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包虫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3—1997-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包虫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013—1997
^~`前 言
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在人体内引起的疾病。在我国有两种,即细粒棘球蚴引起的囊型包虫病和由多房棘球蚴引起的泡型包虫病。我国已有22个省(市)、自治区存在当地感染的囊型包虫病人。泡型包虫病在宁夏、新疆、甘肃、四川、青海、西藏和黑龙江有病例报告。包虫病是我国北方和西南地区危害人畜的重要寄生虫病,属法定丙类传染病。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卫生部包虫病防治培训基地(新疆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参加起草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柴君杰、谭家忠、薛海筹。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负责解释。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的诊断及处理原则。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和地方病防治机构对两型包虫病的诊断和处理。定义
2.1 囊型包虫病cystic hydatid disease(CHD),cystic echinococcosis(CE)由于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的幼虫寄生而引起的疾病。2.2 泡型包虫病alveolar hydatid disease(AHD),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由于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的幼虫寄生而引起的疾病。3 诊断标准
3.1 流行病学史
流行地区的居住史或旅游史,豢养或接触过家犬。有野外工作和猎狐史;接触过狐狸尸体、皮张等。
3.2 临床表现
3.2.1 囊型包虫病:早期可无任何症状,往往在影象检查中发现。肝囊型包虫病有肝区隐痛、上腹饱胀感、消化不良、消瘦、贫血。肝大,上腹部包块。肺囊型包虫病有胸部隐痛、刺痛、胸闷、咳嗽、气短、咯血,有时随痰咳出粉皮样内囊碎片或子囊,或在痰液检查时发现原头节的头钩。其他脏器包虫病具有该脏器占位性疾病之特有症状。
3.2.2 泡型包虫病:肝大、肝区隐痛。晚期肝功能损害,脾肿大、肝脏可触及硬结节、黄疸,消瘦、衰竭。发生转移时出现转移病灶所在脏器产生的症状。
3.3 影象检查
影象学特征在包虫病的诊断上有重大价值。肝包虫病以B超扫描为主要手段,肺包虫病以X线检查为主,各有特征性影象。为了鉴别诊断或有特殊需要时,可做CT检查(详见附录B)。
3.4 实验室检查(详见附录A)
3.4.1 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用IHA、ELISA、EITB等方法)。3.4.2 检测血清中特异性循环抗原或免疫复合物。
3.4.3 痰液和咳出物的寄生虫学检查。3.4.4 临床标本的病理组织学检查。3.5 临床诊断
具备流行病学史、主要临床症状或体征、影象学特征或血清中检出特异性抗体者。3.6 确定诊断
除具备临床诊断的依据外,还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3.6.1 血清中反复检出特异性循环抗原或免疫复合物。3.6.2 咳出囊膜、子囊或痰中检出头钩。3.6.3 临床活检材料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3.6.4 手术探查证实为包虫囊。4 处理原则 4.1 手术治疗
4.1.1 囊型包虫病手术方式 4.1.1.1 内囊穿刺摘除。4.1.1.2 内囊完整摘除。
4.1.1.3 包虫完全切除(肝叶切除)。4.1.1.4 肝、肺外囊残腔的合理处理。4.1·2 泡型包虫病手术方式 4.1.2.1 根治性切除。4.1.2.2 姑息性切除。4.1.2.3 姑息性清除引流。4.2 药物治疗
4.2.1 药物和疗程
阿苯达唑为首选药物,以采用小剂量(10mg/kg)长疗程或多疗程反复治疗的方法较好。泡型包虫病人应以药物治疗为主。对于晚期病人疗程可达3~5年,甚至终生维持治疗。
4.2.2 适应证
4.2.2.1 囊型包虫病。
4.2.2.1.1 继发性腹腔、胸腔包虫病。
4.2.2.1.2 多脏器、多发囊或多次手术后复发的包虫病人。4.2.2.1.3 早期发现的包虫病人。4.2.2.1.4 不宜手术或拒绝手术者。
4.2.2.2 泡型包虫病:不论手术与否均应进行药物治疗,包括晚期病人,肺、脑转移者。
4.2.2.3 手术前后病人进行2~3个疗程有控制术中原头节移植和防止复发的作用。4.2.3 禁忌证
肝、肾功能不全和孕妇禁用。5 预防
5.1 实行家犬管理和吡喹酮驱虫。5.2 开展预防包虫病的健康教育。
5.3 严格实行屠宰管理,妥善处理感染牲畜的脏器。5.4 在泡型包虫病高发区开展控制狐狸传播本病的措施。5.5 在高流行区人群中进行普查、早期发现病人给予治疗。
附录 A(标准的附录)免疫学诊断方法
A1 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A1.1 抗原制备
用2.5%戊二醛醛化的绵羊红细胞,经终浓度1∶20000鞣酸处理后,以最适浓度的囊液粗抗原或纯化的抗原致敏。致敏后的红细胞以含10%蔗糖及1%正常兔血清的pH7.2PBS配成5%悬液分装安瓿(1mL/支),置4℃冰箱保存或冻干封存(0.2mL/支)。使用浓度为1%。
A1.2 操作方法
A1.2.1 准备抗原:如为冻干产品,则加入1mL蒸馏水稀释混匀备用。
A1.2.2 用微量滴管滴加1%兔血清-磷酸缓冲盐水于V型微量反应板上第一孔加3滴,其余各孔均为1滴(25μL);至少做六孔。第一孔加待检血清1滴(25μL)即血清稀释度为1∶4;混匀后从中吸取血清1滴加入第二孔;混匀,依次作倍比稀释;最后一孔混匀后吸弃1滴。并平行做阴性、阳性对照。
A1.2.3 从第二孔起,每孔加入致敏红细胞悬液1滴(25μL);立即振摇1min;加盖板,室温下静置1h,观察结果。
A1.3 结果判断
A1.3.1 阴性反应:红细胞全部沉入孔底呈点状,边缘光滑。
A1.3.2 阳性反应:以血清1∶128稀释出现阳性反应者(++或+++)判为包虫血清抗体阳性。
+++ 红细胞形成薄层凝集,充满整个孔底或边缘有皱褶。++ 红细胞形成薄层凝集,面积较小,边缘松散。
+ 红细胞大部分沉于孔底,形成一圆点或圆圈,周边模糊或中心有白色小点。A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A2.1 抗原
包虫囊液纯化抗原(磷钨酸、氯化镁沉淀法制备)。A2.2 操作方法
A2.2.1 抗原包被聚苯乙烯板:用0.05mo1/LpH9.6碳酸缓冲液稀释抗原至最适浓度,每凹孔加入100μL,置温盒。4℃过夜(或12~24h),次日,倾去抗原,用含0.05%吐温20磷酸缓冲盐水(0.01mol/L,pH7.4PBS-T)洗涤3次,每次5min,甩干。
A2.2.2 加待检血清:血清用PBST作1∶200稀释,每凹孔加入100μL,每板应设参考阳性一孔,参考阴性三孔及PBS对照一孔。置温盒,37℃1h,然后取出,倾去血清,洗涤同前。
A2.2.3 加结合物:加入用PBS-T作工作稀释度的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结合物100μL,37℃,1h倾去结合物,洗涤同前。
A2.2.4 加底物:通常加邻苯二胺(OPD)底物溶液(10mg OPD+25mL pH5.0柠檬酸缓冲液+30%H(下标始)2(下标终)O(下标始)2(下标终)10μL)100μL,37℃,30min。
A2.2.5 加中止液:2mol/LH(下标始)2(下标终)SO(下标始)4(下标终)50μL。A2.3 结果判断
在酶标专用比色计上读取492nm OD值,以待测样本(S)对阴性对照血清(N)的S/N值≥2.1为阳性临界值。
A3 PVC薄膜快速ELISA A3.1 抗原
包虫囊液纯化抗原。A3.2 操作方法 A3.2.1 取已包被好抗原的PVC薄膜软板,编号,用PBS-T洗一次,然后每孔加PBS-T200μL;
A3.2.2 加待检血清及参考血清(每板作阴性对照一孔、阳性对照一孔)每凹孔10μL,混匀,置湿盒37℃ 5min(或25℃室温10min)。倾去血清,用PBS-T连续洗8次,甩干。
A3.2.3 加酶结合物:按工作浓度稀释,每孔200μL,37℃ 5min,倾去结合物,同上洗涤8次,再加蒸馏水洗一次,甩干。
A3.2.4 加入底物溶液:含3%H(下标始)2(下标终)O(下标始)2(下标终)的TMB底物,每凹孔200μL,反应5~10min(TMB底物溶液的制备:TMB50mg溶于10mL二甲基亚砜中作为母液,4℃保存。用前取母液1mL+pH5.0柠檬酸缓冲液50mL+30%H(下标始)2(下标终)O(下标始)2(下标终)8μL)。
A3.3 结果判断
按每批的阴性及阳性对照目视判断结果。阴性基本无色,阳性为鲜蓝色。A4 酶联免疫印渍技术(EITB)A4.1 抗原膜条制备
采用5%~20%厚0.75mm梯度胶,包虫囊液抗原按1μg/mm加入,上槽缓冲液为0.1mol/L硼酸缓冲液,下槽液为0.424mol/LpH9.18Tris/HCl,抗原经SDS-PAGE电泳分离后,再经转移电泳。转移电泳液为0.212mol/L pH9.18Tris/HCL,含20%甲醇电泳30min,即将分离的抗原蛋白带由凝胶转移到硝酸纤维膜上,此膜用PBS-T洗3次,PBS洗1次,每次5min,然后将膜切成3mm宽的长条,此为抗原膜条,夹于PBS湿滤纸中封于塑料袋,保存于冰箱中备用,若存于低温冰箱,可长期保存。
