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佳木斯市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0年佳木斯市金融支持地方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0年,全市各金融机构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金融改革,加快金融创新,切实维护辖区金融稳定,加强和改进外汇管理,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努力推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贯彻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及灵活性
全市各金融机构要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市经济金融运行形势,适应经济金融发展所面临的时代背景和环境变化,与时俱进,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紧迫意识,增强传导货币政策的整体合力,超前谋划,积极运作,进一步保持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其针对性和灵活性,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最大限度的金融支持。
(一)保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提高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通过与市政府、金融机构及上下级行建立信息互通平台,利用金融机构行长联席会、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及向政府汇报会等方式,及时传导国家 1 货币信贷政策,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强政银企之间的沟通与对话,引导区域信贷投向,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推动金融改革,加快金融创新,切实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更好地履行中央银行职责,切实加强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作用。
(二)加强货币政策分析和研究,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果。不断完善“金融监测重点联系行制度”,增强对经济金融形势的监测和研判,及时掌握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力度、重点和节奏,加强窗口指导,引导信贷资金合理均衡投放。建立健全金融监测体系,发挥好利率、存款准备金、金融市场、房地产金融等监测体系的作用,不断提高综合分析判断能力。继续完善信贷政策导向评估系统,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及中央银行信贷政策的演变予以调整和扩展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项目及评分标准,将不断增强对特殊领域、突发性事件、热点与难点问题信贷政策延伸度的快速评价反应,使评估报告制度发挥更大的效力。继续加大调查研究的力度,及时对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做出及时准确的前瞻性分析和反馈,切实提高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三)充分合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提高调控水平。加快推进再贷款、再贴现业务,进一步解决中小金融机构流动性不足问题。建立并完善电子票据系统,促进商业信 用票据化。有效发挥支农再贷款政策的引导作用,扩大“三农”信贷投放,2010年全市县、市两级人民银行要管好用好支农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农田水利建设,大型农机具贷款支持力度,扩大涉农贷款的比重,更好地支持“三农”发展。
二、切实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督,着力优化金融机构信贷结构
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控”的原则,继续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中各个环节对金融政策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扎实有效的窗口指导工作,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加强对地方性金融机构贷款进度和投向的引导和监测,促进信贷资金真正用于实体经济,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调整信贷投向,引导信贷资金有重点地向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倾斜,向经济社会薄弱环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倾斜,向扩内需、保民生领域倾斜,推进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要保证重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贷款,优先保证已开工和在建项目的资金需要,全力支持我市“十项重点工程”建设。并且,采取货币信贷政策分类指导的方式,突出“八个信贷投放”重点,积极发挥信贷政策作用,促进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积极引导各金融机构加大对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改善经济结构和提高区域经济增长质量、效益的信贷支持与服务。积极引导各金融机构要紧紧围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配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重点把握好适度宽松 的货币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合理安排信贷资源,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
(一)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与服务。各金融机构要以“惠农、利农、便农、富农”为宗旨,努力加大农村信贷支持力度,为“三农”经济拓宽融资渠道,改进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引导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加大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村专业户和农户的支持。在积极向上级行争取支农再贷款支持的同时,充分协调辖内各国有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采取协议存款、跨行业同业拆借等方式筹集支农资金,加大基础农业的贷款投放力度。农村信用社要将80%以上的新增贷款用于农民、农业和农村,非农业地区的信用社要将40%以上的新增贷款用于农民、农业和农村。创新贷款担保手段和方法,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及适合“三农”经济发展需要的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和农机具抵押贷款的试点工作全面开展,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信贷服务质量,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
(二)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基础优势产业、核心产业、新型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的信贷支持与服务。引导全市各金融机构加大对石化、冶金基础优势产业发展,加快推进装备制造等核心产业转型升级,对推进生物、航空航天、核电风电设备制造、硅基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的信贷支 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自主创新和节能环保的信贷支持与服务。树立“绿色信贷”的新理念,引导辖区内各银行类金融机构合理控制信贷投放规模和进度,严格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及生产能力过剩行业中落后产能和工艺的信贷投入,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大范围产能过剩,严格控制钢铁、水泥、煤化工等产能过剩行业和产业的信贷投入,严格控制对高耗能和高排放行业的贷款,着力提高信贷质量和效益。
(三)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工程项目的信贷支持与服务。发挥好经济杠杆和间接融资功能,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与促进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升级相结合,准确把握调整改造工作重点,针对工业主体投资实力不足的问题,政府应争取一定的国家政策资金扶持,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提升投资主体融资能力。构造以信贷融资为主、财政融资和证券融资共同发展的融资格局,建立工业投资企业资信评价系统,提高其资信水平和融资的能力。积极引进先进融资方式,拓宽项目融资渠道,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工业建设。大力发展票据融资业务,鼓励企业直接融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和上市融资,积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促进资金来源多元化。
(四)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信贷支持与服务。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中小企业 发展的有关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开辟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指导各金融机构开展中小企业联保贷款试点。督促各金融机构稳步提高对中小企业贷款比重,确保中小企业信贷支持政策落实到位。在合理控制信贷风险的基础上,优化信贷结构,进一步简化贷款程序,积极开发设计适合中小企业发展模式的金融产品。
(五)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扩大就业的信贷支持与服务。继续推动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业务的开展,提高贷款审核效率,扩大贷款规模,满足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资金需求,加强对吸纳下岗职工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强对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的业务宣传解释和监督检查,引导经办银行向符合贷款条件的学生及时发放贷款,切实为经济困难学生及时提供资金支持。
(六)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消费信贷业务的信贷支持与服务。各金融机构应结合消费信贷业务特点,合理确定与信贷条件、利率水平相适应的预期违约率、损失率,加强与房屋、土地、保险、担保等部门的协调合作,加大对住房消费信贷、汽车消费信贷、大额耐用消费品信贷的投放力度。特别要加大对居民住房消费的信贷投入力度。进一步优化住房消费环境,支持居民住房消费,促进房地产市场合理、健康发展。同时,加快发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研究开发满足农民不同特点、不同层次需求的消费信贷产品,为农民扩大 消费提供便利,活跃农村消费市场。
