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背景2

时间:2019-05-14 01:10: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时事评论背景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时事评论背景2》。

第一篇:时事评论背景2

时事评论背景: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雾霾等大气污染治理,会议要求在抓紧完善现有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能源结构调整。这进一步将大气污染治理问题拉到了社会视界。面对雾霾,地方政府正在打响一场“呼吸保卫战”。其中,北京、上海等城市均实施了严格的“限污”措施;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河北省制定50条整治措施,并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环保部还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签订大气防治目标责任书,立下大气污染防治“军令状”。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破解雾霾考验“能源体系””问题?

一个共识是:治理雾霾天气“堵”不如“疏”。目前,地方政府对空气污染仍以“限制”为主,即限制机动车出行、限制排污单位排污等。但从整体污染来源来看,这些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污染扩散,并未能起到治理的作用。如果只是一味采取强制性措施,停产、停驶,则只是“堵”而不是“疏”,对相关产业发展不利,也对产业升级没有太大的推动作用。

当前,我国能源产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今后能源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毫无疑问,破解雾霾,考验的是“能源体系”的顶层设计。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多个省市将治理雾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两会”召开在即,雾霾与环境治理已然成为绕不开的话题,会上是否能出现更为细致的顶层设计,备受各界期待。

国家层面重构中国现有能源体系将至少从三个层面展开:

首先且最为关键的是,优化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主要是调整煤炭、石油、天然气三类传统能源消费的比重。今年两会中,天然气价格改革及天然气行业改革无疑将再度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其次,大力开展节能环保,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消耗。长远来看,传统能源的替代、新能源的开发非一日之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依靠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使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减少,排放量降低。今年年初,在国家能源局公布的创建新能源示范城市(产业园区)中,确定了81个城市以及8个产业园区为第一批名单。其中,示范城市(产业园区)将发挥可再生能源在调整能源结构和保护环境方面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8个产业园区除了在用能倾向和产业选择方面力求低碳环保、采用新能源之外,部分园区在构建整体规划之前已考虑到能源规划对于整个园区的统筹、牵引作用,先行进行形成能源规划。以青岛中德生态园为例,该园区采用泛能网技术为依托的园区整体能源规划,建成后,综合能源利用效率将达到80%,并实现智能化监测与调控。

最后是积极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能否实现能源转型将是检验能否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机遇的重要试金石。制定明确的能源转型战略和发展目标,凝聚全社会的力量为之共同努力,对实现能源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环境问题倒逼能源结构调整的同时,也催生了中国新能源市场和能源企业新的机遇。

第二篇:时事评论背景

时事评论背景:

日前,题为“北京街头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遭索赔”的一组图片被各大网站转载,当事中年女子遭到众多网友的激烈谴责。然而,事情随即反转,多家媒体记者采访发现,当事双方确实发生过碰撞。目击者称,老外驾驶无牌摩托车撞人后,用中文辱骂被撞者。昨晚北京警方证实,撞人外籍男子无证驾驶,将依法处罚。(相关报道见A10版)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被撞大妈被“妖魔化””问题?

一起简单的事件,摆了这么大的乌龙,需要反思处甚多。首先是那个最先在网上发图的人,未全面了解事实就贸然发布消息,消息在传播过程中又被“改动得比较激烈”,导致公众被误导。在这个表象纷纭、本质隐蔽的时代,不管是作为自媒体的主持者,还是权威媒体的从业者,透过现象看本质、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是起码的职业要求,断不能遮蔽事实、想象叙事和捏造情节。否则,报道失实之后,轻则给当事人带来困扰,重则招致不可挽回的损失。

公众作为错误信息的加速传播者和跑偏的道德审判者,也该对自己的轻信和易怒认真省思。为什么看了要素不全的消息,网民就不假思索地相信“凭空讹人”是事实,而不肯脑子里拐一个弯儿,想想另外的可能性?因为在一而再、再而三的败德事件刺激下,很多人先验地认定:不是老人变坏,就是坏人变老,坏是潮流和常态,不坏反倒奇怪。他们每逢一事,内心已有坏的“期待”,稍加引导便深信不疑。普遍的道德焦虑之下,没有调查也有了发言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愿望钝化,“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度别人”成为下意识,不把社会话题导向负面便觉得不踏实,这其实是一种“恶意想象强迫症”。如果任由这种心理病状互相感染,人们的心态将越来越灰暗,互信的空气将越来越稀薄。

可怕的是,恶意想象的膨胀不只会改变人们的心态,也会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对中年女子的谴责终会指向“好人不能当”,而这样的理念一旦在头脑中生根,那么遇到老人不扶、见到急难不救也就有了充足的依据。我怎知道你会不会讹我?这一问使得自私、冷漠、不作为变得心安理得,也使得人与人彼此救助之路就此隔断。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泱泱中华,有着扶危济困传统的礼仪之邦,如今反被文明未曾开化、诗礼未曾沐浴时的基本命题所困扰,这是一种令人痛心的耻辱,也是必须正视的冰冷现状。

老人变坏和坏人变老的现象都有,但再多的个案也不能被视为全貌,通情达理的老人还是多数,是非明断者仍是社会主流。所以一方面要驱除内心的躁动,重新奉实事求是为圭臬;另一方面要相信光明和正义的力量,并身体力行地创造积极的能量。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国家,有什么样的信念便有什么样的前景,只要我们不苟且、不放弃,事态总会向好的方向转化。(作者:李星文)

时事评论背景:

如果说“赶上时代”是拉开改革大幕的目的,那么“引领时代”则是开启深化改革历程的目标。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所思所望,是顺应大时代的潮流,坚定不移让改革乘势而上,不失时机让发展更上层楼。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全面深化改革”问题?

