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秦岭农业互联网小镇可行性报告6.21
目录
一、综合现状....................................................................................................................................2
1.1.场地条件...................................................................................................................................2 1.2.区位优势...................................................................................................................................3 1.3.发展现状...................................................................................................................................3 1.4.核心资源...................................................................................................................................3
二、开发背景....................................................................................................................................3
2.1.国家鼓励发展休闲农业...........................................................................................................4 2.2.国家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4 2.3.盘活农村闲置资源...................................................................................................................5 2.4.打造大西安生活供应基地和休闲文化体验基地....................................................................6 2.5.“互联网+小镇”成为精准扶贫先行者.................................................................................6
三、规划立意....................................................................................................................................7
3.1.发展思路...................................................................................................................................7 3.2.规划范围...................................................................................................................................7 3.3.发展定位...................................................................................................................................8 3.4.战略发展格局...........................................................................................................................8 3.5.启动区功能分区.......................................................................................................................9
四、启动区重点项目........................................................................................................................9
4.1.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创业创新。...............................................................................................9 4.2项目板块.................................................................................................................................10 4.3就业安置:..............................................................................................................................11
五、中期重点项目..........................................................................................................................12
六、远期重点项目..........................................................................................................................14
6.1 发展思路:产业生态链的总体发展....................................................................................14 6.2 重点建设:............................................................................................................................16
七、综合效益分析..........................................................................................................................16
7.1社会效益.................................................................................................................................16 7.2经济效益.................................................................................................................................18 7.3 生态效益................................................................................................................................19
一、综合现状
1.1.场地条件
本项目位于洛南县巡检镇北部,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尤为深厚。目前,项目地周边经济收入结构单一,以第一产业旅游业为主;生态农业资源丰富,但农业种植结构单一,综合附加值较低(注:区域土壤结构与肥力决定了种植以苹果为主,综合经济效益较低;大部分青年都外出打工谋生,成为典型“空心村”,存在大面积资源浪费和闲置。
图1-3 项目地综合现状照片 1.2.区位优势
项目地位于挖沟内,紧邻长坳村,是陕西省省会西安的北大门,西南距离咸阳、北部距离铜川均约30多公里。交通比较发达,西安至铜川的高速公路经过三原。一小时游憩圈内,区位优势突出。1.3.发展现状
洛南古镇自2015年筹备项目开发以来,先后共投资1000余万元,相 继完成部分土地流转、长坳古镇修复改造、美食一条街、特色民居、民俗文化村、游乐园、动物园、文化广场、等工程建设。公司将加快各项开发事宜的筹备,全面推进项目的建设。1.4.核心资源
项目地周边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物产丰富,自然和人文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为发展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资源评价:区域旅游资源数量较丰富,但高等级资源稀缺,总体上处于“普通级”水平;其优势在于是陕西省省会西安的北大门,农业基底深厚,且整体生态环境优美。通过资源的综合分析和评价,结合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初步拟加快区域产业建设和资源深度整合,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互联网、红色旅游和农耕文化深度体验。
二、开发背景
2.1.国家鼓励发展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生产,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支持主产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拓展产业链价值链,打造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本项目重点依托周边生态农业资源,采用现代互联网技术、现代化服务理念与农业科技资源,通过优化种植结构,开发差异化、精品化、创新化的生态农业产品,打造三原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示范窗口。2.2.国家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2017年《商务部 农业部关于深化农商协作
