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民工就业中劳动权益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文章以长三角地区的数据为例,对农民工的劳动权益状况进行了描述性研究,分别从周工资是否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劳动环境是否有害或易威胁到身体健康两个方面对其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存量与农民工劳动权益获得状况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不同行业的农民工的劳动权益获得状况存在差异,对相关法律的了解程度也显著影响农民工的劳动权益获得状况,性别、年龄等个体特征和是否工会会员等只在农民工劳动权益的某些方面发挥作用。
【关 键 词】农民工 就业 劳动权益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和户籍制度的解除,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城市转移,形成了农民工这一群体。201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4亿人。农民工这一群体不仅规模庞大,而且由于其本身人力资本存量较低、处于社会中下层等原因,农民工就业中的劳动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一、研究背景
张俊良(2007)认为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的现状为就业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不能享有完整的社会保障权和劳动福利权,相应的权利监督保护机制和救助途径缺失。高文书(2006)通过对5个城市的调查,认为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的现状具体表现为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低、工资遭受拖欠、劳动时间过长、工作环境危险及劳动条件恶劣等。针对现状,张俊良(2007)从城乡差别的户籍体制,农民工的就业特点,全社会普遍的劳动权益保障意识缺乏,农民工自身因素等方面寻求原因。魏智慧(2006)通过系统的研究述评,从我国农民工供求状况、法律体制存在弊端、行政系统执行不力、社会诚信机制不健全等社会因素层面分析了农民工权益受侵害的原因。另一方面,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谢勇(2010)研究发现苏南仅有39.82%的农民工工资高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丁群晏(2011)考虑到加班加点的因素,计算出长三角地区农民工的工资处于一种稍微超过最低工资标准的水平。
笔者在研究农民工劳动权益时将重点根据《劳动法》的相关条款计算农民工应得工资,并与其实际工资进行对比。
二、描述性研究
本次调查于2010年2月长三角地区进行,调查对象是处于就业状态的外来农民工,不包括失业者,也不包括自我雇佣的农民工。共发放问卷356份,回收356份,有效问卷274份,合格率为77.0%。
长三角地区农民工获得劳动权益的基本情况从总体上看有以下特点:
第一,长三角地区农民工周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高达38.4%。根据劳动法的相关规定,本文对于工资进行了处理。2010年2月时长三角地区月最低工资普遍为850 元。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规定,劳动者正常的日工作时间为8小时,月计薪天数为21.75天,则长三角地区全日制就业劳动者的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为850/(21.75*8)=4.89元,这与最低小时工资标准有所不同。在计算农民工每周最低应得工资时,应该考虑到其加班时间。根据我国劳动法关于加班工资支付的相关条款明确规定,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以及法定节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分别支付不低于工资150%、200%和300%的报酬。由于法定节假日不具有普遍性,本文也将该误差忽略。计算农民工每周最低应得工资时,设日工作时间为t小时,每周工作d天,当t8且d5时,周最低应得工资=4.89*t*5+2*4.89*(d-5)*t;当t>8且d>5时,周最低应得工资=4.89*40+1.5*4.89*(t-8)*5+2*4.89*t*(d-5)。根据这种方法,求得每位农民工周最低应得工资,然后与周实际工资(一个月30天相当于4.29周,因此周最低实际工资为月工资/4.29)相比,得到周工资是否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结果。
第二,有大约20.1%的农民工遭遇到所在单位的工资拖欠。
第三,月工资水平普遍较低,绝大多数在2000元以下。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带,物价偏高,该工资标准很难满足农民工的物质文化需求。
第四,有一半以上的农民工日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闲暇时间很难保证。
第五,22.3%的农民工认为自己的劳动环境有害或易威胁到身体健康,主要表现为:工作需要经常高空、高温、或者井下作业或工作需要经常接触有毒、有害或放射性物质。
第六,有一半以上的农民工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而调查时距离《劳动合同法》出台已经有2年以上的时间。
三、长三角地区农民工就业中劳动权益问题的因素分析
(一)变量定义与模型选择。文章选择周工资是否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和劳动环境是否有害或易威胁到身体健康为因变量。将周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即违反相关规定,最低工资标准未实施)赋值为1,反之为0;劳动环境有害或易威胁到身体健康赋值为1,反之为0。此时,两种情况均可以用logit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文章从个体特征、人力资本、行业、工会等方面具体选择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是否接受过职业培训、所在行业、单位所有制、是否工会会员、对《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等涉及劳动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了解程度作为自变量。自变量见表一最左侧一栏,赋值均为“是=1,否=0”。
logit回归模型形式如下(x为影响因素向量,而β是各影响因素的系数):
(二)计量分析。根据上述分析,运用spss17.0软件处理调研数据,分别从周工资是否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和劳动环境是否有害或易威胁到身体健康两个方面对(1)式进行估计,结果见表一。
表一:长三角农民工劳动权益的logit回归结果
(三)长三角地区农民工周工资是否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因素分析
