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2 01:15: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移民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移民调研报告》。

第一篇:移民调研报告

移民吊庄的汇报材料

大战场乡是自治区最早实施“以川济山、山川共济“战略,进行移民搬迁的乡镇,1983年开发建设;1985年移民搬迁,先后组建了长山头乡、大战场乡和马家梁乡人民政府;2000年1月,大战场乡、马家梁乡整体移交中宁县管理;2003年乡镇合并将原长山头乡、马家梁乡、大战场乡三乡合并为现在的大战场乡。

一、基本情况

我乡是一个以种植为主的农业大乡,现下辖十一个行政村(64个自然村)、一个街道办事处、一个园区管委会,总人口52947人,回族人口占52%,是中宁县以回族居住最集中的一个乡镇。自开发建设以来,在各级党政组织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历届党委、政府的奋力拼搏,艰苦创业;经过广大乡村干部的辛勤工作,无私奉献;也经过五万多回汉群众的战天斗地,流血流汗,在昔日的戈壁滩上,开垦出了一片发展前景广阔,充满希望和收获的新灌区,从而使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1580元增加到现在的4200元,全乡各项社会事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二、取得的成效

1、基础设施明显改善。2000年以前,吊庄移民赖以生存的基础设施可以用几个“无”和“少”来说明,“无”就是无柏油路、无自来水、无有线电话;“少”就是通电少、农田林网少、固定电话少。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对于大战场乡的关心和支持,对于移民吊庄群众的关心和呵护,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实现了“六通”,即:通电、通自来水、通柏油路、通公共汽车、通电话、通有线电视,使移民吊庄乡的路变“平”,水变“净”了,灯变“亮”了,土地变“绿”了,信息变“快”了。

2、经济结构全面调整。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强化措施,通过利益推动、政策带动、市场拉动、政府推动等措施,紧紧围绕节水增

效,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了以绿色枸杞、草畜循环、生物环保养猪、苹果、红枣、农副产品加工、劳务输出等七大特色产业为主的产业结结构带,全乡共栽植枸杞3.5万亩,苹果1.5万亩、生物环保猪 万头;形成了以集镇十字街为中心的农贸、牛羊、建材、蔬菜、百货市场,目前已成为周边地区最大的粮食交易、牛羊交易和生产资料交易集散地。

3、道路交通顺畅便捷。经过我乡现有中宝铁路、中郝中营高速公路、109国道,以及三条县、乡级公路,百余条农机路,纵横交错,遍布全乡,为人民创造了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出行条件。

4、集镇面貌大为改观。目前集镇区域内长住人口2117户8546人。依托小城镇建设项目,不断完善功能配套,高标准编制小城镇总体规划,2011年通过乡党委、政府争取项目资金1180万元,对我乡农贸市场和大杨东街供排水工程进行改造;争取项目资金146万元建成了大战场汽车站、清真牛羊肉屠宰场,增设了公交候车亭、绿化带、公厕等设施,建设完善了民生服务中心、计生服务中心和中心幼儿园等民生工程,使集镇建设及服务功能逐步完善。

5、社会事业在和谐发展中长足进步。紧扣群众衣食住行、生老病困等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一是安全生产取得实效。建立了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对重点地段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改,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集中开展各类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严抓动、植物防疫工作,免疫率达100%,确保了无重大疫病发生;举办食品小作坊培训班,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维护群众切身利益。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制度,开展了地震、消防等应急救援演练,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不断提高,截止目前我乡境内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二是维稳工作卓有成效。完善《规范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议案定补实施方案》,加大综治工作与平安创建工作力度,及时排查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确保一方稳

定。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中始终坚持“排查得早、控制得住、解决得好”的总要求,做到“底数清、责任明、调解尽”,有效化解了一批矛盾纠纷和信访积案。据统计,上半年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78起,其中乡直接受理22起,调处率100%,成功率98%,查处行政案件和调处治安纠纷65起,社会治安形势稳定。三是计划生育成效显著。计生工作注重长效机制的落实,主动出击,攻坚克难,计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乡人口52974人,截止9月底,已婚育妇女9775人,出生人口528人,计划生育率90.14%,采取各类节育措施590例,结扎126例,完成年度任务的175%;臵环395例,完成年度任务的103.67%;落实“少生快富”9户,完成年度任务的50%。四是教育工作长足发展。全乡现有初级中学2所,中学教师153 人,在校中学生3076人;完全小学17所,教学点3个,小学教师381 人,在校小学生9516 人;今年中石油投资1650余万元在宽口井移民点建立一所希望小学,争取民德希望小学项目,对北岗小学进行了扩建,扩建面积为1500平米,同时对辖区内的大部分学校进行了“校安工程”改造。五是村级阵地建设不断完善。近年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村级阵地建设,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对各村党员活动室和村级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进行了新建和维修,并配备了办公设备和文化体育器材,为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提供了阵地,丰富了广大的群众的文化生活,使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六是招商引资成绩斐然。今年上半年我乡完成县委、政府下达年度任务的40%,力争年底完成招商引资1000万元的目标任务。

三、得到的启示

回顾这些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做好移民吊庄的工作:必须始终把解放思想作为第一动力。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不会有经济的大发展、社会的大进步,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先导,不断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开阔眼界中拓宽思路,在改革创新中破解难题,推进移民吊庄

经济大发展、快发展。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只有发展了才能改变群众的生活条件,才能促进移民的思想观念转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步伐,此为实现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基础。紧盯发展不放松,抢抓机遇,突出重点,加快产业转型,优化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以枸杞、苹果特色产业。以项目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突破,紧紧抓住机遇,用足用活用好政策。狠抓招商引资工作,通过项目投资,推动全乡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必须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第一目标。一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和改善民生关键要增加农民收入;二是要下大力气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大力改善群众的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住房难等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在改革发展中得到实惠。必须始终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第一责任。发展离不开稳定,稳定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证,而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就不可能给群众一个和谐、幸福的生活局面。还要抓住各级各部门的倾力扶持,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践证明,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倾力扶持是加快移民吊庄发展,缩小山川差距的一条有效途径。必须始终把培育主导产业作为第一抓手。要立足自身实际,拓宽致富之路,着力培植支柱产业,发展特色优势农业进一步拓宽增收的渠道,确保农民稳步增收。

