需要进行专户管理的资金达30多项,而这些专项资金都需要开立专用账户进行管理,同一专户在不同金融机构有不同的银行资金账户。同一性质的资金开设专户过多,专户开设依据不一。同时,同一专户在不同的金融机构还开设有多个子账户,开户的依据不统一,有的以文件和法规作为开户的依据,有的则以政府抄告单、会议纪要作为开户的依据。
基层财政专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专户种类多、数量多。2011年江西省财政厅、监察厅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财政专户的清理整顿工作,基本解决了原来财政专户户头多、分布广的现象,但财政专户种类多、数量多的情况仍然存在,出现了部分同类资金多头开户现象。据调查,少数县级财政部门对资金性质相同或类似的账户还没有全部归并,如在同一家代理银行开设两个非税收入财政专户和两个清算备用金专户等。
(二)财政专户开立撤销不规范。目前基层财政专户的开立、撤销还不规范,主要表现为,财政专户归口管理不规范,如外债管理专户分散在国库支付中心、会计核算中心、乡财局、非税局等多个业务部门,没有统一归口国库科(股)管理;财政专户在商业银行已开立或撤销,但在人民银行没有备案或注销;部分预算单位开立的特设账户挂靠财政局名义,出现人民银行备案数与财政局实际户数相差较大的问题;商业银行代理财政业务网点数没有减少,按规定每家商业银行只能一个网点代理财政业务,据调查,同一家商业银行多个网点代理财政业务现象依然存在。
(三)财政专户资金监管缺位。由于大量预算专项资金存放在商业银行,使国库部门难于对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实行有效监督,而商业银行又没有国库资金的监督权,财政专户资金游离于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之外,在预算执行中人民银行国库难于监管,由于财政专户开立过多且过于分散,形成了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代理国库业务并存局面,被转出财政资金处于监管“真空”,容易导致违规操作现象发生,影响了财政专项政策实施,财政资金风险隐患难于根除。
(四)扰乱了金融秩序。从基层情况来看,财政资金是金融机构吸收存款的重要来源之一,一些金融机构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想尽各种方法争取财政专户的开立,有的金融机构甚至以违规、放松管理和存款利率优惠等方式吸收财政专用存款,竞争的结果造成财政部门在金融机构频繁开户、多头开户,财政存款在金融机构之间相互搬家,基层金融机构为了完成存款任务,存款竞争更加无序、激烈,这样加剧了金融机构的不正当竞争,不利于金融的稳定。
完善基层财政专户管理的建议
(一)强化财政专户管理制度。一是规范财政专户的审批制度。要进一步理顺相关业务部门的职责分工,明确财政专户开立、变更、撤销的审批管理程序。二是建立财政专户省级备案制度。建立省级财政部门“账户资金运行管理系统”,市、县财政部门可通过该系统控制本级财政专户资金情况,建立财政专户省级备案制度,对清理整顿后保留的财政专户建立永久性档案,对新增、撤销、变更的财政专户在本级备案审批后,逐级上报省级财政部门。
(二)强化开户银行选择制度。进一步完善择优选择代理银行的机制,在当地择优选择财政专户开户银行,并与开户银行签订委托代理协议,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关系;建立健全对代理银行的定期考核机制。财政专户开户银行的选择,要综合考虑银行资质、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运营情况及内部控制水平、信息化管理水平、服务水平等因素,严格规范选择代理银行的审批程序,有条件的可实行招投标方式。
(三)强化财政专户的监督检查。要建立和完善对财政专户的监督检查机制,建立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纪委监察、财政、人行、审计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配合,共同把财政专户工作搞好。纪委监察部门要抓好地方财政专户清理整顿工作的督导,对检查发现问题拒不整改的,要追究相关领导责任和有关部门、人员的直接责任;财政部门要建立健全财政专户内部管理制度,要经常性地开展自查自纠,上级财政要加强对下级财政专户资金使用的监督,对财政专户资金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排查,查缺补漏;人民银行要发挥对商业银行办理国库经收业务和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的监督检查作用,采取不定期现场抽查的方式,加大对财政专户检查的力度,规范财政部门开户和使用财政专户;审计部门进一步加强对财政专户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检查,促进政府部门和其他预算执行部门依法履行职责。