要读懂当代中国,先要读懂改革的逻辑。这样的说法,道出了改革在当代中国至关重要的分量。

正因此,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其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总动员,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一个新的改革时代,由此启航。

把这样的再出发,放入中国改革30多年的壮阔历程中审示,更能感受历史方位的演进。从“冒着杀头的风险”也要摁下包产到户手印的悲壮,到落后的中国会被“开除球籍”的忧患,35年前我们所面对的,是“不改革就死路一条”的巨大压力。今天,风险犹存、挑战仍在,但站在巨人的肩上描绘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汇集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中国共产党人对改革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对改革的设计更加科学系统,深化改革的脚步也更加稳健从容。或许以世界为坐标,更能看出从追赶到引领的转换。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邓小平访问日本,在一家汽车厂听到这里人均年产汽车94辆后意味深长地说,你们比中国最先进的长春一汽“多出93辆”,“我懂得了什么是现代化了”。今天,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日本,成为世界汽车第一产销大国,连沃尔沃这样的国际品牌也被中国企业收购。

“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35年前的关键抉择,不仅将社会主义中国推送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高度,更探索出一条有别于西方的发展道路。改革,是中国人寻求对自己前途命运的把握,又何尝不是人类对文明未来的求索?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美国《全球邮报》判断,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国经济未来方向,对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有潜在影响。从赶上时代步伐到走在时代前列,于中国改革,可谓转折,堪称飞跃。如果说“赶上时代”是拉开改革大幕的目的,那么“引领时代”则是开启深化改革历程的目标。从总书记履新之后首次考察选择改革地标深圳,深刻阐释改革方法论、深入研究改革重大问题,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所思所望,是顺应大时代的潮流,坚定不移让改革乘势而上,不失时机让发展更上层楼。

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国改革的再出发,也是因为中国站在了一个历史的关键点上。国际格局面临深刻调整,战略窗口随之浮现;经济社会飞速向前,转型发展基础沉雄;更有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点燃亿万人民的高涨激情。“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这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抓住了才能赢得主动。唯有全面深化改革,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才能凝聚起引领时代、改变世界的力量。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引领时代的潮流,新一轮改革必须直面发展起来后的问题,满足高起点上的期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巨大成功时,如何更好地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全世界最大的城镇化进程中,怎样消除城乡二元壁垒?当温饱早不是问题,公平正义如何更好地实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以深化改革破解这些难题,是时代赋予这一代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

放眼全球,美国奥巴马政府“我能”的誓言在艰难中渐渐降低了音量,欧盟一体化进程正经受主权债务危机的考验,经历了长时间经济低迷的日本,仍在苦苦找寻良性改革的方向。“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实验”,多年以前,邓小平就以战略家的胸怀,道出了中国改革的深远意义。引领13亿人参与全球范围的文明试验和制度创新,全面深化改革,既关乎中国,也关乎世界。

雨果曾说:“地球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一个时代已经到来的想法。”伴随着三中全会的号角,一个新的改革时代已经到来。而勇毅坚韧的改革者们,不会仅仅停留在“想法”,更会把它变成不可阻挡的改造现实世界的强大力量。(陆侠,人民日报)

从2010年的张悟本、李一,到今年的王林事件,看起来这像是我国自1980年代初以来,又一个面临“大师”辈出的时代。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大师”辈出的时代伪科学”问题?

种种伪科学活动,会掩盖以真正科学探究为依据的客观真相,进而损害民主的根基,这已是西方社会的普遍认识。比如美国,早在18世纪,开国元勋杰弗逊就把牛顿、培根和洛克的思想作为美国独立的依据,因为他认为,只有通过系统的研究和实验而不是通过意识形态的宣传获得的知识,才能发现真理,才能达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尽管近些年反科学的保守派人士与后现代主义者联合起来对科学发起了新一轮攻势,在某种程度上为伪科学提供了庇护空间,但深受科学精神浸淫的西方社会其理性根基不至于动摇。

我国的伪科学活动、反理性思潮,有一些就是拾西方的牙慧,经过再包装兜售过来的。但是我国的伪科学活动又有自身的特点,颇具迷惑性、“感召力”,从而加大了识破、揭露的难度,这是应该引起重视的。

首先是与传统文化黏连在一起。我国伪科学的重灾区是保健养生领域、风水学说。近些年,弘扬传统文化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但一些伪科学也披着传统文化的外衣招摇撞骗。比如,风水已经乘着“国学热”的快车,名正言顺地成了高校各种培训讲习班的香饽饽。

其次是与“名人”黏连在一起,有政要、富豪、娱乐名人,有时甚至包括著名科学家。美国前总统里根及其夫人也钟情于占星术,但像我国这样黏连如此紧密者,的确罕见。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类似张宏堡、严新、张香玉、李洪志等“特异功能大师”、“气功大师”遍地开花,加上当时个别科学家也在鼓吹人体科学的革命,以至于一些大师能直接与国家领导人面谈,实施表演,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感召力”。

众所周知,近代科学产生在西方。自明末传教士“捎带”来一些近代科学,一直到新文化运动,我国的主流知识分子对科学极少识得其要。新文化运动的先贤们高举起科学、民主两杆大旗,随之而来的“科玄论战”引发了关于要确立科学的人生观还是玄学的人生观的大讨论。胡适疾呼,中国的人生观还不曾和科学行见面礼呢!建国后的一段时期,由于政治风潮的影响,科学事业受到影响,科学精神一度遭到扭曲。改革开放后,科学事业迎来了春天,同时思想的大解放也带来了一种急切期待科学革命的心理,伪科学活动趁机滋生。而近些年,随着西方后现代思潮主义的引入,一些反科学、反理性的思潮有所蔓延。比如,该思潮有一种观点认为,科学和迷信没什么根本区别,不存在什么客观的东西,导致国内目前出现某种反智主义,就是公众对科学界普遍认可的观点反而不信任,宁可去信一些非专业人士的言论甚至谣传。