A4.2 操作方法
A4.2.1 试验时,将膜取出或解冻。先于反应槽中加入495μL含5%脱脂奶粉及3%吐温PBS,再加入5μL待检血清,最后加入抗原膜条,每批试验应设参考阳性、阴性和PBS对照。室温振摇1h(4℃可过夜)。次日,用0.3%吐温-PBS洗4次,每次5min吸干。
A4.2.2 加入工作浓度稀释的结合物,室温1h,洗涤同前。
A4.2.3 加入DAB-H(下标始)2(下标终)O(下标始)2(下标终)系统(25mg3,3′-二氨基联苯胺+50mL无吐温PBS+5μLH(下标始)2(下标终)O(下标始)2(下标终))显色10min,自来水冲洗中止反应,晾干。
A4.2.4 判读结果:目测特异性条带,以60KD、36KD、32KD、24KD、20KD、17KD和12KD为阳性条带。其中只要出现12KD、17KD、24KD条带即可判为阳性。
A5 循环抗原检测
A5.1 将抗包虫单克隆抗体用0.05mol/L pH9.6碳酸盐缓冲液稀释至工作浓度包被酶标板,每孔100μL,4℃过夜后用PBS-T洗板3次。
A5.2 每孔加入含10%小牛血清的PBS-T 100μL,于37℃下封板1h,洗板3次。A5.3 待检血清用上液稀释为1∶2,每孔加100μL,每份标本加两孔,37C温育1h,洗板3次。
A5.4 加入工作浓度的HRP标记单抗100μL 37℃ 1h后,洗板3次。A5.5 加入OPD底物溶液100μL,37℃ 30min。
A5.6 加入2mol/LH(下标始)2(下标终)SO(下标始)450(下标终)μL,终止反应。A5.7 测各孔OD(下标始)490(下标终)。
A5.8 对照设置和结果判定:每板设阳性对照一孔(5~10μg/mL抗原100μL),阴性血清对照三孔,以阴性对照OD均值+3SD为阳性临界值。
A6 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 A6.1 用0.01mol/L pH8.4硼酸盐缓冲液将PEG6000配成7%溶液,取此液100μL加等量1∶2待检血清混合置室温下1h后,3000r/min离心1h。
A6.2 吸去上清液,在沉淀中加含有8mol/L尿素的0.05mol/L pH9.6碳酸盐缓冲液0.5mL,溶解沉淀物。
A6.3 用此液包被酶标板每孔100μL,每份标本包被两孔,4℃过夜后,洗板3次(阳性及阴性对照同样处理)。
A6.4 每孔加含有10%小牛血清的PBS-T100μL,37℃封板1h,洗板3次。
A6.5 加入工作浓度HRP标记的抗包虫单克隆抗体100μL,37℃下1h后洗板3次。A6.6 加OPD底物100μL,37℃下30min。
A6.7 加入2mol/LH(下标始)2(下标终)SO(下标始)4(下标终)50μL终止反应。A6.8 测各孔OD(下标始)490(下标终)。
A6.9 对照设置和结果判定:每板设阳性对照一孔(同6.8项),阴性血清对照三孔,以阴性对照OD均值十3SD为阳性临界值。
A7 泡型包虫病特异性EITB技术 A7.1 抗原膜条制备及免疫印渍试验
A7.1.1 收取人工感染多房棘球蚴的长爪砂鼠腹腔中的包囊,剪碎后收集原头节,反复洗涤后,用去氧胆酸钠溶液溶解并抽提后,用PBS透析,收集抗原,测定蛋白质含量并调整至2mg/mL浓度。
A7.1.2 用12%或20%浓度聚丙烯酰胺凝胶或8%~16%梯度胶(厚1.5mm)按常规进行SDSPAGE电泳。在长度为6cm的胶上每一大孔加蛋白质400μg。电泳后按常规转移至硝酸纤维膜上(孔径0.45μm)。然后切成膜条,进行免疫印渍试验。待检血清稀释1∶50。
A7.2 结果解释:在分子量为18KD位置出现酶免疫染色条带者为阳性。
附录 B(标准的附录)
包虫病影象学诊断的基本特征
B1 B超影象的基本特征
B1.1 肝囊型包虫病:单纯型包囊显示为边界清楚的无回声液性暗区,后壁回声增强。较大而完整的包囊可见双层壁。成熟的包囊由于囊砂增多,显示囊内浮动光点和沉积于底部的光点。内囊分离时呈典型的双层壁结构,有特异性诊断意义。内囊破裂时可见囊液中的“水百合花征”,多子囊的包囊显示囊内厚薄不均的高回声分隔,形成峰房状或车轮状结构。实变的包囊显示为高回声实性肿块,无后壁增强影,不易与肿瘤鉴别。钙化的包囊壁呈强回声,伴有声影,形状可呈环齿形,点片状或多数环形小圈。
B1.2 肝泡型包虫病:显示肝内实质性占位性病变异常回声区,呈密集强光点或光团,有中央坏死时,显示液性暗区。
B2 x线影象的基本特征
B2.1 肺囊型包虫病:直径小于2cm肺包囊为密度较低、边缘粗糙、模糊不清的球形阴影。较大的包囊轮廓清晰,边缘整齐,界限锐利,密度均匀,圆形、卵圆形或有切迹呈分叶状、单发或多发的孤立实影。由于包囊的挤压可出现气管、心脏的移位。肺下叶的包囊可出现随呼吸而变形的特征(包虫呼吸症)。
B2.2 肝囊型包虫病:腹部平片显示肝脏轮廓增大,肝顶部包囊使右膈隆起或突入胸腔。较大的包囊可使膈肌升高,呼吸移动度减弱,甚至挤压心脏左移。肝中下部的包囊膈肌抬高不明显,在肝下缘可见密度较高的半球形阴影。包囊钙化时可见钙化影。
B3 CT影象的基本特征 B3.1 肝囊型包虫病
肝脏轮廓扩大,在肝实质内显示大小不等的类球形占位阴影。内囊壁光滑,厚度1~3mm,CT值10~20Hu。囊内充满液体呈水样密度,CT值<10Hu。外囊壁较厚,3~8mm,可显示双壁征,CT值30~50Hu界线清楚,加强扫描时周围肝组织密度增加而包囊密度不增加,显示边界明显,可与血管瘤、肝癌鉴别。子囊液的密度低于母囊液,在母囊内含有子囊时,显示有密度略低的多个较小的圆形暗影。过多的子囊可充满母囊,相互挤压呈方形、菱形呈蜂房状。钙化的外囊呈不规则的“蛋壳”状结构,CT值>60Hu。内囊破裂后,囊壁塌陷形成各种不规则图像。由于包虫死亡,囊液吸收浓缩,类似干酪样变并含有变性的子囊,CT值增高而不均匀,近似实质性肿瘤影象。位于肝顶部或肝缘的包囊可出现球形或半弧形凸出的边缘。
B3.2 肝泡型包虫病
CT表现为肝内有界限模糊,密度不均的低密度浸润灶,CT值14~38Hu,其中有时有小水囊状低密度区。亦可形成较大的片状坏死液化区,形成假囊。增强扫描时周围浸润灶可强化,呈密集颗粒状。大量的颗粒状钙化是肝泡型包虫病的特征性CT影象。侵犯的肝叶边缘内陷,而不是凸出。此点可与肝癌鉴别。
第二篇:包虫病控制标准
包虫病控制标准
Criteria for control of echinococcosis
前言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本标准的附录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负责解释。本标准起草单位: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达到控制包虫病目标的相关工作的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我国包虫病流行区防治阶段目标的考核。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应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WS 257-2006包虫病诊断标准。术语和定义
WS 257-2006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学校儿童发病率Incident rate of school children
在每年普查的基础上,当年新发现的当地6~12岁学校儿童包虫病(包括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发生的频率。
3.2 学校儿童血清学阳性率 Sero-positive rate of children
当年6-12岁学校儿童血清学检查阳性数占受检数的比例。3.3 犬粪抗原阳性率 Positive rate of dog copro-antigen
当年犬棘球绦虫粪抗原检查阳性数占受检数的比例。3.4 幼龄牛、羊患病率Prevalent rate of bovine or sheep
当年检查屠宰当地的1~2岁的羊、6-7岁的牛的脏器,发现患病羊牛占受检数的比例。
要求 以乡为单位,达到以下指标: 4.1人群感染的控制
4.1.1 学校儿童发病率连续5年低于5/万/年。4.1.2 学校儿童血清学阳性率连续5年低于5%; 4.2传染源的控制:犬粪抗原阳性率连续5年低于1%; 4.3牲畜感染的控制:牲畜患病率连续5年低于3 %; 以上指标只要有一项未满足,即为没有达到此项标准。
5考核办法
5.1学校儿童发病的检查
按照WS257-2006包虫病诊断标准,每年对6~12岁学校儿童进行普查,覆盖率达到95%以上。计算发病数与检查总人数的比值,计算公式见式(1):
学校儿童发病率= 6~12岁学校儿童当年新发现病例数(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不包括输入病例)/受检的6~12岁学校儿童数×10000/万
(1)5.2儿童感染的检查
按照WS257-2006包虫病诊断标准,以乡为单位,至少采集80%以上6-12岁学校儿童血清样本,进行血清学检查。计算血清学阳性数与检查总人数的比值,计算公式见式(2): 儿童感染率=血清学检查阳性数/检查儿童总人数×100%
(2)5.3 犬感染的检查
在包虫病流行区,以行政村为单位,对70%以上的犬(包括家养犬和流浪犬)的新鲜粪便进行粪抗原检查,对发现阳性的犬采用剖检法或氢溴酸槟榔碱导泻法,进行进一步的确认(附件A);或对阳性犬驱虫,每天1次,连续3次,末次驱虫后1周收集犬粪,采用相同试剂与原粪样再次进行粪抗原检测,驱虫后仍为阳性者判为假阳性,转阴者则判为阳性,计算发现的棘球绦虫感染犬数与检查总数的比例。犬感染率计算公式见式(3):
犬粪抗原阳性率=粪抗原阳性犬数/犬粪便检查总数×100%
(3)5.4 牲畜患病的检查
以乡为单位,每行政村至少抽查100头(只)出栏牛或羊,在屠宰场所检查脏器(肝、肺、脾、肾),触摸检查有无囊状物、包块或结节,对发现的囊状物或硬结进行剖检和鉴别,疑似病灶的检查方法参照WS257-2006包虫病诊断标准附录D,计算患包虫病牲畜与检查牲畜总数的比值。计算公式见式(3): 患病率=患病牲畜数/检查牲畜总数
(4)
5.5 档案资料的建立
以乡为单位,建立并保存能反映当地包虫病疫情逐年动态变化以及达到各个防治阶段标准的各种图、帐、卡、册、报表等包虫病防治和档案资料。
