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新玉-二年级数学下册《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和硕县
四为思维拓展题,小组在合作时交流、探索不够充分,部分学生对鸡、鸭、鹅之间的重量关系分析不准确,我认为需进一步加强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感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听取了另外两名教师进行《克与千克》教学后,发现不同的教师对本课不同的理解与设计,相比较,我的教学准备还不够充分,对学生学情的考虑不足,如先让学生直接估计水果的重量,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学生估计出的重量与实际重量差距很大,我在教学中对物品质量的导入不到位,平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观察,估一估,掂一掂,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理解1000克=1千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训练中应该更扎实一点,让每一个孩子都动手进行称一称,自己发现其中的关系;在学生活动中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合作意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将小组合作开展的更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多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孩子细心倾听的良好习惯。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尝试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将教学目标完成得更好。
第二篇:二年级数学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新教材人教版的内容。而省编义务教材中内容编排体系让是学生在学习二(上)年级学习“千克”的基础上,本学期再来学习“克的认识”。但人教版实验教材在内容的安排在二(下)年级将二个内容集中学习。基于对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省编教材二(下)“克的认识”为基本内容,并借鉴和吸收人教版新教材的设计思想和内容。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有的也相对较为间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
1、在比较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
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因此,教学设计中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为: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的联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们的区别。
2、.在建立重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执教后,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一)、反思之一 ——审视这节课的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对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新教材中把“千克”与“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是充分地利用学生对“克”、“千克”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的情况下,将这两个重量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识和建构,来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的某一个重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个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因此,整个教学环节,从1克到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最后到1000克,将克与千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克与千克作为一个整体在重量体系中加以构建,这样就可能使概念教学较为丰富与深入。
(二)、反思之二——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想像、推理、猜测、判断等心智的运动,挑战自己的思维。如上课伊始的情境中,让学生举例说一说很重很重的物品,很轻很轻的物品,而这些物品到底重多少,你能说一说吗,不仅引发学生进一步对轻重的关注,更调动已有的有关重量单位的知识经验,尽管学生没有说出吨等知识,但为教师的下一步教学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当学生建立“1克”概念以后,要建立“1千克”的概念,十几克到几十克再几百克这个重量的序列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来加以建立。从教学实施中看,教师出示了一组表示有重量序列的物品,让学生猜测,进行有依据的合理性的猜测。学生在初步关注到物体的重量有重有轻后,让学生大胆估计这些物品的重量这一环节中,尽管学生估出来的重量与实际不符合实际标准答案,但相差并不是很大,但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了想知道这一物品实际重量的强烈需要,从而带出物体重量单位的一个简单序列,而序列的意图在教学中主要就是让学生最初步但也是最真实地感受到物体的轻重,同时为建构“1千克”这一概念埋下伏笔。
(三)、反思之三——本节课,为了引起学生对重量的关注,所创设的情境比较开放,因此对组织实施的教师的要求较高,特别是课堂教学的艺术与调控要求高。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学生竟然会将问题的解决带着个人的感情色彩,选择成绩优秀的同学,还有的学生只关注到同学的个子的高与低,这些都是我本来没有想到的。课堂上,终于有学生在教师的“千呼万唤”的引导下,将问题的焦点锁定在物体的轻重上。
(四)、反思之四——教师鼓励性的语言学生的学习提供情境场。教师的评价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激励会让学生更投入更有效地学习。课堂上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逐步接近标准答案,好胜心理的激发,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情绪都离不开教师语言的激励。这节课中,教师对课堂上随时出现的学生的情况进行了积极的评价,这种动态地生成性的评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积极的思维和积极的情感。如,当教师想让学生猜一大包味精重多少时,有学生情不自禁叫起说已经知道答案了,教师连忙接话,问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兴奋地说是上课前偷看的,教师灵机一动让他俩兴致勃勃地写到黑板上去,非常自然非常和谐地生成了下一环节的内容,学生也得到了鼓励。在教师的鼓励下,不时学生提出了有质量的问题,如学生问:为什么一包味精用克作单位,另一包用千克作单位呢?
