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农民工培训中的问题

时间:2019-05-14 01:31: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府在农民工培训中的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府在农民工培训中的问题》。

第一篇:政府在农民工培训中的问题

论政府对农民工培训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农民工整体素质低下已成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定转移,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对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已成为各级政府工作中需要妥善处理的大事,日益受到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重视。然而,根据我们的调查,当前农民工培训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须采取措施。

一、政府农民工培训的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农民工的知识和技术培训,主要是依靠政府的行政推动而展开。政府寻找培训机构、制定培训计划、考核培训结果。培训谁、培训什么、怎么培训,这些本该由农民工和劳动力市场、社会职业培训机构、企业等,通过良性互动而形成的职业培训链条,政府一手包办。而在社会职业培训机构的资质鉴定、培训市场的管理、培训资金的监管等方面,则缺乏完善的制度和有效的管理措施。

(一)政府农民工培训有流于形式现象

在外人看来,农民工培训虽然也是不小的投资,但毕竟不如铺路建桥一类项目,一落笔就是百千万,况且,作为财政专项资金,当是专款专用,培训项目展开又涉及多个部门,官员如何能腐败?又如何胆敢腐败?盖因政府在农民工培训问题上的越位和缺位,使得一些地方的农民工职业培训不仅成了“数字政绩”,还成了某些贪官的“小金库”。

不少地方要求下属村(社区)定期汇报农民工参加培训情况,并根据情况组织培训。但在一些基层单位却以登记失业农民工情况为由,获取了农民工照片,身份证号码等信息,“偷梁换柱”,欺上瞒下。

据新华网的消息,贵州发现多起农民工培训造假案,2008年以来,贵 州省已查处相关系列案件近150起,涉案170余人,下至乡镇社保机构的工作人员,上至省厅官员。贵州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原副厅长杨锦福就曾利用职务之便,在农民工技能就业培训中,通过批准学校成立、获取定点资格、增加培训指标等方式,多次收受他人贿赂共计87万元。

(二)惠民政策持怀疑态度,不太领政府这个情

有人参加了一个农民工安全生产技能培训班开班仪式。教室坐的满满登登,农民工听得认认真真,给我感觉还很不错的。但仔细观察下来,觉得情况并不那么乐观。一是这个班是由安监局依照法规强制经营者组织农民工来培训的,农民工无法不来,自觉性不高;二是农民工对讲课内容并不很感兴趣,各部门都来插手,什么法制知识、世博知识、内容五花八门,千人一面,培训只是走过场而已。

最近看报,也有报道讲到农民工培训问题的,感到值得思考。据《湖北日报》报道,武汉市目前共有68家就业再就业培训机构,可提供电工、烹饪、美容美发、汽车驾驶、中医按摩等技能的免费或补贴培训。但报名参加培训的民工寥寥无几。不少农民工压根不知道有政府免费培训的事,觉得免费不正常。这则新闻其实透露出两个信息,一个信息是农民工不愿意接受政府的免费培训,或者说是报名接受政府免费培养的农民工不多;另一个信息是不少农民工根本不知道政府免费培训农民工的 “阳光工程”这项惠民政策,甚至是怀疑政府的这项政策。

众所周知,国家实施“阳光工程”已有六年多,全国共免费培训农民工多达数千万,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到今天居然还有农民工不相信政府免费培训农民工,对国家的阳光工程表示怀疑。农民工为什么对政府免费培训这个惠民政策持怀疑态度,不太领政府这个情呢?

二、政府在农民工培训中现状分析

(一)农民工中失去了威信与公信力

过去一些年里,一些地方对农民工的歧视政策或做法伤了农民工的心,使得政府在农民工中失去了威信与公信力。对农民工的歧视政策主要表现为身份歧视,具体表现在就业条件和待遇方面。同样是劳动者但仅因为农民工的身份,却受到用人单位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同工不同酬、无社会保险等歧视性对待。在私营企业更是如此,不论是劳动合同签订情况还是工资待遇、劳动条件等,农民工的状况都差于当地的城镇就业人员。在农民工的各种就业形式中,有一种被称为“劳务派遣”。对于劳务派遣工,企业一般只负责给付约定工资,按最低标准上保险或者不负责保险,单位其他的福利待遇一概没有。劳务派遣工的收入一般与单位正式员工相差一倍甚至几倍。更重要的是,劳务派遣工有随时被解雇的风险。这些政策与做法偏离了民心民意,使得农民工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恢复对政府的信任,这恐怕是农民工怀疑政策的主要原因。

(二)政府对免费培训农民工的宣传力度不够

各级政府和媒体对于政府免费培训农民工的 “阳光工程”宣传力度不够,宣传不到位,导致广大农民工还不了解这项惠民政策。元宵节前,武汉各地的三场招聘会总共提供岗位近2万个,进场人数也有1万人,但报名免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寥寥无几。不少农民工压根不知道有政府免费培训的事,觉得免费不正常,“哪有天上掉馅饼哩!”很多农民工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培训,这个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政府就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没有很好的对农民工进行宣传。

这里借此文做点宣传。以北京市为例,对于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无 拖欠职工工资等违规用工记录的企业招用的外来农民工,其参加企业统一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初级、中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由政府对承担培训工作的定点培训机构给予一次性职业培训补贴。标准为:初级补贴400元/人,中级补贴500元/人,高级补贴600元/人。各地此项政策是一致的,补贴标准稍有差别。同时,去年全国总工会也宣布启动全国工会“千万农民工援助行动”,“援助行动”以援助农民工就业、免费培训为重点,同时向农民工提供免费法律咨询等维权服务和“一站式”帮扶救助。再如,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及总工会近年来为农民工培训提供了多种优惠,如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实行补贴,农民工只要是在上海工作,缴纳过综合保险(以前要求缴纳6个月以上,现在都已取消时间限制),取得证书后就可以获得培训经费一半的政府补贴。

(三)农民工培训流于形式,效果不理想

课程设置多在培训班开设前由各省级主管单位统一规划,这意味着课程设计是固定不可改变的,办学机构所做的只是按照政府设定的培训“格式”,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农民工放到培训结构中进行培训。有其他发展与学习兴趣的农民工将因不符合“格式”的需要而失去参加培训的机会。

目前扶贫、劳动、农业、教育、工会、妇联等部门均有培训任务和规划,但是培训投入和补贴标准不一致。受财政水平限制,贫困地区地方配套资金有限,培训投入明显不足,而有限的资源又分散在不同部门,但平均到地方的补贴资金并不多。培训机构要考虑成本,肯定是能省就省。其结果是培训效果不理想,再加上就业机会少,农民工觉得学了白学,更加不愿意参与培训。

在一些基层单位却以登记失业农民工情况为由,获取了农民工照片,身份证号码等信息,然后背着农民工制作好《失业证》,在区县劳动部门组织就业培训时,利用组织者“只数人头,不看照片”的疏忽,组织低保人员参与培训。而当农民工真正拿着自己的《失业证》申请培训时,却被告知“此证已进行培训登记”,而丧失培训机会。现在从中央到地方,有十来个部门参与培训,每个部门在总结汇报时,都表示自己培训了多少农民工。但是,真正就业了多少,真正学到一技之长的又有多少,很难有一个确切的数字。而且,每个部门都说自己在搞农民工培训,农民究竟应该去学那个部门分管的培训课程,很多人其实并不清楚。

三、政府做好农民工培训的建议

(一)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财政支持力度

根据《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政策措施,农民工培训经费实行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在财政支出中安排专项经费扶持农民工培训工作。而目前现实中,农民工的培训大多表现为农民工的个人投资行为――培训的资金主要还是由农民工自己承担,政府及用人单位投入严重不足。虽然2004年中央财政专门划拨2.5亿元用干农民工培训的“阳光工程”,但受资助的只有250万人,只能起到示范作用。虽然许多地方政府也拨款支持培训工作,但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资金短缺仍是制约农民工培训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我国提出以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新举措。按照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的方向,江西省各级政府财政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并将其纳人财政预算范围以确保与所在年份上一年度财政收入总量的同步增长。

(二)建立农民工培训的竞争激励机制 一是严格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农民工就业准入制度。就业前未接受生产安全、法律政策、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不能实现就业。一方面要求用人单位要从已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接受职业培训的人员中招收人员;另一方面要求各劳动力市场和职业介绍部门只对已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经过职业培训的人员办理求职登记和职业介绍服务,以此来激励和约束农民就业前参加职业培训。二是制定农民工接受培训的合理、优惠的费用政策。由于当前国家则政状况以及农民工培训数量巨大,所以国家还不能完全承担农民工培训经费,只能通过政府财政扶持和多方筹措资金的灵活优惠费用政策。例如,对于拟向非农部门转移的农民可以实行与城市下岗职工同等的就业前短期免费技能培训;对参加半年以上长期培训的农民实行优惠的学费;对进城培训的农民,政府要在住宿上予以优惠政策;建立奖励制度,对在岗参加职业培训的农民工实行基本工资保留,用人单位负担学费的政策;对参加培训后并在工作中有突出贡献或技术创新的农民工实行奖励等。同时,对已实现就业的农民工,实行按其职业技术等级和工作熟练程度的等级工资制度。通过上述政策和制度安排激励农民参加培训,提升拟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在岗农民工职业技能及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三是制定农民工培训的财政扶持政策。对高质量的农民工培训、可以财政拨款为主。即一面向劳动力市场、面向工业化、面向城市化,质量过硬的教育培训以政策扶持,使其在职业培训市场中拥有竞争力。

