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普洱市水电移民安置情况调研报告
普洱市水电移民安置情况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10-07-10 来源: 中共普洱市委政策研究室
那富斌
电站建设,移民先行。随着我市水电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水电移民安置成为涉及关系千家万户利益的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成为关系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水电产业建设基本情况
普洱市是全国水能富饶地区之一,年平均自产水资源总量326.12亿立方米,为云南省水资源总量的14.68%,居全省第一位。有澜沧江、红河、怒江三大水系一百多条江河穿境而过,水电蕴藏量1500万千瓦。
从上世纪50年代起,我市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开展水电站建设,但是成效不大,到2004年,我市仅建成漫湾和大朝山2座大型水电站,以及144座小型水电站。2004年以来,我市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和“云电外送”的重大战略机遇以及省委、省政府作出“把水电培育成云南又一支柱产业”的重大决策,提出规划建设水电1000余万千瓦、产值近100亿元强势支柱产业的目标。结合水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华能集团公司、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国电集团公司、云南滇能公司等企业,在澜沧江、李仙江、泗南江、阿墨江、威远江等流域规划建设15座大中型水电站。我市已建、在建及拟建大中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000多万千瓦,概算总投资800多亿元。其中,糯扎渡、景洪水电站总装机760万千瓦,投资585亿元;已完成规划的中型水电站总装机240万千瓦,总投资210亿元。按照电站装机分成比例,全市大中水电站的装机共计1000万千瓦,其中,大型电站的装机分成为700万千瓦,中小型电站的装机分成为300万千瓦。我市将成为云南省 “西电东送”和“云电外送”的重要水电基地。
二、水电移民安置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我市大中型水电移民涉及全市9(县)区,移民人口74000人,其中,大型水电站移民54066人(糯扎渡水电站42983人,景洪水电站3433人,漫湾水电站2814人,大朝山水电站4500人,溪洛渡水电站外迁勐马移民336人),中型水电站19934人。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截止2009年底,共搬迁安置22000人,占搬迁安置总人数的30%;享受后期扶持的水利移民6243人。我市水电移民安置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力地支持了水电工程建设,维护了库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一)移民安置工作满足了水电产业建设的需要。一是在建筹建水电站移民搬迁安置顺利推进。糯扎渡水电站筹建全面完成了库区813米高程以下实物指标复核细化和成果认定,完成了枢纽工程区实物指标核实及移民安置项目清理,做好了移民安置时间节点安排和工作规划,搞好思茅区南岛河、澜沧县石碾坡等12个安置点的房屋建设、生产资源配置及基础设施建设。认真做好景洪电站移民安置实施规划报告调整完善,积极推进移民搬迁安置及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积极做好崖羊山、龙马、泗南江、居甫渡、戈兰滩、土卡河、三江口、石门坎、威远江等中型水电站移民安置工作。二是漫湾、大朝山水电站遗留问题得到较好处理。完成了漫湾水电站景东库区新增移民二次搬迁;制定了双水井移民生产生活困难问题处理实施方案;完成了大朝山水电站景东库区572人搬迁安置点的房建、公路、人畜饮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溪洛渡电站外迁孟连勐马移民实现基本安定和发展。认真宣传贯彻落实《云南省移民开发局关于印发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云南部分)施工区移民安置调整方案的通知》(云移局〔2009〕42号),基本实现了留在孟连移民的安定和发展,为国家重点工程溪洛渡水电站建设分担了重任。四是水库移民核定登记及后期扶持工作深入细致。对历年核定登记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口19143人,采用“一折通”的方式足额兑现了年人均600元的后期扶持资金,共兑现3143.89万元,实施257万元的后期扶持项目,积极做好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编制,以及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核定登记工作。
(二)移民工作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移民安置工作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水电支柱产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了全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有力地支持了水电产业的快速发展。移民工作作为电站建设成败的关键,它的稳步开展,有力地支持了全市水电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2004年至今,漫湾、大朝山电站保持正常运行;糯扎渡电站筹建工作如期实现电站施工区封闭管理;景洪电站提前一年建成发电;崖羊山电、龙马、土卡河、泗南江、戈兰滩和居甫渡6座中型电站全面投产发电;威远江、石门坎、三江口水电站建设按计划推进(计划年内投产发电);勐野江电站即将开工建设;普西桥和长田电站前期工作基本完成(计划年内动工兴建)。二是促进了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稳步增长。2003年至2009年底,水电投资已完成260多亿元。2005—2009年5年间,水电站建设投资分别为35亿元、45.62亿元、52.75亿元、47.55亿元、45.6亿元,分别占当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56%、57%、50%、36%、26.5%,成为推进全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巨大动力。三是水电站建设大幅增加财政收入。经初步估算,在电站建设期间,15座大中型水电站的建安营业税和教育费附加达7亿多元;耕园地、林地占用税和植被恢复费达76.9亿元(其中糯扎渡、普西桥、勐野江水电站将上缴69亿元)。2005—2009年5年间,水电站建设及发电上缴税费共计20.9亿元(其中2009年实现电力产值20.6亿元,占全市GDP的10.2%)。到2015年,我市装机容量将达1000万千瓦,年发电量410亿千瓦时。按每度电0.3元测算,电力产值近100亿元,可实现财政收入18亿元(含水资源费)。四是水电站建设拉动了移民经济的发展。水电站建设让澜沧江、李仙江流域两岸世代以农为本、自给自足的移民,从交通闭塞、信息不畅、文教卫生落后、缺医少药的地区搬迁到交通便利、信息畅通、水、电保障、就医就学方便、社会文化较发达的地区,促进了移民经济的发展。经测算,15座大中型水电站建设直接补到农村移民的资金达52.4亿元(中型电站未调概)。这些资金的投入,改善了移民区基础设施及生产生活条件;初步调整了产业结构,移民从传统粮食生产模式向“种、养、加”和“贸、工、农”相结合的多元化模式转变;移民人均收入逐年增长,为库区、移民安置区长远发展和稳定做出了贡献。
三、主要做法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探索积累,我市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
(一)建立健全机构,加强组织领导,为移民安置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移民安置工作。为适应我市水电移民安置工作,快速发展壮大水电支柱产业,2003年5月,我市成立思茅行署移民局(副处级);2004年,成立市水电资源开发暨移民安置协调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2006年3月,将市移民局调整升格为市政府直属正处级事业单位,负责全市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工作的管理和监督;2009年6月,撤销市水电资源开发暨移民安置协调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成立市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各有关县(区)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截止2009年底,全市除没有移民安置任务的西盟县外,其余9县(区)都成立了正科级移民局。今年4—6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两次高级别、大范围的水电移民工作会议。6月8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工作会议。市委书记沈培平、市长李小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善强,要求以推动库区移民经济发展和促进库区和谐稳定为目标,进一步增强做好移民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用科学的眼光、发展的思路深入分析和研究解决移民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坚定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全力打好水电站移民安置工作的攻坚战。4月23日,召开糯扎渡水电站筹建移民工作座谈会。市长李小平、市委副书记钱德伟,市委常委、副市长杨亚林认真分析了糯扎渡水电站筹建移民安置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和任务,提出了加快推进移民工作的办法措施。这两次会议对今后移民工作将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曾在漫湾、大朝山水电站建设期间,我市涉及水电站的景东县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其他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懂政策、懂农村工作、会做群众工作的干部和精干专业技术人员组建了县移民办,移民办采取减免征地移民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等办法,积极鼓励移民搬迁安置。