科学需要普及,使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英国的大科学家法拉第当年亲自给少年儿童讲解蜡烛燃烧中的化学知识,赫胥黎为了捍卫达尔文的进化论做了许多普及工作,道金斯的科普著作几乎成了神创论者挥之不去的梦靥。我国的科技工作者也应该有类似这样的科学明星、反伪科学明星。

公众科学素养提升的关键在科学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美国的“2061计划”在稳扎稳打地推进,奥巴马去年又承诺美国在未来10年要培养10万名科学和数学教师。反观我国,小学阶段的科学课在许多地区仍形同虚设,有“小升初”导向的问题,有师资匮乏的问题,等等。如果从小丧失了对科学的兴趣,而后又不能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去处理个人和社会问题,那么崇尚科学就会成为一句空谈。

时事评论背景:

开学之际,大学新生们纷纷背上行囊,走向期待已久的象牙塔生活。然而,在成都,有一位女生却手持录取通知书黯然神伤。在她父亲看来,“上大学无用,捡垃圾都比读书强”,所以拒绝供女儿上大学。这位女生的处境、这位父亲的“上大学无用论”引起了社会热议。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上大学无用论”问题?

人们还记得,在上世纪90年代,面对“拿手术刀的不如拿水果刀的”“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等脑体倒挂现象,曾经出现了一波“读书无用论”的思潮。今天,在一些地方尤其是中西部的农村和贫困地区出现“上大学无用论”,则有着更为复杂的经济社会因素。

曾几何时,考上大学就是天之骄子,就能改变自己乃至全家人的命运,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

会信念。然而,现在这种信念在很多人那里不再那么坚定了。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规模的壮大,人才来源日益多元化,让大学生在人力资源市场不再那么夺目。功利思想的熏染,物质追求的放大,也让“上大学”直接与真金白银的投资回报画上了等号。在那位父亲的利益考量中,“读4年书8万,高中毕业打工挣8万,来回16万,拿去买房或开店都能赚钱”。能不能赚钱,决定上不上学,这种利益至上的观念其实很有代表性。

除了价值观上的偏误,导致“上大学无用论”的社会原因更不能忽视。近年来,一方面是大学学费节节攀升,上学成本越来越高昂,家长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则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年年都有“最难就业季”的说法,大学毕业生尤其是本科生的薪资,即便与一些技术工人、农民工相比,也是越来越不好看。

这种教育成本和就业状况的“冰火两重天”现象,难免打击许多人对上大学的信心,教育部数据显示,高考人数已连续五年下降,2009-2012年全国有300万中学生放弃高考,占毕业人数的10%。而企业调查则表明,不是大学生太多了,而是对路子、用得上的大学生太少了。这就要求高校更好地对接市场需求,在专业设置、能力培养、就业服务等方面改革创新,培养更多社会既需要又有用武之地的人才。

在现代社会,教育总是最重要的上升渠道。不可否认,靠上大学改变命运的励志故事,在今天还是举不胜举。但招考、用人上存在的不正之风,萝卜招聘、拼爹就业、体检卡人等现象,也让不少学有所成、身怀真本事的毕业生无可奈何。这种社会不公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高等教育作为上升渠道的功能,加剧了人们对“上大学无用”的焦虑。

据报道,那名成都女生受到了很多市民的关注,不少人打进报社热线表示,愿意资助她完成大学学业。一个人的上学困境固然好解决,但只有正视和破解“上大学无用”背后的深层社会问题,深化教育和社会领域的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为更多人创造人生出彩、实现梦想的机会

第三篇:时事评论

近日,备受瞩目的北京市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又有了新进展。被咬伤的赵女士目前已向延庆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向八达岭野生动物园索赔155万余元,并已获法院立案受理。在起诉书中,赵女士指出,在八达岭野生动物园未有效救助的情况下,没有法定救助义务的母亲下车施救,其性质应属于“见义勇为”,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应全部承担母亲的死亡赔偿。

看到报道,很多人都在疑惑:母亲救女属于“见义勇为”吗?

在一般人看来,“见义勇为”主要发生在陌生人之间,是一种正面的道德评价。促使周某“勇为”相救的主要原因,恐怕还源自其发自内心的亲情和母爱,而非完全与己无关的“见义”。

本案的焦点问题转化为:周某在没有法定救助义务的情况下,协助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营救赵女士,园方是否应该对周某的死承担赔偿责任?

延庆区人民政府“7·23东北虎致游客伤亡事故调查组”发布的《事故调查报告》认为,既然政府已经认定该次事故不属于安全责任事故,那么园方应不必承担赔偿责任。

但园方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需要司法机关依法审判,政府部门并没权对此做出终局认定。即便政府认定老虎伤人不属于安全责任事故,也不意味着园方就无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动物园是否要承担赔偿责任,要承担多少的赔偿责任?与其继续吐口水,不如搬个小板凳,理性围观,静看法院如何判决。

第四篇:时事评论

“碰瓷”时事评论

当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工作环境和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公民素质有所提升,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不难实现。但就目前社会状况来看还有些不文明、不和谐的成分存在。老人“碰瓷”事件、老人摔倒讹人给我们带来了更加深刻的深思。

