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镇管理体制改革中的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问题
乡镇管理体制改革中的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问题
来源: 主站 发布时间: 2008-06-11 10:48
关于乡镇政府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模式的建议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政府法制办
我国现行乡镇政府执法体制以及运作模式发端于计划经济时期,虽然经过多次的机构改革,乡镇机构的设置有了变化,但就行政执法体制这一块来说变化不大,存在不得不管但又无权去管、难以管好的现状,与目前乡镇一级政府有效管理辖区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项工作存在较大差距。为了推进我市乡镇执法体制改革,根据市政府法制办的工作部署,我们对路桥区的一些镇(街道)就乡镇政府行政执法现状进行了调研,并就乡镇行政执法的改革模式提出一些建议以供研讨。
一、乡镇政府执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乡镇执法的无据,造成乡镇无权执法
乡镇政府作为一级政府担负着本辖区内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管理,就行政执法层面来说主要涉及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公共安全监管领域,主要涉及安全生产、乡村道路安全、农业机械安全、消防安全等;二是人口资源环境监管领域,主要涉及城镇管理、市政(含村镇规划建设)、国土资源、民政、人口和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三是市场秩序监管领域,主要涉及工商、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医疗卫生、农资等。上述各个领域除乡镇政府受人口与计划生育局委托征收社会抚养费和刚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第六十五条规定乡镇政府具有的执法权外,乡镇政府基本上无权执法。鉴于此,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发现违法情况时,只能劝阻违法人员、对不听劝阻的严重的违法行为联系有执法权的单位处理,轻微的违法行为只能不了了之,这不仅不能遏制违法现象也增加了执法成本、降低了执法效率,同时也损害了乡镇政府管理的权威性。面对现状乡镇政府只能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造成“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会管理体系,无法进行有效的日常行政监管。如:在路桥区新桥镇的辖区内,从事废旧塑料加工经营由来已久,从业人员较多且分散,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但也给当地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群众反响强烈。2007年新桥镇政府组织了一次对辖区内废旧塑料加工经营点的清理整顿活动,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整治的效果,但也有部分违法行为人以镇政府无权执法为由,通过电视等媒体对镇政府的行为进行曝光,由于执法无权,镇政府不得不停止清理整治活动。
(二)部门执法的困难,造成执法部门无力执法
目前,一些行政执法部门在广大农村的执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通病:他们作为职能较为专一的行政执法部门,在人员、编制、装备、经费等方面的配置不可能完全满足各地行政执法的实际需要,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在开展行政执法时,面对着点多、线长、面广的广大农村,往往感到势单力薄、力不从心。如遇有人举报违法现象,等行政执法人员赶到违法地时却是“人去楼空”不见违法踪影,目击证人也不愿作证,调查取证难,执法人员往往感到束手无策,最后只能是不了了之。以日常巡回监管为例,一个区级的某行政执法部门的稽查队,如果以每天跑一个行政村来计算,一年都难以跑完全区所有的行政村。所以,有些行政执法部门有时只能进行“蜻蜓点水”式的检查或采取临时突击的办法开展执法,难以运用长效的监管机制进行有效监控,社会管理效果并不理想。遇有紧急任务时,往往是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真可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且目前存在的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是部门单独执法易被群众围攻,这一现象在拆除违法建筑的土地执法时尤为突出,目前要拆除一间违法建筑必须要出动国土、乡镇、保安等50-100人才能实施,要制止或纠正一个违法行为的难度很大。
(三)执法人员角色错位,造成错误执法
目前乡镇执法人员角色错位主要表现在协助执法变为了主体执法。已经颁布的行政法律、法规、规章,许多实施主体均为县级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乡镇政府事实上不具有执法主体资格。由于乡镇政府按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具备执法主体资格,并且执法人员大多不是法律专业出身,仅靠短期突击培训,便上岗执法,另外执法岗位不固定、临时性工作多,造成执法人员一人多职、对行政执法程序不很熟悉,所以一旦发生行政诉讼败诉的可能性很大。然而,从行政执法的实践来看,众多的行政法实施,实际上是由乡镇政府来完成的,乡镇政府成为了实际执法主体,且要承担主要责任。如2006年路桥区路北街道在多城同创工作中对一违法养猪场进行拆除时,由于程序不到位导致行政诉讼败诉,并且法院判决国家赔偿,致使该街道在多城同创工作中造成被动,影响该项工作的开展。
为了解决乡镇行政执法问题,目前路桥区各镇(街道)基本上都组建了综合执法队,由镇(街道)副职担任队长,队员10-20人不等。除领导外,队员基本上都是临时聘用人员,但由于职责和职权不明确,综合执法队难以开展有效和有力的工作,各种困绕乡镇行政执法的问题依然存在,没能在根本上解决乡镇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二、乡镇执法改革的模式
针对目前乡镇一级政府行政执法现状,我们认为从法律上解决乡镇一级政府的行政执法权限问题是当务之急,只有赋予乡镇一级政府的行政执法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镇执法难的问题。也只有赋予乡镇政府一定的行政执法权才能理顺相关的体制,实现权、责、利的有机统一,在调研过程中,乡镇政府反映较多的也是如何从法律的层面真正将相应的行政执法权赋予他们。
那么从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层面考虑,我们认为乡镇政府行政执法改革的总目标是依法赋予乡镇一级政府行政执法权,模式有以下二种:
第一种:授权式执法。我们这里所说的“授权”不是法律层面的“授权”,而是行政机关内部的“授权”,即在行政执法层面由部门将执法权授到乡镇政府并由乡镇政府统一实施。具体操作为:对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委托乡镇执法的事项由相关部门充分委托并就委托事项、期限、权限等方面签订委托协议,规范委托行为。对法律、法规没有规定可以委托乡镇执法的事项由部门派出2名以上执法人员到乡镇开展工作,日常执法工作由乡镇统一管理。行政执法名义上还是部门,但实质上是由乡镇负责。具体到个案行政执法程序中如行政处罚,对谁实施行政处罚、处以何种罚种、何种幅度均由乡镇决定,部门只是履行一下盖章手续,不再进行实质审查,如出现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也由乡镇去应诉,部门对乡镇执法行为仅需进行备案监督,以此来实现权、责、利的统一。目前我省绍兴等地区在中心镇改革中实施的就是这种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不打破现有的法律体系框架,实施起来相对容易。