1.总体而言,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所在行业、是否为工会会员、对相关法律的了解程度对农民工周工资是否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有显著影响;而是否接受过培训、是否拥有技能资格证书、单位所有制对农民工周工资是否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没有显著影响。2.性别对于周工资是否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有重要影响。与女性相比,男性农民工周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可能性更大。这是因为男性农民工日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和周工作天数超过5天的人数更多,按照本文计算周应得工资的方法计算,其周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可能性更大。
3.年龄对于周工资是否低于最低工资标准也有重要影响。25-34岁的农民工相对于25岁以下的农民工周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可能性显著降低。这是因为这部分农民工年富力强,具有更高的社会经验,工资一般不会低于最低工资标准。
3.文化程度对于周工资是否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初中文化的相对小学及以下文化的周工资是否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可能性降低。
4.农民工所在行业对于周工资是否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有显著影响。特别是批发、贸易、零售业相对于建筑、装潢业周工资是否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可能性显著降低,并且在1%水平上仍然统计显著。
5.是否工会会员对于周工资是否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有显著影响。工会会员相对于非工会会员,周工资是否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可能性显著降低,并且在1%水平上仍然统计显著。
6.对相关法律了解程度对于周工资是否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有显著影响。了解相关法律法规能够有效保证农民工的工资权益。
(四)长三角地区农民工的劳动环境是否有害或易威胁到身体健康因素分析
1.总体而言,是否接受过培训、是否拥有技能资格证书、所在行业、单位所有制、对相关法律的了解程度对农民工劳动环境是否有害或易威胁到身体健康有显著影响;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是否为工会会员对农民工劳动环境是否有害或易威胁到身体健康没有显著影响。
2.是否接受过培训和是否拥有技能资格证书对农民工劳动环境是否有害或易威胁到身体健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并在1%水平上仍然统计显著。这是因为,接受过培训和拥有技能资格证书的农民工从事的一般是技术类的工作,而不是劳动环境十分恶劣的体力劳动。
3.所在行业对农民工劳动环境是否有害或易威胁到身体健康也有非常显著的影响。相对于从事建筑、装潢业的农民工而言,从事住宿、餐饮、娱乐业,批发、贸易、零售业和服务业及其他的农民工的劳动环境更好。
4.单位所有制对农民工劳动环境是否有害或易威胁到身体健康影响非常显著。相对于个体经营者来说,其他所有制的劳动者劳动环境更加有害或易威胁到身体健康。这是因为,个体经营者多从事住宿、餐饮、娱乐业,服务业和零售业等,这些行业的劳动环境更好。
5.对相关法律的了解程度对农民工劳动环境是否有害或易威胁到身体健康有显著影响。了解相关法律法规能够有效保证农民工在劳动环境方面的权益。
四、结论和建言
(一)结论
1.人力资本存量与农民工劳动权益获得状况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无论是文化程度,还是培训、职业技能资格证书都能提高劳动者再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或者帮助劳动者从事一些技术性职业,从而保障其劳动权益。
2.不同行业的农民工的劳动权益获得状况存在差异。一般来说,从事住宿、餐饮、娱乐业,批发、贸易、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农民工劳动权益获得状况较好,而从事建筑装潢业和制造业的农民工劳动权益获得状况较差。
3.对相关法律的了解程度也显著影响农民工的劳动权益获得状况。可见,了解相关法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护意识。
4.性别、年龄等个体特征和是否为工会会员等只在农民工劳动权益的某些方面发挥作用。例如,最低工资在男性农民工中更不易落实;25-34岁的农民工工资一般不会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工会的制度性因素能在保障最低工资落实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建言
1.农民工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存量,保障自身劳动权益;
2.重点保障从事建筑装潢业和制造业的农民工劳动权益;
3.在农民工群体中加大对《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等涉及劳动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第二篇: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调查研究
我的老家是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沙疙瘩乡后新寨村,这是一个以种植业生产为主的农村,但与其他周边农村不同的是:我村外出务工人员很多。据村大队具体调查结果显示,我村共有村民约4500,但暑期实际在村村民只有不到2000人。
因为我的家庭也是其中的一份子,所以我格外关心这些问题,也特此惊醒了一些调查。
据我在网上调查近几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外出务工规模越来越大。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的抽样和调查,2003年我国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达11390万人,①比上年的11000万人增加了390万人,增长4.1%;农民人均外出务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9%,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37.1%。②农民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间的上述双向流迁状态和他们对流入地城镇和流出地乡村的双重归属,使其在人口分类中既有别于其迁出地的乡村人口,也难以归入其迁入地的城市人口,而成为我国当今社会一个跨越城乡界限、与城乡都有着密切联系的人口类型。③近年来,这一群体在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边缘化的生存状态已越来越引起各界的关注。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的力度。
