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体育工作的通知(鄂政办
【发布单位】湖北省
【发布文号】鄂政办发〔2007〕42号 【发布日期】2007-04-17 【生效日期】2007-04-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湖北省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体育工作的通知
(鄂政办发〔2007〕42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推动全省老年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全省老年体育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强老年体育工作的重要性。老年体育事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动员和组织更多的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文化体育生活需要,是在人口老龄化的新形势下,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近年来,我省老年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参加体育锻炼的老龄人口不断增加,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明显提高,老年体育队伍已成为一支充满活力、影响广泛、深受欢迎的队伍,对推动和谐湖北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全省老年体育工作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还存在活动经费不足、网络不够健全、活动场地欠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老年体育工作,认真贯彻“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和“促进城市,发展农村,重在基层,面向全体”的老年体育工作方针,加快推进老年体育事业发展。
二、建立健全老年体育组织。老年体协是为老年人体育健身服务的社会团体,加强老年体协的组织建设,是做好老年体育工作的重要保证。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地区、本部门老龄人口情况和老年人健身的客观需要,建立健全老年体协组织,指定人员兼管老年体协工作,吸收熟悉老年体育工作、身体好、热情高的离退休领导干部参加老年体协,加强对老年体协工作的指导,不断增强老年体协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各级老年体协要强化服务意识,主动适应新形势,不断拓展工作思路,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科学健身的需求。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老年体协开展工作,为老年体协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三、加强老年体育设施建设。各地要进一步加强老年体育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强乡村、社区基层老年体育设施建设。要按照“政府投入为主,社会资助为辅”的原则,加大财政对老年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目前尚无体育活动场所的社区,要积极做好调整工作,为老年人和居民提供健身活动场地。在新建社区时,要按规定规划建设相应的文化体育设施。各市、州、县都要建立老年体育活动中心,乡(镇)要建立老年体育活动室和户外运动场地,社区要建有功能齐全的体育配套设施,行政村要建有活动场地。各地公共体育馆、体育场、公园、文化宫等,应免费为老年人提供文体活动场所,机关、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的内部体育设施要向老年人体育健身开放。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老年体育健身活动。要适应老年健身活动的特点,坚持就近就地、小型分散、因地制宜,加强对老年体育健身活动的指导,动员和组织更多的老年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要利用节假日、纪念日,组织丰富多彩的老年体育竞赛和展示活动,推动老年体育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对传统的老年体育项目,要不断巩固发展,形成老年体育健身的品牌项目;对普及程度低和创编的新型项目,要作为教学比赛项目,采取小型分散、巡回展演的办法进行,积极推广;对观赏性强的活动项目,要注意利用节假日及纪念庆典的时间举办规模展示活动,以扩大影响,引领发展。要积极组织城镇体育健身代表队和老年体育科研人员下乡进村巡回表演,宣讲体育科普知识,培养乡村老年体育骨干,促进乡村老年体育活动的普及、提高。
五、切实加强领导,为老年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保障。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老年体育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大对老年体育事业的投入。体育彩票公益金要安排一定资金对老年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和老年体育健身项目给予支持。各级财政要按照财政分级负责的原则,结合当地实际,把本级老年体育活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要倡导社会各界赞助老年体育事业,共同为老年体育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四月十七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保护与发展湖北地方戏曲的通知(鄂政办
【发布单位】湖北省
【发布文号】鄂政办发〔2008〕45号 【发布日期】2008-07-03 【生效日期】2008-07-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湖北省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保护与发展湖北地方戏曲的通知
(鄂政办发〔2008〕45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我省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汉剧、楚剧、荆州花鼓戏、黄梅戏、南剧等20多个地方戏剧种,被全国戏剧界誉为“戏剧大省”。近年来,由于文化传播方式多元化的影响、舞台艺术消费方式和营销方式的变化,湖北地方戏曲的保护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遇到了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问题。为进一步做好湖北地方戏曲保护与发展工作,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保护与发展湖北地方戏曲的重要意义