授权式执法的法律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十八条的规定:“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或规章的规定,可以在其法定权限内委托符合本法第十九条规定条件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行政机关不得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委托行政机关对受委托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的行为应当负责监督,并对该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受委托组织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行政机关名义实施行政处罚;不得再委托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
第二种:划转式执法。就是将一个行政机关的部分行政处罚权经有权机关决定划转到乡镇政府,授予乡镇政府以自己的名义行使与其责任相适应的行政执法权限。这种模式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乡镇政府的执法权限问题。从法律的层面理顺了乡镇政府行政执法的权、责、利的问题,在调研过程中,大部分人都认为此种模式较好。
划转式执法的法律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 三、二种改革模式存在的问题
根据授权式执法和划转式执法的操作模式,我们认为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根据行政处罚法第十九条的规定:受委托组织必须是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那么将委托事项委托给乡镇政府是否合法。2.街道办事处作为派出机关可否接受委托。
3.将部门人员派驻乡镇政府进行执法,其实际上是由乡镇政府统一管理、统一执行,乡镇政府实际上成为一个行政执法主体,这样是否违反了“职权法定原则”。4.从操作层面来说,将哪些事项由乡镇政府决定、哪些事项由部门决定,如何划分职权,既能有效进行社会管理,有能防止部门假授权,部门和乡镇的关系如何处理,如果将职权划转到辖区内所有乡镇,则部门管辖哪些地方。
5.如何解决管辖权的问题。根据处罚法第二十条的规定:“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那么根据这一规定,如果乡镇政府获得相应的执法权,其管辖权又如何确定,尤其是在部门派驻执法人员到乡镇的情况下。
我们期盼通过专家的把脉,能够找寻到改革的有效路径。台州市路桥区政府法制办 二OO八年五月
案例二
私营化还是非私营化
——一个城市的市政服务问题
机构简介:
山特罗市是东北部一座古老的中等工业城市。随着二十年来工厂关闭与人口逐渐减少——居民们都迁往地处阳光地带的州去了——山特罗市现正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新任市长承诺通过私营化减小政府规模,但却遭到了一些强势团体和一些顽固的公共雇员的反对。
人物简介:
南希·马丁,山特罗市新任市长,承诺减小政府规模,并准备将政府的服务项目承包出去。尽管她遭到了公共雇员工会的反对,但她还是决心要尽快地推出她的计划,并准备从城市垃圾收集开始。
萨尔瓦托·帕文,长期担任本市公共雇员工会的主席。他竭力反对私营化。
克劳迪亚·阿瓦纳多,本市管理与预算办公室主任,新市长信任的知己;受委派设计私营化方案;以尽快实现市政服务的私营化。
案例正文:
1.正在走下坡路的城市
20世纪80―90年代期间,山特罗市经历了几场痛苦的工厂倒闭。这座老工业城市的路也快要走到了尽头。更糟糕的是,很多居民都离开了这个“灰尘地带”直奔“阳光地带”,这进一步地减少了本市的税源。为了应对这一艰难时世,山特罗市的选民们选举了一位许诺要改变这座城市的新市长,她将首先对政府计划进行削减。马丁市长是政治上的新手,但她却乘着选民们的怒潮——对市政服务价高质劣的怨愤——坐上了市长宝座。
马丁的一个竞选承诺是将市政服务私营化。私营化是这样一种手段:将公共服务承包给那些替政府完成服务的公司,这种手段被广泛使用,以解决公共规划和服务的价格与质量问题。尽管私营化在众多社区中实施,但在山特罗市还从未尝试过。70年代,当工业制造业十分繁荣时,山特罗市的经济非常景气,那时从来就没有缩减政府规划的需要。现在情况发生了改变,无论纳税人还是改革者都支持将臃肿而又低效的官僚机构的高额开支削减下来。
马丁市长希望从城市的垃圾收集工作开始,并以此为榜样,将其他市政工程与服务的私营化大力推行下去。
2.卫生部门 山特罗市的卫生部门负责本市的垃圾收集工作,每周两次上门清理市民的垃圾。他们用卡车收集本市每一户家庭的废品,还会每周一次地清理本市商店旁边的大型商业垃圾场。这是一项需要众多环卫工人和一支快速垃圾车队的昂贵的工程。卫生部门还会每两周一次收集可回收废品(报纸、空罐、塑料),这些废品都装在向市民提供的用特定颜色标记的垃圾箱里。这些垃圾箱市民只需到卫生部门填写一份申请并出示有效身份证明即可领取。
卫生部门的开支已连续多年地超出预算,而它的微不足道的服务记录却引发市民如潮的抱怨。这些抱怨包括倾倒垃圾不仔细,街道上满是垃圾,环卫工人太吵,迟迟未能清扫垃圾等。最近,卫生部门买进了一批新的垃圾车,对于本市来说,这不是一笔小数目。车队里新车的数量已因此而略过半数,另一半则是非常陈旧、马上需要更换的老车。好几部更老的车正在变坏,而保养费又十分高昂。
马丁市长要求她信赖的顾问——市管理与预算办公室主任克劳迪亚·阿瓦纳多成立一个“私营化工作组”并负责作一份市垃圾收集服务承包计划。
市长对实现她的竞选承诺态度非常认真。她交给阿瓦纳多一份简短的备忘录,备忘录内容如下:
备忘录
致:克劳迪亚·阿瓦纳多,管理与预算办公室主任 自:南希·马丁,市长 关于:私营化计划 日期:6月19日
我要求你成立一个私营化工作组并研究市政服务的私营化问题,私营化将从垃圾收集开始。当我在一个月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这个工作组成立的时候,我希望能够做好回答有关私营化和承包计划问题的准备。我希望你在记者招待会的一周之前,将这些问题的答案放在我的办公桌上。
问题A:我们将怎样将垃圾收集私营化?我需要知道这个过程的基本要点。大多数政府都会先通告合同,然后寻找未来的承包商最后向市政府申请。官员们在这个时候会选择报价低且被认为是“负责并反应热烈的”承包商,我们应采用这样的模式吗?这会保证我们得到一个符合道德的方案和一个能干而又负担得起的承包商吗?我们需要对“负责并反应热烈”的定义再加考虑。
问题B:本地区有三个环卫服务公司表示有兴起与我们合作。⑴通用废品有限公司,他们的工作十分出色,但他们有过收取高额费用的记录;⑵北方废品有限公司,他们出的钱很好,但是他们的服务记录不可靠;⑶清洁服务公司,一家新的公司,出的价钱很公道,但是他们是一家没有过往记录的实体。我们应该根据什么标准来决定雇用哪一个承包商呢,价格或质量?该鼓励多少承包商来竞标呢?该如何向公众通告? 问题C:我们是否应该考虑由郡来承担垃圾收集工作?郡似乎在垃圾收集工作方面做得不错,而且它们的资源也比山特罗市丰富。
问题D:我已经收到了我们的市政雇员联盟主席萨尔瓦托·帕文的强烈反对。他坚持认为没有任何一份公职应该被撤销,而我们的经济也将因私营化而遭殃。我们应该怎样应对萨尔瓦托和卫生部门的雇员?当我们“推销”私营化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我在竞选中得到的对削减政府规模的压倒性支持吗?
