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幸福宜春调研报告(写写帮整理)
环保局建设“幸福宜春”
—关于园区重点排污企业治理情况的调研
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幸福宜春”的宏伟目标,这符合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事关全市人民的共同福祉,是全市干部群众必须为之思虑、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
做为环保局长,我带着“建设幸福宜春—关于园区重点排污企业治理情况的调研”这一课题,与相关工作人员来到工业园进行调研,听取了工业园环保分局关于近两年来贯彻环保法、对重点排污企业加强治理情况的汇报,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要“建设幸福宜春”就要建设和谐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而环境保护就是建设和谐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础和标志,维护群众环境权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坚持环保优先和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战略,强化环境整治建设,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及生态园区创建工作,有效地促进了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去年下半年成立工业园环保分局以来,针对县工业园区企业集中、排污量较大的实际情况,通过开展“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和“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活动,对所有排污企业实行“一企一档”,在重点排污企业污染防治上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领导重视,目标明确,环保法贯彻执行及重点污染源企业治理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县政府专门成立了县环境保护委员会,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小组成员,初步形成了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协调配合的良好局面;通过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严格考核,促进环保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是采取措施,突出重点,环境建设和企业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首先,严格执行环保审批一票否决制和“三同时”制度。近两年来,“三同时”执行率在80%以上,项目环评率达98.6%。其次,督促企业加大治污投入,提高治污能力。近两年来,全县园区企业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新上了10多台套废水、废气治理和处理装置。
三是加强监管。依照相关法律规定,对手续不齐、工艺技术落后、超标排放的企业,该处罚的处罚,该限期治理的限期治理,该关闭的关闭;近两年来,对15家超标排放企业进行了行政处罚。
二、存在问题
调研中我们深切感受到我县的环保执法环境进一步优化,绝大多数企业主的环保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群众对环保工作的满意度逐步提升。这些进步与县政府及环保部门近年来在贯彻实施环境保护法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是分不开的。但是环境保护和重点排污企业治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环境形势还十分严峻。如局部区域空气中时常能闻到刺鼻的气味,园区排水沟污水排放也不鲜见,这说明还有企业存在违规排放行为,环保部门执法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
(一)项目结构性污染较重。化工、塑胶、铸造等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大,超出环境的承载能力,且治理费用较高,治理难度较大,给周边环境安全及居民生活带来较大压力。
(二)部分企业环保法制意识淡薄,少数化工企业存在生产与治污不够协调的问题,重生产、轻治污现象较为普遍。原因之一是治污设施投入和运行成本较高,受利益驱动,有些企业治污设施配备不全或运转不正常,治污设施成为应付环保检查的摆设;原因之二是环保执法工作存在疏漏之处,处罚力度还不够大,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状导致有些企业想方设法偷排偷放废水废气,从而使局部区域环境污染较重。
(三)环境执法和监管力度还需进一步提高。县工业园沙基路和明星路沿线,黄金堆化工区以及其他医药化工企业污水超标排放,对陶瓷企业的粉尘及二氧化硫排放、各种锅(窑)炉的黑烟囱监管还不到位。
三、下一步工作
针对我们目前面临的环境形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以“建设幸福宜春”为契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群众利益观,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法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和落实,在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开展水环境污染整治。重点整治县工业园沙基路和明星路沿线,黄金堆化工区以及其他医药化工等污水排放企业,促进其污染防治,规范其排流动行为,防止企业偷排和暗管排污,确保各企业污水稳定达标排放。
(二)开展大气污染整治。一是整治陶瓷企业。督促其建设完善除法脱硫设施,确保二氧化硫达标排放;二是整治超标排放烟尘的各种锅(窑)炉,消灭各类黑烟囱;三是整治各种有臭(异)味排放企业,督促其建设生产尾气收集净化装置,切实减少臭(异)味排放;四是整治蒙山、南港大庙、塔下塘富、上甘山工业小区粉尘污染严重的矿粉企业及其他粉尘超标排放企业,督促其安装吸尘除尘设施,确保粉尘达标排放。
(三)加快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确保园区污水处理厂一期日处理0.5万吨污水处理厂2012年底以前建成并投运,并同步加快园区污水管网改造,实行雨污分流,确保园区污水至2012年底收集率及集中处理率达80%。
