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考试题答案
1、什么是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主要有哪些,P59在城乡规划中如何体现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达到城乡一体化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目的。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
1、字面意思: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城乡统筹发展,重点是解决“三农”问题,应把握好四方面的基本要求:
(1)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加快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不仅是富民强县的根本所在,而且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全局。
(2)加强耕地管理,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要加快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确保占补平衡,以消除因圈地引发的城乡矛盾与社会冲突,做到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3)整体推进城乡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同时,把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4)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逐步改变重城轻乡的状况,进一步改变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
2、什么是城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主要有哪些,在城乡规划中如何体现这些原理,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城市生态学是以城市空间范围内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联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由于人是城市中生命成分的主体,因此,城市生态学也可以说是研究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P61):
1、生态位原理 2.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 3.食物链(网)原理 4.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 5.限制因子原理
6、环境承载力原理
城市景观是一个高度人工化的景观,其中的建筑物斑块及廊道占优势,绿地斑块及廊道少,产生了严重失衡的现象。因而在城市景观结构中应增加绿地廊道及绿地斑块,根据城市现状确定绿地斑块的最佳位置、最佳面积,尽量使其均匀分布于城市景观中。同时设计中应放弃过于强调视觉差的景观设计,提倡因地制宜,根据生态学原理兼顾美学特性,以本地种为主,实行乔、灌、藤、草相互配制,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提高绿地自然度,形成稳定协调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以利于抵抗不良因素的干扰,从而体现城市景观中人与动物、植物的控制共生。
3、什么是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主要有哪些,谈谈你对这些基本原理的理解,并阐述在城乡规划中如何体现这些原理。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1.1关于斑块的基本原理 1斑块尺度原理。
2斑块数目原理。
3斑块形状原理。
1.2廊道的基本原理
1连续性原理。2廊道的数目原理。3 廊道宽度原理。
1.3景观异质性与多样性原理
1景观异质性原理。2景观多样性原理。3景观异质性与景观多样性关系。
2)原理1.整体性公理 2.时空尺度原理 3.等级组织原理 4.镶嵌稳定性原理 5.生态控制原理 6.景观结构与功能互动原理 7.生态流聚集与扩散原理 8.尺度效应与等级结构原理 9.空间异质性与景观过程原理 10.景观变化与稳定性原理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一)景观结构和功能原理:在景观尺度上,每一独立的生态系统(或景观生态元素)可看作是一宽广的斑块,狭窄的廊道或基质。生态学对象在景观生态元素间是异质分布的。景观生态元素的大小,形状,数目,类型和结构是反覆变化的,其空间分布由景观结构所决定。(二)生物多样性原理:景观异质性程度高,造成斑块及其内部环境的物种减少,同时也增加了边缘物种的丰度。
(三)物种流动原理:景观结构和物种流动是反馈环中的链环。在自然或人类干扰形成的景观生态元素中,当干扰区有利于外来种传播时,会造成敏感物种分布的的减少。
(四)养分再分配原理:矿质养分可以在一个景观中流入和流出,或被风,水及动物从景观的一个生态系统到另一个生态系统重新分配。(五)能量流动原理:空间异质性增加,会使各种景观生态元素的边界有更多能量的流动。
(六)景观变化原理:在景观中,适度的干扰常常可建立更多的嵌块或廊道,增加景观异质性;当无干扰时,景观内部趋于均质性;强烈干扰可增加亦可减少异质性。
(七)景观稳定性原理:景观稳定性起因於景观干扰的抗性和干扰后复原的能力。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在城市生态园林中的应用 2.1城市斑块
在城市大园林规划中,我们应把城区内各种“生境岛”看作大园林的有机组成部分,利用岛屿地理学原理在城市“生境岛”之间以及与城外自然环境之间修建绿色廊道,形成城市园林网络,把自然引入城市,不仅给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而且利于野生动植物的迁移。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大型植被斑块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能为景观带来许多益处;小的植被斑块可以作为物种迁徙的歇脚地,保护与规划分散的稀有种类和小生境有利于提高景观的异质性,所以小斑块是大斑块的补充,但不能取而代之,应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通过廊道连接。
2.2城市廊道
廊道定义为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在城市景观中,廊道既是各种流的通道,又是造成景观破碎的原因和前提,同时还是决定城市景观轮廓的主要原因,可以认为,城市廊道的发展引导整个城市景观格局的发展。城市的廊道可分为3种:绿道、蓝道、灰道。
绿道是以植物绿化为主的线状要素,如街道绿化带、环城防护林带、滨水河岸植被带等。绿色廊道的植物配置应以乡土植物为主,兼顾观赏性和城市景观,以地带性植被类型为设计依据,保持自然的本底。绿色廊道要有一定的宽度,才能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灰道直接反映城市的外貌形象,也是构成城市风貌特色的基础。因此,不同道路应当体现不同品味与不同主题,如历史特色、文化连续性、现代化内涵等。
2.3城郊建设
由于现代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包括了其周围的郊区,将市区与郊区进行整体规划是城市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要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地对城郊景观空间结构进行规划,使廊道、斑块及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使市区内、郊区内及市郊之间的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循环畅通,既要使城郊景观符合生态学原理,又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
将自然组分引入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使城市景观具多样性,这是国内外城市生态建设的目标。依据景观异质性的原理,建立良好有序发展的城郊景观格局,提高多样性维持异质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景观生态学理论与城市建设结合的有意义的实践。
只有把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应用到城市的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去,把园林绿化与整体的城市景观联结起来,建设人与自然充分和谐、自然环境美、生活质量高、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态资源,建设一个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城市生态园林环境。
4、请阐述生态城市、低碳城市、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和特征,它们与田园城市有何区别与联系,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生态城市的内涵:1.“生态城市”:未来城市发展的最新模式;2.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3.自然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城市发展的最好形式;4.多样化的社会生态文明:城市发展的价值取向。特征:①健康、和谐 ②高效、活力 ③持续、繁荣 ④高度的生态文明 ⑤整体性 ⑥区域性
内涵:低碳城市就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经济性、安全性、系统性、动态性、区域性。
内涵:低碳生态城市是围绕能源消耗、经济模式、环境改善等方面,将低碳目标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实现”人—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复合人居系统。特征:复合性、多样性、操作性、高效性、循环性、共生性、和谐性。
5、请结合现实谈谈目前存在的城市问题,并论述为什么说当前城市问题实质上是生态问题。
问题:1.空气污染加剧2.水污染严重和水资源短缺4.天然植被减少,城市绿地覆盖率低5.城市通风廊道没有,热岛效应严重
6、噪声污染
7、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突出(P108)
(1)城市中物质流动基本上是线形的,物流链是很短的,常常就是资源到产品和废物。
(2)城市中的生产、生活等一切活动需要大量的能源。其中,利用自然资源的份额较少,大部分是人工辅加能源,且又以矿物能源为主。煤炭和石油等燃料消耗了大量氧气,加重了大气污染,能源使用的浪费使得环境问题更加严重。(3)城市中各部门分割,行业间常常缺乏自觉的相互合作,各自为政,各行其是。(4)城市生产多着眼于局部产品,看重当前经济利益。(5)城市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比例常常失调。
(6)城市中密集的人口,鳞次栉比的房屋,把人们集中在一个相对密闭的有限空间内,盛行的空调和人工照明,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及各种高效方便的自动车辆使人陶醉在舒适和人造美中,这一切都是人类在进行着自我驯化,其结果是人和自然的隔绝,以及人际关系的疏远和紧张。
6、请描述城市生态系统和农村生态系统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并比较三者之间的异同点。(比较城市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和农村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的循环,没有垃圾排放,自我平衡,自然演替,生态位自然分配;
农村生态系统:农民和生产农业产品导向的自然经济(传统农业)生态系统,加强化投入生物品种(作物)、物质(工具)能量(肥料、农药)和信息(技术操作)和管理;目标导向的土地利用代替生态位,面源污染;人和生物生产占重要地位;
城市生态系统:高强度的物质、能量、技术、信息投入,和高强度的循环,高密度的空间利用,人和非生物生产占主导地位,追求经济、社会效益,多种排放和污染;
•初级生产力很小,消费者占优势,呈倒挂金字塔 •分解功能不足,大量剩余废物;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受控制系统实现定向管理平衡; •城市生态系统受到经济条件、社会条件和人类行为影响和干扰。
(1)城市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人是这个系统的核心和决定因素。(2)城市生态系统是消费者占优势的开放式生态系统(3)城市生态系统是分解功能不充分的生态系统。
(4)城市生态系统是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能力很薄弱的生态系统。
(5)城市生态系统是受社会经济多种因素制约的生态系统。
7、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如何应用生态学理论,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进行规划设计。
生态学原理有多个方面的内容,如生物多样性原理、生态位原理、物质循环原理、能量单向流动原理、营养层级原理、竞争与协同进化原理、生态平衡原理等。将生态学原理与城市规划结合,将能够有力地促进城市规划的发展,提升城市规划的层次,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育和谐的成果。(1)生态系统开放性和整体性原理
城市也是一个具备开放性和整体性的综合体,城市必须有外界的支撑才能存在下去,城市的开放性体现在城市与外界不间断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人员流等,城市的整体性体现在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城市的一部分,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共同为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而共同作用。城市系统中的任何一个部分单独拿出,都无法担当起城市本身所具有的全部功能。对于城市而言,可以作为一个整体,进入到更大体系的各种规划中去,如区域规划等。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未来发展的预测与布置。目前,我国所进行的城市规划,已经有了明确的法律、规章、规范等,城市规划者也有比较丰富的经验。由于城市规划涉及到各个方面,不同方面的关系处理和协调就成了城市规划中的重要部分。(2)生物多样性原理
在城市规划中运用多样性原理,首先要在城市发展和建设安排中,将生物多样性保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提高。其次,安排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时,要根据城市将生物多样性原理融入到城市规划当中,按城市发展布置中,对城镇体系的规划中,宜根据不同级别城镇各自特点,适当安排其产业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和建设时序安排。对于城市的产业发展规划,一方面要突出支柱产业,促进规划城市的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也要全面统筹,促进产业均衡发展,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和未来发展的需要。(3)生态位原理
将生态位原理运用于城市规划,首先,要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认真地、仔细地调查、分析、研究规划城市在整个地区、省域、区域乃至国家综合位置,准确地给出规划城市的定位,由此指明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向。第二,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也要根据对未来形势发展的可能性,探讨如何提升城市的生态位势的途径和方法。对规划城市的城镇体系进行规划时,一方面要根据其下属各市、镇、乡的特点,实事求是的研究这些市、镇、乡的生态位,合理地对这些市、镇、乡进行定位,另一方面,也要考虑社会经济等不均衡发展的因素,给这些市、镇、乡留下适当的发展空间,以提升它们的生态位势。(4)反馈与调控原理
人类社会中,特别是近代和当代社会中,反馈与调控主要是人类自觉的行动,并且这种自觉的行动越来越在人类社会中占有更加主要的地位。城市规划中,反馈与调控原理经常被运用,规划人员根据形势的发展,提出自己关于规划城市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发展的预测,并对此做出符合形势发展要求的安排。一般而言,城市规划者会在规划中对可能给城市带来重大促进效果的行业进行重点安排,而对没有很好前景或会给当地重大生态环境影响的产业进行适当控制、削减甚至建议放弃。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城市行政部门也会根据形势的变动,要求对规划进行修编。(5)物质循环原理
目前,在人类社会中,受社会、经济和技术方面的限制,物质的循环利用还有不少难度。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不足的国家,强调物质的循环利用,对于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应按循环经济的要求,在社会、经济和技术可能的范围内,参照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模式,构建生态产业链。(6)能量流动原理
在城市规划中,在进行各项社会经济发展项目布局安排时,尽量利用每一级能量,减少能量的耗散,将上下游产业有机布局,使得上游的废弃能量能够被下游的企业利用,或将其转为民用。在促进物质循环利用的同时,除考虑技术经济的可行性外,还必须考虑能量使用的限制。
(7)发展容量与突破原理
进行城市规划时,必须考虑到城市的发展容量问题,可能对城市发展造成限制的因素有土地、水资源、能源、道路交通、环境容量等。在城市规划的前期工作中,要对城市发展的生态环境及资源条件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生态环境及资源的优势和不足,归纳城市面临的生态环境及资源问题,研究城市如何突破发展容量的限制,寻找城市发展的道路和方向。在城市规划的方案阶段,要对规划人员提出的各项发展方案进行生态环境和资源可行性的论证和评估,挑选既能促进规划城市发展,又能符合持续发展要求,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降低资源消耗和占用的方案。
(8)竞争与协同进化原理
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广泛的竞争关系。城市规划中,利用生态系统竞争与协同进化原理对城市各项发展进行安排,特别在经济领域中,表现更为明显。在经济领域中,常常可以看到不同的城市,通过市场机制和竞争,或是发展出协调配套产业系列,或是建立合作互助关系,形成了分工合作、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局面。