(三)加强农民工输入地与输出地的联系

一方面,劳动力输出地政府要重视农民工输出前的培训工作,使输出人员掌握一定的实用劳动技术技能;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强化农民工输入地政府对农民工的管理和职业技能培训责任。要重点支持劳动力市场和农民 工培训相关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在农民工主要输入地建立对农民工的需求数据库,在输出地建立劳动力供给信息库,并加强相互之间的协作与沟通,及时收集整理有关信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劳动信息网络。

目前在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中,江西省民办培训机构的参与率还不足30%,许多地方在加强农民工培训的措施中,仍把社会力量办学放在建立农民工就业培训网络的补充地位,不注重市场化运作。“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适应劳动力结构的新变化,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的要求。为此,江西省各级政府可以在加强全国劳动力信息网络的基础上,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通过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来激发和利用市场主体对需求的发现功能;积极扶持企业、民间培训机构和行业协会培训体系的成长;逐步形成、鼓励不同培训主体有序分工、公平竞争的体制和政策环境,进而实现培训与就业的有效对接。

由此可见,农民工培训这一项好的惠民政策要切实落实,真正惠及亿万群众,政府只有努力做到宣传到位、措施到位、监督到位,落实到位,才能够利用国家实施众多惠民政策之机建立地方政府在农民工培训上的良好机制。

第二篇:农民工培训中发挥政府作用探析

口沈央儿

关键词:农民工;培训;政府作用;探析

作者简介:沈央儿(1972-),女,浙江慈溪人,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

课题项目:2012浙江省社科联研究项目“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培训研究——以浙江省为例”(编号:2012N078),主持人:沈央儿。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6-0044-03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经济的发展也必然要从农业化方式中走出来,目前经济发展正经历着一个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过程。农民工问题既是农民问题的突出表现,也是影响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察调查报告》显示,2009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978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4533万人.这个数据近年来还在不断增加。但是农民工素质不高,缺乏劳动技能,仍然是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重要制约。同时,这些外出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比重占到76.5%.且多数没有参加过任何技能培训,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民工参与培训的比例也相对较低。农民工日益庞大的群体规模和十分缓慢的市民化进程之间的矛盾,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隐患。因此,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让他们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塑造其“有文化、懂技术、会生活”的新市民形象,成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主要目标。而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在农民工培训工作中有着不可或缺.以及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本文结合浙江省农民工培训的现状,作一探析。

一、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培训的现状——以浙江省为例

(一)新时代农民工的特点

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一是数量大、群体性强。农民工外出务工表现出较强的群体迁移特性,通过亲属、朋友的绑带关系进城就业占很大比例,现实显示,中西部一些农村地区,已经开始出现了大量的“空心村”现象,剩下老人与儿童留守.农村劳动力基本都常年出外打工,即使是没有进入大城市.也在不断向县城乡镇转移,如果从农村移民的整体倾向看.近年迁移的人口接近8个亿。二是流动性大。一方面农民工的职业流动性大,由于技术、能力有限,农民工只能从事中低层工作,经常是做完一个工程.就得换一个工作: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工外出打工就是为了提高收入,其工作地也是经常流动的,哪个地方待遇高就往哪个地方跑,区域流动性非常大,近些年一些城市出现的“民工荒”就是这种特性的集中体现。三是地位边缘化。由于农民工文化程度低、技能缺乏,大多从事着城里人不愿干的脏、苦、累的工作,农民工还难以被城市人接受、难以融入城市主流,同时农民工也无法享受城市市民的医疗、教育、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处在城市的边缘地位。

(二)浙江省农民工培训现状

浙江省地处东海之滨,是个经济大省.企业中务工农民的数量已经远远大于传统意义上的工人数量,因此,对农民工的培训显得更加重要。根据中央精神,浙江省委省政府通过各种方式紧抓农民工培训工作.2004年提出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政府通过计划分解、层层落实、目标责任考核等办法,着重做好农民工素质培训工作。到2009年底.浙江省绝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已经实现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截止到2010年底,全省累积培训农村劳动力1114.8万人.实现了874万人的转移就业。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加快推进.浙江省的农工民培训工作也及时做出了调整:一是转换农民工培训模式.逐渐由引导性培训向技能性培训方向转化.实现与稳定就业的对接:二是加强自主返乡农民工的自主创业和再就业培训,帮助农民工提升劳动技能或者重新学习掌握第二门技能,实现再就业、再创业。同时通过政府培训、企业培训和市场培训等多种渠道,为农民工提供培训平台。在培训经费上,采用政府、培养单位和培训个体多方承担、相互结合的方式,使社会各界共同承担起农民工的培训工作。企业通过自主培训,邀请专家上门授课和师徒结对传艺等方式,使部分农民工也学到了技能。社会机构的培训灵活多样.也为农民工提供了个性化的技能培训需求。通过几年的努力,浙江省的农民工培训取得了显著地成效.已经从“量”的适应性培训逐渐向“质”的提高性培训转化。

(三)当前农民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上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当前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体现出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工作进展不平衡,部分地区对农民工的培训工作不够重视,进度较慢;组织宣传不够深入细致,少数地方和一些小企业、家庭作坊式生产工厂的农民工培训信息未能得到及时传达.影响培训的覆盖率:培训水平参差不齐,一些乡村培训点的办学水平不高,缺师资、缺设备、缺实习训练场地,难以保证培训质量;培训层次尚待提高.不能适应企业对高技能员工的需求;农民工培训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培训机构分散、政府多头管理现象比较普遍等。

二、积极发挥政府在农民工培训工作中的作用

农民工是个大群体.农民工培训更是一个系统工程.而政府是农民工强有力的依靠。在中国城市化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政府应积极发挥作用.推进农民工培训的转型升级。

(一)加强宣传,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农民工培训不仅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而且要大力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以及各用人单位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体,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扩大社会影响.从而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有利于调动农民工培训各大资金来源主体的投资热情;同时.大力宣传和推广农民工培训工作先进县市的经验与运作模式,强化示范带动,积极挖掘农民工培训先进典型.特别是农民工通过培训后发家致富的事例.以事实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工,提高农民工的培训意识.鼓励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自觉加入到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行列中来,使他们尽快通过培训来实现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工,充分发挥其主体创造作用。

(二)整合资源,加强培训体系建设

政府应认真总结培训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提高农民工培训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和重大社会效益的认识.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的大趋势.从宏观和战略的高度开展对农民工培训需求的前瞻性研究与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地制定农民工培训工作中长期规划,以增强农民工培训规划的前瞻性,为动态地提高农民工培训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动适应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增强农民工培训规划对于农民工培训供给和培训体系建设的引导作用,在当前农民工培训需求不断扩大且加快分化的背景下,整合集成现有的教育培训机构和培训资源.因类制宜地突出农民工培训的重点.通过调整、组合、配置、共享、集聚和重构等方式,把政府内部彼此分离的职能和政府外部参与农民工培训又拥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其他组织以及分散、闲置、低效益运转的教育培训资源,整合成为农民工培训提供优质服务的培训体系.使农民工培训资源中的各要素优化配置、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促进培训供求的协调衔接.以发挥政府公共资源的最高效能和农民工培训体系的最大效益。整合社会培训资源,积极引导职业院校、就业机构、民办培训组织以及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同时,对现有的培训基地进行动态管理,通过优胜劣汰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农民工培训基地的市场化和规模化的发展。完善政府机构对农民工培训的功能定位与促进非政府培训机构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功能互补的多元化农民工培训体系,进一步增强农民工培训体系对于农民工增收和扩大就业的支撑能力:把加强农业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完善农业劳动力转移转业的服务体系与政策环境结合起来.缓解农民工对城镇就业和生活的不适应性.消除其在城市的“过客”心理,消除对培训的潜在需求有效转化为现实需求的重重障碍。

(三)加大投入,形成多元融资机制

农民工培训是一项惠及农民工、企业、地区乃至全社会的公益事业,属于准公共品,政府、企业、培训机构和农民工在其出资中均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应首先逐步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并纳入财政预算范围,确保其长期稳定增长;在财政支持资金总量增长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对农民工培训的补贴标准和补贴范围,使服务地方经济的外来农民工都能享受到政府给予的关怀和优惠政策。企业在提高人力资本投资认识的基础上.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多元化农民工培训投入机制的份额。与此相对应的,企业通过提高待遇、提供更多社会化服务等方式来减少农民工的流失,降低对农民工培训投资的风险。对于其它所有资金来源做好统筹规划、激励资助和协调落实,不断优化财政和其他主体对农民工培训的支持方式.加强财政和其他支持资金的使用监管.提高农民工培训的质量和效果,最终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融资体系和机制。