(七)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业发展工作的支持与服务。各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办林权抵押贷款、林农小额信用贷款和林农联保贷款等业务,充分利用财政贴息政策,切实增加林业贴息贷款、扶贫贴息贷款、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覆盖面。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发挥在林农贷款中的重要作用。农业银行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大林业信贷投入,同时依托“惠农卡”积极开展符合林业产业发展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应利用结算网络完善、网点众多等优势,积极提供银行卡、资金结算、小额存单质押贷款等金融服务项目。其他各国有银行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参与林业贷款业务。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优化审贷程序,简化审批手续,结合实际积极开展林业金融咨询和相关政策的宣传活动。
(八)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工作的支持与服务。各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已经明确的各项金融支持政策,要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制度,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科学确定对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村官”发放贷款的额度、期限、利率和偿还方式,并推广普及多种融资工具,及时满足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项目多元化融资需求。要注重依托当地政府设立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区和创业孵化基地,积极支持大学生“村官”创办农副产品小型加工业、发展特色种 植业和养殖业、创办农业专业合作社和科技型小企业等自主创业或带动就业的项目,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的引领和辐射拉动作用。对财政出资设立专门创业基金为大学生“村官”提供直接资金支持或贷款担保贴息的,要高效率做好信贷服务和配套金融支持。要配合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切实做好大学生“村官”金融支持相关数据信息填报工作。发挥好扶贫贴息贷款、小额担保贷款、助学贷款和微型金融的积极作用,支持更多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和繁荣农村经济发展。
三、改进和创新农村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充分发挥基层人民银行的各项职能作用,增强金融服务经济的作用,不断改进和创新金融服务,制定符合区域经济运行特点,具有实用性的工作措施,防范辖区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全力实现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一)大力推广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确保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效果显现。要积极探索开辟适合农村实际的融资渠道,总结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工作的成功经验,并逐步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积极探索土地经 8 营权抵押贷款和农机具抵押贷款等业务的开展,努力解决农户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充分调动和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方面的内在积极性和创造性,重点做好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争取实现根本性突破,全力助推农村金融机构尝试开办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和农机具抵押贷款业务。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实际特点,积极探索、创新适合当地实际、创造性一强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生存实际效果。积极运用现代商业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改进和提升面向 “三农”及“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审慎稳健开展金融创新,合理分散金融风险。
(二)防范金融机构信贷风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确保金融资产安全运行。继续引导各金融机构在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防范自身可能出现的风险,在信贷增长比较快的时候,更要注意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要积极引导和督促金融机构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合理评估和有效防范地方融资平台信用风险,加强贷款用途管理,防止变相使用银行贷款作为项目资本金;要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变化,严格执行有关房地产信贷政策,促进房地产金融健康发展。尤其是地方金融机构要高度重视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问题,科学配置信贷资源,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切实加强流动性管理。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在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中的作用,重点监测可能 9 影响系统性金融稳定的区域金融风险,进一步强化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
(三)有效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要大力改善信用环境,推进诚信建设,加大对逃废银行债务现象的遏制和打击力度,切实保护金融企业的合法权益;解决抵押贷款中介收费标准过高和金融机构抵贷资产过户交费过高的问题,为企业和金融机构减负;推进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分析的标准化,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时效性和真实度。金融机构在加大贷款营销力度的同时,完善操作制度建设,加强贷前审查,重视贷后管理,从制度上保证风险损失最小化。加大信用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促进金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尚。金融机构通过对守信单位增加授信额度,简化贷款审批手续等,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实现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健康发展。
(四)有效推进市场直接融资,重点解决经济发展资金紧张与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的矛盾。积极推进辖区农村信用联社加入全国银行间市场,加强同业拆借资金管理,努力推荐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积极引导金融资源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快金融机构次级债券业务发展,推动中小金融机构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金融债券。
四、提高外汇服务水平,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为充分发挥外汇在支持地方外向型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进一步推进进出口收付汇核销制度改革,简化贸易信贷登记管理,允许企业出口收汇存放境外,便利企业灵活运用外汇资金。重点支持企业到境外开展资源类项目投资,进一步简化手续,稳妥开辟对外投资新渠道,积极探索建立跨境资本流动调控的长效机制。严厉打击地下钱庄、网络炒汇等违法违规行为,整顿和规范外汇市场秩序,为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提供和谐的金融环境。
五、努力提升金融服务及管理水平,扎实推进金融服务现代化程度,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
扎实推进金融服务现代化,全面提升金融服务与管理水平,加强金融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与财政、税务部门进行沟通,做好财税库横向联网的推广工作,加强业务创新,做好政府补助资金及社保资金的直接发放试点工作,提升服务于民生的能力。优化农村地区结算服务环境,积极开展支付工具和相关金融业务创新,认真做好支付结算及账户管理工作。加强征信管理与服务,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改善社会支付信用环境。加强现金分析预测及人民币流通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工作,保证现金合 理供应。深入开展反洗钱现场检查,将反洗钱现场检查范围扩大到保险和证券业,确保辖区良好的货币流通秩序。
二0一0年二月二十六日
第二篇:关于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银银发〔2010〕93号
人民银行各市中心支行,永宁县、贺兰县、灵武市支行;国家开发银行宁夏分行,农业发展银行宁夏分行,各国有商业银行宁夏分行,交通银行宁夏分行,邮政储蓄银行宁夏分行,宁夏银行,宁夏黄河农村商业银行,石嘴山银行,各村镇银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力度,促进我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动建立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目标,以推进县域经济结构调整、支持现代化农业建设为重点,以不断改善农村地区信用环境和生态环境、提升农村地区支付服务效率和质量,推动县域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改革创新为内容,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县域金融服务水平,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资金投入,努力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县域金融服务需求,为我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二、基本原则
做好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工作,要始终遵循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结合我区实际,按照以下基本原则推进:
一是坚持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的原则。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要始终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以政策扶持为保障,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健全和完善正向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激发各类金融市场主体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效性。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和发挥比较优势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我区各地县域经济特色和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积极探索、创新适合当地实际情况、可操作性强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切实增强金融支持效果。
三是坚持风险可控和优化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创新信贷管理体制,积极运用现代商业网络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完善信贷管理办法,强化内控机制,合理分散风险,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努力提供优质金融服务,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县域金融服务水平。
三、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近年来,我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立足自身基础和优势,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大部分县(市)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新农村建设、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等方面成绩显著,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总体看,对县域经济信贷投入仍然不足。各行要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为已任,在全区范围内加快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切实提高县域金融服务水平,全力促进我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一)实行倾斜政策,积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各级人民银行要充分考虑县域经济实际,灵活运用好窗口指导、再贴现、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充分发挥央行资金导向作用,引导资金向县域回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执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健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措施,建立和完善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大力支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切实落实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政策,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资金管理办法,建立完善信贷投放比例考核机制,使县域金融机构新吸收的资金有效投入到县域经济发展中。
(二)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增强整体合力。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发挥各自优势,明确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政策性银行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等中长期信贷资金支持力度。农业银行要适当下放分支行的贷款审批权限,采取有效措施,逐年提高农贷比例。邮政储蓄银行要扩大开办信贷业务的营业网点,加快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优化审批手续,在积极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基础上,适度提高优质客户的授信额度。村镇银行等新型涉农金融机构要立足支农、支小的定位,发挥小额、分散、流动的优势,满足农户和涉农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结合各自实际,寻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并适当增加县域分支机构,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实现经济金融互利共盈。
(三)完善服务体系,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多方面的信贷支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继续完善符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各层次信贷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县域经济全面发展。一是努力满足农户种植、养殖信贷资金需求,夯实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二是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环保政策,以及有市场、有技术、有发展前景的县域民营企业,根据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周期以及缺乏有效抵押担保等实际情况,建立适应企业授信特点的授信审批、风险管理、激励机制,支持高新技术、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出口创汇、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发展;三是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进一步拓展“公司+农户”、“协会+龙头企业+农户”、“信贷+保险”等多种贷款模式,为特色优势农业的加工龙头企业提供规模化、长期化的信贷资金支持;四是大力支持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电网改造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为“三农”服务的日用百货、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中心,以及县镇村三级连锁超市建设;五是完善对县域商贸、餐饮、运输等金融服务,探索加强对现代物流、信息咨询等金融支持,加大特色旅游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县域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
(四)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信贷投放“瓶颈”问题。目前,抵押担保的缺失是制约信贷投放的最大障碍。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突破传统观念,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探索符合农村经济特点的担保方式。进一步扩大农户和农村企业申请贷款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凡是现行法律未予禁止、权属清晰、估值合理、能够流转,可用于担保的各类动产和不动产,均可用于贷款担保。根据各地区的农业优势、产业以及农副产品的生产、供应和销售周期,灵活设计信贷产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利率,不断完善创新信贷产品的操作流程,积极探索发展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荒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业设施等抵押贷款。规范发展应收账款、股权、仓单、存单等权利质押贷款。力争今年我区县域内重点创新信贷产品取得新突破,县域多元化的资金需求切实得到满足。
二〇一〇年六月二十日
第三篇:市政府关于做好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意见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转发市人民银行、市银监分局 《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支持襄樊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市人民银行、市银监分局《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支持襄樊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〇一〇年一月十四日
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
支持襄樊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
为进一步巩固经济企稳回升的大好势头,充分发挥金融在重点产业调整振兴中的促进作用,现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和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有关文件精神,结合《襄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跨越式发展规划》(襄樊政发„2009‟27号)的实施,就进一步做好银行业金融服务,支持襄樊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做大信贷规模
(一)2010年全市银行业支持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为:贷款净投放在2009年新增150亿元的基础上再增加100亿元,争取达到150亿元;贷款余额在2009年基础上实现“保六争七”,即突破650亿元,争取达到700亿元;贷款增幅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增量贷存比超70%。
(二)正确理解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意图,把握好“适度”内涵。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2010年襄樊经济发展目标,及早谋划2010年信贷工作,统筹做好各季度,特别是一、二季度的信贷资金安排,合理规划全年信贷增长。具体落实上抓住目前国家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机遇,充分利用政策的惯性作用,做到“一个加大”、“三个注重”、“四个从速”,即:加大对经济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型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信贷支持;注重银政合作,注重银企对接,注重优化信贷流程;从速跟进地方经济发展战略部署,从速出台2009年银政、银企合作协议落实措施,从速安排已建重点项目续贷资金,从
1速办理符合信贷政策且担保、抵押手续齐全企业的贷款。