(四)进一步加大执法和监管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及时补充先进的监测设备,提高环境监管质量和监管水平。继续落实好“三同时”、排污许可、环评等制度,对全县的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和重点污染源,加大治污力度,有规划、有重点地解决一些环境问题。在执法上,加大对违规排放行为的处罚力度,坚决遏制环境违法行为,切实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
第二篇:建设幸福宜春征文
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全国第一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市……度过新老班子的交替期,满载来之不易的丰硕成果。2011年,丰城立下全国罕见、全省率先、宜春第一的创举和功绩,荣获国家表彰和国字号称号10项。这荣誉,不知凝聚该市广大干部群众多少智慧、多少心血、多少汗水。
如何建设幸福丰城?“以思想解放促进经济发展,以经济指数拉动幸福指数。”该市响亮回答。去年该市在取得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均列全省县市第二位佳绩时,把新增财力76%投向民生工程,投入15亿元实施66项公共财政政策,“幸福”成为最重要的注脚。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体现着该市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开宝马,坐奔驰,家用电器西门子--展示着该市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富足;70不算老,80满地跑,90还能下河洗澡--彰显着该市老人寿数与幸福指数的密切关系。
追求无限,发展无边,幸福无疆。丰城,把民生当作最大的政绩,百万人民阔步在幸福的春天里,幸福像花儿一样。
汇民智,谋出路,为幸福丰城建设绘就美好蓝图
幸福靠什么?靠机关部门,靠乡镇街道,靠社区村部,靠民智民心民力,靠市委政府的指挥棒。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这是老话,却蕴含着哲理。按照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树一流形象的要求,该市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念活“看,问,想”三字经。
看,迈开步子“学样子”。
跳出丰城看丰城,登泰山而知不足。换届后,该市四套班子从没停歇过发展的脚步,在中秋节,在国庆节,在新春佳节,他们不是“常回家看看”,而是带着干部和群众代表南下看广东,北上看天津,近邻看浙江。他们白天参观考察,晚上讨论讲评,谓之外出“拉练”。纵比自已,横比别人,每次都触景生“比”,不断响出惊叹声:丰城虽是江西改革开放的先行县市,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幸福指数落差为何那么大?比来比去,不仅让干部真正明白为什么“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更重要的是使观念在碰撞中更新升华,思路在比较中拓展拓宽,勇
气在震诧中奔突迸发。通过“拉练”,再度激发为民谋福祉的志气:不继续解放思想,就不敢勇创第一,就打不开幸福大门。
问,沉下身子“求点子”。
深入群众鱼得水,脱离基层树断根。该市按照“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要求,拜人民为师,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去年11月开展的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进步,访民情、解民忧、保民安、帮民富、暖民心”为内容的“五同五民”活动,全市500余名机关干部分赴各乡镇,9天内收集群众意见627条,向市直部门反馈196条。同时还把网络问政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去年12月4日,网友关注民生问题集中办公会如期召开,该市主要领导与网友聚集一堂,就动漫城赌博、公交车管理、城市环境等9个突出问题,共同商讨解决的办法,作出具体安排,赢得了民心。
想,开动脑子“闯路子”。
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既没邯郸学步,又不鹦鹉学舌,该市勇开先河,一个更加清晰的民生幸福图展现在人们面前:推进丰城南昌同城化进程,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街道)公办中心幼儿园全覆盖,率先实现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综合服务全覆盖,率先实现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
集民力,促转型,为幸福丰城建设夯实物质基础
幸福哪里找?找经济发展的带动力。
有人把改革创新比作是丰城人的DNA,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丰城又怎样落子布局?该市决策层认为:传统发展模式之“危”,乃科学发展模式之“机”,丰城应集中民力,闻“机”起舞。
有城无市,空间受阻,升级缓慢,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乱搭乱建……有的城市曾遭受一些挥之不去的“死结”,丰城如果不小心,也易染上“城市病”。
城市经济,路在何方?
“把产业优化升级作为转型发展的核心,把丰城建成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机遇面前,该市胸有成竹。跳出老城,在该市丰洛铁路以东规划总面积15平方公里的商贸物流园区建城市综合体,成了新班子首选答卷。充分依靠干部群众提高政府执行力,破解了城市发展中的用地难、融资难、招工难三难,亮出“清非”、“清贷”、“清违”新三招,取缔非法瓷土矿23处,清收不良贷款1亿多元,在城市规划区“拆违” 5万平方米。良好的环境吸引企业家纷纷抛来“绣球”,欧亚达、香港五洲、盛世同创等商贸物流项目签约资金共135亿元,赣州银行、九江银行、中科剑邑、洪源小额贷款4家金融机构相继落户。
晨曦微露,自行车、摩托车、小轿车密集汇合,成千上万的员工从四面八方涌向工业园;夜幕降临,车流又鱼贯而出。丰城工业园被批准为全省第一个县市高新技术产业园,是江西首批6个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之一,在全市税收中“三分天下有其一”,力争“十二五”末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目前园区企业达207家,创新产品从流水线上源源不断流向国内外市场。“生钱的'生'字,就是一个平台上一头牛,牛市牛市,就是要通过产品创新再上市。”本土民营上市企业华伍副总章助发说。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生物食品产业基地,总部经济产业基地……以产业转型为核心,在拓展产业平台上实现新突破,开放型经济势头强劲。去年,该市签约项目138个资金近300亿元,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在去年12月开展的“项目开工月”活动中,开工建设21个重点项目,合同资金53.5亿元。
