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每日一法】《关于推行城市管理执法全过程记录工作的通知》
【每日一法】《关于推行城市管理执法全过程记录工作的通知》
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管理监督局近期发布《关于推行城市管理执法全过程记录工作的通知》,明确在县级以上城市管理部门推行城市管理执法全过程记录工作。各地城市管理部门要通过文字、音像等记录方式,对执法活动全过程进行记录,客观、公正、完整地记录执法工作情况和相关证据,实现全过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
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管理监督局近期发布《关于推行城市管理执法全过程记录工作的通知》,明确在县级以上城市管理部门推行城市管理执法全过程记录工作。各地城市管理部门要通过文字、音像等记录方式,对执法活动全过程进行记录,客观、公正、完整地记录执法工作情况和相关证据,实现全过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
《通知》表示,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决定在县级以上城市管理部门推行城市管理执法全过程记录工作。
推行执法全过程记录
各地城市管理部门要通过文字、音像等记录方式,对执法活动全过程进行记录,客观、公正、完整地记录执法工作情况和相关证据,实现全过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规范执法文书的制作和使用,确保执法文书和案卷完整准确、合法规范。合理配备并使用执法记录仪等现场执法记录设备和视音频资料传输、存储等设备。对现场执法活动中容易引发争议和纠纷的,应当实行全过程音像记录。
推进信息化建设
积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结合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等,探索成本低、效果好、易保存、不能删改的音像记录方式,提高执法记录的信息化水平。做好执法文书和视音频资料的管理和存储,逐步实现与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关联共享。
注重记录工作实效
建立健全执法全过程记录保存、管理、使用等工作制度。定期组织对执法文书和视音频资料进行抽查检查。充分发挥全过程记录信息在案卷评查、数据统计分析、执法监督等工作中的作用。
各地要充分认识推行城市管理执法全过程记录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落实工作要求,配备相关仪器设备,严格规范记录行为,妥善保管使用记录信息,确保执法全过程记录工作有效推行。
第二篇: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工作办法
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实施细则
(报批稿)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推进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工作,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实现行政执法全过程留痕迹、可追溯、按照《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办法》,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的记录工作。本办法所称的执法全过程记录是指机关处室、依法受委托的执法组织,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检查等行政行为时,形成行政执法文书(含电子文数据)等文字记录和拍照、录音、录像、视屏监控等音视频记录的活动。
第三条 政策法规处负责对全委执法全过程记录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各行政执法部门负责完成执法全过程记录工作,并按照本单位的工作情况,建立本单位全过程记录的相关实施细则。
第二章 受理记录
第四条 依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申请启动行政执法的,应当对申请登记、受理或者不予受理、当场更正申请材料的错误、出具书面凭证或回执以及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补正的全部内容等予以记录,申请人通过网络等方式提出申请的,可以通过截图、拍照等方式对电子数据进行保留。第五条 相关受理处室、直属单位可在受理窗口安装视屏监控系统,记录受理、办理全过程。在行政执法决定书作出后30日内,连同执法过程中的其他文字材料和视屏、音频记录形成案卷。
第六条 建立立案审批程序,相关处室、直属单位在依职权检查时、收到举报件、上级交办件、其他机关移送案件、依法通过其他途径发现的案源,应当向稽查站移交,立案,立案审批文书应载明启动原因、当事人基本情况、承办人意见、承办机构意见和行政机关相关负责人意见。
第三章 调查取证记录
第七条 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在案卷调查笔录中对执法人员、数量、姓名、执法证编号及有效期、执法人员出示执法证等情况进行文字记录。
第八条
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开展调查和行政检查,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进行记录:
(一)询问(调查)当事人或者证人的,制作询问(调查)笔录等文字记录;
(二)实施现场检查(勘验)的,制作现场检查(勘验)笔录等文字记录;
(三)实施抽样取证的,制作抽样物品清单等文字记录;
(四)组织听证的,制作听证通知书(公告)、听证笔录等文字记录;
(五)委托检验(检测、鉴定、评审)的,制作检验(检测、鉴定、评审)委托书;
(六)依法制作其他文字记录。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拒不接受调查、提供证据的,行政执法人员应当进行记录,同时由行政执法人员、有关见证人员签字或者盖章。
第九条
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采取证据保全措施的应当填写相应文书,记录以下事项:
(一)证据保全的启动理由;
(二)证据保全的具体标的;
(三)证据保全的形式,包括先行登记保存证据法定文书、复制、音像、鉴定、勘验、制作询问笔录等。
第十条
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告知当事人陈述、申辩、申请回避、听证等权利的,并制作权利告知文书进行记录。当事人进行陈述、申辩的,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对当事人陈述、申辩中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进行调查、复核,并进行记录。