湖北地方戏曲是全省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深受群众喜爱的独特艺术形式,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先后推出了《宇宙锋》、《葛麻》、《养命的儿子》、《十二月等郎》等优秀剧目,涌现出陈伯华、沈云陔、熊剑啸等深受群众喜爱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汉剧、楚剧、荆州花鼓戏、黄梅戏等4个地方戏曲剧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二黄等14个地方戏曲剧种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与发展湖北地方戏曲,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繁荣文艺事业、打造优秀民族文化品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深厚感情,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各地、各部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加强抢救、保护和继承,深化改革,注重创新,提高艺术水平,增强剧种活力,不断丰富中国戏曲艺术宝库,促进我省文艺事业全面繁荣。
二、积极扶持湖北地方戏曲发展
(一)加大对地方戏曲保护与发展的投入力度。省文化部门要结合我省实际,抓紧制定地方戏曲近期和中、远期保护规划。设立湖北地方戏曲保护与发展项目资金,纳入省财政部门预算,主要用于举办全省性地方戏曲重大艺术活动、地方戏曲特色剧团和特色剧种的资助、地方戏曲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与创新以及重点剧目的创作生产,地方戏曲资料遗产的收集整理与保护,地方戏曲后备人才的培养,地方戏曲的对外宣传和展示活动等。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统筹预算内外财力,保障地方戏院团各项事业发展经费,确保地方戏院团演职员工资全额发放。对参加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的专业艺术院团,转制为企业的,可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政策规定,将其纳入社会保险范围,解决好广大演职员的后顾之忧。
(二)扶持地方戏院团持续发展。地方戏院团特别是市、县级地方戏院团主要承担传承、保护和发展地方戏艺术,组织完成地方党委、政府各类指令性公益演出活动,送戏下乡,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等职能。各地、各有关部门应积极推进地方戏院团改革,鼓励地方戏院团贴近群众,服务基层,加快发展。要逐步增加对实行挂省牌、以市(州)管理为主体制的省黄梅戏剧院(黄冈市)、省实验荆州花鼓戏剧院(潜江市)、省豫剧团(襄樊市襄阳区)的财政投入,加强重点院团业务建设,不断壮大实力,在弘扬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地方戏曲方面继续发挥好示范作用。
(三)加强地方戏曲剧种后备人才培养。各地要制订地方戏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为地方戏的保护与发展增添后劲。要充分发挥省属艺术院校(含中等艺术学校)培养地方戏人才方面的优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地方戏院团培养后继人才。各有关部门对地方戏专业设置、地方戏院团招考录用特殊人才等工作,要给予政策性指导、倾斜和支持。对于地方戏专业的优秀学生,可适当减免学费。各级文化部门要指导地方戏院团加强对地方戏从业人员的培训,通过举办各专业短期培训班、选送中青年业务骨干到大专院校进修等方式,提高其艺术素养和专业水平。
(四)加强地方戏曲的理论研究和保护工作。以武汉音乐学院和省艺术研究所为骨干,进一步加强全省地方戏研究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高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及应用价值。对优秀传统剧目及中老年艺术家的保留剧目,以各种形式加以保存,逐步使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得到恢复,切实做好地方戏曲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三、营造保护与发展湖北地方戏曲的良好氛围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利用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和图书、报刊、音像电子出版物等媒体,加大对地方戏各类艺术活动、剧目生产、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弘扬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地方戏曲的良好氛围。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推广普及活动,支持地方戏曲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支持地方戏院团送戏下乡。积极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和市场性演出,扩大地方戏的影响,培养新的观众群体。各级文化部门要指导地方戏院团加强业务建设,结合各剧种艺术资源状况,切实做好地方戏的保护、继承与创新工作,创作生产一批我省地方戏曲新的代表性剧目,推出新一代领军人物,逐步形成湖北地方戏曲的品牌优势。
从2008年开始,每3年举办一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各地方戏剧种选送剧目参演,形成我省地方戏的品牌活动。各地可根据剧种及艺术品种特色,举办区域性的地方戏汇演、比赛等活动,全面推动我省地方戏院团的创作、演出和人才培养工作。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七月三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鄂
【发布单位】湖北省
【发布文号】鄂政办发〔2007〕108号 【发布日期】2007-10-24 【生效日期】2007-10-2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湖北省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
(鄂政办发〔2007〕108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49号),加强全省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省地处中部,属南北气候过渡带。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导致我省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气象灾害以及由气象灾害引发的泥石流、山体滑坡、山洪、森林火灾等明显增多。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对于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各地、各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进一步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水平
(一)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我省综合气象监测网,加快全省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网、卫星接收站网、加密自动气象(雨量)站网建设,加强农村乡镇自动气象站建设。气象、水利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全省雷电、酸雨、交通气象、地基水汽、土壤墒情、地下水位、人工影响天气和大气成分、水文气象等专业观测网。在大中城市要抓紧建设配备移动应急气象观测系统,基本形成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综合气象灾害监测体系,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气象、水利、国土资源、农业、林业等部门要加强合作,共同做好农村、重要江河流域、森林、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气象灾害监测工作。