附录A(资料性附录)动物感染调查
A.1 免疫学方法
棘球绦虫成虫寄生于犬的小肠,其代谢物、分泌物、节片和/或虫卵不能降解,随粪便排泄出来,称之为粪抗原。用抗棘球绦虫的特异抗体可以将它们检测出来。A.1.1 双抗体夹心ELISA法
将粪抗原免疫第一种动物获得的抗体吸附于固相表面,加入经稀释处理的犬粪样品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随后加入抗原免疫第二种动物获得的抗体,形成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再加酶标抗抗体(第二种动物抗体的抗体),最后加底物显色。A.1.2 粪抗原斑点免疫胶体金渗滤法
先将粪抗原的抗体点于微孔滤膜上,封闭后加待测样品,洗涤后用胶体金标记探针检测相应的抗原。通过金颗粒来放大免疫反应系统,使反应结果在固相载体膜上显示出来。A.2 犬槟榔碱泻下法
全过程均需在有生物安全防护的条件下,按附录B的要求进行防护与处理。
A.2.1 检查用品:犬保定钳、投药器(可用兽医注射器)、采粪杯、采粪勺、黑底方盘、水桶、放大镜、小吸管、量杯、配药瓶、记录表格、阿托品注射液、一次性注射器(1mL)、消毒液和饵料。
A.2.2 药物剂量:为氢溴酸槟榔碱每公斤体重3.3mg。如在40min后犬仍无排便可重复投药,按第一次投药的半量给予。不同厂家生产的槟榔碱纯度有差别,使用前应做预试验确定最适剂量。A.2.3 药物配制
A.2.3.1 灌注液的配制:氢溴酸槟榔碱(药用)用水配成0.66%的溶液,加入少量甜菊糖调整适口性,并加少量美蓝溶液使药液呈浅蓝色便于识别。
A.2.3.2 自食饵料的配制:以犬喜食的食物,包被药物即可。
A.2.4 投药:参与投药者除身着工作服外,须带双层手套,内层为乳胶手套、外层为线手套。一人两手抓住狗的二耳根部使头仰起,两腿夹住狗的前胛部,另一人一手抓住狗的上颌,另一手将投药器伸至狗嘴内舌根处将药液注入,使其咽下;或以饵料给犬投服。在犬出现流涎、颤抖、痉挛、瞳孔缩小等中毒症状时立即注射阿托品解毒。
A.2.5 粪样的收集和检查:重点收集带有黏液的粪便,置于黑底盘中,用清水反复冲洗沉淀至澄清,留少量水仔细检查完整的成虫或脱落的体节,可疑时可用放大镜辨别。收集的虫体根据要求用酒精或其他溶液固定并计数。A.3 犬科动物剖检法
A.3.1 动物处死后腹面向上置于解剖台上,固定四肢,用消毒液将皮毛浸湿。术者着防护服装同上。野外工作时,地面应铺塑料布。
A.3.2 沿腹中线剪毛,切开腹腔。在十二指肠处结扎肠管两道,从两结扎点之间剪断肠管,将小肠全部拉出直到结肠处(回盲部),双结扎剪断同前。将小肠装入标本袋并做标记。动物尸体焚烧或深埋等方法参见附录B。
A.3.3 将小肠置于金属盘中,剪开一端挤去全部内容物 供作检查。根据动物大小将小肠剪成数段,分置于不同盘中,纵向剪开肠管,铺平,用刮刀轻轻刮下肠黏膜,用清水冲洗、沉淀数次,检查并收集成虫。挤出的肠内容物亦做同样检查。
附录B(资料性附录)
安全防护
B.1 现场工作人员的防护措施
B.1.1 从事包虫病现场防治工作的人员要穿着防护服,包括长筒胶靴、手套、口罩、帽子、工作服。在槟榔碱处理犬采集粪样时,应将犬圈在特定的便于净化的隔离区域内,处理后的地面应翻埋,或彻底焚烧。犬粪应在现场煮沸,或者包装在安全防泄漏的容器内运送。
B.1.2 在现场解剖的动物要深埋,或焚烧。采集终宿主的肠管在从尸体上取下之前要结扎,以防传染性材料播散。
B.2 实验室防护措施
B.2.1 处理动物粪便或肠道材料的实验室,应设置更衣室,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之前,应着装防护服。B.2.2 感染性材料可能污染洗涤槽,要在加热煮沸后排放。
B.2.3 参与检查中间宿主的幼虫材料的工作人员,要佩戴防护眼镜。包囊材料和感染的中间宿主残留物要煮沸消毒,或焚烧。
B.2.4 采用感染性材料做实验前要对其进行-80℃冷冻96小时以上灭活。
第三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手足口病可预防别恐慌
近来,我国局部地区的手足口病疫情报告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尤其是死亡病例的出现更是令人关切。当前我国各地的手足口病发病状况究竟怎样?是不是新一轮严重疫情再度来临了呢?日前,记者来到中国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控制与应急办公室,采访了肠道传染病办公室主任张静。
春季病例开始多发是一个规律
根据全国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报告数据,今年3月以来,我国多数地区均陆续报告了手足口病病例,报告发病数较前两个月明显增加。
张静称,我国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传染病报告的时间不足一年,当前手足口病报告发病数据的高低很难与往年作比较。大体上看,去年病例低发地区,今年报告病例数稍高,主要集中在中部和南部地区。从手足口病一般流行规律看,今年我国手足口病病例明显增多的时间较往年提前。
据介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为婴幼儿常见病、多发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传染,以及接触疱疹液,或被污染食物、衣服、用具等由消化道间接感染。目前来看,散居儿童发病数所占的比例要略高于托幼儿童。这种病的发生与生活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卫生习惯不良、个人免疫抵抗力低、接触已感染病毒的人员等因素有关。该病于每年春季开始多发,4月—5月病例增多明显,5月—7月发病形成高峰。预计未来几个月,手足口病发病会呈现继续增加趋势。
手足口病多为轻症可自愈
张静说,手足口病的特点是传播快、易流行,以轻型病例为主,患儿一般一周内即可自行康复。该病主要病症为发热伴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或溃疡,口腔内的疱疹破溃时患儿往往疼痛难忍,不能吃东西。只有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等致命性并发症。2008年我国首次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传染病报告后,全年累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达48万多例,其中轻型病例占99.76%,重症病例占0.24%,死亡病例占0.026%,死亡率为0.0095/10万。
张静指出,手足口病是可防可控疾病。预防手足口病需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多饮白开水或清凉饮料,多吃新鲜蔬菜和瓜果。
张静提示,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家长应尽量少让孩子到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以减少被感染的机会,还要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防止因过度疲劳而降低免疫力,要牢记15字方针: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接触婴幼儿的家庭成员也要注意个人卫生。
疫情处在严密监视下
记者走访中国CDC当日,该中心成立了5支应急小分队,其中2支队伍受卫生部委派已出发赶往手足口病疫情高发省份。此前两日,中国CDC已部署各地疾控机构加强手足口病病原监测;制订了《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督导方案》,派出了专家联合督导组,结合免疫规划、艾滋病防治工作检查,对手足口病防治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张静告诉记者,去年以来,中国CDC就强化手足口病疫情防控展开了大量工作,建立了手足口病疫情专报系统,进行了实验室监测技能培训。目前,全国绝大部分省级疾控中心的实验室已具备对手足口病病原监测能力,全国医疗系统按照法定传染病报告要求将手足口病病例进行传染病网络直报。
张静说,目前全国各地的手足口病疫情都处在严密监视下。与去年相比,我国手足口病疫情防控无论在技术储备上,还是在应急能力上,都有了很大提升。
相关知识:
★疾病流行期间家长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各级疾控中心全年都在密切关注传染病疫情,当然也包括手足口病疫情。一旦发生手足口病流行,卫生部门会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如果家长接到上述信息或听说医院接诊手足口病的病例增多,这就预示着社会上手足口病的传染源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尽量避免孩子与外人接触的机会,减少亲戚朋友来访,少到人口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如电影院、医院等,尽量婉言谢绝亲戚朋友跟孩子的亲昵接触,减少自家孩子与患儿或健康带毒者的接触机会。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等。
★重症病例有哪些表现
专家提醒,3岁以下儿童持续高热不退疑似重症病例,要及时就医。
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2008版诊疗方案很明确地提到,对于3岁以下的儿童,当出现了:1.持续高热不退;2.精神差、呕吐、肢体肌阵挛,肢体无力、抽搐;3.呼吸、心率增快;4.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5.高血压或低血压;6.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7.高血糖等这七条特征表现的时候,要意识到他可能是个重症病例,就要引起重视,需送到定点医院去进行治疗,以免延误了病情。