如何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设立和调整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职能机构
2、制定并实施一系列城市可持续发展策略
3、普及和提高市民特别是城市决策层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4、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需依靠科技
5、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广泛的合作。
如何才能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答:(1)控制占用耕地、预留未来发展空间;(2)大、中、小城市均衡发展;(3)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4)保持和发扬城市的文化特色
8、辨析城市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并结合实际论述城市生态规划的特点,以及我国从城市规划向城市生态规划转变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并简述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步骤。关系:
1、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目标局具有内在一致性
2、城市规划的深化必须借助于城市生态该会员
3、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都应与生态城市建设相结合(2)。a生态城市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和结构合理、关系协调七个特点。
和谐性。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仅所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与自然共生共荣,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更重要的在人与人关系上。现在人类活动促进了经济增长,却没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同步发展。生态城市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充满人情味,文化气息浓郁,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生机与活力。生态城市不是一个用自然绿色点缀而僵死的人居环境,而是关心人、陶冶人的“爱的器官”。文化是生态城市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这种和谐乃是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高效性。生态城市一改现代工业城市“高能耗”、“非循环”的运行机制,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优化配置,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物流畅通有序、住处快流便捷,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通过共生关系进行协调。
持续性。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兼顾不同时期、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人及后代人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繁荣”,保证城市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协调发展。
整体性。生态城市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效益,不仅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重视对人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区域性。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的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个区域概念,是建立在区域平衡上的,而且城市之间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人--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的,就广义而言,要实现这目标,全球必须加强合作,共享技术与资源,形成互惠的网络系统,建立全球生态平衡。广义的要领就是全球概念。
结构合理。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合理的土地利用,好的生态环境,充足的绿地系统,完整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
关系协调。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能力协调。
c城市规划的生态学化、既是与大多数学科的生态学化趋势的一致所需,也是解决城市问题(包括城市态环境问题)的需要,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丰富、完善、发展城市规划学科的需要。城市规划的生态学化,对于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学科,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3)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其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辨识、模拟、设计和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功能,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最终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在生态规划中,体现着一种平衡或协调型的规划思想,综合时间、空间、人三大要素,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类生存空间向更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首先,城市生态规划强调协调性,即强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规划的核心所在;其次,强调区域性,这是因为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是以特定的区域为依据,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第三,强调层次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个庞大的网状、多级、多层次的大系统,从而决定了其规划有明显的层次性。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更强调城市生态平衡与城市生态发展,认为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城市生态平衡和城市生态发展。
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城市基本情况分析
(二)战略定位、规划分阶段目标、时间安排
(三)资源评价
(四)经济发展
(五)社会发展
(六)人口计划
(七)环境保护
(八)指标体系
(九)生态分区
(十)图件和空间布局
(十一)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名称、地点、投资)城市生态规划内容:人口适宜容量规划;土地利用适宜度规划;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生物保护与绿化规划;资源利用保护规划等。(P139)城市生态规划步骤:(P141)
9、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主要指哪些,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如何发挥作用的p29-p31,生态系统是如进行自我调节的p34,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分别包括哪些,并论述城市生态系统物质代谢的特征。P81 1)生态系统的结构:空间结构、物种结构、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2)①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②生产者 ③消费者 ④分解者
3)自然界生态系统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常常趋向于达到一种稳态或平衡状态,使系统内的所有成分彼此相互协调。这种平衡状态是靠一种自我调节过程来实现的。借助于这种自我调节过程,各个成分都能使自己适应于物质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任何变化。例如,某一生境中的动物数量决定于这个生境中的食物数量,最终这两种成分(动物数量和食物数量)将会达到一种平衡。如果因为某种原因(如雨量减少)使食物产量下降,因而只能维持比较少的动物生存,那么这两种成分之间的平衡就被打破了,这时动物种群就不得不借助于饥饿和迁移加以调整,以便使自身适应于食物数量下降的状况,直到调整到使两者达到新的平衡为止。
4)结构:是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的(如图)。城市中的自然系统包括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环境,如阳光、空气、淡水、土地、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经济系统包括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社会系统涉及城市居民社会、经济及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以及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各种关系。
功能: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即是城市生态系统在满足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游葱、交通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特征决定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和自然生态系统类似,城市生态系统也具有生产功能、能量流动功能、物质循环功能和信息传递等功能。由于城市生产包括经济生产和生物生产,经济生产囊括了城市的主要社会过 程,因此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要比自然生态系统复杂得多。
特征(归纳的,不一定对):
1.城市生态系统中能量与物质要依靠其他生态系统;
2.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城市, 其物质输入、输出的规模、性质、代谢水平不同; 3.生态效率基地
10、什么是生态系统管理,针对城市生态系统这一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实施生态系统管理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生态系统管理是指在充分认识生态系统整体性与复杂性的前提下,以持续地获得期望的物质产品、生态及社会效益为目标,并依据对关键生态过程和重要生态因子长期监测的结果而进行的管理活动。主要是针对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协调度进行管理和调控。充分发挥人在城市生态系统管理中的主导作用,达到生态系统的优化,高效和谐,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为指导。保证人与自然协调,资源利用与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力协调,三个效益统一,城乡协调。
基本原则:⒈整体性原则 ⒉动态性原则 ⒊再生性原则 ⒋循环利用性原则 ⒌平衡性原则 ⒍多样性原则 主要途径与技术:1生态风险评估 6实施标准化环境管理系列标准 2适度干扰与恢复重建 7大力开展生态工程和生态建设 3清洁生产 8加强自然保护的管理和研究,建立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 4废物资源化管理 9推广3s技术(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5生态工业园区 10环境管理信息系统(EMIS)
1)主要是针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协调度进行管理和调控。核心是研究怎样充分发挥人在城市生态系统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根本目的是达到生态系统的优化,即高效与和谐,应该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为指导,其原则有: 1.人与自然协调原则 2.资源利用与更新协调原则 3.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力协调原则 4.三个效益统一的原则 5.城乡协调的原则
2)⑴承认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性,包括:①注重生态系统整体性;②生态系统保护;③明确关键生境和其他生境的关系;④恢复受损生态系统。
⑵维持和促进生物多样性,包括:①可能条件下有利于地方或原生物种;②重视与原始林(oldgrowth)有相似结构的老龄林(old forests)。⑶更宽的空间尺度,包括:①注重景观水平的趋势和条件;②避免破碎化;③保护管理活动周边的水系。
⑷强调可持续,包括:①更长的时间尺度;②问题解决的整体性协调;③考虑到后代的需求;④协调政治、法规、文化等。
⑸人类范畴的合法性,包括:①接受生产物质和非物质产品同样重要的概念;②利益与花费分担的公平性;③保护和促进自然资源的精神与美学范畴;④同时接受与自然资源有关的责任和权利;⑤承认一些人类社区依赖于资源;⑥承认生态系统生产的全部物质产品。
11、什么是生态平衡,如何判断生态系统是否平衡,维护生态平衡有什么意义,在城市规划中哪些手段对生态平衡具有促进作用。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2)①所谓的生态平衡就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调稳定状态。②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两者的平衡。③生态系统内部结构稳定。④生态系统的平衡是负熵增加的过程。
判断:1.结构。结构是否缺损,即生态系统的某一个组分成分消失;结构是否变化,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内部发生了变化。2.功能。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否受阻;物质循环是否中断。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平衡还表现为物种数量的相对稳定。对于每一个种群,它们的种群个体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相近,不会有数量激增,也不会有数量剧减的情况,种群数量变化不大。生态学中用稳态机制来表达正反馈和负反馈相互作用和稳态控制的极限。这个能够自动调节的界线称为“阈值”。如果条件改变超出这个界线调节就不能再起作用系统遭到伤害以致破坏。
意义:1.如果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超过它本身自动调节的能力,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2.生态系统一旦失去平衡,会发生非常严重的连锁性后果3:实际上也就是在生态系统中生产、消费、分解之间地保持稳定。如果其中某一成分过于剧烈地发生改变,都可能出现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如果某种化学物质或某种化学元素过多地超过了自然状态下的正常含量,也会影响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生物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手段:1 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 ,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 ,所在区域对其有持久支持能力 , 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相适应。21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 ,产业结构合理 ,实现清洁生产。3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 ,实施文明消费 ,物质、能量利用率及循环利用率高 ,消费效益高。41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 ,生活质量高。5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环境质量高 ,符合生态平衡的要求。6生态(健康)建筑得到广泛应用 ,有宜人的建筑空间环境。7 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并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8居民的身心健康 , 生活满意度高 ,有一个平等、自由、公正的社会环境。9居民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包括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等)和环境道德观 , 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10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 ,自组织、自调节能力强。(P41)