第十一条
下列情形,除制作法定文书外,还应当采取视音频记录方式(涉及国家秘密等不适宜采取视音频记录的除外):
(一)易引起行政争议,后续可能引发行政复议、诉讼、投诉或者上访的;
(二)当事人或者现场其他人员阻碍执法、妨害公务的;
(三)处臵重大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的;
(四)依法责令停工的;
(五)案情重大复杂,需采用视音频记录方式保存证据的;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对行政执法过程进行视音频记录的。
第十二条
现场执法视音频记录应当重点摄录以下内容:
(一)执法现场环境;
(二)重要涉案项目及其主要特征,以及其他可以证明违法行为的证据;
(三)当事人、第三人等现场人员的言行举止;
(四)执法人员现场开具、送达法律文书;
(五)其他应当记录的重要内容。
第十三条
对于现场执法活动,开展视音频记录时,应当对执法过程进行全程不间断记录,自到达现场开展执法活动时开始,至执法活动结束时停止。现场执法视音频记录过程中,因设备故障、损坏,天气情况恶劣或者电量、存储空间不足等客观原因而中止记录的,重新开始记录时应当对中断原因进行语音说明。确实无法继续记录的,应当立即向所属部门负责人报告,并在事后书面说明情况。
第四章 审查决定记录
第十四条 依法作出行政执法决定,需要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制作行政执法决定文书,并由相关负责人签署审批意见。经集体讨论的,应当记录集体讨论情况;经法规处审核的,应当制作法制审核意见文书或者在内部审批件上载明审核意见;组织专家论证的,应当制作专家论证会议记录或者专家意见书。
第十五条 行政执法决定文书应当载明以下内容:
(一)当事人基本情况;
(二)案件基本情况和证据材料等;
(三)法定从重、从轻、减轻或者不予处罚情形;
(四)法律依据(含自由裁量权细化标准)和决定采取的行政措施、履行期限、方式;
(五)法律救济途径和期限;
(六)其他依法记录的内容。第五章 送达执行记录
第十六条
送达行政执法文书,按照下列规定进行记录:
(一)直接送达的,制作送达回证,由受送达人签收。
(二)留臵送达的,在送达回证上注明情况,并可以根据依法采取的留臵送达的具体情形,以拍照、录像、录音等相应方式予以记录。
(三)邮寄送达的,留存付邮凭证和回执;被邮政企业退回的,记录具体情况。
(四)通过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送达(行政执法决定文书除外)的,采取电话录音、短信、截屏、截图、屏幕录像等适当方式予以记录;通过传真方式送达的,还应当在传真件上注明传真时间和受送达人的传真号码。
(五)委托送达的,在送达回证上注明情况。
(六)公告送达的,记录公告送达的原因、方式和过程,留存书面公告,并采取截屏、截图、拍照、录像等适当方式予以记录。
第十七条 作出行政执法决定后,应当对当事人履行该决定的情况进行检查,并制作检查记录对当事人履行情况进行文字记录。依法应当责令改正的,应当按期对改正情况进行核查并进行文字记录。有必要的,可进行视音频记录;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执法决定,应依法予以催告的,并记录相关情况或者制作催告书。
第十八条 当事人不履行行政执法决定,需要依法强制执行的,应当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制作行政强制执行申请书等文字记录。
第六章 执法记录管理使用
第十九条 在行政执法行为终结之日起30日内,将执法过程中形成的文字和视音频记录资料,形成相应案卷。视音频记录制作完成后,应当在2日内将信息储存至行政执法信息系统或者专用存储器,标明案号、当事人姓名(名称)、承办人姓名等信息,并定期进行异地备份。连续工作确实无法及时移交资料的,应当在返回单位后24小时内移交。
第二十条
案卷保存期限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等相关规定执行。日常巡查的视音频资料保存期限不少于6个月。作为证据使用的视音频资料保存期限应当与案卷保存期限相同。
第二十一条 执法全过程记录档案管理由各执法部门负责,明确专人负责对全过程记录文字和视音频资料的归档、保管。调阅、复制现场执法视音频资料,应当由处室站办分管领导同意后,由管理员统一办理。管理员应当详细登记调阅人、复制人、审批人、时间、事由等事项。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伪造、剪接、删改、销毁行政执法视音频记录。
第二十二条
案件当事人根据需要申请复制相关执法全过程记录信息的,经委分管领导签批同意,可复制使用。
第七章 监督与责任
第二十三条 检查各处室站办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的情况,并纳入法治建设绩效考核目标。
第二十四条 实施执法全过程记录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权机关责令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制作或者不按要求制作执法全过程记录的;
(二)违反规定泄露执法记录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故意毁损、随意删除、修改执法全过程中文字或者视音频记录信息的;
(四)不按规定储存或者维护致使执法记录损毁、丢失,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其他违反执法全过程记录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八章 经费保障
第二十五条
直属各执法单位按照需求对执法设备进行自行采购,所需费用列入本部门预算。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细则自2017年 月 日起施行。
第三篇:49222019年x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
4922
2019年x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进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保障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x省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x区城市管理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x区行政区域内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工作。
第三条