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通知》指出:瞄准农业现代化主攻方向,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顺应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商务、农业部门协作协同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突破制约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和问题,加快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生产流通消费高效衔接的新型农产品供应链体系。2017年《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建
设试点的指导意见》指出: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利用互联网的理念和思维,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的各个方面相融合,以农业电子商务、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运动养生等特色产业为发展载体,是将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等功能融为一体的创业创新平台。试点任务
(一)建设一批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
(二)探索一批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
(三)培育一批绿色生态优质安全的农业品牌
(四)建立一套可持续发展机制
2.3.盘活农村闲置资源
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出现了“空心村”现象,村里闲置的宅基和房屋则成了废弃物,无人问津。针对这一现状,国家鼓励采取措施,通过成立农宅合作社、对外租赁、整体开发等多种方式,盘活闲置资源,探索出一条促农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项目开发深度整合农村土地和闲置房屋等资源,通过集约化经营发展生态农业、健康养老产业和休闲度假旅游,既可以实现闲置资源利用最大化,同时让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和参与二次开发多层受益,带领农民致富,建设美丽乡村。
2.4.打造大西安生活供应基地和休闲文化体验基地
近年来,洛南县农业快速发展,2013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22 万吨,新增设施蔬菜2万亩,新栽果树2.1万亩,新建规模养殖场8个,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6.5万亩,年产量96.5万吨,产值15.5亿元;果树面积达到16.9万亩,年产量20.5万吨,产值6.2亿元;肉、蛋、奶年产量达到9.7万吨,产值4.4亿元。但是农业发展处于传统农业状态。
《洛南县城建设情况介绍》明确:西安的发展定位、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
(一)强化工业主导地位,着力打造西安的生产配套基地。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打造西安的生活供应基地。
(三)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着力打造西安生态文化休闲体验基地。
本项目主要是以开发农耕文化深度体验和农业互联网小镇产品为主,弥补洛南县目前的产品缺失,提升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档次,带动区域旅游消费水平。
2.5.“互联网+小镇”成为精准扶贫先行者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农业互联网扶贫作为国家扶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互联网业理应成为“精准扶贫”的先行者,使参与农业互联网发展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成为“精准脱贫”的实践者和受益者。
农业互联网行业产业联动效应强,通过本项目的开发,将促进多产业的联动发展,改善周边居民的居住环境,为居民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居民的经济收入,实现旅游精准扶贫。
三、规划立意
3.1.发展思路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 6 农村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为基础,以“互联网+”为手段,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创新制度机制,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培育一批特点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1)尊重自然属性基础上,强调乡村聚落生活空间的表达,突 出农村闲置土地和居民整合和再利用。
(2)文化导向型、乡村公园式、生态风光型旅游产业集聚区。(3)生产集约、生态完善的“天蓝、竹绿、水静”的环境空间。(4)以生态农业示范+农业互联网小镇+农耕文化体验为导向的农业互联网小镇精准扶贫示范项目。3.2.规划范围
农业互联网平台、文化发展、产业链、红色旅游发展。3.3.发展定位
农业互联网小镇示范基地
全维度、立体式的中国农耕文化深度体验旅游区
依托项目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农业资源,立足于旅游目的地体系的构建,站在助力农产品销售快速发展的高度,以提升产品、激活人气为目的,以生态农业示范为基础,以田园养老度假为辅助,以农耕文化深度体验为核心吸引力,打造一个感官立体的、穿越时空的中国农耕文化旅游基地;同时将农耕文化体验与生态农业示范、田园养老度假、文创产业发展、互联网小镇深度融合,实现旅游带动区域经 7 济、企业与社区友好的多产业复合型发展,塑造乡村休闲旅游品牌新标杆,打造互联网小镇综合体。3.4.战略发展格局
项目按照农业电子商务(启动项)→就业安置→传统文化传承→ 产业生态链的总体发展目标进行战略布局,其中:
近期:重点通过农业电子商务(启动项)→就业安置实施,可以快速聚拢人气,即可服务游客,同时也可连动周边农产品销售,快速带动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中期:以传统文化发展为示范窗口,以生态农业为主导产业,以文化产业为辅助产业,以农耕文化深度体验为特色,依托长坳15公里长沟谷打造生态农业互联网小镇,依托长坳红色历史时间打造以红色旅游教育基地。
远期:逐步链动大西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依托三原丰富的物产,以红色旅游教育基地为背景,开发西安生态文化休闲体验基地和文化产业发展基地,传承农耕文化,打造长坳非遗文化生产基地,逐步构筑大西安生活供应基地和休闲文化体验基地。3.5.启动区功能分区
根据资源分布现状、自然条件、开发现状的综合调研与分析,规划启动区农业电子商务项目功能布局为:“农产品供应链、互联网平台、就业安置”。
四、启动区重点项目
4.1.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创业创新。
推动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流通加工、休闲农业等领域的实现农业特色产业推介、文化历史展示、食宿预定、土特产网购、移动支付等资源和服务的在线化。
4.1.1依托益农信息社,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分散农户参与,积极引导当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
4.1.2在大型社区试点设立农产品体验店、自提点和提货柜,加强与传统鲜活农产品零售渠道的合作,开展农场会员宅配、社区支持农业等模式探索,建立农产品社区直供系统。
4.1.3 建立普及型公益性培训与提高型市场化培训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建立专业的电商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开设网络公开培训课程。加强对被培训人员跟踪服务,提供后续实践引导和再教育,确保培训实效。
4.1.4强化资源整合和集成,为农产品生产和流通企业提供从种子、畜禽良种、原材料供应,到农药、兽药、饲料、肥料、田地管理、品质管控,以及农产品加工、包装、物流仓储、营销策划和金融保险等全链条服务。
4.1.5加强大数据技术应用,动态分析农村和农产品市场变化,帮助企业精准定位,推进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满足消费者差异化需求,为进一步开展农产品流通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支撑。
4.1.6 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加强品牌管理,提升区域品牌知名度、美誉度。
4.1.7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追溯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推动相关企业开展追溯服务,逐步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可追溯体系。4.1.8 农产品质量分级、采后处理、包装配送、产品追溯等标准体系 4.2项目板块
4.2.1 每一种产品窗口展示。
4.2.2土特产销售,我们承诺在我们平台销售的原生态土特产农副产品都是真品。
4.2.3生鲜果蔬和养殖产品订购:体验式展现田间生态果蔬和养殖、保证终端客户可以在平台订购农户源头的水果、蔬菜,由农户或者小镇快递中心直接从田间发送给终端客户,达到田间和厨房餐桌无缝连接。
4.2.4健康养生:平台会展示提供各个特色小镇的养生项目,终端客户可以在平台选购。
4.2.5民俗和精品旅居套餐:传统特色民俗和现代化科技相结合,客户可以体验田间厨房,平台会向终端客户推出民俗特色和精品旅游线路结合,让客户感受大自然的田园旅居生活。