祝你好运,克劳迪亚。我全靠你了!角色扮演:
你是阿瓦纳多的助手,作为市长的顾问与市管理与预算办公室的主任,阿瓦纳多要求你参加私营化工作组,并为她就本市垃圾收集的私营化提出初步建议。
⒈你认为该由什么个人和团体组成私营化工作组?为什么? ⒉你认为公共服务是否可以或应该实行私营化?为什么?
⒊如果将垃圾收集工作实行私营化,你认为在选择公共服务承包商时应依据什么标准?
⒋如果实施一项新的私营化计划,你预料会有什么问题出现?你能提出更好的建议来解决目前的垃圾与可回收废品问题吗?
⒌还有什么别的市政服务将会被考虑进行私营化?有没有一种方法或模式可以用在其它市政服务的私营化过程中? 案例分析:
1.首先,推行私营化要取得公众的根本支持,而且他们是公共服务的最终收益人,所以,该工作组中要包括部分居民代表;
第二,应包括研究公共服务私营化问题的专家、学者。这样,既保证我们的推行私营化决策建立在科学理论之上,有利于与反对者的辩驳,而且,也可以在推进过程中得到相关学者的适时指导;
第三,要有独立的财务人员和评估机构的介入。财务部门的介入,在于通过对垃圾处理前后不同的政策,对比计算出政府提供服务和由承包商提供服务二者的成本-收益分析,计算出二者的利弊,得出恰当的结论。而且为了防止承包运营过程中的腐败问题及政府的可能“寻租”行为,必须有独立的审计部门的监督。另外,因政府卫生部门的退出,其现有设备的出售的评估也需评估部门的参与;
第四,应包括环境专家。即在推行私营化的过程中,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很好的结合起来,保证政策实行之初就将环境问题提上日程;
第五,要有政府相关人员。既是一场由政府推行的变革,就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设计评选程序,考察投标人资格,代表公众与承包商签定合同,以及检查提供服务的质量,监督合同履行情况等; 第六,当然要包括相关承包商。因为其是垃圾处理私营化后的提供服务者,而且其所以进行投标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利润。为了保证政府、公众、承包商三者的利益,承包商的参加是极其必要的。
2.西方行政管理日益兴起的“新公共管理”浪潮,主张政府引入私营企业的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等。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认为政府应在公共管理中引进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通过这种方式将竞争机制引入到政府公共管理中来,从而提高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竞争可以给政府带来诸多好处,可以提高效率,鼓励优胜劣汰,激励创新,从而满足顾客的需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因此,政府为了高效地实现公共服务的职能,应该让许多不同的行业和部门有机会加入到提供服务的行列中来。
然而,是否所有公共服务都应该实行私营化?应视具体服务活动而定,不可一概而论。比如,属于公共物品的国防就不可以也不可能实行私营化,因为公共物品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国防更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主权与社会的稳定。而某些公共服务活动虽属宪法规定的政府职责,但同时有其他竞争者的存在,即其他非政府部门也在从事此项活动,如医院,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并非一定要亲自提供此项服务,可通过招标、合同出租等形式,将其出租给其他公营或私营部门,政府只要对其绩效目标进行测定和评估,并提供相应的报酬,便不失为一种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
政府不能完全放弃公共服务,对于某些共有资源,例如海洋里的鱼,个人的使用会使其他人的状况变化,且对这种损失也无法补偿。由于这些外部性,私人关于消费和生产的决策会引起无效率的结果,此时,政府干预可以潜在地增进经济福利。
对于我国政府而言,“新公共管理”给我们的启示是,政府可以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如成本—效益分析、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等)和竞争机制,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同时也要从国情出发,视具体公共服务行业而定,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采用“政府业务合同出租”、“竞争性招标”等方式,从而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低消耗的公共服务。我们应该学习“新公共管理”的内在优势,而非外部形式。
3.垃圾收集民营化外包过程中承包商的选择标准问题对于民营化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标准的制定应该首先从推行民营化的原因角度来考虑。在本案例中,市民们“对市政服务价高质劣的怨愤”是新任市长决定民营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垃圾收集的民营化的初衷一方面是减少市政卫生部门的开支、降低垃圾收集成本,另一方面是提高垃圾收集工作的质量以使市民们满意。这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民营化动因。
因此,选择承包商时,应主要以质量和成本两方面为标准来权衡。首先,要对投标者的竞标资格进行详细的审查,投标公司的资质(包括相关经验、公司声誉、雇员素质等)、技术水平(即按质量和绩效细则履行职责的可能性)、过去的履约记录等,都应该给予适当的权重来进行评分筛选。在几个投标者都有能力达到既定绩效标准的情况下,应该把合同授予出价最低的合格投标者。同时,由于合同细则将影响竞标的数量、质量和合同承包的最终效果,所以它必须清楚、全面、用词准确、没有歧义。比如垃圾收集的街道名称、收集频率、收集时间、清洁程度及失职违约的赔偿等都应该有细致、明确的规定,以便真正达到优质高效的标准。
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垄断行为中出现的高成本、低效率、质量不尽人意等问题不仅无端浪费公共资源,导致了财政拮据,而且严重损害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因此民营化是一剂摆脱困境的良方。垃圾收集是最早,也是最为广泛推行民营化的公共服务领域。充分的调查资料表明,垃圾收集的合同承包式民营化是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竞争机制是这一改善的根本原因,在讨论选择承包商的标准时,需要强调的是良好的合同细则和有效的质量控制。
4.当代政府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即是政府充分利用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但在推行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问题。第一,可能有来自各方面的反对。包括工人、政府官员、特定商业利益群体和一般公众。因为工人担心会失去岗位,工资降低,福利减少;公共官员担心地位下降,特权丧失;公众主要是出于对私营化后公共服务的价格上涨或服务质量的担忧。第二,有关税收问题的处理。政府部门国有企业无须交纳有关税费或享受优惠,而民营企业却需按照所得相应交纳税费。由此引起国有与私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的不公平的问题。第三,在政府竞争招标的过程中,细节性问题的处理恰当与否也是决定这一计划能否顺利实行的关键。如选择何种服务实施私营化,是否了解有关竞标企业的情况等。
解决办法最为有效的是采取合同外包的形式。因为有大量的证据表明(包括案例中所指众多社区已成功运用这一方法),合同承包是最有效率的。它比市政服务效率要高得多,服务质量比政府要好。同时私营企业在资金、机器设备等方面也要比市政部门有优势。在废品回收上它可考虑吸纳相关企业整合企业资源,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它对垃圾收集和处理而言应该是最佳选择。
5.私营化是这样一种手段:将公共服务承包给那些替政府完成服务的公司,这种手段被广泛使用,以解决公共规划和服务的价格与质量问题。无论纳税人还是改革者都支持将臃肿而又低效的官僚机构的高额开支削减下来,缩减政府规划。
可以考虑进行私营化的市政服务
大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居民服务都可以考虑私营化。包括城市给排水、能源、交通运输(道路桥梁)、公用事业(水电气热)、环境保护和治理(绿化、市容市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