(二)严格执行移民政策法规,确保移民安置工作健康有序推进。能否严格执行移民政策关系到广大移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推进移民工作过程中,我市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政策标准。一是配合业主按规程规范扎实做好水电站淹没影响实物指标和库区社会经济调查,以及移民安置规划报告编制工作。二是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政府规定的各项标准,根据移民意愿确定搬迁安置方式。三是切实落实理顺土地关系。土地是农民的根本,也是移民的“米袋子”,除不需要以土地安置的移民外,我市按政策落实好移民的土地,并承包到户,确保每位移民有自己的口粮田、产业地,消除移民的后顾之忧。四是严格界定移民后期扶持人口。在后期扶持工作上,严格按照国发〔2006〕17号及省有关文件要求,明确政策界限,坚持移民后期扶持人口核定登记到户到人的原则,逐村逐户进行移民人口申报登记,实行移民身份审核阳光操作,履行两榜公示程序,接受群众监督,做到不重、不错、不漏,公平公正。五是强化项目资金管理。强化移民项目管理,按照专业部门建设、移民机构监督的原则,根据工程建设基本程序,精心组织实施项目工程,凡是安置区基础设施项目实行委托代建制,严格实行招投标制,对所有项目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监理制、审计制、项目验收评价制。强化移民资金管理,按照“政府负责、项目管理、专户存储、审计监督”的管理体制,实行报帐制度及以合同方式支付移民补偿资金制度,确保移民资金用于解决移民问题。
(三)编制科学合理的安置规划,确保实现移民安置目标。科学合理的移民安置实施规划是做好移民安置基础。我市在充分考虑县域经济发展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安置点尽可能选择在光热条件好、土地平整宽裕,水利、交通、文教、卫生等基础设施较好的地方,使移民今后的生产生活有一个好的发展空间。如:景东县在移民安置中坚持科学选点、规划到位、分步实施的原则,提出了“依托交通通畅的公路沿线,在光热条件好、土地平整宽裕的川河河谷地区,建立星罗棋布的小集镇群体,逐步开发形成川河流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目标,把锦屏镇的白羊田、文井镇的双水井、新会、都拉、文华、文窝等地作为移民安置区建设重点,以此辐射带动小集镇开发建设。在移民二次搬迁安置点的选择上,坚持“四不”安置,即人畜饮水、灌溉用水欠差的区域不安置,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区域不安置,不具备尽快恢复生产生活水平的不安置,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较差的不安置。在规划设计上,集安居工程、基础设施、农田地建设和产业开发为一体,统筹规划到位。在实施过程中,坚持“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做到安置一批稳定一批,开发一片成功一片,最终达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四)移民安置方式从大农业安置,创新发展到大农业安置和长效补偿并行,确保移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在云南省移民安置“16118”政策出台前,我市主要采取以农为本、以土为主的传统安置方式安置移民。它的基本思路是:在水利设施配套、人畜饮水得到满足,供电、道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得到解决,入学、就医方便,通过给移民配置一定的土地,能确保移民生产生活恢复到搬迁前水平或达到安置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前提下,根据移民意愿,实行的农业安置。漫湾、大朝山水电站移民安置的主要做法是“三个先行”、“三个结合”。“三个先行”即:土地开垦先行、经济发展先行、水利设施先行;“三个结合”即:移民搬迁与迁入地经济发展、扶贫开发、小集镇建设结合起来。以长效补偿为前提的移民安置,是今后我市新建水电站的主要移民安置方式。长效补偿为前提的移民安置,有利于解决移民群众的口粮问题,让移民群众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从事其他行业。溪洛渡水电站外迁孟连勐马安置移民已享受长效补偿政策,正在筹建的糯扎渡、普西桥、长田水电站移民安置,根据移民意愿,将主要采取以长效补偿前提的移民安置方式。以长效补偿为前提的移民安置,可以根据实际选择农业安置、农商安置、城镇化安置、自行安置等多种形式。
(五)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确保安置点建设工程顺利实施。移民安置涉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安居、社会服务配套工程、土地利用、产业开发、生态保护等,均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为此,我市在落实好移民项目资金的同时,全面整合财政、农业、林业、水务、国土、交通、教育、卫生、广电、扶贫、新农村、民居安居等项目资金,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资金,切实加大移民安置点投入力度,确保移民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如:景东县2007年至今,共整合移民资金外其他项目资金400.8万元,用于改善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和移民生产生活条件。
(六)强化移民培训,确保移民素质得到提高。移民原生活在条件较为艰苦的山区、深山区,在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都与迁入地原驻民有很大不同,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自身就业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弱。为此,我市把提高移民整体素质,加强移民培训工作作为开展移民工作软件建设狠抓落实。大力开展“三课”、“两训”工作。三课即党的“三农”方针政策课,国家法律法规、村规民约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思想教育课;“两训”即农村科技、实用技术知识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过培训,移民综合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移民生产生活出路与增收问题得到逐步解决。
(七)尽量实施集中安置,确保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对多数耕地被淹没、资源少的移民,尽量外迁集中安置,确保库区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如:景东县搬迁前移民大都生活在澜沧江沿岸无量山西坡的深山区,大部分耕地属25度以上的坡耕地,土地产出率及复种指数比较低,通过移民搬迁后,25度以上的坡耕地基本实现了退耕还林,有效解决了迁出地土地承载压力和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景东县对安置区的山、水、田、林、路、电进行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大力扶持移民发展经济林果和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综合产出率,有效改善安置区生态环境。
(八)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法制宣传教育,注重化解个体矛盾,确保社会稳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实践证明,基层组织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如:孟连县进一步加强充实移民干部队伍力量,把能力强、威望高的移民先进分子选拔充实到干部队伍中,从移民中选配了1名移民副镇长、1名移民村党支部副书记、1名移民村主任助理,不断提高安置点基层干部的政策理解力和执行力。移民安置点勐溪组成立了党支部,选准配强基层组织,让那些能干事、愿干事、肯干事、不出事的年富力强的移民群众担任党支部书记、支委和小组干部,充分利用地缘、人缘优势,发挥他们在维护移民稳定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加强对移民个体矛盾定期排查,认真化解,不激化矛盾,酿成群体性上访;关心移民疾苦,切实解决他们实际存在的各种困难;做好解释工作,对移民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时,建立健全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维稳工作预案,妥善处置各类突发性治安事件,及时互通信息,排查矛盾,清除隐患。加强对移民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教育移民依法上访,在疏通信访渠道的同时,引导移民在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表达自己的诉讼请求,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四、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移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因移民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情况复杂,目前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移民政策不统一,不完善。