1、环境保护政策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具体包括三大政策八项制度,[2]即“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这三项政策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申请登记与许可证”,“限期治理”,“集中控制”等八项制度。
12、为什么说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坚持怎样的调控原则才能有效减少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①依靠外力维持 ②城市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调节机能 ③食物链简化,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小 ④营养关系倒置,系统关系不稳定
1)城市生态系统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城市生态系统需要有一个人工管理完善的物质输送系统,以维持其正常机能。2)城市生态系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调节机能
3)城市生态系统食物链简化。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由于物种多样性的减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式、途径都发生改变,使系统本身自我调节能力减小,而其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亚系统的调控能力和水平。调控原则:
1.协调共生原则
城市生态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各元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在调控中要保证它们的共生关系,达到综合平衡。共生可以节约能源、资源和运输,带来更高的效益。如采煤和火力电厂的配置、公共交通网的配置等。2.循环再生原则
注重综合利用物质,建立生态工艺、生态工厂、废品处理厂等,把废物变为能够被再次利用的资源。如再生纸、垃圾焚烧发电、污水的净化处理和再利用等。3.持续自生原则
在考虑到城市土地、淡水、能源等资源状况的条件下,在一定的阈值范围内,使系统保持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稳定的机制,或者说使人能够控制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控制主要是人为的,而不像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那样,依靠负反馈机制。其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信息反馈的准确和迅速程度,以及管理决策部门判断的水平。如果信息失真或不通畅,决策跟不上,就会造成失误(P78)
13、结合所学城市生态学的知识,论述我国城市生态学的发展状况。
14、结合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谈谈你对生态城市建设的认识,并在规划中如何融入生态的理念,真正实现生态规划。
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人类聚居地,是一个社会和谐进步、经济高效运行、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就是经济发展,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是生态城市的不竭动力。当然,这是建筑在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基础上的经济发展,这是完全不同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生态经济。生态经济这一承接工业经济的全新经济形态已经向我们走来,而贯穿于这一历史过程的逻辑主线就是经济发展,它遵循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经济法则,生态经济不仅是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需要,更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必然选择。生态经济构成了生态城市的基础,所以,生态城市建设是历史的必然,现实的选择。1精心编制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一是高标准制定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二是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思路创新。2加速产业的生态化和环保的产业化进程。一是产业结构的生态化。二是环保行业的产业化
3建立健全与生态城市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一是廉洁、高效、透明的政府体制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保证。二是建立健全科学的政绩考核制度。
4积极营造全民知晓、从我做起的浓厚生态文化氛围。一是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不断增强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生态文明对应生态经济。二是从细微之处做起,培养科学的生态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三是从儿童抓起,搞好生态文化教育。【1】一关于生态城市的概念问题
对于生态市的定义,有多种说法不同的人由于研究的专业方向的限制或者由于观察问题的视角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定义。们无须去一个一个研究他们的定义的异同。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所说的生态城市必须是实现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城市态系统的平衡是生态城市最为重要的特点。
关于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情况
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城市病”的不断恶化,交通堵塞、空气污浊、水源污染、住宅拥挤、社会治安恶化,造成中产阶级和上流人士纷纷举家迁往郊区或乡村,以求清洁的空气和宁静的生活,这被称为扩散型城市化或者“逆城市化”。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城市的“空心化”现象造成城市中心区的衰退,“富人住郊区穷人住市区”。城市中心区的衰退是西方城市目前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第一问
【2】物质循环原理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循环利用的。这些物质既在生态系统内部,也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之间,通过食物链(网)使物质在不同营养级问传递,并由此将生态系统中联结起来。
目前,在人类社会中,受社会、经济和技术方面的限制,物质的循环利用还有不少难度。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不足的国家,强调物质的循环利用,对于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应按循环经济的要求,在社会、经济和技术可能的范围内,参照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模式,构建生态产业链。能量流动原理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切能量流动过程都符合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和能量有代价转换定律,并且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的。在城市规划中,在进行各项社会经济发展项目布局安排时,尽量利用每一级能量,减少能量的耗散,将上下游产业有机布局,使得上游的废弃能量能够被下游的企业利用,或将其转为民用。在促进物质循环利用的同时,除考虑技术经济的可行性外,还必须考虑能量使用的限制。
发展容量与突破原理
生态系统的演化受到了多种因素的限制。在一定条件下,生态系统往往由于某个因子或几个因子受到限制,而发展接近某个阈值后,就会放缓发展速度,或在阈值附近波动。当这些限制突破以后,生态系统就会再一次的发展机会,直至碰到新的限制因素,这就是生态系统的发展容量。生态系统的容量,多用资源承载力、生态承载力、环境容量等表示,这些概念的实质,是在既有的条件下,一个生态系统能够发展或演化到的极限程度。
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也会因因素限制而出现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倒退的现象。因此,进行城市规划时,必须考虑到城市的发展容量问题,可能对城市发展造成限制的因素有土地、水资源、能源、道路交通、环境容量等。在城市规划的前期工作中,要对城市发展的生态环境及资源条件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生态环境及资源的优势和不足,归纳城市面临的生态环境及资源问题,研究城市如何突破发展容量的限制,寻找城市发展的道路和方向。在城市规划的方案阶段,要对规划人员提出的各项发展方案进行生态环境和资源可行性的论证和评估,挑选既能促进规划城市发展,又能符合持续发展要求,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降低资源消耗和占用的方案。
15、通过《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的学习,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我国正处在发展中阶段,必须要有前车之鉴,合理发展,经济环境齐头并进,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杜绝浪费,坚持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
1、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进行遏制
2、鼓励企业投入环保,可以给与政策上的倾斜
3、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全民环保、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
4、加大环境污染的惩罚力度,必须让他们认识到危害,使他们能够自觉的去做
5、交通中,多投入电力等,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6、加大环保方面的科研力度,争取能够从原料等着手改变
7、对资源、能源进行规划利用
这只是一些小小的意见与建议,希望今天的发展不要成为后代的负担。环境给了我们一切,我们不应该贪婪,懂得知足、懂得取舍。生态市建设规划的原则
1、整体优化原则
7、区域分异原则,(因地制宜)
2、协调共生原则
8、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3、功能高效原则
9、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协调
4、趋适开拓原则(适应环境,开拓增容)
10、公众参与(公众知情权,参与决策和管理)
5、生态平衡原则 11、三个效益统一(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6、保护多样性原则(文化和生态多样性)
12、资源循环利用与更新协调(资源节约,循环社会)
16、请指出我国城市环境的主要问题,并谈谈如何解决这些环境问题,我们在城乡规划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一)资源逐渐紧缺
(二)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三)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受到损害
(四)造成天气和气候的负效应,气象灾害频发
二、城市生态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是以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对城市的社会、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综合规划,以便充分有效和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条件,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社会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为城市居民创造舒适、优美、清洁、安全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一)实施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
(二)城市规划首先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
(三)实施城市环境管理适合的政策支持
(四)强化环境监督管理
(五)加强城市墓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防治污染能力
(六)积极推行污染集中控制,提高防治效益
(七)加强市民环境保护意识
(八)依靠先进科技提高城市环境保护能力
(九)开展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技术改造,进一步防治工业污染
(十)疏通、拓宽资金渠道,扩大资金来源
三、(1)注重人文环境
乡村规划建设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所以其规划也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及村民的生活模式,使整个乡村规划有机地融入到所在城市的大环境中(2)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境是影响乡村规划的关键因素。所以,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和地物的特点,尽可能在不破坏建设基地原有的河流、山坡、树木、绿地等地理条件的同时,加以利用,创造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相互依存,富有当地特色的居住环境来。(3)注重功能分区的组合
乡村规划空间按其功能要求一般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四级。注重安全防卫的设置
村民居住环境安全与否,是村民极其关心的问题,要创建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不仅要有科学的乡村管理制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乡村规划的安全性,这其中涉及到村民的生理、心理安全和社会安全等因素。(5)注重服务系统的完善
在乡村规划中,社会服务环境的营造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因为它不仅是解决村民日常生活活动需要的基本保证,也是村民稳定的物质基础。
(6)注意各种线路的完善
乡村规划线路主要指水、电、通信线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绝种村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
一是给水,规划时乡村应设置总闸阀,各小区设置支闸阀,各户分闸阀;二是排污,各户应役化粪池,乡村视地形地势情况设置污水处理装置,避免造成污染;三供电,规划时要注重乡村经济发展需要,选用配电设备时要充分考容量、服务半径和导线截面;四是电信和电视线路要注重扩容,确保随时接通
17、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理论,谈谈你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理解,论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并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论证中国城市规划在当前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同时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我国城市规划的问题与解决过程。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其主要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首先可持续发展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其次,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再次,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即:“发展”与“持续性”,发展是前提,是基础,持续性是关键,没有发展,也就没有必要去讨论是否可持续了;没有持续性,发展就行将终止。
发展应理解为两方面:首先,它至少应含有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因此经济发展是发展的基础。其次,发展作为一个国家或区域内部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必经过程,它以所有人的利益增进为标准,以追求社会全面进步为最终目标。持续性也有两方面意思:首先,自然资源的存量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这种物质上的稀缺性和在经济上的稀缺性相结合,共同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条件。其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代人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且应该重视后代的人的利益,既要兼顾以后各代人的利益,要为后代发展留有余地。再有,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复合系统。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
2.持续性原则
3.共同性原则(4)需求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其主要有以下原则:
(一)公平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需求和欲望的满足是发展的主要的目标。公平性原则即机会选择的平等性,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要给世界以公平的分配和发展权,要把消除贫穷、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特别优先的的问题来考虑;(2)代际间的公平即时代之间的纵向公平性。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本代人不能以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条件——自然资源与环境。(3)公平分配有限资源 各国拥有着按其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自然资源的主权,并负有确保在其管辖范围内或在其控制下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或在各国管辖以外地区环境的责任。
(二)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性是指生态、环境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资源和环境是人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人类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必须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可持续性原则与公平性原则是密切相关的。
(三)共同性原则 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发展共同的认识,提高共同的责任感,既保证所有各方的利益又保护全球环境与发展体系。
(四)需求性原则 即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机会。主要包括三种需求:(1)基本需求:维持正常的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物质和生活资料;(2)环境需求:人类在基本需求满足后,为了使自己的身心健康、生活更和谐所需求的条件;(3)发展需求: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人类为了使生活更充实和进一步向高层次发展所需要的条件。
18、什么是斑块、廊道、基质,简述它们的关系,并阐明景观与景观要素的关系。
斑块-廊道-基质模型是构成景观空间结构的一个基本模式,也是描述景观空间异质性的一个基本模式。
斑块的定义;一般用斑块性质、斑块数目、斑块大小、斑块形状等指标描述,斑块大小、斑块形状的生态学意义。廊道的定义:廊道的类型,廊道的连接度、环度、曲度、间断等度量。廊道的主要功能。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
斑块-廊道-基质模型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类景观,包括荒漠、森林、农业,草原、郊区和建成区景观,景观中任意一点或是落在某一斑块内,或是落在廊道内,或是在作为背景的基质内。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改变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的语言。走廊即是带状斑块,斑块和走廊都是本底所包围的。
3)景观和景观要素的概念既是本质区别的,也是相对的。景观这个概念强调的是异质镶嵌体,而景观要素强调的是均值同一单元。景观和景观要素这个位置转换反映了景观问题与时间空间尺度密切相关。
景观要素是景观的基本单元。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而其组成单元(各生态系统或亚系统)则称之为景观要素。有些人分别从两个侧面来分析和认识景观结构的组成单元。按自然环境或立地条件划分的单元称之为景观成分,按人类活动的影响划分的单元称之为景观要素。景观: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若干生态系统的聚合所组成的异质性土地地域。景观要素:景观是一个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而其组成单元(各生态系统或亚系统)则称之为景观要素。
19、国际山地学会主席,著名的生态学家凡费斯曾经指出“人类与山地的关系,从来没有像最近四分之一世纪以来显得如此重要,人类未来的生存,取决于山区的开发和保护。”结合我国的国情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阐明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和理解。
加速山区立体农业综合开发是我国政府支持保护农业发展,改善农业资源利用状况,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品竞争力,实现农业稳定发展的战略性政策措施。山区立体综合开发是实现山区环境、资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大战略。山区森林生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生态经济学理论认为,人类经济活动的实质是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与能量进行转化、加工为能满足人类需求的各种产品,这些产品通过人类生产与生活消耗之后,最终以废弃物形式返回到自然生态系统中。人类经济活动只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一段过程,它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同时又反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一切经济活动乃至人类的活动都是依赖自然生态运行的基础进行的,经济发展过程一刻也离不开生态系统这个基础。(自己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论述)
20、十八大报告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同时强调,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十八届三中全会更进一步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这实际上就是从资源管理、环境管理、生态管理的视角创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请结合《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的有关原理,谈谈你对党的报告的理解。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提出新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是我们党在总结实践经验、反思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的先进理念。我们现在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重大现实问题。解决这一难题,我们需要新的发展动力,需要寻找更为有效的制度性解决方案。
从人民的需求来看,我们迫切需要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安全的食品、舒适的人居环境等公共生态产品和有效生态服务,同时,也迫切需要解决很多由于过度开发和污染引起的环境安全问题。这是百姓的期望,也是政府首先应该解决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靠制度设计、科技进步和社会整体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而这要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转变发展方式。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或者说是发展不当带来的问题。我们的生产方式脱胎于传统工业化的路子,以往主要靠拼资源、拼环境容量消耗得来的发展成果,在今天没有被广大人民所享受,由此付出的代价反而成为制约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针对这些问题,解决的出路离不开相关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从传统发展模式中解脱出来,减少资源能源消耗,以最集约的方式达到最大的发展成效。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必须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相结合。近年来,因环境污染损害群众财产和健康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越来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彻底解决,有赖于相关制度的创设与更新。传统意义上的制度,主要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而与生态文明直接相关的制度,则更注重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关系。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放在突出地位。
我们需要从资源管理、环境管理、生态管理三个视角创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第一,创新自然资源价格、税费和管理制度,推进资源节约。加快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使其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环境污染代价、生产安全成本加快垄断行业改革,为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提供可能;加快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边界清晰、权能健全、流转顺畅的资源产权制度;加快资源税费制度创新,以资源保护和节约为宗旨,系统优化税收结构;调整资源税费结构设计,调整水资源费、矿产资源补偿费、耕地征占补偿费标准;改革资源管理体制,推进形成资源一体化管理体制,强化各级地方政府的资源管理权责。
第二,创新环保制度,提升环境质量。完善环境质量标准制度,形成定期修改环境质量标准制度以及多元主体参与制定标准制度,使环境质量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改进环境评价制度,系统开展建设项目、专项规划、发展战略等层次的环境评价,提高环境评价的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严格环境评价公示和听证,充分发挥社会对环境评价的监督作用;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制度,严格排污者问责、付费制度;改进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扩大环境信息特别是公共环境信息的发布范围,完善环境信息发布机制
;完善环境信息依法申请公开制度,积极应对公众环境意识提高态势;建立健全环境舆论预警机制和环境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第三、创新生态制度,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加快制定和实施生态补偿条例,健全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引导社会资金投资生态建设,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生态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生态修复治理制度,在重点生态修复区域,真正落实封禁制度;积极实施生态修复保证金制度,落实生态修复治理的责任;建立健全生态修复重点工程的财政投入长效机制。
中国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正面临越来越突出的“城市病”困扰。上个世纪末以来,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许多城市政府开始了重建城市与自然平衡的艰辛探索和实践。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有一百多个不同类型的城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这是一种十分可喜的现象。
生态城市是在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支撑下,在城市所处区域自然环境综合约束下的城市发展模式,是一个环境清洁良好、经济持续发展、人民健康富裕、社会和谐进步的、开放的、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这个复杂的大系统有几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二是高效,资源能源高效循环利用,经济效益好,基础设施健全、效率高;三是可持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对城市及周边的环境资源不采取掠夺式开发,公平地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四是协调,城市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与周边农村发展的协调,包括人口规模和土地面积适应,作为生态系统新陈代谢的各项功能协调等。从概念上来讲,建设这样的生态城是我们的终极目标。重要的是,通过向这个目标的不断努力,来实现我们城市的绿色发展,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当前我国建设生态城市的积极性很高,应予以鼓励和支持,但是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好高骛远,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城市发展中许多应该解决又能够解决的环境问题放着不管,去奢谈什么如何使城市生态化;甚至有些领导的思想中只是要生态城市这块牌子装装门面,并没有真心打算去实施。二是套用相似的战略和政策措施,单一化和简单化。我国城市情况千差万别,人口规模、文化传统、经济基础、自然条件以及地理位置各不相同。生态城市建设一定要适应本地的特点,因地制宜开展,切忌一刀切。
当前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城市的功能定位问题
“生态城市”首先是城市,这就有个功能定位问题。城市定位就像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发展的方向和成败。一个城市的定位要优先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自然条件,包括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状况;其次是城市所处的区域位置,比如是省会城市还是一个区域的中心城市,或是位于重要的交通枢纽地等;再者是城市的历史及文化传承,这一点从现代城市发展看显得越来越重要;第四就是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基础,这是城市发展的经济条件。这些对城市定位至关重要的因素,即有城市内部的,又有城市外部可能对城市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必须统筹加以考虑。只有正确的把握市情,才能扬长避短、科学地给城市定位。城市定位有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定位。这里指的是带有基本性质的、城市功能的定位,他决定了将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城市功能定位要抓住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切忌大而空、华而不实。前些年有报道称全国有100多个城市都提出定位为“国际现代化大都市”。我想其中必有许多是不切实际的。作为要建设生态城市的城市功能定位,要特别注重城市自然条件的约束。城市的功能定位需要有稳定性,但又应该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不断丰富其内涵,扩宽其领域。
二、关于城市规划问题
城市规划决定城市未来的发展和布局,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和城市建设管理的依据,是城市各项工作的龙头。生态城市建设亦应从抓城市规划入手。当前城市规划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规划的科学性问题,即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规划,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重要指导思想,同时要解决规划的预见性问题;二是规划的权威性问题,即保持规划的稳定性,依法定的程序编制和修改,而不是一任领导一套规划;三是规划执行力问题,由于受长官意志和各方面因素干扰,部门配合不到位,规划得不到有效实施。
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编制,需要有一套体现生态城市特点的指标体系。目前国内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老城市改造,创建生态城需要制定规划,这是大多数;另一种是新建的城市或一个老城的新区,比如天津滨海新区生态城等编制规划。后一种比较好处理,可用先进的生态城市规划理念来指导规划的编制。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要有高新技术的产业支撑,没有产业支撑难以成为一座有活力的城市。但生态城不能再搞可能产生污染的、落后的工业,需要有对资源环境消耗小、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来支撑。二是注意城乡统筹,规划要考虑周边农村、农业的发展和必要的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以避免造成新的巨大的城乡差异。三是要有适宜的清洁技术作依托,使规划提出的目标得以实现。
2、何谓“生态规划”,他与城市规划、城市环境规划有何不同,他们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生态规划是在没有任何伤害的情况或多数无害的条件下,对土地的某种可能用途进行的规划,是生态学的土地利用规划。
城市规划是在区域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等,合理地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布置城镇体系,重点强调规划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空间配置和城市产业及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合理设计等。是城市物质空间与建筑景观的规划。