第三篇:二年级《克与千克》数学教学反思
二年级学生由于积累的生活经验较少,如果只是抽象地认识《克与千克》无疑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从以下组织教学活动:
1、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激活原有生活经验、积累新的生活经验。
克与千克虽然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质量单位,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只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生活现象,学生并不会认真地进行观察、比较和思考。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这种已有的生活经验进一步激活,变成我们的教学资源。比如,让学生去超市收集了一些物品的质量,还让学生实地去菜市场买500g菜,去水果市场买500g水果等,并逐步会计算价钱。这样将数学学习融入相关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算理的同时,实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生活实践中”的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也能够较为灵活地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2、通过有效的体验活动,建立1克与1千克质量观念。
1克和1千克究竟是多重?这个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抽象的。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我先让学生准备的1千克的盐(糖等其他1千克的物品均可)和1克的扣子(回形针、2分硬币等均可)。由于准备的实物比较多样,学生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帮助学生进行多方位的直观感受,积累了比较充分的生活经验。由于学生将亲手感受过的1克和1千克的物品的质量留给他们的直观印象作为一个标准,因此,学生在不同物品使用什么质量单位的问题上判断比较准确。
3、教师应在在《克与千克》的学习中让感受数学语言的严谨性。
在教学填写单位名称的练习中,如“1包瓜子使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的问题时,教师注意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语言的严谨性,说明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合适”。因为1包瓜子的质量其实也是可以用千克或者其他单位来表示的,但是因为1包瓜子的质量比较轻,所以用克作为单位来表示是更加合适的。
整体来说,学生学习的效果还不错。但是有部分学生在计算购买已知500g物品的单价数学问题仍然是有困难的。
第四篇:二年级数学下册《克与千克》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教学设计与反思
文昌市新桥中心小学 二年级数学 吕书军
【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认识有了感性的认识,初步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部分内容主要学习克与千克两个质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知识的前提和基础。教材首先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超市生活场景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接着教材再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通过实践活动亲自感受1克、1千克的重量,知道1千克=1000克,【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重量问题,但重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而且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比较抽象。因此,使学生初步建立起重量的观念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片断】 第一次试教
一、认识“克”,感受1克。
1.初步建立1克的观念
师:我们已经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时,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那什么物品的质量大约重一克呢,大家可以猜一猜(出示课件:猜一猜什么物品的质量大约是一克)(学生汇报)师:咱们一起来看一下到底哪些物品约重一克。(出示课件:一枚二分的硬币约重一克,两个曲别针约重一克,)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一枚二分硬币约重一克,想不想掂一掂,感受一下一克的质量,拿出桌面上大约重1克的纽扣放在手上掂一掂。(学生掂后说感受:很轻,非常轻,轻的几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小结:当我们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时,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克)
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 1.算一算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认识了1克有多重,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单位,那1千克会有多重?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拿出学具带里的食盐,再看看上面的质量标注。生:500克
师: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 生:1000克。(板书)
2.称一称,两包盐重几千克?(1千克)
师:(课件展示)我们再用秤来称称看。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就是1千克)板书1千克 生:1千克。(板书)3.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师:同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得出:1000克=1千克
4、掂一掂,比一比 师:请同学们再来掂一掂1千克重的盐,站起来掂一掂,跟刚才的硬币比较怎么样? 生:重多了
生:1克很轻,1千克很重
师小结:称量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作单位;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教学反思:
第一次试教后,对这节课我又一下几点思考:
一、活动感悟少,在这节课中,我安排了“感受1克”、“感受1千克”的两个活动,去让学生感受课和千克。因为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比较抽象。仅仅通过这两个“感受1克”、“感受1千克”的活动,去让低段的学生完全的感悟克与千克,是有点困难。应该要让学生更多的去感受“克”和“千克”。在克与千克关系的理解上,有点机械记忆1000克=1千克,没有很好的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