去年12月,从北京传来的一则喜讯犹如冬日里的一股暖流,温暖全市人民的心:该市粮食首次突破20亿斤,成为全省第二个年粮食总产超20亿斤的县市,受到国务院表彰。在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在提高粮食基础地位时,着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富硒产业产值达10.47亿元,带动农民增收2.2亿元。
惠民生,广覆盖,为幸福丰城建设加大资金投入
幸福在哪里?问黎民百姓的满意度。
对为生存担忧的失地农民来说,每月领到养老保险金是幸福;对躺在医院不需为“生孩难、生孩贵”而困惑的产妇来说,看着“宝宝”呱呱坠地是幸福;对挤在大班额看不到黑板听不清老师讲课的学生来说,走进宽松明亮的教室是幸福;对身居低矮破旧的中低收入家庭来说,住上安全舒造的保障房是幸福……这都是丰城的真实写照,老百姓最有解释权。
最操心的是孩子,最担心的是身子。
该市计划三年时间总投入2亿元,通过“改造一批、收购一批、新建一批”三种模式,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街办)公办中心幼儿园全覆盖,为幸福丰城教育固本强基。
“不仅要落实好高龄津贴的发放工作,还要为老年人办好事实事,让他们过上幸福美满生活。” 今年1月7日,该市市委书记杨玉平来到尚庄街道云庄村看望103岁的刘梅秀老人时关切地说。为使老人生活无忧健康长寿,今年该市80岁以上高龄老人可按年龄段分别获得50元、100元、300元的长寿津贴。去年7月以来,该市还为万名未参保城镇小集体职工办理养老保险,实现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据悉,全省有百岁以上老人600多人,最多的县市就是丰城,占近六分之一。
人人在房住,有房人人住。
来到丰矿棚户区阳光居住小区,工地上热气腾腾,百来号建设大军正为“决战一百二十天,建成新居七千套”挥汗如雨。该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数量全国罕见,去年总开工建设9000来套,新建改造农村危旧房1061户。今年2月18日,又一个和风日丽的日子,该市新城区剑声家园人头攒动,2012年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工仪式隆重举行。今年,该市继续将保障性住房作为重点民生工程,新建4711套。
改善民生需要真情实意,更需要真金白银。投资2800万元的丰城三小扩建和投资3200万元的丰城四小新建工程投入使用;民政涉外收养、五保供养等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理顺丰城中学办学体制,建设特教学校;投入1亿元新建2座医疗大楼……
幸福不仅满足衣食住行,还要看精神世界。在殷实的物质生活下,无论青年还是中老年,甚至鹤发耄耋,渐趋享受穷其一生的追寻--快乐的精神美餐。
走过新老城区结合部的邮政大楼,华灯初上,一场场露天歌舞盛会拉开帷幕,舞友们围成一个圆圈纵情高歌,纵步共舞,酷似呼伦贝尔草原篝火盛会的那种场面。“我们天天来跳,可是场地太小,去杨柳湖、富佳广场又太远,希望多建些休闲场所,去帮我们说一说么?”“老城区人口密集,只拆不建。在新老城区结合部建10个小公园,要舍得投入,再难也要做下去。”该市决策层的回话让市民听后乐开了花。
“咚咚锵,咚咚锵……”春节前走进尚庄北坑村,锣鼓喧天,戏院子里围满了人,该村的农民剧团正在演唱古装戏。70多岁的剧团老团长熊长福白天种地,晚上唱戏,每月还定期到城里感受都市夜生活,去文化广场跳交谊舞。
第三篇:肇庆市城乡幸福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2013广东民政论坛二等奖论文
肇庆市城乡幸福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肇庆市民政局
黄学武 肇庆市委党校
韩银娥
新形势下党中央提出“要把社会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社会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加快社会建设的重心在社区,社会和谐的基础在社区,改善民生的依托也在社区,维护社会稳定的根基仍在社区。为此,今年肇庆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一系列加强社会建设的精神,在全市正式启动十件惠民实事之一——城乡幸福社区工程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这是肇庆市深化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村(居)幸福指数,建设幸福肇庆的具体体现和重要行动。
为深入了解肇庆市幸福社区建设现状、存在问题,掌握第一手数据资料,为肇庆市幸福社区建设工作提出对策建议,肇庆市民政局与肇庆市委党校组成了调研小组,于2012年6—10月对全市38个试点社区进行了实地调研。此次调研采取了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并同时发放800份调查问卷,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基本情况
(一)“幸福社区”工程建设创新推进,备受基层群众拥护和支持。当前,我市城乡“幸福社区”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全市38个城乡幸福社区“六个一”基础设施建设全部配套完善,“十项保障服务”体系同步推进,各城乡社区的公共保障服务功能不断强化;政府与社区的职责厘清工作正在推进,社会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城乡“幸福社区”工程呈现一片向好的发展势态。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指示,上下联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大力推进各地“幸福社区”建设工作。其中端州区积极建设规范化、信息化“幸福社区”,创新幸福主题,拓展社区服务;鼎湖区依托村(居)人文地理的有利条件,着力打造“文化幸福社区”;四会市前瞻规划,分期分批实现“幸福社区”全覆盖;高要市结合创建卫生城市,大力治理社区“脏、乱、差”现象;广宁县扎实推进,幸福社区“六个一”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快;德庆县结合农村建设特点,突出抓好“生产服务型”“幸福社区”建设;肇庆高新区加大投入、创新理念,积极营建与高新区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幸福社区”。
此次城乡“幸福社区”工程建设,由于市委、市政府统一规划、科学部署、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取得了较好成效,在全市引起了深远反响,切切实实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增强了全体社会的幸福感,得到基层群众的广泛拥护和大力支持。