(二)加强气象灾害预报预测。要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三级气象灾害预报预测体系,分灾种建立气象灾害预报业务系统,完善新一代可视化、人机交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要大力运用先进的预报预测技术,进一步优化短时天气预警预报业务系统,完善中短期预报业务系统和旱涝趋势气候预测业务系统,增加天气预报制作和发布频次,重点加强暴雨、大雾、雷电、大风、冰雹等气象灾害的短时临近预报,全面提高预报的精细化水平。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的预报和趋势预测,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测。建立省、市、县三级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警报联防业务,进一步组织开展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气象灾害等级预报。
(三)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支撑能力建设。科技、气象部门要大力支持气象灾害发生机理、预报和防御等科学技术研究,着力提升全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气象服务关键技术以及应急响应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深入开展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我省水资源、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增强我省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三、全面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工作
(一)积极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和省防灾减灾有关规划和要求,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做好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工作。各级气象部门要全面调查收集本行政区域历史上发生气象灾害的种类、频次、强度、造成的损失以及可能引发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的因素等,逐步完成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要加强气象灾害分析评估,根据灾害分布情况、易发区域、主要致灾因子等,逐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有针对性地制订和完善防灾减灾措施,深入查找抗灾减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组织体系、抢险队伍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
(二)积极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各级气象部门要依法开展城市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建设、重点领域或区域发展建设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发展改革、水利、农业、林业、国土资源、建设、交通、能源等部门在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中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重要设施和工程项目的影响。
(三)抓紧制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结合当地气象灾害特点,编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的应急基础工程建设。
(四)大力加强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积极开展江河堤防、水库、城市排水设施、紧急避难场所等应急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及时实施河道整治和山洪治理工程,抓紧进行病险水库、堤防的除险加固,保证工程设施防灾抗灾作用的有效发挥。各级气象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新建、扩建、改建的建(构)筑物防雷装置的竣工验收,并加强定期检测的组织与管理。暴雨、山洪、滑坡等灾害易发区,要科学制订防洪、防渍涝、防滑坡等工程建设标准,提高气象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
四、切实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一)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组织气象、水利、民政、交通、卫生等部门,按照《湖北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并针对气象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进一步完善相关应急预案。要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经常性地开展预案演练,特别要加强大中型城市、人口密集地区、重点保护部位和边远山区的气象灾害预案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二)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工作,建立多部门相互配合、资源互补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体系,建设针对不同群体的发布接收子系统。气象部门要完善和扩充气象频道、气象手机短信号预警发布系统、数字卫星广播系统和专业信息网站功能,及时发布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和电信部门要及时播发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并根据气象变化需要,及时增播、插播重要灾害性天气警报。大中城市要组织在人员密集场所、关键街区、主要建筑物、公交设施上布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电子显示屏、公众广播、警报器,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建立村级气象灾害预警传播网,及时将获得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广播通知到每家每户。气象、电信部门要加强协作,联合开发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主动群叫技术,充分利用固定话机及时发送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