四、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尽管我乡自开发建设以来,尤其是移交中宁县管辖后,极大地改善了吊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发展,但与川区相比,由于基础差、底子薄、观念守旧等历史积淀,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基础设施还不完善。近年来,我乡的农村道路、农田渠道、水利设施等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受资金的限制,部分村的村道、灌溉农渠、农村人居环境、自来水入户、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

(二)产业结构仍不合理。近些年来,乡党委、政府虽然紧抓结构

调整不放松,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局面还未从根本上扭转,投入成本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

(三)人口管理还不到位。由于属移民吊庄,人员结构复杂,自流移民流动频繁,人员流动快,导致户籍管理不到位,有人无户、有户无人现象十分普遍,管理难度大,计划生育很难全面落实,违规生育难以杜绝;一些惠民政策由于无户籍的等原因难以享受。

(四)集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规模小、档次低。我乡农贸市场在全县来说,是一个商贸流通比较活跃的小城镇,但是现在的规模也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资金上不足,市场规模小档次低,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教育设施非常落后。由于近年来我乡学校基本上没有充实新生师资力量,广大学校特别是村办小学教师年龄相对老化,教育思想陈旧,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新的教育理念难以形成,很难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六)融资渠道还不够宽,发展后劲不足。我乡现有农村信用社一所、农行代办点一个,去年截止到今年,共发放贷款不到7000万元,由于金融机构少、资金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我乡各行各业的发展,发展后劲不足,成为制约我乡经济发展的瓶颈。

(七)干部的思想观念低、还须进一步转变增强。由于我乡是移民吊庄乡镇,干部群众来自不同地域,思想文化存在多元化,但是思想文化素质和川区乡镇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还须进一步转变加强。

五、对策及建议

今年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十二五”规划,结合我乡实际,站在全乡发展的高度,提出了“林果大乡、养殖基地、商贸重镇、移民典范、魅力山城、幸福回乡”的发展目标,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要抓住国土整理项目和小城镇建设的机遇,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对农田渠系和水利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农业抗旱救灾的能力以及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增强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提高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

(二)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现代设施农业。按照高效节水的原则,围绕建设“林果大乡”的目标,注重在枸杞、苹果、设施农业等经果林及生态农业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通过政府引导、农户主动、效益带动等措施,引导农民群众改变以往的种植模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把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在抓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还要抓好移民的技能培训,加强与劳动力培训机构的联系与协作,采取有效措施,扎实开展对移民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培训,为做大做强现代农业提供技术支撑。

(三)建立完善保障机制,解决移民群众的后顾之忧。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社会各项保障制度。我乡是移民乡镇,流动人口多,一部分群众在我乡居住,但没有户口,各类社会保障制度无法享受,致使一部分群众生产生活无法正常进行,为了保障移民群众的利益,要打破户籍界限,消除有人无户移民群众与其他居民在医疗、入学、就业及社会保障等之间的差异,享受同等待遇,真正为移民群众解决切身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加快集镇建设步伐,突出中心集镇示范带动作用。紧抓国务院关于加快宁夏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第二轮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以撤乡设镇为突破口,以项目带动为抓手,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把我乡的集镇建设成为辐射临近乡镇的商品贸易中心地带,发挥中心集镇的示范带动作为,成为引领大战场经济发展的一台引擎机。

(五)抓住教育政策导向机遇,提升农村基础教育水平。以“两基”

迎国检验收为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对辖区内的中小学教学楼、宿舍楼等教学条件进行改造和加固,给广大学生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针对我乡中小学教育短缺和教师老龄化等问题,积极向上级业务部门反映,通过政策引导,提高和改善教师待遇等措施,吸引城区超编教师或者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学校,特别是村级小学任教,使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水平不断提高。

(六)加强和金融机构沟通,构建一个宽松融资渠道。积极和各类金融机构之间进行沟通协商,力争在我乡增设金融网点,加大信贷额,特别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对积极响应乡党委、政府在特色产业种植中积极性比较高的农户,在资金上能够支持和扶持,以及在一些重点项目工程建设给予支持和帮助,为我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构建一个宽松的融资渠道。

(七)加强干部素质培养力度,着力提升干部综合能力。以“干部素质提升工程”为契机,加大对干部在党性修养、道德品质、业务能力、作风建设等方面的培养力度,切实提高干部素质、转变干部作风,树立一支作风扎实、素质过硬;打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

(八)着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我们要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加强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当前,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各项工作十分繁重。因此,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成为当务之急。

我们将以坚定的信心、高起点的定位、更快的发展步伐、强有力的措施,力争用5至10年的时间,为全区移民城乡一体化建设树立示范典型。

让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锐意进取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开拓创新,为实现全乡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移民工作调研报告

聚精会神谋发展 以人为本促和谐

平安、和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创建“和谐库区”工作贯穿于移民工作始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强区升位、跨越

发展,着力解决广大移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乡(镇)生产发展,广大移民群众安居乐业,基本实现了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工作目标。

一、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发展现状

有着“高原湖泊、乌蒙客厅”美誉的xxxx县,四面环水,水资源丰富,水能储量大,是省、地典型的移民大县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县境内陆续开工修建了东风、普定、洪家渡、引子渡、大新桥水库和黔中水利枢纽等6座国家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工程建设涉及我县23乡(镇)184村554个村民组,搬迁安置移民近3万人。至xxxx年末,国家核定农村移民后期扶持人口为18711人(其中:直补到人17250人,项目扶持人数为1461人)。近年来,我县以维护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和谐稳定为重点,以洪家渡、引子渡水电站移民遗留问题处理成果兑现、县内大新桥水库、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工作为抓手,以实施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为目标,全力抓好项目建设,改善库区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抓好移民就业培训,不断提高移民生活水平,维护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和谐稳定,现状主要特点是:

1、库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整合资金帮助库区群众硬化道路39.08公里、新修通村公路222.8公里、修建或改造房屋12.27万平方米、新建安全饮水工程34处,沼气池140余口、码头10余座、学校2.45万平方米、移民文化广场7个约1.42万平方米、卫生室2758平方米,基本解决广大移民群众上学难、就医难、饮水难、行路难、入学难等民生民心问题。

2、移民群众经济收入稳步增长。建立反季节蔬菜、经果林产业基地11个,面积13020亩(其中:金银花种植面积250亩,大棚蔬菜420亩,经果林种植面积12000亩,樱桃300亩、大枣300亩)。库区基本形成了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畜牧、运输、加工为优势产业,旅游、餐饮为特色的产业体系,先后涌现出人均年收入过万的产业大户200余户,移民人均纯收入由1638元增长到3107元,年均增长率达17.9%。

3、移民自身素质不断增强。采取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中心培训与实地指导、走出学习培训和请进来培训、科技普及推广和科技扶贫应用相结合的形式,努力提高移民素质,增加就业机会。完成了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3770人(次),基本实现每户移民有一个以上劳动力接受劳务输出技术技能培训或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参训人员掌握一至二门生产生活技能,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4、和谐库区建设工作稳步推进。按照地、县“和谐三区”建设工作安排部署,着力从组织保障、责任落实、排查化解、办信接访、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政务公开、形象塑造、预警防范、机制建设等多个方面抓好抓落实;并创造性地开展“移民遗留问题现场处理”、“五连心”(即:印发“连心卡”、召开“连心会”、上好“连心课”、开通“连心线”、记好“连心册”)、“四诊”(即:“坐诊”、“ 出诊”、“ 会诊”、“复诊”)等活动,有效化解移民矛盾。近年来,移民信访突出问题和矛盾纠纷处置率达95%以上,基本实现了信访问题“小事不出乡、大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总体保持稳定。

二、库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的库区经济发展呈现良好的势头,各项社会事业和谐稳定,但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因素,如果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影响和谐稳定大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移民自主发展意识不强

库区部分移民存在“特殊公民”的想法,期望值过高,认为事事都可以依赖党委、政府,事事都可以“等、靠、要”,缺乏应有的主动性;绝大多数移民已基本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但至今仍有一部分移民与安置地社会经济发展脱节,难以融入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中。

(二)移民就业与收入不稳

很多移民文化素质不高,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没有一技之长,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尤其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移民就业压力更大,导致生活来源有限、收入不稳定,生活比较困难;同时,部分移民对农村实用技术和就业转移培训不重视,不积极参加培训来提高生产技能、增加收入,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和创业。

(三)库区生产发展后劲不足

虽然库区和移民安置区部分乡(镇)按照“一村一品、一家一品、一事一品”的发展理

念,基本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菜油加工点、专业养殖户和建筑工程队。但是项目单一,且大多只是卖初级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滞后,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短,发展后劲不足;同时,未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大部分移民靠单打独斗,发展资金短缺,产业壮大受阻。

三、“和谐库区”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聚精会神,改善民生,为

“和谐库区”建设提供保障

1、改善基础设施。整合各方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库区村、组道路、饮水、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从政策、资金上予以倾斜,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逐步解决移民“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用电难、就医难”等问题,为促进库区发展,改善库区民生提供坚实的基础。

2、做大旅游产业。结合库区实际,从基础入手,从局部破题、从低到高、逐步做大,并从交通、建筑、服务、电力电信、环卫、旅游标识、环境容量和旅游码头等进行分阶段规划实施,着力开发水上娱乐、民俗风情、山庄休闲等功能,打造旅游品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经营性收入。

3、破解发展难题。针对资金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扶持壮大库区移民经济发展的农村产业合作社,将移民群众手中资源整合集中,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并协调各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国家的有关优惠政策,创新金融品种,简化审批手续,尽可能为移民群众提供创业贷款,扩大再生产规模。

4、促进就业创业。加强与人事、培训、扶贫、农业等部门沟通、合作,通过举办技能培训班、开办知识讲座,培养一批致富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并通过他们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移民培训就业、自主创业;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自主培训行为,使广大移民真正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发展生产的能力和水平。协调有关部门为库区移民在培训、就业、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待遇条件,为移民就业和自主创业创造良好环境。

5、着力帮扶解困。组织全县移民干部职工深入库区,深入一线、深入农户家中,开展“万民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等活动,为困难移民户、老党员、老干部、军烈属和老年人、残疾人、留守儿童送去慰问金,并将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鳏、寡、孤、独、残尽量纳入低保范畴,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为维护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和谐稳定创造条件。

(二)项目带动,规范管理,加强后期扶持政策实施工作

1、落实直补资金兑现。积极与县财政、农村信用联社等有关部门沟通协作、密切配合,严格执行国家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和补助标准,确保“直补到人”资金通过“一卡(折)通”安全、及时、足额发放到移民手中。

2、规范后期扶持资金管理。加强移民资金监管、内部审计和项目资金稽查工作,针对上级有关部门就后期扶持规划实施情况稽查中发现的问题,逐项剖析问题根源,明确整改任务和措施,将整改工作责任逐一落实到具体工作人员,狠抓整改落实,确保扶持资金安全高效运行,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库区社会不稳定问题。

3、严格后期扶持项目实施。积极组织移民参与后期扶持项目的选择、实施、监督、验收,尽可能做到公平、公正、客观。并明确项目申报前严格执行公示制度,实行阳光操作,尊重民意,注重效益,确保带动性强、受益面广、移民要求最迫切的项目列入项目计划;项目审批后进行公告,确保移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项目实施中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督制,明确责任主体,择优选择施工队伍,实行项目监理,确保项目实施质量,同时按照施工合同和建设进度拨付资金,最大限度地减少资金滞留现象;项目验收时对项目验收程序、验收人员和档案资料管理提出具体要求,并把好工程造价审核关。确保“资金安全运行、项目规范运作”,最大限度减少项目安排或实施方面引发的矛盾纠纷。