一是从国家层面上说,政策不完善,前后变化大。相对来说,移民安置新条例(国务院令第471号)比老条例(国务院令第74号)更完善,对移民越来有利。但是,新老条例在移民管理体制、操作方式上、补偿补助标准等方面存在的较大差异,造成相互衔接难,加之我市大多数电站建设于新老条例交替过渡时期,增大了移民工作的难度。二是补偿单价低。随着物价及人工工资上涨,规划中移民房屋、专业项目和基础实施配套工程建设单价低于实际造价,许多项目难以实施。比如:以通过专家评审的《龙马电站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补偿费用概算调整报告》为例,调整的补偿单价为砖混结构房屋510元/m2、砖木结构房屋412元/m2、土木结构房屋306元/m2,这与当地的房屋建设重置成本相差甚远,移民无法建盖同标准、同功能、同规模的房屋。三是后期扶持政策变化大。按照云政办发〔2008〕8号文规定,2006年6月30日前核准开工建设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动迁人口才能核定登记为移民后期扶持人口,生产安置人口不纳入后期扶持范围。而云政办发〔2008〕106号文规定:2006年7月1日后核准开工建设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实际搬迁的农村移民人口纳入后期扶持范围,核定登记到人,生产安置人口仍然纳入后期扶持范围,核定登记到组。后扶政策的调整变化太大,导致我市2006年6月30日前核准的大中型水电站近16000名生产安置人员享受不到年人均600元的后期扶持。四是中型水电站存在的同流域不同政策问题。第一,从投资包干体制到政策性调概,出现了电站与电站之间同流域不同政策。如:我市第一批启动建设的中型电站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等是以“项目投资包干”形式运作的。对建设征地及移民安置概算投资估计不足,包干投资经费与实际所需相差大,导致征地补偿补助标准低、移民安置不到位。以崖羊山电站为例:市、县人民政府与电站业主签定的建设征地及移民安置投资包干协议资金只有4240万元,虽然后来经过协商,投资增加了近一倍,但与后来开工建设的电站相比较,投资仍然还是偏低。特别是国务院令第471号颁布实施后,其他水电站实行调概,而崖羊山电站不在调概范围,造成同流域不同标准、不同政策。第二,电站建设涉及专业复建项目多,征地补偿难。电站建设过程中,公路、输变电线路、移民安置点等专业复建项目多,尤其涉及的公路复建项目战线长,征地面积大。目前仅墨江县已建电站涉及复建的小江边公路、S218线、那牛公路的征地面积就达2349亩。但电站专业复建项目建设征地又没有统一的补偿标准,如不按电站库区同一标准进行补偿,涉及群众无法接受,而按库区标准进行补偿,如果专业复建项目不能纳入电站概算投资调整范围,必将拉开补偿标准差距;同样因水电站建设改建专业项目淹没土地,被征占土地群众不列为移民。导致同库不同标准、不同政策。五是移民享受惠农政策难。很多地方移民由于享受了移民政策,没有引起地方政府和其他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移民得到的扶持开发项目和资金较少,盖了移民政策的“小被子”,却被抽走了国家惠农政策的“大被子”。
(二)移民安置环境容量不足,压力大。我市98.3%是山区,土地质量差,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人地矛盾突出,移民生产发展空间小。一是外迁移民安置点基本实现了供电、道路、水利、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配套,但是由于配置土地资源少,无预留建设用地,移民后续发展难。二是水库淹没了河谷地带大量肥沃的土地后,继续后靠生产安置在库区的移民群众,虽然淹没土地得到补偿,但是,总体上减少了好田好地,加之库区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等滞后,移民群众恢复原有水平难。随着移民人口的不断增加,环境承载能力愈加有限,移民发展更加困难。尤其是贫困程度深墨江县和澜沧县资源不足的现象更为突出。
(三)移民维稳工作形势严峻。由于水电工程移民属非自愿性移民,加之政策变化快,外迁安置移民资源少于原住居民,收入水平低于当地农民,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缓慢,移民群众的心理严重失衡,极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鼓惑、煽动,引发社会不稳定或移民频繁上访,甚至发生移民群体性事件。仅2008年至2009年,移民信访就达432(件)次2005多人次,水电移民信访案件占全市的17%左右,移民上访和移民群体性事件成为重点、热点、难点问题。
(四)移民安置中注重物质形态的搬迁安置,而非物质文化方面的慰藉缺失。我市移民绝大部分是原住少数民族,在原居住地形成了各自民族较固定的宗教习俗及场所,搬迁安置过程中,各级各部门重视对实物的补偿补助,而往往忽视了因远离家乡、远离或搬迁祖坟、人脉链条断裂、宗教习俗等给移民群众精神上带来的迷惑、恐慌,甚至空白。这些极易影响移民搬迁安置。如:景洪水电站思茅区民族队(傣族)移民搬迁安置中,涉及民族宗教的竜林搬迁和寨子心奠基问题,由于无实物、无补偿补助标准,无法给予竜林搬迁和寨子心奠基补偿补助,给动员移民搬迁带来巨大压力。
(五)移民干部队伍力量不足。全市移民干部队伍在职职工仅130多人,随着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实施,县(区)移民局面临合并,加之县(区)移民干部队伍参公管理身份不明确,影响了移民干部队伍的积极性,而面临的形势是2010—2015年,要完成5.2万移民的搬迁安置。
五、对策建议
(一)合理分配水电“红利”,让移民群众共享水电站建设成果。合理分配水电“红利”,对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有十分重要意义。一是把库区基金和水资源费全部留在库区,用于移民后期扶持、库区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扶持。现行的政策来看,水电站发电产生的增值税、所得税多数上缴了中央、省级,库区基金全部省级统筹,为水电站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市、县所得利益不多,而因水电站建设产生的大量问题却要由市、县解决。应提高库区基金和水资源比例提取的比例,并按“专库专用”的原则把库区基金和水资源费全部留在库区,用于移民后期、库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持。二是提高外迁孟连勐马农业集中安置移民税费分配比例。为支持国家大型水电站建设,外迁勐马农业集中安置移民背井离乡、舍小家顾大家,不远千里跨州市搬迁到勐马安置,做出了巨大贡献。按安置移民人口分配发电产生的税费时,应提高接收跨州市移民安置的市、县的分配比例。三是建议争取增加发电指标。水电站受季节因素影响较大,丰水季节可以满负荷发电,枯水季节发电量低,应要求省级层面积极争取丰水季节发电指标,降低火电发电量,减少煤炭能源消耗,保护环境。
(二)统一长效补偿政策标准。长效补偿政策对移民安置环境容量不足的我市来说,对推进移民安置工作,发展移民经济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长效补偿标准不统一,容易引起移民群众的不满,应制定出台统一的长效补偿政策。
(三)为做好移民工作提供整体联动支持。一要强化组织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深化移民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把做好移民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战略性和全局性工作来抓,纳入各级党政班子的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完善移民工作领导机构,强力推进移民工作。二要营造舆论氛围。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加强对做好移民工作重要性、必要性、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的宣传,强化对移民工作艰巨性、长期性、非自愿性、复杂性的认识,营造“移民为大家,大家为移民”的良好氛围,创造社会人人关心移民工作的良好局面。三要抓好部门联动。调动各级各部门积极支持参与做好移民工作,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沟通联系,密切配合,发改、财政、城建、国土、农业、林业、水利、交通、教育、卫生等综合部门要把移民安置区、库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相关的规划,整合各方力量,倾斜投入,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应用。
(四)加快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建设。要进一步完善移民安置区和库区各项功能,增强移民对安置区和库区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一要强化规划设计。坚持高标准规划建设。把安置点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并根据安置点区位特点规划发展一批农村小集镇群体,做到统筹安排,优先考虑,一步到位,逐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二要在项目上、资金投入上予以倾斜。不断完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加大对移民投入力度。要在利用好现有项目、资金的基础上,通过整合财政、城建、国土、农业、林业、水利、扶贫、交通、教育、卫生等综合部门项目、资金,实现对移民安置区和库区资金投入上的全面倾斜,重点支持。同时,鼓励社会捐助和企业对口帮扶,努力拓宽资金渠道。三要在经济发展上加大扶持力度。后扶工作好坏直接关系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达到“能致富”目标,移民才能安居乐业。因此,要在发展移民产业上狠下功夫,以农为主,多业并举,既要改变移民一些不好的生产习惯,又要切合搬迁后生产生活恢复与发展阶段实际,把群众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创业兴业,拓宽增收渠道。要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技术培训,培养出千千万万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移民,除了让移民靠力气挣钱外,还要让他们吃上技术饭,使户户有一个技术型人才,家家有一个致富项目,让移民的钱包鼓起来,从根本上解决群众致富难题。涉农部门要根据安置区和库区特点,规划扶持适宜发展的支柱产业;农业、扶贫、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大对移民实施劳动力技能对口培训,对接全国劳动力市场需求,实现移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进一步提高移民收入水平,增强移民“造血”功能,促进移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四要打造水电站沿江特色经济圈,促进库区经济发展。政府主导对库周进行全面规划,积极扶持库区经济圈的产业发展。要规划实施一批有利于促进库区特色经济圈发展的重大项目,通过改善库区滞后的交通环境,扶持发展旅游、渔业、橡胶、茶叶、紫胶、蚕桑、咖啡等产业,对移民开发利用剩余资源给予项目扶持,以保护库区环境和增加移民收入。
