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关于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关于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甬银发〔2012〕26号)
人民银行各县(市、区)支行;国开银行宁波市分行,各政策性银行宁波(市)分行、国有商业银行宁波市分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宁波分行,邮储银行宁波分行,宁波银行,各城市商业银行宁波分行,省农信联社宁波办,绿叶城信社,各外资银行宁波分行,昆仑信托公司,华融租赁宁波分公司,宁波港财务公司,银联宁波分公司: 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人民银行工作会议精神,执行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充分发挥金融对宁波市“六个加快”战略实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作用,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持续向好发展,提出如下指导意见,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
(一)牢固树立金融必须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基础,没有实体经济,金融发展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金融发展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运行,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各金融机构必须正确认识实体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始终坚持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坚决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在支持实体经济中求发展,在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上下功夫,全面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
(二)深入开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服务年”活动。为扎实有效地推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服务年活动”开展(具体活动方案将另行行文下发),我中心支行成立以宋汉光行长为组长、周伟军副行长、工会宋建江主任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服务年”活动领导小组。人民银行各县(市、区)支行和各金融机构要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制,制定上下联动、广泛参与的活动方案,加强动员、监督和考核,层层落实责任。各金融机构 “一把手”要组织开展实地走访,带头深入基层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融资需求,帮扶企业破解经营困境和融资难题,全力落实金融支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各项措施。
二、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三)合理把握信贷投放的总量和节奏。2012年,人民银行将根据经济金融运行情况,按照“总量适度、审慎灵活、定向支持”的要求,对货币政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各金融机构要准确把握金融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高度重视存款增长放缓的约束,妥善解决资金来源与运用之间的矛盾,确保信贷总量与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相适应,投放节奏与实体经济的运行节奏相衔接。商业银行分支行要积极向上级行争取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合理安排流动性,保持信贷投放适度均衡增长,有效发挥“支农支小”的主力军作用。我中心支行将按照宏观审慎管理的要求,积极运用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
(四)支持实体经济积极利用银行间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加大银行间债券市场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宣传、推介和承销力度,积极推动政府部门建立相关激励机制,支持优质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引导金融机构做好推荐、承销等相关服务工作,更好地满足企业多样化投融资需求。积极推进“区域集优”计划,推动非公开定向发行,加强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切实推动信用增进支持和服务工作。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次级债券和混合资本债券,增强支持实体经济的资金和资本实力。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加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提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市场的参与度,更多地吸引全国金融市场资源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五)大力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稳步开展各类非信贷融资业务,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流入实体经济。积极开展厂商租赁、直租、售后回租等融资租赁业务,探索单船单机融资租赁业务,支持企业设备更新。鼓励信托公司发挥渠道优势,通过集合债权信托、股权信托、项目信托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鼓励银行、信托、融资租赁、担保、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各方加强合作,探索建立资源集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发展债权、股权相结合的融资模式,满足实体经济多元化融资需求。
三、着力优化信贷投向结构,推动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六)加大对“六个加快”战略实施的金融支持。积极参与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的“六个加快”重大项目突破年活动,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城市区块项目、重大产业项目和重大民生项目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各商业银行要以总行直贷、银团贷款等形式增强对大项目、大企业的融资服务能力,优先满足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合理资金需求。支持我市海洋经济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加强对港航服务业、临港先进制造业、海洋新兴产业和海岛资源开发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力争“十二五”期间涉海信贷投入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
(七)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配合。加强科技金融合作,加大对关系辖区经济长远发展的重点产业、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升级和科技创新,提升辖区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潜力。加大对文化产业、服务外包、生产性服务业、旅游业、家庭服务业等的金融支持,支持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信贷,加大对环保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等方面的信贷支持。
(八)改进和加强“三农”金融支持工作。全面改进和加强“三农”金融支持工作,进一步扩大支农信贷投放,确保涉农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其全部贷款增速。加强对农房“两改”和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推动卫星城市、中心镇和中心村的发展,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强对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金融支持,加强对农业科技、订单农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金融支持,切实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深入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推广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村住房等“多权一房”抵(质)押担保方式,不断扩大农村贷款抵押担保物范围。
(九)进一步完善中小微型企业金融服务。切实加大对中小微型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重点突出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有发展前景、诚信经营企业的金融支持,确保中小微型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对符合信贷条件和转型升级要求、但因外部原因导致资金周转暂时出现困难的中小企业,要及时满足其资金需求,不抽贷、压贷。金融机构要按照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需求特点,加强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建设,进一步下放信贷审批权限,简化审批流程,开辟信贷审批绿色通道,加强对新型融资模式、服务手段、信贷产品及抵质押方式的创新和推广,规范发展票据承兑、信用证、保理、信托理财等业务,提高中小微型企业融资能力。合理确定贷款利率定价水平和各项收费标准,坚决禁止各种附加在贷款业务上的不合理要求和收费,切实减轻中小微型企业财务负担。
四、生金融服务,促进实现包容性增长
(十)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进一步巩固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效果,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切实改善首套普通住房信贷服务,在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上适当予以优惠,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积极支持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建设,保持房地产开发贷款合理增长,促进扩大有效供给。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对公共租赁房等保障性住房的信贷支持。严格执行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切实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