本制度所称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是指行政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通过文字、音像等方式,对行政执法程序启动、调查、取证、审查、决定、送达、执行等行政执法全部过程进行跟踪记录的活动。
文字记录方式包括向当事人出具的行政执法文书、调查取证相关文书、鉴定意见、专家论证报告、听证记录及报告、内部程序审批表、送达回证等书面记录。
音像记录方式包括照相、录音、录像、视频监控等方式的记录。
文字与音像记录方式可同时使用,也可分别使用。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执行。
第四条
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应坚持合法、客观、全面的原则。
行政执法机关及执法人员应当根据行政执法行为的性质、种类、现场、阶段不同,采取合法、适当、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对执法全过程实施记录。
第五条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根据执法需要配备相应的音像记录设备,实现行政执法行为的全过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保证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工作规范有序高效开展。
第六条
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工作实行统一领导。
局法制科负责对本系统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工作的监督、检查、指导和协调。
第二章
程序启动的记录
第七条
依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申请启动行政执法的,应当对申请登记、受理或者不予受理、当场更正申请材料中的错误、出具书面凭证或者回执以及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补正的全部内容等予以文字或音像记录。
申请人通过网络等方式提出申请的,应当通过截图、拍照等方式对电子数据予以文字或音像记录。
第八条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在受理窗口安装视频监控系统,记录受理、办理全过程。
第九条
行政执法机关依职权启动一般行政执法程序的,由行政执法人员填写程序启动审批表,报本单位负责人批准。
情况紧急的,可先启动行政执法程序,并在行政执法程序启动后24小时内补报。
程序启动审批表应当载明启动原因(案件来源)、当事人基本情况、承办人意见、承办机构意见和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意见。其中重大行政执法行为还应当载明行政执法机关法制机构合法性审查意见。
第十条
行政执法机关对下列情形应当予以登记:
(一)依职权检查发现的;
(二)自然人、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投诉、举报的;
(三)上级机关交办的;
(四)其他机关移送的;
(五)依法通过其他途径发现的。
经审查不予立案的,应当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书面告知投诉人、举报人以及交办机关、移送机关,并将相关情况作书面记录。
第三章
调查与取证的记录
第十一条
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在调查笔录中对执法人员姓名、执法证件编号及出示情况进行文字记录,并由当事人或有关在场人员签字或盖章。
第十二条
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告知当事人陈述、申辩、申请回避、听证等权利的,应当制作权利义务告知书进行文字记录。
当事人进行陈述、申辩的,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对当事人陈述、申辩中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进行调查、复核,并进行文字或音像记录,相关记录由当事人签字或盖章。
第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执法机关应当依法进行文字记录:
(一)询问当事人或证人的,应当制作询问笔录等文书;
(二)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取书证、物证的,应当制作调取证据通知书(保存通知书)、证据登记保存清单等文书;
(三)抽样调查的,应当依法制作抽查取样通知书及物品清单等文书;
(四)现场检查(勘验)等,应当制作现场检查(勘验)笔录等文书;
(五)组织听证的,应当制作听证通知书(公告)、听证笔录等文字记录;
(六)委托检验(检测、检疫、鉴定、评审)的,制作检验(检测、鉴定、评审)委托书并保存受托机构出具的检验(检测、鉴定、评审)意见书等文字记录;
(七)现场检查(勘验)等,应制作现场检查(勘验)笔录等文书。
(八)依法制作的其他文字记录。
上述文书应由行政执法人员、行政相对人及有关工作人员签字或盖章的,应当签字或盖章。
行政相对人拒绝接受调查、签字和提供证据的,行政执法人员应当进行记录,同时由行政执法人员、有关见证人员签字或者盖章。
第十四条
工作人员采取现场检查(勘验)、抽样调查和听证取证方式的,应同时进行音像记录,不适宜音像记录的除外。采取其他调查取证方式的,可根据执法需要进行音像记录。
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制作文书外,还应当采取音像记录(涉及国家等不适宜采取音像记录的除外):
(一)行政执法机关采取现场检查(勘验)、抽样调查和听证取证方式的;
(二)当事人或者现场其他人员阻碍执法、妨害公务的;
(三)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的;
(四)行政执法机关认为案情重大复杂,需采用视音频记录方式保存证据的;
(五)行政相对人或有关人员拒绝接受调查、签字和提供证据的;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对行政执法过程进行视音频记录的;
第十六条
行政执法机关在对现场行政执法活动,开展音像记录时,应当对执法过程进行全程不间断记录,自到达现场开展执法活动时开始,至行政执法活动结束时停止。
第十七条
现场执法音像记录应当重点摄录以下内容:
(一)行政执法现场环境;
(二)重要涉案物品及其主要特征,以及其他可以证明违法行为的证据;
(三)当事人、第三人等现场人员的行为;
(四)行政执法人员现场制作、送达法律文书和对有关人员、财物采取措施情况;
(五)其他应当记录的重要内容。
第十八条
现场执法音像记录时,应当使用执法记录仪对重点行政执法行为和环节进行音像记录,对疑难复杂或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引发社会风险的应当使用摄像器材对执法过程进行全方位音像记录。
