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4 17:35: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情况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第一篇: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异地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xx县异地生态移民工程是自治区首批跨盟市异地生态移民扶贫开发试点工程,工程建设于1998年,2002年完工,期间经历了首批移民和二次调整移民。其中首批移民建立了淘井和沟心庙两个移民区,由于淘井移民区耕地属新开垦土地,土壤盐碱化严重,加之地下水砷含量严重超标,人畜饮水困难,移民无法生存,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进行二次调整安置,于2001年至2002年又相继建立了扎格乌素、阿茨、哈业乌素、木雷滩、防沙林场五个移民区,共从乌盟察右中旗、察右后旗和兴和县移民1068户4091人,设3个行政村2个直属作业区共13个村民小组。

移民工程总投资7279万元,按照人均5亩地,户均29㎡住房标准,共开发土地32403亩,建设住房、学校等房屋56773平方米,并按照“房、田、林、水、电、路”六配套要求,配套机电井116眼,修筑桥、涵、口闸水利设施698座,开挖输水渠道256.78公里,造林210.52万株,修筑村庄道路和农田路270.94公里,架设高低压线路115.78公里。

一、生产生活现状

由于移民搬迁入住时一穷二白,可以说是搬铺盖进门,没有生产工具,没有籽种化肥,没有生产周转金,不会种植水浇地,“等、靠、要”和“靠天吃饭”的习惯很普遍。为了确保移民稳定,解决移民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十多年来,上级扶贫部门及地方财政从籽种、化肥、米、面、煤、水费、电费等生产和生活必须品及种养殖技术培训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目前,7个移民区共耕种土地16240亩,其中玉米6590亩,籽瓜3280亩,葵花5390亩,其它作物980亩。养殖大畜210头,猪617口,羊4472只。移民生产生活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由于受自然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及居住环境等条件限制,xxxx年移民人均纯收入2566元,生产生活水平与当地农牧区有很大差距。现常住人口807户2686人,三分之一的人口靠外出打工维持生活,移民区仍是我县区域性贫困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二、贫困原因

一是农田水利设施配套落后。移民区开发时规划设计标准低,水利设施配套标准低,绝大部分耕地依靠井灌。近10年来的运行,水利设施及机井地埋管线损毁严重,已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特别是因耕地分散的原因,农、林、牧、水、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项目都未安排移民区,农田水利设施急需改善。

二是人居环境条件较差。移民工程投资力度小,安置标准低,每户29㎡的住房,人均7㎡,基本上是父母、子女两代住一间房。经过近10年的发展,目前一家三代、四代居住在1间房的户约占30%左右。

三是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目前所用的通村公路仍是移民区开发时的简易公路,上学、就医、农机、供电、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至今难以解决,移民自筹解决又比较困难,直接影响移民的定居和生产生活的发展,致使移民与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

四是生态环境恶劣,土地贫瘠,种植效益低。移民区地处乌兰布和沙漠腹地,土地沙化、荒漠化严重,土壤养分含量低、含水功能差,虽然经过10年的种植熟化,但能够耕种的农作物品种仍很少,主要原因是环境恶劣导致,特别是四、五月份农作物种植季节风大沙多,土壤墒情差,农作物种苗根系外露,常被风沙掩埋或连根拔起,因此移民区农作物种植基本上以玉米、籽瓜、油葵为主,种植效益极低。

五是人口与土地资源矛盾突出。一方面由于多年干旱缺水、风沙掩埋,移民区耕种面积由当初开发时的3.24万亩下降到1.6万亩,耕地面积减少了一半。另一方面经10年来婚嫁、生育,移民区人口持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口与土地资源矛盾日益突出,土地又贫瘠,产出效益低,导致部分移民无法生存,举家外出打工,常住人口下降为807户2686人。

六是水资源严重透支,移民生产、生活与水资源矛盾突出。移民区地处乌兰布和沙漠腹地,引黄灌溉投资大,当初开发设计以井灌为主,至今生产生活用水基本上依靠机井。多年来只抽不补,地下水位下降十分严重,造成湖泊干枯,部分机井不上水,地下水到了枯竭的边缘,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生态恶化。

七是种植结构单一,增收渠道较窄。移民区群众文化素质低,吸收新技术的能力差,农业科技水平低,经营管理粗放,信息、交通滞后,种植结构受土地条件的限制,玉米、籽瓜、葵花等常规农作物种植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94%,种植效益低下。养殖业基础设施落后,总量小,人均只有2.6个羊单位,基本上以生产用畜和自食为主,养殖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非常小,经济增长非常缓慢,增收渠道窄。

三、急需扶持解决的问题

一是住房问题。七个移民区居住危房的30户,一户两代居住29㎡住房的280户,三代居住的245户。共需改造住房550户,需改造面积35750㎡。

二是道路整修问题。移民区村庄道路、田间路基本上是土路,由于没有养护资金,多年失修,目前大多坑洼不平,尘土飞扬,阴雨天气导致交通中断时有发生。急需整修哈业乌素嘎查和木雷滩移民区道路35公里。