(四)优化内容,提高教育培训实效

政府有关部门要牵头做好市场对劳动力需求的预判预测,并且要根据经济发展状况,科学及时地调整培训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订单式”培训.保证培训质量的高效性。针对不同岗位、不同行业、不同工种的农民工.国家应根据行业标准和市场实际需求.对其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要进行市场细化,缩小培训内容与农民工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编制符合农民工培训的系统教材和统一的标准。必须突破培训的单一性与局限性.在培训教育农民工基本工作技能的同时,扩大教育培训面,对职业技能、综合能力与文化素养等方面也要进行渗透性培训.同时开展心理疏导和生活技巧教育,增加人际交往、个人修养、交通法规、基本法律等方面的培训。工作技能与生活技能并重,自理能力与身心健康并重.从整体提升新移民的综合素质.成为现代复合型多能力应用型人才。同时要注意区分层次,对文化水平较低、没有专业技能和稳定收入的农民工.主要以实用技术培训为主:对于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农民工,要实行岗位培训,使其掌握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于农民工中的精英人物,因其具有一定的生活、生产技能,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并已经在城市长期生存发展的新职业工人.政府除了通过自上而下的途径来推进.还应对农民工自发组织的培训予以支持和鼓励,形成稳定的机制,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条件。对于有条件的农民工.还应加强创新创业培训力度。同时采用就近培训原则,让培训进社区进门栋,让农民工充分感受培训就在他们身边.尽快开办夜校,短班,记分制等学习方式,方便农民工学习。培训以定点和定向培训为主,在城区和各县、市、区设立若干个农民工培训中心,分地区对农民工进行系统培训。也可采取逐级培训的方法.努力扩大培训的覆盖面。注重培训内容的层次性和针对性.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只有培训形式和培训内容更加契合农民工的需要,贴近农民工实际,才能调动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在具体的培训进度上.要把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有机结合起来,采用多种培训并举,使农民工在提高增强增收、就业和实现自我发展能力的同时,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和现代产业竞争、就业竞争的挑战,提高农民工的市场谈判能力、参与发展决策能力、社会发展需求的表达能力以及争取相对有利的政策地位的能力.从而促进城市化协调发展机制的形成。

(五)完善机制,推动培训工作长效发展

逐步完善农民培训工作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投入机制、联动机制、调节机制、市场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农民工培训工作长效机制.促进农民工培训体系框架中的政府主导型和市场导向型两大农民工培训系统有机结合,并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构成政府主导和统筹、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积极协作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运行机制和完整的农民工培训体系.在市场化运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潜力。必须将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发展视作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政府重点培育、引导农民工培训市场发展,创建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切实做好有关农民工的培训规划.确保培训扶持政策的有效执行:做好相关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协调工作,建立对各培训机构在农民工培训效果上的评价和奖惩机制,加强对农民工培训市场秩序的监管.严格检查监督农民工培训专项财政支持资金使用情况的:强化市场对农民工培训机构的筛选机制,积极鼓励行业部门、教育部门和社会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培训市场,努力改善各类民办培训机构的政策环境,通过公平竞争,促进不同类型培训机构的成长和发展.通过对培训质量的检验和评价来争取培训资金和政策支持:引导农民工培训机构进行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加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农民工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信息平台建设:引导劳动力输出地和输入地政府及相关企业、培训机构和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机构之间加强合作。逐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形成“培训在前,就业在后”的就业机制,政府及时推进体制治理与法律完善,修订公民身份与公民权利的对等要求与农民工移动承接机制,切实维护公民合法的政治经济权益,特别是自由权、平等权、参与权、居住权、劳动权、休息权和社会福利权等。经济大潮维护和稳定务工人员,必然要求努力消除公民身份的差异,确保全体国民享有平等的公民权。建立农民工的利益保护机制,消除其后顾之忧,为农民工培训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面对市场需求.鼓励培训机构提高农民工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并拓展培训领域.引导和激发农民工的培训需求。在培训供给方面.实现政府与培训机构的分工协作,促进培训供求协调。

第三篇:农民工就业培训问题调查报告

**县农民工就业培训问题的调研报告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农民的核心是就业,就业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有效措施,而且也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本人利用下乡的机会,就**县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开展了调研,现提出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以供参考。

一、农村劳动力状况方面

**县辖19个乡镇,210个行政村,2010年底,全县总人口13.6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28万人;总耕地面积14.3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16亩;农村劳动力7.38万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3.2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4%;男性劳动力3.94万人,女性劳动力3.44万人。

二、劳动者素质方面

2010年底,**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文化程度4320人,占农村劳动力的5.85%,初中文化程度1.3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18.16%,小学文化程度3.3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5.66%,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及文盲2.23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0.25%。

三、**县开展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要做法

(一)组织领导及网络建设方面

今年**县对劳务经济工作早安排、早部署,在年初召开的全县劳务动员会议上,县政府与各乡镇、县劳务移民局签订了《劳务经济目标管理责任书》,将劳务经济指标任务进行层层分解,责任到

人,使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劳务部门更加重视劳务输转工作,加强了对农民工就业工作的领导。全县19个乡(镇)成立了劳务工作站和劳务公司,配备人员57人,在210个行政村各确定一名劳务信息员,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劳务培训及输转的领导机制和网络。

(二)劳务培训方面

为了使广大劳务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劳务市场,县政府成立了劳动力技能专门培训机构,劳务、扶贫、农牧、社保、人事、妇联、团委、职中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为保证劳动力技能培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县上积极整合资源,一是将农牧、教育、扶贫、社保等部门的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决定由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劳动力技能培训中心承担全县劳动力技能培训任务,专门开展培训工作,并投资购置了一些必需的培训设备,加强了师资力量,改善了办学条件。二是在河川人口集中,有条件的乡镇设立劳动力技能培训点,方便群众就地培训,对家离培训点较远、生活困难的群众发给生活补助和住宿补助,做到了技能培训资源的平等享用。三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培训。劳务部门多方搜集用工信息,根据所掌握的用工信息和农民群众的生产技术需求,进行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认真总结和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把培训和输出更好的结合起来,为农民送上一把外出务工的“金钥匙”,帮助他们打开务工和增收之门。今年以来,全县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6期,培训劳动力2.225万人,其中技能性培训0.475万人,引导性培训1.77万人。培训涉及家政服务、餐饮、采矿、计算机应用、电焊、保安、建筑、机械操作等十几种行业。通过培训,使我县90%以上的劳务人员掌握了一门实用技术,走上了就业之路,经济收入比培训前增长了10%以上。经过大力开展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输转层次和质量,全县劳务输转呈现出了几点鲜明的特点:使劳务输转由苦力型、数量型向技能型、质量型转变;从组织化程度看,基本实现了由盲目分散型向有组织规模化输出转变;从输转层次看,基本实现了由单纯的务工挣钱向增收和创业并举转变;从务工时间看,逐步由临时性、季节性务工向固定性、长期性务工转变;从输转形式看,由游击型向军团型,由“箭头型”向“米字型”转变。

(三)劳动力输转方面

作为全县最大的的项目、最大的产业,县委、县政府近年来始终抓劳务输转工作不放手,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种途径主动出击,在省内外农民工输入的重点城市寻求劳务市场,不断拓宽劳务输转渠道,扩大输出规模,提高组织化程度,劳务输转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近年来,县上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一是加强与用工单位的沟通和建立良好的劳务协作关系。二是巩固扩大老基地联系和发展新基地,着力打造**保安、家政服务两大劳务品牌,形成特色优势,走以品牌占领市场,以品牌增加收入的劳务输转新路子。三是在北京、新疆江苏宜兴等地已经开辟4个劳务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求扩张,继续与上海、天津等中心城市和宁夏、内蒙、青海等省外城市及沿海发达地区一些工资待遇高、生产生活条件好、社会保险有保障的用工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据调查了解,**县劳务人员遍及全国十多个省市,主要从事保安、家政服务、建筑、浆砌、采矿、汽修等行业,其中保安和家政服务已成为我县两大劳务品牌,在北京享有良好的声誉。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县上积极调整输转策略,借助灾后重建和中央扩大内需的投资机遇,继续巩固原有输转成果,积极开拓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劳务市场,2012年以江苏省宜兴市对口帮扶我县为契机,在我县

召开了多次劳务人员招聘会,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鼓励劳务人员县内就业。截至目前,全县共输转劳务人员3.81万人,创劳务收入3.84亿元,其中共向江苏宜兴等地输转劳务工6400余人,创收7000余万元。金融危机对我县劳务输出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县内灾后重建、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了就业岗位,对拉动劳务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当前劳动力培训输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技能较差,培训难度大。一方面,农民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的思想较突出,培训观念淡薄,部分劳动力主动参与培训的意识较差。另一方面,劳动力文化程度、年龄结构、需求意向参差不齐,培训对象不统一,接受能力有限,只能开展一些粗放型专业的培训,培训工种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形成品牌优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务输转工作。

2、劳务技能培训基础薄弱,培训设施不健全。技能培训工作滞后且层次低,严重制约着农民工培训质量的提高和培训需求。动态管理培训资源的难度较大,不便于及时掌握培训的增量和存量。由于贫困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的随意性较大,变化快,流动性强,加之信息体系本身的局限性,致使县级很难对培训资源进行动态管理,资源库更新较慢,不能及时了解培训资源的变化,使扶贫培训计划与实施严重脱节,不利于培训工作的开展。