(五)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移民工作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补偿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是一项政治工作,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事。一是要落实责任。各县(区)党委、政府是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人,要把移民维稳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移民维稳工作的领导,做到机构健全、制度完善、责任到人、措施有力。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层组织建设。配齐配强移民村、组班子,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夯实移民工作基础,防止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各种手段鼓惑、煽动移民或库区群众上访,引发不稳定因素;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化阵地建设,有意识地在新的安置点建设移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三是要加强信访工作。要是畅通信访渠道,认真处理来信来访,实行领导干部信访工作包县(区)、包案制,把目标责任细化到人。要充分尊重移民意愿,妥善处理移民的诉求。对移民群众合理合法的诉求,要在规定时限内给予解决;对移民群众合理而没有政策支撑的诉求,要安排一定资金,尽力帮助解决;对不合理不合法的诉求,要做好思想宣传工作,予以拒绝。四是要加大对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要加强对水电施工区和移民安置区重点人物的监控与非政府组织活动的管理,掌握其动态,对有违法行为的人员要及时进行教育警示,对屡教不改的骨干分子要坚决依法处置,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政府的形象。五是要制定完善移民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遇到移民群体性事件,做到发现得早、处理得了、控制得住、化解得了。
(六)加强移民机构建设,重视培养移民工作队伍。我市水电支柱产业建设和移民安置的大政方针已定,是否能够完成任务,关键看干部队伍。应进一步加强移民机构建设,加强移民干部队伍的政策法规及实践能力培训,建设一支招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移民干部队伍。(本文作者系普洱市移民局办公室副主任)
第二篇:库区移民安置就业调研报告
库区移民安置就业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关于在春节后开展“大调研、大走访”活动的通知》(乌区党组发[2010]7号),区人大常委会和农林、水务、拆迁办等相关单位组成乌兰淖尔镇调研组就乌兰淖尔镇生态景观工程、库区移民搬迁等工作开展调研。调研组抽调了工作人员组成4个小组,并制定了工作方案,于2月21日开始分组走访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居民代表和村民代表,入户调查98户,分别召开村、社区、镇座谈会5次,对需搬迁的基本情况、居民搬迁意见、要求及存在的困难等进行了解,并开会进行认真研究。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依据2008年乌达区农区基本情况普查结果,全区涉农人口3240户,9632人。其中处于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淹没区人口1918户,5560人。年龄结构:18岁以下的971人(其中男464人,女507人),男19-49岁的1607人,女19-44岁的1426人,男50-59岁的422人,女45-54岁的411人,男60-64岁的124人,女55-59岁的171人,男65岁以上的235人,女60岁以上的292人。外出务工的249人(其中长期外出197人,季节性外出52人)。参加合作医疗人数3337人,纳入低保人数329人,参加养老保险人数791人。土地合计18844亩,其中耕地16401亩(有承包合同13580亩,无承包合同2820亩),保护地(温室)368亩(有承包合同219亩,无承包合同149亩),园地1441亩(有承包合同1359亩,无承包合同82亩),林地224亩(有承包合同156.3亩,无承包合同68.5亩),撂荒地无承包合同408.1亩。
乌兰淖尔镇水库淹没区和生态景观工程涉及搬迁人口563户,1601人;占用耕地12996亩、园地129亩、林地220亩、保护地140亩。分别占全区搬迁人、占用各种土地的28%、69%、1%、1%、1%。
搬迁人口有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159户,490人,其中回族142户,450人,占搬迁人口31%。搬迁人口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养殖、农产品加工、工厂打工及经商活动。
生态景观工程急需搬迁32户,144人,耕地2000亩。
二、淹没区群众的思想动态分析和反映的主要问题
调研组在镇和社区干部的配合下,分别对不同年龄段居民、不同种植结构居民、不同从业结构居民和不同民族结构居民进行了入户走访和座谈。群众普遍表示这是有利于地区发展的惠民工程,表示支持搬迁工作,但也有一定的顾虑:
男60岁、女55岁以上的人群表示只要有合适的搬迁住房,加入社保和城镇居民医保之后,就没有后顾之忧,希望就近安置,有故土难离之情。就像农户段玉梅等人说,希望有个比较熟悉的地方居住,搬迁还留在附近。
“4050”人群中外出做事的考虑的是补偿问题,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担心失地以后,由于没有特长,找不到合适工作,会没有收入。同时他们的子女已到成家年龄,如果土地补偿款为子女成家后,剩余的钱无法维持生活。其子女正在读书的担心上学费用的维持。而且部分群众担心住楼房费用较以前提高很多,生活会无保障。就像农户许国山说,4050人员交够养老保险15年后能否提前退休,现在4050人员最难办,儿子娶了媳妇后,又要变成穷光蛋了。
部分村民的子女在城区居住,在工业园区打工,平时靠父母种地吃粮吃菜,在搬迁后,他们担心生活成本较以前提高,生活会不稳定。就像村民许高山说,现在自己种10亩地,每年5万元收入,子女在新区打工,依靠家里种地,吃菜吃面不用花钱,在农村没钱有地也能生活,搬迁后可能不如现在。
耕种大田的居民对搬迁后的生活顾虑少,而耕田少、从事蔬菜生产的居民对搬迁后的生活顾虑多。走进原四连郭华北家里,他正在和妻子整理温室,准备育今年的蔬菜苗。跟他聊天,他说家里5口人种12亩菜地,养两头猪、几只羊。起早贪黑很辛苦,去年一年收入6万余元,种西红柿、辣椒每亩能收1万元,虽累但能同时供养一个研究生和一个大学生。他想到儿女的就业问题,更担心的是搬迁后无稳定的收入。他的侄儿媳妇到家里串门,她说自己40岁多一点,和丈夫一起种6亩多菜地供养一个老人和一个读中学的孩子,种菜累,生活还可以,也是担心失地后的生活问题。
长期打工和从事工商业活动的居民因为有一定的技术或稳定的就业岗位,对搬迁后的生活没有顾虑。而利用农闲季节打临时工的居民,担心失地后缺粮少菜,生活会有困难。就像个体户朱宝升说,拆迁当然好,但拆迁后粮店开不了,没饭吃,想要住房,但有门面房更好。
回族群众对生活安置提出了在居住地附近建清真寺等要求。
移民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产生的心理变化有其特殊性,主要是对故土的留恋,对原有生活方式的习惯,对新环境、新的生活方式存有疑虑心态,表现为:一是移与不移的矛盾和恋乡心理;二是好与不好的对比心理;三是公平与不公平、富与不富的焦虑心理;四是不主动谋求新的就业和生活方式,存在等、靠、要的心理;五是期望值高。
通过以上分析,淹没区群众主要反映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补偿问题。与阿盟征用土地补偿、与滨河区征用土地补偿的攀比;蔬菜地与大田作物耕地的攀比。房屋搬迁中的攀比。搬迁居民提出要求公平公正、补偿标准要统一。
2、生活安置问题。大部分群众提出生活安置区就地安排,减少过渡环节,一次性搬迁安置。
3、生产安置问题。4050人员普遍反应除种地之外无专长,文化水平低,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差,顾虑以后的生活。
4、生活水平问题。很多人担心失地后找不到工作、无收入,住进楼房后生活费用增加,生活水平下降或难以维持生活。
5、农机具的问题。搬迁后农机具没有用了,需要折价处理掉,务农人员提出按新旧程度能否给予补贴。
6、参保问题。参加合作医疗人数占总人数59%,参加养老保险人数占总人数14%。一些群众对参保政策不明,还有部分群众因资金问题无法参保,即使能参保,但续保很难,他们希望放宽参保条件,提高看病报销比例,适当降低退休年龄。
7、民族宗教问题。回族群众反映居住地需要建在离清真寺较近的地方,并且确定回民公墓地址。
9、遗留问题。2001年因黄河水灾安置受灾群众在房屋分配上有遗留问题,在这次搬迁时需要考虑。
10、宣传不足问题。群众反应从2009年开始宣传搬迁,工作人员传达的信息不同,影响安排生产生活。