第十九条
现场行政执法音像记录过程中,因设备故障、损坏,天气情况恶劣或者电量、存储空间不足等客观原因而中止记录的,重新开始记录时应当对中断原因进行语音说明。确实无法继续记录的,应当立即向所属部门负责人报告,并在事后书面说明情况。
第二十条
在证据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行政执法机关采取证据保全措施的,应记录以下事项:
(一)证据保全的启动理由;
(二)证据保全的具体标的;
(三)证据保全的形式,包括先行登记保存证据法定文书、复制、音像、鉴定、勘验、制作询问笔录等。
第四章
审查与决定的记录
第二十一条
草拟行政执法决定时的文字记录应载明起草人、起草机构审查人、决定形成的法律依据、证据材料、应考虑的有关因素等。
第二十二条
行政执法机关依法作出行政执法决定,需要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制作行政执法决定文书,并由相关负责人签署审批意见。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制作文字记录:
(一)经集体讨论的,应当记录集体讨论情况;
(二)经法制机构审核的,应当制作法制审核意见文书或者在内部审批文件上载明审核意见;
(三)组织专家论证的,应当制作专家论证会议记录或者专家意见书;
(四)负责人审批记录包括负责人签署意见、负责人签名。
上述记录应当由参加人员签字或盖章的,应当签字或盖章。
第二十三条 行政执法决定文书应符合法定格式,充分说明执法处理决定的理由,语言要简明准确。
第二十四条
适用简易程序的,应记录以下内容:
(一)适用简易程序的事实依据、法律依据的具体条件;
(二)实施简易程序的程序步骤及法定文书;
(三)当事人陈述、申辩的记录;
(四)对当事人陈述、申辩内容的复核、是否采纳的理由;
(五)对符合当场收缴罚款情况的实施过程;
(六)其他依法记录的内容。
对容易引起行政争议的简易程序执法行为,行政执法机关应采用适当方式进行音像记录。
第五章
送达与执行的记录
第二十五条
行政执法机关送达行政执法文书,按照下列规定进行记录:
(一)直接送达行政执法文书,由送达人、受送达人或符合法定条件的签收人在送达回证上签名或盖章。
(二)留置送达的,在送达回证上注明情况,并可以根据依法采取的留置送达的具体情形,以拍照、录像、录音等相应方式予以记录。
(三)邮寄送达的,留存付邮凭证和回执;被邮政企业退回的,记录具体情况。
(四)依法采用委托、转交等方式送达行政执法文书的,应记录委托、转交原因及受托人姓名和联系方式,由送达人、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签名或盖章。
(五)公告送达的,应重点记录已经采用其他方式均无法送达的情况以及公告送达的原因、方式和过程,留存书面公告,并采取截屏、截图、拍照、录像等适当方式予以记录。
第二十六条
行政执法机关作出行政执法决定后,应当对当事人履行该决定的情况进行检查,并制作检查记录对当事人履行情况进行文字记录。
依法应当责令改正的,应当按期对改正情况进行核查并进行文字记录。有必要的,可进行音像记录。
第二十七条
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执法决定,行政执法机关依法予以催告的,应当依照法定形式制作催告书并送达当事人,催告书应当载明履行义务的期限、履行义务的方式,涉及金钱给付的,应当有明确的金额和给付方式,当事人依法享有的陈述权和申辩权。
当事人进行陈述、申辩的,应对当事人的陈述、申辩中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行政执法机关对陈述、申辩内容复核及处理意见进行记录。
第二十八条
经催告,当事人无正当理由逾期仍不履行行政执法决定,具有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执法机关依法采取以下强制执行方式的,应制作相应文书进行文字记录:
(一)加处罚款或滞纳金;
(二)划拨存款、汇款;
(三)排除妨碍、恢复原状;
(四)代履行;
(五)其他强制执行方式。
采取排除妨碍、恢复原状强制执行方式的,应同时进行音像记录。
第二十九条
需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行政处罚案件,应对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相关文书、强制执行结果等全过程进行记录。
第六章
执法记录的管理与使用
第三十条 有关业务科室(部门)应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案卷。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行为终结之日起30日内,应将行政执法过程中形成的文字和音像记录资料,形成相应案卷,法律、法规、规章有具体要求的,从其规定。行政执法人员在实施处罚或询问行政相对人时,应当事先告知对方使用执法记录设备记录。
音像记录完成后,应当标明案号、当事人姓名(名称)、承办人姓名等信息,即时按要求将信息储存至本单位专用存储器并进行备份,行政执法人员不得自行保管。
第三十一条
案卷保存期限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等相关规定执行。
作为证据使用的音像记录保存期限应当与案卷保存期限相同。
第三十二条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执法全过程记录档案管理与使用制度,明确专人负责全过程记录文字和音像记录的归档、保管。
第三十三条
行政执法机关的音像记录设备应当由本机关指定专人管理,不得私自使用。
第三十四条
管理相对人申请复制相关执法全过程记录信息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相关规定执行。
涉及国家、商业或者个人隐私的执法记录信息,应当严格按照保密工作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调阅、复制执法全过程记录信息,应当由管理员统一办理。管理员应当详细登记调阅人、复制人、审批人、时间、事由等事项。
第三十五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违反规定伪造、剪接、删改、销毁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信息。
第七章
监督与责任
第三十六条
建立和落实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的的情况,纳入依法行政及行政执法评议考核范围。
第三十七条
实施执法全过程记录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局组织、人事或法制部门责令限期整改;情节严重或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因失职导致行政执法记录设备不能正常使用的;
(二)不制作或不按要求制作执法全过程记录的;