(四)完善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相关部门应与人民银行联合制定《财政专户管理办法》,对财政专用账户的开户条件、开户银行、资金性质、账户的使用范围、专项资金使用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人民银行利用人民币结算账户系统功能,依据内设机构和专用性质开户,防止财政专户一个户名下设多个子账户;财政部门对预算单位的银行结算账户,建立完整的监督管理系统,完善预算单位银行结算账户信息档案制度,实行动态监督管理;商业银行要从财政专户的开立、使用、撤销等方面加强管理,监督财政专用资金专款专用。
(五)强化财政资金的管理。一是构建财政资金管理风险防控机制,对财政资金管理风险点进行逐一排查、分析风险源、排查风险点、界定风险等级、制定风险防范措施;二是建立财政资金对账制度,基层财政部门内部有关机构之间,上下级财政部门之间,基层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人民银行国库、财政专户银行之间要建立健全规范的对账制度,确保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三是人民银行要加强拨款账户审核,要求财政部门提供拨款对象及账号,同时提供开户许可证的核准号,从源头上把好财政资金安全关。
第三篇:基层人行依法行政存在问题及建议
下半月.合作
基层人行依法行政存在问题及建议
罗玉荣 刘毅华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实施和普法活动的深入开展,全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单位或个人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的做法也越来越成为常态。近年来,人民银行基层支行在依法行政工作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贯彻执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人民银行贯彻落实《纲要》的规划,以落实依法行政各项配套制度为工作重点,全面开展依法行政的各项工作。但是通过人民银行内审部门对基层支行依法行政工作的审计和调查,反映出来的一些行政执法风险却值得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一、执法依据不完善
健全的金融法律体系是人民银行分支行依法执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但目前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执法依据不完善之处。
(一)立法存在空白
如对征信业务、反假货币、支付清算组织等实施金融管理无法无据,在政务公开工作中,对政务公开信息的主体、内容、形式和载体方面,对公开和不予公开的信息如何分类管理方面,没有规范的办法。
(二)立法滞后
如《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国家金库条例》、《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等规定的内容滞后于经济金融发展实际情况;有关业务管理规章,如《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支付结算办法》与修订后的《中国人民银行法》有关人民银行、银监会支付结算管理职责分工规定不一致。
(三)法规与实际操作不一致
如,目前人民银行基层支行行政许可事项有4项,分别是“商业银行、信用社代理支库业务审批”、“商业银行、信用社代理乡镇国库业务审批”、“银行开户许可证核发”和“贷款卡发放核准”。而发生业务较多的是后两项。
《中国人民银行行政许可实施办法》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申请行政许可,应当将申请材料交给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或中国人民银行基层支行办公室,办公厅或办公室应当在收到申请材料的当日将其移交给本行承办行政许可事项的职能部门。申请人将申请材料直接提交中国人民银行或其基层支行承办行政许可的职能部门的,职能部门在办理行政许可事项的同时,应向办公厅或办公室补办公文处理手续。”实际操作中,由于银行开户许可证核发、贷款卡核发业务量大,申请人咨询的问题较多,一般都由职能部门先负责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后向办公室补办公文处理手续。这种做法显然违背了《中国人民银行行 政许可实施办法》。但如由办公室受理,办公室应当在收到申请材料的当日将其移交给本行承办行政许可事项的职能部门。是审查后移交还是不审查就移交?如果是审查后移交,当日很难将其移交给本行承办行政许可事项的职能部门。如果是不审查就移交,则审查权自然让位给了承办行政许可事项的职能部门。从行政许可的角度考虑,审查权究竟在办公室还是承办行政许可事项的职能部门,不明确。
《中国人民银行行政许可实施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基层支行负责承办行政许可事项的职能部门应当将其依法制作的准予行政许可或者不予行政许可的决定书报本行行长(主任)或主管副行长(副主任)审查批准。但当场准予行政许可并制发行政许可证件的除外”。实际操作中,由于业务量较大,有权审批人不可能做到及时审批,一般都是承办行政许可事项的职能部门先办理后补审批手续,审批职责转化成审核。