村委干部在乡积极响应中央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颁发了一系列的行政规章和政令,加大了监察力度。各级地方政府也对前述政策和规章政令作了不同程度的贯彻落实,并在此基础上打破原有制度的藩篱,在各自的行政区域内积极探索并建立了一些新的制度,确立和采取了一些新的行政措施。另外,政府部门参与农民工维权工作的范围越来越广,从最初的劳动保障部门扩展至民政部门、公安部门、建筑部门、财政部门、司法部门等。全社会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农民工自身的维权意识也越来越强。可以说,我国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工作取得瞩目的成绩。
但据村委干部提供的实际情况与相关法规规定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权尚存极大的差距,指出拖欠民工报酬问题是“农民工的众多被侵害的利益之中,最为严重和最被关注的问题之一”。其次,从劳动福利权和社会保障权的角度阐述了农民工休息权得不到保障,健康权、获得劳动卫生和安全权被严重漠视,没有完整的劳动保障体系和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最后从权益实现的保障程序方面分
析说明了农民工缺乏必要的劳动权益监督保障机制和在权利受侵害的时候缺乏必要的救助途径的现实状况。
虽然农民工为城市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但这个群体的正当权益却屡遭侵犯,由此引发的劳资冲突等社会问题,日渐形成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消极因素。根据我调查了解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工作环境差,劳动保护缺乏。农民工在城市大多从事的是那些脏、累、难、险的工作,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劳动条件差,缺乏起码的劳动保护。工伤、职业病和自然疾病对农民工的健康构成了很大威胁。
第二,工资待遇低。由于我国在制度上将农村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分割成二元劳动力市场现状的存在,农民工和城市居民所享受到的待遇是不同的。受自身素质限制,农民工只能从事那些就业门槛较低、劳动强度大、工资水平低的工作。第三,社会保障权利缺失。农民工作为非城市居民,城市职工普遍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等社会保险,大多数农民工则不享有,他们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而且当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生活遭遇风险与困难时,也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他们提供援助和保护。
第四,合同签订率低。一些企业为减少企业成本,通常以口头协议代替书面签订劳动合同的现象比较普遍,发生劳动纠纷后,调查取证比较困难。当遭遇工伤时,农民工往往是“责任自负”。
在于村委干部了解这些情况是,他们也是忧心重重。现如今天灾人祸不断发生,我们外出务工的家乡父老面临着更大的不定因素的危险和商业危机。
为了解决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加强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应积极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修改完善。村委干部提出了这些方法,当然也是村委干部们从国家法律政策和各种政策教育中学来的:
1.最大限度地将农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工会要代表和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首先要将进城务工人员最大限度地吸收到自己的组织中来。要积极在农民工中建立工会组织,变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的个别劳动关系为工会与用人单位的集
体劳动关系,确立工会对农民工的集体劳动权代表者身份,变散漫无序为组织有力,变个别劳动关系的不均衡状态为集体劳动关系的市场均衡状态。
2.着力抓好宣传教育工作。农民工输出地工会要加强对工人运动和职工权益问题的宣传,提高农民工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权益的意识;流入地工会可利用工会的教育培训阵地,构建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帮助农民工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其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3.坚持走依法维权之路。对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工会要尽指导职责;而作为集体劳动权的代表者,工会则要直接代表劳动者群体与用人单位就劳动关系中有关问题进行平等协商,形成集体协议即集体合同,从而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4.推进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工会组织要努力推动三方协商机制的建立,并向乡镇、街道延伸拓展,争取乡镇、街道尽快全都建立;要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坚持定期会商、工作联动、目标考核,充分发挥作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形成的意见,要对辖区所有用人单位形成约束力,从而真正发挥三方协商机制所应有的作用。
5.积极参与劳动争议处理。工会作为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在劳动争议处理的调解、仲裁和诉讼阶段,都应该履行作为集体劳动权代表者和维护者的职责。
希望我们的河北省大名县家乡人们能够在这个社会中更安全更合法更有权力的环境中积极的工作,幸福的生活!
第三篇:论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
论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
[摘 要] 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出现在我们的周围并迅速壮大起来,这是我国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的重要标志,他们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虽然各地针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问题采取了种种措施,⑤其权益得到真正有效的保障和维护依然任重而道远。全面落实新《劳动法》,加强《劳动法》
执行情况的监督是解决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劳动法 农民工 劳动权益 保障
①
农民工常常被称为城市“候鸟”,他们常年或大部分时间从事第二、三产业。户口仍然是农民,有承包地,从事城镇职工不愿干的又脏又累的工作,但不享受城镇居民的各种补贴、社会保险、公费医疗等劳保待遇。就是这群都市之中的“流动风景”,对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②付出了不可磨灭的辛勤与汗水。由于城市社会由历史的二元社会结构所形成的就业、医疗、教育、劳动保护、社会保障等制度不可能立即得到改变,城市管理者还没有切实地考虑和解