(十一)积极做好“民生”领域金融服务工作。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业务,加大消费信贷产品创新力度,积极培育新的消费信贷增长点,着力扩大居民文化、旅游、健身、养老、家政等服务消费需求。以推动创业带动就业为中心,积极开办针对在校大学生、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妇女、农民工、农村青年、城镇就业和生活困难群众、残疾人、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等的小额担保贷款业务,完善贷款管理模式,不断扩大贷款覆盖面。创新担保方式和服务机制,拓展大学生“村官”融资担保能力。进一步落实银校合作协议,改进和完善助学贷款业务,扩大助学贷款覆盖面。推进金融IC卡多应用试点,以“五〃一服务卡”推广、宁波市社会保障卡加载金融功能为契机,将金融IC卡多应用试点打造成惠民工程和暖心工程。
五、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支持开放型实体经济发展
(十二)全面深化贸易外汇管理便利化改革。深化县支局外汇主体监管试点工作,为实体经济企业办理各类外汇业务提供“一站式”服务。扎实做好进口付汇改革,开展进出口核销改革,进一步简化合规企业进口付汇单证,取消进出口收付汇核销和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手续,便利企业贸易收付汇。推广出口收入存放境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探索建立银行国际收支辅导员制度,提高涉汇企业国际收支申报和核销效率,加速企业资金周转。发挥短期外债管理政策导向作用,对贸易融资业务发展较快、资金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商业银行给予短期外债指标倾斜。
(十三)积极开展外汇管理创新试点业务。落实境内商业银行对外债权登记试点,拓宽“走出去”企业融资渠道。用好中资企业借用外债政策,引导中资企业按照国际商业模式借用外债,扩大辖区短债指标中中资企业短债的额度比例,加大对中资企业合理、真实的境外贷款需求的支持力度。全面简化外商直接投资外汇管理程序,促进外商直接投资便利化。推进地区外汇市场建设,帮助中小银行合作办理远期结售汇业务,鼓励银行探索开展外汇衍生业务,为企业量身定制汇率避险产品,帮助企业积极应对汇率风险。
(十四)稳步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加强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宣传与推介,进一步做好贸易项下人民币结算“增量扩面”工作,促进进出口人民币结算均衡发展。深入推进资本项下人民币结算业务,大力发展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业务、开立人民币保函和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业务,便利企业境外投资、承揽工程;稳步开展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赴境外人民币市场发债等措施,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推动开展外商人民币直接投资业务和人民币外债业务,切实降低外商投资企业在实体投资中的汇兑成本以及“货币错配”风险。大力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产品创新,积极探索个人项下人民币结算业务。
六、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十五)着眼于支持实体经济开展金融创新。积极顺应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趋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切实掌握实体经济金融服务需求,加强金融产品研发力度,开发适合各类实体经济主体需要的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在中小企业、“三农”、个人创业等领域推广使用手机信贷产品。加强与行业协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社会中介等合作,创新适合需求特点的联动模式,提高金融服务的差异化、细分化和专业化程度,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十六)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强信贷管理和风控制度建设,强化信贷资金流向及用途的合规性管理,切实防范信贷资金违规进入民间借贷、房地产、股市等领域,确保信贷资金真正用于实体经济。加强对银行贸易融资风险的防范,尽可能杜绝投机性融资“挤出”实体经济发展的正常融资需求。树立全面风险管理意识,及时开展金融风险压力测试,严格落实金融风险报告制度,对各类风险事件,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推动风险早处置。加强“防火墙”建设,防范跨行业、跨市场风险,防范非正规金融及其他相关领域风险向金融体系传导。
(十七)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建立健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管理制度,理顺投诉处理机制,明确专人作为联络员,做好制度和人员的报备工作。优化考核机制,在产品开发、销售等环节切实履行说明真实情况的义务,保障客户金融信息安全,确保金融消费者公平获取金融服务。
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实体经济资金使用效率
(十八)提高支付结算服务水平。优化银行卡使用环境,大力推进中小商户银行卡应用,提高中小商户接受银行卡消费的积极性。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服务,加大助农取款业务的推广力度,发挥乡镇支付结算服务站作用,使农村单位和个人享受便利快捷的结算服务。完善宁波市票据电子交换系统业务功能,进一步推广支票实时业务、同城通存通兑业务和外币通存业务,加快社会资金周转速度,提高社会资金使用效率和银行业经营效率。规范发展第三方支付服务市场,鼓励非金融机构创新支付服务,提供形式多样、符合公众个性需求的支付结算产品。推进第四方物流市场网上结算业务发展,支持和规范银行机构与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开展支付业务合作,助推宁波市“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
(十九)提升国库服务效率。加强与财政部门合作,扩大国库直接拨付实体经济资金范围,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研究实施财政资金支付全程无纸化处理,提高国库服务效率。实施工会经费收缴方式改革,便利企业缴纳工会经费,降低企业缴费成本。进一步深化包括出口退税在内的所有退税国库“1小时”办结制,落实退税资金从国库到商业银行的全程实时监控,保障退税资金及时、准确划入企业账户,减轻企业财务成本、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状况,支持我市实体经济发展。积极做好特定经济区域的国库机构设置工作,支持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需求。
(二十)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紧紧依托全国统一联网的征信系统,加快征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扩大征信系统的应用范围和覆盖面,有效应用征信系统信息。积极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信用较好的中小企业支持力度。继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开展青年信用示范户评定工作,增强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和农村信用环境。加强征信市场管理,规范商业银行和征信机构执业行为。培育和发展征信服务市场,进一步拓展信用评级业务领域,促进内外部评级的有机结合,推动信用评级市场有序、健康发展。
人民银行各县(市、区)支行和各金融机构要认真做好将本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贯彻落实情况于2012年2月29日前以正式文件形式报送我中心支行,并于每季后15日内报送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工作措施、工作成效和下一步工作计划。我中心支行将对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工作进行督促指导,将该项工作纳入综合评价和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工作中,并通过编发简报、召开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及时推广有关先进经验和做法。
二O 一二年二月十五日 关键字:货币信贷、实体经济、金融支持、意见
第二篇: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人行市中心支行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人行市中心支行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
宜府办发〔2012〕4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宜昌开发区管委会,各大中型企业:
人行市中心支行《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一二年六月四日
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人行市中心支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引导金融机构认真落实稳健货币政策,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发挥金融资源配置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加快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结合宜昌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促进融资规模适度增长,满足实体经济合理需求
(一)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实体经济的发展是金融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金融部门要牢牢把握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充分发挥金融资源配置作用,始终坚持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和谐共生、互促共赢的理念,在支持实体经济中求发展,在服务实体经济上下功夫,继续深化银企合作,优化信贷结构,推动金融创新,加大信贷投入,坚决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确保信贷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坚决抑制金融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金融资源在实体经济体外循环,促进全市社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保持全市信贷总量合理适度增长。各金融机构要通过大力组织存款、争取上级行资金倾斜、向市场融入资金等多种渠道筹措信贷资金,加大对信贷客户的培植力度,满足实体经济的有效信贷需求;同时,要按照稳健货币政策和金融宏观审慎管理的要求,科学安排全年信贷投放规划,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结构和节奏,确保信贷总量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相适应、投放节奏与实体经济的运行节奏相衔接。全市全年贷款增幅要高于全省贷款增幅和全市GDP增幅,涉农和中小企业贷款增幅和占比要高于上年,全市县域新增存贷要比上年提升2个百分点。