(三)违反规定擅自复制、保存、传播、泄露执法记录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故意毁损、删除、修改执法全过程中文字或音像记录信息的;
(五)不按规定储存或维护致使执法记录损毁、丢失,造成严重后果的;
(六)其他违反执法全过程记录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有关业务科室(部门)办理行政执法事项,应健全内部工作程序,全程记录内部审批流程,明确承办人、审核人,按照行政执法的依据、条件和程序,有承办人提出意见和理由,经审核人审核后,由批准人(局领导)批准。
第三十九条
本制度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49222019年x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
4922
2019年x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进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保障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x省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x区城市管理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x区行政区域内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工作。
第三条
本制度所称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是指行政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通过文字、音像等方式,对行政执法程序启动、调查、取证、审查、决定、送达、执行等行政执法全部过程进行跟踪记录的活动。
文字记录方式包括向当事人出具的行政执法文书、调查取证相关文书、鉴定意见、专家论证报告、听证记录及报告、内部程序审批表、送达回证等书面记录。
音像记录方式包括照相、录音、录像、视频监控等方式的记录。
文字与音像记录方式可同时使用,也可分别使用。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执行。
第四条
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应坚持合法、客观、全面的原则。
行政执法机关及执法人员应当根据行政执法行为的性质、种类、现场、阶段不同,采取合法、适当、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对执法全过程实施记录。
第五条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根据执法需要配备相应的音像记录设备,实现行政执法行为的全过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保证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工作规范有序高效开展。
第六条
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工作实行统一领导。
局法制科负责对本系统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工作的监督、检查、指导和协调。
第二章
程序启动的记录
第七条
依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申请启动行政执法的,应当对申请登记、受理或者不予受理、当场更正申请材料中的错误、出具书面凭证或者回执以及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补正的全部内容等予以文字或音像记录。
申请人通过网络等方式提出申请的,应当通过截图、拍照等方式对电子数据予以文字或音像记录。
第八条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在受理窗口安装视频监控系统,记录受理、办理全过程。
第九条
行政执法机关依职权启动一般行政执法程序的,由行政执法人员填写程序启动审批表,报本单位负责人批准。
情况紧急的,可先启动行政执法程序,并在行政执法程序启动后24小时内补报。
程序启动审批表应当载明启动原因(案件来源)、当事人基本情况、承办人意见、承办机构意见和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意见。其中重大行政执法行为还应当载明行政执法机关法制机构合法性审查意见。
第十条
行政执法机关对下列情形应当予以登记:
(一)依职权检查发现的;
(二)自然人、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投诉、举报的;
(三)上级机关交办的;
(四)其他机关移送的;
(五)依法通过其他途径发现的。
经审查不予立案的,应当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书面告知投诉人、举报人以及交办机关、移送机关,并将相关情况作书面记录。
第三章
调查与取证的记录
第十一条
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在调查笔录中对执法人员姓名、执法证件编号及出示情况进行文字记录,并由当事人或有关在场人员签字或盖章。
第十二条
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告知当事人陈述、申辩、申请回避、听证等权利的,应当制作权利义务告知书进行文字记录。
当事人进行陈述、申辩的,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对当事人陈述、申辩中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进行调查、复核,并进行文字或音像记录,相关记录由当事人签字或盖章。
第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执法机关应当依法进行文字记录:
(一)询问当事人或证人的,应当制作询问笔录等文书;
(二)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取书证、物证的,应当制作调取证据通知书(保存通知书)、证据登记保存清单等文书;
(三)抽样调查的,应当依法制作抽查取样通知书及物品清单等文书;
(四)现场检查(勘验)等,应当制作现场检查(勘验)笔录等文书;
(五)组织听证的,应当制作听证通知书(公告)、听证笔录等文字记录;
(六)委托检验(检测、检疫、鉴定、评审)的,制作检验(检测、鉴定、评审)委托书并保存受托机构出具的检验(检测、鉴定、评审)意见书等文字记录;
(七)现场检查(勘验)等,应制作现场检查(勘验)笔录等文书。
(八)依法制作的其他文字记录。
上述文书应由行政执法人员、行政相对人及有关工作人员签字或盖章的,应当签字或盖章。