③决这些“新来者”的权益问题,并且还会对这些“新来者”采取一些限制和排斥措施。虽
然政府管理部门也作出了相关反应,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这些有限的改革与国家工业化对城市化的要求来讲仍然十分不够。以户口身份为准入条件的就业、就学、人事、保险、福利、⑨医疗等相关制度仍将农民工拒之门外。作为城市发展必须点击的人群,如何让城市的“屋
檐”成为农民工温暖的“家”,是和谐社会一直没有倦怠的思考。
一、农民工权益受损的现状
1、职业危险度大,劳动保护不到位
大量农民工只能从事收入低、工作环境差、福利低劣的工作。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城市的④非传统就业部门即脏、累、险、差及一些社会排序低、收入低的职业。农民工每天工作的时间较长,月平均收入也较低。用人单位为减小成本支出,对农民工从事的工作,不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
2、工作不稳定,经常面临失业的窘境
许多用人单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时,一年签一回,农民工担心单位来年不给续约,压力很大,天天加班图好好表现,从不敢休探亲假。农民工一旦提出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单位就表示不再续签,并且不给农民工任何补偿。
农民工在城市打工多年却始终处于城市的边缘群体,用人单位“随便找个违纪借口”辞退农民工,农民工在城市中都有没活儿干的经历,从“失业”时间上看,失业在3个月以下的居多,当然一部分农民工的失业情况还非常严重。就业过程突然中断,对于农民工的打击比下岗对于城市职工的打击更为沉重。因为下岗职工还有稳定的住所,有一定数量的生活保障金,有家庭的直接支持。而农民工几乎一无所有,农民工可能会因为突然失业而出现全面生活危机。
3、未受劳动合同的有效保护
由于没有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少数私营、民营、“三资”等企业为掌握用工主动权,想辞退就辞退,没有依照法律法规规范用工行为,没有和农民工签订有效适用的劳动合同,有的有劳动合同也“明目张胆”不履行合同。另外,这些企业主法
④ 律意识普遍淡薄,少数经营者唯利是图,有意克扣、拖欠工资。
4、用人单位违规损害农民工的权益
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1
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排开除农民工参加,制订出许多漠视法律法规的规章制度,限制农民工的权利,广大农民工根本无权参与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审核工作。
5、用人单位没有依法为农民工购买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对劳动者在患病、伤残、失业、工伤、年老以及其他生活困难情况下,给予物质帮助的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我国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我国劳动法第七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
在新《劳动法》颁布以前,几乎没有任何用工单位像对待城市工人那样为农民工办理基本的社会保险。在湖南岳阳的的一份调查中,265位被调查者当中只有21人参加了劳动或
⑥医疗保险,而其中劳务单位代为缴纳保险费的仅有1人。这使农民工在年老、疾病或者丧
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无法享受所需要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在遭遇疾病等天灾人祸时只能束手无策。
二、农民工权益受损的原因
1、经济原因
在我国现代,农民工基本上是依靠打工维生的,他们中有一部分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还有一部分是出去闯天下的乡村青年,他们出身贫穷落后困苦了世世代代的中国农民阶层,他们的角色意识、思想观念、社会权利、行为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还具有农民的特点。由于农民工没有占有有生产资料,他们根本不会思考到劳动权益的维护。于是,当他们走进城市成为一名“工人”时,任何脏、累、险、差的工作都能接手,在工作中首先发扬的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2、户口原因
1958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管理条例》将中国公民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大类,在城乡之间筑起了近半个世纪的壁垒,阻碍了人员、资本的自由流动,同时也造成了今天城市农民工“身份”和“职业”的尴尬。一方面城市的发展需要作为工人的他们流汗流血作出贡献,另一方面城市又以他们的“身份”为由,把他们作为“临时劳动者”,提高他们的交易成本,设置包括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种种制
①度障碍限制他们个人发展,剥夺他们公平竞争的自由。
农民工一直以来总是利益的被侵害者,农民工与城市工人同工不同酬、不同时、不同权。农民工只能从事最脏、最累、最苦、最危险的活,即使在农民工获准进入的领域他们仍然低
②人一等,在薪酬和权益保障方面受到不公待遇。
3、观念原因
当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加速农村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时,作为城里的居民阶层还依旧保持着高高在上的姿态,面对涌入的农民工,认为农民工只是作为盲流而存在,认为他们抢走了城里居民的饭碗,还带来城市里不安定的因素。在建国后的五十多年里实行的一系列政策都是以城镇为中心,以城镇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为根本,“三农问题”只是在近些年变得
①越来越尖锐,变成了社会的一个顽疾才被中央所重视。
4、素质原因
农民工自身素质的相对低下。目前,农村的文化、科技、教育等等事业的发展都远远低于城市。这导致了农村人口思想观念低、教育水平低、素质技能低下的窘况。当农村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时,由于自身素质技能的低下,在很多领域无法与城市居民进行竞争。同时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往往国家或地方出台了政策和法律而无法领悟,还是用小农意识进行思考,自行放弃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如何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1、建立人员自由合理流动的许可机制
针对农民工与正式工“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等现象,让农民工取得与正式工同等的身份地位、权利义务,并从制度上规定任职领域、劳动关系、薪酬待遇等相同。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解决用人单位不与农民工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带来的问题,保障与用人单位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农民工享有的各项权益。
