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支持江西实体经济发展的信贷指导意见
关于支持江西实体经济发展的信贷指导意见
南银发„2012‟61号
人民银行省内各市中心支行、南昌辖内各县支行,国家开发银行江西省分行,农业发展银行江西省分行,各国有商业银行江西省分行,各股份制商业银行南昌分行,邮政储蓄银行江西省分行,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省内各城市商业银行:
实体经济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切实发挥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推动催化作用,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建设,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江西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全面加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金融服务工作 1.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更是金融发展的根基。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对提供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实现江西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脱离了实体经济,金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金融业发展要始终注意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运行,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基本要求,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要始终坚持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坚持在服务实体经济中求发展,坚持在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上下功夫,更好地支持江西实体经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2.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部门既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又要立足江西实情,准确把握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内涵与方向。目前,我省正处在工
-1-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加快发展仍是最重要任务。省内各金融机构要不断加大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力度,积极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大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引导信贷资源更多地投向实体经济。既要进一步加大农业、工业、交通、通信、商业、建筑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投入,又要兼顾包括教育、文化、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的金融服务工作。
3.把服务、发展实体经济作为金融部门自身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全面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省内各金融机构要落实“一把手”负责制,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制,结合工作实际全力落实金融支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各项措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将对金融机构支持服务实体经济的相关工作开展综合评估。
二、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满足实体经济合理资金需要 4.全省人民银行系统要根据经济金融运行情况,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在宏观审慎性政策框架下,按照“总量适度、审慎灵活”的要求,调节好货币信贷供给,保持社会融资规模的合理增长。根据国家政策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政策的相关参数,增强政策工具使用的针对性,促进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贷款规模适度增长。同时,运用再贴现工具加强贷款结构调整,增加对“三农”与小微企业的信贷投入。
5.省内各金融机构要在继续执行稳健货币政策前提下,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和投放节奏,努力增加信贷投放总量,确保信贷总量与江西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相适应、投放节奏与实体经济的运行节奏相衔接。同时,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加强与总行汇报、沟通,积极争取总行信贷规模和政策支持,争取总行的项目直贷,确保全年新增贷款在本系统排名有所提高。省内各金融机构要围绕扩大内需、发展实体经济这一主题,积极培育新的信贷增-2-长点,挖掘更多的有效信贷需求,确保今年贷款余额超过1万亿元,新增贷款占全国的比重继续提高。
三、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实体经济加快发展
6.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事关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大力支持和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第一要务。省内各金融机构要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经济布局要求,加大对南昌核心增长极、九江沿江产业带、昌九工业走廊构成的核心增长区的信贷投入。重点加强对南昌的汽车、航空、光伏光电、软件和服务外包、生物医药五个千亿产业集群的资金投入,使南昌成为全省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先导示范区。同时,要认真研究把握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的新形势、新特点,把全面做好支持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金融服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和长期制度性安排,积极扎实推进。要进一步探索适合节能减排项目特点的信贷管理模式,改进和完善绿色信贷长效机制,在防范风险前提下,积极探索能效融资、可再生能源融资、环境金融、碳金融和能效设备供应链融资等绿色信贷新产品、新模式,积极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发展之路。
7.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结合,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有力地推动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同时,也将有力地促进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省内各金融机构要紧紧围绕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延伸产业链规划,大力支持新能源、新材料、航空制造、绿色照明、铜精深加工、钨和稀土精深加工等具有江西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面加强推进我省“科技六个一”工程建设金融服务工作,大力支持国家科技计划以及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国家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做好科技型企业孵化抚育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融支持工作。
-3-8.全面落实革命老区信贷扶持政策,推进“中央苏区”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以赣州开放开发综合实验区、吉泰工业走廊和抚州现代工业新城三大增长极为主线,强化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资金供给。加大扶贫贴息贷款覆盖广度和深度,因地制宜扶持扶贫主导产业,重点支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扶贫攻坚。以老区红色文化为推介,加大文化产业支持力度,积极培育红色文化原创品牌,大力发展红色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红色生态旅游产业。对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微企业的转移,要给予政策引导和优先扶持。
9.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入,引导和帮助小型微型企业稳健经营、增强盈利能力和发展后劲,推动全省小型微型企业加快发展。省内各金融机构要配置专门的信贷额度,重点加大对单户授信总额5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确保全年新增中小企业贷款继续稳定在全省新增贷款的三分之一以上,确保我省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省内各金融机构要继续深化“六项机制”(风险定价机制、独立核算机制、高效的贷款审批机制、均衡的激励约束机制、专业化的人员培训机制、违约信息通报机制),按照“四单原则”(小企业专营机构单列信贷计划、单独配置人力和财务资源、单独客户认定与信贷评审、单独会计核算),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业务条线的管理建设和资源配置力度,满足符合条件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确保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