行政相对人拒绝接受调查、签字和提供证据的,行政执法人员应当进行记录,同时由行政执法人员、有关见证人员签字或者盖章。
第十四条
工作人员采取现场检查(勘验)、抽样调查和听证取证方式的,应同时进行音像记录,不适宜音像记录的除外。采取其他调查取证方式的,可根据执法需要进行音像记录。
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制作文书外,还应当采取音像记录(涉及国家等不适宜采取音像记录的除外):
(一)行政执法机关采取现场检查(勘验)、抽样调查和听证取证方式的;
(二)当事人或者现场其他人员阻碍执法、妨害公务的;
(三)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的;
(四)行政执法机关认为案情重大复杂,需采用视音频记录方式保存证据的;
(五)行政相对人或有关人员拒绝接受调查、签字和提供证据的;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对行政执法过程进行视音频记录的;
第十六条
行政执法机关在对现场行政执法活动,开展音像记录时,应当对执法过程进行全程不间断记录,自到达现场开展执法活动时开始,至行政执法活动结束时停止。
第十七条
现场执法音像记录应当重点摄录以下内容:
(一)行政执法现场环境;
(二)重要涉案物品及其主要特征,以及其他可以证明违法行为的证据;
(三)当事人、第三人等现场人员的行为;
(四)行政执法人员现场制作、送达法律文书和对有关人员、财物采取措施情况;
(五)其他应当记录的重要内容。
第十八条
现场执法音像记录时,应当使用执法记录仪对重点行政执法行为和环节进行音像记录,对疑难复杂或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引发社会风险的应当使用摄像器材对执法过程进行全方位音像记录。
第十九条
现场行政执法音像记录过程中,因设备故障、损坏,天气情况恶劣或者电量、存储空间不足等客观原因而中止记录的,重新开始记录时应当对中断原因进行语音说明。确实无法继续记录的,应当立即向所属部门负责人报告,并在事后书面说明情况。
第二十条
在证据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行政执法机关采取证据保全措施的,应记录以下事项:
(一)证据保全的启动理由;
(二)证据保全的具体标的;
(三)证据保全的形式,包括先行登记保存证据法定文书、复制、音像、鉴定、勘验、制作询问笔录等。
第四章
审查与决定的记录
第二十一条
草拟行政执法决定时的文字记录应载明起草人、起草机构审查人、决定形成的法律依据、证据材料、应考虑的有关因素等。
第二十二条
行政执法机关依法作出行政执法决定,需要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制作行政执法决定文书,并由相关负责人签署审批意见。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制作文字记录:
(一)经集体讨论的,应当记录集体讨论情况;
(二)经法制机构审核的,应当制作法制审核意见文书或者在内部审批文件上载明审核意见;
(三)组织专家论证的,应当制作专家论证会议记录或者专家意见书;
(四)负责人审批记录包括负责人签署意见、负责人签名。
上述记录应当由参加人员签字或盖章的,应当签字或盖章。
第二十三条 行政执法决定文书应符合法定格式,充分说明执法处理决定的理由,语言要简明准确。
第二十四条
适用简易程序的,应记录以下内容:
(一)适用简易程序的事实依据、法律依据的具体条件;
(二)实施简易程序的程序步骤及法定文书;
(三)当事人陈述、申辩的记录;
(四)对当事人陈述、申辩内容的复核、是否采纳的理由;
(五)对符合当场收缴罚款情况的实施过程;
(六)其他依法记录的内容。
对容易引起行政争议的简易程序执法行为,行政执法机关应采用适当方式进行音像记录。
第五章
送达与执行的记录
第二十五条
行政执法机关送达行政执法文书,按照下列规定进行记录:
(一)直接送达行政执法文书,由送达人、受送达人或符合法定条件的签收人在送达回证上签名或盖章。
(二)留置送达的,在送达回证上注明情况,并可以根据依法采取的留置送达的具体情形,以拍照、录像、录音等相应方式予以记录。
(三)邮寄送达的,留存付邮凭证和回执;被邮政企业退回的,记录具体情况。
(四)依法采用委托、转交等方式送达行政执法文书的,应记录委托、转交原因及受托人姓名和联系方式,由送达人、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签名或盖章。
(五)公告送达的,应重点记录已经采用其他方式均无法送达的情况以及公告送达的原因、方式和过程,留存书面公告,并采取截屏、截图、拍照、录像等适当方式予以记录。
第二十六条
行政执法机关作出行政执法决定后,应当对当事人履行该决定的情况进行检查,并制作检查记录对当事人履行情况进行文字记录。
依法应当责令改正的,应当按期对改正情况进行核查并进行文字记录。有必要的,可进行音像记录。
第二十七条
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执法决定,行政执法机关依法予以催告的,应当依照法定形式制作催告书并送达当事人,催告书应当载明履行义务的期限、履行义务的方式,涉及金钱给付的,应当有明确的金额和给付方式,当事人依法享有的陈述权和申辩权。
当事人进行陈述、申辩的,应对当事人的陈述、申辩中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行政执法机关对陈述、申辩内容复核及处理意见进行记录。
第二十八条
经催告,当事人无正当理由逾期仍不履行行政执法决定,具有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执法机关依法采取以下强制执行方式的,应制作相应文书进行文字记录:
(一)加处罚款或滞纳金;
(二)划拨存款、汇款;
(三)排除妨碍、恢复原状;
(四)代履行;
(五)其他强制执行方式。
采取排除妨碍、恢复原状强制执行方式的,应同时进行音像记录。
第二十九条
需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行政处罚案件,应对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相关文书、强制执行结果等全过程进行记录。
第六章
执法记录的管理与使用
第三十条 有关业务科室(部门)应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案卷。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行为终结之日起30日内,应将行政执法过程中形成的文字和音像记录资料,形成相应案卷,法律、法规、规章有具体要求的,从其规定。行政执法人员在实施处罚或询问行政相对人时,应当事先告知对方使用执法记录设备记录。
音像记录完成后,应当标明案号、当事人姓名(名称)、承办人姓名等信息,即时按要求将信息储存至本单位专用存储器并进行备份,行政执法人员不得自行保管。
第三十一条
案卷保存期限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等相关规定执行。
作为证据使用的音像记录保存期限应当与案卷保存期限相同。