(二)以“幸福社区”工程为载体的改善民生工作成效显著。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建设的发展,社会建设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建设幸福社区有利于引导各级党组织围绕人的发展、完善、提升、感受和幸福来思考推进工作,实现经济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一直以来,肇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工作,在改善民生工作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成效显著。尤其是此次开展的城乡“幸福社区”工程,总的来看,在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幸福社区”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得到新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得到新提升,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进一步得到提高。
城乡“幸福社区”工程建设确实是一件厚德惠民的实事好事,它是我市建设幸福肇庆的一部分,加强了党的领导,密切了新时期党群关系,巩固和提高党的形象地位,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我市城乡“幸福社区”工程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但也应该看到“幸福社区”是一个长久工程,城乡“幸福社区”工程仍然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应该以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去完成。
二、存在问题
在取得成绩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全市人民的期待相比,我市城乡“幸福社区”工程建设无论是在思想认识还是在具体执行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城乡“幸福社区”建设的重视度不够。
城乡“幸福社区”工程是肇庆市委、市政府今年新推进的工作。有些部门思想不能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对城乡“幸福社区”工程不够重视。有的领导干部和居民对其理解不够科学、全面,工作当中缺少目标、思路和方法,工作推进比较缓慢。
(二)对幸福社区的理解标准不一致。
由于我市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不同地方的干部和居民对幸福社区建设的理解各不一样,不同地方对“幸福社区”建设的标准理解也不一致,造成推进城乡“幸福社区”工程的要求和自我要求不一样,进而加剧城乡“幸福社区”工程进展进一步的不平衡。
(三)大部分社区建设“幸福社区”基础薄弱。
肇庆属于欠发达地区,大部分社区“六个一”基础薄弱,设施不完善。部分试点社区财力不够,主要工作经费来源于财政的20万启动资金。没有试点的社区情况可能还要差些。此外不同社区“六个一”工程面临重点难题不一样,城镇社区由于场地限制,在小广场或公园建设方面存在困难;农村社区主要在文体活动中心,家庭服务中心等方面存在困难。
(四)对城乡“幸福社区”建设的投入不够。
部分地区对城乡“幸福社区”工程的投入远远不够。有些因为经费投入不够,配套资金不到位,影响工作正常开展;有些是精力投入不够,存在“等、靠、要”等依赖思想,工作被动,甚至存在应付检查的现象;有些是基本投入缺乏,如地方工作人员紧缺,没有安排专门工作人员;有些是宣传投入不够,对城乡“幸福社区”工程的宣传力度有限,没能很好的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参与性,居民对城乡“幸福社区”工程的了解不多,支持不够。
(五)“六个一”工程设施利用率不高。
目前社区已经建立的基础设施,但是由于设施不够、数量较少,并且布局集中在居(村)委会附近,造成居民使用不便,参与热情度不高。再加上开放管理不善,一些文体活动中心的设备不符合居民实际需要,成为摆设。如农村社区要符合农民劳作习惯,适宜晚间开放;很多社区的图书资料应因地制宜适合普通居民阅读。
(六)社区服务能力有限。
一些社区开展的服务很少,特别是山区县,服务内容不全,服务条件不够,缺少专业的服务人员。总的来说,肇庆市城乡“幸福社区”工程中的十项保障服务”体系基础薄弱,有的还处于探索建立阶段。具体来说,存在以下问题:
劳动就业方面,社区很难完成劳动就业培训工作,山区县有些社区甚至从来就没进行过农村劳动力专项培训。尽管工作上面有要求进行劳动就业培训,但在社区中难以开展。一是社区条件有限,一些社区缺少培训设备、培训场所,更没有能够培训的教学人才。二是社区培训过多依靠上级机关组织,由于经费问题,不能发挥很好地发挥社会力量组织培训,培训往往流于形式。
人口计生服务方面,普遍存在只重计生不重服务的问题。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室更多的是侧重计生检查,计生服务室从布局来看就是为了检查。很多社区的计生服务站存在着突击检查时开放,平时利用不足的问题。
残疾人服务方面,社区残疾人服务尚不健全。一是社区本身对残疾人的服务不够,服务内容、服务时间、服务次数都十分有限。二是在帮扶残疾人就业方面做得不够。虽然政府成立了一些机构,有力地解决了残疾人就业问题,但解决的面仍然不够,其它社会机构有义务和职责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但大多是以货币解决,这些钱交给了有关部门以解决残疾人服务问题,但没有针对性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三是有些社区没有设置残疾人康复中心,有些社区即使有残疾人康复中心,但康复中心一般缺乏指导老师,而且康复中心离乡镇一般较远,对残疾人来说更不方便。由于设施和技术指导的限制,残疾人很少使用,残疾人康复中心意义不大。
居民精神文化需求方面仍然无法满足,尤其是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开展次数少、内容单一。有些社区很少组织文化活动,社区关爱服务形式较单一,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慈善服务和走访慰问活动积极性较低。在农村,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主要限于农家书屋,其它形式的活动较少,通过调查发现,农家书屋的书籍书面少,内容陈旧单一,利用率也不高。
有些地方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一方面是山区县社区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很多社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太差,有些医疗所是社区自己成立的,有些是民间医生成立的,缺乏专业的医疗设备和医疗人员,医疗服务也不够完善。另一方面是有些社区的卫生环境较差。有些社区的卫生缺乏统一管理,公共卫生设施建立不全,卫生保护全靠居民自觉。由于经济落后加上居民素质低,使得有些社区生活垃圾不能得到很好处理,垃圾成堆的现象时有发生。