(三)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导向作用。各级人民银行要按照“总量适度、审慎灵活、定向支持”的要求,用好再贷款、再贴现、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入。对涉农贷款比重高、资金相对不足的县域中小法人金融机构适当扩大支农再贷款发放额度和期限,并允许跨年使用。通过选择性票据再贴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督促县域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的70%以上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对考核达标的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和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实施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
(四)进一步拓宽实体经济的融资渠道。加大对银行间市场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宣传推介力度,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着力推进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积极参与全省推进“中小企业区域集优债券”计划,切实推动信用增进的支持和服务工作。加大企业上市工作力度,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股权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大力拓展信托、租赁、保理等表外融资业务,促进实体经济融资渠道多元化,满足实体经济多种融资需求,并适当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二、优化信贷结构,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五)优先满足支柱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信贷需求。围绕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和全市“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的信贷支持,优先满足在建、续建重点项目后续建设资金需求;进一步加大对“一区六园”及化工、食品医药、装备制造、电力等支柱产业的支持;进一步加大对旅游文化和战略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积极支持生物、新能源、磁电子、纳米材料、环保科技等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积极支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推动行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六)切实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金融部门要积极配合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大力开展中小企业信贷客户培植工作,积极构建中小企业网络金融服务平台,设立中小企业专营机构,适当下放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审批权限,减少信贷审批层次,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建立对中小企业信贷的专项激励考核机制,适当提高对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对因转型升级和资金周转暂时出现困难的中小企业不抽贷、不压贷,切实加大对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确保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增速高于当年全部贷款增速,其增量和占比高于上年。
(七)切实加大对“三农”经济的信贷支持。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积极建立促进县域资金回流的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县域存贷比,加大金融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住房改造的信贷投入,优先满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柑橘、茶叶、蔬菜、畜牧、水产、食用油等特色农业的信贷需求,确保全市当年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其增量和占比高于上年。
(八)进一步加大对民生领域的金融支持。积极开发消费信贷产品,进一步激活城乡消费市场,积极拓展汽车、家电、助学、旅游等消费信贷业务。进一步落实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扩大贷款覆盖面,推行信用社区取消反担保措施,将贷款发放范围扩大到高校毕业生、退伍转业军人、农民工、城镇待业人员等生活困难人群和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积极支持社会就业和创业。进一步落实扶贫贴息开发贷款和民族优惠利率贷款政策,推动山区、库区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信贷支持,严格执行差别化房贷政策,优先满足首次购房家庭的贷款需求,支持城镇居民改善住房条件。
三、推动金融创新,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九)进一步推动信贷产品和融资方式创新。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信贷创新工程,扩大中小企业抵押担保物范围,积极开展存货、仓单、股权、应收账款、知识产权、商位使用权等
质押贷款和在建工程抵押贷款、产业链融资业务。加大“三农”信贷产品创新,积极推进林权抵押、订单农业质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等信贷产品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农村青年创业贷款等信贷业务。推动重大项目融资模式创新,引导、鼓励金融机构采取银团贷款、联合贷款、同业合作等多种形式,积极支持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建设。积极争取省级金融机构把宜昌作为信贷创新的实验区,在宜昌先行先试新型信贷品种和信贷模式。
(十)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和现代支付体系。坚持金融开放战略,营造平等竞争环境,吸引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基金、贷款公司、金融租赁、资产管理等各类金融机构来宜昌落户或开展业务。推动全市农村信用社改革重组,加快组建湖北三峡农村商业银行,加快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加大金融IC卡应用推进力度,着力拓宽行业应用领域,打造城市金融品牌,为社会公众提供安全、快捷、方便的现代化小额支付服务。进一步推动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全面启动“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示范乡镇”创建工作,不断扩大支付结算系统的覆盖面。
(十一)进一步改善外汇管理和服务。积极推进贸易进口付汇报关改革,推行贸易出口收汇网上核销,提高核销效率,改进贸易收结汇和贸易活动真实性、一致性审核,简化企业申请按比例结汇和临时额度的审批程序。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出口信贷业务,大力推进出口商业发票融资和出口退税抵押信贷业务,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从信贷支持、用汇额度审批等方面对到境外开发重要战略资源、引进先进技术的企业予以支持。进一步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快速增长,力争在辖内具有国际结算资格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实现全覆盖,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和贸易便利化。
(十二)加快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通过财政注资、引入社会资本等多种形式补充担保机构的资本金和担保基金,支持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做大做强。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省每年留成给县(市)新增税收的50%,必须足额用于补充县(市)信用担保机构的资本金”的规定。进一步创新担保方式,扩大有效担保品范围,完善风险补偿机制,放大担保贷款比例。积极探索建立全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协会,推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间的业务合作,壮大担保实力,扩大担保规模,放大担保效应。
(十三)进一步深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进一步清收银行不良贷款,加大对已胜诉金融债权案件的执法力度,大力惩戒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深入开展四大信用工程(A级信用企业、信用社区、信用乡镇和信用县市)建设,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高中小企业和农户信用意识。继续推进征信评级工作,规范信贷市场和债券市场信用评级。继续保持宜昌和所辖9县市区“金融信用市州县”的荣誉称号。
四、完善工作机制,督促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
(十四)建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部门协调机制。进一步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金融业发展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定期通报全市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情况,研究部署推动银企合作的方案措施,督促落实重点项目资金对接到位和对金融机构的各项财税减免政策,积极构建政府协调引导、部门协作扶持、金融机构主动跟进、企业诚信发展的银政企良性互动工作机制。
(十五)建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投向监测与大额资金运用报备制度。各级人民银行要按照人民银行总行和人民银行武汉分行的相关要求,建立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大额资金运用的监测报备制度,进一步加强对金融机构资金流向与委托贷款投放的跟踪监测,适时开展相关现场检查,强化信贷资金流向及用途的合规性管理,切实防范信贷资金违规进入民间借贷、房地产、股市等领域,确保信贷资金真正用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十六)完善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信贷政策评估与评价通报制度。各级人民银行要继续实施对各金融机构执行信贷政策情况的综合评价制度,以及对中小企业、涉农信贷政策的导向效果评估制度,定期评估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情况,督促各金融机构贯彻落实各项信贷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入。人行市中心支行要把服务实体经济工作情况纳入对各金融机构的综合评价,对各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相关工作进行评价和通报。