三是机电井更新和维修问题。移民区土地开发时共配套机电井116眼,目前需更新60眼,维修50眼。

四是人畜饮水问题。需解决哈业乌素、勾心庙、淘井三个移民区共617户2429人的人畜饮水问题。

五是农田水利设施配套问题。打机电井8眼,安装主管7246米,支管31884米,毛管335万米,配套滴管设施4000亩。各类渠道防渗改造30.5公里,配套渠道建筑物453座;改良土壤27000亩,修建农田道路238公里,营造防护林48000株,新建以节水增效为主的高标准农田27000亩。移民区渠道清淤73公里;

六是淘井移民区电力线路老化问题。需更新电力线路30公里。

七是养殖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建设60㎡养殖圈舍500户;户均购入基础母羊10只。

四、建议

一是提高认识。乌兰布和沙区是市委、政府确定的全市贫困区之一。这个地区的贫困农牧民能否脱贫致富,事关全市扶贫开发工作的大局。市直相关部门、蹬口县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以“总干”精神为指导,高举扶贫开发是农村牧区“头号民生工程”的大旗,在政策、资金、技术和服务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追加工作措施,破解发展难题,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改善这个地区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实现贫困农牧民的脱贫致富。

二是加强领导。建立市、县和苏木三级的专门组织机构,实行专项推进。制定专项推进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形成各级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部门配合抓的领导体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建立健全“自治区支持、市里协调、县里操作、苏木实施”的工作机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为这一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强大的组织保证。

三是科学规划。在充分尊重移民村贫困农牧民意愿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在规划指导下,编制连片扶贫开发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科学的实施方案。目前,《内蒙古巴彦淖尔市xx县沙金套海苏木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编制完成,并上报自治区财政厅和扶贫办,等待批复立项。立项后,市、县两级政府要组织相关部门积极落实项目建设内容,分类施策,分步实施,集中建设。

四是整体推进。以扶贫开发项目为龙头,按照“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要求,坚持“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原则,“各炒一盘菜,凑成一桌席”。各部门在项目的策划、安排上要打破常规、突破禁区,向这个地区倾斜,并按项目要求组织实施。当前重点要将生态治理、农田水利改造和引黄工程、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人畜饮水、危房改造、文教卫生、农村电网升级改造以及连片开发、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等项目进行集中捆绑,发挥整体效应。

五是狠抓落实。第一,落实领导和部门责任;第二,落实专项推进工作措施;第三,落实项目和资金及其管理措施;第四,落实检查监督机制;第五,落实考评奖罚办法。

第二篇:异地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xx县异地生态移民工程是自治区首批跨盟市异地生态移民扶贫开发试点工程,工程建设于1998年,2002年完工,期间经历了首批移民和二次调整移民。其中首批移民建立了淘井和沟心庙两个移民区,由于淘井移民区耕地属新开垦土地,土壤盐碱化严重,加之地下水砷含量严重超标,人畜饮水困难,移民无法生存,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进行二次

调整安置,于2001年至2002年又相继建立了扎格乌素、阿茨、哈业乌素、木雷滩、防沙林场五个移民区,共从乌盟察右中旗、察右后旗和兴和县移民1068户4091人,设3个行政村2个直属作业区共13个村民小组。

移民工程总投资7279万元,按照人均5亩地,户均29㎡住房标准,共开发土地32403亩,建设住房、学校等房屋56773平方米,并按照“房、田、林、水、电、路”六配套要求,配套机电井116眼,修筑桥、涵、口闸水利设施698座,开挖输水渠道256.78公里,造林210.52万株,修筑村庄道路和农田路270.94公里,架设高低压线路115.78公里。

一、生产生活现状

由于移民搬迁入住时一穷二白,可以说是搬铺盖进门,没有生产工具,没有籽种化肥,没有生产周转金,不会种植水浇地,“等、靠、要”和“靠天吃饭”的习惯很普遍。为了确保移民稳定,解决移民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十多年来,上级扶贫部门及地方财政从籽种、化肥、米、面、煤、水费、电费等生产和生活必须品及种养殖技术培训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目前,7个移民区共耕种土地16240亩,其中玉米6590亩,籽瓜3280亩,葵花5390亩,其它作物980亩。养殖大畜210头,猪617口,羊4472只。移民生产生活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由于受自然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及居住环境等条件限制,xxxx年移民人均纯收入2566元,生产生活水平与当地农牧区有很大差距。现常住人口807户2686人,三分之一的人口靠外出打工维持生活,移民区仍是我县区域性贫困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二、贫困原因

一是农田水利设施配套落后。移民区开发时规划设计标准低,水利设施配套标准低,绝大部分耕地依靠井灌。近10年来的运行,水利设施及机井地埋管线损毁严重,已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特别是因耕地分散的原因,农、林、牧、水、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项目都未安排移民区,农田水利设施急需改善。

二是人居环境条件较差。移民工程投资力度小,安置标准低,每户29㎡的住房,人均7㎡,基本上是父母、子女两代住一间房。经过近10年的发展,目前一家三代、四代居住在1间房的户约占30%左右。

三是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目前所用的通村公路仍是移民区开发时的简易公路,上学、就医、农机、供电、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至今难以解决,移民自筹解决又比较困难,直接影响移民的定居和生产生活的发展,致使移民与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