市政服务的私营化过程中的方法或模式(1)影子收费
由英国在市政建设中率先创造的投融资模式,即不直接进行收费,而是由政府根据交通量的大小,逐年给予拨款归还投资者。以道路建设为例,所谓“影子收费”,就是由投资商出钱、政府出地,合作建路后并不向过往车辆收取任何费用。其投资回报是政府通过计算该道路带来的社会效益,然后按社会效益的一定比例,每年向投资商支付费用。对于项目的最终受益者市民来说,其最大的利好是:不用担心今后上快速路要收费,因为全部费将由政府买单。
(2)市政公用行业实现市场化运作
市政公用行业的自然垄断性严重制约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要打破计划经济时期建立起来的市政管理体制、投融资建设方式、经营模式和运作方式,打破一“公”独有的垄断局面,全面开放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充分激活市政公用行业的活力。实现市政公用行业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事企分开。
① 管理体制:政府主管部门与公用企业脱钩
通过事改企和企业改制,实现政府主管部门与市政公用企业在人事管理、财务、经营决策等方面彻底脱钩,使之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
②投融资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全面开放投融资市场,鼓励民营资金、社会资金和境外资本投资市政公用行业。通过有偿竞卖等办法,出让加气站经营权以及道路、桥梁、广场、路灯、停车场等市政公用设施的冠名权、广告权、收费权等。采取独资、合资、合作和建设、经营、转让等多种形式,实现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
③经营模式:公开招标授权“特许经营”
城镇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园林绿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经营性市政公用行业,严格实行特许经营制度。由市政公用行业主管部门通过公开招标,选择有资格的投资者或经营者,签订特许经营协议,确保提供持续、安全、优质、高效、价格合理的服务。
小结:凡是企业能经营好,凡是比政府经营更有效率的城市设施建设和经营的项目都应交给市场和企业,也就是把原来属于国家所有、国家控制、国家经营的一部分资源市场化、资本化。而诸如公共设施之类的公共品则可以交给竞争性企业来经营,以提高效率。这样,城市经营的一个方面就是对属于国家所有的公共资源,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或其他合适的方式进行独立经营。城市政府脱离对国有资源(资产)的直接经营或干预,从而形成有效的城市资源市场配置方式。
第二篇: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XX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根据《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贯彻落实鲁办发〔2015〕54号文件全面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意见〉的通知》和《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XX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方案的批复》精神,为进一步创新和完善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加快法治政府建设,XX区积极谋划,统筹推进,稳步实施,以跨部门、跨领域综合行政执法和专业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为主要内容,推进执法机构整合和执法重心下移,努力构建“综合执法+专业执法+区域执法平台”的全覆盖执法新体制,全面完成
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各项工作任务。现将我区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改革推进情况
超前谋划,充分调研,制定完善改革方案。2016年3月份,积极派员赴青岛市黄岛区学习考察改革试点工作,认真参照垦利、滕州、博兴等先进县区做法,主动加强同上级部门的联系沟通,多次组织人员对全区行政执法机构进行摸底调研,对潜在的问题提前予以分析研判,于9月份研究起草了《滨州市XX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方案》。在书面征求相关部门意见进行修订完善的基础上,11月份,经区政府第17次常务会议研究,正式向市政府报送了《XX区人民政府关于呈报滨州市沾化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方案的请示》。《方案》的制定为全面推开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事实求是,加压奋进,调整提高改革标准。2017年改革方案获批后,及时
印发《关于建立XX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建立了以区长为总召集人、分管领导担任召集人,涉及改革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联席会议制度,着手研究制定全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意见。连续召开3次部门联席会议,对如何确定综合行政执法具体范围等问题进行及时研究。多次派员到涉改部门开展更加深入细致的调研,认真听取部门对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建议,就机构组建、人员编制划转等事项进行深入交流探讨。结合上级改革精神和我区工作实际,根据事实求是、自我加压的原则,决定调整扩大我区跨部门、跨领域综合行政执法范围,对我区改革目标进行再调整再提高,将油区管理、劳动保障领域执法纳入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将海洋渔业领域执法纳入专业领域执法,使专业领域执法队伍达到7支,在全区范围内减少了4支执法队伍。8月7日、8月26日,先后召开了区编
委会、区常委会,达成全面改革共识,研究通过并印发了《XX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意见》和《XX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进度表》,明确任务、倒排工期,全面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
统筹协调,整合划转,全面完成改革任务。
一是合理确定综合行政执法范围。一方面,将城市管理、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市场监管、公安交通、住房和城乡建设、国土资源、农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油区管理等领域的全部或部分行政执法权纳入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范围;另一方面,将市场监管、食品药品、交通运输、公共卫生、安生生产、海洋与渔业、文化市场等7个领域的行政执法权纳入专业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每个领域均只保留一支执法队伍,全面构建完成了“7+1”执法模式。
二是及时组建跨部门、跨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印发了《关于设立中共
滨州市XX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党组的通知》、《XX区人民政府关于组建滨州市沾化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的通知》,在原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基础上,组建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今年9月25日,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正式挂牌成立。同时印发了《关于区城市管理监察大队更名等机构编制事项的通知》,整合区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区国土资源局执法监察大队、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4个事业单位执法职能和人员编制,组建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下设1个直属中队和11个派驻乡镇执法中队,核定事业编制48名。今年11月24日,经区委常委会议研究通过,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和综合行政执法大队领导班子全部配备到位,全面完成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机构组建工作,初步构建起综合行政执法新体制。