(十七)进一步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风险监测与部门协作制度。各金融单位要认真执行《宜昌市金融风险监测与维护金融稳定部门协作试行办法》,对各类金融风险事件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防止风险蔓延,不断提升对金融风险的监测预警与协调处置能力。
(十八)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考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对金融机构支持宜昌经济发展的评价奖励制度。进一步落实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对相关金融机构和担保公司按中小企业贷款增量给予适度的风险补偿和奖励。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对金融业的财政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主题词:金融意见通知
抄送:市委办公室。
市人大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法院,市检察院。
部省属在宜有关单位。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2年6月4日印发
第三篇:深圳2012金融新政--改善金融服务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关于改善金融服务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唯物主义和全国金融工具主义精神,进一步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和服务作用,加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着重解决实体产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有效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努力实现全市经济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结合深圳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金融发展的根基是实体经济,金融业要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当前,深圳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承载能力环境制约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创造“深圳质量”的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迫切需要金融业重点加大对自主创新、转型升级、低碳发展和社会民生等领域的支持,推动深圳整体产业布局调整和优化升级,立足新起点、把握新趋势,深圳金融业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深刻认识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手段,充分发挥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功能作用,为新时期深圳经济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市、区政府以及各有关部门、驻深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要将引导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当前重点工作,加快构建多层次、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和信息沟通长效机制,积极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加大金融资源对实体产业的支持服务力度,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定期主动向社会公布重大发现规 划、产业布局规划、重大政策、重点工程立项等信息,提高信息对称性和透明度;各区(新区)要大力支持银企合作,切实做好各项服务,构建银企合作对接平台,组织覆盖面广、多层次的银企洽谈会和对接活动,驻深金融监管机构要坚持“审慎宽容、有扶有控”的监管原则,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一些重点领域 和关键环节的资金支持,推动实现金融业与实体产业的共生发展、互利共赢。
二、强化金融融通功能 保持社会融资总量均衡增长
(三)合理把握信贷投放的总量和节奏,认真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确保信贷总量与深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投放节奏与实体经济运行节奏相衔接,积极采用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法人金融机构在满足信贷总量调控要求的前提下,加大对深圳信贷投放力度。非法人金融机构要积极争取总行(总公司)的支持,将深圳作为金融资源投放的重点区域。2012年,实现“两个高于、两个不低于”目标,即全市各项贷款增速高于经济 增长速度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同期贷款平均增速2个百分点;小企业贷款余额超2100亿元,增量不低于380亿元,增速不低于我市全部贷款平均增速6.5 个百分点
(四)拓宽直接融资市场资金渠道。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通过上市、再融资等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
功能。2012年,新增上市公司数量不低于30家,首发和再融资累计募集资金突破500亿元。扩大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规模,稳步发展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等新型债务融资工具,研究制定区域集优债等适应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的金融服务方案并推动实施。2012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募集资金不低于600亿元,深圳证券交易所债券,回购累计成交金额超6000亿元,扩大代办股权转让系统试点,争取深圳高新技术园区纳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第二批试点范围,推动有潜质的园区企业到代办股份系统挂牌,推进前海股份交易所建设,规范企业股权流动和股权融资,率先建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场外交易市场。
三、强化金融调控功能,推动经济战略转型
(五)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围绕加快发展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加大对战略性新 兴产业信贷支持。2012年,新增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超200亿元,贷款增速不低于20%,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4个百分点。鼓励各金融机构重点支持我市 1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11个产业聚集区建设,促进新兴产业聚集壮大。对战略性新兴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开辟“绿色通道”,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前提下,通过简化审批程序、给予土地优惠、加大财政奖励等方式,支持和引导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优质企业改制上市。2012年,力争辖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优质企业上市家数突破权势新上市家数的60%。积极探索开发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特点的中小企业私募债 和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及其他机构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大力发展设备租赁业务,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科技等企业对融资租赁服务的需求。鼓励金融机构深度参与基因、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新材料、超材料等产学研联盟和产业发展基金建设。在现有信息、生物、超材料、新能源四只国家创业投资基金的基础上,积极推动设立前海股份投资母基金,支持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六)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推进金融创新,打造全国金融要素交易、创业投资、财富管理和中小创新性企业融资中心,培育会计、审计、法律、咨询等相关金融中介服务市场专业化、高端化发展,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服务体系。积极发展贸易物流融资,针对供应链管理、物流总部经济、航运衍生服务等高 端物流液态,探索开发供应链金融、航运金融、贸易融资、订单质押和股权质押等创新金融产品和业务。鼓励金融资源重点投向深圳“十二五”规划中布局的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探索在前海推动金融业与航运业的有效结合,争取设立航空、航运金融租赁公司,并开展进入银行间市场拆借资金和发行债券试点。
(七)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充分满足服装、钟表、黄金珠宝等优势传统产业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业态项目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加大对加工贸易企业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的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采取联合贷款、杠杠收购贷款等形式,支持深圳传统优势产业的重点企业开展收购兼并和企业重组,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拓展和丰富上海黄金交易所深圳备份中心市场功能,探索建立大宗商品期货市场、珠宝钻石交易中心等新型要素交易市场,鼓励金融机构重点支持保税区、出口加工区、旧工业园区等产业载体升级改造,促进新兴产业、高端项目
落地。争取国家批准跨国公司在深圳设立内部资金集中管理机构,统一管理自有资金,满足总部企业资金管理需求。
(八)推进“绿色信贷”工程,引导金融机构制定差异化信贷政策,将信贷资源投向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项目、企业和产业,有限加大对我市节能重点工 程项目、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和创新项目等信贷投放,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探索推动深圳排污权交易 体系建设,适时开展企业排污权交易试运行工作,创新排污权抵押贷款等绿色信贷产品,促进低碳经济转型发展。
四、强化金融培育功能,构建小微企业服务