2016年5月13日,六安中店乡六舒路中石化加油站内发生一起交通事故,接到报警后,民警立即赶至现场,发现老人张某横坐在马路边,其驾驶的电瓶车倒在路上,老人腿部有红肿,驾驶员张某驾驶的轿车停放在加油站南侧。经了解,老人称由于轿车司机驾驶中右转弯不当,与其电瓶车发生刮蹭,导致自己跌倒且腿部受伤。驾驶人张某则称自己并未有驾驶不当的行为发生,双方及亲属就此事发生争吵。民警稳定双方情绪后,确定案发时间,并及时调取加油站内监控录像展开调查。通过视频影像资料,民警了解到,老人张某在驾驶电瓶车过程中,因自身驾驶不当以及道路湿滑原因跌倒,与轿车司机张某无关。在事实及证据面前,老人承认了自己企图索要钱财的目的。民警对老人批评教育后,责令其家人将其安全带离。5月16日早晨六安开发区纬三西路一对70多岁的老夫妻一前一后散步,道路两侧都是买菜小商贩,正在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推着买菜小车从前方走来时,老妇女突然歪倒在地,中年妇女急忙放下小推车并将其扶起,转身要走,后面的老头将她拉住说到:“你不能走,老伴被你撞倒,要到医院检查,这是只听老妇女叫唤身上疼,”中年妇女听到其话回应到:“你这老头,睁眼说瞎话,明明是她自己跌倒,怎么能说是我撞的,真没良心。难道扶人有错,真是的。”围观的人都指责老头不说真话,老头气急败坏地说到:“谁再管闲事,就让他赔老伴到医院看病,”后来,中年妇女自认倒霉,付给1000元才算了事。

“碰瓷”现象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化。尤其是进入到21世纪以来,它的花样不断地翻新一般用“碰瓷”手法的人,均具有吸引路人驻足、与陌生人攀谈的本领。这种招术的表现手法有很多,其中使用的较多的应当算是“拾金平分”,“你轧我脚了”、“你剐了我的车”、“你把我撞倒了”等等。前些年“碰瓷”事件常在大街、马路上发生,时下已向乡镇和街道延伸,原因,没有监控摄像设施,不容易找到“碰瓷”证据。更有甚者“碰瓷”已呈现团伙作案的趋势,甚至在一些大城市出现了以此谋生的人,叫“职业碰瓷党”。严重地影响社会安定和良好秩序,有这样一个问卷调查:路遇老人扶不扶?回答:一是以前可能会扶,但是现在看了太多的报道,所以不敢去扶了,二是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还是要伸个援手的。三是可能会扶,但是应该是在有其他人的见证下吧。四是坚决不扶,怕找麻烦。

近年来,老人摔倒讹人事件频出。大家纷纷感慨:“扶个老人的成本太高啊?”对待老人摔倒,究竟是扶还是不扶呢?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老人摔倒讹人事件频繁发生的背后是生活窘迫还是道德缺失?到底怎样才能减少这样的事情发生?频繁出现老人讹人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道德沦丧令人心寒“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告诉我们:人性本善,助人为乐乃快乐之本!做好事者,理应得到肯定和赞赏。

前段时间一段碰瓷视频在网上传火了。视频中,一名穿着黑色透视裙的女子,走到路中间的车前躺下。路人笑着对其说,“地上不热吗?”女子情绪激动地回答:“你给我2000块钱,再热我都能接受。”又有一路人劝道:“你快起来,别在这丢人现眼了。”黑衣女子继续躺在地上嚷道,“不行,我就在这,我就死在这。来来,你们车都开过来!”

随后,这名女子站起来,用头猛撞身前的车,一边撞一边说,“撞死就撞死。”连撞了6、7下,女子对疑似车主的路人说,“你让我撞死你要付法律责任的。”女子的一番碰瓷不成功,仍然站在车来车往的路中间不肯走。这时,几位警察同志上前,合力把她拉到路边。原来,女子碰瓷的地点就在派出所门口„„

笔者认为“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遇见老人摔倒的事情,一定要伸一把手帮助别人,同时还希望社会舆论要多报道相关的好人好事,弘扬互助的风气,对于那些‘碰瓷’的老人,无论年纪有多大,都应该用法律的手段来惩罚,这样才能让做好事的人没有顾虑,让看见老人不扶的事情不再发生。”

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以及我们对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常识的普及,相信大家都可以把老人“扶起”,让爱心永远根植在最需要关怀的“土壤”里,每个人都能毫无顾及地献出自己的爱,传递社会的“正能量”。

第五篇:时事评论

时事评论(2)

“歧视河南人”是种精神胜利法

19日,白岩松在为其新书《白说》举行的读者见面会上表示,很多年前有一种妖魔化河南的声音,他为此专门到河南看看。白岩松称,中国什么样河南就是什么样,都应明白这块土地为这个民族做过什么,希望中国人都来河南看看,了解这个民族是怎么走过来的。

地域歧视自古就有,现在已经无从考证妖魔化河南人究竟始于何时,但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嘲弄河南人的“段子”大规模流行,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针对河南的地域歧视由此开始明确化。一个不无恶意的传说是,当年每当陇海线的火车进入河南,列车员就会提醒乘客“列车已驶入河南境内,请广大旅客提高警惕”。

不同地区的人之间相互攻击,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精神特质和典型特征,这种典型特征很容易被“符号化”和“标签化”,一旦不被其他地方的人所认可和包容,甚至遭到排斥和反感,就会上升为地域歧视。于是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无论是网络上还是现实中,不同地方的人聚在一起,讨论某个公共话题,一旦发生意见分歧,上来就是一句“你们XX人”,好像这是一个“必杀技”,立马就占据了道德制高点,可以无往而不胜。

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精神胜利法。地域歧视最大的逻辑弱点在于以偏概全。每个地方都有好人和坏人,都有你认可或不认可的人,不能把个人或一小部分的行为不加选择地打上地域的标签。否则,哪个地方会有好名声?更何况,贬低和攻击其他地方,并不足以抬高自己所在省份的地位,无非是暴露自己的狭隘和偏激罢了。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相互攻击和诋毁中,每个地方都会不同程度地被污名化,没有谁是赢家。

有时候想想,地域歧视以及由此产生的言论攻击,是一件特别无聊的事情。你攻击别人,自然就会被别人攻击,说来说去无非就是逞口舌之快,毫无价值!