三、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宣传,做好移民搬迁的思想工作。建设水利枢纽工程是利国利民的重点工程,是公益事业。涉及移民搬迁的政策性强、时间紧、任务重,需要研究政策、营造氛围,做好答疑释惑工作,让群众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
2、制定和宣传移民安置规划,尽快出台补偿方案、生产生活安置方案。
3、尽快成立人员相对固定的移民搬迁机构,做好前期工作。
4、研究4050人员的生产生活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
5、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为他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方便。
6、尊重移民意愿、就地安置。按照规划先行、安置先行的要求,先培训后就业、先盖房后搬迁。
7、研究解决遗留问题。
8、制定出台后期扶持政策,解除移民后顾之忧。
第三篇:水电移民安置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安排
水电移民安置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安排
按照《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报送20某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安排的通知》要求,现将县域内大中型水电站建设征地移民安置工作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安排汇报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目标任务及资金计划完成情况
根据州扶贫开发局关于下达2021年大型中型水电站移民安置工作任务及资金计划的通知,我县2021移民安置任务45项,移民资金48968.09万元。其中:计划内任务20项,待安排任务25项;计划资金16324.16万元,待安排资金32643.93万元。截至目前,已完成5项,正常推进15项,兑付资金15845.11万元。
二、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征地移民搬迁加大力度。
水电站累计完成分散搬迁安置54户194人、过渡搬迁194户619人,完成搬迁总人口的89%;水电站建设累计完成搬迁安置362户1265人(其中集中搬迁安置85人,分散安置1180人),过渡(避险)搬迁325户831人,完成搬迁总人口的99%;绰斯甲水电站累计完成分散搬迁安置17户91人、完成搬迁总人口的81%;水电站累计完成分散搬迁安置2户9人、完成搬迁总人口的100%;水电站累计完成分散搬迁安置10户49人、完成搬迁总人口的100%。
我县于今年3月初开始,在新冠肺炎疫情基本缓解的情况下,按照省扶贫开发局2021年1月批复的《电站枢纽工程建设区移民临时过渡及g248复建公路施工影响库区移民搬迁避险方案》,全面启动了电站涉及的五甲村和雅京村741人移民临时过渡及搬迁避险工作,通过近1个月的集中攻坚,截止目前,已完成两个村移民避险搬迁协议签订和人员搬离工作,房屋拆除和林木砍伐工作已基本完成。此项工作的全面落实,不仅确保了电站各项工程建设顺利推进,还立马解决了移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住房困难问题,更为我县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打下坚实基础。
(二)移民工程建设加快进度。
三个安置点:一是电站双柏树安置点,目前正开展场地地质勘察,计划2021年6月底完成,力争2021年7月底完成居民点详细规划及基础设施初步设计,并按程序报批,力争2021年12月启动居民点征赔工作;二是电站金江、勒乌官寨居住区,2021年5月24日至26日,水利水电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组织召开核定会议,目前正在修改完善报告,批复后庚及启动征赔安置及配套建设。
两条复建公路:电站g317复建公路已开工建设,库周交通工程及6890复建公路两阶段初步设计报告已审查并修改完善,于2021年6月10日将核定本报至公司,计划6月20日前报送至省交通厅审批;电站g248复建公路于今年3月全面开工建设,库周交通设计方案已审定,正按代建程序组织施工。
一座寺庙:电站闪珠寺迁建工作,在取得省民族教部门批复的基础上,已基本完成闪珠寺外部基础设施初步设计。2021年6月组织召开座谈会,要求以村两委为主导办理寺院迁建手续;民宗局指导寺院建设布局及规模设计工作;待范围锁定后,移民局做好新址征地工作;成都院加快外部基础设施初步设计工作,各参建单位及相关部门和乡镇全力配合,加快推进闪珠寺迁建工作。
(三)电站主体工程建设加快速度。
我县始终坚持一手抓电站征地移民搬迁工作,一手抓电站主体工程建设协调服务工作。在企地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水电站五大主体标已于2016年相继进场施工。水电站导流洞、泄洪洞工程于2019年9月进场施工,大坝标、厂房标建设于今年3月进场施工。目前,两个电站各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推进有力。三、下半年工作安排
(一)稳步推进目标任务。
继续开展好15项目标任务,按照时间节点全面完成。(二)加快完成安置点规划设计和报批工作,并适时启动安置点征地及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三)加快推进闪珠寺迁建工作。
一是做好闪珠寺内部规划设计。二是开展闪珠寺新址征地。三是开展闪珠寺外部基础设施建设。第四篇:移民开发局安置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为深入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扎实开展调研实践,全面推进全区水电移民工作。按区委的安排部署,近日,区移民局组织党员干部对我区当前水电移民搬迁安置、基础设施建设、移民资金及档案管理、移民工程项目实施管理和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箐门口水库、xx水电站、糯扎渡水电站等移民点和南屏镇、龙潭乡、云仙乡、xx港镇进行调研,就蹲点调研,并就调研过程中发现的影响和制约我区移民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移民安置总体任务和计划完成情况
我区当前水利水电移民安置工作涉及xx、糯扎渡两个大中型水电站和区内大中河、箐门口以及区外炉房、蒿枝坝(昭通迁入)等大中型水库。
(一)xx水电站。根据《xx水电站建设征地及移民安置规划实施报告实物指标及移民安置规划》(审定本),我区xx水电站建设征地规划水平年移民搬迁安置人口1754人。现已完成了库区、失稳区移民搬迁安置219人。20xx需完成大营盘383人、七星岩325人的搬迁安置任务。
(二)糯扎渡电水站。根据《糯扎渡水电站建设征地及移民安置规划实施报告实物指标及移民安置规划》(审定本),我区糯扎渡水电站建设征地规划水平年移民搬迁安置人口6280人。现已完成了施工区、提前征用区、围堰截流区等移民搬迁安置1220人。20xx需完成多渠道安置库区移民方案编制工作。
(三)其它水库。从20xx年始逐年落实大中河、箐门口以及炉房、蒿枝坝等大中型水库移民2315人后期扶持政策20年,包括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兑付及库区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大中河等水库20xx年第三季度至20xx年第二季度后期扶持资金的兑付工作。
二、移民安置点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根据xx、糯扎渡水电站移民安置实施规划报告,xx水电站共规划建设大营盘、七星岩、蚌塘、南夺、冬谷田三期5个安置点;糯扎渡水电站共规划建设冬谷田、南岛河、整碗、龙潭、大沙坝、三棵桩6个安置点。
(一)xx水电站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大营盘移民安置点规划实施项目:实施土地流转(含宅基地)、场平、文化室、厕所、广播电视、人畜饮水、对外交通等项目,计划投资1287.818万元。现已完成土地流转(含宅基地)、场平工程项目建设,共投资967万元。
2.七星岩移民安置点规划实施项目:实施土地流转(含宅基地)、场平、文化室、厕所、广播电视、人畜饮水、水利设施、对外交通等项目,计划投资898.733万元。现已完成土地流转(含宅基地)、场平、老普地箐水库工程建设,投资357万元。
3.冬谷田三期移民安置点规划实施项目:实施土地流转(宅基地)、场平、文化室、厕所、广播电视、人畜饮水、对外交通等项目,计划投资175.97万元。现已完成土地流转(宅基地)、场平、文化室、人畜饮水、对外交通工程项目建设,共投资175.97万元。
4.蚌塘移民安置点规划实施项目:规划生产安置107人(蚌塘村民小组30人、中队77人),实施人畜饮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计划投资194.93万元。现已完成人畜饮水工程项目建设,共投资14万元。生产用水工程因大中河干渠建设未启动未实施。
5.南夺移民安置点规划实施项目:原规划对六队的33人进行生产恢复,现针对移民意愿,已取消了该安置点。
(二)糯扎渡水电站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冬谷田移民安置点规划实施项目:土地流转(含宅基地)、场平、文化室、厕所、广播电视、人畜饮水、对外交通等项目,计划投资711.946万元。现已完成土地流转(宅基地)、场平、文化室、厕所、广播电视、人畜饮水、对外交通等项目建设,共投资711.946万元。
2.南岛河移民安置点规划实施项目:土地流转(含宅基地)、场平、河道改造、文化室、厕所、广播电视、人畜饮水、对外交通等项目,计划投资1139.07万元。现已完成土地流转(宅基地)、场平、河道改造、厕所、村内供电供水等项目建设,共投资753万元。
3.整碗移民安置点规划实施项目:土地流转(含宅基地)、场平、文化室、卫生室、厕所、供电、广播电视、人畜饮水、农田水利、对外交通等项目,计划投资868.7万元。现已完成土地流转(含宅基地)、场平整、文化室、厕所、人畜饮水、对外交通、供电工程等项目建设,共投资606.97万元。
4.龙潭移民安置点规划实施项目:土地流转(含宅基地)、场平、文化室、卫生室、厕所、供电、广播电视、人畜饮水、农田水利、对外交通等项目。现已实施土地流转(含宅基地)、场平、厕所、人畜饮水、农田水利等工程项目建设,共投资6084.93万元。
5.大沙坝移民安置点规划实施项目:土地流转(含宅基地)、场平、文化室、卫生室、厕所、供电、广播电视、人畜饮水、农田水利、对外交通等项目,计划投资197.35万元。现已完成土地流转(宅基地)、场平、厕所、供电、人畜饮水等项目建设,共投资152.23万元。