(三)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强化创建“和谐库区”工作

1、建立健全责任机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乡(镇)移民干部要深化维稳理念,强化维稳责任,及时调整充实创建“和谐库区”工作领导小组;创新库区社会管理,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提高自治管理水平,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乡(镇)逐步形成以包村领导负责抓,包村干部具体抓,库区群众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六型机关”建设等活动的开展建设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通、奉公守法的库区移民干部队伍,提升移民干部的创新能力、协调能力、执行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三是严格落实责任制。把创建“和谐库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实现与经济发展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县、乡(镇)、村层层签订创建“和谐库区”责任书,把“和谐库区”责任分级落实到乡(镇)、村,落实到具体人员,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2、落实部门联动机制。在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乡(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借助“三级视屏接访”平台,由乡(镇)移民工作管理站、社会事务中心牵头组织辖区内各方力量整体联动、综合协调、立体运作,以“局长下基层,作风大转变”、“万民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等活动为载体,把“和谐库区”建设与当地平安建设相融合,与政法、综治、信访工作相对接,形成上下齐动、左右互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乡(镇)、村平安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管得好,不断提升“和谐库区”建设工作的实效和水平。

3、建立预警防范机制。建立县、乡、村三级信息网络,由信息灵、作风正的人员担任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信息联络员,把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角落,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及时掌握了解移民思想动态和矛盾纠纷情况,使库区一些不稳定因素能够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消除;在重点时段、重大活动期间,加强值班带班工作,落实领导干部在岗带班制度,实行稳定情况日报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稳定情况分析会,预测把握趋势,研究对策方法。

4、强化风险研判机制。建立完善移民工作社会风险研判、评估机制,凡涉及移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包括重大政策出台、重大项目立项、重大改革实施等,均开展社会稳定风险研判、评估;对重大事项实施出台的合理性、合法性、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对其在实施过程中是否会引起影响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稳定的信访问题和矛盾纠纷进行先期预测、先期研判和先期化解。

5、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按照“分级负责、归口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形成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以移民工作机构为主,纪检、监察、公安、检察、司法、信访、国土、建设等部门共同配合的移民信访和矛盾纠纷排查的“大信访、大排查”的工作网络,做到经常排查与集中排查、面上排查与重点排查、事前防范与及时妥善调处相结合;全力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形成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方法相互衔接、密切配合的多元化纠纷化解机制,提高矛盾纠纷化解的实效和水平。在全面排查,找准问题的基础上,对突出问题严格按照“五定五包”责任制要求,建立工作台账,限期予以化解;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积案化解”和“带案下访”活动,切实解决一批影响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移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6、完善移民信访机制。着眼于信访问题早知道、早处理、早解决,把“和谐库区”建设的重心从事后处置转移到事前预防上来,做到重心下移、关口前移,采取走下去、请上来和“会诊”等形式解决移民的信访问题;不断畅通移民群众信访渠道,完善干部接待制度,遵循依法处理信访事项工作原则,按照“五定”(定责任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员、定办理要求、定办理时限)的要求,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移民信访问题,真正让移民话有地方讲,“苦”有地方诉,事有人管,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最大限度地减少移民群众越级上访和非正常上访。

7、落实法制宣传机制。印制、下发有关移民政策的宣传手册,辅以短信、标语、横幅、宣传专栏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使库区广大干群进一步了解现行移民政策及有关法律法规,明确“和谐库区”建设的目的、意义和重要性,提高知晓率、参与率和支持率;以“局长下基层,作风大转变”、“万名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为依托持续开展县、乡(镇)、村“三级视屏接访”活动,提高广大移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从而更好地遵守法律法规。

“和谐库区”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关系到我县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只有认真贯彻落实省、地 “和谐三区”建设的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本着关心帮助移民、促进库区稳定发展,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切切实实为移民创造安居乐业的生产生活条件,就一定能把我县的库区和移民安置区打造成安定、稳定、平安的“和谐库区”,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第三篇:移民调研报告(写写帮整理)

硗碛华能水电站移民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关于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工作部署,我局成立调研组,由主要领导带队,于3月23日至4月13日,对我乡移民工作的情况进行了调研。这次调研主要采取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的方式进行。调研组先后实地察看了新场镇、泽根、大地、仁朵、勒乐安置点,分别召开不同类型的座谈会,听取了村三支干部、村民代表的意见。调研组结合调研情况,就硗碛乡水库移民工作的情况进行了汇总,调研情况如下:

一、水电移民的现状及工作开展情况

硗碛华能水库移民工作是宝兴县任务较重的乡之一,水电移民涉及全乡五个行政村,移民安置人口3269人。移民安置任务主要集中在2006年至2012年7年时间内,在这一阶段移民工作任务较为艰巨。

(一)华能硗碛水电站

华能硗碛水电站为宝兴河流域梯级开发的龙头水库工程,位于四川省宝兴县硗碛乡,为宝兴河流域的“龙头”水库工程,采用混合式开发,引水隧洞长18.7千瓦,水库总库容2.12亿立方米,具有年调节能力。本电站利用落差558米,装机容量24万千瓦。龙头水库堆石坝最大坝高123米,设计库容2.0亿立方米。电站静态总投资17980 1万元,总投资200860万元。资金来源为资本金20%,贷款80%。装机容量240兆瓦,年发电量9.11亿度。2002年11月28日,跷碛水电站大坝工程开工;2007年4月30日,大坝填筑完成;2007年7月31日,大坝工程完工。

(二)移民工作方面:

(1)完成实物指标细化及补偿兑现。

水电站建设涉及5个村委会13个村民小组,涉农669户2220人、征用耕地3146.33。土地补偿补助费、房屋及零星果木、搬迁运输费等全部兑现完毕,并顺利建设好新场镇

(2)优化安置方案,采取集中安置和就近安置并举

根据移民意愿和库周剩余资源环境容量,优化安置方案,并在集中安置区申报了人畜饮水、公路改造等项目,相关归口部门已实施。

(3)公路复(改)建项目基本完成环湖公路复(改)建项目,20余公里,相关部门已实施并修建完成,目前各村、组道建设工作正在实施。

二、移民安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迁集中安置环境容量不足。我乡属于山区,人均占有土地面积较少,耕地质量较低,各项基础设施薄弱,可提供移民搬迁安置的资源不足,移民安置压力大。