(三)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人工增雨、防雹、防雷、防汛抗旱、灾害救助等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提高队伍素质,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要明确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接收和传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组织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设立乡村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及时传递预警信息,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要研究制订动员和鼓励志愿者参与气象灾害应急救援的办法,进一步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
(四)切实增强气象灾害抗灾救灾能力。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后,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分析对本地区、本行业的影响,并根据具体情况启动相关应急预案,采取相应措施。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衍生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加强查险排险,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并及时做好气象灾害上报工作。要认真落实减灾救灾各项措施,全力做好气象灾害救助、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工作,确保灾区生产生活秩序稳定。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在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五)切实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各地要大力支持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基础设施和增雨防雹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和有利天气条件,及时组织气象部门在干旱缺水地区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努力缓解城乡生活、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用水紧张状况;进一步做好现有特色农业防雹工作,并根据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完善防雹作业布局,加强人工防雹工作,减轻雹灾对农作物和农业设施的损害。同时,要根据应急需要,组织森林火灾、污染物扩散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
五、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保障体系建设
(一)全面落实气象灾害防灾减灾责任制。各地要切实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责任制。有关领导干部要深入一线,开展气象灾害调查研究,解决防灾减灾工作中的突出问题。要健全防灾减灾工作协调机制,修订完善气象灾害监测、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及信号发布、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灾害防御管理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制度,形成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防范应对气象灾害的格局。
(二)加大气象防灾减灾资金投入力度。各地要把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增加投入。“十一五”期间,省里将把建设气象灾害预警与信息发布平台作为全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各级财政应给予相应支持。
(三)加强协调联动。各地要进一步完善气象、公安、民政、国土资源、建设、铁道、交通、信息产业、水利、农业、卫生、环保、民航、安全监管、林业、旅游等部门互联互通灾害信息共享机制,建立气象灾害信息共享平台,及时互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灾情监测和评估信息,形成防灾减灾工作合力。
(四)努力提高全社会对气象灾害的防范意识。各级气象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新闻媒体,加大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力度,加强对全社会尤其是对农民、中小学生的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做好相关科学解释和说明工作。要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十月二十四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殡葬管理工作的通知(皖政办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办〔2005〕39号 【发布日期】2005-08-01 【生效日期】2005-08-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殡葬管理工作的通知
(皖政办〔2005〕39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全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和《安徽省殡葬管理办法》,积极推行殡葬改革,不断加强殡葬管理工作,全省平均火化率保持了较好水平。但是,近一时期,一些地方殡葬改革工作出现较大滑坡,殡葬管理工作有所放松,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地方殡葬改革工作进展缓慢,“以罚代葬”、“以罚代化”问题突出,火化率大幅下降;二是毁林造墓、毁田造墓、滥建公墓现象屡屡发生,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三是殡葬活动中封建迷信活动、大操大办之风有所抬头,殡葬用品市场管理混乱;四是一些殡葬服务机构服务质量差,收费高,群众意见较大。为进一步推进殡葬改革,加强殡葬管理,推进“和谐安徽”、“生态安徽”建设,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加强殡葬管理,大力推进火葬
实行火葬地区的各级政府要把推进火葬作为深化殡葬改革工作的重点,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努力提高火化率。火化率高的地区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防止滑坡反弹。火化率不稳定的地区,要认真剖析原因,落实责任,加强监督管理,确保火化率稳步上升。火葬工作尚未推开的地区,今年年底前要全面启动,加大力度,确保火化率不低于60%。对违反殡葬法规进行土葬的,要坚决起尸火化;骨灰入棺二次土葬的,要一律予以平毁,不留坟头。
今年年底前,各地要集中开展殡葬管理专项整治活动,加大对“以罚代葬”和“以罚代化”问题的查处力度,坚决打击和制止一切妨碍火化的行为,彻底清除城乡结合部、耕地、林地、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水库河流堤坝、水源保护区和铁(公)路两侧的坟头、墓碑。
二、加强公墓管理,彻底清查非法经营公墓