(七)社区职责不清晰。
首先村(居)委会承担了太多行政职能。有些村(居)委会挂牌多达十几个,几个工作人员却要承担党建、计生、创文、民政、文教、医疗、就业、统计、安全、综治、调解、征兵、信访、环卫、工青妇、低保、优抚救济、弱势群体以及其他各种阶段性突击性工作,忙于应付各种上级任务。其次村(居)委会自身管理建设功能缺失。一是社区工作人员配置不足,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社区工作者招募难度较大,影响工作成效。二是社区工作人员不属于政府公务员系列,他们的工资水平普遍较低,工作能动性不强。尤其是山区县,大多数村干部都是在忙完自己的事情的空余时间才能来处理社区事务,业务处理能力普遍不强。
第三缺乏非政府组织以及社会力量的助力。一些本可以由社会组织完成的工作,因为涉及到一定利益,上级政府却不肯下放权利,造成很多不方便,导致居民的自治意识和社区认同感不强。
三、对策建议
(一)厘清各自职能,做好相关工作。
1、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功能。
基层党组织是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培育居民自治意识,提高居民自治能力。要进一步加强村(居)委会建设,完善村(居)委会直选制度,支持村(居)委会依法组织开展自治活动,协助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构开展工作。全面推广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等民主管理制度,开展市(区)委委员和各级党代表、机关在职党员、党员义工、党务工作者“五进社区”活动,健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社区制度。畅通党委、政府和群众之间沟通渠道,建立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作窗口,认真接待、倾听和了解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并表达群众意愿,为群众服务。
2、发挥村(居)委会自身的服务职能。
村(居)委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服务职能。它是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村(居)委会在镇(街道)的指导、支持和帮助下进行自我治理。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村(居)委会的职责是强化自身的服务功能。在“幸福社区”建设中,村(居)委会主要职责是做好“六个一”工程和“十项服务”功能的具体工作,抓好村(社区)自治,同时受理居民的服务申请。对于自身不能处理的事务,及时向上级政府汇报,请求相关指导或帮助。因此,应对村(居)委会做到行政减负,对上级政府行政事务只是一种协助功能。
3、建立承担镇级行政职能的农村(社区)行政服务站。建立农村(社区)行政服务站,承担镇级行政职能,既将政府服务延伸到村居,也将权责下放到村居,同时村民直接在家门口就可以办理国土建设、社会保障、人口计生、综合服务、法律服务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事项,不但解决村(社区)没权力的问题,也利于维护基层稳定。
4、发挥社会组织力量,实现社区共治。
在城镇社区,要建立健全社区居委会下属的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公共福利、计划生育、群众文体等各类专业委员会,积极发挥各项专业委员会的职能。推行居民代表与业主代表、社区居委会成员与业主委员会成员交叉任职。在农村,要由党组织引导,村干部牵头,组织村民成立计划生育、治安保卫、村民互助等工作小组。要积极培育各种社会组织,对于在社区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组织要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和物质精神奖励。
(二)统筹兼顾全局,制定考评标准将工作落到实处。建设幸福社区要明确幸福社区的内容和标准才能有的放矢。幸福无边,内涵丰富,且各人理解不同、需求不同,对幸福的内容和标准的期待也不同。因此,肇庆市建设幸福必须要结合实际,统筹兼顾,科学制订具体的指标,并且将幸福社区指标纳入政绩考核机制,充分发挥指标体系的目标导向功能、检测诊断功能、考核评价功能,形成倒逼机制,引导各级政府以普遍增强群众幸福感为工作导向,从目标和制度上引导和督促各级政府把幸福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1、科学理解幸福社区建设。幸福社区建设应该包括各种软件和硬件两大方面。软件方面以建设“六好”(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平安和谐社区为基准,逐步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硬件方面主要是落实“六个一”工程和“十项公共保障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
2、遵循相应原则制订幸福社区考评标准。紧密结合肇庆市的实际情况,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双重评估”原则。即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两个方面应设计不同的权重。
二是坚持地区差异化原则。根据肇庆市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对“两市三区”(端州、鼎湖、四会、高要、高新区)和“四个山区县”(广宁、怀集、德庆、封开)在同一个考核指标上应使用不同的标准。
三是坚持动态调整原则。由于建设幸福社区是一个长期工程,因此对幸福社区的评价指标应该是一个动态的体系。
四是坚持强制性原则。幸福社区应该与官员职位晋升建立长期联系机制,对幸福社区建设工作应出台严格的制度规定,体现其强制性。
3、细化各项考评指标,做到实处。
根据以上原则,课题组进一步制订了幸福社区评价的指标。幸福社区评价体系括“六个一”工程、“十项保障服务”体系和组织领导三大部分。
(三)完善服务体系,提升社会服务功能。
1、继续完善村(社区)硬件服务设施。
按照一室多能的原则,整合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提高社区服务设施综合利用率。要加大老人、小孩、残疾人的服务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具备老年人活动、日间照料、助餐等功能的新型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有条件的地方,还要建设网络办公系统,实现服务事项的业务受理、业务处理、部门审批等多个环节之间的无缝衔接。试点建设“12345服务”热线平台,全天候对政府服务事项进行查询、求助、报案、监督、评价等等。