3、“订单”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无形中增加了培训的风险和成本。现行企业的用人机制决定了企业用工选择的多面性,即:成本最低,质量最好,“订单”数量随市场劳动力供给变化而变化。同时,剩余劳动力之间的竞争也决定了企业用工机制的不确定性。而恰恰是这种不确定性,给贫困劳动力培训带来了一定的风险,致使培训

不能完全做到有的放矢,无形中增加了培训的成本。

4、培训资金不足,不能满足培训的实际需要。一方面,由于资金投入有限,粗放型、劳动密集型等低技术专业成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如建筑、家政服务等专业,而一些高技术、知识型专业则由于培训成本相对较高周期较长而无法开展,如开展电子专业培训,训期最短需要半年时间;另一方面,有限的资金投入决定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只能以短训为主,只能培训一些专业的一般性常识,若需要进行深层次的培训,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由于我县财力十分拮据,劳务输出经费严重不足,特别是正常的工作经费和劳务输转经费得不到足额保障,致使劳务市场考察和与用工企业的有效衔接及输转工作开展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有序组织输转的进程。

5、全县劳务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有些乡镇主要领导认识的偏差,劳务工作站和劳务公司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本乡镇劳务经济工作只喊在嘴上,没有落实在行动上,导致劳务输出宣传引导组织不力,怕承担劳务纠纷和矛盾,存在劳务输出底数不清、输转方向不明、劳务收入不清以及劳务带头人、劳务中介组织培育不到位等问题。

6、劳务基地建设工作滞后,信息沟通不畅。由于我县仅在北京、新疆有劳务基地,加上去年与宜兴建立了良好的劳务合作关系外,其他地区也缺乏劳务基地,导致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对接,劳务信息捕获量小,务工就业面窄,劳动力资源开发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给大规模的组织输转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7、劳动输出对当地社会带来了深层次影响或社会矛盾。一是

老人的赡养成为现实问题。相当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的双亲甚至是夫妻双方外出务工涉及四亲老人的赡养、就医陪护等问题十分突出,很多有儿有女的老人成了事实上的孤寡老人。二是子女教育受到影响。很多劳动力夫妻双方外出就业,长时间将子女放在家里由年迈体弱的老人代为照顾,孩子大多接受的是老人们过时的过于传统的耳濡目染的粗放教育,这不仅影响孩子正常受教育,对孩子的有效监护力度也大打折扣。三是家庭成员感情疏远。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常年在外,与自己的父母、子女、配偶长期两地分居,久而久之,感情疏远,亲情淡化,致使家庭不和谐问题日益严重。四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家庭离异愈演愈烈。外出务工人员由于生活环境发生变化,经济条件得到改善,接触社会面不断拓宽,思想观念也随之改变,相当一部分人产生见异思迁、喜新厌旧、厌倦回乡思想,抛弃父母、子女、配偶现象时有发生,给家庭带来重大创伤,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一些家庭由于离婚导致支离破碎,且再重新组建家庭的希望十分渺茫。五是外出务工人员在家的一方配偶精神上、经济上、体力上不堪重负。精神上:一方面,由于一方外出,在家一方自然而然挑起家庭重担,饱受精神和生理需求煎熬,且担心配偶常年在外,会抛弃自己和家人,加之许多纷繁复杂的家务事和沉重的家庭负担,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心力交瘁;另一方面,家庭成员间的矛盾调处集于一身,常常处于风头浪尖,在老人和后代夹缭中压的难以喘息。经济上:外出务工一方寄回有限的资金,常常使在家配偶一方入不敷出,时常捉襟见肘,尽管精打细算,还是难以应付方方面面。除生产生活必须开支外,亲戚、家庭、社会关系的人情事礼使在家一方经常感到尴尬,久而久之亲戚疏远,家庭淡化,社会关系不往来,时常感到孤独无援,在家一方借钱负债

是常事,有了病只能与病魔抗争,最多找一些土单方、土医生简单治一治,许多老人的病根本就得不到及时治疗。体力上:外出务工人员多为男性,在家一方多为女性,除了搞好自己家庭繁重的体力劳动之外,还要帮助亲戚、家族、朋友家干体力活,甚至连犁田、耙田、等这样的重体力活都得干,原因是自己请不起人,也请不到人,更何况自家有事时还指望邻里乡亲能给帮忙,所以不得不去帮工、换工。六是农民工普遍素质不高,大量外出流入,引发许多社会问题。由于农民工流动性大,城市管理难度加大,由于法律意识淡溥和生活生存所迫,社会治安、违法刑事犯罪在农民工身上发生的几率很高,近些年内打架斗殴、盗窃、两抢、流氓活动、制假、贩假、违法生育等许多违法犯罪活动都与农民工有关。在一些东南沿海地区,有的地方流入的农民工超过当地人口,在为他们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给当地社会秩序的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七是农民外出务工逃避计划生育问题十分突出。有的是为了生活外出务工几年,回来后就成了超生对象,有的是恶意超生,在逃避计划生育的同时,出去务工挣钱,使超生形成事实后返乡,相当一部分人构成超生游击队。诸如此类的现象给计划生育部门的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八是劳务输出给农业生产带来不便。外出务工家庭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诸多不便,主要体现在农业的种、管、收三个过程。当前,农作物的播种、管理和收获都需要由劳动力完成,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导致农业生产缺少劳动力。如种子的购买、耕作、播种等都需要劳动力来完成。在以农业为主导的农业大县和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农村土地大多种植传统农作物,实行常规种植,在管理过程中,农作物的锄草、施肥、喷药等均需要劳动力去实现,庄稼成熟后收割、脱粒、晾晒等同样需要劳动力去完成。九是劳务输

出凸现农村文化生活的匮乏。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在青壮年群众大多外出务工的状况下,无人干文化事业的现象已初步形成,导致农村留守人员年龄长者整天沉迷于打麻将,烧香磕头搞封建迷信,留守儿童整天沉迷于网吧、电子游戏中,以至于荒废学业。陈规陋习的滋生暗长,已逐步腐化人们的心灵,导致留守人员无心发展文化事业,传统文化濒临流失。十是农村姑娘外出务工,造成本村男性单身增多。由于农村大多数姑娘在外地务工,见的世面广,眼界也就自然开阔了,早已对家乡落后的经济条件厌倦了的姑娘们,一旦遇到经济条件较好的外地男青年就跟其在外地成家落户,从而造成本村经济条件较差的男青年找不上对象的现象普遍存在。

五、建议

1、应不断加大劳务输转工作考察力度,建立新的劳务基地,将劳务输转工作的重点放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北京、新疆等地加大劳务输转考察力度,加强劳务基地建设,以更好的促进我县劳动力与劳务市场的对接、提供劳务信息以及加强对务工人员的管理和维权服务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2、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层次性,树立品牌,突出特色。开展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不可能整齐划一,搞一刀切,必须要考虑到劳动力的文化层次、需求差异、年龄结构和实际接受能力,要分层次、分类开展培训。对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素质较好的劳动力可以开展一些技术型、知识型专业的培训,而对一些文化素质较低,可接受力较差的劳动力,可以开展一些粗放型专业的培训,做到培训因人而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按照市场需求,结合本地劳动力资源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有特色、能突出本地劳

动力资源优势的技能培训,突出劳务特色,创立劳务品牌,形成劳务优势,增强劳务的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力,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进而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本。

3、应加大劳动力培训资源的整合力度,建立健全劳动力培训制度和培训设施,加大劳务技能培训经费的投入,从而提高农民工培训质量,促进输转规模和订单输转的发展。加大对培训的投入,提高培训的数量和质量。必要的培训投入,是提高培训质量的首要前提。一方面,按照目前的市场需求,拓宽培训领域,加大对高层次专业培训的投入力度,提高受训学员的技能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劳动力的高层次培训,高起点就业,高效益创收。另一方面,增加对培训体系建设的必要投入,使培训工作体系更健全,功能更完善,更好的为农民转移技能培训服务。同时,增加对一般层次劳动力培训的投入,针对不同年龄结构和文化层次的劳动力开展不同专业的培训,扩大培训面,提高培训的辐射示范效应,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健全、完善培训工作体系。培训工作体系的建立,是保证培训能否成功和质量高低的前提。完善的培训工作体系,应包括功能完善的信息工作网络、培训网络和输出网络。培训信息工作网络应建立县、乡、村三方一体的工作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县劳动力信息资源库和乡镇、村劳动力信息资源平台,上下联动,动态管理劳动力资源,及时掌握各乡镇、村的劳动力资源变量、存量和增量,使计划和组织实施相互统一;建立功能完善的培训网络,须在培训的前期准备、组织实施、培训管理、师资培训等方面下功夫,做到培训的高质量,管理的高效率;建立服务体系健全的输出网络,搞好培训机构、主管培训部门与输入基地的联接,保持培训专业与

输入基地的高度一致,提高培训的后续保障,实现劳动力的稳定就业。

5、拓宽输出渠道,实现劳动力多层次、宽领域就业。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发挥部门所长,开展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如:要利用对外办事机构的协调、联系、桥梁作用,通过他们提供的就业信息开展培训;要发挥外出创业和返乡创业人员的作用,加强与他们的联系,通过他们提供的就业机会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输出,要进一步发挥职业中介的作用,健全劳动力市场,形成劳动力输出的市场化、职业化和规模化,促使劳动力大规模、多层次、宽领域转移,使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更好的为扶贫开发服务,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要以“江苏宜兴—甘肃**”劳务合作招聘会为契机,进一步与江苏宜兴劳务部门建立良好的劳务合作关系,巩固和扩大劳务输转成果。