2、政府与社会团体加强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合作
各级政府应建立农民进城务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劳动与社会保障、卫生、法制办、公安、教育、工商、司法、城市建设、安全生产等政府部门以及工会、青联、妇联等群众组织
⑧应参加,统筹协调农民工,规划劳动管理及权益保障工作。要明确农民工输出地和输入地
有关部门各自的职责,要重视发挥新闻舆论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方面的导向和监督作用,⑨更好地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⑤
3、强化劳动保障监察职能
要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快健全省市县三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有条件的地方应向街道、乡镇和社区延伸,力争在基层及时预防和查处用人单位侵犯农民工劳动权益的行为。要加强劳动保障监察的执法力度,要加快歧视性政策的清理,建立健全监督保障机制,确保中央关于农民工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落到实处。
4、健全、落实农民工的工资保障制度
农民工进城的首要目的是要增加收入,现在的问题是农民工应该得到的劳动报酬却无法得到。如果要在当前的形势下保障农民工的切身利益,那么保障农民工能够如期得到他们应得的工资是最现实的。因此必须坚决贯彻、严格执行《劳动法》,保障用人单位向农民工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5、发挥工会的“保护伞”作用
工会要代表和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首先要将进城务工人员最大限度地吸收到自己的组织中来,特别要吸纳农民工加入,形成一个集体的力量,以工会出面,用联合的劳动力所有权与资本进行谈判,提高与企业、雇主谈判的筹码,实现自身的权利,维护自身的发展。确立工会对农民工的集体劳动权代表者身份,变散漫无序为组织有力,变个别劳动关系的不
⑦均衡状态为集体劳动关系的的市场均衡状态。
6、建立健全劳动者社会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制度
当前由于“户口”等原因,用人单位不交或少交农民工的社会保险费,农民工也认为交了社会保险没有意义,主要是农民工工作的“临时性”造成的。因此,实行全国统筹办理统一的农民工养老保险账户,一旦农民工离开,账户也随人走,接受地区的社保部门也不难办理转移手续,这样就可以避免地方、企业的规避行为发生。
7、加强农民工的思想观念和法律意识的教育和培训工作,让广大农民工坚持走依法维
①权之路,积极参与劳动争议处理。
①①钟新峰 《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思考》,②《今日关注:农民工权益保障》 成都日报2007-3-10
③《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④《我省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及对策》,⑤《工运理论: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的思考》,http://news.sina.com.cn/c/2004-09-03/09273572688s.shtml
⑥张平均《企事业单位应对新劳动法实录》,《岳阳晚报》2008-01-25
⑦梁庆朝、范海昌、张秋喜、李秀丽、吴江华、杨辉《关于进城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析》
⑧张俊九《切实维护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央视国际(2004年03月09日 15:50)⑨孙玉栋《浅议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参考文献
⒈《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07年6月29日通过,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⒉孙树菡、张思圆:《都市边缘群体及其社会保障权益》,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3年3月。
⒊赵康:《论我国社会保障法体系的完善》,《政治学刊》,2001年10月。
⒋徐赛嫦:《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探析》,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3年10月。
第四篇:农民工权益问题
农民工权益问题摘要: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可现实中,农民工工资待遇低。社会保障、政治权利、文化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保障,由此引发了各种矛盾与冲突。唯有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劳动执法,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安全网,重赋其文化教育权利,建立媒体常态的报道机制,才是较优的解决之道。
建构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切实保障社会各阶层的合法权益,2亿农民工的权益理所当然成为其中的应有之义。可现实中,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屡遭侵害,由此而引发的各种矛盾与冲突危及社会稳定,已成为践行和谐社会理念的重大障碍。
一、农民工权益的现实叙事
现实中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屡屡遭受侵害,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经济权益受损
1.劳动安全卫生条件较恶劣,工资待遇低还常被拖欠。农民工就业的企业大多设施简陋,环境恶劣,往往缺乏最基本的劳动保护,有些企业甚至让他们在有毒的环境中工作,并采取轮换的办法,使其在尚未发病时被打发走以逃避责任。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统计,全国每年因工伤致残人员近70万。其中农民工占大多数。农民工从业人数较高的煤炭生产企业,每年因事故死亡6000多人。工伤和职业病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即使如此,尽管国家采取了追讨工资专项行动,但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前清后欠现象仍较普遍。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抽样调查,仍有10%的农民工人均被拖欠工资7个月。
2.社会保障权利缺失。由于现行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以及城市政府和企业的认识差距等因素,绝大多数农民工享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参保率仅为12.9%,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10%左右,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为15%左右,许多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经济赔偿,拖着伤残的身体回到原籍,成为农村新的贫困户。