三是归并调整专业领域综合执法机构。将市场监管、食品药品、交通运输、公共卫生、安生生产、海洋与渔业、文化市场等7个专业领域的行政执法队伍进行归并整合,每个领域均只保留一支执法队伍,共撤销机构6个,更名4个,调剂使用编制21名。调整后,全区内只存在7支队伍,分别是区市场监督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行政执法大队、区交通运输执法监察大队、区海洋与渔业执法监察大队、区食品药品稽查大队、区安全生产监察大队、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对未纳入跨部门、跨领域综合行政执法和专业领域综合行政执法的部门,主要是执法频率低、任务轻、内容相对单一的,如教育、财政、科技等部门,相关执法职责集中由部门或一个内设机构统一承担,不再另设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执法队伍。
四是全面建成乡镇综合执法平台。按照相对集中、重心下移、城乡覆盖的要求,今年8月份,印发了《关于设立乡镇综合执法办公室的通知》,按照撤一建一的原则,在全区12个乡镇均设立综
合执法办公室,为党政工作机构,各核定行政编制5名,主任由乡镇分管领导兼任,另配备1名副科级副主任。同时将各乡镇社会事务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由独立设置整合为社会事务与经济发展办公室。9月份,各乡镇综合执法办公室完成挂牌工作,11月24日,经区委常委会议研究通过,领导班子全部配备到位,综合执法平台全面建成运转。综合执法办公室作为乡镇综合执法平台,与派驻的执法中队联合办公,统筹辖区内派驻机构和基层执法力量。为确保执法力量下移,区综合执法大队12个下设中队核定编制38名,同时,市场监管、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部门的执法队伍基本达到80%以上的执法人员下沉到基层一线,实现网格化、立体式监管,有效解决基层“看到管不到”的问题。
五是率先完成相对集中处罚权审核报送。今年7月份,结合部门权力清单,对纳入跨部门、跨领域综合行政执
法范围的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事项进行梳理,共梳理出拟划转的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事项604项。9月份,完成合法性审查,按程序向市政府报送了《XX区人民政府关于XX区开展相对集中处罚权工作的请示》。同时,根据省、市《关于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通知》最新要求和市政府批办件 950号精神,进一步区分十个领域的相对集中处罚权,制定完善《区综合行政执法局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报批工作方案》及相关文件材料。10月份,区政府召开第 9 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工作方案并形成会议纪要,按程序向市政府报送了相对集中处罚权备案和请示材料。
六是顺利完成人员划转工作。一方面,印发了《关于统计行政执法机构情况的通知》,进一步对纳入跨部门、跨领域的执法人员情况进行摸底排查,经初步汇总,涉及区国土资源局、区农业局等5个单位共计23人;另一方面,会同
相关部门制定了《XX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人员划转方案》,明确人员划转的工作原则、划转办法和步骤以及人员管理等内容,并与涉及人员划转的部门进行沟通,征求人员划转意见。同时,根据人员划转工作需要,制定了《全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编制划转交接表》和《全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人员划转表》。全市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现场推进会召开后,参照其他县区做法,对《沾化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人员划转方案》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按照人随事走、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编制实名制、人员岗位、年龄、职务层级等因素,对涉及改革部门的执法队伍随其承担的职能和人员承担的执法内容确定人员划转数量,并及时细化了人员划转办法和划转步骤。11月上旬,经区委常委会议研究通过,按照人随事走、以人为本和个人自愿的原则,经组织谈话并征求单位党组意见,全面完成综合执法局、综合执法大队的人员划转工作。
二、取得的成效
解决了执法力量分散的问题,实现行政执法的全覆盖。改革前,国土、农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领域的专业执法力量相对不足,面对面广量大的执法任务,人员力量往往难以及时有效覆盖。改革后,全区行政执法队伍由12支减为9支,科级领导职数减少了3名,股级领导职数减少了11名,在不增加编制总量的同时调整使用编制88名,全面形成以区级综合行政执法局为龙头,执法大队和派驻执法中队以及专业领域执法队伍为主要执法力量、乡镇综合执法办公室为综合执法平台的执法新体系,执法盲区和力量不足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今年以来,区综合执法局多次组织开展露天烧烤、占道经营、大车进城、乱停乱放等专项整治,对流动摊贩、乱贴乱挂等违法行为进行治理,共查处露天烧烤39家,取缔占道经营900余次,查处违法车辆270余辆次,实现全区综合行政执法的无缝隙全覆盖。
解决了多头执法等问题,实现一支队伍全监管。改革前,一些部门之间执法边界不清,有的案件涉及多个部门,例如大型户外广告管理涉及市场监管、城管、住建等多个部门。推行综合执法后,对于多个部门都能管却不愿管或管不了的案件,由综合执法局统筹协调,有效解决了多头执法和职责交叉等问题,同时,一支队伍有了多项执法权限,由单项执法变为合力攻坚。今年以来,全区共拆除违规大型户外广告427块、19500余平方米,在全市率先完成大型户外广告集中整治。
第三篇:广州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启动
广州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启动
来源:南方日报(2012年10月26日)
广州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首个试点昨天启动,荔湾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于昨天上午正式揭牌成立。荔湾区将整合城管、卫生、环保、文化、交通、食药、安监等12个部门的执法职责,成立荔湾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探索行政管理决策、执法、监督“三权制衡”。如何综合?12个部门执法职能合一
昨日广州市荔湾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举行揭牌仪式。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新挂牌成立的荔湾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综合了12个职能部门的执法职能,初步设立了3个中心、5个联队、23个综合执法队,全区分500个网格管理。在整合各部门的执法职责的同时,还整合了这些机构的编制和机构。
整合之后,荔湾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可能是人员最多、职能涉及领域最广的区局。除了过去查违建、治理“六乱”之外,还将涵盖盗版光碟、盗版书、黑网吧、残疾人车辆非法营运等方面的监管。据有关工作人员称,卫生、环保、文化、交通等多个局的执法稽查人员都将归入队伍。
目前该局是否已经正式运作?“执法局的班子和架构等都已确定,人员也组合在一起,开始运作,还涉及财物交接、竞争上岗等工作,将尽快整合完毕,圆满过渡,发挥最大效果。”荔湾区有关负责人透露,通过改革,区内相关部门的执法职能都整合到一起,综合执法局编制设定为496个。看起来编制多,但比之前12个部门相关执法编制的总数反倒减少了60个,因为以前有的部门是“空编”。加上800多个协管员,预计未来该局编内外人员将达到1300多个。
有何意义?探索“决策、执法、监督”三权制衡
此次综合执法改革,是广州在全省学习顺德南海的综合改革试点经验后,采取的“自选动作”。改革有何意义?将产生什么影响?