四是生态环境恶劣,土地贫瘠,种植效益低。移民区地处乌兰布和沙漠腹地,土地沙化、荒漠化严重,土壤养分含量低、含水功能差,虽然经过10年的种植熟化,但能够耕种的农作物品种仍很少,主要原因是环境恶劣导致,特别是四、五月份农作物种植季节风大沙多,土壤墒情差,农作物种苗根系外露,常被风沙掩埋或连根拔起,因此移民区农作物种植基本上以玉米、籽瓜、油葵为主,种植效益极低。

五是人口与土地资源矛盾突出。一方面由于多年干旱缺水、风沙掩埋,移民区耕种面积由当初开发时的3.24万亩下降到1.6万亩,耕地面积减少了一半。另一方面经10年来婚嫁、生育,移民区人口持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口与土地资源矛盾日益突出,土地又贫瘠,产出效益低,导致部分移民无法生存,举家外出打工,常住人口下降为807户2686人。

六是水资源严重透支,移民生产、生活与水资源矛盾突出。移民区地处乌兰布和沙漠腹地,引黄灌溉投资大,当初开发设计以井灌为主,至今生产生活用水基本上依靠机井。多年来只抽不补,地下水位下降十分严重,造成湖泊干枯,部分机井不上水,地下水到了枯竭的边缘,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生态恶化。

七是种植结构单一,增收渠道较窄。移民区群众文化素质低,吸收新技术的能力差,农业科技水平低,经营管理粗放,信息、交通滞后,种植结构受土地条件的限制,玉米、籽瓜、葵花等常规农作物种植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94%,种植效益低下。养殖业基础设施落后,总量小,人均只有2.6个羊单位,基本上以生产用畜和自食为主,养殖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非常小,经济增长非常缓慢,增收渠道窄。

三、急需扶持解决的问题

一是住房问题。七个移民区居住危房的30户,一户两代居住29㎡住房的280户,三代居住的245户。共需改造住房550户,需改造面积35750㎡

第三篇:实施生态移民(调研报告)

海原县生态移民调研文章

实施生态移民

推动海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海原县移民办

二〇一二年

实施生态移民

推动海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海原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是集干旱山区、革命老区、回族聚居区为一体的农业人口大县、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土地总面积4989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3个管委会和1个自然保护区,168个行政村、1175个自然村、8个社区,总人口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和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92%和69%。目前,全县仍有近15.7万贫困人口生存在重点生态脆弱区、生态核心区、地质灾害区、地震断裂带和偏远山区,且干旱缺水,居住分散,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

严重缺水是制约海原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瓶颈,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苦瘠甲于天下,在这块土地上却生息着46.5万人口,使本来就极度脆弱的生态环境难以承载,出现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尴尬局面。尽管国家每年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当地经济发展,但是由于先天不足加之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樵采和祖辈粗放耕作的落后方式,成为发展中无法逾越的硬伤,面对这样一种现状,出路在哪里?

一、艰难地探索

改革开放二十年,历届县委、政府带领全县人民与天斗与地斗,艰苦创业,打机井、修水库、修梯田、修道路、架电网、建学校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使贫困人口不断减少,但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脱贫-反贫-再脱贫的怪圈没有彻底摆脱,治标不治本,是不是还有其他出路呢?县委政府的决策者在思考这个问题,区党委政府的高层决策者在思考,广大干部群众在思考,通过思考、探索、实践得出两个字那

就是移民。通过移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海原移民应该说是走过了投亲靠友搬迁到政府组织跨县移民再到县内移民这样一个历程,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实施生态移民才能实现海原经济社会跨跃式发展。

二、生态移民实施情况

1989年以来,全县通过政府有计划有组织和群众自发移民的形式,累计完成移民搬迁8.8万人,其中依托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开发安臵移民5.5万人,县内安臵移民1.2万人,群众自发向区外和区内各市县移民2.1万人。

“十二五”期间,我县规划实施搬迁安臵移民12775户55595人,占全区生态移民总任务的16%,其中县外移民8943户38920人、县内移民3832户16675人,涉及16个乡(镇)、1个管委会、1个自然保护区的80个行政村,203个自然村。生态移民迁出区大多是贫困程度深,人均纯收入低于1350元的特困人口相对集中区域;山大沟深,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生态严重失衡,干旱缺水,资源匮乏,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区域;地震断裂带和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等。生态移民安臵区大多是自然生态条件较好,水土资源能够满足移民安臵需要,交通较为便利,在集镇及主要公路沿线,有较好的公共基础设施;在建制镇及中心村所在地,是一定范围内的行政、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具有一定的水、电基础设施以及文化、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打工近、上学近、就医近、吃水近,具备小村合并、大村扩容的区域;有规模企业或用工安臵空间,产业相对发达,就业容量较大的县城以上城市、工业园区、产业基地。

三、生态移民对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积极作用

实践证明,实施生态移民,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移民人口温饱问题,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对迁入、迁出地产生明显的生态效益。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山区和川区的协调发展,为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推动了贫困山区社会经济发展