4.2.6 餐桌系统:客户可以在系统上订购当地特色小吃和特色菜品,原汁原味用餐,也可以远程配送,使客户在远方也能吃到家乡醇正的 10 风味。
4.2.7门票订票系统,平台订票折扣高于实体店面购买。4.2.8优惠卷:平台可以给每个小镇商家发送优惠卷,抵扣促销。4.2.9娱乐系统:平台联合小镇商家不定时的举行网络联谊会和红包派送。
4.2.10 广告传媒:可以给每个商家做特效传媒广告向全国推广。4.3就业安置:
4.3.1积极利用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培训等现有培训项目,对农民合作社成员、创业就业人员、电商转型的企业和政府部门人员等,开展电商理念、基础理论、技能技巧等不同层次的培训。
加强对被培训人员跟踪服务,提供后续实践引导和再教育,确保培训实效。
4.3.2 带动原住民农户参与,通过技能培训安置就业,带动原住民,技能培训产品包装,安置就业方式,将古镇商铺配套给原住村民,一解决原住民就业问题,二解决古镇招商难问题,三解决政府扶贫问题。
长坳古镇现有商户150户,直接解决就业人口至少300人。
五、中期重点项目
5.1文化板块开发思路 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和大遗址保护。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开展非遗传承和展示活动, 传承保护当地民俗文化。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有机结合,形成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创意设计发展路径。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着力提升文化产品的内涵和质量。鼓励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精品意识,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文化精品。5.1.1文艺创作: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曲艺杂技和历史文化纪录片、动画片、出版物等。组织创作生产一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具有大众亲和力的动画片、纪录片和节目栏目。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开展非遗传承和展示活动, 传承保护京剧、昆曲。5.1.2服装设计:中华节庆礼仪服装服饰,设计制作展现中华民族独特文化魅力的系列服装服饰。
5.1.3研学: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规划设计推出一批专题研学旅游线路,引导游客在文化旅游中感知中华文化。推动休闲生活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培育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传统休闲文化。发展传统体育,抢救濒危传统体育项目,把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全民健身工程。
5.1.4礼仪传承:在大节庆活动中体现仪式感、庄重感、荣誉感,彰显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树立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研究提出承接传统习俗、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社会礼仪、服装服饰、文明用语规范,建立健全各类公共场所和网络公共空间的礼仪、礼节、礼貌规范,推动形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和礼让宽容的社会风尚。5.1.5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推动文化资源活起来,以中华美学精神引领创意设计,把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民族特色与世界潮流结合起来,创作生产更多优秀原创文化创意产品,扩大中高端文化供给。与文物单位和社会力量深度合作,创作生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适应市场需要、满足现代消费需求的优秀文化创意产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创新,提高文化创意产品原创能力和营销水平。加强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创作与供给。
5.1.6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方式。大力开发适宜互联网、移动终端等载体的数字文化产品,促进优秀文化产品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引导文化企业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5.1.7 传统工艺。坚守工匠精神,加强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品 牌意识和市场意识,改进设计、改善材料、改良制作,全面提高传统 工艺产品的整体品质和市场竞争力。鼓励和支持个人及相关单位激发 创造活力,立足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现代生活需求,丰富传统工艺的 题材和产品品种,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将传 统工艺品的设计、生产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文化旅游等有机结合。5.2 红色文化弘扬
六、远期重点项目 6.1 发展思路:产业生态链的总体发展
(一)“集中突破”的产业链发展思维——特色产业的产业链可以比作是特色小镇的线形核心,核心的重点在于产业主体项目的培育,像栽培树木一样,做到“选得准”,重点突击,保障“立得住”、“长得大”产业核心产业链的完善发展,就要梳理产业链思维,强化产业链配套,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产业链、选得准、立得住、长得大 要符合产业的整体发展战略,找到最适合的项目/企业种子; 要重点培护,保证龙头项目/企业能够在小镇扎根,做到本土化运营; 要最优化成长,能辐射带动新枝,也具备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效益;
(二)“规模优势”的产业集群发展思维——特色小镇的产业集聚不同于区域产业集聚1.0和2.0,是要形成一个在核心产业支撑下的融研发创新、文化创意、成果转换、体验应用于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化特色产业生态系统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不同于产业园区,更具有开放性和系统性。一方面对外通过与创新网络的连接,可以将最新的产业创新信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甚至创新人才源源不断的引进到特色小镇来,推动产业生态圈的实现。另一方面,对内通过协同机制推 进特色产业创新战略平台的建设,不断完善特色小镇企业主体的创新合作交流机制,促进信息和成果的互通共享。通过内外合力推动产业生态系统的创新增长极。通过横纵联合、内外合力,推动特色产业集聚生态圈的形成,进而将实现特色小镇产业功能、创新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现代社区功能的有机融合 6.1.1横纵联合 特色产业的规模发展优势除了自身“纵向”产业链的壮大完善外,还要在“横向”完成资金、人才、科技、信息等高端要素的集聚,挖掘历史人文要素的集聚,充分体现特色小镇的创新导向,推动经济要素与人文历史要素的高度契合,融合产业链和创新链于一体,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圈,增强区域内生发展动力,从而保证特色小镇的特 色化、创新化和可持续性发展 6.1.2内外合力
特色小镇·产业培育——泛旅游产业主要是“旅游+农业”、“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健康”、“旅游+体育运动”、“旅游+科技”、“旅游+教育”等方面内容,泛旅游产业形成与发展模式
以旅游为导向的传统产业发展、以旅游为聚集为目标的旅游资源开发 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水电、工业、商业、医疗、文化、体育、房地产、会展、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以旅游目标为导向的产业延伸发展以产业聚集为目的旅游资源开发农业观光主题庄园田园地产休闲营地特色休闲度假旅游商品贸易休闲渔业工业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休闲商业医疗养生运动康体娱乐产业旅游地产会议会展观光、休闲、度假延伸融合 泛旅游产业的架构 6.2 重点建设:
西安生态文化休闲体验基地:以农耕文化体验为核心、以打通城 市居民和农村闲置土地供给侧改革为思路、以长坳古镇周边闲置土地
和村民为依托,开发市区居民家庭后花园,充分打通城市与农村经济 体。“以聚合资源、共谋发展为原则,以“优化供应链网 引领行业 创新 共建诚信社会 存续市场繁荣”为一致纲领,创建打通包括商业流通供应链上下游、物流运输、经济研究为一体的“产、销、研”全能型合作组织,打造商业流通与供应链的完整闭环,并借此整合供应链上的相关行业、产业与金融及社会资源,实现“凝聚力、生产力、销售力、服务力、创造力、发展力、影响力”的高度协调统一
七、综合效益分析
7.1社会效益
7.1.1促进文化传承与保护
本项目建设以规模化生态农业种植为依托,以传统文化发展为示范窗口,以生态农业为主导产业,以红色旅游为辅助产业,以文化发展和农耕文化深度体验为核心,在旅游项目开发中需要深入挖掘中国农耕文化内涵,需要对文化的渊源进行挖掘、对文化的现存进行统计、对文化的传承进行倡导,一定程度上从侧面促进了文化保护,将开发与保护进行完美的融合。7.1.2.打造乡村旅游发展新典范
通过本项目开发的示范性,可带动周边的农业旅游整体发展的速度,同时可提升周边地区乡村旅游景点的开发档次,有利于在县东部形成规模化的乡村旅游深度游憩聚集区,有利于强化和弥补县农耕文化体验旅游产品的空缺,促进县全域旅游的协调发展。
7.1.3.带动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