二、部分执法主体在依法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疏漏
(一)部份执法单位对依法行政工作重视度不够
依法行政执行力有待加强依法行政的执行力应该是通过有效的系统、体系、组织、文化、技术手段把决策转化为结果的能力。但是在现实工作中,部份执法单位对依法行政工作重视度不够。一是内控制度建立健全不够完善,存在薄弱环节和疏漏。比如:重大事项登记不完善;未建立执法人员定期考核及淘汰制度;未建立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未及时调整法律事务工作领导小组人员;未及时缴回和注销因调离人行、执法证遗失等原因的执法岗位人员的执法证;未将假币收缴和鉴定管理、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监督检查、银行间债券市场代理人行政许可、进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备案行政许可等事项列入《行政执法岗位职责目录表》《合同审查意见书》不够规范,无经办人签字,无部门意见及盖章;个别行政许可公示内容不够完整,未公示与行政许可事项有关的业务办理流程;对部分行政许可申请材料审查不够严格等。二是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力度不大。
(二)部份执法单位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
行政执法主体管理层,不能有效组织对政务公开工作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不能有效组织对银行结算账户、贷款卡办理、现金收付执行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少部分行政检查监督程序不规范,缺漏或没有立项审批、现场检查通知书、检查方案、检查通知书、工作底稿等;检查资料不完整,如无检查通知送达回证、事实确认书无被查单位签字认可等。人民银行基层支行的主要做法就是对外公布一个政务公开联系电话。有政务网的挂上几条信息,较长时间不更新。没有政务网的,则结合反假人民币宣传、征信宣传等,利用新闻媒体,人口稠密的集市、商场、车站等地方进行金融政策和金融知识宣传。政务信息公开重视不够,渠道不多,信息及时性不够,使金融法律法规和金融政策不能得到及时传递,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受到一定限制。
(三)执法人员综合执法素质不高
人民银行职能调整后,工作重心过于强调“实施货币政策”、“提供金融服务”等职能,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行政管理职责,基层单位法制观念有所淡化,部分执法人员对依法行政重要性认识不深刻,对 法律规章理解不准确,不能清醒地看到有法不依或执法不严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基层行执法队伍综合素质不高,既懂金融理论和业务,又熟悉金融法律的复合型人才缺乏。业务部门执法人员较少接受过专门系统的法学教育、培训,对法律专业知识学不精、钻不透、用不准,法律素养长期得不到提升,队伍建设跟不上新形势下央行行政执法工作需要。比如,在行政执法检查工作中就会造成,部分执法检查人员没有很好的站在依法行政、履行职责、提高检查监督有效性的全局角度,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切实有效的整改意见,并辅之宣传、解释、引导,进行动态跟踪监测整改工作的进展情况。导致基层支行在执法检查中,重视检查实效少,流于形式多,屡查屡犯现象常有发生。
三、执法对象屡查屡犯现象凸显,检查监督效果不理想
依法行政中的检查监督是一项日常性工作。有按年进行的,有按季度进行的,有上级安排布置的,有专项的。检查监督的频率和内容覆盖的设计和规划与依法行政的要求是适应的。但在工作实践中,在国库经收检查、反洗钱检查、现金管理检查、现金收付检查、银行结算账户检查、贷款卡执行情况检查等方面,反映出来的情况是:被查单位仍然或多或少存在不按法律法规和制度执行,不按操作规程办事,敷衍了事的现象,同类问题屡查屡犯。
四、政策建议
(一)对依法行政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空白与滞后和实际操作不一致的问题
应引起上级行的重视,并且进行建立、修改和完善,更具权威性、可操作性。使基层支行行政执法能够做到真正有法可依。
(二)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意识,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并有效组织执行
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依法行政主体的管理层,应自觉提高法律素质,提高执法水平,率先垂范真正做到严肃执法,依法行政。强化对依法行政法律知识的培训,加强对执法部门法律方面的监督和指导。加强制度、管理、程序等方面的重视、落实、督办,对存在问题进行进行深入剖析,辅之宣传、解释、引导。
(三)进一步加大依法行政检查监督力度