在“感受1克”、“感受1千克”活动后,让学生说感受,学生基本上回答都是很“比较轻”“比较重”。低段的学生对这种感受的描述很简单,如果不及时加深这种感受的映像,学生很可能会忘记“1克”、“1千克”的感受。在学生说完感受的同时,教师应适当引导加深学生对种感受的记忆。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克与千克。
基于以上两点思考,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再次设计。第二次执教 【教学片断】
一、认识“克”,感受“克”
1、认识1克
师:在生活中,重量单位克与千克会经常使用,那一克到底有多重呢?经过测量,生活中的2分硬币大约重1克。
2、掂一掂,感受克 活动一:感受1克
(学生掂后说感受:很轻,非常轻,轻的几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活动二:感受500克
师:1个2分硬币是1克,10个呢?(10克)500个呢?(500克)
师:拿出课前准备的500食盐,放在手中掂一掂,和刚才的1克相比,与你的同桌说一说感受。(学生掂后说感受:比1克重,不是很重,比较轻的)
3、说一说
师:我们感受了1克、500克,现在来说一说生活哪些物品时用克做单位?(生:洗衣粉、盐)
4、小结
师小结:刚才所说的物品都是比较轻,所以当我们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时,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克)
二、认识“千克”,感受“千克”
1、认识1千克(1)算一算,师提出问题: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 生:1000克。(板书)(2)称一称,两包盐重几千克?(1千克)师:(课件展示)我们再用秤来称称看。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就是1千克)板书1千克(3)克与千克的联系
师:同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
师:关于1千克与1000克的关系,我们一起来做个试验(课件展示): 天平的一端放1个1千克,一端放1克,会保持平衡吗?(不会)那再加1克?要加多少个1克,才能保持平衡?(1000个)小结1000克=1千克
2、掂一掂,感受“千克” 活动一:感受1千克
师:请同桌两人把2个500克的物品合起来,站起来掂一掂,跟刚才1克、500克、相比较,和同桌说一说。活动二:抱一抱,感受几千克
师:把你们昨天测量的体重说来给大家听(25千克、30千克)
师:现在请你抱一抱你的同桌,感受一下,和刚才掂的1克、500克1千克相比,现在感觉如何?(很重、超级重)
3、说一说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用千克做单位 生:一箱苹果、西瓜、一袋大米
4、小结
师小结:1千克、小朋友的体重都很重,所以在生活中,较重的物品可以用千克作单位。教学反思: 第二次执教过程明显比第一次有进步,经过两次执教,我对这节课有了更多的感悟。
一、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多体验
克与千克是学生刚接触的质量单位,而且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比较抽象。所以我安排了四个活动:“感受1克”“感受500克”“感受1千克”“感受同桌的体重”。通过对“1克”“几克”“1千克”“几千克”的感受,有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丰富了感性认识。有课充分的感性认识,再通过1000克=1千克的小实验,让学生理解掌握克与千克的关系。使学生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质的飞跃
二、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多想象
在感受完“1克、500克、1千克、学生体重”活动后,要让学生更好、更全面的说出感受,以加深克与千克的映像和理解。所以我在学生感受完1克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轻的像什么一样?(羽毛、空气)”、“如果握在手心,大课间活动时跑个几圈会累吗?(不累、轻的感觉不到)”。在感受完1千克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让你手举着1千克会怎么样?(手酸)”、“现在带着1千克去跑几圈会累吗?(很累)”等一些问题。让学生多想象着中感受体验,是抽象的感受形象化、具体化。
三、架起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多联想
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要把生活与体验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数学、学习数学。在学生感受完“克”与“千克”后,联系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时用“克”、“千克”做单位。在学生动手操作、思考的同时,架起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桥梁,活跃整个数学课堂气氛。学无止境,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怎样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随即调整教学预案,将是我教学中一个努力的方向。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感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听取了另外两名教师进行《克与千克》教学后,发现不同的教师对本课不同的理解与设计,相比较,我的教学准备还不够充分,对学生学情的考虑不足,如先让学生直接估计水果的重量,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学生估计出的重量与实际重量差距很大,我在教学中对物品质量的导入不到位,平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观察,估一估,掂一掂,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理解1000克=1千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训练中应该更扎实一点,让每一个孩子都动手进行称一称,自己发现其中的关系;在学生活动中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合作意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将小组合作开展的更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多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孩子细心倾听的良好习惯。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尝试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将教学目标完成得更好。
第五篇:二年级数学下册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执教人:杨秀循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重难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3.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洗衣粉、1台盘秤、两包500克白糖
一、组织教学:
出示一个“聪”字,问:你们认识这个字吗?(认识)你们再看一看它由哪些字组成?你们想变得聪明吗?(想)那就要怎么做?)