(九)建立和完善差异化的银行信贷监管制度,深入推进小微企业贷款“六项机制”建设,以下放授信审批权限,完善尽职免责制度,合理定价为重点,在审批机制、激励机制、风险定价机制方面实现新突破。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倾斜、动态调整小微企业信贷监管标准。争取监管部门支持,适当将贷款风险容忍度 提高至5%,存贷比指标按规定的控制线上浮不超过5个百分点。
(十)加强小微企业专营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小微企业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推动银行业机构设立小微企业企业融资服务中心,事业部和产品 研发中心等专业机构,鼓励在小微企业比较密集的宝安区、盐田区、龙岗区以及大鹏新区、坪山新区、光明新区、龙华新区4个功能新区增设营业支行网点。2012年,力争权势银行支行网点不低于1450家,新增不少于30家,其中宝安区、盐田区、龙岗区和4个功能新区新增家数不少于20家,鼓励和引导更多 的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积极争取村镇银行试点名额,实现盐田区和4个功能新区各设立1家,稳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2012年,全市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不低于80亿元,新增贷款累计超过200亿元。规范发展各类融资担保机构、再担保机构,促进银行机构与担保机构相互合作,2012年融资担保机构新增融资担保额不低于480亿元。
(十一)推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和服务创新,不断探索适合小微企业融资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担保抵押方式,争取在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知识产权抵押贷 款、租金收入质押贷款、高薪技术企业股权质押贷款、小额循环贷款和无抵押贷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稳步发展信用贷款、鼓励金融机构采取组合担保、互助联保和 支票授信等各种信用增级方式,扩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比例,探索发展信贷资产转让,信托资产转让市场,推动小微企业信贷服务创新,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大力推动实现中小企业贷款联保增信计划,建立中小企业贷款联保增信平台。
(十二)规范银行服务收费,进一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贵问题,引导和支持银行业机构全面落实中国银监会关于改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和政治部规范经营的相关文件,严格遵循“合规收费、以质定价、公开透明、减费让利”原则,坚决禁止各种附加在贷款业务上的不合理收费,杜绝变相提高利率、搭售金融产品、虚增中间业务收入等行为,主动让利企业,切实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十三)探索利用保险资金促进小微企业发展,鼓励保险机构针对小微企业特点创新各类保险产品和业务,进一步拓宽保险营销渠道,根据不同企业的资 信等级设置浮动费率。继续落实对小微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保费补贴政策,鼓励小微企业通过出口信用保险进行保单融资。积极探索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鼓 励保险资金参与投资深圳小微企业项目,购买小微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等。
五、强化金融先导功能,促进实体经济自主创新
(十四)大力扶持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做实做好市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吸引更多创投和 股权投资类企业落户我市,引导更多社会民间资本参与发起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和天使基金,支持产业基金、并购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发展壮大。鼓励符合条件 的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或金融机构在我市发起设立符合产业发展规划方面的各个专门领域的专业投资基金或具有产业引导作用的母基金,助推我市战略新兴产业、创新性民营企业发展和前海开发开放。2012年,力争我市股权投资企业突破2500家。
(十五)积极促进科技和金融有效结合,建立科技按资源与金融资源对接的有效机制,完善科技金融结合的风险分担机制,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 的科技投融资体系。积极创新我市科技研发资金资助方式,通过再担保、联保贷款、集合债、银政企合作梯级贴息等机制,有效保障和推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 作。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风险补偿机制。推进信用担保,科技保险创新发展。鼓励各金融机构在深设立专营性业务创新实验室、产品研发中心,提升金融产 品科技研发和金融科技产业化发展能力。
(十六)推进前海金融创新,构建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信贷产业体系。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重点,大力推进前海开展场外交易市场发展、金融业综合经营、资本项目开放和利率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等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和业务模式创新。加快推进深港银行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试点,利用香港低成本人民币资金支付前海开发开放和重点产业发展。争取更多前海地区企业和金融机构在香港发展人民币债券,拓宽实体产业领域债务融资渠道。鼓励银行业机构通过金融产品、业务流程及内部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加大对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及专业服务等产业的信贷支持。加快组建各类有利于增强市场功能的创新性金融机构,丰富金融服 务市场主体。推动新型要素交易平台建设,畅通以资金为核心的各类要素交易环节,提升要素市场金融服务层级。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结算基础设施,支持跨国企业在前海设立全球结算中心。
六、强化金融服务功能,保障社会民生普惠建设
(十七)切实做好普惠民生各项金融服务,以推动创业带动就业为重点,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登记失业人员、符合条件的大中专院校及技校毕业生、农 转居失业人员、归国留学生、复员转业退役军人、随军家属及残疾人失业人员和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等小额担保贷款业务,不断扩大受众覆盖面,积极推进消费金融 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试点,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业务,着力扩大居民文化、旅游、健身、养老、家政等服务消费需求。优化银行卡受理环境,推动金融IC卡
升级运用,拓宽小额消费运用领域。引导和支持第三方支付服务行业规范发展,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充分发挥保险业的社会管理功能,发展小额消费信贷保险和小额人身保险产品,大力推动各类涉及公共利益的责任保险发展,稳步开展商业车险定价机制改革试点,扩大商业车险的费率浮动范围。
(十八)切实保障社会民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鼓励金融机构重点支持市政府投融资任务和城市更新项目,优先满足轨道交通三期、沿江高速、抽水蓄能电站和核电站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社会投资范围,引导更多社会民间资本进行水务、环保、医疗卫生和教育等公共事业和民生领域。支持各金融 机构配合市、区政府探索保障性住房投融资体系,扩宽保障性住房资金来源。稳步推进保险资金以债券和股权形式参与投资社会医疗事业、基础设施项目、保障性住房投资和养老服务机构。
七、强化金融扶持功能,支持实体经济外溢发展
(十九)推进外汇管理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加大对“走出去”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外汇主管部门稳步推进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便利企业贸易 外汇收支活动,促进对外贸易稳步发展。引导金融机构推广出口收入存放境外业务,提高境内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积极探索研究第三方支付机构外汇业务需求,建 立跨境电子商务与支付特点的管理模式。鼓励金融机构根据深圳企业对外贸易发展需求,加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服务力度,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覆盖面 和影响力。积极创新各种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产品,促进企业进出口贸易稳步增长。深入开展对境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等各类项目的人民币贷款业务,满足企 业“走出去”过程中对本币的需求。继续扩大以深圳为基地的跨境人民币代理行清算网络的覆盖面,为境内外企业提供高效跨境人民币清算服务。积极组织辖内商业 银行和试点企业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业务培训,促进深圳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有序开展。
(二十)推进外汇服务和业务创造,进一步提升我市金融外汇服务水平。支持外汇主管部门稳步推进非金融机构办理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提高开办 外币带兑业务机构比例,便利境内外旅客货币兑换,服务我市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积极开展外汇政策宣传活动。增强涉外主题合规意识,营造良好的本外币兑换环 境。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积极申请远期结售汇、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人民币对外汇期权等金融衍生业务经营资格;进一步加强全球先进管理、跨境融资和离岸金融等 方面的业务创新力度,综合运用国际贸易融资、内保外贷、境外融资贷款以及出口信用保险等金融手段,扶持外溢型企业实现汇率避险保值。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开展 针对外向型企业外汇避险工具的专业业务培训,逐渐提高和增强外向型民营企业对外汇金融衍生品的认知度和综合运用,提升涉外主体的经营能力。
八、优化金融服务环境,实现经济金融良性互动
(二十一)充分利用财税资金杠杆作用,支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扶持作用,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力度,将银行参与信用再担保体系和企业互保政府增信平台的贡献度纳入