(三)继续开展“转变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做大信贷总量的同时,按照商业可持续性原则,努力克服银行“贷大、贷长、贷集中”的现象,逐步调整贷款总量分布结构,扩大对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要求县域有分支机构的银行每年将一定比例的信贷增量用于支持县域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要全部用于当地,农行和农村信用社在县域新吸收的存款原则上要用于当地,其他商业银行在县域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县域新增邮储资金回流比例达到50%以上。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增量不低于上年水平,增幅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幅。
二、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地方经济发展目标的融合,着力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
(四)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抓住国家推动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政策机遇,积极跟进全市超常规发展工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建设规划,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双千双百工程”(千亿级高新区、百亿级园区,千亿级产业、百亿级企业)和全市130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为载体,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襄樊构筑与省域副中心城市相匹配的支撑平台。
(五)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银发„2009‟386号),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配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金融调控要求,研究跟进地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信贷支持目标,短期内重点解决金融危机所导致的流动性不足问题和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帮助企业走出眼前困境;中长期信贷支持应侧重于重点产业的战略布局与发展,集中力量满足产业重组整合、升级改造和结构调整的融资需求,提升产业内生能力。
(六)在支持地方产业调整振兴的过程中,注重发挥金融的资金导向作用。对符合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要求、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符合银行信贷原则的企业和项目,要力保信贷资金供给,特别是优先保证手续齐全、符合项目开工和建设条件的重大投资项目所需配套信贷资金的及时到位;对符合中央新增投资投向、正在报批或需要继续完善新开工条件的重大投资项目,要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和项目单位的密切沟通协商,扎实做好信贷审查和信贷资金拨付的前期准备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大型政府投资项目和产业链中辐射拉动作用强的骨干重点产业企业,鼓励银行按照“信息共享、风险分散、合作共赢”的原则采取银团贷款模
式支持,发挥银行合力作用,形成优势互补;对主导性重点产业的核心企业和关联中小企业,要在科学把握贷款期限、规模和利率的同时,着力改进金融服务方式,不断提高对新兴产业集群金融支持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坚决落实好有保有控的信贷政策。对不符合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要求,技术标准、项目资本金缺位的项目,尤其是国家明令限期淘汰的产能落后、高耗能、高排放项目,银行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信贷支持;对属于产能过剩的产业项目,要从严审查和审批贷款,并采取妥善有效措施保护银行信贷资金安全。
(七)针对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将为消费市场拓展提供强劲动力和广阔空间的现实,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涉及扩大消费和消费结构升级的产业、技术产品和基础设施改善的金融支持;注重完善住房、汽车消费信贷制度和业务流程,实现资信调查、信贷办理、资产抵押、贷款担保、违约处置等全过程的法制化、规范化;通过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支持发展文化旅游消费以及农村消费等,带动消费金融市场的繁荣与发展。
三、深化金融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功能
(八)壮大襄樊银行业金融组织体系。在发挥国有大银行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继续开展引进股份制银行工作,年内争取招商、华夏、民生、光大等银行在襄樊设立分行;积极推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年内力争引进主发起人设立1家村镇银行;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年内确保辖区2家县级农村信用联社改建成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
(九)加大县域金融服务力度。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区别对待、差别授信的方法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限,加快内部管理体制和业务流程改革,实现机构、业务、服务“三下乡”。要求:政策性银行在做好主营业务的同时,积极向商业性金融业务渗透;国有商业银行普遍设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从风险定价、成本利润核算、信贷审批激励约束、违约信息通报、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发挥专业化经营优势;农业银行尽快组建并完善“三农”事业部,增强县域银行机构服务功能;农村信用社继续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发展面向农户的小额信贷业务;邮政储蓄银行在加强网点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将富余资金以市场化手段转入可运用于县域银行机构的路子,加大邮储资金回流县域的力度,拓展资产业务;市商业银行在继续完善公司治理、壮大资本实力的基础上,加快向县域延伸机构和业务的步伐,发挥本土金融的积极作用。对支农、支小贷款发放比例高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人民银行襄樊市中心支行将给予积极的再贷款支持。
(十)积极开展金融服务创新。围绕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鼓励设立专项担保基金,促进成长型的中小电子信息企业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探索发展创投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组成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对授信、担保、保险等业务开展集成创新,满足重点产业中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规范发展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股权、仓单、存单以及知识产权等权利质押贷款,满足重点产业和新兴行业中自主创新型中小企业“短、频、急、小”的资金需求;有条件的银行要推行电子商务合作服务模式,以网上银行为基础,利用互联网快捷便利优势,开展电子商务领域合作,开发电子商务联保业务,将小企业信贷产品与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进行资源整合,突破小企业金融服务上的地域性限制。在县域和农村金融服务中,大力发展农户贷款,拓展对农业产业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巩固、推行宜城“行业协会+联保基金+银行”信贷模式;探索大型农用生产设备、土地经营承包权、可转让林权等为标的的抵押贷款;探索订单与保单相结合的金融工具,开发“信贷+保险”金融新产品等方式,通过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与互动,促进县域信贷资金投放。
四、推动企业调整融资结构,多方面拓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的融资渠道
(十一)积极支持企业通过股市融资。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推进企业上市,继续做好上市后备企业的培育和储备,积极争取高新区纳入“新三板”(非上市企业股权融资)试点范围,加大扶持上市企业政策的落实力度,促成一批符合产业政策、具有产业优势的企业走向市场直接融资道路。
(十二)有效推进企业发债工作。在重点推进市城投公司发行债券的同时,积极关注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创新,探索依托工业园区、产业基地、企业孵化园区等产业集聚区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相关银行要有针对性地设计综合性金融服务方案,提供包括债券承销、融资顾问等全方位服务,为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新渠道。
(十三)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社会化的风险投资机制。加快发展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吸引国外有实力的风投公司投资我市有潜力的项目和企业,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引导保险公司以债权等方式投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
(十四)利用融资手段推进产业整合。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通过发放并购贷款积极支持企业并购重组,创新发展针对产业转移的信贷产品
和审贷模式,探索多种抵押担保方式,为企业新发展提供便利,促进并购重组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基础作用的发挥。
五、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为持续扩大信贷投放创造条件
(十五)开展信用创建目标考核,突出信用创建重点。按照“政府主导、央行推动、部门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建设模式,全面推进信用企业、信用乡镇、信用社区、信用区域四大信用工程和以征信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设“信用襄樊”。2010年信用创建目标:保持襄樊连续五年荣获的“A级金融信用市州”称号,保持各县(市、区)“最佳金融信用县”称号。创建重点上,主要围绕扩大中小企业信贷覆盖面开展信用企业培植工作,通过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评级和授信制度,消除银行与借款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信用优良企业的贷款需求得到较好地满足。力争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参加信用评级家数达1000户以上,A级信用企业数量在全省位居前列,新增中小企业信贷客户100家以上;围绕推动全民创业开展样板信用社区创建工作,将信用社区创建与创业就业小额担保贷款结合起来,扩大贷款金额;围绕支持“三农”开展信用乡镇创建工作,确保农户信用等级评级面、信用户贷款证发证率、持证农户在授信额度内贷款满足率达到100%,提高信用乡镇创建实效。
(十六)完善信用担保体系,优化贷款发放环境。改革现有担保公司体制,积极引进民营资本,引入市场机制,增加政府注资规模,做大做强担保公司。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凡不违反现行法律规定、财产权益归属清晰、风险能够有效控制、可用于担保的各类动产和不动产,都可以用于融资担保。市政府部门继续开展清理中介机构工作,规范评估程序,对贷款抵押担保、评估、登记等涉贷收费项目按照就低不就高原则重新核定收费标准和收费内容,取消不合理收费和重复收费,降低融资成本。