二、游戏:
让体重相差很大的三个同学上台“背一背”,然后说感受。
三、情境导入:
教师:同学们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1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克和千克)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板书课题:克与千克
四、互动合作 1.认识感知1克
(1)1克有多重呢?这样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
(2)掂一掂: 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请大家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可以吗?
(3)说一说:有什么感觉?(非常轻)平时我们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2.认识感知1千克
(1)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2)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与1克相比,有什么感觉呢?(3)找一找:
①大家把1千克的感觉记在心里了吗?每一小组还有这几样物品:这样的一袋绿豆、这样的一袋大米、1包鸡精、这样的一袋水果。四样物品中哪些约重1千克呢? ②看看数学小精灵有什么提示:
将四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着掂一掂;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③请每个小组汇报: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④大家一致认为这袋鸡精约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包装袋上有质量标识)
老师还发现大部分小组认为这袋水果也约重1千克,它又没有质量标识,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一手拎着1千克的盐,一手拎着这袋水果觉得差不多重)你们掂得准不准我还是得验证一下。老师想请盘秤来帮忙。看这儿,这个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用“千克”作单位的)当指针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多少?(重1千克)那指针指向2就表示?(重2千克)⑤展示交流
第1小组你们是什么水果?拿上来验证一下。看,像这样的4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第2小组呢?什么水果?也拿上来验证一下。原来,这样的3个梨大约重1千克。刚才有的小组认为这袋大米也约重1千克?你们认为呢?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大米重2千克,比1千克重)
还有这袋绿豆,你们怎么没有选呢?(感觉比1千克轻)
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果然比1千克轻。哪些小组找对了?你们找得还真准。
(4)说一说:
刚才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约重1千克的物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约重1千克呢? 3.克与千克的关系
这里有一袋白糖,也是用克作单位的,请你读多少克?(500克)一袋白糖500克,两袋糖合起来多少克?(1000克)板书1000克
我们用秤来称称看。大家还记得这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千克作单位)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就是1千克)板书:1千克同样的两袋白糖,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
人们约定:满了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请大家跟我读:1 千克 = 1000 克 5.认识秤
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装上有质量标识,没有质量标识的物品怎样知道它有多重呢?(可以用秤来称量)这位售货员阿姨正在用秤称苹果,这些苹果有多重?(1千克)她用的秤你认识吗?(电子秤)你还认识哪些秤?在哪见过?给大家介绍一下。
五.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六、巩固拓展
1.秤是我们称量物品的好帮手,因此我们要会认秤。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1)课本第88页练习十八第1题。
(2)你知道他们的体重吗?课本第88页练习十八第2题(3)填单位:课本第89页练习十八第4题
2.你知道吗?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有2克重。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2枚2分的硬币)那得多轻呀。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100千克相当于什么呢?(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它的一个蛋就约重1500克。相当于什么呢?(三袋500克的白糖)可真重呀。七.作业布置
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大的用处,老师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就是课本第88页练习十八第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