10.紧紧围绕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加大对现代农业的信贷投入。切实做好农田水利、重大水利工程、鄱阳湖生态水利建设等项目的信贷扶持,对符合条件的水利企业可探索发展大型水利设备设施的融资租赁业务,以及水利项目收-4-益权质押贷款业务。省内各金融机构可采取联合贷款、银团贷款等方式对起步资金大、回收期长的重点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建立“一县一品”金融支农服务模式,加大对特色农业、高效节水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的信贷支持,重点扶持新型农民经合组织、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配套基地,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确保全年涉农贷款增量继续稳定在全省新增贷款的三分之一以上,确保县域存贷比继续稳定在50%以上。扩大农村抵(质)押物范围,探索发展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水域滩涂使用权等抵押贷款,规范发展应收账款、股权、仓单、存单等权利质押贷款。
11.进一步加大对教育、文化创意、服务外包、旅游、家庭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都市服务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以江西特色的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古色文化为依托,大力扶持文化产业重点文化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支持景德镇陶瓷文化、鹰潭道教文化、赣州红色文化创意产业以及新闻出版、影视音像、民间工艺、动漫设计等文化市场,助推新型经济增长点不断壮大。密切注意服务外包业、旅游业和家庭服务业的融资需求,以南昌列为全国发展服务外包试点城市为契机,加大银企对接力度,扶持一批有实力、有市场、有效益的服务外包企业做大做强;加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信贷投入,支持重点城市旅游服务设施建设。鼓励推进服务业以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为主的质押贷款创新品种,深化配套服务的信贷支持,完善服务业信用增强体系,逐步建立贷款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
四、努力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积极发展民生金融
12.履行社会责任是金融机构应尽的义务,省内各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要以人为本,更加关注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遵守各项法律和商业道德,维护股东、金融消费者和社会各方的利益,积极追求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提高在发展绿色信贷、民生金融等方面的自觉性,努力在环保、教育等
-5-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13.省内各金融机构要站在履行社会责任的高度发展民生金融,树立“普惠金融”的理念,围绕社会各阶层客户的需求,创新发展针对特定人群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特别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让社会各个阶层享受到优质的金融服务。鼓励省内各金融机构主动介入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完善保障性住房融资机制,解决项目信贷资金供给需求不平衡问题,保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要。以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为“抓手”,加强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财政、妇联、扶贫办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做好推动创业促进就业工作,促进小额担保贷款、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贷款业务发展。同时,积极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发放工作。
五、坚持稳步发展金融市场,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 14.支持省内各类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扩大债券融资。在继续做好条件较好企业利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融资基础上,推动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扩大规模,探索区域集优等融资模式再创新,拓宽中小微型企业融资渠道。探索研究引入高收益债券,丰富债券市场信用层次,支持新兴行业企业,尤其是符合江西经济结构转型的成长型企业发债融资,推动产业升级。引导市场成员自主创新,推动浮动利率债券、含期权债券等具有避险功能的债券品种扩大规模,满足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
六、深化金融改革和创新,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15.在风险可控和依法合规的前提下,稳步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要继续配合辖区地方党委政府稳步开展各类农村产权的抵押贷款创新试点,不断扩大农村贷款抵押担保物范围。不断完善省内金融机构网点布局,支持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向下延伸机构。建立健全支付结算制度,继续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应用。加快农村地区银行卡市场发展,提高银行卡-6-交易总量。大力培育农村地区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加强银行与中介机构的合作,促进“三农”经济加快发展。
16.围绕实体经济实际需求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工作。省内各金融机构在设计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时,要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要根据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特点,加强对新型融资模式、服务手段、信贷产品及抵(质)押方式的研发和推广。要充分利用人民银行开发的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融资租赁登记公示系统等登记系统,灵活多样地创新信用模式和扩大贷款抵押担保范围。综合运用各类金融工具和产品,开展信贷、投资、债券、信托、保险等多种工具相融合的一揽子金融服务。加强与行业协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社会中介等合作,创新适合需求特点的联动模式,提高金融服务的差异化、细分化和专业化程度。要进一步优化信贷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进一步提高信贷审批效率。要继续推动发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业务。
七、继续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营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优良环境 17.依托全国联网的征信系统,加快征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扩大征信系统的应用范围和覆盖面,进一步丰富和推广信用工具、信用产品,降低金融和经济交易成本。拓展信贷评级市场,促进内外部评级的相结合,加快推进征信机构的优胜劣汰,探索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着力完善全省社会信用信息数据平台,建立健全征信机构体系和信用监督与失信惩戒制度,营造诚实守信、规范运作的良好市场环境和社会信用环境。
八、全面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各项工作落在实处
18.省内各级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的引导作用,加强监督管理,科学评估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实际效果。要积极引导省内各金融机构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对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配合国家和江西产业
-7-政策的落实,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原则,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省内各级人民银行要探索评估信息面向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和社会公众发布的渠道、形式和范围,促进金融机构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要将评估结果作为对地方金融机构适度新增贷款调控的重要依据。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日
第二篇:中国保监会关于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发布单位】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文号】保监发〔2017〕42号 【发布日期】2017-05-04 【生效日期】2017-05-0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保监会关于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保监发〔2017〕42号