第三十二条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执法全过程记录档案管理与使用制度,明确专人负责全过程记录文字和音像记录的归档、保管。
第三十三条
行政执法机关的音像记录设备应当由本机关指定专人管理,不得私自使用。
第三十四条
管理相对人申请复制相关执法全过程记录信息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相关规定执行。
涉及国家、商业或者个人隐私的执法记录信息,应当严格按照保密工作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调阅、复制执法全过程记录信息,应当由管理员统一办理。管理员应当详细登记调阅人、复制人、审批人、时间、事由等事项。
第三十五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违反规定伪造、剪接、删改、销毁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信息。
第七章
监督与责任
第三十六条
建立和落实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的的情况,纳入依法行政及行政执法评议考核范围。
第三十七条
实施执法全过程记录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局组织、人事或法制部门责令限期整改;情节严重或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因失职导致行政执法记录设备不能正常使用的;
(二)不制作或不按要求制作执法全过程记录的;
(三)违反规定擅自复制、保存、传播、泄露执法记录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故意毁损、删除、修改执法全过程中文字或音像记录信息的;
(五)不按规定储存或维护致使执法记录损毁、丢失,造成严重后果的;
(六)其他违反执法全过程记录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有关业务科室(部门)办理行政执法事项,应健全内部工作程序,全程记录内部审批流程,明确承办人、审核人,按照行政执法的依据、条件和程序,有承办人提出意见和理由,经审核人审核后,由批准人(局领导)批准。
第三十九条
本制度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
【发布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发布文号】国办发〔2017〕14号 【发布日期】2017-01-19 【生效日期】2017-01-1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
度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办发〔2017〕1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试点工作方案》已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2017年1月19日
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试点工作方案
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以下统称三项制度)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部署的重要改革任务,对于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履行职责,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现就开展三项制度试点工作,制定以下方案。
一、基本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按照依法有序、科学规范、便捷高效的原则,紧密联系实际,突出问题导向,积极稳妥实施,探索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促进行政执法公开透明、合法规范,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二、试点任务
确定在天津市、河北省、安徽省、甘肃省、国土资源部以及呼和浩特市等32个地方和部门开展试点(《试点地方、部门及试点任务表》附后)。地方人民政府试点的,其所属的所有行政执法主体均为试点单位;国务院部门试点的,由其自行确定具体试点单位;地方人民政府部门试点的,该政府部门为试点单位。各试点地方和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收费、行政检查六类行政执法行为中选择全部或者部分开展试点。
(一)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试点单位要依法及时主动向社会公开有关行政执法信息,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要主动表明身份,接受社会监督。
1.加强事前公开。要结合政府信息公开、权力和责任清单公布、“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等工作,在门户网站和办事大厅、服务窗口等场所,公开行政执法主体、人员、职责、权限、随机抽查事项清单、依据、程序、监督方式和救济渠道等信息,并健全公开工作机制,实行动态调整。要编制并公开执法流程、服务指南,方便群众办事。
2.规范事中公示。行政执法人员从事执法活动,要佩带或者出示能够证明执法资格的执法证件,出示有关执法文书,做好告知说明工作。服务窗口要明示工作人员岗位工作信息。
3.推动事后公开。探索行政执法决定公开的范围、内容、方式、时限和程序,完善公开信息的审核、纠错和监督机制。“双随机”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要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4.统一公示平台。试点地方的人民政府要确定本级政府和部门行政执法信息公示的统一平台,归集政府所属部门行政执法信息,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实现执法信息互联互通。
(二)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试点单位应当通过文字、音像等记录方式,对行政执法行为进行记录并归档,实现全过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
1.规范文字记录。要把行政执法文书作为全过程记录的基本形式,根据执法行为的种类、性质、流程等规范执法文书的制作,推行执法文书电子化,明确执法案卷标准,确保执法文书和案卷完整准确,便于监督管理。
2.推行音像记录。对现场检查、随机抽查、调查取证、证据保全、听证、行政强制、送达等容易引发争议的行政执法过程,要进行音像记录。对直接涉及人身自由、生命健康、重大财产权益的现场执法活动和执法场所,要进行全过程音像记录。