根据国际旅游从业统计惯例,旅游业直接就业1人,间接就业5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其就业人口上升10%。通过预测,近期项目开发所带动得固定管理及服务岗位约120个,间接从业人数达600人;远期可直接提供380个固定就业岗位,间接带动2280个就业岗位,同时不包括农业季节性生产时期所需要的临时作业人员。
同时项目的开发,可以通过网络营销、产品销售和就业收入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人均年增收1.5万元;还可带动周边100户农民进行农家乐经营,户均增收5万元以上。7.1.4.建设美丽乡村
项目的开发是以社区典型乡村聚落空间为基础,以建设美丽乡村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特色生态农业,连带发展养老产业和休闲度假,有效解决农村闲置资源利用最大化,从而促进全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同步协调、乡村社区和谐相融。7.2经济效益 7.2.1.项目建设时序
项目开发本着“分期开发,滚动发展”的目标,合理安排项目开发时序。其中:一期为2018-2019年,二期为2019-2021年,三期2022-2025年。
近期重点农业电子商务(启动区)开发,建设内容包括:
(1)反映项目整体形象特色的项目优先建设,如农业互联网展厅、17 参与体验项目及其他特色旅游项目建设等;
(2)投资小、见效快、转移投资风险的项目,如农产品销售、游学研学等;
(3)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包括一些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如集中收银建设、商城建设、公共平台建设等,以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7.2.2.带动经济效益
项目建设完成后,投资成本需要通过滚动经营才能回收。项目建成后综合收益主要包括基础农林产品收益、旅游综合收益、田园养老收益、文创产业收益等。
通过初步测算,项目开发建设投资到5年将全部收回。正式建成运营之后,农耕文化基地年均综合营业收入将达到12000万元左右,每年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直接创造营业税、所得税和附加税合计达30000余万,经济效益良好,发展潜力巨大。
7.2.3.通过农业互联网小镇,带动洛南农业发展。
在整体农业资源利用和分布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对现状及总体分区与功能定位,相应地确定了各个分区的农业资源利用性质,以及业态布局。采取培训就业与商家合作相结合,为居民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居民的经济收入,实现旅游精准扶贫。7.3 生态效益
7.3.1休闲农业对绿色生态的完美诠释
通过本项目的的建设,充分展现生态农业的魅力,诠释未来安全农业 18 生活的理念,同时又使区域的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得到了极佳的 保护。休闲农业与农业旅游的协调发展,可促使县产业转型和走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开发之路。
7.3.2.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平衡调节微气候环境
在整体土地利用和分布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对现状及总体分区与功能定位,相应地确定了各个分区的土地利用性质,以及区内设施布局。采取使用与更新相结合,有效保护和恢复土地资源并举,平衡调节微气候环境,从而促进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西安丝路智库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018年
月
日
第二篇:2017年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
2017年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可行性
研究报告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第一章 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总论 1.1 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基本情况 1.1.1 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名称 1.1.2 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选址 1.1.3 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承担单位 1.1.4 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建设目标及定位 1.1.5 建设内容及规模 1.1.6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1.7 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建设期限 1.1.8 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效益 1.1.9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2 可行性研究依据与范围 1.2.1 报告编制依据 1.2.2 报告研究范围
1.3 可行性研究结论、问题及建议 1.3.1 研究结论 1.3.2 问题及建议
第二章 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背景与建设的必要性 2.1 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提出的背景 2.1.1政策背景
2.1.2 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提出理由 2.2 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 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 2.2.2 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的建设有利于保障经济圈建设的需要 2.2.3有利于提升XX市产业科技含量 2.2.4是增加当地就业机会的需要
第三章 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建设地址和建设条件 3.1 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选址 3.1.1 选址原则 3.1.2 场址选择 3.2 建设条件 3.2.1地理位置 3.2.2 自然气候条件 3.2.3 外部交通条件
3.2.4 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施工条件
第四章 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市场分析 4.1我国XX市场概况
4.1.1我国互联网农业小镇发展现状 4.1.2我国互联网农业小镇市场发展前景 4.2我国XXX市场概况 4.2.1我国XXX市场应用情况 4.2.2 XXX市场情况 4.2.3 XXX市场前景 4.3 XXX行业现状
4.4 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定位分析 4.4.1 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整体目标 4.4.2 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服务群体 4.4.3 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辐射商圈 4.5 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SWOT分析 4.5.1 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优势-S 4.4.2 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劣势-W 4.4.3 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机会-O 4.4.4 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威胁-T
第五章 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建设方案 5.1 建设原则 5.2 规划方案
5.2.1 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发展思路 5.2.2 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的产业业态规划 5.3 工程设计 5.3.1 建筑设计 5.3.2 结构设计 5.4 总图布置 5.4.1 总图布置原则 5.4.2 总平面布置 5.4.3 给排水工程 5.4.4 电气工程 5.4.5 暖通工程 5.4.6 消防设施 5.4.7 道路系统 5.4.8 绿化系统
第六章 环保、劳动安全与节能 6.1 环境保护
6.1.1 建设地点环境现状 6.1.2 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 6.1.3 环境保护标准
6.1.4 施工期主要污染源及治理措施 6.1.5 运营期主要污染源及治理方案 6.1.5 环境保护结论 6.2 劳动安全卫生 6.2.1 设计依据
6.2.2 职业安全卫生主要措施 6.3 节
能 6.3.1 设计依据 6.3.2 设计原则
6.3.3能源消耗与能耗分析 6.3.4 节能措施 6.3.5 节水措施
第七章 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7.1 组织机构
7.2 人力资源配置与管理 7.2.1 人力资源配置 7.2.2 人员培训
第八章 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管理、实施进度及招标 8.1 建设项目管理 8.1.1 实施原则与步骤 8.1.2 组织机构与分工 8.2 建设项目实施进度 8.2.1 施工进度安排 8.2.2 建设与运营的衔接 8.3 招标方案 8.3.1 概述 8.3.2 招标组织形式 8.3.3 招标方式 8.3.4 招标范围