环境的规划是强调区域内大气水体噪声及固体废物等环境质量的检测、评价和调控管理 城市生态规划设计强调运用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观点,在对规划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基础上,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规划,他与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紧密结合、相互渗透,是协调城市发展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问题:(P108-120)a)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b)土地占用和土壤变化; c)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 d)用水短缺和水污染; e)人口密集与绿地奇缺; f)城乡生态问题严重。
简述自然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不同点。(p65)(1)自然生态系统的生命系统的主体是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命系统的主体是人类。其次级生产者与消费者都是人。所以,城市生态系统最突出的特点是人口的发展代替或限制了其他生物的发展。(2)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在各营养级中的流动都是遵循”生态学金字塔”规律的。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却表现出相反的规律。因此,城市生态系统要维持稳定和有序,必须有外部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
(3)自然生态系统的的环境主要部分有阳光、空气、水、土地、地形地貌、地质、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主要部分变为人工的环境,城市居民为了生产、生活等的需要,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造了大量的建筑物、交通、通讯、供排水、医疗、文教和体育等城市设施。这样,以人为主体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除具有阳光、空气、水、土地、地形地貌、地质、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外,还大量地加进了人工环境的成分,同时使上述各种城市自然环境条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人工环境因素和人的活动的影响,使得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变化显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4)城市生态系统正大大改变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生命组分与环境组分状况,因此,使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同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比较,有很大的区别。
在经过长期的生态演替处于顶级群落的自然生态系统中,其系统内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而城市生态系统则不然,由于系统内的消费者有机体也多是人类为美化绿化城市生态环境而种植的树木花草,不能作为营养物料供城市生态系统营养物质的消费者人的使用。维持城市生态系统所需要的大量营养物质和能量需要从系统外的其他生态系统中输入。
(5)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废物由分解者有机体完全分解。而城市生态系统所产生的各种废物,也不能靠城市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有机体完全分解,而要靠人类通过各种环境保护措施来加以分解,所以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不完全、不独立的生态系统。如果从开放性和高度输入的性质来看,城市生态系统又是发展程度最高、反自然程度最强的人类生态系统。(6)在能量使用上,自然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显差不同之处是,前者的能量流动类型主要集中于系统内各生物物种间所进行的动态过程,反映在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之中;而后者由于技术发展,大部分且能量是在非生物的变换和流转,反映在人力制造的各种机械设备的运行过程之中。并且随着城市的发展,它的能量、物资供应地区越来越大,从城市所在的邻近地区到整个国家,直到世界各地。
(7)在传递方式上,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式要比自然生态系统多。自然生态系统主要通过食物网传递能量,而城市生态系统可通过农业部门、采掘部门、能源生产部门、运输部门等传递能量。
(8)在能量流运行机制上,自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自为的、天然的,城市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以人工为主,例如一次能源转换成二次能源、有用能源等皆依靠人工;在能源生产和消费活动过程中,有一部风分能量以三废形式排入环境,是城市遭到污染。怎样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由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转变为能够任意改变自然的主宰者。人类在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危害到了人类的自身生存。人类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在自然中的地位,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用生态学观点指导生产,规范人们的行为,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控制人口数量,可为其他生物留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并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在改造自然,服务于人类的时候,要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避免生态失衡带来的危害。在取用自然资源的时候,要考虑对环境的保护并使可更新资源能持续利用,使不可更新资源能长久利用。要彻底摒弃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观点。
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对策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减轻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提高全人类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减轻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与利用程度,实现持续发展;加强法制建设,用法律手段保护环境和资源;发展科学技术,用科技力量解决全球生态问题。
第二篇: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
课程论文
浅谈城市河流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
摘 要:城市河流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之一。其供水,环保,绿化,游乐等生态功能,已逐渐被应用到生态城市建设中,传统的用混凝土等硬化覆盖河岸的城市河流整治方法,已 逐步被各国普遍否定,而建设生态河堤成为国际大趋势,城市河流整治应以保护,修复生态 环境为前提,以建立良好的滨水环境为目的。关键词:城市河流,环境保护,河道整治,生态系统
1城市河流的作用与意义
河流是城市景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城市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维护河流生态平衡,保护河流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加强河流生态维护,对城市生态平衡,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从生态学角度对城市河流进行整治,以及河流在城市中的生态价值,河流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总结,明确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及意义。城市河流具有供应水源、提供绿地、保护自然环境、旅游娱乐、交通运输、文化教育等多项生态功能,对城市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今河流治理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维护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性。城市河流治理与维持河流健康将对城市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对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2城市河流在城市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
河流赋予城市神韵,是城市生态环境的依托,优美的河流景观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内涵。城市环境建设离不开河流与水面,是城市景观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水赋于城市生命与活力,是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城市河流首先是城市的生命之源,减少城市的洪涝灾害与热岛效应。使城市物种具有多样性,景观变得生动,丰富人们的生活,实现城、水一体的人文设计理念。在河流被城市广泛使用,为人们生活带来享受的同时,生态环境倍受考验,城市河流的生态环境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加强城市河流的整治与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对城市发展建设有着特殊的作用与意义。
水环境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融入城市市民的整个生活环境中。在城市生态规划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促使人类向往自然环境,以人水和谐的方式处理城市与河流的关系。要结合城市景
课程论文
观规划,以水造景,把水景观融入城市景观,充分考虑城市河流沿岸居民和游人的活动需求及环境感受,以“绿”和“水”作为空间基质,构成景观开敞的亲水性人文活动空间,为市民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和谐和富有情趣的滨水环境。3城市河流存在的问题及整治
河流作为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正在受到建设者与居住者的关注,就我国城市河流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3.1城市河流存在的问题
河流在美化城市的同时,还承担着排涝、防洪之重任。首先,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的开发都喜欢依山傍水。河道周围的土地开发与利,严重的损坏河床与河道。由于国民综合素质还不是很高,在城市生活配套设施不到位的情况下,大量的生活垃圾,工业污水涌入河道,对河道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其次,大量的人工河道修建,破坏河流湿地生物生存空间,随着河道的降低,河床到河岸的延伸空间缩短,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同时也阻断了水系与土系之间的联系,高筑的防洪大堤,石砌的护岸,破坏了河流的自然规律,影响了水生态环境的同时生物种群受到影响。最后,大量的人工河,造成河道蓄洪能力减弱,使地表径流速度加快,从而出现一下雨就涝的现象。
3.2加强对城市河流的整治
城市化建设实现人文理念,对城市河流整治也要以人为本,对河流规划突破传统思路,引进先进的生态的环境设计理念,开展城市河流整治工作,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首先,在对城市河流整治的过程中,尊重自然规律,保持河流原有的自然特性与生物的多样性。自然河流对洪水具有一定的调节做用,在自然水流的长期作用下,所形成的曲流,浅滩等,能有效的缓解下游的洪水压力。在对城市河流整治的过程中,保持河流的曲折蜿蜒以及河流的多种形态,在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也保持了河流的原生态。其次,在对城市防洪的设计中,要把堵与疏相结合,蓄与泄并重的理念。增设河流过水断面,是现代防洪的新概念。现代化城市建设必须尊重河流自然演变规律,保留原有的河流,洼地,湖泊等。最后,河流护堤的整治,应按保持自然的国际治理准则,建设生态活堤,是今后城市河堤整治的发展趋势。把保护生物生存环境与创造生物生存环境做为首要任务,在考虑防洪功能的同时,也要充分体现河堤生态效果,把河堤整治与水系,土系,生物链相结合,建造适合生物生长的,具有自然形态的河堤。
课程论文
4城市河流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由于城市化建设对河流水域的污染,污染势头一发不可收拾;大面积的开挖,使得地面沉降,土地沙化,生物栖息地缩小,严重的损害了生物的多样性,由水资源引发的社会问题已严重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城市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4.1施实行政干预手段,保护城市河流生态环境。在城市化进程中,对水污染的防治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一直以社会道德教育进行城市河流生态保护。在二十世纪初,我国明文规定所有工业排放必须达标排放,否则就实行关停,整顿措施。从而增强了企业与各地方政府的责任心与紧迫感,推动了环境整治的脚步。
4.2运用经济手段,保护城市河流生态环境。对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排水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实行国家补贴,地方政府与企业共同承担的原则,实行多渠道积资政策,执行排水许可与排污收费政策。同时也可将污水处理进行市场化,根据污水处理需要,按标准收取污水处理费,采取公平公正的原则,提供公平竟争的平台,实行全新的治理污水理念,减少城市河道的排污量。
4.3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保护城市河流生态环境。市政工程实行管网雨污分流,减少污水排放量,把分离出的高浓度污水在污水厂进行处理。实现高效,节能,减少河道环境污染。加快污水处理厂的投入与建设,引进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对现有的污水处理工进行工艺改造。随着城市化脚步的加快,城市人口急增,加大城市的供水量与污水排放量,然而城市污水处理建设相对滞后。据不完全统计,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占总污水排放的40%,在大城市已达到70%。加大城市污水投入建设,既清洁了城市又保护了城市河流生态环境。
4.4加强河道清理工作,消除河道内部污染源。河道内部污源多是产生在河道比较缓慢的区域,在水流平缓的河段一般都会累积污泥。污泥的有机物含量高,当水体的CODMN含量达到15毫克每升时,就是最差水质的标准。当气温变化,温度升高时,底泥上翻融入水体是造成城市河流黑臭的主要原因。因此,定期对河道进行清理工作,是清除河道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
4.5加强截污排污工作,禁止河道养殖。河道的污染源除了工业排放外,还有利用河道进行养殖的养殖废水,居民生活污水等。生活污水可以通过市政工程设计,把生活废水直接送入污水处理站,污水经过处理之后再进行排放。对上游养殖基地进行政干预,禁止在城市上游进行放鸭,养鱼行为,把污染降息到最低,课程论文
维护城市生态环境。
4.6 控制污水直接排入城市河道,从根本上消除河流污染。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城市河流治理的经验表明,要发挥城市河流的生态功能,控制污水直接排放入河,是减轻河流污染的根本措施。城市河流的生态功能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河流水质的清洁,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观点出发, 城市河流不应是接纳工业、生活污水的纳污之地。城市河流如果成为城市排污场所,那就意味着城市河流生态功能的消失,城市河流只剩下排污的功能,对城市的生态建设将是致命的威胁。因此,城市与河流要和谐相处。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我们要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抓好水污染治理,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5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河流的改造治理已经不容忽视。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如果我们把绿地比作城市之肺,那么城市河流则是城市的血管,而河水则是城市的血液。在对城市河流进行开发和利用的同时,应从全新的视角,全面地加以探索和研究,不应还停留在传统的河流治理上,过度追求防洪、排涝、排污等基本功能,而应着重考虑以自然和生态为原则,在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环节均贯彻“以人为本”、“人水和谐”及“人水合一”的理念,以城市河流生态的可持续性和维持城市河流健康生命来支撑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总之保护好城市河流生态环境,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城市建建设工程,保护好河流水环境就是保护城市,同时也是保护我们自已。加强城市化建设,必须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课程论文
【参考文献】
[1] 曹梅英,王建华.城市河流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J].山西水利,2008,(1)
[2] 刘树坤,刘树坤访日报告:河流整治与生态修复(五)[J].河海水利,2009,(5)
[3] 朱向宏,刘兴仕,王宗亮,等.水生态环境保护实践[J].节水灌溉,2010,(1).