就本质而言,与其说国人出行“吃相难看”是个道德命题,不如说是个技术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国人走出国门,旅游形象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相信这种种陋习都会得以改善。当然,加快这样的文明进程,首先需要国人自身的努力。

究竟是谁炮制了“屠呦呦致辞”鸡汤文

12月10日,随着屠呦呦诺奖发言落下帷幕,一些微信营销号也跟着乐此不疲地“炮制”出屠呦呦的获奖感言,引来众多网友疯狂转发。一时间替屠呦呦写获奖感言的“鸡汤大军”火速占领朋友圈、微博、QQ空间等社交平台。

有人总结了一下,发现目前“山寨鸡汤文”主要流行以下两个版本。一个是“感动力爆棚催人泪下版”:“终有一天,我将告别青蒿,告别亲人,如果那一天真的来到,我希望后人把自己的骨灰撒在一片青蒿之间„„”;还有一个“春暖花开骏马奔驰版”:“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

怎么样,这样的鸡汤文是不是看上去文采飞扬?但经权威媒体证实,其为伪作。

屠呦呦在瑞典期间倒是的确做过“获奖致辞”,题目是《青蒿素——传统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认真阅读后不难发现,屠呦呦真正的致辞平和、理性,不谈感情,只谈专业。但这篇真作在朋友圈流传并不广泛,相反,却是伪作抢占了社交平台。这颇有点“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荒谬感。

说实话,类似仿冒名人的鸡汤文不是第一次在朋友圈“攻城掠地”。之前,马云、白岩松、杨绛、张爱玲、林徽因、莫言等都中过招。这些鸡汤文大都看似辞藻华丽,充满励志的正能量,却大都缺乏思想深度。

鸡汤文之所以有市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有需求。人在社会中生活,面对粗粝的现实,不时需励志的语言、细腻的情感灌溉心灵。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也是九十年代以来杰克·坎菲尔、马克·汉森《心灵鸡汤》丛书风靡的根本原因。也正因此,鸡汤没有原罪。

国人出行为何“吃相难看”

这些年,但凡有过出国、出境经历的中国人,大多有这样的感觉:只要走进中餐馆,或是有中国人用餐的地方,氛围遽变,热闹无比。记者近日走访发现,无论国内游还是出境游,某些中国游客的“特色”餐桌陋习依然故我,令人思考。

在西餐馆里,自助餐变“自家餐”,食物聚摞成塔,根本吃不完,以至于外国人投诉“浪费食物太可惜”;就餐时推杯换盏,大声聊天„„某种意义上,国人出行“吃相难看”,与某些国人喜欢在文物古迹上“刻字”一道,已经成为国人最显著的两大旅游不文明现象。

说起来,对礼仪这种文化,我们并不缺历史和传统。然而历史和传统是需要传承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品质,而是需要不断的培育和学习。中国人越来越富有,出国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很普遍的消费行为,但与此同时,我们却还没有建立良好的旅游文明,礼仪教育更是严重缺失。

但是,屡屡沉浸在鸡汤的语境下无法自拔,对一些东拼西凑的鸡汤文不辨是非地转发,这就暴露出有些人智力偷懒、缺乏辨别力。要知道,很多段子手与公号炮制鸡汤文的最根本目的是圈粉,从而撬动背后巨大的利益板块。调查显示,大部分积极推送“鸡汤文”的公众号多半是地产公司和美容院等商业机构,他们以这些看上去感性、励志的“鸡汤”打动人心,实际上来达到营销目的。

事实上,找出炮制屠呦呦虚假致辞鸡汤文的始作俑者,从技术层面来说,并不困难。此外,大力推广、转发此消息的公号,微信也要给予一定的惩罚。只有正本清源、查清源头,才能杜绝此类假名人之手的鸡汤文甚嚣尘上。此前,万达集团就曾正式向北京市法院提起诉讼,起诉“顶尖企业家思维”微信公众号假冒王健林发布文章,从而索赔1000万元。这其实也提醒诸多鸡汤手与微信公号,互联网并不是什么法外之地,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在网上制造虚假消息、恶意传播,一样要受到追究与制裁。

“我们恨化学”不仅是一个化学问题

近日,化妆品品牌法兰琳卡再次因为一段仅15秒的广告被舆论讨伐。这段广告不断地重复着“我们恨化学”这句话。此广告7月在某地方卫视播出后就一直**不断。近日,一中央级媒体也开始播这则广告,这引起了《结构化学基础》的作者、北大教授周公度的注意。11月19日,网友爆料周公度递交声明要状告相关媒体。

生活中,我们可以说处处离不开化学。大喊“我们恨化学”,化学教授自然要愤怒,认为这是反科学、反智慧。不过,窃以为,对于一则广告,我们还应该放到广告的情境中去衡量,从广告法的角度来解读。

一是,此广告涉及虚假宣传和错误引导。现代生活离不开化学工业,化妆品企业本身就属于日化行业,法兰琳卡的产品如何做到纯“天然”,这恐怕难以实现。就算原料真的纯天然,也需要添加防腐剂等以保持产品的稳定性。打着“恨化学”的旗号“用化学”,这可能涉及虚假宣传。

二是有贬低同行业对手的嫌疑。《广告法》第十三条规定,广告不得贬低其他生产经营者的商品或者服务。在日化行业,一家企业为了卖自己的“天然”产品,让代言明星大声喊出“我们恨化学”,这无疑对其他企业是一种贬低和诋毁。从这一点上讲,该告法兰琳卡的不仅仅是化学专业的教授,而也包括其他不炒作“天然”概念的化妆品企业才对。