第九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9.1 投资估算
9.1.1 投资估算依据和范围 9.1.2 投资估算构成分析
9.1.3 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投资估算 9.2 资金筹措 9.3 资金投入计划
第十章 财务分析
10.1财务评价依据、范围及假设条件 10.1.1财务评价依据及范围 10.1.2假设条件
10.2基础数据及参数选取 10.2.1计算期及生产负荷 10.2.2基准收益率 10.2.3取费标准 10.2.4折旧和摊销 10.2.5税率 10.2.6公积金
10.3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 10.3.1销售收入估算 10.3.2生产总成本估算 10.3.3利润及利润分配 10.4财务分析
10.4.1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10.4.2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10.5不确定性分析 10.5.1盈亏平衡分析 10.5.2敏感性分析 10.6财务评价结论
第十一章
社会影响评价 11.1社会影响分析 11.2互适性分析 11.3社会风险分析 11.4社会效益分析 11.5社会评价结论
第十二章
风险分析 12.1风险识别与评价 12.1.1主要风险 12.1.2其它风险 12.2风险对策
第十三章
社会稳定风险分析 13.1编制依据 13.2风险调查
13.2.1调查的内容和范围、方式和方法 13.2.2拟建项目的合法性
13.2.3拟建项目自然和社会环境状况 13.2.4利益相关者及基层组织的态度 13.3风险识别 13.4风险估计 13.5风险防范化解措施 13.6风险等级 13.7风险分析结论
第十四章 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结论和建议 14.1 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结论 14.2 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建议
财务表:
表1:财务评价指标汇总表 表2:建设投资估算表(概算法)表2-1:土建工程投资明细表 表2-2:设备投资明细表 表3:建设期利息估算表 表4:流动资金估算表
表5: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总投资使用计划与资金筹措表 表6: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表7:总成本费用估算表(生产要素法)表7-1:外购原材料估算表 表7-2:外购燃料动力估算表 表7-3: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 表7-4: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 表7-5:工资及福利费估算表 表8: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表9: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资本金现金流量表 表10:利润与利润分配表 表11: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 表12:资产负债表 表13: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
关联报告:
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建议书 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申请报告 互联网农业小镇资金申请报告 互联网农业小镇节能评估报告 互联网农业小镇市场研究报告 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商业计划书
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PPP物有所值评价报告 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 互联网农业小镇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报告 互联网农业小镇行业发展预测分析报告
第三篇:互联网+农业
互联网+农业
前言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报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互联网+”行动计划将重点促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一、什么是“互联网+”
“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把互联网和农业,金融,医疗,交通,房产,教育,生活服务,政务民生等包括传统行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传统行业的在线化和数据化。
“互联网+”是对创新2.0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相互作用共同演化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的高度概括。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催生了创新2.0,而创新2.0又反过来作用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态的形成与发展,重塑了物联网、云计算、社会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形态。
二、什么是“互联网+农业”
我国农业市场空间大、产业落后、信息不对称较严重,具有大规模分散的用户,作为中国最大实体产业,农业具有巨大的互联网改造空间。互联网+农业生产、互联网+农技服务、互联网+农业监管、互联网+农村电商,将是未来一段时间“互联网+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1.互联网+农业生产
“互联网+农业生产”重点体现在智慧农业在生产领域上的应用。基于固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应用技术,搭建智慧农业管理平台,通过大量的传感器节点构成监控网络,通过各种传感器采集信息,以帮助农民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准确地确定发生问题的位置,最终准确的指导农民的生产。由此,农业将逐渐地从以人力为中心、依赖于孤立机械的生产模式转向以信息和软件为中心的生产模式,从而大量使用各种自动化、智能化、远程控制的生产设备,极大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互联网+农业生产”主要应用在以下方面:
(1)设施农业
利用物联网技术,可实时远程获取温室大棚内部的环境参数和视频图像;可远程或自动控制湿帘风机、喷淋滴灌、内外遮阳、顶窗侧窗、加温补光、二氧化碳气肥机等设备;保证温室大棚内环境最适宜作物生长,为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创造条件。
温室大棚智能控制单元由测控模块、电磁阀、配电控制柜及安装附件组成,通过通信模块与管理监控中心连接。据温室大棚内空气温湿度、土壤温度水分、光照强度及二氧化碳浓度等参数,对环境调节设备进行控制,包括内遮阳、外遮阳、风机、湿帘水泵、顶部通风、灌溉电磁阀、CO2气肥机等设备。
(2)集约养殖
动物个性化生理、健康、喂养监测管理信息化。通过运用物联网,养殖场内通过物联网智能系统能够很好的调节控制室内温度,及对养殖室实行二十四小时远程监控,便于实时发现问题,控制风险,同时对疫病有很好的防护作用,在安全饲养方面,还能够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生产档案,建立畜禽产品安全溯源的数据基础,管理安全生产投入品,建立疫病防疫记录;同时实现畜禽生产过程的可监督、可控制,实时监控畜禽存栏数、用药情况、疾病治疗免疫、饲料等情况,提高畜禽生产的安全性,保障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3)大田生产
大田生产通过农业物联网实时收集农田温度、湿度、风力、大气、降雨量等数据信息,监视农作物灌溉情况,监测土壤和温度状况的变更,根据农作物生长模型,随时进行预警,为现代农业综合信息监测、环境控制以及智能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2.互联网+农业监管
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综合平台,为省、市、县、乡农业主管部门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移动化信息平台,实现远距离巡查、零距离监管。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综合平台组成如下图所示:
(1)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
基于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集“管、防、控”于一体,面向生产企业、加工企业、流通企业、销售终端和消费者的农产品安全实时、在线追溯系统,为“政府监管、企业管理、消费者追溯”提供全方位服务。
(2)投入品监管系统
监管部门对本辖区内所有投入品生产经营主体实行动态监管,对产品进销存及使用情况进行管理,系统与工作综合平台实现对接,数据共享,并提供如农资补贴等个 性化定制需求,满足不同地区的使用要求。
(3)检验检测管理系统
对管辖区域的农产品开展专业检测、省级抽检、市级监测、区县快检、专项监测等检测数据综合管理,与快检设备系统对接、数据实时传输。
(4)网格化信息管理系统
对管辖区域内的从事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实现数据库管理,包括基本信息、基地信息、地块信息、产地环境、农产品信息、农事活动信息、收购信息、储藏信息、运输信息等。监管部门实施动态管理。
(5)农业执法系统
利用移动终端(手机、手持式专用设备)对管辖区域内的从事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投入品生产经营主体实现动态监管与移动执法,做到监管信息实时记录,农业执法现场处理。
(6)诚信体系管理系统