1、稳定和彻底地解决了迁出群众的温饱问题

移民搬迁以后,移民的生产条件和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以往生态移民的实践来看,大部分移民在迁移定居后的第二年就可以基本上解决温饱。据2003年资料,吊庄农民人均占有耕地3.3亩,为迁出地农民人均占有耕地7.2亩的45.8%,但吊庄人均产粮990公斤(亩均300公斤),是山区人均产粮540公斤(亩均75公斤)的1.83 倍。从牧业生产对比情况来看,移民在迁入地人均家畜存栏、生猪存栏、家禽存栏等指标方面都比山区农民高出一倍多。

2、恢复和保护了迁出地的生态环境

实施生态移民,将逐渐而深刻地改变移民居住生息地的自然环境。20多年来,海原县共迁出安臵移民近9万人,按人均耕地7亩计算,共腾出63万亩耕地,使原籍留居农民的人均占有资源量宽松了一些,人口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有新缓解,有利于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自然植被的恢复保持和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促进生态系统由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转化。在人口迁出相对集中的地区,都走出了一条迁出贫困人口、恢复当地生态的路子,实现人口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合理配臵,是一条成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贫困山区资源的掠夺式农业经营向生态农业经营的转化创造了条件。

3、使封闭的社会系统向开放的社会系统转化

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是个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封闭系统,自然条件严酷,经济承受能力极弱,消费水平很低,严重制约了人们的思维观念。实施生态移民,不仅使移民率先脱贫致富,而且使他们的亲戚朋友在发达地区有了走亲访友、输出劳务、做生意、见世面的落脚之地,把外面大量的经济技术信息、致富办法带回山区,为长期封闭的贫困山区农民建立了一个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平台,为地区之间开展横向联系和经济协作拓宽了道路,架设了桥梁,为山区农民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同时调动了山区贫困农民进行生态移民搬迁的积极性,形成了想方设法自行向川区等生产生活条件好的地区迁移的潮流。这种落后的迁出地与先进的迁入地之间的人口双向流动,使山区封闭的社会系统转化为开放的社会系统,迈出了走向现代化社会的重要一步。

4、转变了人的观念

贫困地区农民生活在缺乏基本生活条件的山区,没有发展生产的能力,国家年年救济,缺水送水、缺粮送粮,给这个没有发展机制,缺乏内在活力的地区不断输血,养成了生于贫困,安于贫困的等、靠、要思想,多年在贫困线上徘徊。生态移民搬迁,使他们融入了市场环境中,改变了他们头脑中多年的陈旧观念。在移民区这个新天地里,他们开阔视野,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美好的未来,“等、靠、要”思想转变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新观念。从调查和群众反映,绝大多数移民在种好田抓好养殖的同时,大部分人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和劳务活动。在从事开发性生产、开放型生产的建设中,增强了市场观念,对产业化经营、科技服务提出了迫切要求,还特别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从学校说服家长送孩子上学到家长求学校收下孩子上学。这些变化还通过

各种渠道传播回山区,使山区农民的思想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转变,其社会意义是难以用语言和数字来表达的。

(二)为川区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提高了市场竞争优势。山区移民的到来,为川区提供了更多更廉价的劳动力,补充了劳动力资源的不足,降低了产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2、扩大了市场需求。移民对衣服、粮食、化肥、籽种、生产工具、建筑材料等的需求,刺激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3、加快了城镇化的步伐。生态移民一般都集中安臵,按集镇建设规划,因而在川区出现了一批新兴小城镇。这些新兴的移民小城镇正向易地开发脱贫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示范区的方向发展,使人们看到了告别贫困走向富裕的希望和奋斗方向。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自发移民的界定和后续管理。多年来,我县各乡镇(管委会)一些群众通过采取投亲靠友、租赁土地、流转土地、转包或购买土地等多种形式进行自发移民。自发移民覆盖面大、时间跨度大,而且自发移民的数量在不断更新,难以准确把握。自发移民户籍仍在原迁出地,现居住地乡镇政府无法将移民纳入管理范围,移民从谋种程度上来说属于“游民”,并引发一系列管理上的混乱和相关社会问题。建议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的若干政策意见》(宁政发【2012】29号)文件精神,对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规划搬迁范围内的自发移民每户给于3万元的补助,妥善解决户籍问题,让移民移民在当地享受教育、医疗、经济补偿等优惠政策,帮助他们实现在外定居。

2、由生态移民引发的群众上访问题。2012年2月9日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的若干政策意见》(宁政发[2012]29号)。其中,第二十条规定:“严格执行十二五生态移民规划确定的2009年12月31日移民户籍界定时间点,禁止违规分户”。在自治区人民政府相关移民政策未出台之前,我县出台的《海原县2011年生态移民实施方案》中关于户籍政策,方案中明确:“移民对象的确定条件是具有当地户籍,自发移民离开居住地两年以上,无论户籍迁出于否,都不作为本次移民搬迁对象;移民分户的标准是原则上不分户,一是夫妻不能分户,二是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不能分户,三是未婚者不能分户,四是父母至少要与一子同为一户”由此造成部分群众上访。建议积极与安臵地政府协商,力争在5月底前完成移民住房的分配工作,让“多辈多人家庭户”有充裕的时间按照安臵区的统一规划进行自建,以解决他们搬迁安臵后的合理居住问题;对自建后仍然不能进行合理居住的,由安臵地政府按照自治区移民领导小组办公室宁移组办发([2012]2号)《关于妥善解决生态移民中“三代多人”家庭居住困难问题的通知》精神,给群众划拨宅基地,进行自建,以解决他们搬迁安臵后的合理居住问题。