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指标体系,与财政资金分存业务比例挂钩,引导银行资金向中小企业倾斜。提升现有信用再担保体系、企业互保政府增信平台的融资服务作 用。通过安排政府风险补偿资金、政府增信资金,降低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门槛。鼓励各区(新区)根据辖区内产业布局,结合特建发、投控和地铁集团市级三大融资平台功能研究制定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进一步完善我市中小企业融资子报体系。突出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的公益服 务功能,重点服务战略型新兴产业内的中小微型企业。制定融资性担保机构实际代偿损失的补偿政策,即中小企业“集合担保信贷”计划。大力促进商业性融资担保 机构发展,鼓励民营、外资等各类资本参与深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再担保体系为民营融资性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担和增信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区 级政府发起并采取多方出资方式组建融资性再担保公司,加入我市再担保体系,建立和完善政府信用担保支持体系。
进一步简化金融机构呆帐核销手续和审核程序。税务部门要提高审核进度和工作效率,促进金融机构及时化解不良资产,防止信贷收缩。全面落实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对小额担保贷款实施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研究金融机构抵债资产处置税收政策。结合增值税转型完善融资租赁税收政策。
进一步落实促进股权投资企业发展财税优惠政策。积极落实市政府《关于促进股权投资基金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及补充规定,对符合条件的股权投资资金 企业、股权投资资金管理企业,给予一次性落户奖励、“两免三减半”和租房补贴等一揽子财税奖励和资助。鼓励各区(新区)政府制定支持股权投资企业政策措 施,引导股权投资类企业为符合我市产业规划发展方面的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优化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环境。结合小额贷款试点情况,适时研究推出扶持我市小额贷款行业平稳较快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协助小额贷款公司开展业务创新,合规经营,风险防范等方面的培训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小额信贷业务的宣传力度。
(二十二)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驻深金融尽管机构和有关政府部门牵头,联合金融机构共同参与,依托鹏元征信有限公司和 市场监督管理局的企业信用信息中心等专业机构,联合和共享信用信息,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信用评价制度和统一征信平台,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
(二十三)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制度和监管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各政府部门与金融监管机构的协调、配合,对高利贷、非法集资、地下钱庄、非法政权等非法金融活动保持高压态势,构筑金融安全区,确保金融资本真正用于实体经济。
第四篇:关于改善金融服务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改善金融服务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全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唯物主义和全国金融工具主义精神,进一步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和服务作用,加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着重解决实体产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有效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努力实现全市经济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结合深圳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金融发展的根基是实体经济,金融业要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当前,深圳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承载能力环境制约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创造“深圳质量”的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迫切需要金融业重点加大对自主创新、转型升级、低碳发展和社会民生等领域的支持,推动深圳整体产业布局调整和优化升级,立足新起点、把握新趋势,深圳金融业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深刻认识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手段,充分发挥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功能作用,为新时期深圳经济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市、区政府以及个有关部门、驻深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要将引导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当前重点工作,加快构建多层次、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和信息沟通长效机制,积极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加大金融资源对实体产业的支持服务力度,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定期主动向社会公布重大发现规划、产业布局规划、重大政策、重点工程立项等信息,提高信息对称性和透明度;各区(新区)要大力支持银企合作,切实做好各项服务,构建银企合作对接平台,组织覆盖面广、多层次的银企洽谈会和对接活动,驻深金融监管机构要坚持“审慎宽容、有扶有控”的监管原则,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资金支持,推动实现金融业与实体产业的共生发展、互利共赢。
二、强化金融融通功能 保持社会融资总量均衡增长
(三)合理把握信贷投放的总量和节奏,认真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确保信贷总量与深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投放节奏与实体经济运行节奏相衔接,积极采用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法人金融机构在满足信贷总量调控要求的前提下,加大对深圳信贷投放力度。非法人金融机构要积极争取总行(总公司)的支持,将深圳作为金融资源投放的重点区域。2012年,实现“两个高于、两个不低于”目标,即全市各项贷款增速高于经济增长速度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同期贷款平均增速2个百分点;小企业贷款余额超2100亿元,增量不低于380亿元,增速不低于我市全部贷款平均增速6.5个百分点。
(四)拓宽直接融资市场资金渠道。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通过上市、再融资等多见广识筹措资金,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2012年,新增上市公司数量不低于30家,首法和再融资累计募集资金突破500亿元。扩大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规模,稳步发展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等新型债务融资工具,研究制定区域集优债等适应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的金融服务方案并推动实施。2012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募集资金不低于600亿元,深圳证券交易所债券,回购累计成交金额超6000亿元,扩大代办股权转让系统试点,争取深圳高新技术园区纳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第二批试点范围,推动有潜质的园区企业到代办股份系统挂牌,推进前海股份交易所建设,规范企业股权流动和股权融资,率先建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场外交易市场。
三、强化金融调控功能,推动经济战略转型
(五)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围绕加快发展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信贷支持。2012年,新增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超200亿元,贷款增速不低于20%,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4个百分点。鼓励各金融机构重点支持我市1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11个产业聚集区建设,促进新兴产业聚集壮大。对战略性新兴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开辟“绿色通道”,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前提下,通过简化审批程序、给予土地优惠、加大财政奖励等方式,支持和引导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优质企业改制上市。2012年,力争辖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优质企业上市家数突破权势新上市家数的60%。积极探索开发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特点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和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及其他机构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大力发展设备租赁业务,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科技等企业对融资租赁服务的需求。鼓励金融机构深度参与基因、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新材料、超材料等产学研联盟和产业发展基金建设。在现有信息、生物、超材料、新能源四只国家创业投资基金的基础上,积极推动设立前海股份投资母基金,支持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六)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推进金融创新,打造全国金融要素交易、创业投资、财富管理和中小创新性企业融资中心,培育会计、审计、法律、咨询等相关金融中介服务市场专业化、高端化发展,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服务体系。积极发展贸易物流融资,针对供应链管理、物流总部经济、航运衍生服务等高端物流液态,探索开发供应链金融、航运金融、贸易融资、订单质押和股权质押等创新金融产品和业务。鼓励金融资源重点投向深圳“十二五”规划中布局的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探索在前海推动金融业与航运业的有效结合,争取设立航空、航运金融租赁公司,并开展进入银行间市场拆借资金和发行债券试点。