开展经常性依法行政检查监督,扩展检查监督范围,加强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加大对依法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有效性的评议考核力度。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学习,注重检查实效,避免流于形式,提高依法行政的检查监督效果。
(四)将政务公开放在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实施金融监管、提供金融服务的高度来认识 上级行应加强政务公开的指导和规范管理,使人民银行基层支行在政务公开信息的主体、内容、形式和载体方面更加贴近社会公众,以此保证此项工作作为常态工作,并及时更新。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官渡区支行)
第四篇:基层统计工作存在问题与建议
基层统计工作存在问题与建议
县乡基层统计是统计的基础,是政府统计数据的源头。目前,县乡两级基层统计体制不理顺、调查体系不健全、调查方法落后、调查工作效率低、抗干扰能力弱、数据质量差等问题日渐突出,致使县乡两级统计工作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统计工作任务繁重。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主要有各专业的定期报表制度,其中部分专业还细分了规模以上的全面报表制度和规模以下的抽样调查制度,这些都要求基层统计工作人员每月或定期完成。同时,我国现行还有三大普查:五年一次的经济普查、十年一次的农业普查和人口普查。普查年年有,中间还穿插人口抽样调查、住户抽样调查、劳动力抽样调查等各式各样的调查,给基层统计部门造成了沉重的压力。繁重的工作任务使基层工作人员几乎用全部精力应付报表,很难有更新知识的机会和时间,其业务技能、人员素质无法跟上统计事业飞速发展的需求,从而影响了基础数据的准确性。
(二)经费的不足无法保证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主要表现在经费保障不力,特别是乡镇没有把统计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目前乡镇计生办、司法所、财政所、民政办等单位上级均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而统计部门多年来基本上未给任何扶持政策和资金。
(三)统计人员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到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低。主要表现在:一是统计力量不够。县乡两级统计机构人员编制不足,县级由于受编制的限制,不能及时充实新鲜血液,从而制约了县级统计工作的发展,也不能满足统计事业改革的需要。乡镇虽然有专职统计人员,但他们大部分专职不专业。部分企事业单位未配备专职统计人员,有的虽然配备了专兼职统计人员,但人员变动频繁。二是统计工作人员不适应新时期工作的要求,队伍战斗力不强。从县局来看,业务人员中既熟悉业务,又能独立运用电脑进行文字、数据处理的很少,个别业务人员虽参加统计工作多年,但是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影响,已不能适应统计工作的需要。三是统计人员的政治待遇制约统计工作的发展。对于统计队伍,由于受统计管理体制和统计工作环境的限制,统计人员因业务工作出色而被提拔到领导岗位的很少,影响工作积极性和进取心,特别在这次换届选举中,乡镇统计人员由于受事业编制的影响,很多优秀的统计人员未被提拔到领导岗位。
二、几点建议
(一)确保各项统计调查经费落实到基层。在统计经费的安排上,国家、省、市开展的抽样调查及一些临时性调查,按照谁主持调查谁负责经费的原则,做到调查项目与调查经费相配套。对于普查,应以法律的形式对普查的种类、经费负担和标准予以规范,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担。
(二)改善县乡统计工作环境。国家和省、市要加大对县乡统计的投入,改善办公条件,调动业务技术人员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的积极性,各乡镇、企事业单位要配备高素质统计人员,并保持基层统计队伍的稳定性,重视和加强基层统计员的培训,充实统计业务、统计法规和电脑操作及其他知识,使基层统计员能适应信息时代要求,更好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完善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和完善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建立一套以基本单位名录库为基础,指标数量不过多、组合功能较强、易于操作,能准确、及时反映市场经济运行状况的统计报表制度。加快抽样调查替代全面报表制度的步伐,大力改革以全面报表制度为主的统计方法制度,合理安排好各个普查的时间以及每个普查的周期,普查经费应主要由国家和省级财政负担,切实减轻基层负担,提高普查工作效率,以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四)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步伐。统计信息化建设是统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实现统计信息标准化、数据通信网络化、业务处理电子化、信息服务社会化,有利于减少基层负担,促进部门沟通,同时也能为党政领导、社会各界提供及时、准确的统计服务。为此,必须做到:一是建好统计信息网,配备计算机及相应的网络设备,建设好便捷通畅的统计网络环境;二是建好统计数据库,充分利用基本单位统计资料,完善基本单位名录库、统计标准数据库和以经济普查、农业普查和人口普查等大型普查和专项调查为基础的普查数据库;三是用好统计通用软件,加强基层统计人员的计算机业务培训,使广大基层统计人员熟练掌握统计通用软件并广泛用于统计工作实务。