第四篇:移民调研报告

移民吊庄的汇报材料

大战场乡是自治区最早实施“以川济山、山川共济“战略,进行移民搬迁的乡镇,1983年开发建设;1985年移民搬迁,先后组建了长山头乡、大战场乡和马家梁乡人民政府;2000年1月,大战场乡、马家梁乡整体移交中宁县管理;2003年乡镇合并将原长山头乡、马家梁乡、大战场乡三乡合并为现在的大战场乡。

一、基本情况

我乡是一个以种植为主的农业大乡,现下辖十一个行政村(64个自然村)、一个街道办事处、一个园区管委会,总人口52947人,回族人口占52%,是中宁县以回族居住最集中的一个乡镇。自开发建设以来,在各级党政组织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历届党委、政府的奋力拼搏,艰苦创业;经过广大乡村干部的辛勤工作,无私奉献;也经过五万多回汉群众的战天斗地,流血流汗,在昔日的戈壁滩上,开垦出了一片发展前景广阔,充满希望和收获的新灌区,从而使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1580元增加到现在的4200元,全乡各项社会事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二、取得的成效

1、基础设施明显改善。2000年以前,吊庄移民赖以生存的基础设施可以用几个“无”和“少”来说明,“无”就是无柏油路、无自来水、无有线电话;“少”就是通电少、农田林网少、固定电话少。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对于大战场乡的关心和支持,对于移民吊庄群众的关心和呵护,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实现了“六通”,即:通电、通自来水、通柏油路、通公共汽车、通电话、通有线电视,使移民吊庄乡的路变“平”,水变“净”了,灯变“亮”了,土地变“绿”了,信息变“快”了。

2、经济结构全面调整。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强化措施,通过利益推动、政策带动、市场拉动、政府推动等措施,紧紧围绕节水增

效,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了以绿色枸杞、草畜循环、生物环保养猪、苹果、红枣、农副产品加工、劳务输出等七大特色产业为主的产业结结构带,全乡共栽植枸杞3.5万亩,苹果1.5万亩、生物环保猪 万头;形成了以集镇十字街为中心的农贸、牛羊、建材、蔬菜、百货市场,目前已成为周边地区最大的粮食交易、牛羊交易和生产资料交易集散地。

3、道路交通顺畅便捷。经过我乡现有中宝铁路、中郝中营高速公路、109国道,以及三条县、乡级公路,百余条农机路,纵横交错,遍布全乡,为人民创造了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出行条件。

4、集镇面貌大为改观。目前集镇区域内长住人口2117户8546人。依托小城镇建设项目,不断完善功能配套,高标准编制小城镇总体规划,2011年通过乡党委、政府争取项目资金1180万元,对我乡农贸市场和大杨东街供排水工程进行改造;争取项目资金146万元建成了大战场汽车站、清真牛羊肉屠宰场,增设了公交候车亭、绿化带、公厕等设施,建设完善了民生服务中心、计生服务中心和中心幼儿园等民生工程,使集镇建设及服务功能逐步完善。

5、社会事业在和谐发展中长足进步。紧扣群众衣食住行、生老病困等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一是安全生产取得实效。建立了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对重点地段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改,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集中开展各类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严抓动、植物防疫工作,免疫率达100%,确保了无重大疫病发生;举办食品小作坊培训班,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维护群众切身利益。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制度,开展了地震、消防等应急救援演练,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不断提高,截止目前我乡境内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二是维稳工作卓有成效。完善《规范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议案定补实施方案》,加大综治工作与平安创建工作力度,及时排查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确保一方稳

定。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中始终坚持“排查得早、控制得住、解决得好”的总要求,做到“底数清、责任明、调解尽”,有效化解了一批矛盾纠纷和信访积案。据统计,上半年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78起,其中乡直接受理22起,调处率100%,成功率98%,查处行政案件和调处治安纠纷65起,社会治安形势稳定。三是计划生育成效显著。计生工作注重长效机制的落实,主动出击,攻坚克难,计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乡人口52974人,截止9月底,已婚育妇女9775人,出生人口528人,计划生育率90.14%,采取各类节育措施590例,结扎126例,完成任务的175%;臵环395例,完成任务的103.67%;落实“少生快富”9户,完成任务的50%。四是教育工作长足发展。全乡现有初级中学2所,中学教师153 人,在校中学生3076人;完全小学17所,教学点3个,小学教师381 人,在校小学生9516 人;今年中石油投资1650余万元在宽口井移民点建立一所希望小学,争取民德希望小学项目,对北岗小学进行了扩建,扩建面积为1500平米,同时对辖区内的大部分学校进行了“校安工程”改造。五是村级阵地建设不断完善。近年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村级阵地建设,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对各村党员活动室和村级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进行了新建和维修,并配备了办公设备和文化体育器材,为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提供了阵地,丰富了广大的群众的文化生活,使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六是招商引资成绩斐然。今年上半年我乡完成县委、政府下达任务的40%,力争年底完成招商引资1000万元的目标任务。