(二)政治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保障
1.参与城市政治的权利被边缘化。宪法规定:凡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享有各项政治权利。可是农民工虽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却因为政治权利属地赋予缘故,不能和市民一样参政议政,不能选举自己的利益代表,失去了话语权(调查显示,80%的农民工没有参与所在城市社区的选举),其权益只能通过
其他阶层和间接渠道来反映,例如,传媒的道德同情心、学者的正义感以及相关部门官员的关心等。
2.户籍所在地的政治权利无法充分实现。由于回乡参选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如往返的交通费用、误工的收入损失、回乡的额外支出(走亲访友所支付的费用)等等。许多民工比较在城做工的收益和回乡参选的私人成本后,主动放弃了回原籍参加村民自治选举等政治权利。与选举支出的私人性相比,选举成立的村委会是以公共产品形象出现的,所具有的公共性使民工的选举收益很难量化,因而放弃选举权也就情由可原了。
(三)文化权利及子女受教育权缺位
1.农民工缺乏基本的文化娱乐,职业培训权难以落实。虽然城市娱乐生活丰富,但大多农民工收工后就蜗居在狭小的“工棚”里,主要的休闲方式排序为:打牌41.73%,看电视37.46%,听收音机38.86%,聊天32.81%,看书报18.33%,外面的生活几乎与其无关。职业培训权方面,由于大多数民工只具有初中或更低的文化,其中受过技术培训的仅占9.1%,与企业的岗位要求差距很大,理应接受教育与培训。但他们自身没有足够的财力和精力,企业则顾虑他们就业的流动性而不愿组织培训,致使其技能素质不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2.民工进城子女义务教育权缺失。获得义务教育,是每个适龄儿童应有的权利,可现行义务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按户籍归口入学,许多地方没有将进城农民工子女纳入当地义务教育体系。尽管中央三令五申。农民工子女要想进入城市学校就读,每学期仍必须交纳一定数额的借读费。许多人只好让子女就读民工子弟学校,而民工子弟学校由于得不到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只有依靠高收费维持运转,加重了农民工的子女教育负担。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在京的6~14岁的民工子女达10万余人,而其入学率仅为12.5%,可以说“现在的外来工子女受教育现状完整地复制了中国城乡之间不平等的关系,也损害了基础教育的义务性、公平性、完整性的原则”。
二、农民工权益受损溯源
农民工权益受损,涉及社会各个方面,既包括户籍制度、法律体系、教育管理和媒体报道等外因,也包括农民工自身原因。
(一)户籍制度的历史原因。农民工是二元户籍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在职业上他们是工人,身份上却是农民,这种职业与户籍的矛盾使得他们维权时处于弱势。而且因为农民身份,当城市职工普遍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五大保险时,他们却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外,极少有单位为他们办理保险。当他们生活遭遇困难时,也就不可能有相应的措施及时提供救助。
(二)现行维护民工权益法律有待进一步完善。劳动监察乏力。我国还没有专门维护民工权益的法律,虽有《劳动法》,但其中的许多规定缺乏操作性,也没有具体的处罚办法,而且劳动监察部门的执法手段十分单薄,年终集中整
治欠薪时,执法部门也只能帮民工讨回工资。虽然监察部门有权进入企业检查,但由于人员严重短缺,使之无法落实。据统计,广东现有专职劳动监察员1161名,而企业与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约2500多万人,平均每个监察员要负责2万名以上职工和近千家企业的监督检查工作,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l:8000的比例,导致监察人员疲于应付,只能依赖年关时节运动式的大检查,农民工权益维护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三)农民工自身因素。整体而言,农民工素质较低,法律和维权意识淡薄,很少有人主动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导致不法雇主有机可乘。调查显示,对于《劳动法》只有10.2%的人表示“非常了解”,54.1%的人只是“知道一些”,18.7%的人只是“听说过,但不知道是咋回事”,还有15.8%的人甚至“听都没有听说过”。其次,农民工组织化程度较低。没有组织就没有力量,也就没有话语权,不能诉求利益。虽然全国总工会十四大会议报告肯定了“进城务工人员是工人阶级队伍的新成员”,但目前农民工加入工会的比例仍很低。
(四)农民工在媒体中缺乏话语权。近年来,虽然报纸数量增加到两千多种,但多以面向市民的晚报、都市报为主,专门办给农民工看的几乎没有,其中的综合类报刊,留给农民工的版面和篇幅也是少之又少。譬如,2004年的《解放日报》,每月农民工稿件数量均值一直徘徊于1.58~1.97篇的低水平,春节高峰时期的最高值也只有6篇。
三、农民工权益保障的路径探析
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农民工的参与,只有保障其合法权益,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妥善解决进城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加快户籍改革,已是大势所趋。虽然全国性措施还没出台,但各地可从实际出发进行改革,同时统筹相关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制度,赋予农民工“市民待遇”。在城务工的民工,只要有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就可以办理城镇常住户口。而有关农民工进城子女的教育问题,各地也应顺应民心,把它纳入城市的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之中;鼓励公立学校积极接纳民工子女入学;通过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等方式,帮助家庭困难的民工子女入学;尽快将民工子弟学校纳入现行管理体制中,引导其健康发展,促使它们从“合法”到“合格”。
(二)完善法律体系,加强劳动执法。虽然《农民工权益保护法》还没有制定,但各地可从需要出发制定相应法规,对用工不签合同、收押金扣证件、延长劳动时间、克扣工资等侵犯农民工权利的行为,给出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惩罚标准。对那些拖欠工资比较严重的行业(如建筑业),还应执行工资支付担保制度,建筑和施工企业在项目开工前,必须分别按工程承包合同总价的一定比例缴纳保障金,存入主管部门开设的专用账户,当发生拖欠民工工资时可先行支付。同时,相关部门也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及时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和企业拖欠工资行为。