对管辖区域内的从事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投入品生产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建立诚信名单,分红名单和黑名单,建立信用体系考核评价机制,对部分信 息对外通报。
(7)产地准出管理系统
对管辖区域的农户等机构生产的农产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产地准出证明,由主管部门统一管理。
(8)统计分析系统 利用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对管辖区域内的从事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投入品生产经营主体的各项生产经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各种数据模型,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处理,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数据支撑。
(9)信息管理系统
系统分成省、市(州)、县(区、市)三级管理,实现工作任务发布、反馈、管理,公文传输、文件通报等信息应用。
(10)收储运管理系统
系统对农产品在收购、储藏、运输环节中提供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从生产到流通全程对接,监管部门对整个过程实现动态监管。
(11)舆情监测管理系统
系统利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信息采集技术等技术,实时动态收集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相关的信息,通过建立分析模型,智能判断问题性质与影响程度,为 监管部门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12)应急处理管理系统
系统针对管辖区域的农产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与工作综合平台中各系统进行对接,实现事件处理全程可控,将影响程度减小。3.互联网+农技服务(1)农业标准化体系
农业标准体系的组成以农业技术标准为主,同时包括农业管理标准和农业工作标准。运用互联网等信息手段宣传引导,提高国内农业标准化意识;通过互联网聚合的力量,完善农业标准的制定和修改工作;采取互联网监管的方式,有效地保证农业标准的实施和示范。1)农业标准信息库
利用互联网,云计算技术,建立农业标准信息库,在横跨农业全景领域采用行业研究智库与方法论和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及检索手段进行数据的统一、标准的规范、精准的数据完备,实时提供行业研究和数据渠道,在梳理农业战略流程的同时,提供农业标准动态数据库资源。2)农业标准使用规程
各级农业部门充分利用农业科研、教学、管理、生产各单位的技术力量,通过互联网,认真行使行业管理职能,组织制定了一大批农产品生产、病虫害防治、检验检疫、农产品加工、农村资源环境等各类技术规范和种植养殖技术等农业技术操作规程,在实行农业行业管理、指导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1)农业标准操作示范
充分运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将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通俗化、简单化,使广大农民准确掌握核心技术、全面掌握配套技术、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强化农业标准基础建设。
(2)农技专家指导
建立农业专家信息系统,通过互联网,大力推广实用技术,引导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科技明白人,依托农业专家系统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入。
1)农技知识库
运用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技术,对作物苗情、土情、肥情、病虫害、气象、生态、畜牧、水产养殖及各种灾害等大量数据和实际案例中,通过互联网集合农业专家,农业生产者,其他人员的智慧和经验,学习和发现农业生产潜在的规律和知识,建立丰富的农技知识库,为广大农民提供广泛的,精准的农技知识,指导其进行农业生产,提高效率。
2)农技专家库
基于网络技术开发建设农业专业领域的科技专家库,收录农技专家信息,农民通过专家库查找指定专家,为其答疑解惑,指导农业生产。
3)农技专家诊断系统
运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通过农技专家在线跨区域向农业生产管理提供咨询服务,对农业病害实时诊断,指导科学生产,促进农业生产科技的普及。
(3)农机服务
通过互联网和信息化手段,加强农机管理、科研、生产、农机化新技术、农机具的推广应用、农机销售和作业服务。开展农业机械科技信息工作,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加快我国农业机械化、现代化、信息化。
1)农机监管
建立农机信息系统,完善农机信息上报制度,加强农机管理部门和农机用户、生产者的联系,发布最新的农机科技信息和农机发展动态,管理和规范农机市场。
2)农机远程服务
运用互联网通讯,定位技术,实现作业机械定位、远程调度、农机信息服务、农机安全管理、农机呼叫中心和专家咨询等多项功能。
3)种植/养殖机械化
种植/养殖全程机械化应用,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开展农机跨区域作业,不断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
4)植保自动化
采用无人机喷药撒药、远程控制植保机械等手段,提升植保装备作业效率。4.互联网+农村电商
(1)农产品电子交易
整合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搭建农产品交易电子商务平台,为众多农业企业提供优质的展示和交易网络平台。搭建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桥梁,试行“家庭会员宅配”或者“订单农业”模式,把双方的紧密结合起来,保障农产品供销渠道的畅通,增加农民收入。
(2)农村商贸物流
打造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实现加工型公司+农户物流组织管理;建立农产品物流中心,发挥物流中心的信息中心功能;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组建如农民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区域性民间组织参与农产品物流,形成一个延伸到县、乡、村的物流网络。签订合同发展订单农业,采取分购联销的管理方式,极大的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
(3)农业金融
基于电子交易平台,在实现网上购物,支付、转帐结算的同时,本系统将提供储蓄、兑现、消费贷款等金融服务功能。衍生农业供应链小额信贷服务,为广大农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生产经营压力,促进农业健康稳定发展。
(4)农业行情分析
利用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综合平台和农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各项数据基础上,开展实时动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分析和舆情监控,开展农产品交易信息,供求动态监测,为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准确、及时、系统的市场信息,更帮助其调整市场策略,减少风险,做出正确的决策。
三、怎么实现“互联网+农业”
农业和互联网融合,绝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通过产业的融合和创新,以最新的互联网行业之长,补最传统的农业之短,甚至是创造全新的产业模式。
(1)以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为突破口,贯穿产前、产中、产后,连贯四大方向,有望借助该体系整合各方,最终打通农业全产业链的“任督二脉”。
(2)瞄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四大应用,突破大数据、物联网、数字农业等前沿技术,建立全产业链条智慧农业系统。
(3)发展多形式农产品交易电商平台:第一,依托原有互联网优势扩张到农产品领域的电商平台,如天猫,京东;第二,传统批发市场转型形成的农产品电商平台,如北京新发地农贸市场电商平台;第三,有实力的农产品企业自主打造垂直农产品电商平台,并逐步扩张品类,如联想佳沃;第四,个性化高端产品形成的小而美轻模式,如淘宝农业,农产品微商。
(4)提高农业现代物流技术,加强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及物流技术装备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第三方农业物流加快农业扁平化物流交易集散模式,抓好现代农业物流标准化建设。
(5)发展多元化农业众筹模式,利用股权,订单农业,大家种等方式,实现农产品,农场,农业技术,农业产业各个领域众筹。
(6)构建农业云平台,利用农业大数据指导农业生产,开发农业新技术,预测分析市场行情,提升农产品生产者经营效益,促进农业产业模式创新。
四、“互联网+农业”的效果
(1)农业经营方式上,从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转变为成为更富有效率和效益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大生产
(2)农业产业组织形式上,从农业产业链割裂,各行其是,互不关联状态转变到农业产业化、一体化组织形态,促进农业产业链的有机整合,提高农业附加值。
(3)农产品生产与市场的关系上,转变到以市场引导生产,以生产保市场供给的生产与调控方式,综合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的调控能力。
(4)农业生产手段上,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
(5)农业发展路径上,从高能耗、高投入,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农业发展模式转变到低碳农业、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农业并举的发展模式。