三、得到的启示

回顾这些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做好移民吊庄的工作:必须始终把解放思想作为第一动力。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不会有经济的大发展、社会的大进步,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先导,不断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开阔眼界中拓宽思路,在改革创新中破解难题,推进移民吊庄

经济大发展、快发展。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只有发展了才能改变群众的生活条件,才能促进移民的思想观念转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步伐,此为实现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基础。紧盯发展不放松,抢抓机遇,突出重点,加快产业转型,优化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以枸杞、苹果特色产业。以项目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突破,紧紧抓住机遇,用足用活用好政策。狠抓招商引资工作,通过项目投资,推动全乡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必须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第一目标。一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和改善民生关键要增加农民收入;二是要下大力气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大力改善群众的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住房难等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在改革发展中得到实惠。必须始终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第一责任。发展离不开稳定,稳定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证,而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就不可能给群众一个和谐、幸福的生活局面。还要抓住各级各部门的倾力扶持,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践证明,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倾力扶持是加快移民吊庄发展,缩小山川差距的一条有效途径。必须始终把培育主导产业作为第一抓手。要立足自身实际,拓宽致富之路,着力培植支柱产业,发展特色优势农业进一步拓宽增收的渠道,确保农民稳步增收。

四、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尽管我乡自开发建设以来,尤其是移交中宁县管辖后,极大地改善了吊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发展,但与川区相比,由于基础差、底子薄、观念守旧等历史积淀,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基础设施还不完善。近年来,我乡的农村道路、农田渠道、水利设施等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受资金的限制,部分村的村道、灌溉农渠、农村人居环境、自来水入户、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

(二)产业结构仍不合理。近些年来,乡党委、政府虽然紧抓结构

调整不放松,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局面还未从根本上扭转,投入成本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

(三)人口管理还不到位。由于属移民吊庄,人员结构复杂,自流移民流动频繁,人员流动快,导致户籍管理不到位,有人无户、有户无人现象十分普遍,管理难度大,计划生育很难全面落实,违规生育难以杜绝;一些惠民政策由于无户籍的等原因难以享受。

(四)集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规模小、档次低。我乡农贸市场在全县来说,是一个商贸流通比较活跃的小城镇,但是现在的规模也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资金上不足,市场规模小档次低,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教育设施非常落后。由于近年来我乡学校基本上没有充实新生师资力量,广大学校特别是村办小学教师年龄相对老化,教育思想陈旧,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新的教育理念难以形成,很难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六)融资渠道还不够宽,发展后劲不足。我乡现有农村信用社一所、农行代办点一个,去年截止到今年,共发放贷款不到7000万元,由于金融机构少、资金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我乡各行各业的发展,发展后劲不足,成为制约我乡经济发展的瓶颈。

(七)干部的思想观念低、还须进一步转变增强。由于我乡是移民吊庄乡镇,干部群众来自不同地域,思想文化存在多元化,但是思想文化素质和川区乡镇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还须进一步转变加强。

五、对策及建议

今年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十二五”规划,结合我乡实际,站在全乡发展的高度,提出了“林果大乡、养殖基地、商贸重镇、移民典范、魅力山城、幸福回乡”的发展目标,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要抓住国土整理项目和小城镇建设的机遇,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对农田渠系和水利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农业抗旱救灾的能力以及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增强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提高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

(二)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现代设施农业。按照高效节水的原则,围绕建设“林果大乡”的目标,注重在枸杞、苹果、设施农业等经果林及生态农业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通过政府引导、农户主动、效益带动等措施,引导农民群众改变以往的种植模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把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在抓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还要抓好移民的技能培训,加强与劳动力培训机构的联系与协作,采取有效措施,扎实开展对移民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培训,为做大做强现代农业提供技术支撑。

(三)建立完善保障机制,解决移民群众的后顾之忧。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社会各项保障制度。我乡是移民乡镇,流动人口多,一部分群众在我乡居住,但没有户口,各类社会保障制度无法享受,致使一部分群众生产生活无法正常进行,为了保障移民群众的利益,要打破户籍界限,消除有人无户移民群众与其他居民在医疗、入学、就业及社会保障等之间的差异,享受同等待遇,真正为移民群众解决切身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加快集镇建设步伐,突出中心集镇示范带动作用。紧抓国务院关于加快宁夏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第二轮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以撤乡设镇为突破口,以项目带动为抓手,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把我乡的集镇建设成为辐射临近乡镇的商品贸易中心地带,发挥中心集镇的示范带动作为,成为引领大战场经济发展的一台引擎机。

(五)抓住教育政策导向机遇,提升农村基础教育水平。以“两基”

迎国检验收为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对辖区内的中小学教学楼、宿舍楼等教学条件进行改造和加固,给广大学生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针对我乡中小学教育短缺和教师老龄化等问题,积极向上级业务部门反映,通过政策引导,提高和改善教师待遇等措施,吸引城区超编教师或者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学校,特别是村级小学任教,使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水平不断提高。