各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保险风险管理与保障功能,拓宽保险资金支持实体经济渠道,促进保险业持续向振兴实体经济发力、聚力,提升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意义,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的导向,发挥保险业务和资金独特优势,做实体经济服务者和价值的发现者;坚持改革创新的理念,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不同需求,不断创新保险产品、业务模式和保险资金运用方式,拓宽支持实体经济的渠道;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遵循依法合规和专业化、市场化运作原则。
二、积极构筑实体经济的风险管理保障体系
(一)完善社会风险保障功能,发挥实体经济稳定器作用。积极发展企业财产保险、工程保险、责任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险种,为实体经济稳定运行提供风险保障。重点发展与公众利益关系密切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医疗责任、校园安全等领域的责任保险,充分发挥保险业辅助社会治理作用。推动完善大病保险制度,提高大病保险承办质量和统筹层次,推动大病保险政策向建档立卡贫困人群的倾斜,形成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社会救助等衔接机制。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推进税优健康保险在全国推广。积极推动个人税收递延养老保险试点政策出台并落地实施。鼓励保险公司创新开发产品,开展地方试点,准确把握社会需求,扩大承保覆盖面。指导保险公司提升理赔服务水平,切实化解矛盾纠纷,降低实体经济运行成本,共同参与和谐社会建设。
(二)完善农业风险管理机制,推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开发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产品,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地方开展特色农产品保险。开展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试点,探索建立农产品收入保险制度,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利用保险业务协同优势,运用农产品期货、期权等工具对冲有关风险。推进支农支小试点,探索支农支小融资模式创新,通过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直接对接农户、农业合作社、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的融资需求,丰富农业风险管理工具。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和农业再保险体系,持续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三)增强保险增信作用,助力小微企业融资和出口企业“走出去”。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持续推动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发展,指导完善“政银保”模式运行机制,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保险增信服务,助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稳步推动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发展,充分发挥信用保险功能作用,扩大信用保险覆盖面,支持我国外贸稳定增长,增强我国出口企业竞争力,为出口企业提供收汇风险保障。支持中长期出口信用险和海外投资险业务发展,促进我国企业“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
(四)发挥保险产品和资金优势,推动健康和养老产业发展。鼓励创新养老保险产品,发展多样化医疗健康保险服务。支持保险资金参与医疗、养老和健康产业投资,支持保险资金以投资新建、参股、并购等方式兴办养老社区,增加社会养老资源供给,促进保险业和养老产业共同发展。
三、大力引导保险资金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五)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积极发挥保险资金融通和引导作用。支持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发起设立去产能并购重组基金,促进钢铁、煤炭等行业加快转型发展和实现脱困升级。支持保险资金发起设立债转股实施机构,开展市场化债转股业务。支持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开展不良资产处置等特殊机会投资业务、发起设立专项债转股基金等。
(六)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保险机构不断提升境外投资能力,支持保险资金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重要资源开发、关键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支持保险资金为“一带一路”框架内的经贸合作和双边、多边的互联互通提供投融资支持,通过股权、债权、股债结合、基金等形式为大型投资项目提供长期资金支撑。鼓励中资保险机构“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布局,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保险保障服务。
(七)支持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鼓励保险资金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以及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等区域发展。支持保险资金对接国家自贸区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发展的重点项目和工程。积极引导和支持保险资金参与雄安新区建设,探索新的投融资机制,对于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水利、生态、能源、公共服务等重大项目给予长期资金支持。
(八)支持军民融合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鼓励保险资金服务军民融合发展,积极探索保险资金参与军工产融合作模式,支持保险机构和军工企业共同发起设立保险军民融合发展基金。鼓励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发起设立支持制造业创新发展、兼并重组和转型升级的债权计划、股权计划和股权投资基金等金融产品,更好服务《中国制造2025》各项任务。
(九)推进保险资金参与PPP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专业管理机构,作为受托人发起设立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募集保险资金投资符合条件的PPP项目。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调整PPP项目公司提供融资的主体资质、信用增级等监管要求,推动PPP项目融资模式创新。鼓励保险资金投资关系国计民生的各类基础设施项目和民生工程,逐步完善投资计划监管标准,放宽信用增级要求和担保主体范围,扩大免增信融资主体数量,创新交易结构,精准支持对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具有重要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和工程。
四、不断创新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形式
(十)创新保险扶贫基金,助力国家脱贫攻坚战略。推进中国保险业产业扶贫投资基金,积极探索引导保险资金通过市场化产业投资开展对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设立中国保险业扶贫公益基金,创新保险产品对贫困人口的精准扶贫。积极发挥中国保险投资基金和上海保险交易所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平台作用。
(十一)创新再保险和巨灾险业务模式,为实体经济保驾护航。发挥再保险创新引领作用,建设区域性再保险中心,加大再保险对国家重点项目的大型风险、特殊风险的保险保障。发展巨灾保险,支持保险资产管理机构作为受托人,通过资产支持计划等形式开展巨灾保险风险证券化业务。
(十二)完善新技术、新业态保险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创新战略。研究开展专利保险试点工作,分散科技企业创新风险,降低企业专利维权成本,为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融资、并购等提供全方位的保险服务。推广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保险风险补偿机制,会同财政部、工信部修订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指导目录,研究深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点。研究启动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试点,促进企业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实“互联网+”行动,鼓励保险机构围绕互联网开展商业模式、销售渠道、产品服务等领域的创新,更好满足不同层次实体经济的风险管理需求。
五、持续改进和加强保险监管与政策引导
(十三)逐步调整和优化比例及资本监管。注重风险实质判断,动态审慎调整投资资产的分类和资本要求。对于基础资产为国家政策明确支持的基础设施、保障房、城镇化建设等项目,且具有保证条款的股权计划和私募基金,研究调整其所属的大类资产类别和优化偿付能力资本要求。研究保险资金投资金融产品的监管比例,按照基础资产属性实施穿透性监管。