第四篇:重点项目-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撰写大纲)
重点项目-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可
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0
本报告是针对行业投资可行性研究咨询服务的专项研究报告,此报告为个性化定制服务报告,我们将根据不同类型及不同行业的项目提出的具体要求,修订报告目录,并在此目录的基础上重新完善行业数据及分析内容,为企业项目立项、申请资金、融资提供全程指引服务。
可行性研究报告 是在招商引资、投资合作、政府立项、银行贷款等领域常用的专业文档,主要对项目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如何实施、相关技术方案及财务效果进行具体、深入、细致的技术论证和经济评价,以求确定一个在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的最优方案和最佳时机而写的书面报告。
可行性研究是确定建设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在投
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综合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财务的盈利性,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及建设条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投资可行性报告咨询服务分为政府审批核准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融资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核准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侧重关注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影响;融资用报告侧重关注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具体概括为:政府立项审批,产业扶持,银行贷款,融资投资、投资建设、境外投资、上市融资、中外合作,股份合作、组建公司、征用土地、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等各类可行性报告。
报告通过对项目的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调查,在行业专家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项目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进行科学预测,从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客观的、可靠的项目投资价值评估及项目建设进程等咨询意见。
报告用途:发改委立项、政府申请资金、申请土地、银行贷款、境内外融资等 关联报告:
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建议书 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申请报告 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商业计划书
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投资风险分析报告
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大纲(具体可根据客户要求进行调整)第一章 总 论
1.1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概况 1.1.1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名称 1.1.2建设性质
1.1.3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承办单位及负责人 1.1.4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建设地点
1.2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设计目标 1.3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1.4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4.1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建设总投资 1.4.2资金筹措
1.5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主要财务经济指标 1.6可行性研究依据 1.7研究范围
第二章 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建设背景 2.1宏观形势 2.1.1地理、历史 2.1.2交通 2.2宏观经济运行
2.2.1宏观经济发展(GDP发展)2.2.2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2.2.3人均生产总值 2.2.4人口变化
2.3地区及行业的发展规划 2.3.1城市总体规划(2015—2020)2.3.2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第三章 互联网+特色小镇市场分析与市场定位 3.1互联网+特色小镇市场分析 3.1.1互联网+特色小镇市场近况 3.1.2互联网+特色小镇市场划分 3.1.3板块特征分析及小结 3.1.4互联网+特色小镇 市场总结 3.1.5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机会分析 3.2项目市场定位
3.3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的SWOT分析 3.3.1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优势(STRENGTH)
3.3.2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劣势(WEAKNESS)
3.3.3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机会(OPPORTUNIES)3.3.4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威胁(THREATS)3.4营销策略 3.4.1营销主题 3.4.2广告创意 3.4.3营销策略 3.4.4宣传推广策略 3.4.5促销策略
第四章 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区建设条件 4.1市区域概况 4.2区域文化特色 4.3区域人居环境 4.4区域交通网络 4.5基础条件
4.5.1.自然及气候条件 4.5.2.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条件
第五章 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建设方案 5.1总体规划 5.1.1设计依据 5.1.2规划设计构思 5.1.3指导原则
5.1.4规划目标
5.2总平面布置及道路景观设计 5.2.1总平面布置 5.2.2道路及景观设计 5.2.3竖向设计 5.2.4技术指标 5.3建筑单体设计 5.3.1平面设计 5.3.2立面设计 5.4结构设计 5.4.1工程概况 5.4.2设计依据 5.4.3基础设计 5.4.4结构选型
5.4.5主要荷载(作用)取值 5.4.6主要结构材料 5.5公用辅助工程 5.5.1给排水工程 5.5.2暖通工程 5.5.3电气工程 5.5.4燃气工程 5.5.5人防设计
5.5.6无障碍设计
第六章 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6.1环境保护执行标准 6.2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6.2.1施工期污染源 6.2.2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6.3项目建成后环境影响分析 6.3.1大气污染源分析 6.3.2水污染源分析 6.3.3环境保护措施 6.4公众参与
第七章 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7.1卫生防疫 7.2消防
7.2.1消防给水系统 7.2.2防排烟系统 7.2.3电气消防
第八章 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节能节水措施 8.1节能 8.1.1设计依据
8.1.2能源配置与能耗分析 8.1.3节能技术措施
8.2节水 8.2.1水环境
8.2.2绿化景观用水节水 8.2.3节水器具应用 8.3太阳能利用
第九章 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组织管理与实施 9.1项目组织管理 9.1.1项目组织机构与管理 9.1.2人力资源配置 9.2物业管理 9.2.1物业服务内容 9.2.2物业服务标准 9.3项目实施安排
第十章 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0.1投资估算 10.1.1估算依据
10.1.2投资构成及估算参数 10.1.3投资估算 10.2资金筹措 10.3借款偿还计划
第十一章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工程招标方案 11.1 总则.2 项目采用的招标程序 11.3 招标内容
第十二章 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效益分析 12.1财务评价的依据和原则 12.2成本费用、销售收入及税金估算 12.2.1 成本费用估算 12.2.2收入及税金估算 12.3 财务效益分析 12.3.1项目损益分析 12.3.2项目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12.4盈亏平衡分析 12.5敏感性分析 12.6财务效益分析结论