各地要切实加强公墓管理,坚决制止擅自建墓、滥建乱葬和公墓经营活动中的不正当行为。今年年底前,各地要对现有公墓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整顿,彻底摸清经营性公墓(陵园)、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塔)的数量、规模和经营管理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坚决予以整改。要加强公墓建设规划,严格审批制度,严禁乱批乱建。要坚决禁止炒买炒卖经营性公墓(陵园)的墓穴(格位),不得随意扩大面积或超标准建墓。对擅自扩大墓穴面积、乱占土地及炒买炒卖墓地和骨灰格位的,要依法进行查处。未经批准擅自兴建或在禁止建墓的地方兴建墓园、墓地的,要立即停止建设活动,一年内迁移或平毁,恢复地貌。对违法建墓和非法经营的,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要加强对农村兴建公益性公墓或骨灰堂的规划,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和数量,严禁滥建和乱收费。公益性公墓、骨灰堂除收取成本费外,不得从事任何经营活动。大力提倡和推广骨灰树葬、花葬或草坪葬等安葬形式,鼓励和引导群众把骨灰撒入江河、湖海、森林或存放骨灰堂。
三、规范殡葬服务和祭祀行为,全面清理整顿丧葬用品市场
殡葬主管部门和服务单位,要根据殡葬管理法规和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并对外公开承诺,坚决纠正殡葬服务单位高收费、乱收费以及向丧户“吃、拿、卡、要”等行业不正之风。要大力倡导文明治丧,加强殡葬服务场所管理,规范丧葬用品市场,严禁在火化区生产、销售土葬用品,坚决整治大操大办丧事和祭祀活动中的封建迷信活动。未经批准,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进行遗体火化和遗体运送服务。
四、加快殡葬设施建设,改善殡葬服务条件
各地要把殡葬设施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抓紧制定和完善建设或改造方案。要逐步放开殡葬建设市场,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殡葬业,逐步改善殡葬设施。殡葬设施的建设或改造,要统筹规划,加强管理,严格审批手续。兴建、扩建殡葬设施(公益性除外)或变更殡葬设施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须经县级人民政府和设区的市民政部门同意,报省民政厅批准。未经批准,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兴建、扩建殡葬设施或改变其所有权和经营权。
五、加强对殡葬改革工作的领导,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深化殡葬改革,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政府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殡葬改革工作的重要意义,把推进殡葬改革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加大投入,保障殡葬改革必需的工作力量和经费,确保殡葬改革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党员干部要带头执行殡葬法规政策,文明节俭办理丧事。要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可聘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担任殡葬改革工作监督员,设立殡葬改革工作举报信箱或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各相关部门要各负其责,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形成殡葬改革的合力。民政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深化殡葬改革的规划和措施,会同有关部门依法加强殡葬管理,加大殡葬法规宣传力度,并积极推进内部改革和管理,加强行业自律,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国土资源部门要依法加强对殡葬用地的审批管理,并会同民政等部门制定殡葬用地规划,查处非法殡葬用地、乱建坟墓的行为。林业部门要依法加强林地保护与管理,认真查处毁林造墓等违法行为,林业单位不得擅自利用林地建造公墓,开展经营活动。公安部门对丧葬活动中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要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民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殡葬用品市场管理,坚决打击和查处非法生产、经营、销售丧葬用品以及利用墓穴(格位)进行炒买炒卖的不法行为。卫生部门要加强传染病患者遗体的防疫工作,指导殡葬管理部门做好传染病患者遗体的消毒处理工作,医疗机构要按照规定做好死亡病员的尸体处理,配合殡葬管理部门做好尸体管理和接运,严防尸体非法外运。市容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城区治丧环境的管理,坚决制止沿街、沿路乱设灵堂、抛撒冥纸和燃放鞭炮等扰民行为。文化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丧葬乐队的管理,坚决依法查处乐队违法演出行为。监察等有关部门要严肃查处国家工作人员在殡葬活动中的违规违纪问题,以及借殡葬改革之机为单位和个人捞取钱财等行为。新闻单位要广泛宣传殡葬改革的有关法规政策和各地涌现出来的正面典型,适时对反面典型案例进行曝光,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树立移风易俗、文明治丧的新风尚。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五年八月一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妇女儿童工作的意见(皖政办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办〔2007〕41号 【发布日期】2007-06-12 【生效日期】2007-06-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妇女儿童工作的意见
(皖政办〔2007〕41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实第四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精神,在建设和谐安徽、推进跨越式发展中促进妇女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妇女儿童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全面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目标任务
1.统筹协调,确保“两纲”目标如期实现。《安徽省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和《安徽省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以下简称“两纲”)颁布实施以来,在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两纲”目标进程有效推进,全省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态势良好。但要全面完成“两纲”各项目标任务,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各级政府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把实施“两纲”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和考核内容。要坚持统筹协调,把实施“两纲”纳入“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贯彻落实的全过程,使妇女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实施、同步推进、同步发展。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分析实现“两纲”目标中的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确保“两纲”目标如期实现。