(六)加强和金融机构沟通,构建一个宽松融资渠道。积极和各类金融机构之间进行沟通协商,力争在我乡增设金融网点,加大信贷额,特别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对积极响应乡党委、政府在特色产业种植中积极性比较高的农户,在资金上能够支持和扶持,以及在一些重点项目工程建设给予支持和帮助,为我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构建一个宽松的融资渠道。

(七)加强干部素质培养力度,着力提升干部综合能力。以“干部素质提升工程”为契机,加大对干部在党性修养、道德品质、业务能力、作风建设等方面的培养力度,切实提高干部素质、转变干部作风,树立一支作风扎实、素质过硬;打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

(八)着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我们要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加强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当前,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各项工作十分繁重。因此,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成为当务之急。

我们将以坚定的信心、高起点的定位、更快的发展步伐、强有力的措施,力争用5至10年的时间,为全区移民城乡一体化建设树立示范典型。

让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锐意进取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开拓创新,为实现全乡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生态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总体分析

● 调研位置:西安科技大学临潼校区实验楼广场

● 地理位置: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西临高速出口500米处,坐落于骊山脚下

● 气候: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3-5月春暖花开,9-11月秋高气爽。● 气温:年平均温度13.3度,最冷1月平均气温0.9度,最热七月平均气温26.9度。● 降水量:雨量偏少,年降水平均为507.7毫米—719.8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将雨日数(日降雨不少于1.0毫米)平均为5.5天。年平均降雪日为13.8天。全年平均无霜期232天。● 湿度:年平均湿度为69.6%。● 日照:日平均日照5.5小时。

风环境:

1)周边环境分析:广场北侧为实验楼(东西朝向,共六层,约21米高);南侧为图书馆(南北朝向,四层,约14米高。此广场风环境要求为相对静风区,为师生提供游憩﹑休闲 ﹑晨读的场所,同时能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教学区良好的风环境。

2)由于西安属季风区,全年主导分为东北风14,夏季(七月)为东北风17,冬季(一月)为东北风11,但由于实验楼广场采用园林式手法,再加上建校不久,绿色植物枝冠并不茂密,所以减小风俗的作用并不大。(如图a.)图a 因此当盛行风长驱直入实验楼广场时,只能收到一小部分植物的不同遮挡,空气动能损失较小,风速并不受到很大的影响。若有刮风的天气,师生来此地休憩时间比较少

水文及水资源:

河流水系是大地生命的命脉,也是大地景观生态的重要基础设施。为了增加自然监管,在实验楼广场绿树丛中设计了一个中心湖,湖边设有亭子,湖中桥边点缀了句原始自然状态,不加雕琢的,三三两两的石头(如图b﹑c所示),既具有视觉美学效果,也供师生欣赏,陶冶情操,也满足了人的亲水性,可近距离接触直至玩耍,使广大师生在工作学习之余游憩,放松﹑休闲,感知与体验空间的是强化以,对区域的小环境的景观起到了重大作用

1)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虽然中心湖蜿蜒曲折的形态迎合了古代“风水”,强调 “水流应曲曲有情”的主张,限制了自然形态之美和灵气,又是生物多样性的景观基础,然而用鹅卵石护堤,用水泥衬底的人工化手段却与恰整个广场自然生态健康的整体风格不符,走入了目前大江南各大城市水系管理的流形误区。“水”与“水体”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但二者关系密切。在环境科学领域中,水体不仅包括水,而且包括水中的悬浮物﹑底泥及水中生物等。原来设计成蜻蜓低飞,青蛙缠脚,睡莲盛开,由于箱底,现

在却是光洁的水泥湖底和看似美观的鹅卵石护堤(如图d所示)图d

2)湖中的水主要靠雨水积累,因为于水中含有污染物,加之树林自身产生的一些污染物,所以水体并是干净。根据水体自净化作用的机理,此处水体的自净作用仅仅表现为河水与大气间的自净作用,即河水的CO2,H2S等气体的释放,被绿色植物经过光合作用吸收后,产生O2等,并不完善

声环境

● 由于学校附近无大中型工厂,不会产生大的工厂噪音;只因紧邻西临高速,交通噪音与社会噪音不了避免;学校东面主体楼目前正在手工,存在施工噪音,但由于离试验楼广场有一定距离所以影响不大,再加上广场种植了一些高大的常青乔木,并与灌木想结合,起到了绿化降噪的作用,在此晨读是很多学生们的选择。(如图e所示)图e大气环境

● 由于学校地处郊区,校园总体大气环境还是不错的,只是每逢沙城暴季节还是会有一些 影响。校园大气污染物只要为漂尘,为了改善小区域内的大气环境,广场加强了植被绿化,由于植被枝冠和叶面吸附一部分大颗粒尘埃沉降下来。另外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雨水灌溉草坪,湿度相对增加,人的舒适度增加。相比较而言,实验楼广场比校园其他广场的空气质量要高。