(三)动员农民工入会,借助工会力量维权。只有把农民工组织起来,借助工会载体,才能实现其利益表达与维护的合法化、制度化。各级工会要积极向民工宣传《工会法》和《劳动法》等法律,提高他们的工人阶级意识,鼓励他们加入工会。同时,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采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其进行动态管理,把他们入会、转会以及其他信息录入计算机,转会者只需凭身份证到转入地的工会网络系统中调出信息后,就可以获得新发的会员证,从而一次入会,进城务工期间有效。
(四)保障农民工文化教育权利。保障农民工文化权利,主要包括丰富其工余生活和落实其职业培训权两方面。丰富民工的文化生活,要从发展的角度出发,让流动图书馆、流动电影院、专场演出走进他们中间;公园、体育场馆、名胜古迹等文化设施向其优惠开放;还要强制企业将民工文化生活消费计入生产成本,并接受社会监督。同时,针对许多民工因缺乏技能而“就业无门、致富无术”,应“政府推动、社会承办、各方协作”,积极引导民工自主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由政府、企业和民工个人共同承担;教育主管部门也要积极整合现有培训资源,打破地区与部门所有制的界限,充分发挥高校、职业技校和各类培训机构的功能,增加培训项目,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帮助民工以最低的成本学到最实用的技能。
(五)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安全网。农民工大多从事的是累、脏、险的工种,受工伤、疾病困扰的可能性非常大,把他们纳入社会保障网络有利于社会稳定。可目前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总体参保率只有15%左右,部分地区如广东、大连的参保率也仅为20%左右。另一方面,由于基本养老保险不能跨地区转移,一些地方已参保的农民工纷纷退保。例如,东莞市2004年农民工退保40万人次,平均参保时间仅7个月。这不仅是因为农民工对参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也是目前推行的制度还没能足以让他们信任所致。就目前条件,在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农民工的特点和需求,实行分层、分类保障的策略,将稳定就业的民工(正规就业、建立劳动关系以及事实劳动关系5年以上)纳入现行制度,参加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保险;对不稳定就业者(签订短期合同、频繁流动、从事各种灵活就业)则采用过渡性的办法,除工伤、失业保险执行现行规定外,养老保险可先建个人过渡性的账户,以后再予以社会统筹。
(六)建立媒体对农民工常态的报道机制。建立媒体常态的报道机制,还原农民工生命和生活的原生态,多报道农民工中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享有应有的话语权。针对农民工权益表达载体稀缺的状况,政府必须给予媒体适当的政策支持,鼓励它们开设民工专栏、专版或专门频道,为他们做好政策的宣传与解读,使其对各地劳动力的需求和政府的态度有所了解。此外,媒体还应积极接受民工的新闻举报,对拖欠工资等侵权行为及时给予曝光,协助农民工维权。
第五篇:关于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问题的调查研究
关于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的调查研究
汤晓静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然而目前我国农民工的政治、经济、社会、人身等方面的权益严重缺损,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农民工利益诉求机制不完善、自身维权意识不强、城市政府政策不合理、利益组织失缺。要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必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分类分层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帮助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和维权能力;提高农民工组织化程度。本文试图通过对当前农民工劳动权益方面的现状调查、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和保障农民工劳动权益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和谐社会;农民工;权益保护
一、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基本内涵
农民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其合法权益天然地来自宪法规定,因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最根本的就是共和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权。在现实生活中,农民工的公民权主要包括:经济性的权益。包括:报酬权、收益权、同工同酬权、就业机会均等权、社会保障权、社会福利权等。社会性的权益。包括:自由择业权、劳动安全保护权、子女平等受教育权、职业技能培训权、劳动争议处理权、休息权、休假权等。政治性的权益。包括:人格权、人身自由权、参与社会管理权等。
二、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问题分析
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籍身份,但已经完全脱离或部分脱离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他们在城镇建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已经成为一只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但在实际工作中,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工资被拖欠、企业不为他们办理社会保险手续、劳动安全得不到保护等问题普遍存在。
三、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缺失的现状及其表现
农民工是传统的户籍制度与自由的市场经济制度相结合的产物。从职业角度讲,他们是工人,从身份上讲,他们是农民。这种职业与身份的矛盾使他们并没有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而真正融入城市的主流生活,而是演变为一个日益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休。在现实生活中,作为新的城市群体,他们的经济利益、政治权益、人身保障和社会权益等都难以保障,其维权道路漫长而艰难,甚至在某些城市农民工被作为最廉价的劳动力遭到漠视, 其恶劣的生存状态和环境, 不能得到的尊重和信赖, 如此等等引发了大量的劳资冲突, 甚至出现了农民工因讨要工资无方而自杀等极端行为,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农民工权益缺损的现状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 “进城就业的农业劳动力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是中国在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休,是向我国工人阶级过渡的新产业工人群体。但这个过渡状态的群体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 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和环境的特殊性, 其应享有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甚至处于缺损状态。