三、移民安置点生产资料配置情况
(一)xx水电站移民安置点生产资料配置情况。移民生产资料原规划共需配置水田402亩、产业地2127亩、旱地812.5亩、林地1625亩,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1.大营盘移民安置点:人均配置水田0.4亩、产业地5亩,规划安置383人共需流转水田153.2亩、产业地1915亩。根据移民恢复生产需要和xx港镇橄榄坝村实际情况,采取移民自行流转和政府统一流转相结合的办法恢复群众生产,现已流转产业地(橡胶)400亩,支付土地流转费用800万元。水田因移民不同意用土地补偿费进行改造,无法进行配置。
2.七星岩移民安置点:人均配置水田0.6亩、旱地2.5亩、林地5亩,规划安置325人共需流转水田195亩、旱地812.5亩、林地1625亩,现已流转园地350亩(用于改造为水田),投资170万元,计划开垦为水田195 亩。
3.冬谷田三期移民安置点:规划安置移民属生活安置,不配置生产资料。
4.蚌塘移民安置点:人均配置水田0.65亩、产业地1.98亩,规划安置107人共需流转水田53.5亩、产业地212亩,采取群众自行流转的方式恢复生产。
5.南夺移民安置点。人均配置水田1.17亩,已采取群众自行流转的方式恢复生产。
(二)糯扎渡水电站移民安置点生产资料配置情况。移民生产资料原规划共需配置水田2542亩、旱地5509亩、菜地290亩、林地13375亩,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1.冬谷田移民安置点:冬谷田一、二期移民安置点规划安置糯扎渡水电站施工区南帕河村民小组移民248人,属生活安置,不配置生产资料,移民仍回老寨子耕种田地。
2.南岛河移民安置点:人均配置水田0.7亩、旱地1.5亩、林地 4亩、菜地0.1亩,规划安置556人,共需流转水田389亩、旱地834亩、林地2224 亩、菜地55.6亩。已流转水田442.93亩、菜地27.9亩。
3.整碗移民安置点:人均配置水田0.7亩、旱地1.5亩、林地5亩、菜地0.05亩,规划安置568人,共需流转水田397.6亩、旱地852亩、林地2840亩、菜地28.4亩,已流转水田475.72亩、旱地1080.97亩、置换林地 5000 亩。
4.龙潭移民安置点:人均配置水田0.8亩、旱地1.7亩、林地4亩、菜地0.1亩,规划安置2065人,共需流转水田1652亩、旱地3510亩、林地8260亩、菜地206.5亩。已流转水田746.518亩、旱地2327.89亩、其它土地502亩,支付土地流转费用3329.497万元。
5.大沙坝移民安置点:人均配置水田 0.5 亩、旱地1.5 亩,规划安置209人,共需流转水田104.5亩、旱地313.5 亩、林地51.6亩。已流转水田105亩、其它土地180亩,支付土地流转费用181万元。
四、移民资金管理及使用情况
移民专项资金共分为农村移民补偿费、基本预备费和其它费用等。其中农村移民补偿费为主要资金,包括移民搬迁补偿补助和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两大部分。我区移民资金使用管理严格执行《云南省大中型水利水电移民资金管理办法》,落实制度,强化监督,专款专用,保证了移民资金的规范管理和高效使用。
(一)移民补偿补助费支付程序。实物指标认证两榜公示无异议,移民局汇总材料逐级上报确认、核准后,个人和集体财产补偿补助费由区移民开发局拨付到相关乡(镇),由乡(镇)支付给移民个人(专户储存);土地补偿费统一用于安置区土地流转,土地流转后剩余土地补偿费由区移民局兑付给村民小组用于生产发展。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结束后,全部补偿、补助费由区移民开发局核实结算。
(二)移民工程款项支付程序。移民工程款项严格按照项目预算、财务决算和审计后支付的程序进行。所有项目须验收合格并经移民综合监理部审核和审计部门审计通过后进行结算,每个项目款项必须按工程建设管理规定经监理部门、管理技术人员、区移民开发局分管领导等审核签字后,由局长审批支付。
(三)移民专项资金收支情况。截至20xx年2月,我区移民专项资金共拨入44202万元,共支付37782万元。
1.xx水电站移民专项资金共拨入21061万元、支出17007万元。其中,农村移民补偿费(移民搬迁和基础设施建设费)拨入12774万元、支出10779万元;国有土地补偿费拨入1011万元、支出674万元(20xx年12月拨入区财政);xx港防护工程建设费拨入6514万元、支出4814万元;专业项目费拨入454万元、支出348万元;基本预备费拨入141万元,支出140万元;其它费用(实施管理费)拨入167万元、支出252万元。
2.糯扎渡水电站移民专项资金共拨入23141万元,共支出20775万元。其中,农村移民补偿费(移民搬迁和基础设施建设费)拨入22332万元、支出19698万元;基本预备费拨入336万元,支出210万元。其它费用(实施管理费)拨入473万元、支出867万元。
五、移民工程项目实施管理情况
(一)工程项目规划设计。根据移民安置实施规划和结合移民安置区实际情况,由区移民开发局委托设计单位,对所拟实施项目进行设计,并将初步设计成果提交专家会议评审。
(二)工程项目上报核准。根据项目规划设计成果及专家评审结果,严格按照《云南省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实施项目核准办法》和《云南省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管理费使用审批办法》规定,认真做好项目的上报核准工作。
(三)工程项目组织实施。项目核准后,严格按照招投标法组织项目招投标。工程项目建设委托具有相应监理资质的监理公司负责监理,并请质检部门进行质量监督,完工后按要求进行初验和终验。根据项目归口管理规定,专业项目一律委托相关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如水、电、路、学校、卫生等。如在建的龙潭泡猫河水库工程委托区水务局建设,整碗小学扩容工程委托区教育局建设等。
(四)工程项目移交使用。工程项目建设竣工并通过验收后,由区移民开发局现场移交相关部门、移民村组管理使用,并履行移交手续。
六、档案管理情况
xx区水电移民档案管理工作始终严格按照《云南省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办法》(云移局[2005]7号)和《云南省水电移民档案工作三个业务规范》(云移局[2005]90号)的各项规定和要求,结合水电移民工作实际分文书档案、会计档案、移民搬迁安置户专业档案、移民工程建设项目专项档案和移民影像电子文本档案五大类进行收集整理、立卷归档。至目前共建立文书档案19卷、会计档案52卷、移民搬迁安置户专业档案289件,刻录影像光盘100盘,影像电子档案30000余张。移民工程建设项目专项档案正收集整理归档中。由于诸多原因,移民工作实施初期部分档案资料缺失较大,目前正在搜集、完善和弥补。
七、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落实情况
(一)移民后期扶持人口核定登记情况。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xx〕17号)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方案及相关暂行办法的通知》(云政办发[20xx]8号)精神,认真核定登记了我区20xx年6月30日前竣工的大中型水库移民人口共2135人,其中区内大中河水库409人、箐门口水库1440人,区外昭通炉房水库254人、其它水库32人;核定登记了我区xx水电站移民后期扶持人口1102人。
(二)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兑付情况。20xx年第三季度至20xx年第二季度,市财政局、市移民开发局共下拨我区移民后期扶持资金256.2万元,其中xx镇1443人173.16万元,已兑付3人3600元,因箐门口水库移民身份界定工作未结束,1440人172.8万元的后期扶持资金暂未兑付;南屏镇2人兑付2400元;倚象镇27人兑付3.24万元;六顺乡663人兑付79.56万元。
(三)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实施情况。根据云南省移民安置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转发做好大中型水库库区和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大纲的通知》(云移领办[20xx]31号文)要求,结合实际编报了《大中河水库库区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及经济发展规划》、《箐门口水库库区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及经济发展规划》和《xx水电站库区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及经济发展规划》。大中河水库项目规划总投资348.6万元,箐门口水库项目规划总投资300万元,xx水电站项目规划总投资358万元,分别包含基础设施、农田水利设施、基本口粮田改造、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等。所规划项目待上级核准后实施。
八、影响移民安置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移民库区剩余资源处理政策未予明确,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落实相对滞后,已搬迁安置移民意见较大,返迁现象突出,移民安置点生产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二)新老移民政策更替和受“同地不同库”、“同库不同策”情况的影响以及现行移民政策难于全部解决移民人口指标、移民身份界定、补偿补助标准等实际问题,移民上访频繁,维稳形势严峻。
(三)移民安置点生产资料配置较迁出地大为减少,移民自身技能难于适应安置地生产发展要求,移民产业培植较为困难,移民生产生活恢复发展缓慢。另外,安置点土地流转过程中,经过收储和分配环节后,土地损失突出,造成今后无法结算。
(四)整体联动、上下互动的移民工作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更好的落实,归口解决好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中,诸如组织建设、户口迁移、入学就医、扶贫帮困、生产发展等实际问题,更好的服务于移民群众。
(五)涉及移民安置工作相关乡(镇)党委、政府需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发挥乡(镇)党委、政府对移民工作的主导作用,依据职责区分切实抓好相关工作落实。