★家中有手足口病患儿应做好哪些预防工作
一旦孩子被医生诊断为手足口病轻症患儿,不要再让孩子去托儿所,要居家治疗、休息。
在隔离阶段,家长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动,每天开窗通风至少3次,每次10-15分钟;在进行母乳喂养之前,母亲要对乳头进行清洗,人工喂养的孩子,奶瓶要煮沸20分钟进行消毒;父母在喂养、护理孩子之前和喂养、护理孩子之后都要用肥皂水洗手,特别是在处理孩子大小便后,更要严格洗手;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暴晒,或用500毫克/升的84消毒液浸泡30分钟,或者煮沸20分钟;盛放排泄物的容器要用500毫克/升的84消毒液浸泡120分钟。孩子在隔离期间,尽量谢绝亲戚朋友的探视,以防把病毒携带出去,感染其他儿童。如患儿的护理方法得当,孩子通常在7至10天内痊愈。
★如何减轻手足口病宝宝的疼痛
手足口病最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患儿手心、足心以及臀部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皮肤斑丘疹,特别是口腔内的疱疹,多分布在舌、颊黏膜、口唇、硬腭、咽、扁桃体等处,破溃后形成口腔溃疡,很疼,严重时会影响患儿进食,孩子哭闹不止。医学专家告诉广大家长:做好患儿口腔护理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并促进溃疡面愈合。
专家指导:在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给宝宝漱口;对不会漱口的宝宝,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对于口腔溃疡症状相对严重的患儿,应根据医生嘱托适度采取药物治疗。
除此之外,此时宜给宝宝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切忌食用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第四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
2008年工作总结和2009年计划
2008年工作总结
在卫生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的领导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地病中心)全体职工团结协作,拼搏进取,在防治监测、科学研究、健康教育、学科建设、技术咨询、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汇报如下。
一、地方病防治
(一)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 受卫生部委托,本地病中心组织执行了2007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制定了技术方案,并开展了项目启动、培训、技术指导和督导检查等工作。
2007年12月18~20日,“2006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工作总结暨2007地方病防治项目启动会”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会上,总结了2006项目执行情况,讲解了2007项目管理方案和技术方案。2008年8~9月受卫生部委托,地病中心派专家赴河南、广西、新疆3省(区)进行了中期督导检查工作。2008年9月,地病中心受卫生部委托对2007项目执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上报至卫生部。10~11月,协助卫生部完成了本项目执行情况自查工作,撰写了督导自查报告。
2006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已经完成,地病中心编印了“2006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子项目技术报告”和“2006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各省报告”2本材料汇编,并发放至各项目省。
协助卫生部编制了“2008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 1
地方病防治项目”管理方案和经费预算,目前正在起草2008项目技术方案。
(二)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病防治恢复重建工作需求调查评估 7月12~13日,协助卫生部疾控局在哈尔滨召开了《地震灾区地方病防治工作》专家论证会,提交了关于地震重灾区地方病防治工作的建议。协助卫生部起草了《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病防治恢复重建工作需求调查评估方案》,并于8月27~28日在成都举办的“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病防治恢复重建工作需求调查评估”启动会上,对四川、甘肃、陕西地震灾区地方病专业人员进行了培训。9月1日~10月15日,四川省、甘肃省和陕西3省地震重灾区和极重灾区县开展了相关调查评估工作,地病中心在对3省上报的调查结果汇总分析的基础上,撰写完成了《地震需求调查评估总结报告》。调查评估结果表明,四川、甘肃和陕西3省地震重灾区地方病防治机构损毁严重,地震对水砷、水氟变化影响不大,灾区碘盐供应充足,未发现疑似新发克山病病例,大骨节病病区儿童X线检出率均小于10%,但克山病病区部分居民有蛋白摄入不足、大骨节病区部分人群有硒营养不足的现象。
(三)饮茶型氟中毒调查
全面总结了全国饮茶型氟中毒现况调查的数据资料,形成了全国饮茶型氟中毒流行现况调查总结报告,上报了卫生部。报告指出:
1、我国饮茶型氟中毒的地区分布主要为西藏全区、四川阿坝州和甘孜州、内蒙古大部分地区、青海、宁夏、甘肃以及新疆的部分地区;重病区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四川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云南省没有饮茶型氟中毒的大范围流行。
2、饮茶型氟中毒的民族分布特征为藏族、蒙古族病情较重,病区的汉族和回族也有一定程度的发病;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病情不严重。
3、饮茶型氟中毒的职业分布特征是牧民病情严重。
4、饮茶型氟中毒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对群众健康的威胁最大。
5、饮茶性氟中毒的年龄分布特征是随年龄的不断增加而加重,40岁以后更加明显。在防治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年龄分布特征。
6、全国 2
现有氟斑牙患病人数为665.16万人,其中 8~12岁儿童氟斑牙患病人数为50.53万人;成人II度及以上临床氟骨症患病人数为259.03万人。
(四)氟砷测定实验室质量控制
对全国31个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省份和26个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或高砷区省份,发放统一制备的含氟和含砷质量控制水样,进行了全国地方病防治机构省级实验室氟砷测定质量控制工作。总体来看,全国省级实验室氟砷测定结果质量较上年有很大提高,不论是氟测定还是砷测定,各实验室内精密度都能满足低含量样品测定要求。但是,有少数实验室表现出较大的系统误差,应该查找原因,进行整改。本项工作对提高我国地氟病和地砷病防治的实验室数据质量产生了积极效果,今后将继续进行下去,并将实验室质量控制工作扩大到各县级地方病防治机构。
(五)《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县级考核评估方案》制定 7月28~30日,在哈尔滨市召开了《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县级考核评估方案》制定会议,对地病中心提交的考评方案进行了详尽的讨论修改。为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9月7~11日地病中心协助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组织专家在广东省、云南省、青海省和新疆自治区开展试点工作。据此,完成评估方案的最终修改和定稿。
(六)停供碘盐前后不同水碘含量地区甲状腺肿流行病学调查 2005年,初步查清了水源性高碘地区的范围和病情状况,高碘地区开始落实停供碘盐等防治措施。为了明确停供碘盐前后不同碘水平对甲状腺肿流行的影响,了解加碘盐在高碘地区和高碘病区病情中的影响作用,2008年7月11~25日碘缺乏病所和山东省地方病所的专家,在山东省开展了停供碘盐前后不同水碘含量地区高碘性甲状腺肿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调查结果表明,在停供碘盐前后,水碘浓度为10~149.9μg/L的嘉祥县大张楼镇儿童尿碘中位数在接近300μg/L、水碘范围在150~299.9μg/L的郓城县黄堆集乡和水碘中位数>300μg/L的高青县唐坊乡儿童尿碘中位数均大于700μg/L,说明人群处于碘营养过剩状态;停供碘盐后,高青县唐坊乡、郓城县黄堆集乡无碘食盐 3