(七)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充分满足服装、钟表、黄金珠宝等优势传统产业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液态项目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加大对加工贸易企业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的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采取联合贷款、杠杆收购贷款等形式,支持深圳传统优势产业的重点企业开展收购兼并和企业重组,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拓展和丰富上海黄金交易所深圳备份中心市场功能,探索建立大宗商品期货市场、珠宝钻石交易中心等新型要素交易市场,鼓励金融机构重点支持保税区、出口加工区、旧工业园区等产业载体升级改造,促进新兴产业、高端项目落地。争取国家批准跨国公司在深圳设立内部资金集中管理机构,统一管理自有资金,满足总部企业资金管理需求。
(八)推进“绿色信贷”工程,引导金融机构制定差异化信贷政策,将信贷资源投向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项目、企业和产业,有限加大对我市节能重点工程项目、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和创新项目等信贷投放,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探索推动深圳排污权交易体系建设,适时开展企业排污权交易试运行工作,创新排污权抵押贷款等绿色信贷产品,促进低碳经济转型发展。
四、强化金融培育功能,构建小微企业服务
(九)建立和完善差异化的银行信贷监管制度,深入推进小微企业贷款“六项机制”建设,以下放授信审批权限,完善尽职免责制度,合理定价为重点,在审批机制、激励机制、风险定价机制方面实现新突破。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倾斜、动态调整小微企业信贷监管标准。争取监管部门支持,适当将贷款风险容忍度提高至5%,存贷比指标按规定的控制线上浮不超过5个百分点。
(十)加强小微企业专营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小微企业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推动银行业机构设立小微企业企业融资服务中心,事业部和产品研发中心等专业机构,鼓励在小微企业比较密集的宝安区、盐田区、龙岗区以及大鹏新区、坪山新区、光明新区、龙华新区4个功能新区增设营业支行网点。2012年,力争权势银行支行网点不低于1450家,新增不少于30家,其中宝安区、盐田区、龙岗区和4个功能新区新增家数不少于20家,鼓励和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积极争取村镇银行试点名额,实现盐田区和4个功能新区各设立1家,稳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2012年,全市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不低于80亿元,新增贷款累计超过200亿元。规范发展各类融资担保机构、再担保机构,促进银行机构与担保机构相互合作,2012年融资担保机构新增融资担保额不低于480亿元。
(十一)推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和服务创新,不断探索适合小微企业融资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担保抵押方式,争取在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知识产权抵押贷款、租金收入质押贷款、高薪技术企业股权质押贷款、小额循环贷款和无抵押贷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稳步发展信用贷款、鼓励金融机构采取组合担保、互助联保和支票授信等各种信用增级方式,扩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比例,探索发展信贷资产转让,信托资产转让市场,推动小微企业信贷服务创新,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大力推动实现中小企业贷款联保增信计划,建立中小企业贷款联保增信平台。
(十二)规范银行服务收费,进一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贵问题,引导和支持银行业机构全面落实中国银监会关于改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和政治部规范经营的相关文件,严格遵循“合规收费、以质定价、公开透明、减费让利”原则,坚决禁止各种附加在贷款业务上的不合理收费,杜绝变相提高利率、搭售金融产品、虚增中间业务收入等行为,主动让利企业,切实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十三)探索利用保险资金促进小微企业发展,鼓励保险机构针对小微企业特点创新各类保险产品和业务,进一步拓宽保险营销渠道,根据不同企业的资信等级设置浮动费率。继续落实对小微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保费补贴政策,鼓励小微企业通过出口信用保险进行保单融资。积极探索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鼓励保险资金参与投资深圳小微企业项目,购买小微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等。
五、强化金融先导功能,促进实体经济自主创新
(十四)大力扶持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做实做好市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吸引更多创投和股权投资类企业落户我市,引导更多社会民间资本参与发起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和天使基金,支持产业基金、并购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发展壮大。鼓励符合条件的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或金融机构在我市发起设立符合产业发展规划方面的各个专门领域的专业投资基金或具有产业引导作用的母基金,助推我市战略新兴产业、创新性民营企业发展和前海开发开放。2012年,力争我市股权投资企业突破2500家。
(十五)积极促进科技和金融有效结合,建立科技按资源与金融资源对接的有效机制,完善科技金融结合的风险分担机制,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积极创新我市科技研发资金资助方式,通过再担保、联保贷款、集合债、银政企合作梯级贴息等机制,有效保障和推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作。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风险补偿机制。推进信用担保,科技保险创新发展。鼓励各金融机构在深设立专营性业务创新实验室、产品研发中心,提升金融产品科技研发和金融科技产业化发展能力。
(十六)推进前海金融创新,构建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信贷产业体系。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重点,大力推进前海开展场外交易市场发展、金融业综合经营、资本项目开放和利率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等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和业务模式创新。加快推进深港银行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试点,利用香港低成本人民币资金支付前海开发开放和重点产业发展。争取更多前海地区企业和金融机构在香港发展人民币债券,拓宽实体产业领域债务融资渠道。鼓励银行业机构通过金融产品、业务流程及内部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加大对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及专业服务等产业的信贷支持。加快组建各类有利于增强市场功能的创新性金融机构,丰富金融服务市场主体。推动新型要素交易平台建设,畅通以资金为核心的各类要素交易环节,提升要素市场金融服务层级。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结算基础设施,支持跨过企业在前海设立全球结算中心。
六、强化金融服务功能,保障社会民生普惠建设
(十七)切实做好普惠民生各项金融服务,以推动创业带动就业为重点,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登记失业人员、符合条件的大中专院校及技校毕业生、农转居失业人员、归国留学生、复员转业退役军人、随军家属及残疾人失业人员和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等小额担保贷款业务,不断扩大受众覆盖面,积极推进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试点,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业务,着力扩大居民文化、旅游、健身、养老、家政等服务消费需求。优化银行卡受理环境,推动金融IC卡升级运用,拓宽小额消费运用领域。引导和支持第三方支付服务行业规范发展,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充分发挥保险业的社会管理功能,发展小额消费信贷保险和小额人身保险产品,大力推动各类涉及公共利益的责任保险发展,稳步开展商业车险定价机制改革试点,扩大商业车险的费率浮动范围。
(十八)切实保障社会民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鼓励金融机构重点支持市政府投融资任务和城市更新项目,优先满足轨道交通三期、沿江严肃、抽水蓄能电站和核电站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社会投资范围,引导更多社会民间资本进行水务、环保、医疗卫生和教育等公共事业和民生领域。支持各金融机构配合市、区政府探索保障性住房投融资体系,扩宽保障性住房资金来源。稳步推进保险资金以债券和股权形式参与投资社会医疗事业、基础设施项目、保障性住房投资和养老服务机构。
七、强化金融扶持功能,支持实体经济外溢发展
(十九)推进外汇管理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加大对“走出去”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外汇主管部门稳步推进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便利企业贸易外汇收支活动,促进对外贸易稳步发展。引导金融机构推广出口收入存放境外业务,提高境内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积极探索研究第三方支付机构外汇业务需求,建立跨境电子商务与支付特点的管理模式。鼓励金融机构根据深圳企业对外贸易发展需求,加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服务力度,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覆盖面和影响力。积极创新各种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产品,促进企业进出口贸易稳步增长。深入开展对境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等各类项目的人民币贷款业务,满足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对本币的需求。继续扩大以深圳为基地的跨境人民币代理行清算网络的覆盖面,为境内外企业提供高效跨境人民币清算服务。积极组织辖内商业银行和试点企业开展矿井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业务培训,促进深圳矿井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有序开展。(二十)推进外汇服务和业务创造,进一步提升我市金融外汇服务水平。支持外汇主管部门稳步推进非金融机构办理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提高开办外币带兑业务机构比例,便利境内外旅客货币兑换,服务我市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积极开展外汇政策宣传活动。增强涉外主题合规意识,营造良好的本外币兑换环境。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积极申请远期结售汇、人