6、加大资金投入,将劳务工培训和输转经费列入政府惠农政策,使每个农民都享受技能培训和终身受教育的权利,使改革开放的成果真正落实到每一位农民,以提高农民致富能力。

第四篇: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问题

应用化学0901 李闯 20091899 民工问题,是指中国大陆农民进城从事非农工作,却未改变农民身份,未被城市认同接纳,他们处在产业的边缘、城乡的边缘、体制的边缘,由此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主要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在异地从事农业代耕。视为代耕户。代耕城市发展中被丢荒的闲置农田。)。“农民工”是一个带有歧视性的自相矛盾的称谓,但深刻反映了他们的“边缘人”状态。他们在农村有地,但离开了;他们在城市工作,但没有城市户口,不享受社会保障;他们为城市贡献巨大,基本上的劳动力工厂都是农民工,他们向往城市,但不被城市接纳,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 国务院指出,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十分突出,主要是:工资偏低,被拖欠现象严重;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培训就业、子女上学、生活居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困难,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不到有效切实的保障。这些问题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和纠纷。

农民工问题的根源,在于城市政府和市民对农民进城务工的自私荒谬认识(让农民进城为自己服务,但子女教育和伤老病死都回老家)和依靠自己的垄断权力而排斥农民,长期实行二元户籍制度和一系列愚蠢的歧视政策。决目前“ 民工荒”的应对之策。解决农民工保障问题必须消除目前存在的认识上的误区,同时在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也不能操之过急

表现方面

据有关“权威”方面的调查说,我国农民工数量已超过2亿人,已经成为城市社会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人多了,事也就开始多了。于是各种和农民工相关的问题就来了,听得多的莫过于被拖欠工资,生活含辛茹苦之类的,而那些皆大欢喜,高高兴兴地场面通常只有在他们受尽了委屈之后才会有的,人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难道农民工所期待的“玉”就非得经过艰难困苦不可?

从乡村到城市——他们在城市开始了寻梦之旅。梦总是美丽的,但现实总是残酷的,就算不残酷,也是不如想象中的那般美好的。看惯了农民工的悲惨,听惯了农民工的辛酸,而他们那无边的苦海,要到何处才算是岸?

现在的时代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时代,也是一个现实的时代,就因为如此,才使得权利的是否得到保护也要看个人的经济实力和地位了。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某些原因,农民的经济资源分配得少,社会地位明显不高,权利自然而然就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了。长此以往,问题就出来了,因为贫困所以就出来打工赚钱,想打工赚钱就必须得到很好的权利保护,而想得到保护就得有很高的经济地位,又因为地位不高,应得的权利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打工也是难上加难了,所以就注定要接着贫困下去,就像一个无解的方程!

众所周知,无论是在我们的媒体报道中还是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之下,我们的农民工始终只是农民工,是我们话语里的“他”,是需要城里人帮助的“他”,而不是权利的受者――“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农民工无法在公共领域表达自己所想表达的,也因为没有良知之士或媒体为他们做代言,就算有的话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良知之士的见解能使几个人信服?媒体之语又有几分力道?或是出于良心,或是出于社会稳定的功利性,而真正想帮又能帮的又有几个?

只听说因为拖欠工资而致农民工示威游行或绑住欠他们工资的人的,而没有听说哪个“城市工”因此而做出如此“不可思议”“没有法律意识”的事的。这都是因为什么?归根到底,因为农民工就是农民工,而城市工永远是城市工,两个不同等次的人,话说劳动是美德,无上下贵贱之分,但到了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上下与贵贱就出来了。城市工遭“冤”时有“包青天”――仲裁委员会,工人委员会什么的协调机构,可当农民工比窦娥还冤时,能找的有谁?能帮的又有谁?求天不应,求地不灵,这就是当代的农民工,只有在某些人再也看不过去时,那些“无法无天”的行为才有些收敛。而现在,路还是漫漫,农民工的权利问题仍然严重!

在过去的时候有三座大山压在全中国人民的肩头,但到了现在,那旧的大山没有了,却又有新的三座大山开始压在了我们的农民工身上:改善住房条件成了农民工最迫切愿望;打工赚的钱很大一部分用于支付过高的生活成本;教育开支成为大多数农民工家庭最大的一笔支出。前两座大山暂且不作分析,在这里仅仅对“教育”这座大山作个简单的叙述:

在农村我们讲“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但在有些农村,穷的还是教育,苦的还是孩子,难道这种悲剧还要在城市里重演?都不希望重演,但农民工的孩子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在城市还是有的。在城市,城市工子女有人人所属地学校入读,而农民工呢?想活下来就得出来打工,为安心打工就得带上孩子,带上孩子就得让他们上学,想上学就得面临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试想一下,如果有那么多的钱有那么大的能耐,农民工还会是农民工吗?还会受尽背井离乡之苦来到城市吗?这又是一个无解的方程!

两个无解的方程压在了农民工的心头,何时才能出头? 农民为什么出来务工?种田不好,做农民不好,想做一个想象中的工人,可到了城市他们才发现,做一个工人也是那么的难。

总而言之,可以简单地说来,农民工的民工身份是定了的,仅仅限于“民工”这一层,再严重一点,就是连“公民”都算不上,因为应有的权利都的不到有力的很好的保护。我们讲一个人在社会中之所以可以称为“公民”,是因为他最基本的权利可以得到保护。而农民工呢?不!因为农民在法理意义上的“公民”地位仅仅是个虚名。借用鲁迅前辈的一句话,“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在这个地方,我们大可不必说地那么重,说“长此以往,‘工’将不‘公’”就好了。

说来说去,就归结到了农民工自身的问题了,说来说去,就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了。我们讲“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可依照现在看来,拥有中国半数以上人口的农民的教育问题都没有搞好,经济从何发展?时时刻刻都在提“三农”问题,讲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可最基本的农村教育问题都没有搞好,“三农”问题完善解决的那天会是在何时?

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之后,会出现很多难以想象难以克服的困难,我想那都是暂时的。在这个时候,就是要抓重点,下猛药,不能让这个问题一直都是个问题了。农民工问题由来已久了,不能一直拖着。人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民正是农业活动的主体,农民不被重视,农民工越来越多,农业发展成为空谈;农民工不被重视,城市经济发展也将成为空谈。

历史的车轮早已经跨入了21世纪,是时候让那些“低头看地”的人们来“抬头看天”了!农民工问题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社会问题,但是我们已经不能再等待了,不止是农民工本身不能再等下去了,就算我们为孩子们考虑一下!

案例

一、“没想到你们这么快就帮我把工资要回来了,太感谢你们了,感谢高县法院法官。”11月17日上午,江安县迎安镇天水村农民工张新凯拿到2万8千元工资时,他边作揖边对高县人民法院来复法庭法官说。

事情得回顾到2008年7月,宜宾江安县迎安镇天水村农民工张新凯与宜宾县柏溪镇包工头周某签订206省道宜筠路段某处的水沟、路肩施工协议书。协议由张新凯组织民工施工完成该路段工程。随后张新凯组织了家乡十余名民工进场施工,工程竣工后,张、周二人进行了工程结算,周某应给付张新凯人工工资78385.60元,周某给付了部分工资后尚欠28385.60元。张新凯多次向周某催收工资,周某接到电话,晓得是要钱的不接,找到他本人他说没有钱,叫把他杀了算了,放他血来还,就是耍赖。张新凯开始了长达三年的讨薪路,万般无奈之下,张新凯只得将周某告上法庭。

来复法庭受理此案后,在第一时间启动了农民工讨薪“绿色通道”,积极指导农民工们选出代表,书写起诉状,准备居民身份证复印件,整理证据材料,办理诉讼费减免等诉讼基本手续,随后立案并通知周某协调此事,在承办案件法官耐心细致的说服、劝说下,包工头周某终于同意把所欠工资打在法庭专用帐户上。于是就有了开头的一幕。

笔者向法庭负责人罗国富庭长了解到,高县法院来复法庭自开展“人民法官为人民”、“警民亲”等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坚持为民司法的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结合审判工作实际,找准切入点,注重案件的速裁速调,加大保护象农民工这样的社会特殊、特困人群的合法权益的保护,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的审判效果,迎得群众的赞许。

据了解,该庭今年共审理各类民事案件145件,调解率达80%。

二、建筑公司支付的农民工工资,被承包工程的包工头挥霍一空,恶意拖欠农民工35万余元工资不予支付,还藏身隐匿。日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检察院以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包工头吴立依法批捕。

今年初,吴立从哈尔滨市一家建筑公司承包了某工程的五项分包工程,雇用了100多名农民工施工。工程在8月末完工,吴立却在尚拖欠40多名农民工工资共计35万余元的情况下,玩起了人间蒸发。拿不到工资的农民工来到哈尔滨市劳动保障监察局投诉吴立。该局在调查中了解到,吴立曾从建筑公司支取了69万元人工费,却没有足额将钱款发给农民工,还隐匿了起来。哈尔滨市劳动保障监察局认为,吴立涉嫌拒不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且数额较大,迅速将此案移送哈尔滨市公安机关。公安机关立案调查,并很快找到了吴立,但此时他已身无分文。