●光照:绿化区东西两侧均没有建筑物,图书馆距离也在十米以上,大楼的阴影对绿化区没 有影响,整个绿化区都处在阳光充足的场所。因此可配置一些阳性大乔木。在高大乔木下的小乔木,灌木和草坪考虑配置耐荫性树种。

●降水:由于西安降水并不是很充足,所以广场内的植物水供给除了自然降水外,主要靠人 工定时降水补给。因此尽量考虑配置耐旱植物。

●空气污染:广场周围并无明显有毒气体污染源,但由于西安空气质量较差,因此在植被的 选择上应尽量选择抵抗并可以吸收各种有毒气体的植物。●植被:实验楼广场植被丰富,种类繁多,多为原生植被,引进植物较少。其中乔木有锦熟

黄杨﹑大叶女贞﹑小叶女贞﹑石楠﹑银杏﹑红枫﹑柳树等,灌木有紫薇﹑木槿﹑迎

春花等,落叶植物有银杏﹑红枫﹑柳树﹑木槿﹑紫薇﹑迎春花﹑南天竺等。行道树是国槐,在广场东侧的行道两侧。(如图f,g,h,i)图f

图g图h

其绿色植物的生态效应主要便现在:①调节大气中的CO2和O2平衡;

③调节空气温度﹑湿度和风场,调节区域小气候; ④通过蓄水﹑滤水,调节水分;⑤通过减弱噪音污染,改善声环境等; ⑥其植物的多样性保障了生物的多样性。图i

现状分析

● 优点:斑块与廊道之间的联系十分自然,绿色植物的搭配,以及绿色植物与花草之

间的搭配简单而不杂乱;植被丰富,小区域内的环境很幽静。

● 缺点:广场采用了孔隙度大,有一定坡度的透水铺面(如图k)但下水口的设计不 周,下雨时容易聚集大量的雨水。虽然植被丰富,茂密,但缺少整合性,假山上的 道路铺装应使用防滑材料;水池的设计缺少科学的设计,其自身循环自净的功能不 强,水体总是不那么干净。

图k

● 未来改造理念与措施

● 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群落,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舞和微生物,引进

植物与基地特地的生态条件相适应。植物配置尽量使用西安原生树种或适宜在西北部生长的树种。选用植物都适应于中性土壤上生存,耐寒耐寒,适应性强。

● 制造丰富的生态层次。生物多样性是稳定良好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性和自身维护能

力,有利于病虫害的防治。处理好生态层次之间的关系:阳性高大乔木在最上面,栖霞市可以稍受荫蔽的灌木,再下为草坪,乔木灌木枯枝落叶落于地上或隐于草间,即可慢慢化为腐殖土滋养植物,游客为土地保暖蓄水,并可为微生物和分解者提供食物和安生之所。● 硬质铺装要少而且要是地面尽可能充分渗透到地下。因为人们行走时都有一种朝近

路的习惯,故在近路路线上的草坪被踩出一条路来。干脆直接在这条由人们习惯所选择的路上铺上石块,形成一条便道,既美观,也是草坪免受践踏之苦

● 将湖底基质或泥或沙或石,丰富多样,护堤作为缓坡,大部分做成生土的本来面目,部分用鹅卵石做点缀只用,两者交替组合,则既满足景观的要求,又会在水中或水边生长出

各种水藻﹑杂草和昆虫,形成一个物种丰富的水生群落和物质与能量循环 系统;改善排水系统,使湖水达到清澈。

下载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情况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情况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移民工作调研报告(最终定稿)

    聚精会神谋发展 以人为本促和谐平安、和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我县深入贯彻落......

    解决小型水库移民生产生活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解决小型水库移民生产生活困难问题实施方案的通知豫政办 〔2007〕109号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河南省解决小型水库移民生......

    移民调研报告(写写帮整理)

    硗碛华能水电站移民调研报告根据县委关于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工作部署,我局成立调研组,由主要领导带队,于3月23日至4月13日,对我乡移民工作的情况进行了调研。这次调研主要......

    移民搬迁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移民搬迁情况的调研报告 XX镇位于XX县西北方向,距县城37公里,甘志公路、洛河穿境而过,是XX集团驻地,是XX县经济、商贸、文化活动中心,是全县农副产品集散地,镇域面积448.7平方......

    移民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对我县移民搬迁扶贫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1年工作要点安排,于10月25日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对我县移民搬迁扶贫工作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到琴......

    2011移民行业调研报告(xiexiebang推荐)

    2011-2012年度)移民行业发展新趋势报告 行业简述: 2010年对于移民行业来说是个分水岭,有的人甚至将这一年定位“新移民”的元年。这一年,移民行业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情,对于关注......

    移民乡行政村调研报告

    **村工作调研报告根据乡党委、政府的安排,我们调研组通过对**村三年来各项工作进展相关资料的整理,结合日常包村下队工作掌握的情况,通过走访农户、与村书记及其他村干部的面......

    移民培训工作调研报告

    2012年某某乡移民培训工作调研报告 在移民工作由以搬迁安置为主转移到以加快发展为主的新阶段,乡移民办把加强对移民的就业技能培训,实现移民充分就业作为抓手,加强工作落实,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