荔湾区区长晏拥军表示,此次综合执法改革整合了各部门的执法职责、编制和机构,突破了“九龙治水”的局面,实现了向综合与专业相结合的执法转变。改革还突破了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不能相互有效监督的局面,实现了向“决策、执法、监督”的相对独立又相互监督的执法体制转变;突破了执法人员编制分散的限制,实现了向执法力量集中作战的转变。该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整合”之后,行政执法力量更集中,将发生“1+1大于2”的变化。以荔湾区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为例,编制原来大约有10个,主要负责监管文化市场,人手还是不够,尤其是在“创文”等关键时期,工作量非常大,有时需要借助“外援”。“人财物等统一整合到综合执法局后,今后效率会更高。比如之前多部门集体行动时,往往需要多次协调、调度,来来回回,有时还遇到踢皮球。现在统一到一个部门,力量更强大,力度也更集中。”荔湾区有关人士认为。(记者 胡良光 曾妮)
■专家意见
太过集中可能导致权力滥用
将全区12个部门的行政执法职能集中到一个局,荔湾区的改革称得上是广州市首个“吃螃蟹者”。不过,这样的改革到底该如何评价,我们不妨听听专家的意见。
“大部制改革是目前的一种方向”,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彭澎说,荔湾区的做法也是一种大部制改革,其好处就是解决多头管理带来的扯皮和协调难,有利于避免“九龙治水”的局面;但是太过于集中则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大部制也不是把部门都并为一个,要不就不需要部门,直接设政府就行了。”
对此,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戴黍也持类似观点,“这么多个部门的执法权集中在一起,风险较大”。“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是一条铁律”,戴黍认为,除了存在滥用权力的风险,执法权高度集中还可能导致责任划分不清晰,因为传统的“条块分割”体系,虽然有缓慢、推诿的弊端,但却是运行成熟的机制,每一个职能部门的事权、责任是清晰的,但是执法权合并之后,原来的事权却没有相应的调整,其责任划分就可能存在模糊地带。
“而执法人员的专业性也可能受到削弱”,戴黍还表示,这些进入综合执法局的专业执法人员,所受的是原有体系的专业训练,在新的环境下有可能遇到执法盲点,人员归属、法律适用等方面都会遇到新的挑战。
戴黍认为,多个执法职能合并更加适合于应急、处理突发事件,但是公共管理部门管理太宽不见得是好事。
而彭澎也认为,在行政改革上,要注意大部制与专业性的平衡,执法权集中要注意控制权力;在监督上,要发挥民众监督的作用,通过人大、政协加强监督。(记者 黄少宏)
第四篇:2014行政体制改革
2014行政体制改革推进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行政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更是关键环节。李克强总理指出,改革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要抓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在报告提出的若干重要改革中,行政体制改革列在最前面,凸显出这项改革的重要性。2014年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要抓好
2014年简政放权的力度不能减,要一鼓作气,尽量往前赶,争取把本届政府减少1/3审批事项的目标任务,在今年大部分完成。取消下放审批事项,不仅看数量,还要重质量,要把那些含金量高的、管用的,能真正激发市场活力的直接放给市场、放给企业。特别要
要全面清理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现在国务院部门实施的非行政许可审批还有405项,地方政府可能更多。这些非行政许可审批,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主要是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有关部门认为需要管理,就用红头文件来规定。还有省级政府部门、市县级政府,按规定没有行政审批设定权,也用“红头文件”设定了许多管理事项。2014年要对各类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和各级政府用红头文件设置实施的管理事项进行全面清理,原则上一律取消。确需保留的,要按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和规定程序,经过严格论证,调整为行政许可。今后不许再设置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凡增加公民、法人
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公布目录清单,一律向社会公开,依法规范管理,接受社会监督。对那些反映多、意见大、又不利于激发市场活力的,还是要继续取消下放。除清单之外,一律不得实施行政审批。实际上这也是向“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逐步推进,清单之外,“法无禁止即可为”,企业只要按法定程序注册登记,即可开展投资和经营活动。而对政府来说,则是“法无授权不可为”,不能随意干预市场和企业经营。还要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过程的管理,尽量简化程序。国务院部门也要逐步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
今年要重点抓好三件事:一是落实注册资本由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实行公司股东(发起人)自主约定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等,并由其对缴纳出资情况真实性、合法性负责的制度。注册公司时股东(发起人)只需向政府工商管理机关登记认缴的出资总额或股东认购的股本总额,作为企业的注册资本。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公司承担责任。公司实收资本不再作为工商登记事项。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取消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500万元的限制。不再限制公司设立时股东(发起人)首次出资比例
二是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通过改革,除涉及国家安全、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外,不再实行先主管部门审批、再工商登记的制度,商事主体向工商部门申请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后即可从事一般生产经营活动。对从事需要许可的生产经营活动,持营业执照和有关材料向主管部门申请许可。由于许多前置性审批是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
三是将企业检验制度改为年报公示制度。企业按制度在规定期限内将规定的内容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报送报告,并向社会公示,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查询。企业对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对企业报告公示的内容进行抽查。一旦发现企业报告不真实,就要依法予以处罚。还要建立健全经营异常名录和黑名单
大量行政审批事项取消下放后、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必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减少了事前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就要跟上。长期以来,政府管理有一个习惯性思维,一说到管,就想设置行政审批。另一突出问题是,日常监管不到位,一出问题就搞“突击”监管,搞“大检查”,而且查谁不查谁、罚谁不罚谁、罚多还是罚少,随意性很大。再就是一说加
要把监管职能履行到位,必须对监管方式进行改革,要创新监管方式,建立一套科学监管的规则和方法,防止走入“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要建立健全科学的抽查制度、对问题和责任的追溯制度。有了科学的监管规则和机制,具体的监管执行特别是需要专业技术的监管工作,委托第三方、用购买服务的形式去做。这样就可以解决政府监管力量特别是专业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现在我们对违法的处理过轻,起不到真正的惩罚和警戒作用,这一方面也要改革。要让违法者无利可图,有的一次违法,可能终身不能在这个领域从业。把这样一套监管制度、规则和机制建立健全起来,可以显著提高政府监管的效能,降