民币与外币掉期、人民币对外汇期权等金融衍生业务经营资格;进一步加强全球先进管理、跨境融资和离岸金融等方面的业务创新力度,综合运用国际贸易融资、内保外贷、境外融资贷款以及出口信用保险等金融手段,扶持外溢型企业实现汇率避险保值。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针对外向型企业外汇避险工具的专业业务培训,逐渐提高和增强外向型民营企业对外汇金融衍生品的认知度和综合运用,提升涉外主体的经营能力。
八、优化金融服务环境,实现经济金融良性互动
(二十一)充分利用财税资金杠杆作用,支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扶持作用,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力度,将银行参与信用再担保体系和企业互保政府增信平台的贡献度纳入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指标体系,与财政资金分存业务比例挂钩,引导银行资金向中小企业倾斜。提升现有信用再担保体系、企业互保政府增信平台的融资服务作用。通过安排政府风险补偿资金、政府增信资金,降低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门槛。鼓励各区(新区)根据辖区内产业布局,结合特建发、投控和地铁集团市级三大融资平台功能研究制定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进一步完善我市中小企业融资子报体系。突出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的公益服务功能,重点服务战略型新兴产业内的中小微型企业。制定融资性担保机构实际代偿损失的补偿政策,即中小企业“集合担保信贷”计划。大力促进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发展,鼓励民营、外资等各类资本参与深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再担保体系为民营融资性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担和增信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区级政府发起并采取多方出资方式组建融资性再担保公司,加入我市再担保体系,建立和完善政府信用担保支持体系。
进一步简化金融机构呆帐核销手续和审核程序。税务部门要提高审核进度和工作效率,促进金融机构及时化解不良资产,防止信贷收缩。全面落实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对小额担保贷款实施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研究金融机构抵债资产处置税收政策。结合增值税转型完善融资租赁税收政策。进一步落实促进股权投资企业发展财税优惠政策。积极落实市政府《关于促进股权投资基金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及补充规定,对符合条件的股权投资资金企业、股权投资资金管理企业,给予一次性落户奖励、“两免三减半”和租房补贴等一揽子财税奖励和资助。鼓励各区(新区)政府制定支持股权投资企业政策措施,引导股权投资类企业为符合我市产业规划发展方面的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进一步优化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环境。结合小额贷款试点情况,适时研究推出扶持我市小额贷款行业平稳较快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协助小额贷款公司开展业务创新,合规经营,风险防范等方面的培训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小额信贷业务的宣传力度。
(二十二)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驻深金融尽管机构和有关政府部门牵头,联合金融机构共同参与,依托鹏元征信有限公司和市场监督管理局的企业信用信息中心等专业机构,联合和共享信用信息,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信用评价制度和统一征信平台,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
(二十三)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制度和监管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各政府部门与金融监管机构的协调、配合,对高利贷、非法集资、地下钱庄、非法政权等非法金融活动保持高压态势,构筑金融安全区,确保金融资本真正用于实体经济。
第五篇: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进和加强对农民工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进和加强对农民工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
见
字号 大 中
小文章来源:金融市场司 2006-08-16 17:48:00
关闭窗口 银发 〔2006〕 287号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各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
农民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以下简称国发5号文件),切实做好对农民工的金融服务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认真学习领会国发5号文件精神,高度重视做好对农民工的金融服务工作
国发5号文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农民工工作的纲领性文件,银行系统要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学习领会并做好贯彻落实工作。要围绕深化金融改革、改进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完善信贷管理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主题,着眼于支持和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做好对农民工的金融服务工作。要深入基层,加强金融知识和相关政策宣传解释工作,做好农民工金融服务状况的专题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和创新符合农民工实际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式,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改进和加强对农民工的金融服务工作。
二、加强银行账户管理,探索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
各金融机构要按照《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3〕5号)的规定,加强银行账户管理,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预防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相关工作。不断改进和完善银行代发农民工工资的业务管理。对劳动保障部门按照有关规定指定设立工资保证金专户或要求在指定账户中预留工资保证金的,要积极予以配合。对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事业单位,要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具体惩戒措施,并按规定及时将相关信用信息录入中国人民银行的企业征信系统。
三、积极探索支持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效措施,支持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相关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和完善符合职业教育培训特点的贷款管理办法,对农民工和农村适龄青年在就业有保障、国家认证的教育培训机构接受一年以上职业教育培训的,可探索采取由教育培训机构统一“承贷承还”的办法,向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农民工或农村适龄青年提供商业性助学贷款服务。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和农村适龄青年参加正规职业教育发放助学贷款。相关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做好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助学贷款发放管理工作,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同时,要大力支持面向
农民工和农村适龄青年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机构改善办学条件和扩大农村招生规模,发展订单式培训,提高职业教育培训能力,为更多的农民工和农村适龄青年接受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就业。
四、完善支付结算服务,为农民工工资支付和及时汇兑提供技术保障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做好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工作的指导意见》(银发〔2006〕272号)的精神,推进农村信用社支付清算系统加快发展,积极协调指导各地农村信用联社加快开发和完善省内农村信用社通汇系统,畅通农村支付清算渠道,提高农村地区支付清算效率。总结贵州省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试点经验,加快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推广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大力支持城乡支付结算创新,积极探索开发和推广适合农村实际、农民喜欢的支付结算服务品种,方便农民工现金支付和非现金支付。完善支付结算业务代理制,畅通农村金融机构的汇路,增强支付清算系统为农民服务的功能。
五、发挥信贷政策的积极作用,扩大农民工就业市场的容量
各金融机构对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企事业单位符合信贷原则的贷款需求,应按照政策规定积极提供信贷支持。进一步拓宽信贷服务领域,创新信贷产品,完善担保机制,改进服务方式,探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支持有实力的农民工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加强外汇管理和政策宣传,为出国务工农民提供优质外汇服务。积极发展农村消费信贷,活跃农村消费市场。着力完善农村金融生态,增加农村对信贷资金的吸引力。进一步加大对符合信贷条件的乡镇企业、县域经济、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发挥其辐射拉动作用,扩大农民工就业市场容量,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请中国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将本意见转发至辖区内相关金融机构,并会同有关部门参照本意见精神及时研究制定符合辖区实际情况的具体实施办法。对本意见的贯彻落实情况,及时报告总行。
中国人民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