(五)加大执法力度。《统计法》是统计的尚方宝剑,要重视在工作过程中结合实际不断加大统计执法力度。同时,要结合普法工作,做好统计法律法规宣传的再深入,进一步增强统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在基层统计员心中真正树立起按时上报统计报表是其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对那些不按时上报、屡次迟报、拒报的单位或个人,对那些在统计上弄虚作假行为的单位或个人,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来捍卫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充分利用《统计法》赋予的权利,及时启动法律程序,加大对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坚决制止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维护统计工作的尊严。
第五篇: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及建议
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及建议
根据市食安办通知要求,结合近几年我局在猪肉和酒类食品安全领域方面所做的工作,我们建议:
一、强化政府责任,明确部门职责分工。
要发挥已成立的食品安全领导小组的领导、组织、协调作用,牵头开展行之有效的监管工作。要进一步明确职能部门监管责任,即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环节的监管;质监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餐饮业和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管。积极探索建立食品安全监管的协调机制,逐步形成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反应灵敏、无缝对接的食品安全监管格局。
二、宣传培训并举,提升安全责任意识。
食品安全监管各职能部门要利用电视、报刊、传单、标语、举办假冒伪劣商品展览等载体,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的食品安全知识,逐步提升公众的安全消费意识、维权意识,增强防范能力。各监管部门应一方面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业主食品安全培训和教育,把好食品安全“入口关”;另一方面引导消费者改变不良消费习惯和心理,特别应重视对留守老人、儿童的教育引导。
三、建立公示制度,加大监管打击力度。
建立食品公示制度,在媒体上和生产企业、经营场所等公示不合格的食品,提示、告知和引导广大群众购买放心食品。加强行业自律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并完善食品安全信用评价、食品安全信用披露、食品安全信用管理等制度。各部门要形成联合执法机制,针对难点问题经常开展集中整治活动,严厉打击以“送货下乡、厂家直销、降价促销”等名义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行为,遏制假冒伪劣食品在农村的蔓延势头。
四、健全社会监督,营造支持参与氛围。
要充分发挥“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专线电话、12331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热线、12312商务举报投诉服务热线等电话作用,在社区、农村广泛建立消费维权监督点,设立食品安全监督协管员,积极发动他们向群众宣传食品卫生安全知识、法律法规知识,及时传达上级和食品安全监管各职能部门相关文件精神,协助相关职能部门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对发现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及时向相关职能部门反映,对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收集掌握本区域内食品安全相关信息,并定期向职能部门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