1、农民工的经济权益缺损严重。
农民工进城的首要目的是要从经济上获得比在农业领域多的好处。他们的期待只是用自己的辛苦换得稳定的生活, 他们期望能按月发工资,待遇能稍高一些。这些在城市职工看来理所当然的要求,在具有很强流动性和不稳定性的农民工那里, 变得十分困难。农民工就业的企业内用工不规范、工资待遇低、随意克扣工资的情况司空见惯。许多企业工作时间长, 没有休息日, 工人加班领不到加班费, 每月工资只有几百元, 有40%多的农民工不能按时领到工资。除拖欠工资报酬外, 部分用人单位还存在克扣或变相克扣农民工工资现象。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的调查, 一些企业每月扣留员工20%-30%的工资作为 “风险抵押金”, 要求农民工必须在本企业工作满三年且不能出现任何差错, 否则这部分工资就被扣除。
2、农民工的人身权益保障不力。
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增加了城市劳动力的供给,使得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劳动力市场供给大于需求是我国当前劳动力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也是农民工在巨大就业压力下其人身权益得不到尊重和保障的重要因素。农民工作为城市就业岗位的竞争者,其文化素质、技能等致使他们常常只能从事最苦、最累、最脏的工作, 而这些工作不仅报酬低, 还常常受人歧视,遭人打骂,被人骚扰。初到城市的陌生感、恐惧感,加上各种各样的限制,使农民工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如有些农民工所在的企业,进厂就扣押身份证和一个月以上的工资,如果对工作不满意,也难以离职。
3、农民工的社会权益得不到尊重。
主要表现在:(1)农民工子女得不到良好的教育。
由于流动,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成为问题。法律规定我国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但在当前,由于现行户籍政策的限制,还有一些地区规定对农民工子女到城镇上学要收取农民工家庭难以承受的赞助费,有的地方干脆拒收农民工子女入学。这样,大多数农民工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家乡就读,生活上寄养在亲戚家, 或者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料, 成为“留守儿童”。也有的则过早地辍学,随父母在城市里“闯社会”。
(2)社会歧视。
农民工虽然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却得不到城市社会的尊重,城市社会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依然存在。据社会学者的调查,在被接受访谈的315位农民工中,有67%的人认为在与城市人交往的过程中,存在着令农民工感到疏离的社会气氛—对农民工的偏见和歧视。在某些人的眼里 , 农民工已经成为一种歧视性的称谓。这种疏离氛围的存在 , 加深了农民工与市民之间的“鸿沟”, 同时也加剧了农民工对城市的某种报复心理。
(3)城市职工普遍享受的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五大保险 , 农民工几乎享受不到。调查显示 , 中国农民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的参保率分别是33.7%、10.3%、21.6%、31.8%和5.5% , 如此低的参保率 , 给农民工当前和未来的工作、生活 , 也给社会稳定都留下了较大隐患
四、农民工权益保护缺失的原因
1、二元经济结构导致“身份”不同的观念依然存在,传统的户籍制度使流动就业的农民工得不到“市民待遇”。
2、农民工的特殊性决定了民工劳动力市场的不均衡性。农民工没有特殊技能,只能从事无差别的体力劳动,导致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
3、农民工的“无组织”状态,使其权益缺乏组织的保护,在与用人单位的抗争中处于绝对的劣势地位。
4、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格是导致民工权益受到侵害的重要原因。
5、行业的经济秩序混乱使农民工权益受到侵害。不规范的房地产开发运作制度和非法人承包工程使得建筑行业秩序混乱,农民工处在社会底层自然就成了受害者。
五、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对策探讨
1、建立有关农民工保护的法律规章。从法律上进一步明确农民工合法权益,依法管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建立和完善农民工保护体系。一是司法援助体系;二是劳动争议仲裁体系;三是社会保障体系;四是信贷支持体系;五是民工救助体系;六是舆论监督体系。
3、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知识和技能培训机制,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
4、清理和取消不合理限制,包括歧视、限制农民工进城就业的不合理规定,针对农民工的不合法、不合理收费,用人单位对农民工的不符合规定的使用,农民工子女入学限制。
5、实施四项改革。第一是户籍制度改革;第二是土地制度的改革;第三是农民(包括农民工)参保政策的改革;第四是教育体制的改革。
六、结束语
在农民工自身来看,要对农民工的进行法律意识的启蒙与教育。所以,在国家“送法下乡”的过程中,重要的是送思想,送观念,而不仅仅是送制度和送规范,在教育、启蒙农民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吸取以往普法的经验教训,必须要把真正的法律精神和现代法律意识告诉农民,努力培育他们具有现代法律所必须具备的“平等意识”而非“专政意识”,“公民意识”而非“百姓意识”,“权利意识”而非“义务意识”。在农村具体的普法过程中,我们不一定要让每个农民懂得法律的具体规则、规定是什么,但一定要让农民懂得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什么,权利受到侵犯后,救济的办法和保障在哪里,法律的权威和地位有多高。
农民不论缺乏法律保护意识还是法律监督意识,都会放纵违法犯罪行为。一旦合法的权益缺少了法律之剑的保护,那么还会有多少人担心自己犯法后的后果呢。所以,强烈的法律保护意识、维权意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8).(网上文章)
[2] 王春光.农民工: 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工人阶层[J].学习与探索,2005,(1).(杂志)
[3] 熊若愚,董结琴.中国农民工问题调查报告[J].中国国情国力,2002.(网上文章)
[4] 邓伟志.论“和谐社会”[M].学习时报,2005-01-03.(报纸)
[5]张英洪.给农民以宪法关怀[M].北京: 长征出版社,2003.(书)
[6]吴洁.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现状与对策[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报纸)
指导教师:张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