(六)移民工作的协调力度需进一步加大,要积极与业主、设计、监理等部门沟通协调、互通情况、共商对策,及时解决好移民搬迁安置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促进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
(七)糯扎渡、xx水电站2012年以前须直接完成7756人的搬迁安置和落实20年后期扶持政策,繁重的工作任务与移民工作机构缺编少员的现状极不相符,维持工作正常运行十分困难。建议增加人员编制,充实工作人员。
九、下步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移民工作的领导,全力推进移民安置工作。
(二)进一步加大移民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特别是糯扎渡水电站库区多渠道安置移民政策的宣传。
(三)进一步加大移民工作的协调力度,特别是与省市、昆明院和业主的协调,以保障移民安置工作有序推进。
第五篇:普洱市水污染防治工作调研报告
普洱市水污染防治工作调研报告
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开展水污染防治调研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市制定了《普洱市水污染防治调研工作方案》,市政府组织了由部分省、市政协委员及环保、水务、农业、建设等部门组成的两个调研小组,于2008年6月3日至5日赴景谷、思茅区等县(区)进行调研和实地考察。其余8县由政府牵头,部分省、市政协委员和有关部门参加对当地的水污染防治情况进行调研,并上报调研报告。从调研和上报的情况看,我市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面临的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水污染基本情况及防治工作
我市位于祖国西南边陲,水资源具有总量丰富,出入境水量大,时空、区域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臵不平衡,年内、年际间变化较大,水资源利用率低的特点。全市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326.12亿m3,水资源量占全省水资源量的14.7%,年产水量位居全省之首。境内澜沧江、李仙江、南卡江三大河流由北向南纵贯全境,入境水量502.5亿m3,其中,澜沧江流域454.4亿m3,占入境水量的90.4%。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4322m3,高于全省、全国水平,是全省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我市丰富的水资源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潜在优势之一,同时也是我市水环境保护的重大课题。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迅速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污染恶化的趋势也逐步加大。为此,市政府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领导重视,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为确实做好水资源保护,促进水污染防治工作,我市建立了“政府领导、部门负责、环保监管、企业治理、舆论监督、公众参与”的水资源保护工作机制。按照“科学治污,规划先行”的思路,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不断强化对各县(区)环保工作的指导,编制了《普洱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实施计划》,制定了清洁生产实施方案,对我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总体要求和时序进度,促进了各县(区)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市各县(区)政府和部门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成了各县(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和《饮用水水源的划分区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实行目标管理,积极采取措施,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在经济迅速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较快的情况下,水污染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水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变。全市7条河流、3个水库10个断面经监测,水质符合Ⅱ类标准的有7个断面,占70%;水质符合Ⅲ类标准的有1个断面,占10%;水质符合Ⅳ类标准的有1个断面,占10%;水质大于V类标准的有1个断面,占10%。城镇饮用水源水质状况总体评价达Ⅱ类标准。
(二)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结构性污染防治力度。一是调整工业企业布局,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我市十分注重调整工业企业布局,主要工业县(区)建立工业园区,指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新项目进园区,老项目也逐步搬迁至工业园区集中进行污染处理。二是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和工艺。计划关停总产能36万吨的水泥生产线4条。已关闭3家铁合金生产企业,关闭5对煤矿矿井,淘汰落后产能13万吨,对涉及铁合金、水泥等行业的10户企业实行了差别电价。三是开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试点,逐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目前,我市共有21家工业企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其中14家通过验收。推进循环经济2个示范园区、4个试点县、6个试点企业和10个重大示范项目建设,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四是狠抓工业污染源总量减排工作,工业废水污染得到初步控制。2007年全市共有废水处理设施73套,处理能力10.1万吨/日,废水处理设施运行费用2830.4万元,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总计2381.17万吨,达标率为97.88%。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去除量为: 128.8463吨,工业废水污染得到基本控制。五是加强环保执法工作,环保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各级环保部门注意把好环评关,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发生,坚持排污许可证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做到无证禁排、持证排污、超排处罚。并规范企业环境行为,通过安装在线监控系统,实行实时监控。结合“打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减轻了工业污染负荷,使结构性污染问题有所缓解。2007年,全市对辖区内的污染防治设施、重点建设项目、污染限期治理项目、排污许可证及排污申报登记等开展了现场监督检查总次数达1080次,处理污染纠纷141起,接待群众来信、来访157起,处理率达100%,结案率达97.15%。办理各级人大、政协关于环境议案、提案5件,办结率达100%。妥善处臵了双江纸厂及元江镍矿跨界水污染事件。依法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提高排污费收缴率,全市已征收排污费1040万元,为省下达任务数的104%。六是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更为有效的监测水质情况。我市十分重视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把它作为贯彻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标准的一项重要内容。到2007年底,全市正常开展监测工作的监测站两个,普洱市环境监测站(二级站)和澜沧县环境监测站(三级站)。实验室总面积达到了1160.4平方米。全市环境监测系统共有61人,其中,科技人员35人,占总人数的57%;已获专业技术职称人员为31人,高级工程师4人,工程师16人,助理工程师10人,技术员3人;拥有机动车6辆;拥有大、中型仪器和设备112台(套)。
(三)抓好重点工程建设,减轻环境污染负荷。一是积极开展思茅河整治工程。工程包括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引河道保护与湿地保护、生态林网与生态廊道建设四个项目。目前部分工程已启动实施;二是抓好截污干管工程建设。该项工程已于2008年3月5日开工建设,争取在2008年使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到80%以上;三是加快城镇污水、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十一五”计划要求新建污水处理厂10座,目前已建成1座,筹建9座;其中1座已完成前期工作。