“我们恨化学”怎么理解,这是一个语言问题。“我们恨化学”的广告错在哪儿了,这是一个法律问题。但不管怎么说,这真的不仅仅是一个化学问题,我们更应该从法律的角度出发来解读。

中美高中生的“苦”不一样

美国记者爱德华·休姆斯,曾获美国最高新闻奖普利策奖。他花了一学年时间,在一所公立高中蹲点。一年的体验,让他写成一本书,书名叫《梦想的学校》,这本书描述了这所高中的学生群像:为了得到最高的平均成绩4.0,他们一天只睡4个小时,灌下4大罐拿铁咖啡,为的就是能够熬过一整夜。在相似的一所美国高中,华裔女孩田田的经历,也如出一辙。

不知从何时起,“国外学生都很轻松”似乎成为不少国人心中的固定印象。但是只要稍稍查证便不难发现,有关“美国高中生同样辛苦”的新闻在网上并不少见,比如北京大学教授饶毅就曾在一次演讲中透露,“如果把美国的高中教育原封不动地搬到中国,绝对不会是减负而是增负。”这与《梦想的学校》一书所传递的信息,无疑是吻合的。

暂且不论书中所描述的美国高中生“4小时睡眠,4杯拿铁”的群像是否有着普遍性,我更关注的是,如果“美国高中生也辛苦”的确成立,它又到底会给我们怎样的启示?中、美高中生的“苦”又是否完全一致?比如仅就报道所呈现的信息来看,美国的学生之苦,除了课堂上的知识需要掌握、考试多外,其实还包括庞杂的课外知识要求,比如论文写作,特长培育等等。而在我们这里,分数至上与题海战术才是学生苦的真相。两相比较,到底哪一种“苦”更有利于人的全面成长和创造力的培育,或许就值得思考。

对于他国教育真相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看待自身。但在比较中,不应该是树立“比惨”的逻辑,比如美国高中生很辛苦,是否就能成为我们不必为学生减负的理由?是否意味着我们搞题海战术就是合理的?美国

飞机上不容许开“持枪”玩笑

近日,一张乘客在飞机上“持枪”摆造型的照片引发众多关注,有消息称涉事的几位乘客是从首都机场乘坐飞机的。记者询问了多位在中关村从事经营电脑的业内人士,他们一致认为乘客手中的“枪”疑似某国产品牌笔记本电脑的电池。目前警方已经介入调查。

手持“枪”状物满不在乎地摆造型,甚至用它指向同排座位的两位乘客,无论是持“枪”者,还是这两位乘客,都是一脸嬉笑状。这样的场景若是换个场所,比方说,在自家客厅里,拿着笔记本电池装“枪”过把瘾,不成问题。但这是在飞机上,从保障航空安全的角度讲,绝非小事。

为什么飞机上拒绝这样的玩笑呢?因为像这位乘客这样持“枪”,真会“走火”。这里的“走火”,是指给飞行安全造成不可预料的风险。相比其他公共交通工具,飞机的安全要求更高,一些在平时看来无关痛痒的事,只要关乎航空安全,就来不得些许马虎和儿戏。有的乘客在乘坐飞机时不约束自己的行为,无所忌惮地开一些过火的玩笑,一方面缘于基本的公共安全和文明出行意识欠缺;另一方面,还在于不懂法、不守法。

根据我国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航空器内禁止危及飞行安全和扰乱航空器内秩序的行为。显然,这几名乘客的行为已经触犯了相关条例,违规者轻则罚款,稍重者可能会被处以行政拘留,重者或被刑事拘留甚至判刑。

上了飞机就是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场合,玩笑开大了,难免会“玩火自焚”。

高中生或许也不轻松,但在其国内也同样存在着“减负”的呼声和改革期许。可见,美国的教育也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且不可拿美国的所谓教育真相,盲目与国内做对比,以致对我们的教育改革产生误导,甚至遮蔽我们教育中的问题。

人类为何要探索地壳和地幔

据报道,来自美国、英国、中国等12个国家30名科学家正准备在西南印度洋中脊一处名为“亚特兰蒂斯浅滩”的地方,试图进行人类历史上首次“打穿地壳与地幔边界”的尝试。

为什么要打穿地壳与地幔的边界?这个问题就像1970年赞比亚的玛丽·尤肯达(Mary Jucunda)修女写信质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科学副总监恩斯特·施图林格(Ernst Stuhlinger)一样,地球上还有这么多孩子吃不饱饭,为何NASA要花费数十亿美元去探索火星。

回答这个问题既有抽象或哲学层面的,也有具体和实用的。首先探索地球内部与探索太阳系一样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身的好奇心所驱使;其次才是研究的实用性,后者可能会让人类生活得更为舒适。

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平均厚度分别约17千米、2865千米和3400千米,显然,人类对自己脚下地球的认识现在只限于地表和有限的地表下地壳的10多千米深处。如果能进行更深入的了解,首先会对人类预测和预报地震具有很大的帮助。尽管以美国为首的主流科学家认为,目前地震是不可预报的,但是,如果能通过钻探获取从地壳到地幔不同层次的岩石构造和物质成分,或许能为人类理解地震并为未来预报地震提供科学参数。

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日益增多和人类消费的提高,地球表面和浅表地壳中的种种资源在不断消耗,总有一天可能会枯竭和穷尽,因此,向地心深处探索也可能获取更多的资源。科学家们钻探地壳和地幔还可能获得更多的岩石样本,从而探索地球是如何演化和发展到今天,并且也能获知地下有无生命,了解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演化,也将能让人类预测自己的未来。

从根本上说,人类未来的命运取决于我们对自然界的理解。只有当人类不停探索,获取更多有关自然界的讯息,才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拥有美好的未来。