(二)后靠安置移民,人多地少矛盾突出,部分村组土地全部淹没,只能靠耕种山地来发展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条件较差。

(三)由于可研阶段实物指标调查工作深度不够,实物指标分解细化工作中,地类变化情况突出。

(四)后续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移民后扶持人口界定工作开展

难度较大,多数群众对后期扶持政策理解认识不足,库区和安置区存在不稳定的因素。

(五)库区水利交通、通讯等各项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库区经济基础薄弱。

(六)库区田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滑坍,一些村组居住地出现地基、房屋拉裂、滑坍情况。电站建设施工区超占超压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

(七)维稳任务艰巨。水电工程移民属非自愿移民,移民对补偿补助标准、基础设施建设、安置标准期望值很高,工作中存在问题较多,上访、越级上访频繁发生,维护移民安置区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

五、进一步做好我县移民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宣传工作。一是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要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统一宣传口径,采取通俗易懂的形式,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宣传国家移民政策法规,宣传移民工作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宣传移民群众勤劳致富的先进典型。二是要加强移民工作的宣传报道,提高广大干部和移民群众的思想认识,切实维护移民的合法权益,教育移民改变“等、靠、要”依赖思想,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发展经济和增加收入。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动员社会各界帮助和扶持移民,营造全社会都来支持移民工作的良好环境。三是要及时宣传完善移民政策的内容,有针对性地答疑解难,使广大移民群众全面准确地了解政策,让他们实实在在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主动配合做好各项政策的落实。要坚持以基层、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村、点为重点,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做到政策涉及到哪里,宣传解释就跟到哪里,不留死角,真正让移民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移民工作。水库移民工作是一项涉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情况复杂,必须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创新工作思路,强化移民工作,要充分认识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精心组织,周密考虑,采取综合有效措施,狠抓落实。一是要加强移民工作队伍建设,根据我县移民工作需要,适当增加编制数量,充实人员力量,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移民工作干部队伍,以利于移民工作深入开展。同时,要提高移民局人员素质,帮助其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保持相对稳定,保证工作的连续性。二是要加大对增加移民机构工作经费的投入。要为乡镇移民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切实增加移民机构工作经费的投入,保障移民机构工作开展活动所必需的工作经费。三是要千方百计关心支持移民做好生产发展工作。为用好用活扶持移民资金,不断创新工作思路。

(三)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水库移民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到移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大局的稳定。因此,在工作过程中,既要注意把握政策,又要注意工作方法。移民干部要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打破以往“移民部门孤军作战、唱独角戏、包打天下”的做法,各司其职,各负其

责,加强沟通联系,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合力,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

(四)要因地制宜制定工作方案,促发展增收入。要紧紧围绕移民经济发展这条主线,突出移民增收目标,依托移民地区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制定结构调整规划和制定实施方案,动员和引导移民发展旅游业、畜牧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拓宽移民经济发展和增收门路,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水平,促进移民收入持续增收。

马庆

二〇一二年六月八日

第四篇:移民搬迁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移民搬迁情况的调研报告

XX镇位于XX县西北方向,距县城37公里,甘志公路、洛河穿境而过,是XX集团驻地,是XX县经济、商贸、文化活动中心,是全县农副产品集散地,镇域面积448.7平方公里,全镇共有18个行政村,4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047人,其中镇区人口达到7737人,有耕地面积8.5万亩,其中山地7.2万亩,川台地1.3万亩,有蔬菜大棚524座,省级蔬菜示范园1处,养殖小区3个,丰裕种猪场龙头企业带动养殖业的发展,有山地果树4200亩,XX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9446元。

近年来,XX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及重点镇建设为统揽,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在重点镇建设和人口聚集上,按照先建设后聚集,边建设边聚集的原则,按照省、市、县的总体要求,实施有计划、有步骤的移民搬迁工作,对拐沟、偏远村组的群众实施分、分批次的移民搬迁,直至实现整村搬迁,全镇重点搬迁柴关山、新庄洼、甘沟河3个行政村9个村民小组,548户2120人,并对其他拐沟村的群众实施部分搬迁,现就搬迁情况调研如下:

一、移民搬迁是拐沟村组群众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

近年来,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拐沟、偏远村群众的贫困落后面貌有了较大变化,群众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贫困面仍然很大,贫困程度仍然很深,返贫率仍然很高,最近几年,经过不断的扶持,按照新的贫困标准,贫困发生率为37.6%。那么,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拐沟、偏远村组的贫困问题,使拐沟、偏远群众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提高幸福指数,通过调研,认为现实的选择就是实施大规模、整建制的移民搬迁,只有走出大山,才能彻底告别贫困。其理由是:

第一、拐沟、偏远村组自然条件差。地貌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区,立地条件差,地表植被脆弱、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陡峭的山坡、匮乏的水源、脆弱的生态,是制约群众生存和发展的一道道难关。干旱、沙尘、霜冻、冰雹、洪水、虫鼠等自然灾害频繁。

第二、资源性缺水严重。柴关山村处于山岭上,群众吃水非常困难,通过国家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母亲水窖行动等人饮解困工程,基本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但和农业生产一样,也是“靠天吃水”,主要依靠集雨场窖,若遇干旱严重的年份,群众仍然到十多里的沟底,用毛驴驮水,来回需要2个多小时的时间,新庄洼、甘沟河2个行政村的7个村民小组,以前靠吃井水和小河水,以人担、驴驮为主,近几年,通过打机井,建高位水塔,接通了自来水,条件有了改善,但成本大、费用太高。

第三、基础设施依然落后。近年来,我镇拐沟、偏远村组的交通条件有所改变,但是柴关山、新庄洼、甘沟河多数乡村道路仍为土路,部分自然村还未通路。耕地上很少有生产道路,入种秋收都是人背驴驼。孩子要到XX镇区小学上学,距家30多公里,特别是小学一、二、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为了孩子上学,母亲只能跟随孩子来到镇区租赁房子居住,给孩子做饭、照顾上学,父亲在家劳动,有的家中劳动忙,只有爷爷奶奶到镇区照看孩子上学,由于爷爷奶奶对孩子有溺爱心理,对孩子的学习、成长非常不利,有部分群众为了生计、走出大山,十多年前举家前往镇区、志丹等地,从事大棚产业开发、经商、打工等,家里的土窑洞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均已塌陷,成为危窑,无法居住,拐沟、偏远村组通讯条件也较差,不少村手机信号时有时无。