3.提高信息化水平。要积极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结合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探索成本低、效果好、易保存、不能删改的记录方式。
4.强化记录实效。建立健全执法全过程记录信息收集、保存、管理、使用等工作制度,加强数据统计分析,充分发挥全过程记录信息在案卷评查、执法监督、评议考核、舆情应对、行政决策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等工作中的作用。
(三)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试点单位作出重大执法决定之前,必须进行法制审核,未经法制审核或者审核未通过的,不得作出决定。1.落实审核主体。试点单位的法制机构负责本单位的法制审核工作。试点单位要配备和充实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具有法律专业背景并与法制审核工作任务相适应的法制审核人员,建立定期培训制度,提高法制审核人员的法律素养和业务能力。要发挥政府法律顾问在法制审核工作中的作用。
2.确定审核范围。要结合行政执法行为的类别、执法层级、所属领域、涉案金额以及对当事人、社会的影响等因素,确定重大执法决定的范围,探索建立重大执法决定目录清单制度。有条件的试点单位可以对法定简易程序以外的所有执法决定进行法制审核。
3.明确审核内容。要针对不同行政执法行为,明确具体审核内容,重点审核执法主体、管辖权限、执法程序、事实认定、行政裁量权运用和法律适用等情形。
4.细化审核程序。要根据重大执法决定的实际情况,编制法制审核工作流程,明确法制审核送审材料,规范法制审核工作方式和处理机制,规定法制审核时限,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国务院法制办、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组成的试点工作协调机制,研究、协调、指导试点工作。负责组织实施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试点工作,指导研究制定试点实施方案并监督落实,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开展工作交流,及时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试点地方的人民政府要成立由负责法制、编制、信息公开、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工作的部门参加的试点工作协调小组,落实机构、人员及信息系统、装备、经费等保障措施,积极稳妥推进试点工作。
(二)强化统筹衔接。开展试点工作要与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编制权力和责任清单、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规范行政执法程序、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等改革任务相结合,统筹协调推进,着力解决执法领域社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积极推动本系统执法办案、信息公示等平台与地方执法信息公示平台的互联互通。
(三)鼓励探索创新。开展试点工作要与开展建设法治政府示范创建活动相结合,因地制宜,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积极探索多种模式,不断创新行政执法体制机制。相对成熟的方面要规范完善,相对薄弱的环节要健全强化。
(四)做好评估总结。试点工作在2017年底前完成。负责组织实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在2017年底前组织试点单位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并将总结报告报送国务院法制办。国务院法制办要会同有关方面对试点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及时研究试点工作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定期交流、通报试点进展情况;试点工作结束后,研究提出全面推行的意见。
附件:试点地方、部门及试点任务表 附件
试点地方、部门及试点任务表
序号
试点地方、部门
试点任务
组织实施单位
天津市
三项制度
天津市人民政府
河北省
三项制度
河北省人民政府
安徽省
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安徽省人民政府
甘肃省
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甘肃省人民政府
国土资源部
行政执法公示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国土资源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国家税务总局
三项制度
国家税务总局呼和浩特市
三项制度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沈阳市
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辽宁省人民政府
调兵山市
三项制度白山市
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吉林省人民政府海门市
三项制度
江苏省人民政府宁波市
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浙江省人民政府南昌市
三项制度
江西省人民政府赣州市淄博市
三项制度
山东省人民政府胶州市 18 衡阳市
三项制度
湖南省人民政府广州市
三项制度
广东省人民政府中山市泸州市
三项制度
四川省人民政府
成都市金牛区
贵安新区管委会
三项制度
贵州省人民政府毕节市中卫市
三项制度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荆州海事局
行政执法公示制度
交通运输部
徐州市商务局
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
商务部 28
常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三项制度
文化部
江苏省卫生监督所
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沈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行政执法公示制度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