[4] 沈清基.对城市河流的生态学认识[J].上海城市规划,2008,(2)
[5] 董哲仁.河流形态多样性与生物群落多样性[J].水利学报, 2010,(11)
[6] 宋庆辉, 杨志峰.对我国城市河流综合管理的思考[J].水科学进展, 2009,(3)
第三篇: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
《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论文
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
----流动摊点治理工作 【摘要】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实现城市宜居水平提高、实现我国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工作。在以往的城市规划中由于缺乏对生态环境的认识造成了城市生态环境、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使得城市生态功能受到影响。作为其中一个方面,流动摊点的治理也成为一项较重大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政府及各地居民。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现代城市建设中必须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中心,实现科学的城市建设与发展。现就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尤其是流动摊点治理等问题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流动摊点治理措施
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是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生活环境的关键。通过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生态环境的改善奠定基础,为提高城市宜居水平、促进城市发展奠定基础。而城市中不可避免存在的流动摊点也成为环境保护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让城市更整洁、有序,为人们提供一个宜居的生活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一、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作为现代城市建设与发展中考虑的重要内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有着重要的关联。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应将生态与环境保护作为城市建设规划的首位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城市所处地域的气候条件以及自然环境为基础,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效果,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通过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理论的结合应用避免传统城市规划建设方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城市宜居水平。通过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周边生态环境的恶化,实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最终目的。
二、我国城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原因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模式的影响之下,城市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膨胀。这也随之带来了诸多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噪音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等等。总之,城市化进程中的工业生产、市政建设、交通车辆、居民生活等都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同时也给居民的身心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
1、强化生态环境基础调研———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基础为了实现科学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首先应对城市生态环境基础进行调研。
2、注重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联系———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重点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我国城市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引使得城市扩建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好的影响。随着现代城市规划工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城市规划工作中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中心开展城市的规划与建设。通过这样的方式减少对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与保护的目的。
3、完善城市景观与绿化系统,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景观与绿化系统是现代城市生态环境构建的重要基础。随着现代城市建设脚步的不断加快,城市景观与绿化系统成为了影响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因素。通过城市景观与绿化系统的科学利用能够极大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宜居水平。
4、加快城市污染治理脚步,促进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在现代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中,城市污染治理是影响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因素。在现代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中,应将城市污染治理放在环保工作的首位,通过对工业园区、工业企业排放监测与管理为生态环境改善提供良好的基础。同时,对于分散于城市周边村镇的企业也应积极规划其建设。
四、下面就流动摊点治理这一具体而紧迫的问题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流动摊点占道经营,影响市容,妨碍交通,损坏城市形象,是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重点,也是城市管理的“通病”。因其流动性、反复性强,加之点多面广,成因复杂,难以根治。因此,研究分析和解决这一问题尤为迫切,十分重要。
1、流动摊点的成因及现状
流动摊点,由来已久,成因复杂。以我市为例,每天活动在城区的流动摊贩在1000人左右,他们多集中在学校、医院、商场、小区门前和交通繁华的路口、街道两旁,这些地方人口较多,人流集中,需求量大,是流动摊贩经营的“风水宝地”。特别在学校放学、机关单位下班、市民出入的高峰期,这些流动摊贩争道抢客,把道路堵得严严实实,叫卖声、吵闹声、汽车喇叭声交织在一起,“马路市场”异常热闹。
这些摊贩主要有五大类。一是下岗职工。经济体制转轨、企业改制后,大批下岗职工推向社会,由于这部分人员年龄偏大,一时找不到工作,家庭负担重,又不能闲置在家,就选择了这种投资少、见效快、风险低的小买卖。二是城中村居民。这部分群众主要靠地理优势做些小买卖,特别是一些中年妇女和老人索性圈地为界,摆摊设点,春夏秋冬,一年到头,照摆不误。三是离城近的农民。这些农民小农意识强,地里种出来的瓜菜,到市场兜售需交各种费用,想卖个高价钱,于是三轮车进城,非常方便,机动性强,管理困难。四是老弱病残人员。这些人大多无正常生活来源,把自己划定为特殊公民,也是真正的弱势群体,低保不能满足生活需求,渴求社会救济心理强。五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和陪读家长。这些人员成分复杂,投亲靠友,拉帮结派,不服从管理,甚至无理取闹,打击报复。
2、流动摊点的危害流动摊贩的存在,虽然暂时缓解了就业压力,对市民来说价格低,购买方便,但从城市管理的角度来讲,却存在更多弊处,主要有:
(一)倾占道路,影响交通安全。流动摊贩主要在热闹路段、工厂门口、学校门口、小区门口等人群多的地方设摊,且摆摊时间又正是车流、人流高峰期,使道路更加拥挤,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二)污染环境,影响居民日常生活。流动摊贩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沿街叫卖,噪音严重超标,油烟飞扬、污水横流、果皮和垃圾等遍地狼籍,严重污染了环境,更有不雅的是食客在草坪、居民楼边随地大小便,臭气熏天,路人为之尴尬,居民为之愤慨。
(三)坑蒙百姓,危害其身心健康。上面已讲过:流动摊贩所出售的商品虽价格低,但缺斤少两,以次充好,尤其是出售的食品往往未经检疫,从业人员没有健康证,卫生状况之差不言自明,为细菌疾病的传播提供了最佳途径,对市民的身体健康极为不利。更有一些“少数民族”流动摊贩竟然在景观路段席地设摊,兜售假冒伪劣的饰品、刀具等物,他们不仅态度蛮横,还对过路行人纠缠不清,强买强卖,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流动摊贩不交税,无营业执照,所售商品往往是“三无”商品,且任意定价,严重扰乱了合法经营单位和个人的利益,为假冒伪劣者提供了市场,影响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城管部门经常会收到合法商店的举报电话和投诉。
(五)浪费和摧毁公共设施。流动摊贩占用了本应属于全社会的公共空间和道路,据报载,因占道等原因,一般城市道路的保用期已由过去的10年左右降低为3至5年。
(六)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和品味。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城市环境越来越优美。但是无处不在的流动摊贩使原本宽敞、整洁的街道广场拥挤不堪、肮脏不堪,使城市魅力大打折扣。
3、流动摊点难治理的原因
流动摊点为何居高不下、屡治屡乱?在分析其表面现象的同时,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深思。
其一,流动摊点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其二,专业市场缺乏,导致无场可进;其三,有场不进,影响市场建设进程;其四,缺乏执法保障。
4、建议与对策
综上所述,要从根本上解决无证摊贩,应采取疏导为主、治理为辅、堵疏结合的方针,以城管为主,各个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协调一致,齐抓共管。
(一)加大宣传力度,激发群众共同参与。一是加大报刊、电视、广播等形式的宣传引导,提高群众对城管执法的认同度,进而激发参与度,在扩大群众参与度的基础上做文章,在调动群众积极性上下功夫。二是加大现场教育宣传力度,通过现身说法,摆事实、讲道理,发放宣传单、通知书、提倡议等形式宣传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使群众掌握相应的法律知识,充分认识流动摊贩的危害性和整治的必要性,营造市民自觉守法的良好氛围。三是建立内外便民联系卡,架起与群众之间的友谊沟通桥梁,重视群众反应的意见和问题,及时落实到位,争取群众的支持。四是要借助各街道、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等社会力量开展对群众的宣传,告诫广大市民购买流动摊的食物在安全、卫生等方面得不到保障,不仅使市民认识到城市管理为他们着想,也使流动商贩的经营活动失去民心。
(二)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妥善安置下岗人员。从城市发展内容来看,城市发展可划分为外延和内涵发展两个阶段。当前,在城市发展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的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快城市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按照城市可持续发展产业需求,在大力发展附加值高、能耗少、排污少、占地少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形成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既拉动了城市经济发展,也为社会创造数以千计的再就业岗位。
(2)、积极推进再就业工程。通过开办家政服务、早点服务、公用电话、自行车管理、清扫队、送报队等新行业,使劳动就业与发展社区服务相结合,走出一条拓展再就业的新路子,安置下待岗人员。
(3)、全面发动,多方挖潜。利用闲置土地,打时间差,采用政府补贴,街道、社会共同投资的方式,实行谁投资谁受益,调动社会力量,加快新市场的建设,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安置适龄就业人员。
(三)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为妥善处理市容与繁荣的关系,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营造良好的经营秩序,在周边集贸市场少、沿街摊贩聚集的路段,应当本着“不影响交通、不影响市容、方便群众生活”的原则,结合居民小区的分布情况,由政府牵头协调有关部门选好场所兴建市场,就近引导零散、无序的流动摊点进入社区“统一规划定位,统一经营设施,统一摊点设置,统一经营时间,统一垃圾存放清理”入场入市,合法经营。