21世纪的今天你还记得怎么写信吗?一张手写的便条、留言,远比短信、微信、邮件更真挚感人。《说文解字》有云:“书者,箸也,以手执笔,着于竹帛。”当今各种智能输入法层出不穷,在过于追求高效便捷的时候剥夺了人们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静心思索的机会,文化与文明的传承的断层问题,才是我们真正要迫切关注的。

中国式圣诞节背后的思考

12月24、25日是西方平安夜、圣诞节。不难预期,在中国各大城市,以青年为主体的集体狂欢又将上演。一些城市也提前发布出行安全提示,不少学校也禁止学生参与狂欢。

对西方人来说,圣诞节意味着宗教、历史与传统。他们的圣诞夜和我国的大年夜一样,是合家团聚的时候。不过,对中国人来说,这个节日在被接纳多年后却华丽的演变成了“狂欢节”,与以团聚氛围的圣诞主旨相去甚远。中国的圣诞节,广场喧嚣、情人约会、K歌喝酒、逛街购物血拼、商家炒作,成为主题。

面对这种传统节日受冷落、西洋节日受热捧的现象,一些学者忧心忡忡,甚至贴上西方文化渗透或国人数典忘祖的标签,对其口诛笔伐。重视自己的传统节日无可厚非,但如果对洋节“赶尽杀绝”亦大可不必,还是应该取其糟粕、学其精华。

对于圣诞节这个“洋节日”,现今呈现在公众面前的无非就是“狂欢”,没有思想内涵,而只是学到了怎么娱乐,是一个越来越具有中国特色的改良版。年轻人把此当作交往聚会的好理由,商家把此当作牟利营销的新平台,两者一拍即合,引爆“圣诞狂热”。

不仅如此,面对商家愈来愈火爆的圣诞促销,面对年轻人愈加青睐的圣诞节,我们需要的不是压制而是引导。一方面,充分挖掘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提振文化自信,过好自己的“中国节”;另一方面,也要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去看待洋节,引导年轻人购物有度、狂欢有度,更多的是学习,圣诞节的宗教、历史与传统意

由“提笔忘字”谈汉字传承

曾几何时,写一手漂亮字是很多人心向往之的一项技能。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电子产品也“飞入寻常百姓家”,越来越多的人痴迷于键盘鼠标,丢掉了笔杆子,逐渐形成了提笔忘字的尴尬局面。这也是诸如《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取得高收视率的根本原因。

这些节目的热播,再次唤醒了人们对于汉字书写能力的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恰恰揭露了汉字书写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的低存在感。

我们应当承认电子输入较汉字书写具有快捷、方便、易存储等优点。但是汉字承载了中华文明的文明和智慧,不论是方正的楷书、隽秀的小篆,还是遒劲的草书,其兼具象形和表意的特点及蕴含的思想和内涵,即便是再发达的科技也无法模拟和取代。汉字正是在国人的提笔书写中得以传承,文明正是在方方正正中得以张扬,在那一笔一划中流淌着老祖先的文化血液。

义,合家团聚。

每天早上叫醒你的是梦想,还是闹钟?

全班31人,每天6点多起床,7点半集体去教室自习。他们不是高中生,而是中南大学冶金1402班的大一新生。1402班的梁明是全班的闹钟,每天早上5点半就起床晨读半小时,然后7个男生寝室挨个儿敲门,直到把每间宿舍同学叫醒。

笔者在刷微博时无意间看到这则新闻,当即愣住了,面对中南大学冶金1402班全体同学勤奋的学习态度和目标明确的学习状态,内心五味陈杂,久久不能平息,脑海里始终回荡着一句话“每天早上叫醒你的是梦想,还是闹钟?”

由北大高材生转读技校所想到的

11月4日,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开幕式在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举行。在会场,一个看起来很沉稳的男孩代表参赛选手进行宣誓,他就是周浩。3年前,他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众人艳羡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学生,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人才储备军到如今还未就业的技术工人。谈起当年的决定,周浩说“毫不后悔,很庆幸”。

(11月17日《中国青年报》)

为我们所知,同样是一个北大高材生,高明也曾在聚光灯下。2005年,我国正式施行从全日制高校在校学生中征集士兵的政策,刚满20岁的高明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休学入伍。从中国顶级学府的80后高材生,到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一名普通士兵,如此,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向高明同志学习”的旋风。外界评价他的决定“不可思议”,说他“傻”,而高明却这样说:每个男儿都有军人梦,男儿意气,无关富贵。我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人只要在适合自己、自己感兴趣的岗位上工作,都会很强大的„„周浩与高明对自己所做之事的评价何其相似。难道每一个热血青年的梦想,都该止步于最高学府的光环?从北大转学技师学院,当然是极端的案例,这样的事情在任何社会也不会很多。但不多,不代表不该有:比尔盖茨、乔布斯当初念的可是世界级名校,但他们因为自己的喜好、选择,毅然离开学校去创业,选择肄业。可在中国社会,因为大环境和其他因素,有此般勇气的人很少。很多时候,也正是因为每个人都屈就于“社会大势”而放弃了自己的理想、爱好,多了个大学生、名校大学生,却少了一个创造性人才。