归案后吴立承认,他拿到人工费后未全部支付农民工工资,而是用来堵其他的债务窟窿和个人挥霍。为躲避追讨工资的农民工,他关闭了手机,频繁更换住处,目前,其名下未发现任何财产。

该案移送哈尔滨市检察机关,办案检察官审查后认为,吴立在被责令支付拖欠的劳动报酬后,仍拒不支付,数额较大,符合刑法修正案(八)中关于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规定,吴立涉嫌犯罪行为证据确凿,事实清楚,遂以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将其批准逮捕。

三、2011年11月16日,农民工程永祥到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人民法院审监庭询问自己的案件何时宣判,一位副庭长说等待上法院审委会审查,目前尚无结果。

12年了,程永祥已经数不清自己去过多少次法院。

12年前,程永祥在工作过程中受伤,落下三级伤残,丧失了工作能力。

12年来,程永祥依法维权,不断走法律程序,一直未获得工伤待遇。

程永祥怎么了?落下了残疾却得不到赔偿„„

【工伤致残包工头跑了】

程永祥今年40岁,祖籍河南省洛宁县。

1999年初,程永祥从河南洛宁来到三门峡市打工。5月1日,他和另一农民工冯学成一起到包工头王炳强承接的河南中原黄金机械厂家属楼楼顶防渗工程工地工作。

5月19日下午5时,程永祥和冯学成在清理水箱下水管时,因水管触及高压电线,一声巨响,两人被电流击倒„„冯学成因伤势过重死亡,程永祥保住了性命。

事故导致程永祥终身残疾双手食指、拇指、两膝关节电击伤,丧失劳动能力(法医鉴定为三级伤残)。劳动部门认定程永祥为因工负伤,但待遇至今没有落实。

事故发生第二天,包工头王炳强逃之夭夭,至今下落不明。

治疗的过程中,河南中原黄金机械厂在为程永祥支付了7000元医疗费后便不再过问。该厂劳动服务公司承担部分医疗费用后认为,工程已承包给了王炳强,且有与项城市防潮公司签订的合同,其与程永祥、冯学成他们没有劳动关系,也没有义务再承担医疗费。

程永祥是个孤儿,自出了工伤后便衣食无着,长期脖子上挂着牌子坐在闹市街头乞讨为生。

2003年,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三门峡市社会福利院收留了他。

【诉讼之路反反复复】

1999年8月,程永祥向三门峡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诉。仲裁委员会认定中原黄金机械厂与项城市防潮公司签订的工程承包合同因主体资格不合法(防潮公司未在工商行政部门登记注册)而无效;包工负责人王炳强支付申诉人程永祥伤残事故赔偿金3万元;在包工负责人不能支付的情况下,厂方承担连带责任。

1999年12月,程永祥以裁决赔偿数额偏低为由向一审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2000年6月,一审法院判决,认定程永祥在施工过程中未注意安全、盲目操作,自负20%的责任。

程永祥不服,上诉至三门峡市中级法院。二审法院中止了审判程序,等待劳动行政部门对程永祥的工伤认定结果。

2001年8月10日,程永祥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办理了残疾人证。

2003年1月7日,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为程永祥出具了工伤认定书,认定其因工负伤。河南中原黄金机械厂劳动服务公司不服工伤认定,申请行政复议、进行行政诉讼。

2004年1月,认定程永祥因工负伤的行政诉讼以企业败诉结案。

2004年2月,该案恢复审理后,二审法院裁定此案发回一审法院重审。

2004年11月15日,三门峡市委书记作出批示,要求“依法抓好落实”;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也向法院发函要求依法办理。

2005年1月28日,程永祥接到重审法院判决,驳回程永祥要求中原黄金机械厂承担民事责任的诉讼请求。

2005年2月22日,笔者采访程永祥时,他手捏判决书声泪俱下。

河南省高院《关于当前民事审判中若干问题的意见》里写明:“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人身遭受损害,如存在侵权人的,劳动者可以工伤为由提请劳动仲裁,也可以侵权为由直接起诉侵权人。用人单位在按工伤对劳动者进行安置后,可以就自己所支出的费用向侵权人进行追偿。”程永祥认为河南中原黄金机械厂就是用人单位,包工头逃跑了,现在就应该由厂方垫付自己支出的费用。

重审一审判决后,程永祥上诉至三门峡市中级法院,要求撤销一审判决。

2005年9月19日,二审法院下达裁定书,撤销重审一审判决,同时驳回程永祥要求享受工伤待遇的诉求。

程永祥不服,向当地检察院提请抗诉。

2006年11月,河南省人民检察院认为,“三门峡市中级人民法院(2005)三民终字第80号民事判决适用法律错误、违反法定程序,实体判决不公”,要求法院再审。

2008年1月,三门峡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再审后作出裁定:

一、撤销本院(2005)三民终字第80号和湖滨区人民法院(2004)湖民一初字第397号民事判决;

二、发回湖滨区人民法院重审。

此后,程永祥依然没有盼来工伤待遇的落实„„

2010年11月26日,河南省高院作出裁定:撤销湖滨区人民法院(2004)湖民一初字第741号民事判决、三门峡市中级人民法院(2005)三民终字第85号民事裁定、本院(2008)豫法民申字第00783号民事裁定和本院(2009)豫法民申字第3125号民事裁定;指令湖滨区人民法院对本案进行实体审理。

2011年8月26日,三门峡市湖滨区法院开庭重新审理程永祥工伤待遇纠纷案。

在当天的庭审中,原告程永祥认为自己受工伤事实清楚,并经劳动行政机关认定、司法鉴定和生效判决所确认,但被告河南中原黄金机械厂劳动服务公司,至今拒绝履行《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法定责任,拒不承担原告伤残待遇,造成多年的诉讼以及今天的重审。

被告河南中原黄金机械厂劳动服务公司代理人认为,有关程永祥的工伤认定是错误的,不能按工伤待遇赔偿。

法官最后宣布,此案庭后报经有关领导,待法院审委会决定后宣判。

截至发稿时,法院对该案没有作出判决。

【艰辛的生活依然继续】

程永祥在维权路上苦苦奔波12年,备尝世间艰辛、人情冷暖。他从小跟随外婆长大,不到7岁就开始孤身在外流浪,如今没有一位亲人。要讨回自己的合法权益,身无分文的他时常感到走投无路,几欲轻生;但一路走来,程永祥也得到过许多好心人的无偿帮助,让他时时希望能够“报恩”。

这起劳动争议历经劳动仲裁、民事诉讼、工伤认定、行政复议、行政诉讼„„郑州挺进律师事务所、三门峡蓝剑律师事务所、河南共同律师事务所、三门峡崤山律师事务所的多名律师先后为程永祥提供法律援助。

这些年,在政府的关怀下,伤残后更加无依无靠的程永祥先是得以在福利院安身,后当地民政部门为其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

2011年年初,程永祥被安置住进了政府的廉租房。程永祥每月只有260元的低保金,常常食不裹腹,但当地不少市民或老乡不时“这个10元那个5元”地资助他,有一个看厕所的老人甚至常常免费让他用自己的公用电话。每每提起这些事,程永祥都感激涕零。

11月15日,在这个北方大多数城市开始集中供暖的日子,程永祥的生活会暖和些吗?笔者拨通了能够联系到程永祥的电话。笔者:你住的地方今天供暖了吗?

程永祥:没有,因为我交不起采暖费。

笔者:现在受伤的地方还会疼吗?

程永祥:疼。晴天好点,变天的时候就疼得厉害。尤其是两个膝盖关节。活动不像别人那么灵活。

笔者:你现在靠什么生活?

程永祥:我出事后,这两年政府给我办了低保,一个月260元。

笔者:260元够花吗?

程永祥:政府给了我廉租房,一个月房租87块钱,加上水电煤气,住房得花一百多。有时候没钱吃饭,朋友或者周围好心人就借我点钱。

笔者:现在还是一个人生活,没有找个伴儿吗?

程永祥:就我一个人。二十多岁没出事那会儿,我处了个对象。后来出事人家就走了,不跟我处了。一直到现在我都是一个人。

笔者:现在后悔当年去干了那样一个活吗?

程永祥:后悔也没有办法了。我不到7岁就自己流浪在城市周围。17岁开始干活挣钱,28岁就出了这事儿,当时后悔得不得了。但经过这么多年,我得面对现实。

笔者:现在最大的希望是什么?