2.明确责任,将实施“两纲”工作落到实处。各地要进一步落实相关部门在实施“两纲”中的责任和任务,把实施“两纲”纳入部门职责范围,做到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根据妇女参政和就业、妇女儿童健康、教育、法律保护和发展环境等领域的目标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有重点、分阶段落实。
3.加强管理,认真做好“两纲”监测评估工作。各地要在巩固“两纲”中期评估成果的基础上,调整、充实和完善“两纲”监测统计指标体系。进一步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妇女发展纲要和儿童发展纲要性别统计重点指标目录的通知》(皖政办秘〔2006〕9号)要求,建立健全分性别统计制度。加快市级“两纲”数据库建设,努力实现全省以县为单位的数据联网查询和动态管理。加强统计监测人员力量,保证必要经费,使监测结果真实反映妇女儿童发展状况。切实做好实施“两纲”的监测,及时掌握和反馈本地、本部门实施“两纲”的进展情况,把握工作着力点,提高实施“两纲”工作的成效。
二、着力解决妇女儿童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4.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投入,加强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的建设和管理,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各项政策措施,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要通过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教师定期家访、亲情热线电话、心理健康课堂、结对帮扶等制度,提高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服务能力。有条件的乡村要通过建立“留守儿童之家”或创办留守儿童托管中心,解决留守儿童家庭监护和教育缺失问题。积极支持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开展的“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志愿者服务和“留守小队手拉手活动”,让留守儿童在社会关爱中健康成长。
5.加强农村妇幼保健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县(市)、乡(镇)、村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并纳入全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妇幼保健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改善农村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服务条件。通过合作医疗、医疗救助、实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等,基本解决农村妇女住院分娩问题,切实降低孕产妇、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通过提高妇幼保健服务质量、婚姻登记严格把关、创造条件实行免费婚检等措施,逐步提高婚前医学检查率。
6.提高妇女的社会参与程度。各级政府在制定实施就业政策和开发公益性岗位中,要重视解决妇女的就业困难;要关心女大学生就业,扶持女性创业带头人,落实《安徽省职工生育保险暂行规定》和支持农村妇女转移就业的技能培训等,为妇女平等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注重培养和选拔女性人才;重视做好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工作,特别要提高基层妇女干部的参政比例。在制定、实施涉及妇女儿童相关政策和选配女干部时,要注意听取妇联组织的意见和建议。支持妇女广泛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活动,提高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能力。
7.依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各级政府要把保障妇女儿童权益作为转变职能、依法行政的重要任务,认真贯彻《宪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全面保障妇女儿童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中的合法权益。切实加强企业劳动保障监察,保护女职工的特殊权益。加大综合治理力度,保护女婴,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要保护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三、加强对妇女儿童工作的领导
8.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妇女儿童工作,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政府要履职尽责,重视和支持妇女儿童工作;要把妇女儿童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做到每年听取1―2次妇女儿童工作情况汇报,认真解决妇女儿童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各级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要具体协调。在制定政策时,注意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坚持儿童优先原则。要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追究责任。要狠抓政策措施的落实,整合资源,强化部门配合,协调社会力量共同做好妇女儿童工作。
9.加大妇女儿童事业投入。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对妇女儿童工作的投入,加大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资金投入,把加强妇女儿童工作与实现安徽奋力崛起、推进跨越式发展结合起来。加强妇女儿童活动场所及阵地建设,改善妇女儿童发展的基础条件。进一步加大实施“两纲”和重难点指标的资金投入,确保“两纲”顺利实施。
10.健全妇女儿童工作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强妇儿工委组织机构建设,确保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按章理事,充分发挥妇儿工委协调、议事、督促、指导的职能作用。要配齐配强乡镇(街道)妇联干部,为基层妇女儿童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各级妇儿工委及其办公室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健全工作机制,做到协调有力、督办有效,为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六月十二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