(十四)积极推进差异化监管和分类监管试点。研究推进差异化监管,对于经营运作稳健、资产负债管理科学、投资管理能力优良的保险机构,支持其开展各类创新试点业务。研究建立保险资金非重大股权投资负面清单制度,支持保险机构根据资产负债匹配和偿付能力状况自主选择所投资未上市企业的行业范围。对于保险资金投资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重大工程的项目和产品,在政策上给予适度倾斜,在产品注册、备案、审核等环节给予优先支持。
(十五)着力防范和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隐患。切实强化风险防范和监管,加强对重点风险领域和重点公司的风险预警,落实风险责任和责任追究机制。严格规范和治理违规开展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等行为,抑制产融无序结合和资金脱实向虚。坚持去杠杆、去嵌套、去通道导向,引导保险资金秉承价值投资、长期投资和稳健投资原则,为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提供长期稳定的优质资金。加强金融监管协调,防范风险跨行业传递,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中国保监会
2017年5月4日
第三篇:加强同业业务管理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范文模版)
加强同业业务管理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我国上市银行2012年报同业业务分析
2013年10月15日14:55 肖小和 邹江 修晓磊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发
【字号:大 中 小】
表评论
2012年,面临经济增速放缓、利率市场化加速、资本约束强化、监管政策趋紧等经济金融环境的深刻变化,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在信贷规模受限的情况下不断拓展同业业务,使得同业规模在短期内迅速增加。本文对沪深两地A股上市的16家商业银行[1]2012年报披露的同业业务经营数据[2]进行整理分析,以归纳2012年银行业同业业务的经营特点,并思考同业业务发展对实体经济的相关影响。报告期末,16家上市银行同业资产余额合计10.5万亿元,约占银行业金融机构同业资产整体的60%,同业负债余额合计12.08万亿元,约占银行业金融机构同业负债整体的80%.一、银行同业业务概述
银行同业业务,是商业银行以金融同业为服务与合作对象,以同业资金融通为核心的各项业务往来。
银行同业业务最初仅限于银行间的短期资金拆借以解决短期流动性,后期业务对象逐步发展至证券、基金、信托、财务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业务范围也从传统的同业存放、同业拆借等衍生出同业代付、买入返售等各项创新业务。
银行同业业务所形成的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主要体现在“存放同业款项”、“拆出资金”及“买入返售款项”科目中,同业业务所形成的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主要体现在“同业存放款项”、“拆入资金”及“卖出回购款项”科目中。
二、银行同业业务对实体经济影响
同业业务规模占总资产比例过高,将影响银行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投入,当然各银行经营策略有所不同,同业业务占比也会有差距。央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3》指出,2012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放同业资产规模达到10.06万亿元,买入返售资产达到7.5万亿元,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例达15.13%;同业存放规模12.2万亿元,卖出回购规模2.69万亿元,同业负债占总负债比例达13.87%;截至2012年末,16家上市银行同业业务规模占总资产规模为12.22%,其中五家国有银行同业规模占比为8.24%,而11家中小银行同业规模占比超过20%.1.同业业务过度扩张弱化银行对实体经济支持作用
一方面,同业业务的过度扩张会使资金过度停留在银行体系内做“体内循环”,减少资金向实体经济的流入,从而弱化了银行本应所承担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损害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而票据资产在银行体系内的空转,弱化了其对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从而与其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初衷相背离;另一方面,同业业务的过度扩张使得银行资产负债规模的壮大脱离了实体经济基础,银行对实体经济作用的弱化某种程度上也会造成银行社会角色和作用的边缘化,长期看来也将损害银行未来发展。
2.同业业务过度扩张所蕴含风险不断累积
在一般情况下,监管部门能够通过存贷比这一监管指标控制商业银行的杠杆水平,从而限制商业银行的过度扩张。而同业业务则使得商业银行能够绕过存贷比指标,通过银行间资金的运作变相提高杠杆水平并降低风险资本占用;银行同业业务运作扩大了存量资金的货币效用,规避了政策对相关行业和领域的限制,影响到宏观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也加剧实体经济的脆弱程度;同业业务的过度扩张会通过期限错配及连锁反应等放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同时,由于各银行间同业业务环环相扣,使得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急剧增加,影响金融系统整体稳定性。
三、2012年上市银行同业资产负债总量情况
1.同业资产增速远超同期贷款增速,股份制银行与国有银行同业资产总额相当,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略有增加
截至2012年末,16家上市银行资产总额85.9万亿元,同比增加11.4万亿元,增长15.31%;贷款总额43.5万亿元,同比增加5.35万亿元,增长14.02%;同业资产余额为10.5万亿元,同比增加2.6万亿元,同比增长33.26%,同业资产增速较同期贷款增速高19.24个百分点。
年末,国有银行同业资产余额5.17万亿元,同比增长33.89%;股份制银行同业资产余额4.95万亿元,同比增长34.87%;三家城市商业银行同业资产余额3800亿元,同比增长9.23%.16家上市银行中,8家股份制银行总资产规模和贷款规模都为5家国有银行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同业资产总额则与国有银行同业资产总额相当。
截至2012年末,16家上市银行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为12.22%,同比增加1.6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银行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为8.24%,同比增加1.33个百分点,五大行同业资产占比都没有超过10%;股份制银行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为23.19%,同比增加1.74个百分点;三家城市商业银行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为20.68%,同比减少2.53个百分点。
2.同业负债增速高于同期存款增速,股份制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同业负债增速相对较高并占总负债比重较高
截至2012年末,16家上市银行负债总额80.2万亿元,同比增加9.87万亿元,增长14.03%;存款总额64万亿元,同比增加7.1万亿元,增长12.47%;同业负债余额为12.08万亿元,同比增加2.4万亿元,同比增长24.90%,同业负债增速较同期存款增速高12.43个百分点。
年末,国有银行同业负债余额6.51万亿元,同比增长11.01%;股份制银行同业负债余额5.06万亿元,同比增长48.21%;三家城市商业银行同业负债余额5138亿元,同比增长29.82%.16家上市银行中,8家股份制银行总负债规模和存款规模都为5家国有银行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同业负债总额则约为国有银行同业负债总额的80%.截至2012年末,16家上市银行同业负债占负债总额比重为15.07%,同比增加1.3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银行同业负债占比为11.11%,同比减少0.09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同业负债占比为25.52%,同比增加4.82个百分点;三家城市商业银行同业负债占比为29.89%,同比增加1.78个百分点,三家银行占比都在25%以上。
四、2012年上市银行同业资产负债结构情况
1.买入返售及卖出回购占比上升,国有银行存放同业及同业存放占比较高,股份制和城商行买入返售及卖出回购占比较高
截至2012年末,16家上市银行同业资产结构中,存放同业占比为35.27%,同比下降0.14个百分点;拆出资金占比为19.46%,同比下降5.58个百分点;买入返售资产占比为45.27%,同比上升5.72个百分点。其中,国有银行存放同业、拆出资金和买入返售资产占同业资产比重分别为41.29%、20.98%和37.73%,同比分别上升6.31个百分点、下降7.15个百分点和上升0.85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存放同业、拆出资金和买入返售资产占同业资产比重分别为29.45%、17.54%和53.01%,同比分别下降5.03个百分点、下降3.72个百分点和上升8.76个百分点;三家城商行存放同业、拆出资金和买入返售资产占同业资产比重分别为29.36%、23.76%和46.87%,同比分别下降20.64个百分点、下降6.82个百分点和上升27.47个百分点(见图1)。
截至2012年末,16家上市银行同业负债结构中,同业存放占比为78.66%,同比上升0.41个百分点;拆入资金占比为11.57%,同比下降0.06个百分点;卖出回购款项占比为9.76%,同比下降0.3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银行同业存放、拆入资金和卖出回购占同业负债比重分别为80.76%、14.09%和5.14%,同比分别上升0.49个百分点、上升0.52个百分点和下降1.01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同业存放、拆入资金和卖出回购占同业负债比重分别为77.44%、8.38%和14.18%,同比分别上升0.27个百分点、下降0.05个百分点和下降0.21个百分点;三家城商行同业存放、拆入资金和卖出回购占同业负债比重分别为64.15%、11.02%和24.84%,同比分别上升6.59个百分点、上升0.45个百分点和下降7.04个百分点(见图2)。
2.城商行和股份制银行票据占买入返售及卖出回购比重较高