(十七)建立银政企合作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市政府金融办在整合金融资源方面的作用。探索建设“襄樊市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网”,以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为主体,政府职能部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社会中介等共同参与,搭建政、银、企多方的全天候、常态化、无缝隙的网络融资对接平台,实现政银企信息共享,提升中小企业融资效率。充分发挥经济主管部门在培育企业金融意识、收集企业信息方面的助贷作用。人民银行襄樊市中心支行继续加强与市发改委、经委及房管、劳动等经济主管部门的信息沟通与合作,在金融支持重点项目、金融支持企业成长工程、金融支持房地产开发、金融支持全民创业等方面形成良
性互动,为银行与企业搭建多种对接平台。鼓励银行自主开展专业化、小型化、有实效的信贷产品推介和发布活动,推动银企对接向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方向发展,按计划、有步骤地履行好2009年市政府与省直相关银行签订的三年授信798亿元的合作协议。
六、建立健全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协调机制,维护金融稳定(十八)人民银行襄樊市中心支行、襄樊银监分局辖内机构分别通过发挥“窗口指导”、监管引导作用,推动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人民银行要密切跟踪宏观经济走势,加强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与监测,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金融宏观调控的要求,紧密结合辖区实际,积极开展信贷政策宏观指导,坚持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制度,引导金融机构把握好信贷投放的方向、力度和节奏,合理配置信贷资源。银监部门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要求,加强监管引导和风险提示,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信贷管理制度,加强信贷风险和投向管理,在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基础上,发挥信贷引导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十九)加强信贷风险预警监测。人民银行襄樊市中心支行、襄樊银监分局辖内机构要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信息互通机制和联合预警机制,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上加强沟通、协调和联动。要及时分析研究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金融服务状况的变化,关注对大企业、大项目投放的贷款质量,关注信贷资产潜在风险,配合政府部门做好政府融资平台的整合、风险监测和防范工作,保持襄樊良好的融资形象。(二十)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和管理。人民银行襄樊市中心支行、襄樊银监分局要发挥各自职能作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切实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和管理。
(二十一)加强经济金融形势、金融改革措施的宣传,引导公众形成正确、合理的预期。完善金融机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体制建设,依法妥善处置金融风险,确保襄樊经济金融稳健运行。
主题词:金融 服务 意见 通知抄送:市委各部门,襄樊军分区,各人民团体。
市人大办,市政协办,市法院,市检察院。
襄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0年1月14日印发
第四篇: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意见
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 有力支持县域经济建设
我县从2003年成立“创安办”到2005年改建设立“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办公室”以来,各部门积极协作,通过几年的共同努力,金融运行外部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一是社会信用环境良好,无重大逃废金融债务案件发生;二是金融法治环境进一步好转,金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有效运转,针对金融部门的犯罪案件下降;三是政府服务金融效率提高;四是社会中介机构行为受到政府的重视与政策规范;五是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各项制度措施得到制定和落实;六是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舆论氛围逐渐形成并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金融机构内部运行机制得到完善,存贷款数量逐年稳步增长,存贷款从03年末余额的35.59亿元和22.19亿元增加到08年末的105.34亿元和32.31亿元(没加财政存款),增加了69.75亿元和10.12亿元,分别增长了195.98%和45.61%;不良贷款也实现“双降”,从03年末的余额8.76亿元,占比39.48%下降到08年末的余额2.15亿元,占比6.67%,绝对额减少了6.61亿元,不良贷款占比下降了32个百分点;银行业盈利能力增强,03年末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帐面利润为负767万元,08年全年除农村信用社外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经营利润5208万元。(农村信用社因地震灾害影响,计提2亿多呆账和抵贷、固定资产损失,账面利润为负2亿8千余元。)。2003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1.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4.5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
14.68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53亿元,比重39.7:23.1:3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6亿元。200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26.2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2.98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6.46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6.84亿元,比重34:36.8:2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49亿元。从03年到08年全县经济总量已实现翻翻,第二产业经济总量也超过第一产业占据首位,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更增长了近二倍,但贷款余额仅增长了45.61%。显示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有所滞后。
目前中江县银行业金融机构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较为突出。03年末,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为62.35%;08年末,存贷比为30.67%;截止09年9月底,存贷差继续扩大,为27.65%(存款余额为145.68亿元,贷款余额为40.28亿元),比08年初增加32.37亿元。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仅占新增存款的19.75%,其贷款余额中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5.99亿元,占总贷款余额的14.88%,而工业贷款余额为0.99亿元,仅点全部贷款余额的2.46%。一方面是银行难贷款(为保证信贷资金安全,按银行贷款投放要求,在辖区内有效投放信贷载体不足,大量存款资金不能投放出去。),另一方面是县内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难(无有效抵押、担保财产,自身素质等原因难以得到银行机构的认可,这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要害所在。),使银企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这种势
头持续发展下去,将会对经济发展和银行业机构自身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不良贷款“双降”压力仍大,虽然到08年末按四级分类统计不良贷款实现“双降”,且降幅较大,但因“5.12”地震造成中江县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损失巨大仅靠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努力,短期内难以弥补。09年截止9月底,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4.47亿元,占比11.1%,较年初有所回升(年初为2.15亿元,占比6.67%)。全县银行业政府背景不良贷款余额9436万元,累计欠息4308万元。其中:涉及农村信用社7393万元,累计欠息4178万元;国有商业银行政府贷款670万元,欠息130万元,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公职人员拖欠和担保拖欠银行贷款形成的不良贷款335万元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受地震灾害间接影响的产业、企业的贷款风险由于时滞性还未反映出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及震后金融生态环境劣变等诸多不利因素,将会进一步加剧不良贷款“双降”工作难度。
三、农村信用社因灾导致不良贷款大幅度增加,抵债资产受损,资本充足率大幅下降,经营效益恶化。截止09年9月末,全县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五级分类余额10.12亿元,不良贷款率达34%,资本净额为-7.1亿元,资本充足率为-23%,拨备覆盖率仅27.8%,因地震及历年原因形成亏损累计达2.81亿元,股金分红受限,直接影响持股人持股积极
性,农村信用社股金稳定性面临严禁考验。
四、金融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08年涉及机关公职人员不良贷款清退率仅为27%,在全市处于较低水平。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陈案累计执结率为79.3%;新案执结率为22.1%。全县尚有历史遗留的“三乱”集资7户,金额296万元需要继续清退。有5户已改制企业的银行贷款本金3738万元被悬空。
五、警惕诚信缺失借款人借震逃废金融债务行为。“5.12”汶川特大地震,给中江全县经济造成重大损失。据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统计:全县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29.29亿元;县域内房屋、道路、交通、桥梁等各类基础设施受损严重。部分诚信缺失借款人由于对金融政策的歪曲理解,有意将长期不能偿还的债务全部归咎于此次地震损失,企图逃废银行债务,部分农户对在农村信用社的灾后农房重建贷款也出现有意拖欠利息的现象。县域良好的信用秩序是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而重新建立起来的,如果因为部分诚信缺失借款人借用地震灾害逃废金融债务而被破坏掉,对地方经济金融的负面影响将是长远,因此,政府要加强灾后诚信环境建设,强化诚信意识,防止出现借核呆政策虚假评估、恶意逃债等行为发生。