(四)以人为本,变单一执法为“五步法”,即一宣传,二服务,三教育,四管理,五处罚。行使行政执法权是城管部门的职责,而不是特权,执法人员必须端正执法态度,带着感情去处理和纠正违章行为。对少数屡教不改、蓄意闹事、干扰执法的当事人,也要坚持教育在先,提高执法技巧,严格按照执法程序办案,耐心细致地做好调查取证工作,避免激化矛盾。
(五)加大巡查和执法力度,落实长效管理机制。首先根据季节调整工作时间,开展早7时至晚9时的不定时巡查,定人、定时、定岗、定责任,落实高峰岗、错时岗等;其次,通过疏导与服务的结合,仍不服从管理的,严格进行处罚或取缔。
(六)加强法制建设,实行依法管理。依法治市是现代城市管理的内在要求,是社会文明的体现。当前,治理流动摊贩的法律法规主要采用《江苏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特别是外省流动人员对条例不熟悉,在定性上和处罚上不统一,操作性欠强,而且时有干扰、抗法的现象,所以要不断的加强法制建设,最好出台全国性条例,对流动摊贩的处罚都相同,实行依法管理。
结合考察学习,针对实际我们进行了一些思考和研讨,就如何使流动摊点这一市容“顽疾”逐步地能够得到规范和解决,进一步推动城市环境的不断改善。提出如下建议:
1、利用小街巷建临时菜市场。
2、利用城区空闲地建临时摊点群;
3、利用政府收储地块(一年内不动工)上午6:00—8:00临时菜市场,8:00—17:00临时停车场,17:00—24:00夜市排档。
(1)、选点原则:
坚持便民、便于管理的原则,在居民多,市场距离远,流动摊贩集中等地设置,影响交通、市容、消防的路段坚决不设置,临近市场,影响市场经营达不到便民目的的坚决不设置,影响居民生活的坚决不设置。
(2)、建设方式:
①是由市城管局负责选点、规划、建设,委托社区或物业管理,市容支队监管。②是由市城管局负责选点、规划,由社区和物业建设并管理,市容支队监管。
③所有摊点建设按“临时、简易、美观、经济”的原则进行,无论谁建,政府需要取缔的,一律没有补偿。
(3)、入驻条件:
①入驻摊点均为市容支队摸底登记的流动摊点,从事饮食业的摊主必须办理个人健康证。
②有下岗证、退伍证、残疾证的新增摊点,社区出具相关证明材料,市容支队酌情解决,其余新增摊点坚决取缔,严控流动摊点的增量。
(4)、管理要求:
①摊点入驻后,按照“三有三统一”(有摊位定点许可证、有摊群点自制公约、有垃圾收集容器,统一划线定点、统一经营设施、统一经营时间)严格管理。
②在摊点群附近设临时停车点,车辆分类摆放整齐。摊点群入口处设隔离桩,严禁车辆入内。
③凭户口本、身份证办理临时摊点证,避免一户多摊和摊点外租,签订自制公约。④每个临时摊点群设摊群长一名,摊群长由经营户推选或轮流担任。其职责为:配合市容支队日常管理,并督促经营户自觉遵守公约。坚决做到摊在地净,摊撤场清。⑤因城市建设等原因需调整、取缔临时摊点群,经营户必须无条件服从。
⑥收储土地临时使用,随用随交,不提任何补偿要求。
随着我国加入WTO,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已成为共识。作为行政执法部门也非常理解摊主的难处,同样,执法部门也需要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管理好无证流动摊贩,使城市真正成为最适宜人居住和工作的天堂,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早日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
五、结语
城市生态环境破坏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作为城市的管理部门,首先应客观地分析其引发原因,进而根据原因进行有步骤、有策略地整改和调整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城市的生态保护工作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管理人员应该综合城市发展的多方因素,在不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逐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这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只有城市生态环境得到了妥善的处理,才能提高城市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海涛.《城市环境保护整治措施》,2010,1
2[2]陈静.《浅谈我国城市环境保护的措施与对策》
[3]周云龙.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分析[J].城建资讯,2010,5.[4]陈俊.以景观绿化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J].园林设计,2010,10.[5]王小群.城市周边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生态环境保护信息,2010.1[6]邹振扬.《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 重庆大学出版社 225-228
[7]汤茂林.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J].1999, 4,38-41
[8]杨小波、吴庆书、邹伟《城市生态学》,2000
第四篇:生态园林景观建设与城市环境保护
生态园林景观与城市建设环境保护
1.前言
生态园林是一个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由社会、经济,自然子系统复合而成,具有开放性、依赖性、脆弱性等特点,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而园林绿地系统则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成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走生态园林道路、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因此提倡节能环保型园林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1生态园林的概念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剧,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环境的危机,这一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环境现状将园林绿化事业推向生态园林的新阶段。1.2景观,园林设计的概念
景观泛指地表自然景色。城市街道景观则涵盖城市街道景色和人造的景色。园林是西晋沿用下来的名词,园林设计是园林学的中心,园林设计因素包括构思立意、自然地形地貌的利用和塑造、园林建筑布置、园林小品、园路和场地、园林植物、置石等。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交融。绿化是建设绿地的行为,城市街道景观不仅有街道绿化要求,还要顾及园林城市建设,体现该城市的文化和艺术。2.态园林的主要功能
生态园林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调节小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和美化景观方面。应用我们所学的园林知识,结合对环境现状的分析,对城市进行设计是必要的。2.1调节小气候
由于绿色植物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不断向空气中输送水蒸气,故可提高空气湿度。据观测,绿地的相对湿度比非绿化区高10%~20%,行道树也能提高相对湿度10%~20%。城市的带状绿地,如道路绿化与滨江滨湖绿地是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夏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条件;而在冬季,则可减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2.2改善环境质量
2.1.1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碳氧平衡
2.1.2吸收有毒有害气体 2.1.3吸滞粉尘,杀菌 2.1.4衰减噪声
2.3美化景观、丰富建筑群体轮廓线
生态园林是美化市容,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的有效猎施,使建筑“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紧密联系。3.生态园林建设类型
生态园林建设的类型多种多样,选择合适的一种或几种进行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可将景观、生态和人的心理、生理感受达到一定的和谐统一。3.1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
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是生态园林中植物利用和配置的一个重要类型,它应用美学原则,节奏与韵律,统一与微差,对比与协调,意与形的统一等手法将景观、生态和人的心理、生理感受理感受得到和谐与统一。3.2 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
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是以保护城乡环境,减灾防灾、促进生态平衡为目的的植物群落。3.3 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
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是利用植物的配置,形成一定的植物生态结构,从而利用植物的有益分泌物质和挥发物质,达到增强人体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
3.4 科普知识型人工植物群落
指运用植物典型的特征建立起各种不同的科普知识型人工植物群落,在良好的绿化环境中获得知识,激发人们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和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觉性。3.5 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
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建设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发展具有经济价值的乔、灌、花、果、草、药和苗圃基地,并与环境协调,既满足市场的需要,又增加社会效益。
3.6 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
特定的文化环境如历史遗迹、纪念性园林、风景名胜、宗教寺庙、古典园林等,要求通过各种植物的配置使其具有相应的文化环境氛围,形成不同种类的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从而使人们产生各种主观感情与宏观环境之间的景观意识,引起共鸣和联想。4.节能环保型园林建设的发展方向
节能环保型园林建设的主体包括风景园林行业的政府主管部门、非政府组织的风景园林行业协会、风景园林自身、社会及游客。政府主管部门需要主动制定风景园林的行业法律法规,用行政权力促使风景园林行业落实我国“十一五”节能减排的强制性指标,教育与引导社会和游客养成风景园林“绿色消费”的习惯。4.1 提高建筑节能意识
一般地说,建筑能耗由建筑材料能耗、建筑间接能耗、建筑运行能耗三方面组成。从建筑物开始建造到建筑物废除或建筑物生命终止,一般建筑物的生命至少为五十年以上。在长期建筑物生命周期中能耗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去除建筑物“多余的”不必要的装饰性构造,如廊、柱、天棚等,楼房通道、建筑层高、房屋门窗、建筑家装等,应充分考虑利用自然光和自然风作通风采暖。4.2 加强设备节能意识
在公园、风景区,将卫生间的水龙头换成节水感应龙头,尽量使用燃气锅炉、电瓶车船、太阳能照明、节能灯泡、太阳能热水器淋浴洗刷,尽量少建建筑物、增建游览设施,人员来往不多、楼层不高、面积不大的办公楼没有必要设电梯或设置两台以上电梯。另外,合理控制电梯、照明运行时间也是节能降耗的措施之一。城市尽量避免到野外挖掘大树来进行绿化。根据土壤湿度、空气湿度,在绿化带中合理敷设喷灌设备、设施,同样,也可以起到节能降耗的效果。垃圾收集设施可重复使用,并采取分类储运,集中或交由专业清运部门处理,同样,也能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4.3 普及持续发展意识
生态园林园林的发展,在节能、降耗、环保方面,不能简单地从历年管理经验出发,而必须贯穿于风景园林的整个生命周期,科学而可持续地发展。以发展的眼光和寿命周期为基础,系统地、统筹兼顾地编制节能、降耗、环保型风景园林规划。无论在风景园林规划建设时期还是在运营期间,从宏观上控制,微观上把握,对建筑、设备、设施既预留较大的空间,也超前思考,超前决策,减少配套工程的浪费。5.城市景观保护设计策略
5.1 城市建筑景观保护策略
对于建筑景观而言,通常由于历史以及文化等原因,必须充分考虑其存在的价值。历史建筑作为城市景观保护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其意义非常重要。通常情况下,建筑具备几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人居因素,一个是时间因素(即历史因素),另一个便是文化因素。无论是名人居住的名人效应,或是历史遗留的历史效应,还是其璀璨的文化效应,都构成了建筑景观的保护与否的影响因子。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确定其声望值,当声望值超过需要保护的临界值时,必须对建筑景观进行保护设计。
建筑景观的保护设计,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的优化利用,在城市整体设计中,资源的合理利用最为重要。作为一个世纪以来的科技和商业发展的结果,城市中心总是处于适应更多用途和人口的压力下,然而许多城市中心却有一种错综复杂的特性,很容易被增长的交通和重建破坏。取代所有旧的事物来满足新的要求会浪费资源,而且很昂贵,这会有效地毁灭一个地区甚至整个城市。不满足今天的需要、不预测明天的需要,可能会成为经济和文化的自毁。我们必须在某处打破平衡。如何做呢?答案可能介乎一座城市和一个社区之间;或者是它们的特性值得保护,或者一种古老的、很受喜爱的形式;又一次,是思想还是艺术品。建造什么,何时何地重建或彻底修改,保留什么以及如何去做,是一个判断力的问题,在实践这种判断时,应该简要地参考别的地方的经验。5.2 生态景观保护设计