2、丰富村(社区)的服务主体与服务内容。
在服务主体方面,坚持政府资源供给的主体地位,引导走向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发展路向。大力发展第三服务业,积极引进社会力量,按市场力量选择服务肢体,大力推进政府采购公共服务。在服务内容方面,除了“十项保障服务”体系外,有条件的社区可根据不同居民的个性需求,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社区服务。例如,面向社区老年群体的日间照料服务,面向社区残疾人和优抚对象的康复治疗服务,面向社区困难家庭的就业培训服务等等。在服务模式上,要发挥村(居)委会工作人员、专业社工、义工的共同作用,采用联动服务模式。
3、发展社区交往、交流,形成村(社区)凝聚力。
一方面,村(居)委会要每月、每周、每日定时举办社区交往活动,可以在村(社区)的文化广场、活动室举行具有特色主题的社区交往,形成定期社区交往机制。另一方面,开展社区文化创意,提供居民交流话题和渠道。在城镇社区可以举行以家居养老、子女教育、等主题座谈会,有条件的社区可以组织集体外出休闲活动。在农村,可以举行知识普及、技能学习、文艺欣赏等主题的交往。在交往过程中,村(居)委会要通过创办板报、制定口号、加强宣传等方式形成社区的凝聚力,增强居民的归属感。
4、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满足居民精神需求。
要经常组织村(社区)的文体活动,村(社区)可组建自己的篮球队、羽毛球队、舞蹈队等,由村(居)委会或上级政府出经费组织文体比赛。要增加文艺下乡活动,保障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利用多种形式、多种媒介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确立具有各自特色的“幸福主题”,形成统一的宣传口号,扩大幸福社区建设的影响,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培育社区共同的价值观。
第四篇:关于幸福美丽家园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幸福美丽家园建设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XX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州西南缘,县城东邻小金,西靠壤塘、道孚,南与甘孜州XX县接壤,北同XX县毗连,距省会成都487公里,离州府所在地马尔康92公里。国道317线、省道211线纵贯境内。全县幅员面积5550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109个行政村。有藏、羌、回、汉等14个民族,总人口7.3万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以农业为主的高原山区县。三年前,乡村是通村路金川气候适宜,有“阿坝江南”的美誉。气温年差较小,日差较大,夏季湿热无酷暑,冬季温和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2.8℃,极端最好气温38℃,极端最低气温零下12℃,平均无霜期 182天,多年平均降水700毫米,日照年平均为2130小时。
二、幸福美丽家园建设主要做法
做法之一:河坝村建设方式。河坝村地理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相对比高半山、牧区条件建好,同时村民接受新鲜事物的意识较快。针对河坝村建设一是基础设施建设。
(一)路的建设。路包括通村路、通组路、入户路,均建成水泥路面,建设标准:通村路路宽4.5米以上,特殊地段不低于3.5米,厚度18厘米,每公里设置3—4处错车道,宽度在6.5米以上;通组路建成水泥路面,路宽3.5米以上,特殊地段不低于3米,厚度 16厘米,在适宜的地方建设错车道;入户路路宽1米以上,长度30米(从家门口开始计算),厚度12厘米,投资标准:通村路30万元/公里,通组路9万元 /公里,入户路每户补助900元,建设方式:一事一议、专群结合,补助资金仅够材料、租赁机械、材料运费、技术人员工资,大部分考村民投工投劳自备沙石、平整路基、砌堡坎,村民通过一事一议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监督下村民自行修路。
(二)村级活动室、文体广场建设。主体工程采取“挂网招标”,附属工程路实行“专群结合”。
(三)安全饮水工程。大部分村寨已实施了安全饮水项目,只对隐患进行提升整改,未实施安全饮水的村寨,只给予pe水管,县水利局现场技术指导和安装。二是“五改两建风貌提升”。组织村民召开村民大会推出本组2—3户示范户,由村两委牵头组成技术服务队进行打造,同时由示范户将费用向村民大会做详细公布(包括国家的补助、自己的投入),并由村民做出评议和决议,最后由服务队集中统一打造。三是产业结构调整。由农业、畜牧、林业、科技局因地制宜规划出短期、中期、长期产业发展规划。
做法之二:高山、高半山建设方式。地理条件差,气候相对河坝恶劣,海拔高,离主公路较远,基础设施建设较落后,村无娱乐场所,路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安全水是影响农牧民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因此,高半山建设主要做法一是路(通村路、入户路、通组路)的建设。由交通局、农业局进行“比选”模式施工,而且建设标准相因比河坝较高,通村路基宽度为4.8米以上,厚度20厘米;通组路、入户路保持河坝的建设标准,二是安全饮水。无论多远户户必须引用安全水,具体水利局组织实施,农户按照技术要求投工投劳挖沟填埋管道,最后召开村民大会进行满意度测评,达到100%农户满意为止;三是“四改”(改厨、改厕、改圈、改庭院)建设。对于家庭条件确实困难的农牧户,在“四改”中可适当降低建设标准:改厨内墙必须沙灰粉糊,灶台必须贴瓷砖;改厕内外干墙必须沙灰粉糊;改圈必须与住房离一定的距离且盖顶,外墙若为石墙不粉糊,若为砖砌必须沙灰粉糊;改庭院要求,收拾整洁,坝面硬化。对于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的农牧户必须达到标准“四改”河坝建设标准。四是必须修建600平方米的村民娱乐场所,达到“六有”标准。五是产业结构调整,由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因地制宜地地制定出短、中、长期发展规划。
做法之三:牧区建设方式。一是纯牧区建设,根据牧民定居行动计划,主要对牧民进行集中安置,实现家家有固定房、户户有新帐篷、人人饮用安全水、村村有活动中心,组组之间建设一级碎石路面,宜安太阳能的集中点,户户安装太阳能,达到牧民“住得下、住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二是半牧区建设,彻底改变人畜同楼居的现状,路、五改达到高半山建设标准。三是产业结构调整,由畜牧局针对牲畜品种进行改良,提高肉质、产子数、奶产量。