率达到99.0%,嘉祥县大张楼镇无碘食盐率达到64.2%,但人群尿碘浓度仍处于较高水平,说明在高碘地区,水碘是影响儿童碘营养状况的主要因素;停供碘盐前,高青县唐坊乡、郓城县黄堆集乡、嘉祥县大张楼镇触诊甲肿率分别为27.3%、10.5%和50.0%,明显高于同期全国碘缺乏病监测山东省缺碘地区的甲肿率(触诊4.4%)水平,说明高碘地区的8~10岁儿童存在因摄入碘量过多而导致的甲状腺肿大;停供碘盐后,调查点儿童的甲状腺肿大率呈下降趋势,高青县唐坊乡、郓城县黄堆集乡、嘉祥县大张楼镇触诊甲肿率分别降为8.5%、8.0%和3.3%。
(七)西部大骨节病重点病区调查
针对我国大骨节病重病区分布在西部地区的情况,选择西藏、青海、甘肃、陕西和内蒙古5省(区)中病情较重的病区村开展了儿童病情和防治措施落实情况调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和贵德县的4个调查村中,除贵德县新建坪村外,其他3个村儿童X线检出率均在10.00%以上,尤其是贵德县斜马浪村检出率达18.00%,持续在较高水平。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仲巴县和萨迦县的2个调查村X线检出率均在5.00%以下,其中萨迦县调查点的检出率为0,结果显示西藏病情呈下降趋势。但在调查中了解到,西藏自治区的重病区在昌都地区。甘肃定西市渭源县和庆阳市西峰区2个村和内蒙自治区阿荣旗1个村X线检出率均略高于5.00%,与近年监测结果基本一致,病情在控制范围内。陕西省彬县、咸阳市永寿县、宝鸡市太白县和陈仓县4个调查村X线检出率均在5.00%以下,说明陕西省大骨节病病情得到了持久有效的控制。
(八)青海省儿童大骨节病现场防治项目
大骨节病所与青海省地方病所及贵德县、兴海县CDC相关专业人员组成协作组,于8月29日~9月10日对青海省贵德、兴海两个县儿童病情进行了调查和现场防治工作。对贵德县2所寄宿学校儿童大骨节病调查结果表明,基本排除搬迁寄校发生病情流行的可能。并将贵德县斜马浪村定为换粮干预点;新建坪村为对照点;兴海县糖乃 4
亥乡上、下鹿圈村为投硒干预点,目前,基线调查工作已基本完成,准备进行为期1年的干预试验。
(九)黑龙江省大骨节病历史病区回顾性调查及成人大骨节病治疗试点
2008年3月和10月分别对黑龙江省历史重病区尚志市、富裕县、克山县和林口县进行回顾性调查,4个调查点的280名学生中未发现临床病例。X线检查尚志市光辉村有1例干骺端检出,检出率为1.06%,其他3个调查点的X线检出率均为“0”。调查结果显示,调查点儿童病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结合连续18年病情监测结果,可以初步估计黑龙江省儿童大骨节病新发已经完全得到控制。
2008年7月开始,在黑龙江省尚志县光辉村进行了“成人大骨节病药物治疗和疗效判定的研究”工作。
(十)黑龙江省克山病病区硒营养水平调查
2008年9~10月,克山病所完成了黑龙江省克山病病区硒营养水平的现场调查和采样工作。发硒和粮食硒的测定工作已经完成,土壤硒的测定工作正在进行中,预计12月份完成全部任务。
(十一)黑龙江省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改水井GPS定位试点
2008年8月,在安达市调查了318口改水井,其中报废75口,正常使用和停用水氟大于2.0mg/L的改水井19口,具体结果正在分析中。
(十二)修订《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手册》
2008年3月,在成都召开了《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手册》修订会议。会上讨论了《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手册》的修订计划,布臵了修订编写任务。目前,该防治手册编写任务已基本完成,下一步还需要召开编审会议,经讨论修改后定稿。
二、地方病监测、统计及标准工作
(一)全国地方病重点监测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
自1990年开始,在卫生部的领导下,开展了全国地方病重点监 5
测工作,监测结果为我国制定地方病防治策略和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2008年开始,卫生部决定停止地方病重点监测,改为范围更广的抽样调查。为了总结18年来监测取得的成绩与经验,表彰在监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与个人,11月26~27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了“全国地方病重点监测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会议表彰了全国地方病重点监测先进集体47个、有突出贡献专家3名、荣誉个人33名和先进个人132名。会上,地病中心作了自1990年监测开始以来的全国地方性氟中毒、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监测总报告,各省也介绍了本省的监测结果与监测工作经验,与会代表还就下一阶段的监测工作进行了研讨。
(二)编制新的重点地方病监测方案
为了适应目前地方病防治工作需要,卫生部决定将重点地方病监测纳入“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中,为此,地病中心起草了新的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监测方案,为开展新一轮的重点地方病监测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2007年地方病年报统计工作
完成了2007地方病防治工作调查表数据收集、核对、汇总工作,并于2008年3月在云南大理召开地方病年报表统计工作会议。会议上对2007各省上报的地方病年报数据进行了核对,并汇总了2007年全国地方病工作年报表;对地方病年报统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好的经验进行研讨、交流;讲解了卫生统计学基础知识。
受卫生部委托,对地方病年报数据进行了分析,完成了“2007年地方病病情现状与防治动态分析报告”。结果显示,随着防治措施的加大落实,各病种的病情均呈下降趋势。另外,近几年的年报数据产生了明显变化,其主要原因有:一是部分省(区)病情波动大,以往的病情数据来源于80年代的调查,每年按一定率推算得出,随着中央转移支付项目的调查,一些新的病情数据得以更新;二是部分省(区)对病区二次确认,修改病区类型,使改水率、改灶率下降,对此类问题进行纠正;三是一些省(区)的病区范围波动较大,尤其是 6
燃煤型氟中毒的病区户数呈波浪式变化,湖南、四川病区户数增加较多。
(四)全国水氟、水砷筛查数据复核
受卫生部委托,复核了2004~2007中央转移支付项目中水氟、水砷调查数据,复核了未改水和已改水氟含量超过2.0mg/L的高氟村、高氟井及报废井数据;未改水和已改水砷含量超过0.05mg/L的高砷村、高砷井及报废井数据。结果显示,全国共筛查出2.0mg/L以上高氟村14993个村、0.05mg/L以上高砷村842个村、2.0mg/L以上高氟井及报废井11081个、0.05mg/L以上高砷井及报废井248个。
(五)建立地方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及完善碘缺乏病信息平台报告
为了建立全国地方病病情和防治措施数据库,做好建立地方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及碘缺乏病信息平台的准备工作,撰写了“建立地方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及完善碘缺乏病信息平台报告”。
(六)标准工作
1、卫生部地方病标准专业委员会重新改选,孙殿军再次聘任为主任委员,申红梅为副主任委员,魏红联为秘书长,王铜为委员;申红梅研究员获第五届卫生部卫生标准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2、《地方性氟骨症诊断标准》(WS 192-2008)和《碘缺乏病消除标准》(GB16006-2008)2项地方病标准颁布并实施。3、2008年卫生部地方病标准专业委员会上报并获批准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5项,即《氟斑牙诊断标准》、《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划分判定标准》、《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控制标准》、《克山病诊断标准》和《大骨节病病区控制及考核验收标准》。4、10月21~22日,“2008年卫生部地方病标准委员会工作会议”在青岛市召开。会上讨论并通过了7个标准送审稿,即“地方性氟中毒控制标准”、“克山病病区基本控制标准”、“克山病病区划定和类型划分标准”、“克山病治疗原则和疗效判定标准”、“大骨节病诊断标准”、“大骨节病病区判定和划分标准”及“食用盐碘含量”,现正在 7
修改并整理标准报批材料,准备上报。5、10月14~16日参加了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召开的“2008年卫生标准工作研讨会”。会上,汇报了2008地方病标委会的工作总结及下一工作计划和地方病标准制修订项目落实情况,参与讨论了“卫生标准体系框架建设”事宜并介绍了地方病专业卫生标准体系框架。
三、技术咨询