(四)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改善农村环境状况。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我市大力推进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工作,全市化肥施用(折纯)量43294吨,其中氮肥32233吨、磷肥4653吨、钾肥2719吨、复合肥3689吨;农药施用量1559吨。2005年全市共有沼气池159119口,其中畜禽养殖场299个,处理粪便9846.25吨,农村用户沼气池158821口,处理粪便1657238吨,作物秸秆处理量70309.48吨。年产生人畜粪便15182838吨,其中进沼气池、直接还田等方式利12019420吨,利用率79.2%。全市年产生生活污水1930.996万立方,其中进化粪池处理1381.5877万立方,排放量549.4万立方,减少了对水体的污染。二是对生活垃圾的治理。年产生生活垃圾504352.4吨,其中肥料等利用285264.15吨,排放量219088.3吨。农膜使用量1579吨,使用面积8385公顷,回收率占使用量的57.37%。三是开展对规模养殖业污染的治理。各地积极推广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渔业养殖污染治理技术,畜禽养殖从过去分散养殖向集中规模化养殖方向发展。四是着力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活动。近年来,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各地农村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围绕改善农民生活环境进行改水、改厕、改厨,疏浚农村河道,使农村环境状况得到改善。
(五)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公民环保意识。从2007年6月启动“七彩云南思茅保护行动”以来,我市采取多种形式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2007年投入宣传经费13万元,2008年投入14万元;深入开展“六进入活动”,编印“七彩云南〃生态普洱〃我的家园”彩图宣传册1.8万本和“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绿色家园”彩图宣传册1万本;制作并在机场路口和人民东路各悬挂广告宣传牌一块,印发宣传资料3万余份;广泛开展了“保护蓝天—防治大气污染”的快乐夏令营活动、“我眼中的可再生资源”摄影比赛、“保护七彩云南〃巾帼共创和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等主题宣传活动。
2008年 结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颁布施行,我市利用“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宣传力度,印制了5000份宣传单,11万册穿插有《水污染防治法》相关内容的宣传手册,在广大市民中宣传发放。结合思茅河流域污染治理专项整治工作,由市环保局牵头,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对思茅河流域内72家企业开展了水污染防治专项执法检查,并在企业中对该法律做了深入细致的宣传。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使广大民众环境保护意识得到增强。
二、水污染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水污染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形势依然严峻。由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以及水污染防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水污染防治与国家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希望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水污染防治工作不容乐观。目前我市水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居高不下,部分河流水质超过国家地表水标准。由于我市工业企业以资源型、粗加工型为主,产业层次偏低,企业规模较小,制糖、纸浆等高污染行业比重过大,治理的成本和技术难度都较大。
(二)生活污水问题日益突出。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污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据环保部门统计:2007年,全市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化学氧量排放量1.49万吨,其中生活化学氧量排放量1.14万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76.5%。近年来,我市各县住宅小区成片开发,餐饮业迅猛发展,旅游业、宾馆业日渐兴旺,在经济繁荣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水环境污染。污水处理量也随之加大,但污水管网不配套,截污能力低,污水处理能力满足不了目前城市发展需处理的污水量的要求。大量的生活垃圾也是水污染重要原因,存在沿河道乱倒、乱丢垃圾的现象。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各方面对水的需求量将不断加大,生活污水排放的矛盾将日益突出。
(三)环保资金投入不足,治污任务困难较多。一是工程建设缺少启动资金;二是当地政府筹资困难,部分治污工程进展较慢;三是市财政用于环保治污的资金有限。各县(区)地方财政比较困难,治理污染资金捉襟见肘。
(四)城市污水资源化利用率低。虽然我市水资源比较丰富,但污水资源化利用率低,城市污水作为城市第二水资源,回用于工业及市政清扫、绿化,是解决水资源紧缺的一条有效途径,尚未被社会和更多的人所接受和承认,还需要加强宣传,制定相关配套措施,抓紧开发、利用,促进我市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五)农村面源污染趋势逐年加大。农村面源污染已威胁到农村的饮用水源水质安全。全市化肥、农药使用量仍然没有从源头上得到有效控制,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仍然在增长。农药、化肥经营机构众多,品种杂乱,质量难以保证,更增加了管理和安全使用的难度。畜禽养殖污染有效处理率低,畜禽养殖业持续发展与污染物处理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产生的污染成为我市面源污染的重要因素。且受传统观念和经济、文化落后的影响,卫生安全意识普遍淡薄,农村许多地方卫生习惯较差,“脏、乱、差”现象比较普遍。农业管理部门缺乏必要的检测设备、人员和资金,难以为各级政府和农业生产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
三、下一步做好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
根据国家污染物总量控制实施意见,新建项目污染物总量指标必须来源于老项目减排后所产生的减排量解决,因此水污染防治直接关系到我市“十一五”经济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出境河流的安全保障,关系到全市257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健康。为切实做好全市的水污染防治工作,我市将进一步增强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政绩观,关心、扶持和促进水污染防治工作,不断加大水污染防治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制定政策引导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一是要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对企业进行全面清查,核定排污量,坚决取缔无证排污企业。二是关停污染严重的企业。在巩固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成果的基础上,对污染严重企业继续进行全面整顿。对上级政府明确关停的企业,各县(区)一定要做到令行禁止。三是扩大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试点范围,促进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加大统筹建设资金力度。我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力和民间资本有限,治污工程自筹资金难度极大。当前,要推动水污染防治工作迫在眉睫,建议省政府:一是设立水污染治理专项基金,对水污染防治工作给予支持;二是出台相关财政扶持政策。省财政对困难县(区)应给予适当支持,帮助解决城镇污水管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问题。环保公用事业属于现代服务业的范畴,要从市场准入、融资、税收、财政、价格等方面鼓励社会资本发展现代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经营企业。
(三)确保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严格依法管理饮用水源地工作,高度重视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改水工作,从供水水源、水质、事故应急等各个方面做好饮用水源保护工作。进一步扩大区域统一供水范围,保证饮用水符合国家标准,确保广大农民饮用水质安全。
(四)健全水资源、水环境保护体系。健全执法体系、建设执法队伍,全面落实水资源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保护监督管理的各项规定和制度,划定水源保护区,控制人为污染,提高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质量;防止新增水土流失,重点开展主要水源区的水资源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
(五)推进水污染防治法制建设。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必须坚持依法治污的方针。坚持依法行政,防止和纠正水污染防治工作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认真落实水污染防治计划。各级环保、水务等职能部门要加强对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严肃查处各类违法排污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