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要紧紧围绕职能转变这个核心,严控机构编制,确保总量不突破。为此要把握好两条硬杠杠:一是对机构设置实行总额限制,二是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对于加强的职能,合理的增编要求要满足,但必须在严控总量的前提下,通过盘活存量调剂解决。在这个前提下,要鼓励地方大胆探索创新,推进机构编制结构优化。中国地方大,各地差异也很大。在严控机构编制总量的前提下,要给各级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调整优化等方面更多的自主权,鼓励地方大胆探索创新,使不同层级、不同地区政府,特别是市、县政府,能够根据当地实际和履行职能的需要,推进职能转变,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综合设置机构,实行大部门制,提高行政效能。还要通过改革实行编制实名制管理,从制度和管理上解决在编不在岗、“吃空饷”、虚报冒领工资等问题。
事业单位改革也要有新思路。新思路的核心就是逐步建立购买服务的机制,政府花钱为老百姓买服务,养事但尽量少直接养人、少养机构,进而努力做到不直接养人、不养机构,在公共服务提供上实现社会化、市场化。按照这个思路,大量事业单位都可以逐步社会化,办成非营利机构。特别是凡适合购买服务的,首先就应当走这条改革道路。对现有事业单位,即存量部分,要积极稳妥地逐步改、实行预算管理;对新增公共服务事项,即增量部分,适合购买服务的就一步改到位,不再增加机构和人员。政府部门直接承担的大量事务性管理工作,也可逐步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交给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或企业承办。改革后,政府可与这些机构建立新型合作或契约关系,同时也可以招标、承包、委托等方式向营利性的企业购买服务,也就是说,营利性企业也可以承办非营利性公共服务项目。这样就可以在公共服务领域更多引入市场机制,增加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选择性,提高服务质
第五篇:行政体制改革
行政体制改革:完善公务员制度
健全公务员法规体系是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根本保证。世界各国在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的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公务员的立法,不但制定有公务员总法规,而且有单项法规和配套的实施细则。各国都把是否“依法用人治事”作为现代国家公务员制度的重要标志。可以说,没有“法治”便没有现代公务员制度。
(一)公务员的管理必须有法可依
我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颁布和实施,对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六年多的实践表明,仅有《暂行条例》是不够的,仍不足以约束和规范推行公务员制度的行为,难以纠正“推公”中的种种偏差和失误。因此,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关键是要在公务员法制建设方面取得进展。
首先,要提高立法层次。我国应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快起草《国家公务员法》的步伐,争取该法案尽早在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实施。其次,逐步健全单项配套法规。对已出台的职位分类、考核、奖励任免、升降、辞职、辞退、培训等单项法规进行补充和完善。此外,还要抓紧对公务员纪律、聘任、监督等内容进行研究,争取在近年内出台法律规定。从而建立起比较系统、比较完备的公务员管理体系。使国家对公务员的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公务员行为必须用法律加以规范
当公民通过法定程序进入公务员队伍后,就与国家行政机关建立了行政法意义上的职务关系。这样,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时,是代表国家在行使行政权力。从事社会事务的管理。而非个人行为。因此,公务员的行为必须用法律加以规范和约束,防止公务员手中的权力“越轨”避免侵害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使公务员手中掌握的公共权力始终为公共利益服务。公务员的行为规范包括政治行为规范、工作行为规范、廉政行为规范、生活行为规范等内容。
(三)公务员的权益必须有法律保障
为了使公务员忠于职守,国家必须对公务员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公务员权益保障体系的内容主要有:
1.职业保障。即公务员“非因法定事由和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退职或者行政处分”。有了职业保障,公务员才能安心工作,认真履行职责,而无后顾之忧。
2.经济权益保障。即公务员有“获得劳动报酬和享受保险、福利待遇”的权利。除国家法律和政策规定外,任何机关或领导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增加或者扣减国家公务员的工资,也不得提高或者降低国家公务员的保险和福利待遇。
3.政治权益保障。即公务员有“获得履行职责所应有的权力”;有对国家行政机关及领导者提出批评和建议和权利;有参加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的权利;有参加政党(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及工会的权利。
4.法律救济保障。国家公务员对于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员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为,可向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监察机关提出申诉或控告。受理机关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做出处理。属于国家行政机关对公务员处理错误的,应当及时予以纠正;对公务员造成名誉损害的,应当负责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对公务员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负赔偿责任。
综上所述,只有具备了职位分类这个“基础”,管理机制这个“核心”,法规体系这个“保障”,才能算得上是比较“完善的国家公务员制度”。
司法体制改革完善
新中国司法制度的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全会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坚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在邓小平的倡
导下,党和国家在各个领域进行了拨乱反正,并于1978年、1982年两次修改宪法,1988年、1993年两次修改宪法,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走向健康发展之路。“
邓小平同志指出:“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邓小平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十分重视通过健全法制保障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1979年6月他指出:“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与健全法制,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旨在”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促使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
邓小平认为,没有好的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特别使没有健全与完备的法律制度,单靠人治,就可以使坏人任意而行,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如果一个党、一个国家把希望寄托在一两个人的威望上,并不很健康,那样只要这个人有变动,就会出现不稳定。因此,他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可以说,邓小平依法治国理论的核心就是:“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的两点论。正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充分认识到完善的法制对于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意义,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司法制度在党的领导下,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恢复司法部的设置,1983年6月,六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决定在国务院成立国家安全部,以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这些规定,从这种结构上加强了司法机关的建设。