六、县域经济环境有待改善。县域经济整体发展缓慢,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企业规模小,银行单个贷款成本高、风
险大,确实让银行“难贷款”。其次,县域经济担保机制还不健全,不能有效地提供社会化担保服务和信用服务,这也增加了银行贷款的难度。银行实行的贷款授权授信制度和贷款责任终身制使银行“惜贷”“慎贷”、“惧贷”,不佳的县域经济环境也给新的金融机构的设立、金融业务的创新与发展等造成困难,也阻碍了金融自身的发展。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金融也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农村有效需求不足、农民增收难、就业形势严峻等难题的关键。对“壮大县域经济”,实现我县“三年全面恢复,五年经济翻番,八年全面小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加强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就是要针对当前县域金融发展中存在的“组织机构单一”、“金融资源外流”、“信贷资金投入不足”、“金融服务水平不高”、“社会诚信意识欠缺”等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方位促进县域金融的发展进而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进行体制创新,重构多层次、多主体的县域金融组织体系。县域金融组织构架应该是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地方商业银行、农业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联社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有机组合而成的完整体系。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适应农村多层次金融需求,构筑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并
存、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适度竞争,并且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规范民间金融,充分发挥民间金融组织的支农作用。民间金融作为正规金融的补充,对其一味的打压效果未必好,要区分其性质,加以区别对待。在对待民间金融问题上,宜疏不宜堵。对于一些具备条件的民间金融组织,可考虑将其“扶正”,变身为正规金融。如目前推行的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工作。可以期待,通过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与推广,地下钱庄等民间金融机构将逐步被“收编”,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的有生力量。民间金融组织由于有信息和成本等方面的优势,与正规金融形成了良好的互补效应,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将民间金融合法化、规范化,降低其负面效应,充分发挥其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完善征信体系, 建立有效担保机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舆论监督等手段, 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的正向激励和逆向惩戒机制;广泛开展企业信用评级和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社区、信用企业和信用户建设活动, 进一步营造“重信用, 讲诚信”的社会风气;加快工商、税务、公安、银行等部门的信用信息资源联网步伐, 推进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实现社会信用信息资源共享 培育壮大资信评级机构,规范发展企业资信评级市场。
三、农村金融部门要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 采取“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适度宽松”的方针,积极向上级行争取优惠政策和信贷资金;加深对乡镇企业和农户的了解与沟通, 挖掘优质客户, 在防范风险的同时, 加大对优质乡镇企业和农户的贷款投放力度。乡镇企业和农户要转变经营管理理念、不断扩大规模、增强竞争力、规范财务管理、树立诚信观念、增强还贷意识、与农村金融部门互信、互利、实现共同发展。
四、进一步完善信用担保机制,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一是积极推进会员制互助式担保机构、商业性担保机构建设;二是成立政府、企业协会之间的担保基金,建立相应的联保机制;推动建立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积极搭建融资平台,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调动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服务的积极性,逐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和发展瓶颈。
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金融担保体系。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采用龙头企业担保、行业协会担保、中介机构担保和农户联保等担保形式向农户发放贷款,变零售业务为批发业务,畅通资本金补充渠道,完善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放大担保倍数。加强合作,实现银企双赢。
五、县域金融机构对做好信贷工作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继续认真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二是在风险可控的
前提下,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有效满足辖内经济发展的贷款需求;三是积极努力争取上级行对县级的信贷政策支持;四是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功能,创新融资方式(如“注册商标质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动产质押贷款”、“专利权质押贷款”、“帐户托管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林产抵押贷款”、“订单农业贷款”等),根据实际需要及时、科学、合理安排贷款投放计划,进一步提高信贷服务水平;五是加强金融知识宣传和对企业的财务辅导,主动寻找和培育优质客户;六是要有效防范金融风险,认真分析经济发展趋势,掌握行业信贷风险变动情况,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和防范控制能力,妥善化解不稳定因素努力维护辖区金融稳定。
六、进一步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加大“诚信中江”的建设力度,加快对公职人员不良贷款的清收进度;督促有关部门和企业加大对已悬空银行债务的清理力度,坚决制止和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司法部门要继续加大对胜诉金融案件的执行力度,进一步提高金融胜诉案件的执结率;工商、税务、建设、国土、司法等职能部门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降低金融机构办理抵押贷款、处置抵贷资产等业务中的各项收费,减轻企业的融资成本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成本,减少处置损失。
七、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严格考核。为切实加强对全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建议成立一个专门机
构(将金融办设为常设机构),统一领导、协调全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全面工作;制订各工作目标,建立健全考核机制(为鼓励县级金融机构大力支持中江经济建设,按07年制订的对县级金融机构的奖励标准,提高奖励幅度,按信贷投放的万分之五计奖,),落实奖惩,严格实施考核。搭建政银企协调沟通平台。建立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联席会议制度,不定期举办融资洽淡会、推荐会,多渠道促进银企合作,满足企业有效信贷资金需求。组织开展诚信宣传活动;对信用体系、征信体系、担保体系建设和信用户、信用村、信用社区、信用乡镇建设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并积极开展创建和评选活动。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支持与合作。我们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长效运行机制。继续坚持“政府主导、人行和银监助推、金融机构主体参与、部门配合、县乡联动”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运行机制。通过创新思路、建章立制,调配精兵强将,承担起创建西部金融生态环境最佳区域的历史使命。促进县域经济金融协调、健康的发展。
二00九年十月二十二日
第五篇: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准确认识和把握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从国际看,金融危机导致的急剧动荡逐渐缓解,世界经济正缓慢复苏,但复苏动力不强,还存在很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全球金融体系仍然脆弱。尤其是美国失业率继续高企、欧洲再现主权债务危机,显示全球经济复苏仍然存在不确定性。目前,欧央行货币政策保持非常宽松的取向,美联储实施了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势必加剧全球流动性泛滥,加大新兴市场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同时,由于各国经济周期不同步,经济政策主张差异明显,国际合作和政策协调难度增加。
从国内看,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持续发展存在较多有利条件,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但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除了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外,通胀预期增强,部分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仍然偏高,外汇净流入压力较大也十分突出。而近期物价上涨速度持续加快,通胀压力不断上升,进一步加大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难度。受全球流动性激增、大宗商品价格上扬、国内货币存量较多和劳动力成本趋升等多种因素影响,预计今年CPI仍将维持高位。正确处理好落实稳健货币政策与支持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系