程永祥:希望工伤待遇能够落实。我现在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干不成活,靠低保生活。今年采暖费800多元,我们低保户可以减300元,剩下的500多元我也交不起。俺去找过政府。区政府回答说,没有政策他们也没有办法。

经过12年的维权,尽管程永祥依然希望能够获得工伤赔偿,但似乎也有些“认命了”。

“人要面对现实啊,我也改变不了,没办法。”笔者从话筒中听到程永祥无奈的叹息„„

第五篇:农民工问题

摘要:农民工为城市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但他们大多数仍处于社会保障体制之外 本文通过分析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形成原因及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意义,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与原因、必要性及现实意义、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有利条件等方面进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和政策。

关键词:农民工 社会保障 必要性

农民工的由来: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农村的劳动力重心开始向城镇倾斜,农民变身为城镇人,数据显示每年至少增加一个百分点。20世纪60年代,由于经济发展较慢,因此国家制定政策限制农民工转城镇人的人数,直到20世纪80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彻底发展农村经济的政策的不断出台,使得农民工向城市聚集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至今为止农民工数量已经接近2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

据统计,1980年之后农民集体向城市涌入,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形成了巨大的“民工潮”。在城市中具有农民身份的工人大多是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表现。他们相比较城镇人民,完全没有什么优势,文化水平也不高,直接导致了他们在城市中的地位不高,城市的二元社会结构又使得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得不到支持,农民工问题也因此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

一、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

据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约占参保总数的30%左右,医疗保险约占参保总数的15%左右,工伤保险约占参保总数的25%,失业和生育保险的参保不足10%,而外地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几乎为零。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不利影响:首先,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是社会稳定的隐患。农民工绝大部分处于中低层职业,还面临着失业风险,所以在陷入生活困境时容易铤而走险,从而积蕴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其次,不利于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建立。进城农民工如不能为相应的城镇体系所吸收,就不能平等地分享经济与社会发展成果,由此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解决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不仅涉及到农民工个人,而且关系到农民工家庭,更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和社会发展。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主要包括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从总体上来看,农民工普遍社会保险意识不强,处于严重缺乏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农民工工作存在工伤事故隐患,缺乏工伤保险

工伤保险是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和工作中遭受意外伤害,或因长期接触职业性有毒有害因素引起的职业病伤害后,由国家或社会给予负伤、致残者,死亡者本人及其家属提供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按劳动保障法的规定,工伤保险采取无过失责任的原则和损害赔偿原则,并适用于任何用工形式的职工,且不论其劳动合同期限长短。从我国工伤死亡和职业病情况看,形势不容乐观。一些研究结果显示,80%以上的工伤者是农民工。城市职工的工伤保险比较完善,他们工伤后都会得到及时的治疗。2006 年,全国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 10268.5 万人,享受工伤待遇人数为 77.8 万人。城市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比重较低,他们工伤后相当多的雇主推卸应该承担的责任,不负担医疗费,给农民工及其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会造成其终身的残废。农民工工伤问题占全部工伤事故的较大比重,由于大部分农民工都没有工伤保险,使得农民工的基本权益不能得到保障。特别是在一些工伤事故发生后,只能得到企业的一部分补偿。

(二)失业风险严重,缺少失业保险

改革开放后,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我国的隐性失业逐步显露出来,失业保险制度开始建立。1999 年 1 月我国开始实施《失业保险条例》。从该条例的实施范围看,它包括了所有的城镇企事业单位的职工。该条例规定了城镇企事业单位按照工资总额的 2%缴纳失业保险费,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按照本人工资的 1%缴纳失业保险费。但是,该条例也同时规定,城镇企事业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农民合同工失业后也不能和城镇职工一样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2006 年,全国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 11186.6 万人;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 326.5 万人,这些数字主要体现的是城镇单位职工的失业保险情况,不包括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流动性大的农民工还被排斥在失业保险制度之外。从社会保障最核心的失业保险方面看。城市居民在失业期间有失业补助,但农民工却没有,在失业期间,他们多数是靠自己过去的积蓄生活,靠向亲友、老乡借钱生活,也有一小部分人不得不离开城市回家去。据学者调查,前者占77.2%,后者仅占14.6%,并且无一例得到劳动单位或地方组织的帮助。

(三)“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缺乏基本医疗保险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于建国初期,传统的医疗保险制度分为城市医疗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两部分。拥有城市户口的公民只要获得就业,其生病的医疗费用则全部由单位负担;农民则通过合作医疗获得最基本的医疗保障。2006 年,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 15731.9 万人,其中,职工是 11580.3 万人,退休人员是 4151.5 万人。现阶段,大多数城市居民都享有医疗保险,可以减少一部分看病负担。但是,在城市中的农民工却并不享有同城市劳动力相同的医疗保险,他们看病主要还是靠自费。在城市中的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大多危险性大,每天工作的时间长,收入较低,因此,很容易患病,却难以支付高昂的医药费。大部分农民工患病后都是能忍就忍,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到医院救治的。他们生病以后有59.3%的人没有花钱看病,而是仗着年轻,体质好,硬挺过来的。当然另有40.7%的人不得不花钱看病,但看病支出绝大部分是自费,用人单位为他们支付的不足实际看病费的1/12。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已市民化的外来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的比例只有

2.7%,而尚未市民化的农民工更不可能进入社会保险范围。

(四)农民工养老保险工作严重滞后

工伤保险是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和工作中遭受意外伤害,或因长期接触职业性有毒有害因素引起的职业病伤害后,由国家或社会给予负伤、致残者,死亡者本人及其家属提供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按劳动保障法的规定,工伤保险采取无过失责任的原则和损害赔偿原则,并适用于任何用工形式的职工,且不论其劳动合同期限长短。从我国工伤死亡和职业病情况看,形势不容乐观。一些研究结果显示,80%以上的工伤者是农民工。城市职工的工伤保险比较完善,他们工伤后都会得到及时的治疗。2006 年,全国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 10268.5 万人,享受工伤待遇人数为 77.8 万人。城市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比重较低,他们工伤后相当多的雇主推卸应该承担的责任,不负担医疗费,给农民工及其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会造成其终身的残废。农民工工伤问题占全部工伤事故的较大比重,由于大部分农民工都没有工伤保险,使得农民工的基本权益不能得到保障。特别是在一些工伤事故发生后,只能得到企业的一部分补偿。

总之,农民工的参保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一些企业主为了降低成本,不愿给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另一方面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不高,退保频繁。据对部分非公企业的调查,90%以上的农民工不愿意参保。由于农民工的参保率不高,特别是工伤和医疗保险覆盖面还比较小。农民工患职业病,工伤、生病后,多数人只能回家养病,出现了不少因伤残致贫的家庭。

二、农民工社会保障不完善的具体原因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并不仅仅是存在于某个省、地区或特殊行业,而是有农民工存在的地方就有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存在,只是表现程度强弱而已。导致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存在必然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这也是我国当前社会保障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症结所在。现阶段,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形成的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制度因素

1、户籍制度。1958 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管理条例》,将中国公民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大类,将城乡之间人为的进行了分割,从根本上造成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断裂,阻碍了劳动力、资本的自由流动,同时也造成了今天城市农民工“身份”和“职业”的尴尬。现阶段,我国城镇社会管理是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并把城乡分割式的二元社会管理直接搬到城镇内部的社会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农民工作为工人本来应得的社会保障利益。由于受到户籍的限制,没有城市户籍的农民工被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所排斥,虽然他们为城市现代化进程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但不能享受城镇居民同等的医疗、失业、养老保险和住房待遇。因此,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民工享有应有的社会保障。

2、就业制度。在就业方面,由于受到自身条件限制及就业制度的限制,农民工一直以来只能从事最脏、最累、最危险的工作。即使在城市农民工获准进入的领域,在薪酬和权益保障方面仍受到不公待遇,形成了“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的现象。《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实际上,许多用人单位并未依法与外来的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一旦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争议很难拿出切实可信的证据。另外,由于劳动力市场上巨大的供过于求的压力迫使农民工不敢对自己的工资、劳保等权益提出意见,从而不得不接受许多“不平等的条约”。此外,城市相关劳动监察、城管、公安、工商等行政执法人员对农民工也存在歧视,进而导致农民工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3、法律制度。我国尽管已经建立了城镇职工养老、医疗保险的相关法律,但关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却没有相应的立法。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使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工作难以实现强制性原则,这是造成现阶段侵害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现象存在的基本原因之一。现行的社会保险法规政策中,至今没有一部综合的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全国性专门法律、法规或规章,全国性立法中对民工社会保险的规定也很少且很笼统。根据前面的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到。近几年,虽然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有关农民工权益和社会保障的通知、规定,但是范围过于狭窄,社会保险只涉及到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农民工最迫切需要的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仍然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再加上执法力量有限和执法不严,仅有的养老保险参保率并不高。

(二)非制度因素

除了制度因素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限制之外,还存在一些非制度因素束缚了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1、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农民工歧视

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城乡严重分离。农民与城镇居民在经济、政治、文化、心理方面具有隔阂,而且也造成了不同的身份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保障制度、公共服务制度的城乡差别。农民与城市居民二者被区别对待。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各种待遇,而农民却只能一切依靠自己解决,不能享受同等待遇。一些城市居民和城市管理者歧视农民工,认为农民工没有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进城的农民成为既被城镇社会所排斥的人口,又被城镇劳动就业制度与社会保障体系所排斥的对象。

2、农民工自身维权意识弱

首先,农民工对自身社会保障问题的认识不足,比较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农民工文化程度不高,对各种知识掌握的程度很有限,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尤其是对社会保障制度了解甚少或几乎没有多少相关知识。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工工会始终无法建立起来,使其组织化程度较低,也就决定了其表达和争取社会保障等合法权益的能力不足。他们对待