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对《人民法院组织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作了适当修改。同时制定或重新颁布了《律师暂行条例》、《公正暂行条例》等,这些有关司法制度的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司法制度的恢复和走向健全。
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五大的召开的近20年间,党非常重视政法工作,领导人民制定了数百件法律、法规,从而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学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充实了司法队伍,司法制度也逐步完备,法院组织体系逐步完善,不仅建立了四级两审终审制的普通法院体系,而且建立起了铁路运输法院、军事法院等专门法院。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律师制度也快速发展起来。全国已有11万7千多名律师,9600多家律师事务所。司法机关办理了数以万计的各种案件,维护了国家的安全、社会的稳定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法院在定纷止方面发挥了空前的作用,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在逐步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大大增强,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所有这些都是在党重视司法工作以及司法制度建设的条件下取得的。中国司法制度的完善
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大会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并提出到2010年,要形成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对宪法进行修改,将邓小平理论、依法治国载入宪法,从而使我国法治化进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为了实现法治,必须重视司法制度的建设,成分发挥司法在社会生活中的调节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司法在调整生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司法对于维护国家与社会安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惩罚腐败,实现民主与公正,维护社会主义方面发挥着无以代替的保障作用。没有科学完善的司法制度,法治只是空中楼阁,无法实现。
无庸讳言,近一个时期,司法腐败、司法不公等现象较为严重。这既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转型时期出现各种问题的原因,同时也有司法制度不健全、存在缺陷的原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逐步建立以及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现行的司法制度在某些方面已不再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的要求,为此,必须改革完善司法制度,必须看到进行司法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已经提出,要“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进行审判权和检察权。”十五大的召开,为司法改革指明
了方向,而司法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司法公正,推行司法改革应坚持党的领导。我们的司法改革是党领导下的司法改革。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我们的司法改革才有正确的方向、明确的目标,也才能保证在全国范围内自上而下,有步骤地推进,惟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从体制上、制度上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协调各部门的利益。目前,我们不难发现,各个部门都在进行司法改革,这些改革充其量不过是工作方式的调整,严格说来并不是司法改革。因为任何一个部门不能改革涉及其他部门职权范围内的权责,这就迫切要求党中央统一组织、协调,成立司法改革的专门机构,从整个司法体制上加以改革。
在推进司法改革过程中,必须树立法院的权威地位与公正形象。法院作为各种社会纠纷的裁判者,其公正执法是维护法律尊严,实现社会稳定的基石,法院在党的领导下独立执法。法院依法审判,只服从法律,目前,法院受地方政府的牵制太多,致使司法活动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涉,破坏了国家法制的统一,司法公正性以及党的威信受到严重的损害。为此,法院财政独立于地方政府的体制,由国家设立专项经费,防止地方保护主义的利益驱动对司法统一的破坏。法院内部也应进行改革,应实行严格的法官资格取得制度、选拔制度、培训机制以及法官职务保障措施与惩戒制度(包括训诫、停职、开除等)。还应进行审判组织改革,完善合议制与独任制,发挥合议庭与独任法官的积极性,实现审者判、判者审的审、判合一,逐步减少乃至废除审判委员会听取汇报裁判案件违反现代诉讼原则的制度。应发挥党的政治思想工作的优势,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以及对违反职业道德的惩戒。
还应重新认识与确立公检法之间的关系。公检法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关系混淆了三机关尤其是法院与非法院之间的区别。法院之为法院,就在于它是社会纠纷的裁决机构,其中立性、被动性是其公正司法的前提,是实现法治的根本保证。为此,必须区分法院与非法院,应逐步树立法院的公正形象,使法院成为公正的象征,为人们所尊崇。为实现司法制度的民主化,需要重新配置国家权力,我认为,反是限制、剥夺公民人身、财产、隐私权的权力应由法院行使,防止公安机关等行政机关滥用权力侵犯公民宪法权利。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应着重对职务犯罪的侦查以及对所有刑事案件的审查起诉与支持公诉,应加强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侦查活动的指挥、领导,实现追诉效益的最大化,还有改革完善检察机关对法院裁判的抗诉机制。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应进行检察体制的改革。公安体制的改革应以实现社会治安根本好转以及提高刑事侦查质量为出发点。
律师制度是实现司法民主的重要标志。近几年来,我国律师队伍大大壮大,但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应进一步发展律师制度,发挥律师制度在法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律师是法治社会中的重要力量,应正确认识律师的性质,改革律师管理体制以及律师组织形式,创造律师依法自由执业的良好环境。
为了提高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法律职业人的认同感,应当实行法律职业一体化。为此,应当改革法学教育制度,促成能够培养并保持高素质司法从业人员的合理机制。具体包括:统一的资格考试制度,即实行法官、检察官律师资格统一考试;统一的司法研修制度;系统的职业道德维持制度。
进行司法教育改革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统一司法考试制度,实现“进口”统一、资格统一。第二阶段,建立统一的司法研修制度,解决进修培训标准和业务素质不统一的问题。
第三阶段,建立、健全和完善司法官和律师的素质保持制度。应逐步形成从律师中选拔法官、检察官的机制。为了保证司法官道德品行的养成与持续,维护司法公正,应提高司法官待遇(薪俸等),使之高于一般公务员的标准。
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坚持了党的领导,我们的司法工作就能健康发展,反之,司法工作就会遭到破坏。在推进司法改革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司法机关独立办案的关系。二者不是对立的关系,司法是在党领导下人民治理国家的重要工作,但党的领导不是代替司
法机关办案,而是方针、路线、政策的领导。党在领导人民制定出反映全体人民意志的法律后,司法部门严格依法办案,我认为就是坚持了党的领导。在司法机关办案遇到了阻力时,党要帮助司法机关排除阻力,目的同样是保证司法机关办案不受其他单位和个人的干预。党的各级领导要力戒用皮条子、打招呼的形式去影响司法机关的办案活动。同时,司法机关在依法办案的过程中,还应执行党在特定时期不同的刑事政策,例如,像目前的“严打”,当然,执行党的刑事政策不是脱离法律,“从重从快”必须是在法律规定的量刑幅度内从重,在法律规定的办案期限内从快。所以,正确处理好刑事政策与法律的关系,也是坚持党的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党更加重视司法工作,重视司法制度的建设。我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司法改革一定会取得成功,司法公正目标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