做法之四:景区建设方式。一是路达到“河坝”建设标准;二是“五改”建设,其中改厨,内墙必须全部贴成瓷砖,改厕,内墙必须全部贴成瓷砖,建成冲水式的厕所,户户必须有浴室(宜安装太阳能的必须安装,不易安装太阳能的需安装电热水器),改圈,要确保圈与居室有较大距离,必须半封闭喂养,改庭院,要求庭院内栽植宜观赏的花草和可供游人休闲,改水,由水务局组织实施,户户必须达到安全饮水标准,三是“风貌”建设,建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藏族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的风貌特色,打造乡村旅游,提高收入。
我县以幸福美丽家园建设为抓手,通过实施幸福美丽家园建设,建设后的村寨,崭新的村活动室拔地而起,宽敞的村文化广场与精致的水景观相映生辉,村寨户户通水、通电、通路,广播电视、通信实现全村覆盖。村寨处处青山绿树花影重重,蝶舞鸟鸣流水幽幽,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色彩斑斓。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和城乡面貌进一步美化,农牧民群众收入水平和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村两委建设进一步加强,村级民主管理长效机制初步建立,村级硬件设施管护、环境卫生等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寨特色鲜明、设施配套、有产业支撑,体现了“与当地产业和经济要素结合的发展性、空间布局和建筑形态的多样性、周边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相融性、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的共享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面貌已现端倪。
三、幸福美丽家园建设的启示
1.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处理好幸福美丽家园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关系。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完善城乡融合的科学规划,建设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做到城乡互动的产业支撑,以更快的发展速度、更好地发展质量,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以幸福美丽家园建设为抓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达到城乡持续、稳步、共进的目标。
2.必须坚持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处理好中心任务和全面推进的关系。建设幸福美丽家园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结合乡镇、村、寨的实际分别制出详细规划,明确近期、中期和长期建设目标和发展任务,分阶段、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使各项建设有章可循,各业有序发展。
3.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处理好典型示范与全面推进的关系。依据规划,做到实地调查,结合村情、民愿、民俗在整体形象前提下,分组、寨指导,采取“一事一议”方式,打造典型示范户,做到有物可借鉴,扬长避短,达到别具一格的整体形象。
4.必须坚持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农民自主自愿的关系。进一步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要坚持群众路线,强化群众观点,相信群众、动员群众、依靠群众。落实好“一事一议”的项目建设民主决策机制。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实现规划民议、项目民选、过程民建、质量民管,最大限度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页12尾页
第五篇:幸福村调研报告
关于幸福村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跟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步伐,促进本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搞好我村党组织建设,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全村群众在村支部村民委的直接领导下,村民安居乐业,积极务农,井然有序地搞好各自的农事安排及农业生产。村三职干部,各组长经常走进农户家中,详细了解民意,积极听取民众建议,大家经常聚在一起积极发言,讨论议题,参加各项村务工作。为本村的经济、社会事务发展出谋划策。通过近一两年的相互学习和工作交流,了解到了村民的基本思想动态和生活、生产情况及他们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并搜集到了一些有关影响开展工作的重要信息。为了能够更好的帮助村民处理、解决他们在实际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切实减轻其思想顾虑,便于促进农业生产,着实增加农民收入。以村书记为首的村干部通过实地摸索、查阅资料,走访一家一户,询问有见识的致富能人、群众代表、拜访农村“书一’等方式,现将关于幸福村的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幸福村基本情况
1、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幸福村位于龙潭镇东南部,与胜利村隔沟壑相望、与金江村和合井乡洛莫村相邻。距离龙潭镇大约有7公里。平均海拔
1200米左右,气候温暖、干燥,日照充足,物产丰富。属于低山河谷地带。居住有彝族、汉族。现有4个村民小组,农户151户,人口760人。旱地450多亩,水田140多亩,四周环绕有几百亩以青杆树为主的林杂木。主要农业作物有:玉米、水稻、小麦、大豆、豌豆、红苕等。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主要经济林木有:核桃、青花椒。主要矿产有萤石矿。全村现有一所可招收三年级以下的村不完全小学,有一名正式编制教师。更好地方便了村组适龄儿童就地入学。全村基本上都通上了自来水。看上了无线电视,装上了移动电话。
为了增加家庭劳动收入,绝大多数年轻力壮的村民都纷纷自主或者预约到内地、沿海地区务工、经商、就业。这已成为其主要的家庭收入来源。很多农户因此而盖起了漂亮的砖结构平房,楼房。穿着上也不再脏乱,很讲究干净利索;居室卫生也改善多了,特别是年轻人谈吐十分文明。很多村民接触到外面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后,对自我的感触很深,回村后结合我村实际,因地制宜地搞起了运输业,纷纷成为两轮车、四轮车的拥有者。有的成为了致富的带头人,技术的传播者,城市的建设者。他们既见了世面,开阔了视野,又带动了我村经济发展。是名副其实的实干家,创业者。