截至2012年末,16家上市银行买入返售资产余额为4.75万亿元,其中买入返售票据资产余额为2.49万亿元,占买入返售资产总额的52.43%,占比同比上升11.53个百分点。其中,国有银行买入返售票据占买入返售资产比重为28.82%,同比上升12.16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买入返售票据占买入返售资产比重为67.70%,同比上升6.48个百分点;三家城市商业银行买入返售票据占买入返售资产比重为85.83%,同比上升23.11个百分点。
截至2012年末,16家上市银行卖出回购余额为1.18万亿元,其中卖出回购票据余额为2942亿元,占卖出回购总额的24.93%,占比同比上升1.03个百分点。其中,国有银行卖出回购票据占卖出回购比重为2.12%,同比下降0.45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卖出回购票据占卖出回购比重为34.33%,同比下降8.92个百分点;三家城市商业银行卖出回购票据占卖出回购比重为32.02%,同比上升22.39个百分点。
在上市银行买入返售资产项下,买入返售票据资产成为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绝对多数选择。票据贴现之后将纳入信贷规模统计,而买入返售的票据则纳入同业业务规模,因此在目前信贷规模受到控制的条件下,利用买入返售操作将此部分资产从信贷规模中消去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通过做大买入返售业务,银行达到缩减信贷规模和压缩经济资本需求的目的,且助于满足各项监管要求。同时,由于之前普遍存在的农信社利用会计制度漏洞帮助商业银行消规模的操作受到监管部门的严厉监管和调查之后,商业银行更多的运用各类跨金融机构合作方式将票据资产盘活,达到资产出表的目的。
3.国有银行同业资产与负债相关差额有所减少,股份制和城商行相关差额有所扩大,上市银行整体买入返售与卖出回购差额大幅增加
截至2012年末,16家上市银行同业资产与同业负债的差额(同业资产余额-同业负债余额)为-1.59万亿元,与2011年末相比差额收窄2000亿元;存放同业与同业存放的差额为-5.8万亿元,与2011年末相比差额扩大1万亿元;买入返售与卖出回购相关款项的差额为3.57万亿元,与2011年末相比差额扩大1.44万亿元(见图3)。
其中,国有银行同业资产与同业负债的差额为-1.35万亿元,同比缩窄0.66万亿元,存放同业与同业存放的差额为-3.13万亿元,同比缩窄2300亿元,买入返售与卖出回购差额为1.61万亿元,同比扩大5500亿元;股份制银行同业资产与同业负债的差额为-1065亿元,而2011年同期为2587亿元,存放同业与同业存放的差额为-2.46万亿元,同比增加1.1万亿元,买入返售与卖出回购差额为1.91万亿元,同比扩大7700亿元;三家城市商业银行同业资产与同业负债的差额为-1337亿元,同比扩大859亿元,存放同业与同业存放的差额为-2180亿元,同比增加1600亿元,买入返售与卖出回购差额为505亿元,而2011年同期为-587亿元。
国有银行依然扮演资金提供方角色,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则利用买入返售做大同业业务。2012年年报数据显示,国有银行的同业资产与负债相关差额缩窄,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同业资产与负债相关差额增加,说明部分资金从国有银行向股份制和城商行流动。同时,在同业资产中,国有银行以存放同业和拆出资金为主,合计占比超过60%,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买入返售资产的规模基本上占同业资产规模的一半左右。买入返售资产因其操作灵活,成为商业银行资产出表及扩大收益的理想工具。买入返售的金融资产涵盖票据、债券及信托受益权等各类金融工具,而其信息披露要求则相对宽松,期限也更加灵活。另外,16家上市银行同业负债规模超过同业资产规模约1.6万亿元、买入返售规模超过卖出回购规模约3.6万亿元,也说明未上市银行、农信社及其他金融机构扮演了资金提供者和交易对手的重要角色。
五、2012年上市银行同业收入及支出情况
1.同业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增幅相当,占总收支比重微幅上升
截至2012年末,16家上市银行同业资产利息收入3499亿元,同比增加1066亿元,同比增长43.82%;同业负债利息支出4041亿元,同比增加1211亿元,同比增长42.81%。
报告期末,16家上市银行同业资产利息收入占总生息资产利息收入比重为9.41%,同比增加1.24个百分点。
其中,国有银行同业资产利息收入占比为5.32%,同比微增0.74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同业资产利息收入占比为19.16%,同比增加1.63个百分点;三家城市商业银行同业资产利息收入占比为21.59%,同比增加4.45个百分点。
报告期末,16家上市银行同业负债利息支出占总计息负债利息支出比重为24.02%,同比增加0.93个百分点。
其中,国有银行同业负债利息支出占比为18.31%,同比增加0.94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同业负债利息支出占比为35.70%,同比增加0.19个百分点;三家城市商业银行同业负债利息支出占比为41.37%,同比增加4.06个百分点。
2.同业资产收益率小幅下降,同业负债付息率有所上升
2012年,上市银行总生息资产收益率稳步上升,同业资产收益率同比普遍下降。根据披露同业资产平均收益率的11家上市银行数据显示,2012年总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为4.72%,同比上升0.36个百分点;同业资产平均收益率为3.90%,同比下降了14个bp.其中,国有银行同业资产平均收益率为3.49%,同比下降11个bp;股份制银行同业资产平均收益率为4.66%,同比下降19个bp;城市商业银行中同业资产平均收益率为4.68%,同比下降33个bp.同期,根据披露同业资产平均收益率的11家上市银行数据显示,2012年总计息负债平均付息率为2.25%,同比上升0.38个百分点;同业负债平均付息率为3.34%,同比上升了41个bp.其中,国有银行同业负债平均付息率为3.07%,同比上升46个bp;股份制银行同业负债平均付息率为4.15%,同比上升1个bp;城市商业银行中同业负债平均付息率为3.97%,同比下降55个bp.3.股份制及城商行同业收支占总收支比重明显高于国有银行
2012年,16家上市银行同业利息收入占总生息资产利息收入比重为9.41%,同比上升1.24个百分点(见图4)。
其中,国有银行同业利息收入占比为5.32%;股份制银行同业利息收入占比为19.16%;三家城市商业银行同业利息收入占比为21.59%.2012年,16家上市银行同业利息支出占总计息负债利息支出比重为24.02%,同比上升0.93个百分点(见图5)。
其中,国有银行同业利息支出占比为18.31%;股份制银行同业利息收入占比为35.70%;三家城市商业银行同业利息收入占比为41.37%.4.股份制及城商行同业收益率及付息率明显高于国有银行
2012年,披露平均收益率的11家上市银行数据显示,国有银行总生息资产收益率为4.59%,同业资产收益率为3.49%;股份制银行总生息资产收益率为5.34%,同业资产收益率为4.66%;城商行中总生息资产收益率为5.74%,同业资产收益率为4.68%.披露平均付息率的11家上市银行数据显示,国有银行总计息负债付息率为2.15%,同业负债付息率为3.07%;股份制银行总计息负债付息率为2.74%,同业负债付息率为4.15%;城商行中总计息负债付息率为2.51%,同业负债付息率为3.97%.六、同业业务管理及制度创新建议
上市银行面临着市场投资者及经营业绩的压力,不断提高资本回报率是上市银行的必然选择,而资本回报率取决于上市银行的收益水平和资本水平。其中收益水平取决于上市银行的息差以及资产周转率,而资本水平取决于上市银行的杠杆率及风险水平。在目前的情况下,由于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息差面临不断收窄的趋势,若想提升资本回报率,只能通过提高资产周转率或是降低资本需求。由于目前市场缺乏相应的操作工具,同业业务便成为商业银行提升资本回报水平的选择,这在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同时通过同业业务操作使资产出表还能够降低风险资本需求。
因此,在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管理层面,一方面应当调整监管指标和思路,对于商业银行目前同业业务发展进行区别引导,鼓励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同业业务,而对于单纯做大资产负债规模的同业业务进行限制,引导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范发展。
(1)调整存贷比75%的监管指标。现行的存贷比监管指标影响到商业银行贷款的发放,使得商业银行的富余资金无法形成贷款,从而流向同业等业务来获取收益。可以将银行同业存款纳入类似法人单位存款管理,不仅能够减少同业规模占比,还能够相应扩大商业银行存款规模,进而扩大银行贷款发放规模;商业银行存贷比比率也可以根据各银行资本水平、风险控制水平等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强化经营风险的动态细化监测机制和资本计量。利用流动性等动态指标强化对于同业及类似业务的管理,同时细化同业业务相关资产负债科目统计分析内容,针对不同分类采取不同权重的资本计量,明确相关业务对于商业银行和实体经济发展作用。
(3)建立商业银行退出机制。破除对于商业银行的隐性担保,使商业银行为自身经营和风险管理负责,同时建立相应防火墙制度,防止退出风险扩散,比如推进存款保险制度等发展。
另一方面,应当推进相应制度创新,为商业银行提供资产负债端提升资本回报的工具和渠道,从而减少目前银行为提高资本回报而采取的监管套利行为。
(1)在资产端可以推进资产证券化等工具的运用,有效提升商业银行的资产周转率,相应降低杠杆率,并有效拓展实体经济的融资规模。
(2)在负债端可以推进大额可转让存单等工具的运用,稳定商业银行的负债来源的同时助推商业银行的差异化发展,从而保证商业银行在不同方面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3)推进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各项经营管理及风险管理工具的运用,为建立有效的风险报酬及定价机制拓展空间,促使商业银行优化发展。
通过“开源节流”,促使银行体系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以提升商业银行对于经济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良性发展。
------------------
[1] 其中国有银行5家: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8家: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平安银行和光大银行;城市商业银行3家: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
[2] 本文所用数据全部来源于各上市银行2012年报告。
第四篇:关于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银银发〔2010〕93号