(一)起草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地方病优先领域研究报告。为了完成卫生部陈竺部长提出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目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各相关单位,起草《“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研究报告》,地病中心组织起草《“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地方病优先领域研究报告》,并通过专家论证。本研究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的地方病防治目标:建立可持续消除地方病机制;重点消除碘缺乏病;重点控制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和高碘性甲状腺肿;消除克山病、大骨节病、燃煤型地方性氟中毒和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将地方病患者治疗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重症地方病患者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实施医疗救助。目前,《“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地方病优先领域研究报告(初稿)》已经完成,并在国家CDC组织的“优先领域重大疾病防控策略论证会”上介绍了地方病防治措施与防控策略。
(二)11月28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了卫生部地方病专家咨询委员会氟砷病组、克山病组、大骨节病组3个专家咨询组工作会议,讨论了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克山病、大骨节病新的监测方案以及当前地方病防治重点工作。
(三)针对贵州省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情和影响因素调查情况进行了现场调研,完成了调研报告。
(四)受卫生部委托,开展了“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降氟炉灶价格市场调查”,并撰写了分析报告。为调整项目补助经费标 8
准,更好地完成下中央补助地方地方病防治项目提供了科学依据。
(五)2008年2月受卫生部委托,起草了“青海、西藏、新疆和海南等省(区)碘盐价格补贴调研提纲及实施方案”。
(六)参与起草了“卫生部碘缺乏病专家组对上海专家和舟山市政府提出的食盐加碘干预策略有关意见的回复”。
(七)赴云南省对该省申报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的评估工作进行指导。
(八)起草了“全国大骨节病概况及四川阿坝州历史病情与现状”报告,为卫生部制定《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九)起草了“青藏高原地区大骨节病现况及工作重点”报告,该报告为卫生部、扶贫办对制定青藏大骨节病防治方面的政策和策略提供参考意见。
(十)根据国务院扶贫办文件要求,汇报了我国儿童大骨节病病情、防治现状及措施。
(十一)撰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编的“中国公共卫生丛书”中的地方病部分。
(十二)协助卫生部撰写“卫生事业改革30年成就”地方病部分。
四、科学研究
(一)中标科研课题情况
2008年组织申报国家、省、市等各级各类课题20余项,其中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分别是“硒对克山病预后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BMP和PI3K-Akt在氟促成骨细胞代谢过程中的交互应答”和“黄绿青霉素在低硒低蛋白大鼠体内的代谢模式与心肌病变特点”。
(二)在研课题管理情况
目前,地病中心共承担各级各类课题共48项。其中,国家十一 9
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大骨节病综合预防措施”已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但由于地震等因素影响,并未开展现场调查工作;“我国不同地区碘缺乏病防治关键技术的研究”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还在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开展了预试验;与中国医科大学合作的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砷暴露与健康效应及其评估技术”,在山西省大同市的天镇县和应县完成了部分流行病学调查和生物样品采集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饮水型慢性砷中毒发病特点与砷代谢模式多样性关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课题均按计划进行。
(三)科研课题结题情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砖茶中的氟、铝、茶多酚在饮茶型氟骨症发病机制中的联合作用”、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硒蛋白P与云南省地方性猝死的关系”的项目工作已经完成,目前正在准备结题报告。
(四)科研工作检查
2008年11月初,地病中心组织了科研工作检查,对4个研究所的45项在研及未结题课题进行了检查,撰写了科研课题检查报告,对发现的问题督促整改,要求未结题的课题尽快完成结题工作。
五、人才培养
(一)2008年3月,地病中心组织相关专家编写了地方病防治专业人员培训教材—《地方病学》,该教材已经下发至各项目省,并应用于地市级地方病专业人员岗位培训。8月15~21日,在浙江省舟山市举办了“全国地方病防治业务骨干高级培训班”。本次培训班聘请了国内知名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和地方病学等专家做了专题讲座,受到全国业务骨干的欢迎。
(二)2008年执行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5项,即“地方病学及GIS基础知识培训班”、“全国地方病防治项目管理与技术培训班”、“大骨节病X线诊断方法及其相关知识培训”、“全国地方性氟中毒重点监测质量控制技术培训班”、“全国地方性砷中毒监测质量控制技 10
术培训班”。申报200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5项。
(三)为了提高各省B超检测技术的整体水平,使各省间甲状腺容积检测结果更具可比性,碘缺乏病所于6月23~26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办了第四次甲状腺容积B超检测技术培训班,来自16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50名代表参加了培训。
(四)多名专家参加了黑龙江、江苏、浙江、山东和河南等省组织的地方病防治专业培训班,完成了地方病相关知识的讲解和培训工作。
(五)2008年地病中心招收硕士研究生11名,博士研究生3名,进站博士后5名,毕业博士1名、硕士研究生7名。目前地病中心在读硕士研究生41名,在读博士研究生9名,博士后8名。
六、健康教育
(一)建立了全国地方病防治宣传教育资料库。向23个省(区、市)、5个国内、国际组织及单位征集地方病健康教育资料154份,聘请6位国内地方病防治和健康教育方面专家对资料进行了函审,从中筛选出118份资料用于建立地方病防治宣传教育资料库。对部分优秀作品在地病中心网站上进行了公布。
(二)为第15届防治碘缺乏病日活动做了许多技术支持工作。一是设计了主题宣传画;二是制作并向全国下发了《千万别买非碘盐》三维动画片光盘;三是完成了6个预防碘缺乏病节目的组织及审片工作;四是参加了防治碘缺乏病日现场宣传活动。
(三)编制了《预防大骨节病科普宣传片》。2008年9月,地病中心与《健康时空》栏目合作,赴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阿荣旗现场拍摄预防大骨节病科普宣传片,后期制作工作正在进行中。
七、学科建设
(一)流行病学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梯队检查工作
10月6日,省人事厅组织专家对我校重点学科梯队建设进行检查,我中心与我校公共卫生学院共同迎接了省人事厅的检查。在重点学科带头人梯队建设汇报会上,重点学科带头人孙殿军主任向省人事 11
厅的领导和专家,介绍了流行病学重点学科的人才梯队建设情况,包括目前的研究方向和2006~2007取得的主要科研课题、获得的主要科研成果等方面内容,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好评。
(二)黑龙江省高校病因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 2008年9月,地病中心起草了《黑龙江省高校病因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哈医大地病中心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支持计划》和《哈医大地病中心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进一步从实验室总体建设、人才建设和团队建设三方面,明确了今后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目标、任务和措施。
(三)组建了病中心中心实验室
正式组建了地病中心中心实验室,利用日行贷款和中央转移支付项目,进一步装备实验设备,提升了科学研究能力;为进一步加强重点实验室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工作,地病中心对本单位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进行了登记及图像采集工作。