为进一步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便于村民了解,查阅生产、生活知识,现村里建有一所图书室。为使农村党员干部更好更
系统的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接受农业农村致富信息,我村配备了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接收播放室。
2、基层党组织建设现状
幸福村党支部现有共产党员21人,其中女性党员3人,男性党员18人。入党积极分子3人。其中20--30岁3人,30--40岁1人,40--50岁4人,50岁以上14人党员趋于老龄化。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农民整体思想文化素质低
由于本村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较少,90%以上村民是彝族群众,接受汉文化和掌握有些知识、技能有一定的困难。那些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劳动技能的青壮劳动力又经常外出务工,留在村组中的人员大多是老、弱、病、残、妇、幼,这部分人整体素质偏低,思想观念落后,习惯于进行刀耕火种的传统生产方式。跟不上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节奏,对效益农业接受程度低。一家一户单干的思想严重束缚制约了农业合作化集约化的进程。
2、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困难重重,村级组织力量不强 目前本村几乎无产业可谈,无农业协会可言,这也是我村下一步必须硬着头皮走的路子。目前村民收入多为玉米、水稻种植。村级经济几乎为零。同时,随着劳动力外出的增多,在家党员年龄偏大,发展新党员后备力量不足,造成村党组织相对薄弱。缺少充满活力的致富的带头人。
3、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制约,我村各组居民居住分散,耕地一大半以上为大于25%的缓坡地、陡地,难以规划利用,集聚效益。加之这些地段又缺少水源。导致土地利用率低下。本村距离龙潭镇较远,发展服务业也缺少发展空间,本村城乡化进程缓慢。
三、加快本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1、要想摆脱贫困、发家致富,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至关重要。政府在加大对我村帮资金、帮技术的工作力度同时,我们自己要想方设法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意识和科学素质,提高群众的“造血”功能,进一步激活农民群众要求致富的强烈愿望。组织推广普及农业新技术,引导和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致富项目,为有创业能力的村民提供贷款办理服务,业务指导,努力为村民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千方百计培养一批致富典型,以点带面,促进我村经济发展。
2、坚持从本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挥资源、区域优势,以烤烟生产为主导产业。同时幸福村地处低山河谷边缘地带,气候温暖,山地、坡地多,最适宜种植经济林木,可以发展成为核桃生产基地,青花椒生产基地。利用水田发展生态养殖业;可以种植时令蔬菜、大棚蔬菜。以此增加农民收入。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确实改善我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改水改厕力度,改善农户居住条件。通过政府扶持,动员和组织村民修建小水库、水塘等小型水利工程,以备旱灾
时自我急救。加快我村的农田水利(修筑机耕道、引水渠等)建设,增强抗灾能力。不断改善本村医疗卫生条件,努力改善人居坏境,应在各小组修一个垃圾池,统一堆放焚烧处理垃圾,美化村容;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使村民老有所养,有所保障;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参合率接近100%,实行大病统筹,杜绝村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提高村民的劳动素质和劳动技能是加快我村整体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增加农民家庭收入,脱贫致富的基础。以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为契机,围绕本村农业的发展特点和外出市场劳务的需求情况,开展各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技能培训,让绝大多数把握基本的农业生产知识和实用技术,提高农民就业和创收能力。同时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农民增强市场意识和适应能力,使我村村民能够自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来组织农业生产,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
5、加强我村干部队伍建设,为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发展经济,必须精诚团结,凝聚合力,个人素质再强,但假如各吹各的调,只能是一盘散沙,最终一事难成。力争建设一支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村干部队伍,为加快本村经济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6、远程教育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系统工程,要搞好远
4、加强劳动力就业培训,提高村民市场经营意识。
程教育工作,全村干部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与修养,才能够当好农民群众的信息传播员,农业技术的指导员,群众放心的服务员;重视并做好宣传工作,农民认识不足,就是我们宣传不充分、不到位,只有宣传到位,调动农民的兴趣和积极性才能很好的开展远程教育工作。我们要力争做到有计划性、针对性,张贴或广播远程教育播放内容,让农民对远程教育了然于胸,只有做好计划和安排,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推动我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调研人:拉马尔且
2012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