除了建筑景观的保护设计外,生态景观的保护设计也是城市景观保护设计的重点。因为,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第一生产者——绿色植物,它是城市生态系统中最为主要的纽带,其为城市整个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所以绿色植物的保护设计以及生物多样性设计,是城市生态景观保护设计中的主要内容。植物园以及树木园,作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中心,必须全面收集相关植物,重点保护相关等级的生物。植物园既是植物资源迁地保护、植物科学研究的基地,也是对公众进行植物科普宣传和教育的基地,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核心作用。
景观规划可以分两种方式来实现。①传统保护模式,即基于物种保护的方法来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②最优化保护模式,即基于生态系统保护的方法来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其中第二种保护模式——最优化保护模式,是景观设计的重中之重。城市景观保护意义重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全面认识当前景观保护形式,从建筑保护到生态保护出发,才能把我国城市景观保护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植物生态学》曲仲湘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植物造园与生态设计” 王祥荣 市规划汇刊
〔3〕“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探” 江铭 态园林论文续集 〔4〕宝钢的环境优化” 汤章其 邵茂才 百家出版社
〔5〕“生态园林研究和实施报告” 程绪珂 生态园林论文续集
〔6〕“上海外滩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设计”谢家芬 态园林论文续集(7)《环境科学导论》[M].赵景联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8〕《城市绿化建设》 [J].谢东 企业与科技出版社
〔9〕《园林绿地设施人性化特征探析》[J].王慰娟,张俊霞 林业科技开发出版社(10)《环境史纲》[M].吴家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1)《城市景观设计新思维——可持续发展范式刍议》[J].上海商业出版社
第五篇:关于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思考
关于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思考
(一)城市水、大气、固体废物污染的现状及主要来源 1.水污染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人口的高速增长,我国的水资源日益紧张。特别是最近全国各地均出现旱情,有507万的人饮水困难。然而水污染使得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据环保部门监测,目前全国城镇每天至少有1 亿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污染。全国1/3 的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1/4 的水体不适于灌溉,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源污染造成的。
我国城市水体污染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工业发展中超标排放的工业废水;二是城市生活污水。我国每年约有1/3 的工业废水和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水域。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的结果,工业废水全国产生量为738.33 亿吨,排放量为236.73 亿吨。工业企业废水处理设施140652套,设计处理能力2.35亿吨/日,废水年处理量458.52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为343.30 亿吨。2.大气污染
根据2004年环境状况公报,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上与上年变化不大,部分污染较严重的城市空气质量有所改善,劣三级城市比例下降,但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城市的比例也在降低。总悬浮颗粒物或可吸入颗粒物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部 分地区二氧化硫污染较重,少数大城市氮氧化物浓度较高。酸雨区范围和频率保持稳定,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0%。我国城市大气污染有总悬浮颗粒物或可吸入颗粒物含量高,含菌量大,煤烟型污染占重要地位,新兴城市和小城市大气污染也日益严重,.5部分城市污染转型等特点。
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生产和生活用燃煤,包括火力发电厂和家用的小煤炉。其次则是一些工业污染源,如钢铁厂、水泥厂和石油化工厂等。另外,在一些发达的大城市,由于汽车的行驶量非常大,使得交通污染成为严重的大气污染源。3.固体废物污染
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的结果,我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8.52 亿吨,综合利用量为18.04 亿吨(其中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 2124.44 万吨),处臵量 4.41 亿吨(其中处臵往年贮存量1964.05万吨),本年贮存量15.99 亿吨(其中符合环保要求贮存量12.11亿吨),倾倒丢弃量4914.87万吨。
固体废物来源主要包括工业废弃物、生活废弃物和农业废弃物。
(二)“生态之城”中四种技术的优缺点,及丹卡门甄别四种技术的方法的对我的生活的启示
第一种垃圾处理方法是将垃圾燃烧成灰烬然后再用来填埋建造人工岛,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解决了垃圾太多无处掩埋的问题,降低了城市碳排放量,而且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扩大了城市的可用土地面积。缺点是,燃烧垃圾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污染,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第二种方法是等离子气化法,先利用等离子体将垃圾气化,然后再利用产生的能量发电,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将原来看似无用的垃圾转换成有用的物质,实现了垃圾的循环利用。但是这项技术对大多数城市来说技术含量太高,实现起来难度较大,不适合马上推广。
第三种方法是生物质焦技术,这种技术减少的碳足迹是最高的,它能产生能源而且可以将碳储存在泥土中,它能减少废气的排放,产生绿色能源,但是未来可能会有变化。
第四种方法是城市污水供热系统,它能源源不断的产生热能用于供电,但是它所能处理的垃圾的量比较少,不能解决目前城市大量垃圾堆放的问题。
这四种方法的共同的理念是实现垃圾的循环利用,并且尽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随着目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和生活污染日益严重,全球气候变暖,严重危害到人们的健康和安全,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注意保护环境的整洁,尽量做到日常用品的循环利用,不要随意丢弃,节约资源和能源,“低碳”地生活。在工作中,我们要随时考虑到自己所做的项目对环境是否造成污染,污染的程度如何,应如何减少污染,树立起循环利用和“低碳”的概念。
(三)八大公害事件及水俣病、痛痛病的启示
我国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要吸取发达国家只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的深刻的教训,不能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政府的相关部门要把好保护环境这一关,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工业生产中产生的污染物未经处理而直接排放到大气和河流中,并且要让产生污染的工厂企业远离居民的生活聚集区,减小工业生产对人们工作生活的不利影响。
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的关系,做到可持续发展,关键是:
一、转变目前经济发展的模式,以前是重经济发展而轻环境保护,现在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并重,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环境问题,但反过来又可以为环境资源的保护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而环境问题的解决,又可以为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生存环境。
二、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我们在研究经济问题的同时要研究环境问题,不能只顾解决经济问题而忽视了环境问题,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否则悔之晚矣!
三、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工作,改变过去的只用行政手段来保护环境,做到依靠政策、法律、技术等综合手段来保护环境。
(四)结合环境保护的前沿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
1)海尔企业环境报告书的框架结构为:(1)高层致辞(2)企业概况及编制说明(3)主要产品(4)环境管理(5)企业和全球环境(6)信息公开(7)教育和培训(8)外界对企业的看法(9)对未来的展望
清洁生产是指在工艺、产品、服务中持续地应用整合且预防的环境策略,以增加生态效益和减少对于人类和环境的危害。企业推行清洁生产,既能使环境和资源满足经济发展目标的需要,又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足以支持后代人的潜在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由于处理污染物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和使用先进的技术,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因此实现起来十分困难。
2)河道生态化整治的核心理念是如何进行生态系统的恢复,即通过人工物化,使治理后的河道能够贴近自然原生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逐步形成草木丰茂、生物 多样、水质改善、物种种群相互依存,并能达到有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通过河道生态化整治,使得整治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使它逐渐地恢复自然原始的面貌,让生活在这些区域的人和生物拥有一个清洁、美好的自然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生态工业园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是在区域层面上实现产业生态学目标的一种形式。在生态工业园区内,一个工厂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品被用作另外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弃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方法,最终实现资源的节约和污染排放的最小化。从原始基础分:现有改造型和全新规划型,1.现有改造型:对现存的工业企业,通过适当的技术改造,在区域成员之间建立起废弃物和能量的转换关系。2.全新规划型园区,如美国的Choctaw生态工业园区采用交混分解技术将当地大量的废轮胎资源化得到碳黑、塑化剂等产品,进一步衍生出不同的产品链,这些产品链与辅助的废水处理系统统一构成工业生态网。从产业结构分综合类和行业类,1.综合类:综合园区内存在着不同的行业,企业间的共生关系更为多样化,综合园区内不同企业之间的联合非常关键。如:丹麦卡伦堡工业园2.行业类:通常以某一大型的联合企业为主体,围绕联合企业所从事的核心行业构造工业生态链和工业生态系统,如:中国贵港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
丹麦卡伦堡循环经济工业园是世界上最早和目前国际上运行最为成功的生态工业园,作为一种生产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形成良性循环的工业园区建设模式,它形成了一个能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高效、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截止到2000年,卡伦堡工业园已有五家大企业与十余家小型企业通过废物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工业共生系统。其中五个主要参与企业为:阿斯内斯火力发电厂,丹麦最大的燃煤火力发电厂;斯塔托伊尔,是丹麦最大的炼油厂;济普洛克石膏墙板厂;诺沃诺迪斯克,丹麦最大的制药公司。该园区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四个厂为核心,通过贸易的方式把其它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生产原料,建立工业横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
关于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思考
班级: 姓名: 学号: 手机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