2011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金融机构应深刻理解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和内涵,增强大局意识,切实提高贯彻落实稳健货币政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真正把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各项措施和要求落到实处,并通过切实优化信贷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升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质量。今年货币政策已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所以防止贷款过快增长是稳健货币政策的重要内容,是各金融机构必须服从的大局。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稳健货币政策并不会影响经济发展正常的资金需要。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正处于加快发展振兴的关键阶段,有必要继续保持一定的贷款增速。各金融机构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掌握辖区贷款需求总量和需求性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要把握好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保持各期限贷款结构的平衡,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要增强信贷投放灵活性,结合地方经济正处于振兴发展爬坡阶段这一情况,在信贷投放总量可控的前提下,合理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满足合理资金需求,支持区域经济加快发展。
提高贯彻执行稳健货币政策的灵活性、针对性、主动性、敏感性和前瞻性,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在稳健货币政策取向上,各金融机构应比历年更加注重提高贯彻执行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妥善把握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积极配合地方政府的战略部署,注重政策组合效应,保持对经济发展的必要支持力度。更加注重提高针对性。稳健的货币政策力求改变房地产贷款、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中长期贷款占比居高不下的局面,但也要从实际出发,更加注重推动金融机构适当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确保已开工项目资金需求,尤其是要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加注重提高主动性。主动协助地方政府健全地方金融体系,积极做好利率市场化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工作,为改革打好微观基础。更加注重提高敏感性。关注金融风险状况,建立金
融机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措施,密切掌握金融机构经营状况,提高风险预警的灵敏度,严防个别金融机构、个别业务、个别领域风险蔓延演变成系统性风险。更加注重提高前瞻性。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要立足当前,放眼未来,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金融盈利点,壮大区域经济总量,促进区域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均衡协调发展。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加中小企业有效资金需求
中小企业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新动力,中央多次强调,要综合采取多种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好已出台的金融支持政策,积极吸收、借鉴其他地区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有效模式和成功经验,创新辖区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做法。在合理控制信贷风险基础上,进一步简化贷款程序,发挥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门机构的作用,重点满足符合产业和环保政策,有市场、有技术、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流动资金需求。要积极探索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管理体制,制定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和授信制度,防止由于信贷授信不及时或标准过高而将大部分中小企业排斥在信贷支持对象之外。要针对不同的中小企业研究不同的信贷支持方式,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要根据中小企业的不同生产周期、市场特征及资金需求,合理确定贷款期限,防止人为延长或缩短贷款期限,给中小企业增加利息负担和贷款难度;要从中小企业的实际出发,适应中小企业贷款额度小、频率高的特点,积极开发设计适合中小企业发展模式的金融产品,大力开办应收账款质押、股权、仓单、货权、林权等权力质、抵押贷款,灵活运用票据贴现、信用证等融资方式,逐步推出商业承兑汇票业务,满足不同类型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积极推进和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鼓励各类信贷担保机构通过再担保、联合担保以及担保与保险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服务。要充分利用政银企对接平台强化银企沟通,建立长期的银企对接合作机制。
加强对“三农”的金融支持,保障“三农”发展的资金需求
2011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完善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策。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都要进一步增加涉农信贷投放。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有序发展小额贷款组织,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
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和配合,发挥信贷资金的杠杆作用,扩大货币政策效应为把稳健的货币政策落到实处,应积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协调和配合,宣传解释稳健的货币政策,给政府出好主意,拓展融资渠道,增强本地区对资金的吸引力,为经济发展争取资金支持。要加强与发改委、统计局、工信局、金融办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增强与政府部门联合举办项目推介会的频度和力度,促进金融和企
业供需的有机对接,积极为拓宽融资渠道提供服务。继续健全和完善经济金融形势分析季度例会制度,加强对货币政策执行情况的调查、分析和反馈。地方金融机构一定要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增强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力争在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振兴方面有新的更大的作为。
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宏观政策实施效应的评估和反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贯彻落实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应积极配合政府大力推进金融安全区创建,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加大失信惩戒,保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各家金融机构要积极与地方政府、司法、工商等职能部门配合,与企业加强协调,充分发挥金融同业优势,促进辖内社会信用环境的根本好转。要坚持金融支持经济发展与维护信贷资金安全并重,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发生信贷资金风险作为金融服务的基本出发点,统筹兼顾,密切关注信贷高速增长情况下银行资产质量和安全问题。充分发挥金融稳定协调机制的作用,更好地防范和处置金融风险;加强对经济回升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的监测,严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确保金融运行平稳,为地方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保驾护航。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
一、金融业的产生对经济的影响
金融业包括一切与货币有关的活动,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并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古老的农业时代,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孕育了货币的产生,其作为媒介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降低了交易费用,使商品交易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上展开,让社会财富能够在区际、代际间的一传播、延续和继承,货币的产生也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积累货币区实现自己财富的增值,激发了人们创造财富的无限欲望。可以说,货币的出现时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从此,金融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开始发挥作用。
货币的产生和发展,使原先在同一过程中买卖紧密结合的物物交换,分割成买和卖两个阶段。如果卖者在出卖以后暂不去购买,或者给予购买的人自己的产品还没有卖出,便产生了赊销,预付和接待,这就出现了信用活动。中世纪城市商业经济的兴起以及重商主义的兴盛,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借贷活动以及借贷工具的发展。同时,航海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商业的发展,繁荣了信用活动,使得及信用工具多样化。
信用工具和信用形式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资金转移和生产者资金规模限制的问题,这使得金融工具的交易成为可能。信用工具的交易又使得信用工具本身成为金融性的供交易的商品,从此金融市场就与商品市场、劳务市场一起成为支撑商品经济大厦的三大支柱。
在古代,由于人们经济活动区域狭小、分裂和不统一,导致货币不统一,为了适应商品跨区域流通的要求,货币兑换业产生了。随着自信规模的扩大,又逐渐开办保管现款业务,进而办理借贷,最后发展成为私人银行。这些商业银行的产生旨在为顺畅流通而健全通货,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积极的条件。
可见,金融业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货币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同时,金融业的产生和发展又保证了货币流通的正常进行,从而推动了经济的顺畅发展。
二、工业经济时代的金融发展与经济
18世纪60年代,英国发生工业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的正式确立,金融业也以此为标志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对经济的主动性作用