八、学术交流
(一)11月8~9日,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成立大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首届青年委员会由50人组成,地病中心孙殿军研究员任主任委员,于光前研究员任副主任委员,李颖副研究员任秘书。会上,青年委员会的代表进行了大会学术交流。
(二)开展中国地方病防治史展工作。已经完成了《中国地方病防治史》展初稿,并于10月份向全国重点单位征求意见,目前,正在准备布展工作。
(三)完成了2008年全年6期《中国地方病学》杂志的出版和发行工作,《中国地方病学杂志》获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二等奖,在118种杂志质量评审中,排名第27名。编发“地方病动态”7期。完成地病中心网站维护与内容更新工作。
(四)编印并发放了《辉煌的20年》——庆祝地病中心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
(五)5月25~31日,在卫生部组织和UNICEF北京代表处资助 12
下,孙殿军主任率领中国饮水安全与监测考察组对荷兰进行了考察。此次考察学到了很多有关水资源管理和饮用水水质监测的经验,圆满完成了考察任务。
(六)8月7~11日,孙殿军主任等2人次参加了在加拿大多伦多市举办的第28届国际氟学术会议,会上孙殿军主任作了题为“The study on the alternations and mechanism in the articular cartilage tissue of rats caused by the combined effect of fluoride and aluminum”的大会报告。通过本次会议,使国际上对我国地方性氟中毒的研究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增进了国际间的交流。
(七)5月,地病中心王铜研究员参加了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办的“世界心脏病大会”,并在大会上作了“中国克山病监测”的报告。
九、国际合作
(一)“减轻砷中毒危害”项目
1、对湖北、江苏、安徽3省饮水砷最高的15个村进行了地方性砷中毒病情调查。其中湖北省共普查5146人,检出率为0.097%;江苏省共调查1252人,检出率8.1%,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年龄组;安徽省共调查1246人,检出率1.12%(14/1246)。2、10月30日,召开了控制中国砷中毒协作组工作会议。来自生物医学、疾病控制、水文地质、地球化学、水利工程和地质环境等研究领域的代表共22人参加了会议。会议进行了学术交流,从生物医学、地质环境、水文地质等专业角度分析了地方性砷中毒的发生发展规律,探讨解决影响中国地方性砷中毒防治的主要科学问题。会议还讨论了不同部门在砷中毒防治研究方面合作的内容。3、11月14~17日,举办了地方性砷中毒防治技术培训班。学员来自我国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和高砷区21个省份。地病中心聘请多名大学、国家疾控中心和内蒙的专家,针对地砷病诊断、地方病防治经常使用的统计软件和我国地砷病防治与科学研究进展开展了培训。
(二)河北省泊头市和东光县非碘盐率升高原因的现场调查
3月17~22日,碘缺乏病所和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病所的专家,在河北省泊头市和东光县调查了5个乡镇。泊头市5所学校儿童甲肿率均在5%以下,总甲肿率为2.3%,居民户非碘盐率达64.8%,家庭主妇碘缺乏病知晓率为51.5%;东光县3所学校儿童甲肿率均在5%以下,总甲肿率为2.0%,居民户非碘盐率达35.8%,家庭主妇碘缺乏病知晓率为46.4%。本次调查发现,这两个县的居民户食用盐非碘盐率仍然较高,其原因除了由于周边高碘乡停供碘盐,造成一定数量的非碘盐冲销调查地区外,另一主要原因是所调查地区市场上出售的包装上注明碘盐的食用盐实际上是非碘盐,居民无法辨别真伪,当作碘盐购买所导致。
2009年工作计划
2009年将继续以《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为指导,以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为中心,做好防治、监测、健康教育、信息网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工作。
一、地方病防治工作
(一)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继续完成2007项目总结工作;做好2008项目的技术指导、人员培训、项目总结和2009年项目编制工作。
(二)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县级考核评估。2009年将在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县级考核评估”工作。地病中心作为技术支持单位,将召开项目启动会,对各省进行项目培训,在各省(区、市)自查期间进行检查督导,协助各省解决考评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协助卫生部组织专家对申报验收的省份进行国家级验收。
(三)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调查评估。对海南、重庆、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8个未实现或基本实现消除碘缺 14
乏病阶段目标的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调查评估,为这些省份申报省级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提供病情数据。
(四)碘缺乏病高危地区监测和应急处理。在1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42个碘缺乏病高危县进行高危地区监测,根据高危地区监测结果,对碘盐覆盖率较低病区的育龄妇女适时采取应急强化补碘(碘盐、碘油)措施,防止出现新发地方性克汀病和儿童智力损伤。
(五)研讨制定我国饮茶型氟中毒防治策略。随着我国饮茶型氟中毒流行病学调查结束,针对病区具体情况,制定防治规划与防治策略。
(六)继续开展全国地方病防治机构实验室氟砷检测外质控工作。研究制备不同氟砷浓度的质量控制样品,下发各级地方病防治机构,进行地市级实验室检测质量考核工作,并开展技术指导,召开经验交流工作会。
(七)继续援助西藏和青海完成病情调查,切实掌握两省大骨节病病区分布及现况,为今后的防治工作奠定基础。同时,结合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进行大骨节病综合预防措施的研究。继续完成今年在青海进行的儿童大骨节病现场预防试验性干预的工作。
(八)结合成人大骨节病的试点治疗工作,制定二、三级预防方案。
(九)出版《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手册》;修订《克山病防治手册》。
二、地方病监测、统计及标准工作
(一)开展克山病、大骨节病、地方性氟中毒和地方性砷中毒新监测方案培训工作,并做好技术督导,顺利地从哨点监测过渡到全国抽样调查,完成上述地方病监测数据的整理、统计与分析,并形成监测报告。
(二)汇总2008地方病防治工作调查表数据,准备召开地方病年报统计工作会,撰写分析报告。
(三)对中央转移支付项目水氟小于1.0mg/L的未改水村和改水 15
工程、水砷病情调查数据进行复核,从而掌握我国地方性氟中毒病区范围和砷中毒的病情现状,撰写分析报告。建立县级数据库。并制作GIS全国地氟病、地砷病病区分布图。
(四)建立及开发地砷病数据库,总结分析unicef国际合作项目和中央转移支付项目支持的2003~2008年全国水砷筛查所获得的数据,全面描绘我国高砷水源分布状况和饮用高砷水受威胁的人口数量,评价地方性砷中毒对病区居民健康的影响。
(五)建立健全全国克山病数据库,申请组织各省克山病防控机构,探索初步建立克山病监测数据库,包括克山病病区的历史资料、克山病监测的病人个案库、克山病监测的患病和发病数据库,使克山病防控工作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六)召开卫生部地方病标准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制定2009年地方病标准制修订计划;组织做好地方病标准的制修订和评审报批等工作。
三、技术咨询
(一)协助卫生部组织全国专家制定我国地方病中长期防治规划。
(二)协助卫生部制定《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终期考核评估方案。
(三)协助卫生部做好地方病专家咨询委员会换届工作,召开换届会议。
(四)召开每种地方病专家组会议,讨论每种地方病重点业务工作的技术难度,积极向卫生部献计献策。
(五)完成卫生部临时安排的技术咨询工作。
四、科学研究
(一)完成好在研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课题,保质保量完成课题任务,争取在SCI收录杂志多发表文章。
(二)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等各级各类的科研项目,争取再承 16
担高水平的科研课题。
(三)组织申报各级成果,争取申报省部级以上的科研成果1~2项。
五、健康教育
(一)完成中国地方病防治史展的布展工作,并不断搜集有价值的实物予以充实。
(二)拟参与起草2009年第16届全国“防治碘缺乏病日”活动方案。