第四、居住条件简陋。柴关山群众居住土窑洞的农户占95%,新庄洼、甘沟河群众住土窑洞的农户占30%,且有不少危房户和无房户。这里的土窑洞已住了几辈人,地质灾害隐患较大。

第五、教育卫生发展严重滞后。村内没有小学,村里孩子上学只能去镇上,距柴关山、花豹岔等村组30多公里。村内也没有卫生室,村民们小病“靠扛”,大病进医院。在倡导教育医疗卫生事业服务均等化的今天,居住在这里的群众很难实现均等化,只有实施整体搬迁,集中安居才能够为教育卫生服务均等化奠定基础。

二、当前我镇在移民搬迁方面所做的工作

在移民搬迁方面,我们抓住省上提出的XX市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机遇,按照重点镇建设聚集人口的要求,在移民搬迁工作中认真执行省、市、县有关政策,结合实际创新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

1.基本情况。2012年,在镇区XX村征用土地50亩,建设移民安置房7栋六层240套房,按照移人不移地的原则,重点搬迁XX、XX、XX村群众、镇区产业开发户,目前,已落实搬迁群众213户,787人,其中XX村106户,402人,XX村37户,144人,XX村17户,61人,其他拐沟村53户,180人,在搬迁群众中从事大棚产业开发的62户,经商的23户,打工58户,在原村务农70户。

2.资金筹措及安置措施。镇政府及县农综办多次组织人员,深入到XX、XX、XX及其他拐沟村组,对群众的生产生活现状,存在困难、问题,今后发家致富的想法,是否愿意搬迁等,进行走访了解,座谈讨论等,结合省、市移民搬迁有关政策,县委、县政府决定实施捆绑保障性住房、扶贫移民搬迁等资金,总计投资4000余万元,集中建设移民搬迁小区,一期240套移民搬迁房已建成,每套面积90平方米,均为成品房,水、电、路、天然气配套到位,移民搬迁户按照楼层差价和地下室的区别,每套房交6万元至9万元即可入住。二期移民搬迁小区拟建设204套房,现正在建设之中。

3.配套产业建设。移民搬迁产业建设致关重要,县农综办捆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示范园建设资金、整村推进 4 资金等,实施XX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建设100米“V”型大棚150棚,大棚土建、钢架、立柱等每棚13万元,农民每棚自筹费用3万元,用于大棚膜、草帘、卷帘机、农机肥、籽种、农药、化肥等,并由县农综办负责配套建设工作房、包山墙、绿化、道路硬化、生产用水管网、生产用电线路架设,总计投资3000万元。同时配套建设公办幼儿园、净化水厂、垃圾填埋场、扩建XX实验小学,加强学校教育、医疗卫生工作,在抓好群众收入的同时,做好孩子上学、饮水、就医、居住环境等工作,为群众安心搬迁,舒心生活奠定基础。

4.搬迁后的变化。一是居住环境的变化。搬迁户告别了居住土窑洞,告别高山、高坡居住,告别艰苦的条件,告别租房居住,住进移民小区,有了自己的房子,心里踏实,条件改善,实现电气化生活。二是生产方式的变化,促进群众收入的增加。原来在柴关山、新庄洼、甘沟河等村组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只靠种地年收入不足万元,移民搬迁户大多从事大棚蔬菜种植、经商做生意、以跑运输、砖瓦工、粉刷工、修理工、装卸、打工等为主,每户年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多则在8万元以上,通过走出去,开阔眼界,发展多种经营,走上富裕道路,过上辛福生活。三是能享受均等等教育医疗文化资源。搬迁后进入镇区,孩子上学方便,父母在身边,便于管理、便于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进入镇区后,经常参与健身锻炼,能享受广场健身器材、文体娱乐设施的乐趣。同时,能经常性的接受各种身体预防性疾 5 病的检查,如妇科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做到提早预防,及早治疗,有利于群众的身体健康,享受公共医疗带来的便利。

三、要正视移民搬迁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实现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工程浩大,任务艰巨,必须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群众自筹资金难。按目前移民补助政策,群众搬迁除国家补助外,很大一部分要靠群众自筹资金解决。拐沟村群众收入较低,部分处于贫困状态,还有老、弱、病、残群体,群众的支出主要是娶媳妇、供孩子上学、给老人看病。部分农户因娶媳妇致贫,有部分农户负高利贷债务,发动群众自筹的资金是比较困难的。

(二)群众放弃土地难。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群众有故土难离的观念,他们担心人地分离后,现有的土地不便于耕种和管理,搬离后没有技术、手艺的人,单靠打工难以维持生活。还有部分群众担心搬迁后,放弃原承包地,以后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还可能丢失未来资源开发的补偿费。

(三)搬迁方式选择难。搬迁的先后、搬迁的远近、整村搬还是部分搬,作出选择和决策都很难。长远看,整体搬迁、异地搬迁虽然成本高、难度大,但一劳永逸,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拐沟村群众的贫困问题,是治本之策。近期看,实施部分搬迁,先易后难,多数群众易接收,可操作性强,工作任务轻、难度小,短时间能够见到效果,引发矛盾也较少,但搬迁不彻底,将来可能出现二次搬迁,损失和浪费都很大。

(四)搬迁后稳定增收难。搬迁后,能否超越原有生活条件,实现富裕,这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政府最关注的问题。由于搬迁涉及群众多,搬迁户情况不尽相同,配套产业用地有限,移民安置可能会因搬迁户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环境不适应等原因,导致搬迁致贫、搬迁返贫和移民回流的问题。

四、我镇移民搬迁的基本思路

我镇移民搬迁应坚持“八项原则”,注重“四个结合”,实行“三个一批搬迁”,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