在金融业产生的最初阶段,在高利贷信用模式下,放款者没有把吸收货币当作真正的业务来经营,这时的银行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是很下的。高利息使得只能资本家的利润很低甚至无利可图,他们迫切需要低利息以及能汇集社会闲置资本的现代意义的银行。从而,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和发展的银行业在17世纪逐步建立起来。到19世纪后半叶,在英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英格兰银行为中央银行并辅之以商业银行等不同种类的专业信用机构的金融体系。英格兰银行把银行券的发行扩展到用于为新兴工商业提供贷款支持,并以经营获利为目标,开辟了银行向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使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由最初的“适应性”作用转变为“主动性作用”,金融的地位发生了重要变化。随后,各国都逐渐建立了现代化商业银行。这些银行的产生和发展,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2.银行作为“万能的垄断者”对经济产生了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迅猛发展,造成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导致银行的集中。银行数目急剧减少,而银行资本却急剧增加,银行所支配的资本大部分都掌握在大银行手中,大银行分支机构迅速发展壮大。银行垄断组织的实力进一步增长和加强;金融机构呈现多样化趋势;对外扩张速度加快,形成了具有国际意义的跨国银行。银行垄断在世界范围内变成了一种对经济、政治等社会活动施加影响、发挥重要作用的组织。
由于信用的发展和银行垄断的形成,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银行对企业的资金供应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银行可以通过信用活动监督企业的活动,有的还通过购买企业的股票参与企业的活动。而垄断的工业资本也用过购买银行股票等多种渠道参与银行的活动,这样,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起来,形成了金融寡头。金融寡头以银行为中心不仅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而且主宰着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3.银行券的产生为部队换纸币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人们更多地是关心货币是否能买到价值相当的商品,而不是或实体的价值量。流通中磨损的铸币依然被人们在流通中运用,说明货币可以用象征性的货币符号来代替铸币执行其职能。
银行券最初是兑换金银货币的凭证。后来,和银行以自己拥有的金银货币为保证,发行自己的银行券。从开始在一张空白的字句上临时填写金额,到后来发展成为事先印制好的具有不同面额的钞票。这样,银行券就成为银行发出的代替金银货币流通的可随时兑换的信用货币。银行券的出现时货币币材的一大转折,为纸币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二战之前的30多年间,金本位体制解体,金铸币流通中介,部队换信用货币广泛流通,使经济不再受各国黄金储备数量的制约,信用货币可以在生产潜力允许的情况下先于生产而出现在经济生活中,并带动经济的发展,这使得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大大提高。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由“主动性”转变为“先导性”。
三、后工业经济时代的金融与经济
在后工业时代,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资源配置和资本流动的全球化成为其主要特征,表明经济和金融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随着黄金和美元的彻底脱钩,完全意义的信用货币制度建立起来。在此制度下,货币供给在技术上以无限制,也为金融最大幅度地为经济服务解除了最后的障碍。
电子货币、网上银行等电子、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在这一阶得到了很大发展,在技术的依托下,国际金融快速发展,国际资本流动速度大大加快。
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加深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国际贸易、交流的发展,有利于商
品和资本的流动,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新的机遇,金融对经济的先导性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四、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分析
虽然现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已基本明确,但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争论自古就有。下面,就金融与经济关系的几种理论作一个简要说明。
1.古典学派的货币中性理论
早期的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问题时,往往将与商品交换相关的价值决定理论和货币理论截然分开。他们认为,商品价格由商品的供求情况决定,商品之间的比价关系即山品的相对价格决定着商品的生产、分配、交换等关系,而商品的绝对价格水平是由货币数量决定的,这样就将绝对价格水平和商品市场的供求完全分开,将价值理论与价格理论(货币理论)完全分开。
根据货币中性理论,经济活动本身是不受货币因素影响的。货币在经济基础中的作用仅是媒介商品的流通。它对经济既不无正面影响,也无负面影响,是经济中的中立因素,货币数量的变化只是引起商品价格水平成比例地变化,而不影响商品之间的比价关系。
货币中性论观点只强调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不仅忽视了货币的价值贮藏作用,更无视货币在媒介资本转移、实现储蓄配置方面的作用。古典货币分析的这种局限性,在货币关系比较简单的时期表现的还不太明显,但随着货币以及金融对实际经济渗透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古典经济学的货币理论难以对现实经济作出合理解释。
2.维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
19世纪下半叶,货币量和物价水平反向变动的事实,引起了人们对货币中性论的怀疑。瑞典学派的先驱纳特·维克塞尔(Knut Wicksell)通过对利率和物价及经济变动的关系的研究,在肯定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累积过程理论。
他认为,货币对经济学的影响是通过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相一致或相背离来实现的。根据维克塞尔的定义,货币利率即现行的市场借贷利率,自然利率实际上是指投资的预期利润率。当货币数量增加时,货币利率小于自然利率,一方面,使储蓄受到抑制,消费需求增加;另一方面,货币利率相对偏低使企业的盈利机会增加,企业家觉得有利可图,便会扩大投资,增加产出。然而,随着收入和指出的增加,物价上涨,就会出现累积性经济扩张过程。相反,当货币数量减少,货币利率大于自然利率,则出现生产萎缩、收入减少、物价下跌等累积性经济紧缩过程。只有当货币利率等于自然利率时,经济才能实现均衡。
维克塞尔认为,在现实经济社会中,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的背离是绝对的,只要两者有差距存在,累积过程就不会停止,物价水平的上涨和下跌也不会停止,社会经济的均衡就会遭到破坏,此时,货币为非中性的。
3.凯恩斯学派的货币经济理论关于货币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
1963年,凯恩斯《通论》的出版彻底结束了货币与经济的“二分法”,将传统实物经济分析全部纳入货币分析体系。凯恩斯认为,经济中存在着资本边际递减规律,投资决定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之比。资本边际效率即预期利润率,是由资本资产的未来收益与其供给价格之比来决定的。对投资企业来说,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分别代表其投资的投入和产出。如果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息率,投资就显得有利可图,会扩大投资;如果资本边际效率小于利息率,投资就无利可图,会消减投资。
他认为,由中央银行决定的货币供给量可以当作外在变量来对待,货币供求的均衡决定利率水平,因此,中央银行能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调节利率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4.现代金融发展理论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分析
1960年,格利(John G.Gurley)和肖(Edward S.Show)发表了《金融理论中的货币》,通过建立基本模型来分析金融在经济中的角色与作用。他们提出了以多种金融资产、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和完整的金融政策为基本内容的广义货币金融理论。通过建立以个比较完整的关
于货币、站务以及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他们提出单位之间的储蓄——投资差异是金融制度存在的前提的思想,强调了离开经济发展,金融发展是难以理解的基本论断。
1968年,戈德史密斯(Raymond W.Goldsmith)发表了《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通过相关比率指标对一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进行了结合和数量分析。在异国经济发展中,金融相关率的基本变动趋势是上升的,但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稳定。随着经济和金融的发展,金融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金融机构发行的间接金融工具比重会逐渐下降,而非金融机构发行的直接金融工具的比重逐步上升。戈德史密斯认为,金融上层结构能通过提高储蓄和投资总水平和有效配置资金,促进经济增长,改善经济运行。
1937年,肖(Edward S.Show)和罗纳德·麦金农(Ronald I.Mckinnon)分别发表了《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提出的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理论,指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促进关系。两人详细地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的特殊性,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实行金融深化战略的政策主张。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市场机制不完善、金融市场落后、经济处于割裂状态、政府对金融实行管制、汇率高估等金融压抑的现象。金融压抑使得金融机构难以有效地利用闲置资金,难以有效地配置资源,这就形成经济贫困的恶性循环。
随后,在20实际90年代后出现的斯蒂格利茨的金融约束理论和金融协调理论等,都从金融到底该如何去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阐述金融和经济的关系。如何能够合理的进行金融改革来促进而不是使经济发生倒退或危机,仍然是一个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解决的问题。总之,不管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理论研究发展的角度来看,金融与经济大致有以下关系:
1.经济发展决定金融发展。货币的产生、信用的出现、金融机构的出现、金融工具的创新、监管机构的完善等,都离不开经济的发展。金融在于整体经济的关系中处于从属地位,金融是为整体经济发展而服务的。
2.金融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而且经济发展程度越高,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大。—— 0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