人民银行各市中心支行,永宁县、贺兰县、灵武市支行;国家开发银行宁夏分行,农业发展银行宁夏分行,各国有商业银行宁夏分行,交通银行宁夏分行,邮政储蓄银行宁夏分行,宁夏银行,宁夏黄河农村商业银行,石嘴山银行,各村镇银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力度,促进我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动建立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目标,以推进县域经济结构调整、支持现代化农业建设为重点,以不断改善农村地区信用环境和生态环境、提升农村地区支付服务效率和质量,推动县域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改革创新为内容,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县域金融服务水平,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资金投入,努力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县域金融服务需求,为我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二、基本原则
做好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工作,要始终遵循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结合我区实际,按照以下基本原则推进:
一是坚持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的原则。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要始终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以政策扶持为保障,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健全和完善正向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激发各类金融市场主体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效性。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和发挥比较优势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我区各地县域经济特色和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积极探索、创新适合当地实际情况、可操作性强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切实增强金融支持效果。
三是坚持风险可控和优化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创新信贷管理体制,积极运用现代商业网络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完善信贷管理办法,强化内控机制,合理分散风险,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努力提供优质金融服务,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县域金融服务水平。
三、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近年来,我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立足自身基础和优势,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大部分县(市)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新农村建设、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等方面成绩显著,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总体看,对县域经济信贷投入仍然不足。各行要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为已任,在全区范围内加快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切实提高县域金融服务水平,全力促进我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一)实行倾斜政策,积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各级人民银行要充分考虑县域经济实际,灵活运用好窗口指导、再贴现、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充分发挥央行资金导向作用,引导资金向县域回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执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健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措施,建立和完善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大力支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切实落实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政策,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资金管理办法,建立完善信贷投放比例考核机制,使县域金融机构新吸收的资金有效投入到县域经济发展中。
(二)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增强整体合力。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发挥各自优势,明确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政策性银行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等中长期信贷资金支持力度。农业银行要适当下放分支行的贷款审批权限,采取有效措施,逐年提高农贷比例。邮政储蓄银行要扩大开办信贷业务的营业网点,加快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优化审批手续,在积极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基础上,适度提高优质客户的授信额度。村镇银行等新型涉农金融机构要立足支农、支小的定位,发挥小额、分散、流动的优势,满足农户和涉农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结合各自实际,寻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并适当增加县域分支机构,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实现经济金融互利共盈。
(三)完善服务体系,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多方面的信贷支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继续完善符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各层次信贷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县域经济全面发展。一是努力满足农户种植、养殖信贷资金需求,夯实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二是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环保政策,以及有市场、有技术、有发展前景的县域民营企业,根据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周期以及缺乏有效抵押担保等实际情况,建立适应企业授信特点的授信审批、风险管理、激励机制,支持高新技术、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出口创汇、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发展;三是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进一步拓展“公司+农户”、“协会+龙头企业+农户”、“信贷+保险”等多种贷款模式,为特色优势农业的加工龙头企业提供规模化、长期化的信贷资金支持;四是大力支持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电网改造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为“三农”服务的日用百货、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中心,以及县镇村三级连锁超市建设;五是完善对县域商贸、餐饮、运输等金融服务,探索加强对现代物流、信息咨询等金融支持,加大特色旅游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县域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
(四)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信贷投放“瓶颈”问题。目前,抵押担保的缺失是制约信贷投放的最大障碍。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突破传统观念,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探索符合农村经济特点的担保方式。进一步扩大农户和农村企业申请贷款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凡是现行法律未予禁止、权属清晰、估值合理、能够流转,可用于担保的各类动产和不动产,均可用于贷款担保。根据各地区的农业优势、产业以及农副产品的生产、供应和销售周期,灵活设计信贷产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利率,不断完善创新信贷产品的操作流程,积极探索发展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荒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业设施等抵押贷款。规范发展应收账款、股权、仓单、存单等权利质押贷款。力争今年我区县域内重点创新信贷产品取得新突破,县域多元化的资金需求切实得到满足。