曾几何时,考上北大,走进这座曾经“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学府是多少学子及其父母的梦想。但是,一旦迈进北大的大门,仿佛身份就突然发生变化了。不仅穿上了“985”和“211”的双层“黄马褂”,而且社会似乎也以最高学府的姿态俯视其他“不起眼”的学校。一旦“最高”与“不起眼”发生点什么关系,都会引起社会的聚焦。显然不是。高明和周浩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并且挖掘到了属于自己的社会价值,只是社会的热烈“关怀”让外界觉得他们有“下嫁”之意。虽说北大已不是当年的那座学府,但是还有无数人倾之所往,毕竟其氛围、师资、名气等还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可转言之,不是每一个考上北大的学生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兴趣并且在四年时光里让自己过得舒坦。对于一个习惯了名校崇拜、学历崇拜的社会来讲,周浩从北大转学到技师学院的选择,在很多人眼中难以理解。当然,周浩还很年轻,或许以后他会后悔。因为北大的毕业证在中国确实很吃香,北大在中国的地位就像哈佛在美国的地位一样。再加上,学历在我们这个社会很多时候是块敲门砖,没有就不行,这可能会导致周浩在起点和发展上,会比他北大的同学差一些。这些客观事实无法否认,短期内也无法改变。但这样的现实和对学历、名校的过度崇拜,本身也是不正常。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是多元的,教育如此,个人选择亦是如此。毕竟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觉得北大就合适。

众所周知,十年寒窗,还得背上家人和老师的使命,当时年纪又小,周浩没有坚持住自己的主见,一番周转之后,才成为今天的热点。高考前唯一的目标就是取得高分,报好点儿的高校,但是当高分成绩单捧在手里的时候,却不由自己做主。诚然,孩子心智尚未成熟,大事也该让家人参与或做主。理科660多分,报考周浩趣味

所在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如其父母老师所言——的确有点“浪费”。父母供孩子十几年,当然更希望孩子能考上最高学府以出人头地。但是,高分与兴趣该如何平衡,父母老师应该多以孩子的想法为主,毕竟人生路要自己走。再者,北大高材生自愿转到技校就是网友所谓的“屈驾”?虽然“985”“211”与职业教育学校在现实中存在着不小的差别,但是它们不应该被处在不平等的位置上。它们之间应是高校的差别化发展,人才分流而已。可见,社会主体价值观存在着导向上的误区。好在周浩是个例外,没有“架子”,或放下了自己的“身段”。

我们并不鼓励每个人都从大学退学,特别是从名校退学。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在任何时代,对于很多人而言都是好事情。只是,每个人都应该想清楚,自己到底适合什么、喜欢什么,是否愿意为自己的梦想去努力,是否有勇气为了理想选择不一般的道路?年轻的周浩至少做了这样的选择,每个选择也未必会是一辈子,某一天周浩或许会又有其他的想法。但这都不改他当初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过的事实。如果未来,周浩今天的选择让其也成为某方面的能人,很多人会把他当成成功案例来看待;可哪怕按照世俗眼光,他很平庸地过了一辈子,也没有什么大的成就,特别是和他当初北大的同学比,他远逊于他们——我们也不该嘲笑他。因为鞋子合脚与否,只有自己最知道。并非每个人都一定觉得北大就最合适,更非每个人都适合做学术型人才,每个人的长处和发展路径本来就不同。譬如周浩,从小就喜欢拆分机械,当初高考也准备报考北航,但硬是被家长和老师劝阻,逼着考北大清华。而进入北大之后,他发现自己不适合北大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因此才做出转学技师学院的选择。我们可以为周浩感到遗憾,也可以认为他太年轻,但一个人遵从自己的内心,按照自己的喜欢选择生活、学习,本身也没有错。

学历、名校、成功,并非判断一个人的唯一标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和选择,只要其自己喜欢,只要不违法犯罪,都是可以的。而事实上,当一个社会中的大部分人,都可以遵从自己的喜好去选择自己的道理,首先个人幸福指数会增加;其次,中国社会也会物尽其才、人尽其用,个人和国家的创造、创新能力和今天比,绝对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社会大环境里存在的“下嫁”潜意识;孩子妥协于父母老师,没有择校权去发展自己的兴趣;众人投向高校不平等的眼光„„如此这般,周浩折腾了一大圈,虽成了关注的热点,但更应该祝福他,终于突破了重围,有了自主选择权,选择了自己不后悔的兴趣专业,也找到了自我。

下载时事评论背景2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时事评论背景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时事评论

    如何看待房价上涨过快原因? 更新时间:2011年05月04日 文章来源:网络综合 时事评论背景: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20多年来,城镇家庭的居住条件显著改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6.7平方米增加......

    如何写时事评论

    徐兆荣,新华社高级编辑,新华社国内部终审发稿人,新华社评论员。对新闻评论写作、研究及讲学的经历逾20年。编辑撰写新闻作品、评论作品及研究论文百多万字,有些作品获奖。 ■徐......

    时事评论

    新闻怎么了 数年以前新闻是以人性为主,如今的新闻多以人“性”为主。 以前上初中的时候总看新闻,其实也并不是我想看,而是我的父亲。每当晚七点新闻联播的时候他总是会打开守在......

    2016最新时事评论集锦

    2016最新时事评论集锦 2016-05-26 网络 高考语文 2016最新时事评论集锦 “天价鱼”背后的信任危机 2015年国庆节火了青岛大虾,刚刚过去的春节又让哈尔滨“天价鱼”成为焦点......

    时事评论

    时事评论-娱乐版块 陈:嗨,大家好,娱乐版块又要开始啦!我是陈士豪! 马:我是马腾! 合:我们是爱马仕组合! 马:希望我们快乐的声音能让大家爱我们!我们首先来关注最近很火爆的综艺《奔跑吧......

    时事评论题目

    一、“非诚勿扰”节目“拜金女”事件 在2010年某期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中,来自北京的一个叫马诺的女孩说:“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此言一出,不仅使......

    时事评论演讲稿

    尊敬的校长, 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外边下着大雪,天气严寒,但是我的心是热的,时事评论演讲稿。我早已盼望在剑桥同老师、同学们见面,互相交流。现在正是金融危机的严冬季节,但是我看到......

    2017热点时事评论

    有一种自信叫“为火箭发射失败点赞” 6月19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发布通报称,我国当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中星9A‛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发射过程中火......