自身保障的消极认识,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其次,农民工的法律素质有待提高。大部分农民工的法律意识仍然比较淡薄,法律知识也缺乏,往往使他们事先不能预见可能的风险而进行自我保护,在遇到权益受损害后往往不知道怎么样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3、资金问题

资金问题也是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近几年,国家和政府集中精力与财力加强城镇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以确保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但是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又陷入资金困境,特别是养老保险面临巨大的资金问题。当城镇社会保障制度运行受到资金限制时,若再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考虑在制度范围内,必然要面临更为严重的资金困难。而且要保障农民工子女正常入学,这对城镇现有的教育资源是一个挑战,教育经费需求的扩大也是个现实问题。

4、政府在保障农民工权益中缺位和错位

一些城市政府和管理部门在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执法过程中,存在城市主位的倾向。尽管农民对城市改革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日益突显,但是一些城市在对农民工的管理中仍然存在着明显的“接纳贡献性”与“排斥参与性”的管理取向。将农民工仅仅当作劳动力,而不是城市社会的一员。这就容易造成政府在保障农民工权益中存在政府角色职能的缺位和错位。例如,农民工的培训、教育缺位。城市里有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中心,却少有针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部门。农民工缺乏职业技能培训,劳动能力和所能从事的行业受限,劳动力素质与就业岗位之间形成结构性矛盾。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既是政府职能的“盲点”,也是政府当前解决农民工权益保障的一个突破口。

总之,造成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方面的原因,也有非制度方面的原因;既有主观思想方面的认识原因,也有客观资金不足等方面的现实原因。当然,农民工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

三、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

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难题,就要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和农民工的具体需要及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找准突破口,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具体说来提出以下对策:

(一)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框架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我们要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有充分的认识,我们要在整体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前提下,在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基础上,以分类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以保障项目的层级推进为基本手段,并制定相关的配套措施,从而加快建立统分结合、相对独立、分层分类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框架。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应作为未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工作的一个重点,结合我国的国情,以保障农民工的权益为前提。

1.建立统分结合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统分结合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要符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理念和发展方向,也就是说要和低水平、广覆盖、可持续、多层次的基本理念,和城乡统筹一体化的发展方向相一致。二是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要自身构成一个体系,使其不论在具体的组织形式上有何不同,但各组成部门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从而使其在体系构成上得到统一。三是要使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置于现有社会保障制度之中,而且能够充分运用现有的制度资源,特别是要以现行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为基本模式,并结合实际,从而使其得到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总而言之,就是我们要从全局出发,承前启后,立足于当前,着眼于未来,从而在我国建立城镇劳动力与农民工平等享受社会福利的统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2.建立相对独立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相对独立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不把农民工社会保障直接纳入现有的城镇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而是创新现行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从而建立一种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相延续而又有所区别的新政策方案。二是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独立性只是相对于城镇和农村社会保障而言的,不是相对于社会保障体系整体而言的,因而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只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部分。三是这种独立性只是阶段性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一体化将消除这种独立性。因此,未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消除,现阶段不同层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必然消除,从而形成包括各类劳动者在内的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3.建立分层分类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分层分类”指的是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构建要符合我国现实国情和农民工的特点,在保障项目方面,不同地域、不同就业方式的人员要区别对待,逐步推进,增加制度的可行性。我们要分清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有重点的逐层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例如,我们可以将农民工分为正规就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两大类,分别来采取不同的保障办法。此外,我们还可以以加强工作指导的方式,比如说以沿海发达省份和大中城市为重点地区,探索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二)遵循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一般原则

我们要在尊重社会保障事业本身的发展规律,和切合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我国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考虑长远目标,又要考虑现阶段的实际情况,要充分把握城市农民工的特点和要求,把需要与可能联系起来。

1、坚持统一原则

社会保障制度是基于保障人的基本生活权利而设计和实施的一项制度,因此,不论是农民、市民还是农民工,都有平等享受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的权利。同时,社会保障制度为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一个手段,强调的不是应该是效率,而应该是公平、平等、和统一。因此,在建立和完善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方面,我们应该遵循统一原则。统一原则还包括各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这是因为农民工具有流动性,会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因而要求各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

2、坚持分类、分层次、分重点、逐步进行的原则

可以说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的问题的最终目标。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能使管理简便化,而且还没有身份、户籍、职业的歧视,从而体现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现阶段,由于财力、技术及相关制度等条件方面的约束,我国还不具备建立一元化社会保障体系的条件。因此,我国现阶段应该采取的是根据分层分类的原则,建立多元化的制度,以此作为过渡制度,逐步推进,等到条件具备的时候再将不同制度并轨,最终实现一元化的公平制度。根据现阶段我国农民工的情况,农民工社会保险应当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等险种,但现阶段的条件不允许我们对每个险种制度的建立同时进行和推进,因此,对于社会保障体系中各个险种的实施时间应该有先后次序的差别。

3、坚持灵活性原则

因为大多数农民工的流动性很强,所以灵活性对于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其中我们尤其要注意的就是迁出地与迁入地的有效接续问题。例如,农民工社会保险的个人账户应该允许在全国范围内转移,这样就方便了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灵活性可以使农民工没有顾虑地迁移到各个地区,更好的为城市建设、城市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5.坚持广覆盖原则

社会保障的本质特点就是靠众人来分化风险,实行互助共济,参保的人数越多,积累的资金规模也就越大,而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就越强。所以,从减小个人风险的角度来看,我们

应该努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尽可能广泛覆盖各个地区、各个层次、各个职业、各个年龄段,涵盖所有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有效化解单个农民工的风险,实现互助救济。城市农民工的特点和要求,把需要与可能联系起来。

(三)优化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环境

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不只是单纯的涉及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具体的社会保障项目,它还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等很多方面。因此,要使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能够得到正常运行,我们还要通过以下方式来优化它的运行环境。

1、改革城乡二元体制,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要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问题,推进对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特别是对现有的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的合理改革,可以消除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政策中存在的较为严重的制度歧视,而且这是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因此,我们要逐步有条件地解决长期在城市就业和居住农民工的户口问题,可以由各地根据城市规划和实际情况自行制定具体落户条件。要不断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农民工可以通过拥有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收入改变农民身份,实现户籍变更,成为城市人口,从而进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也可以通过以职业确定身份的户籍制度,从而消除在户籍关系上的差别对待,这样才能让农民工真融入到城市社会生活中。

2、实行网络化管理,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险的异地转移机制

农民工社会保险的转移应分为同一地区内转移、不同地区转移和城乡转移等形式。同一地的区内转移是比较容易接续社会保险关系的。而不同地区转移时,由于各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险的层次不一样,管理水平的不同造成了各地保险对象待遇也不同,这就会导致有些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关系、资金的转移复杂化,从而出现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实行网络化管理,来实现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还可以通过商业保险公司来运作,建立方便合理的社会养老保险跨省区转移机制。

(四)加强农民工培训,增强再就业能力

目前,不少国家已将失业人口的职业培训纳入法制化轨道。如美国颁布了《人力开发与培训法》、《就业机会法》、《就业培训合作法》、《再就业法案》等,要求全社会重视并支持职业培训。在瑞典等国,失业培训不仅是免费的,参加者还可得到培训补助。我国农民工群体的整体素质相对较低,此乃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原因之一,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力度,通过技能培训,提升其劳动技能,使其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以上结论说明我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还存在很多问题,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健全,因此针对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这一问题,政府应从现实条件出发,采取可行的决策,本文建议从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框架、遵循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一般原则、优化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环境、增加农民工培训等几方面入手,从而不断地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以上努力,最终建立一套让农民工“参加得进来,转移得出去,接续得起来,享受到待遇”的社会保障制度,让农民工这个大群体享受到国家社会进步的发展成果,从而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国家。

参 考 文 献

[1]王怀廉.中国农民工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杨云善、时明德.中国农民工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3]姜月.中国农民工劳动权利保护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4]李淘、李真.农民工-流动在边缘[M].北京:当代出版社,2006.[5]陈吉元.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下载政府在农民工培训中的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府在农民工培训中的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问题: 所面临的问题: 第一,工资偏低,被拖欠现象严重 第二,劳动时间长,劳动条件差 第三,缺乏社会保障,职业病和工商事故多。 第四,农民工的培训就业和生活上学也成诸多困难。 第......

    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主要是指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独特社会现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

    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问题浅谈 内容摘要:在农民工逐渐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他们只能行走于城市边缘,不仅要忍受身体的痛,还要遭受各种歧视。这些人奉献了自己,不仅在流汗流泪,还......

    农民工问题

    浅析中国农民工问题 (材料学院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张严东)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生产力得到巨大的释放,然而农民工的社会身......

    农民工问题

    民工潮自上世纪90年代兴起以来,社会学家们一直把农民工群体视为一个水池,不断有水从池外(农村)流向池内(城市),同时也有水从池内流回池外。目前,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角度看,进......

    在全县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在XX县总工会2012年农民工技能培训 开班仪式上的讲话 XX县总工会主席 XXX (2012年6月18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经过认真的筹备,由县总工会和县职业中学举办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强化农民工培训问题调研报告

    农民工培训是个系统工程。对农民工的培训不能仅限于政府和企业,还应积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形成全社会的合力来进行开展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

    农民工培训

    一、农民工培训的现状。当前加快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新时期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