二〇一〇年六月二十日
第五篇: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关于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关于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甬银发〔2012〕26号)
人民银行各县(市、区)支行;国开银行宁波市分行,各政策性银行宁波(市)分行、国有商业银行宁波市分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宁波分行,邮储银行宁波分行,宁波银行,各城市商业银行宁波分行,省农信联社宁波办,绿叶城信社,各外资银行宁波分行,昆仑信托公司,华融租赁宁波分公司,宁波港财务公司,银联宁波分公司: 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人民银行工作会议精神,执行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充分发挥金融对宁波市“六个加快”战略实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作用,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持续向好发展,提出如下指导意见,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
(一)牢固树立金融必须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基础,没有实体经济,金融发展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金融发展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运行,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各金融机构必须正确认识实体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始终坚持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坚决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在支持实体经济中求发展,在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上下功夫,全面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
(二)深入开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服务年”活动。为扎实有效地推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服务年活动”开展(具体活动方案将另行行文下发),我中心支行成立以宋汉光行长为组长、周伟军副行长、工会宋建江主任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服务年”活动领导小组。人民银行各县(市、区)支行和各金融机构要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制,制定上下联动、广泛参与的活动方案,加强动员、监督和考核,层层落实责任。各金融机构 “一把手”要组织开展实地走访,带头深入基层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融资需求,帮扶企业破解经营困境和融资难题,全力落实金融支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各项措施。
二、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三)合理把握信贷投放的总量和节奏。2012年,人民银行将根据经济金融运行情况,按照“总量适度、审慎灵活、定向支持”的要求,对货币政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各金融机构要准确把握金融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高度重视存款增长放缓的约束,妥善解决资金来源与运用之间的矛盾,确保信贷总量与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相适应,投放节奏与实体经济的运行节奏相衔接。商业银行分支行要积极向上级行争取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合理安排流动性,保持信贷投放适度均衡增长,有效发挥“支农支小”的主力军作用。我中心支行将按照宏观审慎管理的要求,积极运用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
(四)支持实体经济积极利用银行间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加大银行间债券市场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宣传、推介和承销力度,积极推动政府部门建立相关激励机制,支持优质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引导金融机构做好推荐、承销等相关服务工作,更好地满足企业多样化投融资需求。积极推进“区域集优”计划,推动非公开定向发行,加强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切实推动信用增进支持和服务工作。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次级债券和混合资本债券,增强支持实体经济的资金和资本实力。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加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提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市场的参与度,更多地吸引全国金融市场资源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五)大力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稳步开展各类非信贷融资业务,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流入实体经济。积极开展厂商租赁、直租、售后回租等融资租赁业务,探索单船单机融资租赁业务,支持企业设备更新。鼓励信托公司发挥渠道优势,通过集合债权信托、股权信托、项目信托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鼓励银行、信托、融资租赁、担保、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各方加强合作,探索建立资源集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发展债权、股权相结合的融资模式,满足实体经济多元化融资需求。
三、着力优化信贷投向结构,推动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六)加大对“六个加快”战略实施的金融支持。积极参与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的“六个加快”重大项目突破年活动,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城市区块项目、重大产业项目和重大民生项目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各商业银行要以总行直贷、银团贷款等形式增强对大项目、大企业的融资服务能力,优先满足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合理资金需求。支持我市海洋经济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加强对港航服务业、临港先进制造业、海洋新兴产业和海岛资源开发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力争“十二五”期间涉海信贷投入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
(七)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配合。加强科技金融合作,加大对关系辖区经济长远发展的重点产业、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升级和科技创新,提升辖区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潜力。加大对文化产业、服务外包、生产性服务业、旅游业、家庭服务业等的金融支持,支持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信贷,加大对环保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等方面的信贷支持。
(八)改进和加强“三农”金融支持工作。全面改进和加强“三农”金融支持工作,进一步扩大支农信贷投放,确保涉农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其全部贷款增速。加强对农房“两改”和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推动卫星城市、中心镇和中心村的发展,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强对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金融支持,加强对农业科技、订单农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金融支持,切实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深入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推广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村住房等“多权一房”抵(质)押担保方式,不断扩大农村贷款抵押担保物范围。
(九)进一步完善中小微型企业金融服务。切实加大对中小微型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重点突出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有发展前景、诚信经营企业的金融支持,确保中小微型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对符合信贷条件和转型升级要求、但因外部原因导致资金周转暂时出现困难的中小企业,要及时满足其资金需求,不抽贷、压贷。金融机构要按照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需求特点,加强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建设,进一步下放信贷审批权限,简化审批流程,开辟信贷审批绿色通道,加强对新型融资模式、服务手段、信贷产品及抵质押方式的创新和推广,规范发展票据承兑、信用证、保理、信托理财等业务,提高中小微型企业融资能力。合理确定贷款利率定价水平和各项收费标准,坚决禁止各种附加在贷款业务上的不合理要求和收费,切实减轻中小微型企业财务负担。