坚持“八项原则”是:

1、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要制定、宣传好移民搬迁扶持政策,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制搬迁。

2、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要进一步加强摸底调研,做好搬迁规划编制,加强上下、部门和行业规划衔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3、坚持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积极做好集中安置、就近移民、异地搬迁等各种移民方式的试点工作,发挥以点带面和典型示范作用,为全面推行创造经验。

4、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通过村情调查、农户座谈、村民大会等形式,广泛采纳群众意见,并根据贫困村地域特点、经济发展差异等因素,分别制定实施方案,做到一村一策,有的放矢。

5、坚持整合资源,联合共建。大力整合各类资金,配套建设水、电、路等基础实施,加强移民搬迁工程的分工协作,广泛发动群众投工投劳。

6、坚持依法移民,依法管理。建立移民政策法规体系,指导、规范移民工作,健全规划设计、资金财务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和管理规章,加强移民法律服务和政策法规咨询服务。

7、坚持政策倾斜,区别扶持。细分移民的范围和对象,既区分一般性扶贫和移民扶贫,又要细分移民内部人群,依据不同人群、收入层次、基本情况等,区别制定移民扶持政策。

8、坚持综合决策,统筹发展。要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社情民意反映、专家咨询、公示听证、跟踪反馈、责任追究等制度。统筹各方面因素,加强移民工程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避免决策失误。

注重 “四个结合”是:

一是将移民搬迁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移民搬迁是根本改变农民生产生方式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要引导搬迁农民摒弃原始、粗放、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小农经济意识,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走上发展特色产业、种养专业合作、适度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致富之路。

二是将移民搬迁与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将移民搬迁工程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加强工业反哺农业,8 城市支持农村,有力推动群众走出大山,脱贫致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是将移民搬迁与乡镇机构改革相结合。新一轮的乡镇机构改革,主要方向就是撤乡并镇,撤村并村,在实施搬迁过程中积极与新的中心镇、中心村组结合,做好迁入地的选择和行政区划对接。

四是将移民搬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移民搬迁是建设新农村的助推器。在规划建设移民新村同步考虑新农村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整合资源,用于安置点建设,发挥政策叠加效应,把移民点建成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三个一批搬迁”是:

一是城镇安置一批。引导有一技之长的年轻人,积极响应省政府“农民工进城”号召,县乡政府创造条件,建设廉租房,在县城或集镇集中安置一批。

二是跨区域移民一批。引导常年外出打工群众跨县区、跨省、跨市安置一批。

三是就近搬迁一批。引导自筹能力差、年龄偏大的群众就近、就村安置一批。

五、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有力的组织保障。县上要建立强有力的实体领导班子,下设常设机构,出台组织保障政策,按照“硬抽人、抽硬人”的原则,抽调群众感情深、事业心强、责任心强、吃苦耐劳的同志专门从事该项工作。

(二)形成强大的舆论引导。加大宣传力度,采取不同侧重、不同形式的宣传方式,形成全社会认可、支持移民搬迁的强大舆论氛围和全民关注、参与的良好局面。

(三)多渠道筹措移民资金。按照“政府统筹、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一规划、项目捆绑、各记其功”的原则,搞好支农资金的整合工作。引导银行信贷资金大规模向移民区倾斜。广泛动员社会扶贫力量,积极投身移民工程中来。

(四)出台移民的专项政策。由县政府统一部署,各有关部门专题研究,尽快制定出台保障移民搬迁有序、顺利实施的土地置换、户口转移、教育、医疗社会保障、补助标准、城市管理等一系列配套政策。

(五)同步建立移民后扶机制。在制定移民搬迁总体规划的同时,同步出台完善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明确扶持范围对象,扶持标准和扶持的期限。建立灵活调整机制,加大移民区公益事业投入,健全移民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增加移民就业岗位,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

第五篇:移民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对我县移民搬迁扶贫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1年工作要点安排,于10月25日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对我县移民搬迁扶贫工作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到琴江镇怡然居、客家源、小松镇莲香苑、古井移民新村点现场进行察看,听取有关情况介绍,在小松镇召开了座谈会,听取了县移民扶贫办和小松镇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的情况汇报,向基层干部群众征询了意见建议,对近年来我县落实移民搬迁扶贫政策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现将调研情况向常委会报告如下:

一、项目建设情况

我县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移民扶贫的难得机遇,把解决深山区、地质灾害区群众脱贫与脱险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从2007年开始实施移民搬迁扶贫工程项目,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全县共搬迁深山区、地质灾害区贫困户775户3873人。建成48个集中安置点。在安置区建设移民住房27.9万平方米,户均面积达360M,住房结构全部为砖混结构。在安置区新修公路34.4公里,修建灌溉水渠8390米,架设输电线路43公里,建设沼气池186只,安装太阳能热水器268个,建设社区活动场所1.05万M。

二、项目实施成效

我县的移民搬迁工程建设,以较低的扶贫成本,极大地改善了搬迁群众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并通过培育和壮大安置区的后续产业,为搬迁群众搭建起增收致富和长远发展的平台,实现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体目标。移2

2民搬迁扶贫工作实现了四个100%的工作目标,100%移民户实现了集中安置,100%的集中安置点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100%的移民建房补助款在春节前足额发放给移民户,100%的移民户在当年春节前迁入新居。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移民搬迁,让群众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深受群众的欢迎,影响和带动了其他未搬迁群众的积极性,较好地推进了移民整体搬迁工作全面开展。同时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该项工作连续多年评为省、市先进,在我县召开了全市经验交流现场会,作为经验典型进行推广。

(一)极大地改善了生产条件,促进了搬迁群众脱贫增收。通过把贫困群众迁移到交通便利,资源相对较好的区域,同时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兴修水利灌溉设施,推广先进实用技术,调整产业结构,搬迁群众的基本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使搬迁群众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为脱贫致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极大地改善了生活条件,提高了搬迁群众生活质量 通过移民扶贫搬迁,户户建起了新房,家家通了电视、电话、自来水、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多数农户建有沼气池。学校、村卫生室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安置点内路面硬化,路灯亮化和环境绿化并安装有各种健身器材,与过去大多居住在山高低温、干旱缺水、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地质灾害频发等生存环境相比,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琴江镇怡然居客家源两个移民安置点,每户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建了沼气池、绿化了一片休闲地,为移民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小松镇的古井新村,将移民搬迁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建成了全县一流的新村庄。