(三)针对目前全国地方病健康教育力量薄弱、人员短缺的状况,召开全国地方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研讨及培训工作会议。
(四)完成好全国地方病健康教育资料库的持续收集、整理工作。
六、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一)执行国家继续医学教育项目3项,即“EPI统计软件及地方病学基础知识培训班”、“全国基层地方病防治培训班”和“全国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技能培训班”
(二)举办“燃煤污染型氟中毒防治健康教育理论和改炉改灶技术培训班”,对全国地方病防治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三)抓好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完成“十一五”期间“211工程”项目的各项任务。
(四)继续做好研究生培养工作,争取增加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
(五)进一步修改、完善《地方病学》教材,争取正式出版。
七、学术与防治工作交流
(一)组织召开第七届全国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学术交流会议。
(二)进一步提高《中国地方病学杂志》的质量,争取进入Medline医学检索系统。
(三)做好地病中心网络日常管理、维护及网页更新工作,增加全国各省地方病防治工作进展栏目以及地方病防治知识相关内容,不断丰富网页内容。继续做好《地方病动态》的编辑工作。
八、国际合作
继续进行中国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减轻砷危害”和碘缺乏病方面的合作项目;争取将“补硒对克山病预后的应用性研究”列入2009年儿基会项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第五篇:包虫病诊断标准附录D每日一练(2015.7.19)
包虫病诊断标准附录D每日一练(2015.7.19)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均有1个正确答案,请从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用2B铅笔填涂相应答案代码。每小题所有答案选择正确的得分;不答、错答、漏答均 不得分。答案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可将丙氨酸分子中氨基转给()。
A.丙二酸
B.α-酮戊二酸
C.天冬氨酸
D.乙酰乙酸
E.乳酸
2、参加磷脂合成的核苷酸主要是()。
A.AMP
B.GTP
C.CTP
D.UDP
E.UMP
3、某高速公路巡逻统计,黑颜色的汽车发生交通事故是蓝色汽车的3倍,因此认为开黑色汽车的人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大。对些,你认为()。
A.对
B.不对,因为没有提供绝对数
C.不对,因为没有设立对照
D.不对,因为没有用率来反映问题
E.不对,因为没有进行统计检验
4、确定样本含量,正确的是()。
A.样本含量越大越好
B.样本含量越小越好
C.保证一定检验效能条件下尽量大
D.保证一定检验效能条件下尽量小
E.以上讲法均不合理
5、胆固醇在体内可以转化成下列物质,除外()。
A.CO2+H2O
B.肾上腺皮质激素
C.性激素
D.胆汁酸
E.类固醇
6、评价疫苗接种效果的最关键指标是()。
A.接种副反应发生率
B.接种的安全性评价
C.接种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评价
D.接种的临床效果评价
E.接种的流行病学效果和免疫学评价
7、在成瘾行为的形成过程中,在哪一阶段进行戒除,成瘾者会产生强烈的讥拒心理()。
A.诱导阶段
B.形成阶段
C.巩固阶段
D.衰竭阶段
E.以上都不是
8、多数中老年人认为合理饮食、参加体育锻炼很有必要,但不知道如何营养、运动没有场所,则应()。
A.重点考虑倾向因素
B.重点考虑促成因素
C.重点考虑强化因素
D.重点考虑加强因素
E.其他方面
9、合成DNA的原料是()。
A.dAMPdGMPdCMPdTMP
B.dATPdGTPdCTPdTTP
C.dADPdGDPdCDPdTDP
D.ATPGTPCTPTTP
E.AMPGMPCMPTMP
10、在对病因不明疾病的研究中,描述性研究的主要用途是()。
A.早期发现病人
B.早期诊断病人
C.筛查各种高危病人
D.概括和检验病因假说
E.描述分布,提出病因假说
11、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直接模板是()。
A.DNA
B.mRNA
C.rRNA
D.tRNA
E.hnRNA
12、心身关系是()。
A.统一的关系
B.平行的关系
C.互不影响的关系
D.可以分离的关系
E.以上都不是
13、环境卫生学的任务不包括哪个()。
A.农村环境卫生工作
B.环境卫生监测
C.环境卫生监督
D.环境卫生专题调查
E.制定环境卫生标准
14、认识的最初阶段是()。
A.感觉
B.知觉
C.记忆
D.思维
E.想象
15、以下有关急性放射病哪点是错误的()。
A.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B.可以分为Ⅰ度和Ⅱ度
C.根据临床特点和基本病理改变可分为骨髓型、肠型、脑型
D.是人体一次或短时间内次受到大剂量照射引起的
E.是国家法定职业病
16、对肉、鱼类蛋白质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含量10~20%
B.生物学价值很高
C.含人体需要的各种必需氨基酸
D.构成模式与合成人体蛋白和弹性蛋白
E.肌肉蛋白质主要是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
17、下列哪一项不是使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
A.易感人口的迁人
B.免疫人口的死亡
C.新生儿增加
D.预防接种
E.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
18、每40cm2肌肉上检出囊尾蚴5个,该肉应()。
A.销毁
B.工业用
C.冷冻处理
D.盐腌处理
E.高温处理
19、在大学里开展控烟教育的最好办法是下列哪一项()。
A.厌恶疗法
B.替代疗法
C.创建无烟班组
D.宣传活动
E.咨询
20、每40cm2肌肉上检出囊尾蚴5个,该肉应()。
A.销毁
B.工业用
C.冷冻处理
D.盐腌处理
E.高温处理
21、多数中老年人认为合理饮食、参加体育锻炼很有必要,但不知道如何营养、运动没有场所,则应()。
A.重点考虑倾向因素
B.重点考虑促成因素
C.重点考虑强化因素
D.重点考虑加强因素
E.其他方面
22、鼠类可以作为传染源引起()。
A.发疽病
B.疟疾
C.黄热病
D.流行性斑疹伤寒
E.钩端螺旋体病
23、NADH氧化呼吸链中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数()。
A.1
B.2
C.3
D.4
E.5
24、每40cm2肌肉上检出囊尾蚴5个,该肉应()。
A.销毁
B.工业用
C.冷冻处理
D.盐腌处理
E.高温处理
25、大气光化学反应产物中80%以上是()。
A.这氧乙酰硝酸酯
B.过氧化氢
C.臭氧
D.醛类
E.烃类
26、一些传染病,如菌痢在我国终年均可发病,但每至8~9月份,则出现一个发病高峰,此现象称()。
A.长期变动
B.期波动
C.季节性
D.周期性
E.聚集性
27、四格表资料X2检验应校正而未校正时会导致()。
A.X2值增大,P值减少
B.X2值减少,P值减少
C.X2值增大,P值增大
D.X2值减少,P值增大
E.X2值、P值均不变
28、等级资料的比较宜用()。
A.t检验
B.q检验
C.四格表X2检验
D.秩和检验
E.F检验
29、具有运输外源性脂肪的脂蛋白是()。
A.CM
B.VLDL
C.LDL
D.HDL
E.以上都不是
30、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可引起()。
A.组织液减少
B.组织液增多
C.尿少
D.红细胞萎缩
E.经细胞膨胀和破裂
31、mRNA上的5′端AUG是()。
A.码子
B.反密码子
C.起始密码
D.终止密码
E.GTP
32、硫酸铝为常用的混凝剂,其操作液为10~20%,使用时()。
A.腐蚀性小,对水质无不良影响,水温低时形成絮凝体较松散
B.腐蚀性小,对水质有影响,水温低时形成絮凝体较紧密
C.腐蚀性大,对水质无不良影响,效果一般
D.腐蚀性小,对水质有影响,水温低时形成絮凝体较松散
E.腐蚀性大,对水质有影响,效果好
33、根据实际年龄、评价年龄和可达年龄,一般可将健康状况分为()。
A.健康型、亚健康型、疾病型
B.健康型、自创危险因素型、历史危险因素型、少量危险型
C.健康型、存在危险型、极危险型
D.健康型、不健康型
E.以上均不是
34、在队列研究中,对关联强度进行统计学检验的无效假设是()。
A.RR=0
B.RR=1
C.RR>1
D.RR<1
E.BR>0
35、判断失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依据是()。
A.CO2-CP↓,pH↓
B.CO2-CP↓,pH不变
C.CO2-CP↑,pH↑
D.CO2-CP↑,pH不变
E.CO2-CP↓,pH↑
36、心身关系是()。
A.统一的关系
B.平行的关系
C.互不影响的关系
D.可以分离的关系
E.以上都不是
37、四格表资料X2检验应校正而未校正时会导致()。
A.X2值增大,P值减少
B.X2值减少,P值减少
C.X2值增大,P值增大
D.X2值减少,P值增大
E.X2值、P值均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