四、生金融服务,促进实现包容性增长
(十)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进一步巩固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效果,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切实改善首套普通住房信贷服务,在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上适当予以优惠,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积极支持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建设,保持房地产开发贷款合理增长,促进扩大有效供给。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对公共租赁房等保障性住房的信贷支持。严格执行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切实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
(十一)积极做好“民生”领域金融服务工作。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业务,加大消费信贷产品创新力度,积极培育新的消费信贷增长点,着力扩大居民文化、旅游、健身、养老、家政等服务消费需求。以推动创业带动就业为中心,积极开办针对在校大学生、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妇女、农民工、农村青年、城镇就业和生活困难群众、残疾人、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等的小额担保贷款业务,完善贷款管理模式,不断扩大贷款覆盖面。创新担保方式和服务机制,拓展大学生“村官”融资担保能力。进一步落实银校合作协议,改进和完善助学贷款业务,扩大助学贷款覆盖面。推进金融IC卡多应用试点,以“五〃一服务卡”推广、宁波市社会保障卡加载金融功能为契机,将金融IC卡多应用试点打造成惠民工程和暖心工程。
五、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支持开放型实体经济发展
(十二)全面深化贸易外汇管理便利化改革。深化县支局外汇主体监管试点工作,为实体经济企业办理各类外汇业务提供“一站式”服务。扎实做好进口付汇改革,开展进出口核销改革,进一步简化合规企业进口付汇单证,取消进出口收付汇核销和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手续,便利企业贸易收付汇。推广出口收入存放境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探索建立银行国际收支辅导员制度,提高涉汇企业国际收支申报和核销效率,加速企业资金周转。发挥短期外债管理政策导向作用,对贸易融资业务发展较快、资金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商业银行给予短期外债指标倾斜。
(十三)积极开展外汇管理创新试点业务。落实境内商业银行对外债权登记试点,拓宽“走出去”企业融资渠道。用好中资企业借用外债政策,引导中资企业按照国际商业模式借用外债,扩大辖区短债指标中中资企业短债的额度比例,加大对中资企业合理、真实的境外贷款需求的支持力度。全面简化外商直接投资外汇管理程序,促进外商直接投资便利化。推进地区外汇市场建设,帮助中小银行合作办理远期结售汇业务,鼓励银行探索开展外汇衍生业务,为企业量身定制汇率避险产品,帮助企业积极应对汇率风险。
(十四)稳步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加强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宣传与推介,进一步做好贸易项下人民币结算“增量扩面”工作,促进进出口人民币结算均衡发展。深入推进资本项下人民币结算业务,大力发展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业务、开立人民币保函和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业务,便利企业境外投资、承揽工程;稳步开展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赴境外人民币市场发债等措施,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推动开展外商人民币直接投资业务和人民币外债业务,切实降低外商投资企业在实体投资中的汇兑成本以及“货币错配”风险。大力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产品创新,积极探索个人项下人民币结算业务。
六、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十五)着眼于支持实体经济开展金融创新。积极顺应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趋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切实掌握实体经济金融服务需求,加强金融产品研发力度,开发适合各类实体经济主体需要的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在中小企业、“三农”、个人创业等领域推广使用手机信贷产品。加强与行业协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社会中介等合作,创新适合需求特点的联动模式,提高金融服务的差异化、细分化和专业化程度,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十六)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强信贷管理和风控制度建设,强化信贷资金流向及用途的合规性管理,切实防范信贷资金违规进入民间借贷、房地产、股市等领域,确保信贷资金真正用于实体经济。加强对银行贸易融资风险的防范,尽可能杜绝投机性融资“挤出”实体经济发展的正常融资需求。树立全面风险管理意识,及时开展金融风险压力测试,严格落实金融风险报告制度,对各类风险事件,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推动风险早处置。加强“防火墙”建设,防范跨行业、跨市场风险,防范非正规金融及其他相关领域风险向金融体系传导。
(十七)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建立健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管理制度,理顺投诉处理机制,明确专人作为联络员,做好制度和人员的报备工作。优化考核机制,在产品开发、销售等环节切实履行说明真实情况的义务,保障客户金融信息安全,确保金融消费者公平获取金融服务。
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实体经济资金使用效率
(十八)提高支付结算服务水平。优化银行卡使用环境,大力推进中小商户银行卡应用,提高中小商户接受银行卡消费的积极性。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服务,加大助农取款业务的推广力度,发挥乡镇支付结算服务站作用,使农村单位和个人享受便利快捷的结算服务。完善宁波市票据电子交换系统业务功能,进一步推广支票实时业务、同城通存通兑业务和外币通存业务,加快社会资金周转速度,提高社会资金使用效率和银行业经营效率。规范发展第三方支付服务市场,鼓励非金融机构创新支付服务,提供形式多样、符合公众个性需求的支付结算产品。推进第四方物流市场网上结算业务发展,支持和规范银行机构与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开展支付业务合作,助推宁波市“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
(十九)提升国库服务效率。加强与财政部门合作,扩大国库直接拨付实体经济资金范围,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研究实施财政资金支付全程无纸化处理,提高国库服务效率。实施工会经费收缴方式改革,便利企业缴纳工会经费,降低企业缴费成本。进一步深化包括出口退税在内的所有退税国库“1小时”办结制,落实退税资金从国库到商业银行的全程实时监控,保障退税资金及时、准确划入企业账户,减轻企业财务成本、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状况,支持我市实体经济发展。积极做好特定经济区域的国库机构设置工作,支持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需求。
(二十)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紧紧依托全国统一联网的征信系统,加快征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扩大征信系统的应用范围和覆盖面,有效应用征信系统信息。积极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信用较好的中小企业支持力度。继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开展青年信用示范户评定工作,增强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和农村信用环境。加强征信市场管理,规范商业银行和征信机构执业行为。培育和发展征信服务市场,进一步拓展信用评级业务领域,促进内外部评级的有机结合,推动信用评级市场有序、健康发展。
人民银行各县(市、区)支行和各金融机构要认真做好将本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贯彻落实情况于2012年2月29日前以正式文件形式报送我中心支行,并于每季后15日内报送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工作措施、工作成效和下一步工作计划。我中心支行将对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工作进行督促指导,将该项工作纳入综合评价和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工作中,并通过编发简报、召开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及时推广有关先进经验和做法。
二O 一二年二月十五日 关键字:货币信贷、实体经济、金融支持、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