第十三章 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结论与建议 13.1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结论 13.2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建议 1、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位置图 2、主要工艺技术流程图 3、主办单位近5 年的财务报表、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所需成果转让协议及成果鉴定 5、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总平面布置图 6、主要土建工程的平面图、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摘要表 8、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投资概算表 9、经济评价类基本报表与辅助报表 10、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现金流量表 11、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现金流量表 12、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损益表、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资金来源与运用表 14、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资产负债表 15、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财务外汇平衡表 16、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 17、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流动资金估算表 18、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 19、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估算表、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 21、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总成本费用估算表、互联网+特色小镇项目产品销售(营业)收入和销售税金及附加估算表
第五篇:农业发展可行性报告
神木县新世纪生态园农业种植、养殖的
可行性报告
神木县
:
神木新世纪生态农业责任有限公司,响应神木县政府二次创业的号召,承包神木县锦界镇长胜采当村五荒沙土地2000亩。
为此,我们提出参加农业发展的设想和可行性报告,望有关领导审批和支持。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2%,耕地占世界耕地的7%,再加上农田污 染程度严重,水资源缺乏等诸多原因,发展农业,为确保国家粮食供给安全,立足粮食自给的方针和政策作出自己的贡献。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基础。粮食、肉类、蛋奶类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发展,尤其发展生态农业、无公害食品,保证人民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格外重要。
神木县是陕西省土地面积最大的县城,具有无污染,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和潜力,有望成为神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符合神木县二次创业再发展的又一有利条件,也符合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国策。
我们相信:在神木县党和政府领导班子领导下,有正确的发展思路和规划,有富国利民惠农政策的支持和指导,有现阶段先进的科学理念和技术,经过改造过的土地,符合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的农作物、畜牧业的发展,对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壮大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建立和探索适合神木自然环境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1、不用有残留物,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工业化肥和农药,使用农家肥和牲畜肥并发酵,使用生物农药,中草药制成的无污染、无化学药剂的农药和兽药。
2、对农作物桔杆尽可能成为养殖业的饲料和综合利用,对牲畜粪便通过饲养成为蝇蛆、蚯蚓、黑水虻等昆虫,转化成饲料,或经过沼气池发酵变成有机肥料,形成生物链,降低种植和养殖 成本。
3、树立低碳,绿色农业的发展理念,推进“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方式,不断增强农业科持续发展能力,保证不污染水源,土地和自然空气。
4、中国水资源短缺,神木水资源十分贫乏,要有强烈的节约用水的意识,珍惜每一滴水,发展喷灌、滴灌等设施,节水,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水是农业的命脉,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替代的资源。
5、加强耕地质量改造建设,不使用含化学剂的工业化肥,多上发酵过的有机牲畜肥和农家肥,耕地使用实行轮番种植,不破坏植被,结合神木的自然地理环境,树立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适当的种植树木和牧草,有利于提高耕地质量和防止沙化,积蓄水源的功能。
6、发展林业经济,力保生态平衡,因地制宜,长期有效的发展农业。林业投入是神木自然环境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试种经济林木,有助于农业的发展和经济收入,也可改善生态环境起到的难以代替的作用。
三、因地制宜,种养结合,探索最佳种植、养殖项目
1、种植以玉米、甜菜、牧草为主。
试验以油牡丹、小麦、豆类为付。
由于是荒地,又经过平整土地改造,地力瘠瘦,首先以提
高土地质量为主,土地质量的提升来源于牲畜肥源,而玉米、甜菜、牧草是牲畜业的最好饲料。
试验油牡丹耕种,油牡丹产食用油,列入国家食用油战略需 要,对改善中国食用油进口有很大作用,何况油牡丹又有药用价值,观赏作用。油牡丹播种,成长结耔需五年,但小灌木状的油牡丹一次播种,几十年有效,并且能起到防风固沙蓄水绿化发展经济的作用。从而试图为神木林业绿化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小麦是北方人重要的粮食作物,豆类作为是提升地力,改良土地质 量最佳作物。
2、饲养以猪、羊、鸡为主。试验以肉牛、肉驴为付的养殖业。
发展苍蝇、黑水虻、黄粉虫、蚯蚓等昆虫类。
猪肉,中国人最喜爱吃,最普及的大众肉类家畜,生长快,繁殖 快,积肥快。
蛋鸡:发展养鸡,见效快,繁殖快。
猪粪、鸡粪有效利用,可以转化具有高蛋白昆虫的饲料,昆虫饲料发展前景广阔,有降低成本,提高肉质,增强抵抗力,减少环境污染等多种好处。
试验养肉牛、肉驴:肉牛、肉驴粗食草料动物,以农作物废弃的桔杆为主要食料,耐寒冷,值得试验,驴皮可以作宝贵的驴阿胶。
因地制宜,科学种养,是农业发展的关键,神木地处北纬38°13′至39°27′东经109°40′至110°51′之间,中北部冬季少雪,多西北风,风沙频繁,降水量少,年均蒸发量1336.6毫米,是降水量的3倍。海拔1000米以上,寒暑剧烈,气候干燥,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温差大。
绿化、种树种草极为重要,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和规划。
神木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自然环境脆弱,生态农业尤为重要,明朝成化九年(1473年),原水草丰美的榆林地区由于产粮戎边,经过500年的滥垦、滥牧的破坏,使沙漠不断南移,农业生态,自然环境受到极大地破坏。近些年禁牧、植树造林使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但决不能掉以轻心。
四、循序渐进,起点要高,规模要小,不贪大求洋,要稳步前进。
农业投资是长期性投入风险较大,不能急功求利,更不能牺牲环境,追求眼前利益,要结合世纪循序渐进稳步发展,计划分两步走步骤:第一步种养结合,量力而行。第二步搞深加工,走向市场。
第一步:两年探索,三年稳定,五年规划。
1、以地形平整土地,尽可能少损害地表。
2、一年植树种草,二年全面开展土地种植,三年确定适应农作物品种。
3、养殖猪、羊、蛋鸡,由少到多,自成繁殖,量不在多,品种重要。三年奠定基础,五年形成规模。
猪五年争取出栏数3000头,存栏数1000头。鸡五年争取存栏数10000只。其他牛、驴不计。
4、住宿、农业机械,圈舍根据需要建设。
5、四年后,我们的商品将逐步进入市场,我们将以货真价实的绿色产品供应神木人民,更重要的是探索今后深一步食品加工。
五、前期自筹资金为主,后期社会资金为主。
农业种植和养殖是一种难以见效的行业,是长期
投入,风险较大的行业,它不仅需巨额资金长期投入,更需要有事业心,责任心。热爱农业的人脚踏实地投入精力的行业。
我们计划分两步走,第一步,五年之内在种养结合,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循序渐进的形式投入1000余万元作好养殖基础。第二步,投资2000万元发展肉食精加工,发展成为公司+农民,种、养深加工为一体的农业企业,对中国农牧业发展而贡献力量。
第一步,我们自筹资金,利用社会支持。
第二步,自筹部分资金,争取银行贷款和社会支持。
结束语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关系到国计民生,生态农业影响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自然环境,作为公民,深感粮食对于我们国家至关重要,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农业要发展,必须依靠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必须走规模化,产业化,科学化道路。
神木县新世纪生态园有限责任公司
2016年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