(三)促进了思想观念的改变,增加了脱贫致富的渠道

通过加大社区建设,提供社区服务,实施移民搬迁扶贫,为搬迁群众搭建了认识和接受新事物的平台,转变了搬迁群众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思想观念,增强了发展的动力,通过大力开办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培养了搬迁群众的经济意识和科技致富意识,移民的文明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搬迁群众收入来源由原来单一的种植业,逐步向种养业、加工业、运输业、服务业、商贸业等多元化转变,有了更多的生活门路。例如:小松镇莲香苑移民安置点共安置了53户257人深山区移民,该安置点利用临近圩镇的地理优势,安置房第一层统一按厂房功能进行建设,提供出租,仅这一项每户每年可获租金收入4000元左右,又可在厂内务工,开辟了一条移民创业的新途径。

(四)保护了生态环境,巩固了赣江源头生态屏障

移民搬迁区域大多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在山区的农民长期依靠森林资源为生,过度采伐,使森林蓄积量急剧下降,毁林开荒,土壤受到严重侵蚀,造成水土流失、水旱灾频繁和森林火灾频发。通过对居住在深山区的农民实施移民搬迁,有效地促进了迁出区域的生态恢复和保护,促进了我县的生态屏障建设。

三、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

1、组织领导到位。我县把移民搬迁扶贫工作列入县乡两级政府“重点民生工程”之一,实行县领导挂乡、包片,部门挂点,干部包户的工作责任制,并将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纳入政府

年终目标考评的重要内容,明确职责、任务和奖惩措施,采取调度、督查、考核等强有力措施,推进移民搬迁工作的深入开展,最大限度地提高和激发各级干部做好移民搬迁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

2、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一是严把对象审查关。在逐户调查核实,摸清搬迁对象底数的基础上,严格执行本人申请、民主评议、村和乡镇审查、张榜公布、县里审批、签订协议等程序,实行“阳光操作”,确定搬迁对象。二是严把整体搬迁关。凡达不到整体搬迁要求的原则上不作搬迁安排,极个别特殊情况,也在第二年实现整体搬迁,没有留下任何“尾巴”。三是严把资金补助关。在资金补助发放上严格按政策规定人平3500元的资金标准足额补助到位,按照工程进度和程序拨付,实行一户一卡,落实到户到人。四是办事公开透明、阳光操作,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移民对象确定,安置点选址、规划、购地、基础设施建设和移民补助款的发放等环节都进行了全面公示。

3、优化安置条件。移民集中安置点,基本都是选择在近路、近电、近学校、近医院、近城镇的地方,移民建房,按照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基础建设,分户建房的“四统一分”进行,既尊重了群众意愿,又调动了移民户的积极性。移民安置点普遍达到了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和路面硬化、社区绿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及沼气建设“五通四化一气”的标准。

5、创新了工作模式。在搬迁扶贫工作中,能结合我县实际,创新工作模式,打造了一批移民集中安置工作新亮点。一是与

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县委、县政府把移民安置点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制定了对接措施,对20户以上的移民集中安置点,采取同步推进,同时享受新农村建设政策优惠。全县有48个移民安置点纳入新农村建设范畴,使移民安置点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二是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把部分移民安置点建在条件较好的县城或乡镇集镇附近,扩大了乡镇建设规模。三是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用好强农惠农政策,帮助移民户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和扶助政策,开展了针对发展产业的免费技术培训和劳动技能培训,帮助他们的脱贫致富和发展产业。

四、几点意见建议

1、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适当允许分散移民,逐步实施整体搬迁,做到政策实施的原则性和灵活的有机结合,尽量满足群众对搬迁移民政策的需求。

2、加强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和后续管理力度,确保移民户搬进来,留得住,能发展,过得好。

3、切实帮助贫困户和五保户等困难群众解决好搬迁难的问题。

4、加强社会管理,做好移民所在村和移民社区之间的管理衔接。

5、加大项目实施力度,做到逐年增点扩面,造福更多群众。

二O一一年十月二十五日

下载移民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移民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1移民行业调研报告(xiexiebang推荐)

    2011-2012年度)移民行业发展新趋势报告 行业简述: 2010年对于移民行业来说是个分水岭,有的人甚至将这一年定位“新移民”的元年。这一年,移民行业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情,对于关注......

    移民乡行政村调研报告

    **村工作调研报告根据乡党委、政府的安排,我们调研组通过对**村三年来各项工作进展相关资料的整理,结合日常包村下队工作掌握的情况,通过走访农户、与村书记及其他村干部的面......

    移民培训工作调研报告

    2012年某某乡移民培训工作调研报告 在移民工作由以搬迁安置为主转移到以加快发展为主的新阶段,乡移民办把加强对移民的就业技能培训,实现移民充分就业作为抓手,加强工作落实,取......

    实施生态移民(调研报告)

    海原县生态移民调研文章实施生态移民 推动海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海原县移民办 二〇一二年实施生态移民 推动海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海原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是集干旱山区......

    移民搬迁情况的调研报告

    吴堡县移民搬迁情况调研报告 一、县区情况概述 吴堡县位于榆林市东部,全县人口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0万人,占总人口的83.3%,城镇化率为42%。 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6.76亿元,比上年......

    移民调研文章

    科学规划精心建设 倾力打造移民试点新村 唐河县是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10个移民试点县之一。根据省分配任务,唐河县计划于今年至2012年三年内整村安置移民1.9万人,移民安......

    长江三峡移民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为全面把握全县移民党建工作现状,总结移民党建工作的先进经验,分析查找移民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做好三峡移民后续工......

    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异地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情况调研报告xx县异地生态移民工程是自治区首批跨盟市异地生态移民扶贫开发试点工程,工程建设于1998年,2002年完工,期间经历了首批移民和二次调整移民。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